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x 页
竹轩先生遗集下
[附录]
[附录]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3H 页
年谱(附)
(庚寅重刊时。合为一卷矣。今则分为上下二卷。以便观览焉。)
至元五年己卯。(忠肃王后八年。)
三月九日。先生生于高峰县松川洞。有异表。背上六黑痣。如台星象。因名台锡。
六年庚辰。(忠惠王后元年。)
先生二岁。乳婢香莲。抱至宅东井傍柳阴下假寐。是时咸安郡夫人患疟。倚枕忽梦井中苍龙出没。异气梯天。即惊悟。使人视井。先生堕水底。香莲尚未觉。急拯良久而苏。
至正元年辛巳。
先生三岁。久萦疾。不可医。忽有少年造门。不道姓名。自称东岳山人。授丹药。服三日遂效。不告别而去。
二年壬午。
先生四岁。不能言。正月望日。李赞成(文孝公)访思斋。求早梅小株可栽盆者。时先生在侧闻之。即手招家奴。往西园花阶下。凿积雪得数寸小株。赞成大奇之。
(庚寅重刊时。合为一卷矣。今则分为上下二卷。以便观览焉。)
至元五年己卯。(忠肃王后八年。)
三月九日。先生生于高峰县松川洞。有异表。背上六黑痣。如台星象。因名台锡。
六年庚辰。(忠惠王后元年。)
先生二岁。乳婢香莲。抱至宅东井傍柳阴下假寐。是时咸安郡夫人患疟。倚枕忽梦井中苍龙出没。异气梯天。即惊悟。使人视井。先生堕水底。香莲尚未觉。急拯良久而苏。
至正元年辛巳。
先生三岁。久萦疾。不可医。忽有少年造门。不道姓名。自称东岳山人。授丹药。服三日遂效。不告别而去。
二年壬午。
先生四岁。不能言。正月望日。李赞成(文孝公)访思斋。求早梅小株可栽盆者。时先生在侧闻之。即手招家奴。往西园花阶下。凿积雪得数寸小株。赞成大奇之。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3L 页
三年癸未。
先生五岁。把笔写大字。字画正直。
四年甲申。
先生六岁。始言。犹讱讷。尝夜坐无烛。诵小学篇中内则,曲礼五六章甚习。思斋惊问之。对曰。族叔纬去岁读此书。故有记闻。
五年乙酉。(忠穆王元年。)
先生七岁。思斋抄小学中千字。为类聚教之。日记四五十字。一览辄移写。
六年丙戌。
先生八岁春。入小学。思斋亲授课。至有要义处。反覆谆诲。至冬竟帙。
七年丁亥。
先生九岁。思斋使重习小学。终岁无间断。制长短诗。开口成章。咏磐石曰。溪畔一苍岩。大年无与俪。欲问唐虞治。千秋石不语。李侍中凌干。闻而异之曰。锦城君家。复出名贤。
八年戊子。
先生十岁。读论语。有暇。取史记。涉猎古今。思斋教导至严。以孝悌为先。非礼勿言。非义勿
先生五岁。把笔写大字。字画正直。
四年甲申。
先生六岁。始言。犹讱讷。尝夜坐无烛。诵小学篇中内则,曲礼五六章甚习。思斋惊问之。对曰。族叔纬去岁读此书。故有记闻。
五年乙酉。(忠穆王元年。)
先生七岁。思斋抄小学中千字。为类聚教之。日记四五十字。一览辄移写。
六年丙戌。
先生八岁春。入小学。思斋亲授课。至有要义处。反覆谆诲。至冬竟帙。
七年丁亥。
先生九岁。思斋使重习小学。终岁无间断。制长短诗。开口成章。咏磐石曰。溪畔一苍岩。大年无与俪。欲问唐虞治。千秋石不语。李侍中凌干。闻而异之曰。锦城君家。复出名贤。
八年戊子。
先生十岁。读论语。有暇。取史记。涉猎古今。思斋教导至严。以孝悌为先。非礼勿言。非义勿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4H 页
行。
九年己丑。(忠定王元年。)
先生学业日就。思斋为先生。筑精舍于松岳之松下洞。为藏修之所。攻役告讫。山僧性讷贺曰。昔入定僧浩然云。松洞百年后。当有名儒修学。果贵公子之谓也。岭南金处士义绪。性端严。富于文学。邀致精舍。俾资讲习。
十年庚寅。
先生在精舍课学。金处士仍恒住。乳婢香莲及其夫石同供炊。
十一年辛卯。
先生在精舍课学。
十二年壬辰。
先生在精舍课学。
十三年癸巳。
先生在精舍课学。恭悯王闻先生令名。赐六经四书各一帙。
十四年甲午。
先生在精舍讲学。春行冠礼。思斋会宾僚。用三加祝。锡名启道。字述贤。
九年己丑。(忠定王元年。)
先生学业日就。思斋为先生。筑精舍于松岳之松下洞。为藏修之所。攻役告讫。山僧性讷贺曰。昔入定僧浩然云。松洞百年后。当有名儒修学。果贵公子之谓也。岭南金处士义绪。性端严。富于文学。邀致精舍。俾资讲习。
十年庚寅。
先生在精舍课学。金处士仍恒住。乳婢香莲及其夫石同供炊。
十一年辛卯。
先生在精舍课学。
十二年壬辰。
先生在精舍课学。
十三年癸巳。
先生在精舍课学。恭悯王闻先生令名。赐六经四书各一帙。
十四年甲午。
先生在精舍讲学。春行冠礼。思斋会宾僚。用三加祝。锡名启道。字述贤。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4L 页
十五年乙未。
先生在精舍讲学。春聘韩州李氏。故赞成事上护军文孝公谷第三婿也。
十六年丙申。
先生在精舍。不以事物经心。亦不事词章。取濂洛诸贤书。玩究性理。至于发愤忘食。
十七年丁酉。
先生在精舍讲学。夏。圃隐郑先生中监试居京。访先生。留精舍数月。先生语天人一理。理一分万之妙。缕缕至数百言。圃隐曰。吾友天姿高明。尤见着工尽多。推叹不已。
十八年戊戌。
先生在精舍讲学。金处士以老病告归。
十九年己亥。
先生在精舍讲学。思斋使兼修举业。先生制六经义,四书疑及赋,颂,时务策等数百篇。不求词华。惟精实而已。遁村李先生语进士崔寿岗曰。述贤于科制。未尝留意。但理胜故辞美。
二十年庚子。
先生在精舍讲学。春聘韩州李氏。故赞成事上护军文孝公谷第三婿也。
十六年丙申。
先生在精舍。不以事物经心。亦不事词章。取濂洛诸贤书。玩究性理。至于发愤忘食。
十七年丁酉。
先生在精舍讲学。夏。圃隐郑先生中监试居京。访先生。留精舍数月。先生语天人一理。理一分万之妙。缕缕至数百言。圃隐曰。吾友天姿高明。尤见着工尽多。推叹不已。
