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修堂遗集册七
修堂遗集册七 第 x 页
修堂遗集册七
 跋
  
书清洞影堂释菜仪节后
永之清洞。有朱子影堂。州绅朱明相建也。影旧奉于州之云谷社新安书院。院撤则权安于州庠从祀位前。及堂建而复安于此。南圭尝一诣瞻敬。为之劝成其祠前书斋及具祭器。遂谨考沧洲精舍释菜仪。间亦参以文庙仪物。务从简实。为影堂享祀仪节。付之儒绅。欲其讲而行之云尔。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3H 页
敬书璿源谱略后
昔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也则亡。此深叹古人谨厚之风不复见也。又因陈司败之问。谓昭公知礼。此为尊者讳之也。臣谨按璿源谱略。 文宗以景泰壬申五月十四日升遐。而 定顺王后册妃。在于甲戌正月二十二日。则 端宗时在谅阴也。意者纪载之际。月日有误。否则幼冲之辟。遭时多艰。有不得自守其志者耳。 列祖册妃。虽耳目所逮。皆不书月日。而独于此若是其致详何也。当时事有未可知。而惜后之编辑之臣。不能深察因其谬而未之正也。今宜追改其失书年而不书月日。以存疑焉。则于阙文之体。讳尊之义。庶其得乎。若 端敬王后正壸位八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3L 页
日而有出宫之变。则系月系日。以殊其例抑可也。(谱略惟 定顺王后及端敬王后。正位号。特书月日。他皆不书。)
书增解孙武子后
余既序此书。抑有一二可辨者。戴溪论孙子曰。权谋之用。过于仁义。而兮可之序。引孔子所谓未可与权之权而辨之曰。此虽非后世权谋之权。至于临事处权则一也。夫孔子所谓权。随时适宜。得经之要妙而合于道。圣人不得已则用之者也。孙子之权。借权之名。以骋私智。反于经而离于道。圣人虽不得已不用者也。其不可比而同之也审矣。此虽语言之病。不得不辨。孙子论用间之法。而有曰伊挚在夏。吕牙在商。刘注曰此皆圣人之事。孙子借之以明用间之道。郑友贤曰汤不得伊。不能悉夏王之恶。伊不在夏。不能就汤之美。武不得吕。不能审商王之罪。吕不在商。不能成武之德。非此二人者。不能立应天顺人吊民伐罪之仁义。非为间于夏商而何。噫嘻借此明彼。本不衬当。而其所以为孙子周遮。则刘说犹似矣。若郑说则是后世权奸之臣。广置腹心。以伺其君动静。与夫附丽权奸。为鹰犬者之所为。曾谓汤武伊吕而为此乎。审如是也。何应天之云乎。何顺人之云乎。何吊民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4H 页
伐罪之仁义云乎。诬圣人。未有若是之丑者。然于圣人何伤乎。此固不必辨。独为孙子谋者。盍亦存刘而去郑乎。
书远慕斋规后
永兴郑生基驲等。既奉安其先祖圃隐先生像于所居葛田里之远慕祠。致书于余。请为记。又使谓曰。祠与斋既刱矣。祀飨守奉。合有仪节。亦宜有斋规。俾常目而观省者。其意有不可孤。余忘僭而为定其仪节。乃节录伊山院规及养正编中最切于日用常行者数条。合之为斋规而还之。院规退陶先生所定而冠者讲道之事也。养正编愚伏先生所著而童子肄业之事也。其言皆人事之近。而其中有至理存焉。初学之士。苟有志于上达。宜不患其无阶级矣。因又念圃隐大贤也。起于山南。退陶愚伏皆大贤也。相继而起于山南。至今国中人言道学渊海。必推山南为邹鲁关闽。而今圃隐之像。自南而北矣。退陶愚伏之训。又自南而北矣。凡冠童之讲道肄业于斯斋者。入而瞻大贤之像而思齐焉。出而从事乎大贤之训而思齐焉。日俛焉孳孳。知其所用力焉。则安知北方不一变而至于山南。又一变而至于邹鲁关闽乎。余姑以此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4L 页
为契而俟之。
敬识先君所书留春轩三字后
此吾先君手书也。后之人观其字体与所以名轩之意。气像之庄重和厚。尚有以徵也夫。
识历史后
历史者始名稗史。我五世再从祖所述也。公讳秀文。少从石北申公。治公车业。为便于考据。辑为此书。自上古至明季上下数千年。君政得失。人物善恶。暸如指掌。不繁而要。其有补于史学固大矣。而一生矻矻于文史之工可见也。公仅四十二而夭。惜乎天假之年。所成就又讵止此已哉。我王考之莅升平也。借原本携而之府。选吏之能书者。给笔札传写而改今名。藏诸家塾。南圭幼肄业故实。有未悉。必于此乎徵。既得未尝不充然也。夫饮食不知始造者为何人。而必祭之以示不忘。矧傍尊有述也。而其功非饮食之比也。而不知焉可乎。谨识其后。使宗党幼少知此书之出于公。而各自用力于可大之业。如公之于此书云尔。
贞元录跋
南圭尝奉阅先祖龟湖公诗。槩知公尝在京师。与樊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5H 页
岩蔡文肃公为社赋诗。而未知会中诸公之为谁某也。既而得文肃公所为贞元录序。始知当时社会极一代之选。而录只载文肃公诗。他作不与。故又未尝不以不得见诸公诗为怅想。去年四月。谒文肃公像于洪之杜陵。遍审古籍。得贞元录全轴。诸公之诗悉载焉。属蔡君英锡耆贤。传写一本讫。乃书文肃公序于卷首。叙列诸公号若字。各书其姓名本贯官职于其下。号若字之殊其例。依元轴也。元轴之殊其例。以齿不等也。百岁之下。览是录者。莫不翘首缅仰。恍然若周旋乎几席之间。岂亶以一时风流之盛。契好之笃而已哉。其必有所以然之故。而等凉燠挈荣瘁。不能全始终于死生之际者。宜亦知所戒也。海左鹤麓诸公。见于序而其诗佚。不载元轴。故卷首叙次亦阙焉。可惜也。若吾先祖兄弟父子。并与于一代名硕之会。亦盛矣。吾家之宝藏是录。其又异诸人乎。
敬书 端宗大王御制诗后
