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自动笺注)
韶濩堂集借樹亭雜收卷二
 甲子文錄
  
檀氏朝鮮
公元前533年
戊辰檀君天王元年
(中國唐堯二十五年。
)本邦之初。
一異人曰桓因。
庶子桓雄
賢明得人心
太伯山。
(今妙香山
)歸附三千人
生子
其所居有檀樹
命其姓曰檀。
是爲檀君而名未傳。
檀君旣長。
有神聖之智。
三千人之徒慕之曰此神明也。
與其父祖幷稱三神
(至今邦人生子女。
必云三神與之。
)因相與奉爲天王
於是天王太伯山相地于平壤以都之。
本邦之地先受朝日光鮮。
建國號曰朝鮮
天符經。
極說人君天命之道。
天符者。
天命符騐也。
其文曰。
一始無始
(澤榮註曰。
將說人君所以天命之由。
故先推本天地始而言之。
一始者。
一氣之始。
無始者。
循環之故。
天地之先。
只是循環一氣
而莫知其始者也。
)一析三
(三者。
天地三才
三才一氣而分也。
)極無盡
(極者太極也。
言自一氣分爲三才
太極之理。
而其理無有窮盡也。
觀此則可知太極之名。
孔子之前已有。
而非始於孔子也。
)本天一一。
地一二。
人一三。
(上之一。
太極一理
下之一二三。
天開子地闢丑人生寅之次序
天地三才究其本。
則皆太極一理也。
)一積十鉅。
(此卽周易云天一地十也。
天地之數。
自一而至於十。
生成五行
則其變化以至於百千萬億而不窮
豈不大哉
)無匱化三。
(此言天一地十
陰陽交媾
生人而成三才
造化無可竭之日也。
)天二三。
地二三。
人二三。
(此言天不能獨立
而待與人二者爲三然後
始得爲天。
不能獨立
而待天與人二者爲三然後
始得爲地
不能獨立
而待天與地二者爲三然後
始得爲人也。
盖人賴天地之生成
天地亦賴乎人之財成輔相
故其言如此
)大三合六。
生七八九。
(此卽易之卦數也。
言此大哉三才
重之爲六。
內外卦。
自六又積至於陽數之九。
以爲卦用之終。
)運三四成環。
(此言天地
運動生三木。
則木以生火而成離。
運動四金
則金以生水而成坎。
其象如環也。
)五七一妙演
(五土君位也。
七一火水也。
未濟之象也。
君位孔艱
庶事難濟。
故爲君者能妙通五七一之義而演之
憂勤圖治
乾乾惕惕
不敢遑寧
可以濟其未濟而受天命
天下能事
於是焉畢也。
而上下之文。
連言坎離者。
又以見坎離變化
爲易道之最矣。
大抵此經所言易理。
六十四卦
伏羲八卦之後
聖人演爲六十四卦
而至文王
只作彖而已也歟
)萬往萬來
用變不動。
本本心。
本太陽昂明。
(此言賢君天命
億兆上。
事物浩繁
往來以萬。
酬酢之用。
亦與之萬變
然其本未嘗變動
也者心也。
故重爲之解說曰是心之體之明。
本於太陽之升明也。
)人中天地
一一。
終無終一。
(一卽上文所言之心。
盖心爲人身之主宰
人言一自然知爲心也。
上文言心德。
而此極言之曰。
人苟能堂堂然位乎天地之中。
心其心而不失正以變。
則身雖終而其心靡有所終。
大學所云沒世不忘
中庸云悠久。
而爲受天命極功也。
)凡八十一字。
因授國人編髮盖首飮食居處人倫之制。
民咸大悅
遂成郅治
當是時。
中國唐堯臣伯益
洪水之災。
烈山澤逐蟲獸
跋履遠近
東北之人。
相與談說檀君事。
紀其山海之經曰。
東海之內。
北海之隅。
有國曰朝鮮
其人水居
人愛人(偎親近也。
檀君有親人愛人之仁政
)以美之
天王娶非西岬之女。
生子夫婁。
南巡穴口之山。
爲壇(俗稱星壇)祭天
旣老。
移居于阿斯達山(今九月山)以崩。
江東有大塚。
居民指爲檀君陵。
夫婁嗣立
中國夏禹氏會諸侯塗山
往觀之。
子孫相傳享國一千年。
徙于北夫餘之地。
國以遂絶而史無傳者。
新羅釋無亟。
(或曰高麗僧。
)高麗忠肅王國師釋一然等。
相與檀君事。
而或雜以不經之說
(如無古記所云檀君享壽千年之類。
)故人或疑之。
及韓亡之七年
(丁巳年)平安人延壽採藥太伯山。
見新羅學士崔致遠磨厓天符經者。
檀氏之臣。
有神志者以篆書刻經於碑。
樹之檀君誕生之地。
致遠畏約逃至其山見之。
楷書解而再刻也。
延壽異之。
搨歸傳於人間
於是無不檀君
而又知其爲神聖焉。
近歲遺民之逃至中國滿洲者。
或於長白山西深谷中。
檀君祠。
滿洲人相與指爲古神。
檀氏徙北夫餘者之所建也。
謠俗檀君三子
築城穴口山。
(今傳燈山。
)名曰三郞城。
盖其事在檀君後孫而人妄傳云。
