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阳园遗集卷七
阳园遗集卷七 第 x 页
阳园遗集卷七
 序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48H 页
竹岩精舍奉别诸君子序(丁亥除夕前二日○三冬同苦。一朝相别。怅黯极矣。爰叙所怀以相勉焉。而言辞悖慢。罪不可赎。诸君子恕而纳之。)
老谷朴圣集,霁月李刚仲,蕝里金主一,斗山李仲明,槐岩金武卿,松亭朴元汝。别芦峰申言汝于松泉金景立之精舍曰。吾辈终岁读书而无所得。子盍为我出一言。俾得以向善而背恶也。余曰诸君子自勉之耳。余尚何言哉。况余蒙騃。何说之敢道。虽然余尝闻之也。道学流俗。迭相盛衰。而天下之治乱系焉。人之始生。气用事。偏梏乎性命。物欲蔽焉。身失其则。小者涉危招灾。大者弑父与君。范浚氏曰心为形役。乃兽乃禽。徇欲而忘义。斯亦禽兽而已矣。先王有忧之。明伦而立人极。制礼法而存大防。尧舜三代之时是也。贤愚有所裁。荆棘之塞大路者辟。然后人有所赖而立焉。世代既降。圣王之化熄。末俗横流。坏礼法而自恣。中国为夷狄。斁伦纪而败天常。变人类为昆虫。利害功名之说盛行而天理丧。周末五季之时。天下殆无孑遗焉。孔孟程朱拔利海之中而自立修德。平生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48L 页
造其极。挽天下之狂澜而回之。四书六经作焉。判义利理欲而两之。斯文大明。童歌曰立我烝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道学浸微。流俗邪说复盛。废六籍而为哺啜者滔滔也。蔑四维而趍利禄者滔滔也。诸君子当此时。闭户而读书。所读者圣人之训也。存心养性由是也。希贤学圣由是也。运气不幸。汩于旧习。牵于污世。圣贤师友之言无所施。朝昼之所为。不出于私则出于俗。私者私己。是徇口体也。俗者徇众。是悦耳目也。徇口体悦耳目。此所谓下流也。孟子曰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流俗之习不除。仁义之端不充。是招物于外。自贼其身也。自贼其身则戕人病世。大祸随作。为诸君子计。莫若体圣贤之训。率礼典革旧习。私欲不得恣。天理至微。人欲至险。顺理则裕。从欲惟危。从古圣训。不啻炳然矣。呜呼。先王制礼而四海化。圣人立训而万世治。诸君子读其礼践其书则天下之乱可定。重峰先生曰天生男子。岂偶然哉。徇乎私汩乎俗。枉度平生则是逆天也。诸君子盍立大志定大法。谨出言严饬躬。以植人极哉。在自勉之耳。余尚何言哉。谓道学不能行者。蹠之徒也。谓流俗不可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49H 页
徇者。舜之徒也。诸君子勉哉勉哉。以成厥德。且不弃此汉。或赐大道之绪馀也。
再从兄▣▣寿筵序(并七律)
天地之道。不屈则无以伸。阴阳之机。不穷则无以通。士大夫之家。非零替衰微之极则无以致其兴隆盛显之功。此盖翕张循环自然之势。然其屈穷零替之际而伸通兴隆之状。已跃然而著见焉。则实又何憾于斯乎。且君子之所以处乎此者。安其分行其素。随所遇而开尽。此其所以卒有伸通兴隆之效。而亦非预期其然而后为之也。况达人者视穷达为一致。齐苦乐为同归。富贵不足以为喜。贫贱不足以为忧。则此又盛德之至而大道之极也。我家自国初以来。名节世著。德位俱尊。赫赫家声。蔚蔚文风。有以鸣国家之盛。为士林之式。而不幸近世以来。浸以衰微。然无忝先失德之累可以获其戾者。而顾能有以修身勤学守其先训之懿。则倘其所谓伸通兴隆之状。跃然而著者欤。我再从伯氏以纯静清俭之德。当屈穷零替之运。行成于家而闺闱肃然。文博于古而义理森然。贫无所求而穷不变其守。子孙服其训而乡党称其贤。其亦庶乎君子所处而为伸通兴隆之本欤。今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49L 页
当悬弧之甲。略设识喜之筵。而季氏兄歌常棣以供欢。两胤侄进寿杯而恭祝。儿孙在膝。宅相前舞。亲戚宾客谈笑游宴。天生太平而老无事。寿而且宁。贤而有其德。其福固已大矣。而极辉动筵。碧潭照杯。雍容堂奥。醉歌尽欢。则其乐又如何哉。其与位极人臣。禄至万钟。重茵而坐。列鼎而食者。不同者盖鲜也。此达人之所一视而同归者。而愚弟之公颂而攒祝焉者也。谨搆芜辞。以摅微悃。
 百世东阳毓德来。安贫乐道又兼才。淡如秋水芳名积。和似春风晚嘏回。种玉双阶斑舞动。看云十载白头催。龟莲凫藻无疆祝。更愿年年醉此杯。
聚奎堂集序
诗始于赓歌。昌于二南。完于汉魏。美于唐侈于明清。其始也言志而已。及其侈也。务外而悦苟难。志反以蔽矣。夫言志何为也哉。将以畅怀也。将以与人相适也。夫何必务外而悦苟难也哉。余短于诗。且于志则患其不立也。奚暇言乎哉。其或不得已而作焉则朴陋而已。岁辛未冬。凤鸿两友伴予读书于芦峰之聚奎堂。或黄昏曳屐。清晨拥衾。两友辄言其所志以为诗。强余俱焉。余亦黾勉赋咏。三人者之志。固未可谓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0H 页
纯乎正也。其诗亦何足观焉。顾务外而悦苟难则非徒不能。诚不愿也。夫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吾侪勉乎哉。从事于斯。以正其志而发诸言。如其音节则取诸汉唐可乎哉。遂以为聚奎堂集之序。
送李承宣载元舜七赴任成川序