右三诗。 端宗逊越时所咏也。虽千载之下。读此而不陨泪者。岂人臣也哉。 列圣御制编刊。在 肃宗世。而时 端宗位号未复。此诗之不得与乎收载固也。今宜编入。追补其阙。敢录附于 列圣御制中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5L 页
文宗诗文下。以俟太史氏收录焉。
丫溪赏月轴跋
尚论 国朝人物。 宣 仁之际为最盛。而国事之艰险危疑。亦未有如其时之甚也。前有岛夷陆梁之患。后有伦纪斁绝之变。朋党之祸。又从以蔓而枝于其间。士大夫诚难乎立 朝矣。乃轴中诸公。或以勋业戡定大难。或以名节扶持纲常。超然乎戈戟相寻之外。而各以德望文学。保全令名。咳唾之遗。至今为人宝惜。吁其盛矣哉。虽然汉阴之为诗赠僧。特一时游戏耳。其作在戊申上元。时 宣庙在宥。升平气像。犹有可见。若吾先祖韩平公及五峰诸公之续而和也。在于癸丑之后。而汉阴不可复作矣。故诸诗掩抑呜悒。不但以存殁之感。为过时之悲。殄瘁之痛。见于言外。百载之下。殆令人酿涕而不能制。当时事可知。而诸公之心。又可想也。然其在平日。志同道合。进则寅协。退则辅仁。相勉为衰世完人而生死无胥愧焉。则此轴殆契约也哉。轴以丫头。篆书丫溪赏月四字于首。次以淡墨画丫溪寺。次书汉阴诗。先唱也。次书五峰诗。公至寺而僧以汉阴遗意求和也。次书西坰,一松,月沙,晚翠及吾先祖若疏庵,泽堂,玄谷诗。五峰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6H 页
入都而请诸公继之也。五峰与吾先祖再和。感念益深也。联为一轴而字体不同。各以手笔书也。篆与画不知谁笔。而意其出一手也。环篆上下左右。书诸公号。我仲高祖莲潭公追识也。不知莲潭公从何得此。而今幸为己有。跋而识于左。韩平公十一世孙南圭也。时甲辰二月十八日也。
书金东峰三角山诗后
梅竹堂成公。与醉琴朴公,丹溪河公,白玉轩李公及申文忠叔舟。有三角山联句。磅礴峻整之状。欹危伛偻之态。固一山传神。而诸公气像之不侔。又可以因此想见。金东峰五岁时。承 命赋三角山诗。清峭奇秀。特立不拔之意。可伯仲于成朴诸公。故录其诗。附于联句之末。
敬书 列圣御制诗后
我太祖登白岳山诗曰。突兀高峰接斗魁。汉阳形胜自天开。山蟠大陆擎三角。海曳长江出五台。(见臣洪万宗所著小华诗评。)笔力豪壮。可与大风歌争雄。 成宗孝友天至。有赐瓜月山大君诗曰。新瓜如嚼水晶寒。兄弟情亲忍独看。(见臣李睟光所著芝峰类说。)每与大君入内陪宴故云。宣祖咏腊梅诗曰。人事每从忙里扰。天心但觉静无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6L 页
为。上林腊月梅花发。谁道穷阴闭塞时。(见小华诗评。)上句道天人动静之妙。下句有扶阳抑阴之意。不但天藻之炳焕。圣学高明。可以仰认。壬辰播迁时。有咏雪诗二首。其一曰节序悠悠岁律深。萧萧风雪满疏林。苍波渺渺成银界。碧串茫茫拱玉簪。山寺门关僧寂寂。渔村烟断月沉沉。数声寒杵来何处。却碎灯前万里心。其二曰兵尘澒洞客愁深。坐待东山月上林。鲸海波残开玉镜。螺鬟云敛露瑶簪。银沙琼屑惊初散。琪树天葩势渐沉。指日凶徒应授首。伫看千里溢欢心。(见臣南圭家藏光海君手笔帖。)虽苍黄蒙尘中。气像雄浑。中兴之兆。可卜于此。回銮后春日。禁苑登眺诗。翠华门外路悠悠。九十春光疾若流。鱼水堂前香雾散。文明殿上瑞云浮。葱茏佳气笼金阙。烂熳山花映画楼。今日太平皆帝力。丹忱耿耿拱神州。又有二绝。皇威远畅扫腥尘。把酒登楼感转新。千里湖山饶胜赏。馀生重睹太平春。飞阁峥嵘迥出尘。绿窗朱槛月华新。江山清胜壶中境。风景浑如梦里春。(光海手笔帖。)感戴皇明之意。蔼然溢于辞表。 仁祖在潜邸时。有一联曰。世间万物人禽兽。天上三光日月星。(小华诗评。)造语奇伟。凡此云汉诸章。不载于 肃宗时所编 列圣御制。甚可惜。故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7H 页
谨识之。
光海君手笔帖识
吾家有光海君手笔帖二。其一首书七律二首。左方书万历乙巳孟秋念四日。下安泥金篆刻东宫二字小印。次书七绝二首。左方年月日。小印如上。次书二律二绝。律与绝右。各书敬次二字。左各书万历乙卯仲秋二十日。下安小印亦如上。元韵是 御制▦禁苑登眺七律一首及废主奉和玉韵诗一首。而律播迁时咏雪。绝回銮后识喜也。敬次者废主步其韵而赋其意也。臣窃以为 御制云汉也。非肤末贱臣所敢赞。废主诗亦蔼然有忠君孝亲之意。且其语涉上国与父王。必别行以书。极其敬谨。字划亦皆端楷。无放意态。向使常存是心。无或二三其德而永享其禄。此帖当何如其宝重。而今为人所轻藐。反不如闾巷稍有名位者之为。噫其可哀也。虽然是尝君临一国。而国家亦未尝绝其属籍。则其诗与笔。在所当敬。况 御制又在其首乎。览者其敬而毋轻藐也哉。
敬书白玉轩诗后
朴渊瀑㳍图诗曰。庐岳奇观天下知。虽然未并朴渊奇。削成绝壁千寻壮。倒泻银潢一派垂。十里晴空飞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7L 页
雨洒。双崖白日怒霆驰。天磨日夜山精泣。尽向书生座右移。车云岩雪冤应制诗曰。清宗家世尚孤贞。岂效朝梁暮楚生。后识若徵斯史笔。子陵应耻汉官名。此二诗我从先祖忠简公作也。公之诗文。虽出于寻常游戏者。人莫不宝惜之。如吉光祥羽。况二诗有足以见公平生之槩乎。峻整削立之势。愤怒莫遏之气。直与岩壁瀑流争其雄而不相上下。严正不屈之意。贞洁不污之操。借云岩而道其心事。虽谓之传神可也。谓之自述可也。瀑布图不知何时为何人而作。而云岩雪冤。在 光庙受禅之初。则其意可以想见矣。今考六臣遗稿。此诗并阙而不载。以蒐辑之未广也。谨录而识之。
书忍弦斋遗帖后
余少时从成员外晚基灵一氏。得其先人忍弦公科体诗。窃有覸焉而心惜其不见知于世。既而见灵一氏每语及。公泪未尝不潸然也。则以为孝子之情。固应尔耳。闻人有志行而早折或废疾者。貌未尝不戚然也。则又以为仁人之用心。固如是耳。殊不知其隐恫在中。触感而发。有异诸人者。去年秋。袖小帖过余谓曰。吾先人弱冠。不幸婴奇疾。杜门十馀年以殁。不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8H 页
