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岩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自动笺注)
巖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記
  
公元1928年
宛亭記(戊辰)
始崔君宜見葬其先人於所居西山
卽其下築一亭
名以白雲
然其址斸崖磴爲之。
且處陡絶。
風雨陰濕
不可以永久
乃復相地東山之麓先壠之下。
易其材而新之。
則思更其名而謀於余。
余甞再遊君所
見君之昆仲
儒雅可喜
惓惓其先人者尤足尙也。
請以小宛名其亭
君曰可哉。
則又請余爲記。
余曰奚記之足用
觀於其六章之詩而備矣
首章曰宛彼鳴鳩
翰飛戾天
我心憂傷
念昔先人
明發不寢
有懷二人
喪亂之世。
父母可懷念也。
旣曰先人而又曰二人
意者詩人之父先亡而母尙存
如君今日乎。
二章曰人之齊聖
飮酒溫克
彼昏不知
壹醉日富
各敬爾儀
天命不又
威儀之易失。
莫過於酒。
於此謹之則無所不謹
天命長保也。
三章中原有菽。
庶民採之。
螟蛉有子。
果蠃負之。
敎誨爾子。
式糓似之。
爲人之道。
莫切於敎子
子雖不肖
敎誨而使之肖也。
四章曰題彼脊令
載飛載鳴。
我日斯邁。
而月斯征。
夙興夜寐
無忝所生
兄弟之間。
交修互勉
無時忽怠
然後可以無貽父母羞辱也。
五章交交桑扈
率塲啄
哀我塡寡
宜岸宜獄
握粟出卜
自何能糓。
言世亂政急。
民之喪性失所者。
多求其善
處之方。
無所不爲也。
卒章曰溫溫恭人
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
如臨于谷。
戰戰兢兢
如履薄氷
言憂亂防患之心。
不可頃刻而忘。
乃可以免於斯世也。
今君果能深體此詩。
常目在之。
卽是一篇有韻之記。
而何有於余文
抑甞觀詩三百。
其於父母兄弟人倫之際。
言之詳矣。
蓼莪思而悽。
小弁怨而激。
常棣懲而傷。
角弓儆而迫。
從未若此詩之優柔正直
婉曲深至
使人百誦而有餘味。
雖謂人道龜鑑可也
豈獨君之所當鏡哉。
重修岳陽樓
公元1922年
兢燮幼時已聞咸州岳陽樓者。
形勝特奇
及長則知其爲故岳隱處士安公別墅
而顧未之一觀也。
壬戌之秋七月
從諸士友自鼎江之虎灘
買舟乘流
將至合江亭約數十里
而舟過絶千仞之下。
則樓之所在也。
相與仰首點指嗟歎
其名不虛擅。
顧以榜人促棹
不能暫泊而登眺可恨
然亦頗惜其楹瓦年久朽壞
難於支持也。
今年夏
公之玄孫廷鎬。
以樓之故實來曰樓今重修一新矣。
願以范希文之事辱吾子
蹙然不敢當
然心以爲斯樓雖勝。
終有遜於中州巴陵者。
則余雖不足望范公之塵。
泚筆亦若無大慙者。
抑范公之記。
固若宏麗雄肆
騷人風致
而於樓之勝則但以數語了之。
而曰前人之述備矣
其下數百言
極意鋪叙
而其歸則要形覽物悲喜之情。
引發己之所平生自誦先憂後樂之語。
告天
之登斯樓者。
欲以此語配此樓
與之終古不朽也。
今余之記斯樓也。
欲求一語以配之。
以與之不朽
而顧未之有得也。
然余聞岳隱公之起斯樓也。
不惜千金
架岩鑿壁以成之。
旣成則與心交道友
漁釣嘯嗷
琴酒暢和
以適其適。
及其衰也。
自知年數不足
召鄕後生朴公致馥而屬之曰。
江山公物也。
必其人可以有之。
欲以斯樓予汝。
汝必毋辭。
朴公尙少
才名一時
故公以是處之。
朴公力辭不受
然後乃止。
然公之讓也。
不知朴公之必不受則非虛讓也。
朴公不受環顧一鄕無可予者。
其所以遂止也。
夫發天地之慳秘。
以爲有此勝。
不可無此構。
不惜重貲以成之。
江山增重者智也。
成之在我而守之在人。
得其人則可傳
不得其人則可止。
其傳其止。
惟其所宜無容私焉者仁也。
智以始之。
仁以終之。
君子之道。
於是矣。
噫微斯人
吾誰與歸
以此語繼范公。
以告世之登斯樓者可乎。
若其之而不朽則吾何敢
山泉齋
新寧權寢郞重沔周卿
一日遣其弟重鍊。
齎書幣請記其新築山泉齋者。
盖君之先君聾啞翁。
少嘗讀書山中。
慨然有所省。
及歸則以餘糧若干升者。
別蓄而長之。
凡四十餘年。
土田若干
致糓四五十石。
錢亦稱是
盖將以爲婚姻喪祭之需。
學塾之餼義莊之資。
臨沒爲書三子
待有餘力。
別置一齋以領之。
其後
近三十年。
諸子乃克建數十楹于所居之前
爲制甚宏濶
