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策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68H 页
[用人之道]
 
 王若曰。国家安危。系于用人。一君子进。则众小人退。一小人进。而党类乃炽。阴为不善。阳欲掩之。假托公论。实济私谋。窃弄威福。以钳制士林。屡失而不知悔。见非而不知违。复起趋(缺)。渐成祸基。终使人主孤立于上。岂不大可畏哉。自古帝王。能辨君子小人。以臻治理者谁与。终不能辨。以致乱亡者谁与。其或知而不能去。终至于颠覆者。又谁与。惟我东方。 列圣相承。德化大行。纪纲振肃。宜冰炭薰莸之不同器。而往在 先朝。奸人或起。几危 宗社。言念及此。不胜寒心。岂 圣明之不能辨而致此。抑亦关于时运而不能免者耶。逮予眇末。虽曰不明。群贤布列。可无此忧。但世降俗末。习成浇漓。他日幸有奸党潜炽。窃欺白日。阿附权门。欲售其术者。则其可防微善处。潜沮邪胆耶。舍忍缩首。以待酿成乎。何为然后。上下信结。君臣义全。以图万世无虞之策乎。大抵人主之德。莫如仁明武。而予素乏焉。其于进退人物。不亦难乎。噫。纪纲不立。士习渝靡。亦当今之大患。则岂非谋国者之亦所当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68L 页
虑而思所以振整之耶。古人云治国如治病。其不知其病而欲药之。不亦难乎。诸生博识经史。闻见必广。必有能言是者。悉陈无隐。予将亲览焉。
臣对。臣闻小人之与君子。犹阳之有阴。迭为消长。而其机实在于人主之明不明如何耳。是故。古昔哲主。不患有小人。而患吾之明有所不至也。所谓明者。非猜防畏备。惟事察察之谓也。湛万理之源。辨是非之归。公好恶信赏罚。凡可以服人心而已。虽有壬人。孰能施其术者哉。恭惟 主上殿下聪明睿知。赫然有临。于贤则任之不贰。于邪则去之不疑。朝著肃穆。固无奸秽侧足于其间。而今乃进臣等于庭。亲洒 宸翰。特详于小人之祸。而询以预待之道。其难其慎之意。溢于言外。其所以感激愚衷者至矣。敢以浅末之见。对扬休命之万一。臣伏读 圣策。曰国家安危。(止)岂不大可畏哉。臣谓自古小人之误君败国者。率皆职谅善背以示可信。故其始也。未尝不由于得其君而行其志也。不幸而人君罔或致察焉。则僭始既涵。忠邪混迹。诈信莫辨。终至于掣其柄而自操之。则人主虽或觉焉。而运动弛张。且不能自由矣。彼方且自以为得。颜厚而不知耻矣。尚何听其自悔而自远哉。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69H 页
是则致祸者虽小人。而使小人至于此者。君心之蔽也。诗曰式遏谴绻。伏愿 殿下留心焉。臣伏读 圣策。曰自古帝王。(止)终至颠覆者又谁与。臣闻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则辨君子小人。以臻治理者。非三代以上圣人。不足以语此。翕受敷施。而九德咸事。流放窜殛。而四凶服罪。此唐虞之际。所以一吁一咈。而陶雍熙之治者也。夏之吁俊。而有谋面之戒。商之敷求。而有不匡之刑。勿用憸人。其惟吉士。见于周书者。又尽详焉。此三代之盛。后世莫能及者也。若夫秦之于斯,高。汉之于弘,石。唐之于杨,李,卢,裴。宋之于王,蔡,贾,韩。或惑之而不能辨。或知之而不能去。其所以致乱亡颠覆者。前后一辍。则其君之明暗为如何哉。书曰。终始慎厥与。惟明后。伏愿 殿下留神焉。臣伏读 圣策。曰惟我东方。(止)不能免者耶。臣谓小人之在治世。固不敢萌其狂猜之心。而少间得乘其几会。则或逞其邪谋。虽圣帝明王。固不得以逆也。此四凶之所以混于尧朝。三叔之所以得监于殷。而四罪之施。东征之举。竟贻于舜与周公者也。方 先朝极治之时。明明在上。穆穆在下。小人革面。上同乎治。而 先王方且包容遍覆。浑善顽同归于化矣。曷尝曲为之防。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69L 页
而累同寅之治乎。是以奸人虽起。而终不足定矣。是岂 圣明之有所不及而有以致之乎。伏愿 殿下。以 先王之心为心。而又以是惩毖焉。臣伏读 圣策。曰逮予眇末(止)不亦难乎。臣奉读再三。有以见制治未乱。保邦未危之盛心。而欲别为一说。以效 殿下之问。则臣之愚虑。有所不及。而窃于 圣问中。上下信结。君臣义全云者。深有所感焉。夫信义者。人性中固有之理。而克绥厥猷者。在上者之责也。书曰。作周孚先。 殿下诚能以此为心。则其所以防微善处。潜沮邪胆者。奚待臣言之赘乎。伏愿 殿下。致思焉。臣伏读 圣策。曰纪纲不立(止)思所以振整之耶。夫振纪纲则在于威信。正士习则在于教化。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又曰恺悌君子。何不作人。此在 殿下加意焉耳。臣伏读 圣策。曰古人云治国如治病(止)予将亲览焉。 殿下之言。即殷宗命傅说之意也。而及于刍荛。尤见其求言之益切也。臣初无奇才异能。随行而入。姑不敢仰揆 渊衷。尚何有瞑眩之药。可以中 殿下之病乎。但 殿下之问。详于防小人。而不及于进君子。夫君子进。则小人不足忧矣。孔子曰。取人以身。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傅说曰。后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0H 页
