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0059-007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详解卷六
             宋 陈经 撰
禹贡(夏书/)
 此篇俱述禹随山浚川首尾与夫九州之界田赋之
 等土性之不同贡篚之所出奏之于上而藏之史官
 史官从而删润以为夏书若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此
 是禹之辞若禹锡玄圭告厥成功乃作史者之辞然
卷六 第 1b 页 WYG0059-0074b.png
 禹治水在尧时而书谓之夏书者夏史所录故谓之
 夏书此书记事甚众言贡而不及赋篚者盖贡乃夏
 时法制之总名民得平土而居怀报上之心以其土
 地之所出乐以供上虽谓之赋篚其实出于民之愿
 输而非上设法以取之也故名曰贡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作禹贡
 此夫子叙一篇之大概洪水泛滥疆界莫辨不先有
 以别九州虽欲随山浚川不可得也随山浚川之功
卷六 第 2a 页 WYG0059-0075a.png
 未加则水患未除虽欲任土作贡亦不可得也此其
 言自有次第尧舜之前已有九州至禹始别之以复
 其旧如济河惟兖海岱及淮惟徐州之𩔖九州之疆
 界既辨始得以施功故随山以刋其木浚川以深其
 流水之源出于山故先随山而后浚川道之而始至
 海则民得平土而居可以任地方所出而作贡不废
 其所有不强其所无此任土也郑康成云任土谓定
 其肥硗之所生是言用肥瘠多少为差也赋者自上
卷六 第 2b 页 WYG0059-0075b.png
 税下之名谓治田出谷故经定其差等谓之厥赋贡
 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其所出之谷而任其土地所
 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即与周礼太宰九贡不
 殊但周礼分之为九赋与周礼九赋全异彼赋谓口
 率出钱不言作赋而言作贡取下供上之义以是知
 即在九等田赋之内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商人
 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先王取民
 有制岂肯于田赋之内别有贡耶此篇载治水为详
卷六 第 3a 页 WYG0059-0075c.png
 而书以贡名者因制贡可以见水土之平也又以见
 圣人取民与斯民所以乐输之意为重他篇皆言作
 某篇而此篇不言作禹贡者因上文有任土作贡则
 不复言作矣如仲虺作诰则不复言作仲虺之诰微
 子作诰则不复言作微子古人作文之简如此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
 先言禹治水先定之规模天下之事此定其大体其
 间纤悉委曲又自此而推之孔颖达云左氏云舜举
卷六 第 3b 页 WYG0059-0075d.png
 八凯使主后土则伯益与稷辈佐禹多矣禹必身行
 九州规模设法乃使佐之之人分布治之于时平地
 尽为流潦鲜有陆行之路故于治水随行山林斩木
 通道郑氏云必随所过之山而登之除木为道以观
 其所当治者则规其形而度其功焉是言禹登山意
 也孟子曰三过其门而不入门犹不过其馀所历多
 矣来而复往非止一处故言敷布治之窃意禹在当
 时随山刋木通道相视地形讲究利害所自譬如医
卷六 第 4a 页 WYG0059-0076a.png
 者用药先察脉理某处当补某处当汗然后一用药
 而疾可愈高山犹五岳之𩔖大川犹四渎之𩔖奠定
 也论其疆界则若兖州专以川荆州专以山论其一
 州大略若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川三江之𩔖皆奠
 高山大川也其规模大要先定也
冀州
 孔颖达云九州之次以治为先后以水性流下当从
 下而泄故治水者皆从下而始冀帝都于九州近北
卷六 第 4b 页 WYG0059-0076b.png
 故首从冀地而东南次兖而东南次青而南次徐西
 次扬从扬而西次荆从荆而北次豫从豫而西次梁
 从梁而北次雍雍地至高故在后自兖以下皆准地
 之形势从下向高从东向西青徐扬三州并为东偏
 雍高于豫豫高于青徐雍豫之水从青徐而入海梁
 高于荆荆高于扬梁州之水从扬而入海兖州在冀
 东南冀兖二州水各自东北入海冀州之水不经兖
 州以冀是帝都河为大患故先从冀起而次治兖若
卷六 第 5a 页 WYG0059-0076c.png
 使冀州水东入兖州水无去处治之无益虽是帝都
 不得先也此经大体每州之水先言山川后言平地
 青梁先山后川徐雍先川后山兖雍扬荆豫有川无
 山扬豫不言平地冀州田赋之下始言恒卫既从史
 以大略为文不为例也每州之下言水路相通通向
 帝都之道言禹每州事了入朝以白帝也东坡曰尧
 时河患最甚江次之淮次之河行冀兖为多而徐其
 下流被害亦甚尧都冀故禹行自冀始次兖次青徐
卷六 第 5b 页 WYG0059-0076d.png
 四州治而河患衰雍豫虽近河以下流既治可以少
 缓故次扬次荆以治江淮而水患平故次豫次梁次
 雍以治江河上流馀患或者以前二说未尽谓九州
 特纪其疆界而治其先后之序则自导岍及岐以下
 是也盖水势未尝不自上而下切意禹之行既自下
 而上从东向西因其下流随其州而先治之及九州
 既毕功方见得众水之原因记水所自出与向来加
 功之处未必是先导河使入于海已毕又导江使入
卷六 第 6a 页 WYG0059-0077a.png
 于海如此不亦劳乎诸家之说皆两存之此州不言
 疆界以馀州所至可见兖言济河自河以东也豫言
 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言西河自西河以西也冀州
 三面距河自积石东北流入于中国则折而南流雍
 在其西曰西河自华阴折而东流豫在其南曰南河
 至于大伾则又折而北流兖在其东曰东河明东河
 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冀州之境也王制曰自东
 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
卷六 第 6b 页 WYG0059-0077b.png
 又况王者以天下为家冀乃帝都不当以山川为界
 若他州也职方所载以方为界东南曰扬州正南曰
 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
 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皆指州
 之王都所向之方而言况于王都混同于其间无所
 辨别河南曰豫州非特不能别王都之所在乃并与
 九州所正之方无所别与禹贡异矣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卷六 第 7a 页 WYG0059-0077c.png
 载言始有事也东坡云敷道修载叙乂皆治也孔颖
 达据汉先儒所载山川地理附益以班固地理志谓
 孔君去汉初七八十年萧何入关图籍先收则图籍
皆在汉孔君身为博士必当具见其山川必是验实而
 至班固据汉山川必得其大概壶口在冀州梁岐在
雍州地理志壶口在河东北屈县东南梁山在左冯翊
 夏阳县北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师古曰岐山即
 今岐州壶口在河之东梁岐在河之西壶口西至梁
卷六 第 7b 页 WYG0059-0077d.png
 山梁山西至岐山从东而向西北三山脉本相贯禹
 于壶口之西梁岐之东凿为龙门以通河此所以施
 功于此三山因以治之作书者因其施功而述其事
 不得分言之于雍州何以知禹凿龙门为分此三山
 以导岍及岐至于荆山荆即梁山也而言逾于
 河又言壶口雷首是知此山虽凿以通河脉犹
 相贯然则禹凿龙门以通河安得谓之行其所无事
 盖禹之行其所无事者岂得全无所事凿其所当凿
卷六 第 8a 页 WYG0059-0078a.png
 皆所以顺水之性也龙门狭隘不能通河流故必凿
 之使通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太原即晋阳也汉以为郡下文云至于太岳岳阳即
 太岳也属河东郡在太原西南地理志云河东彘县
 东南有霍太山职方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即此太岳
 曾氏曰太原汾水所出太岳之南汾水所经禹导汾
 水故也职方曰其浸汾潞
卷六 第 8b 页 WYG0059-0078b.png
覃怀底绩至于衡漳
 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漳水横流入河曰衡漳衡
漳水出长子县东至邺县入清漳清漳出上党沾县大
 黾谷东北至渤海阜城县入河此二水相合横流入
 河也曾氏曰河自大伾折而北流漳水东流以注之
 地之形南北为从东西为横河北流而漳东流则河
 从而漳横矣禹自覃怀致功遂逾太行而北既得漳
 流导之河漳水合河下流如不治道则亦害于河流
卷六 第 9a 页 WYG0059-0078c.png
 故也禹自壶口至衡漳皆治河流之害与别流之入
 于河者下文导河积石以下载河流之大概其委曲
 见冀兖等州禹之加功见三处治壶口则梁岐之水
 皆治既治太原之水沿流至太岳之水太岳在太原
 西南上流治则下流通而入于南河矣既治覃怀之
 水则至于衡漳之水入于东河矣此皆审其利害所
 在规模简要不烦也
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卷六 第 9b 页 WYG0059-0078d.png
 水退可以制贡赋之法矣然制贡赋必先辨其土性
 与色土性不同所宜之谷亦异如职方荆扬宜稻冀
 雍宜黍稷之𩔖因所宜而教之播种则所收亦多然
 土壤之宜有二曰黑白之𩔖其色也曰坟壤之𩔖其
 性也孔安国曰无块曰壤柔土亦曰壤唐孔氏云壤
 是土和缓之名冀之土色白而性壤雍州则黄壤豫
 之惟壤不言色盖州内之土不纯一色也既辨其土
 宜则九等田赋可得而定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
卷六 第 10a 页 WYG0059-0079a.png
 商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皆什一也什一天下
 之中制轻则貊重则桀不出于什一而乃有九等之
 差者盖九州之赋税计其所入之总数而多寡比较
 有此九等非是取于民之时有此九等之轻重也孔
 颖达曰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谓税谷以供天子
 郑玄云此州入谷不贡是也因九州差为九等上上
 是第一交错是间杂之义故错为杂杂出第二等之
 赋税俱什一而得为九等差者人工有强弱收穫有
卷六 第 10b 页 WYG0059-0079b.png
 多寡总计以定差冀以上上为正而杂为次等言出
 上上时多而上中时少也多者为正少者为杂故言
 第一之赋此州言上上错者少在正下故先言上上
 而后言错豫州言错上中者少在正上故先错而后
 言上中扬州言下上上错不言错下上者以本设九
 等分三品为之中下下上本是异名故变文言下上
 上错梁州言下中三错者梁州之赋有三等其出下
 中时多故以下中为正上有下上下有下下三等杂
卷六 第 11a 页 WYG0059-0079c.png
 出故言三错此九等所较无多诸州相杂为等级耳
 此计大率所得非上科定也或说云九州之赋疆理
 其地者以其田授农夫较数岁之中以为常矣是九