要以稱先人博厚之志。
以其背山而俯泉。
取蒙卦之象以名之云。
於是無以辭其記。
然竊觀其遺令之書。
首引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
朱子粗有衣食
便不俯仰於人之語。
爲之怳然一歎
嗚乎
禮節者人之所有立也。
俯仰者人之所甚恥也。
有待而能立。
有恃而免恥。
彼顧不足重歟。
乃今之人則不然。
倉廩者惟淫侈是尙。
淫則無禮
侈則無節
足衣食者惟驕吝是長。
驕則常仰。
吝則常俯
若此者又何其盭也。
聾啞公所以後人者。
其規旣如彼。
諸子所以先人者。
其勤又如此
則吾知其能免於世俗之病。
庶幾有符於果行育德之旨矣。
抑余於此
有所感矣。
古語有志者事竟成
聾啞公奮斯志也。
歷七十年而乃有成
自世之躁者言之。
必當憊然遲之
或遂廢然已之。
惟其不遲不已
而後就。
此彼欲速而先獲。
少甞而遂轍。
不能有成而曰非志之罪也者
亦獨何哉
雖然成固難矣。
而守之尤難。
諸君旣爲其難者。
寧可不思其尤難者而引之。
則彼山泉汩汩者。
雖達而放之海可也
亭亭潑潑軒記
鄭寢郞致一作亭於香江之上。
余名之曰漱香亭
西偏曲而爲樓。
以臨小池
池以種蓮而畜魚。
余又以亭亭潑潑軒名之。
致一請余爲記。
余姑捨亭而記其軒曰。
香江之源。
發自德裕
逶迤
百餘里至此
其涵泓演漾晴沙白石曠遠之觀。
固斯亭之所占以爲勝者。
乃若亭中之池。
大不過半畝
疏泉而注之。
止而不流
無足爲勝觀。
其所種所畜。
天地菁華生動之物。
聖賢寓愛察理者則非可以其小而易之者也。
致一之居是亭也。
賓朋之華琴酒之讌。
夜以繼日
所以耳目娛心志者備矣
然斯皆樂之在外者爾。
時一登樓俯眺則彼亭亭全身造化
潑潑滿眼天機
於以洗滌胸中滓穢
體驗理境之眞妙者。
未必不賢於對長江遼濶
縱目快意而止也。
因以啓述聖元公之書。
潛心默玩。
邂逅發悟
則斯亭也遂爲道中之物。
又奚止於楊花燕子富貴之相而已哉。
余窃爲致一望焉。
便老堂記
齋子少有志於學
其才又甚宜於學。
而中困於怔眩之證。
不能大肆力以究其志與才。
年踰五十則歎曰程子有言
不學便老而衰。
甚矣吾之老衰也。
自名其所居曰便老堂。
嘗屬余記之。
偶齋子久彌陁山中
堂故未備也。
至是諸子孫爲新一舍於濟舊居
軒敞可喜
則將以其名揭之而督余記。
少偶齋子數歲。
而學不進而老將至。
縱其有說。
何異於舍己田而芸人之田乎。
偶齋子實未甞老。
膚理尙澤。
髮須未變。
稠人談辯袞袞
竟夕不倦
未知閒居燕處
觀書之力如何爾。
偶齋子之未老而自以爲便老。
其中必有獨覺其然
而人
不及知者
天下之人。
自以爲然者。
其實未必然
故自以爲安者。
未甞無不安者隨之。
以爲樂者。
未甞無不樂者繼之。
然則以爲老而憂之者
安知非有不憂者存乎其中哉。
武公之詩曰民之靡盈。
夙知而暮成。
凡人之夙有知而暮未成者。
失常由於自盈也。
量之不能斛者。
以盈於斗也。
水之不能澤者。
以盈於沼也。
皆然
人則異是。
自盈則盈矣。
不自盈則無時而可盈也。
偶齋子年今已過六十。
不可謂非老。
而視武公尙少矣。
夙之所知
非不充大於晩暮也。
惟不自盈於旣有而加勉於才志之所可及者。
進進不已
古人所謂不知年數不足者。
將在於此
其何老之足憂哉。
程子又曰存道者心無老少之異。
他日更其名曰無老堂亦可也。
新堂重建
新堂先生李公。
在山海夫子之門。
頗爲先進
又其家世官閥相繼
而獨不求進取
隱居行義
其行尤以孝聞。
當執徐之難。
丁母憂
年近六十。
而猶抱木主負祭器
漂泊千里
避兵北郡定平之地。
竄伏深山
朝夕不廢饋奠
祥祭得肉薦之。
若有神相者。
人咸異之。
定平沃沮夷陌之墟。
其人雕悍不識禮義之敎。
而卒能觀感慕化
俗爲一變
亂平還鄕里。
置數間屋於山水間
日新扁其堂。
左右圖書終老焉。
沒後鄕人立祠享之。
中撤於
堂亦仍毁。
近歲孫復其祠而並建其堂。
屬兢燮記
之。
兢燮不敢辭
竊惟日新之義。
始見於仲虺之誥。
而湯取之以銘其盤。
其後阿衡之於太甲
亦擧而申之。
二字之爲商家相傳之旨訣可知矣。
惟其如是
故六七百年之間。
賢聖之君。
代興累作。
赫赫明明
古今王家第一
二字爲之基也。
然自成湯都之後
仲丁遷囂。
河亶甲遷相。
祖乙遷耿。
盤庚殷。
亦可謂屢新厥居矣。
而若商之所以日新其命者則豈以其居哉。
克終厥德。
太甲所以日新也。
嚴恭寅畏
太戊所以日新也。
不敢荒寧
