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a 页 WYG0056-0393a.png
御制题宋版尚书详解
五十八篇始至终历为详解折于中道心毋使人心杂
圣法由来王法通士行(去/声)胡编诚足伟九峰蔡傅实相
同设如切已举其要二典三谟用不穷
五十八篇始至终历为详解折于中道心毋使人心杂
圣法由来王法通士行(去/声)胡编诚足伟九峰蔡傅实相
同设如切已举其要二典三谟用不穷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a 页 WYG0056-0394a.png
御制书夏僎尚书详解费誓篇论淮夷徐戎事
尝谓解经者不可以己意穿凿见长欲出人一头地而
反晦经义之本旨也如夏僎之尚书详解其研精搜罗
酌古准今用意不为不勤而瑕瑜各半政以欲为新奇
中之其他姑弗具论如解费誓之淮夷徐戎不失之穿
凿哉盖孔安国之傅固已有淮夷徐戎错居九州秦始
皇逐出之之语然引而未发僎则谓徐州淮浦中夏之
地安得有戎夷似先王于此事有不及始皇能除害更
尝谓解经者不可以己意穿凿见长欲出人一头地而
反晦经义之本旨也如夏僎之尚书详解其研精搜罗
酌古准今用意不为不勤而瑕瑜各半政以欲为新奇
中之其他姑弗具论如解费誓之淮夷徐戎不失之穿
凿哉盖孔安国之傅固已有淮夷徐戎错居九州秦始
皇逐出之之语然引而未发僎则谓徐州淮浦中夏之
地安得有戎夷似先王于此事有不及始皇能除害更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b 页 WYG0056-0394b.png
泛论波及先王虽不能逐戎夷而能用周召始皇虽能
逐戎夷而不知逐赵高李斯虽寓鉴诫之意耶然于费
誓经义有何关涉哉盖古时之中国幅员小后世之中
国幅员大其非中国幅员以内之地则率以戎夷目之
如禹贡之莱夷作牧孟子之舜东夷文王西夷之𩔖不
一而足岂其时东莱诸冯岐周亦有戎夷杂处乎宣王
薄代猃狁至于太原或者其地近北狄阑入居之耳若
夫淮浦徐州去边外远甚戎夷何所利而舍其故土来
逐戎夷而不知逐赵高李斯虽寓鉴诫之意耶然于费
誓经义有何关涉哉盖古时之中国幅员小后世之中
国幅员大其非中国幅员以内之地则率以戎夷目之
如禹贡之莱夷作牧孟子之舜东夷文王西夷之𩔖不
一而足岂其时东莱诸冯岐周亦有戎夷杂处乎宣王
薄代猃狁至于太原或者其地近北狄阑入居之耳若
夫淮浦徐州去边外远甚戎夷何所利而舍其故土来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3a 页 WYG0056-0394c.png
居之乎可知淮夷徐戎即其地之土著尔时或有跳梁
梗化者未为中国幅员以内之地故以戎夷目之耳即
如春秋抑吴越与楚谓之蛮夷猾夏不但不可以例今
之江浙湖广即汉唐以来已无此论矣孔傅固已失之
而夏僎以讹傅讹更枝其辞以为始皇能除害先王有
不及而申其不忧中国有戎夷第忧朝廷无忠臣之说
不已甚乎支离其辞而盩庢其义乎
梗化者未为中国幅员以内之地故以戎夷目之耳即
如春秋抑吴越与楚谓之蛮夷猾夏不但不可以例今
之江浙湖广即汉唐以来已无此论矣孔傅固已失之
而夏僎以讹傅讹更枝其辞以为始皇能除害先王有
不及而申其不忧中国有戎夷第忧朝廷无忠臣之说
不已甚乎支离其辞而盩庢其义乎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4a 页 WYG0056-039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
尚书详解 书𩔖
提要
(臣/)等谨案尚书详解二十六卷宋夏僎撰僎
字元肃号柯山浙之龙游人与周升缪景仁
为友皆以明经教授时称三俊僎尝举进士
少治尚书老而益精因博采众说以为是解
淳熙间麻沙书坊刘氏刋板印行时澜为之
尚书详解 书𩔖
提要
(臣/)等谨案尚书详解二十六卷宋夏僎撰僎
字元肃号柯山浙之龙游人与周升缪景仁
为友皆以明经教授时称三俊僎尝举进士
少治尚书老而益精因博采众说以为是解
淳熙间麻沙书坊刘氏刋板印行时澜为之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4b 页 WYG0056-0395b.png
序称其议论渊深词气超迈参于前则有光
顾于后则绝配其倾挹甚至考宋南渡以后
为尚书之学者毋虑数百家而三山林之奇
集解尤见称于世僎作是书所采虽兼取二
孔王苏陈程张氏之说而折衷于之奇者什
之六七当时吕祖谦受业之奇之门而时澜
为祖谦高弟增修东莱书说即出其手顾于
是编独多所推许宜春李公凯治经不专一
顾于后则绝配其倾挹甚至考宋南渡以后
为尚书之学者毋虑数百家而三山林之奇
集解尤见称于世僎作是书所采虽兼取二
孔王苏陈程张氏之说而折衷于之奇者什
之六七当时吕祖谦受业之奇之门而时澜
为祖谦高弟增修东莱书说即出其手顾于
是编独多所推许宜春李公凯治经不专一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5a 页 WYG0056-0395c.png
家于诗宗东莱读诗记于书亦舍吕氏而独
取柯山详解是其书虽陈振孙以为便于举
子而作要其渊源之正议论之醇一时亦未
有能过之者明洪武间初定科举之式诏习
尚书者并用夏氏蔡氏两傅后永乐中大全
出蔡傅始独立于学官而夏氏书寖微今观
其荟粹众说舍短取长参求其是而断以己
意较诸九峰书傅固不免略冗之嫌然其反
取柯山详解是其书虽陈振孙以为便于举
子而作要其渊源之正议论之醇一时亦未
有能过之者明洪武间初定科举之式诏习
尚书者并用夏氏蔡氏两傅后永乐中大全
出蔡傅始独立于学官而夏氏书寖微今观
其荟粹众说舍短取长参求其是而断以己
意较诸九峰书傅固不免略冗之嫌然其反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5b 页 WYG0056-0395d.png
覆条畅深究详绎使唐虞三代之大经大法
有以曲折而会其通其用心实出蔡傅之右
洵说书者之善本也其书惟抄帙仅存多有
脱误今浙江所进本检勘自尧典至禹谟全
阙中又阙泰誓中泰誓下牧誓三篇后又阙
秦誓末简谨以永乐大典参校惟秦誓原阙
外其馀所载并全谨据以补辑遂成完帙至
其他文义则以永乐大典本及浙本彼此互
有以曲折而会其通其用心实出蔡傅之右
洵说书者之善本也其书惟抄帙仅存多有
脱误今浙江所进本检勘自尧典至禹谟全
阙中又阙泰誓中泰誓下牧誓三篇后又阙
秦誓末简谨以永乐大典参校惟秦誓原阙
外其馀所载并全谨据以补辑遂成完帙至
