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行迹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H 页
曾祖考宜宁县监 赠左通礼府君行迹
吴氏之先。高敞人。公讳硕福字庆善。先系俱见谱图。景泰乙亥生。成化丁酉司马。筮仕集庆殿参奉。转升参上。为亲求县得稷山。时先大夫判官公年九十。在世无恙。公陈疏亲老鳏居。乞陪养终孝。特 命依愿。奉父亲赴郡县。无前异 恩也。瓜未满。判官公卒于县。奉葬于杨州之松界。终制仍居汉城仁王洞第。入为台监。出宰全义,宜宁等县。其在宜宁也。公已年暮。而内子金氏卒于官。咸安乃金氏外乡也。返葬其地。公亦罢归玆乡。构小室于茅谷村故宅竹林之下。种梅筑台。名以三友。以为逍遥送老之地。有退溪先生诗序详焉。公文雅雍容。慈详恺悌。诗篇笔力。老逾清劲。孙沄窃伏见手写诗稿藏在宗家。半是思松楸忆汉舍之作也。卒于嘉靖癸巳八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九。葬于郡山法弥社祭洞北向之原。与淑人金氏同茔。去茅谷村才五六里许。金氏之先。善山世家。训鍊参军讳致诚之女。参判讳有章孙。无喃少孤。及其于归。闺仪端严。谨祭祀孝舅姑。常以早罹风树。终鲜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L 页
兄弟为恸。务积阴德。无纤毫害物。至于日用器皿鱼盐之类。凡有所贸。必令婢仆𥳽其秕稊。取实而厚与其直。每于日月初升时。必虔诚露祝曰愿多锡我子孙。有一男讳彦毅。全义县监。今其内外云仍。几至百有数十馀人。岂非馀庆之验欤。公下世去今八十馀年。而兵火之馀。家牒遗墨。荡然无存。官秩迁除。言行事迹。矇无传受。孙沄年至神惛。深惧后裔辈寝远逾忘。日就湮没。粗记平昔及闻于家庭者。敬叙其大槩焉。万历癸丑二月壬子。曾孙沄谨识。(公之退老巴山事。见退溪先生诗序。周慎斋彝训录。)
祖妣淑夫人真城李氏行迹
先祖妣淑夫人李氏。松斋府君季女也。先系松斋公碣文详焉。生于弘治辛亥正月十九日。天姿贞静淑睿。温庄端一。自未笄时。不但能于女工。生长名门。旁达诗书之教。字训文义。听习悟晓。松斋公奇爱之。及归我先祖。心专中馈。事舅姑尽孝。待君子无违。惠仁婢仆。睦姻亲族。贤德之称。乡邻翕然。故后来真城一门之言曰。道德则退溪先生存焉。闺行则全义内子为冠。世以为知言。孙沄等早失慈侍。六个喃妹。皆鞠育于膝下。啼呼闹扰。口不加詈责。色不形厌恚。辛勤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H 页
教养。以至成立。每日昧爽。梳类于寝闱内。虽侍儿亦不及睹。昼必正坐有常处。分寸不差。终夕无跛倚懈惰容。手不去絺络任。至老如一日。闺庭寂然。而婢御尽心庶务靡不整。先祖刑家严厉。时或因事怒责。未尝一言对辨。婉辞徐解而已。素解书史。有时引古人言行训戒子孙。而亦不曾对他人说文字。尝以言外与妒忌为妇人戒。曹咸安孝渊公内室。乃祖妣兄氏。亦有贤行。夙相友爱。寡居昌原一日程。逐月问使。岁一相会。曹胤两侄时节来省。必扫除阶庭。展席中堂。相见如尊宾。未尝示以亲昵。诚于奉先。急于周穷。念绝俗妇营产计。以是素业田民虽饶。而家计清贫。终不肯以此易彼。家范内行之纯备。不论当世。求之传记。未之多见。而世无张林之笔。沄之不肖。成童以后稍知人事。侍侧者几二十年馀。一言一行一动一静。皆所面承。靡一匪则。赖而至今。庶不坠厥绪。毫发皆遗赐。而离昃惛忘。文不阐实。呜呼痛哉。下世年月。万历癸酉七月初八日。享年八十三。是岁九月日。祔葬先祖考墓左。子孙叙在先祖考碣阴。其后内外诸孙。先府君参判后三十馀人。叔父进士后八十馀人。所谓永锡尔类者非耶。万历四十一年。岁次癸丑三月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L 页
己巳孙男沄谨识。
 
(初退溪先生撰先祖碣铭时。祖妣无恙。故言。行未著于序碣中。沄恐后裔未知。敢自附录。)
赠通政大夫掌隶院判决事李公行状
公讳大亨字泰来。本贯月城。始祖讳谒平。新罗开国功臣。高丽世有讳禹称门下侍中。移封载宁。五代祖讳午成均进士。 赠兵曹参议。见丽运将讫。入咸安茅谷里。终身不出。高祖讳介智 赠户曹参判。曾祖讳仲贤副提学。祖讳玸副司直。娶县监白自精之女。移居于金海。考讳景裕。军资监主簿。 赠判决事。娶尚州黄氏。 赠参判沔之女也。嘉靖癸卯。生公于金海活川里第。自在髫龀。屹然有大志。游戏不类凡儿。及长研究义理。务行忠信。兼事词章。累中乡解。竟屈于礼部。遂废科业。筑室于活川上。自号观川居士。杜门养亲。躬行甘旨之供。与兄弟笃于友于。居常处閒。恂恂然直柔耳。至于剖是非趋事变。确乎其不可拔也。乡邑以公论荐 闻者再。虽未蒙 朝家之采施。其行义之笃实。取信于一世可知矣。当壬辰之岁。公年五十。是年四月。岛夷之变。出于仓卒。是月十三日。始连船于竹岛之南。如行贩漂飏之船。海曲升平之民。不知兵革之为何。而怜其水疾。煎粥以救之。过数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0H 页
