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x 页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甲子文录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0H 页
檀氏朝鲜纪
戊辰檀君天王元年。(中国唐尧二十五年。)本邦之初。有一异人曰桓因。其庶子曰桓雄。贤明得人心。居太伯山。(今妙香山。)归附者三千人。及生子。以其所居有檀树。命其姓曰檀。是为檀君而名未传。檀君既长。有神圣之智。三千人之徒慕之曰此神明也。与其父祖并称为三神。(至今邦人生子女。必云三神与之。)因相与奉为天王。于是天王自太伯山相地于平壤以都之。以本邦之地先受朝日光鲜。建国号曰朝鲜。作天符经。极说人君受天命之道。天符者。天命之符验也。其文曰。一始无始。(泽荣注曰。将说人君所以受天命之由。故先推本天地之始而言之。一始者。一气之始。无始者。循环之故。言天地之先。只是循环之一气。而莫知其始者也。)一析三。(三者。天地人三才。言三才由一气而分也。)极无尽。(极者太极也。言自一气而分为三才。即太极之理。而其理无有穷尽也。观此则可知太极之名。自孔子之前已有。而非始于孔子也。)本天一一。地一二。人一三。(上之一。即太极之一理。下之一二三。即天开子地辟丑人生寅之次序。言天地人三才究其本。则皆太极之一理也。)一积十钜。(此即周易所云天一地十也。言天地之数。自一而至于十。以生成五行。则其变化可以至于百千万亿而不穷。岂不大哉。)无匮化三。(此言天一地十。阴阳交媾。以生人而成三才。其造化无可竭之日也。)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此言天不能独立。而待地与人二者为三然后。始得为天。地不能独立。而待天与人二者为三然后。始得为地。人不能独立。而待天与地二者为三然后。始得为人也。盖人固赖天地之生成。而天地亦赖乎人之财成辅相。故其言如此。)大三合六。生七八九。(此即易之卦数也。言此大哉之三才。重之为六。成内外卦。自六又积至于阳数之九。以为卦用之终。)运三四成环。(此言天地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0L 页
运动生三木。则木以生火而成离。运动生四金。则金以生水而成坎。其象如环也。)五七一妙演。(五土也君位也。七一火水也。未济之象也。言君位孔艰。庶事难济。故为君者能妙通五七一之义而演之。忧勤图治。乾乾惕惕。不敢遑宁。则可以济其未济而受天命。天下之能事。于是焉毕也。而上下之文。连言坎离者。又以见坎离之变化。为易道之最矣。大抵此经所言易理。为六十四卦。盖伏羲画八卦之后。诸圣人演为六十四卦。而至文王。只作彖而已也欤。)万往万来。用变不动。本本心。本太阳昂明。(此言贤君受天命。在亿兆上。事物之浩繁。往来以万。则酬酢之用。亦与之万变。然其本未尝变动。本也者心也。故重为之解说曰是心之体之明。本于太阳之升明也。)人中天地。一一。终无终一。(一即上文所言之心。盖心为人身之主宰。就人言一自然知为心也。故上文既言心德。而此又极言之曰。人苟能堂堂然位乎天地之中。心其心而不失正以变。则身虽终而其心靡有所终。即大学所云没世不忘。中庸所云悠久。而为受天命之极功也。)凡八十一字。因授国人编发盖首饮食居处人伦之制。民咸大悦。遂成郅治。当是时。中国唐尧臣伯益。因洪水之灾。烈山泽逐虫兽。跋履远近。闻东北之人。相与谈说檀君事。纪其山海之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曰朝鲜。其人水居。偎人爱人(偎亲近也。谓檀君有亲人爱人之仁政。)以美之。天王娶非西岬之女。生子夫娄。尝南巡至穴口之山。为坛(俗称堑星坛)祭天。既老。移居于阿斯达山(今九月山)以崩。今江东有大冢。居民指为檀君陵。夫娄嗣立。闻中国夏禹氏会诸侯于涂山。往观之。子孙相传享国一千年。徙于北夫馀之地。国以遂绝而史无传者。后新罗释无亟。(或曰高丽僧。)高丽忠肃王国师释一然等。相与记檀君事。而或杂以不经之说。(如无亟古记所云檀君享寿千年之类。)故人或疑之。及韩亡之七年。(丁巳年)平安人桂延寿采药太伯山。见新罗学士崔致远所磨厓刻天符经者。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1H 页
盖檀氏之臣。有神志者以篆书刻经于碑。树之檀君诞生之地。而致远以畏约逃至其山见之。以楷书解而再刻也。延寿异之。拓归传于人间。于是人无不信檀君。而又知其为神圣焉。又近岁韩遗民之逃至中国满洲者。或于长白山西北深谷中。见檀君祠。满洲人相与指为古神。盖檀氏徙北夫馀者之所建也。又谣俗谓檀君遣三子。筑城于穴口山。(今传灯山。)名曰三郎城。盖其事在檀君后孙而人妄传云。(檀君时。恐无城制。)
