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052-05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易择言卷四
上元程廷祚撰
(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正义)西城何氏曰大川者大难也须之待时本欲涉难既
能以信而待故可以利涉大川矣
伊川程子曰需者须待也以二体言之乾之刚健上
卷四 第 1b 页 WYG0052-0525b.png
进而遇险未能进也故为需待之义以卦才言之
五居君位为需之主有刚健中正之德而诚信充
实于中中实有孚也有孚则光明而能亨通得贞
正而吉也以此而需何所不济虽险无难矣故利
涉大川也凡贞吉有既正且吉者有得正则吉者
当辨也
紫阳朱子曰需待也以乾遇坎乾健坎险以刚遇险
而不遽进以陷于险待之义也孚信之在中者也
卷四 第 2a 页 WYG0052-0526a.png
其卦九五以坎体中实阳刚中正而居尊位为有
孚得正之象坎水在前乾健临之将涉水而不轻
进之象故占者为有所待而能有信则光亨矣若
又得正则吉而利涉大川固无所不利而涉川尤
贵于能待则不欲速而犯难也
(通论)紫阳朱子曰需者宁耐之意以刚遇险时节如此只
得宁耐以待之且如涉川者多以不能宁耐致覆
溺之祸故需卦首言利涉大川
卷四 第 2b 页 WYG0052-0526b.png
平庵项氏曰需非终不进也抱实而遇险有待而后
进也凡待者皆以其中有可待之实也我实有之
但能少待必有光亨之理若其无之何待之有故
曰需有孚光亨光亨者不可以盈必敬慎以终之
故曰贞吉信能行此则其待不虚其进不溺故曰
利涉大川有孚光亨贞吉者需之道也利涉大川
者需之效也
云峰胡氏曰需而无实无光且亨之时需而非正无
卷四 第 3a 页 WYG0052-0526c.png
吉且利之理世有心虽诚实而处事或有未正者
故曰孚又曰贞
石门梁氏曰乾之利涉以其恒易以知险故能待时
而进也
次崖林氏曰凡人作事皆责成于目前其间多有阻
碍而目前不可成者其势不容于不待然不容不
待者其心多非所乐其待也未必出于中诚不免
于急迫觊望之意如此则怀抱不开胸中许多暗
卷四 第 3b 页 WYG0052-0526d.png
昧抑塞而不光明豁达故圣人特发有孚之义盖
遇事势之未可为即安于义命从容以待机会而
不切切专以厚觊望则其待也出于真实而非虚
假矣如此则心逸日休胸襟洒落而无滞碍不亦
光明豁达乎然使心安于需而事或未出于正则
将来亦未必可成必也所需之事皆出于正而无行
险侥倖之为则功深而效得时动而事起向者之
所需而今皆就绪矣故吉
卷四 第 4a 页 WYG0052-0527a.png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
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

(正义)伊川程子曰需之义须也以险在于前未可遽进故
需待而行也刚健之人其动必躁乃能需待而动
处之至善者也故夫子赞之云其义不困穷矣五
以刚实居中为孚之象而得其所需亦为有孚之
义以乾刚而至诚故其德光明而能亨通得贞正
卷四 第 4b 页 WYG0052-0527b.png
而吉也所以能然者以居天位而得正中也既有
孚而贞正虽涉险阻往则有功也
(辨正)紫阳朱子曰以正中以中正也即一般这只是要协

(通论)虚斋蔡氏曰以刚遇险而不遽进以陷于险者盖阴
柔不能宁耐乾刚则沉毅不苟而能宁耐所谓乾
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谷氏拙侯曰此卦合坎乾成需惟乾易而知险故曰
卷四 第 5a 页 WYG0052-0527c.png
刚健曰正中见有天德者能需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正义)紫阳朱子曰云上于天无所复为待其阴阳之和而
自雨尔事之当需者亦不容更有所为但饮食宴
乐俟其自至而已一有所为则非需也