李承宣舜七出宰成川府。将行。学士大夫送之者倾朝。莫不握手惓惓而惜其别也。友人申言汝独欣然执盏而言曰。是别也可喜而不足惜也。舜七通籍三年。历敡清显。可谓荣矣。行年廿四。衣绯拖紫。可谓达矣。世人之所共羡。而吾知舜七无意于斯也。去国千里。作宰西陲。枳棘鸾栖。古人之所不屑。而吾知舜七乃适其愿也。方今国家升平。朝著清明。大而阖境之治。小而一民之命。莫不由制于我。而我可以发号施令矣。凡平日得于古而蕴之中者。乃可于此而一试。岂非读书志士之所共愿者乎。况成之为府。地大民殷。苟能修富教之术。试远大之规。则绩成化洽。可以为法于一方。未可谓割鸡之用牛刀也。舜七得此而行。讵不谓之适其愿乎。且闻沸流之江。降仙之楼。山川窈窕。景物澄鲜。簿书之暇。讽咏徜徉乎其间。可以怡养性灵。荡涤滓秽。人之所谓清福。而舜七居然得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0L 页
之。是又愿之所适也。行矣舜七。吾不以别离为惜而喜其将遂所愿也。舜七莞尔而笑曰嘻。子知我心矣。遂书其说以赠。
忠孝坛处士徐公遗稿序(丁亥)
世之论至行者。莫不以忠孝为先。而论忠孝者。又莫不惓惓于冰鲤雪笋。啧啧于伏节死绥。然彼皆值其变而著其名尔。若夫处人伦之常而能殚其诚尽其礼者。独不足为忠且孝乎。呜呼。若处士徐公者。其可谓笃于忠孝而殚诚尽礼者矣。处士早年志道。律身以礼。其事亲也极甘旨之养尽怡愉之诚。其送死也哀毁骨立。几至灭性。其遇 英庙 正庙之礼陟也。攀哭行素。方丧三年。家有二坛。其一亲癠时拜天祈斗处也。其一 国恤时望哭受服处也。乡人名之曰忠孝坛。噫事亲之诚。送死之哀。人之有至性者。固或能之。而至如身在草莽。不沾一命。而服 君之丧如丧考妣者。苟非明于君臣之大伦而卓然有过人之节。能如是乎。处士好读书。每阅史至于治乱之几废兴之际。未尝不掩卷太息慨然流涕。足以见其蕴抱有素。而乃退让自晦。不求闻达。此尤不可及已。当己巳大歉。倾家赈施。所全活以百数。是乃忠孝之推。而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1H 页
教授于家乡。人化其德。至今瞻其坛者。无不惕然起敬。愀然兴感。呜呼。其可谓贤矣。何必冰鲤雪笋伏节死绥然后为忠孝乎哉。有遗诗文若干章。而不务词华。主于理胜。其玄孙泰炫欲锓诸梓。抱其稿以来。要余弁卷之文。余方谪居。不可以文字酬人。然悯泰炫之诚。且慕处士之贤。遂为之书。
三乎契序(己丑)
契何昉乎。昉于兰亭也。兰亭可师乎。曰清谈不足效也。唐之九老。宋之耆英。契之盛也。其可效乎。曰文章名德。非夫人之所得拟也。后之人。不修契则已。苟欲修契。其必效蓝田之乡约乎。不曰德业相劝。礼俗相交乎。瀛俗尚文。其髦士若干人。相与结社。约以春秋修契事于名山之净土。契员宋允行以语余。余曰子之契何名乎。曰三乎也。三乎何取乎。曰论语首章之三不亦也。曰三乎之义大矣。诸君能不负是名乎。曰安敢望乎。欲以顾名思义而相勉励耳。余曰善哉。其德业相劝之意乎。契之日。将何为乎。曰将习乡饮之礼也。余曰善哉。其礼俗相交之意乎。士习荒嬉。弁髦六经。而诸君独有味乎论语首章之训。不亦韪乎。末俗浮靡。笆篱礼防。而诸君独从事乎揖让劝酬之仪。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1L 页
不亦盛乎。率玆以往。其何远之不可届乎。虽然有一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必也识礼之意。体礼之实。然后可以不负于礼。识礼在乎穷理。体礼在乎力行。穷理力行。顾非所谓学乎。人不知而不愠者。成德之事也。有朋自远方来者。及人之事也。成德及人之本。不在于学而习之乎。然则三乎之要。又在第一乎乎。诸君处乎家则读书而体验。交乎友则观善而讲磨。优柔涵泳。恍乎有得。淬砺积累。确乎有立。然后至于春秋会礼之日。宾主拜揖之际。谦和之容。蔼乎其可挹。周旋之仪。蔚乎其可观。则于以成德而及人也。岂不绰乎有馀裕乎哉。将以踵蓝田之约。追九老耆英之风。而轶驾乎兰亭之上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是为序。
会元契序(辛卯)
干支皆强名也。若无与于人事。然观古人之外事用刚内事用柔。则气运之盈虚。天人之交际。亦有不可诬者矣。甲者干之首。生物之甲坼也。子者支之首。天一之始生也。故甲子为六十之元。巍然为岁月日时之始。生于是年者。其禀气宜秀异。其自期也亦岂可同于常人乎。宋凤浩致允聪明恬雅。志于古人之学。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2H 页
洵瀛洲之秀士也。致允实以甲子生。其宗族乡里同庚者又若而人。乃谋结社设会。相与讲习而讽咏焉。余闻而嘉之。语致允曰文墨之会。世多有焉。而同庚者难得。同庚之会。世或有焉。而干支之甲子尤难得也。诸君之会。不亦奇哉。虽然诸君之会。宜有相勉而相期者。天既赋吾以甲子之干支。而吾不做甲子之人可乎。曷谓甲子之人。甲子者干支之首也。吾能耻居下流而要作第一等人。则斯甲子人矣。甲子者干支之始也。吾能革其旧染之污而濯励自新。则斯甲子人矣。凡世间荣达利禄滔滔营为者。皆乙丙丑寅以下事也。惟道与义。为甲子之物。诸君一念孜孜于道与义。则不患不为甲子人矣。诸君倘有意乎。但瀛之为乡。海堧僻陋。其于地也诚癸也亥也。居癸亥之地而欲为甲子之人。则非百倍其功不能也。间界悠泛。不济事也。我愿诸君涤旧习立新志。无徒以翰墨声律为事。而惟道义之是讲。自今年之会为始。则今年又为诸君之甲子。吾将拭目而俟其成焉。致允请禊名于余。余名之曰会元。而序其说如右。