(檀君時。
恐無城制。)
 按檀君旣以神聖之資。
而著天符之經。
其後子孫繩繼文明
一代之事。
必有可觀者。
而今國史歸於灰燼
甚於渤海之國
可勝痛哉。
○又按漢書地理志。
樂浪郡屬縣二十五。
首縣朝鮮
朝鮮平壤也。
盖漢置四郡時。
舊時國名冒之於首縣
而非箕氏時已有所謂朝鮮縣也。
○又按今本邦。
無所謂檀氏者。
豈檀族盡徙北夫餘而然耶。
抑有其人而世遠遂晦耶。
又抑檀氏雖無其人。
檀氏之民。
寧無其遺耶。
雖然於此一言
本邦中國接壤
箕子之來居姑置之。
其後中國人之因亂因事而來居者。
不可勝數
陳壽史稱秦人避役入馬韓。
馬韓人處之辰韓
遂稱秦韓
史記陳勝吳廣之亂。
燕齊趙民流入朝鮮者數萬口
衛滿之王朝鮮也。
所携椎髻千餘人
招誘亡黨
燕齊人也。
漢武帝滅衛氏置四郡
當是時。
中國人來居者亦多。
瑯琊王仲之族最巨。
樂浪之望。
見於中國之史。
高麗王氏。
其後也。
若我韓完山李氏所出
無以詳言
新羅始祖賜辰韓六部之姓。
李居其一。
則完山之李。
安知非辰韓秦族派分者耶。
其他黃帝(柳氏車氏。
黃帝後。
)孔子閔子騫之後
及如隴西之李,南陽之洪,天水之姜,蘇州之張之類。
充滿國中者。
大抵無非中國之種。
然則假使檀氏遺民能多。
不能不中國新種之所奪。
日就於鑠
一天消息之數云爾
智異山華嚴寺
新羅佛敎祖緣起大師碣。
(他本以釋秉憲住持者悞也。)
韓亡之十四年正月
智異山華嚴寺住持龍華俗姓河氏者
走一錄言曰。
先師新羅緣起英慧天縱
生好如來之道。
因其書獨覺妙旨
華嚴經起信一篇
以授其徒。
徒之歸者三千人
興王五年甲子。
勑國中興寺院。
公聞之。
帥其徒營造本寺。
智異山之有寺。
自此始焉。
後元曉,義相,道詵,正行,朗圓,賢俊
高麗之義天,洪慶,定仁,祖衡。
韓之善修,潤訥,覺性名流
或以居住
或以遊歷
或以善緣
或以修役。
相繼至于本寺。
紹述宗風
迭起讚歎
公之道於是乎益尊。
而今適當創寺之期。
故龍等有感于中。
一美石。
欲刻右蹟。
請子文之。
余甞讀金文烈公三國史。
新羅納祗王時
高句麗僧墨胡子來客一善郡。
鳴其學。
於是新羅人始知慕佛法
至眞興王時。
覺德者入唐求法。
屆王之十年
與唐使偕還。
以爲覺德當爲新羅佛敎
初祖矣。
今以龍之所錄觀之。
緣起公之創寺。
在於覺德東還之前五年。
則其聞法之先於覺德者。
當爲幾年。
然則緣公豈惟爲本寺開山初祖也。
實爲新羅佛敎初祖
千餘年之間。
未有說及乎此者
以其未列於文烈之史也。
何其慨矣。
天下所謂者。
或伏於冥冥難測
或現於昭昭正感
冥冥難測者。
天之未定
昭昭正感者。
天之定也。
夫以緣公苦行絶識
前日未盡發露者。
豈非天之未定乎。
今日之出龍手而入吾目者。
豈非天之定乎。
不惟是也
近修高麗史。
北魏史例
補撰釋志
方且博採三國時名釋。
一朝之間。
不勞而得緣公
則竊自不勝大喜。
急急濡筆以書于
是尤非昭昭者乎。
佛氏之書。
多說因緣
故爲此說。
使龍參以觀之。
仍繫以頌。
其詞曰。
千江之水千明月
仰而四顧月只一。
云誰此月抱懷中。
新羅慧者緣起公。
聞公昔講華嚴經
三千大衆涕泣聽。
飮河水各充量
下屆曉詵派流放。
雖然亦何所講。
是唇是吻都不動。
經亦只是一白紙。
洗睫視之見字
六通一時霹靂
天上天下隻影立。
是以精神君王
九天勑下托佛場
金砂玉流南岳南。
始有精舍穹林
旃檀之香長不灺。
朝鐘暮鼓聾啞
史家掛漏何傷
種瓜得瓜允臧
堂堂新羅佛敎祖。
天王峰共尊萬古
崔烈士益翰事
求禮黃季方言少友崔益翰之賢於金澤榮曰。
此吾韓遺民者也。
澤榮見韓亡十餘年之間。
遺民之爲祖國効義者。
以爲天將悔禍一日
今也忽又得一人焉。
豈非重幸哉。
益翰家世江陵人
中世漢城
爲韓仕族。
曾大父處士廷民。
方潔詩章
哲宗時
見外戚之橫。
隱於蔚珍山中
自號曰學圃主人
遂以布衣終。
子孫今爲蔚珍人
益翰有玉貌而聰。
嘗從講學家遊。
忽擲書自罵曰。
不念祖國
而徒硜硜經生乎。
則走至漢城
與諸義士結社
日夜恢復事。
敵人偵執以詰。
益翰笑曰。
是奚庸煩詰。
吾將盡言以快若心。
滔滔首實千百言已。
謂敵曰。
使若爲吾。
不爾哉。
敵稱奇而釋之。
漢城遺老聞而唶曰。
生子不當如此耶。
益翰能言文章
嗜讀澤榮之文。
父兄其然
處士行事付之。
令求誌于澤榮
於是益翰從季方請爲介紹
季方試之曰。
金翁以作韓史之故。
爲人所欲殺。
