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x 页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诗
  
题桃源图
洞门深锁客子稀。渔人一入洞人疑。渔人一夜输来尽。为报洞人知不知。
次茂朱寒风楼韵(见东文选)
半在山崖半水边。柴门茅屋度年年。版籍未删方外地。巡游如入洞中天。浪倾太守丹霞液。错和诸公白雪篇。共幕二郎先占句。才名定合在卢前。
送咸镜监司
   
(按六臣遗稿中。有送朴佥使巡 陵咸吉道诗。与此诗韵同。而意亦相似。此诗恐亦赠巡 陵之行。)
巡宣任重属豪雄。飞驲翩翩去路悤。山绕九疑封 閟殿。云收五色拥 仙宫。星轺影带原头绿。玉节光摇陌上红。关北江峦真胜丽。飘然行色画图中。
送崔直提学(德之)退归灵岩
圣 君恩重许归田。僚友情深惜别筵。徵起正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18L 页
当初服日。辞还未及退休年。出处已曾关世教。湖山今复作诗仙。一杯江上休嫌醉。明日相思各怅然。
庆州东轩题咏(见舆地胜览)
甲地东南换物华。钱塘十万气蒸霞。年归禾黍连天野。春在桑麻扑地家。决尽郁湮流水绕。阅穷兴废故山斜。六年坐啸能无愧。巾上青天只隔纱。(巾。一作头。)
赠人
   
(先生在庆州。作此诗。赠一朝士。朝廷解其意。不复强以枢要。详见金鹤沙应祖荣州志。上句缺)朝廷如有问。彭泽老渊明。
送别巨济镇武讨评事李(好诚○拾遗)
才高穿札易。谟壮运筹神。却继留侯躅。堪为养子邻。分忧时俗化。起废旧墟新。南府恩何重。天心只在民。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颂
  
营洛邑颂(拾遗)
   臣闻帝王建都。有三等焉。有以地都者。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19H 页
有以人都者。有以道都者。视山河之利而都焉者。是以地而都者也。视人心之安而都焉者。是以人而都者也。体吾道之大而都焉者。是以道而都者也。然而彼以地都焉者。或以乖人心之安。都之下者也。彼以人都焉者。或以遗体道之大。都之中者也。惟以道都焉者。居是道。体是道而致中和之极焉。是为都之上焉者也。商人五迁厥邑。视山河之利而都焉者也。唐虞就所居而都焉。视人心之安而都焉者也。然而处中焉之都。而且以道化焉。唐虞之治为雍熙也。处下焉之都。而且以道 焉。商人之治为无竞也。况体斯道之大而都焉者。兼三等之美而尽之者乎。是建大业为天下之宗。而观大化之流行于无穷也哉。钦惟昭考武王。一戎衣有天下。而迁鼎于洛。且曰我南望三途。北望嵩岳。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盖以谓天有中焉。天室之谓也。地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19L 页
有中焉。嵩洛之谓也。人有中焉。大道之谓也。天室为天之中。天之气必以和矣。嵩洛为地之中。地之气必以和矣。大道为人之中。人之气必以和矣。以气之和而感天地之和。合三和而为一国之和。则天所覆。地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囿于太和之中。而以有周为宗矣。然则昭考之志。盖欲使后嗣王。有以居天地之中。体天地之中。而建吾心之中。致吾气之和。而应天地之和也。肆克商之后。不以遑他事。而必欲以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者也。然而我昭考宁王。末而受命。委厥志于后嗣人。肆以我嗣王。托元圣而谋之。召伯而营之。虽 殷民丕作。不岁月而成焉。负嵩洛顶天室。为王者之居。而为天下之宗矣。臣际会圣朝。亦与见我嗣王建一心之中。而立天地之中。有以制政刑。而政刑得其中。而致吾气之和矣。呜呼。气和而形和。形和而心和。心和而声和。声和而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0H 页
万物之和应焉。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凤鸣薮麟游郊矣。斯千载一时之嘉会。而何以躬逢于今日也哉。然则我国之都。不以地而非商人之都。不以人而非唐虞之都。惟以道都焉。而兼人地之美。为宗周千万岁基命之地矣。然则惟我无疆之休。实自夫洛邑之成而基焉。宜作之歌颂。荐之于郊庙。播之天地之间而无愧矣。臣职在史官。敢率先再拜以献颂曰。
