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书
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5H 页
答洪巨源(孟子疑义○戊戌)
孟子之适齐,梁而不之周。果何义。抑以伊时天命已去。故孟子逆料其在周者而然欤。且伊时周室之衰微。犹汉之建安。齐,梁之僭王。无异于丕,权。王法之所必诛。君子所宜痛绝而远避者。孟子之不拒其聘招何欤。孟子而在建安之世则亦将应丕,权之聘欤。
周天子未尝聘焉。则孟子之不之周。无足疑也。周之衰。仅弹丸之域。而四境之外。皆非周有。号令不及于天下。而天下不知有周矣。建安之世。犹是汉之天下。而天下之心。尚不忘汉。故当时蜂起之雄。虽心怀不臣。而亦莫不假汉以为名。挟汉以为重。此则周汉之势。不无少异。齐梁之僭。只是妄窃号位。而未曾有篡周代立之意。如魏丕之穷凶。吴权之极狡。则齐,梁之与丕,权。其罪过亦有浅深矣。圣人以救天下为急。虽肸扰之召。尚欲有往。况于齐,梁乎。若于魏丕则圣人决不应篡弑者之招矣。在吴权则容有可赴之理。然蜀汉既立。主明臣良。当是之时。圣人更何往乎。虽然非到磨不磷涅不缁底地位者。不可遽以圣人之出处自任了。
亦将之亦。似以上句不远而来而云也。或谓当时仪秦之徒。以功利说时君。惠王于孟子。亦以此望之故云然。未知何如。
或说甚无谓。尊见近之。然这亦字恐只是发语辞。下文孟子对曰王亦有仁义而已之亦。何尝有所承于上句耶。
孔子于易。以利为义之和。曾子于大学。结之以以义为利。孟子于惠王之问利也。何不以是而开导推说也。齐宣之好货好色。无不劝其与民共之。而惠王问利。不劝其与民共之何也。其欲拔本塞源。似异于孔曾相传之旨。
孟子之适齐,梁而不之周。果何义。抑以伊时天命已去。故孟子逆料其在周者而然欤。且伊时周室之衰微。犹汉之建安。齐,梁之僭王。无异于丕,权。王法之所必诛。君子所宜痛绝而远避者。孟子之不拒其聘招何欤。孟子而在建安之世则亦将应丕,权之聘欤。
周天子未尝聘焉。则孟子之不之周。无足疑也。周之衰。仅弹丸之域。而四境之外。皆非周有。号令不及于天下。而天下不知有周矣。建安之世。犹是汉之天下。而天下之心。尚不忘汉。故当时蜂起之雄。虽心怀不臣。而亦莫不假汉以为名。挟汉以为重。此则周汉之势。不无少异。齐梁之僭。只是妄窃号位。而未曾有篡周代立之意。如魏丕之穷凶。吴权之极狡。则齐,梁之与丕,权。其罪过亦有浅深矣。圣人以救天下为急。虽肸扰之召。尚欲有往。况于齐,梁乎。若于魏丕则圣人决不应篡弑者之招矣。在吴权则容有可赴之理。然蜀汉既立。主明臣良。当是之时。圣人更何往乎。虽然非到磨不磷涅不缁底地位者。不可遽以圣人之出处自任了。
亦将之亦。似以上句不远而来而云也。或谓当时仪秦之徒。以功利说时君。惠王于孟子。亦以此望之故云然。未知何如。
或说甚无谓。尊见近之。然这亦字恐只是发语辞。下文孟子对曰王亦有仁义而已之亦。何尝有所承于上句耶。
孔子于易。以利为义之和。曾子于大学。结之以以义为利。孟子于惠王之问利也。何不以是而开导推说也。齐宣之好货好色。无不劝其与民共之。而惠王问利。不劝其与民共之何也。其欲拔本塞源。似异于孔曾相传之旨。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5L 页
当时天下之涂炭。专由于一利字为痼根。故于此不可用假借之辞。其曰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这便是义之和也。以义为利也。初无变于相传之旨也。宣王天姿高。可巽言以导之。惠王天姿暗。可正言以救之。
仁无私欲。义能克制。故孟子特提此二者。要劈破了这利字。集注却以心之德爱之理心之制释之。小注诸说亦皆为论性之旨。似非孟子本意。且所谓心之德。乃专言之仁。若从偏言者释之则当曰心之何欤。义则就事上释。仁则就理上释。抑其仁不及于事。义无当于理欤。仁若就事上释则当曰事之何欤。胡云峰以心之制事之宜分体用。心之制在内。事之宜在外。得无体用两截之嫌否。
孟子之意。初非为论性而发。然所谓仁义者。便是人心之固有。非若利心之生于外。故集注于此。以心理释之。既曰专言则偏言者亦在所包。心之德三字。专也如此。偏也如此。恐不可别求他释。仁乃事之体。(张子曰仁体事而无不在。)义乃宜之理。不可谓不相涉。而但仁是生理之全体。故就理上释。义是制事之权衡。故就事上释。心之制以义之全体言。(包体用)事之宜以本体言。(单指体)不可以体用分。亦不可以内外言。
程子谓君子未尝不欲利。一欲字似便是董子所云谋利之谋。专以利为心之专。亦似有略略顾恋之意如何。
这欲字不必深看。其语意若曰君子未尝欲不利也。专字犹必求之意。非谓略略求利之无害也。
许东阳谓利己之心不可有。利物之心不可无。苟其利物。摩顶放踵。亦可为欤。苟涉利己。饥食渴饮。亦当不管欤。
许氏说乍看似好。而终非孟子本意。盖不论在己在物。若先以利为心而惟利是求。则必将有多怨之行摩放之为矣。只当视义之当为者而为之
仁无私欲。义能克制。故孟子特提此二者。要劈破了这利字。集注却以心之德爱之理心之制释之。小注诸说亦皆为论性之旨。似非孟子本意。且所谓心之德。乃专言之仁。若从偏言者释之则当曰心之何欤。义则就事上释。仁则就理上释。抑其仁不及于事。义无当于理欤。仁若就事上释则当曰事之何欤。胡云峰以心之制事之宜分体用。心之制在内。事之宜在外。得无体用两截之嫌否。
孟子之意。初非为论性而发。然所谓仁义者。便是人心之固有。非若利心之生于外。故集注于此。以心理释之。既曰专言则偏言者亦在所包。心之德三字。专也如此。偏也如此。恐不可别求他释。仁乃事之体。(张子曰仁体事而无不在。)义乃宜之理。不可谓不相涉。而但仁是生理之全体。故就理上释。义是制事之权衡。故就事上释。心之制以义之全体言。(包体用)事之宜以本体言。(单指体)不可以体用分。亦不可以内外言。
程子谓君子未尝不欲利。一欲字似便是董子所云谋利之谋。专以利为心之专。亦似有略略顾恋之意如何。
这欲字不必深看。其语意若曰君子未尝欲不利也。专字犹必求之意。非谓略略求利之无害也。
许东阳谓利己之心不可有。利物之心不可无。苟其利物。摩顶放踵。亦可为欤。苟涉利己。饥食渴饮。亦当不管欤。
许氏说乍看似好。而终非孟子本意。盖不论在己在物。若先以利为心而惟利是求。则必将有多怨之行摩放之为矣。只当视义之当为者而为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6H 页
而已。则在己在物。无所不利矣。
移民移粟。亦是周官之制。孟子于惠王。何不劝其扩充是心。而乃归之于五十步之走何也。
此特荒政中一事。而未足为为国之大务。惠王以此为尽心。是未尝有仁心之为政本者。而徒欲望效于区区事为之末者也。是心也扩充之何所用乎。必如齐王之有真个不忍之心于一牛。然后方可劝其扩充是心。
兵以鼓进以金退。抑有义否。
革音北方之属也。其声若阳气之愤盈融泄于穷阴之底。故鼓以作士气。金音西方之属也。其声若秋阴之凄寒揫敛以止万物。故金以抑军势。
数罟之不入洿池。专为其终之不可胜食而然欤。
承天心育万物。理当如此。及到合用处。又裁之以义而已。
上言养生无憾。下言不饥不寒。似无异同。而有王道始与成之分何欤。
因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则养生丧死。仅足以无憾而已。须有法制品节之详而极财成辅相之道。然后老者安少者怀而王道成矣。不饥不寒。是自不饥寒。与无憾意稍别。
惠王之问。未尝有罪岁之意。而孟子谓王无罪岁。集注谓以民不加多。归罪于岁凶者何欤。
孟子分明谓非我也岁也。此必惠王之尝有是言也。
凡民之不复知有周。固不足言。君子之明于大义者。亦可不知有天下之共主乎。若使孟子修春秋则当抑周统而下同于列国乎。程子此说窃恐更有商量。
王泽竭而君道废。则人心忘而天命去矣。圣人惟天命之视耳。程子说恐不可疑也。所谓春秋。以尊周为本者。言孔子之心也。若孟子而续春秋则固当以周统纪年。如朱子之于纲目。然其行道救时之心则未必眷眷于
移民移粟。亦是周官之制。孟子于惠王。何不劝其扩充是心。而乃归之于五十步之走何也。
此特荒政中一事。而未足为为国之大务。惠王以此为尽心。是未尝有仁心之为政本者。而徒欲望效于区区事为之末者也。是心也扩充之何所用乎。必如齐王之有真个不忍之心于一牛。然后方可劝其扩充是心。
兵以鼓进以金退。抑有义否。
革音北方之属也。其声若阳气之愤盈融泄于穷阴之底。故鼓以作士气。金音西方之属也。其声若秋阴之凄寒揫敛以止万物。故金以抑军势。
数罟之不入洿池。专为其终之不可胜食而然欤。
承天心育万物。理当如此。及到合用处。又裁之以义而已。
上言养生无憾。下言不饥不寒。似无异同。而有王道始与成之分何欤。
因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则养生丧死。仅足以无憾而已。须有法制品节之详而极财成辅相之道。然后老者安少者怀而王道成矣。不饥不寒。是自不饥寒。与无憾意稍别。
惠王之问。未尝有罪岁之意。而孟子谓王无罪岁。集注谓以民不加多。归罪于岁凶者何欤。
孟子分明谓非我也岁也。此必惠王之尝有是言也。
凡民之不复知有周。固不足言。君子之明于大义者。亦可不知有天下之共主乎。若使孟子修春秋则当抑周统而下同于列国乎。程子此说窃恐更有商量。
王泽竭而君道废。则人心忘而天命去矣。圣人惟天命之视耳。程子说恐不可疑也。所谓春秋。以尊周为本者。言孔子之心也。若孟子而续春秋则固当以周统纪年。如朱子之于纲目。然其行道救时之心则未必眷眷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6L 页
周。如孔子为也。盖修史谨例。万世之常经也。随时制权。古今之通义也。固并行而不相悖也。
獭食鱼鹰食鸟豺食兽。自是天理如此。君子之恶兽相食何欤。如恶之则果能使彼无相食之端否。
食其当食者。非可以相食论。食其所不当食。无所裁别。方是可恶底。化隆气和则鸟兽咸若。岂有相食之变。
刍灵木俑。谓之非人则俱非人。谓之似人则俱似人。其太似略似。特百步五十步耳。刍灵之善而俑之为不仁何欤。
此当以事理之轻重权衡之。苟无故而为人形以埋之。则虽其略似。已自不仁矣。乃于葬亲之日。不忍于入地之无从卫。而既不可以人而殉矣。则束刍缠绵。略仿人形。以护冥宫。正合孝子不死其亲之意。若嫌其似人而遂以不备。则是爱重于物而反轻于亲死矣。既不致死。又不致生。刍灵所以为善也。只如是可矣。而乃增其机巧。以为太似之形则已欠诚实之意。而于亲有致生之嫌。于物有惨刻之惑。跳踊活动。宛宛入地。而恬不知恻。则殉人之举。只在一转。是则逼人之机心。反重于为亲之诚悫矣。其为不仁。不其然乎。非徒此也。凡事之太机巧者。病人心术。害仁为大。
仁政宜先于薄税敛。而此以省刑罚为先何也。辅氏以耕耨孝悌。分为薄税省刑之效何如。
当时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故以省刑罚为先。辅氏说恐分得苟。
孔子谓无小大无敢慢。孟子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似是慢了。使襄王有可畏之威。则孟子将畏之欤。
孟子只说襄王无人君之威仪而已。非曾以此而慢之也。虽无可畏之实。孟子亦必以敬畏接之矣。
孟子既告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则言意已足。襄王之更问孰能与之
獭食鱼鹰食鸟豺食兽。自是天理如此。君子之恶兽相食何欤。如恶之则果能使彼无相食之端否。
食其当食者。非可以相食论。食其所不当食。无所裁别。方是可恶底。化隆气和则鸟兽咸若。岂有相食之变。
刍灵木俑。谓之非人则俱非人。谓之似人则俱似人。其太似略似。特百步五十步耳。刍灵之善而俑之为不仁何欤。
此当以事理之轻重权衡之。苟无故而为人形以埋之。则虽其略似。已自不仁矣。乃于葬亲之日。不忍于入地之无从卫。而既不可以人而殉矣。则束刍缠绵。略仿人形。以护冥宫。正合孝子不死其亲之意。若嫌其似人而遂以不备。则是爱重于物而反轻于亲死矣。既不致死。又不致生。刍灵所以为善也。只如是可矣。而乃增其机巧。以为太似之形则已欠诚实之意。而于亲有致生之嫌。于物有惨刻之惑。跳踊活动。宛宛入地。而恬不知恻。则殉人之举。只在一转。是则逼人之机心。反重于为亲之诚悫矣。其为不仁。不其然乎。非徒此也。凡事之太机巧者。病人心术。害仁为大。
仁政宜先于薄税敛。而此以省刑罚为先何也。辅氏以耕耨孝悌。分为薄税省刑之效何如。
当时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故以省刑罚为先。辅氏说恐分得苟。
孔子谓无小大无敢慢。孟子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似是慢了。使襄王有可畏之威。则孟子将畏之欤。
孟子只说襄王无人君之威仪而已。非曾以此而慢之也。虽无可畏之实。孟子亦必以敬畏接之矣。
孟子既告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则言意已足。襄王之更问孰能与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7H 页
者。若与上文不相属。
襄王闻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之语。意谓不嗜杀者之亦用力去一之。故问其虽欲一之。人孰肯与之乎。
钟必衅血何义。
古者凡礼乐之器及军器新铸才成。必用衅血。所以借其生气。辟除不祥。
见牛未见羊。孟子谓无伤于仁术。则人君之行仁政。只当致力于目前。而不必周遍于闻见所未及处否。若于其时又见牵羊者。则羊亦不可杀。而衅钟可废欤。
施于见闻之所及者。待物之道也。由见闻而达于未及见闻者。爱人之道也。不忍之心。发于所见。则只当以未见者易之而已。虽以牛易牛。以羊易羊。固无伤也。
集注仁民易而爱物难。饶氏谓人性灵所以仁民易。物无知所以爱物难。然则仁民爱物。非我去仁爱他。却是使它仁爱否。
仁爱只是我去仁爱。其难易亦只缘我心之有切缓。非以彼之灵不灵也。饶说甚模糊。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由亲及疏之次第也。则先妻而后兄弟。未知何如。
居家之最狎密者莫如妻。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非以兄弟谓疏于妻也。
应物之心何心也。权度之心何心也。以心度心。又何若是之纷挐也。
应物之心。心之用也。权度之心。即此心本然之义理也。心之用发得中节。便是本然之然也。若其所发者有轻重长短之差则物欲间之也。正当以本然之义理权度之也。方其权度之也。俄者所发之心。自当姑息。而本然之正念。从以审度之也。初非两心之并发也。何纷挐之有。
襄王闻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之语。意谓不嗜杀者之亦用力去一之。故问其虽欲一之。人孰肯与之乎。
钟必衅血何义。
古者凡礼乐之器及军器新铸才成。必用衅血。所以借其生气。辟除不祥。
见牛未见羊。孟子谓无伤于仁术。则人君之行仁政。只当致力于目前。而不必周遍于闻见所未及处否。若于其时又见牵羊者。则羊亦不可杀。而衅钟可废欤。
施于见闻之所及者。待物之道也。由见闻而达于未及见闻者。爱人之道也。不忍之心。发于所见。则只当以未见者易之而已。虽以牛易牛。以羊易羊。固无伤也。
集注仁民易而爱物难。饶氏谓人性灵所以仁民易。物无知所以爱物难。然则仁民爱物。非我去仁爱他。却是使它仁爱否。
仁爱只是我去仁爱。其难易亦只缘我心之有切缓。非以彼之灵不灵也。饶说甚模糊。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由亲及疏之次第也。则先妻而后兄弟。未知何如。