四圆契序
民吾同胞。横渠岂苟为大言哉。体天地之塞。性天地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2L 页
之帅。尔与我一也。非兄弟而何。夫既为兄弟矣。则何贵贱色目之足问。虽然时隔古今。年异老少。则尚是差先差后之兄弟也。若乃生同一年。居比一乡。则是无异并胎而双生。其为同胞也。不其尤切矣乎。砺山宋平叔敦信有干。读书好古。慨然有利人济物之志。壮年尝游京洛。周旋士大夫间。及其老大而志无所就。则退隐于瀛洲之旧山。自号曰南云。既而选乡中之年同而契合者于儒士吏胥市井倡优各得若干人。人出财若干。取其息以为岁时聚会饮宴之具。命之曰四圆之契。契之日。四色毕集。士论经吏谈文。商贾述四方之谣俗而倡优供其歌舞以为乐。泯然忘形。尽欢而罢。南云之意。岂徒取其岁时游宴之乐哉。盖其利人济物之志。既不得广施于一世。则聊以自托于乡井之间。而寓同忧共乐之义也。其必同庚之选者。取其尤切于同胞也。其必四色之毕收焉者。不通乎上下四方则无以表吾一视无间之意也。呜呼。观乎此契者。仁爱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彼苛别流品。妄设畦畛者。岂不龌龊然小丈夫哉。昔田横之客重峰之士。未必是一色人。而卒之同患难共死生。如彼其卓绝者。亦曰其志之同而义有以感之耳。此契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3H 页
之人。年既同而契又合。其仁爱足以孚洽而约誓足以固结。则吾知其虽当死生之际。其必相卫如手足。不变如金石矣。是则不但同胞焉而已。竟是一人也夫。是可书。
送宋生桂宪序(壬辰)
余居瀛洲七年矣。见其乡人士。大抵汩没科臼。膏肓陋风。虽稍有才志者。亦皆因循浮沉。未有以自拔也。其能励志向学。归依长德。闻见不滞。于遐俗。动止稍遵乎小学者。今于宋君桂宪始见之。殆乎喜不能寐也。虽然此事有二难焉。不得不为君言之。夫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吾见多矣。近世之冠峨服伟。自命为学者。其心岂尽为己哉。不过慕学之名。以之获标榜邀声价而已。甚则不免有子张干禄之心者。盖十而八九。如此者虽终身为学。亦伪而已。古之人不然。其为学也。如茶饭裘葛。以为不可不为而为之而已。曷尝见饥食寒衣而求欲人知者乎。然非实有见乎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则何以能专为己而不为人哉。此一难也。其或稍知其为吾所当为。而立志不坚。著跟不牢。进锐退速。中途而废者有焉。乍作乍辍。老大无成者有焉。噫。古语曰精诚所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3L 页
到。金石可透。金石犹可透。况乎身心言行。其机在我。苟吾志之一立。学焉有不成者乎。又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巫医犹不可为。况乎道德之大性命之奥。其可以无恒而求之哉。天之悠久。以其常运而不息也。日月之恒明。以其纯一而无杂也。草木之敷荣而结实。以其生意之无间断也。故君子则之。自强不息。倘于造次之顷。一念少懈。则此心已放。前功尽隳。此又一难也。然苟能真知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如饥之求食寒之求衣。则虽欲少懈其念得乎。真知之方。在乎读书而穷理。读书穷理者。二难之对證剂也。君读书甚少。勉之哉。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无使稊稗之秋。笑五谷之不熟也。
心画契序
万事皆本于心。而艺业尤为心之符。礼乐者心之节奏也。射御者心之发纵也。书者心之画也。数者心之运也。古之圣人。患人心之出入无时。顷刻万变。无物可以把捉。故作为六艺之文。使人藏修游息。以持其心。又以观其邪正而矫揉检制之。其意深矣。降及后世。乐与御俱亡而礼亦坏焉。惟射书数尚存。然射兼巧力。文弱者难能也。数理奥妙。粗浅者莫测也。惟书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4H 页
于儒者事最近。虽妙少童稚。尚可以勉而习焉。金君德有固穷读书。暇日作字。遒健骨立。如钩藤老木。虽偃蹇枯槁而生意蔼然于其中。其法固有所传受。而亦足以验其心之劲直。可谓能一艺者矣。寓于贝州。贝之青衿冠童从之学者如云。德有辄教以画法。非徒阵诀之为尚。盖所以检制其心也。既而诸生相约结社。每春秋一度。契会于德有之室。将以习礼讲学。而馀力及于笔研。诚盛举也。约既成。命之曰心画之契。而求一言于余。余惟心正笔正之讽。即此是学之训。颜氏之戒晦翁之铭。与夫乡饮乡射相见相揖之仪。前贤之述备矣。余复何说之赘。请以心画之说。举一话头可乎。夫握管于指。濡墨于毫。以挥洒于简牍之上。其去吾方寸亦已远矣。而其邪正厚薄腴瘠虚实。宛然吾心之肖者。是果孰使之然哉。得非不可思议之事乎。诸生倘能思之又思。默然有悟。则其于学道学书存心攻艺。亦殆庶乎亦殆庶乎。
仲氏梨山先生六十一岁寿序
吾家以名节文章。著于东方者。且千许年矣。至我仲氏梨山先生。承训家庭。励志贞苦。事亲竭力而诚通神明。居丧尽礼而哀动路人。在乡则有彦方,仲弓之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4L 页