十八年戊戌。
先生在精舍讲学。金处士以老病告归。
十九年己亥。
先生在精舍讲学。思斋使兼修举业。先生制六经义,四书疑及赋,颂,时务策等数百篇。不求词华。惟精实而已。遁村李先生语进士崔寿岗曰。述贤于科制。未尝留意。但理胜故辞美。
二十年庚子。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5H 页
先生在精舍讲学。九月。中国子监试第九人。时御史大夫李峤。掌试事。
二十一年辛丑。
冬。先生自精舍。归省于京第。至安和门外。闻有前御史金应商。素称清白吏。妻子幼弱。殁七日。贫不能殓。先生素眛其人。意哀之。欲致赙。取捷速。将以所乘马遗之。即下马。旋念不告侍侧。私遗厩畜。亦涉率遽。乃还上马。归禀于思斋。以麻绵布各十疋赙之。文敬公李冈曰。闻向时闻人有丧而下马。何施过礼。先生答其实事。非施礼。文敬乃叹赏。
二十二年壬寅。
先生在精舍讲学。十月。右侍中洪彦博知贡举。知部佥议柳淑同知贡举。试诗赋。先生中第第十七人。
二十三年癸卯。
春。先生患痢甚剧。思斋往精舍。方忧虑。忽东岳山人。复至授丹药。数十丸。服七日。始向苏。山人曰。恐医家之致误。不得惮烦。惟公自爱。即告去。十一月。长子伯勋生。
二十一年辛丑。
冬。先生自精舍。归省于京第。至安和门外。闻有前御史金应商。素称清白吏。妻子幼弱。殁七日。贫不能殓。先生素眛其人。意哀之。欲致赙。取捷速。将以所乘马遗之。即下马。旋念不告侍侧。私遗厩畜。亦涉率遽。乃还上马。归禀于思斋。以麻绵布各十疋赙之。文敬公李冈曰。闻向时闻人有丧而下马。何施过礼。先生答其实事。非施礼。文敬乃叹赏。
二十二年壬寅。
先生在精舍讲学。十月。右侍中洪彦博知贡举。知部佥议柳淑同知贡举。试诗赋。先生中第第十七人。
二十三年癸卯。
春。先生患痢甚剧。思斋往精舍。方忧虑。忽东岳山人。复至授丹药。数十丸。服七日。始向苏。山人曰。恐医家之致误。不得惮烦。惟公自爱。即告去。十一月。长子伯勋生。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5L 页
二十四年甲辰。
正月。丁思斋忧。葬于高峰县之葛山。丧制一遵古礼。是时丧礼坠废。甚者百日就吉。先生独行三年丧。
二十五年乙巳。
先生在庐。
二十六年丙午。
春。先生阕丧制。居精舍讲学。
二十七年丁未。
二月。选补通仕郎。春秋馆检阅。八月。升徵仕郎修撰。九月。第二子叔勋生。
洪武元年戊申。
正月。拜宣德郎监察司纠正,兼成均馆谆谕博士。在馆讲论经传。多解集注未发之蕴。朝士颇未能信。及得云峰胡氏四书通。悉有證合。时人始服。在职十九日。转承奉郎,典理佐郎,兼艺文馆供奉。进经济策。所陈十六条。皆切于时务。以格物致知为先。王奖叹久之。而终不能行。九月。瑞宁君柳淑。为辛肫(一作旽)所杀。先生作文哀之。
正月。丁思斋忧。葬于高峰县之葛山。丧制一遵古礼。是时丧礼坠废。甚者百日就吉。先生独行三年丧。
二十五年乙巳。
先生在庐。
二十六年丙午。
春。先生阕丧制。居精舍讲学。
二十七年丁未。
二月。选补通仕郎。春秋馆检阅。八月。升徵仕郎修撰。九月。第二子叔勋生。
洪武元年戊申。
正月。拜宣德郎监察司纠正,兼成均馆谆谕博士。在馆讲论经传。多解集注未发之蕴。朝士颇未能信。及得云峰胡氏四书通。悉有證合。时人始服。在职十九日。转承奉郎,典理佐郎,兼艺文馆供奉。进经济策。所陈十六条。皆切于时务。以格物致知为先。王奖叹久之。而终不能行。九月。瑞宁君柳淑。为辛肫(一作旽)所杀。先生作文哀之。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6H 页
二年己酉。
二月。擢门下右正言。先生忧天灾地变。▣▣辏至。进天警录。请修德致禳。九月。升朝奉郎司宪府侍史。时贼肫(一作旽)乱政。国势岌嶪。且宫中丑说播闻。闾里所传。不忍直言。先生归第。草疏极论时事。大夫人闻之。垂涕曰。汝家世受国恩。而今汝方在言职。苟可少裨于朝政。当抗节尽言。虽抵死无憾。若不谅时势。妄进危言。无一毫利社稷。而枉受酷祸。则徒使朝家。有戮正士之名。世家有绝祀之惨。是为忠乎。为孝乎。汝将置老身于何地乎。先生退而命卜。遇箕子之明夷。遂焚疏。因称疾乞归养老母。(变字下。二字蠹缺。)
三年庚戌。
正月。先生还松川第。秋。修葛山思斋墓碑。
四年辛亥。
五月。李正言存吾殁。先生送门生朴馨秀。赉文哭之。九月。第三子仲勋生。越三日。大夫人生朝。宗族持酒来贺。先生制寿母生朝诗三首。感君恩歌九章。
二月。擢门下右正言。先生忧天灾地变。▣▣辏至。进天警录。请修德致禳。九月。升朝奉郎司宪府侍史。时贼肫(一作旽)乱政。国势岌嶪。且宫中丑说播闻。闾里所传。不忍直言。先生归第。草疏极论时事。大夫人闻之。垂涕曰。汝家世受国恩。而今汝方在言职。苟可少裨于朝政。当抗节尽言。虽抵死无憾。若不谅时势。妄进危言。无一毫利社稷。而枉受酷祸。则徒使朝家。有戮正士之名。世家有绝祀之惨。是为忠乎。为孝乎。汝将置老身于何地乎。先生退而命卜。遇箕子之明夷。遂焚疏。因称疾乞归养老母。(变字下。二字蠹缺。)
三年庚戌。
正月。先生还松川第。秋。修葛山思斋墓碑。
四年辛亥。
五月。李正言存吾殁。先生送门生朴馨秀。赉文哭之。九月。第三子仲勋生。越三日。大夫人生朝。宗族持酒来贺。先生制寿母生朝诗三首。感君恩歌九章。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6L 页
五年壬子。
春。先生往罗州省先墓。仍作墓下阁。扁曰追远。并作记。
六年癸丑。
春。先生分内外堂。榜内堂曰课学。会秀才。外堂曰修学。会执友。讲学不撤。集义理之精奥有三十九条。名篇曰松川愚见。牧隐李先生从容语曰。述贤论学。如操刃剖竹。条理甚分析。极有所得。但措己太直。恐其不免于祸也。
七年甲寅。