居家之最狎密者莫如妻。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非以兄弟谓疏于妻也。
应物之心何心也。权度之心何心也。以心度心。又何若是之纷挐也。
应物之心。心之用也。权度之心。即此心本然之义理也。心之用发得中节。便是本然之然也。若其所发者有轻重长短之差则物欲间之也。正当以本然之义理权度之也。方其权度之也。俄者所发之心。自当姑息。而本然之正念。从以审度之也。初非两心之并发也。何纷挐之有。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7L 页
孟子之问快于心之心。亦是本心。兴甲危士而构怨。必有所不快于本心。故以是为问。胡云峰以此为非本心何也。
胡说诚可疑。
孟子固已知齐王之欲。在辟土地朝秦楚。而先问它肥甘轻暖等事。有近于战国辩士阖捭之术。宜公都子之有好辩之问也。
齐王既自谓求吾所大欲者而不肯说破。则其问之也。自当遍举所可欲之事。及其云吾不为是。然后始及于这一着。使它更不得匿情遁辞。而即其病而药之者。自是言事之正法。不似凡人之率易径直而言不成伦脊也。孟子之好辩。岂得已哉。
恒心者人所常有之善心也。集注谓士尝学问。故有恒心。民则不能然。人之本心。果系于学不学欤。
本与恒。其意稍别。本是本有底。无间于学与不学。但学者不失其本有。故其心常存。不学则便失之。故不能常。
太王之事獯鬻。文王之事昆夷。正得交邻之道。而春秋以攘夷狄为义何也。
交邻则可。而若其侵陵中国则正须汲汲以攘之。
上文以乐天畏天两下说。而下只引我将之诗何也。
陈新安以为偶然耳。然窃意当是时。秦楚方张。而齐王妄有朝秦楚之意。故特引畏天之事以證之。欲其致谨于事大之节也欤。
孟子于齐梁之君。曰行王政则可以王矣。而于邹滕之君。只曰苟为善后世必有王。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何也。
小注朱子曰王政不是一日行得底事云云。已说得分明。但其谓滕是必亡。恐太断置了。苟为善可以保存。何其必亡。
仓廪府库之别何如。
胡说诚可疑。
孟子固已知齐王之欲。在辟土地朝秦楚。而先问它肥甘轻暖等事。有近于战国辩士阖捭之术。宜公都子之有好辩之问也。
齐王既自谓求吾所大欲者而不肯说破。则其问之也。自当遍举所可欲之事。及其云吾不为是。然后始及于这一着。使它更不得匿情遁辞。而即其病而药之者。自是言事之正法。不似凡人之率易径直而言不成伦脊也。孟子之好辩。岂得已哉。
恒心者人所常有之善心也。集注谓士尝学问。故有恒心。民则不能然。人之本心。果系于学不学欤。
本与恒。其意稍别。本是本有底。无间于学与不学。但学者不失其本有。故其心常存。不学则便失之。故不能常。
太王之事獯鬻。文王之事昆夷。正得交邻之道。而春秋以攘夷狄为义何也。
交邻则可。而若其侵陵中国则正须汲汲以攘之。
上文以乐天畏天两下说。而下只引我将之诗何也。
陈新安以为偶然耳。然窃意当是时。秦楚方张。而齐王妄有朝秦楚之意。故特引畏天之事以證之。欲其致谨于事大之节也欤。
孟子于齐梁之君。曰行王政则可以王矣。而于邹滕之君。只曰苟为善后世必有王。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何也。
小注朱子曰王政不是一日行得底事云云。已说得分明。但其谓滕是必亡。恐太断置了。苟为善可以保存。何其必亡。
仓廪府库之别何如。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8H 页
仓是君之所需故从君。廪是颁与百工故从禀。府以藏贷财。取付置之义故从付。库以藏器用。车为重器故从车。
曾西谓管仲之功烈如彼其卑。而孔子尝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其功不亦大乎。且无管仲。孔子当被发左衽否。
以一事言。其功可谓大矣。而以大道看则功烈极卑矣。观夫子许管仲之功。便可见被发左衽之不当为矣。圣人岂为不当为者乎。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此孟子之自处于曾西之右也耶。
未见其处右之意。只以君子字看曾西字如何。
文王은何可当也ㅣ시리오。此文王之不能当殷也。乌在其答文王不足法之问也。似当曰文王을何可当也ㅣ리오。
恐然。
心是活物。自有动静。必以不动为贵何也。
感应之动。不可无也。恐惧疑惑之动。不可有也。
志动气。是理发而气随欤。气动志。是气发而理乘欤。且理体无为。何以动气。气非主宰。又何以动理欤。
理发气发。以情言也。发字无病。志动气动则志之趋向。已离初发之机。气之颠蹶。又是猝值之会。而动字亦含得病。不可以相方也。志之动气。如人驰而马跑。气之动志。如马蹶而人惊。理体固无为而发用到志底地头。便有趋向。故可以动气。气虽非主宰而作用之权。有时而奔逸。故可以动志。
浩然之气。与夜气何别。
只是一气。但浩气以全体言。夜气以静时言。
塞于天地之间则盈天地都是气也。理着在甚处。
气之充盈。便是理之充盈处。
曾西谓管仲之功烈如彼其卑。而孔子尝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其功不亦大乎。且无管仲。孔子当被发左衽否。
以一事言。其功可谓大矣。而以大道看则功烈极卑矣。观夫子许管仲之功。便可见被发左衽之不当为矣。圣人岂为不当为者乎。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此孟子之自处于曾西之右也耶。
未见其处右之意。只以君子字看曾西字如何。
文王은何可当也ㅣ시리오。此文王之不能当殷也。乌在其答文王不足法之问也。似当曰文王을何可当也ㅣ리오。
恐然。
心是活物。自有动静。必以不动为贵何也。
感应之动。不可无也。恐惧疑惑之动。不可有也。
志动气。是理发而气随欤。气动志。是气发而理乘欤。且理体无为。何以动气。气非主宰。又何以动理欤。
理发气发。以情言也。发字无病。志动气动则志之趋向。已离初发之机。气之颠蹶。又是猝值之会。而动字亦含得病。不可以相方也。志之动气。如人驰而马跑。气之动志。如马蹶而人惊。理体固无为而发用到志底地头。便有趋向。故可以动气。气虽非主宰而作用之权。有时而奔逸。故可以动志。
浩然之气。与夜气何别。
只是一气。但浩气以全体言。夜气以静时言。
塞于天地之间则盈天地都是气也。理着在甚处。
气之充盈。便是理之充盈处。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8L 页
丑先问浩然之气。以上文之方论志气故也。孟子之先言知言何。
不先明乎理。如何养得气。
上文并说道义。下文只言义何也。
道是统体说。义是就一事上说。上文则只说浩气之体段。故并言配道义。下文则就人下工夫处言。故须说集义。
论语温良恭俭让章下。以子贡为善言德行。与孟子此文不同何也。
善说辞。子贡之全体也。而特温良恭俭之云。亦可谓善言德行。
不同道。或谓伯夷与伊尹不同道。或谓夷尹与孔子不同道。何者为是。
谓我与夷尹不同道也。
所愿则学孔子。虽不至孟子地位者。以此为准的。
立志则以孔子为准的。而用工则须循循而进。
章末未有盛于孔子也。谚解吐似未妥。宜若曰也ㅣ라하니라。
似然。然则上文宰我子贡之言。亦当曰远矣샷다하며。未有夫子也ㅣ라하며。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孟子尝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何也。
邹氏所谓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此以德服人也。若夫以善服人者。是强行一善。要去服人者也。非若有德者之万善具足而无意无必也。
明其政刑。大国必畏之。然则狄人之不畏太王。抑以政刑之不明否。
夷狄之冥顽贪婪。猝难惩服。而豳土之弹丸。又不足以张旺德威故然尔。盖待夷狄之策。与中国自别。
市廛小注。朱子曰国都之制。面朝背市。左祖右社。其义何也。一里二十五家之布。朱子谓不可考何也。
王者向明而治。故面为朝。贱货而远利。故背为市。不忍死其亲。故为祖庙
不先明乎理。如何养得气。
上文并说道义。下文只言义何也。
道是统体说。义是就一事上说。上文则只说浩气之体段。故并言配道义。下文则就人下工夫处言。故须说集义。
论语温良恭俭让章下。以子贡为善言德行。与孟子此文不同何也。
善说辞。子贡之全体也。而特温良恭俭之云。亦可谓善言德行。
不同道。或谓伯夷与伊尹不同道。或谓夷尹与孔子不同道。何者为是。
谓我与夷尹不同道也。
所愿则学孔子。虽不至孟子地位者。以此为准的。
立志则以孔子为准的。而用工则须循循而进。
章末未有盛于孔子也。谚解吐似未妥。宜若曰也ㅣ라하니라。
似然。然则上文宰我子贡之言。亦当曰远矣샷다하며。未有夫子也ㅣ라하며。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孟子尝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何也。
邹氏所谓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此以德服人也。若夫以善服人者。是强行一善。要去服人者也。非若有德者之万善具足而无意无必也。
明其政刑。大国必畏之。然则狄人之不畏太王。抑以政刑之不明否。
夷狄之冥顽贪婪。猝难惩服。而豳土之弹丸。又不足以张旺德威故然尔。盖待夷狄之策。与中国自别。
市廛小注。朱子曰国都之制。面朝背市。左祖右社。其义何也。一里二十五家之布。朱子谓不可考何也。
王者向明而治。故面为朝。贱货而远利。故背为市。不忍死其亲。故为祖庙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9H 页
于生气之方。地道尊右。故为社于西方。古者赏人于祖。戮人于社。亦阳施阴肃之义。一里二十五家之布。为几丈几匹。未有所考云。
乍见孺子之乍。是真心之直出而无所为者耶。
乍者见之乍也。尚未说到心。盖瞥然之见而此心蓦出。不暇计较者。正可验真心之固有。故以乍见处言。若到久后则容有许多计较。而不由真心者。
集注端绪也。绪是如一团丝在中。而绪从这团中出来否。或谓静则性而已。动则情而已。非谓性在此而情自发也。此说得否。性体也情用也。体立而用行矣。焉有无体而用自行者也。
见外之绪。即是在中之丝之发出底。初非中固自若。而绪却自生也。性情一理也。静则为性。动则为情。以其有体段而谓之体。以其发用而谓之用。用只是体之用也。则岂可谓无体而用自行乎。今有一人焉。其静坐室中者性也。而有时动出户外者情也。方其动出也。更无静坐自如之人。四端则是其动出之始。头顶之先露于户外者。
朱子曰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情是用则性为体可知矣。性是理则情为气可知矣。故互文以见否。
体用一物也。理气则决是二物。焉有理体而气用者乎。用只是理之发用底。
水金木固可曰待土而生。火则何所待于土。
煖气从地中透升。
术不可不慎。然则世将无棺椁弓矢可乎。
此只是借喻。欲人之审择于心术之微尔。世固有稍聚谷米而冀岁之凶。粗习武艺而喜世之乱者。孟子之言。此类之谓也。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然则义礼智。是次第禀得否。
乍见孺子之乍。是真心之直出而无所为者耶。
乍者见之乍也。尚未说到心。盖瞥然之见而此心蓦出。不暇计较者。正可验真心之固有。故以乍见处言。若到久后则容有许多计较。而不由真心者。
集注端绪也。绪是如一团丝在中。而绪从这团中出来否。或谓静则性而已。动则情而已。非谓性在此而情自发也。此说得否。性体也情用也。体立而用行矣。焉有无体而用自行者也。
见外之绪。即是在中之丝之发出底。初非中固自若。而绪却自生也。性情一理也。静则为性。动则为情。以其有体段而谓之体。以其发用而谓之用。用只是体之用也。则岂可谓无体而用自行乎。今有一人焉。其静坐室中者性也。而有时动出户外者情也。方其动出也。更无静坐自如之人。四端则是其动出之始。头顶之先露于户外者。
朱子曰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情是用则性为体可知矣。性是理则情为气可知矣。故互文以见否。
体用一物也。理气则决是二物。焉有理体而气用者乎。用只是理之发用底。
水金木固可曰待土而生。火则何所待于土。
煖气从地中透升。
术不可不慎。然则世将无棺椁弓矢可乎。
此只是借喻。欲人之审择于心术之微尔。世固有稍聚谷米而冀岁之凶。粗习武艺而喜世之乱者。孟子之言。此类之谓也。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然则义礼智。是次第禀得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39L 页
仁者生理也。有这生理。方有此生。故曰得之最先。然仁义礼智。有则俱有。初非今日禀此而明日禀彼也。
与人为善之与。似无异于上文善与人同之与。而集注别以许助释之何也。
寻常可疑。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义之于爵。富之于仁。有意类之相近者否。
富以施人近于仁。爵以临民近于义。
棺椁七寸。若以厚然。
以今观则诚若以厚。
沈同若以王命问燕可伐与则孟子当如何告之。
诛其君而吊其民。置贤君而修邻交而已。
孟子之不豫色。而集注谓实未尝不豫何也。
若有不豫者。忧世之意也。实未尝不豫者。乐天之诚也。
朱子谓性善之性实。实是何义。
性善之性。直指实体。故曰实。性之之性。言其循性而安行底故曰虚。
世子之复见。似未有疑之之端。而孟子谓疑吾言何也。
想其有尧舜不可及之意。故孟子有此云。
上言性善。下言道一何也。
上言性者。明人心之所固有也。下言道者。明复性之工在于力行也。性同故所行之道亦无二也。
七篇之中无非此理。则此章乃七篇之大旨也。何不以此托始。
大旨与要旨有别。托始之地。当以剖判义利者为要旨。
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为限何义。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与人为善之与。似无异于上文善与人同之与。而集注别以许助释之何也。
寻常可疑。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义之于爵。富之于仁。有意类之相近者否。
富以施人近于仁。爵以临民近于义。
棺椁七寸。若以厚然。
以今观则诚若以厚。
沈同若以王命问燕可伐与则孟子当如何告之。
诛其君而吊其民。置贤君而修邻交而已。
孟子之不豫色。而集注谓实未尝不豫何也。
若有不豫者。忧世之意也。实未尝不豫者。乐天之诚也。
朱子谓性善之性实。实是何义。
性善之性。直指实体。故曰实。性之之性。言其循性而安行底故曰虚。
世子之复见。似未有疑之之端。而孟子谓疑吾言何也。
想其有尧舜不可及之意。故孟子有此云。
上言性善。下言道一何也。
上言性者。明人心之所固有也。下言道者。明复性之工在于力行也。性同故所行之道亦无二也。
七篇之中无非此理。则此章乃七篇之大旨也。何不以此托始。
大旨与要旨有别。托始之地。当以剖判义利者为要旨。
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为限何义。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0H 页
其以此欤。
集注说如此。然窃谓孔子此言。因宰我之安于短丧而警之以三年免怀之事。使之惕然而反求也。非谓圣人制礼。较量比并于三年之怀而为服三年也。盖人子之于亲丧。其心虽无穷。若直行而无节。则将见天下之人事废矣。生物休矣。故圣人因以节之。限以三年。贤者可以俯就而全其生矣。不肖者可以跂及而尽其哀矣。