风。𦲷民则有子贱,文翁之化。一生处穷。人所不堪。而清介之操。终始不渝。于世间事物。泊然无所嗜好。而独拳拳于经传。此则先生之著于行谊者然也。世之人亦多知之。而至其心术之微。道德之蕴。则有世人之所不能知者。慨自先正世远。大道日晦。俗流时辈之滔滔焉日趣于利者。固不足言。而其或有意于程朱退栗之学者。往往蹈袭口耳。先自标置。甚者言行矫伪而无其实。规模隘陋而无以居之。惟先生禀刚正之姿。具远大之识。自其早年。固已卓然有见于大本。见善如渴而非近名之为也。疾恶如雠而非血气之使也。中岁以后。益慨然以学圣贤尽人道为志。读经传则务求大义。反复玩绎而不能已。遇事物则先辨义利。沛然行之而莫能御。自夫动静语默日用服食。以至奉先理家居官接物。无不隐之于心而揆之于道。不牵于俗。不泥于古。而惟义之是适。其于书史涉览词辩著述。举不以屑意。而所求者惟道而已。所治者惟心而已。积之既久。而所见日益切实。所存日益诚笃。言行一致。表里洞彻。盖有蕴之于中而未宣于外者矣。未有行之于躬而诚或不逮者也。先生之于道。可谓知所本而得其要矣。今之世为士者亦多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5H 页
矣。剖析章句。扬扢理气。宋儒东贤之书。如诵己言者有焉矣。淹贯古今。博通时变。谈当世之务。如指诸掌者有焉矣。啜古人之糟粕。采百家之英华。作为诗文词采烨然者有焉矣。先生之于是数者。固或有不逮焉。然抑皆外也末也。若乃见性命之大原。揭义理之大纲。截然壁立而利害祸福不能夺。坦然路明而诐辞曲说不能眩。措诸事为而牢确精致。发诸言议而磊落光明。见诸容色而严毅敦粹。以至于文辞字画之初不经意。而亦皆简当典雅。浑然天成。虽暗中摸索。而可知其为正人君子者。当今之世。惟先生焉而已。虽求之近古。亦未易多得。此则世之人所不能知者也。噫使先生出而用于时。则面折廷争。伏节死义。固不足为难而盖将致力于本源之地。追古大人之为者也。惟其独立乎其大者。而无曲艺小数巧令色辞之可悦于人者。故不为世所知。而先生亦自知不合时宜。早谢举业。绝意当世。晚虽黾勉试二邑而非其志也。箕善早失所怙。受学于先生。先生之于箕善。实兼父师之恩。而箕善之于知先生也。亦或庶几焉。顾乃不肖无状。涉世不谨。堕落阮堑。以贻先生忧。可胜恨哉。自顷以来。先生愈穷约靖处。而忧病又从以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5L 页
侵寻。然充养有素。真元内劲。松柏之寿。盖未可量也。今年九月九日。即先生六十一岁之晬辰。而太夫人在堂。春秋八十有四。白首斑衣。诚人家稀有之庆也。乃穷匮日甚。无以张筵而饰喜。箕善尚在谪籍。又不能归奉一觞。少伸抃颂之私。此其罪万死。不足以赎。而其情理之戚。又世之所未有也。辄缀芜辞。再拜而遥献之。系之以诗曰。
重九重回岳降期。晬颜华发下经纬。黄花粲粲證心契。寿曜煌煌放德辉。陶令归来惟短褐。莱翁老去尚斑衣。南飞一雁休相忆。缺界团圆从古稀。
南阳宋氏花树契序(癸巳)
爱亲故友于兄弟。尊祖故睦于宗族。斯义也人皆知之。而敦恤之风。罕见于世何也。其病有四。一曰族孤。绵绵了了。如子云之五世无他扬者。皮既不存。毛将焉施。二曰族繁。蛰蛰薨薨。子孙千亿。充闾舍溢州郡。出入周旋。耳目所接者。无非吾宗族。则虽寿张江州。固不能人人敦恤之矣。其视如路人宜也。三曰族散。分参商异乡国。死生吉凶。不相闻知。猝然遇之于秦楚之郊。尚不识其面目。奚敦恤之能图。四曰族贵。人之贵显。宗族之所荣也。然既贵而不骄其宗族者鲜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6H 页
矣。于是怨隙生焉。忮嫉兴焉。甚者相为仇敌。曾路人之不若。故欲合宗睦族。不替敦恤之风者。其惟不孤不繁。聚居而门寒者乎。此南阳宋氏花树契之所以作也。南阳之宋。为东方稀族。而在瀛洲者颇繁。其居县西之城里者为十馀家。地南荒僻海之陬。故世鲜圭组。而以耕读为业。宜其能相保相爱。喜庆忧吊。愈久而勿替也。秀才敬淑甫。宋门之秀也。要余一言以相是禊。余曰子之宗。既无四者之病。则其于合宗睦族。宜无待更勉。而必契乎云者。岂不曰属远则谊易阔。家寠则礼易疏乎。余闻上古一于醇而已。后世有誓有盟而人心日趍于漓。不务其本而惟末之是讲。则契愈勤而情愈替矣。何谓本。爱亲尊祖是已。于吾虽有亲疏。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苟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友睦之心。有不油然而生者乎。君读书志古人之学。必有以反诸心而求其本。奚余言之赘也。敬淑曰然则契可废乎。曰否。契焉而懋其实可也。
丽泽契序
砺山宋伯春。与其邻里乡党生同年者三十馀人。结为一社。既列姓名而明条约。来徵弁卷之文。且谋契名。余曰子生何年矣。曰丁巳也。曰纳甲之法。丁巳属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6L 页