武丁所以日新也。
不侮鰥寡
祖甲所以日新也。
四宗者。
未甞一新其居。
惟德之務新。
故卒能克紹列祖之緖。
有辭萬世
則知古之聖賢所謂新者。
不係於居也審矣。
今諸李氏創殘之餘。
重刱斯堂。
復舊日之觀。
其誠勞固不細矣。
然是特居之爾。
曷若追求先生行義問學之實而服習之。
使日新之義又新而不已
商道屢興之幾。
見於一門之內。
而堂之肯構亦自屬於日新一事矣。
以是語。
竊附于仲虺阿衡之戒。
晩休堂記(午)
公元1876年
左副承旨順天朴公
甞自署其龜城寓舍曰晩休堂。
晩歲返于星州之洙泗洞以沒。
旣沒數十年。
嗣孫淇東以鄕省人士之力。
所居刱一傑構
因以其名顔之而來請余記。
盖公以洪陵丙子釋褐
時年已五十餘。
壬午玉堂入直
適値兵變
公元1882年
執彼戕者數人。
餘官在職奔竄
而公端坐諭亂軍使退。
亂靖上奇其有守
卽拜副承旨
御書朝服顧念爾祖。
尙有餘哲
盖公之先祖忠正公爲莊陵六忠之首。
上意以是屬之也。
旣而連遷兵刑曹參議右副承旨
至擬關東伯。
公自以遐外之蹤。
驟躋淸顯
於分已踰。
遂力辭歸鄕
時年僅六十餘。
自是優遊林下十六七年。
大耋終。
古者七十而致事
國法亦然
而公當時
頗紆主眷。
尙未至。
使其黽勉遲留
循例俯仰
必能進躡卿班。
金紫以爲鄕里榮。
固其分內也。
以尙剛之膂力
遽自退休
猶且以爲何哉
易曰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
國家壬午來。
禍亂之幾。
不可終日者矣。
而朝中士大夫莫或以爲意。
紆靑拖紫
行呼唱於外庭猶夫前日
滔滔聲海。
載胥及溺久矣
能勇退急流之中。
歇泊回頭之岸者何人哉。
若公之知止知足浩然而歸。
未决其意之所在
自是以還
事變之作。
無所不有
至公十年之後
而國遂以遷。
則公之所自以爲休者。
殆若見幾數十年之先。
而非適爲知止知足之慮而已也。
今日後人固無所事於休者。
然世之愈下而聲利溺人
或有什佰於前日者。
無往不有休之道焉。
凡居且遊於是堂者。
溯公之風而體公之志。
益思推其道而廣之。
然後於是乎有光矣。
若夫土木之侈燕遊之勝。
非所以重斯堂者也。
西湖亭記
公元1895年
往在乙未年間。
永川宗上舍手書新築蒼來亭故實
族祖庵翁徵兢燮以記。
是時公自蒼水移寓五吉有年
以蒼來自號。
因亦以此名亭。
然余時年甚少。
學文未就
而公之見屬。
於分有不敢當者。
且謂待年與學俱少進
一往拜公。
徐應命爲未晩
旣又聞公不適厥居。
盡室入城。
未幾而返于蒼水
則蒼來亭事似若不復理。
而余亦貧病拘縶
無由遠役
稍稍忘之。
及余以戊辰夏東遊過公故里
則公之沒已八年
而亭已前徙于蒼水下流
改名西湖矣。
明年冬
又以事過之。
公之諸子邀余登亭以宿留
且索其記。
惟新構位雖變於前。
而今之亭卽昔之亭也。
請記雖有先後
諸子之命。
卽公之命也。
則其何說敢辭
西湖之稱。
但據公之所居以爲名。
亦蒼來之類爾。
而或者疑其過引杭州錢塘以侈之。
未免東人浮慕大國之風。
而雖公所自記。
亦用蘇長公以上下其論。
刺史一時風流
又有與幽人卒歲經營不相稱者。
且夫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固爲天下絶勝
而建炎溺焉則秪以成偏安
金亮慕之足以喪其軀。
亦無用乎願也。
惟是和靖處士鶴高風。
有令千載之下之人。
遡仰而想像者。
今世惟無和靖其人也。
誠有之則夫與鶴何所而獨不可置也。
而必以其地之名也哉
上舍公早事文藝
晩成一名
革政之後
不求聞達
閒居三
十年
惟以書史寄娛。
天倫爲樂
江湖城市
其所適。
禽魚花卉
與之相忘
風懷韻趣。
盖有與和靖不期暗合者。
則地名之同不同
不足爲一謔之資。
不然則以一曲淪漪
數峰蒼翠
乍出於林薄壠畝間者
比擬繁華寂寞
兼有天下美之可也哉。
居然亭記
公元1928年
山南吾族之故家
莫先於永川洞。
盖自芝山文簡先生以來
恥齋公學行
節度公之威蹟。
固已赫然鄕邦
至今古松脩竹之間。
雄搆傑然者
卽其遺第也。
節度公之玄孫郞公
吾猶見其爲人
敦大而愼敏。
凡於先世未遑之事。
率勵身爲之。
一無所憾。
而獨於所遊息燕居者則未及也。
甞胥地於漁隱之洞爲將亭焉。
奄然不少須。
其胤上舍君嗣而成之。
爲制頗宏麗
未幾而亦不幸夭逝
嗣子圭容謹守遺業不懈
去年余甞一造則圭容邀余至其亭。
霜風始降
落葉覆蹊。
