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0H 页
朱子语类重刊跋(丙午)
我 圣朝右文为治。崇孔孟程朱之教。以迪民彝而壹士趋。于是上好下甚。真儒辈出。蔚然为天下道学之区。于戏盛矣。朱子语类书始刊于 昭敬王乙亥。而燬于壬燹。 宪文王时再刊于岭营。而又灾于郁攸。 英庙庚寅。爰命道臣重刊焉。盖以此书推原天地之故。明人道之本末。极物变之不齐。以及乎历代君臣得失治乱之机。异端百家幽诡诐遁之状。莫不面命耳提。缕析铢称。烛照而軿指之。苟有志于孔孟程氏之学者。不可一日而少此也。我先王继开振育之意。岂不深且勤哉。今距庚寅忽忽已百有三十年馀。板久而朽而蚀。从而煨烬之。于是乎岭营无语类。而国中之士穷经谈古。几乎不复知有语类之名矣。斯文兴废。与时升沉。识者忧之。今 上甲辰秋。晋阳章甫相与谋曰书毁于岭。是岭人士之责也。造物者既毁其成。惟吾党之士。独不可成其毁乎。于是斲梓募手于大源山中。河缮监载昆出钜款以提其纲。命其子生员世镇程功课赀。节其出纳以董工。乡之老成有李君道默,许君䄪。并殚诚竭智以先后之。邻壤人士翕然响应。争输厚镪凡六十五家。瓻原书于灵川李君斗勋之藏充刻本。以省缮写之费。属李道容,郑济镕,河谦镇诸名彦勘讹填缺。昼夜不休以相役。迨翌年中秋。剞氏告竣事。得二千九十六板。计费为缗钱一万八千有奇。方讲求所以尊阁永护之方。已而缮监父子相继逝没。同志相吊。事遂以倦。至今年冬。李金吾祥奎,河节制龙济与河宪镇,赵昌来,李炳夏诸君作众以鼓其罢。集赀修契。各适其力。乃相地于雷首山下德川之涯。建阁四楹。为庪板之图。将不日而见突兀矣。于是缮监之弟进士载华与郑济镕,李祺镕诸君。议更取大全所载语类诸序跋。添刻于原本。并刻六十五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0L 页
(저본에는 빠져 있는데, 정오표에 따라 ‘名’ 자를 보충하였다.)姓于其后。以识其有功于斯文。而且以为后来劝。于是乎其事备矣。其虑周矣。咸谓是不可无一言以次其颠末。走河生凤寿以请于钟锡。辞不获。谨书其槩以复之。仍窃念夫中华之沦于膻腥久矣。异教怀襄。民胥及溺。朱子之道。廑一线于吾东。而亦凛凛乎殆矣哉。不有人苦心发力维持而撑拄之。将朱子之道之不传而人之类灭矣。是书之毁也。若霰集而将雪。是书之成也。又若时雨之出云。乍惧且喜。天意虽未可揣必。而人谋不可以不自尽也。此诸君子之不惜于捐财。不惮于劳心瘁躬。而惟以成就得此一事为究竟大件也。诸君子卫道之功。于是乎为可尚。而我 先王化民成俗之至仁遗泽。沦肌而浃髓者。尤不可诬矣。然而是不但以传其书为至。且当读其书。不但读其书。益当究其旨而得其道。以立命于天地之中。然后方不负为孔孟程朱之徒。而诸君子之能事毕矣。钟锡伤时吟病。杜门垂死。犹不能不以此惓惓于诸君子云。
再书语类跋后(丙午)
钟既承诸君子命。识刊实于语类卷末如右。已而得友人前禁郎河君龙运乃云以书来曰是役也。一遵岭营旧本。盖出于守经信古寡过之意。而今增刻诸家序跋。已备载大全。不必为此床上之床。以求多于前也。窃以为此老成悫实之见也。然而即此而见历代之眷眷致力于是书。而固将以劝后来者之踵修无替。其传足有赖于无穷尔。且是书也。记者非一。听有详略。辞有同异。兼又与集注大全之说。或不能无初晚出入之殊。读者所宜考究综覈。以求定论。不宜壹于尊畏。鹘吞而笼包而已也。此是书之读法也。而诸家序跋固已有发之者。曷若掇附是书。俾读是书者。开卷便看。不待旁搜于大全。然后始得之也。况其文则古而非今也。其义则经而非权也。匪敢多也。特因其有而揭明之耳。如朱先生所纂经传诸书序跋。具载于大全。而又必附在本书。是犹随坐支床。各有位置。非可拟之于叠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1H 页
床也。未知乃云及诸君子当复以为如何也。已而又有说者曰诸君之轻赀重道。以新斯文。其义固可尚也。疏厥名姓。列峙卷末。或似夫僭分也矜功也。己之将无善。应曰是言也。敬谨而不干尊。逊晦而不居美。其敢谓不尔耶。然而后徒之或系名往籍。亦犹子弟之操几与坐于父兄之趾也。何僭之有。有功必录。所以劝世。非为其人也。何矜之有。昔西厓,栗谷诸先正刊纲目发明书法百有五十册于金陵之山寺。而其卷末并刻捐金诸员。是本也余犹及见矣。是诸贤岂虑不及于僭而矜而有是也。今役是书。事有相类。卷末有录。亦不为无所据也。因并识之。以质于世之君子。
春秋集传跋(癸丑)
尝闻之曰诗书犹药方。春秋犹用药治病。又曰六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通乎六经而不得乎春秋之旨者空言也。我先师寒洲先生博极群籍。综覈众理。莫不析其微而会于一。论著之编。殆充栋而涵海矣。尝恨古今言春秋者无虑数十家。而其于圣人笔削之本意。往往不能无出入也。岁丁丑秋。先生命驾于南沙之弊庐。时小子方业是经。先生叹曰今天下将乱矣。不熟读于是。不能为士也。小子请集成折衷以嘉惠之。先生谦让未敢遽也。归则又上书劝之者再而三。先生见世机日下。人纪日紊。有不得已者。遂慨然从事于纂辑之劳。积以岁月而是编者成。盖因四传之旧而取舍之。参以外传史记诸氏之说。订以程朱两夫子之至论。其有同异然疑者则又按断而评述之。于是焉圣人之旨。若可睹于千载之下也。先生之没而原集及理礼等编。次第刊布。胤子寝郎承熙尝手校是编。与门人宋晋翼宗翼昆仲。缮釐新本。工未讫而天下果大乱矣。寝郎君飘然遐翥于天之一方。临行属是役于张君锡英及钟锡曰是不可久私于巾衍也。钟与张君不敢徐。聚首对勘于茶山之陋居。月朓朒而略整篇第。委寝郎之子基元。募工活印于云陶新斋。思与同志共之。于是乎见先生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1L 页
学。不止于空言。而病者得其治。法者有所断。天叙之大典。圣道之微权。有可得以推者矣。呜乎。天下后世其不终于霸力之诈蛮夷之猾而已也。有天下不可无春秋。读春秋者。亦不可不以是编为一贯之忠恕也。役垂竣。基元请余置一言识其槩。余不敢已云。
谦斋集跋(壬子)
南冥夫子没未百年。而诸子沦逝。音徽寝微。重以兵火抢攘。而文献之徵廑廑焉。时则有谦斋河先生挺起于宫墙之乡。寻敬义之坠绪。毕生笃信而力行之。以至学成德立。名节洒然。而人人知南冥之道可以师百世而无弊者。盖皆先生之力也。于乎非知道者。可语此耶。先生遗文。旧尝以活字行。行于世不能广。且久而烂矣。士林惧焉。合金修契于慕寒斋。属先生旁裔性鲁。殚诚拮据。盖已十阅霜而枣梨之役完矣。性鲁君赍原本辱临于茶山之陋。求余以雠其帝虎。余不敢辞焉。于是东南人士欢然趍功。功竣而将印布于域中。咸以为宜识其实用劝将来。屡以书命余不止。余岂敢言哉。余尝谓先生之于南冥。犹孟子之所愿于孔子也。是以其学也。潜究而不尚于辞。独见而必体之躬。不忘乎世而坚东冈之志。不傲于物而励岁寒之操。惟敬惟义。兢兢然不离于日用彝伦之中。而清通严毅不落一偏者。虽谓之南冥之直下肖承。不为过也。平居谨礼。虽冠笄琐节。必以古为准。其论继体之斩。断然谓君临之地。长众嫡庶。非所论也。于是乎见先生之学。无微不慎。而又有以识其大者也。若其言事一疏。劲正洞达。纲举目张。悉当时之利病。而输之于仁义礼乐之范围。于乎先生岂直处士也哉。使其出而施之。固将沛然矣。所谓处有守而出有为者。又非真南冥之徒也耶。百世之下。其必有梨然而长想者矣。诸君子既勤卫于斯文矣。亦惟竭力勉孳于先生之学。然后斯文者为真不朽。而其于先生。为真不负也。盍相与体念哉。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2H 页
