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阳园遗集卷十八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x 页
阳园遗集卷十八
 附录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5H 页
谥状[金允植]
公姓申氏。讳箕善字言汝号阳园也。籍平山。丽初名臣壮节公崇谦之后。自是名德相承。入 本朝尤著者象村文贞公钦,东江翊全,汾厓文肃公晸三世蝉联。燀赫于世。高祖景先德溪处士。曾祖玉果县监赠议政府参赞。祖哲显赠议政府赞政。以东阳尉文忠公翊圣六世孙。入后东阳尉。寔东江公之兄也。考羲朝进士 赠议政府参政。妣 赠贞敬夫人完山李氏。学生熙大女。继妣贞夫人 赠贞敬夫人咸悦南宫氏。学生札女。公南宫氏出而序居第三。三世之赠。以公贵也。公以 哲宗辛亥正月十三日生。幼有异质。参政公钟爱之。常置膝上。有提诲未尝少违。自未言时。好弄书册。长者有问。辄指而对之者为千馀字。稍长动作有度。不与僮婢辈游嬉。临文一读便能背诵。八岁丁外忧。哀毁执礼如成人。三年之内。毕读小学经传。编辑历代史。间以己意褒贬。多出人意表。十四受业于族叔桂田相公应朝。十六书贽于全斋任先生宪晦。专心为己之学。以家贫亲老。因众劝应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5L 页
举。丙子殿讲中文科。丁丑付承文院副正字。冬除承政院注书。戊寅以 产室厅入直劳。升六品拜司谏院正言。己卯拜弘文馆副校理副修撰。以母夫人在堂。为养乞郡。除殷山县令。课农兴学。化被一境。辛巳内移侍讲院文学。壬午兼任机务主事。升司宪府掌令。八月以文学入直机务处。时国家多事。 上励精图理。妙选识治体娴时务之臣。参决机务。轮回入直。而公独以堂下与焉。盖异数也。十一月升拜承政院同副承旨。旋拜军国事务衙门参议。癸未礼曹参议右副承旨。丙戌为壬人搆陷。岛配加棘。安置于湖南之吕岛。翌年丁亥。被 拿亲鞫。祸将不测。公初闻拿命曰时事如此。无辨明之地。吾其死矣。在途不食者八日。及近京城。闻有 亲鞫之令。乃曰吾得面 君而死。亦复何恨。遂复食。及至鞫庭。拷掠甚酷。略不变色。逐条辨白。问事郎语塞无复可问。 上洞悉其无罪。 命还发配所。于是满朝缙绅相谓曰此人虽蒙恩谴。实无疵累。知旧可以相送。出饯于都门者车相续也。前后在谪九年。足迹不下堂。研究经史。覃思著述。远近人士负笈请益者甚多。甲午七月。公所寓堂前有折竹再生。人皆异之。未几蒙 宥。还木川乡第。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6H 页
奉太夫人怡愉供欢。若将终身。八月升嘉善拜户曹参判左承旨。十一月特超崇政拜工务衙门大臣。凡三被 宠命。俱陈疏不出。至翌年春。始肃命。旋遭内忧递。至五月拜军部大臣陆军副将。有起复之 命。公屡疏悲恳。并不 允。仍有 严旨。公待罪于南门外。疏陈时措之可行者。 上亟允之。公历荷洪造。荡叙冤累。又值时危国乱。义不可洁身守经。黾勉出膺。才踰月。恳疏获递。仍拜中枢院一等议官。秋拜副议长皆不起。丙申春匪扰大炽。 命差南路宣谕使。公时婴疾。闻 命慨然登途。屡经危险。备尝艰苦。诚心布谕。匪徒感而归化。 上重公学识。拜学部大臣以待之。六月南路宁靖。竣事复 命。视务学部。首以兴学校育英材为急务。改成均馆制。教养多士。时人争趍新学。教术多岐。新进蒙士不知儒学之为何事。公以旧著儒学经纬。刊布于世。外人多嫉恶之。公遂疏递下乡。以终礼制。丁酉拜副议长。戊戌拜法部大臣。己亥复拜学部大臣。移拜议政府参政。旋拜弘文馆学士。庚子拜中枢院议长。冬拜特进官。旋移掌礼院卿。辛丑复拜法部大臣。升崇禄拜议政府赞政。壬寅拜军部大臣。叙勋二等太极章。癸卯拜铁道院总裁。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6L 页