天命靡常。有承有革。无德不与。无恶不绝。有俨天威。昭昭赫赫。商昏厥德。罔念不乂。皇赫斯怒。改厥民主。曰汝西伯。汝作元后。于皇昭考。克承天心。黄钺白旄。一扫如林。天辟地开。上帝照临。于赫上帝。定命于周。曰汝周侯。汝为予谋。定鼎于洛。锡汝洪休。昭考曰噫。予何敢越。地有嵩岳。天有天室。惟玆洛邑。实惟我宅。咨汝后人。汝率予志。宅玆中土。用中以理。和以中致。舍中曷以。于皇我王。有永孝思。咨汝相旦。汝听我辞。皇考有命。予委汝为相。旦曰咨。朕何敢后。有瘁其穫。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0L 页
不终其亩。昭考陟降。在帝左右。王曰咨奭。汝先旦行。以卜我龟。汝理汝经。奭以献功。甲寅位成。王曰咨旦。彼哉观营。乙卯达观。丁巳用牲。殷家丕作。况我黎氓。公旦曰咨。冲子其终。祀秩无文。劳纪功宗。朕心其嘉。永世深功。于赫皇王。宅中立极。于千万年。作我明辟。殷以引考。人厌乃德。皇王善继。万邦子来。百辟星拱。赫日昭回。孝思有永。皇王蒸哉。皇王宅中。用中以和。天位物育。允矣不颇。蒸哉皇王。允也中和。于皇我王。有光前烈。于千万年。介以景福。何以介之。寿齐山岳。寿齐山岳。有始有终。何以终之。终以一中。微臣作颂。穆如清风。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笺
  
谢 恩荣宴笺(乙卯四月二十五日。○文武科合笺。)
乾坤大度。曲遂群生。雨露洪私。荐被陋质。佩铭曷已。糜粉难酬。伏念臣等。萤雪孤踪。干戈末技。学术浅薄。未究六经之精微。武艺空疏。安知八阵之奇正。幸际风云之会。滥叨文武之科。唱第九重。颜不违于咫尺。游街三日。宠实倍于寻常。既越次而除官。又推恩而赐宴。霞觞潋滟。薰零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1H 页
露之湑兮。仙乐铿锵。听匀天之恍若。惟今日之异数。谅前昔之所稀。恭惟守位曰仁。知人则哲。文昭武烈。规模冠于百王。礼备乐和。德教迈于三代。遂令贱品。亦被 殊荣。臣等谨当益殚赤心。永肩素节。既醉既饱。载赓周雅之章。曰寿曰康。恭献箕畴之祝。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疏
  
请寝兴天塔重新之 命疏(丙辰六月初九日。○正字时。)
伏闻今六月初六日。 殿下命近臣及中官。往观兴天寺。将撤而新之。臣等不胜惊骇。敢陈𥌒言。臣等窃惟佛氏因缘之说。在我 殿下缉熙之学。明睿所照。固已灼知其诞妄。安有一毫崇信之心哉。第以是塔乃 圣祖所创。不忍视其倾圮。思欲修创。尤见 殿下尊祖之盛心。无所不用其极也。然浮屠之说蠹害已久。下民之心易惑难晓。近者飞虫聚于塔上。僧徒妄指为瑞气。士女坌集。稽颡烂臂。瞻奉舍施。势若奔波。寻又飞虫聚于兴福寺屋上。倾都瞻礼如前。至捕而观之。皆知其为虫也。尚指以为瑞气。以耳目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1L 页
之所睹记。犹难解惑。况未亲接于见闻者乎。且今 圣上忧旱。遍祀群神。而祷雨于是塔者。初非崇信。亦靡神不举之意也。天之降雨。乃 殿下侧身修行。至诚所感。岂彼枯骨所能致也。况祀神祷雨。固非一所。而得雨之赏。偏及于僧徒。臣等私窃惑焉。当此机会。遽新斯塔。则无知之民。必将谓 殿下因瑞气得雨而为之。转相扇动。以侈其说。释氏之鸱张。实基于此矣。比年以来。水旱相仍。民罹饥馑。今又旱甚。川渴地震。宵旰轸虑。裁省冗费。停罢营缮。中外臣民。举皆欣欣想望。 殿下畏天勤民之效。而乃欲兴不急之役。臣等尤切怪焉。臣等又闻。近者桧岩寺寺僧。增创殿宇。新造佛像。开张佛事。有倍往昔。非特此事。京城内仁旺洞罗汉堂。无贵无贱。络绎往来。惟恐后时。莫有禁遏之者。夫京都四方之表。 殿下万岁之范。今举是役。则不惟四方之人。争先敬信。而废寺颓塔。悉复为新。亦使后世子孙。必藉此而益崇奉之。波流风靡。其弊殆有不可胜言者矣。臣等切恐国史书之。则后世将以为何如也。伏望 殿下。鉴往昔治乱之迹。察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2H 页
邪正消长之机。确回 睿断。特寝斯命。以解愚民之惑。以杜将来之弊。
请勿徵布堂上官疏(丁巳七月十九日。○著作郎时。)
   
(先是。倭使来献石雄黄。有司计给回赐。误加给布三千一百三十馀匹。其后倭使又献硫黄。得答赐布。曰比前为小。国家因此乃知前日所给之错也。令义禁府鞫之。义禁府启其时户曹当该正郎闵孝欢。堂上兼判书安纯。礼曹当该佐郎闵孝悦。堂上官参判权蹈等不谨交邻之礼。以致舛误。然事在赦前。不可科罪。宜以加给之数均倍。 上从之。安纯,权蹈等。避嫌数日。故集贤殿进此疏。)