其他文义则以永乐大典本及浙本彼此互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6a 页 WYG0056-0396a.png
校择所长而从之亦庶几详善胜旧原本分
十六卷经文下多附录重言重意乃宋代坊
本陋式最为俚浅今悉删去而重加釐定为
二十六卷不复准其原目云乾隆四十九年
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十六卷经文下多附录重言重意乃宋代坊
本陋式最为俚浅今悉删去而重加釐定为
二十六卷不复准其原目云乾隆四十九年
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7a 页 WYG0056-039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孔氏序
正义曰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之书后世之所慕尚故
曰尚书要之非孔子之旧乃伏生之所加何以知之
安国作序言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傅授裁
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是伏生之意谓
是书乃上古之书故加尚字谓之尚书也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
尚书孔氏序
正义曰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之书后世之所慕尚故
曰尚书要之非孔子之旧乃伏生之所加何以知之
安国作序言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傅授裁
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是伏生之意谓
是书乃上古之书故加尚字谓之尚书也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7b 页 WYG0056-0396d.png
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牺三皇之最先所谓太皞是也伏牺之时仰观俯
察近取远取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文籍
自是而始著安国作序欲明文籍所起以见是书之
本始故先言伏牺造书契代结绳之事结绳者郑玄
云约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王肃亦云识其政
事也书契者郑云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
以相考合若结绳之为治陆德明又谓以书契约其
伏牺三皇之最先所谓太皞是也伏牺之时仰观俯
察近取远取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文籍
自是而始著安国作序欲明文籍所起以见是书之
本始故先言伏牺造书契代结绳之事结绳者郑玄
云约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王肃亦云识其政
事也书契者郑云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
以相考合若结绳之为治陆德明又谓以书契约其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8a 页 WYG0056-0397a.png
事也是伏牺之前洪荒之世结绳而治虽有文字未
见于用至伏牺乃始代以书契故三坟五典自是而
兴故曰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
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啇周之书
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
训
伏牺神农黄帝谓之三皇三皇之书谓之三坟坟大
见于用至伏牺乃始代以书契故三坟五典自是而
兴故曰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
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啇周之书
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
训
伏牺神农黄帝谓之三皇三皇之书谓之三坟坟大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8b 页 WYG0056-0397b.png
也言三皇之道简而大是以其书所言亦简大故曰
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谓之五帝五帝之书
谓之五典典常也言五帝之道非特可行于一时亦
可以为百代常行之法是以其书之所载者皆常道
故曰言常道也自三皇以前所以观神道而设教者其事
虽不见伦𩔖要之三坟五典与训诰誓命之文其雅
正之词深奥之义各不同其归则一揆而已揆度也
人之于射皆𤼵志揆度于的圣人立教亦同于至理
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谓之五帝五帝之书
谓之五典典常也言五帝之道非特可行于一时亦
可以为百代常行之法是以其书之所载者皆常道
故曰言常道也自三皇以前所以观神道而设教者其事
虽不见伦𩔖要之三坟五典与训诰誓命之文其雅
正之词深奥之义各不同其归则一揆而已揆度也
人之于射皆𤼵志揆度于的圣人立教亦同于至理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9a 页 WYG0056-0397c.png
故曰其归一揆坟典训诰皆历代宝以为训式者故
曰历代宝之以为大训
