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记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26H 页
普贤庵壁上。书前后入山记。
清凉。是山林之最胜也。驴筇之探历。朴被之留涟。与他山迥别矣。余于丁未春。历入玆山。始识面目。己酉冬。与李庇远,李任仲。入山栖上仙庵。具景瑞,尹而直,权子胖,金大宝则已寓诸庵间。日与景瑞诸人相会。讲论所读书。庚戌春。又栖斯庵。辛亥孟秋。又栖莲台寺。先生有送行诗。壬子夏六月。入山独栖安中。留一月移寓满月。月馀还安中。丙辰夏又栖莲台。移寓金刚窟留一月。丁巳冬。与具汝膺入山。留汝膺于文殊。独栖斯庵。戊午冬。又与李仁仲三昆季入山。三人则寓文殊。余则又栖斯庵。甲子正月。率憬,𢢜两儿寓文殊。移栖金生大乘,中台别室等庵。盖自丁未以后至今甲子。几二十年。往来于玆山者。十有二三焉。摩挲旧题。已成陈迹。而李庇远,李任仲,李仁仲皆为古人。又不胜其感怀矣。其中尤有所可愧可恨者。方其入山之时。洗心涤虑。对案观书。收拾身心。涵养本源。以为他日受用之地。而被他俗务扰夺。或因事即出。做功不专。才出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26L 页
山门。耳声目色接事物无穷之变。则竟未能保其些少所得而并失之。其于动静云为。无一可观。反不如没头尘土之俗流。至今贸贸。终不免小人之归。是知人之所养。在用功之如何。不系于所处之闹静也。后之入山者。于余戒之哉。
陶山书堂营建记事
嘉靖六年丁巳。先生得书堂基址于陶山之南。有感赋二诗。其后再往视陶山南洞。有五言古诗。遂欲移建书堂于此。而有浮屠法莲者。请干其事。而未及结屋。戊午七月。先生赴 召入都。写屋舍图子一本。书与碧梧李丈。使之指授莲僧而结搆焉。又与赵士敬书曰陶山精舍之卜。最是晚来关心事。莲阇梨勇自担当。不待吾归而欲事营葺。今闻莲僧化去。有此魔事云云。法莲死后。净一者继而营建。与兰秀书曰陶山事。有僧欲任。陶瓦次第。将有可望。然岂如莲僧之勇自担当耶云云。庚申七月始役。十一月堂成。堂凡三间。轩曰岩栖。斋曰玩乐。合而扁之曰陶山书堂。堂之西搆精舍八间。轩曰观澜。斋曰时习。寮曰止宿。合而扁之曰陇云精舍。其所以堂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27H 页
必南向正方位。便行礼也。斋必西偏对园圃。尚幽致也。其馀房室厨藏门户。皆有意思。所揭扁额。皆先生手书。而敬斋箴,白鹿洞规,名堂室记。亦揭于壁上。自是又号陶翁。先生笔法端劲雅重。非如他名家尚奇怪而已。或因人求恳。时书屏簇。而未尝见其对人挥洒。或当写未毕而有自外至者。虽常居门下者。亦必藏而待之。其谨严类如此。
岩栖轩。位势面阳。用三间之制。而三面立退柱。东面覆翼檐。故颇极潇洒。室中西北壁造书架。而西则隔限半寝而空其中。兰秀问书架之不设燕寝下方者亦有意乎。先生曰此是余之寝处及起居之所。经训在后背之未安。故如是尔。中有古书千馀卷。分插左右书架。又有一花盆一书床一砚匣一几一杖寝具簟席香炉浑天仪。南壁上面后横架。置衣箱书笥。此外无他物。书架所储书签。整齐不乱。每于槐夏清明之日。出而曝晒。与溪上所藏书。互相往来。故时有盈缩。尝使兰秀出两处书簿。通共计数。凡一千七百馀卷。侍座之日。先生或有考览处。命抽第几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27L 页
架第几行第几卷某书。而抽出捡视。无一差误。先生之力量精神。亦可见其一端矣。
节友社。在岩栖轩东麓下。辛酉三月所筑也。先生一日自溪上步出陶山。有诗一绝日花发岩厓春寂寂。鸟鸣涧树水潺潺。偶从山后携童冠。閒到山前问考槃。兰秀尝问此诗有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而与曾点浴沂气像。濂溪庭草。一般意思同。先生曰李德弘辈亦有此语。而但推言之太过耳。
净友塘。堂之东偏凿小方塘。种莲其中。取濂溪之意名以净友。
幽贞门。堂前出入处。掩以柴扉。名以幽贞。取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意也。
天渊台。戊午三月。令僧慎如辈临水筑台。始名沧浪者此也。临江斗截。境界敞豁。甲子夏。兰秀自孤山往拜先生。先生杖屦逍遥于台上。时风日暄妍。景物和畅。天理流行。无所滞碍之妙。可得于仰观俯察矣。先生曰今日遇会心境。君此际来到。又得会心人矣。因进而问曰鸢飞鱼跃。子思子引之以明上下昭著之理。而特言鸢之飞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28H 页
鱼之跃何也。先生曰凡事物之自然者。是理也。鸢之戾天。鱼之跃渊。岂勉强而为之欤。才涉于有所作为。非理之自然也。
天光云影台。癸亥三月所筑也。在天渊台西麓上。与天渊台齐等。一名天云台。
谷口门。在天渊台云影台两麓间。出入之洞门。一名谷口岩。
濯缨潭。在天渊台下。辛酉四月既望。泛舟濯缨潭。先生令侄㝯,孙安道及李宏仲。以清风明月分韵得明字。有不知百岁通泉下更有何人续正声之句。
