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052-057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易择言卷七
上元程廷祚撰
(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来吉亨
(正义)衡水孔氏曰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以此吉而亨

伊川程子曰为卦坤阴在上乾阳居下天地阴阳之
卷七 第 1b 页 WYG0052-0572b.png
气相交而和则万物生成故为通泰小谓阴大谓
阳往往之(一作居)于外也来来居于内也阳气下降
阴气上交也阴阳和畅则万物生遂天地之泰也
以人事言之大则君上小则臣下君推诚以任下
臣尽诚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阳为君
子阴为小人君子来处于内小人往处于外是君
子得位小人在下天下之泰也泰之道吉而且亨

卷七 第 2a 页 WYG0052-0572c.png
(辨正)愚案易中言往来者皆所谓虚象也而大概言来者
多在内其象则自无而之有也言往者多在外其
象则自此而之彼也治易者当各以其义求之而
不可误入于卦变之说至先儒于泰否二卦大来
则曰泰自否来小来则曰否自泰来既甚无谓节
斋蔡氏又谓坤本在下之物自下而上故曰往乾
本在上之物自上而下故曰来以此训泰则得之
矣岂否卦又可曰坤本在上而乾本在下耶
卷七 第 2b 页 WYG0052-0572d.png
(馀论)虚斋蔡氏曰卦名曰泰以天地交而二气通就造化
之本不可相无上取也卦辞曰小往大来以内君
子外小人而言就淑慝之分上取也然则泰有二
乎曰一也但是天地交而二气通则决然内阳而
外阴矣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
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
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卷七 第 3a 页 WYG0052-0573a.png
(正义)衡水孔氏曰所以得名为泰者由天地气交而生养
万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以人
事象天地之交也内阳外阴据其象内健外顺明
其性此就卦爻释小往大来吉亨也内君子而外
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更就人事之中释小往
大来吉亨也
伊川程子曰小往大来阴往而阳来也则是天地阴
阳之气相交而万物得遂其通泰也在人则上下
卷七 第 3b 页 WYG0052-0573b.png
之情交通而其志意同也乾健在内坤顺在外为
内健而外顺君子之道也君子在内小人在外是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所以为泰也
(通论)平庵项氏曰泰否彖皆具三义第一段以重卦上下
为义于阴阳二气无所抑扬但贵其交而已第二
段以卦体内外为义虽在内在外各得其所要是
重内轻外则已于阴阳有所抑扬矣第三段以六
爻消长为义至此则全是好阳而恶阴以阳长阴
卷七 第 4a 页 WYG0052-0573c.png
消为福则不止于抑扬而已否彖依此推之大抵
诸卦皆然如小畜之彖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是统
论六爻五阳一阴也健而巽却以两卦言之刚中
而志行又以九二九五两爻言之故彖之义无所
不备不可以一说通也
石涧俞氏曰六十四卦乾上乾下之卦八坤上坤下
之卦八凡得乾坤之一体者或言健顺或言刚柔
并不言阴阳独否泰言阴阳盖泰否即乾坤之往
卷七 第 4b 页 WYG0052-0573d.png
来也诸卦或有乾而无坤或有坤而无乾泰则坤
上而乾下否则乾上而坤下乾坤之二体具故言
阴阳
(馀论)隆山李氏曰尝反观之一身阳浮于上而不降阴涸
于下而不升如是者病必继起要须阴阳二气往
来升降于一身之中然后血气流通四体健固而
风雨寒暑之气有不能入故阳气自上而下而能
使下体温固者一身之交泰也知此理而见之日
卷七 第 5a 页 WYG0052-0574a.png
用以赞天地之化育使之絪缊相接于以通君臣
上下之情使之情意交孚盖无适而不可
王氏伯厚曰君子道盛小人自化故舜汤举皋伊而
不仁者远玉泉喻氏云泰小人道消非消小人也
化小人为君子也
乔氏还一曰有阳必有阴有君子必有小人必欲绝
而去之有是哉善养身者化痰邪为血气善治国
者化盗贼为良民而已矣