賓客滿堂室。
君上下庭階。
周旋省視
煖氣盈於炕。
珍供溢於案。
指楣間大書居然三字曰此尙未有文。
以俟夫子也。
余諾之而歸。
忽忽周歲而心未甞一日忘也。
然亭之名居然
盖取於朱先生武夷之首詠。
先生則雖自謂四十年作山中客。
茅棟旣成之後
猶得優遊歲月
以償素志也。
是亭則寢郞之有志未就
上舍之甫成而遽棄。
有無窮之缺恨。
武夷之去先生
所居百里
一遊爲難
所謂居然泉石者。
殆亦近於空言矣。
是亭距家不滿數里。
可朝夕往來
居然之意。
豈不實在於是耶。
武夷所以武夷
在於隱求觀善諸稱
不在泉石居然
此雖非今日之所可遽擬。
而亦不能無望後人也。
龍岡精舍
公元1915年
山水拱抱明媚之地。
生焉而杖屨
沒焉而俎豆
昔時賢輩之所同也。
而亦未甞無幸不幸之數存焉。
子孫有無與有之而不能賢否盛衰一也。
雖有子孫而且賢而盛。
而或爲時運事勢所移奪則有不能極其分之所至二也。
然誠其子孫之賢也。
則亦能隨時處宜。
隨勢致力
終有以盡其得至之分焉。
是非其地之幸也耶
川南龍門之下西湖之上。
有曰堂洞者佳地也。
山幽水麗。
宜爲碩人之所盤桓
故贈主簿德灘先生公當穆陵時。
隱居講學
行義其中
而尤以孝聞。
年未五十而沒。
旣藏衣履於是間。
蒙恩旌閭
實在於墓之東。
其後某年士林爲立龍岡祠。
則又在其閭之西。
復有梅鶴之亭。
在於閭與祠之間。
要皆不離於是洞。
然墓者固終古而不毁。
閭又百世無替
獨祠與亭迫於時勢不免撤廢
夫亭爲杖履之所。
祠爲俎豆之地。
至於不保先生影響
將無尋逐矣。
何不幸如之。
歲乙卯春
金氏長老慨然發謀
使族中能幹者曰永
龜長植煕哲任其事。
屋三間於亭之故址
旣成仍扁之曰龍岡精舍
亭矣而循祠號者。
所以合而一之
且覬異日得以之而縟禮可復。
則其不幸者。
終有時而可幸也。
雖然山水也亭也閭也祠也。
先生影響爾。
反而求之。
先生平日所講之學所行之行在焉。
諸君子果能因是而加意
人人相勉。
世世相詔。
使其不墜而益張則見世德之祠。
日增山巓水涯
一時數間精舍廢興
爲幸不幸之故也哉
金生永善志學者也。
具其事再來請余記。
余爲之書此而勖之云。
管下齋記
公元1926年
道州舘下之洞。
有故同知中樞李公衣履藏焉
舊有齋。
圮毁已久。
歲丙寅
李氏重建之。
宗老永善過余而屬以名若記。
余辭不獲
則因其地之諧聲而請名之曰管下齋。
管下者。
下管也。
下管者何。
儀禮燕禮下管新宮
新宮或以斯干詩當之。
斯干者。
築室旣成頌禱之辭也。
今亦以此而寓頌禱義云
斯干詩爲燕寢而作。
是齋則聚宗族奉祭祀之所也。
何寓乎頌禱之義。
其詩不云乎
兄及弟矣。
相好矣。
宗族兄弟之遠者乎。
似續妣祖
築室百堵
祭祀似續大者乎。
其取諸燕禮何。
古者祭畢而燕于寢。
是齋亦寢之類也。
祭於墓而燕於此
固其宜也
管者樂也。
墟墓之間。
子孫之所興哀也。
而今取諸樂何。
傳曰升歌淸廟
愀然如復見文王
是因樂而動哀也。
孔子得祥肉。
而後食之。
是因哀而思樂也。
樂之與哀。
不相隔也然矣。
且夫樂樂其所自生。
其所自生。
人理之至也。
李氏自同樞公至今八九世。
子孫至數百。
可謂盛矣。
而公其所自生也。
有事於墓。
于斯齋。
思先休之無疆。
宗族不可相遠
則其不油然樂意乎。
而獨笙簧簫竽云爾哉
夫是之謂管下
槐亭
緩州李君京鎬。
遣其子承業
問學於余。
而屬其族人承福德受偕來留十餘旬。
一日德受致君意。
請記其晩槐亭者。
余雖未見君。
得君用心
能不以時好易古道
且讀君之所自記爲。
知君之能追先蹟成父志。
皆可書者。
詩曰維桑與梓。
恭敬止。
曰若作室底法
厥子乃不肯堂
肯構
若君之爲則可謂恭敬肯堂構矣。
詩書之所稱。
乃皆設諭之辭。
而其主義則固在其言外也。
今夫桑梓以先人之所樹而恭敬之。
身體之爲先人之遺何如
而不之敬乎。
考之作室而子不敢肯構
先世道義風烈在後人者。
不知所以肯之乎。
今君藉父祖之勢。
盖藏之資。
功名之世而能不渝其常守
敎子必以義方
可謂知所敬而不辱其先人之遺矣。
君之世。
蓽門先生以來
道義風節
累世相傳
爲全湖之冠。
其間爲讒網所抗。
至今未弭。
而要其先世之遺風餘烈。
猶有可象者。
然則君之所當肯構者。
豈不有尤大者存焉乎。
抑詩有之。
曰樹之椅桐
梓漆
爰伐琴瑟
說者曰種木者期於十年之後
其不求近功如此
六木者固可材也。
十年非甚久。
古人未甞不急於求用也。
之爲植。
不中於材而能壽。