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邱邱
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
秋左氏傅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即谓
上世帝王遗书也
盖孔子未修六经之初六经之外有八索九邱索求
也谓是书之作所以求索八卦之义邱聚也谓此书
曰历代宝之以为大训
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邱邱
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
秋左氏傅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即谓
上世帝王遗书也
盖孔子未修六经之初六经之外有八索九邱索求
也谓是书之作所以求索八卦之义邱聚也谓此书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9b 页 WYG0056-0397d.png
之作所以聚载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若禹
贡之厥贡厥筐职方之其谷宜其民宜是也又必引
左傅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即谓上世
帝王遗书也立言者亦欲明孔子之前三坟五典八
索九邱混殽虽近在春秋之世良史如倚相亦以谓
上世帝王遗书而不知其非也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
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
贡之厥贡厥筐职方之其谷宜其民宜是也又必引
左傅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即谓上世
帝王遗书也立言者亦欲明孔子之前三坟五典八
索九邱混殽虽近在春秋之世良史如倚相亦以谓
上世帝王遗书而不知其非也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
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0a 页 WYG0056-0398a.png
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邱
此盖论孔子修六经之意也按孔子世家安国是孔
子十一世孙尊其祖故曰先君言孔子生于周末见
八索九邱之𩔖皆史籍之繁文惧览而观之者无所
统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
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邱正义谓
修而不改曰定就而减削曰删准依其事曰约因而
佐之曰赞显而明之曰述盖礼乐之制作自天子出
此盖论孔子修六经之意也按孔子世家安国是孔
子十一世孙尊其祖故曰先君言孔子生于周末见
八索九邱之𩔖皆史籍之繁文惧览而观之者无所
统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
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邱正义谓
修而不改曰定就而减削曰删准依其事曰约因而
佐之曰赞显而明之曰述盖礼乐之制作自天子出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0b 页 WYG0056-0398b.png
巳无其位特因其制度之舛错定之以𤼵明先世旧
韦典法故礼乐言定而巳诗未删之前本三千篇削
其不合于礼义特存三百十一篇故于诗言删春秋
之作本于鲁史乃孔子依鲁史成文寓褒贬之意以
成一代之书故于春秋言约易之为书伏牺画之文
王重之皆圣所作不可强改特因而佐成之以成十
翼故于易言赞十翼既作易道巳明则八索之书初
不必用矣是以黜而弃之焉职方者即周礼职方氏
韦典法故礼乐言定而巳诗未删之前本三千篇削
其不合于礼义特存三百十一篇故于诗言删春秋
之作本于鲁史乃孔子依鲁史成文寓褒贬之意以
成一代之书故于春秋言约易之为书伏牺画之文
王重之皆圣所作不可强改特因而佐成之以成十
翼故于易言赞十翼既作易道巳明则八索之书初
不必用矣是以黜而弃之焉职方者即周礼职方氏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1a 页 WYG0056-0398c.png
也所掌皆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夫子述其
所职而载之于经故于职方言述职方既述则九州
所有灿然在目九邱之书亦不必用矣故删而除之
焉
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
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
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軓范也帝王之制
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所职而载之于经故于职方言述职方既述则九州
所有灿然在目九邱之书亦不必用矣故删而除之
焉
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
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
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軓范也帝王之制
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1b 页 WYG0056-0398d.png
坟典之书傅之既久不无杂乱孔子讨论而整理之
上去三坟及五典之书断自唐虞独取二典讫于有
周其间有杂乱难考之处皆芟除之而使至于平夷
