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提要
提要 第 1a 页 WYG0052-045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一
 大易择言 易类
提要
(臣)等谨案大易择言三十六卷
国朝程廷祚撰廷祚字绵庄号青溪上元人是
编因桐城方苞绪论以六条编纂诸家之说一曰正义诸说当于经义者也二曰辨正订异同也三曰通论谓所论在此而义通于彼
提要 第 1b 页 WYG0052-0451b.png
与别解之理犹可通者也四曰馀论单词片言可资发明者也五曰存疑六曰存异皆旧人讹舛之文似是者谓之疑背驰者谓之异也六条之外有断以己意者则以愚案别之其明爻象但以说卦健顺动入陷丽止说八卦义为八卦真象八者之得失则以所值之重卦为断其明爻义则惟求之本爻而力破承乘比应诸旧解其稽六位则专据系词辨
提要 第 2a 页 WYG0052-0452a.png
贵贱者存乎位之旨凡阳爻阴位阴爻阳位之说亦尽芟除盖力排象数之学惟以义理为宗者也乾隆四十六年四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提要 第 2b 页 WYG0052-0452b.png

提要 第 3a 页 WYG0052-0452c.png
大易择言序
日月无不照也江河无不流也容光之照皆日月
涓滴之流归河海易之为书何独不然先天后天
文王不必同于伏羲元亨利贞宣尼亦不必同于
文王汉之言易者三家田何京费皆立于学官宋
之传易者程子朱子言理言数并行而不悖若语
其所同者六子统于乾坤乾坤该于易简乾易知
也坤易从也崇阳而抑阴尚健而尚顺贵君子而
提要 第 3b 页 WYG0052-0452d.png
贱小人喜中正而恶不当位趋亨吉而避悔吝则
全经之大旨而诸儒之释经者亦不能外乎是也
至其辞义之间或有博奥而难知于是经解之家
纷然杂出然而非有数十年穷经之功者求一言
之几乎道而不可得也我
圣祖皇帝御纂周易折中纯粹以精用集大成
皇上道统躬膺加意是经更命儒臣详加蒐采一时通
经学古之士不乏其人曾被徵荐上元绵庄程君
提要 第 4a 页 WYG0052-0453a.png
著有易通一书又有大易择言分别诸家之说而
间以所心得之见附著于篇类多前贤所未发如
以说卦健顺动入陷丽止说为八卦之本义奉之
以阐明爻象而不入于穿凿名象之纠纷又力破
承乘比应之旧解而据依系辞传辨贵贱者存乎
位之旨祇以本爻本位自为发挥盖宪章有在复
能以经解经其深造自得不为苟同古今说易者
虽多吾见亦罕矣顾读其书觉于程传本义时有
提要 第 4b 页 WYG0052-0453b.png
未合窃谓程朱之易于圣人学易寡过之道已为
纯密程君亦岂有出其范围其不同者辞义训诂
之间耳夫义理无穷使程朱复生亦未必不以为
起予而程君亦断非师心而蔑古可知矣所谓如
日月之无不照江河之无不流皆大易之道冒乎
天下者为之也余恐学者读择言之书而有疑也
故书其语弁诸简端松泉汪由敦序

提要 第 5a 页 WYG0052-0453c.png
大易择言自序
六经皆明道立教之书而笺疏之多惟易为最其
故可得而言也夫典谟训诰无刚柔九六之象风
南雅颂无吉凶悔吝之文而易有之后之人不能
以迂怪之说加之诗书而于易则无所不至盖徒
有见于体貌之不同而不知明道立教未尝有二
致也孔子作传首明易简曰像此而谓之象效此
而谓之爻盖虑易道之晦蚀于群言而揭其本原
提要 第 5b 页 WYG0052-0453d.png
以诏万世者至矣乃后之儒者慕象数之名而求
之惟恐不得得之矣而无补于一彖一爻之用夫
笺疏之作以明经也若舍其平易就其艰深周纳
其似是附著其本无论说之繁兴适以蔽经而已
矣学者所当慎思明辨者孰大于是
国朝
御纂周易折中使千古说易之家粹然一由于正日月出
而天地昭矣第学者先入之言犹颇见于群书若
提要 第 6a 页 WYG0052-0454a.png
不稍加釐订别其从违则见异而迁非所以防其
未然也乾隆壬戌望溪方先生南归慨然欲以六
条编纂五经集解嘉惠后学而首以易属(廷祚)
子之研精于易久矣夫(廷祚)岂知易者闻先生言
退而悚息者累月乃敢承命而为之阅十年而书
成命曰大易择言夫仰观俯察极数定象者上古
作易之事非今学者所及也大传曰圣人之情见
乎辞因辞以求其义得义而明其用非训诂不为
提要 第 6b 页 WYG0052-0454b.png
功六经之中惟大易有圣人之训诂则后世说易
或凿智强经异说多端不可致诘或绘图立象自
命画前之秘以相授受者皆不可以不知所择也
(廷祚)非知易者窃于是编之终而著其所见如
此以俟夫有志者论定焉
乾隆十有七年岁在壬申秋九月朔日青溪后学
程廷祚谨书