子之求文。
無乃迂乎。
曰吾所取者。
在於人之欲殺耳。
今二十餘。
金澤榮曰。
余以虗名誌人邱壠
殆將數十百篇
然徐察之則徒子孫讀耳。
他人無有一篇者。
碑誌之以諛見賤於世久矣
故雖不諛者。
亦受其累。
崔處士得此。
亦何補哉。
惟益翰年富志剛
他日有關於時運。
處士與之同傳可也
修改二(一作三)首
  
十二代祖花處士府君墓表
(此當在原集家述之首。
本文屢經考修。
至是始定也。)
韓光武帝丙子
開城族。
嶺南宗屬所傳先系先蹟。
與之合譜
姑置吾花開貫。
而從其貫晉陽
樹碑府君墓。
以紀其事。
旣而知系蹟與貫之有悞。
以告宗屬
宗屬然之。
歸于吾族之舊貫
府君之墓。
法當樹碑
謹書之曰。
府君姓金氏
諱求智字忠汝。
開城而籍花開
其先少昊金天氏
高麗時。
有諱仁璜爲始祖
一傳諱秉洙。
二傳諱泰文。
三傳諱奎震。
府君高祖也。
或曰
仁璜事高麗高宗元宗
官至兵部尙書
元宗之論崔瑀遷都
圖形功臣堂。
以公甞與遷都之議。
封花開君
秉洙官禮判書
文官侍郞
恭愍王甞語之曰。
卿之金氏
秋秋
盖戲花開也。
奎震官軍器少監
曾祖諱勳。
當韓之初。
隱居尙志
自號梅軒
祖諱自新
考諱光植
人稱松岩處士
以上皆葬開城而墓失守矣。
松岩府君二子
長求義。
其後嶺南
次卽府君
府君寶修節。
不市於世。
當時之人目之曰花園處士
花園卽男山也。
及卒葬開城龍岫山艮坐之原。
其妃不知何氏。
子曰道以。
孫曰碩龍。
曾孫三人
錫周,應立,應吉。
錫周玄孫
有曰行一者。
英祖時武用
興德縣監。
至煕川郡守
鄕間名宦
子孫之昌自此始。
嗚呼
世遠籍缺。
府君事行之傳者。
不過鄕人所擡尊數字之名而已
竊嘗深思想像之。
松岩府君府君兩世
卽韓成宗中宗之時也。
韓之
公元941年
初載
開城之人。
高麗太學生遺韻
不赴科擧
歷七十餘年。
至成宗元年
應科擧之令
當此之時。
開城之巷。
無復所謂處士之廬。
松岩府君獨以詩書簞瓢
自樂其窮。
退然守靜於衆競之中。
有以處士之名。
府君又從而履其跡。
使夫松岳山碧瀾之水。
增其蒼蒼泱泱光氣
何其媺矣
是以輒論府君之名。
而幷及于松岩府君
以明府君高士察察之風。
而兼孝子繼述行者
不僅止於一美也。
公元前480年
  翰墨林詩卷序(此當在原集序門辛酉年)
公元前209年
南通三益鄕富安鎭
嗜詩士曰陳君元基伯鈞
自其曾大父雲翁
一園所居之西。
書籍假山花竹
名曰西園
以爲子弟藏修游息之所。
至是伯鈞列其景槩二十。
各繫五言律詩一首
屬和四方
旣成卷。
乃取古人西園翰墨林之語。
題之曰翰墨林詩卷
令其表弟梁慕僑代徵序於余。
時則中國有南憂之始也。
有客見其事而疑之曰。
何哉陳君之急於詩而緩於世事也。
夫今之日。
豈言詩時哉
余笑而解之曰。
陳君之事。
未可以遽議也。
吾聞陳君輕財重義
義之所急
千金如土
詩人乎遊。
當世急務之書。
未嘗廢而不讀。
其中豈易測哉。
且夫英雄文章
天地之元氣也。
故人能爲英爲雄於衆人之中。
撥亂反之正。
則其氣禀淸明
如日如月
其於詩若文
不學自然能之。
上焉而如漢高明祖。
下焉而如
皐夔伊傅管樂諸葛韓范之倫皆是
文章事業
未見截然判爲二也。
夫以僕之此論推之。
今日雄駿卓犖而可弭國憂者。
安知不在於此詩卷之中。
而子不竢見其終。
乃欲徑罪詩而病人乎。
客曰。
子之言。
古詩忠厚之遺乎。
遂次其言。
書卷以歸之。
公元前478年
  送李君(炳憲)奉聖歸國序(當在原集序門癸亥年)
咸陽李君炳憲。
自號眞菴子者
儒林世家
少與同道賢士叔亨,曺仲謹輩。
相從講學
學勤無所施。
年且老而國爲墟矣。
聖廟之祀之餒。
憤憤曰。
使聖廟復得馨香者。
不在我哉。
則腐其心弊其筆
盤詰畫者久之
得一二。
鬱鬱不堪
痛哭走渡渤海
曲阜參聖祀。
祀罷上泰山
山故多雲霧。
有見全面者。
君乃仰而禱曰。
倘山佑我聖祀。
請屛雲以示之。
遂躡梯漸上至絶頂
果如所禱而無有障翳
遂以洞覽全山而及于千萬里。
旣歸。
復腐其心弊其筆
盤詰畫者有年
果得其十。
於是渡海曲阜
聖像以歸。
書余道其事如右
余爲之歎曰。
矣哉
使天下儒者皆若君。
孰謂儒者迂闊荏弱不濟事哉。
韓文公之之衡山也。
雲霧
精禱以開之
及至潮州
用其精誠之餘力。
爲文逐鰐。
驅羊豕。
今君之精誠之效。
韓公一也。
然而吾邦今日之事。
尙有大於逐鰐者。
不知君將繼而有爲
使我酌酒以竢之也耶
