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x 页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疏]
[疏]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35H 页
进保邦要务疏
通训大夫。行礼曹正郎臣金齐闵。谨拾御敌安民之要。编为一帙。惶恐百拜。奉进于 正伦立极盛德洪烈 主上殿下。臣伏以一介小臣。跧伏湖南。迹混愚氓。影杂鱼鸟者。久矣。上年季秋。卒逢倭贼。万死馀生。幸到京城。诚不自意。滥荷殊恩。得拜郎署。无善可称。无才可记。固当埋光铲彩。与草木同腐。不可妄论时事。然窃伏惟念。小臣祖先之臣。爰自国初。式至于今。筮仕于东西之班。腾名于生进之科。间侧于荫官之列者。联绵不绝。世受 国恩。愚劣小臣。滥荷鸿 私。既中莲榜。又升桂籍。官至正郎。班联大夫。 恩重丘山。昊天罔极。虽在升平。常欲结草殒首。啚报万一。况今大乱。前古无比。 主辱已极。臣固当死。逢乱七年。保存顽命。尚欠一死。不忠之罪。无所逃矣。夙夜祗惧。仰望 海岳。欲裨涓尘。一勺之涓。一掬之尘。固知无益于海岳之深崇。然区区之诚。物性之难夺者也。是以冥昧者莫甚于草木。葵藿倾阳。微眇者无过于禽鸟。精卫衔木。冥昧而知倾于阳。微眇而知怨于海者。非假于矫饰。非待乎劝勉。一物之中。各具一太极。虽
通训大夫。行礼曹正郎臣金齐闵。谨拾御敌安民之要。编为一帙。惶恐百拜。奉进于 正伦立极盛德洪烈 主上殿下。臣伏以一介小臣。跧伏湖南。迹混愚氓。影杂鱼鸟者。久矣。上年季秋。卒逢倭贼。万死馀生。幸到京城。诚不自意。滥荷殊恩。得拜郎署。无善可称。无才可记。固当埋光铲彩。与草木同腐。不可妄论时事。然窃伏惟念。小臣祖先之臣。爰自国初。式至于今。筮仕于东西之班。腾名于生进之科。间侧于荫官之列者。联绵不绝。世受 国恩。愚劣小臣。滥荷鸿 私。既中莲榜。又升桂籍。官至正郎。班联大夫。 恩重丘山。昊天罔极。虽在升平。常欲结草殒首。啚报万一。况今大乱。前古无比。 主辱已极。臣固当死。逢乱七年。保存顽命。尚欠一死。不忠之罪。无所逃矣。夙夜祗惧。仰望 海岳。欲裨涓尘。一勺之涓。一掬之尘。固知无益于海岳之深崇。然区区之诚。物性之难夺者也。是以冥昧者莫甚于草木。葵藿倾阳。微眇者无过于禽鸟。精卫衔木。冥昧而知倾于阳。微眇而知怨于海者。非假于矫饰。非待乎劝勉。一物之中。各具一太极。虽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35L 页
在昏冥之中。禀天之性。或有所明。而有不可掩。故自能如是也。岂待于外乎。小臣之冥昧。有甚于小草。小臣之微眇。有类于微禽。然受乎降衷之性。则至昏之中。岂无一端之明乎。以臣之微。观于 宗社。宗社之大。臣之天日也。以臣之眇。观于倭贼。倭贼之强。臣之沧海也。花虽倾而无补于日。木虽衔而不填乎海。然断断之诚。固执而不解。孰能使之移易乎。真类乎二物之区区。不知其身之微。其力之绵也。玆以欲陈所怀。眷眷不忘。握拳拊心。愤发于言。言之不足。则形之于笔。势有所不能容己者。不计愚拙。妄自筹度。敢以安民之策。御敌之略。四十有二条。谨达于厦毡。固不免支离之罪。而至于奸胥小吏之贱。乡所监官之微。琐琐如都训导者流。并为纂录。尤极烦冗。不合于仰尘 圣览。然春秋一经。圣人传其心法。以训万世。人有贱而不录。事有微而不书。笔削之旨。可谓至严矣。然麋蜮之小。螽螟之细。尽书而不削者。何也。物有微而所关者重。形虽小而所害者大。故辞烦而不杀。圣人之意深矣。是故。以朱熹之大儒。深忧于宦官。屡陈于章奏。以陈亮之名贤。亦曰。今天下胥吏之天下。此亦忧愤之言也。宦寺胥吏。皆是庸琐虮虱之流也。大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36H 页
贤之忧虑如此者。抑岂不以人虽至贱。而流毒之至深欤。小臣愚陋之见。固不敢希望于二贤之藩墙。然潜伏草泽。惊心鼠辈。噬齧残民之祸。故不避烦琐之罪。而并列于众目之中矣。小臣所陈之策。皆古人已陈之刍狗。虽无深谋远略。然 殿下倘于朝退之暇。清闲之燕。 丙枕无寐之时。 俯赐乙览。则其于御敌安民之策。庶几有补于万一矣。臣不胜战慄屏营之至。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37H 页
保邦要务
择城堡
臣谨按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城郭沟池者。守国之大要也。然则城郭。诚不可以不设。亦不可以不守。然古语曰。将多则兵分。兵分则力弱。孟子曰。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敌强。载诸传记。垂戒明甚。姑以湖南一道而言之。既设郡县之城。又有营镇之城。各堡之城。总计其数。不下百有馀城。以一道之兵。分于百有馀城。则兵不多而粮必少。不几于小不可以敌大者乎。是故。古之知兵者。城有所不守。地有所不争。先定其谋。又量其才。择其可守之城而守之。知其可弃之堡而弃之。可据者据之。而守其冲要。可舍者舍之。而弃其不急。则可谓知守御之道矣。城堡之所守者不多。则兵必合。兵既合则势必强。势既强则守者固。守者固则其所不守之地。亦可救也。分之则破碎而力弱。合之则完聚而力强。此必然之理也。以湖南一道之形势而观之。横形则不为甚广。而纵形则最为绵远。敌冲其尾。则回首而救尾。敌击其首。则转尾而救首。虽是兵法之常法。然道路脩夐。其势不易。
择城堡
臣谨按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城郭沟池者。守国之大要也。然则城郭。诚不可以不设。亦不可以不守。然古语曰。将多则兵分。兵分则力弱。孟子曰。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敌强。载诸传记。垂戒明甚。姑以湖南一道而言之。既设郡县之城。又有营镇之城。各堡之城。总计其数。不下百有馀城。以一道之兵。分于百有馀城。则兵不多而粮必少。不几于小不可以敌大者乎。是故。古之知兵者。城有所不守。地有所不争。先定其谋。又量其才。择其可守之城而守之。知其可弃之堡而弃之。可据者据之。而守其冲要。可舍者舍之。而弃其不急。则可谓知守御之道矣。城堡之所守者不多。则兵必合。兵既合则势必强。势既强则守者固。守者固则其所不守之地。亦可救也。分之则破碎而力弱。合之则完聚而力强。此必然之理也。以湖南一道之形势而观之。横形则不为甚广。而纵形则最为绵远。敌冲其尾。则回首而救尾。敌击其首。则转尾而救首。虽是兵法之常法。然道路脩夐。其势不易。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37L 页
如欲首尾相应。腰膂相通。策应于缓急。而俾无隔绝之患。则莫若三分湖南。而画之为上中下。上守六七城。中守六七城。下守六七城。此是守湖南之良策也。先立规制。定其约要。而预使知兵谋识形势之人。周览一道。出入溪涧。陟降丘陵。察其险易。审其水草。知其道里。拈出山城之可者。拈出旧城之可者。拈出新立之可者。其所以拈出之者。正得其至要之地。如大顺之城。如钓鱼之城者。而修筑之。量其邻城。计其程道。勿令太远。勿令太近。横之棋布。纵之星罗。既定所守之地。而旧有城栅之处。则修之补之。新立之地。则筑焉寨焉。此乃今日保邦之急务也。兵兴之日。虽曰不可新筑。然大顺钓鱼之筑。非兵祸孔棘之时乎。所当筑者。岂以兵乱而止乎。举一道所守之城。不过二十馀所。而如其旧有之城。则新筑者无几。而因其险阻丘陵而筑之。则亦不多费民力矣。既择其可守之处。修其城寨而后。峙其糗粮。练其兵器。训其兵卒。又总一道之城。而贯其脉络。通其喉舌。烽燧相接。斥候相连。报贼动静。而如有贼变。则首尾腰脊。互相应救。其势有如常山之率然矣。城寨之形势。使之如此。然后又择将帅。以守其城。而贼来则闭城坚守。勿使浪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38H 页
战以老其师。或设奇以拒之。或多方以误之。持久而使不得乘隙。则贼必退去。退去之时。拣其锐兵。追而尾击。则守必固而民可保矣。若其不守之城。弃置之堡。则申明号令。明告其某堡叠。入于某县。某栅叠。入于某郡。则变起之时。各知所投之地。兵无粉碎菰分之患。而可遏奔鲸之触。民免禽散兽窜之忧。而可保其𨈬命矣。草野小臣。迹系瓠菰。观偏井蛙。他道之堡镇。目未遍睹。足未尽蹑。故只以本道所知之事而陈之。然他道之城堡。亦以此规而守之弃之。则守御之策。恐亦不甚相远也。齐有莒与即墨。而能复齐国。岂必尽守小堡而后。能御敌乎。而况尽守小堡。则兵分而有必败之道乎。此小臣之所以欲择城堡而守之者也。
选将帅
臣谨按兵书。论为将之道。以五材为体。智信仁勇严。是也。以五谨为用。理备果戒约。是也。又有五危六败九术十过。又有外貌不与众情相应者十有五事。所谓十有五事者。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甚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恭敬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果敢而
选将帅
臣谨按兵书。论为将之道。以五材为体。智信仁勇严。是也。以五谨为用。理备果戒约。是也。又有五危六败九术十过。又有外貌不与众情相应者十有五事。所谓十有五事者。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甚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恭敬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果敢而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38L 页
不然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惚而反忠贤者。有诡激而就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出外无所不至。无使不遂者。此乃几之藏于心。而貌之见于外者。最难知也。故曰。为人君者。不可不察乎八微之法。所谓八微者。必问之以言。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简牒。以观其诚。明白现问。以观其德。使之以财。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故外与内虽不同。而察之无所遁其情。心与貌虽不一。而察之无以售其诈。古者选将之时。明君贤相。先察其五材五谨。以知其有体有用。又察其五危六败九术十过。以知其能否。又察其心几色貌。以知其情伪。又试之以八微。以知其虚实。察之既详。而试之又密。知其才德。堪为将帅。然后举以用之。则夫焉有不得其人。以致败事者乎。必有文武如吉甫者而后。举以为将。故于襄猃狁。壮猷如方叔者而后。举以为帅。故得平蛮荆。说礼敦诗。有如郤縠者而后。举以为中军元帅。三代择将之法。既已如此。而命将之礼。极其尊崇。遣帅之辞。尽其诚意。命将之日。王亲诣祖庙。倒执鈇钺。授将其柄。出师之时。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39H 页