日。倭船继至者蔽海。始知入寇东莱。金海为贼初程。凶锋所触。莫不靡灭。府使徐礼元与公有姻娅之谊。而素相友善。知公慷慨有大节。贻书请公。语以讨贼报国之义。公将行。谓其二子曰吾家世受 国恩。我虽无官。当此危急之日。舍义图生。非臣民道理。往与主将背城一战。当为殉 国之魂。汝等急避远地。毋绝先祀。二子攀袖恸哭。愿与同去。公据理责之。遂募得丁壮百馀人。驰入城府倅见而喜之。委以守城之责。公与乡人宋公宾,金公得器。同心奋忠。勉励主将曰。贼兵鸱张。势腾风雨。我辈若不效力拒战。则人将其鱼。当练卒收粮。各尽忠贞。死而后已可也。时贼兵先陷东莱。乘胜长驱。众心恟惧。有土崩瓦解之渐。公俨然自若。号令严肃。一城人赖以差安。十七日。贼兵围城三匝。灌水北门。陷没之祸。朝夕且至。主将知其城孤兵弱。事无可为。欲先自遁去。公大责曰公受 国厚恩于平时。忘报丝毫于乱日。且盆城乃岭南要地。最先受贼。而不思保障何也。东莱府使宋象贤守一隅残牒。立百代高节。风声所及。人当效死。则今虽势弱兵孤。当誓众力战。或得万一之幸。以报 圣上之恩。柰何以土地生灵。先委于贼乎。府倅义而不敢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0L 页
舍去。十九日贼为偶人乘夜投之。势若踰城。城中大乱失措。而主将已出北门去矣。公收馀兵。闭城固守。谕以义理曰尔等俱是王民。舍此安之。不若为国守此城。犹得殪一贼而死也。众皆泣而从之。出死力终日力战。贼不能入。刈取野麦。堆填城壕。须臾与城齐。遂拦入蹂𨈆。已无柰何。是夜公死于节。实万历壬辰四月二十日也。宋公宾,金公得器并死焉。部下人梁业孙者佯死伏积尸中。伺贼睡熟而逃还。因传公之始终事。事闻于 朝。赠通政大夫掌隶院判决事。追 赠一代。呜呼。岛夷窃发之初。拥大镇握重兵者。皆望风奔溃。无敢婴其锋。而公以一介书生。忠义奋发。乐赴死地。捍御危城。及其将走兵散之后。犹能守空城数日。力尽乃死。公初无食禄之恩。受土之责。虽与众人偕走图生。夫孰非之。而欲以只手擎天。与同志二人。一时立慬。岂不诚烈丈夫哉。公娶沄之女弟。有二子。长友杜次思杜。友杜闻城陷。入求父尸。又为贼所害。父子并招魂以葬。吁亦哀哉。公兄大胤之女。嫁校理周博子益昌。亦遇贼投水而死。㫌其闾。一门之内。三纲萃矣。郭存斋之家。岂独专美哉。思杜裒其遗事来见余。且泣且言曰。知吾父者莫如舅氏。愿为吾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1H 页
父状之。使父贞忠义烈。不泯于千载之下也。余曰而父之节。 朝廷所褒。而父之名。人士所诵。余复何赘。思杜请不已。遂抆涕而编之。以俟后之秉笔者。万历庚子十月上浣。高敞吴沄状。
 
(立祠本府。号松潭三忠祠。)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墓碣铭
  
退溪李先生配贞敬夫人许氏墓碣铭(并序)
判中枢府事 赠领议政文纯公退溪李先生配贞敬夫人许氏。墓在荣川郡东未岩里石峰之东麓。而表碣久未竖。夫人之孙咏道。承 朝命守玆土。甫莅郡谋刻石。徵铭于沄。沄受先生教诲之恩。忝许门瓜葛之末。不敢以耄惛文拙辞。谨按许氏先。出自金海。世传首露王后。中移于固城。高祖讳惟新灵山县监。曾祖讳旅忠顺卫。祖讳元辅成均生员。始家于宜春。考讳瓒成均生员。娶甘泉文氏。司成讳敬仝女。以弘治辛酉。生夫人于荣川草谷之第。夫人禀性贞淑。端恭渊静。司成公无胤子。有二女。夫人妣居长。温凊甘旨。唯妣裕蛊。夫人生长膝下。为司成公所钟爱。选所宜归。夙谙先生文行间世。将必为大人。岁辛巳。以夫人归先生。相敬如宾。至于以物授受之际。必盛之以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1L 页
筐而敬进之。居必异处。家人见其不相亲昵。疑其琴瑟不友。久乃知之。夫人事君子仅七春秋。生二男。季孙才阅月而夫人卒。寔嘉靖丁亥十一月初七日。享年二十七。从葬司成公墓侧 坐 向原。男曰寯。义城县令。寀早世。县令娶训导琴梓女。生三男。安道直长。纯道儒士早殁。咏道郡守。女婿二。判官朴欐,奉常正金涌。直长生三女。郡守洪汝栗,郡守琴恺,进士朴弘庆其婿也。判官生三男。成范,文范,景范。景范县监。儒士生一男嵂。今冰库别座。二女义禁都事金止善,生员金是枢。奉常正生五男。是柱文科,是楗,是桢,是棱,是相。是桢生员。二女裴尚益,李廷俊。郡守生二男。岐,嶷。嶷后直长为宗孙。妾产有三女一男皆幼。夫人下世。今八十有八年。门无旧老。世乏张林之笔。闺范内则。无由得其万一。窃伏惟闻先生恸早丧佳。耦。到暮境念不置。其贤行可知。譬诸幽兰早殒。香不及闻远。而馀馥久不歇。沄闻馀馥。谨志其梗槩。继以铭。铭曰。
