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059-003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详解卷三
             宋 陈经 撰
大禹谟(虞书/)
 序书者曰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后之君子亦由
 禹以功皋陶以谟不闻禹之有谟也今此篇之书以
 大禹谟名篇而详观所载又皆非大禹之言不过曰
 克艰与六府三事数语而已然则何也禹之所谓功
卷三 第 1b 页 WYG0059-0036b.png
 者非其不能言之谓皋陶之所谓谟者非无功之谓
 禹之谟即言其所能行皋陶之功即行其所能言言
 其所能行谓之成厥功可也行其所能言谓之矢厥
 谟可也故作书者以大禹谟名篇可见圣贤之德不
 可以一端求之况此篇虽伯益皋陶与帝舜反复其
 言而大要则皆因禹而更唱迭𤼵也典谟之书先贤
 尝以为难读看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之书无非
 君臣相与警戒说者以为保治之意未足以尽帝王
卷三 第 2a 页 WYG0059-0037a.png
 君臣用心圣人之德自当如此苟须臾而不警则有
 间断非纯乎天德者也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
 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
 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知此意则可
 以观此书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此夫子序此三篇之大旨也谋之已定者曰谟皋陶
 矢陈其谟如知人安民是也禹成厥功如决九州浚
卷三 第 2b 页 WYG0059-0037b.png
 畎□是也二臣各因其职各随其能及其谟与功既
 显而舜犹且申之申之云者有重复之意谓皋陶不
 可以谟而自恃禹亦不可以功而自足也时乃功懋
 哉又曰予懋乃德此皆申之之意皋陶乃居禹之上
 何也曰此圣人之深意以禹之功犹不得以居矢谟
之臣之上则知文墨议论之臣谋王事断国论者固不
 可以功臣加之也由此观之诸将之功安能处萧何
 之右李愬之功岂可躐处裴度之先哉作大禹谟皋
卷三 第 3a 页 WYG0059-0037c.png
 陶谟益稷此三篇之书所由以作也舜以不得禹皋
 陶为己忧禹皋陶同功一体之人而益稷者特附大
 禹以成功而亦得以命篇继之禹皋之后则功何必
 争名何必擅哉苟怀至公之心共成天下之务而名
 与功自显矣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祇承于帝曰后克艰
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文命敷于四海者作史者述禹之德若尧之放勋舜
卷三 第 3b 页 WYG0059-0037d.png
 之重华文命者谓文德教命敷布于四海以此而敬
 奉于尧舜之帝盖尧舜之所望禹者亦欲其文命敷
 四海尔禹能使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
 讫则所以祇承之道尽矣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
 臣政乃乂黎民敏德此即禹所陈之谟一篇之纲领
 也为君难为臣不易君知所以难而尽克艰之道臣
 知所以不易而亦尽克艰之道则君臣各尽其分各
 止其所政乂而民敏德此自然之理也如使君臣之
卷三 第 4a 页 WYG0059-0038a.png
 际安于其所仅足怠心一萌出其位而亏其分则施
 于有政必有废而不举者民何所观望而能速于为
 德哉惟君臣上下均以克艰为念日在忧勤警畏之
 中则政事无缺合于公理当于人心黎民自然感化
 之速而敏于为德也圣贤所言皆合内外之道不分
 夲末不分精粗政乃乂黎民敏德只在君臣克艰之
 中非君臣克艰之外自有政乂而黎民敏德也由此
 形彼根同体同惟知道者能默识之
卷三 第 4b 页 WYG0059-0038b.png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
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禹之心克艰之心也舜之心亦克艰之心也惟舜禹
 同此一克艰故禹所言与舜相契所以闻克艰之戒
 既然之又信之谓然哉禹之言信乎其若此矣使舜
 于此无克艰之念则虽禹谆谆言之舜犹不闻也犹
 不知也必曰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必曰君且止矣我
 将思之俞允若兹之言奚自而𤼵哉惟舜既有以然
卷三 第 5a 页 WYG0059-0038c.png
