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韶濩堂集续卷五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x 页
韶濩堂集续卷五
 [文]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0H 页
本纪○檀氏朝鲜纪(檀君,夫娄○甲子)
戊辰檀君天王元年。(中国唐尧二十五年。)本邦之初。有一异人曰桓因。其庶子曰桓雄。贤明得人心。居太伯山。(今妙香山。)归附者三千人。及生子。以其所居有檀树。命其姓曰檀。是为檀君而名未传。檀君既长。有神圣之智。三千人之徒慕之曰此神明也。与其父祖并称为三神。(至今邦人生子女。必云三神与之。)因相与奉为天王。于是天王自太伯山相地于平壤以都之。以本邦之地先受朝日光鲜。建国号曰朝鲜。作天符经。极说人君受天命之道。天符者。天命之符验也。其文曰。一始无始。(泽荣注曰。将说人君所以受天命之由。故先推本天地之始而言之。一始者。一气之始。无始者。循环之故。言天地之先。只是循环之一气。而莫知其始者也。)一析三。(三者。天地人三才。言三才由一气而分也。)极无尽。(极者太极也。言自一气而分为三才。即太极之理。而其理无有穷尽也。观此则可知太极之名。自孔子之前已有。而非始于孔子也。)本天一一。地一二。人一三。(上之一。即太极之一理。下之一二三。即天开子地辟丑人生寅之次序。言天地人三才究其本。则皆太极之一理也。)一积十钜。(此即周易所云天一地十也。言天地之数。自一而至于十。以生成五行。则其变化可以至于百千万亿而不穷。岂不大哉。)无匮化三。(此言天一地十。阴阳交媾。以生人而成三才。其造化无可竭之日也。)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此言天不能独立。而待地与人二者为三然后。始得为天。地不能独立。而待天与人二者为三然后。始得为地。人不能独立。而待天与地二者为三然后。始得为人也。盖人固赖天地之生成。而天地亦赖乎人之财成辅相。故其言如此。)大三合六。生七八九。(此即易之卦数也。言此大哉之三才。重之为六。成内外卦。自六又积至于阳数之九。以为卦用之终。)运三四成环。(此言天地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0L 页
运动生三木。则木以生火而成离。运动生四金。则金以生水而成坎。其象如环也。)五七一妙演。(五土也君位也。七一火水也。未济之象也。言君位孔艰。庶事难济。故为君者能妙通五七一之义而演之。忧勤图治。乾乾惕惕。不敢遑宁。则可以济其未济而受天命。天下之能事。于是焉毕也。而上下之文。连言坎离者。又以见坎离之变化。为易道之最矣。大抵此经所言易理。为六十四卦。盖伏羲画八卦之后。诸圣人演为六十四卦。而至文王。只作彖而已也欤。)万往万来。用变不动。本本心。本太阳昂明。(此言贤君受天命。在亿兆上。事物之浩繁。往来以万。则酬酢之用。亦与之万变。然其本未尝变动。本也者心也。故重为之解说曰是心之体之明。本于太阳之升明也。)人中天地。一一。终无终一。(一即上文所言之心。盖心为人身之主宰。就人言一自然知为心也。故上文既言心德。而此又极言之曰。人苟能堂堂然位乎天地之中。心其心而不失正以变。则身虽终而其心靡有所终。即大学所云没世不忘。中庸所云悠久。而为受天命之极功也。)凡八十一字。因授国人编发盖首饮食居处人伦之制。民咸大悦。遂成郅治。当是时。中国唐尧臣伯益。因洪水之灾。烈山泽逐虫兽。跋履远近。闻东北之人相与谈说檀君事。