肖蒙不能收拾其诗文。所存科体诗。实经子鉴赏。而有斋记忍铭及自挽歌数纸。零落于尘箱败簏之中。有时奉展。一字数涕。掩抑不忍读。盖平日志行。可因以證向。而其所以期望不肖甚切至也。而未有以称也。怛焉震悚。靡所措躬。谨联缀遗草。妆为一帖。庸寓古人怀简之意。幸思以一言之重。俾得以藉手焉。余受卒业而后。始知向所惜公者。浅之为知公。而灵一氏之隐恫触感。固有以也。记之意则惓惓以修身洁行为自勉之资。铭之意则节嗜欲之萌。察忧愤之不得其正。而一切以忍字为究竟也。至其挽歌则上下千馀言。自伤贫且疾。不能尽职于日用彝伦之间。而卒之以括囊守瓶自警焉。寂寥数篇。足以槩其平生。嗟乎。人不幸以疾废。虽平时以古人为期者。鲜不怠惰自弃。毕竟并废其内之所受乎天者。而人亦不以为异也。乃公则以为命。吾无如之何。吾不可沮吾志。毅然以朝闻夕可为心。有不能俛焉欲为所当为而后已。岂不诚真知内外轻重之君子哉。世间老寿无疾而顽奰。为人所指者且众矣。有欲以彼易此者。其肯乎否也。灵一氏姑以是自慰。归而求诸帖。师其意而行乎素位。忍人所难忍。而有以自勉自警焉。则于期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8L 页
望之意。亦庶几矣。夫人谁无父母。谁不为父母所望者。若余荒嬉失业。惟忝生是惧而暇为不逮之言乎。惟是公与余同自出而为尊属。义有不敢辞。谨书之。以塞孝子之请。
书赠洪衡国(承均)
 独入深山信脚行。惯逢貙虎不曾惊。路傍花发无心看。惟见枯枝刮眼明。
此唐人樵夫诗也。士有志于学。一切世间可惊可悦。并漠然若无睹。惟专意乎读书明理。如樵夫之于樵。庶其有得矣。衡国之行。聊书以赠。乙巳孟夏。天放樵叟书。
书退溪先生酒戒。与儿子。
嗟哉曲蘖。祸人之酷。腐肠生疾。迷性失德。在身戕身。在国覆国。我尝其毒。子阽其窖。抑之有戒。胡不共勖。刚以制之。自求多福。此退溪先生酒诫。为金应顺作也。生三事一。恩义罔间。而笃爱之情。父子尤切。庸敢书揭壁上。既以自戒。因戒忠求。宗族宾友与忠求游者。愿共此戒。
许秀才传后叙
丙午冬。余有幽忧之疾。闭户端居。偶读魏冰叔所为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9H 页
许秀才传。其略曰许王家苏州长洲县人。少好学。以名节自励。崇祯甲申。以府学生闻国变。悲号不食。乙酉北兵南下。八月有薙发令。王家慨然太息曰。父母冠我时。祝我为何如人。此发岂复可毁伤耶。国家养士三百年。所养何事。吾已名列学宫。亦朝廷士也。先师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之义。吾讲之熟矣。以父母属妻曰。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余为之感愤流涕。又读曰父母知王家为人。亦忍涕谓汝行汝志。勿以父母为念。王家乃整衣冠赴河水。而及亲戚收王家尸殓之。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余益悲之哽咽。几不能读。冰叔之言曰。甲申国变。吴门诸生。许玉重饿死于学宫。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能不愧死入地哉。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此不可以责望天下士。士苟奋然出此。虽圣人不以为过。伯夷叔齐。亦商家两匹夫耳。以武王之圣。伐纣之暴。然卒且饿死。而孔子以为贤。子舆氏以为圣。万世而下。未有非之者也。当夫逆闯破京师。主上殉社稷。公卿崩角稽颡恐后期。及夫毁章甫裂缝掖。昔之鸣玉垂绅者。莫不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于此有贫贱士。不食升斗之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29L 页
禄。无一级之爵。顾毅然舍其躯命。以争名义于毫末。虽夷齐何以加焉。余谓冰叔之辨。诚晢矣。于王家之死之义。有未悉。而其论薙发之变。又喑呜不快。殆拘于时而未尽其所欲言也。夫发之于人。若区区无甚有无者。然有者人之道也。无者夷狄禽兽之道也。何者。爱其发者知爱父母。不爱发者不知爱父母也。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生一身。孰非资父母血气者。自幼至壮。髦总紒冠。恩勤之意。惟发最重。故栉沐者。一茎脱落。必谨收勿遗。死则囊而纳诸棺。市夫醉斗。一撮捽于人。辄讼诸官。而官亦为之直。人之爱之也如此。而不爱者以为耳听目视。口尝鼻嗅。手足臂股之执持运用。皆切于己。一不可缺。是发也直赘焉耳。存无所用。去之不知其为病。噫。以无与己用。故去父母之遗。如视芒刺。是知有己而不知父母者也。而谓非夷狄禽兽。人其信诸。程子尝谓佛者见得圣人朝闻道夕死可矣。与曾子易箦之理。临死须寻一尺布帛。裹头而死。必不肯削发胡服而终。因又曰心迹一也。岂有迹非而心是者乎。其为戒也严矣。佛者犹当知愧。况不为佛者者乎。童稚甫解语者相告戒曰。与为夷狄禽兽而生。宁人而死。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0H 页