 禹之言而信之遂见帝尧之心亦此克艰之心何以
 知之尧之时公道盛行下情无壅忠嘉之言无所𨼆
 伏矣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而野无遗弃之贤矣六合
 同风九州共贯而万邦无不宁之虞矣当此之时尧
 若可以自足而且犹不足焉稽考众言舍己而不自
 用从他人之所长意者惟恐众人之有所长者不得
 以尽其情也无告者易虐而不敢虐困穷者易废而
 不敢废意者惟恐斯民有不得其所人才之陆沉于
卷三 第 5b 页 WYG0059-0038d.png
 下有不得以尽伸也盖此心惟尧能之尧之心何心
 哉不自足之心也克艰之心也使尧于此自谓嘉言
 罔伏矣野无遗贤矣万邦咸宁众人之所长不必稽
 而从之无告困穷者不必加之意则尧为自恃为怠
 惰为不敬安足以为尧哉孔子曰博施济众尧舜其
 犹病诸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此足以形容
 尧之心矣后之学者不学尧舜则已如欲学尧舜但
 能兢兢能业业能小心翼翼能惧不睹恐不闻则尧
卷三 第 6a 页 WYG0059-0039a.png
 舜虽远即吾心而见之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
四海为天下君
 此伯益申美帝尧也此一章当与前一章相参而观
 之体用互相𤼵明有前一章无后一章不足以尽尧
 之德自常情观之尧于天下已安已治之后兢兢然
 不自足如此宜若无优游舒缓气象殊不知尧德之
 广运圣神文武随所寓而名岂若是急迫之为哉广
卷三 第 6b 页 WYG0059-0039b.png
 而无方运而不穷以其大而化之则谓之圣而不止
 于圣以其圣而不可知则谓之神而不止于神以其
 戡定祸乱则谓之武而不止于武以其经天纬地则
 谓之文而不止于文尧之德其不可一定名也如此
 有至大之德则必膺至大之任皇天眷顾之命之以
 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固其宜也天非有私于尧尧非
 有求于天德与天同则命不期而至理之必然者也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卷三 第 7a 页 WYG0059-0039c.png
 禹因伯益述尧之德于是广其意而为吉凶之说谓
 尧之所以圣神文武而遂得天之眷命者以其惠迪
 而有吉也惠顺迪道也顺道而行之则吉非顺道之
 外有所谓吉也从其逆者而行之则凶非从逆之外
 有所谓凶也当顺道之时返已无愧心广体胖其吉
 孰大焉外此而言吉是侥倖于非望之福也当从逆
 之时十目所视心劳日拙其凶孰甚焉外此而言凶
 是其祸可得而逭也故六经言吉凶祸福无不自己
卷三 第 7b 页 WYG0059-0039d.png
 求之曾不于一己之外而言祸福以启人倖得苟免
 之心此其为应也岂不犹影响于形声哉盖形之中
 自有影声之中自有响也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
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伯益见禹有顺迪而吉之言遂得儆戒之机谓人君
 所以顺道而不从逆者皆自夫儆戒者得之故先吁
卷三 第 8a 页 WYG0059-0040a.png
 而后戒欲使闻者之专其听也儆戒无虞当天下无
 事可虞之事人情之所忽而圣主之所畏也满盈之
 为累倚伏之不常人主当于此时儆畏而戒惧然则
 当无虞之时怀儆戒之念当何如哉曰法度不可失
 也逸乐不可过也勿贰勿疑勿成罔违罔咈无怠无
 荒可也有一身之法度有一家之法度有一国之法
 度口容止足容重无故不去琴瑟此一身之法度也
 女正乎内男正乎外此一家之法度也礼乐刑政井
卷三 第 8b 页 WYG0059-0040b.png
 井有叙此一国之法度也有法度则有堤防有准则
 失法度则是去其堤防坏其准则身不丧家国不败
 者未之有也宫室台榭之侈田猎之好此游于逸也
 安于纵放而难于拘检此淫于乐也罔游逸不可过
 乎逸罔淫乐则亦不可过乎乐知其贤而任之必专
 不可以有所贰知其邪而去之必决不可以有所疑
 君子难进而易退小人易进而难退傥于此或贰或
 疑则君子引身而退小人乘隙而进矣就此数句观
卷三 第 9a 页 WYG0059-0040c.png
 之亦不能无先后苟逸乐之心肆然无忌则吾心为
 逸乐所汨安知其贤而任之安知其邪而去之哉疑
 谋者谋之未定者也进退犹豫足以为此心之累故
 断然勿成之如此则百为之志既广且明何向不济
 何施不可哉顺于道者必有美名若违道以干誉是
 好名也合百姓之心者必能适已之欲若咈百姓以
 从己是纵欲也好名而纵欲是以私而害公矣故戒
 以罔违罔咈怠惰也荒忽也若于是数者自以为己
卷三 第 9b 页 WYG0059-0040d.png
 足而怠心生自以为己能而荒心生则虽儆戒犹不
 儆戒也故以无怠无荒者终之根本既固则枝叶必
 盛自心而身身而家家而国国而四夷同此一本也
 四夷来王亦理之必然合内外之道也余考此一章