殆如莊子所稱者。
然論木之貴者
無以
故古之人以喩三公
君之先祖當日手植之意。
不可得而知。
然不汲汲十年有用
而獨俟累世之後
如君父子者出而封殖庇護之。
其慮固遠矣。
而君又加之以晩號則其不圖責功目前可知
是又可書也已
公元1931年
淸閟堂記(辛未)
公元1926年
來濟南村
山回而溪抱。
十數畝。
下有五楹之築。
吾友無聞子李重可之別業
其諸子之所爲親而作。
以娛晩境者也。
旣成自爲文以叙其事。
長子元斌請余以名若記。
天下卉木之最。
古今名言
不可勝取。
然余獨愛韓子南階日日成淸閟之句。
因命其名曰淸閟堂。
其外軒之敞者曰醒夢。
朱夫子此君同一午夢頓能醒之語也。
右室之深者曰歸
呂成公卷藏萬古春歸一窓之語也。
天下之物。
能淸而又能閟者鮮矣。
今夫大湖之蓮。
亭亭凈植
不受一點之垢。
而探香採芳者。
日相尋逐
以至紅摧綠委。
不堪把玩
是爲淸而不閟。
深山
鬱鬱相持
可期千歲之壽。
而麁皮附焉枯藤絡焉脂膏流焉。
茯苓琥珀利竇藏焉
是謂閟而不淸
足以風籟爽心目。
足以遠俗塵而生隱趣。
惡乎
歸之。
其在人也亦然
李元禮范孟博
廉直之聲振於天下
輕犯世禍
其淸而不閟者乎。
阮嗣宗劉伯倫
沈冥麯糵
以保全節
而過混流俗
其閟而不淸者乎。
若夫其操有白雪之淸。
跡同蟄龍之閟。
竹君爭高於萬世者。
惟墨胎子彭澤先生可以當之。
可學有淵源
才優幹辦
而所値之時。
適與二子同。
爲此營。
盖出於澄心息慮藏名遠俗之計。
采薇之歌不必作。
述酒之詩不必詠。
而潔然之志。
闇然之工。
當有所自飭於蚤夜者
於以追躡古人
遠溯高風
亦在勉之而已
此余之所以奉名之意。
至於醒夢歸之云。
說有不必言者
或自默識心得之。
或世之能言代爲演繹之。
天心亭記
中橋舊名重月
亦稱中月
其曰中橋者。
聲之轉也。
爲李所居
李君鍾澤德一與余善
其先祖同樞諱宗蕡則吾家所自出也。
君與諸族之爲公後者
一室所居之右而來請其名。
余謂中月天心也。
邵子詩有月到天心處之語。
請名之曰天心亭。
一曰可。
則又請余記。
余甞以爲無心
北極者天之心也。
月之繞天而行。
極遠至百餘度。
則其曰到天心者。
据人而言爾
然月之東出未及乎中及過中而向西也。
則其光彩容有未融。
而物之受其明者
或爲之蔽虧
必其到天心然後光明四達
萬象呈露
此邵子之所以有會於其象。
不覺其感
興之深也。
然其言乃曰一般意味
料得少人知。
則是猶有含蓄洩之眞理
盖欲人默識自得之爾。
請試言之。
人與天一也。
而此心知覺之虛明
猶夫月焉。
方知覺之自動而歸靜也
萬象收斂
志氣易倦。
其向西之月乎。
獨其動中之靜。
知覺炯然
事物紛糾
義理照著。
明鏡當空姸媸畢照。
是時也其月之當天心乎。
雖然天心爲雲陰所翳則月失其明。
人心物欲所蔽則知覺失其常。
求知覺之不失其常。
非學將焉取之。
此室者。
惟務其學而後。
可無愧於其名也。
望臺
固城崔虞侯甲秀氏。
耆年遠來過余
其先處士遺稿
且曰先人有孝思。
自吾王父僉正府君王母金淑人
不克壽以沒。
先人以是痛恨於心。
旣皆葬得其地。
則就所居塘阜上拓掃爲臺。
朝夕瞻望二壠
以終其身。
不肖又卽其地。
刻陟望臺三字以表之。
請子以一言記之。
俾後之人無惑焉。
余惟詩人之謂陟彼岵屺。
瞻望父母
孝子至情
當時行役者。
父母猶存也。
父母存而望之。
猶有歸養一日也。
若夫睾如之封宰如之阡。
一往終古
形聲不可以復接。
則雖朝夕陟而望之。
何所幸於人子之情哉。
抑記曰父母雖沒。
將爲善。
思貽父母令名必果。
將爲不善
思貽父母羞辱不果
夫於旣沒之後
雖無可寓之象。
猶且之而有果不果之决焉。
况彼睪如宰如者。
朝夕
望而常目
何象之如
繇此盡子之道。
無不足焉。
何獨伸其情云乎哉
此固處士平日之志。
哲嗣所以表章之以自厚其德者。
亦因以望於無窮來者
不可以無識云。
悠然亭
余與李源斅明汝甫有雅。
及余至良洞。
訪明汝之室。
則見有悠然亭三字榜于軒楣。
筆意古勁
問知爲其王考公所自命手書者。
明汝因請其記而出示公狀行之文。
且曰良之爲里。
百戶錯於亂谷間
無適不見所謂南山者。
無如吾居之最得其正。
王考所以會心陶公悠然見南山之詩而名其齋者云。
余謂山不難於見。
難於悠然之趣。
悠然無意自得之謂也。
方晉宋之間。
名士見山者多矣。
先陶而見者。
王子猷爲人參軍謀而不理事
但以拄笏看西山爽氣高致
並陶而見者。
謝康樂仕於簒奪之朝而以遊山爲務。