夫人本宗。肇首露裔。育鞠外家爰载生岁。行端令闻。逑选名贤。眉齐归日。兰殒芳年。厚禀啬寿。彼苍杳冥。眷彼石峰。虬虎互形。葬卜其兆。从司成藏。白璧铲彩。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2H 页
更几星霜。山凑搴芝。水流于东。茫茫九原。思曷其穷。有子有孙。乃省乃享。琢铭贞珉。过者瞻仰。
通政大夫宋公墓碣
宋氏系出陜川冶垆县。为岭南名宗。而其在荣川者。子孙尤蕃衍。公讳俨字思仲。曾祖讳守谦县监。祖讳纶县令。考讳硕忠生员。娶通政全希哲之女。以成化丙午生公。于兄弟行公最长。生员公以领议政韩昌外孙。儒行夙著。交游尽一时名流。清贫多子。始居荣川。从妇乡也。公干局魁伟。晚事陶猗。家契以饶。然人不以货殖病焉。真淳谨慎。遇物未尝矫饰。友兄弟睦宗党。乡论推重。年逾八帙。以邦制受通政资。鹤发玉鬓。荣辉乡闾。寿八十六而以疾终于家。隆庆辛未也。葬于郡南平恩驿东冈 坐 向之原。配花山权氏。习读亿龄之女。生于弘治庚申。卒于万历戊寅。祔葬同原。生二男。曰福崇 赠通政刑曹参议。曰德崇水军虞侯。四女曰幼学权瑞日。曰同知琴应南。曰主簿李弘济。曰生员金允钦。参议五男。曰沉,潜,渊,涵,泳。沉训导。四女曰边庆膺。曰张大鸣。曰蔡衎。曰权行可进士。虞侯一男曰汉。二女曰李淟。曰吴漘也。主簿三男。曰瑞,珹,璟。四女曰李士纯。曰南复圭文科都事。曰李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2L 页
宗庆。曰朴文范也。生员二男。曰仁厚。曰德厚武科宣传官。二女曰李廷薰。曰金友益。其馀内外云仍。多至六十馀人。生能享寿考。后能继祖武。岂非种德馀庆有自来也耶。宗孙沉以墓道久无志。谋竖碣。请志于沄者不一再。不敢辞。撮其大槩如右。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墓志
  
先考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府君墓志
先考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府君讳守贞字正仲。吴氏之先。有高丽翰林学士讳学麟。高敞人。后有民部典书讳臣世。牟阳君讳季儒。礼仪判书讳六和。继跻卿班。判书生讳淹肃川府使。寔府君高祖。曾祖讳荥通训大夫罗州判官。祖讳硕福宜宁县监 赠通训大夫通礼院左通礼。考讳彦毅全义县监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妣 赠淑夫人真城李氏。嘉善大夫户曹参判松斋公讳堣之女。正德庚午十二月日先君生。夙婴风痾。体气虚弱。诚孝出天。怒不形色。无纤毫与物竞。乡称纯善。无异辞。室异亲居。夙兴盥濯。昧爽问寝。侍侧怡愉终日。至老不少替。身为继曾祖小宗。虽家计清贫。每当祭祀。齐心尽力。必诚必谨。万历癸酉丁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H 页
内艰。时年六十四。摧痛陨绝。勺水不入口。葬而疏食哀慕弥笃。形气削弱。子弟知不胜。潜进肉汁。觉即号泣痛绝。日渐羸毁。甲戌夏四月十五日卒。是年秋。葬于山法弥匡庐山社祭洞。通礼府君墓下甲坐庚向之原。先妣顺兴安氏。考讳灌忠义卫。妣安东权氏。万户讳舜之女。兵曹正郎讳守平之孙。安氏自文贞公讳轴之后。至靖肃公讳纯。世为名卿。靖肃公之胤讳崇孝大司宪。生讳该昌原府使。府使生讳尊道敦宁参奉。是为先妣高曾祖。先妣生于正德丙子。卒于嘉靖辛亥四月十九日。享年三十六。时男沄稚呆无知。稍长侍先祖考妣侧。尝曰事舅姑尽孝敬。抚婢仆极慈仁。贞静端温。亡妇贤行。他儿妇所不逮屡称道。不但此言犹在耳。沄外家两舅氏两从母。俱至老在世。尝于一堂之会。语及家乡闺行。必称先妣为冠。人不间于父母兄弟之言者。非得之传闻者比。沄何敢溢辞。初葬于山法弥匡庐山庚向之原。戊戌贼祸之馀。迁祔同穴于先君之左。己亥岁冬十月也。孤同腹男三。溍,沄,澯。女三安守宽,李大亨,周恪。即甥也。侧室子三。浚,涤,泌。溍济用监副正。娶察访周世鸾女无子。安守宽生二女。长适忠义卫李潜。次适金瑛。一男曰克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L 页
