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久庵集卷之二
久庵集卷之二 第 x 页
久庵集卷之二
 杂著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0H 页
伍子胥论
当不共戴天之雠。而必报必复者。义也。当死而不死。以报父之雠者。亦义也。当复雠也。不死也之地。而名顺事正者。义之尽也。义不尽。事未正。则不可谓贤也。伍员。亦义士也。义能尽于正。而事出于正耶。义因事而能尽。则事因义而能正。胥之于事。义既不能以尽。则事亦难出于正也。盖当无忌行谗之初。太子奔宋之始。胥之父已致死地矣。特以不死者。欲以父为质。而并除二子也。二子之来不来。于父之一死无益。而生父杀父。直以来不来为决。而以父命为辞。则为其子者。宁可不趍其死耶。然而召之者。非所以活我父也。则父子俱死。死非义也。胥之不死于此者。亦欲以报吾杀父之雠也。故伍尚之死也。亦曰。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不可。而谓员以可去。员亦以雪父之耻自期。则当于是死之者为父死。而不死者亦欲以为父死也。则员之奔宋奔郑。是亦为父求死之日也。何也。员可死而所以不死者。将以报吾雠。则生之者。为父而非为身也。为父而非为身。则生是报吾雠之日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0L 页
也。吾雠已报。则是吾死之日也。员苟以死为心。则不肯一日安于所不死之地。而焦心竭力。身动心竦。报吾雠于今日。则死于今日。报吾雠于明日。则死于明日。奔此往彼。以求可报之地。而明吾所以生者只为雠也。郑侯,吴王。亦当以大义举法。而诛楚之无道也。奈何既亡之日。不知借力雪耻之君以为之归。而奔宋之郑。只以脱身免死为幸。而归吴之日。又值公子弑王之乱。则又当奔他以求报也。而耕于吴国之野者五年。则是可谓以死为生者乎。及其阖庐既立。员得志。则兴师伐楚。员之求报之秋也。吴师入郢五战。而昭王出奔。则楚已灭矣。乃得以掘王之墓。鞭王之尸。则员之雠已复也。员之志已遂也。员之义已尽也。而员之所不死者。有待今日。则可决一死。以报吾父吾兄于九泉之下。可也。奈何鞭尸之后。犹为吴之谋臣。复见谗于太宰。而终死于属镂之剑。则死何名也。义何在也。然则前之不死者。不能无为身之谋也。何也。张良为汉帝师。为韩报仇于秦也。而秦已灭。则烧绝栈道而东归。无复为汉意也。而及项籍杀横阳君。则复从汉而灭项。项已灭。则亦复辟谷。而从赤松子游也。此良之平生事节。只以报韩之仇为心。故良之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1H 页
仇秦也。秦灭则东归。良之仇项也。项灭则辟谷。此岂有他哉。报仇之外。无馀事也。顷当灭秦之后。不复有项。则东归之志定。而必无为汉之谋也。况良之于韩君臣也。非如员之父子也。良苟有可死之事。则虽君臣之际。亦当视死如归。博浪之举。亦岂畏死也哉。员之初亡也。父在死地。兄归死域。贯弓执矢。而免死者。岂为生耶。亦当择刚强有为之君以事之。一日二日。不离于此。而雠已复义已尽。则当如兄之趍父之死可也。何乃迁延吴越之兴败。而死于已事耶。则员之事。不可不谓之义。而亦不可谓之义也。矧夫太子建。平王之子也。建虽为王之所弃。而子无雠父之理。则非员所可共义之人也。相从于宋郑之间。一无及于图报之义。而及建为定公之诛。则又与其子胜俱逃。其意果何在耶。员既雠平王。而又雠楚之先王。使故国社稷。遂成丘墟。则楚之先王。是员之先王。而并雠之。独于楚之子孙。不雠之乎。建为王之爱子。则是吾雠也。为王之黜。无故而不赴父命。则逆父者。非员所可悦也。又况欲报仇于其父。而从其子以行。则其报仇之心之未切。亦可知也。后之鞭尸以报者。亦只以得其时故也。然而报仇之义。亦有未尽。伍之于楚。自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1L 页