画井。黄帝时已定。而集注以为商人始为何欤。既云商制不可考。而必知其为六百三十亩之画为九区何也。民之制产。宜无古今之异。而殷多夏二十亩。周多殷三十亩。已是可疑。且口有多寡。地有肥硗。而限以亩数则贫富不均矣。地势之平仄高下。有难于一一画井。民之生息日繁而地不加广。则终必有无田之民矣。
井地之法。肇于黄帝。而洪水怀襄之后。淤泥填塞。经界毁灭。故禹之平土。随水退而耕乂。只以五十亩之地。制民口业。而不暇于井授也。商制则平壤之箕子田。皆作田字形。一田四区。而区各七十亩。朱先生未曾见此箕田。而只以周制推之故云然。风气渐辟。文质更尚。民之资用。亦不免以时多寡。故三代之渐次增亩固其宜也。口有多寡。而有馀夫之授。有上农中农之分。地有肥硗而有一易之田。有再易之田。则贫富之等。不至于大相远矣。可井而井。不可井而亩授。则地势之平仄非所拘也。莱田渐入于业分。老死次第以纳田。则不患于有民而无田矣。
尧则曰大哉。舜则曰君哉。舜不可言则天之大而无能名乎。
孔子尝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舜何尝不大乎。但视尧之治则为微有迹耳。
墨子兼爱而薄葬其亲何也。
为天下惜费。故不免于薄其亲。
集注说如此。然窃谓孔子此言。因宰我之安于短丧而警之以三年免怀之事。使之惕然而反求也。非谓圣人制礼。较量比并于三年之怀而为服三年也。盖人子之于亲丧。其心虽无穷。若直行而无节。则将见天下之人事废矣。生物休矣。故圣人因以节之。限以三年。贤者可以俯就而全其生矣。不肖者可以跂及而尽其哀矣。
画井。黄帝时已定。而集注以为商人始为何欤。既云商制不可考。而必知其为六百三十亩之画为九区何也。民之制产。宜无古今之异。而殷多夏二十亩。周多殷三十亩。已是可疑。且口有多寡。地有肥硗。而限以亩数则贫富不均矣。地势之平仄高下。有难于一一画井。民之生息日繁而地不加广。则终必有无田之民矣。
井地之法。肇于黄帝。而洪水怀襄之后。淤泥填塞。经界毁灭。故禹之平土。随水退而耕乂。只以五十亩之地。制民口业。而不暇于井授也。商制则平壤之箕子田。皆作田字形。一田四区。而区各七十亩。朱先生未曾见此箕田。而只以周制推之故云然。风气渐辟。文质更尚。民之资用。亦不免以时多寡。故三代之渐次增亩固其宜也。口有多寡。而有馀夫之授。有上农中农之分。地有肥硗而有一易之田。有再易之田。则贫富之等。不至于大相远矣。可井而井。不可井而亩授。则地势之平仄非所拘也。莱田渐入于业分。老死次第以纳田。则不患于有民而无田矣。
尧则曰大哉。舜则曰君哉。舜不可言则天之大而无能名乎。
孔子尝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舜何尝不大乎。但视尧之治则为微有迹耳。
墨子兼爱而薄葬其亲何也。
为天下惜费。故不免于薄其亲。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0L 页
范我驰驱而不获禽。非失其驰也则吾之道至矣。彼虽曰贱工。何与于我。乃因其彊而诡遇之。终屈其在我之道。王良固善于御。而未闻君子之道者乎。
极佳极佳。惟以此立心。如何如何。
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大丈夫无所事于智否。
此特就守得行得上说。故如此。若无所知。将何守何行。
何谓阳律。何谓阴律。以是而正五音。其事何如。
十二律。乃十二月候气之管也。气既有阴阳之分。则律之有阴阳。固其宜也。既候气以为管。管有长端大小。而其声皆天地之中声也。是以合乐之时。先吹律管。要令众音合比。然后乃去管而乐合。苟求其详。非卒乍可会。姑缓之如何。
尧舜之既竭心思。固可曰圣人。而离娄师旷之竭目竭耳。亦同谓之圣人何也。
竭目竭耳。非指娄旷。正谓上世圣人之开物立度者。
上有礼下有学。则城不完兵不多田不辟财不聚而犹可不丧否。
无礼无学而城完兵多田辟财聚。尤所以促其丧也。有礼有学则自无此四者之患。设或有是。亦可以维持相保而不至于遽丧矣。
孟子于滕文公曰道一而已矣。而此引孔子所谓道二者何也。
于文公则直劝其人性之皆善而可为尧舜。故据正道而言其一。此章则并举尧舜幽厉之事以劝戒之。故分路头而言其二。朱子所谓有大路有小路者是也。朱子又尝曰若论正当道理。只有一个。更无第二个。
周亡于赧王。而集注谓幽厉以不仁失之何也。
以周统言则虽尚未失。以幽厉自己言则已失之矣。
礼人不答反其敬。以上二句例之。则恐当曰敬人不答反其礼。
极佳极佳。惟以此立心。如何如何。
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大丈夫无所事于智否。
此特就守得行得上说。故如此。若无所知。将何守何行。
何谓阳律。何谓阴律。以是而正五音。其事何如。
十二律。乃十二月候气之管也。气既有阴阳之分。则律之有阴阳。固其宜也。既候气以为管。管有长端大小。而其声皆天地之中声也。是以合乐之时。先吹律管。要令众音合比。然后乃去管而乐合。苟求其详。非卒乍可会。姑缓之如何。
尧舜之既竭心思。固可曰圣人。而离娄师旷之竭目竭耳。亦同谓之圣人何也。
竭目竭耳。非指娄旷。正谓上世圣人之开物立度者。
上有礼下有学。则城不完兵不多田不辟财不聚而犹可不丧否。
无礼无学而城完兵多田辟财聚。尤所以促其丧也。有礼有学则自无此四者之患。设或有是。亦可以维持相保而不至于遽丧矣。
孟子于滕文公曰道一而已矣。而此引孔子所谓道二者何也。
于文公则直劝其人性之皆善而可为尧舜。故据正道而言其一。此章则并举尧舜幽厉之事以劝戒之。故分路头而言其二。朱子所谓有大路有小路者是也。朱子又尝曰若论正当道理。只有一个。更无第二个。
周亡于赧王。而集注谓幽厉以不仁失之何也。
以周统言则虽尚未失。以幽厉自己言则已失之矣。
礼人不答反其敬。以上二句例之。则恐当曰敬人不答反其礼。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1H 页
这礼字。只是礼貌礼数之谓。以貌以数。容或有未尽。而可以自反者敬。则己心敬之矣。人岂有不答者。亦岂可更反于节文之礼乎。仁智敬皆就心上言。爱治礼皆就事上言。不得于外而反求诸内。俱是一例。
此章止言仁智礼。而不及于义何也。
仁为一心之全德。而知敬为一心之主宰。孟子于此。正说出心学最要处。非若论性之言仁必言义。
不得罪于巨室。此与媚灶之语何如。
德修而人悦服。岂若彼阿附以取媚者哉。若其身不正而取怨怒。则便是逆理而获罪于天者也。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谚解之意。以亡国败家。就不仁者上说。而以何有。为未有也。或以亡国败家。就与言者说。而以何有。为不难。二说何如。
谚解之释无可疑。
求三年之艾而特言七年之病何也。
苟欲求三年之艾则七年之间。已再得之矣。今七年而犹不得者。不畜故也。故曰苟为不畜。终身不得。奚但七年而已乎。集注又因终身之语而引劝之曰自今畜之。犹或可及。
中庸则曰诚之者。而孟子变言思诚何也。
中庸诚者。不思而得者也。诚之者。思而得者也。思诚之旨。实本于中庸。孟子尝曰思则得之。不思则失之。故于此因中庸之旨而揭起一思字。以示用力之方。
人焉廋哉。圣人观人之法。宜无不同。而孔子则观其内。孟子则观其外何也。人焉廋哉之重言单言。抑亦有别否。
孟子之所观则君子小人之大分也。孔子之所观则就事密察。而君子容
此章止言仁智礼。而不及于义何也。
仁为一心之全德。而知敬为一心之主宰。孟子于此。正说出心学最要处。非若论性之言仁必言义。
不得罪于巨室。此与媚灶之语何如。
德修而人悦服。岂若彼阿附以取媚者哉。若其身不正而取怨怒。则便是逆理而获罪于天者也。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谚解之意。以亡国败家。就不仁者上说。而以何有。为未有也。或以亡国败家。就与言者说。而以何有。为不难。二说何如。
谚解之释无可疑。
求三年之艾而特言七年之病何也。
苟欲求三年之艾则七年之间。已再得之矣。今七年而犹不得者。不畜故也。故曰苟为不畜。终身不得。奚但七年而已乎。集注又因终身之语而引劝之曰自今畜之。犹或可及。
中庸则曰诚之者。而孟子变言思诚何也。
中庸诚者。不思而得者也。诚之者。思而得者也。思诚之旨。实本于中庸。孟子尝曰思则得之。不思则失之。故于此因中庸之旨而揭起一思字。以示用力之方。
人焉廋哉。圣人观人之法。宜无不同。而孔子则观其内。孟子则观其外何也。人焉廋哉之重言单言。抑亦有别否。
孟子之所观则君子小人之大分也。孔子之所观则就事密察。而君子容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1L 页
或有为善而出于勉强底时。小人容或有为恶而非其所乐底时。一善之强。一恶之苟。皆无得以遁其情矣。以此言之。人焉廋哉之重言单言。诚有其别。
嫂溺援之以手。凡人皆可为。其曰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何也。
权亦有精粗大小之别。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更言君正莫不正。何也。
仁义固所以为正也。然仁义而亦或有偏倚不正时。更言君正则仁义之至善也。
孟子七篇。记孟子言行甚悉。而三见齐王而不言事。却不见载何也。
此出于荀子。未知其果有是事。然其意则可取。故程子引之。
无责耳矣。或谓是无足责何如。
不若集注之警切。
不孝有三。集注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此系乎天。非可自由。以是为罪何也。
谓可仕而不仕者耳。
以四德之序则礼居智先。此言智之实。却先于礼之实。且于四德之外。连言乐之实何也。
此非为论序四德而发也。只以事亲从兄之最切近者。对举作仁义之实。而下文遂就人做工夫处说起。故智为先。礼则仁义之节文也。乐则仁义之成也。立于礼而成于乐。其序固如此。
李氏谓不见父母之非。辅氏谓自不见父母有不是处。人子之于亲。果不见其不是。则何从有号泣之谏乎。
此所谓是不是。只是慈不慈之谓也。非谓寻常有过。子可以熟谏之事。盖亲之于子。慈爱之情。发于天性。而今却不慈于子者。非亲之不是也。乃子
嫂溺援之以手。凡人皆可为。其曰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何也。
权亦有精粗大小之别。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更言君正莫不正。何也。
仁义固所以为正也。然仁义而亦或有偏倚不正时。更言君正则仁义之至善也。
孟子七篇。记孟子言行甚悉。而三见齐王而不言事。却不见载何也。
此出于荀子。未知其果有是事。然其意则可取。故程子引之。
无责耳矣。或谓是无足责何如。
不若集注之警切。
不孝有三。集注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此系乎天。非可自由。以是为罪何也。
谓可仕而不仕者耳。
以四德之序则礼居智先。此言智之实。却先于礼之实。且于四德之外。连言乐之实何也。
此非为论序四德而发也。只以事亲从兄之最切近者。对举作仁义之实。而下文遂就人做工夫处说起。故智为先。礼则仁义之节文也。乐则仁义之成也。立于礼而成于乐。其序固如此。
李氏谓不见父母之非。辅氏谓自不见父母有不是处。人子之于亲。果不见其不是。则何从有号泣之谏乎。
此所谓是不是。只是慈不慈之谓也。非谓寻常有过。子可以熟谏之事。盖亲之于子。慈爱之情。发于天性。而今却不慈于子者。非亲之不是也。乃子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2H 页
之未能尽其道也。苟尽其道则亲却底豫而依旧是慈爱矣。此可以见天下元无不是底父母矣。
君虽不礼而臣不可以不忠。位之重在上。而责之重在下矣。孟子告齐王。专责君可疑。
对人君言。故专责于君。且君之于臣。犬马之土芥之。则君子可以去矣。小人则离畔矣。虽欲效忠。安所施乎。君责之重。自是常理如此。
谏不行言不听则斯可去矣。何待有故而去也。
此去字。去国之谓也。谏不行言不听则去位可矣。未必便去国。
王勉说不信不果。辅庆源改以必信必果。何者为是。
必字是。
孔子称水之旨。邹氏何以知其微矣。而曰孟子独取此。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
此当以此章声闻过情之语。与论语子在川上章之旨。参考之则可见。
程子谓孟子所称。各因其一事而言。非谓武王不能执中立贤。汤却泄迩忘远也。如此则文王之视民如伤。周公之思兼三王。亦可互换看否。下章集注谓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恐此章亦同一例。
事迹之显殊者。固不可相通。而心德之周遍者。无间于前后圣也。春秋事迹也。固可特言。此章之称心德也。岂当云各专一端耶。文王,周公。亦岂有二致。
孟子言鲁之春秋。以孔子所述故也。并言晋之乘楚之梼杌何意。
二国之史。亦自是载事垂戒之书。故因以證春秋之为载事垂戒之作。
庾公之斯。集注谓虽全私恩。亦废公义。如使庾公之斯。发矢相戕。则私恩之忍。果无所慊否。
程子谓国之安危。在此一举则杀之可也。寻常可疑。使其小人也。则杀师
君虽不礼而臣不可以不忠。位之重在上。而责之重在下矣。孟子告齐王。专责君可疑。
对人君言。故专责于君。且君之于臣。犬马之土芥之。则君子可以去矣。小人则离畔矣。虽欲效忠。安所施乎。君责之重。自是常理如此。
谏不行言不听则斯可去矣。何待有故而去也。
此去字。去国之谓也。谏不行言不听则去位可矣。未必便去国。
王勉说不信不果。辅庆源改以必信必果。何者为是。
必字是。
孔子称水之旨。邹氏何以知其微矣。而曰孟子独取此。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
此当以此章声闻过情之语。与论语子在川上章之旨。参考之则可见。
程子谓孟子所称。各因其一事而言。非谓武王不能执中立贤。汤却泄迩忘远也。如此则文王之视民如伤。周公之思兼三王。亦可互换看否。下章集注谓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恐此章亦同一例。
事迹之显殊者。固不可相通。而心德之周遍者。无间于前后圣也。春秋事迹也。固可特言。此章之称心德也。岂当云各专一端耶。文王,周公。亦岂有二致。
孟子言鲁之春秋。以孔子所述故也。并言晋之乘楚之梼杌何意。
二国之史。亦自是载事垂戒之书。故因以證春秋之为载事垂戒之作。
庾公之斯。集注谓虽全私恩。亦废公义。如使庾公之斯。发矢相戕。则私恩之忍。果无所慊否。
程子谓国之安危。在此一举则杀之可也。寻常可疑。使其小人也。则杀师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2L 页
而无忌惮矣。此不足讲。使其君子也则师生相遇。志同而道合。奚待搏战以卫国乎。正宜从容陈说。以明邻国之不可相侵。而投戈结好。有急相救。自是正当底道理。苟使彼迫于君命而坚要进前。则我之应敌。固不宜虚徐。而矢之所发。止及其军吏。使彼只轮而返走。斯亦可矣。岂至于杀之乎。若庾斯之去金发矢。则是奸雄笼络之术。非君子至诚之行。
孟子之于右师也。不踰阶不历位。则其将相揖而与之言否。齐滕之路。其所不言。亦有可据于礼者否。
不踰阶不历位。而礼有当揖而当言者。则孟子亦岂故避之哉。其揖与不揖。言与不言。惟一于礼而已。齐滕之路。所可言者行事也。而有司已治之矣。则行事不须言也。如有不治者则孟子亦岂得含嘿而已乎。其言与不言。亦视其事之治否而已。
孟子尝曰当尧之世。天下犹未平。而此云禹稷当平世何也。
有洪水之灾。故曰犹未平。对颜子之乱世。故曰当平世。