 有以见唐虞之盛圣君本无过天下本无事而大臣
 告戒之辞常若祸患之踵于后盖惟圣君然后可以
 受尽言下于此者言语必有所巽入而后可又有以
 见古人谏诤之法不纤悉于细务末节惟先有以正
卷三 第 10a 页 WYG0059-0041a.png
 其本原本原既正万事自得其理伯益之戒岂特为
 舜言哉千万世为君之法莫不在此因是而上溯帝
 之心尧之稽于众此心也舜之兢业此心也大禹之
 克勤不伐此心也汤之慄慄危惧文之不敢盘于游
 田武之夙夜祗畏亦此心也惟纯而后不已而已者
 非纯惟诚而后不息而息者非诚齐桓公以葵丘之
 会而骄晋文公以践土之盟而骄晋悼公以萧鱼之
 会而骄人之度量如此其相远耶
卷三 第 10b 页 WYG0059-0041b.png
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
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
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此一章亦与前一章相为表里前一章乃德之见于
 治身后一章乃德之见于养民故禹之戒舜先叹而
 后戒谓帝念之而不可忘也养民之功虽已成使帝
 于此斯须而不念则已成者复亏矣所谓德者何自
 而见之惟于善政可以见之也此二句惟以养民为
卷三 第 11a 页 WYG0059-0041c.png
 主指其德之实用言之下云六府三事者皆言养民
 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洪范谓之五行此谓之六府
 者洪范以土爰稼穑合而言之大禹谟以养民为主
 故土谷分言之谓之府者以其财货之所聚也惟修
 则六者贵得其叙而不乱正德者正民之德如身正
 于上民化于下此正德也利用者利民之用如佃渔
 取离宫室取大壮之𩔖也厚生者厚民之生如轻徭
 薄赋厚而不困是也谓之三事是则斯民有所事乎
卷三 第 11b 页 WYG0059-0041d.png
 此也惟和则三者得其平而不垂六府以养民之身
 三事以养民之心合之而为九功则九者得其叙矣
 谓之九叙九功之德皆可叙也谓之九歌九功之德
 皆可歌也可叙可歌则无之不成矣虽然当功之未成
 也人犹知所以艰难勤苦以要其成及其既成也则
乐于放肆而不复有艰难勤苦之意此人之情也故圣人
 于此又为戒之董之劝之之术焉休者美也福也戒
 之意若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九者之功无时而忘
卷三 第 12a 页 WYG0059-0042a.png
 则身安而室家长享其乐此戒之用休也威者福也
 以其可畏也董之意若曰生于忧患而死于逸乐忧
 勤则有生之理安乐则有死之道使九者之功一时
 而或忘则饥寒日至放僻邪侈日陷于罪此董之用
 威也戒之使之心有所慕董之使之心有所畏然畏
 慕有时而忘又不若使之心有所乐乐则无时而忘
 也故劝勉之以九功之歌使之手舞足蹈感𤼵其善
 心荡涤其邪虑及善心油然而生则所谓九歌者有
卷三 第 12b 页 WYG0059-0042b.png
 得于中心之诚然则非有勉强矫拂之意凡此三者
 皆所以使其功之勿坏而已自德为善政而下至于
 九叙惟歌此养民之政必欲其备也自戒之用休而
 下至于俾勿坏此防民之具尤欲其详也圣人之养
 民也于六府三事之外又有以维持保全之若此则
 斯民之得所养又安知圣人之力哉劝之以九歌观
 豳风七月之诗可见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卷三 第 13a 页 WYG0059-0042c.png
 帝舜闻禹之言深信于心而然之且归其功于禹地
 平者水土得其平也天成者四时寒暑得其成也六
 府三事允治者谓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
 生惟和信乎其治也然则禹有平水土之功矣而及
 于天时与六府三事者何哉盖天所以生长万物而
 不得人以裁成辅相之则无自而成使水未平则天
 之所以生万物者不远矣使水未平则所谓金也火
 也木与土谷也三事也皆无所措矣禹治水其功至
卷三 第 13b 页 WYG0059-0042d.png
 于平成而六府三事皆治此所以万世永赖之也随
 山浚川而后世无滔天之患田赋一定而后世无虐
 取于民之患歌之于诗者谓之澧水东注维禹之绩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见河洛者犹思其功谓之万世
 永赖岂不信然禹自言其功而舜复归其功君臣之
 间各言其所当言不事形迹如此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
不怠总朕师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
卷三 第 14a 页 WYG0059-0043a.png
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