也耶
因風以問之。
五名山記
公元前209年
吾邦。
山之窟也。
然而山之以峰著名只有五。
一曰平壤丹山二峰
微聳於平地
爲國都之鎭。
二曰開城磨山十二峰
亦在國都
雄深奇壯之勝。
三曰漢陽三角山三峰
國都之鎭。
氣勢勝。
四曰淮陽楓岳三十六峰
濱於東海
奇恠勝。
五曰智異山二峰
湖南十二州之鎭。
高大無其匹。
其中楓岳。
僧人金剛別稱之。
而因標一萬二千峰之名。
以流誕於世。
不可以無辨
佛書華嚴經曰。
東北海中金剛山。
曇無竭菩薩
與萬二千菩薩
常住般若經
佛家寓言
不可盡知。
其所記之實。
止此而已
乃愚僧欲詡其山峰巒之奇。
遂擧菩薩之數。
以爲峰數曰。
是峰也卽是菩薩化身也。
是奚異於兒童之狂語哉。
高麗之世。
題咏金剛山者多。
無有一萬二千峰之說。
韓之初代。
鄭氏撰高麗地理志。
其紀金剛山。
但曰千峰叢立海上而已
南公孝溫賦詩送人楓岳。
大書特書三十六峰
(詩曰三十六峰
)又嘗作金剛山記曰。
大峰三十六。
小峰一萬三千。
其曰一萬三千者。
石角岩面也。
其時僧家一萬二千峰之說。
盛行於世。
莫之禁制
至爲痛惡
反之曰其峰三十六。
石角岩面則何止一萬二千而已
所以陰折破其誕說也。
其後田氏禹治游三日賦詩
以湖在楓岳趾。
遂引楓岳以寄懷
而亦書曰三十六峰
(詩曰三十六峰月明
)夫此二家之說。
章章若是
而世之人莫之
知。
而長襲僧家誕說
不亦可憫哉。
然据歸有光之文。
太湖中有出沒者爲百數
太湖山乃以七十二峰行于世。
泰山之峰不能滿七十二。
而亦七十二峰行世
此由古人槩擧峯數。
配天候而致其美也。
以此言之。
今楓岳者雖不過三十六峰
姑且僧人夸張之心而寬其算。
七十二峰
爲其別稱
亦何不可之有。
 右記中楓岳峰數。
廣考博採
以致其核。
前所七十二峰定名記之類。
皆當付之洗草耳。
又曰。
少時游楓岳。
登歇惺樓。
擧手數峰。
樹木蔽虧
行路倥偬
畧知其爲三數十峰而已
南田二家
終身窮阨
其於楓岳。
必將累歲月而窮躋攀
所以詳言之如此也。
篤隱別號
吾遠宗晉州金種驥君好文學
以余薄有文名
馳書問交。
自是以往
余文字事者甚多
而於韓史釐正之刊。
大出力。
使五百年明辟哲后賢相良將閎儒名士孝兒貞女之事。
庶幾得傳於後世
此非天下長者哉。
一日君抵書言曰。
吾朋友以吾家於篤山。
呼爲篤隱。
久而傳播
故遂不得辭
子可爲一說否。
余曰。
隱之義非一
子之朋友所指之義。
在於何歟。
君曰子第詳言之。
曰如魏野林逋之流
寇準韓琦范仲淹諸人登庸之世。
自知其才之不及諸人而不之仕。
此隱之下也。
梅福管寧之流
忍受汚於王莽曹操
避居玉笥山遼東
此隱之中也。
張留侯痛韓之亡。
萬金之財。
力士秦皇不得
歸漢畫策
竟以滅秦。
至其晩年
托於神仙辟穀之術。
以全其身。
此隱之上也。
下焉者
於君非其倫也。
不足言
中焉者。
於君爲其倫。
然其事止於獨善其身
不足以使君效之。
以君之輕財好義
所可效者。
不在留侯哉。
孔子曰。
當仁不讓於師。
善大夫侍從院卿李公墓碣銘
公元前475年
日。
外孫李氏孫賢在。
以書抵淮南
道其大父穆淸殿令君之言曰。
先公之葬。
未有外王父之文。
非吾祖孫羞乎。
余聞而愴然曰。
是事也吾藏諸心久矣
孝子發端如此
不可以不亟圖。
公諱命喆字喆之
號曰晴農
開城而籍臨江
曾祖昌遠
成均進士
祖諱宗億。
以孝贈官
考諱東曦
內部協辨。
本生考諱東膺。
勑任中樞院議官
固城朴氏。
貞夫人。
本生平海孫氏。
貞敬夫人
公以憲宗乙未生。
姿貌秀美
少爲擧業
文詞儕衆
而尤妙於書字
光武帝丙寅
以平洋警之慶。
別試開城
三人
擢第一。
例超典籍
累遷常寺正
以健陵典祀之勞。
通政大夫
爲工曹參議
承政院同副承旨
轉大司諫
復爲右副承旨
祖母承重歸鄕
遂以養閑田里
文酒自娛
光武庚子
起爲勑任中樞院議官
鄕論上疏請復穆淸殿。
殿成。
賞加嘉善大夫內藏院卿。
推恩三世
公元47年
辭。
年七十三。
丁未四月九日卒。
開城靑石洞。
後十四年辛酉二月二十二日
移于舊壙之下。
而枕巽面乾。
如其舊也。
陽川崔尙鑑之女。
先公二年生
後公一年卒。
貞靜之行。
以公之貴。
貞夫人。
三男一女
男長容根。
穆淸殿令。
次學根,弼根。
主事啣
女適敎官海平尹一求。
十二人
煕初主事啣
在之父。
煕中,煕玉,煕世,煕弘,煕用煕成,煕敬,煕鼎,煕東,煕昇,煕亮。
公於待人接物之際。