书王介甫诗后(己巳)
夫君子之知如鉴。小人之为恶。甚于狐魅。彼虽戴人之髑髅幻人之面目。矫矫亢亢。自以为得之神变而不可测也。及乎其明鉴临前。即情状毕现。神无所用其变而面无所用其幻。终亦狐魅而已矣。岂待脱伪质返本态而后知哉。纵使蒙人形而便死。其得为人也难矣。小人亦犹是也。小人而不才者。即小人矣。使人知其为小人而无忌惮焉。其才者。乐其实而恶其名。伪为真而髣髴焉。以盗吉人之名而自以为人无知其为小人也。不知由君子观之。即不可逃焉。是故因民不忍。擅行废立。同是一也。后羿逆霍光忠。伐罪救世。同是一也。汤武身之。五霸假之。为世闻人。同是一也。以夫子之圣。在左丘氏则褒之。在少正卯则诛之。据相位执国政。同是一也。曹吉利。小卓大卓也。诸葛武侯。古伊吕今伊吕也。秉匂轴制布被。同是一也。公孙弘诈。寇莱公俭。是皆当时之所知。非后人之臆度而议之者也。由此观之。名果可以盗买而人果可以瞒过乎。噫彼王介甫者。固何人也。新法之行。毒于砒礵。执拗之议。难于捕风。而枉屈贤士之论。其外则隐然以国家生民为忧乐。有章蔡之实而欲窃韩富之名者也。毕竟中心所存。发于声音。其诗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吴养心亦取之以附汉史之下。于是世之观言者从而和之。遂以为格论至言。神辞妙句。而不究其非。学者亦种种用工于此间而不自知其失焉。介甫之自愚其身。已为非计。况于为愚者之所愚。自以为得计而不之悟焉哉。夫周公圣人也。以武王之圣。寄托孤之任。则其人可知也。握发吐哺。礼天下之贤士。得之则进诸朝。追先王之化。念民事之艰。述之则讽诸王。及乎三叔流言。赤舄徂东。东方之人。莫不瞻爱。难见则以为忧。得见则以为喜。以德音不瑕美之。以衮衣绣裳赞之。纵使周公便死于今日。则果不得为周公耶。武庚,管叔之元恶。果不彰乎。太公,召公之公眼。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2L 页
果顿盲乎。风雷之变。仍而不作乎。成王之惑。终焉不回乎。天下万世之耳目。其将孰使之聋而孰使之瞽也。是未可知也。至如莽者。狡险猾贼也。荐之者王凤也。遗托者非武王也。升用者非成王也。折节恭俭。为致身之具。而未闻用之于国也。外交英俊。为树党之渐。而未闻进之于朝也。累朝历事。身为辅相。而未闻有都俞吁咈之谟矣。五侯子弟。骄纵倾国。而未闻有抑损儆戒之辞矣。虽使莽夭殁于新都侯之前。亦莽而已矣。真伪安得以乱乎。若如介甫之言。陈蕃之北寺。永难免不轨之科矣。吉利之不篡。无愧于文王之服事矣。于诗当去不愧屋漏一章。于大学当去小人閒居一节。多见其惑世误国乱道背圣。职由于此也已。噫为吴养心者。亦何意哉。
书韩南塘人心道心说后(辛未)
凡今之学者。有大疾病三。已见未精而硬得把捉一。错认人字文。遽加攻驳一。留心于党目。苟非我类。吹毫洗垢。务归于不韪一。学者而有一于此。其为学也。斯而已矣。南塘韩氏。才高而学苦。见识纤密。其所以发挥经旨辨析微言者。盖不可及焉。然而酷执己见而以取胜为快。不究人言而以斥破为能。朋字未正而以讪嫉为心者。南塘不免焉。三疾缠绕。一习成痼。发而为言。无所顾忌。其所以开口成句。下笔成章。纵横而不碍掣者。果足以取瞽者之健羡。而不知由君子观之。即瞭然栀蜡也。可不惜哉。今此人心道心之说。头脑于栗谷之论而结果于上三疾者。夫心一而已矣。而其曰有人心道心之异者。从心之发处言之也。非指心之本体也。心之为物。理与气合。其未发也理具于气。其已发也理乘于气。凡心之发。主宰者理也。作用者气也。主宰者理。故有为义理而发者。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是也。作用者气。故有为形气而发者。若耳目口鼻四肢之私是也。人心道心。俱是理乘气而发也。而发时之理为主者。可谓之理发。发时之气反重者。可谓之气发。此朱夫子所以有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之说。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3H 页
而后之学者。不以细心细眼看先辈言语。遂以四端之非在于七情之外。致疑于此而疑之不得则却曰此非朱子之说也。是岂尝深究乎昭旷之原者哉。夫四端固不外于七情。而有浑沦说处。有分开说处。浑沦说则七情包四端在中。若中庸之以中节达道为言是也。分开说则七情可以与四端为对。若礼运之专以饮食男女为言是也。是以七情之包四言时。自可兼理气看了。对四言时。却向气一边看了。粤惟我退陶夫子祖中庸之说以为中图。而以七情包四端在中。祖礼运及朱子之说以为下图。而将四七各置。系之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盖中图所以明发者之一原也。下图所以明发处之有殊也。是以中图直书情字。下图只书发为。于此而先生建图之妙旨精义。可以思过半矣。其曰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云者。言由理而发者气随理。由气而发者理乘气也。气随理则理乘气矣。理乘气则气随理矣。何曾以为有理气之相对各出乎。而栗老生并一世。天姿卓荦。识见高明。灼然乎理气无二歧之原。而自信之笃。自守之坚。骤看退陶之说。尚未究精妙之奥。只见得目前理发气发之说。似有理气各发之嫌。而与自家平日所自信而自守者。不翅若朔南矣。于是遂断然立说曰情虽万般。夫孰非发于理乎。此诚十分精到。可以俟百而不惑者也。但既说浑沦而犹阙却分开一段。盖不若退说之为备也。虽然栗老岂错认人文字者哉。只缘吾胸中先有圣人复起不可易之一个主见。而才见退说。字面生疏。遂不复理会故也。若与退陶合席而明析之。栗老必首肯之矣。一自二老以后。宗之者殊派。转相葛藤。宗栗者急于斥退而不究义理之当然。宗退者勇于攻栗而只用辨舌之哓然。如此而那望其合于大同而归于至当哉。于是退栗两是非之论。经数百岁对垒立帜而终未臻大一统之地。噫嘻此岂二先生当日本意乎。亦岂后生为先师卫道之诚乎。宁欲无言。暨南塘氏以遂门高弟。自拟栗老之嫡传。而以宗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3L 页