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自此以下乃舜欲禅位之事来汝禹朕居帝者之位
 三十有三载矣舜年六十二始即位至此三十三年
 寿九十五岁矣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当耄期
 之年已倦于勤矣有强有弱者血气也无强无弱者
 心也舜之心盖与天行健者同而舜之血气则衰矣
 汝惟不怠故可以摄我之众古之圣人岂常以位为
卷三 第 14b 页 WYG0059-0043b.png
 乐哉倦勤者不可以居此位则可以居此位者惟不
 怠而已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有德者民所归也于
 民心之从违可以卜其德之至与否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朕德无所能故民不依归皋陶远种其德
 民归之则可以受帝之禅者惟在皋陶常人之种德
 也近朝种而暮穫皋陶之种德也厚施而不求其报
 故其种也远惟其种之远积之厚如此故德之下也
 民皆怀之且皋陶之所掌者刑而已刀锯之惨斧钺
卷三 第 15a 页 WYG0059-0043c.png
 之威德何在焉盖至威之中有爱存焉慈祥岂弟哀
 矜恻怛之意虽刑而实德也以见古人之所谓刑者
 即其所谓德后之世而刑与德始分为二矣禹与皋
 陶盖同功一体之人故禹之所逊者必在皋陶舜非
 不知有皋陶也以有禹在焉固当先禹无禹则舜之
 所禅位必在皋陶矣帝念哉念兹在兹此禹以皋陶
 能种德黎民怀之若此因以戒舜谓舜之于德亦不
 可不念念者念之而不少忘也当其念念不忘时则
卷三 第 15b 页 WYG0059-0043d.png
 德固在此及其念之既熟则造次颠沛从容周旋不
 期于念而德亦不忘也故释兹而德亦在兹形于名
 言而德亦在兹不言而信出于心者德亦在兹释也
 名言也允出也以见德无适而不在其始则实根于
 一念之微故皋陶之种德者此念也舜之所当戒者
 亦在此念也惟帝当知念之之功如此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
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卷三 第 16a 页 WYG0059-0044a.png
 此舜因禹之逊皋陶而归功于皋陶者也惟此臣庶
 无有犯我之正理盖天下之正理舜以身体之是以
 天下为一身者也天下之有过则亦在其君故曰百
 姓有过在予一人天下之不犯于正者亦在其君故
 曰罔干予正既不干予正则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矣
 此皆汝作士明刑弼教之功也古之所谓刑者岂为
 残民之具哉辅五教而已故不孝者有刑不弟者有
 刑不睦者有刑使民知有所避故因以知所趋而已
卷三 第 16b 页 WYG0059-0044b.png
 期于予治者期于五教之行也刑期于无刑者期于
 不违此五教也民协于中者协此五教也期于予治
 刑期于无刑者君子无用刑之心然犹有期之之意
 存焉民协于中者君子无用刑之功至于民自协中
 者则不待有所期矣盖中即五教也出中则入于五
 刑出刑则入于中矣既曰正又曰中盖中可以兼正
 正不可以兼中罔干予正者乃所以为趋中之路也
 时乃功懋哉此虽汝皋陶之功若自以为功而不加
卷三 第 17a 页 WYG0059-0044c.png
 懋勉则前之功乌保其不亏故舜既称其功而美之
 复因前功而勉之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
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
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皋陶得舜之归美不敢自居其功复归美于舜此一
 段前后亦相𤼵明有皋陶之明刑无舜好生之德不
 可有舜好生之德非有皋陶之明刑亦不可故皋陶
卷三 第 17b 页 WYG0059-0044d.png
 所称者皆归于舜之德谓帝之德无有所过皆中也
 既谓之宽谓之简罚则不及嗣赏则延于世宥过则
 无大刑故则无小罪疑从轻功疑从重疑若非中也
 而谓之罔愆何哉曰此乃以为中也圣人之心惟近
 厚而已使用心而过乎薄岂所以为中哉近厚即中
 也临下贵乎知所简要不简则失之苛御众贵乎知
 所宽恕不宽则失之暴临有统摄之意御有制御之
 意居敬行简者可以临民居上不宽者有不足观则
卷三 第 18a 页 WYG0059-0045a.png
知宽与简皆为上之道罚止其身而不及嗣恶恶也短
 赏不止于身而延及于世善善也长过误为之虽大
 罪亦在所宥以其情之轻在所可恕也故意为之虽
 小罪亦在所刑以其情之重在所不当恕也观刑故
 无小一句亦可见圣人于仁心之中自有义非姑息
 之谓也宥过刑故以其情之已定可得而知之者也
 故宥之刑之功罪之疑以其情之未定不可得而知