甲辰复拜议政府参政。乙巳拜咸镜南道观察使。丙午五月疏递。冬升勋一等八卦章。丁未拜修学院长。戊申拜 帝室会计监查院卿兼国朝宝鉴续编纂辑官。公抱疾弥留。犹课日赴公。考较不辍。竟以己酉正月二十二日。考终于正寝。享年五十有九。讣 闻皇上震悼。下隐卒敕旨。有曰此重臣学识渊富。立朝三十馀年。劳绩茂著。别致赙。待谥状议谥。哀荣之典备矣。公再任参政时。疏陈唐姚崇十事要玄宗之义。即蒙 嘉允。然后入阁视务。先以国之安危。系于民之休戚。奏差巡察使朴齐斌,洪祐晰等。分遣各道。黜陟臧否。安辑离散。其拜咸南观察使也。值日露之役。一省骚然。公以重望镇之。折冲尊俎之间。奠民衽席之上。外内帖然。颂遗惠者至今未泯焉。丁未六月。以掌礼卿论典礼归正。一 太庙祭祝复书臣字也。一文庙祭祝复书敢昭告于四字。以明尊师之义也。一景孝 懿孝两殿日上食停掇也。皆蒙施行。时论韪之。晚年深忧吾道之日微。与同志绅士。设大东学会。每七日一会。讲论四书。参以新书籍。歌诵洋洋。咸谓湖州鹿洞之盛。复见于今日。而异趣之人。迭加疵谤。公亦不少挠。屹然若中流砥柱。然而忧心悄悄。形于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7H 页
颜色。至临终时。谆谆以圣学不振。国权未复为恨。无一言及家事。呜呼贤哉。配贞敬夫人完山李氏。学生哲和女。育二男一女。男长昊永前参奉。次厚永前秘书丞。女适安东金恒镇。公禀资醇正。性度沈重。与人寡言笑。未尝有疾言遽色。雅好杯杓而不至于乱。博涉经史。先立大本。以洙泗洛闽为宗旨。剖析性理。尽其精微。读书十行俱下。发言成章。下笔滔滔。若不经思。所著儒学经纬。已行于世。 睿学辑要。仿栗谷先生圣学辑要而献于 东宫者也。又有杂著纂集,震史重略,小学节要,纲目辨疑等书。藏于家。允与公同朝三十馀年。除谪居日月。聚首源源者廑十稔于玆矣。公晚年学问益博。誉望日隆。蔚然为士林领袖。文垣主盟。他日斯文之赖而不坠者。繄公是望。呜呼今焉已矣。公之子昊永累然在哀疚之中。以 君命不敢久宿。略摭公平日行迹。属允为状。顾余老耄何能为公图不朽乎。辞不获已。谨依原状。撰次如右。告于太常氏。
隆熙三年三月二十日。崇政大夫中枢院议长勋一等金允植谨撰。
家状[申斗善]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7L 页
辛亥正月十三日丑时生。(其日即奎开。而前后凡十馀日。天气甚清佳。)生禀异质。资近上知。自落席以后。不离先考膝下。凡有教诲。一闻辄记。惟命是从。未能言而已识字数千。(开眼游嬉者惟书册。而随字指问。追后问某字在何处。则辄以手指之无一失。)才三岁落乡于全义。志专在于文学。动作不凡。未尝有閒杂之语。足迹不下于堂。奴隶僮仆不敢接面而交语。凡一切玩好之物及岁时儿童游戏之技。一不接目而近手。人有问吾生某甲。今年为几何。则未尝寻思屈指而辄应之。每人如是。饮食衣服。未尝求觅。初不觉其寒煖饥饱。日必早起请业。先考以太早不欲程课。四岁白首文不足读。遂授童蒙先习。首尾一通。才音释一遍。而便背诵。此后每书一读而便诵。嫌其早不授经。而只以史书。惟事消遣。祭时有果落盘者与之。则辄正色曰祭物何敢先食。有侄女长于己者。自婚日不呼名。八岁丁外艰。凡馈奠随兄无一阙。祭先亦如之。襄礼既毕。始授小学。不几月而毕。有人来习数学者。傍观而独解。连进经传。不数年而毕。十岁纂辑历代颇详备。间以己意褒贬。每代一编如掌大数十片。自此凡文义肯綮。不待师授而自解。尝望见上弦之月而悟得盈亏之理。见闻所及。此类甚多。十四岁上京受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8H 页
业于族叔桂田丈。闭户潜玩。时甲子宫役。杂戏奇玩。轰闹于门外。而恬若不闻。人有问之则曰吾素不悦。且今 国恤不可为也。瓛斋朴公及诸名流多来访而叹美之。十六岁书贽于全斋任先生。专心为己之学。凡一切功名势利纷华泊如也。是年委禽于都正李公济元之孙女。自此往来京乡。所与游者皆一时秀才。而家甚贫。亲老而菽水屡空。不能无伤哉之叹。且为从游者所招诱。毕竟有意于世。至丙子秋。得参科名。而其所得参者亦非人人所可及。历践台省及升六皆循例。己卯为养乞郡。出宰殷山。及瓜而归。未几升资。丙戌为宵人所搆陷。被岛配围棘之律。丁亥又被拿鞫。而幸赖 天恩特为亲鞫。供对明白。得以脱空。而犹未全释。甲午秋始宥还。升拜户参。追荣三代。乙未遭内艰。时世乱国危。不得已起复。得罪名教。而奉 命宣谕于三南。备经危险。其后连次擢秩。至崇禄。历长诸部及弘文枢院。又出按关北。己酉正月二十二日卒。寿仅五十九。君名箕善字言汝号阳园。申氏系出平山。以壮节公讳崇谦为鼻祖。其后二十六世。名德相承。冠冕不绝。若正言西湖散人讳晓。己卯名贤社稷令讳世卿。参赞夷简公讳瑛。领议政象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8L 页