卷七 第 5b 页 WYG0052-0574b.png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
左右民
(正义)伊川程子曰天地交而阴阳和则万物茂遂所以泰
也人君当体天地通泰之象而以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生民也
紫阳朱子曰财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补其不及
又曰财成犹裁截成就之也裁成者所以辅相也且
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圣人便为制下许多礼数
卷七 第 6a 页 WYG0052-0574c.png
伦序只此便是裁成处至大至小之事皆是固是
万物本自有此理若非圣人裁成亦不能如此齐
整所谓赞天地之化育而与之参也
又曰天地之化儱侗相续下来圣人便裁作段子如
气化一年一周圣人与他截作春夏秋冬四时
节齐蔡氏曰气化流行儱侗相续圣人则为之截制
以分春夏秋冬之节地形广邈经纬交错圣人则
为之截制以分东西南北之限此裁成天地之道
卷七 第 6b 页 WYG0052-0574d.png
也春生秋杀此时运之自然高黍下稻亦地势之
所宜圣人则辅相之使当春而耕当秋而敛高者
种黍下者种稻此辅相天地之宜也
秋山王氏曰天地交而阴阳和万物遂所以为泰人
君象之裁成其道辅相其宜此天地之间所以无
一物之不泰也
(通论)平庵项氏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故泰之象曰后以财
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地闭贤
卷七 第 7a 页 WYG0052-0575a.png
人隐故否之象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石涧俞氏曰不曰地天交泰而必曰天地交泰者天
君象也地臣象也地不可以先天臣不可以加于
君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辨正)愚案刘子政曰贤人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
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自有此言而解经述文者遂
皆用为善类汲引之意实则易之本指不如是也
卷七 第 7b 页 WYG0052-0575b.png
盖茅者周道之茂草也去之则通留之则塞泰之
始即否之终拔茅茹以其汇者以其时致否之类
塞道故剪除而务尽之则可转而为泰征吉言如
是则致泰之君子可由此而前往也否亦曰拔茅
茹以其汇者否之始即泰之终泰之方终致否之
类亦塞道治之之法亦惟剪除而务尽之则不至
于竟成其否贞吉亨言如是则救否之君子不可
舍此而缓图也二卦循环故其初爻之辞同象传
卷七 第 8a 页 WYG0052-0575c.png
于泰曰志在外于否则曰志在君者泰阳为主否
则勉阴以奉阳也
(通论)山阳王氏曰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
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已举
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
以其类征吉
伊川程子曰初以阳爻居下是有刚明之才而在下
者也时之否则君子退而穷处时既(一作将)泰则志
卷七 第 8b 页 WYG0052-0575d.png
在上进也君子之进必与其朋类相牵援如茅之
根然拔其一则牵连而起矣茹根之相牵连者故
以为象汇类也贤者以其类进同志以行其道是
以吉也君子之进必以其类不唯志在相先乐于
与善实乃相赖以济故君子小人未有能独立不
赖朋友之助者也自古君子得位则天下之贤萃
于朝廷同志协力以成天下之泰小人在位则不
肖者并进然后其党胜而天下否矣盖各从其汇
卷七 第 9a 页 WYG0052-0576a.png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馀论)诚斋杨氏曰君子之志在天下不在一身故曰志在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正义)伊川程子曰二以阳刚得中主治泰者也包荒人情
安肆则政舒缓而法度废弛庶事无节治之之道
必有包含荒秽之量则其施为宽裕详密弊革事
卷七 第 9b 页 WYG0052-0576b.png
理而人安之用冯河人情习于久安安于守常惰
于因循惮于更变非有冯河之勇不能有为于斯
时也冯河谓其刚果足以济深越险也或疑上云
包荒则是包含宽容此云用冯河则是奋发改革