二月。郑圃隐出按庆尚道。上问朝臣曰。儒臣予所倚信。而今郑梦周既在外。谁可擢用于内者。典理正郎金宜辂对曰。前侍史罗启道。文词精博。为人忠直。有舍命不渝之节。上曰。罗启道累年居乡。不求躁进。可知其贤。特旨宣召。既至。拜通直郎,门下起居舍人。三月。迁奉善大夫,小府寺少尹。甥王佐来贺。先生曰。今之黾勉从事。只为圣恩隆重。未忍永诀。若转跻要路。方可致力。七月。拜中正大夫,左司议大夫,进贤馆直提学。知制教。八月。进正顺
春。先生往罗州省先墓。仍作墓下阁。扁曰追远。并作记。
六年癸丑。
春。先生分内外堂。榜内堂曰课学。会秀才。外堂曰修学。会执友。讲学不撤。集义理之精奥有三十九条。名篇曰松川愚见。牧隐李先生从容语曰。述贤论学。如操刃剖竹。条理甚分析。极有所得。但措己太直。恐其不免于祸也。
七年甲寅。
二月。郑圃隐出按庆尚道。上问朝臣曰。儒臣予所倚信。而今郑梦周既在外。谁可擢用于内者。典理正郎金宜辂对曰。前侍史罗启道。文词精博。为人忠直。有舍命不渝之节。上曰。罗启道累年居乡。不求躁进。可知其贤。特旨宣召。既至。拜通直郎,门下起居舍人。三月。迁奉善大夫,小府寺少尹。甥王佐来贺。先生曰。今之黾勉从事。只为圣恩隆重。未忍永诀。若转跻要路。方可致力。七月。拜中正大夫,左司议大夫,进贤馆直提学。知制教。八月。进正顺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7H 页
大夫,左常侍艺文馆提学。(是时。改翰林院。为艺文馆。改承旨。为提学。)上曰。卿素有重望。予所歆艳。昔元庙嘉卿先祖文节。取名之义。爰志于誓卷。俾为卿家遗训。卿能继先志。从其伟烈。实为朝家之庆。特取此意。赐名继从。卿其念哉。先生涕泣曰。臣虽万死。敢忘圣教。退而改字述先。九月甲申。洪伦弑王。辛祦篡位。先生痛哭于殡殿。即归第。称疾不出。十月庚申。葬王于玄陵。先生陪轜车至陵下。既葬。还松川。称疾不就朝。仍号松隐。每年元月。谒于玄陵。风雪不废。
八年乙卯。(辛祦僭年)
二月。先生筑小屋于松川洞之鵻藤谷深僻处。以为栖息之所。十月。郑圃隐为权臣所忌。贬彦阳。朝臣不敢送。惟先生赍酒出饯。十二月。辛祦以前职召。辞疾不起。
九年丙辰。
先生在松川。夏。除典理判书。又不就。朝士遂多嫌忌。秋。鵻藤屋灾。十二月。第四子季勋生。
十年丁巳。
先生筑别斋于松川第之西园。储御赐经书
八年乙卯。(辛祦僭年)
二月。先生筑小屋于松川洞之鵻藤谷深僻处。以为栖息之所。十月。郑圃隐为权臣所忌。贬彦阳。朝臣不敢送。惟先生赍酒出饯。十二月。辛祦以前职召。辞疾不起。
九年丙辰。
先生在松川。夏。除典理判书。又不就。朝士遂多嫌忌。秋。鵻藤屋灾。十二月。第四子季勋生。
十年丁巳。
先生筑别斋于松川第之西园。储御赐经书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7L 页
及宋诸贤书。为终老之计。
十一年戊午。
七月。郑圃隐自日本归。有诗轴。先生戏题轴上曰。虚袋贮清诗。满篇山水绿。使君尽不廉。朗咏成珠玉。时人传诵之。
十二年己未。
先生在别斋。闰五月患痢。有苏病论。以喻苏民之意。
十三年庚申。
春夏间。倭虏充斥于远近。讹言煽动。民皆撤农迸山峡。先生敕家丁。耕耘不违时。松川近地。独晏然。十月。丁大夫人忧。十二月葬。祔思斋墓。
十四年辛酉。
先生在庐。
十五年壬戌。
先生在庐。
十六年癸亥。
春。先生既阕丧制。省拜罗州先墓。时指谕从行。路过锦江。见渔人数罟捕鱼。语指谕曰。古
十一年戊午。
七月。郑圃隐自日本归。有诗轴。先生戏题轴上曰。虚袋贮清诗。满篇山水绿。使君尽不廉。朗咏成珠玉。时人传诵之。
十二年己未。
先生在别斋。闰五月患痢。有苏病论。以喻苏民之意。
十三年庚申。
春夏间。倭虏充斥于远近。讹言煽动。民皆撤农迸山峡。先生敕家丁。耕耘不违时。松川近地。独晏然。十月。丁大夫人忧。十二月葬。祔思斋墓。
十四年辛酉。
先生在庐。
十五年壬戌。
先生在庐。
十六年癸亥。
春。先生既阕丧制。省拜罗州先墓。时指谕从行。路过锦江。见渔人数罟捕鱼。语指谕曰。古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8H 页
者数罟。不入洿池。盖禁其取未成物也。先生有观打鱼诗。以言君子爱物之仁。渔人闻而感之。遂去数罟。
十七年甲子。
七月。除密直右代言。辞疾不就。作秦京赋。托意时事。
十八年乙丑。
春。同县儒生李仁学。请借御赐四书。先生曰。御赐。不敢借人。取他帙与之。既借。李家为火盗所劫。未几。群盗夜到李门。还四书曰。每帙有罗先生手泽。我辈义盗也。不敢取此。
十九年丙寅。
九月一日。除小府判事。又不就。祦怒于屡不应。谮者言彼虽号儒师。而实为曲学。尝闻人之有丧。即下马。非正礼也。遂贬殷栗。作哀松京,望葛山,怀屈原等赋。以见己志。
二十年丁卯。
五月。因全罗道儒生李诚默等上言。讼先生许归故里。六月。国家始变。胡服从 华制。先生制衣冠。先告于庙而服之。
十七年甲子。
七月。除密直右代言。辞疾不就。作秦京赋。托意时事。
十八年乙丑。
春。同县儒生李仁学。请借御赐四书。先生曰。御赐。不敢借人。取他帙与之。既借。李家为火盗所劫。未几。群盗夜到李门。还四书曰。每帙有罗先生手泽。我辈义盗也。不敢取此。
十九年丙寅。
九月一日。除小府判事。又不就。祦怒于屡不应。谮者言彼虽号儒师。而实为曲学。尝闻人之有丧。即下马。非正礼也。遂贬殷栗。作哀松京,望葛山,怀屈原等赋。以见己志。
二十年丁卯。
五月。因全罗道儒生李诚默等上言。讼先生许归故里。六月。国家始变。胡服从 华制。先生制衣冠。先告于庙而服之。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8L 页
二十一年戊辰。
先生在松川别斋。进士李廷宪。问
(旧卷自问字下。至己巳谱十一行并缺。)
二十二年己巳。(恭让王元年。)
(旧卷右年谱缺。今据史补书年纪。而事迹无考。)
二十三年庚午。
先生患风眩。终岁委床席。十二月。王特宣召以前衔。复拜左常侍艺文馆提学。即强疾赴朝。因谢归松下洞精舍。王曰。居在近地。虽病勿为替职。
二十四年辛未。