舜之怨慕。程朱皆以自怨言果否。万章圣门高弟。岂至不晓人言。而认作怨亲之怨以为问也。孟子亦何不曰自怨也。非怨亲也。而必引公明高之语。终以为不若是恝也。窃意瞽瞍之焚廪掩井。是亲之过大者也。大而不怨。非愈疏之不孝乎。孟子言小弁之怨。结之以舜之怨慕。恐不可以自怨看。
鄙见亦尝如此。但怨慕非真个怨亲。只是如孺子之号慕尔。试看孺子之欲其亲之抱哺也。其亲或舍之而走他则便顿足发啼。如怨如慕。舜之怨慕。其孺子之心乎。故以五十而慕亟称之。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何以验诸。
朱子曰只阴阳和风雨时。便是百神享之。
天之命人。莫不均齐。此云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何也。
孟子之于右师也。不踰阶不历位。则其将相揖而与之言否。齐滕之路。其所不言。亦有可据于礼者否。
不踰阶不历位。而礼有当揖而当言者。则孟子亦岂故避之哉。其揖与不揖。言与不言。惟一于礼而已。齐滕之路。所可言者行事也。而有司已治之矣。则行事不须言也。如有不治者则孟子亦岂得含嘿而已乎。其言与不言。亦视其事之治否而已。
孟子尝曰当尧之世。天下犹未平。而此云禹稷当平世何也。
有洪水之灾。故曰犹未平。对颜子之乱世。故曰当平世。
舜之怨慕。程朱皆以自怨言果否。万章圣门高弟。岂至不晓人言。而认作怨亲之怨以为问也。孟子亦何不曰自怨也。非怨亲也。而必引公明高之语。终以为不若是恝也。窃意瞽瞍之焚廪掩井。是亲之过大者也。大而不怨。非愈疏之不孝乎。孟子言小弁之怨。结之以舜之怨慕。恐不可以自怨看。
鄙见亦尝如此。但怨慕非真个怨亲。只是如孺子之号慕尔。试看孺子之欲其亲之抱哺也。其亲或舍之而走他则便顿足发啼。如怨如慕。舜之怨慕。其孺子之心乎。故以五十而慕亟称之。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何以验诸。
朱子曰只阴阳和风雨时。便是百神享之。
天之命人。莫不均齐。此云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何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3H 页
莫不均齐者。所命之性也。贤不肖之分焉者。所命之清浊偏正也。尧舜之于其子。宜无所不用力。而竟不能化不肖为贤焉。则依旧是所受之偏浊而已。此非人力所为。故曰天也。
史记云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程子谓年为岁者。何所据也。
书序及汲冢书。皆云汤以丁未崩。太甲元祀为戊申。程子说其或据此欤。且以事理推之。伊尹之放太甲于桐三年。正为在汤之丧中而庐于陵下。若后世之庐墓也。若在仲壬丧内。则岂容服他服而往依汤墓乎。
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所以然所当然。即理之体用。而知觉果何物也。若谓气之灵则气反检察乎理矣。若谓是智之事则却又以理觉理。
气则无知。但气之明处智便透彻。这便是知觉之妙。智则心之理也。所当然所以然。事物之理也。以心之理而烛事物之理。理本如此。不须疑也。
吾闻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语意已尽。其下更引伊训以结之何意。
尝疑此伊训一节。分明是错简。恐当在上文以代夏救民之下。
百里奚不谏宫之奇谏。二子必有得失。
人臣之义。当以宫之奇为正。
于伯夷则云顽廉懦立。于柳下惠则云鄙宽薄敦。若以此例之。于伊尹则当云何。
或可曰纤夫弘吝夫公欤。
知是行底以前事。今智譬之中。圣譬之至。似乎知在行后。
审其的。便是中也。审中而后方可至之。毕竟是知为先。
上文言中下士之各一位。而下文不言其受地何也。
所视之例。穷于子男。故止于元士。然中士以下之以次为差。亦可知矣。若
史记云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程子谓年为岁者。何所据也。
书序及汲冢书。皆云汤以丁未崩。太甲元祀为戊申。程子说其或据此欤。且以事理推之。伊尹之放太甲于桐三年。正为在汤之丧中而庐于陵下。若后世之庐墓也。若在仲壬丧内。则岂容服他服而往依汤墓乎。
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所以然所当然。即理之体用。而知觉果何物也。若谓气之灵则气反检察乎理矣。若谓是智之事则却又以理觉理。
气则无知。但气之明处智便透彻。这便是知觉之妙。智则心之理也。所当然所以然。事物之理也。以心之理而烛事物之理。理本如此。不须疑也。
吾闻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语意已尽。其下更引伊训以结之何意。
尝疑此伊训一节。分明是错简。恐当在上文以代夏救民之下。
百里奚不谏宫之奇谏。二子必有得失。
人臣之义。当以宫之奇为正。
于伯夷则云顽廉懦立。于柳下惠则云鄙宽薄敦。若以此例之。于伊尹则当云何。
或可曰纤夫弘吝夫公欤。
知是行底以前事。今智譬之中。圣譬之至。似乎知在行后。
审其的。便是中也。审中而后方可至之。毕竟是知为先。
上文言中下士之各一位。而下文不言其受地何也。
所视之例。穷于子男。故止于元士。然中士以下之以次为差。亦可知矣。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3L 页
周礼注所谓二十五里之国是也。
大国地方百里。君田三万二千亩。小国地方五十里。君田一万六千亩。俱每里得三百二十亩。而次国之地方七十里。君田二万四千亩。是每里得三百四十二亩奇矣。其不同何也。
此非计里而折地。但视十卿禄而为之差尔。
此章与周礼王制不同。将以何者为信。
此章孟子已自谓其详不可得闻。王制则多出于汉儒之傅会。惟周礼是周公成书。今欲考古。其当以周礼为据乎。
猎较。赵氏说似长。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而万章之问奚不去。语不衬贴。
未详。
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何义。
卿建旃。侯建旂。王之斿车建旌。故其招也。亦以尊卑为等差。
无分于善不善。与无善无不善之意无异。而集注此以證扬氏。彼以證苏胡氏何也。
无分于善不善。言其可以为善可以为恶也。无善无不善。言性中都无善恶也。此以用言而彼以体言也。但彼此皆与扬苏胡氏之说。亦些有分别。故集注只曰近于曰盖如此。
集注但为搏击所使击字。恐是激字之误。
诚然。
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以天命之性言之。则俱健顺五常。俱纯善无恶。不可谓不同。若以偏全言则乃性之因气质而有异也。如是则孟子亦未尝不言气质之性。
中庸天命之性。固是人物之同得夫健顺五常者。而章句犹曰各得所赋
大国地方百里。君田三万二千亩。小国地方五十里。君田一万六千亩。俱每里得三百二十亩。而次国之地方七十里。君田二万四千亩。是每里得三百四十二亩奇矣。其不同何也。
此非计里而折地。但视十卿禄而为之差尔。
此章与周礼王制不同。将以何者为信。
此章孟子已自谓其详不可得闻。王制则多出于汉儒之傅会。惟周礼是周公成书。今欲考古。其当以周礼为据乎。
猎较。赵氏说似长。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而万章之问奚不去。语不衬贴。
未详。
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何义。
卿建旃。侯建旂。王之斿车建旌。故其招也。亦以尊卑为等差。
无分于善不善。与无善无不善之意无异。而集注此以證扬氏。彼以證苏胡氏何也。
无分于善不善。言其可以为善可以为恶也。无善无不善。言性中都无善恶也。此以用言而彼以体言也。但彼此皆与扬苏胡氏之说。亦些有分别。故集注只曰近于曰盖如此。
集注但为搏击所使击字。恐是激字之误。
诚然。
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以天命之性言之。则俱健顺五常。俱纯善无恶。不可谓不同。若以偏全言则乃性之因气质而有异也。如是则孟子亦未尝不言气质之性。
中庸天命之性。固是人物之同得夫健顺五常者。而章句犹曰各得所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4H 页
各循其性各有当行。则天命之性。亦非混然一同而更无分别者。同焉之中自有异焉者。此性之所以为理也。理者有条理之谓也。人全物偏。自是其性之本然。而初非末后之受变于气质者。则不可谓气质之性。孟子若论气质之性则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类。何为而折之也。
形而上形而下之语。寻常难晓。抑上下字。只是前后意否。
理与气虽是二物。而不曾相离。故即此一物之中而二者皆备。其有形以上。便是无形之理。有形以下。便是气也。道理无形。而即在有形之上。初非悬空独运于无形之地也。若做前后意看则判成两截。无以见道亦器器亦道之妙。
食色性也。与形色天性何殊。
甘食悦色。与手恭足重耳聪目明。自不同。
孟子尝谓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而今于告子白之谓白。却以白羽白雪白玉之白。诘辨之何也。
此亦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更无差别者也。陈新安却以至轻之白不坚之白温润之白。分别说去。窃恐非孟子本意。苟如其说则孟子何不先辨其白之有不同也。
尸取主人之子行。而今云弟为尸可疑。古者有尸而无主否。
尸取子行。以祭祢言也。凡尸取昭穆之相当者。故祭祢及曾则主人之子行曾孙行为尸。祭祖及高则主人之兄弟行孙行为尸。古者有主有尸。先设主酌献然后迎尸。
或谓告子所谓无善无不善。就二人上说果否。
未见其然。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集注曰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然而常人之情。终不能无恶何也。
形而上形而下之语。寻常难晓。抑上下字。只是前后意否。
理与气虽是二物。而不曾相离。故即此一物之中而二者皆备。其有形以上。便是无形之理。有形以下。便是气也。道理无形。而即在有形之上。初非悬空独运于无形之地也。若做前后意看则判成两截。无以见道亦器器亦道之妙。
食色性也。与形色天性何殊。
甘食悦色。与手恭足重耳聪目明。自不同。
孟子尝谓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而今于告子白之谓白。却以白羽白雪白玉之白。诘辨之何也。
此亦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更无差别者也。陈新安却以至轻之白不坚之白温润之白。分别说去。窃恐非孟子本意。苟如其说则孟子何不先辨其白之有不同也。
尸取主人之子行。而今云弟为尸可疑。古者有尸而无主否。
尸取子行。以祭祢言也。凡尸取昭穆之相当者。故祭祢及曾则主人之子行曾孙行为尸。祭祖及高则主人之兄弟行孙行为尸。古者有主有尸。先设主酌献然后迎尸。
或谓告子所谓无善无不善。就二人上说果否。
未见其然。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集注曰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然而常人之情。终不能无恶何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4L 页
情只是性之动也。性善而无恶。则情之实本可以为善而已。其有不善者。以其动便乘气。气或作用故也。然而不善之情。非情之本色。虽谓之不情可也。
为不善。非才之罪。而程子以禀于气为才。孟子之不言气质。而程子以不论气为不备。孟程之若是不同何欤。
孟子之言。宗旨之直传者。程子之论。證势之旁探底。有程子气质之论而后。孟子性善之旨益明而益尊。今只当以孟子为据。汲汲下复性之工。如何如何。
有物有则。近岁有心为物性为则之论何如。
集注云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分明以心为则。
理义之悦我心。是心在理义之外而悦之否。
甘吉父问理义之悦我心。理义是何物。心是何物。朱子曰此说理义之在事者。
程子曰涵养气质。薰陶德性。德性不可言涵养。气质不可言薰陶否。
互文亦可通。然程子经筵劄子曰辅养之道。非谓诏告以言过而后谏也。在涵养薰陶而已。大率一日之中。亲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寺人宫女之时少。则自然气质变化。德器成就。今集注取其言而颇加檃括。想因其上皇太后书中有涵养气质。薰陶德性八字故也。
心无限量。固非可尽之物。故大学小注朱子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非我所能尽。孟子所谓尽心果何如。
心固无限量。故知无所不周。气蔽祛而私欲净。虚灵之体透彻无碍。便是心之尽也。大学注尽字。乃虚字之误。
尽心知性而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此对说也。则上文宜曰知天矣오下文宜曰事天也ㅣ니谚解却不然如何。
为不善。非才之罪。而程子以禀于气为才。孟子之不言气质。而程子以不论气为不备。孟程之若是不同何欤。
孟子之言。宗旨之直传者。程子之论。證势之旁探底。有程子气质之论而后。孟子性善之旨益明而益尊。今只当以孟子为据。汲汲下复性之工。如何如何。
有物有则。近岁有心为物性为则之论何如。
集注云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分明以心为则。
理义之悦我心。是心在理义之外而悦之否。
甘吉父问理义之悦我心。理义是何物。心是何物。朱子曰此说理义之在事者。
程子曰涵养气质。薰陶德性。德性不可言涵养。气质不可言薰陶否。
互文亦可通。然程子经筵劄子曰辅养之道。非谓诏告以言过而后谏也。在涵养薰陶而已。大率一日之中。亲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寺人宫女之时少。则自然气质变化。德器成就。今集注取其言而颇加檃括。想因其上皇太后书中有涵养气质。薰陶德性八字故也。
心无限量。固非可尽之物。故大学小注朱子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非我所能尽。孟子所谓尽心果何如。
心固无限量。故知无所不周。气蔽祛而私欲净。虚灵之体透彻无碍。便是心之尽也。大学注尽字。乃虚字之误。
尽心知性而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此对说也。则上文宜曰知天矣오下文宜曰事天也ㅣ니谚解却不然如何。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5H 页
以知行看。固似对说。然以文势看。上文心性天。便是一章大指做起头了。其下却将所以事天所以立命。作双关说。谚解释似妥当。
集注心者人之神明。性则心之所具之理。此似以心为气。而程子以心性天为一理。其于孟子本指。何者为得。
神明只是虚灵之称。心之本体也。性则心之许多条理也。穷得许多条理无不尽。便是本体之无不透遍也。非于本体之外。更别有条理也。孟程朱固一意也。而小注陈新安却云心者神明之舍。便是错了。