兑之始。盍名曰丽泽乎。伯春曰吾闻丽泽为朋友讲习之象。今吾之契。只取同庚。士农雅俗皆与焉。非专为文墨之会也。将如是名何。余曰不然。易象取其大者尔。凡世之相说而相聚者。皆丽泽也。奚独朋友讲习也。且子之修是契也。直为群饮嬉游之计耶。将以讲信修睦。追潞公蓝田之遗风耶。凡同是契者。其衣缝掖而戴章甫者。当讨论坟典。切劘道义。献酬之际。蔼然有揖让弦诵之风。则是固朋友之讲习也。若其黄冠袯襫之徒。亦宜谈桑麻劝孝悌。使之守望相助。患难相恤。浸浸兴于忠厚勤俭之俗。则是亦朋友之讲习也。何必读书然后为讲习也。苟使春花秋月。醵钱设席。欢焉相得。衎然相乐。峨僛号呶。言不及义。尽兴而醉。閧堂而散。以为吾之契事已足。则吾不知其可也。子气醇而志恬。读书而慕古。乡里称善人焉。谅能顾名思义而滋丽泽之益也。伯春欣然曰愿与同契者勉焉。因次其语以为之序。
远斋集序(甲午)
世之论华阀大族者。必以名位。而不知名位之有其本。何谓本。经行是已。苟无经行而徒有名位。则无源之水。其涸可立而待也。其或处在穷巷。世有经行而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7H 页
未得名位者。其声势虽不足以动人。而学传于家。德化于乡。蔚然为一邦之仪式。譬如古木老干。虽无春华之耀。而根盘枝竦。俨立坛社之上。里人仰之以为依庇。其视朝槿之荣。果何如也。余读远斋集而有感焉。公家自苇南提学以来。以文学名检为世业。迨乎中叶而泗川之气节。持宪之经学。尤显于世。世传诗礼。至于公而不替益笃。宗族称其孝友。乡党服其信义。以至世之大人先生。皆推诩而叹赏焉。一邑之言法家善士者。必以珍原氏为称首。虽谓瀛洲之乔木巨室。未为过也。公之诗文。虽寥寥数编。而每惓惓于阐善裕后。高尚之志醇古之风。溢于词句之表。其可敬也。余未及识公。而识其胤重柏甫。重柏亦纯谨笃厚克承家传。其子弟皆恂恂如也。余闻积之厚者。其发必大。异日何患乎无名位也。重柏要余一言以弁卷。故书此以归之。
樵隐李公诗集序(戊戌)
经曰天道福善祸淫。世人疑之曰善未必福。恶未必祸。报施之舛。从古伊然。圣人殆欺余者。谈者莫得以解也。余尝反复而得其说。夫伉厉以为直。激烈以为节者。高则高矣。斲饰以为容。衒耀以为文者。美则美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7L 页
矣。然或偏于肃杀而少及物之仁。或近于矫伪而丧天赋之真。要之皆非德之善者。故往往为造物者所忌。而不能邀福于天。惟温良以处己。忠厚而爱物。安分乐善而不求知于人者。乃为善之善者。如是而不享受福禄。施及来裔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福善之天。孰谓不可谌乎。忆余少时。晤李知郡秉纶,李承宣建容于京师。二君亦在妙龄。而容仪秀雅。饬躬而不诡。循俗而不荡。处轻肥阐仕涂而谦恭如寒士。余心敬服之。相得甚欢。而意其有所受也。迨余阅尽万劫而自海上还也。世变沧桑。旧交零落殆尽。而二君独无恙。位不甚显而家业不堕于前。迹不甚晦而雌黄不及于身。历选当世之人。福禄鲜有及二君者。余尤异之。以为非承袭家训。传受心法。深得立身处世之规者。其安能如是哉。及从承宣得樵隐公诗集而读之。始信余言之不诬也。公承宣之大人知郡之长兄也。位至二品。寿跻八耋。承先人之绪业。一生无箪瓢之忧。而孝友恭俭。训子孙以义。恤宗族以仁。不乐仕进。屏居田庐。家愈康门愈赫而公愈兢兢有循墙之惧。平居无所嗜好。而独好为诗。其诗不事雕绘。惟适其志而兼寓箴警训诲之意。故恬约和平之气。蔼然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8H 页
溢于词句之表。呜呼。如公者其可谓温良以处己。忠厚而爱物。安分乐善而不求知于人者也。所以能持盈保泰。终享遐福。裕后昆而未艾也。世之不信经训者。观乎此而可以祛疑矣。承宣以余为旧交。故徵一言以弁卷。余不敢辞。
大韩历代史略序(己亥)
学者之于经史。体用相资。经纬互织。如车轮鸟翼之不可废一也。然劬经者鲜能极深而研几。则与其剽章句而诵帖括。孰若读史者之淹贯古今之变。昭揭兴亡之鉴。瞭然易知而历然可證耶。史之为学。其大矣哉。我韩之读书者。但从事于中国之史。蒙稚之初受业也。不曰有巢燧人。则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通儒达士之扬扢谈论也。不曰秦楚燕赵。则曰汉唐宋明。而倘问三韩罗丽之事则茫乎其莫稽也。是何异于不识父祖名字而谈邻里之家世乎。是无他故也。书籍未备。印刷未广。所资者只西来支那之书。而本国史则编帙无多。末由得而读之也。有识之窃慨久矣。自 国家创设学部。教育人才。编辑剞劂。所成教课书有若干种。而尤惓惓本国之史。然规模制作。尚多未尽善也。 光武三年。始刊大韩历代史略五册。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8L 页
上自檀箕下逮 本朝。编年纪事。略仿通鉴节要之例。随编随印。阅春夏而功告讫。盖前后主其务者。编辑局长李君庚稙,李君圭桓。而编摩纂述则出于补佐员金沧江泽荣之手。简而不佚。详而不猥。笔削有意。起伏有法。足令读之者。一寓目而尽四千年兴替沿革之故矣。印之广而传之远。行将家藏而户诵。则童幼初学固可以藉手而卒业。庶几先熟于口耳而老儒宿学亦当资为标题。得其要领。可以深究风气之嬗而默识损益之宜矣。其有功于史学也。岂不伟哉。李局长圭桓。以余尝莅是部。与闻其役。要余为之序。余不敢以不文辞。是岁六月之吉云云。
辅仁契序
书者载道之器也。非道人不能为人。非书道无以自传。使斯人外伦常废礼义。与禽兽杂处。则固无藉于书。不然则必读书而讲道。然后始可以修人职也。世之谈者。乃曰读书者皆腐儒也。无补于事而适足以害之。汉文可废也。吾不知其何说也。今读书之种子将绝矣。无论都鄙山野。苟有聚徒讲学。咿唔于室堂者。未尝不欣然艳闻。如云和天乐之入于耳也。春川之麒麟面万山中也。峡俗僻陋。虽在右文之世。罕闻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9H 页
