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6H 页
老圃堂续记
堂曰老圃。茂南郑公先生居第。其扁堂之意。景物之胜。既有自叙。此后出故曰续记。宇万盖尝及其世。侍先子膝下。见先生至。礼貌迎送。颇殊馀人。是知先生非老于农圃。不宁惟是。吾不如老农老圃。夫子云尔。而必以老圃为堂。盖樊迟之问农圃而已。先生之为堂。盖有非农非圃。而农圃特其寓耳。第言其寓。则天下事其分虽殊。其理则一。肯播肯穫。寓于农圃。肯堂肯构。寓于堂室。先生之寓。何莫非是。而又有深于是者。盖善于农圃者。先择嘉种。耕种耘穫。皆不失时。得其义则仁义吾嘉种也。及时勉励。吾耕种耘穫也。彼稊稗以为种。舍己而耘人者。安得不见笑于老农老圃乎。于是而先生之意。毕呈于言外。盖以心得而躬行者。遗子孙为心法。此老圃之所以扁居第也。孙有荣源。曾有休铎。克世其家。乃于旧第之南。别起一区屋子。盖成其先志。而使子孙肄业于是。而常目于是扁。先刻先生自题。悬之楣閒。而其别起之由则不可无后人之述云尔。
石愚堂记
指石而问于翁曰愚乎。曰愚耳。指翁而问于石曰愚乎。石也无言。若不许其愚。今夫石。翁愚之而石不能自明其不愚。又不能反。此翁所以愚之。世所谓不愚者异于是。愚我。怒而违之。不愚我。喜而和之。所以自明也。愚我。愚愚我。不愚我。亦不愚不愚我。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6L 页
所以能反也。此世所谓不愚则石之不能。亦世之所愚世愚之。翁亦愚之。愚之与世同。愚之之意与世异。盖闻翁愚于明反。而不愚于守愚。其形犹夫石。特有情耳。石无情。无情者无迹。而有情者不能。翁之心盖曰石之愚不可及也。引而为号。盖慕而欲及之。人之愚翁。如翁之愚石。而亦所不辞。此其为石愚翁已矣。虽然石之愚无情。无情之愚。愚而愚也。翁之愚忘情。忘情之愚。不愚而愚也。石若翁之愚。孰难而孰不可及也。不愚者自能辨之。翁闻之曰。愚所居有立石。堂其下。名石愚记实也。愚我不愚我。何足论也。翁即李上庠炳仪甫。其志行有可书者。记其愚而称其善。恐与翁韬铲之意不相称。
柏下续记
今柏下旧草史。舍草而柏。先生盖自叙。难窝,后石诸贤。以知德记其实。此后出故曰续记。先生维癸巳以降之。先公手植一根柏。柏日以茂。先生日以长。乃指柏曰若与同庚。盖以后凋勖先生。然则承命之日。先生已柏下。而不柏而草。亦有说焉。第念春夏葱茜。丰草同茂。虽柏也无甚异焉。及夫大冬严雪。百草先萎。则挺然独秀。于是乎柏矣。如世路治平。上下同流。虽君子无甚异焉。及夫国步荡板。靡哲不渝。则矫乎不变。于是乎君子矣。呜呼。先生之初时尚春夏。与草同茂。不自崖异。是先生本意。而先生之老。不但大冬严雪。独保吾柏。亦先生素履。则先公手植之意。先生改号之义。今始乎白矣。默揣而得其说如此。未知于先生实事。得乎未耶。今年冬。拜先生于朝阳台。望见屋上亭亭。势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7H 页
若参天。蔽亏云日。阴庇千人。将有其日。北风雨雪。携手同归。将柏是依。则先生以先见为上座。而愿借其末席。以听下风。先以此请命焉。
四松堂记
家松坪。松一耳。而奚四为。曰于松溪孙也。于松圃子也。松祖松考。皆有后凋之实迹。而所愿不坠于所传之松。则并松坪之一而为四矣。然则松溪之松。与松坪之松二乎。曰一也。松圃之松。与松溪之松二乎。曰一也。处士所愿之松。亦与溪圃之松不二而一。则果一而非四。虽然一存乎内也。四形乎外也。不以形外之四。殊观于存内之一。则一与四亦一致。所谓四者。亦不过数一至四。何莫非一也。松沙吾。文松溪一也。文松圃二也。今又文四松。而所谓松沙一居其閒。亦于主人翁四松之义近矣。芹以及焉。主人李其姓。居天岭。
竹下记
旧居有竹。号竹下记实也。今所居无竹。而犹竹下亦有说乎。曰有竹而竹。其竹有限。有限者虽多易为量。盖天下之竹最多称渭川。其次黄冈。而以万千百十几回计量。皆入吾十指。曷若无竹之竹为不可数。不可数者。虽使白圭握算。裂天下之竹而为筳。将无所施其能矣。然则不可居无竹。子瞻未为知竹。看竹不问主人。子猷未为爱竹。盖以有竹为竹也。曷若吾无竹而为竹。吾可无时无处而不竹也。松沙子闻之。沈吟良久曰。主人之竹。以非竹喻竹也。心兮本虚。其中通欤。应物以直。其外直欤。国有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7L 页
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其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欤。主人之竹。薄试于去年。不能易其节。以已往占未来。虽饕风虐雪。百草萎折。而主人之竹。挺然独秀。是主人之所自信而自许也。主人为谁。福州宋致万。
石下记
人而人石而石。命物各殊。石而人人而石。比类或然。吾乡先德石滩处士李公先生。介贞自守。终老草茅。虽以松江文清公之知德。起不得林下之志。后百世高景。如壁立千仞。向所谓人而石。先生其殆庶乎。之孙上庠翁克修祖德。胸中常有无形之石。允为自家旧物。而又于石下筑室。以自栖息。于是乎积于内者形于外。外内交修。不为世风所移。而一出言一举足。不离于石。石乎上庠翁。可谓不负所号。而每扶藜相访于寒泉病室。晨夕剧谈。伤时悯俗。慷慨至泣下。古人所谓寒山一片。可与共语。而其馀驴鸣犬吠。不堪听闻。吾于上庠翁。又恶得无奇章公之嗜也。上庠屋后之石。吾未及见。虽不知其丈尺寻引。而有形者实易为量。虽长且大。亦奚以为。不过为一副虚壳。而胸中无形者是其骨子。故万事万变。应之而有馀。上庠翁可谓善用其石。非但为五石之瓠而已。呜呼。世风日就污下。及今而不可为。盖以绕指有铅而刚肠无石。人人有石。则今日事犹可为矣。吾愿上庠翁勿私其有。而为能言之石师则可矣。
清阴亭记
环亭皆竹。清阴满亭。亭为清阴。登此亭者无异辞。晚圃处士金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8H 页
公于是而消遣朱夏。处士故。处士诸子嗣而葺之。俾余述以文。第念竹。香山居士谓似贤。东坡老人称医俗。贤而医俗。阴于是者。为清阴处士。公之必于清阴为亭。盖与自家意思一般。凡厥嗣守者。勿以竹看竹。而以处士公看竹。则彼在外之竹特虚壳耳。呜呼。见今虐炎非但朱夏而已。凡所以消遣者。一区清阴在吾方寸上。处士公遗后之谟裕矣。后子孙继述之义足矣。处士之胤珍铉从余游。文行俱茂。为淇园秀枝。既以是告之。书以为清阴亭之记。
芦西精舍小记
精舍芦山之西。主人许君干直叟。君于读书之暇。登芦山之顶。风咏而归。之东之南之北。在吾足耳。而信足而归。必之西而精舍。以吾所止在精舍也。推类而长之。则事事物物。何莫有芦西精舍。然则吾所谓精舍者。在吾方寸上。而彼非东非南非北。而三架五楹。短檐明窗者。虚壳子耳。君逡巡谢曰。所以教干者至矣。若吾名精舍之实事。则尊先芦沙先生讲道之地。于鄙居西也。先君子尝从学焉。盖干偏有慕仰。适吾精舍在芦山之西。故托其实而兼寓慕仰之心。呜呼。君之所慕仰于吾先子。亦为所止之在此也。吾所告于君者。果不背于名言之实事矣。因次酬答之语以为记。
云溪记
溪从云岩来。傍溪而堂。号云溪。吾友李居士周相也。走曾年携客入其堂。时岩上无云。堂下无溪。客曰恶在其为云溪。及夫信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8L 页
宿滞雨。仰之云触石起。临之溪,循除鸣。乃指示客曰。昨之不云溪者。今云溪矣。客曰今日固云溪。明日不雨。则可保其云溪乎。曰子之为云溪迹耳。以迹为云溪。则果有昨今之殊观。吾之为云溪无迹。无迹者今日云溪。明日亦云溪。以至吾百年。无日不云溪矣。盖处世如浮云之无是非。进德如溪流之盈科。则不以有是物而始存。无是物而遂亡。彼触石而起。循除而鸣者。何足为有无。呜呼。客以有而无。疑主人。浅之为云溪。吾以无而有。信主人。又未知得主人意思否。姑悉次其语。以寄主人云尔。
三湖亭记
临湖为亭。颜三湖。主人郑君德弘。走所居閒一湖。名行稔矣。否者特颜面。第当容刀相访。为问三湖之义。姑悬想而为说。则一湖为三湖。主人岂识象数者欤。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中閒为用。皆,从三起。盖径一而围三。三积为九。分三为一。一未尝离三。积三为九。九未尝无三。积而至于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何尝不从三推将去。三而无一。无以立体。一而无三。无以达用。立体达用之妙。主人得于湖。湖以渟滀为体。流动为用。论其体则谓之一湖。论其用则谓之三湖。须于日用之閒。行之以三而守之以一。则吾见积水成湖。非无源者。而日注诸方寸上。其所谓亭于诗于酒于湖而为三。果非主人之实际也。愿以是质诸主人云尔。
德岩斋记