从谏则圣。臣之所引。散而不一。辞且鄙拙。固不足以仰尘 睿览。而平日之所欲陈者。故于此而覼缕焉。伏愿 殿下。少垂览焉。臣不胜兢惶之至。谨昧死以达。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晦斋伸冤疏
臣等伏以世道之污隆。文运之亨屯。未尝不相关。而任世道之责者。必以文教为先。我 朝文治二百年于玆。而崇奖义理之学。至近世而益眷眷焉。特未暇于表章之典。方有待于斯。今者亦已久矣。不幸 国家多事。内贼污秽儒绅。外寇焚荡学校。十数年间。礼乐文物。无复前日之旧。而文运之衰。未有甚于此时也。循环往复。虽理势之必然。而气数之或然者。当有人力胜之矣。凡干扶衰之策。其可置之寻常而莫之恤乎。 殿下承艰大之业。临御以来。动遭盘错。忧勤固多。而盛烈亦非一二。故非常之举。必以望于 殿下。如削勋一事。为国人最所称道者。盖以乙巳伪勋。虽已暴扬。而 先朝带砺之盟如昨。岂以举朝经旬伏阙之请。而勉强从之者乎。必其得于耳目之详而郁于 宸衷者。宜亦久矣。故能断然镌罢。以快神人之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0L 页
愤。自是人心正而天理得。一时冤死之魂。始瞑目于地下矣。今且数十年。而一哉之 王心。犹以李彦迪。不克救正。谓非其人。而不可忝庙。夫从祀之请。事关重大。士林中固且拟议。既久而后。乃敢疏达。初 赐之答曰。重事。难以轻举。此则闻命矣。至于开视彦迪之事。则臣等所未晓也。 圣度包容。不轻弃人。况于彦迪乎。彦迪。尝蒙殊异之 宠。想已感泣于冥冥之中矣。今一朝而疵吝辄出。是必闻于 上者前后二人不。然特出于欲得其详而与之之盛心也。不直则道不见。诚如 圣教也。臣等地偏生晚。事难徵实。 圣明既因所闻而直之。臣等有何所见而现之乎。窃伏思之。人之宇量有宽狭。见识有浅深。处危乱之朝。慷慨愤惋。一言而招拂。至罹害者。人固喜其直节。周旋恳恻。审缓急于颠沛之顷。不屑屑于近(缺)者。人反惑焉。鲜知其洪量。乙巳之祸。虽有克难之才。决不能容其力矣。 仁庙宾天。尹任入侍。谗贼藉口。乘机阶乱。捏为废立之说。媒孽于王室。群邪罗织。 慈殿投杼。遂丧之势。欺天而胜天。举朝惶惑。初莫知其端倪。虽或意其必无。何暇做去就于其间乎。既在其位。参鞫何可避乎。推鞠本出于恤刑之意。未必死也。闻其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1H 页
狱官急于取服。厚赠五百。不服而径死者。多讯杖用。较正之启。非彦迪。其能为之乎。忠顺堂引对之日。彦迪独进曰。专心于所事者。不为深罪。其日同参之录。力辞以无功。过此则惟决于一死。而无复可为者矣。圣人亦有大贞凶小贞吉之戒。死其可轻哉。彦迪志存经济。又际遭遇之隆。而自 中庙时。为养乞外。在朝日少。乙巳 仁庙哀疚中。屡降 召命。力疾趋朝。未几旋遭 荆湖之恸。皇皇罔措之际。祸起不测。彦迪以两朝元老。黾勉从事。虽病母在床。而岁除不得归省。岂于 主少国危之时。始负门闾之望。而贪恋不去者乎。自古及今。为人臣而勤事忠亮者。多见其人矣。志在天下国家者。绝无而仅有。彦迪不以已然之故。而忘国家之大计。超然若处无事之朝。勤恳于章奏之间者。惟启迪辅导一事。开悟君心。亦非去祸之本乎。议者固以彦迪。不能早退于两尹搆衅之日为歉者。人臣进退。若但如此。而在列者皆有是心。则为人君而得忠荩之用者。几何时乎。呜呼。彦迪以营救逆贼。得罪于当时。以不救无罪。见疑于 圣明。臣等窃料。彦迪之魂。宁安于塞外。而不安于庙庭也。彦迪学问造诣。非臣等所可量论也。心迹大槩。为人所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1L 页
叹服者如此。伏愿 殿下更加察焉。李滉笃信圣贤之学。最好程朱之书。得见彦迪遗书。宛然若出于程朱之笔。心悦而诚服。非阿其所好而过为推尊者也。殿下一言而此二人者。便作议论中人。窃恐士之趋向。或怠于所从也。伏愿 殿下谅察焉。臣等南鄙陋儒也。疏陈独后于人。而辞且未莹。聊备 殿下之博采。岂敢必聆 俞音。臣等不胜惶恐之至。谨昧死以闻。
湖南儒生自明疏