伍举。以直谏事庄王。则伍举之后。有名于楚者旧矣。员之父。为太傅。员亦亲北面事之。则君臣之分。已定也。以君杀臣。纵以非道行之。不可谓仇也。至于僇死人以报之。果可谓义耶。君父无二。各于所事而致死。报父雠于旧君。抑可谓正耶。平王虽可仇。而并绝祖宗之血食。使父母之国。为他人之有。则又可谓顺耶。况夫信谗。庸君之常事。则祸非出于君。实由费无忌之谗。则无忌是员之仇也。报之当于无忌之身。而不于旧主可也。于旧主而不至于僇尸可也。不至于灭国可也。则将何以处其义也。员苟以义举事。则当招纳英雄。务结人心。募聚十万精兵。而上告天子。明楚父子乱常。无以复存宗祀。而归兵于楚。以天子之命。诛平王。择宗室之贤者以为王。佐成伯业。则仇可报而故国亦可存。惜乎。徒知求昭王之急。鞭旧主之尸。而未及乎此也。非徒不及乎此也。曾未闻报无忌之仇。则抑不知雠之当报也。当仇而不仇。当不仇而仇。当死而不死。当无名而死。是可谓择义以精者耶。虽然。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非烈丈夫。能致此哉。愚故曰亦义士也。
徐市论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2H 页
欲知人之事。当观人之意。欲知人之意。当观意之所在。以意观事。则事无逃其情也。谨按史。徐市上书秦皇。请入海求不死药。呜呼。其意岂无所在乎。夫市。智者也。智可以有为。而以智谋之力所未及。而以术济之。故意有出于事之外。而意之所在者有大焉。何也。方士求药之事。果其志也。则不死之药。非三神山之所可必得。而天下。又安有不死之理乎。市之为此。决不在于求药。而上书请之者。亦欲行其术而已。盖市齐之人。而齐之灭。在于始皇之手。则秦其雠也。为齐报仇。市之意也。而力有所未及。故归秦上书者。用其智而事未著。请与童男女入海者。售其术而事未形。事未形未著。而其意则显。其意以为六国既平。秦之所欲已遂。而其所大欲者。长生也。此可以长生之术进。而有所为矣。此张良为韩之意。而博浪之举。非其事也。则势孤力弱。不可以独立。故其与童男女。入海者。亦句践生聚十年之意也。而意成事立。则为齐报之。事不得其意。则亦不欲臣乎秦矣。夫事发于意。而意主于事。事成则意著。事未成则意未形。故人见市之意。只欲求神药。而不知所以求药者。乃所以用术也。若只求药而已。则不必与童男女行。而不死之诡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2L 页
说。非市之所可惑也。若欲遁世而避难者。不必上书于秦而请行也。矧夫入海不返。则其意尤著矣。苟于其初。只欲售其方士之术。则当如五利之金丹。文成之九节。而尽心力于调剂。以求长生也。何必谩求三神山乎。其意亦可知也已。然则何以见其意也。盖智术之深者。非可以常情度也。意有定于此。而有用术于彼者。子房非为汉也。实为韩也。可与报之者汉也。故归之。而及其意成名遂。为汉之臣。而为韩之迹。无矣。市之术。非为秦也。实欲报秦之仇。而不以此。则无立事之势。故用术于是。而意未成。事未遂。则名迹亦无矣。当是时也。苟欲显其迹。则其意不可施。苟欲显其名。则其身不可保。何足为智也。智深而虑远。故意形而迹未显。计定而名犹掩也。其意终未遂。其计终未成。则亦能遁名于海上。莫能窥其端倪也。而骊山之冢已发。轵道之降斯迫。而亡齐之仇。亦报矣。则其意亦足以少酬。而更无卧薪之忧矣。推是说而论其事。其事似涉于荒诞之术。而惑人主于长生。溺天下于诡术。至使封禅颂功。困苦生民之极。则其诞伪之甚者。而后世尤害生民者亦多。则诡诞之大者也。推是事而论其意。其意亦有所有为也。可以报旧仇而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3H 页