彼岂有素教与要人誉哉。好恶之得于秉彝者然也。诸夏之君。或慕效夷俗。薙国人之发。当力争以死。况夷狄主中国而屋其国之社。驱人类而禽兽之。士不幸遭此。其义不可一朝居也。奚暇问曾否食禄。有无爵级也哉。试问诸人曰发与身孰重。曰身重。身与义孰重。曰义重。然则王家之死于发。以义也。非以发耳。又孰以已甚疑之也。夷齐之死。固不可以责望天下士。责望以王家之死。有不能不以为不可。非王家之死。贤于夷齐。所遇之时然耳。圣人必不以不以为过。仅许之。余故曰冰叔之辨有未悉。而又不尽其所欲言也。或曰虏方以刀锯号令之。而君子又一切责之以死。将如绝类何。先儒固曰学者守法。四海九州之人。同日而死。亦常事尔。世以是为骇然。所见小也。如以为事固有轻重之权。吾将以有为而姑屈焉。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明末遗民。苟人人以王家之心为心。虏虽悍忍。必不敢屠坑无遗。而变夏之志。或庶其少戢。顾不能焉天也。冰叔闻甲申之变。愤不欲生。谋倡义复雠不果。乃谢弃诸生服。隐居教授。清主举博学宏词。卒称病不出。冰叔尝论龚翊曰。翊一门卒。非有知己之恩国事之责也。而皭然不肯少污其志。贤矣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0L 页
哉。(宣德中。周忱荐龚翊太仓学官。翊辞不就。语人曰吾仕无害义。恐负金川门一恸耳。)人以为冰叔自谓也。而又自以不死愧王家。可悲已。
书万历丙午历后(此篇削之恐好。论历理有不合实。)
呜呼。此明神宗三十四年七政历也。历家言历法至明大备。度越前代。自思宗甲申。天下不复知有明。而清之时宪历行矣。独我东秉义崇节之家。不忍接乎其目。有只看花叶验时移之诗。而以告身书伪年号。辞官不就者亦有之。自是士大夫祭祀之祝。只书干支。纪载之文。书崇祯纪元后几甲子。而识者谓断以永历末年。庶几纲目与蜀汉正统之意。区区咫尺之守。岂但为明之有大造于我而讴吟不忘也。诚以中华之统。至明而绝。无复有继之者。扶得正脉。存其不存。犹之十月称阳。不可一日而无阳也。虽然清之历。其法则因乎明。寅月岁首不改也。三岁一闰不变也。晦朔弦望之度。未尝失也。二十四节,七十二候,四时之序。未尝愆也。非惟历书为然。虽以要盟岁输我皮币。至其典章文物。不敢强之以革旧从新。非有惮且惜之也。亦有见夫明之制出于唐虞三代。唐虞三代之为出于天而非人力所可得而消灭也。则明虽亡。有未尽亡者存。夷狄虽行。有不得行者存矣。今夫所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1H 页
谓太阳历。自西而东。寅正也月闰也。与夫晦朔弦望节气时候。茫乎不可复寻。而我历仅存。如告朔之羊。典章文物。从以荡然无馀。平日读书谈义理者。不知变于夷。其恶甚于死。竞相效仿。惟恐或后。或不侔也。明于是乎亡。而夷狄于是乎行矣。一二守古信道之士。缊袍韦带。抱残经立天壤间。其将谁告耶。此草茅下士。所以摩挲旧历。慨然有风泉之感也。窃又念明社既屋。九庙昼晦。当时公私书籍。无不散为烟尘。而此历不残缺于风雨鼠蠹。使人缅然翘首于沧桑嬗变三百年之后。如黄帝明堂图不入秦炉。为公玉带所藏。殆鬼神默护而有待也欤。今四海腥秽。民之思见旧日威仪。不啻饥渴之于饮食。坤之为复。其兆已见。国家以此时行王道。为天下义主。继中华已绝之统。典章文物。由明而溯。以寻夫唐虞三代之制。诚反手易也。其要必自改正朔始。改正朔必于明历乎徵矣。余其为公玉带乎。姑谨藏而恭俟之。万历丙午后五丙午馀月二十三日。海东畸人一枝山樵书于念敬轩。是日为来岁立春。
余既得万历丙午历。书其后以识华夷盛衰之故。而私又有感焉。时惟我 宣祖勘大难恢旧业。为中兴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1L 页
之主。名臣硕辅。云出雨降。而先吾祖议政公端笏庙堂。为百僚式。参赞公铨衡人物。激扬清浊。检阅公与兄吏郎公。羽仪王庭。读书东湖。人目之以景星庆云。而恒斋公又以是年生。门户可谓盛矣。而文章宦业。当世皆推为莫及。其后中原陆沉。我国几危仅存。朋党分裂。勋戚用事。吾家寝不如曩时之盛。然不诡随不苟容。至今三百年。得与衣冠之列。寔惟诸先祖为之基也。然其为之基也。岂专在文章宦业已哉。后之人当念之也。一历而天下国家盛衰之感存焉。故重书之如此。南圭敬识。
修堂遗集册七
 论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2H 页
陈平周勃论
南轩论平勃对吕后事曰。吕氏之问三人。有所惮也。非特惮三人。惮高帝之馀威也。使二子如陵对。或缩而不敢。未可知也。二子乃唯然从之。吕氏欲纂汉。二子实助之。又曰其心特畏死耳。未有安汉之谋也。又曰安刘氏之计亦疏矣。不遏之于爪牙未就之初。而救之于搏击磔裂之后矣。末乃结之曰。济大事者。当以狄仁杰为法。愚于此窃有所未晓焉。夫吕氏之坚忍。高帝所不制也。今长陵之土已乾而木已拱矣。尚何馀威之足惮。高帝之馀威之无足惮。而又三人之足惮乎。彼其欲王诸吕而问之者。特尝试之耳。故陵出一言。遽不悦而斥之。虽平勃百辈以死争之。其肯缩而不敢乎。陵戆騃。非所甚忌者也。犹斥之惟恐不力。况平勃以智术。深为吕氏所忌者乎。平战国策士之馀。而勃又其下也。于君臣大义。固未必有素讲明者。然亦尝被高帝之眷。思有以报之者有日矣。何遽至畏死而助纂哉。姑务柔从。俛首苟容。盖将以有为也。夫吕氏之爪牙之就久矣。韩信乎已搏之矣。彭越乎已击之矣。如意乎已磔之矣。戚氏乎已裂之矣。今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2L 页
其势奔迅腾突。惟齧人是事。若袒臂张拳。龃龉乎其间。即贲育肉之焉而已。其何以遏之。姑纵而宽之。使恣其欲而后。稍俟其怒之弛而威之怠。徐图所以擒之。此智术者之为也。平勃之计。其有见于此乎。人臣当国家危乱之际。惟洁身焉而已。惟守正焉而已。挟智术而枉己。以求难必之功不为也。此程子所以以王陵得人臣之义之正者也。今以此责平勃则无所逃其罪。若一切以可遏而不遏。谯之畏死而助纂律之。则其目不瞑而其喙可得以容矣。且其事何有异于狄仁杰之于武氏哉。武氏戕主母黜中宗。杀君之子。废唐之宗庙。此其罪固不在王诸吕下。顾仁杰噤无一言。终其身。安享尊荣。其视安金藏,苏安恒。反有愧焉。他日复庐陵王之功。固高矣。亦未甚巍然。异于诛产禄而迎代王也。而南轩与仁杰甚崇。而诛平勃甚严。此愚所以未晓也。