斋天马之腰。环斋岩也。名斋以岩固也。岩上加德何。古人以足乎无待为德。今夫岩围为垣墙。低为门户。平广可席。方圆可枕。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9H 页
隐而作几。对而作案。平面洗而习字。仄面镌而记名。凡斋上应用毕给。不待而足德乎。斋其名欤。斋为尹氏世守为家塾。八岁入小学于是斋。十五入大学。亦于是斋。先觉而为师尹氏也。讲习而为友尹氏也。若槐亭,此君轩,俭翁,心斋,庸庵五公之特达。佐郎,典籍二公之显飏。皆此斋之茂迹也。俎豆数公。以为先德而慕效之。自是士林依归。不但为尹氏私斋。则斋之及于人博矣。第念及于人。必待足乎己而后能。向所谓岩石之奇。足于外也。师友之贤。足于内也。外内之足。名斋以德岩。其知德者乎。斋中秀士炳斗命以悬楣之文。为之说如此。
忧忧堂移建记
堂曰忧忧。海上梁公相烓居第也。公早出身事君。盖尝陈疏补阙。则其进而忧也。谏而不入。则挂冠南归。誓不复仕进。而倚斗之忱。未尝顷刻忘于怀。则其退而忧也。此忧忧之实事。而旧在凤凰山下。见今岛夷抢攘。妖船无日不海面。则虽师襄之高蹈。势不得入海。海不得入则入山。是公晚年之志。而未遂而终。胤子成默成其志。而移筑于麻姑山中。不可以不筑于乃爷之手而不谓之乃爷之堂也。因旧扁而揭忧忧。乃爷进退皆忧之实心。于是乎白矣。呜呼去丙申。虽国计苍黄。而犹有君而有国。公犹进忧退忧。如是恳挚。使公见今日景色。则尤当如何。生亦忧死亦忧。不但以一死为快活。此可谓得公之心未耶。为子为孙居此堂者。常念念于此。则家而为孝子。国而为忠臣矣。既以语成默。请以是为移建之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9L 页
德川斋记
川从德山来。斋川上名德川。盖欲溯流而穷源也。今夫水小而为溪礀。大而为川。最钜而为海。有本者如是。是以观水。必观其源。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有由于此矣。学譬则川。志譬则源。为学者当先立其志。志立则无半涂自画而日进于高明。如斋下之川放海而不舍也。读书之斋。必于川上。名其斋必以德川。吾知斋上人观水有术。已到源头矣。小而为溪礀。大而为川。最钜而为海。阶级已跃如。古人所谓循序而进者是耳。今夫德山在头流之腹。南冥先生盖尝涤源澄流。为百世师。后生学者依仰于是地。则名斋之义。亦未尝非有取于是焉。斋是韩君希宁。与同志结构讲学。而学有渊源。允矣为斋上人。俾余文不获辞。而未敢曰得主人之义也。
究述斋小记
峰曰究述。非斋则峰之得名者虚矣。斋曰究述。非斋上人则斋之得名者虚矣。虽然峰既究述。究述斯有斋。斋既究述。究述斯有人。其人堂岘吕氏秀士及坊内同志学于石泉翁。翁亦吕氏而为究述之先进。究述于翁者。为斋上人。然则人不必是斋。斋不必是峰。究述之义广矣哉。见今异言喧豗。而斋上人洁净自守。其所究所述之正。不问而可知。岂顾名思义之力欤。吾愿斋上人勿以今日自足。而益究述石泉翁所传之学。使斋上之峰不为虚名。而峰下之斋不为虚器。则可以久远而无替矣。
莲庵续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0H 页
箕山颍水之间。有里曰莲花。郑高士寅植居之。颜其室曰莲庵。吴难窝,朴农汕。皆以词苑钜手记其事。依阿则叠。舍之则又非本意。强索而为之说曰所居莲花。而莲为庵。则一里二十五家。皆莲庵乎。莲之称。称于高士而不称于馀人。则盖有非莲而莲喻者矣。此意庄叟已言之曰。以指喻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推此例之。则以莲喻莲。不若以非莲喻莲之非莲。非莲可以喻莲。则吾未知莲是高士乎。高士是莲乎。爱莲者是爱高士乎。爱高士者是爱莲乎。余亦爱莲者。第当以一筇一屐。访高士于箕颍之閒。觌其德而嗅其香。先以此寄声焉。
方壶小记
方丈之支。有壶岩。壶岩先生隐此讲道。先生之孙。有居士淑圭念祖聿修。居士之于先生。犹壶岩之于方丈。此吾所以方壶号居士也。而未知居士能担夯得起未耶。第念壶岩为方丈之支。而奇秀杰特。不失为方丈之正脉。居士为先生之孙。而能自濯磨树立。不失为先生之肖孙乎。居士瞿然曰。以子之言则方壶之称。不称于余。何子之以是称于我耶。余又解之曰无伤也。不称之云。居士之谦德固然。而以余所耳目。无居士则无壶岩久矣。无非无岩先生讲道之地。几几为他人占据云尔。居士不计夷险。不失旧物。先生之灵当曰予有后不弃基矣。若其讲服乎先生道义。则时过而未究者。有子钟赫方从事于此。居士之志庶其遂矣。方壶之称于居士。无乎不可矣。谨书其酬答之语。以贻居士胤子。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0L 页
追远斋记
人家先墓芬苾为斋。多用追远为榜。盖人情日远则日忘。以遹追之义。垂示后百世子孙。使之顾名而思义也。若晋阳郑氏之为斋则尤有可名言者。郑氏盖忠庄之后。世居冠山。中世移寓锦城。至月庵公。而葬其亲于锦城之玉马山。非远伊近。而以公至性。犹以为远。庐墓下。晨夕瞻扫。以泄风树之悲。而又命祔葬于其下。以为千百年侧侍之计。追远之意。已在公身心。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根深者条畅。源清者流洁。后世子孙。聿修祖德。夫焉有不追者乎。斋盖月庵公筑场旧址。斋此址而用此颜。盖昭月庵公追远之至意。而为子孙者。又追月庵公之所追。则所祖仆正公之死绥。忠庄公之死国。何莫非吾所当追者乎。若以春秋上冢。岁一芬苾。为足于追远。则诸家之所同。而吾所以望于郑氏者。在彼而不在此。盍相与勉焉。郑氏门老海朝氏白首扶藜。閒关十舍。命以记事之文。不获以病废而辞。
镜湖亭记
亭镜湖之上。颜用镜湖。冠山魏居士启勋筑也。盖自其先祖云岩公德宽隐居行义于此。六和堂世翰,百忧堂世彬。菀有祖风。昆季六人。埙篪唱和。日月征迈。并学于闵老峰先生之门。所交游若晚守李公敏琦,龙虎堂金公世长,渊居处士白公后采。皆一时清流。暇日风浴于是。而镜湖一曲。不待敕赐而为世守旧物。居士克述先志。作亭于是。盖其曾王考竹窝公荣质经纪而未及者也。其先公庶几曰予有后不弃基。而为肯堂肯构之肖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1H 页
孙矣。噫。见今怀襄。滔滔是浊流。而镜湖一水。尚依旧无恙。何莫非魏氏先祖方塘一鉴。泻出活水一源。不受世閒滔天欲浪。致然耶。居士之亭于是者。益见聿修厥德。无忝尔祖之意。行将以一筇一屐。登其亭而借其馀波。以洗其尘垢。而先以此寄声焉。
无极亭记
亭八棱。以象数求之。宜曰八卦而不取。取无极。求之于象数之原也。盖天下之物。何物无象。何物无数。所谓八卦者。卦为象八为数。溯而上之。而四象两仪是也。沿而下之。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是已。衍而至于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而当万物之数。象数起而万有相攘。吉凶相禅。于是如木之有枝叶。或荣或枯。水之有派流。或清或浊。反枯为荣。反浊为清。虽有智者。不能为力。木求其根。水求其源。则万殊一本者。可得而详矣。所谓象数之原者。无极是已。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上。别有无极也。知此义则其知道乎。金君成斗葬其大人于永康之屠龙洞。近墓为亭。以为肄业之所。外八棱为凉台。中一区为焕室。盖不忘其大人义方之训。而朝夕哀思。兴起其善心耳。沿而下之。有子有孙则象数已形。所谓八卦成列者几矣。溯而上之。先人无形之训。所谓象数未形者是已。衍而至于万子孙。人各有一副祖训。则所谓万物各有一太极者。即无极为亭之义也。请以是为记。
陟西亭小记
陟彼西山。伯夷之后无闻焉。虽然亘古亘今。义伯夷之义者。虽谓之陟西。非过语也。郑氏先祖景烈公。丽季南遁。以终厥世。后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1L 页
人比之陟西。俎豆高景。殆五百年。中年以大同朝令。祠撤而墟。不忍水地废荒。既坛而碑。为嫌蹄迹之窟。之孙居士海镒氏倡宗询谋。移建于锦城之金鞍洞。作亭数閒于其下。以为依近聿修之计。亭既落。问名于余。沈吟口占曰其陟西乎。又从以解之曰陟西以其时则可矣。以其人则是也。上祠下亭。祖孙同义。祖德焉。孙谟加勉。孙谟焉。祖德益彰。之二字为公家传心。不出户而道在是耳。吾未知亭之趾。伯夷所采之薇尚有馀根。足使翁食而不饥欤。行将一登其亭而分味焉。先以此寄声云尔。
云溪斋续记
