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四
卷四十四 第 1a 页 WYG0059-041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详解卷四十四
             宋 陈经 撰
毕命(周书/)
 此篇当知商之馀民三纪之后世变风移与周公
 陈
之时大异毕公之化尤难于其终盖当是时为善
 者众易以劝也为恶者寡易以惩也故康王所以命
 毕公者历数其薄恶之俗防闲之道宜以严终此圣
卷四十四 第 1b 页 WYG0059-0414b.png
 贤因时制变之道也康王知成终之难非有元老大
 臣雅负重望者不足以膺此任故毕公以师父之尊
 而保釐东郊然则毕命之篇其治与君陈相因毕命
 言命君陈不言命何也君陈之命因于周公皆成王
 一时之事非若更王而命毕公也故不言命君牙之
 命因于祖父皆子孙继述之事非若伯囧之为太仆
 也故不言命顾此二书若君陈之书尤详言周公之
 训而其序曰周公既没命君陈若君牙之篇尤详言
卷四十四 第 2a 页 WYG0059-0415a.png
 祖考之绩而其言曰率乃祖考之攸行则二书不言
 命其意可知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命作册毕者作册书以命毕公也此经惟命周公后
 封伯禽于鲁有作册逸诰与毕公之命言册其他皆
 不言册岂以伯禽毕公皆命之于庙是以有册欤抑
 亦其他皆有册特举其一以见其馀欤分居里成周
 郊成周之郊即洛邑也分别民之里居使为善者不
卷四十四 第 2b 页 WYG0059-0415b.png
 杂于恶而为恶者不杂于善如下文旌别淑慝表厥
 宅里是也周公之治商民其时民染旧恶未知所向
 故周公特含容之告谕之未尝有所分别至君陈
 时则渐化矣故君陈谓之分正有修者之可简有良
 者之可进犹未敢明言分别之也至毕公之时其俗
 大变为善者多而为恶者寡不因此时旌别之则善
 者无所恃恶者无所惧圣贤因时适变苟于周公
 陈
之时而遂行分居里之策岂不激之而生变欤因
卷四十四 第 3a 页 WYG0059-0415c.png
 此亦可以见古人之教化不惟于民如此而教养人
 材亦有分别焉虞书曰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
 哉王制曰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国之左
 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是亦分居之意也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
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釐东郊
 此史官叙述所以命毕公之意也惟十有二年即康
 王即位之十二年六月庚午之日月出之光朏然乃
卷四十四 第 3b 页 WYG0059-0415d.png
 六月之初三日自庚午之后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
 周至于丰自镐京徐行至文王之庙也古者封侯命
 有德赏有功皆于祖庙示不敢专也观古人之意如
 此岂可以赏非其人禄非其德者乎在文王之庙以
 成周之众命毕公使之保釐东郊卫武公以诸侯入
 而为王卿士此即后世更出迭入之意也
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
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
卷四十四 第 4a 页 WYG0059-0416a.png
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
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
 呜呼先叹而后言毕公为太师谓之父师者尊之也
 夫君前臣名礼之大者也康王不名毕公而称之曰
 父师古者人君礼貌大臣如此毕公乃四朝元老受
 顾命以辅康王而康王尊礼之则当其在王之左右
 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知矣惟文王武王敷大德
 于天下此言国家所以致化之由必先推文王周公
卷四十四 第 4b 页 WYG0059-0416b.png
