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青莲先生集行状
青莲先生集行状 第 x 页
青莲先生集行状
  
青莲先生集行状 第 58H 页
青莲先生李公行状[宋时烈]
本贯黄海道延安府。
曾祖观察使琡瑊。妣▣氏。
祖参奉世文 赠吏曹参判。妣洪氏。
父国衡不仕 赠领议政。妣林氏赠贞敬夫人。
公讳后白字季真号青莲。延安之李为东方大族。其谱云唐中郎将李茂。从苏定邦平百济。留仕新罗。受籍于延。世有闻人。丽末有讳系孙。以文忠公李齐贤之婿。官至工曹典书。于公八代祖也。高祖末丁礼宾少尹 赠延城府院君。观察使以文章为 成庙朝名臣。祖与考两世 赠职。皆以公贵也。正德庚辰四月十一日辰时公生焉。幼沈默小言笑。聪明绝伦。未十岁。父母俱没。与内外诸从七八人。并鞠于伯父家。哀慕执丧。未尝与群儿浑处笑语。一日往宗丈家。宗丈馈以醴酒。却之不饮。问之则曰此虽醴。既名以酒。不敢饮。一坐莫不叹嗟。年甫十岁。与卢玉溪禛,梁牧使喜。学于表公寅之门。一时学徒十五人。以次受学。公年最少。常居末席。听诸人所受书。一
青莲先生集行状 第 58L 页
皆背念。其中有性理大全书矣。表公闻其然。招使试之。公遍诵十四人书如熟读者然。表公大加惊异曰。未知古有如此儿否。尝作潇湘八景歌词。传播京中。或腾诸乐府。自是声名益振。京师文士。皆迟其至。时年十六矣。屡魁乡解。至京师。名公巨卿。重其名多礼敬之。然公既早婴风树。无心进取。放迹林泉。舍后有苍松。因自号松巢。峒隐李公义健,孤竹崔公庆昌,玉峰白公光勋诸人从之游。公少时李芑谪康津。时人称芑有学。公从而学焉。留数日即归。人问之则曰吾数日见其处心行事而归矣。问曰何也。公曰凡于毫末。一皆秘之。不欲人知之。君子心事。岂宜如是也。同乡有参乙巳伪勋者。势焰熏天。犹重公名。欲一见之。公尝在山寺读书。其人托于游猎。与乡人相约而至。公闻之。移栖以避之。遭祖母丧。守墓三年。朝夕上冢。不废风雨。终始如一日。柳眉岩希春,林石川亿龄相谓曰。纯孝出于天性。虽古之孝子。无踰于此。推以自尽于方丧。必素食三年。清溪柳梦井,健斋金千镒一
青莲先生集行状 第 59H 页
时之名儒。每有礼文径庭。经理疑晦处。必往复问难。每叹曰论辨精确。真非今世人所可跂及。年二十七中司马。三十六中乙科式年。历扬清显。与奇公大升齐名。正色立朝。有壁立千仞不可夺之气像。其履历则初补槐院。荐入承政院为注书。侍讲院说书司书。司谏院正言司谏。兵曹正佐郎。吏曹正佐郎。议政府检详舍人。弘文馆应教典翰。又尝选居湖堂。丁卯以远接使从事官。往迎诏使。其年擢拜承政院同副承旨。司谏院大司谏。兵曹参知参议。未久还入政院至都承旨。辛未以文臣庭试壮元加资。为礼曹参判,司宪府大司宪,弘文馆提学,吏曹参判。辛酉以辨诬使赴京还。升嘉义。录光国勋。后追封延阳君。甲戌以大臣荐。特拜刑曹判书。乙亥关北缺监司。时本路岁凶。且有边警。上难其人。公时在罢散中。 上特命授之。道在遐远。无名之赋不法之事。狼藉无艺。公至悉理而蠲革之。威惠并行。一路澄清。后许典翰葑以御史巡抚本道。遇溪洞小氓则必问李判书好在否。葑以
青莲先生集行状 第 59L 页