势未立。可以讨一秦而力未及。则不可以一匕首。徒死于秦庭如荆轲之为。故上书请行。亦欲有为于句践,子房之为也。然则事与意相反。而不相同者也。知其意。则知其事。不知其意。焉知其事。故先审徐子之意。然后当知徐子之事。徐子之意未显于迹。则徐子之事。亦随而不明。故愚曰。欲知人之事。当观人之意。
田横论
所贵乎义者。为其存社稷也。而尽其存社稷之义。为其死社稷也。而尽其死社稷之义。为其义而不能存社稷。又不能死社稷。则虽义士归死。天下称服。不足为贵也。田横。齐之君也。其为国也。能尽其存社稷之义者耶。能尽其死社稷之义者耶。呜呼。将于齐。相于齐。不知其几世也。相荣而荣为项氏灭。立广而广为汉袭破。则齐已灭。而横自立为王者。为社稷也。为社稷而为王。则当尽其义。而横之不能尽其义者。何。齐之为田氏有者。久矣。灭于秦而再造于儋。如线之绪仅存。而至于横。则横当守之以死。明其忠义。使一齐之人。皆当效死而勿去。如入海之徒。则社稷可存也。齐国可复也。脱有不能者。则亦可以死目许。势至于不可复。然后抱祭器。归汉以存齐祀。可也。而横反假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3L 页
项氏之救而距汉。惧汉氏之诛而逃遁。孑孑与五百人。避死海滨。可谓义耶。况复饿死松柏。齐之百世之雠也。击杀田儋。齐之当世之仇也。而项氏亲刃田荣者也。横为将。当如子房报韩仇于秦。报横阳之雠于项。建明大义。以报仇为事。而卒无一事及之。抑可谓义耶。当是时。楚暴汉仁。人之归楚者死。士之归汉者生。国之从汉者昌。民之从楚者灭。虽愚夫愚妇。亦知隆准之宽厚。重瞳之残虐。天命人心。向背已决。而怀王天下之义帝也。亦使长者入关。则汉之为帝。横独不念耶。横举一国。称藩于汉。尽其忠勇。共灭秦楚。而归功于汉。以服事之。则齐祀可存也。横乃仗楚。以为之主。而龙且一兵。不能当易与之韩信。以至国亡。社稷丘墟。而齐地遂为汉有。则区区逃窜。不能死其国。及项之灭。而遂入海岛。则海岛岂存社稷之地耶。及夫帝之召也。恐其为乱而赦其罪。则非招之以礼也。大王小侯。适足以利啖之。则君子可以利就乎。虑其不来。而惧之以兵诛之。则知帝之招非出于诚。而将以胁之耳。宁可赴召以避死耶。使横苟有义烈。则不待乘传。而已有自刭之心矣。矧夫横之死。非特弗在于洛阳。当在入岛之前。非特不在于入岛之前。当在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4H 页
齐之亡也。横。齐之孙也。当与国共休戚。生则如微子归周以存宗祀。死则如北地王哭庙以报齐。岂可奔走。死于道路耶。设使横不死。亦必为汉之诛也。何也。既忧其乱而招之。则非贤之也。特忌之耳。忌横而横亦无功于汉。则不必待以侯王也。不待以侯王。则横亦歉然(缺)。而相猜相疑矣。虽以三杰之功。亦或菹醢之。系械之。独惜乎一横耶。横之死于洛阳。特幸耳。然则横之义烈无可取。而能使五百人。视死如归者。何。当是时。好名之士。亦有轻生如战国之习者。如荆轲不胜燕丹豢养之恩以就死者。岂以杀身成仁之道者耶。横之徒五百人。亦横平日豢养者也。死于横无难矣。又况世之称横者。皆以五百人轻生就义。为横之德。而不知称五百人之义者。何哉。五百人死于义。固可善矣。而横不能死于义。则亦可以五百人之义。掩横之非义耶。虽然。横。烈士也。当楚汉之际。终不奴颜婢膝。屈于人下。而杀身洛阳。亦有不挫之志。虽非中节。要非俗人之所能望也。以横之烈。岂仆仆乞怜。而求人之誉者耶。想其心。必欲尽其义。而不知义之精者也。故备以责之。