浮华无实之言皆剪截而剔去之但举其宏纲撮其
机要以垂示后世用以教人耳纲网之索谓之宏纲
则言举大纲而众目张机弩之括谓之机则言撮机
括之至要非泛而无统者也惟举其大纲而撮机要
故上自唐虞下及商周历世最久历君甚多而典谟
上去三坟及五典之书断自唐虞独取二典讫于有
周其间有杂乱难考之处皆芟除之而使至于平夷
浮华无实之言皆剪截而剔去之但举其宏纲撮其
机要以垂示后世用以教人耳纲网之索谓之宏纲
则言举大纲而众目张机弩之括谓之机则言撮机
括之至要非泛而无统者也惟举其大纲而撮机要
故上自唐虞下及商周历世最久历君甚多而典谟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2a 页 WYG0056-0399a.png
训诰誓命特百篇而已大扺孔子定书皆所以𤼵明
张大二帝三皇至治之要道以为后世人君出治之
轨范轨则如车之有轨见其所行皆由是范则如器
之有范见其所为不能外是惟吾夫子用意如是故
百篇之书其间所载二帝三王之制作坦易明白后
世可举是而见于有行寔非可言而不可行者惜乎
出非其时言不见用百篇之义第傅之三千弟子而
已不𫉬推而行之
张大二帝三皇至治之要道以为后世人君出治之
轨范轨则如车之有轨见其所行皆由是范则如器
之有范见其所为不能外是惟吾夫子用意如是故
百篇之书其间所载二帝三王之制作坦易明白后
世可举是而见于有行寔非可言而不可行者惜乎
出非其时言不见用百篇之义第傅之三千弟子而
已不𫉬推而行之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2b 页 WYG0056-0399b.png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按秦本纪秦王名政二十六年平定天下尊为皇帝
不复立谥以初并天下故号始皇始皇欲愚黔首故
灭除先代典籍焚古书坑儒士天下儒者率皆隐身
避世分散于四方而书无复存者时孔子七世孙子
襄者知秦法峻酷又虑其家书不傅乃于壁中藏其
家书故安国谓之先人藏于壁中者以子襄为己之
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按秦本纪秦王名政二十六年平定天下尊为皇帝
不复立谥以初并天下故号始皇始皇欲愚黔首故
灭除先代典籍焚古书坑儒士天下儒者率皆隐身
避世分散于四方而书无复存者时孔子七世孙子
襄者知秦法峻酷又虑其家书不傅乃于壁中藏其
家书故安国谓之先人藏于壁中者以子襄为己之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3a 页 WYG0056-0399c.png
先祖故称为先人也
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
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傅授裁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
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前既言秦焚书意故至此又言汉求书之意焉龙兴
者易乾之九五以龙飞在天喻圣人居尊位而子兆
民故安国云汉世龙兴盖谓汉家继秦而兴也汉家
既继秦而兴于是惩秦之弊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
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
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傅授裁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
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前既言秦焚书意故至此又言汉求书之意焉龙兴
者易乾之九五以龙飞在天喻圣人居尊位而子兆
民故安国云汉世龙兴盖谓汉家继秦而兴也汉家
既继秦而兴于是惩秦之弊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3b 页 WYG0056-0399d.png
阐明先王之大道猷道也大道即先王六经是也盖
自焚书之后学校废之已久自坑儒之后儒雅逃散
于四方至汉兴乃开设学校而旁求之谓之旁则求
之非一方也伏生名胜为秦二世博士儒林傅云汉
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
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臣晁错
往受之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是书经秦
火至汉文帝访伏生乃始仅得二十九篇也得二十
自焚书之后学校废之已久自坑儒之后儒雅逃散
于四方至汉兴乃开设学校而旁求之谓之旁则求
之非一方也伏生名胜为秦二世博士儒林傅云汉
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
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臣晁错
往受之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是书经秦
火至汉文帝访伏生乃始仅得二十九篇也得二十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4a 页 WYG0056-0400a.png
九篇而谓之二十馀篇者盖伤之为少也然史记载
秦时焚书子襄壁藏之汉定天下伏生求其书亡𢾗
十篇独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是伏生于壁内
得二十九篇今安国乃云失其本经口以傅授者盖
伏生初实壁内得之以教齐鲁傅教既久诵文则熟
至其末年晁错往受之时乃不执经而口授之也以
书傅考之伏生所得之书盖尧典舜典皋陶谟益稷
禹贡甘誓汤誓盘庚三篇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秦时焚书子襄壁藏之汉定天下伏生求其书亡𢾗