村文贞公讳钦。参判东江讳翊全。吏判汾厓文肃公讳晸。其尤著者也。君胚胎前光。天赋超类。聪悟绝伦。性度沈重。寡言笑。无疾言遽色。才气敏速。博涉经史。先立大本。识见甚高。看书十数行俱下。发言成文若诗。滔滔百千语。笔不停辙。文近于菽粟。诗近于正宗。而亦未尝蹈袭前规。坦率宏达。出于天得。绝无奇巧雕刻之习。而居然成一家。洞见性命之原。剖析名理之微。所著有儒学经纬已行于世。其馀散文及疏劄应制等文若干编藏在巾衍。至若官职履历年条序次则所居相左。未能详悉。且立朝处事。莅民施措。亦未得详闻。而大抵以兴学崇儒利人济物为度。剖决如流。惟义是视。绝无媕婀回互之态。居谪九年。不出户一步地。惟以书籍自娱。有杂著纂辑纲目辨疑等书。
隆熙三年己酉二月 日 舍兄 状。
家状[申昊永]
先府君姓申氏。讳箕善字言汝号阳园。贯籍平山。以壮节公讳崇谦为鼻祖。其后名德相承。入 本朝有讳晓。正言号西湖散人。有讳世卿社稷令。己卯名贤。有讳瑛参赞夷简公。有讳钦领议政文贞公。世称象村先生。寔于先府君为九代祖也。八世祖讳翊全礼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9H 页
曹参判号东江。七世祖讳晸吏曹判书文肃公号汾厓。六世祖讳启华承旨号南谷。自西湖公以后。道学节义文章德业。皆为世所推重。五代祖讳迈号苍谷。有文行早世。高祖讳景先号德溪处士。见辛壬大祸。隐德不仕。生高祖讳致谨校理号在涧。子东阳尉文忠公东淮讳翊圣玄孙。东淮公寔东江公之伯氏也。曾祖讳玉果县监 赠议政府参赞号素心。文学德行。克绍家声。祖讳哲显 赠议政府赞政。以花史堂生员公讳琬第三子入后。天性醇直。制行笃素。考讳羲朝进士 赠议政府参政。箪瓢自乐。韫而不售。妣 赠贞敬夫人完山李氏。学生讳熙大女。继妣贞夫人 赠贞敬夫人咸悦南宫氏。学生讳札女。府君南宫夫人出。而三世之 赠。以府君贵也。府君以 哲宗辛亥正月十三日生。幼有异质。参政公钟爱之。常置膝上。有提诲未尝少违。未能言而惟以书册为嬉具。一闻某字。后随问辄指。不一失者。为数千字。三岁随参政公下居于全义乡第。稍长动作有度。未尝有閒杂之语。僮婢辈不敢接面交口。自初学音释一遍便背诵。参政公以年太早。不为授课程。八岁丁外忧。哀毁执礼如成人。三年之内。毕读小学经传。编辑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89L 页
历代史。间以己意褒贬。皆出人意表。十四上京。受业于族叔桂田相公应朝。十六书贽于全斋任先生宪晦。专心为己之学。凡于一切纷华势利泊如也。以家贫亲老。因众劝出应举。丙子殿讲文科。丁丑付承文院副正字。冬除承政院注书。戊寅以产室厅入直劳。升六品拜司谏院正言。己卯拜弘文馆副校理副修撰。时参政公已去世。母夫人在堂。为养乞郡得殷山。课农兴学。德化遍洽。辛巳瓜满。内移侍讲院文学。壬午兼任机务衙门主事。升司宪府掌令。八月以文学入直机务处。时国家始多事。 上励精图理。别拣识治体娴时务之臣。参决机务。轮回入直。而府君独以堂下与焉。盖峻选也。十一月升拜承政院同副承旨。旋递拜军国事务衙门参议。癸未拜礼曹参议,右副承旨。甲申衙门革罢。解参议。丙戌为宵人所搆陷。台启弹覈。 命岛配加棘。安置于湖南之吕岛。翌年丁亥。被拿 亲鞫。祸将不测。府君初闻拿 命曰时事如此。无辨明之地。吾其死矣。在途不进食者八日。(勺水不入口)及近京城。闻有 亲鞫之令。乃曰吾得面 君而死。亦复何恨。遂复进食。及至鞫庭。拷掠甚酷。少不变色。逐条辨白。问事郎语塞无复可问。近侍公卿以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0H 页