治道策(丁酉。别试试券。)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4L 页
 王若曰。治道虽曰多端。必有其要。自古明君谊辟。孰不欲得其要以尽治化。而三代以下治不古若者。何欤。间有致小康之治者。是果得古昔治道之要欤。既曰得其要。则竟不至大猷之盛者。何欤。予以寡德。临阼多年。凡所设施。见于治具者。务欲详备。而犹不及后世之小康者。何欤。若大道之行世。虽亘古一贯。而所以酬酢之要。随时或异。当今之世。施措低昂。适于道而宜于时者。其要安在。子大夫预养有日。其于治道之要。讲之已素。无混举刍狗之说。必提其要。详著于篇。
臣对。臣闻道之存于心者明。然后道之见于治者正。故明其道于心。则治得其要而政治修。失其道于心。则虽欲立其治道。而亦莫能以得其要。终至于乱而已。是以欲善其治者。必提其要。欲提其要者。必明其道。欲明其道者。必先明其心。诚以心为道之本。道为心之正也。为人上者。存此心而发此道。则于致治之要何有。古昔哲王之为天下国家者。亦不外乎是而已。恭惟 主上殿下。持盈守成。励精图治。为治之要既立。为治之用亦张。犹虑王猷未熙。政事多缺。赐臣之策。乃切切于经国致治之要。而明君谊辟。欲其思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5H 页
齐。世治不古。欲其更化。而终以大道。为当今酬酢之要。而询适道宜时之要。其明道求治之意。诚三代以下。未有之圣也。顾臣愚昧。何足以承 圣问之高(缺)而及之哉。虽然。敢不一竭管见。以对扬休命之万一。臣伏读 圣策。曰。治道虽曰多端。必有其要。臣谓治本于道。道源于心。万化非此心则不兴。庶政非此道则不行。故致治之道无他。在知其要而已。庶事之繁。若未可以能御。万目之张。若未可以能纪。而使之一一底于治安。而毋至于乱者。岂非执其要而为其化耶。然则万事必根于一心。先明一心之道。以为出治之本。则明通万变。而无毫发之弊。裁制事物。而各得其宜。以之立法制度。则动合中正。以之革弊化俗。则能得其机。凡万事万理。皆由是心而发。则其致治之要。岂外乎此哉。苟不知存心之妙。而徒欲望其致化之隆。则是犹却行而求前。终有不可得者矣。臣伏读圣策。曰自古明君谊辟。止竟不至于大猷之盛者。何欤。臣有以见 殿下叹世治之不古。薄汉唐之小康。而振起大化之盛心也。三代以上。求治道于心。故能尽治化。三代以下。求此道于冶。故不能尽其要。求之心。故尧舜有唐虞之治。求之治。故汉祖,唐宗。仅得以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5L 页
小康。若使其君。能求诸心。则其治化。岂止汉,唐而已哉。然而以治化。指汉,唐而美之。则言其末也。以政法。指汉,唐而鄙之。则见其外也。美其末。而不知其本之不正。则自施者。必不能以立尧,舜之王道也。见其外。而不知其内之不正。则自施者。必不能以免汉,唐之杂霸也。必也求尧舜之心而为法。察汉,唐之霸而去之。然后治至于大猷可期。而世无能者。则况可以得其要也哉。虽有一二之可称。亦曰是才是能而已。臣伏读 圣策。曰予以寡昧。止其要安在。臣窃观 殿下。以神圣文武之资。备阳刚中正之德。爰自 潜邸。仁声仁闻。洽于民心。即位以来。锐精求治。一政一事。一号一令。无非圣心英毅之发。何有一二之未尽耶。然而犹以不及后世之小康为歉。此则圣不自圣之心也。臣闻设施贵于详备。而无其道则苟而已。法具贵于毕张。而无其本则霸而已。故设施铺置。必以是心为先何也。有尧,舜之心。则虽以汉,唐之法度。亦可成皞皞之治也。然则但求是心而已。其于设施治具。不足为贵。而既得是心。又得治具。则是亦尧,舜而已。彼汉,唐之徒有法具。无以尚之也耳。今也 殿下。得精一之学。而传尧,舜之心。得纯王之政。而布唐,虞之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6H 页