福川之兰山。潭州金居士侨居于是。越瞻云桥。无远茝溪。斋曰云溪以终其老。居士故。胤子永柱重修之而颜用其旧。俾老友记其事。斋有居士自述。其文有曰凡世间事。一无可意。富贵利达。如浮云一点过太虚。是非毁誉。使清溪数曲聋锁山门。田地皆被先占。后虽有善于辞者。不过其枝叶耳。居士在世之日。尝访我于三山屏庐。使我读十年书。已领略其自述之意。盖富贵利达是非毁誉。常相因而为我累。果能超然于富贵利达。则居人世出世人。谁是谁非。谁毁谁誉。不待云与溪。而居士已太上先著矣。然则居士之百年于此世者寓耳。而所谓云与溪者。又寓之寓耳。居士之无有。宜与之同其无有。而永柱能克肖典型。无有者有矣。居士之有云与溪。又与居士同有。于是斋之为云溪。云溪之为居士。可以并传于常永长久矣。永柱乎勿以外修于斋者。谓吾事已了。而益修其心斋。永柱从余游。不能无惓惓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2H 页
于是乎言。
羊岩亭记
咏归为台。羊岩先生崔公暮春风浴之所。公身后二百有馀年。始亭焉。亭宜曰咏归。而台之侧面滨江白石。有所刻羊岩二大字。即尤翁手笔书赠公于晚德萧寺者。尤翁盖尝经过。缘江越瞻。白石似眠羊。因念高人隐居行义于其中。涧阿孔迩。爱而不见。深喜其追到晤言。有是赠。公奉以摸刻。因又自号。亭不以羊岩。则当日授受真传。恐复埋没。云仍名亭之义得矣。登斯亭者想像先生之风。而念先生为尤翁不见而愿见。既见而深喜者。用何道而致然。则此亭之有助于后生者。岂曰少也。亭既落。后孙润圣致诸仍之意。求为文。宇万尝屡登而高景者。不辞而诺。
双壶亭记
亭于壶之岩。壶一而已。而扁以双壶。以有两主人也。主人为谁。慎山人宗宽。金山人商焕。以醉醒之各适。一曰醉壶。一曰醒壶。两人一亭双壶之名。所以起也。不知醉壶谁醒壶谁。而醉则同醉。醒则同醒。方其醉也。醉壶主人为之主。而醒壶主人为之宾。及其醒也。醒壶主人为之主。而醉壶主人为之宾。迭相醉醒。乃赏心乐事也。迭相主宾。乃贤主嘉宾也。此地此亭。无日不良辰美景。则即此而四美二难。可谓并具矣。一张一弛。醉醒相济。则即此而一献百拜。可以想像矣。此亭此名。后此何人道得。卞先生一去后寂寥数百年。今以两公而名焉。噫。两公既居先生所居之地。迹先生所行之迹。又能以先生之心为心。则先生可以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2L 页
不孤于数百载之上矣。两公并有美于数百载之下矣。盖两公之乐夫壶岩。起亭而栖息焉。其萧洒之想。不愧为壶岩主人。壶岩之幽邃静寂。可合隐君子之嘉遁。宜其得两公为主云。
古今亭记
亭曰古今。赵寝郎映奎成其先大人云坞处士遗志也。处士尝爱长古之山在二水合流之内。其一晋江水出头流。南冥先生讲道于其源。其一洛东水出大小白。退陶先生讲道于其源。因流溯源。若沐二先生之馀波者。此其地也。亭未就而处士已古人。映奎之成其志。宜不容缓。而古今为名。为此名者。其知道乎。盖水无古今。与道为体。人有古今。与时消息。第念二先生之道。在古却是一源。在今却是一源。如亭下之水。逝者如斯。而卒未尝往也。若夫二先生之于云坞。先生古而云坞今。云坞之于映奎。云坞古而映奎今。其无古今者。古今之同也。其有古今者。古今之异也。任其异而求其同。则此亭之为古今。而古今之为知道也。合流之交。又有二亭。涧松之合江。斗岩之伴鸥。二公皆于处士为叔祖。一水上下。一姓前后。古亭今亭。亦古今之馀意也。处士旧有清风楼。盖尝记其事。其高尚之志。需世之用。槩言之。今不须架叠。而源流为亭。尊慕昔哲。平日所养。不言而自著矣。吾又何赘焉。
三贤亭记
三贤古未尝有亭。亭之者三贤后孙也。三贤同尹氏籍坡平。家世勋德为名族。胚胎先烈。笃生三贤。老坡公讳趪司宰监正。弟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3H 页
有梦坡讳趌弘文校理。曾孙有岑鼎子讳济民监察。老坡公孝友为家政。经术重于世。壬辰方家食。岛夷犯京。 大驾去邠。与同志举义于鳌南。募谷达湾上 行在。募兵委晋州义阵。丁酉荐食。奋身勤王。舟师至蔚岛。为海贼重围。督战殪数十百级。竟以众寡不敌。骂贼而殒。夫人裴氏闻变。方自裁。见贼至。骂不绝口。又死其刃。十岁幼娇亦翼蔽遇害。二幼子并被俘。投水得免。归葬其骸。时人称三纲并萃一门。梦坡公至行称难弟。聪颖殊绝。书过眼成诵。擢文科。出官参礼。责李洸之逗遛。副倅北营。折朴晔之跋扈。从权元帅。报捷于幸州。不失为中兴元勋。狱中嚼舌。以一死保护 章陵。虽谓之功存宗社可也。岑鼎公天禀殊异。早及尤翁之门。经术文章。望重山斗。上可以黼黻皇猷。下可以柯则士林。尤翁渡海。有尺雾遮天八荒同昏之叹。好遁于嘉林山中。以终厥世。此尹氏三贤。允为百世宗仰。听卑之天。宜有旌别之举。而表宅之典。仅及于裴夫人。祭社之礼。屡有士林之议。而郁而未伸。永世为欠事。云仍倡和。起亭于岳降之地。庶英灵长存。陟降亭只。则后孙羹墙。当感慕如一日矣。为后承者聿修祖德。世治则如岑鼎公之尊师取友。经明行修。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世乱则如二坡公之虑国忘家。以死效忠。则不出于此亭而道在是矣。是役也始于今年丙辰。阅数月而功告竣。老坡后孙勇植独贤。而诸宗一心云。哲成,亨植求为记事之文。宇万于尹氏先德。不啻稔矣。不敢以老且病辞。
鹤山亭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3L 页
亭鹤山之趾。求其名。莫鹤山若。作亭者谁。巴山李君寝郎诚奎。及其弟馨奎,昌奎。葬其先大人松圃公于玆山。近墓为亭。毕生孺慕于斯。永世芬苾于斯。又使子姓肄业于斯。第念鹤为物。类于群禽而不囿于禽。今夫山类于群山而不囿于山。于山鹤也。今夫公类于世人而不囿于人。于人鹤也。吾友郑农山冕圭之墓志。权松山奎之堂记。可徵以于人之鹤。葬于于山之鹤。所谓人与地匹休者。为亭而颜鹤山。为此名者。其知德乎。窃闻公有雅言曰圣有经贤有传。所以维持身心。发扬智虑者。又曰遗金万籯。不如教之一经。盖以躬行心得者。垂为家训。易所谓鸣鹤在阴者。公其殆庶。而肄业于是者。果能克念先训。勿贰勿怠。则亦所谓其子和之者非耶。诚之不可掩。如是夫。若其先德之美。景物之嘉。寝郎之述备矣。此不赘焉。昌奎君十舍过余。致其元方之意而求为文。
宋氏孝烈旌闾记
今 上壬辰。命旌故孝子砺山宋弼浩及其妻烈孝妇金海金氏。宋公盖有至性。家贫亲老。伤无以为养。负薪负米。不计夷险。给亲滋味。侍疾嚼指。卒获其效。遭丧哀毁。邻里感化。金氏夫疾。再刲其股。以延其缕。卒与之偕老。姑老疾笃。又刲股以续数日。盖其平日事姑之诚。奉君子之道。已为乡里所信。而至是尤啧啧称叹。第其天性孝敬。而亦见君子刑于攸及。乡道交举其行。宋公 赠童蒙教官。金氏 赠令人。并表其宅。先未旌。冢孙汉燮将卒。以志事未伸。恳恳语其夫人禹氏曰。吾将未瞑于地下。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4H 页
禹夫人将下从。忽幡然曰吾死。谁成亡夫志事。卒至蒙褒。盖禹夫人之至诚也。吾欲继金令人而表出焉。宋公忠刚公侃后。金令人筑隐公方砺后。禹夫人易东倬后云。曾孙基勉绍介于丁君永烨。求为记事之文。丁君盖委禽于其门。宜详其实事。凭信而为之记。
永慕斋记
斋久远先墓。颜用永慕。众所同也。若康氏之为斋。则所同之中。有所独焉。斋在茂松之龙藏洞。康氏处士讳贵生。暨其肖子仁川讳智水两世葬焉。盖处士公痛父非命。誓不与岛夷共戴一天。平居未尝东向而坐。哀冤成疾。其怨慕何如。而仁川公自幼见大人衔恤。不随侪辈游处。常侍亲侧。起孝敬以宽譬之。永慕之实。不待墓斋为扁。而在公颜貌语默矣。不宁惟是。所祖有慕窝公孺慕终身。慕慕窝而有敬慕斋。一慕字为康氏传世心法。此岂可与众所同者比伦哉。康氏之芬苾于斯斋也。霜露悽怵。同其众所同者。而常以其所独者。弥慕于永世。则实此斋之关重于世教。而不但为康氏之私而已矣。后孙柱燮,佑永并辔过余。求为悬楣之文。而族后孙基泰申其请。吾友也不敢辞。
德新斋小记
兰汀白令公。冠山之德山其居第。就一唤地。新构遣老一斋。颜用德新。其意甚渊永矣。盖德新莫切于汤盘。而引于曾传。以发明自新之义。欲求其文。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若也。舍此而为文。则槩乎不知量。吾请以一转语发其馀意可乎。近日新学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4L 页
之说行于世。此非常异臭。夫吾儒之学。自尧舜精一执中。旧物相传。至于濂闽。又至于我东先儒。而皆一辙而不可易。夫焉有新学者蘖芽于其閒哉。盖旧其学而新其德。始为日进之方。兰汀令之以德冠新。其有见于此乎。凡今之人。欲新其德而勿新其学。则兰汀令名斋之意。始较然矣。景物轩敞。花果方列。可合隐君子嘉遁。登此斋者自当知之。
听琴亭记