下至胥役卫士围而观者几百千人。咸啧啧吐舌叹曰铁石之人。如玉之无瑕也。 上洞悉其无罪。 命还发配所。于是满朝缙绅相谓曰此公虽蒙 恩谴。实无疵累。知旧可以相送。出饯于都门者联络不绝。府君前后在谪九年。足迹不下堂。研究经史。间以著述。远近人士负笈渡海而从之者踵相接也。所居室中有巢燕异兆。而甲午三月为其生雏之栖息。截竹插庭。既而枯筠解箨。枝叶茂盛。人皆拟议于莱公之竹。是年六月蒙 恩宥。七月还木川乡第。(府君以丙戌之夏谪吕岛。有双燕日来呢喃。如喜府君之至者。既而作巢于梁。未半而休。越明年丁亥燕又至。添作旧巢。未成而府君被拿上京。燕亦辍役而去。及府君还配。燕时窥户外而不复入矣。越四年庚寅。燕乃入室。增成其巢而乳焉。自是岁必增巢再乳而后去。凡五年而至甲午七月。再乳之雏将飞。而府君蒙 宥。将发以其庐付之岛民。俾为村童读书之所。名之曰燕巢斋而记之。○甲午三月之旬。府君偶令童子觅一片竹。童子不晓其所用之小也。乃伐一竹。截本末剪枝叶。成一竿而来。府君以其大而无用。命植之于庭。以系绳索。为燕子翔集之所焉。既而竹久不枯。五月下旬散步庭除。偶属目焉。则有新箨生于下节。分枝抽叶。细软有生意。府君异之。适天大旱。日加灌溉。至于七月之望。枝叶颇茂盛。府君适蒙 宥而归。人皆以为枯木生花之应。又拟议于莱公之竹。○六月二十二日蒙 宥。七月初五日见家书。十六日发吕岛。)奉母夫人安贫乐道。若将终身焉。八月升嘉善拜户曹参判。九月拜左承旨有驲召。十一月特超崇政拜工务衙门大臣。凡三被 宠命。俱陈疏不出。至翌年春。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0L 页
始膺 命。未几丁内忧递。至五月拜军部大臣陆军副将。有起复之 命。府君屡陈疏悲恳。并不 允。仍有 严旨。府君待罪于南门外。疏陈时措之可行者。上亟 允之。府君历荷洪造。荡叙冤累。又值时乱国危。倚毗 眷注。不得已黾勉出膺。才踰月恳疏获递。仍拜中枢院一等议官。秋拜副议长皆不起。丙申春。匪扰大炽。 命差南路宣谕使。府君又以急病大义。慨然登途。屡经危险。备尝艰苦。诚心布谕。匪徒感而归化。 上以府君学识闻望。登途十馀日。拜学部大臣以待之。六月南路宁靖。竣事复 命。视务学部。首以兴学校育英材为急务。改成均馆制。养多士。以旧著儒学经纬。刊行于世。扶正辟异。义理昭著。为西洋外教人所嫉恶。疏递下乡。以终礼制。丁酉拜中枢院副议长。戊戌拜法部大臣。诛凶逆金鸿陆。己亥复拜学部大臣。移拜议政府参政。疏递。拜弘文馆学士。庚子拜中枢院议长。冬拜特进官。旋移掌礼院卿。辛丑复拜法部大臣。升崇禄拜议政府赞政。壬寅拜军部大臣。继叙勋二等太极章。癸卯拜铁道院总裁。甲辰复拜议政府参政。乙巳拜咸镜南道观察使。丙午五月疏递。冬升勋一等八卦章。丁未拜修学院长。戊申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1H 页
拜 帝室会计监查院卿兼国朝宝鉴续编纂辑官。此府君之前后履历。而其间屡拜兼任署理及议定官都监堂上差下者。不备书也。府君再任参政时。决志扶斡蒿目艰虞。疏陈唐姚崇十事要玄宗之义。即蒙 嘉允。然后入阁视务。先以国之安危。系于民之休戚。奏差巡察使朴齐斌,洪祐晰等。分遣十三道。皆时望也。使之黜陟臧否。安辑离散。未几因朝象乖异。引疏径递。巡察使亦召还。而时事尤不可为矣。拜观察使时。值日露之役。北方关系尤重。必须德望俱重之人。可以交际镇抚。故有是 命。而莅任两载。外交内治帖然无事。全省之颂遗爱者至今未泯焉。任掌礼卿时。疏论典礼归正。一 太庙祭祝复书臣字也。一 文庙祭祝复书敢昭告于四字。以明尊师之义也。一 景孝 懿孝两殿日上食停撤也。辞直义严而具载国乘。故不加赘焉。晚年深忧邪说外道之滋蔓。以阐明正学扶植斯道为己任。聚集同志诸绅士。设大东学会。每七日一会。讲论四书。参以新书籍。诵声洋洋。咸谓湖州鹿洞之盛规。复见于今日也。然消长污隆之际。自古圣贤君子所不得挽回者也。于是骛新者倡诐论者起。小而讥诮。大而攻击。纷然和附。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1L 页
几遍一世。而府君毅然不少动。益孳孳矻矻。策励同志。奖勉后学。期以斯文不坠于地。然忧愁转深。每静夜无眠。至于流涕。仪形憔悴。须眉早白。而病日以深。遂成膏肓。竟以己酉正月二十二日。考终于正寝。享年五十九。前一日谕不肖辈曰吾之病非药所可医也。吾死后天佑宗邦。得以扶植圣学。恢复国权。则九泉之下。亦无恨矣。无一言及家事。呜呼痛哉。讣 闻皇上震悼。下隐卒 敕旨。有曰此重臣性据坚确。学识渊富。立朝三十馀年。劳绩茂著。汲汲以扶植斯文为己任。逝单忽至。伤衋曷喻。别致赙。待谥座议谥。哀荣之典备矣。配贞敬夫人完山李氏。学生讳哲和女。祖讳济元都正。曾祖讳得铉县监。外祖海州崔粹贤。育二男一女。男长不肖昊永前参奉。次厚永前秘书丞。女适安东金恒镇。府君禀资纯正。性度沈重。与人寡言笑。未尝有疾言遽色。博涉经史。先立大本。以洙泗洛闽为宗旨。剖析性理。辞严义正。沛然如决江河。而中流之砥柱屹然也。读书十数行俱下。发言成文若诗。滔滔百千言。笔不停辍。原原本本。亦未尝蹈袭前规。兼达时宜。非拘儒陈见可企及也。所著儒学经纬已行于世。睿学辑要。府君为学会会长时仿栗谷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2H 页