化。设施详备而有其道。治具毕张而有其本。则其治化。可与尧,舜并肩于唐,虞之上。而斯民之化。反在于唐,虞之下者何欤。臣谓道之于世。亘古不泯。随事即理。莫不有义。而事必因时而异。法必因势而变。不可拘于一而制作之。故必以道而为酬酢之要而变通之。然后施为措事。斟情酌宜。低之昂之。自适于道。而合于时也。苟能以是心明是道。而酬酢之于一身。则发政得其道。而不伤于烦苛。制度尽其详。而允合于时中。为治之具化。化于皞皞熙熙之中。而不见其迹。可以六五帝而四三王矣。其于汉,唐之小康也。臣不敢以望焉。呜呼。国家以一人为主。人君以一心为主。以一人视国家。则国家似大。一人似寡也。以一心视国家。则国家虽大。而君心愈大也。(缺)大不难以运大也。然则有天下国家者。可不思所以实其心乎。其心实。然后道能实有于己。而措之于天下国家。则万机虽多。而一一可底于治矣。庶官虽众。而一一得其理矣。何莫非实心之所致也耶。尧之兢兢。舜之业业。皆能实此心也。汤之栗栗。文王之翼翼。亦皆实此心也。而所以为治者。亦自实心中施措之耳。何也。实心即诚也。天无是诚。则不得以主生成之道。人无是诚。则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6L 页
不得以主治化之要。故中庸以是诚为九经之本。周子以是诚为圣人之本。伏愿 殿下用此诚。以求二帝三王之心。则可以致二帝三王之化矣。臣伏读 圣策。曰子大夫止详著于篇。臣学无渊源。未有致知之实。何能得其枢要而陈之耶。臣尝论汉之贾蕫。而谓贾曰不识治体者。以其极论当时之弊。而不明其本也。谓蕫子有经济之才者。以一心。为正朝廷之本也。臣于(缺)治之弊。不敢屑屑。而独于大本累明之者。窃欲以蕫子自许也。伏愿 殿下正其心。以澄出治之源。则其于治道之要。何患不得。臣无任战栗之至。昧死谨对。
久庵集卷之二
 墓碣
  
先考 赠嘉喜(一作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府君墓碣。
先府君姓金氏。讳匡佐。字彦忠。善山人。考讳磾。 赠通政大夫户曹参议。妣 赠淑夫人薛氏。内资寺判官晰之女。祖讳有瓒。通政大夫行定平府使。妣淑夫人郭氏。县监廷宝之女。曾祖讳可铭。奉列大夫金山郡事。妣令人沈氏。大提学孝生之女。高祖讳起。仕高丽。官至正顺大夫广州牧使。妣贞夫人金氏。宰臣元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7H 页
老之女。府君生于成化丙戌闰三月辛丑。承祖荫。属忠武卫。嘉靖乙巳七月己巳。以病卒于家。享年八十。男就文。以修撰。参卫社原从功臣一等。明年丙午。例赠朝散大夫,户曹正郎。隆庆戊辰夏。就文又拜江原道观察使。追 赠今官。府君性慈详。与物无竞。平心处世。人无皱眉之怨。皆以积善目之。抚诸孤。俱知读书。尝令受业于松斋门下。而诵公明宣三年不读之语。以勖之曰。人之所学者。善行也。其不使迷其所向如此。既属疾。自知不起。挥妇女而却之曰。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其死安其正又如此。间不一日。遂启手足。呜呼。尚忍言之哉。先妣 赠贞夫人林氏。护军珷之女。奉翊大夫版图判书子栩之后。生于成化癸巳十月己巳。卒于嘉靖壬子三月丙戌。享年八十。男六女三。长男就成。为儒。屡举不中。时宰屡荐。亦不受。娶佥使都义文女。生一女。适李遵庆。无子。以侄戴为嗣。次就器。归厚署别提。娶进士李麟孙女。生三男二女。曰节。生员早殁。曰箴。济用参奉。曰筇。女适郡守金宇弘。季适生员朴汉。次就研娶李叔元女。无后。以侄箴为嗣。次就鍊生员。娶万户崔后元女。生二男一女。曰载。曰戴早殁。女早殁。次就文文科。今江原监司。先娶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7L 页