臣等伏以雪人之冤。出于公。称己之冤。由于私。出于公者。犹不得伸。由于私者。岂易自明。然在 先王朝之事。虽未蒙快从。在 殿下时之事。岂遂默默。自纳于不测之诛乎。 国朝儒先。道统相承。炳如日星。学者倚墙窥庭。得其门者盖寡。以臣等。为摈斥李彦迪者。是论者自污其口也。昧之于君父之前可乎。臣等本意。初欲伸救成浑。而成浑之所就正者。莫近于李滉。李滉之所尊尚者李彦迪。则摈斥之云。虽儿童走卒。岂信其然乎。论人善恶。必于其伦。朱季友著书。直毁濂洛关闽之说。是大段无状底人。声罪杖之。其罚犹轻。论者以臣等。方诸季友而有甚焉。 殿下遑遑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2H 页
罔极之中。汎 允其请。臣等未知死所也。卢守慎才识高明。亲承提诲于李彦迪。而称之曰三韩心学。惟先生有之。其挽李滉词曰。渊源宋贤四。统绪国儒三。因押三字为句。不悉数而无嫌。臣等因撰四句为对。窘于剩而姑阙。其于大贤。诚不足为加损故也。呜呼。是未必 殿下之意。而迫于职竞之人。 圣明之下。谁敢有复言者乎。臣等晚生南服。窃闻崔永庆被鞠之日。非无至亲笃友。坐视其死。而无敢有争之者。事定后。岭南儒生。始抗章以枉杀山人。归狱于成浑郑澈。此二人者。岂诚杀永庆乎。实永庆自不能少待尔。只以未救其死为杀。则与至亲笃友为一间耳。况成浑初不干狱事者乎。咸称其冤。不亦宜乎。臣等不自量力。当 国家危乱之际。并生为伸救之计。则臣等之罪也。圣人严赏罚功罪之实。好生之德。常贯乎其中。又必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臣等所望于 殿下者。非特为臣等计也。欲 殿下以清明纯粹之资。立鉴空衡平之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民自以不冤。伏愿 殿下察纳焉。
民瘼疏(代方伯作)
臣伏以使臣之务。惟在乎宣上德而达下情。苟但以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2L 页
宣布教条。考课殿最。为能尽职。而不以苏残袪弊。振民善俗。为能称职。则其何以奉扬治化。而保固邦本乎。故非有才德恩威素协人望者。不足以当之。如臣者迂愚戆拙。本无寸长。历官中外。已试罔功。辜恩负国。死有馀罪。惟是奔走服役。尽心民事。为洒愆赎罪之万一。是以每闻方面之 命。惟惶惧屏息。如不自容。而卒不敢辞者。诚以一得之见。欲尽于州县之间也。然自按道以来。夙夜忧勤。勉竭驽钝者。凡几阅月。而于所谓苏残祛弊振民善俗者。盖蔑如也。岂非才不足以当之而然也。容有厚事不当处。而必待于 上者乎。臣窃惟国家之有湖南。犹中国之有荆扬也。财赋之办。兵卫之备。率多于是乎取焉。诚国家之府库。南纪之保障也。强弱虚实。形势所系。岂不重且急哉。切宜藏富蓄锐。以待不虞。岂可竭材殚力。先困其本乎。今者巡历既遍。采察既多。州县之积弊。军民之痼病。昔固耳闻。而今焉目击。昔固口诵。而今焉心怵。盖所见益切。则所感益深矣。臣未知 殿下深居轸念。亦如臣之今日乎。而况风俗坏败。人心渝薄。词讼之间。败常干纪者。十常八九。姑举其大者。则以父求杀子者二。官吏毒杀地主者二。欧母者二。子诉母者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3H 页
五。杀人者二十四。强奸者六。欧辱嫡母者一。子断母指者一。弟咬兄指者一。凡以弟诉兄者。以妻背夫者。以侄诉叔者。姑姊妹族党相狙诘争诉者。不可胜言。臣每于决遣之际。僾然哽咽。食不能下。私自语曰。以如今主张教化之日。而无复人理。至于此极何耶。既而思其故。则以如是憔悴穷蹙之民。而责以人理。吁亦难矣。尚何望得其力于亲上死长之际乎。而主宣化者。亦不得辞其责矣。以此益知辅保方面。果非如臣之比所能为也。既叨重寄。狼狈失措。不得已复出于迂远之策矣。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王者之政。固如是而已焉。有剥割其民。而望其有恒心乎。我国之民。有恒产者无几。而常赋之外。征徭烦重。名色科敛。交迫横侵。加以兵役之苦。妨农夺时。闲暇之日。而有同绎骚之时。镇将边吏。徵索苛暴。又有不能堪者。遂致逃丁逋租。卒岁几何。而荒田之税。虚簿之责。荐加于见存之民。卖田鬻畜。以苟目前。几何其不遂与俱去乎。 君门九重。堂下千里。筑塞冤郁。无与疏决。则将见一路枵然。而国非其国矣。岂不大可虑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3L 页