申公硕均当时称人豪。栖息为亭。颜用听琴。从侄铉中,之孙箕泽。并辔过余。徵为悬楣之文。盖闻公所居之亭。不见有无弦一张而亭犹听琴。岂有无形之琴而能于无声之听欤。环亭皆疏松。每月下风清。琴韵满亭。独寐寤宿。足于为听。永矢不谖。亭以之名。吾于是而知公矣。向所称人豪者盖以是夫。自世级日降。入于耳者皆不欲听。虽及日于颍水。犹不足于为洗。琴者禁也。禁其邪心。惟琴之为听。则世閒百邪。皆可以退听。而满亭松风。日奏自然之琴。有若为公等待者矣。古人静听松风。盖所听者琴。而先儒听松为号。亦惟琴为听。猿亭高士剖松作琴。何太多事。公已古人而人琴不俱亡。行将一登其遗亭。挹其馀韵而自托于知音云尔。
觞山斋记
冠山吾所愿游而不得。士友从冠山来。犹且歆艳动情。况妆点水石之区。为精舍者乎。魏居士启昌。吾夙昔嗣音。日遣子致书。道其卜筑于觞山之趾。以为七尺偃仰子姓肄业之所。松壑茂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5H 页
邃。泉石佳甚。觞山乃冠山东怀抱中儿孙。坐此蹩躠者。尤安得不南望驰想乎。觞以名山。古人命名之义。未易窥测。而窃意其地势轩敞。酬酢群山。如贤主嘉宾酬酢行觞也。居士自其先祖而乐之。号以觞峰。于是而觞山。为居士家传世长物。居士之斋于是者。可谓修祖德而不弃基矣。居士偃仰之暇。子姓肄业之馀。登山顶坐。领会其轩敞酬酢之意。则胸怀宽广。酬世酢物。当绰有馀裕矣。以是为记。未知能道得居士之意否。
溪隐亭小记
亭曰溪隐。房上舍洙仁居也。上舍所居南湖。且近于海。其隐宜湖宜海。而必取夫绕亭潺湲。亦有说乎。窃以所知于上舍者。悬想而为之说曰。溪近于亭。沃吾渴而常有馀。濯吾垢而无不足。彼湖海万斛积水。于我何有哉。古有辞富居贫。辞尊居卑。上舍是耶。上舍曰。吾世居带方。所祖有杏隐,沙溪二公。为子孙百世帲幪。盖无忘于二祖而为吾亭也。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上舍有焉。复以一转语告上舍曰。湖海之大。盖由不辞细流而成。君子不安于小成。吾愿上舍由溪而达于湖海。则乃祖二公之为后人仪刑。亦不过曰用此道也。念祖聿修。不出于亭而得之矣。上舍胤子骏衡二面一书。复申前请。书此而寄之。
则以斋小记
程子谓论语读了后。有得一两句喜。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郭生基永大人湖山翁。为子姓读书之室。颜用则以。盖取诸论语馀力则以之语也。彻上彻下。一副大训。莫要于此。如公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5L 页
可谓得一两句喜。而驯致乎手舞足蹈者欤。则以盖曰不遗馀力。所谓馀力者。一岁有一岁之馀力。一月有一月之馀力。以至一日一刻。莫不有馀力。若以安閒无事为馀力。则无此时节。以此馀力。用此则以之学。则吾知学文于此斋者。当日有所就。而不弃其大人之基矣。
诚一斋小记
诚即一。一即诚。言诚一便涵。举一诚便在。何朱君时哉之斋。并诚与一而为颜也。朱君之意。我知之矣。卦始于三画。画已尽矣。而文王周公相继系辞。孔子又作十翼。文始于六经。经已具矣。而程张诸先生相继讲明。朱子又作训诂。盖世愈降而后人知见。亦不害为愈详而愈白也。时哉之意。盖曰昔贤知见超迈。能因略而致详。若时哉则安敢。并系辞十翼而犹瞢于易。尽讲说训诂而犹昧于经。既详矣而犹嫌其未详也。所以一诚字为未足。复以一一字足之。不必嫌其语复。吾于君。非但蜘蛛之爱而已。其为说根据有理。以是心做去。不患不为诚一斋主人矣。斋在西海上头流之南。夤缘而登其斋。或将有日焉。
东泉精舍记
方壶一支南走。至海而止。未及于海而得窈窕一区。距海五里而近。赵君镛九舜韶,镛昌升贤先大人处士公年老听子。筑精舍于其中。以就静而怡神。时未有颜也。于后舜韶君委其弟升贤君居之。为久远之图。始颜曰东泉精舍。舍之东有小泉。瓢而有馀。盆而又不足。水为所乐。则奚舍海之钜而取泉之小也。升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6H 页
贤案上。有论孟二书。升贤方读之。斯义也盖本于是。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孟子曰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舍彼取此。其有见于此欤。世之人骛于虚远。不能近而取譬。或不量时势。妄意匪分者。恶可以知此义也。识时安分。能近取譬。处世与进学。不出此而道存焉。升贤曰此非余之所及。愿以此为精舍记。使之常目而克念焉。
双梅亭记
古今所谓楼台名胜。屈指可数。而其不负春秋之义。扶植后百世人纪者。郑桐溪先生花叶楼是已。同时山阴县双梅有亭。其名义实相埒焉。盖大明处士闵公闻皇明屋社。手植双梅于阶之东西。以记崇祯日月。其诗曰明春消息访寒堤。实与桐溪诗祇看花叶验时移。如出一口。而自叙所谓山中之民无历者。余寒尽而不知年。植此双梅。强名之曰梅历。以验四时之推迁者。其所抱义节。毕露而无馀蕴。向所谓不负春秋之义。扶植后百世人纪者。其知言未耶。见今异历行。余为无历之民已三年。吾闻亭之址。双梅无恙。当以时登临。借公梅历。以验四时之推迁。而采西山之薇。摘东篱之菊。一奠其陟降之灵矣。亭旧用茅茨。年久易朽。从孙观澜公重修而易以陶瓦。以寿其传。一边揭观澜为颜。盖节义学问。为一串贯事。后之登斯亭者。观澜而悟学术。观梅而知尚节。则不下亭而道在是矣。二贤之泽。当久而不斩矣。双梅后孙鲁植。致两家后承之意而俾为文。文吾何敢。以今时义。不禁旷感之私而为之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6L 页
夙夜斋记
孝子崔公。 朝廷旌表其门。宇万以崔氏之请记其事。粤明年。继以请曰门之右有斋。以教子课孙。即古人所谓家塾。而朝夕于是斋。兴感先人之行。又古塾之所未有也。此吾斋之不得不名。而愿有以锡之也。不辞而诺曰斋可以夙夜。因解其说曰。诗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孝有百行。而此一言可以蔽之。先孝子一言一行。惟忝生是惧。战兢临履。曷尝有晏起昼寝一日也。为公后承者。思所以无忝。则亦公之心是心。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公家有焉。斋为夙夜。以述先而勉后也。虽非崔氏。而凡学于是斋者。亦岂敢萌懈怠于心也。夙兴之后夜寐之前。思所以无忝者。又如何做去。此则陈南塘尝有箴。可书揭壁上。常目在之。呜呼。夫子在座。颜曾后先。曷不夙夜以对越乎。请以是为记。
石泉记
先子之门。为高足者可数。而潭州吕公盖杰然矣。自号石泉。公所居数武之外长川耳。苟所取之在水。奚舍是而以此瓢而优斗而劣者为也。猥不敢请。年间屏处三山。所得之泉。未知与公取号者何若。而四面及底皆石。水脉从石罅出。至清而不竭。渴者饮而有馀。垢者濯而无不足。始乃释然而悟曰。石泉翁之取号。果由此而不由彼矣。苟吾所资之常足。则所谓长川者。于我何哉。彼川而江。江而河。河而海。其源不过滥觞。知足则此区区一掬。足以资吾饮濯。不知足则川江河海。无时可足。吾闻公隐居安分。不以外物动其中。岂其得力于此欤。抑以所得于吾心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7H 页
者。寓之于泉欤。以此以彼。公之为公在此矣。谁其渴者。谁其垢者。愿公以所资之馀。勿惜于波及焉。
野庵记
走曾年一登浴川之东山。望见近野一区。竹树篱落。断续隐映。意者其閒有硕人涧阿。而因悤无由问其详。馀恋尚在心头。今野庵徵记者。始知为篱内书室主人朴君仁钰。君行义于其閒。结茅储书。以为子姓族党肄业之所。扁曰野庵。呜呼。叔季文胜。几几乎灭质。圣人明言与史宁野。回淳反朴。质胜为今日急务。使圣人闻之。大哉之叹。必不在林放之后矣。君非今人而古人欤。古人云礼失而求诸野。庵中所储之书。足以应礼失之求。则吾知庵中之士。不专于野而可驯致乎彬彬矣。愿以是为记。将命者君从侄文镛。
五柳精舍记
洞曰五柳。崇祯逸民海隐金公遁迹遗址。公见皇明运讫。入海晦养。经籍毕生。三传而汉祥,汉华克绳祖武。始构堂而寓慕焉。式至今八世。世守儒学。家读户诵。非旧堂可容。乃广其堂室。以为聚族讲学之所。盖聿修海隐公之德也。议发于后孙光珣,致珣,箕珣。而志秀,志国替其劳。堂既落。金氏尊行。进门子弟而告之曰。吾金自海隐公。始启儒学。凡生子无不学。学焉者必先入乎石潭要诀。次及于紫阳小学。以究乎诸经子。师无异教。学不殊涂。此吾精舍之不得不作。而祖德之不可不修也。众皆唯唯。自是弦诵洋溢。声闻益广。则重庵先生金公夤缘于堂之秀士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7L 页
