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独庵遗稿附录 第 x 页
独庵遗稿附录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4H 页

公讳宗敬字孝伯。丰壤人。高丽平章事孟之后。曾祖讳温之。祖讳益贞吏曹参判汉平君。考讳彭进士。能文章早夭。妣固城李氏。即本朝开国功臣左议政原之后县监嗣孙之女。 弘治乙卯岁生公。公生而颖秀。学问日就。丙子参司马。庚辰登文科。未数月选入弘文馆为正字。士林极选也。自是出入清显。如承政院注书,吏兵两曹佐郎正郎。 世子侍讲院司书,弼善。弘文馆修撰,典翰。司谏院正言,司谏。司宪府持平,掌令,执义。此其历扬大槩。而司谏则授以 特命。盖重公也。其为执义时。蔡无择,许沆,李任等唱起邪论。托以 东宫孤危。欲复用金安老。公知安老奸凶。力杜复入之路。言于朝曰满朝臣子。皆仰戴 东宫。东宫重轻。岂待安老之有无乎。无择等衔之。即递公为司瞻正寻罢。公罢而安老遂入。大误国事。人服其先见之明。乙未十月二十九日卒。享年四十一。公资性端雅。孝友因心。一家之内。皆得其欢心焉。德行内植。仪观外著。遇人接物。浑是一团和气。而无一毫粗粗之习。先辈旧德。皆知为国器。而愠于群小。罢弃而终。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4L 页

墓表[朴弼周]
粤在 靖陵之世。前有衮贞。后有安老。 国朝小人之祸。至此而极矣。然而为衮,贞则易知。为安老则难辨。夫安老之与衮,贞。为壬人则一也。惟其包藏凶慝。未遽披露。而其所以为说者。则不啻与之相反。盖彼衮,贞之徒。密启北门。戕杀群贤。自己卯以至庚寅十数年之间。人心之冤愤如一日。而安老之觊复入也。乃以伸雪己卯人唱说。其机险其情深。孰不曰为可信哉。其辨之之难也。至于如是矣。安老之党。又扬言以为安老不入则 东宫孤危。举朝不悟其奸。率随声和附。沈彦光兄弟,李容斋荇尤惑之于此。而有能独见几微。力加辨斥。若独庵先生赵公者则虽谓之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5H 页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5L 页

资宪大夫吏曹判书朴弼周撰。
遗事
祖母宅在于南大门外越岘。距泮宫十里也。公二十二中生员。圆点时。常常步往。若雨下则衣蓑着木屐而行。中路绳断则持屐而入泮。二十六登第。其时国法甚肃。儒生不得骑马于城中。儒生之遵法者少。而先祖能行之。
公为执义。力斥金安老之还朝。为其鹰犬所击去。退居果川虎溪。而高祖母在于于义洞。归觐之时。乘昏而入国门。安老必揣知其期。持酒果候永渡桥。若相值必劝酒。慇勤致意。公终不肯颔。姜政丞硕期云公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6H 页

庚寅。公与朴司谏冶川绍,李司谏晦斋彦迪俱被逐。冶川归陜川村庄。晦斋返于庆州本家。公则以偏亲之故。搆数间屋于清溪山下。名以独庵。冶川以癸丑生。甲午殁于乡。晦斋丁酉复叙官至赞成。乙巳被逐。窜江界而卒。公则以乙卯生。殁于乙未。而丁酉安老始伏法。独庵遗址。至今芜殁。可胜叹哉。有遗稿一秩。
右三条。出曾孙丰安君潝记录。
面折廷争。(遗稿跋文中语)指论金安老时事也。独对请弃(亦跋文中语)事。初公遭斥逐。居闲几四五载。筵臣尝启于 榻前曰李彦迪赵宗敬朴绍俱以名官见逐。已久弃废。甚为可惜。请召用之。安老之鹰犬为副提学者闻其言。急诣阙启曰有面启事。敢请出御便殿。 上曰日势已暮。若非大段事。待明启之可也。即回启曰事系大段敢禀。于是 上出御。其人进启曰彼人等罪犯如此如此。而有欲召用之者。故敢来启。 上曰是非大段事矣。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6L 页

沈彦光厚幎冒(亦跋文中语)事。金安老甲申年间。以吏判专权自恣。政府六曹。举劾其罪状远窜之。其后安老因缘宫掖。(安老子尚孝惠公主)移配丰德。京畿监司闵寿千往说安老曰何不以己卯人调停之意。交欢两沈。(彦庆彦光)安老心纳之。即以其语驰告于其妻党蔡无择。无择倡言于朝曰 东宫孤危。甚可忧也。 东宫之羽翼。己卯人调停。在金安老一起也。大司宪沈彦光信其调停之语。随声和附。举朝靡然。公时为执义。力言于朝曰满朝臣子。皆仰戴 东宫。东宫重轻。岂待安老之有无乎。于是其党即递公为司瞻寺正。寻见罢。而安老还朝秉权。国事大误。彦光尝悔恨不已。临终戒家人令厚幎冒曰无面目下见赵典翰也。
嘉靖庚寅十二月丁巳朔初五日壬戌。朝讲。执义尹安仁,献纳成启伦 启前事。命罢赵宗敬,朴绍。赵宗敬,朴绍皆一世名士。所谓显抑公论者。非实有是事也。常于议论之际。以金安老之复叙为不可云。故和附安老之辈。目之以此。终乃摈斥。以杜公论。且绍与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7H 页

公夫人。即献纳李公箴之女也。旧居南门外焰焇(一作硝)厅桥傍。墙内有早柿二株盛开。路人见之曰早柿如彼满发。若收直则其利几何。夫人闻之。大以为耻曰士夫家有种果取利之名。而何以立于世乎。即拔伐其树。卖屋移居。
果川虎溪书院跻享时通文
右文为 赠都承旨独庵先生卫道斥邪卓立大伦追议祠享事。恭惟先生事实。昭载于国乘野史。杂出于诸贤碑志者。不啻斑斑。而况贵院自是独庵遗址。而又是沧江先生妥侑之所。则于大先生平生事迹。想有所以细究而详悉。何待于鄙等一二谈也。第念先生之道德学问。固非后学浅见所敢轻议。而迹其出处之际。语默行藏。实如朴冶川,宋圭庵诸贤。同条共贯。则其所以卫斯道扶世教之功。为如何哉。窃按尤庵宋先生所撰朴冶川行状中。有曰庚寅拜司谏时。群小凶焰烙消。己卯士类有复用之渐。而金安老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7L 页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8H 页

奉安祭文[朴弼周]
世运逶迤。迭有陂平。如乾遇巽。一阴方生。有辨于早。式遏其端。强此艰彼。戛戛乎难。力虽不胜。义则为至。著在羲经。孰契其旨。恭惟先生。有得于斯。见诸行事。斑斑可知。际我 中庙。盛以玉堂。论思典谟。铺述皇王。时惟壬人。包藏孔甚。谓言翼储。复觊柄任。嚆矢有
独庵遗稿附录 第 188L 页

春秋祭享祝文
砥柱屹立。炯鉴高揭。直道三黜。风声百代。
右祭文祝文。刑曹参判朴弼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