绪。沄娶生员许士廉女。生三男。汝檼今金泉道察访。汝橃后副正为宗孙。癸卯文科。今永川郡守。汝柍宣务郎。二女长适赵亨道固城县令。次适文弘运先殁。李大亨生二男。友杜,思杜。澯己卯生员。娶部将赵墙女。生一男汝楗早死。女婿二。姜庆璜,朴规。周恪生三男国藩,国望,国屏。女婿三郑滃,郑澹,赵唯道。曾孙男女若干。李潜生一男二女。金瑛生二女二男。克绪生▣男▣女。汝檼娶弘文校理周博女无子。再娶县监朴廷琬女。生二男益焕,益熀。女适许宗茂。季幼。汝橃娶洗马金潗女。汝柍娶佔毕斋之后万户金声律女。生三男皆幼。赵亨道生六男一女。曰咸英,咸瞻,咸章。馀幼。姜庆璜生二男。国藩生一男。国 生二男。先妣之丧。伯氏才冠。馀呱呱满室。皆鞠养于大父母。教戒成立。婚嫁以毕。恩极昊天。孤之不肖。幸忝科第。猥厕 朝行。晚蒙 国恩。荣及三世。寔荷积世馀庆。而禄不及养。风树徒伤。思得当世文翰手。镌贲泉扃。辰巳乱离来。流落异乡。故山夐绝。兄姊弟妹。沦没殆尽。牛马之齿今七十有四。惛耄景迫。南望陨涕。惟罔克遂初志。埋没先迹是惧。泣书如右。相时铭竁。而怙恃隐德淑行。无能表其万一。呜呼痛哉。万历四十一年癸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H 页
丑正月丁丑。男沄谨识。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墓表
  
高丽国及第 赠密直提学安公墓表
顺兴安氏三泒。公居其一也。力学登第。既起家。遂不仕。作肥遁善士。以裕于后。后乃克昌。赫赫为巨阀。垂三百有馀祀。竹溪其居。硕其讳。密直提学。其 赠爵也。考讳希谞。祖讳得财。俱 赠官。以谨斋贵。公配安氏检校军器监成器之女。封兴宁郡大夫人。生四子。轩判典客。轴文贞公。即谨斋先生也。辅文敬公。辑顺兴君。文贞及二弟皆登第。文贞,文敬又中元朝制科。今配文成公享云洞祠。典客五传而姓替外氏。顺兴生左尹永孚。文贞绵瓞最蘩。历文简公宗源,良度公景恭,靖肃公纯,文肃公崇善。三首勋封五典。文衡继世。名卿益隆。外泒即今台卿以下达官。多公之裔。岂非溉根浚源有自来欤。井号曰四贤。而拟标小石于旧里。面刻三大字。书其下曰一家忠孝友悌。清白之风。至今蔼然云者。周先生世鹏也。墓在顺兴北瓶山寺洞壬坐丙向。而立短碣于正统己未者。左尹之子判事者也。岁久石仆。断埋无徵。万历壬辰。十一代孙德麟探得之。慨然谋改立。乱未果。越十六年丁未。控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L 页
于丰,荣,龙,醴地。内外云仍累百馀人。咸致力焉。议以旧碣虽缺。面刻犹存。不可使埋没。改跌仍竖。特伐一石。镌玆颠末。将涓吉修墓。卓之于左。裔孙而同德麟管事者好义也。噫我外先祖潜德之积。馀庆之远。而不有德麟之笃于追远者。则几使玄宅昧其地。而宗支散远方。又不得巨笔。力绵辞拙。不克大阐斯举。可慨已。凡为子孙。益使无忝。期永久是图。则今日立石之意。抑不孤矣。若夫谨斋以后德业在志传。泒系载谱牒。玆不复详焉。
朝奉大夫济用监副正吴公墓表
公讳溍字迥源。高敞人。高祖讳荥。罗州判官。曾祖讳硕福宜宁县监。 赠通训大夫通礼院左通礼。祖讳彦毅全义县监。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考讳守贞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妣贞夫人顺兴安氏。忠义卫讳灌之女。公生于嘉靖癸巳。禀性敦朴。少同乡邻群子弟。受业于先祖。鲁于学而志益笃。人十己千。焚膏夜读。悬髻以御睡魔。得古人含熊胆之意。卒能通举子业。屡选乡试。竟北春官。年十九先妣见背。哀极孝至。朝夕之奠。必手涤器鼎。居庐墓下。山坂峻隔。每夕拜省。魂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5H 页
及已。期啜粥。粝饭咀盐而终。弱冠而善居丧。古之人或未过也。处乡淳悫而勤察任。居家湛乐而和琴瑟。谨祭祀。信交际。称以良善。人无异论。配尚州周氏。察访世鸾其考。司谏安觏其外祖也。婉娩渊静。有闺仪能治家。公受气虚而嗜酒。心火挟痰。有时眩晕。及其内子。抱疾沉绵。救药辛勤。病未效而己先伤。壬辰变起。苍黄避乱。窜身于宜宁地。山店过秋冬。夙患乘之。日羸悴。乃于癸巳四月十一日遂不起。公殁之后。嫂氏病加。才踰月而继卒。六月十二日也。俱享寿六十一。双殡一庐。得保完兵火。故山为贼窟。不克返葬。合窆于知南驿洞阇崛山之南铁店麓 向之原。公以继高祖之宗。不幸无子。养弟沄子汝橃为后。奉先护垄。庶无遗忧。变乱之后。 朝家乏军需。募粟 命下。公痛贼锋充斥。而粮绝军散。即扫储以纳。 特赏以副正职。 恩牒才下而公已逝。然应募而已。受爵非公志也。隐行终始。世无知者。沄深惧遂沉泯。叙大略如右。遗汝橃相时刻表。而䄵至神惛。辞不逮意。临书悲痛。万历癸丑正月癸未。弟沄谨识。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呈巡察使沉公(惇)(乙卯○代山泉书堂儒生作)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5L 页