纪信论
自古人臣临危授命。有其身亡而国随以亡者。有其身亡而国赖以存者。其义一也。而其功不亦悬矣哉。虽然其身亡而国随以亡者。其名彰而著。其身亡而国赖以存者。其名隐而晦。岂天啬之而不兼予欤。抑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3H 页
人事之有幸不幸欤。噫有说焉。东家之女。其夫羸而病。药饵之是手。祷祀之是躬。惴惴焉惟不克调护是惧。卒不胜其瘁而死。已而其夫死。邻之人惜之。称其女以为烈。西家之女。其夫壮而病。药饵之是手。祷祀之是躬。惴惴焉惟不克调护是惧。卒不胜其瘁而死。已而其夫瘳。已而他人入室。桂姜之滋。旨畜之具。资其旧而无缺。其夫日以敷腴矣。于是忘故妻之因己而瘁以死。他人之入室者。又从而掩之。人亦不知其烈也。人臣授命者之有彰有隐。亦何以异哉。若汉将军纪信。其西家之女乎。信从高帝在荥阳围甚急。奋不自有其躯。乘黄屋出东门。诈降以诳强虎狼之楚。夷然赴丹焰如衽席。以脱高帝困。卒扶倾持危。以定天下。此其功卓荦奇伟。已不在萧曹下。而精忠苦节。又非萧曹所可跂也。当是时。诚令高帝不能得天下。退而耕中阳之野。信之功。每饭不可忘也。乃论功行赏。斩搴之劳。无微不录。而独于信施不称何哉。汉初群臣。皆羁旅也。非有浃髓之恩也。非有知己之感也。特以智术相胜。觇时相机。惟身是谋。未尝以必死之心事其君。楚强则朝汉而暮楚。汉强则朝楚而暮汉。如商贾赴市不愧也。君焉者亦莫之怪焉。恬以为常。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3L 页
未尝以必死之心责其臣。夫君不以必死责其臣。臣不以必死事其君。则信之死。盖亦不必死而死矣。吾恐当时之人。不惟不震动感激。为之泣下。而反相与揶揄而笑其后。以为愚也。呜呼。信之死。岂真不必死而死哉。及干戈已定。君臣共享富贵。诸功臣相与掩之。如他人入室者之为。而高帝终不免忘故妻之归。遂使天下人不知西家之女之烈。吁亦可悲也已。信之心。惟义而已。功之不暇计。何有于名乎。独人主所以劝人臣垂世范之义。有不当然者。异时博陆之抑苏武。孟坚之讥龚胜。陵之降胡。雄之臣莽。邕彧之依附卓操。安知非高帝立国之初。有以启之耶。宋乾道间。建纪信庙于镇江府。额之曰忠佑碑。守臣岁飨之。陆釰南记其碑。此信所以食其报而阐其幽也欤。
徐庶论
君亲无重轻。忠孝无二致。未有忠于君而不能孝于亲者。未有孝于亲而不能忠于君者。然忠孝之推也。孝忠之本也。人或不幸处其变。而二者不可全焉。则盖亦随所遇而尽其职焉耳。故臣于人者。有急于亲。则于臣节虽有所未尽。亦不得已而救其亲。君亦不能强而夺其志。君子不以是为不忠。故古今论者谓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4H 页
王陵忍于母。而徐庶仁于母。然余窃悲庶之行贤于陵。而所成就反居陵下也。何者。夫母之贤。陵与庶同。母之被劫。陵与庶同。母之不得全。陵与庶同。非籍与操之心。必欲使二母不得全。然二母之不得全。由籍与操耳。则为子而甘心于母之雠。陵与庶又无不同。而陵卒能遂其志。庶卒不能遂其志。岂陵之忍。贤于庶之仁而然乎。始操之劫其母而要己也。其势固不得不往而救之。然使其时母无恙。操厚遇之。母感其义而诏之曰。微夫人。吾何以全。而无忘夫人。庶已委质于昭烈矣。义不敢忘国贼而报私恩。况今母不得全矣。则国贼而又私雠也。奈之何淟涊苟息。食操之食。衣操之衣。而恬然若捐耻忘雠者之为。乃区区以不为操画一策矢诸心。是何异夫息女更事楚而不与之言哉。然则庶如之何。其可也。母有急则救。母不得全则逃。髡钳佣丐。潜形匿影。不唯不于魏之庭。即魏之野。亦避而不耕焉。则其庶几乎。
董公论
古今言董公以义帝死。故遮说汉王。楚由是亡。汉由是兴。由是而汉之享国长。由是而天下之为君臣者定。余窃以为未也。谓楚由是亡则可。谓汉由是兴则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4L 页
未也。谓汉由是兴则可。谓由是而汉之享国长则未也。矧可曰由是而天下之为君臣者定乎。夫君臣天下之大伦也。如天地之不可易也。如日月之不可掩也。义帝以怀王之孙。继既绝之绪。籍所北面事之者也。而敢密击江中。谓天可欺。谓人可欺。谓万世可欺。肆然而莫之惮。此天地之大变。人理之所不容。王法之所不贷。人人可得以诛之也。而范增之智焉而不能谏。横佗之杰焉而不能讨。良平之谋焉而不能为汉王请。随郦之辩焉而不能为汉王劝。而董公以草莽布韦。立马前横道。而陈其言正其义。虽谓之与夷齐叩马而谏。异言同心。亦未见其过也。则楚未必不由是亡。汉未必不由是兴。汉之享国。未必不由是长。天下之为君臣者。未必不由是定。而以为未也者何也。噫。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生则事以礼。殁则致其哀。不幸有逆弑之变焉。则沥血张胆。碎首粉身。思所以报之者。天之性。非自外袭之者也。故其尊之也。以心而不以貌。以实而不以名。而董公之言曰。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是恶无名而惧事之不成。幸人之罪而以利势言耳。是诈也。乌足以伸大义也。昔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请讨。诚以天地之大变。人理之所不容。王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5H 页