臣等伏闻今以户,礼曹官吏。错给倭人所进石硫黄之价。均倍加给之布。并徵堂上官。臣等窃谓大臣。人主之股肱。国家之柱石。故 殿下待之优而礼之重焉。虽有过责。非有关系。特从宽典。今所错给之物。费则虽多。而其情则出于觉察之失。若亲掌文书郎厅官吏与专任出纳之司。则固当矣。至于堂上之官。总裁大体而已。其于文字之失。比之郎厅。固有间矣。今与郎厅之官。董监之吏。并论均倍。恐违优礼大臣之体也。况人主之于大臣。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如有罪责。罢而黜之。可也。岂可惩罚其罪。而任之如旧。为大臣者。亦岂可伏其惩罚。恬然从政乎。臣等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2L 页
区区管见如此。伏望 上裁。
上览之曰。疏义诚是。此乃赦前之事。故余欲置之。有司请以事关邻国。不可不问。予从之。及当裁决。专不留意。不知并惩堂上官也。其堂上所徵之布并除之。
论诗赋试士疏(戊午六月十一日。○著作郎时。)
窃谓国家复立进士试。取古赋与排律十韵诗。所以兴起诗学也。近观试生十韵之体。一循前朝弊习。拘于罢题。直言反言。景句引證。方今之格。非惟设意拘束。每卷辞语。率皆牵合。不能随意排律。鄙陋莫甚。苟此习不祛。而望其兴于诗也难矣。臣等愿出题依今春秋等赋诗。不必摘出经书子集长句为题。其制作之体。依唐诗排律十韵。或制五言。或制七言。随其所长。以新作成之功。预令京外官。通谕肄习。至于试年试取之日。亦依此格。且其百数。诗赋不必相半。若能赋者多。则多取赋。能诗者多。则多取诗。庶不戾于国家立法之意。
论李迹比律处绞疏(十一月初二日。○著作郎时。)
臣等闻李迹之罪。今以骂父比律处绞。臣等虽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3H 页
未见迹父子间往复之书。然其父行成书未发。厥后累年。待迹如常为。遂为父子如初。又且卒于迹之家。以此观之。假使行生存。其终不告可知。况其身死已久。而是书出于墙阋之馀。则似难得亲告比也。原迹之情。固可诛矣。然父若欲杀其兄。其弟号泣以谏。欲杀其弟。兄亦号泣以谏。使父子之间。得全天伦。此孝悌之道。天理人情之至也。今迹之弟及侄。阴挟利心。谋戕骨肉。将父生时不发之事。告于父死累岁之后。㬥扬家丑。是奚异父攘而子證。恐未可以兴孝悌励风俗也。臣等妄谓律文所载亲告乃坐。恐深有意。乞下六曹。与大小臣僚更议施行。
请禁止佛事疏(己未四月十九日。○博士时。○以上。集贤殿联疏。)
臣等伏睹 主上殿下以神圣之资。抚盈成之运。励精图治。期至隆平者。二十馀年矣。宜其教化行而习俗美。和气应而年谷登。刑措于不用。治臻于于变也。而比年以来。阴阳不调。而天灾相仍。饥馑荐至。黎庶怨愁。风俗薄恶。而多犯纲常。盗贼滋炽。行旅相戒。未副 殿下愿治之盛心。其故何哉。臣等俱以不才。获叨侍从。慨念于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3L 页
此。反复筹之。敢以管见陈之。孔子曰。既富而后。教之。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是以帝王之治。先自富民始。吾东方。山川居多而可田之地既小。土性疏恶而生财之利亦寡。岁虽丰稔。民尚不赡。况加以潦旱。而游手日增者乎。往者丙辰之旱。至为惨矣。而国家罄其宿储。劳于赈恤。然后民得仅保。犹未复稣。而今者浮费甚多。山戎岛夷。或称朝聘。或因贩贸。终绎而来。尚数千人。糜我民食。此诚不可拒。而亦不可不为之虑也。又有甚者焉。在四民之外而盗四民之资者。莫僧徒若也。鼓其幻化而诳诱朝野。托为善缘而纵肆贪饕。定国家之蠹蝎。生民之蟊贼。历代以来。几误人国家天下耶。我 太祖龙兴。深鉴其弊。度僧之法。缘化之禁。载在令甲。 太宗继述。减寺院而收臧获。以示澄革之兆。至我 殿下。尤加裁抑。缁流之弊。十去七八。自往岁汉江水陆之设。桧岩大会之后。僧势复振。其贪饕者。受至化疏。争趋贵戚之门。劝诱同愿。贵戚亦以为福利所在。悉从其请赉。至中外富家。且诱且胁。其佞佛者信而悦从。虽不欲者。畏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4H 页
而勉从。佛事之兴。遂滥觞于玆矣。 殿下以兴天塔。 祖宗所嘱。虑其倾圮。不得已而新之。既新此塔。则斯可已矣。彼僧行乎何物也。而至烦驿召。置诸兴天。给其供亿。遂使都人。皆目为真佛。上自宗戚。下至民庶。争先瞻礼施舍。惊惑视听。又于是寺。大设安居。而赐以廪粟。张大其事。虽宪司不得擅绳。滥恶无赖之僧。处于闾阎之中。恣其所欲。无有纪极。其蟊蠹之害。奚可胜言。借曰兴天之费。出于化缘。庸何伤乎。然其所得者。非从天来。皆由民出。天地生财。只有此数。不在彼则在此。兴天半月所费。可以活数州之饥。举此一寺。以计其馀。则在在僧徒。暴殄民产。奚啻万万也哉。农民终岁勤苦。先罹饿莩。髡徒四体不勤。而坐饱民血。诚可痛心。国家又因兴天之役曰。某司可葺。某司可创。僧徒亦谋自利曰。某桥可修。某桥可作。遂兴工役。度僧无算。虽髫龀之童。亦皆受牒。遂使游手半于农民。或以为彼私剃者。既不能防遏。则宁一役之而放度也。呜呼。其亦不思之甚也。岂可以奸氓之不率。而反毁法以从之者乎。臣等窃闻将印藏经。安于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4L 页