弦诵之声。近闻士人金柱滢以谨饬老儒。倡学一乡。选诸生二百人。每月望会讲于村塾。春秋行乡饮酒礼。以讲生中有志能干者崔大永为有司董其务。命之曰辅仁之契。行之四年。儒风蔚兴。府伯闻而嘉之。许以该面废公廨为讲堂而揭额以表之。呜呼。今世安得有此事乎。将天不欲丧斯文。寄硕果线阳于荒鄙穷峡之中。以待其来复耶。愿诸君益加勉旃。永远无替。无雕绘之为务而经旨是研。无口耳之为尚而实用是讲。因书而入道。成材而需时。使世之人。不敢訾读书之儒。而知汉文之果可以康济身家平治天下也。崔大永求文于余。因书而归之。
赠山米溪东归序
山吉米溪子。日东名士也。妙年入清国。周游燕齐吴越。学成满腹文章。而尤以诗著名。顷随使节驻我韩京。设南山吟社。每良辰佳景。与韩清诸名胜。引觞赋诗。风流文采。照曜汉川者四三年于玆矣。与余相得甚驩。今年之秋。被召还国。余往饯于诗社。又就访于寓馆。握手而为别。既以诗叙离怀。又序以申之。夫人世之最不可堪者。莫过于别离。而况中年知己万里分手者乎。宜吾与子之黯然无以为怀也。然后会有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59L 页
期。且丈夫当以道德功业相期勉。不当为区区儿女子语也。抑余有凭子而致意者。曩余因子得所谓韩城文雅而读之。乃日本丰岛洞斋先生所著也。读至批西人言韩国用儒教致国不振说。不觉击节而叹。以为获我心而搔我痒也。其说曰西洋人曰朝鲜之不振。一由奉儒教也。唉乎洋人不知儒教之为儒教。妄容喙耳。夫儒教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养老尊贤开物成务利用厚生治天下之大道也。以此大道治天下则天下可运之掌也。今朝鲜之奉儒而奄奄无气息者。非儒教之罪。而由奉儒教不得其道而已矣。夫纯锦之烂绚而断零用之则不若葛布。稻粱之膏味而炊爨失其宜则不及稊稗。虽韩人学儒教。不过乎文字章句熟语摛辞之间而已。莫有复养心性鍊志气。杀身为仁。忠信以为甲冑。礼义以为干橹之意。又莫有开物成务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肇域四海之心。无乃非舍儒教之骨髓而取其皮肤乎。彼支那数圣降诞之地。后世贤哲又辈出。而其风萎薾不振者。亦惟寻章摘句以为教。八股回文以取士。致志气索然。教徒为文具也。韩效之而致然。岂儒教之罪也哉。洋人不知儒教之味。徒谤以为儒教之罪。犹如不知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0H 页
失炊爨之宜而归罪于稻粱也。盖洋人精技艺而粗心术。儒教先心术而后技艺。呜呼。使支那与韩。善治心术而讲技艺。则内坚外健。与我日本。相提携联镳于东方。则虽露英普佛之凶雄。何足惧焉乎。噫何其与余平日之迂论。如持左契而相付授乎。世之袭皮肤为儒教者。墨守章句。视时务如异教。其或驾溟渤环地球者。骤喜新奇。弃宗教如弁髦。过犹不及。均未知儒教之宗旨者也。惟深知明德新民至善之趣。洞解正德利用厚生之训。反覆乎行夏乘殷服周舞韶之意者。然后乃可语此。而历数一生交游。鲜有谈到。而惟于洞齐先生之文始见之。呜呼。旷世知音。犹有不同时之叹。况并世而不相见。当作何如怀耶。未知先生年未癃老而尚可以驾风破浪。西游三韩乎。又可以际遇明时。快展素蕴。以幸东亚乎。倘或息交倦游。无意斯世。可望而不复可亲乎。是皆未可知也。然区区烦子而致意者。要使先生知我韩有会心人。而亦使文人志士之览是序者。知体用本末之序不可乱功不可阙。而不迷于所从也。若米溪子则既已学成识透。岂待洞斋与不佞之言也。
玉果郡志序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0L 页
湖之南有环山带江。方三十里而为邑者曰玉果县。乙未更张。无论州府郡县。一以郡为称。故今为郡。郡距京师六百有馀里。然以其为河西先生所尝莅之邑。故民俗淳而士向学。世拟之于扶沟同安。而我曾王考素心公知县三载。病没于京第。士民追慕。立兴学碑。按公墓志云县人颂之曰古有河西金先生。今见我侯。呜呼。公之所以治民。民之所以慕公者可知矣。余尝赴谪过谷城。轿夫举手西指曰此通玉果路也。余不觉愀然起桐乡之思。如过桑梓松楸。而恨不得入焉。 光武己亥。李丈教承莅郡之明年也。政清弊祛。朱墨多暇。乃与郡之章甫。重修邑志。遣士人沈景泽问序于余。以余义不敢辞也。阅其图志。雪山,梯川之崔巍而演逦。倚云,涵碧之清旷而萧洒者。足以詑其形胜。而至于赵学士,柳月坡之伟勋卓节。许孝子,边孺人之至行苦烈。与其他儒素隐沦之踪。宦业门望之著。磊落于数百载之间。则虽畿辅之间名邑大都。未必专美而先驾矣。是不可以无志也。三复以还。感叹久之。因曰我愿从玆以后为宰者绍先正之治。为士者读先正之书。守朝廷之法而讲圣贤之道。驯致民产阜而狱讼息。文风振而礼俗行。则邑虽小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1H 页
而名益高。四方将来取法矣。又岂但为今日之玉果而已哉。此我曾王考惓惓未卒之遗志也。聊以是勉之沈君。且以复李丈焉。
心契序