志学以光临焉。而当时湖南邃学如金智斋,金吾南诸公从焉。此一时盛事。而为后百世此堂故迹。五柳为扁。又由于重庵之命。盖因洞名之旧也。吾未知五柳为洞。由于海隐公耶。由于其后孙耶。第念陶靖节在典午运季。以宅边五柳为号。并与其姓名而不详焉。则此其自靖之实事。而海隐公足可为流亚。五柳为洞非无徵也。重庵之因以为精舍。盖发挥是义。而以祖德勉其后承也。呜呼。海隐公之时。鼎沈盘折。神州陆沈。而犹幸典礼文物。在吾东邦。依仰有地。今则并与此而无有。尤此堂之不可以不五柳者也。吾愿为海隐公后承者。念乃祖入海之微意。而顾重庵命名之至意。则天下事虽万变于前。而宅边五柳之间。吾安身立命之地。绰乎有馀裕矣。志学重门高足。宜不昧当日命名之本意。故话次及之。因次其语。以为精舍之记。
顾庵记
高车驷马。千人唯诺。众人所顾而翁不顾。食前方丈。田连堤封。众人所顾而翁不顾。犹以顾名庵。岂翁之所顾。在众人之所不顾欤。他日南为。拜公之床。愿窃有请。而善其胤子泰鲁盖久。以所得于泰鲁者。推为之说可乎。泰鲁师事吾先子。进退语默。循循雅饬。古所谓言行相顾。泰鲁其庶乎。孔子谓宓子贱。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子贱游于圣人之门。而犹许其鲁有君子。则泰鲁之庶乎于言行相顾。又岂非家庭所受也。然则顾言顾行。此为名庵之本意欤。向所谓高车驷马食前方丈。一时之富贵设有之。适足以教子孙怠惰耳。顾言顾行寂寥一句语。能使其胤子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8H 页
寡尤寡悔。不见翁者。见其子而知其大人。其所顾之悬。岂但相万而已哉。虽然此测度言耳。承公之颜而听公之言。则有可以进于此者欤。
存心斋记
存心。大德居士赵君舜韶斋也。吾尝经过其斋。及其里道路修。入其门门庭辟。升其堂堂无尘埃。不问可知主人翁存焉。既而主人出迎。即舜韶君。揖入茶毕。指示楣悬三大字曰。吾病心不存。揭此为常目。幸子之记之。不辞而诺曰。心谓之主人翁。盖主人为一室之主宰。心为一身之主宰。向吾未及门。已知主人存者无他。见其外而知其内也。看屋独然。看人有不然者耶。屋子独有道路门庭堂室。人身无所谓道路门庭堂室者耶。圣人以义为路。礼为门。仁为安宅是也。果能以主人之治屋者治吾身。则心之不存非所忧也。虽然治屋。有呼唤使令之劳。而治身之方。求之吾一身。无不得。人病不求耳。苟求之。反不易于治屋者乎。主人翁曰善。请以是为存心斋记。
竹东精舍记
孙君永谟子翼。精舍于竹树之东。颜用竹东记实也。虽然竹树之东舍皆竹东乎。曰否。不然也。惟子翼舍之。而竹东之名始不负矣。何哉。竹之为物。贯四时不改柯易叶。亭亭于穷巷积雪之中。君子之居乱世。不贰其节操者似之。子翼吾十年久要。其节操吾知之稔矣。见今异言异服。溢世滔天。而子翼能不以世变而移焉。不以威武而屈焉。守吾所守。学吾所学。节操如是。可以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8L 页
无愧于竹。而竹为吾舍畔长物矣。于是而指子翼为竹可也。指竹为子翼亦可也。日竹东主人与柏轩居士。联辔过松沙损友于寒泉寓舍。鼎坐论怀。竹与柏可谓两相宜。而所谓松沙者便同閒草木萎折于风霜。猥至之馀多愧。二君不鄙见访。谨以此芜辞寄意焉。
右文斋记
朴居士正植。葬其大人监察公于回文上聚金山之洞。回文即其儿孙。而列立其左方。如拱揖听命焉。芬苾为斋。兼作肄业之所。而颜用右文。第念回文在左而曰右文。此意大易传言之。凡所谓利见大人。我为大人则我为主人。人皆利见之。我非大人则我为宾。而所利见者大人。盖此山以金山为主而回文为宾。以宾见主。金山非右乎。有味乎其右文也。报本追远。情礼俱隆。亦何尝非右文之至化。而肄业于是斋者。顾名思义。则右文之风。当世世如一日。为此名者。其知道乎。居士逐臭有年。稔其雅赏。以斋扁求为文。嘉其托意之深远。不辞而诺云尔。
柏庵记
柏庵老居士扶藜十舍。过余于带方寓舍。相对两衰翁。屈指青年相逢。遽已四十星霜。居士早及吾先子门。菀然为先进高足。山颓治任。闭户天山。与时俱晦。若非居士贲然相过。几几为隔世人矣。话次及于取号之意。居士曰。吾所居屋后。有所谓柏岘者卑微。不堪把玩。于主人类也。以类相求。柏庵实宜于余。余谓是居士自道也。居士之少也。盖不屑于为号。而柏岘非古无而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9H 页
今有。居士之为柏庵。厥有旧矣。第念柏在春夏葱茜。若无甚异于凡草木。而及夫风霜摇落。万木萎黄。而其挺然独秀。惟柏为然。君子之处治世。若无甚异于恒人。而及夫世运板荡。小人鳝扬。而守贞不渝。惟君子为然。夫子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是已。然则居士少时。犹不失为治世。居士之庵不必柏也。见今大冬严雪。满目摧折。居士之庵不得不柏焉。彼区区小岘。适足以自掩其迹耳。居士心上之柏。已有蔽亏云日。阴庇千人。吾知其必有待居士之阴而尚息焉者矣。悉次其酬答之语。以为柏庵记。
松潭记
引流为潭。潭上有松。日往摩挲。临流吟哦。知旧知我有癖好。呼我以松潭。自吾徙宅而二物非我有也。呼我者犹夫昔。仍之则非其实。辞之则又不可人人喻也。余应之曰。公之癖好于松若潭。非有是物而始存。无是物而遂亡。盖自家胸中。先有无形之松无形之潭。已自排置了。寓于有形而始名言于外。有形者有之而有。无之而无。其无形者有亦有。无亦有。公之为松潭。固自如矣。茂松郑处士在世时。与余酬答于三山之广者如此。公既古人矣。彼有形者既非公有。而此无形者。又并与公无有。见今百草皆萎。众流皆浊。不凋之气。澄清之志。于何见得。幸有遗哥不坠其传心。不与众萎而同凋。众浊而并淆。则无形之松潭始可为公家青毡矣。书此以遗其两哥观焉。
醉石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9L 页
颍滨李居士自号醉石。盖宅畔有一个石平广。可容醉卧。卧而待醒。宜谓之醒石。而愿醉而不愿醒。故曰醉石。吾未知居士能饮几何而醉。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乃所取则不酒而醉。第念酒而醉。不酒则醒。不酒而醉。无时而可醒。居士可谓善居其醉。见今乌狐触目。侏离入耳。不见不欲见。不闻不欲闻。惟长醉而无醒则可矣。吾将以一筇一屐。造居士醉石之上。得闻不酒亦醉之妙方。以为忘世之术矣。吾闻居士虽日日醉。而理家而家道成。教子而子嘉士。居士二十九日醉。胜世人二十九日醒耶。醉石之傍。当有哺其糟而啜其醨者矣。
梅谷记
日梅谷居士噬肯于三山屏舍。寒暄毕。先问梅花安否。盖余诗成而梅未植。欲从居士借一枝也。居士哑哑然曰。主人以吾梅谷而谓有梅耶。生人咏梅而无梅。吾号梅而无梅。可谓较似之。无梅而梅。主人其知之矣。余沈吟而得其说。有梅而梅。其梅也有数。无梅而梅。其梅也无限。故曰有生于无。居士岂达有无而得理数者欤。余之问梅花安否者。久不知居士。而欲借一枝者。又见笑于居士矣。居士出。傍人请其说。余答曰。世人为梅。为梅于庭。居士为梅。为梅于心。彼寒花疏影。于居士何有哉。次其语。以为梅谷之记。
九溪记
九溪居士朴君敏淳文玉。初吾不相识。相识君者金君公燮。为余道其志行甚悉。且曰文九溪。识君且有梯。余逡巡答曰。吾文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0H 页
拙。宜不满九溪君大眼。昔子长南游江淮而得大手文章。九溪君眼前。即天地间钜物。非江淮可髣髴。观于海者难为水。况可以为文乎。第有一问者。九溪君为九堂公之裔。居九岫山之足。九九乎君宜为号。而所取于水。奚舍眼前钜物而以潺湲一溪为也。吾闻君治本原之学。所谓本原者。水之有源为切譬。故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孟子曰源泉混混。放乎四海。子思子曰今夫水一勺之多。盖皆以海为极至处。而进为蹊径。乃在于未海者。九溪君岂有见于此者欤。第当西游于海。先访君于九溪上小屋。一叩其雅存。而先以此寄声焉。
寒后亭小记
亭曰寒后。梁居士汝祯甫筑也。寒后之意。夫子有训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康节有诗曰松柏入冬青。方能见岁寒。书揭座右。以为常目。则意已切至。吾无庸赘。而以一转语为居士告则有之。寒后松柏以保晚节。居士为己见之昭陵。寒后必有阳春。此剥尽复生。硕果不食之义。见今三阳已回。世运庶与之俱泰。待此久病少愈。则以一筇一屐。登斯亭而以樽酒乐馀春。先以此寄题于楣端。
介轩小记
翁介于海。走介于山。并世不相见。介介于中。林居士介余文翁介轩。且道翁介士。轩以介记实也。第念介轩翁才足以需世。而翩然远引。舍中土而落海陬。大易所谓介于石。翁有焉。虽然介轩可以人号翁。非翁自号。号之者智斋金处士。智斋同壤宿德。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0L 页
宜不以雅好而浮实。林居士所称实际者。吁其信矣。吾以并世不相见。为介介于中者。于是而又一倍矣。此身栖泊如水上萍。他日海上之游。以一筇访翁于介轩。则庶不为生面。先以此芜辞介焉。
柏轩小记
