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052-072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易择言卷十七
上元程廷祚撰
下经
(艮下兑上)
咸亨利贞取女吉
(正义)衡水孔氏曰此卦明人伦之始夫妇之义必须男女
共相感应乃得亨通若以邪道相通则凶害斯及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052-0728b.png
故利在贞正
伊川程子曰咸感也物之相感莫如男女而少复甚
焉凡君臣上下以至万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相
感则有亨通之理利贞相感之道利在于正也不
以正则入于恶矣如夫妇之以淫姣君臣之以媚
说上下之以邪僻皆相感之不以正也取女吉以
卦才言也卦有柔上刚下二气感应相与止而说
男下女之义以此义取女则得正而吉也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052-0729a.png
紫阳朱子曰咸交感也兑柔在上艮刚在下而交相
感应又艮止则感之专兑说则应之至又艮以少
男下乎兑之少女男先于女得男女之正婚姻之
时故其卦为咸其占亨而利贞取女则吉盖感有
必通之理然不以贞则失其亨而所为皆凶矣
云峰胡氏曰咸感也无心之感也无心于感者无所
不通也感则必通而利在于正泛言感之道如此
取女吉专言取女者当如是也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052-0729b.png
(存异)伊川程子曰咸有皆义男女交相感也
建安邱氏曰咸皆也唯无容心于感然后无所不感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
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
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正义)东海王氏曰山泽以气通男女以礼感男而下女初
婚之所以为礼取女之所以为吉也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052-0729c.png
伊川程子曰咸之义感也兑女在上艮男居下柔上
刚下也阴阳二气相感相应而和合是相与也止
而说止于说为坚悫之意艮止于下笃诚相与也
兑说于上和说相应也以男下女和之至也相感
之道如此是以能亨通而得正取女如此则吉也
卦才如此大率感道利于正也既言男女相感之
义复推极感道以尽天地之理圣人之用天地二
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圣人至诚以感亿兆之心而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052-0729d.png
天下和平观天地交感化生万物之理与圣人感
人心致和平之道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东谷郑氏曰天地万物虽异位其气则一圣人亿兆
虽异势其诚则一观其所感而其情可见者感生
于情也情出于正然后知感通之理
缙云冯氏曰柔上刚下感应相与所以为亨止而说
所以利贞男下女所以取女吉也
(通论)刘氏长民曰卦以咸名而彖传以感释其义者圣人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052-0730a.png
之微旨欲明感物之无心也
王氏伯厚曰咸之感无心感以虚也兑之说无言说
以诚也
秋山王氏曰止而说者谓艮止不动而意气自相和
说乃所谓感不止而动则是出于作为非感也故
六爻皆欲其静
(馀论)林氏黄中曰男不下女而女从之非正女也君不下
士而士从之非贞士也如是者不可取矣亲迎之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052-0730b.png
礼废于夫妇之间就见之仪蔑于君臣之际为女
为士者不待礼而行为君为夫者唯其易而畜之
未有不悔于其终者也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正义)崔氏(憬)曰山高而降泽下而升山泽通气咸之象也
伊川程子曰泽性润下土性受润泽在山上而其渐
润通彻是二物之气相感通也君子观山泽通气
之象而虚其中以受于人夫人中虚则能受实则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052-0730c.png
不能入矣虚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
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

紫阳朱子曰山上有泽以虚而通也
紫峰陈氏曰山上有泽泽以润而感乎山山以虚而
受其感咸之象也君子体之则虚其心以受人之
感焉盖心无私主有感皆通若有一豪私意自蔽
则先入者为主而感应之机窒矣虽有所受未必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052-0730d.png
其所当受而所当受者反以为不合而不之受矣
(辨正)愚案咸者感也感以艮为主兑直应之耳故曰柔上
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我以诚感而后物以诚
应男之下女天地之感万物圣人之感人心皆是
也本卦取义盖重所以感之者大象以虚受为言
本于山上有泽之象盖山实而不能受泽虚而后
有容感以动物而言受以容物而言感以诚为本
受以虚为本其取义各有攸在本卦则言至诚之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052-0731a.png
动物也大象则言虚己而纳善也大象往往有于
彖爻之外别设一义者先儒不察而以虚为受感
之地似不能无误也
初六咸其拇
(正义)紫阳朱子曰拇足大指也咸以人身取象感于最下
咸拇之象也感之尚浅欲进未能故不言吉凶此
卦虽主于感然六爻皆宜静而不宜动也
(通论)或问咸内卦艮止也何以皆说动朱子曰艮虽是止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052-0731b.png
然咸有交感之义却是要动所以都说动卦体虽
