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勿斋集卷之一 第 x 页
勿斋集卷之一
辞赋
辞赋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17H 页

归去来兮。岁云暮吾何归。本无丧而无得兮。又焉喜而焉悲。念迷复兮有眚。慨既往之莫追。缅怀伯玉之不可及兮。吾亦知四十九年之非。惟君子所守者身兮。故尚絅于锦衣。夫何怨而何尤兮。但知远而知微。非厥幸之可徼兮。亦何险之能奔也。彼操瑟而务干进兮。谅不得入于齐之门也。骞(一作謇)吾王一以惺惺兮。庶几成性而存存也。斧斤戒夫牛山兮。盈虚感兮欹樽。仰长揖兮爱疏。乐一瓢兮希颜。知止则不殆兮。随遇而自安。黔娄被不掩。袁安门常关。盖内重者外轻。宜省身而返观。于嗟孔蹠之丘墟兮。何用七返与九还也。吾宁诵诗书而慕古人兮。抚素瑟以盘桓也。归去来兮。请从困明以遨游。间(一作问)津夫何往兮。载贽又焉求。唯不及古之人兮。寔终身之所忧。纵汤稼之终枯兮。当一选于吾之畴。道乾坤之仰俯兮。行浅深其方舟。漉余酒兮葛巾。驰余马兮椒丘。发孤啸兮仰明月。歌濯缨兮俯清流。知贫贱之肆志兮。故自号以七休。已矣乎。分不可踰兮。信辜负于良时。独寐寤言兮又何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17L 页

崇化亭赋
于皇天之降衷兮。具众理而有常。然气禀有所拘兮。利欲纷其或戕。牛山之若彼濯濯兮。又见宋人之芒芒。虽有日夜之所息兮。焉桎梏之敢当。孰开我人兮。能复厥初。聪明时乂兮。混一车书。自放勋而执中兮。舜禹精一以相传。汤武俨而祗敬兮。况左右者皆贤。世并举而雍熙兮。揭日月兮中天。逮下堂而见诸侯兮。黍离降而雅终。颓三纲与九畴兮。孰建极而建中。伟宣圣之挺生兮。固天纵兮又多能也。振木铎以施教兮。纷三千之面承。如时雨之化万物兮。咸入室而升堂。存存道义之门。济济礼乐之场。会万理而一贯兮。扣两端与三隅。后天地犹未丧兮。人皆知为君子儒也。惟颜曾氏独得其宗。逮思与孟孔德之容。继周程与邵张兮。又司马与考亭。明万理之一原兮。仰垂训兮日星。乐乎乐矣。濂洛浚源兮洙泗长流。飞跃天渊兮万世千秋。吾与点兮咏归乎其间。一声铁篴天悠悠。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者。只自方寸中来也。须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18H 页

喜雨歌
龙御天兮云飞扬。商羊舞兮石燕翔。雨霈然兮何滂沲。旱魃沈兮江之长。圣泽流兮溢四海。嘉谷茂兮收千箱。民鼓腹兮不知力。康衢谣兮虞耶唐。
勿斋集卷之一
诗
山中歌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18L 页

读大学有感
嗟我蒸民禀不齐。圣人治教岂终迷。一心既正乾坤荡。万理才通日月低。推去推来无间断。兴仁兴让匪提携。个中慎独须真力。忽尔茅生便塞蹊。
读中庸有感
闲来无事读中庸。道本于天教又从。戒慎只缘微莫显。性情须了发皆中。虽然气质视明异。要把知仁变化功。费隐精微诚不二。鸢鱼飞跃妙难穷。并行并育由敦化。知远知风可大终。道不远人人自远。人能弘道道非弘。天何言也四时往。子不闻乎三省躬。独坐须防思虑汩。闲居更怕肺腑红。中和极处乾坤位。忠恕施时物我同。几向尘编寻圣训。谁能善诱扣悾悾。
感兴(八首)
对梅读易
三画初成万变存。个中俯仰只乾坤。省来不觉梅花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19H 页

开樽爱月
月白东峦便炤堂。一樽涵得几多光。只怜些子清辉发。不许庸人取次尝。
带月治圃
天地何容造物私。薰莸胡乃共追随。我来培覆非他意。元气终头不可亏。
乘月泛舟
轻桡兰舟泛碧波。数行飞雁隔芦花。旁人莫费推移力。只怕圆光一分差。
亭中高卧
我爱乾坤一草亭。几时高卧到三更。故人何处遮西日。衣上黄尘拂转横。
江上春游
冰泮南江草自青。和风况复弄微晴。步随明月归来晚。童子何知促我行。
开渠引水
曾向平生好自游。凿池时复引清流。自惭局何成偏甚。▣▣▣怀有隘忧。
登楼望鹰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19L 页