正月。风眩甚。解职归松川。至九月。未苏。在第封疏。条列十三事。请抑奸臣。尊王室。辞意激切。郑池朴诸党。窃见极恚。嗾宪府录事崔尚俭者。潜令裂去不奏。先是。先生集柳石轩,崔閒汉,李岩室诸儒所著野史。参互成书。名曰野史通会。为二十卷。至今始成。当时疑惑纷乱之事。多直书。奸党使朴甥崔晓等。屡请删之。终不许。十二月。遭第二子叔勋丧。
二十五年壬申。
先生在松川别斋。进士李廷宪。问
(旧卷自问字下。至己巳谱十一行并缺。)
二十二年己巳。(恭让王元年。)
(旧卷右年谱缺。今据史补书年纪。而事迹无考。)
二十三年庚午。
先生患风眩。终岁委床席。十二月。王特宣召以前衔。复拜左常侍艺文馆提学。即强疾赴朝。因谢归松下洞精舍。王曰。居在近地。虽病勿为替职。
二十四年辛未。
正月。风眩甚。解职归松川。至九月。未苏。在第封疏。条列十三事。请抑奸臣。尊王室。辞意激切。郑池朴诸党。窃见极恚。嗾宪府录事崔尚俭者。潜令裂去不奏。先是。先生集柳石轩,崔閒汉,李岩室诸儒所著野史。参互成书。名曰野史通会。为二十卷。至今始成。当时疑惑纷乱之事。多直书。奸党使朴甥崔晓等。屡请删之。终不许。十二月。遭第二子叔勋丧。
二十五年壬申。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9H 页
正月。奸党嗛先生不许删史。瞰先生往谒玄陵。送勇士崔衡道者。因夜风致火于别斋。东西四室。所藏古今书籍俱烬。奸党又嘱史官李蠲。就国史中先生平日奏对疏劄及诸贤问答。以至先生姓名所现处。一切刀割。史册尽缺破。去年冬。松京樵童。相聚通街。拍手摇头谣曰。割史割史国史割。断脉断脉国脉断。明年明年是何年。闻者骇然。至是岁悉验。宜宁监李崧之子宪。尝受学于先生。奸党诬崧以赃。几陷于非辜。是后学者渐稀。四月。郑圃隐殉节。先生望奠大恸。作文以哀之。七月。高丽亡。先生痛哭失声而止。命家人三日不举火。其后阳村权先生寄书。讽以汇征之意。先生答书谢绝。十月一日。哭于玄陵。置奴千兴于松洞精舍。奴成岩等于松川第。奴秋万等于京第。奴元奉等于葛山墓下。挈家还罗州。居东三坊石涧洞。别立草庐。环植松竹。号竹轩居士。几席极朴陋。无他物。只有经传及宋诸贤书数百卷。
二十六年癸酉。
二十六年癸酉。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29L 页
正月。将瞻哭于玄陵。疾作。憩于葛山。时 太祖在松京。 命召之。门生李瞻在傍。请辞疾勿赴 召。且言进退礼数之难便。先生曰。但不屈为义。今赴 召。直欲吐尽所蕴。何损于义乎。其拜揖称号。当如平时。若以此不见容。始可得死地。予为亡国之大夫。何难于一死也。乃力疾而起。行数里。疾甚不能进。权阳村来问疾。因慰曰。不见令公才一年。何衰癯之甚也。曰。久病令人耐老。且细念履历。安得不老。阳村曰。令公终不就仕耶。先生曰。人见各不同。昔太公,伯夷同归于周。其终亦同志乎。伯夷饿死。无损于周德。惟公善为辞焉。死于病。死于义。莫非命也。第当顺受。而只恨不死于王氏之世也。阳村恻然改容。后阳村。赴 朝具启其事。 太祖知其终不可夺。遂置不 召。四月。还石涧。有述怀,泻怀,哀时等赋。
二十七年甲戌。
正月。戒子弟。勿修举业。专以经学为事。饬奴户。无逃丁役。使远近田墅之户。只输三分之一。以厚农民。初文节公以下。世有恩赐田民。
二十七年甲戌。
正月。戒子弟。勿修举业。专以经学为事。饬奴户。无逃丁役。使远近田墅之户。只输三分之一。以厚农民。初文节公以下。世有恩赐田民。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0H 页
至先生时。臧获殆近百户。水田岁输四五百斛。庄园称是。先生每岁。只畜周期之资。悉分于族戚乡里。至是又轻其收矣。三月。游枫岳。遇佳处。辄悠然忘归。其时诗词。多入于乡人之歌调。五月。还石涧。叙殷三仁及伯夷,伊尹,柳下惠,陶渊明,陆秀夫,文天祥遭时难易之义。作九贤赞颂。
二十八年乙亥。
初恭悯王以锦浦伏岩下仰岩上二十里。划赐先生。预为休退后游衍之地。先生尝轻其税。许以三年一入。至是浦户李斗禄例供岁物。先生曰。汝以朝鲜之民。归税于丽臣。得非乖理乎。即永蠲之。
二十九年丙子。
三月既望。作五老会于石涧之边。皆湖南之丽朝人也。前注书李鸿渐。长先生十一岁。前检阅李大载。前指谕崔行修。前修撰咸佐殷。为先生之执友。无管弦之设。但置酒赋诗。终夕而止。
三十年丁丑。
二十八年乙亥。
初恭悯王以锦浦伏岩下仰岩上二十里。划赐先生。预为休退后游衍之地。先生尝轻其税。许以三年一入。至是浦户李斗禄例供岁物。先生曰。汝以朝鲜之民。归税于丽臣。得非乖理乎。即永蠲之。
二十九年丙子。
三月既望。作五老会于石涧之边。皆湖南之丽朝人也。前注书李鸿渐。长先生十一岁。前检阅李大载。前指谕崔行修。前修撰咸佐殷。为先生之执友。无管弦之设。但置酒赋诗。终夕而止。
三十年丁丑。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0L 页
二月。先生与李注书鸿渐。登锦城山闻杜鹃。作拜杜鹃诗。
三十一年戊寅。
九月。前检阅彦阳李遵。访先生。时菊花盛开。霁月满庭。仍斟酒夜话。李问曰。先生穷居蓬蒿。无怨言无怨色。又无戚戚之容。能无落拓于意者乎。先生曰。实缘国祚之不长。以至沦丧。于是时也。大命必有所归。审察历数之自然。实是天也。夫何怨怼于天命乎。且人之禀性。有中和之理。儒者之为学。只要存性循理。从容履道。惟所处之自安。夫何戚戚之有乎。李叹服不已。
建文元年己卯。
二月。先生将谒玄陵。道遇前正郎崔纲。削发而过。先生愕然曰。君明(崔字)何为此过举。欲避世而反归于佛耶。欲洁身而陷于异端。何其不量也。崔惭愧。无言而去。
二年庚辰。
十月。东岳山人来。先生起揖曰。先人已下世。世事又沧桑。今见山人。不觉悽怆。山人曰。令
三十一年戊寅。