伏以教育人才。乃 国家第一事。内有大学。外设乡校。又有书院。读书之有其地。培养之尽其方。则村巷间书堂之作。似无所增益。而自古及今。苟有志学之士。举皆致力于此。至若大人君子操作人之柄者。亦莫不乐闻而劝成之。盖以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总角丱兮。未成之前。不可躐升上庠。洒扫应对之馀。必群居读书。成就有所。然后庶不至鲁莽蒙昧之地。终为 国家之利用。古者乡塾党序之设。盖有以也。生等弊洞十室之村。五亩之宅。里名伊山。村号草谷。乃退溪先生旧游栖息之地。古宅犹存。阙里馀泽。到今不斩。后生可畏者。庶几彬彬。第以肄业无所。各私其家。恐未免弃㬥之归。适金参判,吴府尹两丈卜筑玆里。议建书堂。相得小洞。西望小白。东绕晴川。山下出泉。玉洁冰清。允宜藏修。克合养正。乃于今春。始搆十馀间。绵力薄资。值玆旱荒。无粟可供。无瓦可覆。十年经营。一篑功亏。此不得不烦于閤下者也。伏惟閤下累世名家。当代英贤。空群冀北。按节南州。垂恩于无告。施惠于不报。至于兴学造士之规。尤致念不少懈。愚生等素乏攀拜。有急赴愬。岂无所恃而然哉。窃闻㫌节还 朝。檐榆驻近。怀书尘渎。吐露危恳。岂是涸辙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6H 页
穷鳞急口活者比哉。米布鱼盐。最切于工饩之费。伏乞除九牛一毛。遂累载垂成。陶铸后生。惟閤下事也。伏乞台照。
通谕一乡士友文(代山泉有司作)
窃以啸皋先生。文章德望。冠冕一世。馀泽及于乡党。好学读书之功。暮年益笃。诱掖训诲。成就后进。风声如昨。山仰至今。而迨阙一亩之宫。尚欠庙享之仪。责在吾党。寻常窃叹。适于今夏。为洞内后生辈粗建书堂于圣斋山之麓。溪山静秀。出泉玉洁。去先生终老之宅才数百步。佥意立先生祠庙于堂后。为后学尊瞻师范之地。禀诸龟亭,竹牖两丈意以克合。但此系关斯文。举措非轻。非一洞所私。宜与一乡诸士友博议以定。而当此农暑之极。势不能齐会。玆敢通文告谕。仰各回示可否。指教规画。区区恳祝之至。
策问题(丁亥)
问。古人之于忧乐。论之尚矣。遁世无闷。不知不愠。不亦乐乎。而其曰有终身之忧。忧以天下者何耶。曲肱饮水。簟瓢陋巷。人不堪忧。而孔颜所乐何事。春服既成。浴沂咏归。肘见踵决。歌动金石。而亦有所忧者欤。爱莲观草。傍花随柳。水竹云山万紫千红。其亦吟弄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6L 页
风月而已耶。躬耕莘野。龙卧南阳。只合终身自乐。而必五就汤桀之间。驱驰火炎之馀。抑亦有意耶。逍遥独乐之园者。似若退无所忧。而庙堂江湖。进退皆忧者。不知何时而可乐耶。采菊东篱。涉园成趣者。未免侵晨理秽之忧。步屧深林。开樽独酌者。终抱一饭不忘之忧何欤。放鱼茹蔬之诗。乃作于投老钟山之后。野花啼鸟之句。遽咏于山寺归来之日。亦可谓乐得其宜乎。君子学道而至于乐。方能真有所得矣。而乐中有忧。无时而可已。何以则一切世味洗得净。荣辱得丧看得破。终能寻向圣贤地头。乐不忧改。忧不乐忘耶。噫世道可忧。外惧非虞。诸生嚣然畎亩之中。抱道求志。从事圣贤乐地者素矣。愿闻乐中之忧。无徒曰莫知我忧也。(丰基东堂题)
策问题(己丑)
问。治国如治病。必须审脉虚实。对證下药。然后庶几收效而济人。唐虞尚矣。三代以下。有若汉唐宋。其所以兴衰治乱之由。可得详言欤。惟我 国家。立经振纪垂二百年。至于今日。纪纲陵夷。玩愒度日。士不读书。游衍成风。生灵困悴而饥寒切身。内外凋弊而虚器徒拥。凡此数弊。致之何由。推刷实边。初算失宜。欲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7H 页
为保授则病及齐民。欲即毕还则接济无策。江边部落。渐成滋蔓。欲为驱逐则自居其地。兵出无名。置而勿问则窥我虚实。终贻边患。西道饥馑之馀。赈救方急。议者谓宜通船路。或云禁久难开。入用不足。冒滥宜杜。议者谓当用九等之法。或云恒定下下。玆皆当今之疾痛而国论之难断者。无乃又有大病深入膏肓。转成沉痼。有望而惊者耶。何以则纪纲立士习正。民有馀粟。官不耗弊。使边氓乐业。夷虏畏威。西顾之无其忧。生财之得其道欤。诸生并生治世。皆抱先忧。欲一试丹久矣。其各悉陈。毋徒曰勿药有喜也。(京畿别试题)
策问题(壬寅)
问。君子之于世也。所重者出处而已。自古贤哲之进退。不能无后人之疑。姑举其表著者言之。儿女聘币。曾不足幡然。而竟未免灭刘之讥。故人中兴时。可以有为。而坚不事王侯之志何欤。出师无成而合作卧龙。诗人有咏生长太平而身老太平。竟辞徵辟者何欤。白衣山人不耻事以子叛父之君。华山处士终不佐生应祝天之主何欤。精忠劲节。不惮杀身者。涉于梁氏宾客。据经论事。刚大正直。而屡被会之荐召。其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7L 页