先生圣学辑要。自文王世子以下。历代太子德行学问可取则者。裒为一书。献于 东宫。时论美之。又有杂著纂辑震史重略小学节要纲目辨疑等书藏于家。雅好杯酌。每高筵会集。辄以杯小巡多为令。适畅而不至乱。剧谈而不及谑。人以谓从学问中出来也。不肖幼荒嬉。不能绍先业。长又乡居。府君立朝仕宦之日。又未克晨夕奉诲。不知不明之罪。不得免焉。窃念府君自机务处选直之日。至于致位入阁。昵侍 耿光。谟猷密勿。裨益弘多。至于陈时务则切中窾要。建大义则确立素操。无一言一行之不相掩者。而功烈之不及德言。时所使然。非府君之志也。又常以古人焚草之义。未尝有所庋储。至于从宦始末。俱略而不悉。无从稽考。谨述所见闻之梗槩。泣血为状。以备立言之大人君子有所采择焉。
隆熙三年己酉二月十九日。不肖孤昊永泣血谨状。
敕旨[纯宗]
讣闻 皇上震悼。下隐卒 敕旨曰。此重臣性据坚确。学识渊富。立朝三十馀年。劳绩茂著。汲汲以扶植斯文为己任。逝单忽至。伤衋曷谕。卒帝室会计监查院卿申箕善丧葬需。令宫内府从优输送。节惠之典。待谥座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2L 页
举行。
隆熙三年二月十五日
敕命[纯宗]
从一品崇禄大夫议政府参政兼弘文馆学士勋一等申箕善 赠谥文献公者。(勤学好文曰文。向忠内德曰献。)
隆熙三年十月五日
赠谥事奉 敕
祭文[申斗善]
维隆熙四年岁次庚戌正月二十一日丙寅。舍兄含哀茹痛。哭告于舍弟阳园文献公之灵曰呜呼。君其先吾而逝耶。心地之坚确也。性度之沉静也。德器之深重也。无一非久长之徵。而年且后于吾十有九矣。孰谓君先吾而逝乎。呜呼。天既赋君以有用之才。而胡乃使之畸于时。又啬于寿乎。若将有意于挺生。而忽又无心而夺之速者。从古不为不多。而君乃从而充其数耶。君资近生知。已自孩提。所志者学也。所乐者道也。一切流俗之所尚。凡儿之所戏。一不经于眼而接于手。才龀而孤。乃能自得师于经籍。不烦教授。孜孜专攻。及到弱冠。奄成大儒。不欲以一善成名。不苟以小成自画。必以远大为期。圣贤为准。而乃者亲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3H 页
老而家甚贫。不能不动于毛安阳之檄。早年释褐。已犯不幸之戒。属玆大地陆沈。腥尘涨天。生丁不先不后之辰。身处不入不居之邦。犹以莘叟之任底意思。又犯宁武子之愚。遂不免缧绁之辱㾕雾之苦。而又跋涉荆棘。备经危险。凿枘相乖。命仇相谋。乔木之义。与天争汉鼎而不忍亡也。长夜之烛。与天争硕果而不忍坠也。漏船之同胞。直欲排阊阖而不忍见也。无一有成而从然鞠躬尽瘁。赍志以没前万世后万世不再来之身。呜呼已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历扬清显。出入郡府。非君之贵也。只是浮世之幻迹也。崇品之衔。美号之谥。非君之荣也。只是所谓爱虎皮也。其得免蜮沙嚆矢之毒。亦云幸矣。君颖悟敏达。看书则十数行俱下。属文则百千言不辍。而韬晦简默。才气无迹。不事雕饰。不袭葫芦。而文之菽粟。诗之正宗。居然不期然而自成一家。以若华国之手济世之器。苟能得地而遭时则其可以黼黻乎皇猷。羽翼乎斯文。进可追元凯。退可继洛闽者。谁之不如。而奈之何生非其时。处非其地。区区身后之名。不过为叔季之一具臣一文人而已。而如干疏章应制酬世之作。略绰收什一于巾衍。平常纂辑之工。苦无退修之暇。或运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3L 页