说动然才动便不吉
虚斋蔡氏曰本义云此卦虽主于感然六爻皆宜静
而不宜动此即以虚受人之理大传曰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程子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
顺应周子所谓主静朱子所谓鉴空衡平及先儒
所谓无心之感者皆谓此也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052-0731c.png
(辨正)愚案初处无所感之地而私意自动故曰志在外外
非外卦之谓也石涧俞氏以为此感应相与之说
案感属刚下果如其说则志在外应合内卦而言
何独于初爻言之乎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正义)山阳王氏曰咸道转进离拇升腓腓体动躁者也感
物以躁凶之道也由躁故凶居则吉矣
紫阳朱子曰腓足肚也欲行则先自动躁妄而不能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052-0731d.png
固守者也二当其处又以阴柔不能固守故取其
象然有中正之德能居其所故其占动凶而静吉

愚案人之动以足不以腓今曰咸其腓此非所当动
而动之象也然以艮止之德而处于中动固不吉
不动则必吉矣二当下体之稍上故其象为腓以
为本躁动之物非是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052-0732a.png
(正义)伊川程子曰惟顺理则不害谓守道不先动也
顾氏善伯曰虽凶而居则吉者盖能顺理以为感不
为躁动害也居非专静特不妄动而已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正义)伊川程子曰股者在身之下足之上不能自由随身
而动者也故以为象言九三不能自主随物而动
如股然其所执守者随于物也刚阳之才感于所
说而随之如此而往可羞吝也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052-0732b.png
童溪王氏曰九三居下体之上所谓股也夫股随上
体而动者也以刚过之才不能为主于内而其所
秉执者在于随上体而动焉则躁动而失正矣故
曰往吝
(辨正)
折中曰案执其随本义以为随下二爻程传以为随上
然随之为义取于雁行相从则以三为随四者近是
證之随卦初刚随二柔五刚随上柔可见也盖四者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052-0732c.png
心位也心动则形随之而三直股位与四相近而相
承故有咸其股执其随之象證之艮卦以三为心位
六二亦曰不拯其随可见也
(存异)紫阳朱子曰下二爻皆欲动者三亦不能自守而随
之往则吝矣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正义)衡水孔氏曰所执下者既志在随人是其志意所执
下贱也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052-0732d.png
伊川程子曰不处谓动也有刚阳之质而不能自主
志反在于随人是所操执者卑下之甚也
紫阳朱子曰言亦者因前二爻皆欲动而云也二爻
阴躁其动也宜九三阳刚居止之极宜静而动可
吝之甚也
(存异)会稽虞氏曰志在于二故所执下也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正义)紫阳朱子曰九四居股之上脢之下又当三阳之中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052-0733a.png
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当正而固乃得其理
今九四乃以阳居阴为失其正而不能固故因占
设戒以为能正而固则吉而悔亡若憧憧往来不
能正固而累于私感则但其朋类从之不复能及
远矣
(辨正)愚案九四初交外卦又兼说体之阴柔故爻多戒辞
贞吉悔亡言不系于外至之说则得其正然后吉
而悔且亡也憧憧往来则系于说矣朋从尔思物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052-0733b.png
之诱于外者将纷纭而至矣此爻即乐记所谓感
物而动好恶无节于内而知诱于外者先儒但以
人事之感应训之故终多影响浮游之论○朋以
譬外诱也朋从尔思外诱扰扰于胸臆之象系辞
传之何思何虑盖断章取义耳旧说以为所感之
狭又曰朋类则从其思其说似皆未当也
(通论)伊川程子曰感者人之动也故皆就人身取象拇取
在下而动之微腓取先动股取其随九四无所取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052-0733c.png
直言感之道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四在中而居
上当心之位故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贞正则吉
而悔亡感不以正则有悔也又四说体居阴而应
初故戒于贞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
感通乃有悔也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
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贞者虚中无我之谓
也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夫贞一则所感无不通若
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则思之所及者有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052-0733d.png
能感而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是其朋类则从其
思也以有系之私既主于一隅一事岂能廓然无
所不通乎
问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莫是此感彼应憧憧是添一
个心否朱子曰往来固是感应憧憧是一心方欲