 我文王之所以能受商命者以其敷大德而得之非
 无故而得之也以文王之圣又有周公辅赞左右先
 王安定其家自武王既丧四国流言三监挟淮夷叛
 当此之时不有周公周家王业其殆哉毖商顽民迁
 于洛邑周公知商俗不可以不变而又不可以骤变
 也于是有谨厚之意焉其所以谨毖之意观多士多
 方之书可见迁于洛邑者非以劝劳迁徒之也使之
 离旧土之恶习以新其观听使日见周家之德日闻
卷四十四 第 5a 页 WYG0059-0416c.png
 周家之教日亲近周家之贤士大夫日睹闻周家之
 声明文物庶几用化其教焉既历三纪十二年为一
 纪三纪已三十六年矣其世既变其风既移故四方
 得以无虞商民特东都一邑尔而曰四方无虞者京
 师天下之根本东郊之民无虞则四方无虞观下文
 所谓邦之安危惟兹殷士可见君民一体也民得其
 安即君之安也故予一人以宁康王推本言之今日
 之所以无虞以宁者皆文武周公习以基之虽然有
卷四十四 第 5b 页 WYG0059-0416d.png
 以基之于前无以继其后知其化之所已至而未知
 其化之所未至则他日之事亦不可保道有升降者
 康王知消息盈虚之理有升必有降有治必有乱有
 安必有危其不可恃也如此惟当有以革其俗则可
 长其安盖其俗苟未尽革则一时之安虽若可喜而
 他日之变殆未可知此康王所以欲毕公分别善恶
 以尽革其俗也上文既言世变风移而曰俗犹未革
 何也盖世变风移者举其大槩而馀风未殄则民亦
卷四十四 第 6a 页 WYG0059-0417a.png
 未纯乎为善也臧善也有以善其善则善者显而不
 善者惧此民所以知劝孔子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亦此意也
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祇师言
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比则称道毕公之德也虽是称举毕公之德而康王
 之德亦于此可见盖知人者必先自知傥非康王平
 时德盛仁纯闇室屋漏之中无有愧怍安能知毕公
卷四十四 第 6b 页 WYG0059-0417b.png
 之德如此其详惟公懋德懋勉也人皆有此德而勉
 之者鲜所谓勉者何即克勤小物处可以见之惟其
 知所勉是以孜孜汲汲常有不自足之心至于小物
 而犹知克勤常人之情莫不以大节为可尚而小者
 易于忽略圣贤之小节处不忽略则其大节亦可知
 此小物之勤所为难乾卦九二圣人之德也易曰庸
 行之信庸言之谨庸言庸行即小物也孔子称颜渊
 之贤惟于箪食瓢饮观之贬微生高直惟于乞醯之
卷四十四 第 7a 页 WYG0059-0417c.png
 事见之后世如汉武帝号为知人识霍光于行步不
 失尺寸处识日磾于不转盼处是亦此理也弼亮四
 世即辅佐文武成康也正色率下谓正其颜色尊其
 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也声色之化民末矣然形于外
 者皆其中之所存曾子所谓正颜色斯近信矣以此
 率下人皆有所观感耸动谁不祇敬师法毕公之言
 乎惟其平时毕公所以正身者如此故四世皆赖其
 功嘉绩之在先王为多其遗休足以沾丏后人予小
卷四十四 第 7b 页 WYG0059-0417d.png
 子今日所以垂拱而仰其治之成皆毕公之力也观
 康王称道毕公之德如此想见其简默静重严毅可
 敬可法以斯人膺保釐之寄康王其亦不轻于用人
 哉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祇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
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
俾克畏慕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前既美毕公之德此则命之以事今予祗敬命公以
卷四十四 第 8a 页 WYG0059-0418a.png
 周公之事是以周公而待毕公亦犹成王命君陈
 式周公之猷训也往哉自今以往东郊当旌别淑慝
 明辨其善恶使不相杂揉表厥宅里谓表异其所居
 之里若后世孝子顺孙旌表门闾之类彰其善而使
 为善者有所显瘅其恶而使为恶者有所病树之风
 声树立其善风与其善声也尧之化及于后世犹曰
 尧之遗风禹之教及于朔南犹曰朔南暨声教盖惟
 风声能耸动人使人闻之而思奋感之自有所兴起
卷四十四 第 8b 页 WYG0059-0418b.png