纪其山海之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曰朝鲜。其人水居。偎人爱人(偎。亲近也。谓檀君有亲人爱人之仁政。)以美之。天王娶非西岬之女。生子夫娄。尝南巡至穴口之山。为坛(俗称堑星坛。)祭天。既老。移居于阿斯达山(今九月山。)以崩。今江东有大冢。居民指为檀君陵。夫娄嗣立。闻中国夏禹氏会诸侯于涂山。往观之。子孙相传。享国一千年。徙于北夫馀之地。国以遂绝而史无传者。后新罗释无亟。(或曰高丽僧。)高丽忠肃王国师释一然等。相与记檀君事。而或杂以不经之说。(如无亟古记所云檀君享寿千年之类。)故人或疑之。及韩亡之七年。(丁巳年)平安人桂延寿采药太伯山。见新罗学士崔致远所磨厓刻天符经者。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1H 页
盖檀氏之臣。有神志者以篆书刻经于碑。树之檀君诞生之地。而致远以畏约逃至其山见之。以楷书解而再刻也。延寿异之。拓归传于人间。于是人无不信檀君。而又知其为神圣焉。又近岁韩遗民之逃至中国满洲者。或于长白山西北深谷中。见檀君祠。满洲人相与指为古神。盖檀氏徙北夫馀者之所建也。又谣俗谓檀君遣三子。筑城于穴口山。(今传灯山。)名曰三郎城。盖其事在檀君后孙而人妄传云。(檀君时。恐无城制。)
 按檀君既以神圣之资。而著天符之经。则其后子孙绳继文明。一代之事。必有可观者。而今其国史归于灰烬。甚于渤海之国。可胜痛哉。○又按汉书地理志。乐浪郡属县二十五。其首县为朝鲜。朝鲜者平壤也。盖汉置四郡时。以旧时国名冒之于首县。而非箕氏时已有所谓朝鲜县也。○又按今本邦。无所谓檀氏者。岂檀族尽徙北夫馀而然耶。抑有其人而世远遂晦耶。又抑檀氏虽无其人。而檀氏之民。宁无其遗耶。虽然余于此有一言。本邦与中国接壤。故箕子之来居姑置之。而其后中国人之因乱因事而来居者。不可胜数。陈寿史称秦人避役入马韩。马韩人处之辰韩。遂称秦韩。史记云陈胜,吴广之乱。燕齐赵民流入朝鲜者数万口。卫满之王朝鲜也。所携椎髻千馀人。及招诱亡党。皆燕齐人也。汉武帝灭卫氏置四郡。当是时。中国人来居者亦多。而琅琊王仲之族最巨。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1L 页
为乐浪之望。屡见于中国之史。高丽王氏。盖其后也。若我韩完山李氏之所出。无以详言。然新罗始祖赐辰韩六部之姓。李居其一。则完山之李。安知非辰韩秦族之派分者耶。其他黄帝(柳氏车氏。为黄帝后。)孔子闵子骞之后。及如陇西之李,南阳之洪,天水之姜,苏州之张之类。凡充满于国中者。大抵无非中国之种。然则假使檀氏之遗民能多。势不能不为中国新种之所夺。而日就于铄。亦一天地消息之数云尔。
智异山华严寺。新罗佛教祖缘起大师碣。(甲子)
韩亡之十四年正月。智异山华严寺住持释秉宪。自号沧海居士。俗姓郑氏者。走一录言曰。吾先师新罗缘起公英慧天纵。生好如来之道。因其书独觉妙旨。撰华严经起信疏一篇。以授其徒。徒之归者三千人。真兴王五年甲子。敕国中兴寺院。公闻之。帅其徒营造本寺。智异山之有寺。自此始焉。其后元晓,义相,道诜,正行,朗圆,贤俊。及高丽之义天,洪庆,定仁,祖衡。韩之善修,润讷,觉性诸名流。或以居住。或以游历。或以善缘。或以修役。相继至于本寺。绍述宗风。迭起赞叹。公之道于是乎益尊。而今年适当创寺之期。故宪等有感于中。购一美石。欲刻右迹。请子文之。余尝读金文烈公三国史。见新罗讷祗王时。有高句丽僧墨胡子者来客于一善郡。鸣其学。于是新罗人始知慕佛法。至真兴王时。有觉德者入唐求法。届王之十年。与唐使偕还。以为觉德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2H 页