 按檀君既以神圣之资。而著天符之经。则其后子孙绳继文明。一代之事。必有可观者。而今其国史归于灰烬。甚于渤海之国。可胜痛哉。○又按汉书地理志。乐浪郡属县二十五。其首县为朝鲜。朝鲜者平壤也。盖汉置四郡时。以旧时国名冒之于首县。而非箕氏时已有所谓朝鲜县也。○又按今本邦。无所谓檀氏者。岂檀族尽徙北夫馀而然耶。抑有其人而世远遂晦耶。又抑檀氏虽无其人。而檀氏之民。宁无其遗耶。虽然余于此有一言。本邦与中国接壤。故箕子之来居姑置之。而其后中国人之因乱因事而来居者。不可胜数。陈寿史称秦人避役入马韩。马韩人处之辰韩。遂称秦韩。史记云陈胜,吴广之乱。燕齐赵民流入朝鲜者数万口。卫满之王朝鲜也。所携椎髻千馀人。及招诱亡党。皆燕齐人也。汉武帝灭卫氏置四郡。当是时。中国人来居者亦多。而琅琊王仲之族最巨。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1L 页
为乐浪之望。屡见于中国之史。高丽王氏。盖其后也。若我韩完山李氏之所出。无以详言。然新罗始祖赐辰韩六部之姓。李居其一。则完山之李。安知非辰韩秦族之派分者耶。其他黄帝(柳氏车氏。为黄帝后。)孔子闵子骞之后。及如陇西之李,南阳之洪,天水之姜,苏州之张之类。凡充满于国中者。大抵无非中国之种。然则假使檀氏之遗民能多。势不能不为中国新种之所夺。而日就于铄。亦一天地消息之数云尔。
智异山华严寺。新罗佛教祖缘起大师碣。(他本以释秉宪为住持者误也。)
韩亡之十四年正月。智异山华严寺住持释龙华俗姓河氏者。走一录言曰。吾先师新罗缘起公英慧天纵。生好如来之道。因其书独觉妙旨。撰华严经起信疏一篇。以授其徒。徒之归者三千人。真兴王五年甲子。敕国中兴寺院。公闻之。帅其徒营造本寺。智异山之有寺。自此始焉。其后元晓,义相,道诜,正行,朗圆,贤俊。及高丽之义天,洪庆,定仁,祖衡。韩之善修,润讷,觉性诸名流。或以居住。或以游历。或以善缘。或以修役。相继至于本寺。绍述宗风。迭起赞叹。公之道于是乎益尊。而今年适当创寺之期。故龙等有感于中。购一美石。欲刻右迹。请子文之。余尝读金文烈公三国史。见新罗纳祗王时。有高句丽僧墨胡子者来客于一善郡。鸣其学。于是新罗人始知慕佛法。至真兴王时。有觉德者入唐求法。届王之十年。与唐使偕还。以为觉德当为新罗佛教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2H 页
之初祖矣。今以龙之所录观之。缘起公之创寺。在于觉德东还之前五年。则其闻法之先于觉德者。又当为几年。然则缘公岂惟为本寺开山之初祖也。实为新罗佛教之初祖。而千馀年之间。未有说及乎此者。以其未列于文烈之史也。何其慨矣。然天下之所谓缘者。或伏于冥冥之难测。或现于昭昭之正感。冥冥难测者。天之未定。而昭昭正感者。天之定也。夫以缘公之苦行绝识。而前日之未尽发露者。岂非天之未定乎。今日之出龙手而入吾目者。岂非天之定乎。不惟是也。余近修高丽史。仿北魏史例。补撰释志。方且博采三国时名释。而一朝之间。忽不劳而得缘公。则窃自不胜大喜。急急濡笔以书于志。是尤非缘之昭昭者乎。佛氏之书。多说因缘。余故为此说。使龙参以观之。仍系以颂。其词曰。
千江之水千明月。仰而四顾月只一。云谁此月抱怀中。新罗慧者缘起公。闻公昔讲华严经。三千大众涕泣听。如饮河水各充量。下届晓诜派流放。虽然公亦何所讲。是唇是吻都不动。经亦只是一白纸。洗睫视之不见字。六通一时发霹雳。天上天下只影立。是以精神动君王。九天敕下托佛场。金砂玉流南岳南。始有精舍出穹林。旃檀之香长不灺。朝钟暮鼓开聋哑。史家挂漏亦何伤。种瓜得瓜终允臧。堂堂新罗佛教祖。天王峰共尊万古。
书崔烈士益翰事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2L 页
求礼黄季方言其少友崔益翰之贤于金泽荣曰。此吾韩遗民之烈烈者也。泽荣见韩亡十馀年之间。遗民之为祖国效义者。多以为天将悔祸于一日。今也忽又得一人焉。岂非重幸哉。益翰家世本江陵人。中世居汉城。为韩仕族。至曾大父处士廷民。方洁癖诗章。当 哲宗时。见外戚之横。隐于蔚珍山中。自号曰学圃主人。遂以布衣终。故子孙今为蔚珍人。益翰有玉貌而聪。尝从讲学家游。忽掷书自骂曰。汝不念祖国。而徒硁硁作经生乎。则走至汉城。与诸义士结社。日夜筹恢复事。敌人侦执以诘。益翰笑曰。是奚庸烦诘。吾将尽言以快若心。遂滔滔首实千百言已。谓敌曰。使若为吾。将不尔哉。敌称奇而释之。汉城诸遗老闻而唶曰。生子不当如此耶。益翰能言文章。嗜读泽荣之文。其父兄知其然。述处士行事付之。令求志于泽荣。于是益翰从季方请为介绍。季方试之曰。金翁以作韩史之故。方为人所欲杀。子之求文。无乃迂乎。曰吾所取者。正在于人之欲杀耳。年今二十馀。