哉。昔宋之儒臣于应诏封事。首言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恤民之实。在于省赋。古今为策。岂有出于此者乎。臣愚以为一番经理。正在此时。然后人心可正。民生可安。而国势可保无虞矣。臣未知 殿下苞桑之计。其亦及此矣乎。臣性执而愚。学误而固。前日既尝 启禀。初不计举论。而区区蝼蚁之诚。自住不得。诚以不如是。无以宽一分于民。而副 殿下渴治之心矣。以是乃敢先于郡邑之间。凡可为民之病者。既以一切釐革。而其他数在经费。事关沿革者。条目亦多。臣不敢独任偏见。乃与守令之有识虑者。相议契勘。画一以上万一。 殿下择而施行焉。则犹所谓苏残袪弊。或庶几焉。而振民善俗之效行可言矣。尝观先儒之言。曰天下之事必须变。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大抵更变之事。未见其利。而徒有烦扰之弊者。则固未可轻议。若分明是民蒙其泽。而不害于事体者。则 殿下亦何惮而不为乎。抑尝思之。亲民之官。莫切于守令。而守令未必皆得其人。要择一监司而已。古之人盖有揽辔澄清者矣。如得威望素著。器局峻整者授之。则其精神风采。不待臧否。而部下自肃。各效其职矣。但今之监司。一岁而易。未究利病之源。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4H 页
未尽抚摩之方。束装待期。何暇责效。臣意以为更迟一期。俾展施措。而又与兵使水使。同心共力。以修武备。以养兵力。而宽恤之意。常存警饬之中。则庶有维持巩固之势。而非复如前日之虚疏玩弛也。伏愿 殿下。留神省察。断以 睿算。特赐开允。以为一方之幸。不胜幸甚。无任勤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与卢察访(守讷)
昨蒙委馈锦鳞。此实川鱼之美者也。脍其一。炙其一。烹其一。味各不同。其悦于病口愈深。若沉痾之去体。邮厨供进。亦如是乎。思想及此。故敢且告之。不宣。
答安察访(昌国)
前蒙远过。从容晨夕。感幸迨极。所托不腆文字。乃于还旆。翼日草毕。虽引日为之。只益拙矣。故付来使寄上。近见高淳昌(霁峰)所制碣铭。甚得体。舍此何求。以此为行状。脱落陋铭往求。幸甚幸甚。吾非虚让。入石文字。非老于文墨者不能。仆之为此。岂不大可笑乎。望须照谅。眼病日甚。未得考见古文。鄙俚之甚。更冀亮察。行状元草姑留。以待推还。
寄孙儿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4L 页
汝之读书。不必拘于课限。平心读之。若急迫读数。恐反成疾也。虽曰勉强学问。好读书者。亦寡矣。不知味则不好也。故相洪彦弼。授子暹相公史略。读毕。又令读之。如是者四。终令成诵。父子文章。发自史略云矣。国家兴亡。君臣贤否。人物出处。了然于心目之间。此第一义也。一圈之下一二行记事者。不必数读也。半张一张记事处。是作传法乎。后学年少辈。先要联句。甚害事也。知作行文。终必成才。须于史略一书。如凿井见泉。期以年月。可也。毋忽毋忽。
与郑吏判(琢)
谨问令候何如。怀仰旧仪。老境益切。焰。齿发日催。一步须筇。异日瞻拜。是望外也。冒昧惶悚。前县监丁至。先师舍人公之子也。少从遐裔。生业蔑如。今其慈亲年俯八十。贫无以为养。旅寓京中。欲乞一县而无因。悯迫之情。谁得以知之。此人居官谨勤。已有声迹。自能堪受县寄。况其先人未及霈泽。而卒于海岛。昭雪之后。褒典无及焉。一家穷困。知恤者鲜矣。岂非事远而忘之耶。适今阁下持衡。倘念及此。拟议之际。必有所先后焉。便途有阙。特赐恩怜何如。焰衰朽微琐之人。非平素慕恃之深。何敢乃尔。僭渎之罪。惟令慈裁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5H 页
之。不胜区区之至。
答梁丹城(而敏)
我书自此去。君书自彼来。乱离后千里面目。此已足矣。但闻君遭火灾。至于爇须。我患腰痛。方出死之路头。相期只在泉下。复有何望。来书拟为面目。置之壁间。此书且达。应不恨于前书之见烧也。力病手草。所希好保残龄。脉脉不宣。
答辛府使
民焰老病无状。猥承下书。不胜感惧之至。明府悃愊。闻于人者有素。一邑咸仰德政。至勤弊瘼之问。未闻有陈达者。岂可无言者乎。而久弊多端。实未能言者。民常慨叹。无便一进以听处分。大抵大同之役。甚便于民。列邑稍稍有行之者。吾乡特以用事之辈。沮抑不行。许多名色。种种科督。不时出定。一夫一匹之催。无月无之。民甚苦之。今因赐问之辱。无以仰答。姑以此报塞殊遇。伏愿察纳。病困气短。不暇他及。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杂著
  
竹树书院谕县学者
静庵先生之祠。今且成矣。将以月二十一日。奉安位牌于祠室。诸生其洗心易虑。以来奔走哉。但其营立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5L 页