九月。前检阅彦阳李遵。访先生。时菊花盛开。霁月满庭。仍斟酒夜话。李问曰。先生穷居蓬蒿。无怨言无怨色。又无戚戚之容。能无落拓于意者乎。先生曰。实缘国祚之不长。以至沦丧。于是时也。大命必有所归。审察历数之自然。实是天也。夫何怨怼于天命乎。且人之禀性。有中和之理。儒者之为学。只要存性循理。从容履道。惟所处之自安。夫何戚戚之有乎。李叹服不已。
建文元年己卯。
二月。先生将谒玄陵。道遇前正郎崔纲。削发而过。先生愕然曰。君明(崔字)何为此过举。欲避世而反归于佛耶。欲洁身而陷于异端。何其不量也。崔惭愧。无言而去。
二年庚辰。
十月。东岳山人来。先生起揖曰。先人已下世。世事又沧桑。今见山人。不觉悽怆。山人曰。令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1H 页
公之平日道义。我所预料。而尝具告于先公。今行无他意。只欲贺善保晚节也。留旬馀。为具衣冠。即告别曰。吾老矣。无后期。先生甚怅。有送山人序及诗。
三年辛巳。
春。先生沉疴数月。乃瘳。吉冶隐闻之来访。仍留月馀。冶隐诗云。寂寥春昼掩柴扃。雨后莓苔绿满庭。经籍残编加点俵。圣贤遗绪践仪刑。盘中美味采山蕨。酒半雅怀歌隰苓。信是穷居不改乐。为忧吾道惜衰龄。及冶隐临归。先生曰。早岁同志。零落殆尽。衰年远别。能不怅然。只愿未死前。源源嗣音也。有和韵及送行诗。
四年壬午。
八月望。进士金元履。携琴诣先生。夜久月明。弹数曲讫。仍语曰。先生高尚忠义。不事二君。孰敢疵毁。第见子女婚娶。必求丽臣。其从游皆丽人。而不通朝士。门庭冷落。今树立既如此。子孙将不过为闾里之人。诚恐久益零替。无所依归。独不念及乎。若能顺天循时。少有
三年辛巳。
春。先生沉疴数月。乃瘳。吉冶隐闻之来访。仍留月馀。冶隐诗云。寂寥春昼掩柴扃。雨后莓苔绿满庭。经籍残编加点俵。圣贤遗绪践仪刑。盘中美味采山蕨。酒半雅怀歌隰苓。信是穷居不改乐。为忧吾道惜衰龄。及冶隐临归。先生曰。早岁同志。零落殆尽。衰年远别。能不怅然。只愿未死前。源源嗣音也。有和韵及送行诗。
四年壬午。
八月望。进士金元履。携琴诣先生。夜久月明。弹数曲讫。仍语曰。先生高尚忠义。不事二君。孰敢疵毁。第见子女婚娶。必求丽臣。其从游皆丽人。而不通朝士。门庭冷落。今树立既如此。子孙将不过为闾里之人。诚恐久益零替。无所依归。独不念及乎。若能顺天循时。少有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1L 页
进就之意。贤僚援引。 圣朝眷遇。功施生灵。名垂铁券。而禄泽流于子孙。此亦传家之一种道理也。先生动容曰。苟使我发迹于卑微。以求立扬。此正好拚附时。第自念先世勋业何如。先朝恩遇何如。而今忍忘之乎。子孙之兴替。有数存焉。经曰。善有庆。不善有殃。善则吾不能。不善亦吾不为。所谓数者。听于天而已。岂容私力哉。吾不能怀二心。以求利禄。遂援琴作怀丽操。因进浊酒数杯。
永乐元年癸未。
正月。往谒玄陵。至天安路上。闻倡人歌感君恩曲。乃先生辛亥所制也。驻马听之。悽然久之。仍作续感恩曲三章。
二年甲申。
二月。过古阜。金相显书园。见高丽国史。先生官职与事迹及先世勋业。荡然无有。为奸党壬申春。所割故也。始作谱录。传于家。
三年乙酉。
三月。寄书邀咸修撰佐殷。结邻于石涧。以湖南四老。次第零落。而惟咸独存故也。其一室
永乐元年癸未。
正月。往谒玄陵。至天安路上。闻倡人歌感君恩曲。乃先生辛亥所制也。驻马听之。悽然久之。仍作续感恩曲三章。
二年甲申。
二月。过古阜。金相显书园。见高丽国史。先生官职与事迹及先世勋业。荡然无有。为奸党壬申春。所割故也。始作谱录。传于家。
三年乙酉。
三月。寄书邀咸修撰佐殷。结邻于石涧。以湖南四老。次第零落。而惟咸独存故也。其一室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2H 页
资费。悉供给焉。
四年丙戌。
先生考近年往覆书及唱和诗章。一无当世仕宦人姓名。以示咸修撰曰。吾事幸矣。又曰。吾门人虽不多。无一人赴仕者。亦为奇事。
五年丁亥。
先生尝录三代以下。至宋及我东诸贤五伦实行。每段附以赞叙为三卷。至是德龙山僧清默见之。泣曰。事佛三十年。不知有伦理。即日退而长发。于是。僧徒感而还正者二十馀人。
六年戊子。
秋。丽朝正郎岭东李景颜。以贱服诣庭。自言老隶。愿依庇。先生异其容仪。即记其擢进士。访松岳精舍。字曰希贤。强延上堂。与衣冠。且言其处变之道。不当如是乖常。留数日宽谕。李乃感悟。即令归挈妻子而来。别搆小屋。使居之。
七年己丑。
初。先生作书戒子若孙。使壬申七月以后生。
四年丙戌。
先生考近年往覆书及唱和诗章。一无当世仕宦人姓名。以示咸修撰曰。吾事幸矣。又曰。吾门人虽不多。无一人赴仕者。亦为奇事。
五年丁亥。
先生尝录三代以下。至宋及我东诸贤五伦实行。每段附以赞叙为三卷。至是德龙山僧清默见之。泣曰。事佛三十年。不知有伦理。即日退而长发。于是。僧徒感而还正者二十馀人。
六年戊子。
秋。丽朝正郎岭东李景颜。以贱服诣庭。自言老隶。愿依庇。先生异其容仪。即记其擢进士。访松岳精舍。字曰希贤。强延上堂。与衣冠。且言其处变之道。不当如是乖常。留数日宽谕。李乃感悟。即令归挈妻子而来。别搆小屋。使居之。
七年己丑。
初。先生作书戒子若孙。使壬申七月以后生。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2L 页
始赴科场。孙舜弼生于甲戌岁。从事于举业。是年三月。牧使会境内文士试才。舜弼亦就会。牧使目以丽人摈之。盖时人之待丽人如此。先生闻之。曰。得此名。无妨于我家。
八年庚寅。
初。丽朝耆旧。不肯交通朝士。朝士亦弃绝之。是以。见凌于时人转甚。咸,李二老。每以为恨。二月。游前涧。作幽愤诗二篇。归示先生。先生即谕之曰。我辈为丽朝五百年名族。今时见凌。固理数之为然。安知后孙。亦不至显达耶。况穷约。吾所自裁。何用怨尤哉。但使子孙。勉于自修。能知义理。则自可为善人也。遂以二诗投火。
九年辛卯。
十一月。 皇明浙江士人王敬德。漂到罗州。其人知经学善书画。闻先生名。惊曰。予少时遇 东国圣节使郑达可先生。得闻罗松隐以海东贤儒。早通理学。不求仕进。斯人尚无恙乎。即就拜先生。致姜桂之物。退而取锦障画伯夷采薇首阳山之真影。其下效罗豫章