部将李称女。生二女。后娶判官李仁符女。生三男一女。男曰宗武,宗儒,宗翰。女长早殁。仲适徐浚。季适朴梦笔。次就彬。生员。今 厚陵参奉。先娶参奉文世雍女。生一男三女。后娶生员李之薰女。生二男。长曰焘。馀幼。女适罗孝彦。仲适田大耳。季适金克信。长女适宋希奎。文科官至通政。生二男一女。曰铉文科。铨早殁。女适崔应璧。次适田霁察访。生二男。曰大年。大成。次适李公泽。生四男。曰伯强,仲强,叔强,希强。以乙巳年九月甲申。葬于府南坪城店岘大洞坤坐艮向之原。夫人同茔。戊辰八月丁酉立碑。弗孝诸孤。攀慕号殒。痛贯心骨。顾以无似。不能荣显万分。敢次叙姓系官阀。刻诸碑阴。昊天罔极。呜呼痛哉。
久庵集卷之二
 墓志
  
伯氏真乐堂先生墓志(辛亥)
先生讳就成。字成之。姓金氏。高祖讳可铭。奉列大夫金山郡事。曾祖讳有瓒。通政大夫行定平府使。祖讳磾。 赠通政大夫,户曹参议。考讳匡佐。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妣林氏。护军珷之女。先生生于弘治壬子三月某辰。性至孝。有高志大节。少从松斋朴先生英。闻大学中庸之学。首以存养省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8H 页
察之要为问。松斋发无极太极之妙以教之。先生脱然契悟。松斋亟称之曰。君之才。应不下古人。自是潜心大业。规模根本已定矣。好读宋儒书。为文辄效之。不能屈意。用举子尺度。晚因时相金正国李彦迪之荐。四拟参奉。皆不受。常以医药活人。无亲疏。告之以疾。则便与之以药。其所济活者。不知其几千人。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以病卒于正寝。年五十九。娶都氏。佥使义文之女。生一女无子。以弟之子节为后。癸卯生员。女适李遵庆。生三男一女。男长曰明复。次熙复。次光复。女幼。先兄将没。欲葬坪城大洞先府君茔东。卒之明年某月某辰。遂窆其原。弟怨痛号慕。心肝摧裂。重惟先兄不幸早世。既未及用于世。其事业无得以称。唯道德之懿。不可以不白。而知者益鲜。弟又无所肖似。不能承志卒业。显扬万分。敢次其志业梗槩如此。呜呼痛哉。
执义宋公墓志
公讳希奎。字天章。姓宋氏。陜川郡冶炉县人。高丽谏议大夫孟英之后。远祖讳吉昌。仕丽末。位至开城尹。封冶城君。高祖讳千佑。长兴府使。曾祖讳守谦。镇岑县监。祖讳绍。通德郎直长。考讳邦贤。忠武卫。妣黄氏。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8L 页
桧山府院君裳之后。公生于弘治甲寅正月壬寅。正德八年。中进士。己卯。登文科。初除成均学谕。累迁为典籍。戊子。转工曹佐郎。己丑。为亲乞补玄风。癸巳。迁户部礼部正郎。甲午。知兴海郡守。秩满。升济用监正。又拜尚州牧使。辛丑。遭外艰。服阕。除司宰监正。癸卯。迁金海府使。未二年。以病辞。乙巳春。除司宪府掌令。寻移宗簿寺正。五月。拜执义。七月。遭 国变。两司长官。会议于中学。公以为不当奉行密 旨。以此执义以下俱罢。是冬。还叙除成均司艺。丙午。以礼宾寺正。中重试第二人。升通政。即除大丘府使。丁未以执义时事。谪于高山。辛亥放还。优游故园。馀八载。不幸悼亡哭子。悲哀成疾。嘉靖戊午四月乙未。卒于家。年六十五。娶我伯姊金氏。父 赠朝散大夫,户曹正郎匡佐。生二男一女。男长铉。以丙午进士。捷丙辰文科。未登仕路。先公二岁卒。娶郡守朴继祖之女。生二男。曰惟敬惟慎。次男铨夭。女适士人崔应璧。生四男。曰嶒崦。馀皆幼。卜以是秋九月某日某辰。葬于星州北逊谷坤坐艮向之原。与夫人同茔。从公志也。公天禀慈良。平心率物。人无怨恶。累典州郡。专尚谨简。一以爱人及物为心。所过。皆有去后之思。性又至孝。生事死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9H 页