松沙子有友曰柏轩居士。第念沙上无松。轩前有柏。虚实异矣。以虚友实。其友益矣。以实友虚。其友损矣。然则松沙之友柏轩。不亦不侔乎。虽然使主人常守柏上之轩则可矣。离轩外十武则其无柏。与沙上之松不异矣。然则存于外。不如存于内。存于内者如何。常使岁寒后凋之意浃洽于吾心。则柏在吾方寸。而彼轩前苍翠者特虚壳耳。柏轩志道者。引类取譬。道亦柏柏亦道。而彼虚实者。不足为有无矣。既以语轩上人。兼以自警。庶不为柏轩之损友云尔。
夕醒小记
诗云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凡饮酒以夕醉为度。奚徐居士独夕醒为。居士之意。吾知之矣。见今时运夕阳气数。倒东来西。无人非扶醉汉。而诗所谓不醉反耻者。居士其人。式勿从谓。无俾大怠。盖有意而不得焉。则宁独醒吾身。易所谓终日乾乾夕惕若。是吾无咎妙法而已。是得居士之意未耶。愿以质焉。肖孙丙埰过余于寒泉寓舍。吾与之坐而问居士日间所为。盖曰家事听子。而别治一室。与同志友朋。论文吟哦。不知世閒有馀事。滔滔如水。惟芬华利禄。而澹然若忘。此为夕醒居士已矣。于是乎书。
默轩记
孔子曰。邦无道。其默足以容。今天下未可谓有道。冠山魏居士之默为轩固也。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今天下异言日炽。非但杨墨之害而已。君子岂可以终默为安身之地。而不思所以能言而距之乎。盖孔子之言。守身之常法。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吾意曩日之默。不害为今日之能言。更愿默轩居士就默轩二字之傍。大书能言斋三字。可以默则默。可以能言则能言而后。语默始可谓得中。未知居士之意以为如何。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1H 页
日新斋记
日新铭于汤盘。引于曾传。学者修己进德。盖莫要于此。金处士箕珣氏之日新为斋。其有见于此欤。吾闻处士今行年七十二。自十五志学。以年计五十有馀。以日计二万有馀。其日新之功。日进而不已。则其所造之崇深。匪夷所思。而矧伊九世文献。敬堂之肖孙。竹轩之令子。耳擩目染。又非他人可及者乎。第有一转语仰告者。蘧伯玉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非实有可非。卫武公九十有五。犹箴警于国。非实有可箴。以见日新慥慥。老而不懈。此为柯则。如余日垢。学而未能。他日海上之游。勿以见拒。幸以所得于己者见教焉。
守分斋记
凡天下事事物物。若大若细。皆有定分。守得定分。最为难事。请以目前至近者言之。凡衣而求轻煖。食而求甘软。贫而求富。贱而求贵。皆不得为守分。此意夫子尝言之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1L 页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思尝言之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圣贤之致意于守分。有如是者。而五柳金居士志默名其斋曰守分。呜呼。今天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夷狄侵中国。中国变于夷。一分字为弁髦土梗。居士为是之惧。盖欲告之以一守分而天下定。以身先之。施之吾小斋。盖曰吾守吾分。人亦有不守其分者乎。居士从子时镐为余道其事。于其归。书此以寄之。
谨窝记
谨独特揭于曾传。戒谨首述于思传。其他群经诸子。以至宋朝诸贤。屡书而不一书。盖谨一字。为学者最初下手。彻上彻下工夫。达城具处士圣刚甫以之为窝。学贵知要。主人其知要而为学者欤。主人曰。谨为窝非余也。渊斋宋文忠公尝历弊居。口占而勉之者也。余谓谨为人人所当勉。而必于主人乎以之。盖主人谨独戒谨之工。积于中而著于外。有不可掩者。以所见于外者槩其内。而为之奖许焉。主人之真实心地。孝友笃至。谨之得于天也。不求闻达。林下读书。谨之存乎己也。教子课孙。以守本分。谨之行乎家也。朋友讲习。丽泽相资。谨之及于人也。顾余初非无意于是者。而荒芜颠错。七十年乾没。行将一登主人之窝。与之讲究窝扁之义。自庸言庸行。以达乎天德王道。则庶有警于荒芜颠错。而老且病未之能。祇述其艳仰之私。以寄声焉。
友石小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2H 页
石可友乎。曰可也。曰人有情石无情。以有情之人。友无情之石。不亦不相当乎。曰以我友石。石之友我不友我。不须问也。永康赵居士隐居行义。孝友为政。多有可称述者。而以居士谦让。宜不自安。姑阙之。第其自少至老。孺慕不少衰。其友石之力欤。居士天性笃厚。不失为有情之石。有情而至于忘情。于无情一间耳。居士今年七十三。于一种世味。白淡淡。世閒万变。不足以动挠一发。以外人观则殆无情一石。虽谓居士为石可也。而居士自料忘情而不及于无情。所谓友之云者。盖欲一变而至于无情。所谓益者是已。使世閒有情者友忘情之居士。如居士之友石则可矣。公之孙文奎为余道其事。自托于损友而记之如此。居士以为如何。
月圃记
月圃。冠山金处士自号。尝从冠山士友之后。得详其操履抱负。自少泊于进取。隐居溪山之胜。带月治圃。盖其自号之本意。然吾闻处士经子百家。靡不泛博。而尤得力于大易。凡天地阴阳消长之几。人物心性善恶之分。世运理乱兴亡之由。如目视而掌指。于是而知月圃为号。盖有深意。而带月治圃。乃其锦褧也。盖月有晦朔弦望。最消长之易见。而善恶兴亡。皆其一串贯来。人之隐现出处。视以为进退。处士之晦迹天山。穷饿自分。不须问于处士。而如月之方晦而未朔。然未有晦而不朔。朔而弦。以至于月几望。盖将不远伊迩。余将以丛桂一枝。倚其门而歌招隐操数阕。幸处士不以反招隐拒我。则知天下事始有可为。先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2L 页
儒谓一日一月亦得。终古一月亦得。自一日之暂。至终古之久。一月之亏盈无常。而一亏一盈。亦常而不变。处士之月为圃。亦道其常而已。吾于知处士以是而足矣。
鳌山书室小记
余所居三山。南望插云列立者。金鳌山也。山下多读书士友。尹君相义其一也。然则凡读书于山下者。皆鳌山书室。而独尹君之室以之名焉何也。尹君读书者。请以读书之义解之。圣贤大训载之为书者。为后世公共说去。而我底却是我书。你底却是你书。鳌山之为书室。岂遽异此。尹君勿以山看山。移之看书。一一切己。皆为我有。则吾知鳌山于书室者。不为无所得也。若其景物之美。入此室者当自知之。故略之。
睡轩小记
自此世之为今日。吾睡不著。已数年矣。柳君春伯是吾同志。以睡为轩。岂其深更伴灯。耿耿莫睡。而所愿乎一夜稳睡。神游于无何有之乡。与乌有先生,无愁子为徒耶。此是一片宽閒隙地。亦足为寄忧天上。埋愁地下之一副遗规。吾知子之轩。为此热闹世界之一睡乡。吾将假子之轩。一凭几而睡焉。
筠山小记
东坡筠轩诗云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竹不俗故能不俗人。人能不俗。指人为竹可也。然则筠山主人可知已。与之游者。果能不俗否。最见亲厚。松沙子其人。而缠绊俗累。医得无术。呜呼筠山观化。使我无竹已五年。而彼满园苍翠不得与焉。则终于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3H 页
俗而已乎。筠山之在世。以竹观人。筠山既弃友生。以人观竹。则其精神心术。无一日不在吾心目。俗我不俗我。在我而不在筠山矣。凡知旧之思之不见者犹然尔。则家庭传心。又岂无所受之竹也。书此以遗胤子仁焕。
晚悔堂记
吾友明淑未三十而悔。盖早而非晚。虽然以人见明淑云尔。以明淑自观。则不可谓不晚。今日知昨日非。今年知昨年非。谓之悔。以昨日昨年。见今日今年则晚矣。上智与下愚无悔。无悔则已矣。中人以下。不能无悔。悔云则已晚矣。然则明淑未三十而晚悔。可见非安于小成者也。呜呼。明淑之悔。已二十来年。未知今日之悔。与曩时之悔。浅深何如。明淑曰。知悔而不知改。年愈迈而悔愈深。殆将悔无及矣。其友松沙子曰。古有蘧伯玉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晚悔子岂其流亚欤。
乐吾斋小记
周茂叔每令寻孔颜乐处。盖得其乐处。则孔颜之乐。未始非吾乐。李君正远名其读书之斋曰乐吾。其有见于斯义欤。尝读君家处士公草堂歌,人日曲。嚣嚣之乐。盖有人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吾愿君先寻乎处士公之乐。以达乎孔颜。则其为乐殊非二致。始不负乐吾之名矣。既以语君。次其语以为记。
省斋记
省斋翁所省者何事。吾见翁理家。家壁立。笆扉不设。草覆砌。凝尘满室。理家也不省。吾见翁理田。南山之豆未足一顷。草盛而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3L 页
