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x 页
韶濩堂集续卷五
[文]
[文]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8A/ITKC_MO_0658A_A347_470H.gif)
戊辰檀君天王元年。(中国唐尧二十五年。)本邦之初。有一异人曰桓因。其庶子曰桓雄。贤明得人心。居太伯山。(今妙香山。)归附者三千人。及生子。以其所居有檀树。命其姓曰檀。是为檀君而名未传。檀君既长。有神圣之智。三千人之徒慕之曰此神明也。与其父祖并称为三神。(至今邦人生子女。必云三神与之。)因相与奉为天王。于是天王自太伯山相地于平壤以都之。以本邦之地先受朝日光鲜。建国号曰朝鲜。作天符经。极说人君受天命之道。天符者。天命之符验也。其文曰。一始无始。(泽荣注曰。将说人君所以受天命之由。故先推本天地之始而言之。一始者。一气之始。无始者。循环之故。言天地之先。只是循环之一气。而莫知其始者也。)一析三。(三者。天地人三才。言三才由一气而分也。)极无尽。(极者太极也。言自一气而分为三才。即太极之理。而其理无有穷尽也。观此则可知太极之名。自孔子之前已有。而非始于孔子也。)本天一一。地一二。人一三。(上之一。即太极之一理。下之一二三。即天开子地辟丑人生寅之次序。言天地人三才究其本。则皆太极之一理也。)一积十钜。(此即周易所云天一地十也。言天地之数。自一而至于十。以生成五行。则其变化可以至于百千万亿而不穷。岂不大哉。)无匮化三。(此言天一地十。阴阳交媾。以生人而成三才。其造化无可竭之日也。)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此言天不能独立。而待地与人二者为三然后。始得为天。地不能独立。而待天与人二者为三然后。始得为地。人不能独立。而待天与地二者为三然后。始得为人也。盖人固赖天地之生成。而天地亦赖乎人之财成辅相。故其言如此。)大三合六。生七八九。(此即易之卦数也。言此大哉之三才。重之为六。成内外卦。自六又积至于阳数之九。以为卦用之终。)运三四成环。(此言天地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8A/ITKC_MO_0658A_A347_470L.gif)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8A/ITKC_MO_0658A_A347_471H.gif)
按檀君既以神圣之资。而著天符之经。则其后子孙绳继文明。一代之事。必有可观者。而今其国史归于灰烬。甚于渤海之国。可胜痛哉。○又按汉书地理志。乐浪郡属县二十五。其首县为朝鲜。朝鲜者平壤也。盖汉置四郡时。以旧时国名冒之于首县。而非箕氏时已有所谓朝鲜县也。○又按今本邦。无所谓檀氏者。岂檀族尽徙北夫馀而然耶。抑有其人而世远遂晦耶。又抑檀氏虽无其人。而檀氏之民。宁无其遗耶。虽然余于此有一言。本邦与中国接壤。故箕子之来居姑置之。而其后中国人之因乱因事而来居者。不可胜数。陈寿史称秦人避役入马韩。马韩人处之辰韩。遂称秦韩。史记云陈胜,吴广之乱。燕齐赵民流入朝鲜者数万口。卫满之王朝鲜也。所携椎髻千馀人。及招诱亡党。皆燕齐人也。汉武帝灭卫氏置四郡。当是时。中国人来居者亦多。而琅琊王仲之族最巨。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8A/ITKC_MO_0658A_A347_471L.gif)
智异山华严寺。新罗佛教祖缘起大师碣。(甲子)
韩亡之十四年正月。智异山华严寺住持释秉宪。自号沧海居士。俗姓郑氏者。走一录言曰。吾先师新罗缘起公英慧天纵。生好如来之道。因其书独觉妙旨。撰华严经起信疏一篇。以授其徒。徒之归者三千人。真兴王五年甲子。敕国中兴寺院。公闻之。帅其徒营造本寺。智异山之有寺。自此始焉。其后元晓,义相,道诜,正行,朗圆,贤俊。及高丽之义天,洪庆,定仁,祖衡。韩之善修,润讷,觉性诸名流。或以居住。或以游历。或以善缘。或以修役。相继至于本寺。绍述宗风。迭起赞叹。公之道于是乎益尊。而今年适当创寺之期。故宪等有感于中。购一美石。欲刻右迹。请子文之。余尝读金文烈公三国史。见新罗讷祗王时。有高句丽僧墨胡子者来客于一善郡。鸣其学。于是新罗人始知慕佛法。至真兴王时。有觉德者入唐求法。届王之十年。与唐使偕还。以为觉德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8A/ITKC_MO_0658A_A347_472H.gif)
千江之水千明月。仰而四顾月只一。云谁此月抱怀中。新罗慧者缘起公。闻公昔讲华严经。三千大众涕泣听。如饮河水各充量。下届晓诜派流放。虽然公亦何所讲。是唇是吻都不动。经亦只是一白纸。视睫视之不见字。六通一时发霹雳。天上天下只影立。是以精神动君王。九天敕下托佛场。金砂玉流南岳南。始有精舍出穹林。旃檀之香长不灺。朝钟暮鼓开聋哑。史家挂漏亦何伤。种瓜得瓜终允臧。堂堂新罗佛教祖。天王峰共尊万古。
书崔烈士益翰事(甲子)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8A/ITKC_MO_0658A_A347_472L.gif)
金泽荣曰。余以虚名志人邱垄。殆将数十百篇。然徐察之则徒子孙读耳。他人无有读一篇者。盖碑志之以谀见贱于世久矣。故虽不谀者。亦受其累。崔处士得此。亦何补哉。惟益翰年富志刚。他日将有关于时运。处士与之同传可也。
韶濩堂集续卷五
诗甲子稿
习位思君。送车请赴适然亭夜饮。余病寒未应。作此追谢。
驱巾车者八尺夫。披帷瞋目视病躯。谓言中园文字饮。群公毕至公可无。不缘君如萧颖士。安得有此爱才奴。君才堪羡侪仪凤。我身久嗟付啖狐。空忆五更酒阑后。江梅喷出千明珠。
赠王启之
知君古阀定琅琊。词翰翩翩自一家。把笔补苴诗卷缺。何妨作我海棠花。(用东坡何似西川杜工部。一生不作海棠诗之语。)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8A/ITKC_MO_0658A_A347_473H.gif)
少癖声病学。中年癖便衰。自后之述作。半是强情为。强情岂诗道。删弃不复疑。晚交有尹子。忠信又好施。万里念我老。药物频相贻。中心曷不感。油然发为诗。譬如经烧草。逢春弄新好。濛密海云合。鲜妍江日抱。细看还叹息。根荄其奈老。
王启之为余置酒于翰墨林。邀诸名胜以助欢。率作以谢。
有客珊珊骨有声。秋兰春茝佩盈盈。三升美酝贫能买。一片清欢画不成。莫逆何人如户反。忘年从古说融衡。西园侧畔初胎杏。含雨含烟證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