兴天。营办之需。其费不赀。缘化之僧。分往各道。化楮造墨。骚扰民间。为害滋甚。其经之旧存者。尚不披览。委为陈腐。今纵不能火之。其可费财烦民。复成无用之物乎。夫游食者多则民生穷。民生穷则怨咨兴。怨咨兴则和气伤。和气伤则灾异臻。于是狱讼烦而盗贼起。此必然之理也。圣贤谓邪说诬民。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非过论也。臣等于释氏之事。或疏谏。或口奏。至再至三。但臣等不才。未能感动 圣聪。待罪有年。伏见国家。自丙辰之后。公私所储无几。而今又旱暵。气候异常。黎庶嗷嗷。岁事丰歉。尚未可卜。谨天戒而恤民隐。崇节俭而省冗费。此其时也。祷雨群望。只举故事。而辇毂之下。纵使浮屠。鸣钟击鼓。群聚糜费。是岂仰答天戒之道哉。不幸而复有丙辰之灾。加以师旅之兴。则将何以处之。 殿下洞照释氏之诞妄。固无崇信之心矣。然民见今日之事。岂以国家为不信奉哉。此臣等所以尤切痛心者也。如夷獠馆谷之费。固不可祛也。浮屠之弊。岂诚不可祛之者乎。伏望 殿下遵祖宗之法。抑夷狄之教。亟放行乎于山。以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5H 页
绝民惑。先破安居等事。施及四方。以祛冗费。又许法司依旧纠察。以严邦宪。滥度僧人年四十以下者。悉令还俗。归之南亩。以增军额。则游手者日少。务本者日众矣。臣等又窃念国家经费。比旧为烦。试以 祖宗朝用度。而参较之则可知已。臣等愿省工作而宽民力。节用度而广储蓄。禁奢华而崇俭约。苟能行是数者。则期以数年。六气调而五谷登。民产足而恒心存。教化行而风俗淳。囹圄可空。盗贼可息。太平之治。可以驯致矣。臣等又念成均学生等。目击浮屠之弊。抗疏切谏。虽其所言间有过当者。其言之直实者。即加采纳。昭示 俞音。以广言路。
辞起复疏
   
(正统十四年己巳正月。丁外艰。庐于墓侧。五月 命起复。 赐米豆十硕。浅淡木绵团领一。白苧布帖里一。鹿皮靴一。外幕一。皂色条儿一。 引见于内。仍 命往历法。二十三日。上疏请辞。)
臣草茅贱士。性品昏昧。内无祖父之荫。外无期功之托。专蒙 圣恩。官至四品。计今臣庶之中。虽贵戚勋旧之裔。若臣之偏蒙 圣恩者。亦绝无之。当殒身碎首。图报万一之不暇。何敢矫情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5L 页
饰辞。以渎 圣聪。窃念臣之父母常居荣川。臣违离乡里十有五年。前年七月。臣出使全罗道。至今年正月。臣母病苦。特降 示书。许令还乡省亲。道途遐隔。未及奔还。而父病奄至大故。比到门庭。已在藁瘗。臣生不得奉养。病不侍医药。其殁也。又不及殡殓草瘗之期。仰天擗地。抚躬泣血。思当伏枕墓侧。以终三年。非谓以此可以补前之缺。其效力于今日者。惟此耳。伏蒙 示书再下。百日后许令赴京。本道监司。兼移承旨状云。此非起复之事。除杂故上送。郡县催督。乘传上送。臣妄谓必有 垂问才毕。当还。 圣恩罔极。 赐谷赐衣。又 赐引见。令往历法。臣奉 旨以还。惟知感泣。兼以 严威咫尺。未敢仰乞。臣窃念恩爱之重。尊卑无间。然其微贱者。则其生育之劳。顾复之勤。固当倍于尊贵者矣。臣草莱寒族。素多同出。终无乳母养父之赖。全惟父母是劳。臣少多疾病。臣父常抱养之。以至长成。臣今才踰百日。违离墓侧。臣实不忍。伏乞 许还乡里。终制墓前。若历算之事。则朴寿弥,金石悌。固尝优于微臣。臣迫于恳恻。灯前蚓笔。不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6H 页
知言之当否。字之正讹。无任殒越之至。
不允。
辞起复疏[再疏](五月二十四日)
臣再渎 圣鉴。不胜殒越之至。臣家逢厄会。臣父长兄。前年九月病殁。至十一月。臣妹继殁。今年正月。臣母病剧。未及差愈。而臣父奄逝。臣之女息。长养于臣之父母。至二月又殁。数月之内。变故稠叠。臣母素有宿疾。加以大病之后感伤之馀。气息沈弱。两耳并聋。寻常起居。必用人扶。臣今辞别之日。泣且语臣曰。汝父素无疾病。至于临终。汝之兄弟。尚不及见。况我之气息如此。一朝之间。若有危急。岂能相见。臣闻此以来。不胜感泣。窃念亡父甫葬未踰一朔。病母在床感伤累月。家门骨肉。又多零落。臣惟当伏枕墓侧。以终丧制。侍药老病。以保残年。此臣反哺之至情。乃反乘传赴 召。释衰入阙。叠蒙 赐与。饮食起居。混处平人。臣将何心。独能处之泰然。而曾无惊怪欤。此所以私自念忆。不觉激切而吁号者也。伏望 许还乡里。以终丧制。以养老母。臣迫切之极。不知言之失次。无任竦惧之至。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6L 页
不允。