法之所不贷。人人可得以诛之也。其心岂欲为鲁并齐。特假此以为名乎。为天下讨不义。如孔子而后。天下之为君臣者定。董公何能焉。曰若是则楚之亡。汉之兴。汉之享国之长。并无与于董公之谋乎。曰籍负不义名。为天下所共恶。譬如盗觉于人。一童子操梃而逐之。犹得以制之。且获罪于天。天已废之矣。使当时无汉王者。籍其全乎。若汉之兴。朱子不云乎。只缘当时和诈也。无夫以诈乘诈也。无之时而有成焉。倖也非常也。故君子语其常。不语其倖。殷周以后。惟汉享国最长。然使董公以天理之正告汉王。汉王之为义帝缟素。亦出于天理之正。而无一毫计功谋利之念。则亦殷周而已。享国之长。岂曰百年而止哉。
伯夷论
余六岁时受曾史。至伯夷不食周粟。采薇饿而死。问塾师曰。曷不食粟。曰耻之也。耻之将饿死欤。曰然。将饿死也。又曷为食薇。师不能对。自是常畜疑。以为自古圣人。责人之死于义为食禄。而匹夫食粟者无与焉。失节见讥者。亦由食不义之禄。未闻以食粟为不义。伯夷之为之也若过矣。而孔子以为仁。孟子以为圣之清何哉。及见退溪书。谓耻食周粟。其于周应有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5L 页
受养之禄。如孟子所谓周之受之之类。今以是为耻而言之。非周土地所植之粟。皆不食也。余于是心犁然有契。然犹未见程朱之论。今读伊川语录。人有问伯夷不食粟如何。曰不食禄耳。盖退溪不及见语录。故不引而明之。而见理之明。自相暗合也。余因是而释向者之疑。妄为之论曰。伯夷之义。非必于死。而其心则盖已决于死矣。无所于食粟而至于饿。饿而至于死。苟有食焉而无害义者。则亦未必至于死。故曰伯夷之义。非必于死。然当其时。伯夷视天下。未有食焉而无害义者。十乱如太公召公。固无论。虽微子之作宾。箕子之罔仆。其食宋食朝鲜。在首阳饿死之前。善其辞命而至。亦不屑就矣。则惟不食焉耳。不食焉则死而已。其死固为殷。非为殷也。为武王耳。非为武王也。为西伯耳。非为西伯也。为万世君臣之义耳。其意若曰我之归西伯。以其明君臣之义。行一不义。得天下不为。而西伯之谓我天下老。养之以礼。亦以此也。今其子伐殷而我不得谏。是负西伯也。负万世君臣之义也。于是焉而不死。我何为让国避纣。以西伯为归哉。夫不择轻重。惟食是谋。国未必让矣。纣未必避矣。即有让有避。亦未必以西伯为归而终身耕于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6H 页
北海之滨。殷虽亡不死可也。武王虽有过不谏可也。既择焉而食西伯之粟。至其子不替。义不可以不谏。谏而不得。义不可以复食其粟。此伯夷所以不得无死。故曰其心决于死。而谓其义必于死亦可矣。孔孟之称之也有以夫。然则武王为不义也欤。曰否。顺天命诛独夫。非求而得之。恶得为不义。惟伯夷非之。此其所以为伯夷也欤。武王伐纣。在即位之十三年。史记所载谏词父死不葬妄矣。采薇而食。马迁何自而知之。首阳山在河中府。虞卿石曼卿有诗云耻居汤武干戈地。来死唐虞揖让墟。君子谓得伯夷之心。
许鲁斋论
古今訾许鲁斋仕元。或谓失节。或谓失身。夫身与节一也。不可二视而轻重其失。惟退溪答人问曰。丘琼山辈。皆诋事元之非。但此时夷狄主华。衡若独善而果于忘世。则天理谁明。民彝谁正。天下其终为左衽而莫之救矣。衡之为世而出。似不害义。未知圣贤复生。则其论何如。人以此谓退溪与鲁斋。然观其语意。若与之而实疑之也。以但字转而翻之。则琼山之诋。不以为不可也。鲁斋果能用夏变夷。明天理正民彝。救天下左衽之祸。则其仕也在所与矣。顾不能焉。故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6L 页
曰为世而出。似不害义。故曰未知圣贤其论何如。盖疑之也。然则诋之是也。奚疑之云。鲁斋之出。只为利禄之计。而不以天下为心。诚有诋之者。不然而欲以有为也。而卒不得尽其所欲为则天也。退溪之疑。不亦宜乎。论人。常于有过中求无过。求而无得然后始疑之。而其辞意含蓄不露。温厚不迫。此所以为退溪也欤。抑尝论之。鲁斋怀之河内人也。河为金之有八十馀年。而鲁斋生不惟未尝食宋之禄。并与其土之毛而未及食焉。则仕于元。若无可议。当其时。中原虽陆沉。江左一隅。宋室尚存。中华之统未绝也。理宗虽杂用贤否。表章理学。丕变士习。使天下知尊程朱之学。亦不可谓无足与有为也。且蔡州之役。虽与元共之。兆足以雪靖康之耻。而慰遗民父老之望。鲁斋以此时挈家归宋。如晋末名士渡江而东。进而与真西山,魏鹤山。同升于公。论道经邦。退而与何文定(基),王鲁斋(柏)诸学士。隐居求志。教授生徒。内之以格致诚正修身齐家为活计。外之以崇王黜霸尊华攘夷为己任。则宋未必不复中原。元未必不归其地。即不能尔。见诸事著诸言。其有功于天下后世。虽谓之亚于程朱而接孔孟之统。非过也。尚何訾与疑之有哉。鲁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7H 页
斋尝避难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鲁斋独危坐自若。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惜乎其不以梨视天下。不能充忍渴之操。而轻身以仕也。使鲁斋生且长于祥兴之后。则仕元可乎否乎。自度其材与世。能用夏变夷则出而仕可也。未则已焉耳。或曰六朝五季之时。仕者亦众矣。人未有议者。而独于鲁斋责之厚何也。曰其时仕者。无鲁斋之贤。可以责备者矣。且后人之审轻重辨嫌微。世愈降而议愈精。由程朱倡明理义。毫分缕析故也。余恐世之人。无鲁斋之志而学其仕。不达退溪之意。而以其言为口实也。为之论如此。
修堂遗集册七
 辨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7L 页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辨