(通论)安定胡氏曰饮食者所以养身也宴乐者所以宁神
也是以乐天知命居易俟时耳
伊川程子曰气蒸而上升于天必待阴阳和洽然后
卷四 第 5b 页 WYG0052-0527d.png
成雨云方上于天未成雨也故为须待之义阴阳
之气交感而未成雨泽犹君子畜其才德而未施
于用也君子观云上于天需而为雨之象怀其道
德安以待时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
所谓居易以俟命也
草庐吴氏曰宴者安身而他无所营作乐者心愉而
他无所谋虑也饮食则素其位而宴乐则不愿乎
外也
卷四 第 6a 页 WYG0052-0528a.png
谷氏拙侯曰云上于天而后可以待雨君子有为于
前而后可以待治不然不几于坐废乎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正义)衡水孔氏曰难在于坎初九去难既远故待于郊郊
者境上之地去水远也恒常也远难待时以避其
害故宜保守其常所以无咎
伊川程子曰需者以遇险故需而后进初最远于险
故为需于郊郊旷远之地也处于旷远利在安守
卷四 第 6b 页 WYG0052-0528b.png
其常则无咎也不能安常则躁动犯难岂能需于
远而无过也
紫阳朱子曰郊旷远之地未近于险之象也而初九
阳刚又有能恒于其所之象故戒占者能如是则
无咎也
(通论)云峰胡氏曰国外曰郊同人以象上九此以象初皆
取其远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卷四 第 7a 页 WYG0052-0528c.png
(正义)伊川程子曰处旷远者不犯冒险难而行也虽不进
而志动者不能安其常也君子之需常也安静自
守志虽有须而恬然若将终身焉乃能用常也
(通论)童溪王氏曰坎险在前逼近则为泥九三是也渐近
则为沙九二是也最远则为郊初九是也迫近于
难则欲致其敬渐近于难则欲处以衍最远于难
则欲其不失常
(馀论)孙氏质卿曰不犯难而行便是常不失常便是恒德
卷四 第 7b 页 WYG0052-0528d.png
人惟中无常主或为才能所使或为意气所动或
为事势所激虽犯难而不顾耳所以不失常最难
饮食宴乐不失常也若能不失常更有何事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正义)衡水孔氏曰沙是水旁之地去水渐近故难稍近而
小有言但履健居中以待要会终得其吉也
伊川程子曰二以刚阳之才而居柔守中宽裕自处
需之善也虽去险渐近而未至于险故小有言语
卷四 第 8a 页 WYG0052-0529a.png
之伤而无大害终得其吉也
紫阳朱子曰沙则近于险矣言语之伤亦灾害之小
者渐进近坎故有此象刚中能需故得终吉戒占
者当如是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正义)紫阳朱子曰衍宽意以宽居中不急进也
慈湖杨氏曰衍在中者言胸中宽衍平夷初不以进
动其心亦不以小言动其心终吉九二得其道故
卷四 第 8b 页 WYG0052-0529b.png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正义)伊川程子曰三刚而不中又居健体之上有进动之
象故致寇也苟非敬慎则致丧败矣
紫阳朱子曰泥将陷于险矣寇则害之大者九三去
险愈近而过刚不中故其象如此
秋山王氏曰泥则切近水矣险已近而又以刚用刚
而进逼之是招致寇难之至也
卷四 第 9a 页 WYG0052-0529c.png
(通论)泉峰龚氏曰郊沙泥之象视坎水远近而为言者也
易之取象如此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三切逼上体之险难故云灾在外也三
之致寇山已进而迫之故云自我寇自己致若能
敬慎量宜而进则无丧败也需之时须而后进也
其义在相时而动非戒其不得进也直使敬慎毋
失其宜耳
卷四 第 9b 页 WYG0052-0529d.png
平安项氏曰三与险切近未必皆三之罪亦有居势
适然者其要在熟玩致孚而已寇虽在外然亦不
自至我有以致之则至我敬慎而无失则虽与之