溫柔敦厚
和氣盎然
吊喪哀死。
出涕泗。
平居好言吉祥之事。
擧人之長而畧其短。
內實毅然有執。
不可以非理動之
通明高識
雖其爵位已高
自視若無。
甞聞同郡一達官與舊友言語之禮。
深非之曰。
此非吾之所能爲也。
以故鄕人交接
莫不見其折節恭下而感悅以服。
若公豈非豈弟君子者哉。
憶。
成童時。
公同學。
公謬以爲才而加之膝。
比其有女則約爲婚姻
文詞增進則喜如己有而激賞之。
至引鄕前輩游朴公評品之言而以致味焉。
嗚呼
今公之墓木已拱矣。
澤榮將於何而復得此哉。
雖然存沒數也。
沒而不忘情也。
所以形此情者文也。
文之爲道
發揮萬類
滌盪百憂
詘可使伸。
虛可使盈。
遠可使近。
沒可使存。
故卽人代有禪。
陵谷有遷。
而情無有可亡之日。
在聞此。
知公溫雅風流之及於我者。
而亦有以文章一道之爲不可少者矣。
銘曰。
千金琰琬
厚壤兮其封。
終竟兮封之何以
英英發光斯文之中。
韓通政大夫礦務局主事公墓碣銘
公元1489年
求禮許翁宋瑞
其所爲故韓通政大夫慶州李公之狀。
而囑銘其葬曰。
李公子待從院侍從恩雨君之所日夜懇懇者。
可念也。
余聞而私語於心曰。
以吾之老朽
其何能爲。
有辭而已
旣而徐展而讀之。
則公乃宣祖名相忠公白沙先生之十三世孫
而其性情行事英敏闊達
大畧白沙公之遺範
於是乎心折而不敢辭
公諱龜字舜龜。
南其號也。
曾祖諱裕魯。
終某郡郡
祖諱元榮。
終成均進士
考諱圭哲布衣
妣隋城崔氏。
郡守以上數世。
漢京禮山
至考歸居漢京
憲宗己酉生公
公年十四而孤。
中年客遊于州幕府記室之間。
仍又轉徙河東
光武帝戊子
礦務局主事尋罷。
隆煕庚戌
通政
所以優老也。
初聘密陽朴氏生一女。
晉州鄭馹來妻。
聘金金氏五子
侍從其長也。
有男曰相慶。
其次爲珍雨。
裁判所判事
有男曰相吉相大。
其次爲醺雨。
某府技手。
有男曰相錦。
其次爲壤雨,美雨。
年七十。
卒於戊午十二月十三日
其明年十月干支
窆于河東紅桃岩考塋下負庚之地。
爲人白晢美髯鬚。
目若懸珠
生有異才
不久而成則速淸。
便於詞章
書尤勁妙具衆軆。
其游州郡也。
酬應事務
伶俐
滯。
才諝著聞。
始至河東
所挾資產廑廑。
摒擋有條。
以脫窶。
平生以早孤爲至恫。
千里移窆先父母。
旣窆揮涕言曰。
我死之後
侍葬於此
千秋魂魄
豈不樂乎
與人交。
輸以赤心
尤善言笑
風致滿座
故與之游者。
無不驩然以愛。
國家倣行外國新學也。
嶺湖士大夫
槩皆以新學主功利而不樂言之。
然公獨以爲舊學末流
獨非功利乎。
新學長者
豈不近於三代以上乎。
吾惟當擇取其長。
以救吾弱而已
且曰。
國之危亂
匹夫匹婦
皆有其責。
而吾幸有五男子子。
是皆國民也。
焉能溺於慈愛
呴呴抱持一室之中。
不使騰踔四方
鍛才礪智。
御侮敵愾
塞國民之責也哉
則厚資給三子
使往學於外國
三子先後學成而歸。
試用於諸務。
未及究。
而國遽淪喪矣。
雖然國之淪喪
執政者之罪而非新學之故。
則公之明。
固無所損也。
而况天道變化
不可測度。
安知公之諸子
不於一朝夕之間。
忽變蚓而爲龍。
以追成公之志也耶
吾耄矣。
宋瑞可以竢見也夫
銘曰。
有名祖以啓乎前。
有令以承乎後。
公其無憂
矧又衆美之自有若斯而銘之。
是謂玉瓚之注酒。
比之持瓦而索注者。
不亦銘者之幸之厚哉
本生伯父守軒處士墓表
本生伯父守軒處士金姓。
益壽福元
世家開城而籍以
公元1819年
花開
高麗兵部尙書花開君諱仁璜。
始祖也。
曾祖宗玉
祖諱象觀及第
以孝贈官
考諱錫權號梧月齋。
臨淮朴氏。
所生繼妣丹陽禹公景觀之女。
公以純祖己卯生。
天分豪邁溫厚
少時頗近聲色
旣而猛省絶之。
自邑屛居兩合村舍
操蔘業以貧薄
然隨獲隨用。
不爲慳吝齷齪之態。
善於飮。
家釀不絶以自酣適
而及之于賓客霈如也。
歲時伏臘
村人會集
自任以先之。
極其跌宕浹洽然後乃已。
村人無不愛之
平居自言曰。
吾生平爲周不爲偏。
又曰吾家先世來。
謹厚相傳
吾得守而勿失幸矣。
遂署其壁曰守軒
酒後常捋髯誦孟子君子三樂之文及諸葛武侯出師表
有味也。
光武帝丁亥七月十五日卒。
壽六十九。
八月某日
城南排也洞祖塋西子原。
開城王公彥輔女。
奉公五十年。
未甞一忤於言。
未嘗謗酒厭客。
先公一年生
後公三年庚寅六月二十四日卒。
葬于公左
子男女各二人
男仁榮夭。
昌榮武科
開城觀察主事
壻貞州金甡主事啣
木川馬行逵。