感他一心又欲他来应如正其义便欲谋其利明
其道便欲计其功又如赤子入井之时此心方怵
惕要去救他又欲他父母道我好这便是憧憧之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052-0734a.png

问往来是心中憧憧然往来犹言往来于怀否曰非
也又问是憧憧于往来之间否曰亦非也只是对
那日往则月来底说那个是自然之往来此憧憧
者是加私意不好底往来憧憧只是加一个忙迫
底心不能顺自然之理方往时又便要来方来又
便要往只是一个忙
云峰胡氏曰寂然不动心之体感而遂通心之用憧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052-0734b.png
憧往来已失其寂然不动之体安能感而遂通天
下之故贞吉悔亡无心之感也何思何虑之有憧
憧往来私矣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贞则吉而悔亡未为私感所害也系私
意则害于感矣憧憧往来以私心相感感之道狭
矣故云未光大也
紫阳朱子曰感害言不正而感则有害也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052-0734c.png
(通论)象山陆氏曰咸九四一爻圣人以其当心之位其言
感通为尤至曰贞吉悔亡而象以为未感害也盖
未为私感所害则心之本然无适而不正无感而
不通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而象以为未光大也
盖憧憧往来之私心其所感必狭从其思者独其
私朋而已圣人之洗心其诸以涤去憧憧往来之
私而全其本然之正也与此所以退藏于密而能
同乎民交乎物而不堕于胶焉溺马之一偏者也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052-0734d.png
九五咸其脢无悔
(正义)衡水孔氏曰马融云脢背也郑康成云脢脊肉也王
肃云脢在背而夹脊诸说不同大体皆在心上
愚案咸取无心为义惟九五一爻当之咸其脢者不
以说感其心虽外有可喜可好之事而中之寂然
不动者如故则谓之无心可矣无悔者人情为说
所牵其极有至于放僻邪侈无所不为而多可悔
者若九五之无心于说则必元是矣此爻较九四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052-0735a.png
为远胜先儒知脢字之训而不明于爻义亦可异

(通论)西溪李氏曰悔亡是有悔而亡之也无悔是无复有
悔也
(存疑)紫阳朱子曰脢背肉在心上而相背不能感物而无
私系九五适当其处故取其象而戒占者以能如
是则虽不能感物而亦可以无悔也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052-0735b.png
(辨正)愚案志者有心之谓盖既云感则不可以谓之无心
而终不以有心为本故曰志末也先儒亦多误解
(存疑)资州李氏曰末犹上也五比于上故咸其脢志末者
谓五志感于上也
紫阳朱子曰志末谓不能感物
上六咸其辅颊舌
(正义)伊川程子曰上阴柔而说体为说之主又居感之极
是其欲感物之极也故不能以至诚感物而发见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052-0735c.png
于口舌之间岂能动于人乎辅颊舌皆所用以言

紫阳朱子曰辅颊舌皆所以言者而在身之上上六
以阴居说之终处咸之极感人以言而无其实又
兑为口舌故其象如此凶咎可知
(通论)山斋易氏曰咸感也咸以心为主而偏体皆所感之
一初咸其拇二咸其腓三咸其股五咸其脢上咸
其辅颊舌皆感其偏体者也所感出于心故皆以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052-0735d.png
咸字明之九四在上下之间其位在心故不言咸
而言所感之道
建安邱氏曰咸六爻以身取象上卦象上体下卦象
下体初在下体之下为拇二在下体之中为腓三
在下体之上为股此下卦三爻之序也四在上体
之下为心五在上体之中为脢上在上体之上为
口此上卦三爻之序也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052-0736a.png
(正义)伊川程子曰唯至诚为能感人乃以柔说滕扬于口
舌言说岂能感于人乎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正义)伊川程子曰恒者常久也恒之道可以亨通恒而能
亨乃无咎也恒所以能亨由贞正也故云利贞夫
所谓恒守一隅而不知变也故利于有往唯其有
往故能恒也一定则不能常矣又常久之道何往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052-0736b.png
不利
紫阳朱子曰恒常久也为卦震刚在上巽柔在下震
雷巽风二物相与巽顺震动为巽而动二体六爻
阴阳相应四者皆理之常故为恒其占为能久于
其道则亨而无咎然又必利于守贞则乃为得所
常久之道而利有所往也
(通论)紫阳朱子曰恒是个一条物事彻头彻尾不是寻常
字古字作其说象一只船两头靠岸可见彻头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052-0736c.png
彻尾
进斋徐氏曰恒有二义有不易之恒有不已之恒利
贞者不易之恒也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合而
言之乃常道也倚于一偏则非道矣
云峰胡氏曰咸亨不以正徒为人欲之感恒亨不以
正亦非天理之常故皆以利贞戒之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
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052-0736d.png
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
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
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正义)衡水孔氏曰刚上而柔下者此就二体以释恒也震
刚而巽柔震则刚尊在上巽则柔卑在下得其顺
序所以为恒也
伊川程子曰震上巽下刚处上而柔居下乃恒道也