金泽荣曰。余以虚名志人邱垄。殆将数十百篇。然徐察之则徒子孙读耳。他人无有读一篇者。盖碑志之以谀见贱于世久矣。故虽不谀者。亦受其累。崔处士得此。亦何补哉。惟益翰年富志刚。他日将有关于时运。处士与之同传可也。
修改二(一作三)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3H 页
十二代祖花园处士府君墓表。(此当在原集家述之首。盖本文屡经考修。至是始定也。)
往韩 光武帝丙子。吾开城族。得岭南宗属所传先系先迹。与之合谱。姑置吾花开贯。而从其贯晋阳。树碑于府君墓。以纪其事。既而知系迹与贯之有误。以告宗属。宗属然之。归于吾族之旧贯。则府君之墓。法当改树碑。爰谨书之曰。府君姓金氏。讳求智字忠汝。家开城而籍花开。其先盖少昊金天氏。至高丽时。有讳仁璜为始祖。一传讳秉洙。二传讳泰文。三传讳奎震。即府君之高祖也。或曰。仁璜事高丽高宗,元宗。官至兵部尚书。及元宗之论崔瑀迁都功。图形于功臣堂。以公尝与迁都之议。封花开君。秉洙官礼仪判书。泰文官侍郎。恭悯王尝语之曰。卿之金氏。春则秋秋则春。盖戏花开也。奎震官军器少监。曾祖讳勋。当韩之初。隐居尚志。自号梅轩。祖讳自新。考讳光植。人称松岩处士。以上皆葬开城而墓失守矣。松岩府君生二子。长求义。其后徙岭南。次即府君。府君怀宝修节。不市于世。当时之人目之曰花园处士。花园即男山也。及卒葬开城龙岫山艮坐之原。其妃不知何氏。子曰道以。孙曰硕龙。曾孙三人。曰锡周,应立,应吉。而锡周之玄孙。有曰行一者。 英祖时以武用。由兴德县监。至熙川郡守。为乡间名宦。子孙之昌自此始。呜呼。世远籍缺。府君事行之传者。不过乎乡人所抬尊数字之名而已。然窃尝深思而想像之。松岩府君及府君两世。即韩 成宗 中宗之时也。韩之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3L 页
初载。开城之人。以高丽太学生之遗韵。不赴科举。历七十馀年。至 成宗元年。出应科举之令。则当此之时。开城之巷。无复有所谓处士之庐。而松岩府君独以诗书箪瓢。自乐其穷。退然守静于众竞之中。有以得处士之名。而府君又从而履其迹。使夫松岳之山碧澜之水。增其苍苍泱泱之光气。何其美矣。是以辄论府君之名。而并及于松岩府君。以明府君以高士察察之风。而兼孝子继述之行者。不仅止于一美也。
  翰墨林诗卷序(此当在原集序门辛酉年)
南通三益乡之富安镇。有嗜诗士曰陈君元基伯钧。自其曾大父翼云翁。辟一园于所居之西。庋书籍筑假山植花竹。名曰西园。以为子弟藏修游息之所。至是伯钧列其景槩二十。各系五言律诗一首。属和于四方。诗既成卷。乃取古人西园翰墨林之语。题之曰翰墨林诗卷。令其表弟梁慕侨代徵序于余。时则中国有南忧之始也。傍有客见其事而疑之曰。何哉陈君之急于诗而缓于世事也。夫今之日。岂言诗时哉。余笑而解之曰。陈君之事。未可以遽议也。吾闻陈君轻财重义。义之所急。掷千金如土。虽诗人乎游。而当世急务之书。亦未尝废而不读。是其中岂易测哉。且夫英雄与文章。皆天地之元气也。故人苟能为英为雄于众人之中。而拨乱世反之正。则其气禀之清明。如日如月。其于诗若文。不学而自然能之。上焉而如汉高明祖。下焉而如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4H 页
皋夔伊傅管乐诸葛韩范之伦皆是。而文章与事业。未见其截然判为二也。夫以仆之此论推之。今日雄骏卓荦而可弭国忧者。安知不在于此诗卷之中。而子不俟见其终。乃欲径罪诗而病人乎。客曰。子之言。其古诗人忠厚之遗乎。遂次其言。书卷以归之。
  送李君(炳宪)奉圣像归国序(当在原集序门癸亥年)
咸阳李君炳宪。自号真庵子者。儒林世家。少与同道贤士河叔亨,曹仲谨辈。相从讲学。学勤无所施。年且老而国为墟矣。见圣庙之祀之馁。愤愤曰。使圣庙复得馨香者。不在我哉。则腐其心弊其笔。盘诘其画者久之。才得一二。郁郁不堪。乃痛哭走渡渤海。至曲阜参圣祀。祀罢上泰山。山故多云雾。鲜有见全面者。君乃仰而祷曰。倘山佑我圣祀。请屏云以示之。遂蹑梯渐上至绝顶。果如所祷而无有障翳。遂以洞览全山而及于千万里。既归。复腐其心弊其笔。盘诘其画者有年。果得其十。于是复渡海至曲阜。乞圣像以归。书余道其事如右。余为之叹曰。壮矣哉。使天下之儒者皆若君。孰谓儒者迂阔荏弱不济事哉。昔韩文公之之衡山也。遇云雾。精祷以开之。及至潮州。用其精诚之馀力。为文逐鳄。如驱羊豕。今君之精诚之效。与韩公一也。然而吾邦今日之事。尚有大于逐鳄者。不知君将继而有为。使我酌酒以俟之也耶。否也耶。因风以问之。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4L 页