逼亦无败理此其所以刚健而不陷也
建安邱氏曰坎险在外未尝逼人由人急于求进自
逼于险以致祸败象以自我释之明致灾之由不
在他人也
(馀论)语类问敬慎朱子曰敬字大慎字细小如人行路一
卷四 第 10a 页 WYG0052-0530a.png
直恁地去便是敬前面险处防有吃跌便是慎慎
是惟恐有失之意如思虑两字思是恁地思去虑
是怕不恁地底意思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正义)紫阳朱子曰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四交坎
体入乎险矣故为需于血之象然柔得其正需而
不进故又为出自穴之象占者如是则虽在伤地
而终得出也
卷四 第 10b 页 WYG0052-0530b.png
愚案血者阴属而穴者其所藏之地也此爻已交险
体入于患难之中故曰需于血以其能需而不为
患难之所陷故又曰出自穴其需也即其出也其
出也亦即其需也中庸所谓素患难行乎患难君
子无入而不自得者六四近之故传曰顺以听也
本义以血为杀伤之地程传以穴为物之所安似
皆未确
(存疑)伊川程子曰四以阴柔之质处于险而下当三阳之
卷四 第 11a 页 WYG0052-0530c.png
进伤于险难者也故云需于血既伤于险难则不
能安处必失其居故云出自穴穴物之所安也顺
以从时不竞于险难所以不至于凶也以柔居阴
非能竞者也若阳居之则必凶矣盖无中正之德
徒以刚竞于险适足以致凶耳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通论)草庐吴氏曰谓六四柔顺以听于九五也
云峰胡氏曰三能敬则虽迫坎之险而不败四能顺
卷四 第 11b 页 WYG0052-0530d.png
则虽陷坎之险而可出敬与顺固处险之道也
(存疑)伊川程子曰四以阴柔居于险难之中不能固处故
退出自穴是顺从以听于时所以不至于凶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辨正)愚案本卦取象如内卦之沙与泥六四之血未有以
为真沙真泥真血者独九五之酒食则以为真酒
食不过因大象有饮食宴乐之文耳然取象自宜
归于一例此爻盖言以中正之德居太平之时事
卷四 第 12a 页 WYG0052-0531a.png
则无为而成功则不劳而致如酒食之待醉饱有
不期然而然者此需之极也但前儒皆未有以此
为说者
(通论)
折中曰案需之为义最广其大者莫如王道之以久而
成化而不急于浅近之功圣学之以宽而居德而不
入于正助之弊卦惟九五刚健中正以居尊位是能
尽需之道者故彖传特举此爻以当彖辞之义而大
卷四 第 12b 页 WYG0052-0531b.png
象传又特取此爻之辞以蔽需义之全观需之卦而
不知此爻之义但以诸爻处险之偏乎一义者概之
则需与蹇困何异哉
(馀论)临淄房氏曰屯散蒙明德亨信著怡然无虑饮食宴
乐以须太平王在在镐恺乐饮酒是也
伊川程子曰五以阳刚居中得正位乎天位克进其
道矣以此而需何需不获故宴安酒食以俟之所
须必得也既得贞正而所需必遂可谓吉矣
卷四 第 13a 页 WYG0052-0531c.png
紫阳朱子曰酒食宴乐之具言安以待之九五阳刚
中正需于尊位故有此象占者如是而贞固则得
吉也
郑氏孩如曰序卦传曰需者饮食之道也象曰君子
以饮食宴乐爻曰需于酒食以治道言使斯民乐
其乐而利其利期治于必世百年之后而不为近
功者须待之义也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卷四 第 13b 页 WYG0052-0531d.png
(馀论)张氏彦陵曰内多欲则有求治太急之患德惟中正
所以需合于贞而得吉中正即孚贞意是推原所
以能需处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正义)紫阳朱子曰阴居险极无复有需有陷而入穴之象
下应九三九三与下二阳需极并进为不速客三
人之象柔不能禦而能顺之有敬之之象占者当
陷险中然于非意之来敬以待之则得终吉也
卷四 第 14a 页 WYG0052-0532a.png