 州之赋自有常数九等之差不可易又有错出于他
 等之时者盖岁有礼凶水旱不同时有所蠲以利民
 是以所入之总数自有增损多寡龙子曰治地莫
 不善于贡贡者较数岁之中以为常此言以救战国
 之政则可若谓禹之法不善则何为又出于他等之
卷六 第 11b 页 WYG0059-0079d.png
 时是凶年无取盈之理意者后世不善用取必于每
 岁之常所以为弊本朝太宗平河东制为和籴之法
 时斗米千馀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和籴不改
 遂为河东世世之患夫谓河东和籴为弊政则可谓
 太宗之法不善则不可其说恐或然欤田中中等五
 等九州之田高下肥瘠共相参对以为九等郑玄云
 地当阴阳之中能吐生万物曰土据人工作力竞得
 而田之则为之田田土所以异名也田之高下既分
卷六 第 12a 页 WYG0059-0080a.png
 九等则田赋亦当称是而乃有异同者盖田有高下
 逐亩所收之多寡则其税赋所入总数自不同不可
 以田之高下而准之冀豫荆扬则田卑赋高青徐梁
 雍则田高赋卑兖则田赋适当荆之田赋所差五等
 雍之田赋所差亦五等所以如是大辽绝者盖水既
 平之后民之荡析离居未复其业必有偏聚之地辟
 地有先后人工有修否不可得而均所以赋入与田
 之等级如是悬绝也馀州先田后赋冀州先赋后田
卷六 第 12b 页 WYG0059-0080b.png
 孔颖达云赋以收穫为差田以肥瘠为等若田在赋
 上则赋宜从田田美则宜赋重无以见人功修否故
 今赋先于田以见赋由人功此州既见此理馀州从
 可知皆令赋在田下欲见赋从田出为此故殊于它
 州一说王畿千里之地天子所以自治并与场圃园
 池漆林之类而征之而周官载师之所载则非尽出
 于田赋故其文属厥土之下馀州即由之赋也贡篚
 之制它州言之此独不言郑氏云此州入谷不贡下
卷六 第 13a 页 WYG0059-0080c.png
 文五百里甸服是谓天子治田入谷不献贡篚一说
 云天子之封内无所事于贡东坡云田赋所出粟米
 兵车之𩔖冀州畿内也田中中赋上上理不应尔必
 当时事有相补除者岂以下贡而多赋耶推原东坡
 之意盖冀为天子之都事事皆出于此所以重赋然
 别有所利亦与他州相等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此言其功之成在冀州田赋既定之后不与至于衡
卷六 第 13b 页 WYG0059-0080d.png
 漳文势相属一说云岂以山川岩险戎狄所居不足
 定其赋乎亦未可知也恒水出恒山上曲阳东入滱
 水卫水出恒山灵寿县东北入滹沲大陆钜鹿县北
 河患既平二水方从故道大陆始可耕作曾氏云恒
 卫二水左帝都之北而且远大陆地最卑而二水所
 经故其成功在田赋既定之后岛夷者海曲谓之岛
 海曲有山夷居其上也食鸟兽之肉而衣其皮此本
 性也遭洪水不得以遂其性今得衣皮服明水害除
卷六 第 14a 页 WYG0059-0081a.png
 也碣石地理志云在北平骊城县西南故安国谓碣
 石海畔山碣石在海之北海在碣石之南而河又其
 南也禹行河远至冀州之极尽处然后自海入河溯
 流而西以归帝都方其入河时碣石山乃挟掖之右
 此记山川形𫝑所在也禹每定一州其土色贡物包
 篚以至于山川之迹戎狄之事无不入奏以审定利
 便也或说云九州之末皆载通帝都之道盖天子之
 都必求其舟楫之可至使诸侯朝贡商贾贸易虽其
卷六 第 14b 页 WYG0059-0081b.png
 地甚远其输甚易盖以冀州三面距河建邦设都之
 意诚有取于转输之利朝贡之便也每州皆言达于
 河达河则达帝都矣青扬二州不言达于河盖兖言
 济漯达于河故青州因上之文直云达于济盖由济
 以至河也徐州言浮于淮泗达于河故扬州因上之
 文直云达于淮泗盖由淮泗以至河也古人作文之
 简如此云夹右碣石入于河盖在冀州之北远于帝
 都之地或有舟楫以入帝都必导海以入河本朝都
卷六 第 15a 页 WYG0059-0081c.png
 大梁所以取其转输之便自江淮闽蜀而来者导于
 汴河自京西来者导于蔡河自山东而来者导于五
 丈河凡欲至京者皆以达河为主
济河惟兖州
 禹治冀州水毕遂东行治兖之水此以下八州皆以
 山川定其疆界孔安国谓东南据济西北距河唐孔
 氏云据谓跨之距至也济河之间相去路近兖州之
 界跨济而过东南越济水西北至东河也此州之界
卷六 第 15b 页 WYG0059-0081d.png
 既定则风土所宜田赋所出可得而考矣
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
 河自大陆之北分为九道大陆在冀州九河在兖之
 界河从大陆东畔北行而东北入海冀州之东境至
 河之西畔水分大河东为九道故知在兖州界平原
 以北是也尔雅载九河之名云徒骇太史马颊覆釜
 胡苏简洁钩盘鬲津汉武帝时许商上书曰古记九
 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见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
卷六 第 16a 页 WYG0059-0082a.png
 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间相去二百馀里是知九河
 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盖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
 分为八枝许商言三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
 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馀不复知也孔颖达云谓尔
 雅九河之次从北而南既知三河之处其馀六者太
 史马颊胡苏覆釜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简洁钩盘
 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填塞时有故道郑玄
 云周时齐桓公塞之同为一河今河间弓高以东往
卷六 第 16b 页 WYG0059-0082b.png
 往有遗处春秋纬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
 八流以自广郑氏盖据此文为齐桓公塞之言阏八
 流拓境则塞其东流八枝并使归于徒骇也大抵善
 治水者不与水争地禹捐数百里之地所捐者小所
 得者大后世不忍捐数百里之地所以多河患九河
 之道禹之前已有之至是疏达之使从故道雷夏泽
 名舜渔雷泽是其处也在济阴西城县北灉沮二水
 河未复故道则泽不为泽今河既道则雷夏之水可
卷六 第 17a 页 WYG0059-0082c.png
 得而储蓄陈氏云雷夏之水昔尝散漫至是而聚川
 欲其行而不可使之湮泽欲其聚而不可使之散或
 道之而行宜泽而不聚其为害无异河既导泽既陂
 然后二者各得其宜灉沮二水各会同于雷泽周希
 圣云会同朝宗皆诸侯见天子之礼故以为喻然此
 州治水略不及山则知兖多平地寡山河患为甚也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兖之水患既除宜桑之土可养蚕之而民得降丘宅
卷六 第 17b 页 WYG0059-0082d.png
 土趋桑蚕之利矣蚕性温柔恶湿故也兖州尤宜蚕
 向也避水害故就高丘今则降高丘而居平地诸处
 皆然何独于兖言之此州寡山而夹两大流之间遭
 洪水其民尤困水害除而降丘宅土以其免于厄喜
 而记之也土色黑而性坟起论草木则草茂而木长
 禹之功不特人而得其利虽草木而遂其性也九州
 惟兖徐扬三州言草木唐孔氏曰以土地高美异于
 他州田非上上以其下湿说者以为不然九州之𫝑
卷六 第 18a 页 WYG0059-0083a.png
 西北多山东南多水多山之地草木为宜至于东南
 卑湿种艺诚非所宜此三州势居下流洪水为患草
 木尤不得其性至是而繇条渐苞以见草木遂其性
 而水已退此非偏宜草木也
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
 中下田第六厥赋贞孔安国谓州第九赋与九相当
 其说谓此州治水在后毕州为第九成功其赋亦第
 九是下下之赋也不若东坡之说云贞正也赋当随
卷六 第 18b 页 WYG0059-0083b.png
 田高下此其正也其不相当盖必有故如向所言相
 补除者非其正也此州田中下赋亦中下皆六作十
 有三载乃同孔颖达云作谓治水也治水十三年乃
 以有赋法始得贡赋与他州同他州十二年此州十
 三年比于他州最在后也尧典言鲧治水九载绩用
 弗成然后尧命舜舜乃举禹治水三载功成尧即禅
 舜此言十三载者并鲧九载数之祭法云禹能修解
 之功明鲧已加功而禹因之此言十三载者记其治
卷六 第 19a 页 WYG0059-0083c.png
 水之年言其水害除耳非十三年内皆禹治水施功
 马融曰禹治水三年八州平故尧以为功而禅舜是
 十二年而八州平十三年而兖州平因其说考之兖
 河患为甚故后于他州禹治水则舜历试三年尧乃
 禅位以禹成功也舜受尧禅乃始巡守始分十二州
 使水未平能为此乎颖达之说为有据
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漆林可以为器用丝与织文可以为衣服织文锦绮
卷六 第 19b 页 WYG0059-0083d.png
 之属此兖州所产人工所长贡于上也有贡又有篚
 乃贡内物实之于篚经云厥篚玄黄是也八州之贡
 荆扬为至多兖雍为至寡各因其地之所宜不强其
 所无也虽有或多或寡皆得以其所入准其高下以
 兖每岁常赋是以有多寡而无轻重禹因以定其所
 出使后世不得增损责其所无求所难得若后世求
 金求车汉唐以来荔枝之贡甚为民害岂禹之意哉
 顺流曰浮因水入水曰达师古曰浮谓舟行水漯水
卷六 第 20a 页 WYG0059-0084a.png
 出东郡东武阳县至乐安千乘县入海济水具下文
 自漯入济入河以通冀都孔颖达云徐州浮于淮泗
 达于河以徐州北接青州既浮淮泗当浮汶入济达
 于河也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青州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据越也海安可言越颖达
 谓东莱东境之县浮海入海曲之间而辽东在海外
 犹在青州之境汉末公孙度据辽东自号青州刺史
卷六 第 20b 页 WYG0059-0084b.png
 越海收东莱诸郡尧时青州当越海而有辽东舜分
 青州为营州即辽东也禹以高山大川定九州之界
 万世之下虽有更易而禹之所贡者皆可考至于尔
 雅不言青州是青并于徐职方氏不言徐是徐并于
 青也嵎夷即尧典之宅嵎夷东方极地也既为之封
 略矣为之封略者恐其猾夏之变九州如冀扬之岛
 夷青之嵎夷梁之和夷徐之淮夷此是数州之境界
 于要荒之地故有蛮獠之民杂处其地如后世蛮洞
卷六 第 21a 页 WYG0059-0084c.png
 羁縻州郡者是也禹贡叙治水之绩与贡篚之属则
 并及之以见成功无远迩内外皆得其利也孔颖达
 以嵎夷和夷莱夷为地名淮夷为水名岛夷为狄名
 恐未必然春秋时诸侯之国亦有夷狄种𩔖在境内
 如泉皋陆浑之戎在伊洛之间皋洛氏在晋绛之间
 此𩔖多矣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北至都昌县入海淄
 水出太山莱芜县原山东北至千乘博昌县入海此
 故道也故曰其道禹治水但言既载既修底绩既从
卷六 第 21b 页 WYG0059-0084d.png
 既作既道既泽既略其道其乂其艺既猪既入底定
 而不言治水之由盖治水之法前此已言之矣决九
 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此但言其成功直叙之而自