之意。不可不先讲之。故辄忘其凡陋而为一说。恳恳为诸生道也。不知其果信否乎。窃惟孔子之道。如元气之在天地间。不可一日而离焉者也。是以。古之圣人。建设学校。遍诸天下。俾万世王祀无穷。欲人之知尊其道者至矣。世降学废。道术不明。士游于其间。而莫知其所由。然则其或玩而侮之者。亦有之矣。然而一有得其道者虽一二于万分。而如有一行之修蹇。一节之可尚。则亦莫不歆羡而称叹之。盖其秉彝好德之心。终有所不泯而然也。况其所得。非特一二于万分者乎。祠学之设。非有所加于乡学也。盖为先哲之已往者。或以其乡。或以其寓而立祠。以致尊奉之意。而因为学者藏修之所。欲学者新其耳目。而提拂其旧习。幸而不至于玩而侮之尔。吾东方旧无书院。近自周先生倡之。而又得儒宗。张大其规模。厥后建置。又非一所。而主张之人。皆士林所信向者。故志学之士。稍有所向望。而性理之说。绝于学者之口。数十年之后。周程张朱之书。盛行于世。玆未必不由书院启之也。绫之为县。山明而水秀。间有文学之士出于其间。而如吾静庵先生者。尝谪于此。庶学者有所矜式。而卒至于甚不幸焉。则为士子无穷之恨。其有既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6H 页
乎。昔屈原沈湘。楚人为之竞渡。介子焚绵。时人为之寒食。其忠愤介节。犹有称思于后世而不能忘。而况于先生。其真所谓知尊夫子者乎。祠宇之立。盖不得不尔也。祠宇既不得不立。则书院之所宜有而不可废者固也。书院既不可废。则游于中者。其可以寻常视之。而漠然无所兴感者乎。吾闻玉川精舍。有试才之规。而今不暇焉。姑以此先之。知当有以起诸生之讼者矣。然所以望于诸生者。不其厚且大乎。昔者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观者如堵墙。使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废。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举善者留之。而非其人者自退。诸生相与振奋激励。常思所以处此者固非偶然。而必其身于修士。则因循苟且之辈。自不容于其间。而向所谓新其耳目。提拂其旧习者。岂不于此而验耶。诸生其亦念之哉。
上方伯请建玉溪书院
生等伏以秉彝好德。出于天理之自然。而人心之所不能自已者也。是故。尽同然之理者。必有以感同然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6L 页
之心。生而歆艳之。死而至于崇奉之。是岂千百人之心。私于一人而为之哉。所谓好德之良心。不期而然者也。故判书卢公。深沈德量。固已见重一世。而吾乡人觌德。最深且久。盖有他人所不能及知者矣。公之少也。受学于吾乡斯文安先生之门。而乡之朋士。得与从游。自当时皆自以为不可及。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瞷之熟而悦之深矣。及其出为世用。而往来经由之便。亦尝在于是府。故乡士之相知者。无岁不相从。而数十年间。未尝见其德履之或变。所养者益熟焉。则非懋于克念之功者。能如是乎。天丧斯文。不幸而奄忽焉。其为梁摧之恸。曷其能已。生等方欲建院立祠。以寓尊尚之意而瞻思焉。顾以事在一乡。不由于在上者之颔可。则人亦未必信其为。而工役之费。况难办于私者乎。且非不知此事体面重大。不容轻举。而汲汲于为此者。抑有意焉。恭惟閤下好贤爱士。谕于士夫之心者有素。而于吾公未必无一日之雅。则谈论之间。一芝一兰。其臭味。应不相远矣。此乘之会。意其在此。不审閤下以为何如。生等瞢学浅识。固未足以论公之世。且以狂僭之说。为閤下请焉。窃尝思之。公虽由科第出身。其学也曰记诵未也。曰词章未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7H 页
也。不见其有讲习之劳。而能发明圣贤之底蕴。则所务者非徒博也。不见其雕镌之功。而发于程文者。亦要其有实用。则所尚者非空言也。不必矜持而心未尝放。不必端敛而体未尝肆。不有意于谨言而发于口者。无蔓辞焉。不有意于修行而施于为者。无苟举焉。处世应物。不露圭角。浑厚温醇。未易涯涘而发于光辉者。有不得而掩者。殆所谓默而成之。不言而存者欤。然而旷度宏量。谦退不伐。一时名道学者。莫不历访而事友之。至其所以为受用者。则疑别有自得处。而亦未尝语人也。平生仕宦多任外寄。而且以常调自处。不敢涯异于人。故誉望虽隆。而未必知其所资之深也。朝夕拟以公辅。而亦未必目为儒宗也。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生等之不知宜矣。不知如何而可谓之好学。如何而可谓之成德乎。生等之以是观公而称思者。非阿其所好也。非故为好事也。乃其所见者然也。虽然。此特论其所存者。今其诸孤创钜痛深。虽未及纪次之事。而宜必有状其行者。阐扬其幽微。则生等之言。始订其不诬也。閤下其亦信否。第念吾东方书院之说。古所未闻。而肇自我国朝。其始也创见而誇美之。固以为昭代之盛事矣。其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7L 页