八年庚寅。
初。丽朝耆旧。不肯交通朝士。朝士亦弃绝之。是以。见凌于时人转甚。咸,李二老。每以为恨。二月。游前涧。作幽愤诗二篇。归示先生。先生即谕之曰。我辈为丽朝五百年名族。今时见凌。固理数之为然。安知后孙。亦不至显达耶。况穷约。吾所自裁。何用怨尤哉。但使子孙。勉于自修。能知义理。则自可为善人也。遂以二诗投火。
九年辛卯。
十一月。 皇明浙江士人王敬德。漂到罗州。其人知经学善书画。闻先生名。惊曰。予少时遇 东国圣节使郑达可先生。得闻罗松隐以海东贤儒。早通理学。不求仕进。斯人尚无恙乎。即就拜先生。致姜桂之物。退而取锦障画伯夷采薇首阳山之真影。其下效罗豫章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3H 页
仲素书格。写韩文公所制伯夷颂。以致先生座侧曰。先生无愧于此障。
十年壬辰。
七月七日。遭清道郡夫人李氏丧。葬于罗州之东北紫山之原。丧制如礼。先生有祭文及挽诗长句等篇。
十一年癸巳。
二月。谒玄陵。衰癃几不能进道。乃作文告永诀。留陵下十馀日。彷徨不能辞。有拜诀诗七绝十首。转向葛山。又作祝。告诀于思斋墓。病剧。留月馀。有咏怀诗五言排律五十句。先生自南还。每年一度。谒玄陵。拜思斋墓。是后不能复往焉。
十二年甲午。
先生平日。晨起拜庙。既退必正坐对卷。至暮举烛。默会圣贤之意。夜久就寝。日以为常。非丧祭忧患不撤。至是甚衰犹不废。或气疲倚几。手不释卷。有时逍遥庭除。颇以吟哦自遣未尝语及时事。十二月沉疴。以手书遗教子若孙。且分划田民及家藏。
十年壬辰。
七月七日。遭清道郡夫人李氏丧。葬于罗州之东北紫山之原。丧制如礼。先生有祭文及挽诗长句等篇。
十一年癸巳。
二月。谒玄陵。衰癃几不能进道。乃作文告永诀。留陵下十馀日。彷徨不能辞。有拜诀诗七绝十首。转向葛山。又作祝。告诀于思斋墓。病剧。留月馀。有咏怀诗五言排律五十句。先生自南还。每年一度。谒玄陵。拜思斋墓。是后不能复往焉。
十二年甲午。
先生平日。晨起拜庙。既退必正坐对卷。至暮举烛。默会圣贤之意。夜久就寝。日以为常。非丧祭忧患不撤。至是甚衰犹不废。或气疲倚几。手不释卷。有时逍遥庭除。颇以吟哦自遣未尝语及时事。十二月沉疴。以手书遗教子若孙。且分划田民及家藏。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3L 页
十三年乙未。
正月九日。先生殁。寿七十七。三月。葬于紫山。李夫人墓左。 初罗州成履道。有丑行。至老不悛。而挟其子婿之位势。(四子。元义,元肃,元茂,元哲。三婿。李载三,金休謇,申悌。皆丽朝人。逮今 朝。义肃茂及李金。俱至显官。)恣行不义。家赀巨万。乡里以烝蹠斥之。绝不通涉。及成之将死。嘱其子,婿曰。若罗常侍。为吾作行状。诚好事。汝辈勤力以求肯诺。吾欲闻其一言以死也。子元义。婿李载三。驰告于先生及诸子婿。交谒恳乞。成妻蔡氏年八十。亦遣婢泣诉。先生辞以昏耄。竟不许。冶隐闻之。叹曰。难哉难哉。古之君子。不施不正之惠。不惧不义之怨。今竹轩有焉。然而成家之衔毒甚矣。至是朝廷闻先生殁。将议建请致癸。成元义骤言于朝曰。吾家与罗某。俱仕丽朝。今亦同乡。惯识其人。似正非正。实为曲学。前日已有殷栗之贬。今不当遽加 优典。金休謇等亦附和其说。朝议遂不行。全罗道儒生数百人。为请先生 褒赠。将封疏。罗州进士申悦。海南进士张揖等。皆预议成家。嘱州牧欲沮其事。申
正月九日。先生殁。寿七十七。三月。葬于紫山。李夫人墓左。 初罗州成履道。有丑行。至老不悛。而挟其子婿之位势。(四子。元义,元肃,元茂,元哲。三婿。李载三,金休謇,申悌。皆丽朝人。逮今 朝。义肃茂及李金。俱至显官。)恣行不义。家赀巨万。乡里以烝蹠斥之。绝不通涉。及成之将死。嘱其子,婿曰。若罗常侍。为吾作行状。诚好事。汝辈勤力以求肯诺。吾欲闻其一言以死也。子元义。婿李载三。驰告于先生及诸子婿。交谒恳乞。成妻蔡氏年八十。亦遣婢泣诉。先生辞以昏耄。竟不许。冶隐闻之。叹曰。难哉难哉。古之君子。不施不正之惠。不惧不义之怨。今竹轩有焉。然而成家之衔毒甚矣。至是朝廷闻先生殁。将议建请致癸。成元义骤言于朝曰。吾家与罗某。俱仕丽朝。今亦同乡。惯识其人。似正非正。实为曲学。前日已有殷栗之贬。今不当遽加 优典。金休謇等亦附和其说。朝议遂不行。全罗道儒生数百人。为请先生 褒赠。将封疏。罗州进士申悦。海南进士张揖等。皆预议成家。嘱州牧欲沮其事。申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4H 页
不听。因诬申以酗骂州官。拘囚之。海南县官亦诬。张以他事。使不得出境。诸儒奉疏。将赴 阙。成家阴作赤白斗鸡词,梅实曲,莲花曲。专为怨 国之隐辞。使优人元石者。习歌之。因潜嗾入京。唱其词曲于李载三寿母之宴。于时朝士满座。李闻歌佯惊曰。谁为此歌者。辞意凶惨。令人惊怖。即押元石。将送刑曹。元石呼曰。罗州故罗常侍。实为此歌。而南乡之传唱久矣。贱人无知。但诵其辞。岂识其深意耶。李语于座曰。罗某与吾聘家有宿嫌。今若自我举罪。似涉如何。姑置之。以待公议之致讨尔。疏儒闻此事机。知其必搆阴祸。遂抱疏而退。 是秋。高峰县士人金鍊辉。进士赵寿涧等。妥先生遗像于葛山墓下阁。朔望行香。岁定乡士二人。俾掌其仪礼。丙申三月。石涧草堂夜灾。遗籍尽烬。同月葛山墓阁又灾。画像亦随燬。俱是成家之潜令纵火也。其姻党十馀家。怨恨未艾。辄造无根之说。诬谤先生。无所不至。噫噫痛矣。
岁丙申孟秋之初吉。门人高丽徵仕郎,春秋
岁丙申孟秋之初吉。门人高丽徵仕郎,春秋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4L 页
馆修撰李悃。通仕郎,成均馆学正金良翼等。搜辑遗稿及门生日记及诸家所传遗迹。考定第次。间附注疏。统合为十三卷。迄于三载。始就剞劂。即 永乐十六年戊戌仲春之上旬日也。