 者也故从轻从重可以罪可以无罪罪之疑也罚
卷三 第 18b 页 WYG0059-0045b.png
 疑从去故惟轻可以赏可以无赏功之疑也赏疑从
 予故惟重左传曰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
 人宁僭无滥亦此意也与其杀无罪之人宁若失不
 常之典失不经未甚害也而杀不辜使无罪者受戮
 则其害多矣凡此皆圣人好生之德天地大德曰生
 一阳方复于建子之月雷在地中而易以为见天地
 之心则天地之心者皆所以生物也圣人好生然洽
 于民心者洽浃也圣人推爱人之心及其浃洽则民
卷三 第 19a 页 WYG0059-0045c.png
 心亦知所自爱民既自爱岂有轻其身而犯有司之
 法哉皋陶之意以谓明刑者特一有司之职民之所
 以自爱而重犯法岂有司之所能及皆舜之德也舜
 以罔干予正而归功于皋陶皋陶以不犯于有司而
 归功于舜君臣之际可谓盛哉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帝复美皋陶之德俾我之治得以从予所欲而使四
 方风动者皆汝之美也四方风动乃舜之所甚欲也
卷三 第 19b 页 WYG0059-0045d.png
 人君孰不欲四方之民顺上之化如草之应风而每
 每不遂其欲者盖不得其人以道达其德意志虑今
 也皋陶能推广帝舜好生之德民至于罔干予正不
 犯有司则皆为君子之归矣岂非皋陶之美乎且皋
 陶所掌者刑之事也第见斩艾杀戮刀锯斧钺之威
 而已何以能使四方至于风动又何以为休耶以此
 知皋陶所掌者虽刑而实德也古人不以刑视刑而
 以德视刑故舜谓之从欲谓之风动谓之休亦如穆
卷三 第 20a 页 WYG0059-0046a.png
 王谓之有庆祥刑也岂若后世专事杀戮而至于不
 忍言也哉
帝曰来禹洚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
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
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
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舜以位逊禹禹曰朕德罔克舜至此兼述其功德以
 命之来禹洚水儆予孟子曰洚水者洪水也水性润
卷三 第 20b 页 WYG0059-0046b.png
 下而至于逆行此变异也天所儆戒我也洪水乃在
 尧时与舜何与焉今舜引以归已盖天下无一物而
 非圣人之身故一物不得其性则圣人自以为己之
 责此恐惧修省之意也惟此意弗嗣而后汉世以灾
 异而免三公当灾异之时三公自以为不任其职引
 身而退则可人主以此责三公则不可若人主以是
 而责三公是移过于臣而已不知惧者也岂所以谨
 天戒者哉当水之为患也禹既能成允成功允信也
卷三 第 21a 页 WYG0059-0046c.png
 禹先有以自信于己若韩信之举燕赵击齐若耿弇
 之取涿郡收富平皆是规模素定信其必能成功也
 惟先有以成允故能成功此禹之贤也克勤于邦克
 俭于家勤如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也俭如菲饮食卑
 宫室是也心无两用为公者必忘其私为国者必忘
 其家邦既克勤则家自然俭约矣满盈也假大也不
 以勤俭之德而自盈自大此禹之贤也成允成功所
 以言禹之有功勤俭不自满假所以言禹之有德禹
卷三 第 21b 页 WYG0059-0046d.png
 有此德未尝自有其德乃不矜也禹有此功而未尝
 自有其功乃不伐也盖矜伐者岂必暴露所长誇耀
 于人然后谓之矜伐哉禹之心苟自知其有功有德
 即为矜伐矣惟禹之心视之如未尝有焉已虽不矜
而天下逊其能已虽不伐而天下逊其功能者忌之媒
 功者争之渐吾有矜伐之心则夫人亦皆有争功争
 能之心以吾之不矜不伐而起天下之不矜不伐则
 是能与功也天下不以归禹而归谁哉余尝考圣贤
卷三 第 22a 页 WYG0059-0047a.png
 尽性之学以谓天命之性万善具备无有亏缺不足
 之处圣贤所谓孜孜汲汲者惟欲尽此而已初无分
 外之事孟子知此意故曰舜尽事亲之道又曰事亲
 若曾子可也初未尝以舜曾子为过外盖以其分所
 当为之事能尽此者方能免其责耳尚何矜伐之有
 使圣贤而有过外之事为人所不得为则矜伐可也
 圣贤无过外之事如禹之功皆是禹所当然故禹自
 不见其为功德也汝有此德而吾复懋勉之使之不
卷三 第 22b 页 WYG0059-0047b.png
 已汝有此功吾复加美之而不敢忘天之历数当在
 汝之身汝当升元后之位也历数者圣人作历以步
 其数裁成辅相之道也天之历数犹言裁成辅相之
 人当在汝矣天人一理也圣人所见处自然与天合
 舜以禹为可禅则天意亦在是也况舜当倦勤之年
 商均既不肖不可以任其责廷臣又未有出禹之右
 者此天意可见矣圣人以任事而卜天意何必以图
 命符谶之说自为怪诞者哉
卷三 第 23a 页 WYG0059-0047c.png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