意而未发。或草创而未卒。卒未能遂其志。惟儒学经纬一编。庶可有补于世教。洞贯性命之原。权衡古今之变。凡所发言。往往或有发前人之所未发。其他随所感而咳唾者。亦或可以振策衰风。而蜀日越雪。寥寥乎无人食其馀。而举皆几不免同归乎草木之腐。呜呼。君而止于斯耶。呜呼。兄弟者一体而分为二者也。故诗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盖言举一世无复有也。吾兄弟只馀二人。而今失其一。是所谓割半也。既割其半。馀半曷依。茫茫天地。只影可怜。若夫门户之所干。则上下巨细。积债如林。要皆非君莫办。而今乃弃之如遗。一门数十口待以举火者。从此又何以为生。吾本至拙极陋。身且不能自谋。君专管家务。每患不给。而身婴世故。会少别多。座常未圆。叵耐看云。最是海岛九载。亲年迫耄。天涯相望。梦魂欲断。金鸡才环。遽罹荼毒。永感终天。血泣相视。早年婆娑乎芦汀之月。而晚栖梧岑之云。乱世握手。谓将苟全而没齿。不幸年前分离之苦。乃知今日遂为永诀之兆也。弱草轻尘。飘零何处。此生团圞。当复何时。呜呼我死君哭。固其常也。君死我哭。此何理也。哀莫哀于骨肉之戚。而又以非常之变。摧一门之栋梁。而震之剥之。是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4H 页
可忍也。孰不可忍。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音容之如昨也。情头之所及也。手迹之所过也。谁云日远而日忘。殆将与死而相终。日复一日。何以遣之。人非木石。何以堪之。五内糜溃。形神都丧。吾亦可以不日而逝矣。呜呼。乾坤惨黩。人间何世。家国苍茫。税驾无地。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君之长寐无聪。安知不为福乎。聊为反语以自宽。尚复何言。呜呼。至情无言。至哀不文。然而情哀所迫。不觉失声。虽欲不向灵几而一号不可得矣。惟是残喘短促。转侧须人。末由致身。一舍千里。隐忍迁就。忽已岁一周矣。常期奄迫。扶曳匍匐。来陈一酌。语哭相半。果不可以为文。气欲尽而声欲绝。绵绵一缕。只自呜咽。君其知耶不知耶。借曰不知。吾自吾哀。有感必应。庶或顾歆。
祭文[洪承穆等]
维岁次己酉正月壬午朔二十九日庚戌。大东学会副会长洪承穆等。谨以渍絮之奠。哭告于故参政阳园申先生灵几前曰。呜呼。陂陁四壑。公其岳只。喌喌众啄。公其鹤只。早立有卓。从冠弱只。五云亲擢。侍经幄只。经纬礼乐。萃渊博只。斐然述作。宗闽洛只。遭时回薄。堕荒邈只。榻如膝凿。足谢屩只。锒铛下捉。狱吏虐只。桁杨拷掠。视恬漠只。还置旅泊。备艰恶只。枯筠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4L 页
解箨。霈宠渥只。乃縻尔爵。升入阁只。循环复剥。无忻愕只。十事謇谔。燮时若只。藩维北朔。遍春脚只。风漓俗驳。真元椓只。诐邪腾踔。趾相错只。阳晦于爝。道源涸只。公忧如灼。运一着只。同志联约。会以学只。追踵先觉。誓回朴只。前扬后搉。徇以铎只。左斟右酢。工以琢只。蛙声鼠朴。争来角之。雌黄击博。众口烁只。啁啾飞跃。啅孤鸑只。操持逾确。谈笑却只。天宇寥廓。洗霰雹只。然无适莫。期包络只。胡病未药。文星落只。遽戢一椁。理难度只。岂厌溷浊。返寂寞只。厦摧栋桷。将焉托只。迹公大较。书无怍只。追随如昨。恸离索只。二孤连瑴。守庐垩只。义南之郭。张祖幕只。续旧社醵。备草酌只。芜辞节略。泪如濯只。呜呼哀哉尚飨。
祭文[金文演]
维岁次己酉二月初一日辛亥。花山后人金文演。谨具单斝只脩之奠。哭告于故参政阳园申公灵几之前曰。呜呼。长者弃世。人莫不惊怛而蹙嚬。盖为其典型永閟。风范俱湮也。呜呼。伊今之世。如公者几人也。山岳其重者气像也。城府其深者德量也。鉴衡其平者论议也。星斗其垂者文章也。谓公以泥旧也则凡世界万国政治得失之宜。既以烛照数计。有非得于口耳者之所可窥其藩篱也。谓公以革新也则凡古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5H 页
来圣贤诚正修齐传承之辞。亦以垒守壁立。有非坐谈性命者之所可同其年时也。经之以伦理道德。纬之以格致经济。通古今而执其中。合东西而综其细。绝无左右偏倚之弊。此文演所以心悦诚服。如水得乳。愈久而难替者也。公于平素。上念国事之艰虞。下怜民生之疲敝。慨其兴叹。常有袁安自然之涕。岂其取厌世主义。鹤飞而蝉蜕耶。抑亦苍生无福。龙亡而虎逝耶。回望北阙。天日杳茫。越瞻南厓。松柏荟翳。伏想尊灵。当有迟迟吾行之悲。而天乎神乎。使公而至此者果谁也。文演之受知于公。今既十有馀年矣。诱掖劝勉之教。奖许期待之笺。铭在心肺。而今玆之来。视而不见仪形。听而不承警咳。只是丹㫌悠扬。粉字晻暧。歼歌一曲。公之去决矣。失声长号。哽欲塞肠欲裂而已。那知数晷前病枕问候。仍作千古之永诀耶。文短言拙。不尽蕴结。伏惟尊灵俯赐临阅。呜呼哀哉尚飨。