知性则格物之谓也。物是外物。性是在我底。今以知性为物格何也。
格物之物。亦谓物之理也。此云知性则性即理也。己之性人之性物之性。皆在所该。程子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者是也。
孟子谓句践曰吾语子游。却只曰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那处见其语游。
游诸侯而以人之知不知为欣戚。则必将有违道而干誉。枉己而徇人者矣。无欲自得。岂非善游欤。想句践有此病。故以此语之。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道不可言于穷。而义不可言于达否。
穷言其所守。故以义言。达言其所行。故以道言。然穷犹不失则达之行义。不待言而可知。达犹不离则穷之守道。不待言而可见。
良能良知。先言能而后言知何也。
所知者知其所能者也。能为重故先言之。
及其长也。指年八九岁时否。
似然。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独成德达财。合为一文何意。
因其德量而成就之。因其材具而发达之。正是一例故合其文。
答洪巨源(己亥)
集注心者人之神明。性则心之所具之理。此似以心为气。而程子以心性天为一理。其于孟子本指。何者为得。
神明只是虚灵之称。心之本体也。性则心之许多条理也。穷得许多条理无不尽。便是本体之无不透遍也。非于本体之外。更别有条理也。孟程朱固一意也。而小注陈新安却云心者神明之舍。便是错了。
知性则格物之谓也。物是外物。性是在我底。今以知性为物格何也。
格物之物。亦谓物之理也。此云知性则性即理也。己之性人之性物之性。皆在所该。程子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者是也。
孟子谓句践曰吾语子游。却只曰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那处见其语游。
游诸侯而以人之知不知为欣戚。则必将有违道而干誉。枉己而徇人者矣。无欲自得。岂非善游欤。想句践有此病。故以此语之。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道不可言于穷。而义不可言于达否。
穷言其所守。故以义言。达言其所行。故以道言。然穷犹不失则达之行义。不待言而可知。达犹不离则穷之守道。不待言而可见。
良能良知。先言能而后言知何也。
所知者知其所能者也。能为重故先言之。
及其长也。指年八九岁时否。
似然。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独成德达财。合为一文何意。
因其德量而成就之。因其材具而发达之。正是一例故合其文。
答洪巨源(己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5L 页
二月承书。审有慈闱欠节。而向后更无由嗣音。今已夏深矣。仰想省定已欢愉。葩经傥毕工。煞有得于惩创感发之端。仍就尚书读几卷否。且与圣吉联椠否。抑在家否。读一书如不知有他书。此亦存心持敬底法门。世间许多丛杂之文。不省尽不妨。岂可枉费心力。分裂志气。挐攫跳踔于无益之域哉。望惜取岁月。做得个专一工夫。如何如何。钟春间经无限惶恐。今则自放稍以宽息。小侄已择耦。孩稚姑婠妠。馀不足说。综要讫刻。然犹未经板校。且因纸高。第俟冬间新楮稍歇直。可谋印役。伊时当如戒图一本矣。自馀望进进崇德。异时相对。刮此衰眸。
答洪巨源(庚子)
新年奉腊月书。审以汤忧焦熬。远为之贡闷。及此阳泰。百神福善。仰惟气体已平复。晨夕怡愉。凫藻增肥。区区是切颂祷之忱。断除泛博之习。专用力于一书。此是喜消息。苟能依此做几年工夫。当觉意思自别。不似往时卤莽涉猎而半青半黄者而已也。讲订辨难。固不可已者。而惟虚心以求是。孙辞以析疑。决不宜容一毫矜己胜人底意于胸中。亦不宜与无实心喜口给者。对头以角争。况妙龄末学。尤宜蓄美而不出。集众而审择。不宜径事谈说。转致哓哓。无益于心得而有妨于德性之涵养也。重字题扁。傥不以荛言而作渗淡看耶。盖重则气定。气定则驳者粹浊者清。而行驯而知彻矣。幸于日用之间。须从心身上体会过。毋徒规规于文义言句之末。如何如何。钟新岁殊乡。深切孤露之感。精力衰耗。意思不接续。深恨少壮之全失于悠泛也。如有南风。幸勿惜时惠清音。警振昏愦。
答洪巨源(辛丑)
巨源知此怀否。面目非可怀也。吾道只在实处。此心本无喜名好胜之私。知此则志日益坚。学日益勤。而知日进行日笃也。可怀者惟此而已。世之治乱安危。吾所不须上心。惟此事无凭信处。所向风驰怀于吾巨源者不
答洪巨源(庚子)
新年奉腊月书。审以汤忧焦熬。远为之贡闷。及此阳泰。百神福善。仰惟气体已平复。晨夕怡愉。凫藻增肥。区区是切颂祷之忱。断除泛博之习。专用力于一书。此是喜消息。苟能依此做几年工夫。当觉意思自别。不似往时卤莽涉猎而半青半黄者而已也。讲订辨难。固不可已者。而惟虚心以求是。孙辞以析疑。决不宜容一毫矜己胜人底意于胸中。亦不宜与无实心喜口给者。对头以角争。况妙龄末学。尤宜蓄美而不出。集众而审择。不宜径事谈说。转致哓哓。无益于心得而有妨于德性之涵养也。重字题扁。傥不以荛言而作渗淡看耶。盖重则气定。气定则驳者粹浊者清。而行驯而知彻矣。幸于日用之间。须从心身上体会过。毋徒规规于文义言句之末。如何如何。钟新岁殊乡。深切孤露之感。精力衰耗。意思不接续。深恨少壮之全失于悠泛也。如有南风。幸勿惜时惠清音。警振昏愦。
答洪巨源(辛丑)
巨源知此怀否。面目非可怀也。吾道只在实处。此心本无喜名好胜之私。知此则志日益坚。学日益勤。而知日进行日笃也。可怀者惟此而已。世之治乱安危。吾所不须上心。惟此事无凭信处。所向风驰怀于吾巨源者不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6H 页
自止也。伯升行甚遽。匆匆书此。不暇叙寒暄。万冀默谅。
确确自守之操。恢恢容人之量。此二句奉为贤者献愚也。
答洪巨源
得书甚欢喜。盖以其文辞之精简。视前增三五格。意夫见解之亦妙诣而制行之益恳到也。区区钦尚。但心气阑却。神膂粗短之示。非所以相告者。此不惟英年锐力可以自道者。纵其有此。何不自策励也。钟于贤者期望之山重海深。岂遽后于尊公之慈哉。卒之内副亲志。外不负老朋之忱。惟贤者之自勉否也。吾不可多嘱矣。见谕襄阳之事。钟诚知过矣。钟生平不欲为峣峣之行。往往多不快人意处。贤者驳之是也。感感无以自明矣。钟则谓尊有爵。礼尚往来。古人尚如此。彼既忘其势而来屈于我。则我独不可忘人之势而报礼矣乎。踰垣拒门。谓之已甚。况我既无求于彼。只报其礼而已。且乡居大夫。与在京司不同。此不可谓无所斟酌也。虽然贤者之见甚正。惟贤者之牢守此操也。凡有闻于钟之过差者。须一一见规而勿遗也则幸甚幸甚。重字索言。钟敢不副。第当留念。只冀目下便可着力。不必待浅言相勖。然后始去尝试也。如何如何。
答洪巨源
四月书尚今摩挲不去手也。今此亢热。省愉无损。口疳眼眚。已次第清平。且从好朋俦结夏。有所乐否。烦懑躁急。亦须一重字以安之尔。心所以命物也。若为物所命。纲纪紊乱。百为泯棼。试思之天下有甚物事。反大如心而可以听命者乎。直一琐琐可笑底物。而我却为其所东捞西攘。宁非可悼。望于此着眼看了。勿失吾主宰之权焉。重字铭撰去。殊觉渗淡。然洴澼之技。亦足以破吴也。此间无他虞。惟侄阿暨叔章伯升相守。以室窄不容四来者。且无可及人。竟不若牢关自治之为真事业。亦不至误了人矣。尊可俯谅也。
确确自守之操。恢恢容人之量。此二句奉为贤者献愚也。
答洪巨源
得书甚欢喜。盖以其文辞之精简。视前增三五格。意夫见解之亦妙诣而制行之益恳到也。区区钦尚。但心气阑却。神膂粗短之示。非所以相告者。此不惟英年锐力可以自道者。纵其有此。何不自策励也。钟于贤者期望之山重海深。岂遽后于尊公之慈哉。卒之内副亲志。外不负老朋之忱。惟贤者之自勉否也。吾不可多嘱矣。见谕襄阳之事。钟诚知过矣。钟生平不欲为峣峣之行。往往多不快人意处。贤者驳之是也。感感无以自明矣。钟则谓尊有爵。礼尚往来。古人尚如此。彼既忘其势而来屈于我。则我独不可忘人之势而报礼矣乎。踰垣拒门。谓之已甚。况我既无求于彼。只报其礼而已。且乡居大夫。与在京司不同。此不可谓无所斟酌也。虽然贤者之见甚正。惟贤者之牢守此操也。凡有闻于钟之过差者。须一一见规而勿遗也则幸甚幸甚。重字索言。钟敢不副。第当留念。只冀目下便可着力。不必待浅言相勖。然后始去尝试也。如何如何。
答洪巨源
四月书尚今摩挲不去手也。今此亢热。省愉无损。口疳眼眚。已次第清平。且从好朋俦结夏。有所乐否。烦懑躁急。亦须一重字以安之尔。心所以命物也。若为物所命。纲纪紊乱。百为泯棼。试思之天下有甚物事。反大如心而可以听命者乎。直一琐琐可笑底物。而我却为其所东捞西攘。宁非可悼。望于此着眼看了。勿失吾主宰之权焉。重字铭撰去。殊觉渗淡。然洴澼之技。亦足以破吴也。此间无他虞。惟侄阿暨叔章伯升相守。以室窄不容四来者。且无可及人。竟不若牢关自治之为真事业。亦不至误了人矣。尊可俯谅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6L 页
答洪巨源
十月惠书。摩挲久之。如见其人。川原之阻。又何恨也。今忽岁暮。仰惟新居已落。堂闱有爰处之乐。晨昏供欢。满室融融。福履之绥将。可颂于无疆矣。是庸期祝。口眼宿證。何不大与一剂。快奏清平之功。却为此和战两持之策。玩岁愒日。致彼守愈固而吾之智益无以为应也。万望及今痛理。早收实效。不惟此也。为学亦然。贤可谅会否。入冬读何书。书贵专一。不宜博杂。想近已谛破矣。钟老且倦。其敢望向上。惟零星补缀。以未死为究竟耳。生之谓性章。朱子已谓难看。今安得一一豁然也。只可依朱子所论。领取其大意而已。曰人生以静以上。即是人物本生时。只可谓理。所谓在天曰命也。才谓之性。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堕在形气。不全是性之本体。故曰便已不是性。然性之本体。亦未尝杂。要就此上面。见得其本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又曰才说性。此性字是杂气质与本性说。便已不是性。这性字却是本然性。就此两语看则来示所疑者。可以略通矣。钟尝于此章。别有解释。大意以为程子言此。所以辟告荀扬韩之论性。而性即气气即性。斥告子也。若以生为性则未生之前。既不容说。才说性则便是有生时。而生只是气。不可谓之性矣。如此看。似或可作一说。然既无先儒可据。以是惶缩不敢自信。贤亦一笑之可也。不必以此向人论得失也。且近思录中尽有许多紧商量底。如此章者。不害为马肝之不食也。
答洪巨源(壬寅)
㴟侄带珍缄至。披慰如对。已是隔岁信息。迄此阳升。福庆凑集。堂闱欢悦。口疳眼眚。已皆雪释而春融。新搆明净。案烛增朗。理义之养。日以充旺否。许多年相期以此个事头。意必有一二节度着心受用底。未知自验之果如何。其向里向外轻重分数如何。其畏天畏世低仰分数如何。眼看末俗易高。实心难得。伤时忧道。不能不介介也。老而僭妄至此。诚可恶也。其苦
十月惠书。摩挲久之。如见其人。川原之阻。又何恨也。今忽岁暮。仰惟新居已落。堂闱有爰处之乐。晨昏供欢。满室融融。福履之绥将。可颂于无疆矣。是庸期祝。口眼宿證。何不大与一剂。快奏清平之功。却为此和战两持之策。玩岁愒日。致彼守愈固而吾之智益无以为应也。万望及今痛理。早收实效。不惟此也。为学亦然。贤可谅会否。入冬读何书。书贵专一。不宜博杂。想近已谛破矣。钟老且倦。其敢望向上。惟零星补缀。以未死为究竟耳。生之谓性章。朱子已谓难看。今安得一一豁然也。只可依朱子所论。领取其大意而已。曰人生以静以上。即是人物本生时。只可谓理。所谓在天曰命也。才谓之性。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堕在形气。不全是性之本体。故曰便已不是性。然性之本体。亦未尝杂。要就此上面。见得其本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又曰才说性。此性字是杂气质与本性说。便已不是性。这性字却是本然性。就此两语看则来示所疑者。可以略通矣。钟尝于此章。别有解释。大意以为程子言此。所以辟告荀扬韩之论性。而性即气气即性。斥告子也。若以生为性则未生之前。既不容说。才说性则便是有生时。而生只是气。不可谓之性矣。如此看。似或可作一说。然既无先儒可据。以是惶缩不敢自信。贤亦一笑之可也。不必以此向人论得失也。且近思录中尽有许多紧商量底。如此章者。不害为马肝之不食也。
答洪巨源(壬寅)
㴟侄带珍缄至。披慰如对。已是隔岁信息。迄此阳升。福庆凑集。堂闱欢悦。口疳眼眚。已皆雪释而春融。新搆明净。案烛增朗。理义之养。日以充旺否。许多年相期以此个事头。意必有一二节度着心受用底。未知自验之果如何。其向里向外轻重分数如何。其畏天畏世低仰分数如何。眼看末俗易高。实心难得。伤时忧道。不能不介介也。老而僭妄至此。诚可恶也。其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7H 页
心属望于盛年芳长之地则实有寤寐不歇者矣。贤者得无笑之否。
答洪巨源
不见巨源面。已几时否。得巨源书。犹差强耶。然而乃口疳眼眚之添證。刀圭汩没。上贻惟忧之信。宁不如不闻之为相忘也。窃念夫是證。初非大何。而只缘医家技拙。以致张皇。未知其所饵何剂。收功浅深亦何如。苟其迟懒而无灵也。宁谢医绝药之为不损于脏腑矣。待秋凉或可无惜于一来此否。近地有可与论此者故也。向里向外。畏天畏人。钟以为此是今日学者立命之地。而来喻认之以过中失正。钟未知贤者之所用心。果以向外畏世。为重且昂也。苟如是。钟不可得以更容短喙。如其未也。所喻诚何从而有此云也。摩挲三复。不知所以为心也。朱先生有言曰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此吾辈所当佩刻也。巨源当以为如何。风声气习。震荡一世。愚者群群以逐波。智者惴惴而自丧。天下当何归而止哉。天理毕竟有定。愿巨源之毋趑趄也。
答洪巨源(甲辰)
前二书之得便阙覆。已极逋慢。今书而又尔则纵贤者善恕。能无疑怪否。倖审入此年来。省事保无大愆。稍慰远悰。学问之妨夺。真如所示。诚可忧也。惟患难造次。莫不有穷理制行之端。须从这境界磨鍊成熟。方是个真学问。贤须谅之否。钟盗名盗恩。罪案山积。有非小小自力可以填补底。恐惧而已。更有何说话可喙于相爱之地耶。人客之扰。式日丛沓。无暇作覼缕。只此不悉。自馀仲阳,伯升当言之矣。
答洪巨源
一春而得两书。深喜川陆之不能为远也。第谂堂闱节宣增康。为之颂贺。但閤忧弥留。仰贻慈恼。旋切代闷。亲龄渐高。正宜替干服劳。以尽子职。凡干日用。须以道理区处之。不容一毫苟且放过。此是读书磨勘法。谈理而
答洪巨源
不见巨源面。已几时否。得巨源书。犹差强耶。然而乃口疳眼眚之添證。刀圭汩没。上贻惟忧之信。宁不如不闻之为相忘也。窃念夫是證。初非大何。而只缘医家技拙。以致张皇。未知其所饵何剂。收功浅深亦何如。苟其迟懒而无灵也。宁谢医绝药之为不损于脏腑矣。待秋凉或可无惜于一来此否。近地有可与论此者故也。向里向外。畏天畏人。钟以为此是今日学者立命之地。而来喻认之以过中失正。钟未知贤者之所用心。果以向外畏世。为重且昂也。苟如是。钟不可得以更容短喙。如其未也。所喻诚何从而有此云也。摩挲三复。不知所以为心也。朱先生有言曰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此吾辈所当佩刻也。巨源当以为如何。风声气习。震荡一世。愚者群群以逐波。智者惴惴而自丧。天下当何归而止哉。天理毕竟有定。愿巨源之毋趑趄也。
答洪巨源(甲辰)