墓志
罗氏系出罗州。公讳继从。字述先。初讳启道。居
(旧秩墓志。在十三卷三十三张第三行。而自志文第二行。至后第五十张。俱落。)
行状[吉再]
(旧帙行状二字。当在于同卷五十张终行。而今落矣。谨考书例。现录二字于此。)
先生姓罗。讳继从。初讳启道。字述先。居松川。号松隐。后居石涧。号竹轩。全罗道罗州人。远祖国英。相丽毅宗。以佐命诚勤勋业。封锦城君。四传至翰林学士仁松。以文章节行显名。元宗谕曰。卿之命名甚佳。仁为万善之主。松为劲草之首。卿当以是遗子孙。与国同休戚。谥文节。文节嗣珣。佐忠烈王。官至领都佥议。封锦城君。是先生之高祖也。本支世授荫官。而至考织。事忠定王。官至缮工副令。有德望。奉职得事体。后准职赠密直副使。号思斋。妣安东金氏。赠咸安郡大夫
墓志
罗氏系出罗州。公讳继从。字述先。初讳启道。居
(旧秩墓志。在十三卷三十三张第三行。而自志文第二行。至后第五十张。俱落。)
行状[吉再]
(旧帙行状二字。当在于同卷五十张终行。而今落矣。谨考书例。现录二字于此。)
先生姓罗。讳继从。初讳启道。字述先。居松川。号松隐。后居石涧。号竹轩。全罗道罗州人。远祖国英。相丽毅宗。以佐命诚勤勋业。封锦城君。四传至翰林学士仁松。以文章节行显名。元宗谕曰。卿之命名甚佳。仁为万善之主。松为劲草之首。卿当以是遗子孙。与国同休戚。谥文节。文节嗣珣。佐忠烈王。官至领都佥议。封锦城君。是先生之高祖也。本支世授荫官。而至考织。事忠定王。官至缮工副令。有德望。奉职得事体。后准职赠密直副使。号思斋。妣安东金氏。赠咸安郡大夫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5H 页
人孝子在宅之女也。有柔惠之德。闺范雍睦。至元五年己卯三月九日。生先生于高峰县松川洞。器宇俊秀。有异表。背上六黑痣。如台星之象。六岁始言。犹讱讷。尝夜坐无烛。诵小学若干章句甚习。思斋惊问之。对曰。族叔纬去岁读此书。故有记闻。九岁。制长短诗。开口成章。咏盘石曰。溪畔一苍岩。大年无与俪。欲问唐虞治。千秋石不语。识者异之。十馀岁。学业日就。思斋教导至严。以孝悌为先。非礼勿言。非义勿行。己丑春。为先生筑精舍于松岳之松下洞。为藏修之所。有金处士义绪。性端严。富于文学。邀致精舍。俾资讲习。癸巳。恭悯王闻先生令名。赐六经四书各一帙。甲午春冠。思斋会宾僚。行三加礼。乙未春。聘韩州李氏。故赞成上护军谥文孝谷少婿也。先生弱冠。不以事物经心。亦不事词章。取濂洛诸贤书。玩究性理。至于发愤忘食。丁酉夏。圃隐郑先生。中监试居京。访精舍。留数月。先生语天人一理。理一分万之妙。缕缕至数百言。圃隐曰。吾友天姿高明。尤见着工尽多。推叹不已。庚子九月。中国子监试第九人。时御史大夫李峤掌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5L 页
试事。先生尝作颂策诗赋义疑等篇。不求词工。惟精实而已。遁村李先生。尝称述贤。于科制不留意。但理胜。故辞美。辛丑冬。先生自精舍。归省于京第。至安和门外。闻有前御史金应商素称清白吏。妻子幼弱。殁七日。贫不能殓。先生素眛其人。意哀之。欲致赙。取捷速。将以所乘马遗之。即下马。旋念不告侍侧。私遗厩畜。亦涉率遽。乃还骑马。归禀于思斋。以二十疋布。赙之。文敬公李冈曰。闻向时闻人有丧而下马。何施过礼。先生答其实事。非施礼。文敬乃叹赏。其后奸党。既闻事实。而因作衅疵。讥以非礼。至谓曲学。不亦异乎。恭悯王十一年壬寅十月。右侍中洪彦博。知贡举。知都佥议柳淑。同知贡举。试诗赋。先生中第第十七人。甲辰正月。丁考忧。葬于高峰县之葛山。丧制一遵朱子家礼。是时丧礼坠废。甚者百日就吉。先生独行三年丧。丁未春二月。选补通仕郎,春秋馆检阅。秋八月。升徵仕郎,修撰。戊申正月。拜宣德郎,监察司纠正,兼成均馆谆谕博士。在馆讲论经传。多解集注未发之蕴。朝士颇未能信。及得胡通。悉有證合。时人始服。寻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6H 页
转承奉郎,典理佐郎,兼艺文馆供奉。进经济策。以格物致知为先。己酉二月。授门下右正言。先生作小册。列录国初以来天灾时变。證以政事之符应。编末叙近年灾异。继以修德致禳之方。名曰天警录。奏之。秋九月。升朝奉。即司宪府侍史。时奸臣乱政。国势岌嶪。且宫中丑说播闻。闾里成谣。先生归第草疏。极论时事。大夫人闻之泫然曰。汝家世受国恩。而今汝方在言职。苟可少裨于朝政。当抗节尽言。虽抵死无憾。若不谅时势。妄进危言。无一毫利社稷。而枉受酷祸。则徒使朝家有戮正士之名。世家有绝祀之惨。是为忠乎。为孝乎。汝将置老身于何地乎。先生退而命卜。遇箕子之明夷。遂焚疏。称疾不赴朝。辛亥。(旧卷。此下六行缺。)该尽传于世。甲寅二月。圃隐郑先生按庆尚道。上问朝臣曰。在内儒臣。谁可擢用者。正郎金宜辂对曰。前侍史罗启道文词精博。为人忠直。有舍命不渝之节。上曰。罗启道累年居乡。不求躁进。可知其贤。特旨召除通直郎,门下起居舍人。寻迁奉善大夫,小府少尹。先生语甥王佐曰。予之黾勉从事。只为圣恩隆重。未忍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6L 页
永诀。若转跻要路。方可致力。盖先生是时就仕。不得已也。牧隐李先生尝言。述贤论学。如操刃剖竹。条理甚分析。极有所得。但措己太直。恐其未免于祸也。七月。拜中正大夫,左司议进贤馆直提学,知制教。未几。进正顺大夫,左常侍艺文馆提学。上曰。卿素有重望。予所歆艳。昔元庙嘉卿先祖文节。取名之义。爰志于誓券。俾为卿家遗训。卿能继先志。从其伟烈。实为朝家之庆。特取此义。赐名继从。卿其念哉。先生涕泣曰。臣虽万死。敢忘圣教。秋九月甲申。王遇弑。伪主袭位。先生痛哭于宝房。(殡殿)即归第。冬十月庚申。葬王于玄陵。先生陪轜车至陵下。既襄事。还松川不就朝。因所居地号松隐。每年元日。瞻拜于玄陵。先生诗。有错落孤怀何处泻。年年元日哭玄陵之句。乙卯冬十月。圃隐以谏迎元使事。忤权臣贬彦阳。朝臣不敢送。先生独具酒与别。冬十二月。伪朝以前职召。辞疾不应。丙辰夏。除典理判书。又不就。当是时。独先生有卓论。始与朝士贰焉。丁巳春。立别斋于后园。储御赐经书及宋诸贤书。讲学愈勤。庚申春。倭寇渡海。民废农离散。先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7H 页