 显也青州既近海不当众流之冲盖河济之下流则
 兖受之淮之下流徐州受之江汉之下流扬州受之
 此州施功惟潍淄二水比于徐州为易故二水其道
 而地遂可以制贡矣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上
卷六 第 22a 页 WYG0059-0085a.png
 此州土有二种平地之土色白而性坟起海滨之土
 则咸东方曰斥西方曰卤海畔迥阔地皆斥卤故言
 广斥复旧性也管仲轻重渔盐之权以富齐因此地
 也田第三赋第四滨海虽斥卤不植五谷而与海相
 去远处不害其为田第三赋第四
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
篚檿丝
 盐即广斥之地所出絺细葛错杂非一也海物鱼之
卷六 第 22b 页 WYG0059-0085b.png
 𩔖濒海之地所出故贡之宜桑故贡丝宜麻故贡枲
 以金则产铅以木则产松怪石石之似玉者此数物
 皆出于岱山之谷盖其所出有至美之地者必指其
 地而言之如峄阳之有孤桐三邦之箘簬楛也禹贡
 之书垂法将来所贡无非服食器用怪石非服食器
 用何以贡之意当时制礼作乐有资之以为饰者非
 徒为玩好之具漆器雕俎谏者不止而为人主可以
 玩好而责贡哉莱夷地有夷人也夹谷之会莱人以
卷六 第 23a 页 WYG0059-0085c.png
 兵劫鲁侯孔子曰两君合好裔夷之俘以兵乱之此
 东莱有夷也水退可以牧牛马作牧者可以放牧也
 盖夷人以蓄牧为业射猎为娱故从其俗而言之檿
 山桑也其丝中琴瑟之用此莱夷所出效臣子之义
 故贡之以见因作牧而后有
浮于汶达于济
 此青州入河之路不言入于河上兖州浮于济漯达
 于河矣故此但言达于济顺流曰浮以水入水曰达
卷六 第 23b 页 WYG0059-0085d.png
 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至西南入济济水出河东垣县
 王屋山东南至河内武德县入河下文导沇水东流
 为济又东北会于汶二水相通故也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
底平
 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此徐州之境北接于青故以
 岱言之南接于扬故以淮言之此篇所载地理极有
 法不但冀州不言境界以馀州见之八州亦然夫一
卷六 第 24a 页 WYG0059-0086a.png
 州之境必有四面今所载但及二面是其所不载者
 已互见于邻州之间观之者可以参考淮水出桐柏
 其源远矣而徐受其害故禹加功而治其下流既喜
 其乂故如此记之沂水出太山盖县临乐子山南至
 下伾入泗泗不为害而沂为害亦加功焉夫水不加
 功而顺导之令自然行于地中则曰道加功以通其
 所不通则曰乂蒙山在太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
海祝其县南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此蒙山也大野
卷六 第 24b 页 WYG0059-0086b.png
 泽名在山阳钜野县北水所停曰猪东原郡唐东平
 郡广平曰原淮沂二水得其治则蒙羽始得以耕种
 大野之水既有所停则东原底平则是水之流止与
 地之险易无所不见矣
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此州有二种而同色埴土粘也周礼有塼埴之土坟
 起也渐进也包业生也土与草木皆复其本性矣田
 第二赋第五
卷六 第 25a 页 WYG0059-0086c.png
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
珠暨鱼厥篚玄纤缟
 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与之使
 归其国立社焘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洁黄取王
 者覆四方之义韩氏外传曰天子社广五丈东方青
 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
 其方色土苴以白茅为社明有土谨敬洁清也徐州
 备此五色故贡之前言赤埴坟此言五色大抵此州
卷六 第 25b 页 WYG0059-0086d.png
土赤色者多青黄黑白仅有之羽山即蒙羽其艺之羽
 峄山在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此泗水出济阴乘
 县东南至临淮睢陵县入淮夏翟雉也其羽中旌旗
 之饰孤桐特生之桐中琴瑟之用浮磬用为编磬石
 在水傍水中见石若石在水上浮然贡石而言磬为
 此石宜为磬以此三者其材可以为礼乐之用圣贤
 所以取物者必有其地必择其材非徐州皆出此三
 物也故有其地若夏翟必出于羽之谷若孤桐必出
卷六 第 26a 页 WYG0059-0087a.png
 于峄山之阳若浮磬必出于泗水之滨此取之有地
 也非羽畎峄阳泗滨所出此三者皆可用也故择其
 材若翟必夏翟以言五色之备桐必孤桐以其生之
 特磬曰浮磬以其若出水之上此择之因其材也诗
 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桐之生以其向日者为贵诗
 有淮夷来献其琛淮上之夷也蠙蚌属出珠玄黑缯
 纤细缟白缯孔安国云玄黑缯缟白缯纤在中明二
 物皆细此五物皆淮夷所出故或贡或篚以效诚于
卷六 第 26b 页 WYG0059-0087b.png
 上非尧科别其名使之必贡也经曰四夷咸宾毕献
 方物
浮于淮泗达于河
 淮泗入河必道于汴此故道也世谓隋炀帝欲幸维
 扬始通汴入泗禹时无此水东坡云谨按西汉书项
 羽与汉高帝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
 楚文颖注云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
 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即今官渡水魏武与
卷六 第 27a 页 WYG0059-0087c.png
 袁绍相持于官渡乃楚汉分裂之处自秦汉以来有
 之安知非禹迹耶禹贡九州之末皆记入河之道而
 淮泗独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应尔意必开此道
 以通之其后或为鸿沟或为官渡或为汴故王浚伐
 吴杜预与之书曰足下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
 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下振旅
 还都亦旷世之一事也王浚舟师之盛古今绝伦而
 自汴溯河可以班师则汴水之小大当不减于今又
卷六 第 27b 页 WYG0059-0087d.png
 足以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自唐
 以前汴泗会于彭城之东北然后东南入淮近岁汴
 水直达于淮不复入泗矣吴王夫差开渠通水与会
 黄池而江始有入淮之道今徐州之末直云浮于淮
 泗达于河不自海鸿沟官渡汴水之𩔖自禹以来有
 之矣东坡考据甚详然夷考汴水时有湮塞隋帝岂
 亦浚其湮塞故世说有自云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卷六 第 28a 页 WYG0059-0088a.png
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
 北据淮南距海扬州之界也南距海则今之闽广皆
在其中彭蠡在豫章彭蠡县东唐孔氏云彭蠡是江汉
 合处下云导漾水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是也日
 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
 月而北蜀都赋云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是也日阳也
 此鸟南北与日进退故曰阳鸟冬月居此彭蠡之泽
 向也洪水滔天彭蠡泛滥不辨今也水退阳鸟亦得
卷六 第 28b 页 WYG0059-0088b.png
 其性而安处焉鸿雁秋来江南皆然奚独彭蠡其意
 谓鸿雁来南至彭蠡而止今极南五岭外不复见鸿
 雁矣三江既入东坡云予以所见考之自豫章而下
 入于彭蠡而东至于海为南江自蜀岷山至于过九
 江会于彭蠡以入海为中江自嶓冢导漾东流
 为汉过三澨大别会彭蠡以入于海为北江此
 三江自彭蠡以上为二自夏口以上为三江汉合于
夏口而与豫章之江皆会于彭蠡则三江为一至于秣
卷六 第 29a 页 WYG0059-0088c.png
陵京口以入海不复三矣然禹贡犹有三江之名曰中
 曰北者以味别之也盖此三水性不相入江虽合而
 水味异禹之叙汉水也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
 流为沧浪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
 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夫汉既已入江且汇为彭蠡
 安能出为北江以入海乎知以其味别也禹之叙江
 水也曰岷山导江至东为中江入于海夫江既已与
 汉合且为汇为彭蠡矣安能自别为中江知以其味
卷六 第 29b 页 WYG0059-0088d.png
 别也汉为北江岷山之江为东江则豫章之江为南
 江可知矣禹以味别信乎曰济水既入于河而溢为
 荥禹不以味别安知荥之为济尧水之未治也东南
 皆海岂复有吴越及彭蠡既猪三江入海则吴越始
 有可宅之土水之所钟特震泽而已故曰三江既入
 震泽底定安国谓自彭蠡分为三江入震泽为北江
 入于海盖安国未尝南游按经文以意度之不知三
 江距震泽甚远决无入理震泽决不足以受三江之
卷六 第 30a 页 WYG0059-0089a.png
 水此东坡以所见考之为详也先儒或以为南江从
 会稽吴县中江从丹阳芜湖县北江从会稽毗陵县
 入海或以为松江浙江浦阳江或以为岷江浙江松
 江或以为自义兴自毗陵自吴县此皆东南枝流小
 水自相𣲖别而入海者禹贡所谓中北江自彭蠡出
 者也徒见禹贡有三江中北江之名而不知一江合
 流而异味则杂支流小水以应三江之数今京口之
 江视数江犹畎浍禹不应遗其大而数其小也东坡
卷六 第 30b 页 WYG0059-0089b.png
 以味别之说犹为精确又曰今金山少北取其中水
 味殊绝轻重亦以异盖蜀江江所为出也余因而推
 之按唐相李文饶好饮惠山泉置驿以取水有僧言
 长安吴天观井水与惠山泉通杂以他水十馀缶试
 之僧独指二缶曰此惠山泉也文饶以此罢水驿味
 别之说古今皆有此理不诬矣会稽吴县有具区在
 西古文以为震泽是吴南大湖名太湖蓄水南方名
 曰湖按职方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
卷六 第 31a 页 WYG0059-0089c.png
 湖五湖即震泽扬州浸薮同处论其水谓之浸论其
 泽谓之薮筱簜既敷竹之小者曰筱大者曰簜敷布
 而生少长曰夭乔高也草木至此遂其性矣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涂泥卑湿也田第九赋第七杂出第六扬州田比九