葬。咸尽其礼。前后遭丧。日居墓侧。不涉家事。奉兄抚弟。友爱亦隆。家传田庐。悉推而与之。以周贫乏。乡里咸服其孝义。事闻旌闾。
龙岩朴公墓志
先生讳云。字泽之。姓朴氏。密阳人也。号龙岩。高丽三重大匡佥议右政丞华之后。侍中尚温之玄孙。曾祖讳云实。祖讳孝武。皆不仕。考讳宗元。成均进士。妣许氏。驾洛君敞之后。先生生于弘治癸丑六月晦日辛丑。性至孝。才俊质敏。年十八岁。已通诸经。不复存心于举业。为亲强赴。中己卯进士。年逾弱冠。始见松斋先生。闻大学中庸之学。为平生大业。庚辰。遭外艰。一循圣礼练禫之制。亦考礼直行。不拘于俗。奉母四十馀年。承颜养志。晨夕温凊。备极诚孝。及丁母忧。年近六十。而啜粥啖蔬。如礼。一不至家。乡人服其纯诚。平居。一以进德修业为事。尝抄居敬穷理之要。为击蒙一编。又取紫阳心学至论为一书。三侯传,景行录,卫生方之类。皆其所著也。居家祭祀。极其诚敬。至于馔具器皿。无不洁精。遇忌则悲恸如丧。傍人莫不感泣。晚年。闻退溪李相滉之学博。欲就正。而病未能焉。书疏问答。多所辨析。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正月初六日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59L 页
辛卯。以病卒于正寝。享年七十。先娶士人金柏之女。生二男一女。长灏。丙午秋生员。先公二年卒。次曰演。志操高迈。能追先志。女适生员李仁寿。后娶教授金瓛之女。生一男。曰潭生员。娶忠武卫李宗谔之女。生一男。曰遂一。演娶著作裴淑绮之女。生一男。曰成一。尚幼。是年三月初六日庚寅。葬于善山属县之东上林洞北垄子坐午向之原。余惟亡兄真乐堂。与先生同门友。就文亦受知者深。粗陈梗槩如此。
生员康公(景善)墓志
公讳景善。字元卿。姓康氏。信川大姓。自先世。居善山。有讳仲珍。佔毕斋金相宗直之甥也。游其门。学其学。与其兄伯珍。俱登甲科。官至承文院判校。是公之大父也。考讳顗。中武科。官至昌原府使。妣东莱郑氏。司谏院献纳士杰之女。公生于正德甲戌三月丙子日。性至孝。生养以志。承顺无违。死葬以礼。务尽圣制。乡里咸服。禀质纯茂。不事表襮。制行以方。不以非义间之。丁酉。中生员。仍奋业文词。累占试额。不幸遭门陷祸坐罪。而属于本府。痛念家业摧败。纵酒伤性。遂至沈痼。嘉靖乙丑十月庚寅。卒于正寝。享年五十二。娶幼学崔希曾之女。生三男三女。长曰复纯。次曰复粹。
久庵集卷之二 第 360H 页
次曰复厚。复纯娶晋州河万川之女。生一女。幼。女长适幼学朴子仪。生男幼。是年十二月壬申日。葬于开宁县东山官里兑坐震向之原。距先茔百馀步。噫。公之髫年。受业于家兄真乐堂公门下。及壮。归于京师。与一时名士洪仁佑应吉卢守慎寡悔等游。多所启发。丙午岁。奉亲还乡。复有志于卒业。讲义质问。信之者深。而行之者笃矣。余亦同志共业。有三十年胶漆之契。固非一朝燕游之好也。故于其葬也。略叙性行系阀如此。若其实记。以俟他日。呜呼痛哉。
亡女赵氏妇圹铭
金氏女。梅其字。父府伯。母李氏。生五年。呱失恃。十五六。适笄珥。赵聘入。奄然逝。哀汝生。婉而慧。虽未学。得翁意。临绝言。孝友悌。从母葬。亦其志。父汝铭。母汝视。汝有知。尚无畏。岁丙辰。月乙未。日庚子。泣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