十篇独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是伏生于壁内
得二十九篇今安国乃云失其本经口以傅授者盖
伏生初实壁内得之以教齐鲁傅教既久诵文则熟
至其末年晁错往受之时乃不执经而口授之也以
书傅考之伏生所得之书盖尧典舜典皋陶谟益稷
禹贡甘誓汤誓盘庚三篇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4b 页 WYG0056-0400b.png
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
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吕刑文侯之命
秦誓费誓凡二十三篇除以尧典舜典合为一皋陶
谟益稷合为一盘庚三篇合为一顾命康王之诰合
为一则伏生之所傅凡二十八篇也明矣今史记儒
林傅并云得二十九篇者果何所见而言耶按马融
云泰誓后得郑玄书论亦云民间得泰誓而书别录
亦曰武帝末得泰誓于壁内者献之与博士使读说
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吕刑文侯之命
秦誓费誓凡二十三篇除以尧典舜典合为一皋陶
谟益稷合为一盘庚三篇合为一顾命康王之诰合
为一则伏生之所傅凡二十八篇也明矣今史记儒
林傅并云得二十九篇者果何所见而言耶按马融
云泰誓后得郑玄书论亦云民间得泰誓而书别录
亦曰武帝末得泰誓于壁内者献之与博士使读说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5a 页 WYG0056-0400c.png
之数月皆起傅以教人则泰誓非伏生所傅而言二
十九篇者以司马迁在武帝世见泰誓出而得行入
于伏生所傅内故为史总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复曲
别分析云民间所得其实得时不与伏生所傅同故
也但伏生虽无此篇而书傅有八百诸侯俱至孟津
白鱼入舟之事与泰誓同不知伏生先为此语抑是
泰誓出后后人加此语是未可知也彼王充论衡及
后汉书献帝建安十四年黄门侍即房宏等云宣帝
十九篇者以司马迁在武帝世见泰誓出而得行入
于伏生所傅内故为史总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复曲
别分析云民间所得其实得时不与伏生所傅同故
也但伏生虽无此篇而书傅有八百诸侯俱至孟津
白鱼入舟之事与泰誓同不知伏生先为此语抑是
泰誓出后后人加此语是未可知也彼王充论衡及
后汉书献帝建安十四年黄门侍即房宏等云宣帝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5b 页 WYG0056-0400d.png
太和元年河内女子有坏老子屋得古文泰誓三篇
论衡又云掘地所得者但马迁时泰誓巳得或者至
宣帝时河内女子再得亦未可知也书之本名惟曰
书而已未有尚字伏生自秦火之后裁得二十馀篇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彼郑玄依书纬谓尚书为
孔子所加故书赞曰孔子尊而命之曰尚书殊不知
安国亲见伏生既言伏生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何云孔子所加是知书是本名尚是伏生所加故朱
论衡又云掘地所得者但马迁时泰誓巳得或者至
宣帝时河内女子再得亦未可知也书之本名惟曰
书而已未有尚字伏生自秦火之后裁得二十馀篇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彼郑玄依书纬谓尚书为
孔子所加故书赞曰孔子尊而命之曰尚书殊不知
安国亲见伏生既言伏生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何云孔子所加是知书是本名尚是伏生所加故朱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6a 页 WYG0056-0401a.png
子引书直云书曰若配代而言则曰夏书无言尚书
者也书本百篇遭秦火散失至伏生口傅仅得二十
馀篇馀则名存而义巳不闻故曰百篇之义世莫得
闻今之书诸序皆附见诸篇之末则百篇之书名存
而义亡也审矣
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
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啇周之书及傅论语孝经皆科斗
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
者也书本百篇遭秦火散失至伏生口傅仅得二十
馀篇馀则名存而义巳不闻故曰百篇之义世莫得
闻今之书诸序皆附见诸篇之末则百篇之书名存
而义亡也审矣
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
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啇周之书及傅论语孝经皆科斗
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6b 页 WYG0056-0401b.png
经秦火散失之后至汉文帝伏生口傅仅得二十馀
篇景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得其七世孙子襄所
藏屋壁古文书乃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为五十八篇
故安国作序既先言伏生口傅之事至此则又言鲁
共王坏宅得书之意共王景帝之子名馀封为鲁王
死谥曰恭安国生武帝时共王巳死故有谥可书共
王存日居鲁近孔子宅好治宫室故坏孔子宅以广
其所居所坏壁内得安国先人子襄所藏古文虞夏
篇景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得其七世孙子襄所
藏屋壁古文书乃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为五十八篇