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
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
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与戎朕言不再
 此尧舜万三圣传心之要旨也尧典不载命舜事而
 大禹谟载舜命禹之辞可见尧舜禹一心惟夫子得
 之故于尧曰篇首云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舜亦以命禹天下之大事物之繁人主苟不得其要
卷三 第 23b 页 WYG0059-0047d.png
 则将见用力愈劳而愈无功其要者安在曰中是也
 事事物物皆有其中吾能执其中则出而应事物之
繁无一而不适其宜不当其理然中为难识故舜于是
 有人心道心之辨使其于人欲天理之差从而审择
 焉人心人欲也故危而难安道心天理也故微而难
 见惟其天理微而难见故微得以胜欲而人心每每
 为道心之累然则孰从而求之曰精而不杂一而不
 二精者如求金于沙沙尽则金可见一者如水之流
卷三 第 24a 页 WYG0059-0048a.png
 止东西不失其平如此则危者去微者复中可得而
 执矣中即道心也以其无过不及之失则谓之中道
 之大原出于天尧传之舜舜传之禹谓之中禹传之
 汤谓之咸有一德汤传之文武为皇极孔子谓之忠
 恕一贯子思谓之诚孟子谓之浩然之气皆一物也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所以守护此中而勿
 失也无稽考之言易以惑人则勿听之弗询于众人
 之谋谓其不合人情者易以败人之事则勿用之舜
卷三 第 24b 页 WYG0059-0048b.png
 之意谓虽已得此中矣若夫听言用谋之不审使邪
 说得乘间而入则向之所谓中者不可保矣孔子告
 颜子以四代之礼乐必终戒之以放郑声远佞人孟
 子所以言养气必先以知言盖邪说易惑必闲邪可
 以存诚也民视君为命得非可爱乎君失道则民叛
 之得非可畏乎君之所以可爱者以众非元后则无
 所仰戴故也民之所以可畏者以君非得众则无以
 守邦也君之与民并言之以见其𫝑之均也亦与后
卷三 第 25a 页 WYG0059-0048c.png
 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同意虽足君民之𫝑均而书
 之所言大率先君而后民名分所在当以君为重也
 然则孟子何以谓民为贵而君为轻倒置如此盖书
 所言者万世之常法而孟子所言者特救时之弊为
 时君鄙薄其民之故也夫子作春秋将尊师众则曰
 某帅师大夫与师敌也将卑师众则曰某师师为重
 也至于君将不言帅师君见𫉬不言师败绩以君重
 于师也春秋正名分为万世法与书所言亦同钦哉
卷三 第 25b 页 WYG0059-0048d.png
 慎乃有位为人君者当致其敬以位为忧勤而不可
 借是以为逸乐此慎乃有位也敬修其可愿可愿与
 可欲之谓善同人君之可愿者愿为善不愿为恶愿
 天下治安不愿为危乱敬以修之于此而不谨不敬
 则四海困穷而天禄止于此矣天命视民心为从违
 民心得则天命可以长享盖能敬修其可愿故也民
 心去而至于困穷无告则天禄亦于是而终盖不能
 敬修故也详复此数语治天下之要尽在是矣故舜
卷三 第 26a 页 WYG0059-0049a.png
 密以授禹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出好者赏善兴
 戎者罚恶口者命令所自出赏善罚恶存焉则言岂
 可再谓我之所以命禹者其言一定不可变易汝禹
 安得而辞哉使禹得而辞之是舜于赏善罚恶之言
 可更变矣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
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
习吉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母惟汝谐
卷三 第 26b 页 WYG0059-0049b.png
 观下文龟筮协从卜不习吉则舜之命禹盖尝卜
 筮矣禹又曰枚卜功臣先儒以为帝与朝臣私谋私
 卜禹不预谋故更欲卜也枚卜谓历历而卜之就功
 臣之中惟其吉而从之可也何必专命禹此禹有谦
 逊不敢当之意也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
 龟昆后也朕志既先定矣询于众人之谋又同矣故
 鬼神之从见于龟筮亦无不协者洪范七稽疑曰汝
 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卷三 第 27a 页 WYG0059-0049c.png
 盖人谋鬼谋虽欲其合大率以人谋为先就人谋之
 必以己心为之主设若己之志不定而徒信他人之