栗为左袒。以互发为嚆矢。开口肆言。罔有馀地。此顾何心哉。不过曰上所谓三大疾而已。夫互者一物交互之谓也。相者两物迭相之谓也。理气之同出一原。而其发也有从义理上去。有从形气上去。而终归于一原者。正合于互字之体。而乃以互发看作相发者。是已己见之未精也。理发气发。本非谓理气之各发。而只指那从理从气处说来也。乃以理发气发。谓之理发于东。气发于西。则是错认人文字也。其沮诬退陶。屈倒牛溪。齮龁玄石者。是留心于党目也。有此三疾。发此口气。固其然也。况因以栗老隐然归之于鹘突包笼之科。又以继栗而兴者。闇然归之于儱侗无良之地。然则沙慎尤遂。皆不足称耶。其所以出机械露垠堮。左挐右攫。东瞋西睅者。非但为退陶之罪人。亦栗门以来诸先生之匪徒也。东国之不足延及于朱门。而九峰,勉斋以下诸贤。无不受其㕮咀。细究其设心。不过以斯文之一大义理。隐然归功于自家身上也。然则自朱子以后至今六百馀年。其学问义理之工。南塘氏为第一耶。是未可知也。近士友每说南塘之短。不佞常以口过为解。谈先辈者如未能针破膏肓。只从字句言语上分疏。固当如此看。南塘尝谓学者曰曾有一少论问某事。余曰如此如此。彼意不以为然。彼一边气习槩如此。殊可痛云云。其留心于党目而嗜口过。盖多类此。后之君子宜以此恕南塘。而亦当以南塘为戒乎。
书南秋江冷话后(壬申)
性者理之搭于形质者也。不在形质。不名为性。是以非这个理则形质无自以生矣。无这形质则性同于风影而靡所泊矣。中庸天命之谓性。是从大原上推下来。直指了本体。而才说命时。已自乘气而流行。才说性时。已白(一作自)堕在于形质。然在子思本意则初非搀形气说下也。朱夫子又恐其后人之归性于无物之地。故从成之处说来而先占了田地。盖有这田地则谷种有下落处耳。初非要叙出先后之来历也。方其阴阳五行之化万物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4H 页
而成形也。固亦此理之乘此气而流行耳。才成形。性便具焉。周子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朱子所谓有是理则有是气。苟气聚于此则理亦命于此者。正皆此意也。焉有成形之时。气以独掌。先筑万里之城。气役既毕。然后所谓理者方始忽然为将军之从天而下者乎。章句之意。何至如是。特其明得于天而具于人者。故先说着气以成形。以为依据劄驻之所。而继说着理亦赋焉。以为理便在之證。此亦字正犹便字意也。何尝有彼先此后之义。蠹翁之疑之者。虽未得章句本意。其于气不先理之旨。已自有信得及者。而至若秋江之说则乃真以为有后气之理。其失朱子之意而颠倒理气之实相矣。若或其截自此天地第初头太极才动处言之。则理先于气。容有可指。而自是以往。理气相配。其静也理具于气。其动也理乘于气。理气无相离之时。而亦无尔前行我随后之时。则未知秋江于何处见得个理后于气者耶。理立乎阴之静而寂然不动者其体也。理行乎阳之动而周流变化者其用也。焉有无气之体。兀立于气之先。无气之用。自行乎气之后哉。若如秋江之言则理之体在先。理之用在后。气却在其中间。隔截了上下而零零落落。血脉不通。体用断绝。天地无由以变化。性命无由以各正。此岂不大舛哉。且以仁义礼智之分合喻之者。尤见其孟浪。仁义礼智固体也。而性立乎气之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固用也。而情行乎气之阳。将以何者为理先于气乎。何者为理后于气乎。噫太一将分而气生于理。众万交运而理乘于气。气以成形而非气之独任功也。理为之主而气为之资也。理亦赋焉而非理之来何暮也。才有形而便有性也。一日一时。又只是一处。则将孰为之先而孰为之后也。更安有体先于气而用后于气者乎。恨未及秋江之世而亲受其咡诏也已。
同研帖跋(壬申)
余自幼病畸劣。相信者鲜。及寓峄山。地素僻。又重以愚辱之。是以轮鞅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4L 页
过。岁仅一二而足。余且颓然嗒然。绝意于铅墨之场。而自甘为本石之群。逮壬申夏。比坊子弟及外郡髦俊。间有以功令来相会者。风流汗漫。殆将七旬馀。业既卒。咸以为是会也。不可无成迹。遂相与列署其名姓年贯而以齿行为序。敦成一案。命之曰同研帖。总二十七弁丱。而牛马者亦其一也。署毕用文公止宿寮诗。分韵共赋。以叙其情景。胪录于帖左。以为胜事。盖天球玉佩迭鸣而皆可听。余乃惟诸君之脩契固勤矣。为章固艳矣。然而区区之望。犹有厚于是者。昔李挺之问康节曰子何所学。曰为科举之学耳。曰科学之外。有义理之学。子知之乎。曰未也。愿受教。夫以康节之高。犹且初沦于科目之中。如不知有他物。况其下者乎。若能脱然改图。直返而无疑。如康节之勇。则前日之纷华跌荡。即不必从而招之耳。未知今日帖中之人。其或知科学之外。有义理之学矣乎。其或以为科学之外。更无别件事业云矣乎。若使今世之挺之遇诸君而问之。其将何以答之也。为诸君计。亦莫若脱然改图。为今世之康节而已矣。转科学为理学。把同研为同志。切磨而相奖。扶携而共进。周旋乎彝伦礼法之区。沉潜乎天人性命之奥。以至学高而行优。道成而德立。则视诸啁花而啾叶。镂冰而画脂者。其所就为何如也。所得为孰重轻也。若夫乐纵恣而惮绳检。觊浮荣而丧实原。滔滔为衣冠之羽毛而已矣。则窃非今日同帖之至意也。惟诸君其勉之。壬申七月既望。苞山郭钟锡识。
书南溪李公遗藁后(丁亥)
道之弊久矣。知轮翼之不可偏废。足目之交相为用。优优乎德行文学之科者。盖千百而不一二焉。出入乎四寸之间。驰心莽眇之际。役志葩藻之末。直以是沾沾自喜。而夷考有不掩焉者滔滔是也。若吾乡先生南溪李公。可谓知所本矣。公雅性谨饬。天赋粹美。断然谓孝弟之可至于尧舜。洒扫应对之可至于平天下。坦然由之。循循从朴实头做将去。俨乎为东南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5H 页
之秀德而人歆艳不已。如凤凰麒麟。争先睹之为快也。及其夬扬于庭。密近 耿光。薄试牛刀。民社为学。宜若可以展布所蕴。举而措之矣。而直道不容命也。于是焉寻遂初之赋。守东冈之陂。娑婆卒岁。不闷不愠。收一时之英。聚之间丈。而蔚乎成琳琅黼冕之林。于虖盛矣。公平生不喜著述。今只有短句尺牍之若干应酬者而已。其为言率皆平正纯雅。略不事雕篆之苦。而即意味冲远。一一是流出于德性之自然。彼滔滔者数千其言。亦足以知不敢多矣。公从曾孙宰范君谓余是生长一闬。听公于父兄者熟。要一言以广之。余辞不获矣。今迹其实而称焉。不言躬行。似万石君。不辞小官。似柳下惠。唯诚之终身行之。涑水子乎。贫而不言。击节乎咬菜之做。胡康侯其人也。先事远恶而人不见其有简驩之迹。遇义不挠而世不识其有夺育之勇。即此以求。虽千岁以往。公可朽而公之道不可朽矣。又何待重轻加损于人之一言。等是言也。又可出于藐尔懵讷之欲文而不能者耶。既以是谢宰范君。且以告于当世之能言者云尔。