云峰胡氏曰入于穴险极而陷之象速者主召客之
辞三人乾三阳之象下三阳非皆与上应也有不
速之象上柔顺有敬之之象上独不言需险之极
无复有需也外卦险体二阴皆有穴象四出自穴
而上则入于穴何哉六四柔正能需犹可出于险
故出者许其将然也上六柔而当险之终无复能
需惟入于险而已故曰入者言其已然也然虽已
入于险非意之来敬之终吉君子未尝无处险之
卷四 第 14b 页 WYG0052-0532b.png
道也
(通论)蒋氏仁敬曰需待也以刚健之才遇险陷在前当容
忍待时用柔而主静若不度时势恃刚而骤进取
败必矣初九去险尚远以用恒免咎九二渐近险
亦以守中而终吉九三已迫于险象言敬慎不败
六四已伤于险以柔而不竞能出自穴上六险陷
之极六以能敬终吉然则需待之时能含忍守敬
皆可以免祸需之时义大矣
卷四 第 15a 页 WYG0052-0532c.png
愚案需与讼卦象相反不速之客三人正指讼之上
卦不速有讼意敬者所以止争端于未萌也三人
似不必指需之下卦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正义)虚斋蔡氏曰虽不当位谓其阴居险极正与困上六
困于葛藟未当也一般
(辨正)愚案以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自汉以后皆
有是说然考之经传初无其文王辅嗣谓初上无
卷四 第 15b 页 WYG0052-0532d.png
阴阳定位程子又云阴阳奇偶岂容无位考乾之
彖传曰六位时成说卦传曰易六位而成章以为
初上无位者非也然其始不曰一而曰初其终不
曰六而曰上则知爻之六位以始终上下而得名
而非阴阳奇偶之数可比此在今日似亦当有定
论至象传凡言当位不当位者诚各以本爻之义
求之皆有可见如此爻不过以上六际需之穷而
无所复需将有他变故谓之不当位云尔非不可
卷四 第 16a 页 WYG0052-0533a.png
解之说也
(存疑)伊川程子曰不当位谓以阴而在上也又曰阴宜
在下而居上为不当位
紫阳朱子曰以阴居上是为当位言不当位未详
愚案如旧说则以六居上诚所谓是为当位矣程子
自乱其例又常言需上六之不当位乃爵位之位然
则经传所无而自为其说者固宜有不合乎
(坎下乾上)
卷四 第 16b 页 WYG0052-0533b.png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正义)衡水孔氏曰窒塞也惕惧也凡讼之体不可妄兴必
有信实被物止塞而能惕惧中道而止乃得吉也
终凶者讼不可长若终竟讼事虽复窒惕亦有凶
也物既有讼须大人决之故利见大人若以讼而
往涉危难必有祸患故不利涉大川
陆氏曰九二刚而得中是以有信实失位于险是其
窒止坎为心忧是其惕水性内明是其中也
卷四 第 17a 页 WYG0052-0533c.png
安定胡氏曰孚者由中之信人所以兴讼必有由中
之信而为他人之所窒塞不得已而兴讼然虽已
有信实而为人窒塞亦须恐惧兢慎而不敢自安
则庶几免于凶祸又中道而止则可以获吉也大
川谓大险大难也凡历险涉难必须物情相协志
气和同则可得而济也今讼之时物情违忤而不
相得欲济涉险难必不可得
伊川程子曰卦之中实为有孚之象讼者与人争辨
卷四 第 17b 页 WYG0052-0533d.png
而待决于人虽有孚亦惟窒塞未通不窒则已明
无讼矣事既未辨吉凶未可必也故有畏惕中吉
得中则吉也终凶终极其事则凶也讼者求辨其
曲直也故利见于大人大人则能以其刚明中正
决所讼也讼虽非和平之事当择安地而处不可
陷于危险故不利涉大川也
紫阳朱子曰讼争辨也上乾下坎乾刚坎险上刚以
制其下下险以伺其上又为内险而外健又为己
卷四 第 18a 页 WYG0052-0534a.png
险而彼健皆讼之道也九二中实上无应与又为
加忧有有孚而见窒能惧而得中之象上九过刚
居讼之极有终极其讼之象九五刚健中正以居
尊位有大人之象以刚乘险以实履陷有不利涉
大川之象故戒占者必有争辨之事而随其所处
为吉凶也
愚案惕中因恐惧而得其本心即彖传所谓刚来而
得中也孔氏胡氏以为中道而止取对终字之义
卷四 第 18b 页 WYG0052-0534b.png