昌榮子三人
長曰光潤主事啣
繼仁榮。
次曰光淳。
次曰光爀內部主事
不盡書。
下世之後
家無擔石遺財
光潤獨以隻手拮据數十年。
使公祀不至於餒。
近以書至淮南曰。
守軒公墓尙闕表。
小子之罪也。
早晩是圖。
叔父之文之也。
竊念澤榮之始學古也。
公喜而語之曰。
梧月公以四書時義
擧子者四十年。
未有所就。
就之
其在汝耶。
嗚呼
斯言也琅琅尙在耳。
澤榮所以報答者。
淺薄無足道
光潤奮勵追先之言。
安得掁觸感愧矣乎
春坡別號
公元1802年
吾黨之中。
有朴氏子在善者。
春坡自號
而因以爲字。
請發其義。
夫人生而無名
狄道也。
聖人制名
從以字。
釋之以致美
旣名旣字。
而又有號者。
今俗之奢也。
字而兼號。
或號而兼字
此又奢之變也。
君旣生於今之世。
安得不從今俗乎。
易之文言曰。
元者善之長也。
元之義。
時爲
萬物之所發生也。
然則蠢蠢蝡蝡
如虫之出蟄乎。
砰砰轟轟
如雷發聲乎。
紛紛煕煕
如日之舒暄乎。
將篤攻文籍
敷爲英華
形於宵夢
江淹五色花乎。
由是而進。
蘊蓄道德
使胸膛之間。
常有和氣
如程伯子一月春風者乎。
君請擇而居之。
安君墓碣
公元63年
求禮。
有士而隱於農賈者。
安君諱𣈭天。
生於韓光武帝己巳
卒於癸亥十二月五日
旣卒。
其諸孤屬同郡許翁狀其行。
而仍請余銘墓。
爲人短小淸秀
三歲喪父。
撫於叔父正旭。
旣壯。
家世儒窶。
母養不贍
經濟以救之。
果得如志
於是慈善之道。
內自族戚
外及鄕黨友朋
有窮者。
必以錢鈔絲穀之屬賙之。
凶年饑歲捨施尤多
故里之人誦之不已
君字士允。
先世本順興人。
高麗儒臣文成公諱裕
爲其始祖
曾祖諱濟
宅。
正純二祖之際。
由嶺徙家求禮。
祖諱尙檢。
考諱命煕。
妣坡平尹氏
密陽孫氏女。
五男三女
男珽吉,晙吉,理吉,珷吉,寅吉。
婿坡平尹榮奎,江華魯判善,長興高松欽。
吉生鎭孝。
吉生鎭澤
餘尙幼。
墓在求禮之某地
而卒之幾日。
卽其葬日也。
自有碑誌來
天下之人。
無不可傳之道。
貴顯於世者。
上之書於國乘
下之播於輿誦
碑誌不甚爲有無。
若夫不幸而沉於草野者。
碑誌可以傳。
尹氏諸孤之求銘。
惡得已哉。
顧余老朽已甚
不足以副之。
是可恧也已
銘曰。
彼韍而華。
率但自奉一身
此褐而陋。
反使一里之內無闕烟。
是非眞仁而能其然
宜乎天之錫其後如雲
尹(一作安)士永墓碣
安氏孤走一狀
請銘其先人葬。
手狀而自奬曰。
自余中州
故邦人物
邈然多閡。
一朝此者
可謂文字之效耶。
寓目于狀。
則乃歎息曰。
易之咸曰感其心。
詩曰鶴鳴九皐
聲聞于天。
安君之賢。
精神所凝。
固當遠感遠聞千里之外
不但局於方。
余又何暇文字自奬也哉
君諱義天字士永氏順興。
高麗文成公晦軒先生
其二十二世始祖也。
入韓亦多聞人。
曾祖諱濟宅。
嶺南徙求禮。
祖諱尙檢。
考諱正旭。
金寧金氏
君以儒林世家子
少嬰貧苦
恨親無養。
乃用達節求生理。
始自壟畝
終至廢著。
備歷辛苦而不之懈。
可謂孝矣。
旣成
則爲
公元70年
先世墓地墓碣祭田
以及宗族義庄之類。
揮霍千金無難色。
兄弟三人
爲其長而拊弟甚篤。
當其分田
讓肥居瘠。
而窮友之竈。
亦多代吹火者。
可謂勇於爲義矣。
豈非湖海之間。
無爵而尊者歟。
其生爲韓哲宗壬戌。
卒爲韓亡後七年丁巳五月七日
享五十六年。
葬於求禮之村前岡。
其穿爲乙坐。
安東權氏。
一男惟吉
卽請銘者。
一女魯學東。
孫男定,芳
餘姑畧之。
君貌不揚患眇病。
里之君子以爲以貌取人
失之安君
銘曰。
嗟世之人。
在於心。
遺親恝里。
不爲而。
君則反之
所謂天下也。
餘外瑣瑣之身病。
何足以爲悲。
九泉之不眛。
其鑒此樸吶之解詞哉。
許卯園像贊
 許卯園名奎。
生於嶺學於求禮。
年今六十餘。
示余像求一言。
嗟哉翁乎。
以爲揚風扢雅之士。
以爲樸厚君子
人生一世
得此聲於人。
其亦可以謂足矣
更何問其仕與不仕
羅氏雙壽詩卷
公元1483年
同郡少友孔允悅。
爲余道陜川李處士之事曰。
處士錦山人。
生於故韓憲宗癸卯
自少在家庭
善執子道
耆儒鄭艾山李是菴諸人所許。
三子九孫。
家雖貧空
閨門之內。
常有和氣
處士壬戌娶婦某夫人
娶期之回在八十。
而夫人少處士
三歲
長子泰奎君。
旣於其期。
設宴樂之
徵詩于遠近士友
以表其慶。
請余代徵詩序于子。
以爲金公肯許文。
亦一吾家之福。
子誠不可以孤之也。