某里纪行录跋(己丑)
我辈生而幸而为人。乃不幸而生之晚而不克及于中华大一统之辰。今距 崇祯之世。已二百四十有馀年矣。而唤我作 大明人可乎。苞焉以强称之乎。岂即事而名言者乎。然则将何人而可也。无可矣。无可则某之而已。某之者讳之也。岂惟我也。今谓天地为 大明天地。日月为 大明日月。山河区域为 大明山河区域可乎。皆苟也强也。非即事而名言者也。无宁一切讳之。谓为某天地某日月某山河区域之为犹或可焉者乎。斯义也吾于文简公郑先生某里之称而得之矣。方 皇猷御极。车书礼乐典章文物。固已协万邦光四表。而格上下矣。天地所囿。日月所照。山河区域之所包。被服谣俗之所及。动植群生之所自乐。夫何往而非大明也。先生生于其时。翱翔乎小华清明之朝。而涵濡东渐之化。讲圣贤之道。全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5L 页
忠孝之德。浩然与天地日月山河区域。俯仰起居而无愧称为大明之人。何其幸也。及南汉围。和议遽张。 皇舆既南。中原无主矣。先生奋不爱死。自任以万古纲常之重。炳炳乎其君臣之义。凛凛乎其华夷之分。危忠苦节。固足以撑天拄地贯日争月撼山河溢区域而毕竟为求死不得之人而已。则馀生所寄。讳之为某里。以吾心为天地。以吾诚为日月。吾气为山河。吾身为区域。永矢弗告。某在其中。得仁以终。无所怨悔。何其不幸也。噫其不幸也久矣。宇内安于左衽。民生狃于苟且。由是道愈往。其将孰知夫 大明之为某代。先生之为某人也耶。呜乎痛矣。某岁之春。余从诸士友修契事于某里。盖欲即先生之居而仰先生之风。讲先生之道明先生之义。传以为常规例课。俾今与后来之同有彝性者。庶几其风泉之思不歇。而春秋之法不可一日忘也。李君大衡悉次其游历颠末。命曰某里纪行录。列书同游人氏。均之谓姓某名某字某某甲某贯某居。旁注细字以别之。成其为某里游之意。吁其微矣。案已具。众皆相视而叹曰我辈诚不幸矣。如非旁注之分识。几乎无姓名矣。余曰然。此乃所以欲幸其不幸而保我姓名也。此乃所以保我天地日月也。所以保我山河区域也。使我辈恬然而不意。腼然而无耻。幸其有生于天地之间。嬉游于日月之下。偃息饮啄于山河区域之内。而标榜以相高。称谓以相章。扬扬乎若甚自得。滔滔为目前之苟安者。而漫不省有大不幸大可讳者存焉尔。则几何其不至于相率为夷狄禽兽。而天地以之而不位。日月以之而不序。山河区域以之而不清平矣乎。苟其然者。将姓名奚足道。年甲曷足计。乡贯里居之何所凭依哉。今诚因先生命里之本意。知李君所以某我姓某我名字某我年甲某我乡里。一功讳之而不欲表出者。为某事故也。各励白刃剚腹之志。咸怀花叶验时之悲。纲常义理。与心不泯。久乃昭晢。无有远迩。令天下人人某某。同一此心。则人心定而天地愤郁之气。或当有夤缘发泄之会。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6H 页
而日月得以改观。山河得以再造。环区域林林职职。皆将披阴翳蜕污浊而欢呼鼓舞以自新矣。于是而为某某者。始相与开怀舒气怡颜展眉。道姓名计年甲而安其乡里。明白而不讳。乐生而无不幸焉则不亦恔乎。众皆挥泪扼腕而作曰诺。李君固请余书其辞于录后。余不敢辞。若其缀文之妙。叙事之工。非是录急。不暇赞也。是行也。先会于心稣亭。绵蕝乡饮之仪。商订太极图解。略窥周公制礼之懿。濂晦两夫子心传之微矣。既又登四乐之亭。临搜胜之台。三复退陶子之诗而叹赏其精辉之所被。复礼饮于葛川书堂。式双孝之闾。钦瞻葛之馀风。其旋也宿小学堂憩志同岩。缅仰寒蠹之遗躅。此类非一事。录中并载之而一以某里记行总之。亦举天地区域而一切某之之意也。览者当详之。
书洪思伯(在龟)心说后(辛卯)
余尝得华西雅言。见其论心诸说。备尽本末。而断之以邵朱心为太极之训。便欢然倾倒。以为数百年来心诀始端。斯文将大定于一。而后学得不贰于趋向矣。既又得观省斋柳氏所著心说。一切背其师旨。而反寻湖洛相传之谬。以形而下者为心之正名。复愕然兴叹。以为七十子犹未丧而大义已乖矣。一传而戈入于室。岂华西之学。根本有未固耶。益觉气机之陷人忒甚。而理义之难明有如是也。及得洪君思伯心说问答而读之。则以知觉为智之德。以神明为理之妙。以性情为动静之理。而心得以总会之当。太极之全体。以郛郭之心谓以一理而具万理。以五脏之心谓非心。以心之流于不善者谓非心之实体。以本心真心为心之正名。一皆折衷于圣贤之言而发明其师旨。订柳氏之失。凿凿乎有所据而中其窾矣。是岂可得闻于人人者哉。于是而信华西之学有本。而心法之传。不泯泯矣。知柳氏之不由于数柱则想不能忘情于入主出奴之习。欲周旋乎时象而讨个安身立命之地也。噫思伯弃于时者也。遁迹穷山。鹿豕与处。樵牧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6L 页
与侪。无名公贵人以先后之者。虽使㱿尽腔血。披露肝肾。苦其口竭其力。为心字鸣冤。其孰肯略顾而概意哉。惟当益加体究。益致其精。使吾所以为说者。不至为悬空揣摸。而更无些子罅漏走作。然后第待来世之子云而已矣。惟其开端所谓心固物也气也。而指其德则理也者。适足以张柳氏之援兵而矛盾于自家非心之旨。一编之中种种见此意。玆不能无憾于白璧之微瑕尔。夫柳氏之意。亦曰心固物也气也。而语其所具之德则乃理也。若心固物也气也。则正名之际。曷可不以形而下者当之乎。正以其物也气也者之非心之实体。而静而性动而情者。乃心之本面。故惟太极者为心之正名。而形而下者不得与焉。岂思伯之骤迫于柳氏之说。而犹以德与心谓不能不二耶。余尝辨柳氏之说。大致与思伯左右契也。独于此有未敢遽诺。姑书此于下方。毫釐之差。千里其谬。此等处不容不明辨。未审思伯闻之。当以为如何也。
仙游亭寻真录小识
陶渊山水。得闻韶氏鸣一国。青溪翁生当太平盛际。妆点灵区。固已作神仙游矣。若瓢隐先生之遁沦于是焉。则乃与时而枳矣。悄悄乎匪风下泉之叹矣。我辈今日之游。视瓢隐时又下下尔。安得不摩挲语石而为之慷慨而呜咽乎。仍上仙游亭。拜青溪遗照。峨冠博袖。俨乎晟时气像。相与瞻敬咨嗟。遂乃托名于寻真录末。呜乎其意诚可悲也已。山水则固无恙也。时之感人有如是否。金氏诸长老强余一言识之。遂以所感者复之云。
尹舜明家八叠屏图跋(己亥)
尹君舜明得图本八幅于客之过者。盖杂摹河洛以下易书象数。以及于太极经世天命之图。图凡五十五。叶于河图之点。亦异哉。虽其叙次无纪。赜而不理。其纸地光滑。字画精妙。而界络尤调整。知其为出于庄士之心力也。舜明以五百钱易之。褙起为屏。朝夕当坐隅以观绎。视世之杂画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7H 页