后踵以为之者。又不知其几所。则人情贵耳而轻目。在古则未为不可。在今则或为不然。事久而玩。情狃而衰。已有议其不可为者。则吾道盛衰之机。未必不由是而知之。为吾徒者。岂不寒心矣乎。当此之时。阁下苟以此为出于摹仿之为。而不留意。则生等亦何所望哉。况府是南中雄邑。士子之多。示诸州为最。而学校之外。迨未有藏修之所。则凡干右文之事。其不系于方面之寄者。閤下诚能不以为不可。则晦斋▦书院者。乃前监司沈相公所寘力者也。取其见成措置行下。不胜幸甚。
丁酉通谕檄
(缺)至于 主上。自将向都城。其为臣子者。其可寝食私室。观势之自至如何而已矣乎。(缺)
犒 天将文
蠢尔倭奴。负固扶桑。不曰朝鲜。 天子之疆。驾海压境。曾是不意。事迫图存。且须出避。避将何之。周道如砥。控于 大邦。王赫斯怒。矫矫虎臣。是申是甫。桓桓于征。自 天子所。迅扫箕都。如雷如电。馀威所及。松京底宁。凶酋屏息。汉阳窃据。驻师阅月。万全无遽。固所不治。引诱使去。 宗社可安。羞辱且置。俾我生灵。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8H 页
且有遗类。阃外制命。此或便宜。抑不可纵。彼诈而欺。南裔引领。 王师勿迟。万灶貔貅。曷饮食之。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壶浆宿设。不旨不时。无曰菲薄。远人之情。振旅闲闲。复命 帝庭。百年东土。万口丹青。𠺜我东人。无废圣经。尔之得生。非以甲兵。侯度益虔。吾 王之诚。海外有截。 天子之灵。
高秀才(傅楫)字说
余尝念心之为物。把促不定。虽学者唤醒提掇。犹患工夫间断。况于他技乎。执其道而心不容放者。予于篙师见之矣。篙师操舟。寄人性命。洪涛巨浪之中。荡桨沿洄。虽欲一念怠忽。不可得也。以是利涉大川。如履平地。人见楫之运。而不见心之妙也。朱子曰。撑船须用篙。吃饭须使匙。不理会心。是不用篙不使匙之谓也。发明心学切要之言也。及读殷宗命傅说之辞。则曰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继之曰启乃心。沃朕心。可见倚任之诚切。而其非特在傅说之心。未尝不叹服其天资甚高。甘盘之学。不但在于文字间也。精神所感。帝赉良弼。契合昭融。宛若虞庭之都俞。为后世歆艳慕用。至于取以为名字者有之。未必知其要之在于心也。高君傅楫。顾名思义。请余易其字。因请毕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8L 页
其说。予谓高宗之于傅说。既为之用。然后有楫之喻。未当其任而等待之。则亦虚设尔。姑取其心。而字之曰君平。如求实用。自君之胸海始。君以为如何。
万历丙午新正之二日。晚轩老叟书。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序
  
厚伦成俗契序
秉彝好德之心。无古今之异。而人所同得者。叔季以来。学校废而无管摄人心。吕氏乡约之书。所以作也。其行于世。必有时而显晦。在吾东则嘉靖己卯年间。固尝修举矣。未免有喜事者。参错于其间。以致祸败。厥后屡欲修举。而不敢必行。虽有所畏而然。而然其秉彝之心。未尝亡也。国家经乱。人心涣散。乡无善俗。有识寒心。近有乡里中旧业文字者数辈。慨然思古。其相与往来者。无虑十八九人。结为契好。以劝勉规戒之意。严其条约。其为之兆也。有可观者焉。岂非根于秉彝之心者乎。抑尝思之。夫所谓契者。必同心同德。乃可行之无废也。古亦有修契事者。虽但为文酒之会。觞咏之间。风流气槩有相似者。无龃龉于其闻者也。况以行谊相求。可不谨于始乎。虽或有未学者。须于讲信修睦之日。丁宁相告语。期于自新。则为益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9H 页
多矣。老病昏耄。所可言者。忘之久矣。犹相率请名其契。欲以厚伦成俗。副塞厚望。未知可否。因书其意而归云。
知今堂序
万历三十年壬寅冬。知今书舍成。学者五六人。绵力僝功。亦非偶然矣。梯谷旧无书局。子弟生而不知学者多焉。李君景引。居家晚年。授职不仕。有来者亲属数辈。无馆可接。同爨而教之者。已有年矣。经营之谋。实由于此。而有志竟成。其亦幸矣。自今以往。只在学者立志之远近。用力之勤懈。而堂之兴废系焉。知今之扁。正学者所宜致思焉。抑尝思之。朱子在南康。以唐人李渤之居。为流芳之地。就建书院。古人景贤好德之心。于风声所树之地。特为之眷恋焉。今于是乎为藏修之所。而不知曾有行谊之表著者。始居于是可乎。里乃古居宁地也。丽末门下侍中李凌干尝致仕焉。公丽之忠臣也。忠宣王尝以幸姬赐侍中公。置之别室莫敢犯。久从忠宣王在元。为盘缠别监。同事者皆致富。公独清苦自励。冬月。破衫单裤。不私一钱。及王窜吐蕃。公怀金。潜附驿吏献王。王及从臣。赖以不乏。王薨。奉柩东归。号呼跋涉。勤苦备至。入我 朝。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79L 页