故安国作序既先言伏生口傅之事至此则又言鲁
共王坏宅得书之意共王景帝之子名馀封为鲁王
死谥曰恭安国生武帝时共王巳死故有谥可书共
王存日居鲁近孔子宅好治宫室故坏孔子宅以广
其所居所坏壁内得安国先人子襄所藏古文虞夏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7a 页 WYG0056-0401c.png
商周之书及傅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虽得书尤
坏不止又升孔子庙堂乃闻金钟石磬丝琴竹管之
音以其神异乃不敢坏宅上言坏孔子旧宅此又言
不坏宅者盖前总坏其屋壁得书之后又闻八音乃
止馀者不坏耳科斗虾蟆子也言字形多头粗尾细
状腹团圆似科斗故谓之科斗书其字乃苍颉本体
周犹为之故屋壁书所以皆科斗文字也科斗文字
古人所为今人不用故谓之古文安国作序不言得
坏不止又升孔子庙堂乃闻金钟石磬丝琴竹管之
音以其神异乃不敢坏宅上言坏孔子旧宅此又言
不坏宅者盖前总坏其屋壁得书之后又闻八音乃
止馀者不坏耳科斗虾蟆子也言字形多头粗尾细
状腹团圆似科斗故谓之科斗书其字乃苍颉本体
周犹为之故屋壁书所以皆科斗文字也科斗文字
古人所为今人不用故谓之古文安国作序不言得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7b 页 WYG0056-0401d.png
古文尚书而云得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盖屋壁所得
上直题为虞夏商周之书本无尚字故不言尚书而
云虞夏商周之书是安国欲以此知尚字非孔子之
旧乃伏生所增也及傅论语孝经陆德明谓傅为
春秋又谓周易十翼非经谓之傅惟正义谓安国之
意谓古文书于书之外又得傅即论语孝经是也论
语孝经非先王旧典乃孔子傅说故谓之傅又引汉
武帝谓东方朔曰傅言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又汉
上直题为虞夏商周之书本无尚字故不言尚书而
云虞夏商周之书是安国欲以此知尚字非孔子之
旧乃伏生所增也及傅论语孝经陆德明谓傅为
春秋又谓周易十翼非经谓之傅惟正义谓安国之
意谓古文书于书之外又得傅即论语孝经是也论
语孝经非先王旧典乃孔子傅说故谓之傅又引汉
武帝谓东方朔曰傅言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又汉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8a 页 WYG0056-0402a.png
东平王刘云与其太师策书曰傅曰陈力就列不能
者止又成帝赐翟方进策书云傅曰高而不危所以
长守贵也是汉世通谓论语孝经为傅明矣
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
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
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尧典益稷
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
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
者止又成帝赐翟方进策书云傅曰高而不危所以
长守贵也是汉世通谓论语孝经为傅明矣
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
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
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尧典益稷
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
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8b 页 WYG0056-0402b.png
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此言鲁共王既惧神异不敢坏宅乃以其所得古文
虞夏啇周之书与傅论语孝经悉还孔氏也科斗之
书始于苍颉其文至三代不改周宣王时虽史籀有
大篆十五篇犹与科斗并行故终三代所用者惟篆
与苍颉二体而已及秦焚烧先代典籍绝灭古文别
立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
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故科斗文字
此言鲁共王既惧神异不敢坏宅乃以其所得古文
虞夏啇周之书与傅论语孝经悉还孔氏也科斗之
书始于苍颉其文至三代不改周宣王时虽史籀有
大篆十五篇犹与科斗并行故终三代所用者惟篆
与苍颉二体而已及秦焚烧先代典籍绝灭古文别
立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
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故科斗文字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9a 页 WYG0056-0402c.png
经秦废而不用至汉则其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安
国以人无能知识之故而已欲傅之乃以前所闻伏
生口授之书比校起废考论古文之义定其可知识
者为隶以写古文故曰为隶古定正义谓隶古者就
古文体而从隶以定之虽隶而犹古是也盖存古则
可慕为隶则可识故也安国既为隶古定于是别更以
竹简写之顾氏谓策长二尺二寸简一尺二寸竹
简者盖以竹长一尺二寸为之也书自伏生口傅之
国以人无能知识之故而已欲傅之乃以前所闻伏
生口授之书比校起废考论古文之义定其可知识
者为隶以写古文故曰为隶古定正义谓隶古者就
古文体而从隶以定之虽隶而犹古是也盖存古则
可慕为隶则可识故也安国既为隶古定于是别更以
竹简写之顾氏谓策长二尺二寸简一尺二寸竹