兽烟岚花卉僧道仙鬼之光彩瑰丽。韵相奇诡者。殆若寂寥焉。舜明曰彼幻也虚影也。孰多如吾屏之片片皆实理也哉。惟不求之实理而恶其寂寥。耽瑰诡而逐虚幻。此天下所以诚夺于伪。邪胜于正。骎骎以至于今日者也。呜呼。天心之忧患下民其至矣。既降之衷而成其性矣。又惧夫固有之而昧于其故也。显龟马之文以启神智。画卦设畴。以教天下万世。圣贤迭作。体天为心。惟恐民之犹有未达也。言之不足而著之书。书之不尽而示之图。图日以多而天下之理于是乎若指掌矣。河洛者图之祖也。而先天太极天命三图。实相表里。善观者惟于三图。心究而实有得焉则便当与河洛之妙。吻然相会。而其馀天地方位日月朔望星辰经纬元会消长蓍策扐揲律吕旋宫山川五服之分。自可推类。沿流而至矣。彼鸟兽烟岚花卉之飞走起灭荣悴而万变。僧道仙鬼之疑于真赝而不可覈者。亦将以不画画之也。若是乎吾屏之为无所遗也。呜乎。此皆天与圣贤之心所以忧我民于万世者也。世将有以此心一天下而同安于实理者乎。余将以此屏为献焉。舜明请余一言于屏阴。遂以其所言者书之。舜明名哲洙坡平人。世以儒学名其家云。
濯清轩实记跋(己亥)
此吾再从先祖濯清轩先生实记也。先生生我氏彬盛之会。擩染于家门者既厚。学通大义。行著孝友。当 康陵晟时。得一第如摘髭。犹不以进取为念。及夫割鸡宣城。得退陶李夫子为之依归。抠衣请益。殆无虚日。盖仕优而不厌于学也。不幸早于世。兵燹迭荡。论述俱烬。平日所讲订于师门者。今皆不可见矣。呜乎惜哉。惟其居官政迹。赖有李夫子祭文挽诗暨易东院记。尚日星如也。赵月川先生所谓去华就实。亦可以见先生之心之学也。夫以英俊之才。劘砻以理义之诲。使其立之 本朝。何施不达。而清俭明恕之化。廑显于区区二城之治。不及得时大行。推之一邦。此李夫子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7L 页
所谓殄瘁之痛无碌(一作禄)之悲。 朝野所同者也。岂惟当时。亦我后人之所嗟恨于无穷者也。先生所著。今只有七言一绝短札二纸。无足以成编者。于是采李夫子集中所载及诸家状铭记咏之语。合为二卷一册。命曰濯清轩实记。嘻此可以寿先生于千古耶。裔孙永甲甫以余有乌焉之役于是编也。索一言于其尾。是敢不辞而致旷慕之私云尔。
月浦集跋(丁酉)
顷头流东南之士。举以茂质醇行为急。暇则佔毕资记问而已。其于穷理慎思之工。盖阙如也。我先友乡先生月浦李公。能自奋于混混之中。一生劬经。绰有契悟。其言曰不主静居敬。无以厚涵养之本。不潜心研义。无以精省察之几。于是乎斯学之蹊。不趋于一偏。而后生学者读书而知所用力矣。且曰无动无静而涵动静者。理之体。一动一静而能动静者。理之用。是则又卓乎主理之宗旨。而有非大拍头弄精神者所能及谛也。于乎此可与不知者道哉。余尚记幼时侍先君于道坪旧庐。屡见公杖藜相访。貌古而雅。动徐而重。语亹亹欢。甚晢焉如昨日事。及今缅想。足验公主敬涵养之充。而所与语皆理义者也。公著述甚富而不自惜。十不收二三。今所编缀。仅出于其肖子泰范琇范氏之蒐聚。而屡经爬栉。得诗书序记杂著等止四卷。为从约省剞劂力。如乡饮仪笏读书类劄。有不能悉焉。余尝重役丹墨于是集。窃阚夫公之不以作者自命。而其典丽醲郁精纤剀切。森然皆法度之言。即其体究而心会者。顺于理而达于辞矣。积载而轮辕饰。讵不信然。其嗣孙道郁以先君之故。要余置一言于卷尾。余不敢辞。若其进进从事于居敬研义之实而不怠。以大阐主理之旨。则不能不深有望于公之后承暨后徒之士云。
书公法会通后(己亥)
一天下而万国。犹一国而万郡。一郡而万家。苟无法以治之。将家自为郡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8H 页
而郡不得为一郡。郡自为国而国不得为一国。国自为天下则天下亦安得为一天下也。法而不公。其相先以诈。相图以私。相驰以势力。卒之归于群猜竞疑。分峙并争。而天下之乱不可息矣。昔圣王之莅中国而御天下也。莫不制为一代之法。以开物而成务。济时而立政。金科玉条。粲然纤悉。虽其代各异宜。斟酌损益。而其大要不出于天叙天秩天命天讨之原于天理之当然者而万世不能易也。此所谓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者也。教与法未尝相异。故天下相孚以诚。相守以公。相安以仁义。驩欣熙豫。得久长而不替焉。法焉而不足以为教。则岂所谓天下之公法者哉。今天下风气毕达。榛狉尽辟。凡六洲之间。有区有生。莫不占据方国。相尚以权利。中原无主。不能以政令一之。鲸吞虎噬。莫有纪极。于是乎天下之国。惧其不能各私其私。而日就于屠戮矣。于是乎有万国公法者。始于阿美利之惠氏。而稍稍为驱亚诸国之所通行。相与为维持存保之计。盖亦不得已焉。至近世有瑞士人步伦冠魁所著公法会通之书。而美人丁韪良德三译以汉文者。是号为公法家之最精。其曰人性以仁义为本。邦国之设。原以人性为本。岂可推诿而不行仁义哉。呜乎是言也。在今天下绝党殊俗怪诡侏俪之林。而可多得哉。亦复可易得者哉。苟其所以为法者。一本于仁义之教。而率性以为道。修道以为礼乐刑政。一由乎天理之当然。岂不为天下之至公。而救时济世之大法乎。岂不亦古圣人因宜制法之至意乎。其又言乃曰公法不以教为本。曰教与法判然为二。不可混淆。此由巴黎之盟。欲以耶稣之教。参断于公法而云然。然盍亦曰正其教乎。夫既曰邦国之设以人性为本。则曷亦不曰公法一以仁义之教为本乎。彼惩于耶稣之不足以率天下。而遂曰教与法之判然为二。是不几于因噎而废食。因淫媟而废夫妇之伦者乎。盖其虽言仁义而不知仁义之道实为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只知耶稣之有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8L 页
教。而不知圣人之因人性所固有之仁义而制为之教法也。是以其所胪列而致详。不过是区区权利之末。而其于兴灭继绝治乱持危救菑恤患敦信交礼之大道。漠乎其略不举也。不能禁邪魔之教。不能革民主之俗。不能防吞并之祸。而甚至谓篡窃行霸者。外邦亦与之通好立约。非许其得位之道。不过认其权势足以服民而行政。呜呼。此果足以为一天下之公法乎。适足相与为慢天彝毁人纪而趋于禽兽而已。盍亦以先圣王之所为教者而一其法。以公于天下乎。中天下而奉一君。环四海而树万国。同车书之化。一洗腥膻之旧。授之以方伯连帅之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朝聘以时。庆让以度。则天下之变。何从而生。生民何由得不安。万物何由得不育乎哉。顾彼之狃于习性而见犹不及此。亦何足责也。是庸不能无望于天下之第一等人。姑书此以俟之云。
竹斋集跋(庚子)
右诗赋书疏论策杂著总若干篇可一卷。附以挽祭状铭遗事等又可一卷。是为我竹斋先生文集。呜乎其寂寥乎哉。先生天禀甚高。见义精晢。妙岁以文章称。甫擢第筮仕。便以当官不避。恭君责难为己任。直声振朝野。竟以此枳。连蹇郎署。栖遑州府。不得肆其展。用究厥志。犹毅然不少悔。值龙蛇讧。从鹤峰金先生于晋阳。方拟之扢搉谟猷协赞匡恢者。而天且不假须臾矣。其生平纂著之原于性情之正。奋发于忠义经纶之蕴者。又从以荡烬而不可帙矣。廑所收拾。倖得于他家传写之一二。而诗清远閒丽。追武鲍谢。其有所思一赋。盖以寓榛苓之慕。而旖旎凄切。接响于江文通恨别之遗。论策之指事析几。辞理剀畅。有非程家烛刻之所影像者。其疏犯而婉。核而有恻。炳炳乎其爱主之勤。凛凛乎其辟异扶正之严。而亦以见 先王盛时培养之厚而容受之弘。有猗欤休哉乎者矣。是可以寂寥而少之哉。可不谋其传诸久而幸不泯哉。今裔孙之相与发力以镌之梓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9H 页