王亲推其毂曰。阃以外将军主之。命之至严。送之至诚。苟有人心者。谁不感激思死其事乎。自此以来。择之无法。察之不详。故以国士无双之才。事楚不遇。归汉不识。若非萧何。终必无成。刘项之时。选将无法。槩可知矣。况其后世乎。今我 国家生民无禄。运值阳九。海寇匪茹。鲸吞赤县。豨突四方。虽是运关天数。非由人事。然桑土不撤。门柝不严。阃乏良将。邑无贤倅。则在我之人事。亦不可谓之修饬也。壬辰孟夏。倭始登陆。以迄于今。贼兵之雄据我境。于玆七年。虎视耽耽。尚未回棹。倘或返兵向我。危亡之祸。迫在朝夕。今者之急务。孰有大于择将者乎。敌来七年。不闻有设坛之礼。亦未闻剋敌之将。国无人材而然欤。择之不精而然欤。古今天下。未尝借才于异代。则今世之上。亦岂无可将之才。苟能如古择将之法。先察其五才五谨。又审其五危六败九术十过。又以十五事而验其心几色貌之相符。以择为将之才。则所得之才。庶合于古人矣。登坛授钺之礼。推毂命送之意。一遵古规。勿为轻率。而如呼小儿为将者。亦不敢轻易其职。战兢惕厉。必以退生为辱。而必期其一死鼓下矣。如此则战无不胜。敌无不摧。民无惊溃。 国无倾危。万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39L 页
世永赖矣。此小臣之欲选将帅者也。
明军政
臣谨按书曰。不用命者。努戮汝。又曰。威克厥爱。允济。三代之时。人心淳厚。启与仲康。俱以贤圣之君。亲临戎阵。宜无违越之人。戒之以刑及妻孥者。岂不以兵凶战危。若不严明军法。则人畏其死。必不尽心而力战。终至于败北而然乎。下至战国之时。赵括之母。极陈赵括之不可用。而赵王不听。又请勿坐其罪。其时之法。将若败军。则不但罪其妻孥。而罪及其父母。从可知矣。启及仲康。俱以贤明之君。亲率忠厚之兵。以常情而观之。虽无誓戒。驱之即戎。似无难矣。攻左攻右之戒。用命不用命之训。丁宁反复。尚且如此。世降俗末。人心不古。但知偷生。不识义死。虽严军令。败辄加诛。不少容恕。使之冲冒白刃。以责战胜。难甚登天。不可期望。况不用军法者乎。今玆之变。虽曰升平民不习战。然交锋力战。终至败北。则不可诿于升平日久。民不知兵者矣。守令与诸将。未闻一夫当头格斗。交刃厮役。望风而弃甲。闻声而曳兵。不见倭阵而先自退却。不闻倭鼓而潜移安地。乱起七年。徒食军粮。不见倭面者。万夫同然。战胜固不敢责矣。见其交兵者。
明军政
臣谨按书曰。不用命者。努戮汝。又曰。威克厥爱。允济。三代之时。人心淳厚。启与仲康。俱以贤圣之君。亲临戎阵。宜无违越之人。戒之以刑及妻孥者。岂不以兵凶战危。若不严明军法。则人畏其死。必不尽心而力战。终至于败北而然乎。下至战国之时。赵括之母。极陈赵括之不可用。而赵王不听。又请勿坐其罪。其时之法。将若败军。则不但罪其妻孥。而罪及其父母。从可知矣。启及仲康。俱以贤明之君。亲率忠厚之兵。以常情而观之。虽无誓戒。驱之即戎。似无难矣。攻左攻右之戒。用命不用命之训。丁宁反复。尚且如此。世降俗末。人心不古。但知偷生。不识义死。虽严军令。败辄加诛。不少容恕。使之冲冒白刃。以责战胜。难甚登天。不可期望。况不用军法者乎。今玆之变。虽曰升平民不习战。然交锋力战。终至败北。则不可诿于升平日久。民不知兵者矣。守令与诸将。未闻一夫当头格斗。交刃厮役。望风而弃甲。闻声而曳兵。不见倭阵而先自退却。不闻倭鼓而潜移安地。乱起七年。徒食军粮。不见倭面者。万夫同然。战胜固不敢责矣。见其交兵者。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0H 页
亦且难焉。此何等事也。近年以来。纪纲坠地。军法不行。奸巧之徒。揣知朝法。私自忖度。以为赴战则必死于锋刃。退走则可求其生路。其心之自料者如此。而又见他人之败者皆不蒙罪。则谁肯舍生而趍死乎。臣伏见今者之事。有如无领之裘。无弦之弩。若不刻属而振肃之。则无可为者矣。今之败军之将。不惟不诛。而又不废弃。不惟不废。而又从而官之。不惟官之。而又从而升秩之。宠荣之。此乃所以教其不战。而反赏其走者也。然则倭寇横行。如入无人之地者。不亦宜乎。夫折冲御侮者将也。而将帅之不用命如此。则何以为国乎。统御英雄。而善将将者。君也。将虽有折冲之才。而君无有驭将之术。无以用其将而制乎敌矣。驭将之道。莫善于赏罚。赏罚严明。则将不敢不尽其力矣。赏罚无章。则何以劝善而惩恶乎。传曰。善不蒙赏。恶不蒙罪。以尧为君。以舜为臣。不可以为国。此甚言赏罚无章之祸也。当今败军之将。不但不蒙其罪。而旋即叙用。赏罚之无章。孰甚于此乎。为今之计。莫若用夏启孥戮之法。而行仲康威克之道。凡干军律者。虽小罪。而不为轻赦。永置散地。勿遽收叙。大则必为诛戮。以惩其罪。则为将者各自勉励。庶无望风自溃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0L 页
之患矣。此小臣之所以欲明军令者也。
专务射
臣窃惟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与之角者。不与之齿。傅之翼者。不傅之角。此乃天之道也。天之道既已如是。则天下安有事事俱能之国乎。物之情。有如是。故人之才。有不同焉。此才之所以不能兼备。而或长或短者也。故汉臣晁错曰。凶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以此观之。凶奴与中国之技。不能皆长。据此可知矣。以今日敌国与我军之事而言之。剑戟者。倭之所长。而我之所短也。弓矢者。我之所长。而倭之所短也。然用兵之道。不在多端。舍短用长而已。倭虽长于剑。而短于弓。我虽短于剑。而长于弓。使倭而尽心学弓。必不如我之天能也。使我而极力学剑。亦不如倭之性能也。苟能善用我之所长。则亦可以御敌而卫国矣。何必舍我之长。而学彼之短乎。况乎兵志曰。人有五兵。而于天文独有弧矢。圣人亦但举弧矢。何也。释之者曰。五兵之用。弧矢最可畏。故独举之也。以圣人与天文所示而观之。倭剑之可畏。固不如弧矢之威也。倭之剑戟。何敢望于我之弧矢乎。为今之计。勿趍于他技。专力于射艺。多选引弓之民。重其赏赉。如种世
专务射
臣窃惟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与之角者。不与之齿。傅之翼者。不傅之角。此乃天之道也。天之道既已如是。则天下安有事事俱能之国乎。物之情。有如是。故人之才。有不同焉。此才之所以不能兼备。而或长或短者也。故汉臣晁错曰。凶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以此观之。凶奴与中国之技。不能皆长。据此可知矣。以今日敌国与我军之事而言之。剑戟者。倭之所长。而我之所短也。弓矢者。我之所长。而倭之所短也。然用兵之道。不在多端。舍短用长而已。倭虽长于剑。而短于弓。我虽短于剑。而长于弓。使倭而尽心学弓。必不如我之天能也。使我而极力学剑。亦不如倭之性能也。苟能善用我之所长。则亦可以御敌而卫国矣。何必舍我之长。而学彼之短乎。况乎兵志曰。人有五兵。而于天文独有弧矢。圣人亦但举弧矢。何也。释之者曰。五兵之用。弧矢最可畏。故独举之也。以圣人与天文所示而观之。倭剑之可畏。固不如弧矢之威也。倭之剑戟。何敢望于我之弧矢乎。为今之计。勿趍于他技。专力于射艺。多选引弓之民。重其赏赉。如种世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1H 页
衡之银的教射。日日习射。使数万之兵。皆作穿杨之妙手。则百万短兵。何敢枝梧乎。至于炮杀二手。亦可精习。而为射之羽翼。然小臣之愚意。炮手则可以助于弓矢。而杀手则徒费国廪。而无益于战场也。炮手则可以制敌于百步之外。杀手则敌不至于一步之内。则不可杀也。倭之釰戟。白如雪霜。突如流星。直冲吾阵。我之杀手。必也不动如山。介立如石。不移寸步。忘身荷釰。以待其至。然后可以一击。今者我国之卒。不能坚定。望贼自怯。不至百步。必为弃釰而先走矣。孰能屹立。以待一步而后击之乎。小臣之愚意。莫若尽弃他技。专务所长。十分致精。射必命中。则何必尽习他技。然后可以胜敌乎。此小臣之所以愿舍他技。而专力于习射者也。
改镇规
臣窃惟圣朝当其开创之初。圣君贤相。有高世之见。创物之智。内立郡县。外设堡镇。制度周密。不可妄议。然法久弊生。古今通患。是故。三代忠质文之相尚。皆出于圣人之意。及其久也。不能无弊。忠之弊也僿。故继之以质。质之弊也野。故继之以文。朱子曰。孔子承周。则必变其文。而周礼之制度。亦必改矣。何故而如
改镇规
臣窃惟圣朝当其开创之初。圣君贤相。有高世之见。创物之智。内立郡县。外设堡镇。制度周密。不可妄议。然法久弊生。古今通患。是故。三代忠质文之相尚。皆出于圣人之意。及其久也。不能无弊。忠之弊也僿。故继之以质。质之弊也野。故继之以文。朱子曰。孔子承周。则必变其文。而周礼之制度。亦必改矣。何故而如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1L 页
是耶。四时之相推。不可无寒暑之变。则虽圣人之法。岂可无损益之事乎。既立营镇。则岂可以一将之身。独领其军卒乎。必也次立列校僚属。又置书记虞侯。又有仆妾骑驮。虽是法外之事。然为将帅者。罢衙之后。入于私室。则不能如枯木死灰。必有供给之婢。使唤之奴。然后可以久住边塞。而安保其身。岂可尽去此类。而成其体貌乎。此等之流。既不可去。则抑岂无费财之患乎。当思供亿之方。经费之策。十分商量。区画处置。可也。今之大镇小堡。皆无供粮之路。此乃营镇之一大欠事也。开刱之日。万务多端。未遑措置而然耶。抑亦千虑之一失耶。堂堂内厢。以一道元戎。办粮无计。不得已而月给差备。以捧米斛。此以防戍之卒。为军中供米之夫。不惟事势苟且。因此而留兵太少。防备虚疏。营镇之深忧大患。莫甚于此。固当朝闻其弊。而夕即更张矣。因循不变。以迄于今。有识之士。宁不为之寒心乎。差备之弊。不但虚疏于防戍。军民之瘼。莫大于此矣。防戍之卒。自食其粮而立番。则其口所食之米。不过于五六斗矣。故受差备者。请立其番。则威力强给。而至于再请。则以杖科罪。怒其不即从令。故卒虽贫甚。无敢违其令者矣。受差备者。一朝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2H 页