以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一作宏)之量施刚果之用乃
圣贤之为也不遐遗人心狃于泰则苟逸而已恶
能复深思远虑及于遐远之事哉治夫泰者当周
及庶事虽遐远不可遗若事之微隐贤才之在僻
卷七 第 10a 页 WYG0052-0576c.png
(一作侧)陋皆遐远者也朋亡人习于安其情肆而失
节将约而正之非绝去其朋与之私则不能也治
泰之道有此四者则能合于九二之德故曰得尚
于中行言能配合中行之义也尚配也
紫阳朱子曰九二以刚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
应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占者能包容荒秽而果
断刚决不遗遐远而不昵朋比则合乎此爻中行
之道矣
卷七 第 10b 页 WYG0052-0576d.png
(通论)云峰胡氏曰若有包容而无断制非刚柔相济之中
也必包容荒秽而又果断刚决则合乎中矣虽不
遗遐远而或自私于吾之党类则易至偏重非轻
重不偏之中也惟不遗遐远而又不昵朋比是不
忘远又不泄迩合乎中矣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象举包荒一句而通解四者之义言如
此则能配合中行之德而其道光明显大也
卷七 第 11a 页 WYG0052-0577a.png
折中曰传只举包荒非省文以包下盖包荒是治道之
本然包荒而得合乎中道者以其正大光明明断无
私是以有冯河之决有不遐遗之照有朋亡之公以
与包荒相济而中道无不合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

(正义)伊川程子曰三居泰之中在诸阳之上泰之盛也物
理如循环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降泰久而必否
卷七 第 11b 页 WYG0052-0577b.png
故于泰之盛与阳之将进而为之戒曰无常安平
而不险陂者谓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反者谓阴
当复也平者陂往者复则为否矣当知天理之必
然方泰之时不敢安逸常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施
为如是则可以无咎处泰之道既能艰贞则可常
保其泰不劳忧恤得其所求也不失所期为孚如
是则于其禄食有福益也禄食谓福祉善处泰者
其福可食也盖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踰于禄
卷七 第 12a 页 WYG0052-0577c.png
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丧败者

紫阳朱子曰将过于中泰将极而否欲来之时也恤
忧也孚所期之信也戒占者艰难守贞则无咎而
有福
平庵项氏曰无平不陂为三阳言之无往不复为三
阴言之两言无不者明此皆天道之必至而有孚
者也人能知此则当泰之极不可不尽人事以防
卷七 第 12b 页 WYG0052-0577d.png
之抚极泰之运而操心之危如此则举动之际必
无过咎然后彼必至之孚可以勿恤我固有之福
可以长亨矣
(通论)古为徐氏曰小人所以胜君子者非乘其怠则攻其
隙艰则无怠之可乘贞则无隙之可攻如此则可
以无咎可以勿忧其孚矣或曰阴阳交运否泰相
仍时势然也虽艰贞勿恤如之何曰平陂往复者
天运之不能无艰贞勿恤者人事之所当尽天人
卷七 第 13a 页 WYG0052-0578a.png
有交胜之理处其交履其会者必有变化持守之
道若一诿之天运以为无预于人事则圣人之易
无作矣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无往不复言天地之交际也阳降于下
必复于上阴升于上必复于下屈伸往来之常理
也因天地交际之中明否泰不常之道以为戒也
(辨正)嵩山晁氏曰宋衷作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卷七 第 13b 页 WYG0052-0578b.png
东莱吕氏曰无平不陂天地际也今本作无往不复
番阳董氏曰案程传仍今本本义从古易然先儒间
两存之今不敢辄改姑从程传云
愚案泰卦为天地交爻至于三则天气之下降者将
复升地气之上升者将复降是天地不交而将分
之象矣天地际者言其将分也无往不复正于际
义为切董氏从今本近是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卷七 第 14a 页 WYG0052-0578c.png
(通论)沈氏守约曰四处上体在近君之位三阳既进乐与