令人疑其爲賊。
康樂之見。
見矣而無悠然之趣。
子猷之見。
外若悠然中實有不悠然者。
何則以其爲名利所絆而不能自脫也。
陶公則不然。
折腰五斗
爲恥而歸。
甘其簞瓢
其於山也無意於見而見之。
是乃眞所謂悠然者。
而非當時諸人之所可儔也。
余讀李公之行。
多可紀者。
而至其末年得一官啣
大慼如汙物之及己
遺令勿書於木主
嗚乎
公之不屑名利
誠有近於彭澤
而如王謝二子
盖有不足道者。
悠然見山之趣。
公其誰當之。
文元先生之世也。
爲吾嶺大家
無愧於晉之王謝
能不名利所累者。
豈非先正遺風之所擩染也歟
而在今日後人
益當思先生道德之趣。
而致高山之仰。
則如陶公之見。
豈不又有所不足道者歟。
洛峰亭記
余友安復初其所洛峰重建事實求余記。
盖君之先處士嵋東公甞於所居之左兩麓間。
愛其頗有林磵之趣。
移書屋。
從朴上舍文會洛峰題額
以遺諸子而沒。
今者諸子孫始成其志。
至屋制之止三間
亦遵遺令而不越其謀建也。
族里之人咸助金役力
不數月而告功
則公之德義之在人心
久而不渝可尙也。
未知洛峰之名取義云何
然亭之距洛不里。
爲山所蔽。
所見者惟峰而已
洛之水迤邐四百餘里。
至此而益廣以深。
浩渺之勢。
在於意想之中。
而亭之西南彌陁闍崛諸峰。
縹緲秀發
環列停峙
譬則正人君子度量宏深大者
藏於中而不可見
所見者惟毅然特立氣像
著於其表而已
嵋東公少有文學
而尤篤於孝友
日用施措
多有默而成之。
不言而信者。
至於辭受行止之間。
介然不苟
爲後人之楷範
則其於深沈其中峭拔其外者。
可謂類而象之。
名之得無取是然哉。
余雖不及見公。
而久從復初遊。
深服其淵然之量。
要得公之髣髴
未知公之諸子孫。
其能肖峻拔
特之像者誰歟
故書此以覬見之。
公元1932年
西臯精舍記(壬申)
公元1940年
蘇老泉有言
匹夫而化鄕人者。
邑有長吏爭訟者訴其門。
鄕塾有師而學道者赴其家。
子弟不善
父兄相與恐曰吾夫子無乃聞之。
余甞持是說而求之於所見聞。
道者之所趍。
未甞不多有之。
若夫爭訟而求直。
不善而恐其聞之者
未之或覯焉。
旣而咸安趙處士西臯翁。
處士以先集事辱枉余。
時尙少。
於親側見處士
動容持論
井井有倫
灑然敬之
每爲南鄕士友致蘄慕意。
後十四年
余因南遊過謁處士
處士邀余於里塾文昌齋者。
極垂欵遇
學徒十數
皆持古貌
進趍如律度。
余又知處士固有立人也。
未幾處士病盲不能視物。
甚傷之。
居數年以處士沒聞。
往吊而哭以詩。
處士從子鏞彥以西臯精舍記爲請。
余問精舍何在
則乃前所文昌齋者也。
處士沒而齋將毁。
諸子及所嘗受學者
以柢價得之
且聞齋之始設也。
實出於處士經畫
則今擧而歸諸處士
於理亦宜之
余歸未幾而鏞彥又來督記。
且以處士事行若干
資其發揮
盖皆余素所心得於處士者。
因擧蘇氏之語而申之曰天下莫難有道
而世之學道者與夫待學者之衆何也。
道者無形氣之可徵
故自以爲有道
人亦道歸之。
甚至風聲氣習
相蒙爲道不自知也。
爭訟者之求直。
不善者之恐其知。
有德者
不能以偸得之
德者何也。
實有其道於心與夫不爲道暗合道者是已。
處士平日不無所以學者
然實未甞以爲自居也。
然而薰然及物者。
非世自處以有道者所及
則是寧可不知其所以耶。
異時處士之風而不得見者。
睹其平日燕息想像之。
得無感發之思耶。
諸君惓惓於此屋也亦宜。
余之記之。
如此而已
貞夫金氏旌閭重修
公元1891年
固城縣有贈左尹裵公妻金氏
以孝旌閭
其孝曰事姑甚謹
姑患痢甚殆。
金氏沐浴北辰
願以身代。
屢宵不懈
姑絶而復蘇
天年終。
其烈曰夫嬰癘疾方殊。
金氏血指灌之以少延。
忽又殞絶
金氏髀肉煮汁灌之
遂愈
夫婦偕至老。
其蒙旌在洪陵辛卯
晩醒朴公致馥實記其閭。
至是閭頗圮方新之。
裵氏有孫曰源燦。
來請記者再。
余觀晩醒之文。
約而盡。
無庸贅爲。
獨念人之爲綱者三。
而其道則一。
故卽其所在。
忠孝烈之異名
而要皆以孝爲本。
孝於父母者。
必忠於其君。
孝於舅姑者。
必烈於其夫。
以此知世之忘君而輕夫者。
不孝於其親者也。
今以金氏事觀之。
刲股愈夫一節
皎皎觥觥
足以四方而動九重矣。
至於禱辰請代之事。
幽而隱約
不可必其有無者。
乃亦章章然揭以美名
而並書於綽楔之顔。
不亦已侈乎。
爲是說者。
不達根枝之理乎。
譬之於木。
孝者其根也。
烈者其枝葉
也。
人見其枝葉茂密
不思夫其根之深固乎哉
金氏刲股療夫。