前二书之得便阙覆。已极逋慢。今书而又尔则纵贤者善恕。能无疑怪否。倖审入此年来。省事保无大愆。稍慰远悰。学问之妨夺。真如所示。诚可忧也。惟患难造次。莫不有穷理制行之端。须从这境界磨鍊成熟。方是个真学问。贤须谅之否。钟盗名盗恩。罪案山积。有非小小自力可以填补底。恐惧而已。更有何说话可喙于相爱之地耶。人客之扰。式日丛沓。无暇作覼缕。只此不悉。自馀仲阳,伯升当言之矣。
答洪巨源
一春而得两书。深喜川陆之不能为远也。第谂堂闱节宣增康。为之颂贺。但閤忧弥留。仰贻慈恼。旋切代闷。亲龄渐高。正宜替干服劳。以尽子职。凡干日用。须以道理区处之。不容一毫苟且放过。此是读书磨勘法。谈理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7L 页
不贴于事。将焉用是学哉。望勉旃自励。无负此区区之悃。钟生平罪过。已自山积。而今又添盗宠辜恩之罪。丁时危难。无寸智半筹可以效忠而图报者。抚念惶怍。不如死之久矣。犹喘息言笑。有同平人。是则谓何物也。名理商量。不惟无暇。亦不欲长口舌而启竞辨。盖已结而不轻掉矣。惟默想而密惟之之工则亦不敢废也。益信此理之为主宰命脉。而不可须臾自外也。益见夫主气者之为太无状。而不忍同流而合污也。如斯而已。死生祸福。都置之傥来尔。贤者无或怪其太执拗耶。圣绪之不永其年。造物者果何心也。痛矣不可道也。将以今八日入地。君可有一言以慰其冤耶。呜呼呜呼。疏单诸草本无足观。而㴟侄暮到明发。不遑抄出。是以不得副示耳。况鄙文一播。便成大风浪。终不合翻转以累人目耳。谅之如何。
答洪巨源(丙午)
寒灯旅馆。守岁伤时。屠苏劝醉。聊以相慰。此意何可忘也。忽焉春徂而夏矣。此生犹不死矣。一念流注。未尝不在于太白苍翠之间。昨昨因无何得上月惠书。始审伊时返省无恙。继而有翔矧之节。今已奏复常。甚慰悰恋。时事若沉痼之显无暴證。然其日就耗涸。不远而魂升魄降。将不自觉知矣。宁不怛怛。学校事略已闻知。然其所举措。似将扫六经而弁髦之。驱群秀而纳之于挑达偷薄之域。以此而就事功。是犹龁钩吻以取饱也。有本心者。岂肯径投于其中哉。此亦须有大人君子者。斟酌乎古今之宜。立定课程。一依周家三物之教。而通之以历代之规。列国之艺。要当先道德而后事功。然后事功不期于就而自就矣。顾时宰之谋国者。何尝一毫以纲常义理为念哉。望须坚坐勿动。只闭户究六经诸史。潜心实究于应时制事之方。其大体大目。自当不待他求。以暇日翻阅近日之新书。去其芜而掠其英。亦足以裨吾之智。而不害为不龟手之一方矣。幸另谅如何。钟今病数朔。神迷气脱。殆不能久矣。示及安石樊英之句。未知谁人所警我者。
答洪巨源(丙午)
寒灯旅馆。守岁伤时。屠苏劝醉。聊以相慰。此意何可忘也。忽焉春徂而夏矣。此生犹不死矣。一念流注。未尝不在于太白苍翠之间。昨昨因无何得上月惠书。始审伊时返省无恙。继而有翔矧之节。今已奏复常。甚慰悰恋。时事若沉痼之显无暴證。然其日就耗涸。不远而魂升魄降。将不自觉知矣。宁不怛怛。学校事略已闻知。然其所举措。似将扫六经而弁髦之。驱群秀而纳之于挑达偷薄之域。以此而就事功。是犹龁钩吻以取饱也。有本心者。岂肯径投于其中哉。此亦须有大人君子者。斟酌乎古今之宜。立定课程。一依周家三物之教。而通之以历代之规。列国之艺。要当先道德而后事功。然后事功不期于就而自就矣。顾时宰之谋国者。何尝一毫以纲常义理为念哉。望须坚坐勿动。只闭户究六经诸史。潜心实究于应时制事之方。其大体大目。自当不待他求。以暇日翻阅近日之新书。去其芜而掠其英。亦足以裨吾之智。而不害为不龟手之一方矣。幸另谅如何。钟今病数朔。神迷气脱。殆不能久矣。示及安石樊英之句。未知谁人所警我者。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8H 页
然亦何足介意也。樊英盗名。钟已自甘服罪者。则人之称此。岂真知我者乎。但安石之勇于有为。确于自任。钟何敢望其脚板。窃恐安石有灵。必将怒吼而疾詈之矣。试以此问之于作诗之人也。刚丈月前已出囚。然我韩满地莫非囚中。何足以出囚为幸耶。日间添臂痛。不利于屈伸。强此略草。不能尽意。
与洪巨源(己酉)
积阻宁不甚菀。强壮者驰情于新潮。其必忘遗于陈鄙矣。衰暮而垂死者。不能不念念介介于旧要之相期也。子山来细叩迩来节度。惟以堂闱体候保无愆损。省下启居珍啬。为区区慰仰。其馀不欲张皇。但以贤者之才之志。竟以六经四子为糟粕而不肯更理会耶。此心憧憧。每欲发声狂叫也。本分中自有时务。可以并行而不悖者。斯可谓善识时者。若一向走外。窃恐邯郸之步。只成匍匐。而所得之细。不能补所丧之大也。如何如何。钟尚喘息须臾尔。客月迎婿于安阴之林氏家。聊为所生成伦而已。宁有滋况可道于此世耶。子山告归。略此报去。开正若无大拘碍。可不惜一来相问否。
答洪巨源(壬子)
不见书。非忘也。见书更可喜也。年来美慎之始剧而旋复。已因圣吉相报而得之矣。玆又谂萱闱患节大故澒洞。诚孝焦煎。宜如所喻。是證不专藉方药。最宜节食。凡肥腻咸甘之物。一切皆忌。幸千万在心。世道之波荡。言之可涕。而我从以颠倒则尤可悲也。此身此心。乃受于亲而禀之于天者。不可一日漫亵而自作愦乱也。斯义也贤者平日已熟商量矣。遭值劫运。正当倍加兢慎。方不到得坠堕。往日之悠悠擸掇于外间者。适足以虚费好光阴。宁非可惜。今既回头转脚。立定于平常至正之域。而更从事于存心穷理之方。非知之明而决之勇。岂能与此。区区欣慰。脱然若沉痾祛体
与洪巨源(己酉)
积阻宁不甚菀。强壮者驰情于新潮。其必忘遗于陈鄙矣。衰暮而垂死者。不能不念念介介于旧要之相期也。子山来细叩迩来节度。惟以堂闱体候保无愆损。省下启居珍啬。为区区慰仰。其馀不欲张皇。但以贤者之才之志。竟以六经四子为糟粕而不肯更理会耶。此心憧憧。每欲发声狂叫也。本分中自有时务。可以并行而不悖者。斯可谓善识时者。若一向走外。窃恐邯郸之步。只成匍匐。而所得之细。不能补所丧之大也。如何如何。钟尚喘息须臾尔。客月迎婿于安阴之林氏家。聊为所生成伦而已。宁有滋况可道于此世耶。子山告归。略此报去。开正若无大拘碍。可不惜一来相问否。
答洪巨源(壬子)
不见书。非忘也。见书更可喜也。年来美慎之始剧而旋复。已因圣吉相报而得之矣。玆又谂萱闱患节大故澒洞。诚孝焦煎。宜如所喻。是證不专藉方药。最宜节食。凡肥腻咸甘之物。一切皆忌。幸千万在心。世道之波荡。言之可涕。而我从以颠倒则尤可悲也。此身此心。乃受于亲而禀之于天者。不可一日漫亵而自作愦乱也。斯义也贤者平日已熟商量矣。遭值劫运。正当倍加兢慎。方不到得坠堕。往日之悠悠擸掇于外间者。适足以虚费好光阴。宁非可惜。今既回头转脚。立定于平常至正之域。而更从事于存心穷理之方。非知之明而决之勇。岂能与此。区区欣慰。脱然若沉痾祛体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8L 页
也。望由此一直做上。孳孳循循。毕生为期。更不须风惊草动。傍伺却顾。如何如何。别录相难。皆是处变之大权。如鋾之愚。安能觑其精义耶。略疏瞽见。以资讲驳之益。幸惟谅裁。
答洪巨源
得手字可抵弘璧。天气已端阳。汤节已昭苏。可认诚孝之格。盖浮肿之證。潮来潮往。加减靡常。正宜倍万善摄。久久愈慎。方见快验。不可恃其一时之稍可而遽尔放心。补养不必资肥腻。如江鳞清味。开胃滋阴。其可连进也。如何如何。承已择苟贤而申结帨之戒。足供堂闱之欢。书册不必等待閒静。圣人所谓馀力则以四字可着念也。苟知此事之不可悠悠者。应事而犹读书也。读书而无非所事也。不可以二视也。贤者既阅历时象。宜知其虚实轻重。而确定其从违也。体立而后用行。以贤者之明锐而实用力于根本之地。则枝干畅茂。不期然而然矣。盖六经中无所不具。泽物济民。因时立政。莫非能事。至若细人之事。一工之能。君子有不必屑屑者焉。且处患应变。亦只在循理以俟命。不容将志力规规于徼倖也。请自今硬劄信地。温绎旧业。誓造于远大之域。而勿苟谋眼前之近利。如何如何。待慈节清复。且无惜一辉蓬荜也。书非可尽。面或相悉。尚其照此。无孤至望。
别纸
理气主资乘载。生死先后。体用通局云云。
理气之以主资言乘载言先后言通局言。先儒之说无疑矣。以生死言。非谓理生而气死。言气有生死而理无生死也。以体用言。非谓理体而气用。言理与气相须为体。而体立于静。气不用事。故专指理。相待为用而用行于动。气乃用事。故兼指气也。精粗本末。皆理气之合一处。而理为之主。初不可以气之精者为理。理之粗者为气。气之生虽本乎理。而不可以理之末为气也。然者理之费也。而所以然者。理之隐也。当然能然自然必然。皆
答洪巨源
得手字可抵弘璧。天气已端阳。汤节已昭苏。可认诚孝之格。盖浮肿之證。潮来潮往。加减靡常。正宜倍万善摄。久久愈慎。方见快验。不可恃其一时之稍可而遽尔放心。补养不必资肥腻。如江鳞清味。开胃滋阴。其可连进也。如何如何。承已择苟贤而申结帨之戒。足供堂闱之欢。书册不必等待閒静。圣人所谓馀力则以四字可着念也。苟知此事之不可悠悠者。应事而犹读书也。读书而无非所事也。不可以二视也。贤者既阅历时象。宜知其虚实轻重。而确定其从违也。体立而后用行。以贤者之明锐而实用力于根本之地。则枝干畅茂。不期然而然矣。盖六经中无所不具。泽物济民。因时立政。莫非能事。至若细人之事。一工之能。君子有不必屑屑者焉。且处患应变。亦只在循理以俟命。不容将志力规规于徼倖也。请自今硬劄信地。温绎旧业。誓造于远大之域。而勿苟谋眼前之近利。如何如何。待慈节清复。且无惜一辉蓬荜也。书非可尽。面或相悉。尚其照此。无孤至望。
别纸
理气主资乘载。生死先后。体用通局云云。
理气之以主资言乘载言先后言通局言。先儒之说无疑矣。以生死言。非谓理生而气死。言气有生死而理无生死也。以体用言。非谓理体而气用。言理与气相须为体。而体立于静。气不用事。故专指理。相待为用而用行于动。气乃用事。故兼指气也。精粗本末。皆理气之合一处。而理为之主。初不可以气之精者为理。理之粗者为气。气之生虽本乎理。而不可以理之末为气也。然者理之费也。而所以然者。理之隐也。当然能然自然必然。皆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9H 页
理之为也。而其然之者。气之作用也。佛氏所谓无位真人。乃其精神之恍惚者。而非此理冲漠之实相也。
理气二而一云云。
理无形而气有迹。故曰二。无形者混融于有迹者而无间。故曰一。而只言一则果儱侗无别。只言二则果分裂太甚。今言二而一则不儱侗不分裂。此何疑之有。或人所谓一个滚同底物事。此必指事物而言。非谓理气是一个物也。盖凡有一个物。便是理气滚同底。
理生气气生理云云。
理生气。只当就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处看。不当以天之上浮地之下沉为證也。气既生矣。理便搭焉。不可认此为气生理也。假如人之造屋。屋成而人居之者。宁可道屋生人乎。前天地之死气才尽。而今天地之新气便生。则理焉有悬空乎。且理之无形。虽在气中。亦非囿于气而不能自由者。则气之未生。奚足以悬空为忧也。气生理之云。古今未之闻。其为乖悖。岂专是气为独运之变异而已哉。
理气之比。君臣耶将卒耶父子耶夫妇耶兄弟耶。近日湖中士。谓气犹官人。理犹典章法度云云。
以理使气言则君臣也。以理驯气言则将卒也。理生气则父子也。理配气则夫妇也。初非双峙并列而各有事。则兄弟之比。恐其不衬。气为官人则气为主宰矣。只当依朱子说心官人性官法而已。气则乃官吏官隶也。湖中士认心为气。故有此说耳。所谓理乘在气上。气使之生则生。使之死则死。前此似闻是鼓山任氏之说也。田艮斋其嫡传也。则抑尝称述之欤。苟然尔则诚有如东亭所叹者。
古未有理气并称。惟于易大传始有道器之名。道器字与理气字。同欤异欤。
理气二而一云云。
理无形而气有迹。故曰二。无形者混融于有迹者而无间。故曰一。而只言一则果儱侗无别。只言二则果分裂太甚。今言二而一则不儱侗不分裂。此何疑之有。或人所谓一个滚同底物事。此必指事物而言。非谓理气是一个物也。盖凡有一个物。便是理气滚同底。
理生气气生理云云。
理生气。只当就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处看。不当以天之上浮地之下沉为證也。气既生矣。理便搭焉。不可认此为气生理也。假如人之造屋。屋成而人居之者。宁可道屋生人乎。前天地之死气才尽。而今天地之新气便生。则理焉有悬空乎。且理之无形。虽在气中。亦非囿于气而不能自由者。则气之未生。奚足以悬空为忧也。气生理之云。古今未之闻。其为乖悖。岂专是气为独运之变异而已哉。
理气之比。君臣耶将卒耶父子耶夫妇耶兄弟耶。近日湖中士。谓气犹官人。理犹典章法度云云。
以理使气言则君臣也。以理驯气言则将卒也。理生气则父子也。理配气则夫妇也。初非双峙并列而各有事。则兄弟之比。恐其不衬。气为官人则气为主宰矣。只当依朱子说心官人性官法而已。气则乃官吏官隶也。湖中士认心为气。故有此说耳。所谓理乘在气上。气使之生则生。使之死则死。前此似闻是鼓山任氏之说也。田艮斋其嫡传也。则抑尝称述之欤。苟然尔则诚有如东亭所叹者。
古未有理气并称。惟于易大传始有道器之名。道器字与理气字。同欤异欤。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49L 页
道以理之流行者言。器则谓理合气而成物事者也。道字专指理。而器不可专谓之气也。是以谓道亦器器亦道则得矣。若谓理亦气气亦理则不可。夫子于此初非为分别理气而发。只为此理之无形而能至形于事物之间。彻上彻下。贯一无间者而指示人。故不曰理气。而必以道器为名。道是当行之谓。器是有成之谓。
曰易有太极。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语不其相反否。
一阴一阳。即所谓易也。易之有太极。即一阴一阳之道也。但易有太极。是就易上推言其本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自道上直言其流行之用。故有字与之谓字略有别。不可谓相反。
胡云峰谓智为妙众理。沈番易谓涵天理。韩南塘驳之谓以理妙理。以理涵理云云。
妙者涵者。吾心知觉之理也。所妙所涵者。民彝物则散殊之理也。以一理而妙众理。以全体而涵分数者。有何所妨于理致耶。口与目是有形而局于一者。固不能以自龁自视。理则无形而不囿于一方。不滞于一物者。方方有理。物物有理。而吾心之理。贯通而无间。谓之妙而非以智而妙智也。谓之涵而非以智而涵智也。岂可以口龁口目视目。一例视哉。
以目前言之。如云之朝苍狗而暮白衣。俄为紫而忽变黑。是谁使之然欤。抑所谓理者。亦斑斑然在其中欤。蚕丝之微。牛毛之密。野马之纷纭。羊角之扶摇。禽兽之横。草木之倒云云。
理无声色臭味。夫焉有斑斑之理哉。云之英英固气也。而气之闪倏无常。实由于理之神变不测也。其苍白紫黑者。木金火水之气也。则元亨利贞之理。便是苍白紫黑之理也。蚕之丝。由于理之至一而精微也。牛之毛。由于理之有万而细密也。野马之纷纭。由于理之流行而生游气之棼扰也。羊角之扶摇。由于理之活动而生大气之喷腾也。禽兽之横。由于理之旁
曰易有太极。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语不其相反否。
一阴一阳。即所谓易也。易之有太极。即一阴一阳之道也。但易有太极。是就易上推言其本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自道上直言其流行之用。故有字与之谓字略有别。不可谓相反。
胡云峰谓智为妙众理。沈番易谓涵天理。韩南塘驳之谓以理妙理。以理涵理云云。
妙者涵者。吾心知觉之理也。所妙所涵者。民彝物则散殊之理也。以一理而妙众理。以全体而涵分数者。有何所妨于理致耶。口与目是有形而局于一者。固不能以自龁自视。理则无形而不囿于一方。不滞于一物者。方方有理。物物有理。而吾心之理。贯通而无间。谓之妙而非以智而妙智也。谓之涵而非以智而涵智也。岂可以口龁口目视目。一例视哉。
以目前言之。如云之朝苍狗而暮白衣。俄为紫而忽变黑。是谁使之然欤。抑所谓理者。亦斑斑然在其中欤。蚕丝之微。牛毛之密。野马之纷纭。羊角之扶摇。禽兽之横。草木之倒云云。