简者盖以竹长一尺二寸为之也书自伏生口傅之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19b 页 WYG0056-0402d.png
后除泰誓后出寔得二十八篇至此以屋壁古文校
定乃增多伏生二十五篇盖谓大禹谟五子之歌胤
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三篇咸有一德说命三
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
牙囧命凡二十五篇也伏生初得二十八篇今已增
此二十五篇是已得五十三篇矣而五十三篇之中
伏生舜典合尧典为一篇益稷合皋陶谟为一篇盘
庚三篇合为一篇康王之诰合顾命为一篇今皆依
定乃增多伏生二十五篇盖谓大禹谟五子之歌胤
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三篇咸有一德说命三
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
牙囧命凡二十五篇也伏生初得二十八篇今已增
此二十五篇是已得五十三篇矣而五十三篇之中
伏生舜典合尧典为一篇益稷合皋陶谟为一篇盘
庚三篇合为一篇康王之诰合顾命为一篇今皆依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0a 页 WYG0056-0403a.png
古文分尧典舜典为二篇益稷皋陶谟为二
篇盘庚为三篇康王之诰顾命为二篇是以五十三
篇复出此五篇并孔子所作书序昔自作一篇在百
篇之后是总得五十九篇也既云得五十九篇又
云为四十六卷者五十九篇除序在外不以卷
计馀五十八篇同序者同卷异序者异卷如太
甲盘庚说命泰誓皆三篇同卷是减八卷矣又大
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同序共一卷康诰酒诰
篇盘庚为三篇康王之诰顾命为二篇是以五十三
篇复出此五篇并孔子所作书序昔自作一篇在百
篇之后是总得五十九篇也既云得五十九篇又
云为四十六卷者五十九篇除序在外不以卷
计馀五十八篇同序者同卷异序者异卷如太
甲盘庚说命泰誓皆三篇同卷是减八卷矣又大
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同序共一卷康诰酒诰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0b 页 WYG0056-0403b.png
梓材三篇同序共一卷是又减四卷前减八卷后
减四卷共十二卷以五十八除十二是四十六卷
然顾命于康王之诰所以别卷者以二篇虽
伏生合为一而古文乃各自有序故别卷也
寔宜故正义谓伏生之本亦壁内文其所以
有合篇与共王所得古文不同者乃伏生老以口授
时因诵熟而连之耳自五十八篇之外其馀皆错乱
而无序摩灭而不明不可强通故安国乃并与竹简
减四卷共十二卷以五十八除十二是四十六卷
然顾命于康王之诰所以别卷者以二篇虽
伏生合为一而古文乃各自有序故别卷也
寔宜故正义谓伏生之本亦壁内文其所以
有合篇与共王所得古文不同者乃伏生老以口授
时因诵熟而连之耳自五十八篇之外其馀皆错乱
而无序摩灭而不明不可强通故安国乃并与竹简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1a 页 WYG0056-0403c.png
所写五十八篇上送于官藏于秘府以待后世有能
整理而读之者焉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慱考经籍采
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
来
安国前既备言尚书兴废之由故此又言已承诏作
传之事盖安国时为武帝慱士安国既考正古文乃
曰帝之所知亦既定讫当以闻于帝帝令注解故曰
整理而读之者焉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慱考经籍采
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
来
安国前既备言尚书兴废之由故此又言已承诏作
传之事盖安国时为武帝慱士安国既考正古文乃
曰帝之所知亦既定讫当以闻于帝帝令注解故曰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1b 页 WYG0056-0403d.png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傅傅者傅通其意也其名出自
左丘明大率秦汉之间注解者多名为傅于后儒者
以传之多或有改云注解者亦有同称为傅者初无
义例说者乃谓前汉称傅后人称注误矣安国谓既
欲作傅而圣道洪深须当详悉于是研覈精审覃尽
思虑以求其理又广博推考群经六籍于经籍中采
摭群言互相参考作为训傅明不敢率尔也然安国
又谓作傅之体虽欲广证亦不可失之大烦故此傅之
左丘明大率秦汉之间注解者多名为傅于后儒者
以传之多或有改云注解者亦有同称为傅者初无
义例说者乃谓前汉称傅后人称注误矣安国谓既
欲作傅而圣道洪深须当详悉于是研覈精审覃尽
思虑以求其理又广博推考群经六籍于经籍中采
摭群言互相参考作为训傅明不敢率尔也然安国
又谓作傅之体虽欲广证亦不可失之大烦故此傅之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2a 页 WYG0056-0404a.png
作约省其文然虽约省其文又必申尽一书之义使
其志意敷布而宣畅庶几天下后世即得其傅而求
圣经之理有所补益耳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
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
息用不复以闻傅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
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书序即今书诸篇首所冠者若昔在帝尧至作尧典
其志意敷布而宣畅庶几天下后世即得其傅而求
