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李海鹤遗书序
李海鹤遗书序 第 x 页
李海鹤遗书序
  
李海鹤遗书序 第 3H 页
李海鹤遗书序[郑寅普]
此故海鹤李公遗书也。公少有长才。属笔无不达之意。济之驾驭有度。光气掩映而殊不自屑。独好讲求前辈政治经济之说。居常慨然于生民碞依。与其所以振救之得失。思以己身一试。故同时诸名流。多推为俊杰。公亦自视落落。先是国家自更壬丙之难。有识祈向渐变。尚裨实考古今。若柳磻溪馨远,金潜谷堉,李疏斋颐命,柳聋庵寿垣,李星湖瀷,郑农圃尚骥,丁茶山若镛,洪湛轩大容先后起。皆言政。虽其隐显参差。详略异齐。而总之闳怀苦心之所盘郁。往往知不可行。而犹幸于万一。公祖述柳丁久。及阅历四方。徵验益密。且其意非用为名高。亶期及时立事。则务明今。不专敦古。顾往时之人。忧犹在后。公生季世。目见甲午乙未内扰外患。滂洋纷出。而𡰈隉之形。迫于歙呼。由是不暇为浩瀚之言。而先提切要。甚则自署以为今日急务。谯羽翘室。哓哓之音。其使人哀也。既而又历十年。而事乃大谬。盖前人蒿目民碞。不忍在后之忧。故思绸缪其先。而公身值其忧。故惧绸缪之犹未暇。至是而风波倏凌。方朝夕沦没。昨所忧视今犹非其急。于是奔走呼号而不已。此书所载太半是也。普尝见柳文忠之论圃隐曰。大厦将倾。非一木之支。而犹且支之分也。分之所在。死生以之。清初黄太
李海鹤遗书序 第 3L 页
冲论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不容但已。古今成败利钝有尽。而此不容已者。长留于天地间。以称张苍水。今读公遗书。其心与之相类。以其所遇之时。则又似苍水。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终身。非有至诚不能。苟其诚也。布衣偪侧之行。质之赫然炳烺者何疑。当圃隐时。固知事卒不就。然身岩廊。犹足为兴王鲠。苍水漂泊鲸鲛之间。提单师以虚喝中原。为最难矣。亦犹有岛屿之据海上。遥授节制之号。部曲之分布。云蒸龙拿由之。公湖南寒士。尺寸无所藉。天下之势。又非如异时。坚脆代兴之忽遽。积弱判涣。凭强方盛。而乃独率其不容但已。犹且支之之心。连争之枋政诸人。不得则结近侍而达之 上。不得则直抗论于彼重人。不得则渡海为游说。又不得则挟刀鎗。规踣六七大奸。发䳬以争须臾。其前后崎岖。计愈疏事愈迂而心愈苦。故综公一生。始则为文人。中为经纶之士。又为哀时救倾之材。而终乃自致其存亡之义。见于著述者。略可按而知在公。其迹可谓累变。而其用心不在身名之私。则自少而已然。其经纶志义。皆本于此。而文章又由是而达。世之专治文者。或恨其不尽其工。然田俅有云。墨子之言多而不辩。恐人怀其文忘其用。公固有此意。又文人主工。志世者致实。致实之期。反覆旁畅。而终不以求工之
李海鹤遗书序 第 4H 页
故。沮阏其迈进之气。况以公之遭值无古。用笔墨几当芦灰。至今读之。悲风惨雨四起。斯亦文之至也。公客死汉京。其明年国熸。又二十馀年。而胤子乐祖。裒公所著。则十八九佚矣。同乡姜君东曦。求选于先师兰翁。翁没。又以属普。普谓公遗书。即片言单词。其有系者甚众。乃通取之。而稍分釐其次。为十二卷。且为论其大略。以告后之人。壬午秋七月。东莱郑寅普。
李海鹤遗书序 第 5H 页
海鹤诗文集序[李定稷]
余与伯曾为文章。相与往复论难。尔来十数年于玆矣。余为文。兢兢循步武。几于造乎极。而驰骛高远。恍惚惊惑。久而始定。盖伯曾之为文。无虚字閒句。如花之英。如谷之精。温润典雅。菀有古作者风。得左传国语之遗。而唐之柳子厚。即其宗师也。余则于文。夸大敷演。好驰骋于险阻之中。宜伯曾之谓余驳也。诗书易春秋文之至者。而未尝有所谓奇者。至后世庄马者出。喜用虚字閒句。肆然横放而不知检。余时时中此病。而伯曾之文。自诗书易春秋出。虽不敢遽谓之粹。而所谓奇者。则固无有焉。宜伯曾目余以驳。而余文诚不若伯曾也。伯曾家甚贫。不安于居。自瀛洲将侨于凤城。而路出安南。访余于旅次。出诗文藁示之。余读之。益信前见之不谬。伯曾工于诗。而余独言文者。见伯曾文人。非诗人也。闻凤城有进士黄玹。以文章雄视南方。则必其人与伯曾相伯仲。伯曾试以余不佞言质之。时壬辰长至日也。友人石亭李定稷序。余既叙伯曾之文。复读其诗。叹曰。甚矣人之才性之难周也。伯曾于文。古之人尔。非今之人也。余所心服者。而诗则不然。乃为风气所束乎。夫诗之五言。始于苏李。而苏李未尝以文闻。盛于建安。而建安诸子未足以文称。下此而二陆三谢左潘颜鲍之辈。皆长于诗
李海鹤遗书序 第 5L 页
赋。而不能为古文。李白之五七言歌行。神解也。杜甫之七言律。集大成也。其于文也。李仅缀辞。杜复不成语。惟柳子厚其文与韩退之分庭。而诗复抗衡古人。退之则负雄斗险。形色外露。若宋人之诗文也。元人之诗词也。清人之诗。稗家语也。子瞻之豪于文而诗未必豪。于鳞之壮于诗而文未必壮。诒上之诗。铿锵如也。而文乃厌厌不振。甚矣文与诗之难兼也。历千馀载。而绝无仅有。余何能以诗复望于伯曾乎。盖自开辟以来。风气日迁。而土俗时代人品之不同即系焉。苟非才性特秀而迥拔者。鲜不为其所束。必如伯曾之于文。然后可以免矣。窃怪夫伯曾之文。得之子厚而诗乃不及何哉。虽然。伯曾之诗。尚足为今人之诗。而如新禽言续禽言。则吾知其必传矣。夫自髫龁至老白首。穷居无知者。而得一言传于世。尚已足矣。何必多也。世之不知伯曾久矣。其文之传。且不可必。安知此诗之必传乎。余非有力于轻重人者也。安知此言之足證乎。伯曾知余。余知伯曾。斯亦足矣。何必广且久也。余于伯曾之藁。不能无一言。故姑言之。而未知其果贤于无言尔。李定稷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