辞起复疏[三疏](七月十四日)
臣伏蒙 圣恩。除臣护军。不胜感激之至。臣违离墓侧。释衰从事。吁号迫切。未蒙 依可。常自揆忆。不觉愧汗。窃念 召臣赴京。不过历法一事。而其所从事。亦不过考阅遗忘。而非若向日修撰前书之比。则虽谓之无事。可也。今处无事之官。而坐费饩廪。优游度日。虽以平人处之。尚且内愧。况如臣者。独能何心。处之裕如。而不知愧赧乎。每自不揆 圣恩。思欲再渎。隐忍不敢。伏蒙 恩命辄下。不知所裁。窃念臣方初到之日。即 命赐米。 内出服御衣靴。乃至笠带缠身之具。靡不毕备。仍 赐引见。臣闻 命以还。辄生愧赧。虽僚友。未敢详语其然。今又骤蒙 除拜。实为无前之宠。臣以罔极之哀。遽承无前之宠。非徒愧赧无地。实骇视听。夫命一官行一事。而辄至于惊骇视听。亦非国家之美事。伏望特降 俞旨。还收爵命。俾终丧制。臣迫于恳恻。灯前蚓笔。无任殒越之至。
不报。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7H 页
辞起复疏[四疏](七月十五日)
丧人臣金淡伏承 圣谕谆至。不胜感激。臣非矫情饰辞。故为烦渎。迫于恳恻。自不能已。窃惟臣之所职。惟在历法。不必除官拜职而后。方可治之。虽在家巷。亦可考阅。前此释衰当吉。出入 禁闼。犹常愧赧。每逢亲故。辄先泚颡。况今高位。有守有官。戴冠横带。立于公厅。臣闻 命以来。夜不能寐。昼不能止。耿耿小心。罔知所裁。窃念臣之服丧。甫及半期。尚馀二十馀月。月有三十日。日有百刻。经涉之期。罔有津涯。以此终古。实难自堪。伏望 圣慈悯怜。臣言有尽而情自无穷。复此烦渎。无任战惧之至。
不报。
辞起复疏[五疏](七月十六日)
臣以琐末。屡烦 圣聪。惶悚无地。小臣初闻 命召。朝中士庶咸谓 圣谟深体物情。不夺其丧。不废其任。拟为后来从事之通例也。以此立例。岂不便当。窃念初承 圣谕。此非起复爵命之比。故事有之。臣亦以此稍自安焉。益感 圣恩之所以曲全小臣者。无所不用其极。伏望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7L 页
特复初命。收还爵秩。 许令行丧从事。仍将是礼。以为成宪。非徒小臣之感。实副舆情之望。无任殒越之至。
不报。
   
(七月十八日。谏院 启曰。金淡服丧未久。而起复授职皆为未便。 令曰。淡也虽再三上疏辞职。还给事。 上已教之。予何有为于其间乎。再 启。 令曰。在家则服丧。仕于官则淡服。是岂夺情起复之例乎。且如金淡之才者罕有之。故 上用之耳。何不可之有。○时 英庙倦勤。 文庙权总万机。)
辞起复疏[六疏](七月二十一日)
臣以庸愚。屡渎 圣聪。叠蒙 圣谕温谆。惟知奔走报效之不暇。何敢更为赘说。以渎 高明。惟其所系至重。所感益切。发于吁号者。自不能已。窃念人之于异事。始遇则大惊。少焉则稍平。至久则安之。事皆然焉。若其愈久而愈惊者。是其恳迫之至情。终不能变矣。臣初闻 命下。不知所裁。屡承 圣谕。益切感激。积日累时。寤寐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8H 页
耿耿。以至于今。臣本草莱。骤登贵显。又蒙 命召。赐衣服之赐。米食之给。卒从之。一身之外。馀皆 圣恩。安敢窥避。以负生成。但其褊迫之甚。独以服丧拜官。自愧未释。累次陈乞。不觉其烦。伏望 圣慈怜悯。许令依旧行丧。以事历法。臣无任殒越之至。
不报。
辞升资疏(十二月十六日)
臣伏蒙 圣恩。升资宣节。不胜感激之至。窃念臣以重哀。特蒙 圣恩。服官食禄。已骇视听。每一念至。不觉汗背。今又泛依朝著。滥承勋级。尤切愧赧。伏望还收是命。臣无任殒越之至。
不报。
请禁龙门佛事疏(辛未四月十二日。○掌令时。○以下宪府联名。)
臣等窃惟 殿下屡传予非惑于佛道。自今大小祥外。不复设佛事。且 命申明僧徒之禁。臣等不胜私庆。以为邪诞之教。断绝有日。窃闻近日龙门大慈。佛事大张。宗室长君。实干是事。亲往桑门。谁知不出于 圣意乎。实与前旨。未免相异。窃恐寒之者多。虽以 圣明之刚断。而不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8L 页
能确然自坚于其间也。妇女上寺之禁。载在六典。又命臣等严加禁抑。而宗室妇人公主。时有往来佛宇。虽极秘迹。一国耳目。安能尽掩。夫令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是而求绝庶民之犯禁。正犹却行而图前。臣等又闻宗室之有所施作。其弊尤甚于国行。盖国行则不过廪人输谷。厨人供馔而已。宗室之有所为也。既不能令诸官府。则私人不足以供其事而摹诸游手。既不能取诸府库。则私施不足以充其用而赖诸民间。于是乎有干事焉。有劝文焉。防纳贸易。其目非一。营为既广。无识僧徒。因缘附起。奸计百端。侵剥生民。名为劝善。实则劫掠。真伪复混。综覈无由。络绎方午。寔繁有徒。凡其所为。动称内旨。所在官吏。无敢谁何。动摇中外。扇飏诞妄。无有纪极。古人云。驱鹰犬而赴林薮曰。我非猎也。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操网罟而入江湖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伏望特下 明教。并令禁断。使一国臣民。昭然知 殿下不惑于诞妄之说。不胜幸甚。