雷震则风发二者相须交助其势故云相与乃其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052-0737a.png
常也下巽顺上震动为以巽而动天地造化恒久
不已者顺动而已动而不顺岂能常也刚柔相应
理之常也此四者恒之道也卦所以为恒也恒之
道可致亨而无过咎但所恒宜得其正失正则非
可恒之道也故曰久于其道其道可恒之正道也
不恒其德与恒于不正皆不能亨而有咎也天地
之所以不已盖有恒久之道人能恒于可恒之道
则合天地之理也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052-0737b.png
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唯随时变易乃
常道也故云利有攸往明理之如是惧人之泥于
常也日月阴阳之精气耳唯其顺天之道往来盈
缩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顺天理也四时阴阳之
气耳往来变化生成万物亦以得天故常久不已
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美
俗也观其所恒谓观日月之久照四时之久成圣
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则天地万物之情理可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052-0737c.png
见矣
汉上朱氏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恒非一定而
不变也随时变易其恒不动故利有攸往
紫阳朱子曰恒固能亨且无咎矣然必利于正乃为
久于其道不正则久非其道矣天地之道所以常
久亦以正而已矣
(辨正)紫阳朱子曰能常而后能变及其变也常亦只在其
中伊川却说变而后能常非是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052-0737d.png
愚案咸之柔上刚下取艮兑之气通也恒之刚上柔
下取震巽之分定也刚柔皆以卦言非谓爻也至
彖传云刚柔相应上承巽而动之文亦以卦言与
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下接止而说语意正同又
岂可以偶合于爻位相应之说而以为指爻乎程
传不可从○利贞久于其道也道即贞也久于其
道则合常变而皆不离乎正也正始是道常与变
皆事也若谓变而后能常则指事以为道而失恒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052-0738a.png
之主宰矣终则有始即上文不已之意以明经之
所谓利有攸往者乃无往而不用其正彼以正用
之于一时一事者不得谓之恒也本义以久于其
道为终利有攸往为始不能无误
(通论)云峰胡氏曰咸恒皆言利贞咸止而说即是贞恒巽
而动动未必贞也故彖详焉
(馀论)广川董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紫阳朱子曰物各有个情有个人在此决定是有个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052-0738b.png
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情性只是个物事情却多
般或起或灭然而头面却只一般长长恁地这便
是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之义
紫峰陈氏曰即其恒久之理而观之则天地万物之
情可见矣盖大气浑沦充塞而太极为之纲维主
张气有参差而理无不一故天高地下万物散殊
不特其声色貌象常久如此而其德性功用亦亘
万古而不易少有变易则为怪异不祥矣此可见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052-0738c.png
天地万物之情皆有恒也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辨正)愚案恒益二象皆取诸风雷而有上下之分向来未
有确解建安邱氏曰巽入也而在内震出也而在
外二物各居其位则谓之恒故君子体之而立不
易方若雷入而从风风出而从雷二物易位而相
从则谓之益故君子体之而为迁善改过之义邱
氏此说于益得之于恒则未尽也盖恒之所以为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052-0738d.png
恒者本取于刚柔之有定分雷刚而常在上风柔
而常在下亘古不易君子体其象虽刚柔不可以
偏废而其一定之分则终不使之紊焉此之谓立
不易方也解者又谓雷风变而不失其常虽若近
理然于雷上风下之象未见精切而与益象不同
之故亦究不可得而明矣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正义)陆氏(希声)曰常之为义贵久于其道日以浸深初为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052-0739a.png
常始宜以渐为常而体巽性躁遽求深入是失久
于其道之义不可以为常故贞凶
安定胡氏曰天下之事必皆有渐在乎积日累久而
后能成其功是故为学既久则道业可成圣贤可
到为治既久则教化可行尧舜可至若是之类莫
不由积日累久而后至固非骤而及也初六居下
卦之初为事之始责其长久之道永远之效是犹
为学之始欲亟至于周孔为治之始欲化及于尧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052-0739b.png
舜不能积久其事而求常道之深故于贞正之道
见其凶也无攸利者以此而往必无所利孔子曰
欲速则不达是也
童溪王氏曰初巽之主也当恒之初而以深入为恒
故曰浚恒犹之造事也未尝有一日之劳而遽求
其事成犹之为学也未尝有一日之功而遽求其
造道夫造事而欲其有所成为学而欲其有所造
固所当然然望之太深责之太遽俱不免于无成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052-0739c.png
而已故凶而无攸利也
秋山王氏曰恒久也天下可久之事岂一朝夕所能
致者初六质柔而志刚质柔故昧于远见志刚故
欲速不达处恒之初是方为可久之计者而遽焉
求深故曰浚恒非急暴而不能恒则必苟且而不
可恒矣以此为恒取凶之道何所利哉(以上四说)折中所 
(定以为正义)