祭文[李重夏等]
维隆熙三年岁次己酉二月十九日。大东专门学校校长李重夏。同任员讲师。敬祭于故参政大臣阳园申公灵几之前曰。呜呼。道丧文弊。运值百六。孰回狂澜。济天下溺。惟公弘毅。特立正色。学问渊闳。操履坚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5L 页
确。备阅险阨。素志弥笃。尺寸自任。廊庙硕划。卫国知本。倡开讲塾。勖我绅衿。邹鲁正学。砥柱屹然。挠之不浊。斯文有赖。伫挽颓俗。云何一夕。遽易曾箦。恸乎殄瘁。士民掩抑。矧此同塾。若摧梁木。靡所攀诲。于何考德。庶慰幽明。隐纶恳恻。抆泪拜奠。冀歆菲酌。呜呼哀哉尚飨。
祭文[徐相勋]
维隆熙三年二月二十日辛亥。达城徐相勋。谨具菲薄之奠。使家人操文哭告于故参政阳园申公灵几之前曰呜呼。世降俗薄。友道之不讲也久矣。彼平居里巷。徵逐诩诩。面而不心。轻交而易绝者。岂友云乎哉。余不敏晚而获交于公。卜邻同巷。晨夕追随。尔来十载之间。余之所深服者。以公秉德之忠信也。公之所不遐者。谓余存心于谨慎也。每临文讲义。遇事质疑。善诩过规。诚悃溢辞。义虽友生。情视亲戚。凡所以顾藉余导迪余者。孰复有如公者乎。今公之逝也。余安得不恸哭悲伤而不能自已乎。呜呼。今圣学不明。士无正业。邪说横流。民丧本性。则汲汲以扶植斯文为务。力挽狂澜。死而后已者。非公谁欤。国势扤捏。民心震荡。艰虞溢目。莫保朝夕。则断断以维持宗国为志。不慑不挠。神气愈整。一身挺担。馀无所计者。非公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6H 页
谁欤。是固平素责于公而望于公者。而公今遽归。将孰继之。公而有知。虽于冥冥之中。介介岂能遣诸怀耶。悲夫。罕生逝而国侨无与为善。钟子去而伯牙无复赏音。屋梁落月。怀德仪而可忘。山阳暮笛。感旧游而永伤。呜呼哀哉尚飨。
祭文[李冀夏等]
维隆熙三年己酉闰月辛巳朔十九日己亥。李冀夏等。谨具菲薄之奠。哭诀于弘文馆学士阳园申公之灵曰。呜呼哀哉。公之出世也。朝野之倚望。如泰山乔岳。不见运动而功利覃及远迩。风云之际会。仰龙翔凤翥。不求媚悦而契合交孚上下。位跻崇显。身佩安危。其爱君忧国之诚。终始靡懈者有如是矣。公之学问也。以命世之才。兼华国之手。别利器于道场。竖赤帜于文苑。道丧文弊之馀。自任以振起士类。扶植世教。乃者创立大东学会。使聪俊子弟咸知进学之循序。庶期成业之有日。以是四方学者以公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其令人之景慕者有如是矣。公之处家也。性厌芬华。清净自持。衣服取其洁也。不愿人之绣縠也。饮食取其精也。不愿人之梁肉也。几案器物。取其有定处也。不愿人之雕镂侈丽。至于事为施措。非其正大。恒所靳靳。交游过从。非其道义。未尝数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6L 页
数。其饬躬之守约者有如是矣。盖于公之生平大略。已是中外耳目之所睹记所钦慕。而今公之殁也。已矣乎。苍生靡所依庇。朝廷无有稽疑。斯文易致坠绪。为学恐难进步。则此实大有关于时数之阏塞。世道之浸衰。是岂细忧也哉。孰谓公遽尔骑箕而去。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公若有志。念到时事。灵其回徨恻怆。玄柩丹㫌亦必有不忍即堩。而抑或厌世之溷浊。洁身而逝乎。反又思之。死生在天。脩短有命。不容人力于其间。则复初正终。天所以成就之。岂敢以微私之颙仰。恐为累于君子之德哉。然而古所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者。亦于公谓之矣。顾以眇末。受知于公。依履舄之馀光。挹桃李之遗芬者。已多年所。及闻公之怛化。生意尽矣。从玆以后。脩夜泉涂。謦欬冥漠。千里之足。无地可展。半焦之音。何处更赏乎。日月云迈。绋翣将启。以一卮之奠数行之文。寓哀告诀。少慰公心。而竟何益哉。万古邃古。秪增沾臆之泪而已。惟公鉴之。呜呼哀哉尚飨。