我曾祖讳旱雨。即侍中之外玄孙也。天性孝友。监司以闻曰。某孝友特至。颁令前。自设家庙。制度一从朱子家礼。当祭必哭泣尽哀。事死如事生。乡里取其成法。成俗之效现著。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叙用何如。特授承仕郎礼储仓副丞。其终也。且以奉先厚伦之意。严条训以遗子孙。累世遵奉。人称礼法。梯谷后。复有相继以文显者。将大振家声。不幸皆早世。如吾无行者。坠失遗训。何以昭其光。后生耳目之所未逮久矣。玆敢录而示之。庶几无悔于当初择里之不暇也。景引既取晦庵规训。揭诸窗壁。若予者老而无述。不敢迂引圣谟。不揆言耄。为自迩自卑之地。为诸生告焉。世之学者。专事科文。犹未免困于场屋者。亦是知见未到。不中掌举者之意也。若要知见长进。必读经史子书。淹贯体认。世道污隆。人事得失。了然于胸中。然后为文以应之。则非但决科之利。实乃远到之需也。不然剽掠装缀。以觊侥倖者。举子中最下者也。诸生年富力强。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毋负父师。上帝临汝。既作长句一律。因为之序。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记
  
博渊亭记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0H 页
洛之水横截鹑墟。界分左右。一源之派。萦回控引。方国家太平之日。占形便置亭榭。侈于江之上下流者。凡以十七数焉。曾于周慎斋记揽秀中详矣。而江山之胜。风景之丽。取以为揭。描诸声画尚矣。徂自寇入。荡然无复形㨾。寇退而总兵金公搆亭于斯干。其想像太平。而先以是为饰者乎。第其扁亭。不于其所有事。而迂以博渊为名。徵文不于搢绅巨擘。而枉托韦布废弃之物。是适足以起人之争端。而只低了高亭声价。岂可容易僭为之说乎。犹不敢辜负厚望而试思之。则这个天渊。本以形容圣德之体段。实不外乎心目之快活。命名之意。亦别于江山之胜。风景之丽者矣。登斯亭也。俯仰凭虚。乍觉此身已在物表。不待澡雪而外缘自无。此何等境界。此何等气像耶。然则圣德之体段。心目之快活。浅深虽殊。而亦一路径也。尝闻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前辈以此为宋室南渡后名言。若爱钱惜命者。物欲害之也。相公好贤乐善。出于天性。名流亦相许可。分符剧邑。清政如水。吏畏而民安。仗节辕门。威肃于霜。令行而禁止。功高一世。秩峻正卿。缓急之间。人皆有所恃焉。此盖相公之所已能者也。今因亭扁。顾名思义。为进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0L 页
步之地。则民敬信悦。固未可易言。而所资应亦不少矣。昔横渠张氏。早说孙吴。范文正公因劝读中庸。令掇中庸之语为扁。而俾余为之记。记固不敢承命。授中庸一篇。使读而听之。则亦何敢多议焉。姑书此归之云。
止隅亭记
余友李景引。其居负隅。就隅之断厓。拓土而平之。可坐数十人。缘厓卉木不疏涤。尽教岑蔚。置茅栋。扁以止隅。揭沈仁祚额字。固取夫孔子说诗之意。而状其体段。何其著题耶。与世之虚夸以自号者。大相远矣。虽然。止隅者。守林之鸟也。景引之自居如是。而人岂以凡鸟视景引哉。景引自为秀才时。已有出林之翮。期以远到。其处也九皋之鹤。其出则朝阳之凤。其终未必著题也。既而荐授司饔院参奉。暂仕而退。终养老母。乌鸟之情。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年且衰而除马官。只谢 恩命。誉闻益彰。超授刑部郎官。私窃有侥冒之嫌。而不得不趋谢。装束甚窘。迁延遂过限。是皆未尝意必而事势自如此。始知止隅之著题。如天造地设。不可易也。年之未达。名若祟之。道之以臧。名实完之。知景引者。无如我之详。观其平生。无慕乎外。陟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1H 页
隅而望。元堂盘乎东南。实其外氏之松楸。而其先子托焉。瞻思之近且切。人子之所愿欲也。城山围于西南。其体势髣髴乎国都之南山。悠然见之而成趣。环隅之傍。皆其度内。有麦陇焉。有绵田焉。有稻田焉。直隅之下。涧流源源。名以活溪。小鲜之可烹者。不绝种焉。栖息之资。于是乎取焉。奉祭祀。供宾客。必尽其诚。不问其有无。故用常不足。取诸公私。如己之有。无少吝意。涯分已定。无有加损。不言人过失。而人议己者亦少。止隅之著题。要其终而益可见矣。如使君高蹈远引。则虽以头流为隅而止之。其不著题者。应亦多矣。晚轩老人丁君晦。力病而为之记。幸同志者。取而看焉。