可谓枉尺直寻乎。王魏之臣事太宗。果无异论。而西山之仕于理宗。能快人意乎。因树为屋。独吊张让。二人之得失何居。不卑州县。晚年一出。两程之不同何欤。外患不避则当靖康祸乱之极。忠定之必欲求去者何意。锐志恢复而当乾道淳熙之间。晦翁之屡召不起者何道。至于吾东圃隐之出处。先贤有议。毕斋行止。门弟始贰。抑何说欤。噫雷在地中而朋来无咎。羸豕蹢躅而勿用取女。士生斯世。孰不欲蕴椟待价。观象进退。而毕竟名下无完人。何以则用舍行藏。随遇而安。仕止久速。惟义与比耶。诸生读圣贤书。嘐嘐然必不愿俯仰随人如桔槔。亦不可与鸟兽同群。尚论千古。权衡于心上者素矣。欲闻所愿。学者其各悉陈。(伊山书院题)
圃隐先生文集误字校正
一。序文次第。一二三四五。先后误刻。板本序文中行圃隐集序四字下。逐张一二三四五总十三字并削去。 首序卞季良为第一。次河崙次朴信次权采次卢守慎。合五序总十三张。一从年次而妆束之。以其裒集刊行有先后。显忠纪绩各异时。序次不可紊也。
一。画像下识云图形时先生年五十有二云。按年谱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8H 页
先生于己巳年五十三。而今云五十二。二字恐误。
一。一卷第七张后面。梦诗傅字。误作传。改正。
一。第十七张后面。宿盖州诗。传字点削去。
一。壬子朝京之作。反居丙寅行录之后。大槩朝 天录。序次颇倒错。恨当初裒集之未尽详也。
一。二卷第二十九张。次牧隐韵第三诗。玉鞍作王鞍。添补一点。
一。附录第六张。孙舜孝题碑阁辞下。生员郑琚跋文宜在卷末柳溥跋之下。而连书于牧隐诸贤附录之后似未安。若谓发明孙公搆阁题咏事迹。不可不类附。则又逐行低一字书刻。不使混拟于诸贤之作。此诸家纂录之凡例也。且黄汝一碑阁重修记。士之见者皆不满而非笑之。至欲削去。然身宰本郡。主管重刊重修事。仍记始末。削去则不可。但自列于先贤述作之次。古人序跋反在其下。具眼者尤所指点处。这般士论通谕会元。使自点改其中未稳数语。除记作跋。改刻而置诸篇末则如何。圃隐先生在当时。论理横说竖说。著述应亦多。而变故不传。幸此诗文若干仅存。在后学所共庄诵而咏叹。序有奉 教校正承 命。非他家遗稿比。不可不精审。愿与书院多士。细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8L 页
论。
一。附录第九张。圃隐墓碣阴记。似当刻在䄵谱末端空张之后。此阴记虽非西厓校正所录。以类推之。宜在谱末。且退溪先生所撰临皋书院祭文。不可不补入。愚意宜录于孙公碑阁辞下。与诸生议定。(且阴记及祭文追刻时。叙追刻之意。分注于其下可也。)
一。年谱第四张。先生二十六岁下分注。○按先生集先生海山城记云。昔先王南巡次于尚。余时召入为翰林。则先生拜检阅在壬寅驻尚之际者明矣。今校正分注乃引送李秀才诗。疑王幸福时。已拜翰林者。恐未然。先生所云也忝行宫侍从臣者。偶于赠行追感南巡时事而咏怀。非必谓在福时已作侍从官也。(此识论似紧当。宜分注添补。而板无空处。宜藏待后。)
一。年諎第十二张落。须广求初印本。追刻补之。
万历甲寅春二月壬子。识与临皋书院。
东国地理志
惟我东方。檀君肇基。箕子受封。朝鲜美号。历数千祀。平壤遗墟。至今宛然。惟其檀君之世。文献无徵。箕子东来。半万殷人渡辽水。教以诗书君亲五常之道。医卜百工之艺。靡不毕修。则地理治绩。想亦有掌记。而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9H 页
逆满右渠之际。皇威赫怒。区域瓜分。离而为四郡。合而为二府者。垂七十馀年。箕准南奔。亦区区一隅之孱裔耳。世系图籍。虽荡然无传。而高句丽继起。尽有朝鲜旧地云。则辽河以东汉江以北。疑皆箕氏之地也。罗济之兴。分据三韩。以今日舆地所载观之。则高句丽之地。最大以广。百济次之。新罗蕞。尔除首露所占。环岭南之半。不满千里。而终之总东土永国祚者罗也。迹其二圣创业。养成忠厚之风。英豪如金春秋庾信。应时挺生。王不待大之言。至此益验。而千载之下。国势之离合。邈难寻究。未免生东国而不知东事。故作地理志。先之古号。著以今称。以便考阅。而王氏统合之后。地志已详于丽史。只撮其大要于此。若夫先儒卞马之说。互归牴牾。惟今日韩子所辨。似得千载未定之论。故别录于后。以俟后之君子。
附韩久庵东史纂要后叙(名百谦)
 癸丑秋。余病罢居西湖。适舍弟柳川子亦待 谴田里。与之往来。披阅古今书籍以自遣。一日偶得东史一秩。乃岭南吴斯文沄所撰。其书上自三朝鲜。下及高丽氏。大纲大要。无不备载焉。烦简得通鉴史略之中。且为名卿硕士与义烈之徒皆立传。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9L 页