 州最下品赋乃出第七或第六人工修也在尧时扬
 州赋止如此自汉以来岁漕关东八百万粟以给中
 都六朝建国尽在建业至唐取东南之赋尤重军兴
卷六 第 31b 页 WYG0059-0089d.png
 取给于江淮秦少游云今之所谓沃壤莫如吴越闽
 蜀一亩所入比它州数倍则知后世人工倍加培植
 灌溉之功至虽以下下之田犹为沃壤况其上之数
 等哉恤农劝耕勿加苛扰使之尽力于土地其为国
 计岂小补哉
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
匪织贝厥包橘抽锡贡
 三品即金银铜瑶者玉之次琨者石之似玉筱者竹
卷六 第 32a 页 WYG0059-0090a.png
 之小簜者竹之阔节齿者象牙诗曰元龟象齿革谓
 犀革传曰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羽谓鸟羽南方之鸟
 有孔雀翡翠之羽可以为饰毛谓牛毛西南夷旄牛
 可为旌旗之饰木谓梗楠豫章南海岛夷以草为服
 葛越是也北方极寒故冀之岛夷皮服南方极热故
 扬之岛夷卉服亦非所贡唐孔氏云岛夷皮服是夷
 自皮服非所贡也岛夷卉服言夷狄得遂其本性耳
 厥篚织贝则南方之夷自效臣子之义以织贝为贡
卷六 第 32b 页 WYG0059-0090b.png
 篚亦如莱夷之檿丝也郑曰诗言萋兮斐兮成是贝
 锦凡织者先染其丝乃织是贝文成矣此说是也苏
 氏谓南方织草木为服如今吉贝木棉之𩔖是小曰
 橘大曰柚师古曰柚似橘而大其味酸橘柚不耐寒
 故包里而贡锡贡者待锡命而后贡非金三品齿革
 之𩔖为每岁常贡防人君于口腹之欲而有偏嗜以
 劳民祭祀宾客之用则可苏氏曰禹贡言锡者三大
 龟不可常得磬错不可常用橘柚常贡则劳民害物
卷六 第 33a 页 WYG0059-0090c.png
 如汉永平唐天宝荔枝之害矣故皆锡命而后贡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顺流而下曰沿以水入水曰达自江入海自海入淮
 自淮入泗由泗入河不言达于河因徐州浮于淮泗
 达于河之后亦犹青州达于济禹时未有入淮之路
 故顺流入海然后自海入淮至春秋时吴王夫差掘
 沟瀹济漯而注之海矣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则
 江又有通淮之路其说可疑故两存之以待能辨之
卷六 第 33b 页 WYG0059-0090d.png
 者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
云土梦作乂
 孔安国曰北据荆州南及衡山之阳旧有三条之说
 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
 东北东坡云自南条荆山至衡山之阳为荆州自北
 条荆山至于河为豫州以地理考之北条与河相去
 甚近豫州之境不应如是之狭曾氏曰临沮之荆阴
卷六 第 34a 页 WYG0059-0091a.png
 为豫州阳为荆州此说是也豫荆二州皆以荆山为
 界犹青徐以岱为界也此荆州北至荆山南过衡山
 以往孔颖达谓衡山是大山南无名山大川可以为
 记故言阳见其南至山南也江汉二水𤼵源梁州入
 海实在扬州禹于此而施功已有朝宗之𫝑朝宗者
 诸侯见天子之名唐孔氏曰水无性识非有此义以
 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天子假人事
 而言之诗曰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是也九江孔氏云
卷六 第 34b 页 WYG0059-0091b.png
 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地理志九江在庐江浔阳县
 南浔阳记有九江名曰乌江蚌江乌白江嘉靡江畎
 江源江廪江提江淮江皆谓江水至是分为九郑康
 成云九江从山溪所出也如此说是九江各有源不
 与大江同孔颖达谓江以南水无小大俗人皆呼为
 江或从江分或从外合来故孔郑各为别解世代相
 远难以指定以经意考之当从孔安国之说孔殷言
 甚得地𫝑之中也沱潜既道据地理志及郑氏皆以
卷六 第 35a 页 WYG0059-0091c.png
 荆梁二州皆有沱潜东坡按尔雅曰水自江出为沱
 自汉出为潜南郡枝江县有沱水尾入江华容县有
 夏水首出尾入沔此荆州沱潜也蜀郡郫县及中安
 阳皆有沱水潜水尾入江汉此梁州沱潜也孔安国
 云沱潜𤼵源梁州入荆州孔颖达云孔安国为武帝
 时博士地理志无容不知盖以水从江汉出者皆曰
 沱潜但地𫝑西高东下虽于梁州合流还从荆州分
 出亦如济水入河还从河出以二孔氏之言考之则
卷六 第 35b 页 WYG0059-0091d.png
 味别之说古人知之久矣梁荆相去数千里非以味
 别安知其合而复出耶云土梦作乂据左传昭公三
 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定公四年楚昭王寝
 于云中此泽即一泽亦得单称云单称梦地理志南
 郡华容县南有云梦泽杜预云南郡枝江县西有云
 梦城江夏安陆县亦有云梦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
 者司马相如赋云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则泽跨江南
 北每处有名王氏之说曰云之地土见而已梦之地
卷六 第 36a 页 WYG0059-0092a.png
 非特土见而草木生之人有加功乂之矣是以泽为
 二处王氏如此说谓𫝑有高卑云之泽则土见梦之
 泽可以作乂不若从先儒孔安国之号其中有平土
 丘水去可为耕作畎亩之地颖达见安国之说谓土
 字在二字之间盖史文兼上下东坡云古语如此今
 考汉志曰云梦土孔氏之说胜矣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
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簬楛三邦底贡厥名
卷六 第 36b 页 WYG0059-0092b.png
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
 此州土与扬州同田第八赋第三盖培粪灌溉之功
 至也羽毛齿革金三品与扬州贡同而次第不同者
 颖达云以善者为先薛氏云以多为先然二州之贡
 特其文势自不同尔必以善者为先则梁州铁先于
 银岂银果不如铁乎杶似樗而大者柏叶松身曰栝
 杶栝柏三木之名干柘也为弓干考功记云工人取
 干之道以柘为上是也扬州言惟木不言其名此州
卷六 第 37a 页 WYG0059-0092c.png
 特言名者扬州所贡之木不可胜名此州所贡止于
 此耳砺砥皆磨石砥细于砺砮石中矢镞丹砂也箘
 簬美竹楛木名三物皆可为矢三邦汉孔氏云三物
 皆出云梦泽近泽三国常致贡是也厥名择其所产
 之至美有名者而贡之据荆扬所出之物大抵中原
 所资以为兵器之用昔文公谓楚子曰羽毛齿革则
 君地生焉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盖中原所出者不
 得如此二州故必资之为用色匦菁茅汉孔氏以包
卷六 第 37b 页 WYG0059-0092d.png
 为橘柚非也菁以为菹周礼菁菹鹿臡茅以缩酒二
 物所在皆有贡于此州以所产之善者记曰笾豆之
 荐水土之和气也盖祭祀先王必得九州之美物传
 云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则茅自古用包匦匣也
 既匦匣之外又从而包裹之以祭祀之用尤致其洁
 不敢轻也厥篚玄纁玑组尔雅曰三染谓之纁绛色
 也此州善染玄纁之色玑乃珠之不圆者组乃绶之
 𩔖实于匣以贡大龟即元龟国之宝也出于九江尺
卷六 第 38a 页 WYG0059-0093a.png
 有二寸曰大龟国有大事则卜之其龟不可常得必
 蓄之以待上之锡命然后纳焉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此荆州入河之路顺流而下曰浮自江而至于沱自
 沱至潜自潜至汉舍舟陆行以越于洛自洛入于河
 河在冀州之南故曰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
孟猪
卷六 第 38b 页 WYG0059-0093b.png
 此州界西南至荆山荆山之南则荆州也北距河水
 河水之北即冀州也盖豫在荆之东北冀之南以荆
 河为界禹贡它州未有止言其地荆豫言荆青徐言
 岱使豫州不言荆山则北之至河者在河北故言南
 至荆山则北之至河者自知其为南河矣东坡虽指
 为北条荆山复自疑其去河甚近意谓荆州既言北
 至荆山则豫之南境从可知殊不知河𫝑延长若南
 不定其所至则乌知北至河之为南河乎况北条荆
卷六 第 39a 页 WYG0059-0093c.png
 山在河之西雍州之内地不当以为豫州之境也伊
 洛瀍涧孔氏曰伊出陆浑山洛出洛山涧出沔池山
 瀍出河南北山地理志云伊出弘农卢氏县东熊耳
 山东北入洛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
 县入河瀍水出河南谷城县潜亭北东南入洛涧水
 出弘农新安县东南入洛志与传异者颖达谓熊耳
 在陆浑县西冢岭在上洛县境之内沔池在新安县
 西谷城潜亭北此即河南境内之北山志详而传略
卷六 第 39b 页 WYG0059-0093d.png
 所据小异今据经文导洛自熊耳与岷山导江文𫝑
 相先后不同则是洛非出熊耳山但其导之自熊耳
 而始也下文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
 伊又东北入于河是伊涧瀍入于洛而洛入于河也
 荥波既猪孔氏曰荥泽波水已成遏猪盖洪水之时
 此泽之水动成波浪今则猪蓄而不泛滥矣荥泽即
 荥阳也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沇水东流谓
 之济济水潜行地中自河而溢出则谓之荥在河南
卷六 第 40a 页 WYG0059-0094a.png
 也春秋闵二年卫狄战于荥泽杜预注此荥阳当在
 河北卫败方始渡河战处在河北孔颖达乃谓此泽
 跨河南北以经文考之济水溢为荥是在河北为济
 河南为荥今河北亦谓之荥泽岂尧时北为济至春
 秋时以荥𤼵源自济亦以济为荥乎导菏泽被孟猪
 安国谓菏泽在胡陵孟猪泽名在河东北颖达以地
 志考之山阳郡有胡陵县不言有菏泽又云菏泽在
 济阴定陶县东孟猪在梁国睢阳县东北以今地验
卷六 第 40b 页 WYG0059-0094b.png
 之则胡陵在睢阳之东定陶在睢阳之北其水皆不
 流溢东北被孟猪也求其说而不得乃为之辨曰郡
 县随代易名古之胡陵当在睢阳之北故得东出被
 孟猪也东坡则曰沇水东出于陶丘北又东为菏泽
 在济阴定陶县东孟猪在梁国睢阳县东北水流溢
 覆被之其说径直不言入而言被者不常有也水盛
乃覆被之犹弱水出合黎馀波入于流沙也此言孟猪
 左传尔雅作孟诸职方作望诸其实一地职方青州
卷六 第 41a 页 WYG0059-0094c.png
 泽薮曰望诸者盖职方之青州在豫之东故得兼有
 孟猪之泽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
枲絺纻厥篚织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无块曰壤垆疏也亦曰黑也地之高者其性则壤地
 之下者则坟垆土有高下如青州曰厥土白坟海滨
 广斥是也田第四赋第二杂出第一以土性之美人
 工之修故也九州之赋言错者四如冀如豫如扬梁
卷六 第 41b 页 WYG0059-0094d.png
 说者谓当其制贡之时青徐雍荆所入之赋各得其