奉 教制忠恕歌(五首)
父慈子孝本天性。推原便是一个仁。𥌒顽象傲都暴弃。舜能蒸乂自底新。
(右论父子)
元首股肱期明良。都是唐虞都吁臣。堪笑后世欺明者。方寸中间万顷尘。
(右论君臣)
有天地后有夫妇。夫义妇从天地经。个中毫釐伤恩处。隐微之中失一情。
(右论夫妇)
枝气同连天地身。欢然相接有至恩。一墙相害缘私忿。只赖朝廷教化新。
(右论兄弟)
呜呼敢问治何道。中心如心数字中。借问何术得数字。圣主主敬万理融。
奉 教咏唐长孙皇后
文德谦恭禀性温。含洪光大合坤元。从容启沃雷霆霁。好读诗书道义存。贤相见遗临诀荐。宫人当谴请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0H 页

奉 教题瘦马图
房驷光芒炤渥洼。青骢白鬣尽良骐。玉山禾尽空馀骨。天厩蹄闲尚且奇。曾遇汉文昭俭德。几从周穆舞瑶池。骥非称力唯称德。汗血之姿伯乐知。
奉 教咏喜雨
皇天生圣人。圣人代皇天。推仁保赤子。随处太平烟。河神独何娇。六责祷可怜。一心贯天人。云起泰山边。霈然苏万物。三农民未瘨。终始自无逸。康功每即田。臣工常饱德。恒祝享万年。
应 御呼韵咏张子房
奇谋不售浪沙中。杖剑归来相沛公。借筋已能成汉业。分茅却自让齐封。平生智略传黄石。末路功名付赤松。堪恨韩彭竟菹醢。功成勇退是英雄。
次李承旨(克基)题七休亭韵
山中奇事一何多。白眼看人世孰誇。近有尘车来巷口。须教绿竹掩吾家。
附元韵
相孚华实世无多。墨行儒名谩自誇。怪底七休休不得。平明骑马傍人家。
次朴政丞(元亨)病中示子弟韵
子弟行杯次第巡。眼前无限好青春。一般清白吾何敢。七十年凭几杖人。
附元韵
今日樽前酒数巡。汝年三十六青春。吾家宝物惟清白。要自传传无限人。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0L 页

曾伴五穷游世间。结柳如今作别颜。送去复来多古意。江头共结百年欢。
知命年馀耳不违。沧浪歌罢荷锄归。算来百岁三分二。芹曝初心老益飞。
献白鱼干徐达城偶吟
曾入王舟卜历长。还从汉水贡明王。七休得见千年瑞。先献诗龙买锦章。
西邻李经历(演)来访。把酒偶吟。(二首。)
明时错手坐渔矶。千丈苍波没是非。唯有梦魂飞不止。应随皎月入彤闱。
雪厌松堂路未开。幽人僵卧独倾杯。明时贤相年年出。瓮浦渔舟不用回。
赠汤佐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1H 页

偶兴(时公为虎贲卫护军)
三阳初𨔝日舒长。舜殿春光炤百祥。堪笑四方无个事。虎贲飞将卧松堂。
戏安持平守通川
苍鹰一击下青丘。乌鹊相呼集树头。堪笑愁胡万里月。几看毛血洒难收。
赠别安州李通判
南山郁嵯峨。盘谷何清幽。卜筑依苍松。柴门面水流。瓮头泼葡萄。招唤相追随。携壶上翠微。举网同扁舟。谈笑乐无卷。别离情转愁。阳关悽欲断。投辖终难留。殷勤劝一杯。分手各登楼。清川炤百祥。雄关正咽喉。民物但彫瘵。抚字须大猷。观君有老手。剧郡真可调。四佳六字佳。七休一言休。斯民本如鱼。见网则惊忧。庶几宽一分。五裤便歌讴。声名达四聪。鹏程得自由。明月出东岭。举酒望相酬。
送李节制(约东)之济州
匪敢垂之绶则纡。冲襟磊落骋雄图。全才早折广寒桂。盛代曾无空谷驹。 庙议既佥宜镇海。 王心载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1L 页