史言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又曰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才。不可使闻于邻国之说也。余窃疑之以为必非子思之言也。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固如其说。取其长而弃其短则不可。木之短。绳而断之则其美固自如也。人之短。庸可绳而断之乎。且木之短外也。人之短内也。内之短而可用焉。则病心之木。亦可以充栋梁之任乎。使变也而可用。岂必战国之世而可也。即治平之世亦可也。若曰战国之用人。与治世不同云。则稷卨,皋陶。宜无益乎格苗。而飞廉,恶来。将有资乎戡黎矣。且人有才而吾未之用。而曰不可使闻于邻国。是恶其声之念也。非心诚爱之之意也。由己而由人乎哉。夫官人者。人主之大柄也。非一国之计也。非一时之权也。盖欲为天下后世劝。故苟不得才行兼全者而用之。宁用有行无才者。有才而无行。勿之用焉可也。夫变也吾未知何如人。而意者其优于才而短于行者也。夫以子思之贤。其荐人也。宜若无以才而易行者。且其时有孟子。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8H 页
子思之言卫君也。曷不曰伋之门。有孟轲者好学明先王之道。可以任卿相乎。而乃汲汲然推一赇吏。为五百乘之将乎。余故曰之说也必非子思之言也。
伊川夺嫡辨
圣贤于时王之典谨矣。而于先王之礼尤谨矣。夫时王之典。一时之制也。先王之礼。古今之理也。二者合而无害。无拘斯顺矣。固勿论。有不合焉而害于理。则必权其轻重。重则不可从。拘于制则必权其轻重。轻则可以无从。不可从可以无从。其不从也无疑。而说者曰有从之者。而其人又大贤也。则固未敢遽以为信也。然其言亦非。不可信者。则必疑之曰经传有可据乎。于是稽诸前圣之所垂训而无得焉。则必疑之曰时势有不可以已乎。于是参之以同时诸大贤之言与事质之。以后之大贤所著为成式而无得焉。则又疑之曰虽大贤容有未达。偶或差误乎。于是考其平日所自为论而断之。卒无得焉。则亦无得焉耳。亦可以人之言为可信而信之也。古今以伊川夺嫡。为当时有遗命。愚谓此必非伊川之意也。宋制嫡子死。无兄弟则嫡孙承重。若有诸子嫡孙。比于庶孙。至和之制。凡始得立庙者不祧。以比始封庙。因众子立而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8L 页
嫡长子在则祭以嫡长子主之。嫡长子死。即不传其子而传立庙者之长。伊川之一遵时制。于义亦可。奚谓非其意也。噫。敬宗所以尊祖。尊祖所以亲亲。亲亲人道之大也。故圣人为是重也。严宗庙之礼。谨嫡支之序。使夫人不得以踰越。盖循天理之自然而已也。后世礼坏。率意更改者固众矣。其不可从。未有甚于今所云宋制二条者也。其可以无从。亦未有便于二条者也。何以言之。昔公仪仲子舍孙而立其子。人以为行古之道。孔子曰。否立孙。曾子问庙有二主礼与。孔子曰。未知其为礼也。又问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盖当时庙或有二主者。且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可疑。故曾子问。而孔子以是答之也。据此则二条之不可从也明矣。游定夫书明道行状后曰。鄠州从事既孤而遭祖母丧。身为嫡孙。未果承重。先生推典告之。天下始习为常。横渠曰。宗子为士。立二庙。支子为大夫。当立三庙。是曾祖之庙。为大夫立。不为宗子立矣。然不可异宗别统。故其庙立于宗子之家。朱子家礼立丧主章云谓长子无则长孙承重。祠堂章云非嫡长子则不敢祭其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9H 页
父。据此则二条之可以无从也明矣。试以伊川之所自为论而言之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须是立宗子法。又曰立宗子之法。人知重本。朝廷之势自尊。又曰宗子有君道。又曰宗子立庙主之。支子虽不得祭。斋戒致其诚意。则与主祭者不异。但不别立庙。为位行事。凡此数语。皆慨然以当世宗法之废而不行为忧。而其截然不可犯之意则亦可谓严矣。二条之不可从。又可见也。其言又曰立宗非朝廷之所禁。但患人自不能行之。又曰礼长子虽不得为人后。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后。夫无诸己而后责人。处人以处己之道。固圣贤制行之要也。以伊川之贤。不自量其不能行。而暇患人之不能行乎。无论伊川。必不以庙因己立。而夺兄之孙而传其子。使明道而无嗣。伊川而在子惟端彦一人。必命之使继明道后。二条之可以无从。又可见也。前乎伊川。为伊川所跂而希。宜莫如孔子之圣。而其垂训如此。与伊川同时。埙篪丽泽。为伊川所敬信。宜莫如明道。横渠之贤而其言与事如此。后乎伊川。传其统而得伊川之宗。宜莫如朱子之贤。而其著式如此。则经传无可据也。时势非不可以已也。士大夫稍有志好礼者。亦且不从。况大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39L 页