余爲之歎曰。
余之區區文詞
何足以爲羅氏福哉。
雖然言者心之聲也。
故其心厚則其言之出也。
寬廣質樸
惟恐譽人之或淺。
其心薄則其言之出也。
狹隘機檻
惟恐傷人不深
泰奎君之此言。
可以據此而知其人之爲樸厚
而幷可以知其父母之以善啓源也甚明矣。
憶余少時
遊陜川壯親紅流洞水石。
以極于海印寺
是時庶幾處士遇仙眞。
而未之果也。
望雲物。
能不悵然矣乎
韓弘文館侍講王墓誌銘
公元27年
吾其忍誌原初哉。
原初少吾十九歲。
理言之。
原初當後吾死以誌吾。
而今不然
寧不痛哉。
抑吾所以痛者。
天下知我者莫原初若也。
然苟問其所知者
在乎其學。
然則焉能不忍痛以叙。
使後世原初之學也哉
原初姓名王性淳。
號敬菴
開城人
高麗苗裔也。
曾祖諱某。
祖諱某。
父諱庭麟韓通政大夫
母某郡某氏封淑夫人
原初生於金川寓所
幼返于開。
在塾以聰名。
年十九。
光武帝丁亥庭試第。
補注書。
庚寅
以司憲府掌令。
召對
某年轉司諫院司諫
則不應命
某年擢弘文院侍講
亦不應命
原初爲人
慈而能剛。
介然不苟隨俗之志。
故雖已通籍乎朝。
不肯汲汲趨進
好古文辭之學。
謂余
公元1502年
於其學有所能。
而叩之源源焉。
旣而以爲不知道爲文
水之無源也。
與邑中同心者數輩。
講經傳。
而於當世儒耆崔公勉菴柳處士毅菴
皆以書通志問難焉。
及國亡。
悲憤鬱鬱
避居中國不能得。
出遊楓岳。
東海賦咏以寄其噫。
高麗是非紊亂
勸余修之曰。
威化回軍爲義者。
君臣道者也。
此其學問塗轍大槪也。
其卒爲韓亡之十三年癸亥六月某日
以卒之幾日。
葬於開之某地
初聘某郡某氏尋失。
再聘某郡奉氏。
翰宗翰承翰英三子
所著尤雅堂稿六卷行于世。
其少輩張愚所收也。
原初之年。
終於五十五而不爲夭。
然其卒也。
國中所識士大夫莫不驚嗟以惜。
而余則尤以其未睹高麗史之成爲惜。
一本刊就。
輒送于其孤。
使之矢於靈位之前
則今於其孤之請誌窀穸
其何心以辭。
嗚呼悲已。
銘曰。
高麗祖。
文章天能。
自後嗣王
趾美相望
及祚之衰。
降爲黎甿
文彩遂閴。
迄五百齡。
有崛侍講
德淸剛。
旣進旋退。
修厥佩纕
程朱氏。
韓歐陽。
雖微大成
亦曰堂堂
追補二首
  先考墓表(當在家述門)
先君花開金氏
諱益福字壽卿。
高麗兵部尙書花開君諱仁璜之後
而韓肅宗時烈士諱暹之六世孫也。
大父諱象奎名貢生
父諱正權
淸州韓氏。
本生父諱錫權貢生
本生丹陽
公元1596年
氏。
盖父於本生父。
爲從弟也。
先君十歲而孤。
十五廢學求生產方。
卒治蔘業者三十年
六十三。
家人私求通仕郞開城府分監役啣。
卒於高宗丙申
春秋七十二。
端人坡平尹氏僉知中樞府事諱禧樂之女。
四男一女
男長潤榮。
澤榮樞院參書官。
次漢榮監察啣。
次澔榮主事啣
女適奉事啣坡平尹鎭元。
澤榮男光濂嗣潤榮。
光高,光續。
漢榮男光鉉。
澔榮男光睦光錫
餘姑畧。
卒年開城花谷宕巾岩之洞。
後二十七年癸亥
移葬于洞之西岡
先君修幹闊眉。
望之有威。
而及其接物
和氣可掬
天性忠厚敦樸
義所可。
沛然如湍水赴壑。
臨事風力
有爲必達
注措之際。
恩威幷行
嫉惡回邪
形於言貌
然其終必出於不忍
其於韓氏。
奉養極其誠敬
而葬不惜千金
故人善事所後目之。
善於本生昆季
輕財賄。
隨得隨用。
而於窮者。
有施助。
尤喜享客
每享必盡其懽洽
與人交接
一以信義
故人愛重者亦多。
當其晩年之產落。
故人梁公在渡爲之歎曰。
有如金翁者而困。
豈理也哉
則命其子錫埰。
使之出力以助者屢年矣。
雖蚤失學
善於書字
尋常文字
不假手於人。
方其求生產方也。
依於從叔
從叔殖財失宜
乃引漢祖封六國後事
作書百言以諫。
見者無不奇之。
小子澤榮泣而言曰。
君平生。
有才未學爲深恨。
又痛大父之七屈於成均試。
故其敎澤榮也。
天下無以之者
購書籍接師友之類。
無所不用
其極。
家人產業
一切不使經心
澤榮晩拔成均進士
先君黃紙告廟
失聲而哭。
大父也。
因語澤榮曰。
平生爲產不成
不足戚。
所喜者獨汝之成名耳。
旣而澤榮就祿京師數年之間。
所以致養者甚微。
先君顧益以爲喜也。
方其疾革
澤榮馳而歸。
先君氣息沉沉
猶執澤榮手語之曰。
以汝暝。
餘無一言
嗚呼
以吾先君之德與行
終於困者。
澤榮之罪也。
先君之詔於末命者。
如此其至。
是尤非德罔極者耶。
嗚呼
天下古今
父子何限也。
而如澤榮之最遭過最不孝者無矣。