然与彖传不合不必从
(通论)紫阳朱子曰大凡卦辞取义不一如讼有孚窒惕中
吉盖取九二中实故为加忧之象终凶盖取上九
终极于讼之象利见大人盖取九五刚健中正居
尊之象不利涉大川又取以刚乘险以实履陷之
象此取义不一也然亦有不必如此取者此特其
一例也卦辞如此辞极齐整盖所取诸爻义皆与
爻中本辞协亦有虽取爻义而与爻本辞不同者
卷四 第 19a 页 WYG0052-0534c.png
(馀论)东莱吕氏曰众人之言讼以胜为吉易之言讼以中
为吉不中则虽胜亦凶也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
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
大川入于渊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讼之为卦上刚下险险而又健也又为
险健相接内险外健皆所以为讼也若健而不险
不生讼也险而不健不能讼也俭而又健是以讼
卷四 第 19b 页 WYG0052-0534d.png
也讼之道固如是又据卦才而言九二以刚自外
来而成讼则二乃讼之主也以刚处中中实之象
故为有孚处讼之时虽有孚信亦必艰阻窒塞而
有惕惧不窒则不成讼矣又居险陷之中亦为窒
塞惕惧之义二以阳刚自外来而得中为以刚来
讼而不过之义是以吉也卦有更取成卦之由为
义者此是也卦义不取成卦之由则更不言所变
之爻也据卦辞二乃善也而爻中不见其善也盖
卷四 第 20a 页 WYG0052-0535a.png
卦辞取其有孚得中而言乃善也爻则以自下讼
上为义所取不同也讼非善事不得已也安可终
极其事极意于其事则凶矣故曰不可成也成谓
穷尽其事也讼者求辨其是非也辨之当乃中正
也故利见大人以所尚者中正也听者非其人则
或不得其中正也中正大人九五是也与人讼者
必处其身于安平之地若蹈危险则陷其身矣乃
入于深渊也卦中有中正险陷之象
卷四 第 20b 页 WYG0052-0535b.png
紫阳朱子曰以卦德释卦名义以卦变卦体卦象释
卦辞(案本义言卦变始此)
毛氏伯玉曰上刚下险以彼此言之险而健以一人
言之
虚斋蔡氏曰讼不可成以理言之扬人之恶也烦上
之听也损己之德也增俗之偷也又人已之间俱
废其业虽得不偿失也此岂君子之所乐成者哉
谓之不可成见其宜惕中也
卷四 第 21a 页 WYG0052-0535c.png
(辨正)衡水孔氏曰刚来而得中辅嗣必以为九二者凡上
下二象在于下象者则称来故贲卦云柔来而文
刚是离下艮上而称柔来今此云刚来而得中故
知九二也且凡云来者皆据异类而来九二在二
阴之中故称来若于爻辞之中亦有从下卦称来
也故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谓下卦三阳然
需上六阴爻阳来诣之亦是非类而称来也
折中曰彖传中有言刚柔往来上下者皆虚象也先儒
卷四 第 21b 页 WYG0052-0535d.png
因此而卦变之说纷然然观泰否卦下小往大来大
往小来云者文王之辞也果从何卦而往何卦而来
乎亦云有其象而已耳故依王孔注疏作虚象者近

愚案以往来上下为虚象而非卦变折中之论至
矣然虽属虚象亦自有其实义大抵言往者皆谓
由此而前去言来者皆谓从无而忽生即于泰否
之言往来者考之则知其义初不出于本卦之象
卷四 第 22a 页 WYG0052-0536a.png
之外孔氏谓于下象多称来此即从无忽生之义
又言凡云来皆据异类而来则有不必尽然者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正义)伊川程子曰天上水下相违而行二体违戾讼之由
也君子观象故凡所作事必谋其始绝讼端于事
之始则讼无由生矣谋始之意广矣若慎交结明
契劵之类是也
草庐吴氏曰水行而下天行而上其行两相背戾是
卷四 第 22b 页 WYG0052-0536b.png
违行也
次崖林氏曰讼不兴于讼之日而兴于作事之始作
事不豫谋此讼端之所由起也故君子于其始而
谋之看事理有无违碍人情有无违拂终久有无
祸患凡其事之不善而可以致讼者皆杜绝之而