者。诚不可已也。噫观凤于片羽而知其非鸡鹜章。瞰象于一齿而决其非豨躯者也。后之君子尚可以识先生万一于此矣。夫子有言曰枨也欲焉得刚。先生之于圣门者。意者其必不靳于刚之许也。然则先生其无欲者乎。西厓柳先生尝叹赏以先辈风节。斯足以千古矣。奚其为寂寥恨也。以余在旁裔列。与其丁乙。且为之识其槩于下方如是云尔。
台溪年谱跋(庚子)
台溪河先生之文集而有年谱旧也。今因重刊也。删其繁衍。补其疏漏。亦不可已者也。后之求先生者。其观于此而庶乎得先生之万一也。盖自南冥曹夫子之以敬义之传。倡道于头流之下。而其渊源所及。莫不遵承心诀。收功于直方。其处也有守。其出也有为。先生则其私淑艾者也。早在舞勺之年。而先进已见许以晓达诚敬。此先生生平德义名节之所本也。是以其立朝也。引君当道。非尧舜不陈。见义必为。威武不能屈。屡致意于尊华攘夷之策。而炳炳乎阳秋之旨。此非随时口办临势偶攫而就者之所可摹拟于影象也。世之论者。咸谓先生忠戆爱君似汲长孺。论事指切似陆敬舆。不避彊御似陈仲举。其抗志沥恳。扶植纲常。又当与金清阴,郑桐溪诸贤为异迹而同科者则已知者无几矣。若其所本之存省充养体认明辨之实则罕有考焉。呜乎知德者其鲜矣。先生尝以敬怠为昏明之几。操舍为圣狂之判。知万物之皆备于我。而以孝友为实体。以反己为做工之要。虽未及立言垂训。以阐明道妙。而其深造独得于心学之密者。往往发露于寻常酬咏之间。自有不可诬矣。斯其为真得曹夫子敬义之传。而能有守有为于其出处之间者也。其诗之曰古今惟一理。理外更无理。勿信理外言。勿言理外事。是则又吻然契会于千圣主理之旨。而若有忧于来世之判事理为二而任气以蔑理者。呜乎。此其有大功于吾学。岂直为一言之几乎道者而已耶。夫然矣则年谱之载。乃先生粗也。非先生之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39L 页
也。得其奥而观其粗。然后方可以信先生之所言所事。一于理而已矣。先生九世胄都护令公方勘洗年谱入之梓。谓余事契厚。屡趣以一言于后。是敢不能终辞而略书其所感于中者以复之云。
书吕蓝田闲坐诗后(庚子)
陟泰山之顶则天下小如环堵。栖坳堂之间则岑楼杳若霄汉。所见变于所处也。人可以不审择其处乎。凡人之役于物而汩没颠倒不能自拔者。以其自处污下。为物所压屈也。君子据德依仁。惟义是处。无一毫私意以自蔽。故知思通豁。极于昭旷。只见道理之为大。举天下之物。无足以易之也。虽王公之贵万钟之富。视之若朝菌土梗而无与乎我也。刀钜鼎镬不足以威我。鬼神夷狄幽诡犷谲。不足以骇我。异端左道虚诞不经之说。不足以惑我。盖其所处高所见者大故也。余常爱吕与叔先生之诗曰长将两眼安高处。扰扰都归俯视中。每诵之。未尝不心广而气豪也。彼扰扰者之方自以为得。乐焉骄焉而不知夫处高者之俯视而窃叹之。噫。
书姜公溥絜矩辨后(庚子)
大学絜矩。朱子答周舜弼书曰二字之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谚解从之。然矩固曰曲尺矣。其名义重在于曲而不在于尺。盖以其曲而样之于物。画成其方。非以此而尺其长短也。尺其长短。自有寻引丈尺之器。又奚多于矩也。今之工匠则刻分寸于矩以便于用。然乃后世之巧智耳。非古制器之本意也。矩既非度物之具。则度之以矩。己所用之非其器也。况絜之以矩为文曰絜矩。如量之以斗。将曰量斗乎。割之以刀。将曰割刀乎。文不顺则义有窒矣。是以朱子答江德功书曰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为矩絜乃得。所以破前说也。谚解之犹遵前说。固未知谓何也。第以其答江书有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于是焉又以絜而方之。为絜矩之正释。然矩所以为方。非便是方也。则以矩为方。不犹以权为轻重乎。况度而方之。为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40H 页
文曰度方。不其近于度其方之语乎。是二说者纷纭于近世。而钟之愚独窃疑之而未敢袒左右也。盖尝考之。絜者度索也。所以围物而度其大小厚薄也。或问所引庄周之絜之百围。贾氏之度长絜大是也。而今之量山量地。亦用长索度其长短者也。矩则曲尺也。所以样物而裁其方。俾无尖斜不整之失者也。孟子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也。二者皆物名也。而絜以度之。得其长短。矩以裁之。成其方正。此所谓絜矩之道也。谓絜之而又矩之也。犹裁衣者之尺之而又刀之也。治木者之绳之而又准之也。絜是在我之心。矩是在我之则。而以此絜而絜之。知人之心。未尝异于吾之心矣。以此矩而矩之。得人之则无不同于吾之则矣。因此而更推求于朱子之说。其答江书之曰度物。是絜之之谓也。曰而得其方者。是矩之之谓也。而后之人错看而为之辞耶。又其书曰絜矩盖以己之心而度物之心。而为所以处之之道尔。以己心度物者。以吾絜而絜之也。所以处之者。以吾矩而矩之也。是则又大煞分明矣。周舜弼曰絜矩之道。推已度物。而求所以处之之方。此与先生之答江者一样语也。而先生许之以说得条畅。然则其原书所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不应以一时之言而有彼此之殊也。无乃或度之字自为句。而以矩而取其方。又自为一句耶。苟如是。其答周答江。初无二义也。观者自二之耶。然则章句所谓絜度也者。非量度之度。而乃丈度之度耶。其曰因其所同。推以度物者。絜之之谓也。曰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者。矩之之谓也。其曰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者。絜之之谓也。曰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者。矩之之谓也。其义又皆一样于答彼也。特人之未之详也。钟以此求订于人多矣。俱未见肯可。独姜公溥闻而喜之。为著絜矩辨数百言。极道其二说之曲折。而其曰从中而为之驳者。盖指谓钟也。周详纤悉。理致曲尽。亦嫁发于钟之所不到者。以公溥平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40L 页