批曰。龙门佛事。非予为之。首阳自丙寅大故以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9H 页
后。欲为此举者久矣。其所需之资。彼不请予。予不助彼。皆出己资而为之。佛事之禁。载在六典。如有犯禁之物。则岂不禁哉。大慈佛事。亦非我之所为。安平自去年大故之前。有志而未遂。今欲设安居。予但闻之而已。非予知而为之也。且大君所为佛事。予不能禁。若等已曾知之矣。妇女上寺之禁。则前者若等因公主沐浴之行。虑恐上寺。申明禁约。今若有此等犯禁之人。则若等当自纠覈。何必烦请。
论星州牧使数递。并请勿令朝士自占官爵疏。(五月十四日。○掌令时。)
窃谓用人为治之大体。爵命用人之公器。所系至重。惟人主为能操用人之柄。而专爵命之权。大臣荐进人材而已。苟用人之权。不在于上而在于下。则爵禄者利之所在。人争趍之。是故中庸。以爵禄可辞。比于白刃可蹈。彼患得患失。奔竞赴势之徒。惟利是窥。岂计其义与不义耶。利在宗室则附之。利在权臣则附之。利在宦寺则附之。所附者。不在于人。而在于权利。伺间乘机。冀成所欲。虽吮痈舐痔。亦将悦从。将无所不至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29L 页
矣。不幸人主不悟。不能辨早防微。爵命与夺。出于其好恶。而轻以进退。则阿附朋党之风日增。而公道自息。私门一开。不可复遏。左右用事。权贵擅国。萋斐以成。而赏罚日紊。尾大难掉。国非其国矣。往古覆辙。昭然可考。权柄之移。始若至微。终之为害。可畏甚大。可不戒谨而防于未然乎。肆我 世宗大王。明立禁章。使堂上提调。不得自占。寮属之荐除者。亦不得启达复任。无非所以杜朋比之风。绝侥倖之路也。今我 主上殿下。方在初服。宜当动遵成宪。官爵除授之间。与夺进退之权。不可轻以为之也。曩者。星州守有阙。既授金淳。又改韩瑞龙。俄又改差。臣等其时。将不可事由以启。传旨若曰。汝等之言然矣。然既以大臣之言而为之。臣等窃念金淳之于从事。瑞龙之于军器。受任未久。皆非谙练能为有无之人也。亦非必淳与瑞龙然后可为也。而星州一道之巨邑。牧使外官之长职。爵秩之高。一身之奉。妻子之养。揆分踰涯。此而求辞。其所望必有大于此者矣。大臣亦曲意启请。以市私恩。傥得称心之职。则其肯争之乎。自为之计则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0H 页
得矣。其于 先王之法之废弛何。其于权柄偏重之渐何。淳与瑞龙之事。则既往矣。必将有援是以为例。巧饰百计。使若事出不得已。则 殿下亦安能一一防遏乎。将来之弊。无有纪极。夫泉不防于始达。则淊天之害难遏。火不扑于始燃。则燎原之火难图。在今盛治之日。若无大害。而万世之下。安知不如今日之治安。而其弊有不可胜言者乎。伏望 主上殿下。体履霜之戒。念防微之训。申严自占之禁。以专爵禄之权。子孙万世。不胜幸甚。
批曰。予甚嘉之。金淳之事。不可不递。瑞龙则虽不递可也。然既命改之。不可复改也。仍 命承政院。自今有此等事。承政院勿 启。
请禁宗室佞佛疏(五月十九日。○掌令时。)
臣等近以佛事盛张。仰渎 天听。 殿下许从成宪。寻下 明教。历叙不惑之意。申严禁章。布告中外。昭示 圣意。一国臣民。孰不耸听而作新。然欲其法之必行。先自贵近。苟贵戚不能遵法。则庶民安知 圣意之所在。断然行之乎。况好尚之偏僻。其为害甚大。程子曰。书札亦儒者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0L 页
事。然一向好着。亦自丧志。况此诞妄之事乎。志苟一丧。则害将不可胜言矣。是故。自昔帝王之于宗戚。教以义方。不纳于邪。好尚偏僻。接引宾客。未尝不曲为之戒。所以预防其邪。欲置无过之地。以全亲亲之道也。若纵其所为而不严防禁。驯致其非而遂加罪责。则岂亲亲之义哉。汉之淮南楚王。初非不善。而终陷大辜者。良由好尚之偏。宾客之滥。为之阶也。此非安与英之过。武帝与明帝。素不防闲预养之所致也。我国家特设宗学。劝其学问。禁亲憸小。防其邪念。其于教养宗亲之道。可谓至矣。而宗室懿亲。朝夕昵近。无父无君之辈。使之争势买宠。誇张施设。无所不至。或至亲往。尊礼敬之如神。溺于诞说。不择去就。而无所防闲。恐非所以预养德义。永共福禄之道。伏望断之于早。曲加裁抑。以全亲亲之恩。不胜幸甚。
批曰。宗室好佛。岂是狂妄之事。且经三年则必无事佛者矣。
请罢惠嫔宫及津宽僧舍诸工役疏(五月二十日。○掌令时。)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1H 页