当为新罗佛教之初祖矣。今以宪之所录观之。缘起公之创寺。在于觉性东还之前五年。则其闻法之先于觉德者。又当为几年。然则缘公岂惟为本寺开山之初祖也。实为新罗佛教之初祖。而千馀年之间。未有说及乎此者。以其未列于文烈之史也。何其慨矣。然天下之所谓缘者。或伏于冥冥之难测。或现于昭昭之正感。冥冥难测者。天之未定。而昭昭正感者。天之定也。夫以缘公之苦行绝识。而前日之未尽发露者。岂非天之未定乎。今日之出宪手而入吾目者。岂非天之定乎。不惟是也。余近修高丽史。仿北魏史例。补撰释志。方且博采三国时名释。而一朝之间。忽不劳而得缘公。则窃自不胜大喜。急急濡笔以书于志。是尤非缘之昭昭者乎。佛氏之书。多说因缘。余故为此说。使宪参以观之。仍系以颂。其词曰。
千江之水千明月。仰而四顾月只一。云谁此月抱怀中。新罗慧者缘起公。闻公昔讲华严经。三千大众涕泣听。如饮河水各充量。下届晓诜派流放。虽然公亦何所讲。是唇是吻都不动。经亦只是一白纸。视睫视之不见字。六通一时发霹雳。天上天下只影立。是以精神动君王。九天敕下托佛场。金砂玉流南岳南。始有精舍出穹林。旃檀之香长不灺。朝钟暮鼓开聋哑。史家挂漏亦何伤。种瓜得瓜终允臧。堂堂新罗佛教祖。天王峰共尊万古。
崔烈士益翰事(甲子)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2L 页
求礼黄季方言其少友崔益翰之贤于金泽荣曰。此吾韩遗民之烈烈者也。泽荣见韩亡十馀年之间。遗民之为祖国效义者。多以为天将悔祸于一日。今也忽又得一人焉。岂非重幸哉。益翰家世本江陵人。中世居汉城。为韩仕族。至曾大父处士廷民。方洁癖诗章。当 哲宗时。见外戚之横。隐于蔚珍山中。自号曰学圃主人。遂以布衣终。故子孙今为蔚珍人。益翰有玉貌而聪。尝从讲学家游。忽掷书自骂曰。汝不念祖国。而徒硁硁作经生乎。则走至汉城。与诸义士结社。日夜筹恢复事。敌人侦执以诘。益翰笑曰。是奚庸烦诘。吾将尽言以快若心。遂滔滔首实千百言已。谓敌曰。使若为吾。将不尔哉。敌称奇而释之。汉城诸遗老闻而唶曰。生子不当如此耶。益翰能言文章。嗜读泽荣之文。其父兄知其然。述处士行事付之。令求志于泽荣。于是益翰从季方请为介绍。季方试之曰。金翁以作韩史之故。方为人所欲杀。子之求文。无乃迂乎。曰吾所取者。正在于人之欲杀耳。年今二十馀。
金泽荣曰。余以虚名志人邱垄。殆将数十百篇。然徐察之则徒子孙读耳。他人无有读一篇者。盖碑志之以谀见贱于世久矣。故虽不谀者。亦受其累。崔处士得此。亦何补哉。惟益翰年富志刚。他日将有关于时运。处士与之同传可也。
韶濩堂集续卷五
 诗甲子稿
  
习位思君。送车请赴适然亭夜饮。余病寒未应。作此追谢。
驱巾车者八尺夫。披帷瞋目视病躯。谓言中园文字饮。群公毕至公可无。不缘君如萧颖士。安得有此爱才奴。君才堪羡侪仪凤。我身久嗟付啖狐。空忆五更酒阑后。江梅喷出千明珠。
赠王启之
知君古阀定琅琊。词翰翩翩自一家。把笔补苴诗卷缺。何妨作我海棠花。(用东坡何似西川杜工部。一生不作海棠诗之语。)
韶濩堂集续卷五 第 473H 页
谢尹君(在清)馈药物
少癖声病学。中年癖便衰。自后之述作。半是强情为。强情岂诗道。删弃不复疑。晚交有尹子。忠信又好施。万里念我老。药物频相贻。中心曷不感。油然发为诗。譬如经烧草。逢春弄新好。濛密海云合。鲜妍江日抱。细看还叹息。根荄其奈老。
王启之为余置酒于翰墨林。邀诸名胜以助欢。率作以谢。
有客珊珊骨有声。秋兰春茝佩盈盈。三升美酝贫能买。一片清欢画不成。莫逆何人如户反。忘年从古说融衡。西园侧畔初胎杏。含雨含烟證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