日深有会于看书缀文之妙故也。今之观圣贤言而不会于文辞者。皆苟而已也。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义者也。吾以为公溥之辨。决可传于来后。是当十袭而珍藏之。以有待焉尔。特其于章句及答周江二书之意。若或有融贯致一之道者。而不概见焉。故为之书此。以足其不能及者云。
松川集跋(辛丑)
自余僦济昌之峡。从昌之诸君子游。略有闻于昌之文献之源。咸一辞谓吾乡旧有松川子判校金公。其学术行德则私淑乎茅溪文氏而熏炙乎桐溪郑夫子。其文章风韵。感发于龙洲赵文正先生而成就于郑司艺八松翁之门。绰然为一方矜式。至今昌之士冠带蹁跹。重信义而敦诗书。抑亦由倡之者焉尔。余固已艳耸想像而恨百载之不可作也。及与其后孙交。获谛其巾衍之遗。则虽其捃缀誊钞于烬烂零剩之得。而脔鼎管豹。亦足以见其生平之实矣。诗不尚刿鉥。文不役絺绣。澹率易直。一出悃愊。蔼然其忠厚孝顺之发也。至其所对克一之策与夫执中之箴治本之说。皆眷眷于此心本然之体。曰天地之心即吾之心也。曰心之为心。惟中而已。曰一人之心正则出治之本正。是其果有得于师授之真而体认之审。不徒为掠糟粕而御口给已矣。是岂可以觚墨声格雕虫体裁求哉。于是而益信夫诸君子之诵为不诬也。使其得之于位而措之于施乎。则实心之推。其有不能匡君正国而泽物以范世者乎。当 仁孝显肃之际。朝著多事。倾轧成风。以若棘棘不阿讷讷然自守也。而其不得翱翔历扬于金马玉堂之署。而乃潦倒于潜郎下邑之间。内之无大建明以赞鸿猷。外之廑办于煦茕抚瘵以腾颂于孺隶之思而止焉者。无足怪也。于乎惜哉。今其裔溶来,宗濯,炳汉诸君。相与理其巾衍。附以诔侑状志等凡为四卷。命曰松川先生文集。将图之梓以公于世。余亦从诸君子与闻其丁乙。既又徵一言于编尾则辞屡而竟不得许也。谨为叙其所闻所见而所感者如右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41H 页
云。馀不暇赘尔。
孝处堂遗藁跋(辛丑)
吾宗衮于东都者。世以文学行谊为裘冶。其居之曰孝处洞。盖昔有省庵讳尔崙之以孝闻而乡党标帜之也。其来孙讳杓克趾先美。因以孝处扁其堂。盖欲以省翁之所事亲者事亲。而兴寝食息造次念虑。无时不在于亲也。是其至爱纯诚。自幼至艾如一日。亲乐而家肥。推之百行。莫或不顺。今按性斋许文宪公及肯庵李侍郎所为传状。信乎其不诬也。于乎。此可以小学矣。可以内则矣。奚须于文集之有无也。特其诗文之发于心思者。蠹鱼食尽。宁可忍乎。此胤子瀍之辛勤掇辑而谋之剞劂者。亦孝思之不容已也。诗谆澹有趣。不事雕锼。其文亦平实简易。不为张皇震耀之夸。斯足见性情之真矣。辰砂空青之售而菽粟之不珍。知德者其希矣。虽然后之求公者。岂以诗文云哉。民彝之极天而不坠者。是将与公而终始焉尔矣。公尝师事李祭酒定轩先生。有敬图五圈之订。太极说佩服之谢。而其为图为说。不存于藁本。意其断烂坏烬而失其传也。何其不幸也。然而公之以孝为处而一息不敢自懈者。其必有得于敬之主一而无适。太极之一动一静而无间断停息者乎。恨不得其详而以牖迪于来人也。以余为鲁卫也。责一言于编尾。是敢不辞而为之说如此云。
书睡隐诗卷后(辛丑)
昆南旧有晋山郑公讳元晖。器量弘伟。喜文学富经纶。轻财好义。常慨然抱有为之志。既而不得于世。则乃牢卧丘园。诗酒以娱老。自号曰睡隐。有四韵近体一则以写其情。宾朋长德之从而和者甚众。恰成一𢎥。公之没今近二十霜矣。余道锦海。访公之旧庐于金鳌山下。竹树匝匼。篱落纵横。巨溟浸门。岛屿错置。天云烟月。晦明朝暮。悠然有辋川太湖之趣。宜硕人之迈(一作薖)轴也。缅想遗芬。恨古今之不相及也。公嗣子将作君奎荣出示余睡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41L 页
隐诗卷。请有以续其貂者。余短于声病。不堪以辱诸君子之后也。则遂为之言曰睡之于寤。有昼夜昏明勤惰之分。睡非可乐也。然而便儇慧俐。数计于利害之机。风驶于声名之涂。扬眉流眄。自矜以大寤者。其实昏于欲而惰于义。漫漫乎其长夜之不曙矣。睡孰大焉。怀善以自禔。处约而安命。恬愉泯默。是非不乱于视。得丧不经于思。人以为愚。我则唯唯者。是隐于睡者也。而其中惺惺如也。是则果孰寤而孰睡也。呜乎。此公居身之智而亦裕谟之大警唤也。为公嗣者可不念哉。将作君恍然曰敬闻命矣。仍书其语于卷末以识之。将作君以孝闻。好读书工词翰。亲仁训子。居无外慕。是能世其家云。
书拙庵郑公拙赋图后(辛丑)
濂溪夫子作拙赋。推其效以至于上顺下安风清弊绝。朱先生谓有老庄意思何哉。愚以为老氏之致柔若婴儿。犹豫若畏四邻。而冬涉川。外疑于无能而中实惨刻。一出来人罹之。无不颠倒。其所谓拙者。乃弄巧之至险者也。拙云乎哉。夫子之所谓拙则对世之机变狙诈阖捭幻谲。如申韩管商仪秦睢泽之徒。踵老氏之故智者而为言耳。故周书曰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夫子之谓拙者德拙者逸。盖本于此。而不以作伪心劳之日拙者。为拙可知矣。德也者。行道而有得者也。循天理之当然而非出乎人为之造。撰广大宽易。何巧险之有。德之流行而化成于天下。则刑罚政令。亦将为之筌蹄而无所劳其用矣。其效之至于顺安清绝。盖有不期然而然者。讵不信哉。然则朱先生盖惧其不务于德。而徒遽撤刑政以为拙。强徇乎剖斗折衡绝灭礼乐之迹。故为此言以救之也。呜乎。今天下奔崩震荡。鲸吞狼噬。罔有纪极。是谁之致欤。抑巧为之贼也。余观拙庵郑公所画拙赋图而益有感焉。盖公生老死于太平之世。而潜居养德。神定志清。有以默观乎世机之升降。而天下之日趋于巧。将驯致为今日之故者。揭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42H 页
是图以牖后人。使知所以拨乱为治之本者欤。呜乎。余不及承公之德。而犹幸与其胤子元恒氏早获知。知其重厚寡默乐善好礼。休休然不居其能。亦公之谟有以贻裕之也。请余有一言于公之图末。谨书其所感者以复之。其于公之所自养者则有不暇及尔。
书菊轩李公实纪后(壬寅)
菊轩李公实纪一册。后孙尚镐以其族父孟焕氏之书。来嘱余订其豕亥。且索一言。余惟公气脉渊源之正。讲磨徵逐之盛。践履之苦趣尚之恬。已诸家之搦管而不一书矣。尚可以床屋乎哉。窃独以为此编虽寂寥廑十数纸者。而足见公为公之始终矣。诗有曰讵敢逡巡因旧习。要当寻向复初新。其发愤而志于的也。曰主一方为敬。毋欺乃自诚。其存心居业之节度也。咏太极而曰五殊圆未欠。万汇始由资。则有以见夫浑然真体。莫不具足于一物之中。而万物之实本乎一理也。是其不由于造次吟啸之偶依俙揣测之发者。故其用工也。自幼至老。不懈如一日。细行必信。要适于此理之当然而不敢放过者也。即此而想前辈之风流笃厚。足目称停。非若后之矜色厉而衒口给之为者焉尔乎。于戏懿哉。是可以警唤于吾党之来来者。遂书此以复之。公有遗墨楷草二帖。其楷者如银钩缀架。森然照目。而少经营雕镂之迹。其草者则如春沼风荇。猗移宛转。而绝纷蕤委靡之态。此虽公馀事。而其不惑于妍不荒于放。亦足验其心也。公常举程先生写字甚敬之语以戒学者。果不诬也。然则公之片言只句。益验其不诬也。世之累牍盈箱。而得一辞诚出于不诬者。抑有几哉。此不可以寂寥视也。