之所纳。以白米二十斗。为恒规。又令营中镇抚。横行于列邑军卒之家。督纳其米。急于猛火。暴于乳虎。其祸已酷。加之以设宴之具。饮宾之资。油蜜百果。山珍海错。莫不求索于此辈。以此民不聊生。散之四方。荡无烟火者。皆由于差备之苦也。今欲变而通之。以救其弊。则莫如升长兴为州。而移设内厢。以兵使兼行牧使。左水营则使顺天为营。而以左水使兼行府使。右水营则升海南为府。而以右水使兼行府使。其如小堡小镇之将。则分属于内厢及左右水营。而使内厢与左右水营。量其所属小堡之数。每堡每镇。又计其堡镇将帅及军官马驮仆妾之口。每朝给其月料。则营堡无散兵收米之病。小民亦无废番差备之患矣。夫兵不散则防戍之卒盛。防戍之卒盛。则外贼之侵不足虞矣。此乃一举而三利具者也。且三营所立之地。亦必有生民之弊。不可无纠检。然若行殿最之法。则营门乃与列邑同类。而体貌不尊。若徒为虑此而不为检敕。则将帅恣行。民受其病。莫若使巡抚暗行两御使。潜行其境。问民疾苦。探知不法。回 启榻前。以示谴罚。一如守令。则营门不失体统。而万民得安其生矣。营门差备之弊。臣为和顺县监时。目睹其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2L 页
弊。耳闻其怨。故不揆狂妄之罪。而愿改镇规者也。
守要害
臣窃惟天地设位。有山河之限。道路纵横。有冲要之地。故凡有天下者。迨天未雨。严其备患。立关于险阻。设堡于要害。稽之载籍。班班可见矣。函谷榆关。秦燕之所以守要也。上党西陵。吴赵之所以据险也。书灭下阳者。圣笔之所以讥其借道也。书戍虎牢者。圣笔之所以讥其失险也。塞成皋之道。守白马之津。汉之所以守要害。以制楚人者也。夺石堡之戍。守维州之城。唐之所以据崄隘。以遏吐蕃者也。如此之类。见诸传记。有不可尽言。古之明君智士。岂肯虚费民力。而为此无益之设乎。深知守国之策。制敌之道。莫善于守要与据险也。潼关破而禄山犯长安。襄樊陷而元帅渡吴江。冲要之地。障塞之险。屏蔽乎国都者。其重何如也。我 国形势。东自东莱。西至京师。其如蚁封之丘。带拖之水。有不足道也。鸟岭横天。栈道盘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真百二之险也。汉水抹坤。千寻不测。波漾蓝光。无舟莫渡。此亦天设之堑也。固宜以死守之。不可轻弃者也。当其倭寇之来也。未闻一旅坚据鸟岭。亦未闻一卒固守汉水。贼倭之兵。长驱过
守要害
臣窃惟天地设位。有山河之限。道路纵横。有冲要之地。故凡有天下者。迨天未雨。严其备患。立关于险阻。设堡于要害。稽之载籍。班班可见矣。函谷榆关。秦燕之所以守要也。上党西陵。吴赵之所以据险也。书灭下阳者。圣笔之所以讥其借道也。书戍虎牢者。圣笔之所以讥其失险也。塞成皋之道。守白马之津。汉之所以守要害。以制楚人者也。夺石堡之戍。守维州之城。唐之所以据崄隘。以遏吐蕃者也。如此之类。见诸传记。有不可尽言。古之明君智士。岂肯虚费民力。而为此无益之设乎。深知守国之策。制敌之道。莫善于守要与据险也。潼关破而禄山犯长安。襄樊陷而元帅渡吴江。冲要之地。障塞之险。屏蔽乎国都者。其重何如也。我 国形势。东自东莱。西至京师。其如蚁封之丘。带拖之水。有不足道也。鸟岭横天。栈道盘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真百二之险也。汉水抹坤。千寻不测。波漾蓝光。无舟莫渡。此亦天设之堑也。固宜以死守之。不可轻弃者也。当其倭寇之来也。未闻一旅坚据鸟岭。亦未闻一卒固守汉水。贼倭之兵。长驱过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3H 页
岭。若涉坦道。直渡汉津。如履平陆。倭人应笑我朝之无人矣。夫我国之二验(一作险)。不下于虎牢,长江。而坐失其险。不知固守。圣笔若在。讥贬之严。必深于守郑虎牢矣。有崄不守。而遂使 神京陆沉。五庙丘墟。思之至此。咽喉哽塞。血泪迸坠。有不忍言者。然周顗之悲。不如王导之慷慨。徒归咎于既往。而不思善后之策。则何异乎楚囚之对泣耶。善后之策。无逾于先据乎崄要。以遏其豨突而鲸奔矣。然我 国之险要。岂但汉水鸟岭而已哉。只据顷日之事而言之耳。元人之言曰。高丽虽名小国。因山为城。负海为固。我 国山河之险。名播天下。以元人兵力。累年用师。不能臣服者。其不以山河之险也。以如此之山河。不知坚守。可谓智乎。为今之计。莫如先计贼路。而察其险阻。审其冲要。先有城栅者。则增其旧制。而更加修筑。旧无城堡。而不可不守有如大顺之城钓鱼之山。则预设城栅。以御其侮。以折其冲。此乃今日急先之务也。绸缪牖户。周幺叹其毋侮。孔子赞其知道。何也。圣人善其预备也。大传亦曰。重门击柝者。何也。暴客可畏。不可不先戒也。且夫小民之生。亦必固其扃鐍。设其籓篱。以戒不虞。况以堂堂大国。而不谨防戍可乎。呜呼。圣祖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3L 页
开基。龙飞御极。才周万事。智高一代。晴日腾辉。先知风雨。刁斗无声。先虑警急。山坂之峻。津梁之隔。堡寨之屯。关防之戍。无地不设。无隙可投。可谓算之密而策之详矣。升平既久。渐至解弛。虽有堡镇。守备不谨。夜柝不鸣。牖桑不缠。以启邻窥。遂受其侮。悔之何及。惟当申明号令。严设法律。日夜砥砺。勿令小怠。如有失律。严加诛戮。不为赦宥。则庶可守险要而保其境土矣。此小臣之所以愿守要害者也。
置粮官
臣谨按神农之教曰。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十万。无粟不可守。古人之诗曰。塞上金汤唯栗粒。此言守城用兵之时。最急者。莫重于粮粒也。今我 国家。上供天兵。下馈邦卒。千里运粮。士有饥色。调度不继。无以为应。卑猥尾末之事。无不采用。今日之粮饷。急莫甚焉。以如此艰难重大之粮。委之于庸琐之流。而不置其典守之官。可乎。是故。越之财赋。计研典之。汉之财赋。桑弘羊典之。唐之财赋。刘晏典之。宋之财赋。赵开典之。越敌强吴。汉伐凶奴。唐征籓镇。宋御胡金。皆当战争之日。而军需粮饷之事。各择一员。以掌其务。故能不匮乏。以供广众。此可谓上得其人。而下善
置粮官
臣谨按神农之教曰。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十万。无粟不可守。古人之诗曰。塞上金汤唯栗粒。此言守城用兵之时。最急者。莫重于粮粒也。今我 国家。上供天兵。下馈邦卒。千里运粮。士有饥色。调度不继。无以为应。卑猥尾末之事。无不采用。今日之粮饷。急莫甚焉。以如此艰难重大之粮。委之于庸琐之流。而不置其典守之官。可乎。是故。越之财赋。计研典之。汉之财赋。桑弘羊典之。唐之财赋。刘晏典之。宋之财赋。赵开典之。越敌强吴。汉伐凶奴。唐征籓镇。宋御胡金。皆当战争之日。而军需粮饷之事。各择一员。以掌其务。故能不匮乏。以供广众。此可谓上得其人。而下善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4H 页
其职矣。典粮之官。手握牙筹。日夜会计。先计军额。又知谷数日支几石。月支几斛。总计岁支。以计今年支费当用几万石。可以充今年供亿之数。先使今年之粮有馀而后。预备次年之粮。使之不乏。又当计其各道列邑元谷之数。与夫屯田,贩盐,卖官,免贱及其募纳诸色之数。总计而合量之。详知其某邑元谷之数若干。某屯别谷之数若干。各道输送之数若干。军幕捧纳之数若干。一一查考。而又知其输送者若干石。而捧纳者若干石。使之会计。而粮官乃曰。某邑欠几斛。某郡盈几石。或罪之惩之。或褒之赏之。某处之谷元数若干。而已用者几石。留在者几石。俾无盗窃之患。则典守者。各自勉励。不敢旷职。奸猾之吏。亦不得乘隙而用手矣。兵志曰。三年运粮。未有不贫之国。今我之运粮。已至七年。故官仓已竭。民储并乏。若此而尚无专主之官。而不知出纳之数可乎。是以闻诸道路之传。幕府之下。颇有滥用之路。在邑之谷。亦多虚张运送之数。而弥缝欠缩。搬运之际。监官色吏。亦多不纳。而逃避免祸。物议喧腾。传播四方。未闻某邑监官欠几斛而蒙罚。亦未闻某邑色吏盗几斗而受诛。在邑守令。亦未有欠元数而被黜者。又未有盈其数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4L 页
而受赏者。所以如此者。岂有他哉。无专掌之官。故不知纳数与欠数。而盗窃者虚张者。皆无责罚。而晏然自在。诚可痛也。诚能择其长于心计如研晏者。以重其权而专其委任。俾尽其职。则必能总执诸道元谷之数及诸色所得别谷之数。而磨勘其差欠。又能取其输送之石数。捧入之斛数。照点其虚实而赏罚之。则官无失谷之病。师得宿饱之乐。刘毅告晋武帝曰。桓灵卖官而钱入公府。陛下卖官而钱入私门。今者之事大类于是矣。呜呼。兵者。国之卫。食者。民之天。而虚疏之病。至于如此。典守之官。可不精择而委任之乎。此小臣之所以愿置粮官者也。
立马政
臣窃惟天有房驷二乌之行。易有行地无彊之训。见于天象。则是上天之心。示人以马之重也。著于易爻。则圣人之意。亦以马为重也。法言亦曰地用莫如马。然则马之为物。其关于人用。孰有过于此乎。 国之大事。在于戎。戎之大政。在于马。故周官之建官。至以司马名官。以其军政莫急于马故也。任重致远者。马也。骑行长路者。马也。腾骧战场。冲突敌兵。摧锋陷阵者。皆是马之功也。以此而观之。地用之重。诚莫如马
立马政
臣窃惟天有房驷二乌之行。易有行地无彊之训。见于天象。则是上天之心。示人以马之重也。著于易爻。则圣人之意。亦以马为重也。法言亦曰地用莫如马。然则马之为物。其关于人用。孰有过于此乎。 国之大事。在于戎。戎之大政。在于马。故周官之建官。至以司马名官。以其军政莫急于马故也。任重致远者。马也。骑行长路者。马也。腾骧战场。冲突敌兵。摧锋陷阵者。皆是马之功也。以此而观之。地用之重。诚莫如马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5H 页
也。夷考周制。王之六马。则校人掌之。闲之十二。则庾人掌之。刍豆则付之于圉人。牧地则属之于厩师。养马之政。此其源流也。京师之内。分立九厩。边郡之地。亦置三十六苑。而各有主者。大汉养马之制也。张万世为太仆卿。马盛于高宗之世。而万马云屯。王毛仲为闲厩使。马繁于玄宗之世。而云锦成群者。李唐牧马之政也。周汉以来。养马之迹。载诸史牒者。昭然可见矣。恭惟我 朝。内有司仆之马。箭串之马。外有各路诸岛之马。我 先王养马之政。上侔于成周。而下轶于汉唐矣。 先王之马政。既已如此。则宜其在在云屯。处处成郡矣。比年以来。徒有养马之名。而不见养马之效。缓急之时。未得其用者。何也。潜究其弊。则有由然矣。置之绝岛。委诸牧子。不为时时点阅。故渔夫者偷去。水贼者杀食。牧子者亦为盗用。又不看守而多致自死。厥数之所以不大繁盛者。实由于此也。放牧山野。不为驯扰。故一闻人声。即为决骤。有同野兽。不得乘载。则仓卒之际。其可用乎。诸岛之马。有若无矣。近因变乱。更修监牧之制。其策似乎得矣。然安坐陆地。不为往来诸岛而点数调习。则无异于前日之不点而失数。不习而自牧者矣。今日之良策。莫如申令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5L 页