(存疑)伊川程子曰初居下而四为正应柔暗之人能守常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052-0739d.png
而不能度势四震体而阳性以刚居高志上而不
下又为二三所隔应初之志异乎常矣而初乃求
望之深是知常而不知变也浚深也守常而不度
势求望于上之深坚固守此凶之道也无所往而
利矣
紫阳朱子曰初与四为正应理之常也然初居下而
在初未可以深有所求四震体而阳性上而不下
又为二三所隔应初之意异乎常矣初之柔暗不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052-0740a.png
能度势又以阴居巽下为巽之主其性务入故深
以常理求之浚恒之象也占者如此则虽贞亦凶
而无利矣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正义)白云郭氏曰进道有渐而后可久在恒之初浚而深
求非其道也
秋山王氏曰可恒之道以久而成始而求深是施诸
己则欲速不达施诸人则责之太遽者也故凶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052-0740b.png
紫溪苏氏曰凡人用功之始立志太锐取效太急便
有欲速助长之病故曰始求深孟子言深造必以
道正是此意
(通论)汉上朱氏曰初居巽下以深入为恒上居震极以震
动为恒在始而求深在上而好动皆凶道也
九二悔亡
(正义)会稽虞氏曰处中多誉故悔亡也
愚案九二刚中而体巽刚为天德巽者顺也有顺乎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052-0740c.png
天德而不失其常之象故传以能久中释之悔亡
者半途而废之悔其知免矣传义谓阳爻阴位本
当有悔又谓以中应中是以悔亡并非实义且何
以处凡九二及九二之与六五应者乎
(通论)沙随程氏曰大壮九二解初六及此爻皆不著其所
以然盖以爻明之也
(存疑)伊川程子曰九阳爻居阴位处非其常本当有悔而
九二以中德而应于五五复居中以中而应中其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052-0740d.png
处与动皆得中也是能恒久于中也能恒久于中
则不失正矣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九
二以刚中之德而应于中德之胜也足以亡其悔
矣人能识重轻之势则可以言易矣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所以得悔亡者由其能恒久于中也人
能恒久于中岂止亡其悔德之善也
(通论)云峰胡氏曰九二独提能久中诸爻不中故不久可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052-0741a.png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正义)山阳王氏曰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
之羞也
兼山郭氏曰九三刚已过中而巽为不柔进退无常
不恒其德者也
紫阳朱子曰位虽得正然过刚不中志从于上不能
久于其所故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象或者不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052-0741b.png
知其何人之辞承奉也言人皆得奉而进之不知
其所自来也贞吝者正而不恒为可羞吝申戒占
者之辞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人既无恒何所容处当处之地既不能
恒处非其据岂能恒哉是不恒之人无所容处其
身也
九四田无禽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052-0741c.png
(正义)衡水孔氏曰田者田猎也以譬有事也无禽者田猎
不获以喻有事无功也恒于非位故劳而无功也
愚案田猎非可常之事九四偏刚而处震动之体以
从禽为常其不能有获可知矣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处非其位虽久何所得乎
愚案震体主动非可常之位故曰久非其位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052-0741d.png
(正义)伊川程子曰五应于二居中而所应又中阴柔之正
也故恒久其德则为贞也夫以顺从为恒者妇人
之道在妇人则为贞故吉若丈夫而以顺从于人
为恒则失其刚阳之正乃凶也
厚斋冯氏曰德则为妇之柔位则为夫之尊易故两
存其义
建安邱氏曰二五皆得中在二则悔亡而五有夫子
凶之戒者二以刚中为常而五以柔中为常也以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052-0742a.png
刚为常能常者也以柔为常则是妇人之道非夫
子所尚此六五所以有从妇之凶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正义)杨氏文源曰爻辞只曰妇人吉象传又添一贞字明
恒其德贞为妇人之贞也
上六振恒凶
(正义)山阳王氏曰夫静为躁君安为动主故安者上之所
处也静者可久之道也处卦之上居动之极以此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052-0742b.png
为恒无施而得也
紫阳朱子曰振者动之速也上六居恒之极处震之
终恒极则不常震终则过动又阴柔不能固守居
上非其所安故有振恒之象而其占则凶也
秋山王氏曰振者运动而无常也居恒之终处震之
极恒终则变而不能恒震极则动而不能止故有
振恒之象在上而动无恒其凶宜矣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052-0742c.png
(正义)伊川程子曰居上之道必有恒德乃能有功若躁动
不常岂能有所成乎居上而不恒其凶甚矣象又
言其不能有所成立故曰大无功也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052-0742d.png
大易择言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