僭窃权凶。亦无不以类而附其末。有头有绪。甚便考览。寔吾东方不可无之书也。但详于列传而略于本记。又无表志。其国之法制沿革。其君之政治得失。皆无以考其终始。此为可欠。抑三韩四郡之说。亦沿袭诸家之失。未见有折衷之论。此则实我东方一大欠事。不特为吴公此书惜也。吴公尝从先君子游。于吾辈为尊执。久闻退居林泉。日以书史自娱。其于先世文献。宜其有所徵。思欲一拜起居。因扣其所疑。顾南此脩阻。际会无便。乃敢出于僭妄。自叙所见如此。如或此纸流传。得经吴公具眼。则不知以为如何也。谨按我东方。在昔自分为南北。其北本三朝鲜之地。檀君与尧并立。历箕子暨卫满。分而为四郡。合而为二府。至汉元帝建昭元年。高朱蒙起而为高句丽焉。其南乃三韩之地。韩之为韩。不知其所始。而汉初箕准为卫满所逐。浮海而南。至韩地金马郡都焉。称为韩王。是为马韩。秦之亡人。避役入韩地。韩割东界以处之。是为辰韩。又其南有弁韩。属于辰韩。各有渠师。后汉书云弁韩在南。辰韩在东。马韩在西。其指三韩地方亦已详矣。新莽元年。温祚灭马韩而百济兴焉。汉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0H 页
宣帝五凤元年。朴赫居世为辰韩六部民所推戴而新罗始焉。弁韩前史虽不言其所传。而新罗儒理王十八年。首露王肇国于驾洛。据有辰韩之南界。其后入于新罗。疑此即弁韩之地也。然则南自南北自北。本不相参入。虽其界限不知的在何处。而恐汉水一带。为限隔南北之天堑。而崔致远始谓马韩丽也。弁韩济也。此一误也。权近虽知马韩之为百济。而不知高句丽之非弁韩。混而说之。此再误也。自是以后。作史之家。承讹袭谬。前唱后和。不复就其地而覈其实。遂将一区三韩之地。左牵右引。纷纭错杂。至今数千年间。未有定说。可胜惜哉。何以明其然也。当三韩时。本国虽无文字。两汉书皆有列传。试以年代上下地界远近求之。则百代虽远。历历如在眼前。夫何难辨之有哉。前汉书曰汉武帝讨右渠。遂定朝鲜地。为乐浪临芚玄菟真蕃四郡。乐浪治朝鲜县。临芚治东暆县。玄菟治沃沮县。真蕃治霅县云云。朝鲜县今之平壤。东暆县今之江陵。沃沮县今之咸镜道。此则皆有可据之书。不可诬也。霅县虽不知其所在。当昭帝合四郡为二府时。以乐浪临芚合为东府都督府。乐浪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0L 页
临芚之间。黄海江原京畿左道等地之界。固已相接矣。又以玄菟平那合焉平州都督府。平州即真蕃也。(平那山在真蕃境内故云)玄菟北穷野人。东滨大海。南接临芚。即不可跨越临芚千里之地而下与三道合。则其形势非关西一带。更无去处。意者乐浪郡治虽在平壤。迤西之地。与玄菟合也欤。然则四郡二府之界限。其止于此亦明矣。惟真蕃地方。比三郡似为狭小。其侵入鸭江之外则亦不可知也。自高句丽起。得二府旧地。南至汉江。北至辽河。皆其所有。又何时为弁韩或马韩耶。以此知四郡二府之自为四郡二府。而与三韩不相涉也。后汉书云弁韩在辰韩之南。亦与倭接。又云弁辰与辰韩杂居。衣服居处风俗同。其称弁韩。必曰弁辰。则弁韩之于辰韩。必为附庸。而不相悬远可知。又云马韩统五十四国。辰弁韩各统十二国。所谓国。即今之郡县。合辰弁二韩仅得二十四国。不能当马韩之半。以此见之。湖西湖南合为马韩。而岭南一道。自分为辰弁二韩。又何疑乎。马韩历四郡二府之时。至宣帝时为新罗。弁韩与辰韩始为附庸。终为合属如上所云则三韩又何时入中国为四郡二府哉。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1H 页
吾又以是知三韩之自为三韩。而与四郡二府不相涉也。崔致远唐昭宗时人。上溯三韩时。几千有馀年。其出于传闻。非耳目所及。则与权近何异。权近聪明才气。固吾东方第一人。然其历代兴废。必资见闻而知。致远入唐游学时年十二。其还国才二十八。今唐书所载。皆致远游学时所说。十二岁童子。虽在所生之国。其能贯穿千年沿革而不一误。亦未可必也。后之览者。每以古今人不相及。必奉信而不敢疑。其亦过矣。权近亦近世大儒。久居金马郡。亲见所谓箕准城。遂以马韩定为百济。则亦庶几乎有见矣。而终不肯大眼远察。反生此区区附会之。计其释弁韩在南。则乃曰盖自汉界辽东之地云尔。其引弁韩苗裔在乐浪。则乃去苗裔二字。而直云弁韩在乐浪。何其穿凿若是之甚哉。其他平那山之平字。与弁声相近。遂谓弁韩为高句丽云者。则又与儿童迷藏之戏无异。真是可笑。盖三韩僻在东南一隅之地。去中国最远。虽尧舜揖逊而声化不暨。楚汉交争而干戈不到。耕凿晏如。长育子孙。别为天地间一寿域。故西北避乱之民多归之。仍成村落。各以其本管名其居。庆州之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1L 页
得号乐浪。亦如辰韩之或名秦韩也。后人不分此二乐浪。因以平壤为弁韩。何其误哉。
附俞市南丽史提纲凡例(名棨)