心者。身之主也。万事之原也。契之为言合也约也。今人以结社谓之契者。其始盖出于兰亭。然兰亭之契。乃祓除不祥之名。王逸少辈因上已修禊事而宴集也。今之去示而单称契。以为醵金设会之名者。殊无稽也。然凡朋类之会。必志同而道合。又必有约契而守之则谓之契也亦可矣。吾乡之少年若而人。会文游艺之馀。相与结社而立约。将以讲磨道义而敦君子之交。助恤哀庆而兴古人之俗。其条规略仿蓝田考亭。而一年一会。以为畅怀读约之期。洵美事也。命之曰心契。契之名亦多矣。未闻以心名者。其意可知也。万事皆本于心而契为甚焉。久要而不忘。立信而不爽。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况居今之世而欲讲古之道者。非心岂能办乎。虽以一时之好意思。佥议同而约款定。然苟无一瓣诚心孚朋侪而彻终始。则吾见其朝设契而暮败盟矣。既标之以心则可谓知所务矣。是契也其庶几乎。虽然心不能徒为心。彼出入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1L 页
无时冰炭无常者。倘无以操之则终亦丧之而已。操之之术。其惟敬乎。家儿昊永亦与是契。故弁是语于契卷以戒之。
拱震契序(庚子)
易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盖天降圣智。首出之人。则又必生贤俊之士。以佐其下风。此理之常也。若乃年纪之相侔。干支之相同则其声气之感。忱诚之凑。宜其如众星之环北辰也。惟我 东宫殿下。挺睿圣之姿。著仁孝之闻。匝域臣民。攒颂悦服。莫不愿少须臾无死。伫睹三五之治。而寰毬万国。亦皆翕然想望其风采。斯诚我韩亿万年无疆之休也。 降诞之年。即 开国四百八十三年甲戌也。是岁也值千一河清之会。际五百中兴之运。日月星辰萃其精。山川岳渎毓其秀。既已笃生圣人。而馀气轇轕。又不得不钟为人物。故甲戌之生。实多贤俊。士人金钟九,进士申商雨,李范哲等数十人即其人也。诸君生于簪缨之族。抱其英豪之才。早读圣贤之书。以立其本。傍通时务之宜。将需于世。虽位不沾一命。常怀忠君爱国之心。而于 东宫殿下爱戴尤倍于人。如子弟之慕父兄。手足之卫头目。一片志诚。自然发于肝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2H 页
膈。有不知其所以然者。于是设为拱震之契。气节以相许。忠义以相励。将以春秋期会。勉德业而申约誓也。呜呼。天之生材。意非徒然。人之有志。其事竟成。异日佐我 小朝而吻鱼水之契。致郅隆之化者。顾不在若而人耶。若公瑾之于吴侯。顾悦之于梁帝。陋矣不足说也。李君范哲。为余道其事。仍请弁卷焉。余乐闻而为之序。
淡成契序
湖南为我韩文明之区。而金州之山水尤为秀丽。故其人彬彬多缝掖之士焉。徐侯载雨之莅是郡也。郡人士从游者众。暇日论文赋诗以为娱。既而相与谋曰交游之道。贵于久要。盍结社立约。春兰秋菊。以为会期。劝规交恤。以为契的。侯虽去而讲信不替。以为平生之交乎。约既定。徐侯移赴南平。而南守前守李侯根洪来莅于金。金之士又以交徐侯之道交李侯。李侯亦欣然结纳。仍其规而成其契焉。于是二侯相继谋契号于余。且要为文以弁契卷焉。余语之曰世降俗颓。友道先坏。交游之能全始终者。未之多见。况其所谓醵金设契者。观其规约。虽井井有条。凛凛可守。而远不出十年。近不能三二年而辄废者何也。其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2L 页
交也不以君子之道故也。记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苟其定交设契之初。意在趍势而营利则煦濡以相爱。侧媚以相悦。金兰胶漆不足以喻其趣。及其势败而利去也。反面若不相识。其不下石而相挤也者几希。矧可望其全交而保契乎。此乃小人之甘以坏者也。今金之人士则初无所求于逆旅之二侯。而声应气求。其会也以文。其接也以礼。其意在乎讲信交修。以善其俗而已。二侯者亦忘其郡侯之贵。而寄以布素之交。慕古灵,蓝田之风而乐与武城之澹台游。是其交之可全而契之可久也明矣。不几于君子之淡以成者乎。请以淡成名是契。以标其美。又令顾名思义而加勉焉可乎。遂叙其语以归之。
燕岩续集序(辛丑)
文不可作。作则非文也。日月之代明。星宿之交辉。天之文也。海陆之互错。山川之掩映。地之文也。花叶之争奇竞妍。羽毛之万缬千斑。草木鸟兽之文也。是皆自然而然。初无所作为于其间也。人之于文字亦然。盖自仓颉造字。固已象形会意。而至其缀句摛辞则槩因代言达意。发于自然而不获已者也。或以述言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3H 页
记事而作。或以颁令布法而作。或以传道诏后而作。十三经是也。是皆内有不得不言之故而写之为文。故其文也理到而气充。灿然有条而井然有法。有若天然生成之活物。虽作而实无所作也。彼圣贤者曷尝有意于作为如是之文哉。后之才子读而悦之。未契其道而先慕其文。遂弊精神竭才思。仿而为之。于是乎有作家焉。是所谓文章之学也。然及其作之而成也。则气充于内。手熟于外。活机自动而若神相之。其灿然之条井然之法。依然自为一家。非苟且造饰之为。则斯乃作而至于不作者也。上而左庄马班。下而韩柳欧苏其选也。而求其活泼磅礴得气之全。写之而须眉毕现。读之而形神俱耸。随物赋形而变化万状者。无如太史氏。故太史氏之文。独绝千古。后儒谓唐宋作家。欧犹窥其藩篱。而韩则除毛颖传一篇。无近之者。呜呼。其无以尚矣。我东之作家亦多矣。菽粟味真而珩佩中度者。磊落相望。然若其超然独诣。养浩气而放活机。得太史氏之髓者。盖未之见。而近世得一人焉。燕岩朴公是也。公之为文。根于天分之高。蓄以经传之腴。其发之也如乔岳之连云而飞舞也。如大河之穿峡而奔放也。如春芽夏木之随意萌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3L 页