其事志诸册子而美之。入为吏曹判书两馆提学。铨选平允。士论重之。公久负文望。朝夕当秉文衡。而其时处其任者久居而终不归之公。物议甚歉焉。壬申春年饥。 上命画工写流民图作屏十帖。又 命公逐帖赋诗以进。以寓观省焉。 仁圣王后升遐。朝庭论服制不一。公请 上行三年之丧。据礼引经。明白精当。群议推为第一。 上竟从之。柳相成龙时在玉堂。诵公文敬服曰此老所学。其至此耶。为写一通。置之几案。并书公论议政事一册。以自玩赏焉。戊寅以户曹判书。乞暇省墓于咸阳。十月初七日病卒。讣闻 上震悼。隐卒之典有加焉。特 命所经护丧。归葬于坡州广滩上先茔之侧子坐午向之原。康津章甫立祠俎豆之。夫人洪氏。郡守处诚之女。男善庆察访。三女适安昌善,奇诚献,朴峰贤。察访男泰吉,有吉,复吉,益吉,井吉。伯季皆县监。仲叔皆县令。第三别提。四女为柳希成,崔塈,李振先,金揲妻。曾孙寿仁,友仁,克仁,荣仁,好仁。寿仁文科典翰。有廉退节。克仁文科持
青莲先生集行状 第 60H 页
平。玄孙硕亨参奉,硕耇,硕臣,硕宾,硕昌,硕宽。并庶出十三人。公器局峻整。神彩秀朗。见识通透。言论明白。盖优游而洒落也。正大而从容也。平居夙兴盥栉。端拱危坐。研覃经传。沈潜奥义。践履笃实。至微细事。未尝放过。见事理真实处。确然自守。不随俗依违。至闻人善言见人善行。必沛然从之。无所疑贰。 宣庙初服。李文成诸公以为乙巳之祸。甚于己卯。若不伸雪。人心拂郁。无以为国。遂协力竭心。争论不已。虽以李文纯之高明。亦不能无疑于真伪之辨矣。及 宣庙允从群议。当有颁教中外之文。诸贤皆推笔于公。公不辞应命。其所以溯祸败之源流。斥群邪之奸欺。著明庙友爱之情。发凤城冤屈之状。明白痛快。至使读者感激而流涕。论者谓不独文章出等。其志气之发萃。可见于此云尔。自是论议大定。以启 宣庙清明之化。公之功可谓大矣。 宣庙尝命公作国朝儒先录序。公上明道学之渊源。次叙传授之统绪。老成典要。人无间言。公可谓知言之君子矣。不有真知实
青莲先生集行状 第 60L 页
践之功。焉得而与此哉。古人云一脔可以知全鼎。况此数件文字。不止一脔而已乎。其为都承旨也。终日端坐。严毅不可犯。厅中寂然。无敢阑语。至于内间女侍相戒曰今日李某入政院矣。惟恐语声之出于外也。 上以故久任于是职。其长铨曹也。有族人来有请。公正色出示一册子。盖录才行人姓名也。其人亦在其中矣。公曰吾录子名。将以拟望矣。惜乎子若不言。可以得官矣。其人大惭而去。公每注拟时。必遍问于郎僚。论议归一然后用之。如或有误则终夜不眠曰。我欺 主上矣。公尝以清白见录。李文成先生称之曰李某居官尽职。律身清苦。位至六卿。寒素如儒生。客至杯盘冷淡。人服其洁。思庵朴相公尝于筵席启曰。李某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云。呜呼。以公之才之德。当 宣庙盛际。倘任经纶之丕责。则其所猷为。必有可观者。以故物论皆望其朝夕入相。而公则病矣。可胜惜哉。乙巳之祸。圭庵宋文忠公。余曾叔祖也。以一世领袖而受祸最酷。含冤九原殆三十
青莲先生集行状 第 61H 页
馀年矣。至于万历丁丑。公文一出。神人冤愤。一时清雪。余每景仰于心如一日也。今硕亨以行状千里来托。余不敢终辞。而第录如右。以俟立言之君子云。
 崇祯纪元后丙寅八月日。恩津后人宋时烈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