贤者共之志同愿得是以不富以邻不戒而孚也
蒙斋李氏曰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乃天地之交泰也
上以谦虚接乎下下以刚直事乎上上下相孚乃
君臣之交泰也君臣交泰则天下泰矣故下三爻
皆以刚直事其上上三爻皆以谦虚接乎下四当
二卦之交故发此义
石涧俞氏曰翩翩降以相从之貌易以阴虚为不富
卷七 第 14b 页 WYG0052-0578d.png
六四阴爻故曰不富
何氏玄子曰此正阴阳交泰之爻也翩翩群飞而下
貌阴虚阳实几言不富者皆阴爻邻指五上四能
挟其并居之邻相从而下者以三阴皆欲求阳故
不待教戒而能以之下孚乎阳也
折中曰案传义皆以此爻为小人复来然以彖传上下
交而其志同观之则四五正当君相之位下交之主
两爻象传所谓中心愿也中以行愿也则正所谓志
卷七 第 15a 页 WYG0052-0579a.png
同者也爻辞不富与谦六五同皆言其谦虚而不自
满足尔
愚案六四在阳内阴外之际此时阳主而阴没翩翩
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言阴率其类以从阳中心
悦而诚服也岂有方当泰卦之中而群阴已至者
乎此 折中所以辨传义之误又有取于沈氏以
下诸说也但诸说多以翩翩不富为下交又未免
褒之过甚盖彖传之上下交而志同其意谓阳本
卷七 第 15b 页 WYG0052-0579b.png
当在上而今乾居坤下是为下交尔非六四之谓
(以上诸说不入正义以此)
(存疑)伊川程子曰六四处泰之过中以阴在上志在下复
上二阴亦在趋下翩翩疾飞之貌四翩翩就下与
其邻同也邻其类也谓五与上夫人富而其类从
者为利也不富而从者其志同也三阴皆在下之
物居上乃失其实其志皆欲下行故不富而相从
不待戒告而诚意相合也夫阴阳之升降乃时运
卷七 第 16a 页 WYG0052-0579c.png
之否泰或交或散理之常也泰既过中则将变矣
圣人于三尚云艰贞则有福盖三为将中知戒则
可保四已过中矣理必变也故专言始终反复之
道五泰之主则复言处泰之义
紫阳朱子曰已过乎中泰已极矣故三阴翩然而下
复不待富而其类从之不待戒令而信也其占为
有小人合交以害正道君子所当戒也阴虚阳实
故凡言不富者皆阴爻也
卷七 第 16b 页 WYG0052-0579d.png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正义)九家易曰乾升坤降各得其正阴得承阳皆阴心之
所愿也
(辨正)郭氏(京)曰皆反实也反误作失字
石涧俞氏曰失实与蒙六四远实同皆指阳为实也
折中曰案王弼以阴居上为失实而传义从之考易中
皆以阴阳分虚实不因乎上下也故凡阳爻为实为
富阴爻为虚为不富
卷七 第 17a 页 WYG0052-0580a.png
愚案实字自应指阳而言反实乃阴还而从阳之义
向作失实殊为费解若谓失实为解不富亦未见
其必然富者自有其有之谓今曰不富正以其不
自有其阴而还归于阳也反误作失郭氏必有所
据然难为拘文者道矣
(馀论)蒙斋李氏曰爻言不富象言失实是皆不以富贵骄
人而有虚中无我之意也邻类也谓五与上也故
四五皆称行愿在下卦之初则明以汇交于上在
卷七 第 17b 页 WYG0052-0580b.png
上卦之初则明以邻交于下盖上下交而其志同

何氏玄子曰失实即不富之谓不富而其邻从之者
以三爻皆不富而欲资于阳故也不待期约而相
孚各出于其中心之所愿欲也
(存疑)伊川程子曰翩翩下往之疾不待富而邻从者以三
阴在上皆失其实故也阴本在下之物今乃居上
是失实也不待告戒而诚意相与者盖其中心所
卷七 第 18a 页 WYG0052-0580c.png
愿故也理当然者天也众所同者时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正义)伊川程子曰六五以阴柔居君位下应于九二刚明
之贤如帝乙之归妹然降其尊而顺从于阳则以
之受祉且元吉也元吉大吉而尽善者也谓成治
泰之功也
(存异)紫阳朱子曰帝乙归妹之时亦尝占得此爻占者如
是则有祉而元吉矣凡经以古人为言如高宗箕
卷七 第 18b 页 WYG0052-0580d.png
子之类者皆仿此(此朱子以易为占卜之书而执已见之太过故有此论)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所以能获祉福且元吉者由其以中道
合而行其志愿也有中德所以能任刚中之贤所
听从者皆其志愿也非其所欲能从之乎
童溪王氏曰中以行愿谓以柔中之德而行此志愿
以合乎下故能受其祉福且元吉也所谓上下交
而其志同如此
卷七 第 19a 页 WYG0052-0581a.png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正义)伊川程子曰掘隍土积累以成城如治道积累以成
泰及泰之终将反于否如城土颓圯复反于隍也