坼而尽情离披也。是诚作而不作者也。其或步趍踰矩。词理惊俗者。亦皆出于自然而莫之禁。尤可见其不作之妙也。呜呼。如公之文。岂不诚大家也哉。公之遗集。旧无刊本。金沧江泽荣酷嗜公文。手选二册。去年募同志付之欹劂。今年又印续集一册。力绌故选少。选少故其文尤好。尽希世之珍也。呜呼。自世降而俗漓也。文字先坏。粉饰臭腐。丑不堪观。夫孰知公之文之贵哉。而今之说者曰汉文可废也。文可废则六经亦将束阁。况公之文哉。沧江之苦心。适见其迂也。虽然倘使汉文幸而不绝于世。则后之才子欲脱离画葫楦麒之累而学为自然之文者。当从此集入。是不可以无叙。
赠李百荣南归序
曩余谪居海上。闻李百荣万彦甫瀛洲高士也。瀛在南荒。人文未辟。学者多卤莽。而惟万彦游于大方。彬彬然博雅儒者也。余不及与万彦游。而从其所与游者闻。其形容枯槁。言仪疏拙。于世事无所长。而所嗜者惟书耳。尝得览其手抄文字。蝇头乌栏。类先辈长者攻苦忘劳。矻矻于笔砚之间而不知老之将至也者。心窃赏之。恨不得与之晤言而论文讲学也。北归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4H 页
有年。始相见于终南山下。盖余在谪时万彦久留洛中。而余归之后。万彦又还乡八年而始复入洛也。一见如旧。观其容貌气像。宛然前所闻也。一夕带月而来曰吾将归矣。盍赠我言。余曰今者四方人士之来游京师者。将半都也。皆有所求。子亦有所求乎。万彦曰有。一生读书。不过寻行数墨而已。将求古人之所自得而乐者而尚未得也。余耸而跽曰善哉。子知所求矣。今世之读书者。不为不多。而如子之求者未之见也。孟子不云乎。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世或有如子之求而卒未得焉者。以有他求害之也。今子无他求。吾知其求而必得也。余求而未得者也。愿子归而求之。求而得之。来诏余以所得。则庶可以警悟而收功于桑榆矣。晚暮相逢。不足恨也。
金海金氏族谱序
自古氏族繁而家世显者。大抵皆前代神圣。有大功德于民者之苗裔也。在我东莫如金海之金。金海氏以驾洛首露王为始祖。史籍多歧。或云少昊氏之后也。与新罗同姓。或云生于金卵。故姓曰金。二说未详孰是。而其事迹亦莫得以考。然金海之人。至今尊信依归。如天地神祗。要之是首出庶物。聪明睿智神武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4L 页
不杀之圣君也。传国屡百年。至仇衡王逊于新罗。其子孙复显于罗朝。而大角干兴武王出焉。戡定济丽。统合三韩。五千年来。将相勋业。推为第一。其利泽之被于民。讵可量耶。今东方之以金为姓者殆半国。而金海氏又居半于金姓。则其数不可以亿计也。虽驾洛祚绝。兴武世远。而子孙保之。食德于一国者。非三国胜朝之可比。呜呼其盛矣哉。若其贵贱升沉盛衰离合之有万不齐者。乃其势然也。是故金海氏从前不能合全族为谱。而各以其派别焉。今陆军副尉显俊甫旅宦达城。与其族人之在峤南者。同谋修谱。问序于余。余按显俊甫系出丽朝三重大匡左侍中竹冈忠简公讳普。亦兴武之后也。世多闻人。簪组赫舄。入我 朝又有安敬,毅宪,忠靖,少痊,东园诸公之宦业名德。遂为金海之著族。是谱也于金海氏。不过为邓林之一枝。而视他姓则蔚然是钜族也。载是谱者能知其繁衍昌炽。寔源于上世之神圣功德。而图所以无忝焉。则庶乎其可也。若乃尊祖敬宗收宗族兴孝悌之本意则苏氏之序。人无有不读者。又何赘焉。
鹤城襟绅契序
古者大司徒。以三物教万民。以八刑纠万民。而乡大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5H 页
夫月朔读法以听之。是时导世牖民之政在于上。故化行俗美。或至比屋可封也。降及后世。刑政陵夷。教弛俗颓。道齐训励之术。无复望于在上之人。而惟玆秉彝之懿。极天罔坠。则爰有乡居绅士倡众设约。相与勉励警告。向善祛恶。讲礼恤患。粲然有条而凛乎有防。以丕变其乡风。在叔季之世而返殷周之俗。如蓝田考亭之乡约。其最著者也。我 朝敦尚儒术。诞敷文治。导世牖民之政。每在于上。而又令州郡设行乡约。故教化之隆。度越前古。往往有三代之所不能及者。挽近以来。世级日下。 国家多故。民志散而士风渝。良法美俗。荡然不复可见。而犹有礼亡而羊存者。又或有不名为乡约。而立社修契。谨守条规。以维持其乡者。今安边之衿绅契是也。盖关北一省。虽为皇家龙兴之地。而处在朔徼。大朴未散。自老峰,药泉诸公按节宣化以后。其俗始稍稍进于文明。而近则有经香韩太学士,聚斋徐尚书后先旬莅。颁之以乡约节目。训之以小儿须知。于是弦诵相闻。民耻非远辜。而安边则最在迤南。山川明淑。故尤蔚然有畿辅之风。不幸迩年豪绅莠民。乱乡纲而坏士习。吏治为其牵制。而齐民不能保其盖藏。此固阖郡之厄。而亦
阳园遗集卷七 第 165L 页
一时之风气使之然也。前参书崔达斌,前察访金钟珍,前主事金器寀,申用均等慨然思矫救之策。倡率同志。设为契会。每于 万寿千秋之节。遥行祝 圣之礼。仍行乡饮酒礼。继讲乡约节目。凡为会若干人。为约若干条。奖善有方。犯科有罚。其干预官政。贻弊闾里者。摈不与焉。秩然而会。肃然而退。庶几人有劝戒。俗返古初。异日虽有墨守猾吏。不得以挠之也。余尝奉使过其地。一宿释王寺。与儒绅几人谈月下。喜其醇谨敦确。可与有为也。今于是契之设。乐闻而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