监牧官。频频巡检。不失其数。而又使之茁壮,繁衍。然后以时刷出。登之陆邑。详计其数。而或给于战阵有功之人。或给于试射居首之人。则皆能自养自调。庶几可用于缓急之日矣。 国家之马。多给于有功与能射之人。则虽似滥散。然传曰。藏富于民。此亦藏马于民者也。如或国有用马之事。则夫谁曰吾之私马而不纳者乎。民各自养而驯扰之。则走者用于战。健者用于运。而始无不可用之马矣。上面所陈者。乃是国养之马也。至如民间之马。则搜括之时。点考之日。汎滥之弊。纷扰之患。有不可形言者多矣。夫所谓战马者。何以言之也。或为突阵而驰射之。或为掠阵而击刺之。或尾其去而追击之之谓也。然则必也突如流星者而后。可称其用也。岂凡马之所敢当乎。今之战马则不然。监官色吏。与夫衙前者流。预为得马之路。受赂之地。钝如蛙者。瘦而骨立者。驽骀者。雌牝者。皆称战马。无有书簿而使马主。自养其马。禁其骑行。呵其驮载。频行点检。称其不肥而笞之。怒其不刷而杖之。贫困之民。卖衣买豆而啖之。使之肥焉。废事长立而刷之。使之泽焉。卖鼎买米。而作粥饮之。使之腹胀焉。远地牵马。出入官门。以应其点。不堪其苦。请纳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6H 页
于衙属。请卖于官人。或不捧其价而空与者有之。或受半价而轻卖者有之。或牵马而去。空手而归。则里中之人。不以为怪。反贺其得离病痛。其情可悲也。受半价而归来。则一里之人。亦不叹其歇卖。而喜其得受半价。其意可怜也。以之而马聚邑内。闹然如市。村空无马。只存馀枥。不但民家之情可悲。而事可怜也。至于运粮千里。委输重物。而给价求马。则乘时要利。其价之重。倍筛于平日。一马之驮价给米八九石。贫乏无价者。则男负女戴。蹒跚百技。困顿长程。号泣颠仆。以此而富者败家。贫者死路。若不痛革此弊。则非惟民不聊生。如此事多之时。 国家亦无以策应矣。欲救此弊。则莫若刷出岛马。预为区别其走者钝者。善养而待其变。则官家之马。大有所赖。而不至于虚养也。私家之马。则只择其能走者。以为战场之用。而其馀钝者雌者。并不动摇。则民有驮运之马。而不至于骚扰。此小臣之所以愿立马政者也。
修军器
臣谨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者。大易之训也。九乌腾精光射野将者。天缠之象也。天文圣训。昭示后人。既已如此。则弧矢之用。不亦重乎。夷考传记。成周之制。
修军器
臣谨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者。大易之训也。九乌腾精光射野将者。天缠之象也。天文圣训。昭示后人。既已如此。则弧矢之用。不亦重乎。夷考传记。成周之制。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6L 页
乡师旅师。既简兵器。县师遂人。又简兵器。周家严密之制。不可尚矣。下至刘汉。其在京师。则有武库之储。其在郡县。则有库兵之积。唐之继隋。前有监使之立。后有弩射之习。汉唐之勤于修兵。不其密乎。赵宋开基。又观前代之事。或幸弓矢舍。赐及作工。或幸军器库。加赏主吏。此以天子而亲临武库。宋之修兵也。尤严于前世矣。以言其兵器。则五兵之外。汉有大牛之弩。唐有铜牙之弩。宋有床子之弩。又考其馀。则周之繁弱。汉之黄间。宋之神臂。可谓多矣。犹以为未足。又有飞火之枪。震天之雷。磨札之剑。边挨之甲。寨脚之车。拒马之牌。无物不备。如此则庶可以威天下矣。恭惟 我朝法遵前古。制范 中朝。前古之兵器。无一不具。而所可忧者。徒有兵器之形。而实无兵器之用矣。何以言之。制度不精。不利于战也。晁错之言曰。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及远。与短兵同。又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我 朝兵器。五兵莫不备具。而弓矢之外。其馀四兵。与无同矣。四兵之制度。皆失其规矣。枪不犀利。剑亦朴钝。而又皆刃重柄短。刃重则不利于刺。柄短则不及于彼。柄短而刃重。则可谓执锐者乎。甲不坚密。而又多无甲之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7H 页
兵。可谓被坚者乎。短不敌长。钝不敌利。执短而持钝。则我兵之败。理固然也。故我军之心。短兵相接。则自分必死。望见倭寇。魂亡魄丧。目眩股战。弃兵先走。自倭登岸之后。迄至今日。七年于玆。所在皆溃。我 国之兵。号称勇锐。岂在今日。反皆为怯乎。夫人有所恃。则其心坚。其心坚则其立定。其立定而后。可以为战矣。兵之所恃而望其得生者。何物也。其不在于头戴厚冑。身环坚甲。乎执利兵乎。今我士卒身无甲冑。手无利兵。何所恃而不惊乎。小臣之妄意。枪剑之柄。皆改前规。依古兵书。用其二丈四尺之柄。戈矛之刃。务令尖锐。则四兵之制。庶尽其规矣。然以小臣之愚意妄料之。则我 国之弓矢。虽曰无敌于天下。然弓弩之制。亦有未备。徒挟手挽之弓。而牛弩黄间。与神臂之制。皆不习隶。则恐未免虚疏之病也。人力有限。不能挽其牛弩。皆挟手挽之弓。手挽之弓。力弱而矢不及远。故敌在数百步。则不敢发矢。敌入百步之内。然后始能射之。可谓及远乎。似同于短兵矣。汉有挽强都尉。又有蹶张材官。其矢皆及于数百步之外。至于九牛之弩。八牛之弩。则矢及十里。以射楚军。则始可谓弩矢之及远矣。我 国之射艺。既无可议。而又能加习材官蹶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7L 页
张之制。九牛八牛之弩。以尽其能。则我 国弧矢之制。乃可以威天下。而无以卒与敌之患矣。此小臣之所以愿修兵器者也。
知技能
臣窃惟战国之术。有万不同。然莫善于知其要也。知其要而又须知其技也。先知彼我之技。孰长孰短。然后可以决胜而制敌也。吴楚之剑客。燕赵之骑士。楼烦之骑射。皆是天禀也。岂可舍天禀之长技。而强学其所短哉。虽强学之。终未若天技之能也。射者。何事于剑。剑者。何事于射乎。以倭奴与我 国之技。较其长短。则倭短于水而长于陆。我短于陆而能于水。故众人之议。皆以为倭长于陆。而难当其锋。我长于水。而彼不能当我。以众人之议观之。我之陆战。似短于彼。然小臣之愚意以为我之水战。固长于彼。而我之陆战。亦长于彼也。但不知战要而已。何以言之。倭兵则深入重地。无可退去。故万夫一心。而于死中求活。故所以胜也。我兵则自战其地。谓之散地。兵家之所忌也。固当深沟坚壁。不为浪战。以挫其锐。以老其师。然后候隙乘便。制之以强弩毒矢。则万战无虞矣。升平之馀。将不知其要。以不教之卒。轻易妄动。故以致
知技能
臣窃惟战国之术。有万不同。然莫善于知其要也。知其要而又须知其技也。先知彼我之技。孰长孰短。然后可以决胜而制敌也。吴楚之剑客。燕赵之骑士。楼烦之骑射。皆是天禀也。岂可舍天禀之长技。而强学其所短哉。虽强学之。终未若天技之能也。射者。何事于剑。剑者。何事于射乎。以倭奴与我 国之技。较其长短。则倭短于水而长于陆。我短于陆而能于水。故众人之议。皆以为倭长于陆。而难当其锋。我长于水。而彼不能当我。以众人之议观之。我之陆战。似短于彼。然小臣之愚意以为我之水战。固长于彼。而我之陆战。亦长于彼也。但不知战要而已。何以言之。倭兵则深入重地。无可退去。故万夫一心。而于死中求活。故所以胜也。我兵则自战其地。谓之散地。兵家之所忌也。固当深沟坚壁。不为浪战。以挫其锐。以老其师。然后候隙乘便。制之以强弩毒矢。则万战无虞矣。升平之馀。将不知其要。以不教之卒。轻易妄动。故以致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8H 页
其败也。固非陆战之技劣于彼而然也。然则彼之所恃者剑戟。我之所恃者弧矢。汉人之言曰。短兵。百不能当弧矢之一。以我之弧矢。可以畏彼之剑戟乎。晁错又曰。仰高临下。弓弩之地。我之所恃者孤(一作弧)矢。而我之为将者。不知用弧矢之地。良可叹也。兵志亦曰。五兵之可畏者。莫如弧矢。然不得其阵。不见弧矢之利也。所谓其阵者。壁垒之谓也。不设壁垒。则身无可依之地。而不能坚定其心。何以能射敌乎。此亦不知战要之病也。倭之所以短于水者。何也。彼之所恃者剑戟。而所长者冲突而已。鲸波万里。怒涛翻天。一板之外。更无馀地。虽欲直冲。离船即没。徒抱悍勇。施之无路。然则船上短兵。与无同矣。我之弓矢。疾若虻飞。繁如雨注。彼虽悍勇。不能屹立船头。而伏藏于船底。既藏之后。则有若死灰。寂无人形。于是乎我之炮夫。快据船面。大放锐桷。炮如雷震。火若电烁。彼船之中。风帆雨芚。编篷五两。一时俱焚。烟焰涨海。罔知攸措。自投海水。以此我之舟师。每战必胜。水战之技。彼此长短。不较可知矣。至于陆战也。苟知其要。而乘衅以动。张之以骑射。翼之以强弩炮手。兼之以长枪大剑。则彼之短兵。乌得以当之。水有龙骧万斛之船。运拖如飞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8L 页
之手。陆有流星之骑。饮羽之射。又能知要以战。则我之水陆之战。无敌于天下。况此区区之小丑乎。此小臣之所以愿知技能而使之战者也。
抚军卒
臣窃惟国之所恃者。惟在于兵。国无兵。无以为国。譬如人无手足。不可以为人。车无两轮。不可以为车也。兵有水陆之分。二军之不可以偏废。亦犹人之不可无左右手也。先以水军言之。近来议者之言曰。租税之运。若能用马陆输。则水军可废也。臣之愚意以为水路之运。岂但贡赋而已乎。或有不时之需。或运供军之资。或运赈民之谷。或载宫殿之木。至如宫室之材。有不可马驮而牛曳者多矣。栋梁一章。重如丘山。万牛回首。其可以马牛之力。能致于千里乎。若载于万斛巨舰。则一艘之中。可载千章。便风一帆。可致京师。其用一舟之利。贤于马万匹而牛千头矣。倏忽神速。有若神运而鬼输。比于陆路之运。马牛颠仆。人唱许耶。尺寸难输者。其功果何如也。不特此也。如其巨寇。水陆并进。或有海寇。乘时窃发。驾舟如神。运拖(一作施)如飞。有若飘风骤雨。劫掠沿海。则苟无水卒。何以应敌乎。古之论水卒者曰。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此言其
抚军卒