提要 第 7a 页 WYG0052-0454c.png
例略
论求易之此例
一曰定经卦以健顺动入陷丽止说八者经卦之本
义也即真象也平庵项氏曰所谓神明之德万物
之情皆萃于此孔子释彖辞专用之以其为八卦
之所由生也而凡诸爻象之蕴盖皆不能外焉八
者之得失则以所值之重卦为断以重卦既各有
体象而经卦或在内或在外六位或宜刚或宜柔
提要 第 7b 页 WYG0052-0454d.png

二曰察重卦以反对天地万物皆以相反而成用圣
人之序卦取其反对盖以此其端见于杂卦传学
者于泰否剥复能举其义而不误者反对明也于
小畜小过皆不能言者以失其反对之义而以小
畜与大畜小过与大过同论也然则舍反对而求
卦之真解难矣
三曰稽六位以贵贱易之大例有三卦曰阴阳爻曰
提要 第 8a 页 WYG0052-0455a.png
刚柔位曰贵贱故曰列贵贱者存乎位此大传之
明文也汉后注家以初二三四五上为一阳一阴
故有阳爻阴位阴爻阳位之说夫二三四五虽亦
奇耦之数而不以奇耦用以奇耦惟九六当之也
故在下者不曰一而曰初在上者不曰六而曰上
圣人亦虑后世不察误以六位为六数而致九六
之义反以不明也六位之说明而刚柔中正之说
无不明矣
提要 第 8b 页 WYG0052-0455b.png
四曰求爻义以本爻爻有三义刚柔有性情所据之
卦有体象六位有贵贱优劣三者合而为爻而义
备矣吉凶悔吝其理随在而具不假越位相谋如
所谓乘承比应者案变体互卦诸论用以占筮起
于春秋之时而见黜于孔子若乘承比应则左国
尚无其说其为汉后之附会无疑
折中以为谈经之敝至哉斯言百世以俟而不惑矣
五曰明彖爻之辞以二传案孔子论易之全体大例
提要 第 9a 页 WYG0052-0455c.png
则有系辞说卦杂卦诸传发明彖爻则有彖象二
传固宜与彖爻相此而毋相违不可谓孔子之易
非文王之易也乾坤二卦文言义存推广故乾之
四德即与彖辞有异大象一篇乃特出之笔所以
明君子之用易不同于法而同于道其取义与卦
爻不侔者尤众盖非为释经而作也今此书仍用
程传本而不从古本者欲明彖象当以传从经之
义云尔
提要 第 9b 页 WYG0052-0455d.png
以上诸说(廷祚)于自著易通内辩论甚详今散见书中而括其大略于此望溪先生有言吾治易二十年大全以朱墨五色别之者凡七周宋元经解及未刻者所详定十几六七卒未有得于易之要领去而从事于周官春秋辄有所获盖二经之比例易见而易之比例难明也窃谓善治经者必以经解经以经解经宜求经之比例诸说其即先生所谓比
提要 第 10a 页 WYG0052-0456a.png
例者与
论以六条编书
一曰正义
当乎经义者谓之正义经义之当否虽未敢定而
必择其近正者首列之尊先儒也
二曰辨正
辨正者前人有所异同辨而得其正者也今或正
义阙如而以纂书者所见补之亦附于此条
提要 第 10b 页 WYG0052-0456b.png
三曰通论
所论在此而连类以及于彼曰通论今于旧说未
恊正义而理可通者亦入焉故通有二义
四曰馀论
一言之有当而可资以发明亦所录也
五曰存疑
六曰存异
理无两是其非己见矣恐人从而是之则曰存疑
提要 第 11a 页 WYG0052-0456c.png
又其甚者则曰存异
以上六条乃望溪先生所授以论次先儒之说若纂书者之论随条附见者皆以愚案别之廷祚识

提要 第 11b 页 WYG0052-0456d.png

提要 第 12a 页 WYG0052-0457a.png
例馀
一是书原纂五十馀卷临梓之日严加沙汰去者三
四盖宋元以下儒者以谈理见长遂致论说滋多
而经指有转因以晦塞者故不得不求其归于简
明也大抵
折中所录之外今所增采不过一二焉
一汉唐诸儒之说今日存者无几凡一语足录莫不
表而出之俾学者知有往古之经师亦瞽宗乐祖
提要 第 12b 页 WYG0052-0457b.png
之义云尔其分辨之精严具见案中又未尝少有
依阿也
一先儒之说下经所采少于上经以旧说未安者多
朱子亦云下经难理会是也
一以刚柔往来上下为卦变以乘承比应取爻义以
阳爻阴位阴爻阳位为当不当以爻之五位必为
君道说易者相沿为例牢不可更谨案
折中有曰往来上下乘承比应皆虚象也又曰爻位之
提要 第 13a 页 WYG0052-0457c.png
当不当盖借之以明所处位之当不当又曰五虽
尊位圣人未尝卦卦以君道言之至哉言矣世之
学者诚能执此数端而推广之则可以破旧说之
封锢而洁静精微之指归渐可窥见青溪先生于
自著易通内已再三剖辨拨云雾而睹天日今于
是书尤极力发明以示天下之读
折中者
一引用诸儒不敢用
提要 第 13b 页 WYG0052-0457d.png
折中称名之例宋元以后俱有别号可冠于姓氏之上
自汉迄唐则以乡里若不得其乡里与别号则字
之又不得其字则名之名不可得氏之而已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