苗稀。收不时。落而为萁。理田也不省。吾见翁周身。终日欠再饱。岁寒衣不制。妻啼儿号而若无见。周身也不省。以此之不省。省以颜其斋。不几于不称乎。呜呼。此特不省于外耳。翁事亲无违礼。事兄无咈意。孝弟省。爱子而教以义方。使二子种学绩文。能自树立。以至族党后进如宇万者。亦乐告善。欲纳诸无过。教导省。看书不事俗儒章句。遇适意处。循复轮诵。拄枵腹而忘饥。好书省。此内省也。内省者务外必轻。务外者内省必疚。吾于是知翁之斋非虚颜矣。以是质于翁。翁曰否否。余荒忙偾错。恒失于不省。家君常提说一省字以垂训。盖对證之剂也。遂扁吾斋以从事。惟恐不堪命。君记吾省而不省其实际可乎。呜呼斋之省。远有来历。省其子之实病而药之以省。固于自省推将来。又不坠之地。为怀中𥳑扁之楣。为顾名义。苟不担负其克省。可能诸。上所举内省者亦其效也。于是自省一语。为翁家传心法。而所垂于二子者裕矣。吾愿二叔读书于乃爷之斋。而默会乃祖爷授受之意。则不出户而道存矣。翁余族大父也。有命不敢辞。书此以遗翁胤子观焉。
竹史记
或诗或文。及于竹者皆竹史。史竹者古与今凡几家。而自修者诗有之。卫风淇隩篇是也。善养者文有之。香山养竹记是也。酷爱者诗有之。东坡绿筠咏是也。其寓意皆以非竹喻竹。非竹之竹。吾于吾友吴君在洙道有得之。寻常追随。与閒草木无甚异。而及其岁寒节操。则盖亭亭孤竹也。呜呼。曩昔时事。非特岁寒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4H 页
而已。其平日自许以劲草者。无不为所摧折。而挺然独立。有贯四不变之守。自号为竹。始知直养有素。而淇隩诗之自修。养竹记之善养。盖于竹史中最得力者。吾将歌绿筠咏数回。以不可居无竹者告世人。使日相寻于此君。
石田记
凡田地以土为沃。石田其瘠者耳。何雪山沈居士之沃也舍而瘠也为。居士吾胜己友。吾知其心与事。居士自少劬经。至老白首而笃好。盖以所得于经训者。示其自修之方。素贫行贫。不愿乎外。为吾安身立命之地。颜子之陋巷箪瓢。不改其乐。孟子之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是已。以吾之默揣于居士。质诸居士。居士嫣然曰。吾友于知我。不可谓不悉。而以此为知我。则亦有未相悉者。盖天之生民。气禀不同。得好田地则贤而智。其不贤而愚者田地不好。好田地譬则沃土。其不好田地则石田耳。吾所得田地不好。即吾所谓石田。石田而不百倍其功。无以变其瘠而至于沃。此所谓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虽未知及其至之果有其日。而乃吾意则念念于田地之不好而欲变以美之也。呜呼。上所云。以吾道居士。下所云。以居士道居士。居士自道者如此。故以人道居士者如彼。彼自恃其好田地而不加修治之功者。吾无如之何。吾见居士之田黍稷薿薿。非复如初閒硗确矣。因记酬答之语。以为知居士者观之。
聋岩记
海上朴君自号聋岩。岩是君宅边长物。物非专于聋。不能见瞽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4L 页
也。不能言哑也。奚舍夫哑与瞽而独取于聋也。以吾悬想而为之说曰。有目能视。有口能言。而亦由吾而不由人。择可视而视之。择可言而言之。则可以不病吾口眼。而可以慎枢机而祛蔽交。惟耳则不然。吾之耳有闻。人之口有言。以有闻接有言。其入无时。虽欲择可而其道无由也。许多有口。既不可使之哑。则宁聋吾耳而使人言不得入。为最切要云。吾于是知洗耳之义。盖择可而视。择可而言。惟口与目无待于洗。不欲闻之说。日入于耳。惟洗之而后。耳畔可洁净净。虽然比之于聋。洗亦拙谋。况今天下异言日炽。无时无处。非洗之可洁其聋乎。所谓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者。其惟聋乎。君送子正模。丱角从余。自三山至寒泉。已有年所。他日入海。可与言惟先入之磬襄。而君其聋矣。吾其哑乎。
高山书室小记
山于茂松最高。故曰高山。书室于高山上聚。故曰高山书室。郑君乐彦筑也。君亲老在堂。志养之暇。挟书入室。或三两日。或朝而𨓏暮而归。往来之间。其必有所得乎。凡进学。登高为切譬。一步而二步。以至百千。进而不已。则不知不觉。已书室矣。其节度则无欲速无退步。欲速则必颠踬。退步则必迂缓。无退无速之间。自有一副中道。所谓中道者。存心勿放过是已。苟如是则进有所见。一步胜似一步。学问亦有阶级。何独无一步二步者乎。躐等者欲速之谓也。自昼(一作画)者退步之谓也。吾知乐彦免矣。
瑞隐精舍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5H 页
有不隐。隐则吾必曰瑞石乎。瑞石为山。南服之镇。中立而不倚。如巨人长德。咡诏生徒。是以或出或处之君子。环山辈出。盖所谓地灵人杰者也。北驰一支。回抱作区。范氏世葬而世居。衣冠十世。至今读圣贤而谈仁义。佖植其一也。就先垄下。构数椽为读书之室。扁以瑞隐精舍。盖士不得于朝则山林。非必屑屑于隐尔。而见今世变罔极。入耳触目。皆不欲见不欲闻。一隐之外。更无馀法。君䜣然乐而忘世。若将终身。然世无常乱。如雨而必晴。夜而必朝。他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则必有倚门而歌招隐者。君犹乐吾瑞隐而无幡然改图者乎。君逡巡而谢曰。今日视可隐而隐尔。其他非吾所知也。遂记问答之语。以为他日一登之先路云尔。
晚松斋记
斋而名以松。松而加以晚。善乎海上赵君炳燮之为斋也。松之为物。在春夏葱茜。若无甚异于凡草木。而及其风霜摇落。百草萎黄。苍然独秀。晚节可爱。君子之处世也亦然。在家国无事。若无甚异于恒人。而及其国计荡板。群小得志。挺然独立。秉执莫夺。赵君之所取于松。而尤致意于晚。盖有见于此欤。虽然所贵乎松。盖在于晚翠。不言晚而晚在其中矣。吾愿晚松君以万易晚。与从逐于斯斋。共勖于晚节。则德不孤必有邻。吾见斋上人。如万松郁郁。头流一山。将为后凋林。庶此斋不为虚颜矣。
心乎斋小记
朝鲜遗民赵学洙。名其斋曰心乎。为心在乎朝鲜。如张良之心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5L 页
在乎韩。陶潜之心在乎晋也。余故以朝鲜遗民。标题于书首。盖仿紫阳纲目。书以韩人张良晋徵士陶潜也。呜呼心乎。如张陶则是亦张陶而已。心上之椎。何日忘之。而抚孤松写菊露。独保典午甲子。亦其究竟之心乎。心乎爱矣。文以记之。
永华斋记
荏子海上。有山曰华。斋其下。加永以为颜。其意渊矣哉。盖自神州陆沈。一线华脉。其在吾邦。而见今五胡乱华。人皆变于夷。而华脉将绝矣。独华山一斋。人读圣贤。义讲尊攘。可谓不负山名矣。苟欲长永其华。必须以华传华。如根深而条达。源清而流洁。此斋此名。其有见于此乎。斋上诸君。顾名思义。不与俗尚俱沦。则保华一脉。当与地䨓俱长。以至于休复之吉矣。李君鹤宰教授于是斋。过余带方寓舍。致多士之意而命之记。
容斋记
墙高于扃。室大于斗。可容吾七尺而有馀。可容吾琴书而无不足。少友朴君淇学容为斋。其亦自足而无求之意欤。见今异臭盈天下。无地可容。容斋主人。其可谓得容身之术矣。第当一过主人之斋。其果能容此无地自容之一友生乎。主人读书士也。幸以足容重以下九条。书揭于壁。以为常目。则可为圆美矣。
东冈小记
存斋之弟有东山。若元方之有季方。东山之孙有东冈。如神与之有仲默。生并世居同省。至老白首不一面。而冠山多吾友。公颂者挚。神交则久矣。古之复守吾东冈者何人。复守之云。知中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6H 页
间之不能守也。世无北山移文。终保为东冈主人。若居士自始至终。守吾东冈而无失。此古之人所不能及。而为今世之完人。行将以一筇一屐。访主人于东冈。先以此寄声焉。
览德斋记
斋凤头之趾。颜用览德。高兴张氏聚族于斯。盖其先祖持心堂公。 庄陵初运。黼黻王庭。为览德之凤。及其末运。弃官南遁千里而家高兴之海上。为高逝之凤。进退皆凤。凤头占筑。亦人事之巧凑也。盖缥缥高逝。凤之不得已也。不得已而高逝。故其下之也必览德。顾名思义。念祖聿修。亶在于是。张氏之为此名者。其知德乎。第有一转语为张氏告者。舜文世邈。凤鸟不至。虽有凤。谁得以知之。以凤喻凤。不若以非凤喻凤之非凤。吾愿张氏世乱则藏。世治则行。进退以时。则何莫非非凤之凤。惟张氏须念先辈名斋之义。无以览德为汲汲。而必于高翔千仞。立为根基。则庶不负先世贻燕之至意矣。张氏之老守钰。与少年汉甲俊,洪汉杰。联鞭过余道其事。乐闻而记之。
养竹轩记