豫庵集跋(壬寅)
范畴叙福。寿居其先。岂长生久视之为慕哉。人禀姿有高下。悟道有蚤莫。苟不得其年而用真积力久之工。以克治变化聚辨贯通而渐进之。其能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42L 页
卒致于攸好德之实。而会极于敷锡之建。将几人哉。其悼而殇。且无尧舜矣。且循是而下哉。此仲尼之恸于子渊而伯淳之为仲通悲也。余之读豫庵河公遗集。而不能不深有感于是也。噫科目之盛而葩藻以争雄。公其时也。而泊然以学道为本分。气机胶攘。百家交喧。公其世也。而确乎其主理为宗旨。不由师传口授。而潜契乎心法之微。骎骎以窥乎性命之原。是其天质之美见解之端。而超脱于窠臼。直造乎(一作于)阃域。虽谓之豪杰之士。窃恐非过与也。斯人也而又不得于年何哉。今其玄孙永秀抄辑遗文。属余丁乙之。仍索言于末简。余受而卒业焉。虽草草零琐。若不足动人者。而犹可以见夫其志专其行苦。其思繁而综。其言简而析。一一其由体认之密而性得之发也。见其进未见其止也。使之假福寿之锡而究其所至者。又岂特为仲通之伯而子渊之仲乎已哉。何其嗟哉。然而劝公为耋而蹠痴焉而铿佺者。公其艴然矣。以此而论。谓公之不幸而早其死。可矣可也。其又何嗟焉。虽然此可为知者道也。千载之下。其必有抚卷而增喟者矣。
书一轩集后(甲辰)
木秀于邓林而规之以匠石之斤绳。有不堪为明堂寝庙之栋宇者乎。马之产于渥洼者而调之以王良之范。有不能于舞交衢而过君表者乎。然而材成而不见用。𩣝闲而不以御。则有命焉。曷足以是而少木与马哉。晋之河氏。自元正公而下。世以勋烈名行作述。至台溪先生。又大肆力于文学德行之实处而矜式儒林。出而直声振朝。尤炳然于阳秋之大义。于乎伟矣。一轩公其少子也。其胚腪于气脉之馀。甄镕于典型之内。自幼洎长。擩其耳染其目于诗礼忠孝之教者。固已不与培塿之弱干街巷之下乘宜曹辈尔也。其又请业于眉叟许先生之门。则先生辄许以其仪其才。不如其心矣。于是指示以心学之大总。毋不敬思无邪六字之篆贶是也。既领悟而有请事之志。则不可不告之以下手用功之节度也。勿箴一铭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43H 页
书赠又是也。勿以克复。一以无欲。则廓然大公而心之德全矣。足乎内者可以推之外。故以天地生物之德圣人利物之心提告之。盖其循循之诱。默寓于挥洒之间。而斤绳范驱。井然有条理矣。公尝有诗曰居贫不改颜生乐。遁世犹怀范子忧。盖已服膺于师门授受之微旨。而亦自任以明德新民之重。槩可想矣。其古赋三篇。道不远人。自勉于己也。拟进无逸。欲进而需世也。猗兰则不遇而无闷也。盖亦自况其终始也。即是而求之。公之实有得于心学而足为命世之豪俊抑无疑矣。其或以所遇而为浅之知则末矣。公有著述若干。仅存于煨烬之剩。今附以诸贤赠遗及状碣诸家之作。釐为上下二编。将属之剞劂。公七世胄汉彻君走其子经洛于济昌峡中。徵余以一言于编。惟其文辞之富。行致之茂。前人备述之。余安用床屋为哉。独悲夫公之积深而合施大者。而卒之蹭蹬沉翳。无以大表别于乡里之检押。韦布之龌龊者流而止。是何命焉哉。公则何加损。知德者宜有考焉。窃自附于阐幽之义。遂乃核其实而證印之。且以见世之不本于心学而自以为能成德达材者。徒然而已也。
磨湖李氏家藏墨屏跋(乙巳)
昔 皇明嘉靖之世。晋阳有白岩金公大鸣。以书状官朝于京。 皇帝嘉之。宠以玉砚一枚墨画八帖。公拜受而还。匣其砚屏其画。俾珍于其家世。至公之孙有女嫁磨湖之安陵李氏。其归也赍是屏以来。自是屏为李氏有。其传今已九世。盖晋有姜仁斋希颜以善画名。屏之画乃其手本也。当是时 皇华冠盖。相属于浿外。凡东方之法书异画。莫不购致而辇载之。以夸耀于中国。窃想之是画也。其因是以达于 天子。而东人之至。仍锡之东方之品以奖之也。其画画杂卉众禽。丛抽翔集。恍然若春其性而天其机。使其屏焉而已。已足为物之珍者。况二公者皆古之伟人名流也。意匠之发而手泽之尚如新。将人人之艳以为珍。况于其乡后士乎。其自出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43L 页
者乎。况 天朝之所珍而 皇帝之宠绥之于嘉宾者耶。宜李氏之敬之为天球赤刀。爱之为杯圈衣钵。守之为金匮铁券。奉之若执圭之不克。而以无斁于世世也。呜呼。神州陆沉。 皇泽之竭。今几百载矣。是画之不终沦于雕题膻酪之区。而早已珠还璧完于东韩小华之域。历星霜而不坏。并诗礼而偕传。疑若有非人力者阴相而默运之于当日也。何其异哉。世之观是画者。其必三复摩挲。有不胜于匪风下泉之思者矣。李氏以儒雅为晋乡望。今其胄铉道甫孝顺恭悫。能世其家。尝求余下一语于屏之左方。谨书此以复之。
书十愧轩丁公行迹后(乙巳)
同福县旧有丁公讳荣亿字世贤。昌原人。以至行闻。其曾孙秉燮赍遗迹以求言于钟锡。敬按之。公自孩提爱敬亲。由于天性。十二岁丁母忧。哭泣祭奠如礼。一日家有产故废上食。公终日不食。号擗若新丧。家人悲其诚。汲山泉别炊以上食。公乃食。事父极志体养。或贫不能具旨。夜枕有涕泣痕。父病剧焚香祝天。累日不食。叫呼目几盲。常曰亲之命限。即吾之终年。果以四十八岁父服阕而公遂去世。亦异哉。公年十四。叔母赵氏临没。托三子于公曰此曹之得成人。惟汝在。年十七。与堂叔之幼而孤者居一室。饮食衣服必先之。三十年如一日。叔没抚其二子二女若己出。有外妹嫁而无依。公迎归养之终其身。年十九。见族人丐乞者。解新衣以衣之。留与共住。资之娶妻以立家。见人有穷病。必存恤而济活之不一二计。尝著十愧文以自警。盖谓不能尽于五伦之道。而有愧于上下前后内外老少彼此也。又尝以立心饬躬事亲接人四事为说。以劝学者。其言皆恻怛剀切。可以感人。可以警世。呜乎。如公者其可谓得人道之定本。而为衰世之仪率也。世之学者口谈天人。文倾湫海。非不伟然以侈也。惟其于人伦之实。一有少慊则其言皆支离渗淡而不足以动人。其行为之涂攃妆撰。终有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十一 第 44H 页
不可以欺千世之公眼者矣。今观公之迹。只寂寥数篇。乃言短而意长。文浅而诚深。肫肫乎其仁性之发也。朴朴乎其真衷之呈露而无伪也。以此而传。亦足千世矣。后之观者其毋以寂寥而已哉。公之考讳孝达。曾祖讳致业。俱以至孝笃行称于世。公盖世其家者也。
书李子云(震龙)文藁后(丁酉)
所贵乎文。载道也。贵乎英才。为其能致道也。不致之道。才之弃也。所载非道。质之不存。文将焉施。今观子云所作词赋声诗。骎骎然木华江淹之流。而凌轹乎沈宋之薮矣。问其年甫二十四。噫。之才也可易得哉。可不自珍哉。可止于是而已哉。是将范驱乎礼乐之囿。注的乎理义之原。以求所谓圣人之道者而鸣斯文之盛矣。吾以是不能无望于子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