臣窃惟国之所恃者。惟在于兵。国无兵。无以为国。譬如人无手足。不可以为人。车无两轮。不可以为车也。兵有水陆之分。二军之不可以偏废。亦犹人之不可无左右手也。先以水军言之。近来议者之言曰。租税之运。若能用马陆输。则水军可废也。臣之愚意以为水路之运。岂但贡赋而已乎。或有不时之需。或运供军之资。或运赈民之谷。或载宫殿之木。至如宫室之材。有不可马驮而牛曳者多矣。栋梁一章。重如丘山。万牛回首。其可以马牛之力。能致于千里乎。若载于万斛巨舰。则一艘之中。可载千章。便风一帆。可致京师。其用一舟之利。贤于马万匹而牛千头矣。倏忽神速。有若神运而鬼输。比于陆路之运。马牛颠仆。人唱许耶。尺寸难输者。其功果何如也。不特此也。如其巨寇。水陆并进。或有海寇。乘时窃发。驾舟如神。运拖(一作施)如飞。有若飘风骤雨。劫掠沿海。则苟无水卒。何以应敌乎。古之论水卒者曰。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此言其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9H 页
役之苦也。自夫乱作之后。沿海水卒。非但载运京师者。陆续不绝。闲山往戍。春去冬还。其为困苦。不可形言。则水卒之弊。何如也。又以陆运而言之。当其乱初徵发之日。父子拊膺。妻孥顿足。拦道哭送。及其交战。而闻其战败。则千村万落。哭声震天。惨酷之状。有不可尽言者矣。今时稍歇于前。然年年远戍。田不耕作。父母饥饿。妻子流离。遑遑困顿。总失生业。苟有仁心者。有所不忍见。而贪官污倅。又从以剥割。奸胥猾吏。潜为之噬齧。故四境空虚。荡无烟火。满目萧条。当此之时。若不倍加抚恤。邦本颠沛。无以为国。此小臣之所以愿抚军卒者也。
务邀击
臣闻兵犹水也。水无常形。兵无常法。因地赋形者。水也。因势制变者。兵也。与敌相对。而为鹤为鹅为虎为龙者。兵之常形也。或分而为奇为游为伏者。兵之变法也。风云之态。无定也。乌蛇之势。不测也。徒知正兵而不知其奇者。乌足以论兵乎。与敌相对。而以正取胜者。比如两虎之共斗。胜负之数难可必也。为奇为伏者。因敌之不备。而出其意虑之外。故奇伏之兵。虽小而必取胜焉。宋臣苏轼论攻守之势曰。攻守有三
务邀击
臣闻兵犹水也。水无常形。兵无常法。因地赋形者。水也。因势制变者。兵也。与敌相对。而为鹤为鹅为虎为龙者。兵之常形也。或分而为奇为游为伏者。兵之变法也。风云之态。无定也。乌蛇之势。不测也。徒知正兵而不知其奇者。乌足以论兵乎。与敌相对。而以正取胜者。比如两虎之共斗。胜负之数难可必也。为奇为伏者。因敌之不备。而出其意虑之外。故奇伏之兵。虽小而必取胜焉。宋臣苏轼论攻守之势曰。攻守有三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49L 页
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出于正道者。胜败未可知也。出于奇道者。十出而五胜矣。出于伏道者。十出而十胜矣。所以然者。何也。正道者。兵之所聚。而敌之所备也。故其胜难可必也。奇道与伏道者。敌无所备而且出其不意。则其为取胜也。固其宜也。夫如是。故古之知兵者。莫不尚其奇伏。务其邀击。以寡胜众。皆此术也。孙膑之斫树马陵。而擒庞涓者。伏也。英布之邀出小路。破函关者。奇也。至于宋之良将。皆务邀击。如韩世忠之邀兀朮于金山。牛皋之邀金兵于朱仙。岳飞之摧李成于襄阳者。皆此法也。为将帅者。不知此道可乎。今之倭寇之变。自东莱而至于京城。臣未知踰几山而越几川耶。深谷之可伏。险道之可邀。岂无其地乎。未闻某将之伏于某谷。而能破贼。亦未闻某守之邀于某岭。而能制胜。乃使海寇恣行无忌。兵不血刃。直至京师。如入无人之境。诚可痛也。兵志亦曰。以小击众。莫如阻。以寡击强。无如险。又曰。一死贼伏于草野。则千人狼顾。不敢经过。诚使数千▣之兵。为一死贼。而伏于深谷。藏于茂林。当其前队已过。后队未至。或击其腰。或触其尾。以惊其众。则以我千人之小。可以走彼之万兵矣。或夜斫而劫之。或昼邀而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0H 页
制之。则彼虽有虎狼之将。豺犬之兵。常𢙇惊惧之心。必不敢妥尾垂涎。而横行四方矣。既往者勿咎。而将来者可追。为今之计。预知险要。而 分命诸将。某崄则某将以千人而邀之。某川则某倅以万兵而击之。区画既定。而又从而督其勤慢。则敌可御而国可守矣。此小臣之所以愿出奇道。而务为邀击者也。
存贼垒
臣谨按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今日之所当鉴者。非倭垒乎。监观贼垒。则必有所戒。必有所法。而又有所利矣。何者。凡人之心。目击则思存。思存则有感。有感则知所鉴戒。知所监戒则必有所益矣。今也保存其垒。而勿令毁撤。则上自达官。下至凡民。经过其垒者。瞻其巍然屹然雄据我土。则莫不目骇心惊。而起感于其心曰。当倭贼之入此垒也。厉吻之势何如。吞噬之势何如。骨暴沙砾者何如也。则感愤之情。怒贼之心。矜人之意。油然而生。又念夫当时之兵。将策不良而战不力。故使贼兵深入重地。至于如此。则忘身死贼之心。又从而生矣。此所谓有所监戒者矣。我 国之人。其于兵阵之制。壁垒之形。盲然不识。而又有轻忽之心。身当大贼。不设命笼。不备坑堑。但布鹿角
存贼垒
臣谨按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今日之所当鉴者。非倭垒乎。监观贼垒。则必有所戒。必有所法。而又有所利矣。何者。凡人之心。目击则思存。思存则有感。有感则知所鉴戒。知所监戒则必有所益矣。今也保存其垒。而勿令毁撤。则上自达官。下至凡民。经过其垒者。瞻其巍然屹然雄据我土。则莫不目骇心惊。而起感于其心曰。当倭贼之入此垒也。厉吻之势何如。吞噬之势何如。骨暴沙砾者何如也。则感愤之情。怒贼之心。矜人之意。油然而生。又念夫当时之兵。将策不良而战不力。故使贼兵深入重地。至于如此。则忘身死贼之心。又从而生矣。此所谓有所监戒者矣。我 国之人。其于兵阵之制。壁垒之形。盲然不识。而又有轻忽之心。身当大贼。不设命笼。不备坑堑。但布鹿角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0L 页
露处草莽。人无所恃。皆有惧心。故夜闻虚声。先自惊溃者。襁续不绝。如此等辈。比之于棘门之儿戏。万不及焉。则不亦寒心乎。使将帅之辈。兵卒之徒。出入贼营。审其垒壁。观其坑堑。周巡密察。学其规制。无所漏失。次次传习。而其于要冲之地。险固之处。咸立壁垒。一如倭阵。则庶去鹿角虚疏之病。此所谓有所法焉者也。倘或不幸而贼兵之来。虽似前日之盛。而星罗之垒。云布之壁。皆为坚密而有似冈陵。则我之军卒。有所恃而不溃。贼之兵锋。有所惮而不犯。一则可以保邦而安民。一则我不劳而得彼之坚垒。此所谓有所利焉者也。一存贼垒。三利具焉。不其善欤。不特此也。内修外攘之道。莫要于戒惧。观贼垒而上有戒惧之心。下存惊惕之志。孜孜乎安民。勉勉乎保邦。德益进而备加密。则不战而敌自服矣。贼垒之存。无异于中矢之钓。攻病之药。何啻乎释吴而为外惧乎。此小臣之所以愿存贼垒。以为龟鉴者也。
勤攻守
臣窃惟御敌之方。守国之策。其术多端。而莫急于攻守二者而已。攻守虽曰二道。而相为表里。不可以偏废也。何以言之。攻者。守之本也。守者。攻之要也。是故。
勤攻守
臣窃惟御敌之方。守国之策。其术多端。而莫急于攻守二者而已。攻守虽曰二道。而相为表里。不可以偏废也。何以言之。攻者。守之本也。守者。攻之要也。是故。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1H 页
古之知兵者。以攻为守。以守为攻。其虑深矣。非攻。不可守也。非守。不可攻也。所以然者。何也。徒知攻战。而不知坚守。兵或败北。则无所退守也。徒能坚守。而不勤攻战。城苟被围。则无可拯救也。有所坚守。然后 兵虽败而无狼狈失据之患也。有所攻战。然后贼不敢久围其城。而绝其粮道。禁其樵采。则城(落字双书) 虽被围。而终无沦陷之忧矣。张巡之守睢阳。虽在危急之中。每伺贼隙而出击。或夜缒城下而斫营。知其不攻则城势益危而不可救矣。张巡之以攻为守。此可见矣。合肥之守。魏之戍兵不多。而孙权以十万之众。亲自来攻。其势甚危。张辽知大军之毕至则不可敌也。故先折吴之前锋。以安人心。然后能保合肥。张辽之以攻为守。又可知矣。吴汉之坚壁不出。差强人意。王霸之闭营休士。而不轻出战者。此皆以守为攻者也。昔之用兵者。深于兵谋。故或攻或守。而不失其要。以之而为守则固。以之而为攻则胜矣。今我 国家礼亨运去。屯否数临。贼倭登陆。大肆凶虐。军偾而将败者。有不可胜记者。非兵不强而器不利之罪也。其失只在于为将者。不知攻守之要也。夫用兵之道。势不便则敛兵而坚守。得乘其隙。则放兵而出攻。苟知此道。败亦有所依。故亦有所恃。守之而不至于危急。攻之而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1L 页
不至于奔散矣。夫胜败之无常者。兵也。虽古之名将。乌有不败之将乎。因守而攻。故败不长败。而转败为攻。因攻而守。故守不至困。而因祸为福。田单之固守即墨。而凿穴攻燕者。用此术也。汉祖之坚壁萦阳。而挫楚锐气者。亦此谋也。用兵之际。互为攻守。而不可偏废者。犹阴阳之相对。而不可无一也。以攻守二者。而论其轻重。则坚壁而固守者。尤为良策也。何以知其然也。齐之七十馀城。皆以降燕。惟莒即墨坚守不下。卒能抗强燕而复齐城。楚汉相距。汉能坚守关中。又守赵魏。故汉兵百战百败。其战则固不如楚。而终能诛项而灭楚者。岂有他哉。汉多坚守之城。而楚无可据之地也。当汉之屡战屡败也。若无坚守之地。则投足于何地。而得兵于何所乎。以此而观之。苟多坚守之地。兵虽多败。而不至危亡。坚守之利。不其重于攻战乎。顷者之变。守令将帅之徒。皆赴战地。而不留一将一卒以守营邑。可谓以守而为攻乎。战败之后。将帅不入于营壁。守令不归于郡邑。奔山而投野。各自投生。亦可谓以攻而为守乎。营壁无人。而郡邑不守。以此千里之地。一无所碍。贼不停留。长驱到京。营邑不守。其祸之惨。何如也。方今之上策。莫如聚而为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2H 页
攻。散而为守。攻守之策。各得其道。然后敌可御而国可保也。此小臣之所以愿勤攻守。而不为偏废者也。
勿恃和
臣谨按历代之史。戎狄之患。无岁无之。中国御戎之策。代各不同。或为征伐。或为讲和。尚征伐者。有丧师费财之患。信盟约者。有见欺颓靡之病。得其良策者。盖寡矣。周之猃狁。侵镐及方。至于泾阳。驱逐胡兵。至于太原。不为穷追。出境即止矣。古人曰。周得中策。御戎之无上策。此可知矣。然周之御戎。来则逐之。去则乃止。既无征伐之患。又无见欺之病。此岂非良策乎。古人又曰。周之中策。乃是上策。其言真礭论也。然则征伐之丧师。和亲之受侮。皆是失策。而不得其道也。魏绛之和戎。屡敬之请和。此乃和亲之权舆也。自玆以降。每结和亲。恃其盟约。坚如金石。而口血未乾。便渝其盟。烽火之通于甘泉。虏骑之入于边郡。史不绝书。汉之和亲。可谓有信不变。而能保边民乎。乌孙公主。鸿鹄之歌。辞极悲哀。汉之兵势。不为残弱。而献女请和。其为不知御戎之道甚矣。李唐初起。借兵于突厥。因结和亲。而旋即败盟。故突利颉利。两可汗之兵。至于渭桥。盟其可恃乎。清水之盟。伏其甲兵。欲擒浑瑊。