圣经之理有所补益耳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
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
息用不复以闻傅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
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书序即今书诸篇首所冠者若昔在帝尧至作尧典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2b 页 WYG0056-0404b.png
虞舜侧微至作舜典者即此序也古文本自作一篇
在百篇之后安国意谓此序之作乃欲序所以为作
者之意一篇之义观序则昭然可见但作序者不敢
厕于正经故谦而在下今吾既欲著述是书岂可代
作者之谦须从宜引而分之各冠其本篇之首使与
本篇相从附近此正安国言已所以分序冠篇之意
也书本连序五十九篇今序既分是损其一篇故言
定为五十八篇也安国此傅本承诏而作作毕当以
在百篇之后安国意谓此序之作乃欲序所以为作
者之意一篇之义观序则昭然可见但作序者不敢
厕于正经故谦而在下今吾既欲著述是书岂可代
作者之谦须从宜引而分之各冠其本篇之首使与
本篇相从附近此正安国言已所以分序冠篇之意
也书本连序五十九篇今序既分是损其一篇故言
定为五十八篇也安国此傅本承诏而作作毕当以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3a 页 WYG0056-0404c.png
奏闻但会国家有巫蛊事武帝好经籍之道至此灭
息用是故不复以其所傅闻之于上惟是傅于巳之
子孙使之遗与后世之人行之耳然安国虽欲贻与
后人亦不敢望后人必行故云后世若有好爱古道
广博学问志怀雅正之君子与我同于慕古之志𤼵
明吾道亦庶几傅而不至于隐蔽也按王制言执左
道以乱政者杀郑玄注云左道谓巫蛊之属以非正
道故为之左道以蛊皆巫之所行故曰巫蛊蛊者总
息用是故不复以其所傅闻之于上惟是傅于巳之
子孙使之遗与后世之人行之耳然安国虽欲贻与
后人亦不敢望后人必行故云后世若有好爱古道
广博学问志怀雅正之君子与我同于慕古之志𤼵
明吾道亦庶几傅而不至于隐蔽也按王制言执左
道以乱政者杀郑玄注云左道谓巫蛊之属以非正
道故为之左道以蛊皆巫之所行故曰巫蛊蛊者总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3b 页 WYG0056-0404d.png
名汉书武帝末年上年老淫惑鬼神崇信巫术奸人
江充因而行诈先于太子宫埋桐人告云太子宫有
蛊气上信之使江充治之于太子宫果得桐人太子
知已不为此以江充故为陷已因而杀之帝不知太
子实冤谓江充言为实诏丞相刘屈氂𤼵三辅兵讨
之太子赦长安囚与斗不胜而出走奔湖关自杀此
即巫蛊事也
江充因而行诈先于太子宫埋桐人告云太子宫有
蛊气上信之使江充治之于太子宫果得桐人太子
知已不为此以江充故为陷已因而杀之帝不知太
子实冤谓江充言为实诏丞相刘屈氂𤼵三辅兵讨
之太子赦长安囚与斗不胜而出走奔湖关自杀此
即巫蛊事也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4a 页 WYG0056-0405a.png
尚书详解
有唐虞三代之议论有叔季之议论居叔季之世而求
绎乎唐虞三代之书难乎而得其蕴也夫书之为书断
自唐虞迄于秦穆凡尧舜之典谟禹启汤武之誓命周
公成康之训诰悉备于是读是书而求以绎之其可以
叔世肤见料想而臆度之哉要必深䆒详绎求见乎唐
虞三代之用心而后可故读二典三谟之书当思尧舜
授受于上皋夔稷契接武于下都喻吁咈者何谓读三
有唐虞三代之议论有叔季之议论居叔季之世而求
绎乎唐虞三代之书难乎而得其蕴也夫书之为书断
自唐虞迄于秦穆凡尧舜之典谟禹启汤武之誓命周
公成康之训诰悉备于是读是书而求以绎之其可以
叔世肤见料想而臆度之哉要必深䆒详绎求见乎唐
虞三代之用心而后可故读二典三谟之书当思尧舜
授受于上皋夔稷契接武于下都喻吁咈者何谓读三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4b 页 WYG0056-0405b.png
盘五诰之书当思人君布告于上臣民听命于下丁宁
委曲通其话言而制其腹心开其利病以柔其不服者
何旨读九命七誓之书当思其命诸侯命大臣者何道誓
师旅誓悔悟者何见以是心读是书唐虞三代之用心
庶乎其有得而唐虞三代之议论可以心通而意解矣
柯山夏先生僎少业是经妙年撷其英以掇巍第平居
暇日又研精覃思而为之释今观其议论渊源辞气超
迈唐虞三代之深意奥旨皆有以𤼵其机而启其秘于
委曲通其话言而制其腹心开其利病以柔其不服者
何旨读九命七誓之书当思其命诸侯命大臣者何道誓
师旅誓悔悟者何见以是心读是书唐虞三代之用心
庶乎其有得而唐虞三代之议论可以心通而意解矣
柯山夏先生僎少业是经妙年撷其英以掇巍第平居
暇日又研精覃思而为之释今观其议论渊源辞气超
迈唐虞三代之深意奥旨皆有以𤼵其机而启其秘于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5a 页 WYG0056-0405c.png
千载之下不谓先生居今之世而言论风旨霭乎唐虞
三代之气象也呜呼书说之行于世自二孔而下无虑
数十家而卓然显著者不过河南程氏眉山苏氏与夫
陈氏少南林氏少颖张氏子韶而已程氏温而邃苏氏
奇而当陈氏简而明林氏博而赡张氏该而华皆近世
学者之所酷嗜今先生继此而释是书观其议论参于
前则有光而顾于后则绝配夫岂苟作云乎哉麻沙刘
君智明得其善本不欲秘为己私命工锓木以与学者
三代之气象也呜呼书说之行于世自二孔而下无虑
数十家而卓然显著者不过河南程氏眉山苏氏与夫
陈氏少南林氏少颖张氏子韶而已程氏温而邃苏氏
奇而当陈氏简而明林氏博而赡张氏该而华皆近世
学者之所酷嗜今先生继此而释是书观其议论参于
前则有光而顾于后则绝配夫岂苟作云乎哉麻沙刘
君智明得其善本不欲秘为己私命工锓木以与学者
夏氏尚书详解 御制诗 第 25b 页 WYG0056-0405d.png
共之余既喜柯山之学有傅于世而嘉刘氏之用心非
私生町畦者之比也求予为序故书以赠之淳熙丙午
七月日觉斋时澜序
私生町畦者之比也求予为序故书以赠之淳熙丙午
七月日觉斋时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