百拙轩记
孔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况以深造之方。扁其居。揭之楣间。而不顾名思义者乎。古之人。谦以处己。不敢自任。而亦不肯放下退托于不逮之资。以为号而实自勉焉者。多有之矣。金上舍宣。乡之修士也。方以立扬为志业。而以百拙名其轩。请余为之记。余惟拙非道之臧也。书曰。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上舍岂固为安而甘处乎其中。为终焉之计者乎。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1L 页
就其所数拙十者言之。有非拙而谓拙者。有宜拙而谓拙者。余病奄奄。未暇面禀。姑反其说而谬答之曰。为人后而入其室。可无急于堂搆。则非维鸠之拙也。聊自活而困征徭。且不关于垦拓。则非谋生之拙也。好读书。不求甚解。陶靖节之自许也。有道者未尝善书。程夫子之戒人也。伐德伤性觞政。惟恐其不拙也。人累科举俳优。不欲其不拙也。视志而交。过我门我不憾。非交之拙也。逐人面上。无可说便不说。非言之拙也。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名宜拙也。玩物适情。信手忘机。棋宜拙也。凡此无非日休之地。而枉扁以心劳之拙。玆岂非向所谓退托自勉者乎。况花木装其怀。风月融其神。有他人说不到处。而记须作者为之。今且徵于拙手。余固拙也。恐人之并子笑为拙也。安得与子相对乎轩窗。以毕其说乎。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跋
  
司讼录跋
金侯伯干。于事不放过。其为郡县。尤致谨于平反。尝裒集决讼要览。以便剖判。不惟为听讼者之指南。使人人得见法意。不肆其诬。则亦庶几息争讼之方矣。今监司泰廷。读父书。试之一路而有裕。瓜满将归。刊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2H 页
板完山。亦可谓能继其志矣。请余志其颠末。于是乎书。 万历乙酉仲冬。光州牧使丁焰谨跋。
养休堂遗稿跋
卢君士诲。奉其先大夫遗稿来示。余受而读之。盖未有偶然操笔而为空言者也。有倡而酬之者若干篇。如应制月课诸作。所以供词掖之职也。挽诗祭文行状志铭之属。人道之最厚。而不可废者也。乞养之疏。辞职之状。尤其勤恳。而不能自已者也。呜呼。公实非用力于文字者。而其文固亦可观。况其忠孝恻怛之心。可见于此。则其但藏诸一家而已矣乎。按使金公泰廷。闻而可之。徵梓于旁邑。而与之助。故功易就。其亦幸矣。 万历乙酉闰夏上浣。
世系后跋
万历丁酉乱后。至长水之长溪。寻族孙瀷之居。方经兵火。披灰烬而坐。瀷曰。国破家亡。世代渐远。祖先官讳。恐遂未知。即出行橐而示之。请誊以遗子孙。此非族谱也。只传来历。而讳暾。(内直生员)瀷之高祖也。并录其外孙。而他不暇言。呜呼。自四大父。派分于副丞。宜若益衍以昌。而未数世。或绝不嗣。或仅存焉。可叹也夫。其存者不可不知敦本睦族之义。故识其末云。月日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2L 页
宗老人书。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铭
  
中声琴铭
苟玩而适情。南熏少二绳。苟玩而丧志。北窗多一木。二者之机。子所自知。除非中声。宁静无闹。
砚铭
宽而有容。三友源源受用。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笺
  
得请改 宗系贺笺(代方伯作)
冤深吁固切。虽辨诬于曩时。事久理益明。蒙正缪于今日。欢登封域。愤释神人。恭惟扬烈觐光。继志述事。名正言顺。粲然礼乐之可兴。谟明弼谐。焉有废坠之不举。肆负荷其遗大。克终毕乎越卬。伏念臣猥以孱资。同此大庆。迹拘湖甸。班虽阻于骏奔。心注云霄。诚倍殚于虎拜。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状
  
庆基殿移 安祭都承旨行次礼状
罪人既服。不待无将之诛。明禋肆陈。特纡维清之命。神人快愤。宗社盘安。恭惟相国閤下。气干斗牛。忠贯日月。出纳惟允。咸称喉舌之贤。复逆孚先。兼承耳目
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3H 页
之寄。迢迢千里之外。历历九重之天。伏念某职守有拘。瞻拜无路。手持段笏。空奋一击之粗拳。迹阻骏奔。遥想信宿之清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