五柳金君昌珣。构屋竹数椽居之。疏篁细筛。绿筠斑笋。环匝猗猗。奇其清苦绝俗。名曰青青子。朝暮相对。岁月相守。青青子呼曰。子知吾之本性乎。主人犁然曰。固直贞节。洞虚孤危非子耶。青青子曰恶。子附吾久矣。而知面不知心可乎。立心树德。中立不倚。万劫不畏。百霜恬然。砥砺名行。夷险一致。常伸于万物之上者。舍我其谁。夷齐圣之清本吾。颜渊德之盛。如曰实若虚用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6L 页
吾。史鱼直魏公笏。亦不踰乎以吾。子友吾几年。不知操守可乎。主人瞿然曰。子言固然。敢不佩服。时适子醉。盍遣儿孙。长于吾堂绿苔之坂乎。青青子曰。徒莫养吾。移其养吾辛勤。须养子之心志。如我本性则子不负吾。吾亦不负子矣。于是虚受直节之言。为之记。
睡农小记
金君永烨。以其大人睡农雅号求为文。睡农公吾同庚。早晚一席。将叩其命意而笔焉。吾连年去来身热头痛坂。而公亦已古人。吾虽悬想而为之说。于谁质焉。吾闻公在世六十年。淳质少营为。虽谓之身世两忘可也。虽谓之非今人而古人亦可也。二字为号。有康衢老人击壤气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盖其取号之本意。而隐然有挽回三古之风。天假之年。庶薄俗可瘳。而惜乎其未尔也。永烨真率无机心。使睡农真诠。不坠为世风。亦足为公一贺。遂书此以遗之。
龟岩祠设坛续记
龟岩设坛。勉庵翁记其事。此后出故曰续记。盖祠以享黄氏二先生四佳,桐溪。郑氏二先生畸庵,谦庵。四佳公有翊圣致泽。辟异卫正之功。桐溪公菀有祖风。有尊周之义导儒之化。畸庵公松江肖子。沙溪高足。文学德义。矜式来后。谦庵公亦松江肖孙。熙朝名士。分忧南州。有兴儒之力。并享一堂。既久而撤。祠址鞠草。水不忍废。地不忍荒。佥谋为坛以仿寒泉释菜之仪。盖祠为四佳畸庵而建。桐溪谦庵追配后时。故勉翁之记。或致疏漏欤。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7H 页
桐溪后孙善模扶藜十舍。偕其族孙梦奎。过余而谋为追补计。欲以备前文之未备。呜呼。撤院为蔑贞之履霜。设坛为阳复之硕果。前人之述备矣。无俟乎余言。
修庵小记
修庵子安君奭焕。既谒其曾祖孝行后叙。且曰鄙居修庵。不可无记也。其友松沙子曰。修庵吾已记之。子未审耶。先孝子状后末段。盍归而详之。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念祖修德。为子勉之。继诏于子之子孙。苟此文不为空言。则子修子之祖德而为修庵矣。子之子孙。修子之德。而子所遗之庵。无时而不修矣。其为修庵也将久而无替。吾又曷语以记之。特演其说。以塞请焉。
竹翠书室小记
竹翠山也。山之趾有书室。因名焉。范君善中依近先墓而筑也。善中以读书之暇。登其顶。以求山之所以得名。则于所读之书。足以助发。盖玆山之所以竹翠。必其古有竹而今无矣。第念有竹而至以名。盖得于有山之初而今无矣。为其失养也。山独然而人不然。所谓性善。得于有生之初而今失之。亦为其失养也。今夫山应有数根稚竹。潜滋于茂林丛薄之间。试剪除其荆棘。培壅其根株。则不几何年而吾见其满山翠竹。依旧是得名之初。竹独然而人不然。善心之萌于众欲梏亡之馀者。即所谓数根稚竹。而祛夫外诱。推广善端。亦所谓剪除荆棘。培壅根株者也。一朝豁然依旧吾性善。何遽不如满山竹翠。待子稚竹成林。知子养性亦有就矣。因次酬答之语。以为之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7L 页
永思斋记
斋先墓墓下。求其名。莫永思若。盖云仍百世。岁一芬苾。霜露悽怆。不失为永思之义。而若带方柳氏之为斋。则不止于此但已。斋上之阡。为处士公四尺之封。处士公生有至性。即诗所谓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而细大百行。皆可以垂裕后昆。为后昆者能不失其垂裕而为肖孙。则此为永思之实事。处士公二肖弘烈,基烈。皆遹追孝思。言足听闻。而基烈缩衣节食。置祭田具石仪。又建斋墓下。为芬苾之所。弘烈文以记之。槩述其先君子志行。有曰隐居尚志。世閒荣利不入于心。闭门终老。所嗜者书籍。所述者先德。所务者教诲二子。其恳恳于提耳者。尚今鸣于耳浃于心。文虽不多。而字字永思。吾复何赘。子而又子。孙而又孙。克追而勿忘。则其孝思不期永而自永。吾所以告时东,时畴者。舍此又奚以哉。谨书此。以副东与畴之请。
柏庵记
柏为庵。非公自号。松石宋公宰冠山。闻公行义。造其庐而题其楣。松石盖尝自许以后凋者。而以同气之柏号于公。则公之为柏。盖有不可以辞者矣。今日气数。非特大冬严雪。百草萎折。而挺然独秀。独许于公。公岂今世之胡康侯耶。余屏居三圣山中。种柏百本。今三岁而仅若毫芒。不堪把玩。行将访公于虎溪上小庵。得见其参天黛色。以自庇于饕风虐雪而结岁寒之契。则或将以余为松沙而不以拒耶。胤子基权将行。先以此寄焉。
海州崔氏三世影堂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8H 页
凡祠宇兴废。有关时运之盛衰。海州崔氏旧有影堂。数十世尊奉。而不能不随世运有兴废。及今新建。殆文教重熙之消息欤。文宪公当丽朝偃武修文之日。设九斋兴学校。时人有海东夫子之称。其遗真之为后儒高景者何如。而文和公以其肖子。克趾父美。有继世儒宗之称。同堂揭影。一体尊奉。影堂旧在长安城西沿。中年移建湖南之乌城。盖为便于后孙虔奉。而今其裔孙秀岳,秀中,益焕谋诸宗。又新建于潭州之卧龙。同揭石轩公真影。盖石轩公文武才具。菀有祖风。龙蛇之变。首倡义旅。誓死报国。只身突击。有进无退。杀伤无算。竟以中丸立慬。金城义色。至今峥嵘。祖德孙烈。焕然益彰。呜呼。一堂三影。岂但为崔氏一家之帲幪。实士林百世之所同尊仰。勿以建堂奉影谓能事。而讲服乎石轩公之竭忠奋义。以及于文宪文和二公之兴学修文。则建堂奉影。虽崔氏之私。而于世教。岂少助也哉。尸事诸公。请为记事之文。旷感者存。不辞而诺云。
见石精舍小记
石瑞石。瑞石为山。南维巨镇。于山之见。人皆曰瑞石。独许崔君为见石何也。崔君尝言瑞石为游士绾毂。所见不同。见峻拔者得其高。见削立者得其奇。得高得奇而为见者。有似乎扪烛叩盘。以余则异乎数子之见。体德伟然。如大人先生中立而不倚。指挥生徒。手下群山。拱揖而听其咡诏焉。未知吾见见石乎。见大人先生乎。松沙子曰。向所谓见高见奇。以石见石。见止于石。以大人先生见石。得于象外。舍象而为见。不见亦见。前贤所谓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8L 页
夫子在座。颜曾后先是也。君精舍咫尺。瑞石朝暮为见。见而见。见石而见。大人先生不见而见。见而见。至于不见而见。所见者瑞石。特虚壳耳。虽合眼而坐。闭户而处。瑞石固自如也。君以见石为精舍得矣。君从吾游。话次相及。遂为之记。
敦学斋记
斋而名以学。学而冠以敦。斋不以学犹无斋。学不以敦犹无学。为此名者。其知为学之义乎。李居士重权世居锦城之官洞。盖其先世以王室懿亲。惩毖南遁。稼穑易利禄。文行代圭组。𨓏𨓏有师友渊源。模楷士林。为南土名家。所谓敦学。匪今斯今。而自古在昔矣。重权先大人孝友文行。知名士友。欲以所得于己者推及于人。而忧肄业之无所。临溪为斋而水齧其址。不堪为久远计。重权述其先志。择地而斋。敦学即其肇锡也。既自述其命名之义。而首及于山势形胜。盖伏龙鸣凤并峙而护其后。山水助发于为学。非少益也。凡厥斋上人。以读书之暇。风咏于鸣凤。进至于伏龙。则中庸所谓登高自卑之义。瞭然于心目。而进德达材者几矣。且其所言异言日盛。教非其教。学非其学。伤时之叹。亦志士仁人之乌可已也。以一斋为颓波砥柱群阴硕果。其自任之重又如此。第念教吾教而学吾学。放之东海西海而准。放之南海北海而准。敦学二字。实扶正之至意。扶正则邪自斥。不可以一里一斋而少之也。重权属余以记。谨述其原记之意而续貂焉。
竹轩小记
松沙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9H 页
竹乎春夏之交。百卉葱茜。竹未有甚异焉。而大冬严雪。百草萎折。挺然苍绿。于是乎竹矣。君子之处治世。亦无甚异于众人。时事荡板。众皆失守。穷且益坚。于是乎君子矣。呜呼。今日非但大冬严雪而已。不与百草同萎。而得与松柏同其后凋。轩于是者。其君子人欤。君子人也。金处士宗根隐居行义于西海之滨。以竹为轩。以见志尚。从孙志学从余游。道其事于其归。以数行芜辞寄声焉。
兰谷小记
吾友大谷之役。有郑君锡休和益隐居讲义之里。读书求志。训迪后进。日过余寒泉病室曰。书室斗大。揭以兰谷。幸有以记之。余不辞而诺曰。东儒明言东方无真兰。君之兰。岂或以似兰者为真兰乎。君曰吾不以有形之兰为兰。而以无形之兰为兰也。噫善夫。盖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以况士君子自修其身。不求人知者也。苟不求人知而能自修其身。则是真兰而非但似兰而已。离骚众芳。亟称于兰。亦岂以有形者为哉。自是而谓东方有真兰可也。请以是为兰谷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