病中与子弟开怀
七休非是爱吟诗。诗是七休乐天时。 圣君再赐忠恕札。平生常仰日月辉。伤心此日无穷意。痛裂多时上帝知。如我小臣真草木。乾坤崩后更何依。
游四仙亭
三日浦外岛。四仙峰上亭。四顾江山奇绝尽无穷。都是金堂西室开尽屏。坐来一笑天地宽。何处飞仙骨已清。长鲸群戏怒喷雪。白鸟一双驯近楹。问几人能解山家故事。渔舟烟渚短篴三两声。唤取山鸟伴醉吟。洞仙歌罢月正明。俯仰乾坤笑傲。是非都付沙汀。更放教七休直坐胡床。呼吸这风月点检蓬瀛。
题竹西楼
屈指曾游己卯年。更看寒碧旧山川。重来深愧乡中老。空带金章负上天。
题清虚楼
七休非是好吟诗。诗是七休观物时。翠岫玲珑盘地轴。苍溟浩渺际天涯。风云变态人谁信。飞跃玄机我独知。养得清虚方寸地。七休非是好吟诗。
戏题宣川楼上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2H 页

过渔阳桥
倚马闲吟一笑长。大唐天子破霓裳。渔阳桥下彷徨意。欲把青萍斩孽肠。
题苍水院
汝揖华山呼万岁。我将纶命慰群氓。个中轻重谁能命。日月昭然炤两情。
题仁同县
金乌山色碧玲珑。恒望笼云接太空。下有孤坟吉谏议。首阳山对振高风。
题河友明旌门
孝子门前骨自清。此心无二日分明。山含古意千年碧。竹带高风万古青。
题益阳郡伯郑圃隐忠孝里
文丞相忠义伯。两先生肝胆相照。忘一身立人极。千万世敬仰无已。唯利所在。古今奔走。清霜白雪。松柏苍苍。搆屋一间。将以蔽风。公灵安兮。我心安兮。
勿斋集卷之一
杂著
鸢鱼亭记
岁丁丑。吾友金相国舜臣。选为寇山宰。越明年。政平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2L 页

三止堂记
吾友薛君。可谓知止者也。传易者曰。士之高尚非一道。有怀抱道德。不遇于时。而高洁自守者。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事。 独洁其身者。所处虽有大小之殊。而其所以高尚则一也。薛君何居焉。薛氏之族。淳昌郡夫人赵氏。四乳生八子。五子登科。慎其一也。自慎至于公俭与之冲。连三代位居佥议。而文忠公公俭之清德益著。引年乞退。尝病私第。蔡弘哲往诊之。出而叹曰。布被弊席。萧然若僧居。以吾辈望公。若壤虫之望黄鹤也。逮于凤于安统于凝。皆登槐阁。及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3H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3L 页

诗曰。人于天地浩然身。只役红尘道转贫。逐逐贪荣蛇象侣。营营贾祸蚁蟺邻。自甘靖节奚疑命。不学宣尼使问津。高卧竹堂无个事。隔林啼鸟弄青春。
环翠亭记
臣某伏惟 主上殿下临御以来。日御经筵。夜分亦对。贯穿乎古人圣贤之籍。沈潜乎仁义礼乐之府。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凡政之有阙者。事之有弊者。皆革而新之。使之得尚于中行。闾阎晏然。四方无虞。于今十六年矣。所 御昌德宫。非徒隘陋。亦且倾危。 三后在上。不堪炎蒸。是岂 圣上之所可安者哉。然重用民力。宵旰虑深。而事有不得已者。亦不可苟止矣。时癸卯春。乃 命领中枢府事臣李克培等。重新旧宫。旧曰寿康。新曰昌庆。大略因其旧基。稍广其制。而经营指计。规模制度。咸承 指教。其所以留意者。 三后所御之殿而已。又虑其夏月炎蒸。无以宣畅郁堙。导迎清旷。仍 命构亭于东山之上。非欲其自逸。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4H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4L 页