 常数惟此四州有丰凶之年故其赋杂出它等其所
 以出它等者总其九州所输之赋彼此相形为此九
 等之差也冀州赋第一豫州赋第二苟冀州有丰荒
 水旱之岁其赋有减除则反出于豫州之下于是豫
 当为第一冀当为第二扬州赋第七梁州赋第八苟
 扬州遇乐岁有丰衍而梁出于第七则扬州故出第
 六如是岁凶之年有所蠲减出于第九则于兖州相
卷六 第 42a 页 WYG0059-0095a.png
 形必有强弱于其间故扬州厥赋下上上错梁州厥
 赋下中三错兖州曰作十有三载乃同是皆彼此相
 形为高下馀州虽无有错出然以意逆志则凶年必
 无取盈之理漆林枲麻絺细葛纻师古曰织纻为布
 及练周官载师漆林之征周官以为征此则贡者周
 之时豫在畿内故载师掌其征禹时豫在畿外故有
 贡推此则知冀州所以不言贡之意织纩细绵也治
 玉之石曰错治磬错也诗曰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锡
卷六 第 42b 页 WYG0059-0095b.png
 命而后贡之不常用之物惧其劳民也扬州先言橘
 柚后言锡贡此州先言锡贡后言磬错者橘柚言包
 则与厥篚之文无嫌故言锡贡在后磬错则与厥篚
 之文嫌与相属故言锡贡在先豫之去帝都甚近浮
 洛即达河此河即南河也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
底绩
 孔安国曰东据华山之南西拒黑水颖达云职方氏
卷六 第 43a 页 WYG0059-0095c.png
 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是华山在豫州界梁州之境东
 据华山之南尔不得有其山阳者谓此州之西雍之
 境也职方不言梁州颜师古曰省徐州以合青州并
 梁州以合雍州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嶓冢山在
 陇西郡西汉水所出自江别出为沱自汉别出为潜
 二山已有种艺在江汉之水得其治矣沱潜亦得从
 其故道江汉之水历二州界绵亘数千里然后至扬
 州入海经于此州曰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荆州曰江
卷六 第 43b 页 WYG0059-0095d.png
 汉朝宗于海沱潜既道扬州曰三江既入水之首尾
 源委可知矣蔡蒙二山名蒙山在蜀郡青衣县旅祭
 山也平为治功毕也和夷西南夷也亦已致其功而
 水患平矣禹贡诸夷或言于制贡之后或言于制贡
 之前盖帝者之于夷狄来不拒去不追或内而同中
 国之朝贡受命于天子则为之制其田赋如青之嵎
 夷梁之和夷是也或不能焉或向风慕义献其方物
 而已则亦使贡其方物如青之莱夷徐之淮夷是也
卷六 第 44a 页 WYG0059-0096a.png
 梁州之水其受害者只四处故禹特举其大槩他州
 可以𩔖推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
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
于渭乱于河
 黎黑也田第七赋第八杂出第七第九等璆美玉也
 镂钢铁也可以镂物砮与砮丹之砮同磬石磬也徐
 州贡浮磬此州贡石磬豫州言磬错则知当时乐器
卷六 第 44b 页 WYG0059-0096b.png
 磬为最重其声尚角在清浊小大之间为难和者也
 夔曰击石拊石不言金与丝竹可见声之难和制贡
 尤详也熊罴狐狸四兽以罽曰织以裘曰皮西倾山
 名在陇西临洮县东南桓水出焉因桓是来浮于潜
 自潜入沔泉水始出山为漾东南流为沔至汉中东
 行为汉孔安国曰汉上曰沔入于渭乱于河东坡曰
 沔在梁州山南渭在汉州山北沔无渭之道按前汉
 书武帝时人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张汤问之
卷六 第 45a 页 WYG0059-0096c.png
 云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漕从南阳上沔入褒
 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谷
 可致此则自沔入渭之道也然褒斜之间绝水百里
 故曰逾于河盖时通渭褒为沔也其说有据计沔在
 渭南五百里故自沔陆行而北入渭渭水入河逾字
 当在渭字上今加沔字上向也自荆入河则曰浮于
 江沱潜汉逾于洛谓自汉陆行至洛也逾字在洛上
 今自沔洛行至渭而逾字不在渭上古人之文体不
卷六 第 45b 页 WYG0059-0096d.png
 可执一而言自渭至河绝流入河也横渡为绝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
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㡳绩至于猪
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孔安国曰西距黑水东距龙门之河颖达谓雍州之
 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西踰黑水王肃云西据
 黑水东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雍梁二州皆以黑水
 为界颖达谓禹治豫州乃次梁州自东向西故言梁
卷六 第 46a 页 WYG0059-0097a.png
 州之境先华阳而后黑水从梁适雍自南向北故先
 黑水而后西河其说为当河在雍之东境而曰西河
 者龙门在冀州之西河自积石东北流自中国折而
 南至华阴又折而东至大丕又折而北冀州帝都界
 三河之间王制曰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东
 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河相对而为东西曰东曰南
 曰西皆自冀州而言济河惟兖此东河也在冀州之
 东荆河惟豫此南河也在冀州之南黑水西河此西
卷六 第 46b 页 WYG0059-0097b.png
 河也在冀州之西虽自冀州而言有此三河其实一
 河也弱水不能载物故导之西流地𫝑西高东下水
 性皆东而此水独西亦其性也禹行其所无事不于
 水性之外别有增损于其间圣人之治天下亦犹是
 也修其教不变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商鞅变法以
 成富强是欲弱水之东也泾属渭汭禹导渭水并及
 此水下文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
 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此数水脉络相贯而渭水为
卷六 第 47a 页 WYG0059-0097c.png
 大并入于渭以入河泾水出安定泾阳县至冯翊阳
 陵县入渭泾属渭汭诗曰泾以渭浊是泾水合渭之
 流属附也及也水北曰汭人皆以南面望水则北为
 汭泾水自南入渭也漆沮既从沣水攸同漆沮二水
 名渭水之大受泾水漆水沮水沣水故泾水自泾阳
 县来入渭漆水自枝山县来入渭沣水自扶风县来
 入渭沮水自北地来入渭惟此四水皆入于渭乃得
 其性曰属曰从曰同实一理也荆岐二山洪水时祭
卷六 第 47b 页 WYG0059-0097d.png
 祀已废今水退可旅祭雍州地东距龙门之河当河
 流之泛滥未折之而东雍州亦被害及禹施功于冀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壶口在冀梁岐在雍州此二山
 实河之所经河既顺流而东则是治河之害既载于
 冀州故经序此州治水之迹惟弱水既西渭合众水
 以入河其功毕矣故自荆岐既旅而下遂言平地川
 泽已有成绩也荆山即北条荆山非荆及衡阳之荆
 孔安国云荆在岐东终南惇物鸟鼠三山相为首尾
卷六 第 48a 页 WYG0059-0098a.png
 地理志扶风武功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垂山
 古文以为惇物皆在扶风武功县之东九州之地西
 北多山东南多水考扬州与雍州可见秦都长安号
 为百二之险以其山多也孔颖达曰三山空举山名
 不言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其说是也原隰底绩至
 于猪野广平曰原下湿曰隰诗曰度其隰原在豳国
 之地即此处猪野在武威县东北有休屠泽即此猪
 野也从原隰致功西至猪野之泽三危既宅三苗丕
卷六 第 48b 页 WYG0059-0098b.png
 叙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在西裔昭公九年左氏传云
 先王居梼杌于四裔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杜预注允
 姓之祖与三苗俱放于三危瓜州今敦煌也舜窜三
 苗在洪水未平时舜择其恶之尤者投诸四裔更立
 亲近使居三苗之国及洪水既平三危可居则三苗
 之种族得其次序以此知舜之逐四凶未尝有疾恶
 之心必欲使其大有次序安其居止无忧愁之苦而
 后已此圣人之仁心也
卷六 第 49a 页 WYG0059-0098c.png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崙析支渠
搜西戎即叙
 此州之土色黄而性壤田第一赋第六孔颖达云此
 与荆州田赋升降皆较六等荆州升之极故云人功
修此州降之极故云人功少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制
 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则民当相准而
 得有人功修人功少者记言初置邑者可以量之州
卷六 第 49b 页 WYG0059-0098d.png
 境阔远民居先定新遭洪水存亡不同故地𫝑有美
 恶人功有多少治水之后即为此差其后更立其等
 此非永定也此说是也球琳者皆玉名琅玕石似珠
 者九州惟雍所出物色为寡乃知禹治水之后其于
 贡赋阔略简易如此者忧深思远不肯贻祸后世以
 启昏主之侈心也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积石在
 金城河关县西南河行塞外东北入塞内积石非河
 之源乃河之所经也河从西来至此北流故禹沿河
卷六 第 50a 页 WYG0059-0099a.png
 顺流而北释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故孔安国谓千
 里而东千里而南至于龙门西河也龙门山在冯翊
 夏阳北禹凿以通河也会于渭汭孔安国云逆流曰
 会自渭北涯逆水西上孔颖达谓从河入渭禹白帝
 讫从此西上更入雍州界诸州之末惟言其还都之
 道此州事终言𤼵都更去明诸州皆然不若从东坡
 之说云渭水至长安东北入河河始大自渭汭而下
 巨舟重载皆可以达冀州如此则言是会渭汭之水
卷六 第 50b 页 WYG0059-0099b.png
 以入河也织皮昆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织皮说与
 梁州同师古以为三国唐孔氏以渠搜为二国并昆
 崙析枝为四郑玄云以渠搜为一不若从师古之说
 此西戎之三国也所贡者织皮言西戎即叙则又不
 止三国矣禹之功不惟及中国虽夷狄亦得其利焉
 黑水弱水决之而西归于南海则西戎之国免昏垫
 之患禹以四海为壑是也东坡云禹贡之所篚皆在