盘陀石。在濯缨潭中。水涨则入水中。记中与齐俱入四字。语出庄子。先生借用之耳。齐水之旋磨处也。
石涧台。在云影台西声洞洞口。壬戌三月。先生乘舟抵青溪。名其台曰青溪。即石涧台也。每年夏秋之交。官家筑渔梁于此台下。故先生未尝往来焉。尝与聋岩李先生游此台。有踏青诗。李刚而来留陶山数日而还。先生送别于此台。先生书唐人诗他日相思来水头之句以赠。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28L 页
辛酉。李君美与赵士敬,琴士任,金慎仲,琴夹之,埙之,金惇叙及兰秀。约搆数间斋室于陇云之侧。以为读书肄业之所。先生嘉其意而许之。李君欲张大其事。两度出文。远近愿入者亦多。以至设施之境矣。先生与士敬书曰㝯侄辈欲于陶山构小屋。意与闻远,德弘等随便草造。故不为禁止。今闻两道出回文。与于其事者二十馀人云。为今之计。不得已又当止之。速以此意通于闻远。若往竹溪。必过荣川而见㝯等。详告停之云云。其后始事诸人。与郑士诚搆斋于前日所拟之地。名曰亦乐斋。
先生著记。在辛酉十一月。即先生回甲之岁。递参判移拜同中枢府事时也。有陶山言志诗及杂咏诗。
明宗大王丙寅。自 上命画陶山堂斋及远近山川形势。令砺城君宋寅书记与诗。列为屏风。张之卧内。
隆庆四年庚午五月。先生出陶山。与诸生讲启蒙。九月又讲心经启蒙。(附先生言行数条)
万历二年甲戌春。一乡士子议。陶山先生讲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29H 页
道之所。不可无书院。乃就书堂后数步而辟地营建。
冶隐吉先生赐田事迹
兰秀嘉靖辛酉四月。见曹南冥。语及国初事。乃曰冶隐自 上赐田百结而尽不耕播。栽之以竹。至今遗竹尚存云。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铭
  
座右铭
人禀不齐。有愚有哲。允矣君子。内银外铁。嗟彼小人。内铁外银。银者虽白。埋之则昏。铁者虽黑。点之则成金。况我之衷。则圣之心。不以愚而自弃。不以圣而自弛。有为者亦若是。岂贤愚之有二。过而能悔。乃悛乃箴。顾諟明命。非礼则禁。上帝是临。敢不钦钦。爰刻铭于灵台。如履薄而临深。
柳而见玉渊亭铭
彼河之曲。硕人所里。峙以仁山。环以智水。智水瀁瀁。其渊有漼。不待寸胶。澄清彻底。问何如是。源从谷口。道体浩浩。活泼鱼鸢。源远流清。玉渊之渊。珠光水面。镜明波心。查滓净尽。万理斯涵。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29L 页
如汩浊浪。不辨涯涘。如被风荡。波涛激起。造次渊浑。而岂水性。潦收雾霁。本体之滢。是以君子。所贵涵养。观澜有训。临渊日省。古人传心。月照寒水。汤盘澡瀹。掬漱清泚。所以渊头。玉流澄洄。苍厓壁立。上有亭台。主翁深拱。静室渊䨓。余遂乐为铭亭。取譬颜氏之心斋。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祭退溪先生文
伏惟先生。光岳气全。间世挺兴。私淑独诣。岂有师承。追踪孔孟。瓣香程朱。德崇道尊。为世宗儒。春风气度。秋月衿灵。我东千载。圣学大明。兰秀幸生一世。又同乡坰。少年抠衣。得奉杖屦。廿载门下。几承眷顾。笃信为己。主敬穷理。提耳教诏。谆谆不已。嗟我愚庸。终负至意。不鄙诱掖。实感中情。生我父母。诲我先生。将期百年。恃有所归。山颓梁毁。夫我何依。我病谁砭。我疑谁质。伏哭柩前。五内摧裂。奉奠一卮。庶赐歆格。
祭退溪先生文(与诸门人联名)
恭惟生民以来。未有夫子。颜曾思孟。岂无所自。圣远言湮。斯道废久。不有周程。孰能受授。不有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30H 页
张朱。孰能继开。口耳失真。五百年来。天相斯文。吾道东矣。洪炉(缺)铸。先生是起。私淑诸人。超然独诣。沈潜义理。馀事文艺。溯流洙泗。寻源濂洛。诸子百家。泛滥出入。研穷经传。释疑有作。考證启蒙。传疑有述。真经朱全。手自抄节。仰思俯读。夜以继日。天命之微。人心之危。义理之辨。善恶之几。毫分缕析。如别白黑。辞受取与。各当其理。语默动静。皆适其义。表里洞然。融会贯彻。学已高明。犹日不足。不睹不闻。戒惧愈切。谨微幽独。省察愈密。充养完粹。不露圭角。自然之中。日有成法。环者萧然。只蔽风雨。若将终身。他又何慕。陈疏六条。 宸聪有戒。书进十图。圣学无愧。宠秩虽加。安能久此。一朝辞归。陶山洛水。同好鼎来。谆谆告谕。分别异同。群疑冰释。四七有辨。物格有说。考据精详。翰札笋束。常变疑节。学问造诣。或深或浅。或高或下。随其资禀。诱掖无惰。吾党小子。并参抠衣。扫除门下。卅年于玆。春深庭草。鱼跃盆池。鳣堂月明。讲筵风吹。纵未传心。恩岂小尔。何意一夕。两楹梦罢。易箦前日。招我由侧。曰与诸君。群居讲说。而今
惺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30L 页
追思。夫岂偶然。教诏在耳。哀泪如泉。颔礼之问。拔木之时。遽失所依。伥伥安归。坠绪茫茫。小子之悲。聊凭几案。荐此菲薄。伏惟尊灵。庶赐歆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