而其禱辰救姑之事必可信
旌之以孝並稱
何疑之有。
左尹公以孝行聞。
足稱媲美
而源燦又嘗居憂廬墓
見重鄕里
裵氏孝謹之風。
其將裕之無窮乎。
左尹公名箕五
貤爵以子同樞璋綉貴。
金氏追贈貞夫人云。
川上齋記
西川先生趙公旣沒之十二年。
子弟甞受學者
所居一屋
以識其講學之處。
而名之曰川上齋。
公平日每自署以川上翁
故遵之云。
公之從子鏞惇來請余記。
余甞蒙公再屈弊廬。
受知愛頗厚。
敢辭
竊謂聖人之發歎於川上者。
盖取不息之義。
然川之爲物。
有時而汎濫。
有時安流
二者不能無殊觀。
而其爲常動不靜則一也。
常動而不靜
是乃所以不息之軆。
而異乎沛澤潢池者也。
方公之少也。
負氣好遊
如古任俠之流
不可以受馽機。
時則一泛濫也。
及乎束書入山
堅坐不起
如是有年
出而甞世則賢者以爲可友。
愚者以爲可師。
優遊縫掖數十年。
秉拂之望
朝夕歸矣
時則一安流也。
旣而世變罔極
民生日瘁
西方美人
若可庶幾遇之。
釋卷而興。
輕舟大袖
再聘於燕魯之郊。
不知大心勞之可恤。
則又一泛濫也。
卒之事不諧心。
蕭然歸臥
復理塵箱舊物
以至於終。
於是乎復卽於安流矣。
跡公一生履歷
雖其動靜屢遷
不可典要
而乃其中
未甞一日無事
是亦所謂不息也。
其所寓興川上者。
不亦可想矣哉
居是齋者。
能因其名而思其義。
以不息爲心。
而又能深究聖人發歎之意。
妙契於純亦不已之指。
則如程子所謂天德王道
因是而造之可也
則又豈非公之餘敎也歟
三笑庄記
公元1956年
三笑庄在固城碧芳山東
先是鄕老三人同里
同年學亦同方
旣皆登耆艾
一日一壺酒。
入山採藥
信步任所之。
失所在。
日將昳。
各帶所獲尋壺處。
三老同時而至。
相與一笑
酌酒啖藥。
賦詩以歸。
後人名其地曰三笑塲。
多爲詩文賡之
鐵城志亦載其事。
後三十年
三家子孫將立碑以識其處。
而裵君源燦來徵余文
余謂塲者以爲笑則可。
以爲識則非所宜。
請易之以庄何如
君曰可哉。
則余又以爲卽如是。
又焉用爲。
古之稱三笑者。
前有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
後有陶淵明陸修靜慧遠師
孟之言曰孰能登天遊霧
相忘以生。
如是者其笑無地
不得以識之。
陸則地矣。
然後世之所傳者其笑而已
何甞有人文之耶。
且夫人之發於情而形於貌者。
惟笑爲難測。
有樂而笑者。
有怒而笑者。
有鄙而笑者。
有無聊而笑者。
彼數子者之笑。
更千百載而無人得其故。
况今三老山澤之臞。
漁樵之流
無求無忮
造物者遊戱
偶然一笑
何足留於世耶。
而欲大書深刻以章之。
得無無意三笑
有事之衆笑乎。
裵君
公元1900年
雖然第書其事。
使子孫卽此想像先人之色貌。
又從而思其志意
所以無忝
則此亦不爲無助
無以復難也。
因錄其說以復之。
三老竹溪金瓆泰秀汝,定村裵榮德一松庄金斗敬仲
俱以行誼著名鄕里
其生以景陵庚子
其事在光武壬寅秋
三老又甞設一稧曰三友稧。
以敦其好。
子孫世續修之不替云。
守軒
公元1926年
前年
余至咸州
謁謝知舊
因訪趙君立夫東村新居
君適不在
而堂楣間揭守軒二字心識之。
旣而君追余于中途
與之盤礴數日。
余見君鵠峙衆中
才溢於眉目
善蘊辭氣
不覺爲之傾眄。
盖君之先君一軒翁。
德義聞於南州
而君又玉立稱其嗣。
翁甞辱唁余廬次。
以其遽也。
不能從頌緖言
心常怦怦
而君之過余
在數十年前。
茫然不可記有。
君父子之於我厚可知
而余之荒疎昏瞀可愧也。
臨別請記其所守軒者。
謾應之而不究其所以名之義。
未幾而君又以書督不置
余觀今之世。
有守與化二塗
爲守之說者曰則古昔稱先王禮之經也。
不經不人
爲化之說者曰窮則變變則通。
易之權也。
不權不時
二者相持
天下日壞
多坐於此
然化者日以繁則守者日以殆。
卽以君言之。
先人有後生。
先者欲守而後者欲化。
君處其中而乃爲此稱。
意若多在於從先
然其勢後者
以進。
則君之遂其意。
不難哉。
余謂守之與化。
其形不難辨。
譬之於木。
其材可以棟樑舟車而時不適用
然而曰寧積於無用
姑全而存之。
是守之說也。
或曰無用而積之何益。
不若析而薪之。
可以目前之利。
是化之說也。
夫旣化而薪矣。
不必論其材與不材
然其伏而爲炭者。
猶有木之軆焉。
可以達於用也。
飄而爲烟則迷離散漫
終歸於無而已矣。
今君之所自擬。
未甞不欲全其材而積之。
果能此道
無用之用。