 也岂必家至而户晓哉弗率训典殊厥井疆表厥宅
 里树之风声者所以表其为善虽有所别于恶而未
 表其为恶也兹犹有率循其教训之常者于是又表
 其为而殊其井居田里使之不齿于乡里不得预乎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之中凡若此者皆所以俾之知
 所畏知所慕也表宅里树风声而后人知善之可慕
 殊厥井疆而后人知恶之可畏是非羞恶之心谁独
 无之其所以安于恶而自弃于善者正以无所畏慕
卷四十四 第 9a 页 WYG0059-0418c.png
 而然也今焉善恶如此之分别有以诱之于其前而
 有以沮之于其后民安得不舍其旧而新是图哉惟
 康王之世然后可以用此盖民有愧耻故也以用之
 于周公君陈之时则非矣申画郊圻慎固封守天子
 王城之外有四郊一圻之地昔已画为界久而不能
 无迁移也故使重而画之封疆守禦昔已有人久而
 不能无懈弛也故使谨而固之然则四方无虞予一
 人以宁而犹不忘郊圻之画以辨其境界封疆之守
卷四十四 第 9b 页 WYG0059-0418d.png
 以固其防备者盖居泰之世治泰之道当如此不然
 则既治而忘乱既安而忘其危矣先王之时所以法
 度详密无有仓卒不虞之变者盖其蚤正素治有如
 此者也京师天下之根本也东郊安则四海安何疑
 之有
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贤馀
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
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
卷四十四 第 10a 页 WYG0059-0419a.png
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
惟艰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
训于何其训
 毕公之于东郊也岂无政事以正其民而政之所贵
 者在于有常而非拂人情以为奇也岂无政令以告
 其民而辞之所尚者在于体要而非违乎理以为薄
 也不惟好异而已好异则政不常辞不体要上之人
 示人以偷薄民安得不滋其伪哉靡靡相随顺之意
卷四十四 第 10b 页 WYG0059-0419b.png
 纣拒谏饰非恶闻其过惟以靡靡相随顺利口捷给
 者以之为贤说者谓商人之俗有类乎秦人之俗且
 引啬夫之事为证是也虽更世变之后馀风尚存公
 安得不以此为念乎为政之道惟务变革其俗勿以
 为风已移而遽忘之也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
 此古人之言也世禄之家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鲜克
 由礼者其习使之然也德者人所固有今以其放荡
 之行而陵之者忽之之谓也人欲炽而天理灭此所
卷四十四 第 11a 页 WYG0059-0419c.png
 以悖乱其天道也敝化奢丽万世同流敝化者不善
 之化也以奢侈华丽相尚虽相去万世而同一流盖
 敝化之末流古今所同也兹殷庶士怙侈灭义服美
 于人骄淫矜侉此言商俗之敝鲜克由礼者也当时
 所迁顽民于洛者皆贵显之家席居也所以居其宠
 禄日已久矣惟恃其侈以灭其合宜之义古人衣服
 之间辨贵贱之等次而商士则以衣服之美务求胜
 于人此其心安在哉为骄恣为淫过为矜伐誇大将
卷四十四 第 11b 页 WYG0059-0419d.png
 由恶以终而不变改此非言毕公之时如此盖述其
 前日之恶周公君陈之化既有以收其已放之心而
 堤防以闲之者实在毕公之世盖人之心莫难于已
 放之时而尤莫难于既改之后苟其根尚在虽一时
 知所收敛将触事而𤼵此闲之所以为难也此篇之
 书言商民之恶与君陈篇不同盖当俗之未化也有
 见于善无见于恶故曰惟民生厚因物有迁是见其
 善也苟为不然则将有忿疾之心矣俗之既化也有
卷四十四 第 12a 页 WYG0059-0420a.png
 见于恶无见于善故曰商俗靡靡怙侈灭义是见其
 恶也苟为不然则将有苟安自足之心矣古之治天
 下者不敢忘乎民之恶俗以启吾苟安自足之心盖
 重教化以之为大务也以舜之世比屋可封而犹以
 寇贼奸宄五品不逊为虑后世如贾谊号为通达国
 体当文帝富庶礼义之馀犹太息于秦俗之未去谓
 知教化者也毕公之政难于防闲之术而所以闲之
 者岂严刑酷法之谓哉曰教而已礼义生于富足惟
卷四十四 第 12b 页 WYG0059-0420b.png