不为则讼端无自起矣
(馀论)平庵项氏曰乾阳生于坎水坎水生于天一乾坎本
同气而生者也一动之后相悖而行遂有天渊之
卷四 第 23a 页 WYG0052-0536c.png
隔由是观之天下之事不可以细微而不谨也不
可以亲昵而不敬也祸难之端夫岂在大曹刘共
饭地分于匕箸之间苏史灭宗忿起于笑谈之顷
谋始之诲岂不深切著明乎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正义)伊川程子曰六以柔弱居下不能终极其讼者也故
于讼之初因六之才为之戒曰若不长永其事则
虽小有言终得吉也盖讼非可长之事有言灾之
卷四 第 23b 页 WYG0052-0536d.png
小者也不永其事而不至于凶乃讼之吉也
慈湖杨氏曰讼之初不深也有不永所事之象讼之
初未深小有言而已既不永其事故终吉
(通论)云峰胡氏曰初不曰不永讼而曰不永所事事之初
犹冀其不成讼也小有言与需不同需小有言人
不能不小有言也此之小有言我不能已而小有
言也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卷四 第 24a 页 WYG0052-0537a.png
(正义)秋山王氏曰止讼于初者上也故于讼之初即以讼
不可长为戒
石涧俞氏曰彖传云讼不可成盖言讼之通义而不
欲其成爻传曰讼不可长盖言初为讼端而不欲
其长
愚案其辩明者言其知讼之不可长则审理度势绝
无蒙昧之见可知是以虽小有言而终吉也然则
辨乃分辨之辨非辩论之辩矣
卷四 第 24b 页 WYG0052-0537b.png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正义)紫阳朱子曰九二阳刚为险之主本欲讼者也然以
刚居柔得下之中而上应九五阳刚居尊势不可
敌故其象占如此
梅边熊氏曰讼之得名正以二居险中卦辞之有孚
窒为二而发也九二为险之主故以下而讼上讼
而不克凶患之来可知已惟其居中有孚窒塞而
能惕故能归逋而无眚也
卷四 第 25a 页 WYG0052-0537c.png
(辨正)愚案坎体处下本恃险而欲讼归而逋者又以刚而
得中也邑人三百户险固之象二初欲讼恃有三
百户也继而得中则忘其险矣故曰不克讼归而
逋其邑人三百户也能自胜如此其免于害不亦
宜乎旧解以为自处寡约虽亦有理然觉迀回难

(存疑)山阳王氏曰以刚处讼不能下物自下讼上宜其不
克若能以惧归窜其邑乃可以免灾邑过三百窜
卷四 第 25b 页 WYG0052-0537d.png
而据强灾未免也
伊川程子曰二五相应之地而两刚不相与相讼者
也五以中正处君位其可敌乎是为讼而义不克
也若能知其义之不可退归而逋避以寡约自处
则得免过眚也必逋者避为敌之地也三百户邑
之至小者若处强大是犹竞也
(存异)颍川荀氏曰二者下体之君君不争则百姓无害也
平庵项氏曰一家好讼则百姓受害言三百户无眚
卷四 第 26a 页 WYG0052-0538a.png
见安者之众也
愚案荀氏项氏二说与惕中之旨全然不合又荀说
在辅嗣前而辅嗣不用别自立论亦足以见向来
初无定说也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自下而讼其上义乖势屈祸患之至犹
拾掇而取之言易得也
愚案二之不克讼已自安于下而无所讼矣而传云
卷四 第 26b 页 WYG0052-0538b.png
云者正言二明于祸福之分为刚来而得其中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正义)安定胡氏曰无成者不敢居其成但从王事守其本
位本禄而已故获其吉也
伊川程子曰三质本阴柔处险而介二刚之间危惧
非为讼者也禄者称德而受食旧德谓处其素分
贞谓坚固自守厉终吉谓虽处危地能知危惧则
终必获吉也 又曰柔从刚者也下从上者也故
卷四 第 27a 页 WYG0052-0538c.png
曰或从王事无成谓从上而成不在已也
蒙斋李氏曰或从王事无成者谓从王事而不以成
功自居也夫讼生于其行之相违而天下之讼又
起矜功而伐善以柔而从刚以下而从上有功而
不自居故能不失旧德而终又获吉也