其爲用也誠大矣
必不得已不能禁其薪之。
則爲炭而不爲烟。
是亦未始無守之意焉。
其或外若全其材而內實朽蠧無所當。
則不爲薪者之所笑也幾希
以君之明。
必已介然於此矣。
三願堂記
月城之李。
雄於國中
而杞溪爲縣。
雄於東都
李氏之居杞溪者。
亦以著族聞。
去杞溪數里。
玉洞者。
山水頗奇而李氏之先墓在焉。
處士公諱挺善。
卽其地構一精舍。
名之曰三願堂。
三願者曰謹守墓田
勿替香火
子姓會食
講信修睦
曰購藏經籍。
以資學習
處士公當明社之屋。
不求聞達
以此三者自願
而又願其後人如右軍墓前自誓
當時士大夫賢之
堂久而圮於火百餘年。
後孫思所以新之。
乃議曰玉洞地僻而難守。
前日之圮多由於此。
曷若就公之故居而成之。
勿失遺意之爲得也
乃就杞溪西占一區
山面野。
傍泉依林。
新制
以舊號顔之。
李君鍾律,鍾炫前後來請記。
兢燮忝爲公外裔
敢辭
則竊以爲公之所以三願者。
其事槩相類
卽謂之一願亦可。
然以其事之相類
而愈見其丁寧懇惻之意。
後人拳拳遵守
愈久而不衰也。
古人之稱三願曰盡讀天下好書
盡識天下好人
盡觀天下好山水。
此固人之所大願
古今從未有能盡者。
則其願者終近於而已
設有能盡之者。
足以終其身而已
焉得以及於人而傳之子孫乎。
李氏所謂三願者。
雖若狹小重複
然其道近實。
其事易勉。
其及可以至於無窮
未知世之有願者。
爲彼乎爲此乎。
諸君子亦於此加勉。
毋以公之所願者。
歸於虛。
是爲不負斯堂也已
書曰敬修可願
天下可願者。
豈獨止於三而已
求之以誠
修之以敬
推進於百願可也
此又諸君所宜留念也。
秋色亭記
城西梅谷之里負坎之原。
有封焉。
曰故禮曹判書月坡李公之墓。
後孫相悳與舜炯,枝炯等。
謀諸族人
卽其傍築齋舍若干楹。
旣成請名與記於余。
而以許性李晩諸公所撰狀碑爲之徵。
盖公之先。
父祖上累世爲名卿
逮公之仕。
世文兩朝時。
出入經幄
頗有啓沃之益。
及端廟遜位
宗伯稱疾
退居于大丘。
混跡農圃以終。
甞有詩曰日暮秋色遠。
何處夫君
懷故主之作。
有無感慨之意。
余用其語名之曰秋色
亭。
之爲色也。
泠然以淸。
窅然以逈。
肅然以栗
故古之人每有寄怨興哀於江潭墟墓之間。
則必以秋色言之。
屈原李白皆然
今夫錦江上淸泠之浦。
秋色所在
則遠而望之可也
若乃是墓是齋。
子孫密邇之地。
秋色可望哉。
胡不觀於屈子之賦乎。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余。
嫋嫋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
白蘋兮聘望。
佳期夕張
其曰目眇眇兮愁余則遠矣。
而乃曰與佳期夕張
是欲陳設帷帳
迎而享之也。
則何近之如之。
無處不在
遠之則可望
近之則可期。
望而不期則止於虛曠
期而不望則流於媟慢
一▣(一作望)一期之間。
神人之道盡矣。
秋色之義著矣。
公當日之思君也。
後孫今日思祖也。
形雖異而情則一也。
以此秋色亭記。
臯亭
往年余至杞溪。
訪問先好。
李君英雨泰潤邀余至其家。
因謁其大人上舍公。
余見君豁豁器識
門戶崇大
子弟持舊轍。
不愧東州一名家。
出其鶴臯亭事實
余文爲記。
盖君之先墓在鶴山之陽。
泉林之勝。
舊有鶴巢庵而燬已久矣。
上舍公卽其墟築亭三間
以鶴▣(一作臯)名之。
自叙其事。
而君又遍求士友詩文至成卷。
九臯深遠之地也。
鶴鳴於是而其聲聞于野
以至於天。
則其高亮可知
然遠終不離於深遠之地。
而聲自聞於彼。
非有所求待也。
今君之爲之也。
則不幾於有所待而求之乎。
余見上舍簡默威重
方時潮之漲也。
力繩諸子孫。
不受俗尙之染。
君亦承順親指
服勤左右
誠孝之實。
有人不及知者
則何深遠如之。
而其于野于天。
其所自然而然
非有待也。
若其致言之多則不過一時悅親之具。
未必出於有求之意。
如易所謂鶴在陰。
子和之。
是亦情理所不容已者。
余獨恠往時遺逸登顯者。
世多以臯鶴聞天擬之。
夷考其實所謂鳴者。
未必皆眞鶴。
所謂聞者未必自然之聞。
不爲鶴所羞與比者鮮矣。
若是者何也。
則由其處不安深遠
不必高亮
而惟聞之爲急也。
君第能軆親意而益修其深遠高亮之實。
於野與天也。
聞固善矣。
不聞亦無所歉焉。
惟毋爲眞鶴所羞幸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