 谋惑于鬼神之说其可哉先断之以心故询谋者所
 以参吾身之所见鬼神者又以验吾心之所见而实
 非询于鬼神为主也今也舜之命禹舜之所见即天
 人之所见也己自无间矣所谓先天而天弗违者也
 必至理之固然幽明无二宜乎朕志之定而询谋亦
 于是而同龟筮亦于是而协也卜不习吉再三渎渎
卷三 第 27b 页 WYG0059-0049d.png
 则不告岂有再卜而再吉也哉禹拜稽首固辞辞之
 之坚也帝曰母母者禁止之词惟汝能谐其事不许
 其辞也前此宅百揆禹尝逊稷契皋陶未闻辞之如
 此其峻今也既辞之又辞之以见神器之重可重而
 不可轻又非宅百揆之比也观禹之逊如此圣贤之
 有天下何尝容心哉宜乎舜视弃天下犹敝屣然孟
 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
 焉
卷三 第 28a 页 WYG0059-0050a.png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正月朔旦与正月上日月正元日同与春秋书春王
 正月公即位同神宗者舜之宗文祖尧之祖继世者
 必受之于祖故尧授舜必告于文祖禅位者必受之
 于所禅之君故舜授禹必告于神宗神宗者尧庙也
 祭法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率百
 官若帝之初亦如舜摄位之初在璿玑而下是也圣
 人所为善盖有不约而同不求合而自契盖以循乎
卷三 第 28b 页 WYG0059-0050b.png
 天理而已非大禹事事欲求其同舜而为之也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
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
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
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三旬
苗民逆命
 甚矣有苗之顽也自尧时鳏寡有辞于苗盖尝遏绝
 之矣舜即位之后又尝窜其君矣又尝分北其党矣
卷三 第 29a 页 WYG0059-0050c.png
 至于此又且弗率是其怙终之恶罪在不赦芟夷蕴
 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植宜不为过而舜之命禹
 特曰惟时有苗弗率徂征详味圣人优游和缓之意
 未尝有忿戾之心圣人之量与天地同其大一物之
 失其和岂不伤天地之仁而天地生物之心当自若
 也有苗之恶特其气禀之昏浊尔其畏威寡罪之性
 盖与人同舜方且哀矜怜悯之窜之分之征之皆所
 以使之畏威寡罪求以生全之而已矣何忍疾其恶
卷三 第 29b 页 WYG0059-0050d.png
 遂至于弃绝之哉禹会群后会群诸侯之师也当用
 兵严戒之日不闻羽檄交驰转输之费调度之广以
 大臣自将特曰会群后而已呜呼何其从容整暇如
 此意者政刑明于閒暇之时戎器除于不虞之日不
 待事至而后图也誓于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行
 师则有誓命祭祀则有誓戒皆所以谨重其事而不
 敢忽也说者以谓誓诰不及五帝然则帝者之世虽
 曰不言而人已信亦曷尝废言语哉余尝读典谟之
卷三 第 30a 页 WYG0059-0051a.png
 书以其简严宽大事事毕备书有六体典谟训诰誓
 命是也至于典谟之书六体皆具与他书不同如与
 益儆戒之词皆训也如钦哉惟时亮天功之辞皆诰
 也如禹会群后誓师之辞皆誓也如命汝作纳言皆
 命也谁谓誓诰不及五帝者哉济济者众之盛也咸
 听朕命者欲其众志之一也蠢兹有苗谓有苗蠢然
 至微而无知者也昏迷谓其昏塞而不知有恭敬之
 道惟其不知恭敬故侮慢而自以为贤敬则自然合
卷三 第 30b 页 WYG0059-0051b.png
 于道而顺于德不敬则宜反其道而败其德也敬则
 能用君子退小人下自然为民所归上自然为天所
 与不敬则君子所以退小人所以进民所以弃之而
 不安之天所以降之咎而不宥其罪皆原于不恭敬
 之故肆我以尔众士奉其可罚之辞伐彼之罪尔庶
 几一乃心力无或有异志则能成功矣三旬苗民逆
 命以师临之一月苗民犹有辞而逆命则其昏塞也
 亦甚矣
卷三 第 31a 页 WYG0059-0051c.png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
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
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慄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
有苗
 此一段乃圣贤自反之意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