祭文[韩准锡]
我申文献公阳园先生。以隆熙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奄捐学社。门下生西原韩准锡。远隔千里关外。同月二十九日。始承幽音。拘于家贫时艰。未克奔哭于几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7H 页
筵。而居诸荏苒。区区微蕴。无以自宣。永为平生之恨。于是搆数行文。其翌年二月二日。付于邮便。以到抵日。俾灵筵执事。告于先生之灵曰。呜呼。之人一身之在我韩同胞之中。犹恒河之一沙太仓之一米。而其存没之际。有关于邦家之运斯文之厄者。非大人君子。不足以当之。余以所闻。如先生者岂非其人哉。曩于先生之丧。 上特降圣旨曰此重臣性操坚确。学识渊富。立朝三十馀年。劳绩茂著。汲汲以扶植斯文为己任。逝单忽至。伤衋曷喻。此可见先生之平生。而伊时小子得见各报馆新闻。则有曰公以文学大家。设大东学会。热心教育。负全国声望。故今其卒逝也。全国儒林莫不哀惜者。以公慨叹孔孟之道。挽近降衰。而期欲振兴发展。抱其宿恨而逝。有曰其病笃之时。绝无他言。惟曰我则欲扶吾道而志终未就而死。所愿者凡我同志。为我国为孔孟先师。扩张儒教云云。吁然长叹而瞑目。则可想其笃志于孔孟之学。至于发引时大韩新闻第四六七号杂报栏内。又有曰其送葬者。不拘晓天酷寒。而自各大臣元老贵绅士儒林千馀人。送至国门外。永诀悲恸。公非有势力财产。而送者之如是多。而个个衷心爱惜者无他。盖由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7L 页
公之平日素养。以孔孟道德。交人以道。爱人以德。至近年风俗淆薄中。为设学会。以敦厚道德矫正风教为自任。而吾道渐衰。至于难挽。则慨叹成病而死云云。此是公布天下之文。而言之乃尔。则先生之为先生。推此可想。若先生者。真可谓不负所学者矣。昔晦翁谓南轩之亡曰忧国成病而竟至于死。今之论先生者。一何相类也。呜呼。先生以赫世名臣之肖裔。早游儒贤之门。得闻大道之要。未出而已名闻朝野。既出而少试所学。则世与我违。到底无着手处。儒者之难遇。从古而然。况在叔季乎。不知者只称其文学之宗匠。知之者亦不过谓才德兼备而已。恶知其大心众生。自任以斯文世道之重也耶。至其炳然丹衷。忧道成病。致死而后。举国之人。莫不许以古之殄瘁大臣。而拟之于颓波之砥柱。俱烬之灵光。则小子于此。亦复何言哉。先生逝后。朝廷表其忠贞而旋有节惠易名之典。士林追其志愿而尚保孔子教之会。是则少慰于先生之身后者。而但小子以遐陬晚生。获遂登龙于按北之日。而猥蒙知遇。迥出馀人。至以小子教任荐报事。曲尽另念。而纵未结果。是乃小子数奇攸局。何有损于六一荐士之盛德耶。及其递归之时。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8H 页
饯拜于西湖也。握手惜别。寄语郑重。还朝后亦陆续有书。如小子之贱陋。何以得此于先生哉。趋登亟席。再叩洪钟。指俟后日。遽承启之之报于千万匪意之中。是实攸关于斯文世道之气数。而岂不尤切于小子依仰无地之心哉。缄辞千里。略摅所赍壹郁之怀。而惟昔子瞻之祭欧公也。为公私之恸。则今也小子之哭先生。岂止哭小子一身之私而已哉。不昧先生之灵。庶有以鉴谅之哉。呜呼恸矣。呜呼恸矣尚飨。
祭文[金宝铉]
维岁次己酉闰二月辛巳朔十六日丙申。同文生光山金宝铉。谨具菲薄之奠。再拜敬祭于近故尚书阳园申先生之灵筵曰呜呼。天资英迈。德量宏厚。学术文章。罕出其右。妙年释褐。名动一世。历扬清秩。左右侍卫。承天之恩。位跻上卿。志存经济。耻道不行。自任之重。伊尹所进。和气蔼然。与物信顺。法学两部。已试有验。扶我宗教。厥功谁念。包拯之戒。特书揭壁。虽直必枉。不见干嘱。直歼凶贼。愤泄神人。丹忠报国。有辞万春。世变百千。往来屈伸。夷险一节。秉心惟均。讨逆抗章。据义阳秋。儒学一部。圣道源流。能文好礼。见重异邦。远近同辞。维国之光。刚健静重。宜享耄期。云胡遽逝。天难谌斯。昨秋拜话。夜刻迟迟。遂成永诀。我心
阳园遗集卷十八 第 398L 页
伤悲。上恸世道。下哭吾私。呜呼哀哉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