昌原府小楼记
上即位。十有八年于玆矣。日 御经筵。潜心圣学。所以挽回唐虞三代之治于今之世。犹虑赤子之无告也。何以保之。风俗之浇漓也。何以化之。曰守曰令。皆吾分忧者。惟尔铨曹。其慎拣之。凡贤士大夫之在六部在台阁者。亦皆分授而列于郡县。盖重其邦本也。吾同年申公末舟。累世勋阀。文武全材。 上之眷待隆矣。一朝特授昌原。公闻 命即行。下车之日。首除苛政。宣布德音。政平讼理。民乐为用。顾府之馆舍。经营既久。颓圮亦多。无以慰王人之鞅掌者。于是鸠材备瓦。役人吏之入番者。始工于甲辰仲秋。断手于乙巳季春。寝房内外。合阁前后。中厅行廊。南厅中廊。东轩之隅。又起高楼三间。其规模制度。皆出心匠。欀题丹雘。辉映鲜明。若夫火伞张空。流汗成浆。登斯楼也。如羽化而登仙。朔风号寒。雪花如手。处斯房也。若负阳而曝背。万顷沧波之照眼前。半亩方塘之带荷香。皆所以养吾之民。而亦吾所以游于物之初者也。吕洞宾诗云。中情欲说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者也。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5H 页

凭虚楼记
成化四年岁在戊子。吾友李君来守浮槎。越明年。弊革事理。民乐为用。顾邑无楼台可以慰鞅掌者。乃构楼四间于东轩之间。不侈不陋。属予名而记之。乃名曰冯虚。盖楼。比则心也。夫楼乃身之所处。心乃身之所主。楼虚则能纳万景。心虚则能容众物。古人诗曰。心与竹俱空。予亦谓心与楼俱虚。寓物虽异。其意则一尔。坐斯楼也则大岳镇北。苍海控南。茂林脩竹。左右交翠。烟岑雾岛。远近相望。春而若清。秋而若和。夏宜雨。冬宜雪。与一二同志共坐楼上。谈笑古今。俯仰乾坤。而明月到天心。清风来水面。乃呼儿进酒。问月啸咏。浩浩焉。洋洋焉。若凭虚御风以浮游尘之外。彼富贵之恼我者。贫贱之穷我者。是非毁誉者。又安能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5L 页

送朴节度之任序
节度使。古方伯连帅之职。自后汉刘虞。始为节度使。自此以后。沿边诸镇。皆置节度使。开元,天宝间。朔方,陇右,河东,河西。凡八节度使。历代因之。外任之重无比焉。恭惟我 祖宗朝。制为都节制使。 世祖朝。改为节度使。其仿古之制欤。任是职者。何如则尽其道哉。慨然有吞吴之志。而轻裘缓带。身不被甲。有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者。羊祜之所以镇南夏而服吴人也。虏围已合。京师大震。而率骑二千。出入阵中。使贼惊问。知令公之来。舍兵下马。拜称吾父者。郭汾阳之所以出镇奉天而服回纥也。孙武之请宠姬为队长。约束既明。而斩其大笑者。穰苴之愿得宠臣以监军。乃与庄贾期。日中不至。而斩其后期者。其威不可当也。檀道济之伐魏也。粢粮殆尽。士卒忧惧。而唱筹量沙。示其有馀。贼乃遁去。李光弼之与史思明战也。索军中牝马。系其驹而出之。思明良马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6H 页

月山大君诗集序
混沌才死。光岳气分。本乎上者亲上。本乎下者亲下。上下流通。二五妙合。浑沦磅礴。动荡发越。得其清粹者为圣。得其浊驳者为愚为不肖。其有仁义根于心。英华发于外。发为文章。以贲饰一代之理者。代岂乏人哉。自赓歌而权舆。至于三百篇而足。善者感发人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6L 页

推刷都监契帖序
夫国之有公贱。犹人之有爪牙也。以此役其役。贡其贡。其益于国也。岂少补之哉。每二十年。一刷主死者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7H 页

祭权参判文
惟灵。山岳之秀。骑箕之精。忠厚其心。正直其行。冲襟霁月。和气春风。终日无言。真回也之不愚。寿考无恙。少潞公之数岁。婿为当国之重臣。子乃明朝之贤士。诸孙布位。出入荣孝。不意羽化而飞仙也。馀老帐望。仙路云暗。此乃气化屈伸之致然。宜点也倚门而歌者也。耆老等无任伤别之情。敬奠一酌。灵如有知。庶几一顾。
祭高丽门下注书吉先生文
自古忠臣义士。不幸生于昏乱之朝。革命之际。或见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7L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8H 页