 贡后立文而青徐扬三州皆莱夷淮夷岛夷所篚此
卷六 第 51a 页 WYG0059-0099c.png
 云织皮昆崙析支渠搜大意与三州无异盖言西戎
 即叙而昆崙析支渠搜三国皆篚织皮但古语云有
 颠倒详略耳其文当在厥贡惟球琳琅玕之下其浮
 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三句当在西戎即
 叙之下以记入河水道以结雍州之末简编脱误不
 可不正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㡳柱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卷六 第 51b 页 WYG0059-0099d.png
 叙禹贡者曰禹别九州随山刋木任土作贡此一篇
 之大槩也自冀州既载壶口至于西戎即叙为别九
 州自导岍及岐至于敷浅原为随山自导弱水至于
 东北入于河为浚川自庶土交正而下为任土作贡
 其间治水曲折田赋贡篚通道帝都又各隶于逐州
 之末矣前后之相连首尾之相贯则无所考据故于
 导岍而下言山之首尾导弱水而下言川之原委也
 孔安国云治山通水故以山名之颖达谓上文每州
卷六 第 52a 页 WYG0059-0100a.png
 说其治水登山从下而上州境隔绝未得径通今更
 从上而下条说治水山本以通水举其山相连属言
 此山之旁所有水害皆治讫也川多不可胜名故以
 山言之如漳水潞水汾水在壶口雷首太行经㡳柱
 析城济出王屋淇近太行恒卫滹沱滱易近恒山石
 林先生云周官言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
 则导山者浚两山之川属之大川以同入于海今以
 经文考之下文言入于海则先儒与石林之说不诬
卷六 第 52b 页 WYG0059-0100b.png
 矣导山导水皆始雍州者盖天地方形天不满西北
 地不满东南自西北倾东南然倾东为甚而南次之
 水之性万折必东是以山之脉自北而东少趋南焉
 而水之原出于山所以俱自雍州始也前辈诸儒如
 班固马融王肃治尚书皆有三条之说导岍以下为
 北条西倾以下为中条嶓冢以下为南条地里志亦
 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南条荆山在南
 郡临沮县东北是旧有三条之说若郑康成云又以
卷六 第 53a 页 WYG0059-0100c.png
 为四列康成疑岷嶓虽同在梁州而异处故以此条
 为正阴列以中条为次阴列而分南为次阳列正阳
 列东坡亦云随山者随其地脉而究其终始何谓地
 脉曰地之有山犹人之有脉有近而不相连有远而
 相属者虽江河不能绝也自秦蒙恬始言地脉而班
 固马融王肃皆有三条之说郑玄以为四列古之达
 者己知此矣北条之山起岍岐而逾于河以至太岳
 东尽碣石以入于海是河不能绝也南条之山自嶓
卷六 第 53b 页 WYG0059-0100d.png
 冢岷山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是江不能绝
 也皆禹之言卓然见于经者非地脉而何以此观之
 地脉之说古人知之详矣导岍及岐此以下乃北条
 荆山正阴列也岍岐皆雍州之山岍即扶风吴岳山
 岐在扶风美阳县西北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壶口
 雷首太岳底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皆冀州山
 壶口在河东北屈县东南雷首在河东蒲坂县南太
 岳在河东彘县东霍泰山即岳阳是也底柱在陜县
卷六 第 54a 页 WYG0059-0101a.png
 东北形若柱也析城在河东获泽县西王屋在河东
 垣县东北太行在河内山阳县西北常山在恒山上
 曲阳西北碣石在北平骊城县西南此北条山首起
 岍岐逾于河正龙门西河谓此处山脉不绝河不能
 间断既绝河又为壶口雷首及太岳皆河东之山也
 又为㡳柱析城王屋自冀州南河之北东行也又为
 太行恒山碣石迤逦东北入于海而止是此条山首
 起岍岐碣石为尾而众水皆入于海矣孔颖达曰太
卷六 第 54b 页 WYG0059-0101b.png
 行去恒山大远恒山去碣石又远故汉孔氏则以此
 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于海言山旁之水皆入海也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此中条之山次阴列也西倾在陇西临洮县西南朱
 圉在天水冀县南言在积石以东河之所经也鸟鼠
 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是三者在雍之南山太华在
 京兆华阴县南熊耳在弘农卢氏县东外方嵩高山
 桐柏在南阳平氏县东南陪尾在江夏安陆县东北
卷六 第 55a 页 WYG0059-0101c.png
 此四山接华山相连东南在豫州界中条之山首起
 西倾至陪尾为尾其脉相连属也凡举山名皆为治
 水故安国言水之所经鸟鼠渭水所出洛出熊耳伊
 经外方淮出桐柏经陪尾凡此先举所施功之山于
 上而后条列所治之水于下互相备也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此南条荆山而析为次阳列也在陇西县梁州之山
 也荆山乃南郡临沮县之荆山内方在江夏竟陵县
卷六 第 55b 页 WYG0059-0101d.png
 东北春秋傅曰吴楚夹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二
 别皆在汉上荆山内方大别荆州之山也南条次阳
 列也首起嶓冢大别为尾其脉相连如此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此南条荆山析而为正阳列也岷山在蜀郡梁州之
 山也衡山在长沙湘南县东南九江在庐江浔阳县
 南荆州之界也敷浅原即豫章历陵县南博阳山在
 扬州之界禹既导嶓冢至于大别而止复自岷山导
卷六 第 56a 页 WYG0059-0102a.png
 之至于敷浅原而止随山之功毕矣孔颖达云岷山
 之南至敷浅原别以岷山为首不与大别相接由江
 水所经别记之耳以见岷非三条也郑氏分为四列
 者盖以岷山而下诸山在大江之南内方大别之𩔖
 在江之北不得同为一脉而导之虽岷山之山不言
 导而理不可与内方大别同为一条禹之导山虽曰
 因而治众水大槩岍岐之列河水所经故首于雍州
 至冀州西倾之列伊洛淮渭所经故首雍州至豫州
卷六 第 56b 页 WYG0059-0102b.png
 嶓冢之列汉水所经故首于梁州至荆州岷山之列
 江水所经故亦首梁州至荆州其他众山可以𩔖推
 矣九州之山独记雍冀梁豫荆扬不及青徐兖盖三
 州皆在河东之东与四列不相通青徐山惟岱兖州
 无山此三州水惟河则不必随山也导岍及岐之末
 言入海其馀或曰至于陪尾至于大别至于敷浅原
 不言入海者盖岍岐所导之山自西而东自东而北
 山脉未绝至碣石而止则已近海矣彼西倾嶓冢岷
卷六 第 57a 页 WYG0059-0102c.png
 川者皆以导为言弱水水之无力在众水为至异也
 故众水皆东而此水独西观柳子愚溪对可见弱水
 黑水之异合黎孔安国谓水名在张掖郡流沙即居
 延泽流沙是合黎水所钟之地故得溢其馀波以被
 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孔安国曰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据
 地理志益州郡计在蜀郡西南三千馀里故滇王国
卷六 第 57b 页 WYG0059-0102d.png
 也武帝元封二年始为郡郡内有滇池县县有黑水
 池不知水之所在郦元水经谓黑水出张掖鸡山南
 流至燉煌过三危山南流入南海岂黑水𤼵源张掖
 伏流地中历滇地以入南海乎何为滇地有其祠而
 不见水也张掖燉煌皆在河北黑水过三危山入南
 海岂得越积石之河哉颖达云河自积石以西皆多
 伏流故此水得越河而南东坡亦云三危至南海不
 知其几千里禹导黑水至三危即得其故道盖从此
卷六 第 58a 页 WYG0059-0103a.png
 山之列其山脉所至去海尚远故不言入海下文导
 水所载则入海之导也言导岍而不言导西倾以二
 山皆在雍以岍岐见之言导嶓冢而不言导岷山以
 二山皆在梁以嶓冢见之此史之省文也窃以天下
 之势犹人一身山川犹人筋骨水犹人血脉以一体
而分四肢以一臂而分五指筋骨虽相连属血脉虽相
贯注而支分𣲖别不同医者必随其所苦之处而治之
或有三条或有四列安知其非一体而分四肢欤北条
卷六 第 58b 页 WYG0059-0103b.png
 之山或自岍岐而起或自㡳柱而起或自太行而起
 安知非一臂而分五指欤岍岐之言山逾于河岷山
 言过九江则知禹于山川地脉察之熟矣至唐一行
 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界北纪所以限戎狄南
 纪所以限蛮夷阴阳家亦有山水之说岂非有所本
 乎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自此以下言浚川之事也导山之首尾既具于前则
卷六 第 59a 页 WYG0059-0103c.png
 浚川之首尾岂可阙禹不特为当世计盖欲使万世
 知山川首尾如此在山则不可绝其地脉在川则不
 可绝其故道孔颖达云此下所导凡有九水大意亦
 自北为始以弱水最在西北水西流故先言之黑水
 虽在河南水从雍梁西界南入南海与诸水不相参
 涉故又次之四渎江河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汉入
 于江故先汉后江济𤼵源河北越河而南与淮俱为
 四渎故次洛以淮渭与济俱入于河故后之计水亦
卷六 第 59b 页 WYG0059-0103d.png
 多矣此举大者言尔凡此九水立文不同弱水黑水
 沇水不出于山文单故以水配其馀六水文与山连
 既出于山不须言水积石山非河源记施功之处故
 云导河积石言𤼵首自积石起矣漾江先山后水淮
 渭先水后山皆是史文详略无义例也又淮渭略言
 自某山者皆是𤼵源自此山欲使异于导河故加自
 字鲧之治水谓之湮湮者拒而湮之也禹治水谓之
 导导者顺而导之也孟子言行其所无事故经言浚
卷六 第 60a 页 WYG0059-0104a.png
 径入南海不劳人功之修治也且弱水黑水即决之
 塞外则是注之南夷之地可以无恤矣然禹之心视
 华夷之民无此疆尔界虽塞外水亦必顺导之使入
 流沙入南海蛮夷之民无垫溺之患圣人之仁心于
 此可见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㡳柱又东至
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丕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卷六 第 60b 页 WYG0059-0104b.png
 禹导四渎惟河施功为多释水云河出昆崙虚色白
 李巡注云昆崙山名虚山下地也郭璞云𤼵源高处
 激凑故水色白潜流地中受渠众多浊浑故水色黄
 汉书西域傅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
 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
 盐泽去玉门阳关三百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停居
 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中南出于积石为中国