上泰之终六以小人处之行将否矣勿用师君之
所以能用其众者上下之情通而心从也今泰之
将终失泰之道上下之情不通矣民心离散不从
其上岂可用也用之则乱众既不可用方自其亲
近而告命之邑所居谓亲近大率告命必自近始
卷七 第 19b 页 WYG0052-0581b.png
将否而方告命为可羞吝不由于告命也
紫阳朱子曰泰极而否城复于隍之象戒占者不可
力争但可自守虽得其贞亦不免于羞吝也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正义)紫阳朱子曰命乱故复否告命所以治之也
(馀论)诚斋杨氏曰乾坤开辟之世乎屯蒙洪荒之世乎需
养结绳之世乎讼师阪泉涿鹿之世乎畜履书契
大法之世乎泰通尧舜雍熙之世乎过此而后泰
卷七 第 20a 页 WYG0052-0581c.png
而否否而泰一治一乱治少乱多泰岂可复哉故
曰泰其上古之极治欤
厚斋冯氏曰自乾坤之后始涉人道经历六坎险阻
备尝内有所畜外有所履然后致泰而泰之后否
即继之以此知斯人之生立之难而丧之易国家
之兴成之难而败之易天下之治致之难而乱之
易此又序易者之深意而亦天地自然之理也
(坤下乾上)
卷七 第 20b 页 WYG0052-0581d.png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正义)衡水孔氏曰否之匪人者言否闭之世非是人道交
通之时故云匪人不利君子贞者由小人道长君
子道消故不利君子为正也阳气往而阴气来故
云大往小来阳主生息故称大阴主消耗故称小
崔氏(憬)曰否不通也于不通之时小人道长故云匪
人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贞也
伊川程子曰夫上下交通刚柔和合君子之道也否
卷七 第 21a 页 WYG0052-0582a.png
则反是故不利君子贞君子正道否塞不行也大
往小来阳往而阴来也
(辨正)紫阳朱子曰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误
也传不特解其义亦可见
(馀论)童溪王氏曰匪人所谓非君子人也人非君子则平
时与君子如枘凿之不相入者正斯人也匪人得
志则君子之道否塞而不行矣夫正道之在天下
不可以一日无也今也君子之道否塞而不得行
卷七 第 21b 页 WYG0052-0582b.png
者皆否之匪人不利乎贞故也盖小人之心同乎
己者则利之异乎己者则不利也夫惟彼己之势
既不相入故大者往而小者来也
(存疑)紫阳朱子曰否闭塞也七月之卦也正与泰反故曰
匪人谓非人道也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盖乾
往居外坤来居内又自渐卦而来则九往居四六
来居三也
泉峰龚氏曰本义卦变之说若有可疑泰否往来只
卷七 第 22a 页 WYG0052-0582c.png
当以二体言不当以一爻言馀见各卦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
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
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夫天地之气不交则万物无生成之理
上下之义不交则天下无邦国之道建邦国所以
为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从命上下相交
所以为治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无邦国之道也
卷七 第 22b 页 WYG0052-0582d.png
阴柔在内阳刚在外君子往居于外小人来处于
内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也
(通论)西溪李氏曰否泰反其类故否之辞与泰反
终亩吴氏曰六十四卦独乾坤泰否四卦言阴阳乾
坤阴阳也惟泰否二卦内外皆得乾坤之全体故
亦以阴阳言也
(馀论)横渠张子曰盖言上下不交便天下无邦有邦而与
无邦同以不成国体也在天下它国皆无道只一
卷七 第 23a 页 WYG0052-0583a.png
邦治亦不可言天下无道须是都不治然后是天
下无道也于否之时则天下无邦也古之人一邦
不治别之一邦直至天下皆无邦可之则止有隐

邵氏曰不惟在位在野而已但信而任之则为内疏
而远之则为外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正义)伊川程子曰天地不相交通故为否否塞之时君子
卷七 第 23b 页 WYG0052-0583b.png
道消当观否塞之象而以俭损其德避免祸难不