五名山记
吾邦。山之窟也。然而山之以峰著名者只有五。一曰平壤牡丹山二峰。微耸于平地。为国都之镇。二曰开城天磨山十二峰。亦在国都。兼雄深奇壮之胜。三曰汉阳三角山三峰。亦国都之镇。以气势胜。四曰淮阳枫岳三十六峰。滨于东海。以奇怪胜。五曰智异山二峰。为湖南十二州之镇。高大无其匹。而其中枫岳。僧人以金刚山别称之。而因标一万二千峰之名。以流诞于世。是不可以无辨。盖佛书华严经曰。东北海中有金刚山。昙无竭菩萨。与万二千菩萨。常住说般若经。佛家之寓言。不可尽知。而其所记之实。止此而已。乃愚僧欲诩其山峰峦之奇。遂举菩萨之数。以为峰数曰。是峰也即是菩萨之化身也。是奚异于儿童之狂语哉。高丽之世。题咏金刚山者多。而无有一万二千峰之说。韩之初代。郑氏撰高丽史地理志。其纪金刚山。但曰千峰丛立海上而已。至南公孝温赋诗送人枫岳。始大书特书曰三十六峰。(诗曰三十六峰春。)又尝作金刚山记曰。大峰三十六。小峰一万三千。其曰一万三千者。指石角岩面也。盖其时僧家一万二千峰之说。方盛行于世。莫之禁制。至为痛恶。故反之曰其峰三十六。若石角岩面则何止一万二千而已。所以阴折破其诞说也。其后田氏禹治游三日湖赋诗。以湖在枫岳趾。遂引枫岳以寄怀。而亦书曰三十六峰。(诗曰三十六峰明月明。)夫此二家之说。章章若是。而世之人莫之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5H 页
知。而长袭僧家之诞说。不亦可悯哉。然据归有光之文。太湖之中有峰出没者为百数。而太湖山乃以七十二峰行于世。泰山之峰不能满七十二。而亦以七十二峰行世。此由古人槩举峰数。以配天候而致其美也。以此言之。今枫岳者虽不过三十六峰。而姑且顺僧人夸张之心而宽其算。以七十二峰。为其别称。其亦何不可之有。
 右记中枫岳峰数。广考博采。以致其核。则前所作七十二峰定名记之类。皆当付之洗草耳。又曰。余少时游枫岳。登歇惺楼。举手数峰。而树木蔽亏。又行路倥偬。略知其为三数十峰而已。若南田二家。皆终身穷阨。其于枫岳。必将累岁月而穷跻攀。所以能详言之如此也。
笃隐别号说
吾远宗晋州金种骥君好文学。以余薄有文名。先驰书问交。自是以往。助余文字事者甚多。而于韩史釐正之刊。尤大出力。使五百年明辟哲后贤相良将闳儒名士孝儿贞女之事。庶几得传于后世。此非天下长者哉。一日君抵书言曰。吾朋友以吾家于笃山。呼为笃隐。久而传播。故遂不得辞。子可为一说否。余曰。隐之义非一。子之朋友所指之义。在于何欤。君曰子第详言之。曰如魏野,林逋之流。当寇准,韩琦,范仲淹诸人登庸之世。自知其才之不及诸人而不之仕。此隐之下也。如梅福,管宁之流。不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5L 页
忍受污于王莽,曹操。而避居于玉笥山及辽东之野。此隐之中也。张留侯痛韩之亡。散万金之财。募力士击秦皇不得。归汉画策。竟以灭秦。至其晚年。托于神仙辟谷之术。以全其身。此隐之上也。下焉者。于君非其伦也。不足言。中焉者。于君为其伦。然其事止于独善其身。则不足以使君效之。以君之轻财好义。所可效者。将不在留侯哉。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嘉善大夫侍从院卿李公墓碣铭
日。外孙李氏冢孙贤在。以书抵淮南。道其大父穆清殿令君之言曰。我先公之葬。未有汝外王父之文。非吾祖孙羞乎。余闻而怆然曰。夫是事也吾藏诸心久矣。今孝子能发端如此。不可以不亟图。公讳命哲字哲之。号曰晴农。居开城而籍临江。曾祖讳昌远。成均进士。祖讳宗亿。以孝子赠官。考讳东曦。赠内部协辨。本生考讳东膺。敕任中枢院议官。妣固城朴氏。封贞夫人。本生妣平海孙氏。封贞敬夫人。公以 宪宗乙未生。姿貌绝秀美。少为举业。文词出侪众。而尤妙于书字。 光武帝丙寅。以平洋警之庆。设别试于开城。取三人。公擢第一。例超典籍。累迁奉常寺正。以 健陵典祀之劳。升通政大夫。为工曹参议。擢承政院同副承旨。转大司谏。复为右副承旨。罹祖母承重服归乡。遂以养闲田里。文酒自娱。光武庚子。起为敕任中枢院议官。循乡论上疏请复 穆清殿。殿成。赏加嘉善大夫内藏院卿。推恩三世。寻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6H 页