呜呼。先生之时。即夷齐之时也。先生之心。即夷齐之心也。大道君子。生天地间。孰不欲得君行道。垂功名于后世。自三代以下。盖纷纷如也。虽以魏徵之贤。犹未免后世之讥。况其下者乎。当殷之亡周之兴也。十乱共辅。天下宗周。盖武王应天顺人。除害救民也。先圣孤竹君二子。独叩马而谏。饿于首阳之下。万世非之而不顾。是何心哉。从周武而食粟。顺而易。为商受而饿死。逆而难。懿哉夷齐之舍易而从难如是夫。不有夷齐。纲常其颓。纲常其颓。鸟兽同群。前有夷齐。后有先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于万斯年。乾坤不易。呜呼盛哉。微末后生。景仰高风。斋沐肃心。恭奠一觞。灵其如在。庶其居歆。
三仁之行不同而同谓之仁辨
或问。殷有三仁焉。三仁之行同欤。曰不同。曰。不同则夫子何以同谓之仁乎。且人性有五。曰仁义礼智信。三仁者之贤。优于仁而不足于义礼智信欤。请问其说。曰坐。吾当为子扣之。箕子。纣之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8L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9H 页

书义 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
吁。文王受命。叙天命之难谌而勉人道之当尽。此周公留召公之辞也。其辞若曰。天虽去就无常而不可谌信。我当迪惟前光而永保天命。吁。不尽其道而能保厥命者鲜矣云云。不可必者。在天之命也。所当尽者。在己之道也。何者。天难谌斯而命不易哉。则在天之命。其可必乎。惟德动天而自天祐之。则在己之道。其可不尽乎。是故。天其申命。实本于成,康之诚。帝命不违。亦源于圣敬之德。是知求天于天。不若求天于己也。今我周公深知是理。故当召公求去之日。叙召公可留之意。而先言天命之难谌。继言人道之当尽。其深知天不外乎人。人不外乎天也。且夫无常者天之命也。难谌者亦天之命也。何则。天虽在上而降监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29L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30H 页

[策问]
[求民安集之策]
王若曰。盖闻尧之为君也。茅茨不剪。彩椽不斲。其民耕田而食。凿井而饮。不知帝力。信乎巍巍荡荡。民无得而名焉。舜绍尧致治。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其熙熙皞皞之气像。亦可想已。禹卑宫恶衣而尽力乎沟洫。殷之三宗。咸知稼穑之艰难。小民之勤劳。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视民如伤。三代之治。于斯为盛。自秦以下。莫汉,唐若也。汉之文帝。惜露台之费。贯朽粟腐。海内殷富。此则简易之道也。或以为汉尚黄老。果有累于为治之体欤。唐之太宗。吞蝗祝天。斗米三钱。家给人足。外户不闭。而以为行仁义之效。仁义之用。果止是而已乎。惟我 祖宗。以忠信立国。勤俭为政。制作法度。礼乐刑政。纲举目张。启佑我后人者。至矣尽矣。予以幼冲。嗣承丕基。罔知攸济。图惟厥终。正在初服。庶几祗若祖训。与民休息。期至隆平。古人有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方今朝廷之上。岂无弊政。田野之间。岂无愁叹。姑举其一二言之。民力至重也。而中外土木之役未息。民食不裕也。而贡赋科率之敛猥多。此举则彼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30L 页

臣闻万古同一理。千圣同一心。存此心以达乎理。则政事休而治道隆。可以复还唐虞三代天地于今之世矣。奚汉唐之可论也。恭惟 主上殿下新登宝位。招延多士。涣降清问。意在初政。远慕二帝三五雍熙之治。近稽汉唐祖宗勤俭之德。尚恐民力有未息。民食有不裕。农桑则思其所以劝。兵卒则思其所以精。欲抑游民之多。欲去用度之广。乃曰。救弊之方。陈之无隐。善哉问也。其与高宗恭默思道之心。武王访于箕子之意。同规也。千载休期。时难再得。臣虽愚昧。敢不精白一心。以小补万分之一乎。窃谓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盖尧舜之治。于变风动。求其本则固其性之之所致也。汤文之治。咸宁太和。推其源则亦其反之之源。夏桀商纣。舍之而不顺。汉文,唐宗。体之而未尽。心之存不存。源乎兴亡之决。至可畏也。臣伏读 圣策曰云云。嗟夫 殿下嗣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31H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31L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32H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32L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33H 页

勿斋集卷之一 第 233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