 丽史盖仿历代全史之体。故其世家则只载年月纲领而已。其馀国政沿革。人物出处可鉴可戒者。皆散在杂志列传之中。学者乍见。漫不省先后次序。虽曰一书而其实三书也。且卷秩甚多。披览未半。辄至厌倦。吴氏沄为是之病。作纂要以便观览。而但纪年则所载太略。事实之可考者。尽在列传。是亦未免一册而二书。参考之难。犹夫前也。
 
祦昌纪年。只仍吴氏纂要之例。不敢有所改易。
  提纲中掇取纂要史论
  高丽太祖十八年。
 纲曰冬十一月。新罗降于高丽。国亡 目曰王与群臣谋降高丽。有一王子谏曰云云。
吴氏沄曰王子义烈。可与北地王谌。争光日月。而名不传东方文献。埋没可惜。
  显宗十四年。
 纲曰六月。门下侍郎平章事崔沆卒。
吴氏沄曰崔沆,蔡忠顺当凶邪燕啄。变在呼吸。克体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2H 页
顾命。一心协赞。使神器不挠。王业中兴。虽古之丙魏。何以加此。其视叔季。罔念安刘。阴谋易树。擅弄威福。误宗社计者。语不可同年。宜谥节义。佞佛何足深责。
  睿宗十二年。
 纲曰徵处士李资玄赴行在。
吴氏沄曰世之人君。甘为亢龙。多耻下贱。虽劝之以乐善。导之以好贤。犹惧其自圣。若必待莘渭南阳之贤然后加束帛之礼。则三代以下。无人乎君侧矣。所以先从隗始。幽居帝画。世为美谈。而不以为非。若资玄为人高下。虽不能灼知。睿宗待士之诚。不可非之也。惜其以如是好士之君。而赞襄无臣。不能正得其贤。而徒为好文之归。然其屈己移跸。必欲致之。亦足嘉矣。史氏之深贬。亦独何哉。
  仁宗十三年。
 纲曰金富轼杀内侍郑知常,金安,白寿翰。
吴氏沄曰妙清之奸谋纵臾以成之者。知常等数人而已。则知常为妙清党与明矣。命专讨叛。义先诛党。但咫尺宫门。非阃外在军之日。而不先闻奏。擅诛君侧之臣。难免时人之讥矣。其后子藩之执吴祈。李高之劫韩赖。善恶虽殊。大抵丽朝胁君之习。未必非富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2L 页
轼启之也。
  明宗元年。
 纲曰夏五月。庾应圭还自金。
吴氏沄曰应圭之使乎一节。无愧于古人。但受命于乱邦。取德于群凶。虽曰见恶人之道。以金甫当之举义舍生观之。则尚论之士。必有优劣者矣。白文节阁笔泣谏。斯为得正。
  明宗五年。
 纲曰夏五月。始发前王丧。 目曰赵位宠声言义方等弑君不葬之罪云云。
吴氏沄曰史氏之论位宠。以举义不早。逡巡后时非之。以愚观之。有不然者。古人有言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庚癸群凶。屠戮文士。放弑君父。穷凶极恶。覆载所不容。简册所未见。苟有一二忠义之士。声罪致讨则以举国所共愤之人心。岂难于显戮凶魁。而终不克济事者。甫当为人。亦胆气有馀。而其分部诸道将士。经奉前王。举措疏脱。义旗未树。机漏取败。然名正言顺。成败非所论也。今位宠之始起。檄召两界也。乃曰上京重房。议讨北界诸城。大兵已发。其可安坐取戮云。而无一语为君父讨贼复雠之义。不过为私雠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3H 页
激动之而已。岊岭以北应之者。亦各为身谋。侥倖成事而已。设使此举在于毅宗见逐之初。应圭未受回诏之前。不过为卓敦之计而止。颠沛无成。可立而待也。况皇册已加。王位已定。举国臣附。乃兴忿兵驰报怨之檄。敢抗王师。经年盗据。自取叛逆之诛。非不宜也宜也。乌可以举义而非时论乎。
  明宗十九年。
 纲曰九月。中书侍郎平章事文克谦卒。
吴氏沄曰克谦遇荒淫之主。独立敢言。晴雷霜日。不足以喻其烈。落职而名益高。去国而人争诵。至使画工入绘事。山僧咏于诗。英风劲节。照映千古。虽以凶悍如仲夫辈。闻名而不敢加害。折槛当车。蔑以加矣。惜乎更涉阴难。脂韦周旋。已愧素志。铨注循私。广植田园。取讥时人。魏公独爱寒花晚节香之诗。令人三复不已也。
  恭悯王十一年。
 纲曰金镛杀都元帅安祐,李芳实,金得培等。
吴氏沄曰丽氏四百年来。外敌之患。莫如契丹蒙兵。虽连岁侵轶。而其长驱屠嘬。未有若红巾之祸者。乘舆奔窜于岭外。京城沦没为贼窟。一朝迅扫。三韩再
竹牖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3L 页
造。恭悯所谓割肥肤。尚不能报者。正宜今日道也。柰何擎天伟烈。曾不旋踵。骈首就戮于贼镛之手。而王不省悟。宣旨不斩。而咫尺擅杀。终不之问。抑天厌王氏。夺其聪明。以基促亡之兆耶。窃尝观之。临危拨乱。注意乎将。而功盖一时。旋见忌疑。小人乘时。辄售鬼蜮。不曰拥兵谋反。则必曰军心尽归。必手毁长城。兔死狗烹而国随以亡。前车既覆。今古一辙。惟彼昏庸。不足深责。当时扈从之臣如李岩,柳濯,洪彦博诸人。岂皆贼镛之党。而环视左右。无一人出一言以悟主。曾不若争馈报功之市街人。读史至此。孰不掩卷扼腕而泪满襟者乎。呜呼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