辞。年七十三。以丁未四月九日卒。葬开城青石洞。后十四年辛酉二月二十二日。移于旧圹之下。而枕巽面乾。如其旧也。妃阳川崔尚鉴之女。先公二年生。后公一年卒。有贞静之行。以公之贵。封贞夫人。举三男一女。男长容根。即穆清殿令。次学根,弼根。并主事衔。女适教官衔海平尹一求。孙十二人。熙初主事衔。为贤在之父。熙中,熙玉,熙世,熙弘,熙用,熙成,熙敬,熙鼎,熙东,熙升,熙亮。公于待人接物之际。温柔敦厚。和气盎然。吊丧哀死。动出涕泗。平居好言人吉祥之事。好举人之长而略其短。而内实毅然有执。不可以非理动之。又通明有高识。虽其爵位已高。而自视若无。尝闻同郡一达官与旧友改言语之礼。深非之曰。此非吾之所能为也。以故与乡人交接。人莫不见其折节恭下而感悦以服。若公岂非真岂弟君子者哉。忆。余成童时。与公同学。公谬以为才而加之膝。比其有女则约为婚姻。见文词之增进则喜如己有而激赏之。至引乡前辈天游朴公评品之言而以致味焉。呜呼。今公之墓木已拱矣。泽荣其将于何而复得此哉。虽然存没数也。没而不忘情也。所以形此情者文也。文之为道。发挥万类。涤荡百忧。诎可使伸。虚可使盈。远可使近。没可使存。故即人代有禅。陵谷有迁。而情无有可亡之日。贤在闻此。当知公温雅风流之及于我者。而亦当有以知文章一道之为不可少者矣。铭曰。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6L 页
千金兮琰琬。厚壤兮其封。谓终竟兮封之何以。英英发光兮斯文之中。
韩通政大夫矿务局主事李公墓碣铭
求礼许翁宋瑞。寄其所为故韩通政大夫庆州李公之状。而嘱铭其葬曰。此李公子待从院侍从恩雨君之所日夜恳恳者。可念也。余闻而私语于心曰。以吾之老朽。其何能为。有辞而已。既而徐展而读之。则公乃 宣祖朝名相文忠公白沙先生之十三世孙。而其性情行事之英敏阔达。大略有白沙公之遗范。余于是乎心折而不敢辞。公讳钟龟字舜龟。荷南其号也。曾祖讳裕鲁。终某郡郡守。祖讳元荣。终成均进士。考讳圭哲布衣。妣隋城崔氏。郡守以上数世。自汉京移礼山。至考归居汉京。以 宪宗己酉生公。公年十四而孤。中年客游于州郡幕府记室之间。仍又转徙于河东。 光武帝戊子。除矿务局主事寻罢。隆熙庚戌。进通政。所以优老也。初聘密阳朴氏生一女。为晋州郑驲来妻。继聘金海金氏生五子。侍从其长也。有男曰相庆。其次为珍雨。裁判所判事。有男曰相吉相大。又其次为醺雨。某府技手。有男曰相锦。又其次为壤雨,美雨。年七十。卒于戊午十二月十三日。以其明年十月某干支。窆于河东红桃岩考茔下负庚之地。其为人白晢美髯须。目若悬珠。生有异才。学不久而成则速清。便于词章。书尤劲妙具众体。其游州郡也。酬应事务。亦伶俐无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7H 页
滞。以才谞著闻。始至河东。所挟资产廑廑。而摒挡有条。卒以脱窭。平生以早孤为至恫。绝千里移窆先父母。既窆挥涕言曰。我死之后。侍葬于此。千秋魂魄。岂不乐乎。与人交。输以赤心。而尤善言笑。风致满座。故与之游者。无不驩然以爱。国家之仿行外国新学也。岭湖学士大夫。槩皆以新学之主功利而不乐言之。然公独以为旧学之末流。独非功利乎。新学之长者。岂不近于三代以上乎。吾惟当择取其长。以救吾弱而已。且曰。国之危乱。匹夫匹妇。皆有其责。而吾幸有五男子子。是皆国民也。吾焉能溺于慈爱。呴呴抱持于一室之中。而不使之腾踔四方。锻才砺智。御侮敌忾。以塞国民之责也哉。则厚资给三子。使往学于外国。及三子先后学成而归。试用于诸务。用未及究。而国遽沦丧矣。虽然国之沦丧。乃执政者之罪而非新学之故。则公之明。固无所损也。而况天道变化。不可测度。安知公之诸子。不于一朝夕之间。忽变蚓而为龙。以追成公之志也耶。吾耄矣。宋瑞氏可以俟见也夫。铭曰。
有名祖以启乎前。有令子以承乎后。公其无忧。矧又众美之自有若斯而铭之。是谓玉瓒之注酒。比之持瓦而索注者。不亦铭者之幸之厚哉。
本生伯父守轩处士墓表
我本生伯父守轩处士金姓。讳益寿字福元。世家开城而籍以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7L 页
花开。高丽兵部尚书花开君讳仁璜。其始祖也。曾祖讳宗玉。祖讳象观武及第。以孝赠官。考讳锡权号梧月斋。元妣临淮朴氏。所生继妣丹阳禹公景观之女。公以 纯祖己卯生。天分豪迈而温厚。少时颇近声色。既而猛省绝之。自邑中屏居两合村舍。操蔘业以救贫薄。然随获随用。不为悭吝龌龊之态。善于饮。家酿酒不绝以自酣适。而及之于宾客霈如也。岁时伏腊。村人之会集。必自任剧以先之。极其跌宕浃洽然后乃已。故村人无不爱之。平居自言曰。吾生平为周不为偏。又曰吾家自先世来。以谨厚相传。吾得守而勿失幸矣。遂署其壁曰守轩。酒后常捋髯诵孟子君子三乐之文及诸葛武侯出师表。有味也。以 光武帝丁亥七月十五日卒。寿六十九。八月某日。葬城南排也洞祖茔西子原。配开城王公彦辅女。奉公五十年。未尝一忤于言。亦未尝谤酒厌客。先公一年生。后公三年庚寅六月二十四日卒。葬于公左。子男女各二人。男仁荣夭。昌荣武科。开城观察府主事。婿贞州金甡烈主事衔。木川马行逵。昌荣子三人。长曰光润主事衔。继仁荣。次曰光淳。次曰光赫内部主事。馀不尽书。公下世之后。家无担石之遗财。光润独以只手拮据者数十年。使公祀不至于馁。近以书至淮南曰。守轩公墓尚阙表。小子之罪也。将早晚是图。愿叔父之文之也。窃念泽荣之始学古也。公喜而语之曰。梧月公以四书时义。作举子者四十年。未有所就。就之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8H 页