 河班固张骞皆云禹本纪言河出昆崙高二千五百
卷六 第 61a 页 WYG0059-0104c.png
 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自张骞使大夏之后
 入于南海其所载惟见其治水之绩而已非如其他
 地里必欲其尽载原委之详孔安国云凿山或穿池
 以通流皆不可得而知惟以经文为信可也南至于
 华阴河自龙门南行至华山之北又东行至底柱其
 底柱在西虢之界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
 以治之为尤难河从积石北行又东乃南行至于龙
 门计三千馀里其说所经历之处甚众经皆不载此
卷六 第 61b 页 WYG0059-0104d.png
 篇本为治水而作惟施功则记非施功则不记禹自
 积石得河之故道至龙门而加功故以龙门继积石
 之后犹三危距南海甚远经但云导黑水至于三危
 穷河源乌睹所谓昆崙乎以此观之自积石而西河
 之源无所考据或以为出葱岭出于阗出昆崙其说
 不一经言导河积石论河者当断自积石而始可也
 河源不始于此惟记其施功处所以经文不言自与
 导淮导渭之文不同禹治水之时惟河不得其原所
卷六 第 62a 页 WYG0059-0105a.png
 在然又自㡳柱东至于孟津孟津在河内河阳县南
 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渡自华阴至于底柱河夹两
 山之间其流湍悍至孟津其𫝑稍缓可以横舟而渡
 武王伐纣会于孟津后世谓之武津此即其处也东
 过洛汭至于大丕河流至孟津东行及河南巩县东
 而过洛水之北洛入河在此处自洛汭东流至于大
 丕汉孔氏曰山再成曰丕尔雅曰三成曰伾李巡注
 云成重也唐孔氏云盖所见异今以孔氏之说为正
卷六 第 62b 页 WYG0059-0105b.png
 大丕在黎阳或曰成皋不知孰是臣瓒之说谓在黎
 阳县为正北过降水至大陆河行自华阴至大丕始
 折而北流大丕之西则南河也其折而北流始谓之
 东河降水入河在信都县大陆在钜鹿县北降水入
 河是河过于降水也此与东过洛汭同盖洛水降水
 皆小于河以小入大则谓之过不谓之会又北播为
 九河播布也又布为九河以杀其溢也河自西戎入
 塞经秦陇陜河夹山而行其𫝑虽湍悍而两山相距
卷六 第 63a 页 WYG0059-0105c.png
 其力足以悍河流之衡使不至于奔突治之者惟于
 河之两傍为之疏凿使广袤而已至于自大丕折而
 北流其地已平又合受渭洛涧瀍众水岂一河所能
 任也哉禹于此施功其规模甚远分而为九则水𫝑
 自有所杀兖州曰九河既道则是河之北行已有此
 道禹因其旧迹而疏导之也所谓行其所无事同为
 逆河入于海既为九以分之又为逆河以合之一分
 一合而后河得其安流逆迎也以一迎八而入于海
卷六 第 63b 页 WYG0059-0105d.png
 即渤海也禹治水惟河为甚考之于经如导河积石
 以至同为逆河凡八加功而知其为患之甚于他水
 也河行始于雍州至冀州积石龙门华阴皆在雍州
 底柱孟津洛汭大丕降水大陆皆在冀州九河在兖
 州使河源若在中国余知禹之治与导渭导洛者同
 后世河患为大者以禹既不得其源而禹之故迹又
 有湮塞其决坏何疑三代数千年间无此水患至汉
 而为患始极据汉之河决常在平原左右者以其地
卷六 第 64a 页 WYG0059-0106a.png
 妨九河之故道以是知禹所疏之九河苟其八支不
 为齐桓所窒则当汉之世自无此患矣智者明见禹
 之故迹不肯废数州为河路以行水但坐视其弊而
 已可惜哉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
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禹贡导川立文不同嶓冢导漾岷山导江不言自者
 此乃史之变文非如导河不言自之有异义也嶓冢
卷六 第 64b 页 WYG0059-0106b.png
 在梁州山南汉水所出又曰漾者安国云泉始出水
 为漾东南流为沔至汉中为东行为汉地理志云漾
 水出陇西氐道县至武都为汉水不言有沔水岂以
 沔水乃汉水上流其流不远更名为汉故不复别沔
 汉之名又东为沧浪之水此即汉水东流也汉水梁
 州界沧浪荆州界即渔父所歌也曰漾曰沔曰汉曰
 沧浪亦如沇水有三名谓之为者水流至此随地得
 名非是它水自外来入也过三澨至于大别三澨水
卷六 第 65a 页 WYG0059-0106c.png
 名入汉大别汉上山也师古谓三澨在江夏竟陵县
 盖汉既东流为沧浪矣于是过三澨水所入汉处触
 大别山以与江合漾虽为沔为汉为沧浪而汉之名
 独傅远屈完对齐侯曰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是
 也南入于江孔安国谓触山回南入江是也汉之本
 性欲东特为大别所触而南盖江在南汉将与江合
 必折而南既南复东以汇为彭蠡之泽彭蠡在扬州
 水至此钟为彭蠡之泽汇回也东回而入于彭蠡然
卷六 第 65b 页 WYG0059-0106d.png
 则彭蠡能止其性乎曰不能也汉之水性欲东非至
 于海不止也读坎卦见圣人论水之性矣曰维
 心亨以其心常行也所以常行以刚阳居中故尔
 观此可以见水之性矣东为北江入于海北江之
 义如何曰岷山之江亦汇为彭蠡与汉水合而入海
 故其东也则谓之中江而东坡断以自豫章而下彭
 蠡而东海至为南江三水合于彭蠡亦犹河流分
 为九盖禹治水至于下流之地使水有所宛转然后
卷六 第 66a 页 WYG0059-0107a.png
 安流顺导故河分为九然后同为逆河汉江汇为彭
 蠡然后分为三江或先分之后合之或先合之后分
 之其用意则一此说从彭蠡复分为三与东坡之说
 又异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
迤北会为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此言江水经历岷山亦在梁州江水所出水自江出
 为沱沱乃江之别流江东南流沱东流江在沱之南
卷六 第 66b 页 WYG0059-0107b.png
 也此亦水之本性也又东至于澧此江水其别者为
 沱而正水乃至于澧水也楚词曰濯予佩兮澧浦是
 也过九江至于东陵九江即荆州九江孔殷是也澧
 水东陵皆在荆州所以得名为九江者以大江之水
 自禹之前已有此九道洪水作害水失故道今禹自
 岷山导江复过前所谓九江者以至东陵此江之故
 道非别有九江之水也夫江自岷出历蜀汉巴峡数
 州然后至于澧今经云东别为沱遂东以至于澧盖
卷六 第 67a 页 WYG0059-0107c.png
 此特记其加功处尔东迤北会为汇迤者迤逦也汇
 即彭蠡也江汉二水皆自西来至于合处则其𫝑迤
 逦而东属自嶓冢皆东流至其将与江合则稍折而
 南江自岷山皆东流至其将与汉合则稍折而北盖
 江在汉南汉在江北其𫝑相属故会于彭蠡而复东
 不言会彭蠡者上有东汇泽为彭蠡之文也东为北
 江入于海江汉二水皆合彭蠡故东为北江入于海
 自北而东则南江为豫章之江可知矣此即扬州三
卷六 第 67b 页 WYG0059-0107d.png
 江既入是也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
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沇水与漾同𤼵源曰漾既流则为汉而漾之名息矣
 𤼵源者沇既流则为济而沇之名息矣至江水东别
 为沱乃其枝流尔江水之名自若也此流与别之异
 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南至河内武德县入河
 孔安国曰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
卷六 第 68a 页 WYG0059-0108a.png
 数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颖达推其意谓此皆自
 验为说济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过者以河浊
 济清南出还清故可知也东坡云以味别之东出于
 陶丘北此济水自荥泽东出于陶丘之北也山再成
 为陶丘再成其形再重也其地在济阴定陶西南谓
 之东出者是济水自荥泽伏流地中至陶丘北复出
 也又东至于菏菏即菏泽在济阴定陶县东又东北
 会于汶济与汶合也汶水出太行莱芜县至西南入
卷六 第 68b 页 WYG0059-0108b.png
 济今言济水自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
 北会于汶是汶水自西南来济水自东北往以汶则
 言会于济故前曰浮于汶达于济以济言则会于汶
 故此言东北会于汶两水相合故曰会也又北东入
 于海济与汶通以入于海此济水自然之性不可遏
 也如此水𤼵源自兖州流于豫州至青州与汶合而
 入海也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卷六 第 69a 页 WYG0059-0108c.png
 按地理志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经
 云淮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颖达云胎簪盖桐柏
 之旁小山窃意尧时虽胎簪亦谓之桐柏也东会于
 泗沂东入于海沂水出太山盖县南至下邳泗水出
 济阴乘氏县至临淮睢陵县入淮乃沂水先入泗泗
 入淮以沂水入泗处去淮已近故连言之淮之𤼵源
 距海为近故所历未久与他水不同此水𤼵源于豫
 州流扬州至徐州与沂泗同入海也
卷六 第 69b 页 WYG0059-0108d.png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
入于河
 地理志陇西首阳山西南有鸟鼠同穴渭水所出安
 国云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张氏地理志云不
 为牝牡导渭自鸟鼠同穴山东则沣水会焉上文沣
 水攸同是也又东则泾水会焉即上文泾属渭汭是
 也又东过漆沮即上文漆沮既从是也沣水出扶风
 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泾水出安定泾阳县东
卷六 第 70a 页 WYG0059-0109a.png
 南至冯翊阳陵县入渭漆沮水按孔颖达云雍州漆
 沮既从则以为即扶风漆沮以合于诗所谓自土漆
 沮之文于下文漆沮则以为即洛水与自土沮漆者
 异今按颜师古注汉书于雍州漆沮既从之文则曰
 即冯翊之洛水孔安国于下文东过漆沮亦曰洛
 水出冯翊北周礼职方雍州其浸渭洛之文亦曰洛
 即漆沮在冯翊则是非有两漆沮也此洛水与豫州
 伊洛瀍涧之洛不同
卷六 第 70b 页 WYG0059-0109b.png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

 经云导洛自熊耳地理乃谓伊水出熊耳洛水出冢
 领何也岂当尧时冢领亦谓之熊耳乎石林云淮出
 胎簪至桐柏而始大渭出南谷至鸟鼠而大洛出冢
 领至熊耳而大因其流之大可以为人害者治之而
 非其原曾氏曰嶓冢者漾之原岷山者江之原有是
 山而后见是水故先言山河出昆崙虚而后至于积
卷六 第 71a 页 WYG0059-0109c.png
 石淮出胎簪而后至桐柏渭出南谷而后至鸟鼠洛
 出冢领而后至熊耳积石桐柏熊耳先有是水而后
 至是山故先言水此随所见而为之说姑存之东北
 会于涧瀍二水随洛水以入于河孔氏曰会于河南
 城又东会于伊伊水入洛在洛阳之南又东北入于
 河在巩县之东四水合然后东北流入河上文云伊
 洛瀍涧既入于河言此四水以入河为性也此水皆