理无声色臭味。夫焉有斑斑之理哉。云之英英固气也。而气之闪倏无常。实由于理之神变不测也。其苍白紫黑者。木金火水之气也。则元亨利贞之理。便是苍白紫黑之理也。蚕之丝。由于理之至一而精微也。牛之毛。由于理之有万而细密也。野马之纷纭。由于理之流行而生游气之棼扰也。羊角之扶摇。由于理之活动而生大气之喷腾也。禽兽之横。由于理之旁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0H 页
达而纬气之成出也。草木之倒。由于理之下极而直气之旋发也。大槩如是。有难尽言。且此等非身心切务。缓之如何。强求则凿矣。
洲上之言曰主理则正。循理则公。顺理则裕。明理则达。如何是主理。如何是循理云云。
主理以立心言。循理以应事言。顺理以制行言。明理以致知言。于乎。此先师所以不容于气学扰攘之世也。浩气夜气。岂气上用功之谓也。工夫正在集义及持守其良心处耳。昔吕与叔谓养气可以为养心之助。程子直曰不是。朱先生尝疑吕氏说亦自无妨。后来觉得曰才养气。其心便在气上了。所以为不可。及论夜气章曰说者谓气有存亡而欲致养于气误矣。吾家相传。正自如此。
老子曰道生一。汉儒曰函三为一。此皆何意。佛氏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与吾儒所论太极一有何差殊。
道生一。其所谓道。乃清净无为之名。而其所谓一。乃专气致柔之一也。吾之所谓道。便是一太极也。恶在其道之生一哉。其所谓一生二则近之。而二生三则尤不可。汉儒则以元气为太极。而函天地人之气为一也。虽非易有太极之旨。而其意则无甚悖。盖邵子所谓无极。又与周子不同意也。有物先天地之语。朱先生尝举此谓佛氏之学。与吾儒有甚相似处。他是甚么样见识。盖亦许之也。然其所谓有物者。亦认神气为不生不灭。非有见于天理之本真也。此正弥近理而大乱真者也。
太极只是理。初无形状之可指的者。而周子之以有形之圈状之何也。朱子以无极而太极。谓无形而有理。然墨络环矣。何谓无乎。纸面虚矣。何谓有乎。且上极之为形。而下极之为理。何一字而两释也。
理虽无形而不止于空荡荡而已。即至虚而至实。故周子为图而以示人。有圈而状之。夫子之曰太极。已是借有形而證无形。则圆环之圈。亦所以
洲上之言曰主理则正。循理则公。顺理则裕。明理则达。如何是主理。如何是循理云云。
主理以立心言。循理以应事言。顺理以制行言。明理以致知言。于乎。此先师所以不容于气学扰攘之世也。浩气夜气。岂气上用功之谓也。工夫正在集义及持守其良心处耳。昔吕与叔谓养气可以为养心之助。程子直曰不是。朱先生尝疑吕氏说亦自无妨。后来觉得曰才养气。其心便在气上了。所以为不可。及论夜气章曰说者谓气有存亡而欲致养于气误矣。吾家相传。正自如此。
老子曰道生一。汉儒曰函三为一。此皆何意。佛氏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与吾儒所论太极一有何差殊。
道生一。其所谓道。乃清净无为之名。而其所谓一。乃专气致柔之一也。吾之所谓道。便是一太极也。恶在其道之生一哉。其所谓一生二则近之。而二生三则尤不可。汉儒则以元气为太极。而函天地人之气为一也。虽非易有太极之旨。而其意则无甚悖。盖邵子所谓无极。又与周子不同意也。有物先天地之语。朱先生尝举此谓佛氏之学。与吾儒有甚相似处。他是甚么样见识。盖亦许之也。然其所谓有物者。亦认神气为不生不灭。非有见于天理之本真也。此正弥近理而大乱真者也。
太极只是理。初无形状之可指的者。而周子之以有形之圈状之何也。朱子以无极而太极。谓无形而有理。然墨络环矣。何谓无乎。纸面虚矣。何谓有乎。且上极之为形。而下极之为理。何一字而两释也。
理虽无形而不止于空荡荡而已。即至虚而至实。故周子为图而以示人。有圈而状之。夫子之曰太极。已是借有形而證无形。则圆环之圈。亦所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0L 页
假有状而證无状也。墨络只是虚圆之界样也。曷尝以墨络谓无极乎。纸面秪是图地。曷尝以纸面为太极乎。即此虚圆者。便是无形而有理底模样也。无形有理四字。非无极太极之训诂也。所以演说其义也。若作训诂则极只是标准之名。无标准者。标准之形。太标准者。标准之理。此所以为无形而有理也。
同一极也。而第二第三极则其圈小。与第一极有异。第四第五极则其圈大。而与第一极无别何也。阴阳则极在中。五行则极在下。第一第三无旁注。而第二四五有旁注何也。
阴阳圈之境界。皆太极之境界。盖理与气。初非各占内外也。然而但为阴阳圈而已。则无以见本体不相杂之妙。故另作小圈于阴阳之中。然其实非阴阳大而太极小也。阴阳之大。即太极之大之所寓也。非有异于第一圈也。但自阳而言则太极偏于健。自阴而言则太极偏于顺。非比第一圈之浑然全具而无所欠剩者。为圈之小。亦无足怪也。五行各一其性。故既为五小圈。其又将生人生物则真精妙合。初非举天地之全理全气而统与一人一物。故妙合之圈。亦无怪其差小也。若其第四第五则不暇逐人逐物而为之图。只是统兆民统万物而明其同得乎此本体。故为圈与第一者无别。其馀已悉于今答权庠圣吉书中。可取检也。
阳何以变。阴何以合。水何以为阴盛。火何以为阳盛云云。
朱子论变合之义。曰阳动而阴随。盖阳性动。动则变。阴性随。随则合。阳变为阴。阴合为阳也。以气之始生而言。则天一生水为阳稚。地二生火为阴稚。天三生木为阳盛。地四生金为阴盛。及其变合而成质也。阳动极而变则水为阴盛。木为阳稚。水本稚故变得尽。阳变阴而稚变盛。木本盛故变得不尽。盛变稚而犹是阳尔。阴静极而合则火为阳盛。金为阴稚。火本稚故合得尽。阴合阳而稚合盛。金本盛故合得不尽。盛合稚而犹是阴尔。水
同一极也。而第二第三极则其圈小。与第一极有异。第四第五极则其圈大。而与第一极无别何也。阴阳则极在中。五行则极在下。第一第三无旁注。而第二四五有旁注何也。
阴阳圈之境界。皆太极之境界。盖理与气。初非各占内外也。然而但为阴阳圈而已。则无以见本体不相杂之妙。故另作小圈于阴阳之中。然其实非阴阳大而太极小也。阴阳之大。即太极之大之所寓也。非有异于第一圈也。但自阳而言则太极偏于健。自阴而言则太极偏于顺。非比第一圈之浑然全具而无所欠剩者。为圈之小。亦无足怪也。五行各一其性。故既为五小圈。其又将生人生物则真精妙合。初非举天地之全理全气而统与一人一物。故妙合之圈。亦无怪其差小也。若其第四第五则不暇逐人逐物而为之图。只是统兆民统万物而明其同得乎此本体。故为圈与第一者无别。其馀已悉于今答权庠圣吉书中。可取检也。
阳何以变。阴何以合。水何以为阴盛。火何以为阳盛云云。
朱子论变合之义。曰阳动而阴随。盖阳性动。动则变。阴性随。随则合。阳变为阴。阴合为阳也。以气之始生而言。则天一生水为阳稚。地二生火为阴稚。天三生木为阳盛。地四生金为阴盛。及其变合而成质也。阳动极而变则水为阴盛。木为阳稚。水本稚故变得尽。阳变阴而稚变盛。木本盛故变得不尽。盛变稚而犹是阳尔。阴静极而合则火为阳盛。金为阴稚。火本稚故合得尽。阴合阳而稚合盛。金本盛故合得不尽。盛合稚而犹是阴尔。水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1H 页
阴盛火阳盛。木阳稚金阴稚。观于冬夏春秋则可验。
一行之中。亦自具五行则水有水之火水之木水之金水之土云云。
得之。今以水言之。水也而其虚明者火也。其活动有生意者木也。其清烈而或凝冱者金也。其质之因地而有清浊轻重者土也。火木金土。皆可如此推。
是理气不相离之谓欤。理之于气。本自不离。而今乃言之于人物凝成之际何也。朱子谓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间。混融抑别有意否。所以字亦何谓。
妙合是易大传所谓天地絪缊者也。乃下圈生人物之张本也。妙是所以也。合是混融也。叶平岩注近思录而用朱子此语。改所以字为本字。以是世儒多以妙合为理气之本不相离者。其去周朱两先生之意。失之远矣。
曰无极而太极。曰动而生阳。上下而字。同欤异欤。
上而字是拽转之辞。下而字是顺次之辞。
第一初未动也。太极果悬空欤。及其动也。乘何物而动欤。且周子分明以动阳为端始。而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何欤。
理本无形。不患于无所搭矣。才有理便有气。又何悬空之有。理非有待而动也。理自会动而气便生焉。气之才生而理便乘在其上。自大原而竖看则谓理动而生气可也。就当处而平看则谓理乘气而动可也。自有迹而倒看则谓气动而理乘可也。三者只是一时事。特所看所言之如何耳。自气之生灭而看则动为端而阳为始。自道之无停息无古今而看则动前又是静。阳前又是阴。是以程子言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而继之曰非知道者。孰能知之。不曾曰知气者识之。
动静者。所乘之机。此动静以理言者耶。以气言者耶。说者谓对太极而言动静则动静者阴阳也。特所乘者太极而机是太极之马也。
一行之中。亦自具五行则水有水之火水之木水之金水之土云云。
得之。今以水言之。水也而其虚明者火也。其活动有生意者木也。其清烈而或凝冱者金也。其质之因地而有清浊轻重者土也。火木金土。皆可如此推。
是理气不相离之谓欤。理之于气。本自不离。而今乃言之于人物凝成之际何也。朱子谓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间。混融抑别有意否。所以字亦何谓。
妙合是易大传所谓天地絪缊者也。乃下圈生人物之张本也。妙是所以也。合是混融也。叶平岩注近思录而用朱子此语。改所以字为本字。以是世儒多以妙合为理气之本不相离者。其去周朱两先生之意。失之远矣。
曰无极而太极。曰动而生阳。上下而字。同欤异欤。
上而字是拽转之辞。下而字是顺次之辞。
第一初未动也。太极果悬空欤。及其动也。乘何物而动欤。且周子分明以动阳为端始。而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何欤。
理本无形。不患于无所搭矣。才有理便有气。又何悬空之有。理非有待而动也。理自会动而气便生焉。气之才生而理便乘在其上。自大原而竖看则谓理动而生气可也。就当处而平看则谓理乘气而动可也。自有迹而倒看则谓气动而理乘可也。三者只是一时事。特所看所言之如何耳。自气之生灭而看则动为端而阳为始。自道之无停息无古今而看则动前又是静。阳前又是阴。是以程子言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而继之曰非知道者。孰能知之。不曾曰知气者识之。
动静者。所乘之机。此动静以理言者耶。以气言者耶。说者谓对太极而言动静则动静者阴阳也。特所乘者太极而机是太极之马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1L 页
此动静字。乃所以解图说之太极动而静而者也。岂有异义。动静非物事之定名。安得与太极作对说。(与阴阳作对说亦不可。)乘马者人也。若以所乘马为太极则是以马而为人矣。说者之云。都不识字义。安能语义致耶。鄙人则曰机只是一彼一此更迭发动之会。谓动者太极所乘阳之会也。静者太极所乘阴之会也。
朱子答吴晦叔书。易变易也。指一动一静未发已发而言之也。(止)即其动静阖辟而皆有是理也。此可见动静归趣之在气而不在理者明甚云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则一阴了者。太极之静也。一阳了者。太极之动也。此书既曰太极者性情之妙。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则所谓一静也未发也。非指性乎。所谓一动也已发也。非指情乎。若如尊说则性情之归趣。亦在气而不在理矣。盖易非阴阳。乃一阴一阳之称。太极以本体言。易以妙用言。
朱子之论动静。既有初晚之同异。则李子平日宜无不照检者。而其为静斋记也。曰动静者气也。所以动静者理也何欤。抑又有晚年定论之主于理者欤。
孔子曰太极生两仪。周子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则无初晚同异之可言。而朱子之始焉认动静为气者。其果不照检而然欤。盛喻云云。乃近世庸人胁制人口之习也。非学者即言穷理之实心也。李子曰太极动静。太极之自动静。又曰性情一理。有动有静。此皆晚年定论也。
葛庵曰太极自有动静。大山曰理无动静云云。
理之动静。无迹可见。故大山说如此。通书虽曰无动无静。而上既云动而静而则为说稍有别。大山亦有理有动静之说。合而观则与通书无异。
晦斋曰三皇虽逝而此极不与三皇而随逝。五帝虽没而此极不与五
朱子答吴晦叔书。易变易也。指一动一静未发已发而言之也。(止)即其动静阖辟而皆有是理也。此可见动静归趣之在气而不在理者明甚云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则一阴了者。太极之静也。一阳了者。太极之动也。此书既曰太极者性情之妙。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则所谓一静也未发也。非指性乎。所谓一动也已发也。非指情乎。若如尊说则性情之归趣。亦在气而不在理矣。盖易非阴阳。乃一阴一阳之称。太极以本体言。易以妙用言。
朱子之论动静。既有初晚之同异。则李子平日宜无不照检者。而其为静斋记也。曰动静者气也。所以动静者理也何欤。抑又有晚年定论之主于理者欤。
孔子曰太极生两仪。周子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则无初晚同异之可言。而朱子之始焉认动静为气者。其果不照检而然欤。盛喻云云。乃近世庸人胁制人口之习也。非学者即言穷理之实心也。李子曰太极动静。太极之自动静。又曰性情一理。有动有静。此皆晚年定论也。
葛庵曰太极自有动静。大山曰理无动静云云。
理之动静。无迹可见。故大山说如此。通书虽曰无动无静。而上既云动而静而则为说稍有别。大山亦有理有动静之说。合而观则与通书无异。
晦斋曰三皇虽逝而此极不与三皇而随逝。五帝虽没而此极不与五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2H 页
帝而俱没。先天地而立。不见其始。后天地而存。不见其终。然而以人言则其死也气消矣。理无所依泊。以渐而尽矣。此非极与之俱逝乎。以天地言则先天地之气。屈于亥矣。理于此不终乎。后天地之气。伸于子矣。理于此不始乎。佛氏之轮回因果。其说何如。
自理而看则皇逝帝没而理不逝没。天地终始而理无终始。自人与天地而看则人死而此人之理尽矣。天地终而先天地之理终矣。天地始而后天地之理始矣。此人之理虽尽而不可谓人之理尽。先天地之理虽终而不可谓天地之理终于此。后天地之理虽始而不可谓天地之理始于此也。毕竟是晦斋所云者尔。佛氏之轮回因果。乃指精神之不灭者。随复随形。前生善恶。皆有报应。非吾儒气有生灭之理也。
继之者善。是气之方出而理之方行。人之未得而性之未成者也。成之者性。是气之已成而理之已赋。人之已得而性之已立者也。程子并以为性何意。
程子说。与易大传本意不同。只是借其语。以明性发为情之亦无不善。
人性则信为四德之实。而天道则何者为四德之实。
子思曰诚者天之道也。周子因此而曰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诚便是四德之真实而无妄底。
朱子曰要静定其心。自作主宰。动处固可以要主宰。而静处何以要自作主宰也。才着意非动乎。敬贯动静。尤未知如何。
这要字非谓临主宰时方要也。言大凡君子用工。必要静定其心自作主宰耳。静时之敬。乃心之主乎静也。初非敬自敬而主自主也。静时之敬。只是不怠肆不忘忽。肃然而炯然而已。若其自觉得都无静时。则便当断送浮念。唤惺了此心。久久孰习。自无胶攘之患矣。此是切己处。幸须加工。
李子中下图以虚灵知觉。全属之静何也。且以仁义礼智。对清浊粹驳。
自理而看则皇逝帝没而理不逝没。天地终始而理无终始。自人与天地而看则人死而此人之理尽矣。天地终而先天地之理终矣。天地始而后天地之理始矣。此人之理虽尽而不可谓人之理尽。先天地之理虽终而不可谓天地之理终于此。后天地之理虽始而不可谓天地之理始于此也。毕竟是晦斋所云者尔。佛氏之轮回因果。乃指精神之不灭者。随复随形。前生善恶。皆有报应。非吾儒气有生灭之理也。