勿恃和
臣谨按历代之史。戎狄之患。无岁无之。中国御戎之策。代各不同。或为征伐。或为讲和。尚征伐者。有丧师费财之患。信盟约者。有见欺颓靡之病。得其良策者。盖寡矣。周之猃狁。侵镐及方。至于泾阳。驱逐胡兵。至于太原。不为穷追。出境即止矣。古人曰。周得中策。御戎之无上策。此可知矣。然周之御戎。来则逐之。去则乃止。既无征伐之患。又无见欺之病。此岂非良策乎。古人又曰。周之中策。乃是上策。其言真礭论也。然则征伐之丧师。和亲之受侮。皆是失策。而不得其道也。魏绛之和戎。屡敬之请和。此乃和亲之权舆也。自玆以降。每结和亲。恃其盟约。坚如金石。而口血未乾。便渝其盟。烽火之通于甘泉。虏骑之入于边郡。史不绝书。汉之和亲。可谓有信不变。而能保边民乎。乌孙公主。鸿鹄之歌。辞极悲哀。汉之兵势。不为残弱。而献女请和。其为不知御戎之道甚矣。李唐初起。借兵于突厥。因结和亲。而旋即败盟。故突利颉利。两可汗之兵。至于渭桥。盟其可恃乎。清水之盟。伏其甲兵。欲擒浑瑊。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2L 页
仅能走免。戎之无义。何如耶。宁国公主之腰媵宝衣。愁抛云髻。满面胡沙。悲惨可掬矣。杜甫有诗曰。和亲知计拙。唐之失策。无足道者。赵宋开基。惩五季藩臣之祸。而削割方镇之权。以此全盛之际。武备不竞。尚不如汉唐。况其衰弱之时乎。初与契丹和亲。而以输金银缯帛。称为岁币。苏洵曰。岁致金帛。中国日至耗竭。戎狄日至骄骜。莫如一战。澶渊之役。若非寇准。其祸不测。岁奉金币。以结和好。其信归于何地乎。至于与金为邻。轻弃契丹之好。妄信豺虎之金。即败盟约。两路入寇。汴京沦陷。二帝北狩。燕山之盟。果可保乎。二帝之狩。汪黄南仲误之也。高宗之不能恢复。贼桧误之也。终始主和以至沦亡。古今戎狄之祸。莫甚于宋朝者。岂有他哉。主和尤笃之故也。以此观之。因其时势而或战或和者。策之中也。来则拒之。去则不追。不为浪战而耗费。不为请和而受侮者。策之上也。恭惟 圣朝历年二百。民不知兵。礼义文物。焕然大备。可谓盛矣。然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盛之有衰。理固然也。岁在龙蛇。否运奄至。海寇登陆。芟刈万姓。焚烧五庙。雄设三阵。式至于今。已至七年。而尚不回棹。危乱之日。不可无权变之道。从权讲和。理固宜矣。是故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3H 页
皇上眷顾东土。轸念无辜。丕降诏敕。以谕日本。赐衣封王。俾与我和。 皇恩莫大。倭可讲和。而空勤诏命。不成信誓。 皇使回舟。已过我境。彼倭之心。其可信乎。臣夷考汉唐之书。宋元之史。中国夷狄和亲结好。未有不受其欺。而能保终始者。夷狄禽兽也。岂可专恃其约。而忘其远虑乎。因时暂和者。权道也。内修外攘者。常事也。虽使倭人。祗奉诏旨。歃血同盟。告诸天地。质之鬼神。犹不可恃其盟约坚如金石。况无成约者乎。且古昔贤人君子之所以恶其讲和者。非徒恶其背盟而失信也。有大患害伏于其中矣。何以言之。运筹之士。恃其讲和而不思经远之谋。边鄙之将。恃其讲和而不谨封疆之守。储置以之而耗。兵器以之而钝。人心以之而懈。士气以之而挫。凡百病根。皆出于和之一字矣。不特此也。人心渐怠。而仇雠渐忘。则不共戴天之雠。置之于相望之域。而不思所以必报。则所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彝。亘古亘今者。必至于泯灭。而人之类。将归于夷狄禽兽矣。此乃宋朝之有识者。所以深惧而至痛。欲食秦桧之肉者也。今者虽或得结盟约。回兵自退。陵庙之蒙辱。 宗社之包羞。未报其仇。未雪其耻。则为我 国君臣。岂可恃其姑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3L 页
息之和。而忘其不共一天之雠乎。固当砺刃终夕。枕戈待朝。卧则席薪。起则尝胆。常自呼名曰。汝忘会稽之耻乎。有若勾践之刻苦。而种蠡之尽忠。深其谋画。远其筹略。外示和信之形。内砺复雠之志。生聚教训等事。一如种蠡之策。焦神劳思。日夜不息。以待彼贼之败盟侵境。然后明数其罪。一战快胜。斩刈其军。而禽获重将。柒其头骨。而藏之武库。则雠怨可复。国耻可雪。亦可以明其人伦。扶植天理。而又无恃和不备。遇贼仓卒之虞矣。此小臣之所以愿勿恃和者也。
砺复雠
臣谨按春秋。孔子讥鲁庄之娶仇女。而会仇雠。此獜经之所以志复雠也。传曰。父母之雠。不共戴天。此史传之所以记复雠也。吴越之君。卧薪而尝胆。此吴越之史所以著其君之砺复雠也。古人复雠之义。如此其重者。岂徒然哉。必也复其仇雠。然后合于天理。而尽于人心。死者无憾。而生者释怨矣。恭惟 圣朝境接岛夷。我虽不往。而彼常往来。其使之来也。待之以礼。接之以信。来则不拒。去则不追。二百年来。未尝失信其于交邻之道。我无所失。小夷无礼。辄肆不恭。雠我家邦。狼恣虎噬。虺螫鲸吞。无所不至。鱼肉万姓。而
砺复雠
臣谨按春秋。孔子讥鲁庄之娶仇女。而会仇雠。此獜经之所以志复雠也。传曰。父母之雠。不共戴天。此史传之所以记复雠也。吴越之君。卧薪而尝胆。此吴越之史所以著其君之砺复雠也。古人复雠之义。如此其重者。岂徒然哉。必也复其仇雠。然后合于天理。而尽于人心。死者无憾。而生者释怨矣。恭惟 圣朝境接岛夷。我虽不往。而彼常往来。其使之来也。待之以礼。接之以信。来则不拒。去则不追。二百年来。未尝失信其于交邻之道。我无所失。小夷无礼。辄肆不恭。雠我家邦。狼恣虎噬。虺螫鲸吞。无所不至。鱼肉万姓。而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4H 页
流血千里。逆燹五 庙。而发掘陵冢。沦陷赤县。而陵夷 宗社。东夷之患。前古无比。我 国之臣民。固当席薪终夜。枕戈待朝。切齿登陴。洒泣乘舟。日夜奋砺。思复其雠。岂可熙然而安。恬然而卧。置仇雠于度外乎。臣藏六山林。熟察时势。颇有鲁侯之忘雠。而似无越王之苦心。良可痛矣。大抵人之情。安则肆。苦则砺。卧薪者。劳其身而愤其心也。尝胆者。苦其口而砺其志也。心为立事之本。志为成事之根。夫差之苦心如是。故卒能摧劲越而复阖闾之雠。勾践之砺志亦如是。故为能沼吴都而雪会稽之耻矣。虽有复雠之心。而苟无奋发之气。悠悠度日。泛泛卒岁。则乌可以雪深耻而复大雠乎。吴越两君。皆能劳神而焦思。故能成复雠之功。晋元宋高。则皆无勇敢之心。而玩揭岁月。故终不得复疆土而报仇雠。苟无此志。则其何以成武功而立大事乎。倭奴之为雠于我国。无异于吴,越之雠。欲复其仇而雪其耻。则我 国之苦心砺志。亦如吴,越。然后能成志愿。而终不至于抱恨没世。贻笑千古矣。为今之策。 圣上以夫差,勾践之心为心。群臣以范蠡大夫种之志为志。夜则卧薪而劳其身。昼则尝胆而苦其口。又能深其谋虑。密其筹画。秣马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4L 页
蒐乘。缮甲砺兵。高其壁垒。浚其濠堑。积其糇粮。峙其刍茇。广布斥候。严设烽燧。完其楼橹。守其冲要。凡百守备。无或不具。冲之而不动。攻之而不破。使我之形势。无一可乘之隙而后。时出锐师。禁其耕耘。扰其刈获。俾失其农。又令舟师。伏于海岛。绝其往来。使其声势而不接。遮其粮道。使其军卒而饥乏。彼虽强悍善战。内败农作。外阻粮运。则其势自困。必不得已与我决战。则良将劲弩。据险邀击。或挫其锋锐。或禽其名将。庶乎仇雠可复。耻辱可雪。然其要只在乎苦心砺志而已。近日之人心。懈怠太甚。顿无远虑而专事姑息。以如此之懈慢。其能成大功而复大雠乎。诚欲建大事而成大务。则固非轻虑浅谋之所能为也。上而圣上。师周宣之侧身修德。而以复旧业。法光武之勇智刚克。而廓清昏曀。益砺吴越之志。而日日兢兢。时时业业。须臾不舍。顷刻不忘。下而又得忠诚智虑之士。而君臣一心。上下同志。庶可以复雠而雪耻。此小臣之所以愿砺心志。而以复仇雠者也。
用田赋
臣谨按礼经小司徒曰。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师旅。以作田
用田赋
臣谨按礼经小司徒曰。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师旅。以作田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5H 页
役。又按管仲制齐之法。五家为轨。故伍人为伍。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五乡一师。故万人为军。此乃太公之遗法也。所谓千乘万乘之国者。以此而言之也。司马法曰。一车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此言供给军中之人也。礼经之书。管仲之制。司马之法。皆是周时之法也。其为兵制之详尽也如此。兴师之日。因伍两而兴师。故人人皆知其制。而民不骚扰。有其定制。故不为加抄。亦不为漏失。而无不均之患。亦无尽去而废农。脱漏而闲游之弊。周家之兵制。至详至密。谁有智者。无以加之。后世之所当遵行。而不可废者也。恭惟 圣朝。其于兵阵之制。五卫部曲。形名分数。无不备具。可谓详且密矣。唯其兴兵一事。独无规制。故徵发之际。留卫将者待变色者都训导者流。先知其村无伍,两之制。而为官员者。不知夫家之数。故惟货是求。任意抄发。奸巧之民。亦知其然。纳贿而求免。故或全伍而漏抄。或举家而尽抄者。家无一丁。专失农作。免抄者晏然在家。而一不赴战。徵发不均之祸。孰甚于此乎。三代世古。渺𨓅难追。又经秦火。书籍无传。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5L 页
周家伍两旅师之制。不可详知而尽法。则为今之计。莫若用田赋也。旧籍所载之田。则户部已知其数。所不知者。新垦之田也。令其州府郡县。详知检括。第其等秩。合于旧田。而总计其数。作为八结。以此而发军。以此而治装。以此而运粮。以此而出其供亿之卒。则虽有仓卒之变。民知恒式。而不至于惊动。官执田结之数。而不至于眩乱。监员,奸吏,都训之辈。无所施手。而抄发之时。令其八结一统之人。自择其战卒一夫。则必知壮健而可堪赴战者抄之。然则老弱不至于赴战矣。又使之自备行装。则衣服路费。必为之完备。而厩养守装者无不具。炊饭樵汲者无所欠。凡有执事者各有其人。则骁壮之战士。不至于自负军器。而兼治樵牧之苦矣。苟能用田赋而法伍两。则必不至于多抄漏抄之病。又不至于无装无粮之弊。又不忧乎老弱杂送之虞矣。或曰。然则春秋之讥田赋作兵甲者。何也。曰。圣人之所讥者。非讥其田赋,兵甲之制也。既用田赋。而又用兵甲。不知用兵之道。而唯务益兵。故讥之。非恶其制而然也。然则抄兵之精密而无其弊者。莫善于田赋也。此小臣之所以愿用田赋。而法圣人伍,两之制者也。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6H 页