臣等前日面陈数事。并未蒙 允。反覆思之。不能自已。又渎 上聪。臣等窃观唐太宗。尝曰。前世帝王。拒谏者多云。业已为之。或云业已许之。终不为改。如此而欲无危亡。得乎。其云已为已许者。盖以不失信为辞尔。夫为不可为。许不可许。已失大信矣。而欲守规规小信。不亦末乎。今 殿下以为惠嫔宫材木础石已备。不可中止。臣等窃谓苟为不可。则虽已立当亟撤之。不当辞以已为。况具木石而已乎。夫宫禁不可不严。今立是宫于闾巷之间。与人居鳞杂。实为浅露。有乖大体。且既有慈寿宫。则 先祖后宫。当与共处。一如平昔可也。 升遐未几。而散聚自便。岂一国臣民所忍睹闻哉。此虽出于 母后之命。宜以义开陈。而 先朝后宫所欲。一一勉从。岂帝王之孝乎。近日都下喧传。为惠嫔新造佛堂。此尤非所宜播人见闻也。方国家閒暇。财力有馀之日。犹且断不可为。况连岁不稔。民生困苦。流离未复。加以国家多事。储峙罄竭。而营缮相继。役及卒伍。或至因番不下。木石工匠。连年在公。不暇顾其生业。此不可不虑也。而 殿下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1L 页
犹以为木石已具。不可中止。此臣等所以缺望者也。大抵升平无事。则所患率在于营缮土木者。人主既恃其升平。掌事之人。又欲因是以要宠自利。巧说者百端。人君一为所中。则亦以为此出于不得已也。此不至劳民也。此不至伤财也。其始也甚为简易。事已始矣。渐而增之。终必至过制而后已。苟如是不已。虽欲财不殚民不困。其可得乎。秦皇,汉武之疲弊天下。不徒苛㬥与黩武而已。故古之有为之主。必先勤俭节用。重于兴作。如汉文帝惜十家之产。一台之基。既成而不筑。唐太宗鉴隋之弊。一殿之材。已具而不营。其用心如此。故遂致海内富庶。外户不闭。不亦伟哉。 殿下即政之初。首兴大慈之役。侈丽无比。今人见之者。莫不竦然以为东方所无。 殿下亦安知至于此极乎。臣等非推究既往。以此推之。可知其他。今津宽水陆社。虽已创立。其修妆砌级未毕者尚多。其旧创僧居。亦可因而葺之。又欲一皆创新。财费工力。所入无算。而 殿下犹疑掌事之说。当初掌事者进策。必曰。如是则不费公财。如是则不劳民力。其说甚巧。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2H 页
卒至官给粮饷人夫。而尚未告成。又铺张之以广其事。夫诸道贡物。实取土产之宜。或因水运之便。是祖宗定赋厚民之本意也。今令干事僧代纳。而悉以布米。取偿于其民。民虽欲自纳。并皆抑代而徵偿。违定赋之本意矣。借以一事论之。草芚一番。计除田租一斗。而今取偿过一石。他物类此。不必枚举。代纳之禁。著在令甲。平人犯之。置之于罪。论以赃污。终身不叙。独听僧徒恣行无忌。富商大贾。辐凑聘奸。以至权贵。或有借僧为名。而恬不为怪。法者。所与一国共之。而上自毁之。何以令下。自己巳年各道守令被罪之后。僧徒鸱张。胁以威势。郡县畏缩。竞为苛刻。掊克闾阎。以应其求。惟其所欲而不敢违。日者干事僧。侵挠忠清道境内诸寺。诸寺僧徒。诉于监司。监司不敢直问。以至启请。监司而如此。况守令乎。人心之畏缩。于此益可见矣。非特此也。庆尚道税布输转之价。厥初。量其道里远近。以定多寡。使输布者。得食其米。今割其半以与干事。若曰初定价数过优。州县利之。干请或行。虽割其半。亦足相当。而其价之多寡。不与于民。比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2L 页
之代纳。尤为无弊。是大不然。其价既寡。则必无应募者。应募者既无。则其输之劳。必归于民矣。国家若知取价之过重。宜量减以与民。以抒其力。今乃无故而取其半。既徵其价。又役其力。是何理耶。代纳虽甚害民。犹用其力。坐取输价。实为无名。取之既以无名。又用之于无益之事。而犹云无弊可乎。凡士大夫既有学识。且有统察。而贪污不法者。比比有之。况以无识僧徒乎。夫天之生财有数。不在官则在民。故生寡食众。古今所患。今干事非取其徒。乃取于民。非徒坐食之众。又巧取之。侵剥民财。一入其手。无复检劾。恣其所为。干请国家。日益月增。民安得不至于困。民既困则国谁与不困哉。近者。或令引纳后年贡物。或令各官。随宜无弊上纳。此诚出于不得已也。然虽曰引纳。至明年。未尝除其所纳。非特不除。又引纳之。一引其纳。无计除之。自名引纳。实为倍徵。特巧其名耳。虽曰随宜无弊。物不自至。守令亦安能自办。而不取之于民哉。顷岁频遭饥荒。生民之困既极。而以应不时之需。可乎。虽甚贱物。又求之不时。亦至贵而难得。于是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3H 页