(通论)云峰胡氏曰食旧德与位乎天德语同位必称德而
居故宁德过其位毋位过其德食必称德而食故
宁德浮于食毋食浮于德
卷四 第 27b 页 WYG0052-0538d.png
杨氏文源曰食旧德安其分之所当得是不与人竞
利也或从王事者分之所不得越是不与人竞功
也盖不必告讦之风乃谓之讼一有争竞之心亦
讼也
(馀论)梅边熊氏曰坤六三亦曰或从王事无成而又曰有
终者以地道代有终也此曰或从王事无成而不
曰有终者讼不可终也讼以中止为吉无成乃所
以为有终也无成所以为终吉也
卷四 第 28a 页 WYG0052-0539a.png
石涧俞氏曰或从王事无成与坤之六三同彼言或
从王事无成又言有终此但言或从王事无成而
不言有终何也曰彼顺而此险也险非善后之道也
(存异)紫阳朱子曰或出而从上之事则亦无成功占者守
常而不出则善也
愚案本义此解与诸说独别似不可从折中谓此
爻与坤三之文大同小异不应其义差殊是矣又
尝疑此句与上文义不相蒙或即系坤六三之爻
卷四 第 28b 页 WYG0052-0539b.png
辞误衍于此而又逸有终二字亦未可定然未敢
遽以为然也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守其素分虽从上之所为非由已也故
无成而终得其吉也
愚案从上之上亦不必定指上九而言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正义)紫阳朱子曰即就也命正理也渝变也九四刚而不
卷四 第 29a 页 WYG0052-0539c.png
中故有讼象以其居柔故又为不克而复就正理
渝变其心安处于正之象占者如是则吉也
慈湖杨氏曰人惟不安于命故以人力争讼今不讼
而即于命变而安于贞吉之道也
(通论)云峰胡氏曰四之不克讼与二不同九二坎体九四
乾体九二曰归识时势能反而安于其分之小九
四曰渝明义理能变而安于命之正圣人不贵无
过而贵改过又如此
卷四 第 29b 页 WYG0052-0539d.png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通论)建安邱氏曰二沮于势四屈于理此二之美所以止
于无眚而四之贞吉所以为不失也
九五讼元吉
(正义)东海王氏曰以中正之德齐乖争之俗元吉也
山阳王氏曰处得尊位为讼之主用其中正以断枉
直中则不过正则不邪故讼元吉
伊川程子曰以中正居尊位治讼者也治讼得其中
卷四 第 30a 页 WYG0052-0540a.png
正所以元吉也元吉大吉而尽善也
紫阳朱子曰阳刚中正以居尊位听讼而得其平者
也占者遇之讼而有理必获伸矣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正义)白云郭氏曰九五以中正之德听天下之讼人之所
利见实天下之吉也狱讼之归虞舜虞芮之质文
王其九五之谓欤
紫阳朱子曰中则听不偏正则断合理
卷四 第 30b 页 WYG0052-0540b.png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正义)山阳王氏曰处讼之极以刚居上讼而得胜者也以
讼受锡荣何可保故终朝之间褫带者三也
紫阳朱子曰鞶带命服之饰褫夺也以刚居讼极终
讼而能胜之故有锡命受服之象然以讼得之岂
能安久故又有终朝三褫之象其占为终讼无理
而或取胜然其所得终必失之圣人为戒之意深

卷四 第 31a 页 WYG0052-0540c.png
厚斋冯氏曰三居下卦之终终朝之象自三至上历
三爻三褫之象
(存疑)草庐吴氏曰褫郑本作拖徒可切晁氏曰如拖绅之
拖澄案若只依今本作褫与褫通用训拽亦拖之
义讼胜受服矜喜之极故终朝之间三拖拽而加
诸身也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正义)伊川程子曰穷极讼事设使受服命之宠亦且不足
卷四 第 31b 页 WYG0052-0540d.png
敬而可贱恶况又祸患随至乎
大易择言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