 资富者为能知教化既富有以养其身又知训以养
 其心则不犯非礼动与理合和气生而鄙夭不作故
 可以永其天年盖惟全天下之正性者为能顺天下
 之正命也所谓能训者是岂外人心而别有所谓训
 哉惟德惟义是大训也德者人心之所得而义者人
 心之所宜根于人心之所同然此之谓大训上焉虽
 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古训者即人心之所
 同然而验之于古之已然也古训之所载者亦惟德
卷四十四 第 13a 页 WYG0059-0420c.png
 义而已非德义之外有古训也毕公之化民也本诸
 同然而民易从参诸己然而民易信闲之之道孰有
 过此者君陈一篇犹及于辟以止辟之说三细不宥
 之说未免乎刑也此篇虽数商民之薄恶务旌别之
 以生其愧耻之心无一言及于刑焉又足见世变风
 移刑可措而不用矣
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
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
卷四十四 第 13b 页 WYG0059-0420d.png
三后协心同底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
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
亦有无穷之闻子孙训其成式惟乂
 此章又言商民系天下之利害毕公之任当有以成
 周公君陈之化至此已世变风移安有反侧之变如
 三监时而康王以为邦之安危在此殷士常若变故
 之迫乎其后此维时保惜居安虑危之意然邦之安
 危虽在商士而化商士者在毕公之德不刚不柔中
卷四十四 第 14a 页 WYG0059-0421a.png
 之德也谓宽猛相济不急迫纵弛之谓也惟合于中
则其德信乎修矣周公之谨厥始者此德也君陈之和
 厥中者此德也毕公之成厥终者此德也克谨者毖
 商顽民是也谓之谨则多为之训诲诱掖惟恐其为
 变而未可以刑罚绳之也至和厥中则异于始矣和
 者宽而有制从容以和是也谓之和则有相济之义
 意辟以止辟三细不宥而稍可绳之以法也至于毕
 公之世则又异于中矣惟当有以防闲之使前日之
卷四十四 第 14b 页 WYG0059-0421b.png
 功不坏天下之事莫难于成终少有怠弛则周公
 陈
之化皆为之不终三后协心同底于道道者同于
 化民也心者同于欲民之化也道出于心心合则道
 同圣贤之政虽有始中终之异圣贤之心与道则无
 始中终之异惟其三后相继历年浸久其化滋深故
 道则浃洽而政自然治其泽则润于生民谓之洽谓
 之润则其渐渍积累岂一日之功遽能如此哉由内
 而外则京师既安而四夷左衽亦无不咸赖矣自下
卷四十四 第 15a 页 WYG0059-0421c.png
 而上则生民既安而一人之尊亦膺受多福矣人君
 以天下为一体内外上下无二体也不特四夷咸赖
 君得其安在尔毕公之身亦能为成周建立无穷之
 本亦有无穷之令名矣毕公岂好名要誉之人哉而
 康王云尔者盖为善必有令名令名善之彰著也非
为名而为善也毕公能为成周立其无穷根本则自然
 有此令名亦犹君陈篇曰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
 也不特毕公之身如此虽毕公之子孙亦顺尔之成
卷四十四 第 15b 页 WYG0059-0421d.png
 法以为治矣甚矣商民所系甚重以蕞尔之微远而
 四夷尊而人主近而毕公之身久而毕公之子孙皆
于此乎有赖可见周自周公以来以商民为重众人之
 常情多忽略于垂成之际故康王之戒尤严
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钦若先
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此末章结上文之意毕公弗以难而弗能胜其任也
 惟当尽其心而已心有毫釐之未尽则不可谓之既
卷四十四 第 16a 页 WYG0059-0422a.png
 厥心亦勿以为易而民之寡少不足治也惟当谨其
 事而已事有毫釐之忽略则不得谓之谨能若是则
 可以敬顺文武之烈而前人如周公君陈之政亦于
 此而休美不然则为山九仞一篑而亏岂不有坏先
 王之烈与前人之政乎
 
 
 
卷四十四 第 16b 页 WYG0059-0422b.png
 
 
 
 
 
 
 
 尚书详解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