审不文
臣闻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陆贾曰。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以此观之。文武之不可偏废。犹阴阳之不可独行也。然圣人之所以抑阴而扶阳。偃武而修文者。何也。以圣人大公至正之心。岂独于阴于武。而有偏恶之私哉。阴阳虽曰相对。阳来而为泰。阴来而为否。阳德之亨。阴气之惨。槩可见矣。文武虽曰相偶。文之化深。武之害多。若有事变。则圣人之于武事也。虽不得已而用之。用之而止戈。止戈而即偃。圣人之意渊乎深矣。以文武之道。譬于人之一身。武者。攻病之药石也。文者。养生之粱肉也。药石之用。可暂而不可久也。粱肉之养。长久而不可离也。然此特先论文武之轻重也。若论应事之急务。则武艺之能。虽如贯虱之妙。直锋之巧。不可以为世之用。而能济乎日用也。姑以浅浅之事言之。至于折狱也。听讼也。公务也。书尺也。簿牒也。推于案而盈于箱。若或不文。则其可以酬酢万务。而堪其职事乎。今我 国家。前有庆源,损竹之变。后值巨寇之乱。以此大设武举。或取三百或取五百。或取数千。或逐年而取之。或间岁而取之比年之登武榜者。无虑乎万有馀人。欲其为爪牙为
臣闻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陆贾曰。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以此观之。文武之不可偏废。犹阴阳之不可独行也。然圣人之所以抑阴而扶阳。偃武而修文者。何也。以圣人大公至正之心。岂独于阴于武。而有偏恶之私哉。阴阳虽曰相对。阳来而为泰。阴来而为否。阳德之亨。阴气之惨。槩可见矣。文武虽曰相偶。文之化深。武之害多。若有事变。则圣人之于武事也。虽不得已而用之。用之而止戈。止戈而即偃。圣人之意渊乎深矣。以文武之道。譬于人之一身。武者。攻病之药石也。文者。养生之粱肉也。药石之用。可暂而不可久也。粱肉之养。长久而不可离也。然此特先论文武之轻重也。若论应事之急务。则武艺之能。虽如贯虱之妙。直锋之巧。不可以为世之用。而能济乎日用也。姑以浅浅之事言之。至于折狱也。听讼也。公务也。书尺也。簿牒也。推于案而盈于箱。若或不文。则其可以酬酢万务。而堪其职事乎。今我 国家。前有庆源,损竹之变。后值巨寇之乱。以此大设武举。或取三百或取五百。或取数千。或逐年而取之。或间岁而取之比年之登武榜者。无虑乎万有馀人。欲其为爪牙为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6L 页
鹰犬。而击噬外贼。则其为策也。似乎得矣。其为用也。亦似要矣。若欲比于平材及第之例。而不察其有文无文有才无才。不论其奴隶孽产。而均其任而等其用。并为堡镇之将。郡县之守。则其在无才之身。卑贱之人。诚为得其计而幸其荣矣。至于 国家之事。军民之生何如耶。不识文理者。不辨鱼鲁者。果能知道理而能识事体乎。不识事体。不知道理。则此是天下之无知无赖之徒也。以无知无识之辈。而为堡镇之将。郡邑之守。则有同于木偶。又类于傀儡也。镇抚者为优人而玩弄之。奸吏者为部郎而戴戏之。夫如是则将帅云乎哉。守令云乎哉。徒为祭时之尸童。木客之林薮尔。虽然。傀儡也林薮也。只庇乎部郎而已。但拥其木客而已。更无贻弊之端。而流祸之源。则不过乎取笑于人而止耳。以不文之人。为将也为守也。则欺诈之牒。惟主画诺。虐民之书。皆点其头。奸吏乘间。侵渔百端。流毒万民。其祸无穷。不文之人。其可以轻用乎哉。如此之类。不识义理。而但为贪暴。不知恤民。而惟事严酷。不识清谨。而惟务肥己。不但如此而已。目不知书。冥昧愚蒙。虚拥其器。而受弄下吏。真可谓傀儡于部郎。林薮于木客者矣。乌可委之美锦。而令怀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7H 页
于武官之手乎。必也择其能解文字稍知事理者。而为镇将为邑守。则居职而可以治军民。临阵而可以教死长矣。今之武夫。勇非不足也。射非不能也。所以不战而走者。平日所向者。只在乎抨弓骑驰。而不闻夫忠君之道。死国之义故也。如此者流。虽有武才。只可以军卒而用之。不可以官吏而使之也。此小臣之所以愿审其不文者。而勿轻为临民之官者也。
限军官
臣谨按史汉诸书。一军之中。上有大将。下有裨将。裨将之设。所以补助大将。今之所谓军官者。有类于此矣。然则军官之设。诚不可废也。然有定数。则有补于将帅。而无害于国。无弊于民矣。不然则皆是病国之人。而害民之徒也。近因倭寇。广取武举者。非为武夫。而显荣其身也。 国家之本意。只在乎多得武士。而奋击倭奴。摧其锋刃。搴旗斩䤋。而大致克捷。以清风尘而已。人心不古。巧诈横生。登科之后。无意于为国。而只求其安身。百计干求。附名于元戎。接迹于监司。或托于兵使。或属于助防将。而皆称上司军官矣。夫元戎监司。则俱以地崇位高之官。未尝亲冒白刃。援桴鼓之。则军官之设。徒作威仪。而一不赴战。则元戎
限军官
臣谨按史汉诸书。一军之中。上有大将。下有裨将。裨将之设。所以补助大将。今之所谓军官者。有类于此矣。然则军官之设。诚不可废也。然有定数。则有补于将帅。而无害于国。无弊于民矣。不然则皆是病国之人。而害民之徒也。近因倭寇。广取武举者。非为武夫。而显荣其身也。 国家之本意。只在乎多得武士。而奋击倭奴。摧其锋刃。搴旗斩䤋。而大致克捷。以清风尘而已。人心不古。巧诈横生。登科之后。无意于为国。而只求其安身。百计干求。附名于元戎。接迹于监司。或托于兵使。或属于助防将。而皆称上司军官矣。夫元戎监司。则俱以地崇位高之官。未尝亲冒白刃。援桴鼓之。则军官之设。徒作威仪。而一不赴战。则元戎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7L 页
监司之军官。似无益矣。兵使助防。则虽是亲战之官。数年之来。交兵者不至于一二度。则两将管下之官。亦无苦战之患。兵使与助防之军官。亦似不关于多置。而近年以来。不知其要。而妄为多置。故奸巧之徒。皆托于上司。以作偷安之地。则其在军官之身。诚有利矣。 国家之事。多有妨矣。何以言之。上司之衙门尊严。诸将之号令。不及于其身。马料之多。既廪之礼。亦优于下流。而出入之际。列邑之官。惮其衙门。尊待军官。厚其供亿。故凡为出身者。皆乐为任。然以民与国而言之。则闲游于上司。而战阵之中。失其枭骑壮士。徒费廪料。而不得其用。其为瘝国也何如也。巡行之时。驺从云屯。列位林立。创残官僮。饿羸村氓。奔走支供。不胜其劳。兵火馀民。以此而益困。多设军官而贻弊于民者。可胜言哉。均是出身之人。而在于战卒之列。则有利于战。而无害于国。无弊于民矣。一托军官之位。则不赴于战而病其国。供馈于官而贻其弊。多取武士而徒贻民瘼。不见战胜。则 国家之广举武夫之意。安在乎。小臣之愚意以为军官之设。虽不可废。而定其员数。元戎监司两幕之地高位崇。不为亲战者。则只给十员以为军官。而勿以少壮者为之。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8H 页
惟以老残之人。充其员数。但备传令而已。其如兵使防御使助防将之徒。虽是交战之官。亦不可多置。宜使各带十五员。以为羽翼。至于守令。则勿给出身军官。以其土兵为之。惟给二员。以备补助。勿令多率。亦甚可矣。上自元帅。下至守令。分定额数之后。若有滥率之人。则乃使体察使随其所闻。而严治其罪。其馀武士。悉为汰出。而归之于牙兵。则列邑无供馈之费。戎幕无闲卧之人。战阵多勇武之士。而始副于 国家多取武士之意矣。此小臣之所以愿限军官。而禁其多率者也。
定告身
臣窃惟天下之所以定等级者名。卞品数者器。是故。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名者。所以卞上下也。器者。所以章贵贱也。公卿大夫士庶人之名。上下之所以分也。金紫车马冠服之器。贵贱之所以别也。古昔圣王之所以立其名。设其器者。不但如此而已。命有德而褒有功。位天官而治天民。名器之设。不其重欤。谨按史籍。无名告身。古无其规。唐室之乱。天下兵起。无以策应。乃出下计。始用空名职帖。以收军卒。以悦士心。因循不革。末流之弊。十
定告身
臣窃惟天下之所以定等级者名。卞品数者器。是故。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名者。所以卞上下也。器者。所以章贵贱也。公卿大夫士庶人之名。上下之所以分也。金紫车马冠服之器。贵贱之所以别也。古昔圣王之所以立其名。设其器者。不但如此而已。命有德而褒有功。位天官而治天民。名器之设。不其重欤。谨按史籍。无名告身。古无其规。唐室之乱。天下兵起。无以策应。乃出下计。始用空名职帖。以收军卒。以悦士心。因循不革。末流之弊。十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8L 页
万藩兵。皆带官号。靡有一夫白身无位者。故肩擐锦袍。腰缠银鱼者。执盖前驱。举盘进食。未脱贱役。为人仆隶。以至大将告身。至贵之帖也。贱如草芥。亦无所用。卖其告身。只取一醉。唐室之所以委靡不振。以迄于亡者。皆由于此也。恭惟 圣朝变起仓卒。兵难卒合。粮难卒办。权用告身。以聚兵粮。此亦应急之一策。固不可不用。虽然。用之而亦不可无节次等级也。何以言之。人有尊卑。又有贵贱。未可以一槩而混施之也。必也定其等秩。区别尊卑而后。庶无滥施之患矣。佥知通政。至贵之名也。玉贯锦衣。至重之器也。至于公私两贱。下吏走卒。卑乎卑者。贱之贱者也。以如此之卑贱。一朝突起(称其佥知。称其通政。)者。满于村落。盈于道路。玉贯相照。锦衣相映。观者骇目曰。彼人也。乃私贱也。听者惊耳曰。某人也。乃走卒也。以命德褒功之名器。滥施之弊。一至于此极。殆类于以大将告身。只换一醉者也。此何等事也。小臣之愚意以为庶孽乡吏之徒。奴隶走卒之辈。所授之告身。毋过乎七品六品之帖。而若或多纳其谷。则如资穷者代加之例。而推其馀数。以授子侄。或为免役。或为免贱。或授西班之秩可也。其如佥知通政之帖。则择其士族之人。阀阅之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9H 页
士而授之。自四品以至三品。及文官之职。则虽士族之人。亦不可轻与也。必使多定石数。高其等级。不可人人而得之。然后庶几无等级混杂之弊。此小臣之所以愿定告身。而卞其上下者也。
勿侵族
臣窃惟为治之道。莫善于安民。安民之道。莫要于知其疾苦。今日之民生疾苦多端。然撮其最急者而言之。则莫不善于一族之弊也。一族之所以受弊者。何耶。军有定额。赋有定数。以军额而言之。当其上番之日。往戍之时。内而兵曹。外而堡镇。官员将帅。各执军簿。点其有无。如有一卒未到。则杖其典吏。罪其邑守。故逃移者。物故者。充额无策。以一族之人。充备其数。督送于京师。驱戍于诸镇。此是一族立番之弊也。当其价布之收。价米之出。匹有定数。米有定斛。逃亡之户。死丧之家。米布之办出无计。则又为之收敛于族属。此是一族收米之弊也。然则阙军之立番者。一族也。布米之办出者。一族也。自己之立番。与夫族属之番次。一时骈集者。或至于三四。则以一卒之身。其可分割。而送于诸戍乎。自己之布米。与夫诸族之布米。亦萃于一时。则以一卒之家产。能应于诸户之布米