贤乎。况其所自为论。谨严详密。亦非有未达而偶或差误者乎。故曰此必非伊川之意也。曰傍支达而为干。亦伊川之言也。此何谓也。是特据诸侯为一国之主者而言。非大夫所可援而为例也。然则其所谓遗命者为诬耶。是有未可知也。伊川而有是命。昂固未敢自以当立。昂或敢其所未敢。侯师圣拒之有辞矣。而乃曰我不敢容私。其所据而折之者。直不可从可以无从之时典二条。而结之以义起而已。故人有问此事者。朱子曰。亦不见得如何。只侯师圣如此说。圣贤辞不迫切。含蓄不露。而其微意槩可见矣。且使伊川果有所命。如全书所记。师圣独未可为执烛童子。而端彦,端中以姑息为曾元之爱乎。曰语绝而殁。奚及矣。是又有说焉。朱子曰。不起寝庙。明帝固不得为无失。然章帝有魏颗之孝。群臣有宋仲几楚子囊之忠。则于此别有处矣。况以一时之乱命。坏千古之彝制。其事体之轻重。又非如三子者之所正而已。愚于程门诸公。亦不能无憾也。虽然伊川之学。坚定明笃。虽疾病已革。神与形离。其所命宜不乱。故曰此必非伊川之意也。
修堂遗集册七
 说
  
定求名说(后改忠求)
志不定不立。容不定不肃。步趍不定不端。出言辞不定不温。故传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夫能定矣。于静安虑得。斯半矣。故欲学圣人之道者。必自定始。今名尔定求。欲尔求乎定也。尔其顾尔名。蚤夜求乎定。定尔志以立。定尔容以肃。以至步趍言辞。罔不逌于定而端以温。毋摇漾若尔父哉。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40H 页
内弟沈永万,永亿字说。
吾伯舅季舅皆不育。族子永万嗣伯舅后。永亿嗣季舅后。盖兄弟而出为从父兄弟者也。万之冠有年。顾未有字也。今年正月。亿继而冠。于是并字之。万曰允亿。亿曰允万。字兄弟名。字弟兄名。互相连合。以示无胥远之义也。古今颂祷人。言寿必曰万亿。言富必曰万亿。言子孙。亦必曰万亿。以其为数之成也。今二弟长而冠。成人之始也。外家乏祀馀十年。幸而有二弟长而冠。成家之始也。故喜其成而志之以名若字。不以他而惟成数是取。亦颂祷之遗也。噫。外家衰替不振。二弟又皆幼而失学。欲成家。必先成人。欲成人。用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40L 页
功之勤。宜不但十百人而止。其必万亿人而后可。二弟勉乎哉。夫数之成。至于万亿而极矣。其始则一而已。一者诚也。诚之言信也。字训释允为信。其尚允念玆。允惟一是主。无贰无参。无少间断。则于万亿人之功几矣。而成人成家。亶在于是。二弟勉乎哉。
平斋说
名燕处之所。以寓警省。此古人铭盘盂几杖之遗也。于学者用功之实。未为不切。然如堂轩庵窝等字。特附以配之。非别有意义之可取。则名之所繇本。亦衍而已矣。故人往往筌蹄之也。李君允镐。以其大人处士公所为平斋记。视不佞。请有以广之。乃读其记而知公之于自勉。若有所不足。孳孳焉老而愈笃。而所以寓警省者。又异诸人也。其言曰字训平以正坦和治均易成释之。斋以庄恭洁洗心斋戒释之。将以此朝夕警省。收拾心身。自处处人。一以平易坦和为先。齐庄恭谨为规。噫。已尽之矣。其又何说之可广乎。夫退陶老先生继往开来之功。在东方则箕子后一人。在天下则朱子后一人也。平日用功之深。有人不及知者。而其要则惟曰平易。晚年任道之重。有人不可踰者。而其本则惟曰齐庄。平易和之实也。齐庄敬之则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41H 页
也。夫惟能于斯二者。故仁精义熟。道无不备。至与人论辨邪正。温裕不迫。无一毫争气。至今学士大夫读其书而有志于其道者。恍然如操杖屦承警欬。与睹其光辉也。况公在子孙之列。其尊仰也若私于身。而其得之也尤益亲切。以此揭号而为警省之资。不亦信矣哉。虽然平之为一生受用之符。夫人皆知之。若斋之不与堂轩庵窝同归于衍。而取其意义。为表里交正之资。诚可谓独得之妙也夫。不佞与公别十年。间尝驻节于洛江之左而梗于路。未得入陶山。此如过鲁者不入阙里。每思之。愧恨不自已。早晚当赢粮南下。以毕宿愿。愿公毋惜以实验之馀。推而施之。俾矫其偏而警其惰。则平斋之效。不亦博矣乎。书之为平斋说。
盗说
癸卯冬。盗大发。踰年益张甚。群聚入闾里。白昼烧掠。或一二人闯入夺货。亦莫敢谁何。群盗持釰入从弟家。探索无钱货乃去。顾谓曰。尔居何大也。宜小之。一盗夜醉入族弟家。吓索钱不得。忽引枕而卧。吐满席。臭秽不可闻。天明起且谢曰。醉失仪。烦主人多矣。愿主人毋失人心。又群盗闻人以杂戏睹钱。曰无益。慎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41L 页
勿为也。余闻之曰。盗非能善导人者。其心非爱人者也。乃其言则虽爱之而善导者。无以加焉。择其言而勿废之。亦可为攻玉之石也。且盗而能悔失仪恶杂戏。其良心未泯也。上之人有以礼义之教申之。而无迫于饥寒。亦直道而行者也欤。
李德九字俊卿说
李君德九谒余而曰。名德九德九。字德九俊卿。实惟雨田郑公因先人之请也而命之也。未冠而豫也。冠又不及其世也。而字之义未有闻也。愿惠以一言。俾得以持循也。余曰然也。皋陶之谟曰。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夫九德。性之所固有也。气禀之所拘。物欲之所蔽。鲜能全也。仅得其六三焉。斯已上千百人也。故官人者取之而不求备也。然以自修而言则无矫伪无亏欠。不拘于气。不蔽于物。全其性而于九德也咸备焉。然后为极工也。九德之体也。而表之以千人之俊。画也奚可也。尧典曰克明俊德。释者谓俊大也。郑公所以名子以德而字以俊也。其或者以是也。虽然史之赞尧德也。曰安安也允也克也。而其第一义则钦而已。皋陶之言九德也。曰彰厥有常。而其最初用功则宜先从乱而敬之。敬而始也。敬也者钦也。常也者
修堂遗集册七 第 542H 页
安安也允也克也。盖谟与典表里也。而其言俊也。有大小之分也。愿俊卿从事乎敬。守之有常。以谟之俊为堂。而典之俊为室也。无于小自画也而曰大吾何敢也。尧之德之俊。自孝悌始。百事不可僭。惟德无僭。俊卿勉之也。若官人不官人。在人不在我。余故不为俊卿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