嗚呼
此獨何人哉。
  自誌
公元1790年
金澤榮字于霖
自號曰滄江
或曰雲山韶濩主人
其先少昊金天氏
世祖高麗兵部尙書諱仁璜花開人。
或曰
封花開君
子孫開城而望以花開
韓之代高麗也。
尙書之後求仕
有以處士見稱二世
故家不振
世祖諱暹
烈士風。
年十八。
爲姊殺夫車尙敏之讎。
肅宗丙寅也。
玄孫象觀
正祖時武人
亦有至孝之行。
侍偏父疾者十五年
使父不知疾苦鰥窮
列于褒典。
是生諱錫權。
四書時義
以其第二子。
從弟貢生諱象奎子諱正權爲嗣
是爲開城府分監役啣諱益福。
忠厚長者
善事所後
娶坡平尹氏僉知中樞府事諱禧樂女
澤榮
哲宗庚戌也。
成童時習科業
十九。
始慨
公元前11年
慕古人之文章
然久未有得。
二十三。
出遊平壤楓岳。
其冬歸有光文。
大感悟。
胸膈間如有開解聲。
析薪然。
明年
李校理朝過訪談故舊
見詩而賞之
自是澤榮遂與源源過從京師甚驩。
而鳳朝素以文章名冠搢紳
澤榮之名。
因以大起
光武帝十九年
京師有軍亂。
遣將來援。
南通張季直與其兄叔儼從之。
明年
因參金公允植。
澤榮詩。
以爲是過海以來初見者。
以先訪。
由是澤榮名益起焉。
丁亥喪母。
辛卯成均進士會試。
盖自十七歲以來
拔京鄕初試(韓制謂發解初試)者五矣。
試官判書趙公聞而惜之。
物色以取之。
甲午國家改革官制
史職移屬議政府
議政公弘集辟澤榮爲編史局主事
明年夏。
政府變爲內閣
內閣主事
其秋陞爲中樞院參書官。
仍兼內閣記錄史籍課長
丙申春
兪公吉濬署理內部
澤榮曰。
欲以子爲觀察使
澤榮曰。
向公揚言政府史職金澤榮不可
今忽欲使澤榮出爲外官
何政府用人之無定算如此耶。
動容而止。
上除內閣諸臣而復舊政。
首撤史職
澤榮繇是而解兼任
澤榮爲學部大申公箕善
其所作書
書旣刊行
西洋人見書有譏斥西敎之語。
大怒以噪。
上令辭職以謝。
洋人旣又謂作序者。
不可置之。
澤榮辭官
因笑謂左右曰。
識字憂患
金澤榮之謂乎。
居數月遭父喪
己亥免喪
有所甞識外戚達官
欲爲澤榮一官
韓之俗。
親附權貴者。
公元1905年
名之曰某家食口
澤榮笑曰。
達官食口我耶。
馳書止之。
申公爲學部大臣。
乃請得一編輯之任以食廩。
癸卯差弘文館纂輯文獻備考續撰委員
授正三品通政大夫
乙巳夏
學部編輯委員
是春
澤榮國事不振
避居中國
寄書季直而道其情。
至秋家屬出仁川。
投劾二官
浮海至上海
季直言曰。
此身區區學殖資於中國聖人
所謂通於夫子
罔極之恩者也。
嗟乎
吾縱不能生於中國
不可葬於中國乎。
季直爲之感歎
與叔儼謀。
令就所自書局
校書糊口
時季直擢上第已有年。
而以國有外憂
進取䂓。
新學
以爲自强者。
故叔儼棄江西官歸。
以助其事。
書局所以有也。
隆煕戊申
文獻書成。
兒馬一匹
庚戌國亡。
縞素三日
前後著述
崧陽耆舊二卷韶濩詩文二十一卷韶濩堂集續四卷韓國歷代小史二十八卷,新高麗五十三卷,犬學古本私箋一卷
辛亥
武進屠翰林寄刊其詩。
自後東有識踵而刊者亦多。
此其七十五年之大槩也。
澤榮爲人
性慈而氣銳。
其才也遲。
深思屢繹則往往所自得。
甞自言曰。
無能過人者。
但其識解能愈入愈明。
假使百年生。
當百年進
於文好太史公韓昌黎蘇東坡
下至歸震川
於詩好李白杜甫昌黎東坡
下至王士正。
沾沾爲喜。
然竊更自考其平生
在家不能孝於親。
在朝不能忠於君。
而末又爲失土流離之人。
以遺二張大夫
公元1911年
窮之憂。
有罪有罪
尙何言哉。
旣有罪如彼。
而又使天下人爲過情忖度
則罪將尤大矣
是以自誌以列。
而所未列者。
獨其死之年耳。
古史書人以壽終非一二。
何必詳其死年然後始可哉。
初娶開城王氏生一男。
曰光濂。
奉爲伯兄後。
一女主事啣臨江李煕初。
再娶羅州全氏生一女。
南昌岳逢
晩於林氏生一男。
曰光續而早殞。
取三從弟成均生員大榮子光爲嗣
生壙南通橋北
通之義士錢浩哉所割予其祭田者也。
銘曰。
其行也不淸不濁。
其文也不高不卑。
一生之力以爲文。
而其終也止於斯
噫其悲。
與孔允悅牘
爲人難。
聖哲賢豪家人尤難。
今足下於名譽一事
斷然脫去
慷慨磊落
令人想像夫子家風千載之上。
豈不盛哉
然節太苦則有時令人不樂
此次申公詩集之刊事。
勿更執其苦節
優柔以成之。
如何如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