 在豫州天下之水亦多而特举九者以当时水失故
卷六 第 71b 页 WYG0059-0109d.png
 道此九水为甚故也至于先后之序山自岍岐始水
 自弱水始以治水终于雍州又雍州在西北地𫝑自
 上而下因叙山与水皆始雍州也随山浚川之义备
 见此二章郑谦仲云禹贡之篇知山之盘踞与水之
 出入或不齐或不止一州一邑故序九州已然后别
 出山川总序于后班固以来作史者无法遂将山水
 与故迹并𨽻州县下且小山短水不出一州一县者
 即于州县之下言之固无害若乃大山所距大水所
卷六 第 72a 页 WYG0059-0110a.png
 经何啻一州一邑班固遂以州县下列言之可谓无
 法郑之说善矣导山言至于者十导水言至于者十
 一曰至云者即其施功而言之也导水言入海者七
 言入河者三谓近于河者自河而入海也导水之名
 入也会也至也与九州同而又有详焉者曰流曰别
 曰溢曰迤曰过曰汇盖顺流为流分流为别以小入
 大曰入二水𫝑均而两相会曰会以大水受小水曰
 过止而畜之曰汇畜而不能尽受曰溢旁而斜出者
卷六 第 72b 页 WYG0059-0110b.png
 为迤则人为之功也此其大略也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
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中邦锡土姓祇台德先不距朕行
 周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必辨之于始然
 后可同于终自冀州既载而下既辨之矣自九州攸
 同而下又所以同之盖辨之则广谷大川异制民生
 其间异俗各得其所不相杂乱故有以同之如车同
卷六 第 73a 页 WYG0059-0110c.png
 轨书同文各要其所归不见其异此先王疆理天下
 之大要也四隩者深远也深远之处皆可居则其他
 可知九山刋旅则九州之山皆刋木通道而旅祭矣
 九川涤源九州之川皆涤其泉源无壅塞矣九泽既
 陂则九州之泽皆已陂障无决溢矣颖达云上文诸
 州有言山川泽者皆举大要而言之所言不尽故于
 此复总言之四海会同谓东戎西夷南蛮北狄是也
 向也洪水为害道路不通欲会同京师不可得至禹
卷六 第 73b 页 WYG0059-0110d.png
 治九州之功毕每州之末皆载达河之道如江不通
 淮则曰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江沱潜汉不通洛则曰
 逾于洛至于南河或航海或陆运皆以达河为至至
 是则四海之内外皆有通帝都之道朝觐贡赋无有
 遏绝矣六府孔修则金木水火土谷向者洪水未平
 则五者皆失其性盖五行一曰水鲧湮洪水则五行
 汨陈禹行无事则五行皆得其叙孔修则甚修也庶
 土交正则又重述任土作贡之事盖山泽已平人无
卷六 第 74a 页 WYG0059-0111a.png
 昏垫之患四海同则有通贡赋之道六府修而有充
 贡赋之物则可以制贡也九州众土壤坟垆埴之异
 性青黄赤白之异色交相参考而王之所以致谨其
 财赋谨者责其所有不责其所无也一不谨则贻万
 世之害然后立上中下三等以别九州之壤而定其
 田赋之高下焉则又准三壤以分轻重而立赋法焉
 四夷财赋不及止听其贡篚故言成赋止于中邦也
 师古云庶土各以所出交易有无而不失正致谨财
卷六 第 74b 页 WYG0059-0111b.png
 赋以供贡赋皆随其土地田上中下之三品成其赋
 于京师也中邦即京师也林少颖推广颜氏之说谓
 九州之辨所叙九等之赋止言其多寡相交之差未
 言其所以充赋之物谓九州之内所制之赋使之各
 以其土地所出之正物转相交易懋迁有无以充所
 入之赋若后世之支移折变也虽交易其所出之物
 以充赋然数之多寡实以田之三壤为准三壤即上
 中下之𩔖盖赋本于田故其支移折变则其田赋多
卷六 第 75a 页 WYG0059-0111c.png
 寡之数致之京师也如下之五服其输粟藁惟甸服
 之外不能尽使如甸服所输惟以田赋所入之数定
 其多寡而输于京师则得以支移折变而致之如此
 则其力简其费省如荆扬之地金锡竹箭之𩔖皆得
 以懋迁有无而充赋此亦一说也或说云下言成赋
 而上文言财赋则下之赋者田赋也故曰三壤财赋
 者不待田赋凡出于土皆可以供上之服食器用者
 皆贡之田赋则及于中国财赋则四夷之外皆得以
卷六 第 75b 页 WYG0059-0111d.png
 贡之如西戎织皮淮夷蠙珠之𩔖锡土姓祗台德先
 不距朕行至此可以建万国亲诸侯矣锡之土以为
 社锡之姓以为宗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
 土而命之氏契封于商赐姓子稷封于邰赐姓姬是
 也然使之一德以尊天子必有为之倡者焉祗台德
 先所以率先之而无有违所行者洪水未平之先亦
 已建诸侯至是禹之治水其下有成功者受封自禹
 成功而言之祗台德先者禹能以身率之益稷言予
卷六 第 76a 页 WYG0059-0112a.png
 创若时至弼成五服禹之敬德也各迪有功则不距
 朕行也舜美禹亦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
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
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
里蛮二百里流
 此以下更言京师诸夏戎狄之别故为五服远近之
卷六 第 76b 页 WYG0059-0112b.png
 制五服乃尧旧制洪水既平禹于是乎使之赋役有
 常职掌分定甸服于京师最近税赋尤多每于百里
 即为一节侯服稍近故二百里内各为一节三百里
 外其为一节绥要荒益远故每服分二节详内略外
 之意也王甸方千里皆曰甸服为天子治田谓治田
 出谷税下文纳铚纳秸是也百里赋纳总是甸服内
 之百里近王畿者纳总谓藁与穗并纳二百里则稍
 远矣故纳铚铚割禾铁谓割禾穗而纳之不输藁也
卷六 第 77a 页 WYG0059-0112c.png
 三百里则又远故纳秸秸者藁也纳秸则易于纳穗
 盖远则弥轻矣虽然四百里五百里尤远胡为又出
 粟米耶唐孔氏谓藁别纳纳粟之外斟酌纳藁非是
 徒纳藁也据经文但曰纳秸安知其与粟兼纳考之
 经文总铚粟米下皆无服字此有服字当知纳秸虽
 优所以相补除者在此师古曰秸藁也服者言有役
 则服之王氏曰纳秸而服输将之事以正在五百里
 之中优于畿内移用故其利薄于粟米又使之服输
卷六 第 77b 页 WYG0059-0112d.png
 将之事则其力之所出足以补其财之所入财之所
 入足以优其力之所入矣四百里五百里愈远故纳
 粟米禹以什一之法取民今其不同如此汉孔氏以
 精者少粗者多唐孔氏谓直纳粟米为少禾藁俱送
 为多其于税皆当什一但所纳有精粗远轻而近重
 耳圣人体尽人情优民之力如此孔颖达云赋今自
 送入官故三百里内皆言纳四百里五百里不言纳
 者从上省文也上文九州皆言田赋此但言五百里
卷六 第 78a 页 WYG0059-0113a.png
 甸服者郑氏曰侯绥等所出赋税各入本国则有纳
 总铚之差此但据天子立文耳薛氏曰畿内天子之
 居其所赖以养天子者在此千里之民而已故所赋
 所纳备言于此馀服则赋各归其国故禹略之义或
 然也侯服以下但言建国远近之制不及所输之物
 其辞不费读者可以意晓五百里侯服此王畿之外
 又五百里尽以封诸侯卫王畿也孔安国以谓斥候
 颖达谓伺候盗贼五等爵止曰侯者三恪之后方称
卷六 第 78b 页 WYG0059-0113b.png
 上公所以等前代若当代之封则皆诸侯周制太保
 为东伯率东方诸侯毕公为西伯率西方诸侯此朝
 廷三公也一公居中二公分陜以治侯服之不及公
 所从来久矣侯服之内王畿之百里则为卿大夫所
 食采地若周官六卿之外六遂六遂之外有家邑为
 大夫采地小都为卿采地大都为公采地王子弟所
 食邑也又采之外百里为男邦男小国也又其外三
 百里为诸侯自此以往皆诸侯大国次小国也必先
卷六 第 79a 页 WYG0059-0113c.png
 采地次男邦乃及诸侯先小后大王氏曰欲王畿不
 为大国所迫而小国易获京师之助又况诸侯敌王
 所忾则大者居外宜也赋税则远轻近重建诸侯则
 远大近小圣人疆理各有法也五百里绥服乃侯服
 之外五百里也绥安也内以治中国外以安四夷如
 下文揆文教奋武卫皆所以为安也此亦诸侯以其
 稍远故变名为绥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
 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宾服即绥服也先王之
卷六 第 79b 页 WYG0059-0113d.png
 制此服有二名谓之侯服者以其诸侯为王室之卫
 则外皆安矣圣人疆理天下尤谨华夷之辨自王畿
 之外既建侯小大相维矣外则要荒之服故于此设
 绥服焉以为内外之辨也故三百里近于甸服者则
 揆度文教而行之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自度可否
 而行之二百里则奋武卫以其接于要荒虑其蛮夷
 为中国患先王赖以守卫中国者盖亦在此二百里
 夷狄之于中国本不敢有欺侮窥伺惟中国失所以
卷六 第 80a 页 WYG0059-0114a.png
 为备则启侮矣李唐颉利引直至渭水皆有以致之
 也五百里要服自绥服之外五百里特存其典要约
 羁縻而巳何休曰以不治治之要服三百里曰夷夷
 有简易之意亦是要约之也二百里蔡蔡放罪人于
 此左传杀管叔而蔡蔡叔五百里荒服自要服之外
 五百里以其荒忽无常王者但以若有若无来不拒
 去不追待之而已荒服之外三百里曰蛮蛮者以其
 慢而无礼也夫既曰蛮曰夷圣人列之五服者盖圣
卷六 第 80b 页 WYG0059-0114b.png
 人乃天地之人民蛮夷鸟兽草木之主禹平水土使
 之丕叙即叙衣皮卉服各遂其性安得不使之在五
 服乎此又见一视同仁也荒服之外二百里则流罪
 人于此地先王之于罪人以其不以中国蓄之杀之
 又不忍故流放之于蛮夷之地轻者蔡而重者流若
 流其工于幽州是也刘敞曰轻罪蔡之要服重罪流
 之荒服此谓投之四裔屏之远方五宅三居之二矣
 然而一在畿内绥服九州之内也夷性近于人蛮性
卷六 第 81a 页 WYG0059-0114c.png
 远于人故近称夷远称蛮然要服之三百里夷外二
 百里亦夷也三百里蛮外二百里亦蛮也而谓之蔡
 谓之流者盖流放罪人取其至远者言之若其蛮夷
 之地则蒙上文也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
圭告厥成功
此言禹之功成风声文教迄于四海也王制曰自恒山
 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
卷六 第 81b 页 WYG0059-0114d.png
 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
 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
 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
 山今此东言海西言流沙朔南不言所在以是知不
 止于恒山衡山而已也四海之内南北长东西短故
 也渐入也被覆也暨及之也禹锡玄圭告其成功于
 天玄天之色也禹功与天同不曰尧锡禹而曰禹锡
 读书者不必以一字疑圣人之经东坡云以为水
卷六 第 82a 页 WYG0059-0115a.png
 德之应禹之功其大如此而未闻有矜伐之心此其
 所以为大圣人欤
 
 
 
 
 
 
卷六 第 82b 页 WYG0059-0115b.png
 
 
 
 
 
 
 
 尚书详解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