生敕家丁。耕种不动。松川近地。赖之晏然。十月。丁妣忧。葬祔考墓。甲子七月。除密直右代言。辞疾不就。丙寅九月。除小府判事。又不就。伪朝以屡召不应。贬殷栗。时有哀松京,望葛山,怀屈原等赋。翌年见原。恭让王二年庚午十二月。复拜左常侍艺文提学。即赴朝。辛未正月。以风眩解职。九月。在第抗疏。请抑奸臣。尊王室。辞甚激切。郑,池,朴诸党。见之极恚。嗾宪府录事。潜令裂去。不奏。先生尝著野史。极详悉。当时疑乱之事多直书。奸党送朴甥,崔晓请删之。不许。壬申正月。瞰先生往谒玄陵。送武人崔衡道者。因夜风致灾于别斋。所藏古今书籍俱烬。又阴嘱史官李蠲。就国史所载先生之平日奏对疏劄及诸贤问答。有关于时议者。一切刀割。史册尽缺破。遂符割史之谶。盖先生性度正直。不与时低仰。故权奸素多忌之。后先生有诗。刀吾书迹火吾庐。半世经营总付虚。身外浮名何足惜。南来只幸寸心馀。宜宁监李崧之子宪。受学于先生。奸党诬崧以赃。几得罪。自是学者渐稀。是岁四月四日。圃隐殉节。先生设奠大恸。作文以哀之。七月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7L 页
丽氏亡。先生痛哭。命家人三日不举火。阳村权先生寄书。讽以汇征之意。先生覆简谢绝。忠义凛然。十月一日。谒玄陵。挈家还罗州。卜居于东三坊石涧洞。别筑茅屋。环植松竹。号竹轩居士。几案清俭。无长物。只有经传及诸子语数百卷。癸酉正月。将瞻哭于玄陵。疾作憩于葛山。时 太祖在松京。 命召之。以疾甚。不进。阳村来问疾。因慰曰。不见令公才一年。何衰癃之甚也。曰。久病令人耐老。且细念履历。安得不老。阳村曰。令公终不就仕耶。先生曰。人见各不同。昔太公伯夷。同归于周。其终亦同志乎。伯夷饿死。无损于周德。惟公善为辞焉。死于病。死于义。莫非命也。第当顺受。而只恨不死于王氏之世。阳村恻然改容。后阳村赴 朝。具启其事。 太祖知终不可夺。遂置不 召。甲戌春。游枫岳。遇佳处。辄悠然忘归。有山行词。其末章曰。山行忘车兮复忘驴。筇青藜茵芳草。忘形于溪禽野兽兮。忘分于庵僧洞老。欲把身世都两忘。呜呼一片丹心。惟有不能忘兮。松岳万千秋。暮云苍苍。时有进士郑希贤者从行。传诵其词。乡曲多歌之。李检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8H 页
阅遵。问曰。先生穷居蓬蒿。无怨言无怨色。又无戚戚之容。能无落拓于意者乎。先生曰。实缘国祚之不长。以至沦丧。于是时也。大命必有所归。审察历数之自然。实是天也。夫何怨怼于天命乎。且人之禀性。自有中和之理。儒者之为学。只要存性循理。从容履道。惟所处之自安。夫何戚戚之有乎。盖其德量如此。壬午秋。进士金元履。携琴诣先生。从容语曰。先生高尚忠义。不事二君。孰敢疵毁。见今不通朝士。门庭冷落。将恐子孙零替。无所依归。独不念及乎。若能顺天循时。少有进就之意。则贤僚引援。 圣朝眷遇。功施生灵。名垂铁卷。而禄泽流于子孙。此亦传家之一种道理也。先生动容曰。苟使我。发迹于卑微。以求立扬。此正好攀附时。第念先世勋业何如。先朝恩遇何如。而今忍忘之乎。子孙之兴替。有数存焉。经曰。善有庆。不善有殃。善则吾不能。不善亦吾不为。所谓数者。听于天而已。岂容私力哉。吾不能怀二心。以求利禄。遂援琴作怀丽操。先生尝录古今五伦实行。每段附以赞叙。为三卷。僧清默见之。泣曰。事佛三十年。不知有伦理。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8L 页
退而长发。僧徒感而还正者数十人。辛卯冬。 大明浙江士人王敬德。漂到罗邑。其人知经学善书画。闻先生名。惊曰。予少时遇东国 圣节使郑达可先生。闻罗松隐早通理学。不求仕进。斯人尚无恙乎。即就拜于先生。退取锦障。画伯夷采薇首阳山之真影。其下效罗豫章书。书伯夷颂。以致先生座侧曰。先生无愧于此障。壬辰七月七日。遭清道郡夫人李氏丧。葬于罗州治之东北紫山之原。甲午中。先生甚衰疾。每晨犹不废庙拜。拜退必正席对卷。未尝语及时事。有时逍遥庭除。颇以吟哦自遣。是岁十二月。沉疴。遗教曰。伯勋。汝终三年制。携祭器。还高峰。省守先墓。曰孙禹弼。汝无父可哀。事汝诸父。如汝父。曰仲勋。汝修葺我屋勿迁。曰季勋。汝素多病。无远汝仲兄邻。申教曰。汝辈修齐之学。无违予平日教。田园臧获。俱有分划。乙未正月九日。先生殁。寿七十七。乃 永乐十三年也。三月。葬于李夫人墓左。长嗣伯勋。官丽朝司水指谕。二叔勋。早殁。孙禹弼。三仲勋。居石涧。号石涧处士。四季勋。居紫山先墓近地。呜呼。先生讲论性理之微
竹轩先生遗集下 第 39H 页
妙。发明经传之蕴奥。至甚衰。手不释卷。其学勤矣。行三年之制。而短丧者知耻。撰五伦之实。而事佛者归正。其教及人矣。弃官于伪朝。不受污辱。抗疏于危世。不畏强御。其大节立矣。逮当 真主膺期。群贤毕集。而独不事二君。自逊于穷巷。则先生之忠义。亘万世振九垓。而无愧者也。于乎伟哉。呜呼其始也。奸党怀嫉。百谋阴祸。以至横致隐害于门人故友。而犹不敢显触于先生者。尚赖同德儒贤之相与推重。为之扶护。故小人犹有畏惮于名教而然也。然而以若学之粹。义之正。不得大试于世。惜哉。呜呼。及其晚也。丽朝耆旧。零落殆尽。当时仕宦之士。又不相款涉。以若休德。乃泯然于遐土。而无称述焉。尤可惜哉。虽然。后之人。观遗集十三卷。庶几知平日做学之如何。而其践履之实。讲发之详。亦足指南于后学也。先生嗣伯仲氏。请予作行状。予感其意。略叙其万一云。 永乐十六年戊戌仲春既望。高丽从仕郎,门下注书吉再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