官定物数。督之严急。民不能堪。名为随宜无弊。实为民患。特巧为之辞尔。凡一徵纳。监司必倍国家所徵之数。守令又必倍之。国家所求甚少。而民之受患不赀。此民之所以日就困穷。而不振者也。原其所以。实由国家兴作既广。调用无节。以至于此尔。苟不断兴作。不节调用。而欲救此弊。正犹不浚其源。而求其流之清矣。今 殿下命停进上杂物。又命停罢营缮。其所以救灾恤民之意。可谓至矣。然一雨时至。则将必杂然复兴矣。是岂戒惧修省。以诚答天之意乎。汉之文帝高丽文宗。致世殷富。号为持守之贤君。必有所为卓然。及观行事之迹。不过恬静无为而已。伏望 殿下。特命亟罢惠嫔宫之役。津宽僧居。亦令仍修其旧。凡诸营缮与别科取民。一皆永断。停不急之务。绝无用之费。清心省事。勤恤民隐。以培国脉。不胜幸甚。
批曰。尔等之言善矣。然于慈寿宫。无惠嫔可处之所。故不得已以京山材木。暂搆一室。倘入处慈寿宫。必营别室。然后可居。若津宽寺。则今日干事僧。图进间阁。稍增于旧。故命勿加于旧。且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3L 页
以旧材。仍旧修葺耳。
请勿阙内修军器。中官掌松禁疏。(六月十日。○掌令时。)
臣等近以阙内修军器。中官掌松禁等事。有乖大体。昧死尘渎。然 天威严重。敷陈无绪。未尽所怀。更将妄见。以渎 天聪。臣等窃闻。古先帝王之政。必以委任责成为贵。上不可以代其下。下不可以勤其上。若为上而亲有司之事。岂独天下不可为。一县亦不可为也。奚独一县。一家亦不可为也。非止乎不可为也。将至人心解体。百职废弛。如此而望治。盖亦难矣。田子方尝语魏文侯曰。君明乐。官有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聋于官也。夫察于小者遗其大。理势之必然也。陈平以欺诈。佐汉高取天下。及为相国。犹不对钱谷之事曰。上佐天子。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其职焉。况今以 圣明之主。当有为之时。而尚规规于小察。以亏损大体可乎。我国家升平日久。人不知兵。武备解弛。而近者北庭不静。边耗相继。是宜 殿下急急以精修军械。为先务也。然既有军器监。而又于禁中置局聚工。凡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4H 页
其所需。无所不具。以为久远之计。人皆谓 殿下必以掌者不勤。不足以致多。制作不精。不足以适用。急于速成。乃有此举。夫设官分职。各有所主。秩然不相侵。人主苟举其纲。不患目之不张。故能手拱而仰成。若一朝不信有司。欲一一别置而亲之。则非特不可为。其伤大体也实为不小。若其鸠工之扰。调用之费。固不足论也。所可惜者大体耳。必欲安不忘危。为桑土之计。则不过申敕有司。严其课程。亦足以给。不必纷纷至此也。范祖禹论唐太宗教射殿庭。以为教士卒习射。有司之事。人君即位。不以教化礼乐为先务。而急于习射。志则陋矣。虽征伐四克。非帝王之盛节。亦不足以贵也。教士卒。犹论之如此。矧缮治器械。特工匠之事。而足烦 圣虑乎。臣等又闻前日频遣中官。察视军器监勤慢。今既别置于禁中。则其渐卒为中官之所监矣。今者又命中官。分掌京山。禁伐松木。此又失体。禁伐松木。自有兵曹主之。 殿下苟知禁伐之陵夷。则一下有司。以治其罪可也。不当察察如是也。自古苛察左右。以为聪明。未有不反自蒙蔽。且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4L 页
既有所掌。则山直与掌曹。责罚在其手。招权使势。将无所不至矣。此特小事耳。且 圣算当有措置。必不至滥觞。然为万世之计。不可不为之虑。窃观此辈与事之𥚁。实关运数。而亦莫不有渐。古今成败。 圣鉴所悉。今与事之端非一。且势复鸱张。其形已兆。举朝骇异。 殿下不可以微忽而轻之也。大抵横肆难制之人。本无贵贱。特在人主借之权耳。其始也甚微。似不足深论。虽在英明之主。亦或忽之。其源一开。末流不可复塞。可不慎哉。故善为国者。每以履霜为戒。防于未然。念其远大者。不计其近功小利。刘向曰。知人者。主道也。知事者。臣道也。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乱旧法。而天下治矣。今 主上殿下诞承丕绪。图恢新政。宜法圣帝明王。先定规模。以视所向。任贤使能。振励百司。各职其事。省事除费。勤恤民隐。以厚其生。渐而教之。使民知所趍向。则何往而不济哉。魏徵方唐疮痍未复。北虏崛强之时。劝太宗行仁义。当时孰不为迂远哉。然行之不数年。而治效已验。臣等非苟为迂远不切之论。诚以 殿下以上圣之资。操可为之
抚松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135H 页
势。千载休明。时难再得。此臣等所以缺望而长叹者也。伏望 殿下长思远虑。亟罢二事。以存大体。不胜幸甚。
批曰。古军器修补事。予尝面教。复何言乎。禁伐松木。则勿复分掌。但时令纠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