可荣居禄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时君子居显荣
之地祸患必及其身故宜晦处穷约也
紫阳朱子曰收敛其德不形于外以避小人之难人
不得以禄位荣之
(通论)平庵项氏曰俭德辟难不与害交也不可荣以禄不
与利交也此君子所以体天地不交之象也世固
有假避祸之名以保荣禄者故圣人必兼言之
卷七 第 24a 页 WYG0052-0583c.png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辨正)愚案泰否初爻之辞同泰之初九说者以为君子连
类而进则否之初六自必以为小人连类而进矣
然二卦之取义于通塞皆于拔茅见之若谓泛指
君子小人之进退则于致通去否之本义反不见
矣说详泰卦
(通论)紫阳朱子曰三阴在下当否之时小人连类而进之
象而初之恶则未形也故戒其占则吉而亨盖能
卷七 第 24b 页 WYG0052-0583d.png
如是则变为君子矣
又曰拔茅茹贞吉亨这是吉凶未判时若能如此改
变时小人便是作君子
平庵项氏曰泰之初九君子始以类进君子难进故
圣人勉之以征否之初六小人始以类进小人进
而为邪故圣人戒之以贞
(存疑)安定胡氏曰否之初是小人道长君子不可用之时
也时既不可用则必引类而退守以正道不可求
卷七 第 25a 页 WYG0052-0584a.png
进然后得其吉而获亨也(按此以初六为君子与前说异下同)
伊川程子曰泰与否皆取茅为象者以群阳群阴同
在下有牵连之象也泰之时则以同征为吉否之
时则以同贞为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为否之义
复以初六否而在下为君子之道易随时取义变
动无常否之时在下者君子也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通论)紫阳朱子曰小人而变为君子则能以爱君为念而
卷七 第 25b 页 WYG0052-0584b.png
不计其私矣
(馀论)安定胡氏曰君子之志未尝不在致君泽民也虽当
此否塞之时引退守正不苟务其进俟时而后动
者亦在致君泽民而已
伊川程子曰君子固守其节以处下者非乐于不进
独善也以其道方否不可进故安之耳心固未尝
不在天下也其志常在得君而进以康济天下故
曰志在君也
卷七 第 26a 页 WYG0052-0584c.png
童溪王氏曰时方否塞故以汇守正于下若反否而
为泰则亦如初九之以汇征矣故初九之象曰志
在外初六之象曰志在君以言行止虽系于时而
君子之志于君亦无往而不在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正义)山阳王氏曰居否之世而得其位用其至顺包承于
上小人路通内柔外刚大人否之其道乃亨
紫阳朱子曰阴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顺乎君
卷七 第 26b 页 WYG0052-0584d.png
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故占者小人如是则吉大
人则当安守其否而后道亨盖不可以彼包承于
我而自失其守也
又曰易中亦有时而为小人谋如包承小人吉大人
否亨言小人当否之时能包承君子则吉但此虽
为小人谋乃所以为君子谋也包承是包得许多
承顺底意思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卷七 第 27a 页 WYG0052-0585a.png
(正义)伊川程子曰大人于否之时守其正节不杂乱于小
人之群类身虽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否亨不以道
而身亨乃道之否也不云君子而云大人能如是
则其道大矣
六三包羞
(正义)伊川程子曰三以阴柔不中不正而居否又切近于
上非能守道安命穷斯滥矣极小人之情状者也
其所包蓄谋虑邪滥无所不至可羞耻也
卷七 第 27b 页 WYG0052-0585b.png
平庵项氏曰否之六三小人之极盛也无所复戒羞
之而已小人在内德不当位名位愈高羞辱愈大
故曰包羞位不当也当否之盛时小人以为荣圣
人独指其本心之辱者以示之使知荣辱之实在
此而不在彼也
(存疑)广平游氏曰在下体之上位浸显矣当否之世而不
去忍耻冒处故谓之包羞
白云郭氏曰尸禄素餐所谓包羞者也孔子曰邦无
卷七 第 28a 页 WYG0052-0585c.png
道榖耻其六三之谓欤
紫阳朱子曰以阴居阳而不中正小人志于伤善而
未能也故为包羞之象然以其未发故无凶咎之

慈湖杨氏曰六三德不如六二而位益高舍正从邪
有愧于中故曰包羞是谓君子中之小人自古此
类良多
愚案六三自宜作否极论程子与项氏说虽未能畅
卷七 第 28b 页 WYG0052-0585d.png
犹为不失其正游氏以下三说未可深信至本义