 以横逆君子必自反也曰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
 横逆犹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曰我必不仁也必无礼
 也此物奚宜至哉圣贤责己尝多责人尝少然则舜
卷三 第 31b 页 WYG0059-0051d.png
 之此举无乃有过欤曰圣人无过举也使舜于此自
 谓无过举而徒有责夫三苗则舜亦几于自满矣圣
 人虽无不尽处尝若有未尽然益之赞禹者谓禹亦
 有此意从益而赞助也天虽远矣而德可以动之是
 无远而不届者也自满者适以招损自谦者必受益
 此天理也天道亏盈而益谦自尽而人无不从自满
 而人多不服此即损益也帝初于历山举舜初年之
 事帝之耕于历山也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于父母以
卷三 第 32a 页 WYG0059-0052a.png
 谓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天地之于物无不爱
 父母之于子亦无不爱父母之所以不爱其子者必
 其子有未尽也舜之号泣于旻天者岂常有怨父母
 之心特怨慕耳谓吾何为而得罪于父母也舜本无
 罪负罪以归己舜本无慝引慝以归己祗载者敬其
 事也敬其事以见瞽瞍夔夔者慄惧不已之貌斋庄
 而畏慄以此见舜之心舜之敬诚无所极纪瞽瞍虽
 顽而舜敬之至亦足以感𤼵之故瞽瞍以从而信顺
卷三 第 32b 页 WYG0059-0052b.png
 至諴感神諴和也和之至可以感鬼神而况有苗乎
 凡此皆极言感应之道谓尽其在已者自无不应于
 彼莫远于天而德能动之莫顽于瞽瞍祗载能格之
 莫微于鬼神而至諴能感之有苗之顽亦岂有不可
 感𤼵之理舜禹第反求诸己可也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
阶七旬有苗格
 舜禹君臣何其从善之敏也孟子曰禹闻善言则拜
卷三 第 33a 页 WYG0059-0052c.png
 又曰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
 禦也伯益言中其机故禹闻之而拜昌言舜闻之而
 敷文德曾无吝惜之意前日徂征之举舜与禹随即
 冰释所过者化矣呜呼君臣之际何其同心同德也
 如此自常情观之舜命禹以徂征而益之心似若有
 阻君命者宜告之舜而反告之禹禹受舜命既无成
 功听益言而还似若专于进退者宜告之舜而反不
 告舜之意欲征有苗既有成命而二臣若此疑贰加
卷三 第 33b 页 WYG0059-0052d.png
 罪于二臣可也而且诞敷文德以此见君臣之际两
 无疑情益之意谓禹犹已也禹之意谓舜犹已也此
 岂后世之所能及哉诞敷文德何自而见之岂未征
 苗之前文德独不敷及苗之逆命而始敷文德耶曰
 舞干羽于两阶此即文德也当其徂征也干戈用之
于行阵及其班师振也干羽用之于舞蹈以见无事于
 用武矣无事于用武即文德也诚意之所孚精诚之
 所感宜乎七旬之久而有苗自格也有苗之所以格
卷三 第 34a 页 WYG0059-0053a.png
 者岂能回心向道遽革其旧习也哉特畏威寡罪耳
 革道之终小人革面则亦足矣抑余尝论感应之理
 谓天下之理一而已矣惟其一故感彼应此不疾而
 速不行而至者也自夫人反躬之未至天理不明人
 欲昏塞故物我为二天人为二内外彼此为二障蔽
 日深动辄窒碍何自而能感哉山下有泽君子以虚
 受人圣贤所谓物我者初无异理惟能私意消释天
 地皆吾同体自然有感有应所谓正已而物正笃恭
卷三 第 34b 页 WYG0059-0053b.png
 而天下平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皆此理也干羽舞而
 有苗格高宗梦而傅说来成王悟而天反风春秋成
 而麟至亦此理也后之学者当横逆之来且先自处
 以为吾忠矣吾仁矣吾礼矣不知自反而专于责人
 忿疾一萌悔吝百出又安知圣贤之功用哉虽然说
 者谓结绳之政不足以理暴秦之乱干羽之舞不足
 以解平城之围谓当排难解纷之际干羽之舞诚无
 用也曾不思道固有并行而不悖者舜之舞干羽固
卷三 第 35a 页 WYG0059-0053c.png
 足以格有苗矣使舜之威命不行师旅不整征讨不
 加而徒曰吾将以诚意感之彼其谓我不能师也不
 几于起侮乎天下之事惟权之在我者然后可以用
 吾诚苗之服舜也意其必曰天威之可畏如此今也
 威不加吾而且退而修德吾其可不服哉是舜有其
 威权而不自用其威权故诚意所感足以使人来格
 者有贲育之勇而揖逊则揖逊足以使人服三尺童
 子以揖逊服人人将谓童子弗能而且侮之矣明乎
卷三 第 35b 页 WYG0059-0053d.png
 此则徂征之举与诞敷文德者皆并行而不相悖也
 不然则宋襄公以不鼓不成列而取败陈馀以仁义
 之师而取败反执舞干羽之说是亦腐儒耳
 
 
 
 
 尚书详解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