其在汝耶。呜呼。斯言也琅琅尚在耳。而泽荣之所以报答者。浅薄无足道。闻光润奋励追先之言。其安得不掁触而感愧矣乎。
春坡别号说
吾党之中。有朴氏子在善者。以春坡自号。而因以为字。请发其义。夫人生而无名。狄道也。故圣人制名。从以字。释之以致美。既名既字。而又有号者。今俗之奢也。字而兼号。或号而兼字。此又奢之变也。君既生于今之世。其安得而不从今俗乎。易之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元之义。在时为春。万物之所发生也。然则将蠢蠢蠕蠕。如虫之出蛰乎。将砰砰轰轰。如雷之发声乎。将纷纷熙熙。如日之舒暄乎。将笃攻文籍。敷为英华。形于宵梦。如江淹之五色花乎。将由是而进。蕴蓄道德。使胸膛之间。常有和气。如程伯子之一月春风者乎。君请择而居之。
安君墓碣铭
求礼。有士而隐于农贾者。曰安君讳𣈭天。生于韩 光武帝己巳。卒于癸亥十二月五日。既卒。其诸孤属同郡许翁奎状其行。而仍请余铭墓。君为人短小而清秀。三岁丧父。抚于叔父正旭。既壮。以家世儒窭。母养不赡。用经济以救之。果得如志。于是行慈善之道。内自族戚。外及乡党友朋。见有穷者。必以钱钞丝谷之属赒之。凶年饥岁则舍施尤多。故里之人诵之不已。君字士允。先世本顺兴人。高丽儒臣文成公讳裕。为其始祖。曾祖讳济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8L 页
宅。韩 正纯二祖之际。由岭徙家求礼。祖讳尚检。考讳命熙。妣坡平尹氏。聘密阳孙氏女。生五男三女。男珽吉,晙吉,理吉,珷吉,寅吉。婿坡平尹荣奎,江华鲁判善,长兴高松钦。珽吉生镇孝。晙吉生镇泽。馀尚幼。墓在求礼之某地。而卒之几日。即其葬日也。自有碑志来。天下之人。无不有可传之道。然贵显于世者。上之书于国乘。下之播于舆诵。而碑志不甚为有无。若夫不幸而沉于草野者。非碑志莫可以传。尹氏诸孤之求铭。其恶得已哉。顾余老朽已甚。诚不足以副之。是可恧也已。铭曰。
彼韨而华。率但自奉其一身。此褐而陋。反使一里之内无阙烟。是非真仁而能其然。宜乎天之锡其后多如云。
(一作安)士永墓碣铭
安氏孤走一状。请铭其先人葬。余手状而自奖曰。自余客中州。故邦人物。邈然多阂。而一朝得此者。可谓文字之效耶。及寓目于状。则乃叹息曰。易之咸曰感其心。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以安君之贤。其精神所凝。固当远感远闻于千里之外。而不但局于方。余又何暇以文字自奖也哉。君讳义天字士永氏顺兴。高丽文成公晦轩先生。其二十二世始祖也。入韩亦多闻人。至曾祖讳济宅。由岭南徙求礼。祖讳尚检。考讳正旭。妣金宁金氏。君以儒林世家子。少婴贫苦。恨亲无养。乃用达节求生理。始自垄亩。终至废著。备历辛苦而不之懈。可谓孝矣。业既成。则为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9H 页
先世购墓地树墓碣备祭田。以及宗族义庄之类。挥霍数千金而无难色。于兄弟三人。为其长而拊弟甚笃。当其分田。让肥居瘠。而穷友之灶。亦多代吹火者。可谓勇于为义矣。是岂非湖海之间。无爵而尊者欤。其生为韩 哲宗壬戌。卒为韩亡后七年丁巳五月七日。享五十六年。葬于求礼之唐村前冈。其穿为乙坐。妃安东权氏。一男惟吉。即请铭者。一女嫁鲁学东。孙男定善,芳善。馀姑略之。君貌不扬患眇病。里之君子以为以貌取人。失之安君。铭曰。
嗟世之人。病在于心。遗亲恝里。鲜不为而。君则反之。斯所谓天下之喜也。馀外琐琐之身病。其何足以为悲。倘九泉之不眛。其鉴此朴呐之解词哉。
许卯园像赞
 许卯园名奎。生于岭学于求礼。年今六十馀。示余像求一言。嗟哉翁乎。或以为是扬风扢雅之士。或以为是朴厚君子。人生一世。得此声于人。其亦可以谓足矣。更何问其仕与不仕。
罗氏双寿诗卷序
同郡少友孔允悦。为余道陜川李处士之事曰。处士本锦山人。生于故韩 宪宗癸卯。自少在家庭。善执子道。为耆儒郑艾山,李是庵诸人所许。有三子九孙。家虽贫空。而闺门之内。常有和气。处士以壬戌娶妇某夫人。娶期之回在八十。而夫人少处士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89L 页