之解更别并存以俟参考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阴柔居否而不中不正所谓可羞者处
不当故也处不当位所为不以道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正义)紫阳朱子曰否过中矣将济之时也九四以阳居阴
不极其刚故其占为有命无咎而畴类三阳皆获
卷七 第 29a 页 WYG0052-0586a.png
其福也命谓天命
(通论)平庵项氏曰泰九三于无咎之下言有福否九四于
无咎之下言畴离祉者二爻当天命之变正君子
补过之时也泰之三知其将变能修人事以胜之
使在我者无可咎之事然后可以勿恤小人之孚
而自食君子之福也否之四因其当变能修人事
以乘之有可行之时而无可咎之事则不独为一
已之利又足为众贤之祉也是二者苟有咎焉其
卷七 第 29b 页 WYG0052-0586b.png
祸可胜言哉
又曰泰虽极治以命乱而成否否虽极乱以有命而
成泰命者天之所令君之所造也道之废兴岂非
天耶世之治乱岂非君耶
云峰胡氏曰否泰之变皆天也然泰变为否易故于
内卦即言之否变为泰难故于外卦始言之
(存异)伊川程子曰四以阳刚健体居近君之位当君道方
否之时处逼近之地所恶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
卷七 第 30a 页 WYG0052-0586c.png
使动必出于君命威柄一归于上则无咎而其志
行矣
愚案君命之说虽本旧解然牵强不可从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通论)厚庵李氏曰向之志在君者于是而得行
愚案志行有二义四当否之将更阳刚之志于是得
行也然未能尽任救否之事亦曰其存心于此者
不可遏也
卷七 第 30b 页 WYG0052-0586d.png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正义)伊川程子曰五以阳刚中正之德居尊位故能休息
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犹未离于否也故有其亡
之戒否既休息渐将反泰不可便为安肆当深虑
远戒常虞否之复来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系于苞
桑谓为安固之道如维系于苞桑也桑之为物其
根深固苞谓丛生者其固尤甚圣人之戒深矣
紫阳朱子曰阳刚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时之否大人
卷七 第 31a 页 WYG0052-0587a.png
之事也故此爻之占大人遇之则吉然又当戒惧
如系辞传所云也
(通论)横渠张子曰苞桑从下丛生之桑丛生则其根牢书
云厥草惟苞如竹丛芦苇之类河朔之桑多从根
斩条取叶其生丛然
紫阳朱子曰有戒惧危亡之心则便有苞桑系固之
象盖能戒惧危亡则如系于苞桑坚固不拔矣如
此说则象占乃有收煞非是其亡其亡而又系于
卷七 第 31b 页 WYG0052-0587b.png
苞桑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有大人之德而得至尊之正位故能休
天下之否是以吉也无其位则虽有其道将何为
乎故圣人之位谓之大宝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正义)衡水孔氏曰处否之极否道已终能倾毁其否故曰
倾否也否道未倾之时是先否已倾之后其事得
卷七 第 32a 页 WYG0052-0587c.png
通故曰后有喜也
紫阳朱子曰以阳刚居否极能倾时之否者也其占
为先否后喜
(通论)童溪王氏曰言倾否而不言否倾人力居多焉
泉峰龚氏曰否六爻下三阴为小人上三阳为君子
初曰贞吉亨二曰包承吉三曰包羞皆所以开小
人反而从喜之机四曰有命无咎五曰休否吉上
曰倾否皆所以勉君子进而为治之事
卷七 第 32b 页 WYG0052-0587d.png
云峰胡氏曰以阴柔处泰之终故不能保泰而泰复
为否以阳刚处否之终故卒能倾否而否复为泰
否泰反复天乎人也
蔡氏曰休否则否犹有存者至于倾则否尽矣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通论)伊川程子曰否终则必倾岂有长否之理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
而后能也故否之上九则能倾否屯之上六则不
卷七 第 33a 页 WYG0052-0588a.png
能变屯也

卷七 第 33b 页 WYG0052-0588b.png
大易择言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