勿侵族
臣窃惟为治之道。莫善于安民。安民之道。莫要于知其疾苦。今日之民生疾苦多端。然撮其最急者而言之。则莫不善于一族之弊也。一族之所以受弊者。何耶。军有定额。赋有定数。以军额而言之。当其上番之日。往戍之时。内而兵曹。外而堡镇。官员将帅。各执军簿。点其有无。如有一卒未到。则杖其典吏。罪其邑守。故逃移者。物故者。充额无策。以一族之人。充备其数。督送于京师。驱戍于诸镇。此是一族立番之弊也。当其价布之收。价米之出。匹有定数。米有定斛。逃亡之户。死丧之家。米布之办出无计。则又为之收敛于族属。此是一族收米之弊也。然则阙军之立番者。一族也。布米之办出者。一族也。自己之立番。与夫族属之番次。一时骈集者。或至于三四。则以一卒之身。其可分割。而送于诸戍乎。自己之布米。与夫诸族之布米。亦萃于一时。则以一卒之家产。能应于诸户之布米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59L 页
乎。一族未戍之代立。布米之代纳者。弊风已久。定为格例。故为官员者以为常事。为典吏者以为奇货。为一族者其能枝梧乎。又有甚焉者。称为父族。称为母族。称为妻党者。虽其悖理。而犹有可诿之端焉。其于父母妻党。不属于毛。不罹于皮者。皆称一族。或以邻保。而横罹者每每有之。而不辨真伪。以威强怯。非法非义。而残刻贫民之祸。孰有大于此乎。番之叠叠。敛之重重。今年如是。明年如是。罔有纪极。则虽富如陶朱者。必至于匮财而荡业。况于持空拳而赤立者乎。况乎创残而饿殍者乎。自其变乱之后。民失其业。巢无茅苫。沐雨而浴雪。身无毛褐。冰砭而霜刮。瓶无半菽。齧草而啖木。一身之役。百计难办者。番立之际。出布之时。乞丐四方。鬻卖妻孥。其为困苦。有不忍见者多矣。又可以聚他人之役。而加之于其身乎。离亲戚弃旧业。而流冗他乡者。职此之由也。惟其如是。故十户而九空。千家而百存。破灶颓垣。荒草埋没。古里荒墟。狐兔交迹。满目愁惨。寂无人声。一族之弊。因存不革。则千百一存之民。又尽离散而无馀矣。或者以为父族则限于从兄弟。母族则限于外舅。妻党则削去不侵。则庶可以救民。此策虽似有理。然臣以为不然。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60H 页
苟有一族之名。则奸吏因缘。无所不侵。愚蒙小民。安能与奸吏争衡。而辨其滥侵乎。其为民弊。还如其旧。矣。去草而不去根。则终当复生。革弊之事。何独不然。臣之愚意以为莫若痛绝其根而永削其名。然后小民之生。可免侵族之患矣。或者又曰。一族之弊既除。则民可小安。然军额之阙。代立者无人。布米之欠。收敛之无策。其于 国家之事。似太疏漏矣。臣以为不然。防戍之卒。虽减其数。然升平之日。则随其便宜。点其现存。亦足以乘障而守要。巡绰而直堡。备不虞而警暴客矣。若或有变。则必不得已而徵发于邻邑。呼召于邻道。既徵于邻邑与邻道。则本营本堡之兵虽小。亦可以御敌。如此则阙额之兵。虽不添补。而似乎无虞矣。大抵选兵之道。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纣兵七十万。不能当武王之四万五千。则兵岂贵多乎。只在乎兵精而将贤耳。臣深究一族之弊。而反覆思之。一族之役革除。则似乎减兵。而兵必日增也。一族之役不除。则似乎添兵。而兵必日缩矣。何以言之。一族之弊既革。则现在之民。必为安插。而乐其生业。根本渐固。枝柯日茂。则流逋他方者。闻其如是。亦必返其乡土。安其基址。渐至繁庶。虽曰减兵。而反增其兵也。一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60L 页
族之役不祛。则虽曰添兵。而所存之民。不堪其苦。日就逃移。流散之民。闻风缩额。永绝思家之念。而不还其里矣。存者去。而往者不返。则兵额岂不日缩乎。虽曰添兵。而实则减其兵也。减兵而虑者。不过二三年而已。若待四五年。而存者安。散者复。则鸡犬相闻。生齿繁殖。而兵势自振矣。其如布米之减。亦不过一二年之病矣。何足以为忧乎。民既安则家必富。家必富则菽粟如水火。而钱流于地上矣。乌有匮竭之患乎。苟不达此。而徒以充额之为务。布米之为事。兵未必充。布未必收。而必先有民散而财匮之忧矣。此小臣之所以愿勿侵族者也。
禁屠牛
臣谨按诗礼二经。诗歌九十之犉。礼戒无故之杀。诗礼之所以咏多而戒杀者。岂虚誇其多而妄戒其杀者乎。必有深意存乎其间矣。耕垦万亩而禾稼连云者。非牛之力乎。曳运木石而搆成大厦者。非牛之功乎。至于日用之事。寻常之务。得藉其力而济其事者。不可胜言。古昔圣贤之所以载诸诗礼者。岂以是欤。恭惟 圣朝罪杀之条。载在法典。八珍之盘。不列牛膳。我 先王重牛之意。表著于躬行。然法久而渐弛。俗流而渐侈。
禁屠牛
臣谨按诗礼二经。诗歌九十之犉。礼戒无故之杀。诗礼之所以咏多而戒杀者。岂虚誇其多而妄戒其杀者乎。必有深意存乎其间矣。耕垦万亩而禾稼连云者。非牛之力乎。曳运木石而搆成大厦者。非牛之功乎。至于日用之事。寻常之务。得藉其力而济其事者。不可胜言。古昔圣贤之所以载诸诗礼者。岂以是欤。恭惟 圣朝罪杀之条。载在法典。八珍之盘。不列牛膳。我 先王重牛之意。表著于躬行。然法久而渐弛。俗流而渐侈。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61H 页
公卿之家。大夫之门。嘉宾之宴。贵客之席。山珍之盈豆。海错之堆案。亦足以点酒侑觞。畅洽欢情。犹且歉然。必须椎肥呼牟。炮心炙肝。然后客赞其会。主称其意。此乃都下之风也。其在外方。则郡县之长。州府之伯。异味成堆。嘉肴山积。苟不大陈牛馔。饛礼其器。则以为肴薄。而无可下箸。加杖于主吏。发怒于厨人。此乃郡邑之风也。以至营镇之帅。屯堡之将。皆是粗暴之客。骄骜之徒也。专尚食饮。笑人冷淡。而誇其礼壮。百叶之脍。䑋衿之炙。烂蒸之头。泣玉之蹄。星罗床上。云积器面。日费数牛。不知其非。此乃边镇之风也。非徒以为珍味。而又有卖肉资生之风。故内自馆学。外彻闾阎。莫不椎牛以作钱货。日夜兴贩以要倍利。不惟窃卖坊曲。公然鬻市。略无畏忌。此乃村落之风也。环我东方。无一地不椎其牛。肉臭腾空。炰烟满野。千村万落。处处同然。官不知禁。视为常事。无识小民。习以成俗。日椎时屠。渐至消磨。以迄于今。荡尽无馀。如玉白粒积其石数二十有五六者。雄牛之价也。积其石数十有八九者。雌牛之直也。田夫村老。寄命农务者。抱膝长叹。不知所为。今者耕牛之乏。振古无比。自玆以往。有牛之人。视牛如金。爱犊如玉。保之养之。以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61L 页
待十年。犹不敢望其前日之盛也。顽愚之辈。尚循弊习。屠杀之风。犹未痛革。有识之士。忧虑方深。边将之徒。托称筋角绝乏。弓弩难造。以启杀牛之端。弓弩之器。最关于防备。边将之谋。固有所难遏。然当其杀牛之时。使之预告于都事。都事专掌其事。使边将。择其伤病之犊。齿落之牛。上报于都事。都事贯耳而封送。其主既推之后。又上其皮于都事。都事考其真伪。藏皮于营库。以为鼙鼓之用。又令都事。驰入营镇。时时探索。若有私杀之牛。严加重典。郡邑村巷。亦令如是。告其病老。受其文状。然后杀之。若或无文状而有私杀者。痛加谴罚。以惩其罪。推牛白丁。若杀无文状之牛。斩头枭示。则庶几革尽杀牛之弊。而牛满山野。耕不失时。田不荒。野不芜。(五谷礼茂。)穰穰满家。而国自殷富矣。此小臣之所以愿禁屠牛者也。
荐贤能
臣闻士之求仕也。犹女之从人也。女不可以无媒而嫁。士不可以无荐而仕。此乃古之所以有荐举之法也。然气有清浊。而人有愚智。士不能皆贤者。理之常也。昔者贤君良相。知其如是。故既立荐士之规。又严举主之法。所荐者贤能。则举主受其赏。所荐者非其
荐贤能
臣闻士之求仕也。犹女之从人也。女不可以无媒而嫁。士不可以无荐而仕。此乃古之所以有荐举之法也。然气有清浊。而人有愚智。士不能皆贤者。理之常也。昔者贤君良相。知其如是。故既立荐士之规。又严举主之法。所荐者贤能。则举主受其赏。所荐者非其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62H 页
人。则举主蒙其罚。古先帝王。用人难慎之意。从可知矣。东郭先生梁石君。终身不嫁。以待媒妁。古之士子自守之严。又可见矣。夫如是故士不失身。而上必得人。唐虞三代之所以多士者。皆由于此也。孟子亦曰。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贤。则固当用之。而亦不敢轻信。人君亲见其贤而后用之。古者用人之法。不亦严且密乎。恭惟我 朝内有 朝廷馆学之举。外有乡举里选之法。虽唐虞佥曰之荐。四岳之举。蔑以加矣。宜乎朝多吉士。邑有贤守。而内乏謇谔之风。外无冰檗之声者。何也。究其源委。则有由然者矣。谬举者。不坐其罪。得人者。不蒙其赏。然则虽曰荐贤。荐贤之法。有名而无实矣。贤路既废。而奔竞成风。巧诈横生。而贿赂公行。谄笑于权门。以啚推荐。乞怜于馆儒。以营圈点。点多者居首。善谀者被荐。辇下之公荐。岂曰公乎。乡曲之所荐。又有甚焉。宗强族大者。虽无贤能。而必参首荐。门寒族冷者。怀瑾握瑜。而老死岩穴。列邑之举。均是一辙。则乡里之荐。果为公乎。朝野之荐。皆为不公。则敢望其举能而得贤乎。贤愚之混淆而不分。理固然也。有不足深叹。至于山林隐逸之士。亦不待媒妁之至。而经自求
鳌峰先生集卷之二 第 62L 页
嫁。乃被钻穴之讥。踰墙之刺。以致污终南。而蒙捷经之笑。士风之偷薄。一至于此极。尤可痛也。呜呼。为治之道。莫急于得人。而得人之难。又如此。求人不可不急。而择人尤不可不慎也。今之荐人者。既已如此。则被荐之人。槩可知矣。夫如是则登名于王庭者。如之何责其为汲黯望之。佩符于州郡者。如之何责其为黄霸卓茂乎。人才者。 国家之利器而为治之本也。调阴阳。赞化育者。非人才之事乎。黼黻皇猷。经纶治道者。非人才之事乎。下至百执事之事。非人才则谁任乎。外之方伯连帅之职。非人才则谁责乎。郡县之务。非人才则谁寄乎。至于将帅之事。外臬之尤重者也。三军之生死。 国家之存亡系焉。其可以不择其人而轻委其任乎。人物之有关于 国家。其重如此。而荐举之法。置之于寻常可乎。为今之计。当遵古人之法。先立举主。而严其赏罚。又如 先王之其难其慎。而畴咨众工。更思亚圣之所训。而如不得已。必见可用然后用之。则荐举者。不敢容私而妄举。被荐者。亦不得窃吹于其间。如此则海无遗珠。岩无隐兰。而将相俱得其人。故百事可举。治道可兴。而风化流行。蛮夷率服矣。此小臣之所以愿荐贤能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