三岁。其长子泰奎君。既于其期。设宴乐之。徵诗于远近士友。以表其庆。因请余代徵诗序于子。以为金公若肯许文。亦一吾家之福。子诚不可以孤之也。余为之叹曰。余之区区之文词。其何足以为罗氏福哉。虽然言者心之声也。故其心厚则其言之出也。必宽广质朴。而惟恐誉人之或浅。其心薄则其言之出也。必狭隘机槛。而惟恐伤人之不深。泰奎君之此言。可以据此而知其人之为朴厚。而并可以知其父母之以善启源也甚明矣。因忆余少时。游陜川壮亲红流洞水石。以极于海印寺。盖是时庶几遇处士如遇仙真。而未之果也。南望云物。能不怅然矣乎。
故韩弘文馆侍讲王君墓志铭
吾其忍志原初哉。原初少吾十九岁。以理言之。原初当后吾死以志吾。而今乃不然。宁不痛哉。抑吾所以痛者。以天下之知我者莫原初若也。然苟问其所以知者。则在乎其学。然则吾焉能不忍痛以叙。使后世知原初之学也哉。原初姓名王性淳。号敬庵。开城人。高丽苗裔也。曾祖讳某。祖讳某。父讳庭麟韩通政大夫。母某郡某氏封淑夫人。原初生于金川之寓所。幼返于开。在塾以聪名。年十九。登 光武帝丁亥庭试第。补注书。庚寅。以司宪府掌令。供召对。某年转司谏院司谏。则不应命。某年擢弘文院侍讲。亦不应命。盖原初为人。慈而能刚。介然有不苟随俗之志。故虽已通籍乎朝。而不肯汲汲趋进。独好古文辞之学。谓余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90H 页
于其学有所能。而叩之源源焉。既而又以为不知道而为文。犹水之无源也。与邑中同心者数辈。会讲经传。而于当世儒耆崔公勉庵,柳处士毅庵。皆以书通志而问难焉。及国亡。悲愤郁郁。思避居中国而不能得。出游枫岳。至东海赋咏以寄其噫。以高丽史是非之紊乱。劝余修之曰。以威化岛回军为义者。灭君臣之道者也。此其学问涂辙之大概也。其卒为韩亡之十三年癸亥六月某日。以卒之几日。葬于开之某地。初聘某郡某氏寻失。再聘某郡奉氏。生翰宗,翰承,翰英三子。所著尤雅堂稿六卷行于世。其少辈张愚所收也。原初之年。终于五十五而不为夭。然其卒也。国中所识学士大夫莫不惊嗟以惜。而余则尤以其未睹高丽史之成为惜。每一本刊就。辄送于其孤。使之矢于灵位之前。则今于其孤之请志窀穸。其何心以辞。呜呼悲已。铭曰。
惟高丽祖。文章天能。自后嗣王。趾美相望。及祚之衰。降为黎氓。文彩遂阒。迄五百龄。有崛侍讲。禀德清刚。既进旋退。修厥佩纕。朝程朱氏。夕韩欧阳。虽微大成。亦曰堂堂。
追补二首
  先考墓表(当在家述门)
先君花开金氏。讳益福字寿卿。高丽兵部尚书花开君讳仁璜之后。而韩 肃宗时烈士讳暹之六世孙也。大父讳象奎名贡生。父讳正权。母清州韩氏。本生父讳锡权贡生。本生母丹阳禹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90L 页
氏。盖父于本生父。为从弟也。先君十岁而孤。十五废学求生产方。卒治蔘业者三十年。六十三。以家人私求得通仕郎开城府分监役衔。卒于 高宗丙申。春秋七十二。娶端人坡平尹氏佥知中枢府事讳禧乐之女。生四男一女。男长润荣。次泽荣中枢院参书官。次汉荣监察衔。次浩荣主事衔。女适奉事衔坡平尹镇元。泽荣男光濂嗣润荣。光高,光续。汉荣男光铉。浩荣男光睦光锡。馀姑略。卒年葬开城花谷宕巾岩之洞。后二十七年癸亥。移葬于洞之西冈。先君修干阔眉。望之有威。而及其接物。和气可掬。天性忠厚敦朴。义所可。沛然如湍水赴壑。临事有风力。有为必达。而注措之际。恩威并行。嫉恶回邪。形于言貌。然其终必出于不忍。其于韩氏。奉养极其诚敬。而葬不惜千金。故人以善事所后目之。善于本生昆季。性轻财贿。随得随用。而于穷者。多有施助。尤喜享客。每享必尽其欢洽。与人交接。一以信义。故人之爱重者亦多。当其晚年之产落。故人梁公在渡为之叹曰。世有如金翁者而困。岂理也哉。则命其子锡埰。使之出力以助者屡年矣。虽蚤失学。而善于书字。寻常文字。亦不假手于人。方其求生产方也。依于从叔。见从叔殖财失宜。乃引汉祖封六国后事。作书数百言以谏。见者无不奇之。小子泽荣泣而言曰。先君平生。以有才未学为深恨。又痛大父之七屈于成均试。故其教泽荣也。思天下无以先之者。凡购书籍接师友之类。无所不用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91H 页
其极。而家人产业。一切不使之经心。及泽荣晚拔成均进士。先君以黄纸告庙。失声而哭。念大父也。因语泽荣曰。吾平生为产不成。此不足戚。所喜者独汝之成名耳。既而泽荣就禄京师数年之间。所以致养者甚微。然先君顾益以为喜也。方其疾革。泽荣驰而归。则先君气息已沉沉。犹执泽荣手语之曰。吾以汝暝。馀无一言。呜呼。以吾先君之德与行。而终于困者。泽荣之罪也。而先君之诏于末命者。又如此其至。是尤非德之罔极者耶。呜呼。天下古今。为父子者何限也。而如泽荣之最遭过最不孝者无矣。呜呼。此独何人哉。
  自志
金泽荣字于霖。自号曰沧江。又或曰云山韶濩堂主人。其先盖少昊金天氏。中世祖高丽兵部尚书讳仁璜花开人。或曰。封花开君。故子孙居开城而望以花开。韩之代高丽也。尚书公之后不求仕。有以处士见称者二世。故家遂不振。七世祖讳暹。有烈士风。年十八。为姊杀夫车尚敏之雠。时 肃宗丙寅也。其玄孙讳象观。 正祖时武人。亦有至孝之行。侍偏父疾者十五年。使父不知疾苦鳏穷。列于褒典。是生讳锡权。攻四书时义。以其第二子。与从弟名贡生讳象奎子讳正权为嗣。是为开城府分监役衔讳益福。忠厚长者。善事所后。娶坡平尹氏佥知中枢府事讳禧乐女。生泽荣。即 哲宗庚戌也。成童时习科业。十九。始慨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91L 页
然慕古人之文章。然久未有得。二十三。出游平壤枫岳。其冬读归有光文。忽大感悟。胸膈间如有开解声。若析薪然。明年。李校理凤朝过访谈故旧。见诗而赏之。自是泽荣遂与源源过从于京师甚驩。而凤朝素以文章名冠搢绅。故泽荣之名。因以大起。 光武帝十九年。京师有军乱。清遣将来援。南通张季直与其兄叔俨从之。明年。因参判金公允植。得泽荣诗。以为是过海以来所初见者。因以先访。由是泽荣名益起焉。丁亥丧母。辛卯赴成均进士会试。盖自十七岁以来。拔京乡初试(韩制谓发解曰初试)者五矣。试官判书赵公康夏闻而惜之。物色以取之。甲午国家改革官制。史职移属议政府。领议政金公弘集辟泽荣为编史局主事。明年夏。议政府变为内阁。改内阁主事。其秋升为中枢院参书官。仍兼内阁记录局史籍课长。丙申春。俞公吉浚署理内部。谓泽荣曰。吾欲以子为观察使。泽荣曰。向公扬言于政府曰史职非金泽荣不可。今忽欲使泽荣出为外官。何政府用人之无定算如此耶。俞动容而止。 上除内阁诸臣而复旧政。首撤史职。泽荣繇是而解兼任。时泽荣为学部大臣申公箕善。序其所作书。书既刊行。西洋人见书有讥斥西教之语。大怒以噪。 上令申辞职以谢。洋人既又谓作序者。亦不可置之。命泽荣辞官。因笑谓左右曰。识字忧患。金泽荣之谓乎。居数月遭父丧。己亥免丧。有所尝识外戚达官。欲为泽荣谋一官。韩之俗。亲附权贵者。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92H 页
名之曰某家食口。泽荣笑曰。彼达官欲食口我耶。驰书止之。会申公复为学部大臣。乃请得一编辑之任以食廪。癸卯差弘文馆纂辑所文献备考续撰委员。授正三品通政大夫。乙巳夏。兼学部编辑委员。是春。泽荣以国事不振。欲避居中国。寄书季直而道其情。至秋携家属出仁川。投劾辞二官。浮海至上海。遇季直言曰。此身区区学殖资于中国之圣人。所谓通于夫子。受罔极之恩者也。嗟乎。吾纵不能生于中国。独不可葬于中国乎。季直为之感叹。与叔俨谋。令就所自设书局。校书以糊口。时季直擢上第已有年。而以国有外忧。断进取规。兴新学。思以为自强者。故叔俨弃江西官归。以助其事。此书局所以有也。隆熙戊申。以文献书成。赐儿马一匹。庚戌国亡。服缟素三日。其前后所著述。有崧阳耆旧传二卷,韶濩堂诗文集二十一卷,韶濩堂集续四卷,韩国历代小史二十八卷,新高丽史五十三卷,犬学古本私笺一卷。而辛亥。武进屠翰林寄刊其诗。自后中东有识踵而刊者亦多。此其七十五年之大槩也。泽荣为人。性慈而气锐。其才也迟。深思屡绎则往往有所自得。尝自言曰。吾无能过人者。但其识解能愈入愈明。假使百年生。当百年进。于文好太史公,韩昌黎,苏东坡。下至归震川。于诗好李白,杜甫,昌黎,东坡。下至王士正。以白沾沾为喜。然窃更自考其平生。在家不能孝于亲。在朝不能忠于君。而末又为失土流离之人。以遗二张大夫无
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二 第 492L 页
穷之忧。余有罪余有罪。尚何言哉。夫既有罪如彼。而又使天下之人为过情之忖度。则罪将尤大矣。是以自志以列。而所未列者。独其死之年耳。然古史书人曰以寿终者非一二。何必详其死年然后始可哉。初娶开城王氏生一男。曰光濂。奉为伯兄后。一女嫁主事衔临江李熙初。再娶罗州全氏生一女。嫁南昌岳逢春。晚于林氏生一男。曰光续而早殒。故取三从弟成均生员大荣子光高为嗣。生圹在南通高桥北。通之义士钱浩哉所割予其祭田者也。铭曰。
其行也不清不浊。其文也不高不卑。竭一生之力以为文。而其终也止于斯。噫其悲。
与孔允悦牍
为人难。为圣哲贤豪家人尤难。今足下于名誉一事。断然脱去。慷慨磊落。令人想像夫子之家风于千载之上。岂不盛哉。然节太苦则有时乎令人不乐。此次申公诗集之刊事。勿更执其苦节。而优柔以成之。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