继之者善。是气之方出而理之方行。人之未得而性之未成者也。成之者性。是气之已成而理之已赋。人之已得而性之已立者也。程子并以为性何意。
程子说。与易大传本意不同。只是借其语。以明性发为情之亦无不善。
人性则信为四德之实。而天道则何者为四德之实。
子思曰诚者天之道也。周子因此而曰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诚便是四德之真实而无妄底。
朱子曰要静定其心。自作主宰。动处固可以要主宰。而静处何以要自作主宰也。才着意非动乎。敬贯动静。尤未知如何。
这要字非谓临主宰时方要也。言大凡君子用工。必要静定其心自作主宰耳。静时之敬。乃心之主乎静也。初非敬自敬而主自主也。静时之敬。只是不怠肆不忘忽。肃然而炯然而已。若其自觉得都无静时。则便当断送浮念。唤惺了此心。久久孰习。自无胶攘之患矣。此是切己处。幸须加工。
李子中下图以虚灵知觉。全属之静何也。且以仁义礼智。对清浊粹驳。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2L 页
则清浊粹驳。或可配看于仁义礼智欤。或者曰中图就圣人分上言。下图就众人分上言。果否。言行录谓中图主本然之性。下图主气质之性。原集中亦有此意否。
虚灵知觉之书于圈内者。单指其本体也。用只是体之行也。则即静而动之理已具矣。所谓体用一源者也。将言气质之性。故书清浊粹驳四字与本然之仁义礼智作对。以见仁义礼智之因此清浊粹驳而有或彻或拘之殊。初非分配于四性也。圣众之分。本然气质之别。大槩则然。而众人之有时而善情直发。即亦中图之样。圣人亦有气发之情。即亦下图之事也。下图圈内亦书本然之性。而但所主者在气质之性。故原集下图说。亦历举气质之性以当之。
东亭曰未发时有气质之性。亦溯其发处而知之云云。
朱子曰众人未发时。已汩乱了。此下图所以书气质之性于未发也。朱子曰未发之时尧舜之于路人一也。此中图所以不言气质之性也。然而汩乱之未发。非未发之真际。而一也之未发。乃天下之大本也。此先师所以力主未发前无气质性之论也。钟尝累辨而不已。近来觉得师说真得未发之旨。而合乎朱李之心法。以众人言之则朱子所谓汩乱者。诚亦有之。下图所以备此情状。不可谓无是理也。闻尊与东亭丈许久相难。恐皆举一而遗一也。
又曰本然之性。即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即本然之性。
性岂有二。但一理而有二名者。随地头不同。
又曰圣人分上。固不可谓有气质之性。而亦不可谓无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由善恶之不齐而有其名。圣人无不齐者。何必言气质之性。纯然本性之善。绝不受累于气质。所谓圣人性之者也。
又曰谓心为即理。谓已发然后有气质之性。则不过为李文成理体气
虚灵知觉之书于圈内者。单指其本体也。用只是体之行也。则即静而动之理已具矣。所谓体用一源者也。将言气质之性。故书清浊粹驳四字与本然之仁义礼智作对。以见仁义礼智之因此清浊粹驳而有或彻或拘之殊。初非分配于四性也。圣众之分。本然气质之别。大槩则然。而众人之有时而善情直发。即亦中图之样。圣人亦有气发之情。即亦下图之事也。下图圈内亦书本然之性。而但所主者在气质之性。故原集下图说。亦历举气质之性以当之。
东亭曰未发时有气质之性。亦溯其发处而知之云云。
朱子曰众人未发时。已汩乱了。此下图所以书气质之性于未发也。朱子曰未发之时尧舜之于路人一也。此中图所以不言气质之性也。然而汩乱之未发。非未发之真际。而一也之未发。乃天下之大本也。此先师所以力主未发前无气质性之论也。钟尝累辨而不已。近来觉得师说真得未发之旨。而合乎朱李之心法。以众人言之则朱子所谓汩乱者。诚亦有之。下图所以备此情状。不可谓无是理也。闻尊与东亭丈许久相难。恐皆举一而遗一也。
又曰本然之性。即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即本然之性。
性岂有二。但一理而有二名者。随地头不同。
又曰圣人分上。固不可谓有气质之性。而亦不可谓无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由善恶之不齐而有其名。圣人无不齐者。何必言气质之性。纯然本性之善。绝不受累于气质。所谓圣人性之者也。
又曰谓心为即理。谓已发然后有气质之性。则不过为李文成理体气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3H 页
用之说。
李子曰心合理气。似未免有恶。然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惟理而已。安有恶乎。惟理故可谓之即理。气不用事故不可言气质之性。即理而未尝离气。已发而气非独骛。则不可谓理体而气用。
又曰张子所谓形而后之形。是气以成形形既生矣之形云云。
此鄙人年前之见也。今看不然。凡古人所谓形而字。皆形见之谓。正蒙中往往说形而处。皆一意也。若认作成形之形。则本然之性。亦岂在于成形之前哉。善反之工。亦在于发后。未发之无眹者。安得以反之耶。君子之不性者。以其已变于气质。非性之本然故也。
朱子答徐子融曰气质之性。即此性堕在气质中。正周子所谓各一其性者。各一之性。圣凡同然。何谓之气质之性。
言堕在于气而为气所局。木只得仁之性。金只得义之性。故谓之气质之性。若就人分上说则俱得五气而便有五性。不可谓气质之性。但朱子于图解则曰浑然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浑然全体。非本然之性而何。此则与此书意少异。
李子答奇明彦曰孔子相近之性。孟子耳目之性。皆偏指而独言气也。相近之性。仁义之多寡也。耳目之性。人人所不能无也。似不可谓气质之性。
谓之兼指气则可。今谓独言气。实涉可疑。然而下图说以相近之性当之。可知是定论之不在于独言气也。相近之性。气禀之性也。耳目之性。形气之性也。故先儒皆以此为气质之性。然此大分说也。如欲细分则又当别有说。鄙人所著释性一篇。今草寄东亭丈人所。可就考之否。
未发无气质之性。洲上大论也。而集中有谓兼气看则气质之性。从理看则本然之性。莫非此性之本然。而但立言之际。与天命之谓性者。微
李子曰心合理气。似未免有恶。然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惟理而已。安有恶乎。惟理故可谓之即理。气不用事故不可言气质之性。即理而未尝离气。已发而气非独骛。则不可谓理体而气用。
又曰张子所谓形而后之形。是气以成形形既生矣之形云云。
此鄙人年前之见也。今看不然。凡古人所谓形而字。皆形见之谓。正蒙中往往说形而处。皆一意也。若认作成形之形。则本然之性。亦岂在于成形之前哉。善反之工。亦在于发后。未发之无眹者。安得以反之耶。君子之不性者。以其已变于气质。非性之本然故也。
朱子答徐子融曰气质之性。即此性堕在气质中。正周子所谓各一其性者。各一之性。圣凡同然。何谓之气质之性。
言堕在于气而为气所局。木只得仁之性。金只得义之性。故谓之气质之性。若就人分上说则俱得五气而便有五性。不可谓气质之性。但朱子于图解则曰浑然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浑然全体。非本然之性而何。此则与此书意少异。
李子答奇明彦曰孔子相近之性。孟子耳目之性。皆偏指而独言气也。相近之性。仁义之多寡也。耳目之性。人人所不能无也。似不可谓气质之性。
谓之兼指气则可。今谓独言气。实涉可疑。然而下图说以相近之性当之。可知是定论之不在于独言气也。相近之性。气禀之性也。耳目之性。形气之性也。故先儒皆以此为气质之性。然此大分说也。如欲细分则又当别有说。鄙人所著释性一篇。今草寄东亭丈人所。可就考之否。
未发无气质之性。洲上大论也。而集中有谓兼气看则气质之性。从理看则本然之性。莫非此性之本然。而但立言之际。与天命之谓性者。微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3L 页
有异焉。其视平日之论。若是相反。
未知所疑者果何事。未发之时。性虽在气中。终是气自气性自性。不可以兼指。惟其发而理汩于气。然后可以兼指。然其于兼指之中而剔出他所汩之理而言之则亦自是本来之得于天者。非别有一性也。虽非别性。而以其已涉善恶之不齐。故不可与天命之性。作一例说。
见孺子入井则仁发为恻隐而义礼智不动。见物之非义则义发为羞恶而仁礼智不动欤。抑如一个人之东出而之齐则为齐人。西出而之秦则为秦人欤。
性具于心。各有条理。而亦非有遮拦墙壁之限。故以性言则一性发为一端。而不容齐头而杂错。以心言则一端之发而众理随妙之。如恻隐于入井仁也。而其触目而便觉者智也。戒惧而惟恐不救者礼也。当其可恻而恻得合宜者义也。岂有一性发而馀性晏然自在者乎。特所主者在所发之仁耳。义礼智皆然。亦不可谓之齐而为齐人。之秦而为秦人也。以心言则固一人。而以性言则亦可谓四人。
陈北溪曰春夏秋冬之气。发而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又曰恻隐气也。所以能是恻隐理也。由上之说则气发为恻隐。由下之说则仁发为气。皆似主张气字。侵过界分而朱子许之。
此溪既云仁义礼智为体。而继云气发而为恻隐羞恶者。其意盖谓气以发之也。恻隐气也之说。亦似主张气字。而旋以能然自然必然者。皆谓之理。则其为主理固甚明。其所谓气也者。乃指恻隐之迹也。是以朱子许可之。而但下语终是未莹。故李子已驳正之。
东亭曰七情发于形气而中节者。即是当理。故谓之理发。又曰我欲仁之欲。不改乐之乐。皆气发而当理之情云云。
礼运所谓七情。只是人心。故李子曰人心七情是也。人心虽得正。毕竟是
未知所疑者果何事。未发之时。性虽在气中。终是气自气性自性。不可以兼指。惟其发而理汩于气。然后可以兼指。然其于兼指之中而剔出他所汩之理而言之则亦自是本来之得于天者。非别有一性也。虽非别性。而以其已涉善恶之不齐。故不可与天命之性。作一例说。
见孺子入井则仁发为恻隐而义礼智不动。见物之非义则义发为羞恶而仁礼智不动欤。抑如一个人之东出而之齐则为齐人。西出而之秦则为秦人欤。
性具于心。各有条理。而亦非有遮拦墙壁之限。故以性言则一性发为一端。而不容齐头而杂错。以心言则一端之发而众理随妙之。如恻隐于入井仁也。而其触目而便觉者智也。戒惧而惟恐不救者礼也。当其可恻而恻得合宜者义也。岂有一性发而馀性晏然自在者乎。特所主者在所发之仁耳。义礼智皆然。亦不可谓之齐而为齐人。之秦而为秦人也。以心言则固一人。而以性言则亦可谓四人。
陈北溪曰春夏秋冬之气。发而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又曰恻隐气也。所以能是恻隐理也。由上之说则气发为恻隐。由下之说则仁发为气。皆似主张气字。侵过界分而朱子许之。
此溪既云仁义礼智为体。而继云气发而为恻隐羞恶者。其意盖谓气以发之也。恻隐气也之说。亦似主张气字。而旋以能然自然必然者。皆谓之理。则其为主理固甚明。其所谓气也者。乃指恻隐之迹也。是以朱子许可之。而但下语终是未莹。故李子已驳正之。
东亭曰七情发于形气而中节者。即是当理。故谓之理发。又曰我欲仁之欲。不改乐之乐。皆气发而当理之情云云。
礼运所谓七情。只是人心。故李子曰人心七情是也。人心虽得正。毕竟是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4H 页
生于形气。安得谓理发乎。但自其本而竖看。然后人心方可谓理发。至若孟子之喜大舜之怒。始看作气之顺理而发。李子已自谓未安。则欲仁之欲不改乐之乐。亦可推矣。
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有两歧各发之嫌云云。
发于理故理仍为主而谓是理之发。发于气故气反为重而谓是气之发。横看而言情之机故如此。若其竖看而言情之实则四七莫非性发。不可以横看之各有所重。而疑理气之为各发也。
栗谷曰四端不如七情之全。七情不如四端之粹。四端则只就七情中择其善一边而言云云。
不如全不如粹。诚若其然。但四经而七纬。七而横贯了四。则四端不可谓不全也。四自四七自七。貌状自别。岂可以四为七之一边也。七之善一边。便是四端。则七只是恶底情耶。
前蒙面诲。以为对四言七则七情之中节者。为四端所占取。然则七情之所存者。不过是不中节底恶一边欤。圣人分上。不可言分开之七情否。
其谓为四端所占取者。若曰为道心所该也。中节者既属道心。则馀外七情。只属人心。故谓之气发。圣人不能无人心。则乌可云无此七情也。人心之才发而得食则喜而乐。不得则怒而哀者。岂足以中节目之哉。只可谓人之常情耳。(为四端所占。终觉是语病。不若曰为道心所该也。)
子思欲以纯理之情。明其为达道。则当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未发谓之中。今必以七情之目言之何也。
举四端则遗七情。七情之发于道理者甚广。又难一一枚举。则只略略提喜怒哀乐四字。亦足以该众情。谓之中谓之中节则其为道理之发无疑矣。子思初不屑屑于与四端磨勘。伊时尚未有七情之说。在今日而欲切
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有两歧各发之嫌云云。
发于理故理仍为主而谓是理之发。发于气故气反为重而谓是气之发。横看而言情之机故如此。若其竖看而言情之实则四七莫非性发。不可以横看之各有所重。而疑理气之为各发也。
栗谷曰四端不如七情之全。七情不如四端之粹。四端则只就七情中择其善一边而言云云。
不如全不如粹。诚若其然。但四经而七纬。七而横贯了四。则四端不可谓不全也。四自四七自七。貌状自别。岂可以四为七之一边也。七之善一边。便是四端。则七只是恶底情耶。
前蒙面诲。以为对四言七则七情之中节者。为四端所占取。然则七情之所存者。不过是不中节底恶一边欤。圣人分上。不可言分开之七情否。
其谓为四端所占取者。若曰为道心所该也。中节者既属道心。则馀外七情。只属人心。故谓之气发。圣人不能无人心。则乌可云无此七情也。人心之才发而得食则喜而乐。不得则怒而哀者。岂足以中节目之哉。只可谓人之常情耳。(为四端所占。终觉是语病。不若曰为道心所该也。)
子思欲以纯理之情。明其为达道。则当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未发谓之中。今必以七情之目言之何也。
举四端则遗七情。七情之发于道理者甚广。又难一一枚举。则只略略提喜怒哀乐四字。亦足以该众情。谓之中谓之中节则其为道理之发无疑矣。子思初不屑屑于与四端磨勘。伊时尚未有七情之说。在今日而欲切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4L 页
切比量。恐不似圣人之心白直而自在了。
四端十情经纬图云云。
四端是直发故谓之经。十情是横贯故谓之纬。四端发处。间有十情之迭见。经中有纬也。十情发处或有四端之随感。纬中有经也。其与下图位置有些不同者。图之命意各别。不容一例排定。性圈之在上者。以明此为下圈所发之根脉。中书信字。以下圈所发有信之理故也。只书五行者。以有所乘之气而发也。此只言所发之苗脉而已。则清浊粹驳本然气质之名。不须言也。虚在左灵在右。以生克爱恶之意类而略有分属也。知觉之倒书。以其为将发之机也。此何足深究。
李子答奇明彦曰理气合而为心。自然有虚灵知觉之妙。静而具众理性也。而盛贮该载此性者心也。动而应万事情也。而敷施发用此情者心也。故曰心统性情。此是定论否。
岂不是定论。盛贮该载。敷施发用。皆谓虚灵知觉之妙。非专以气言。尊或有意于此否。
朱子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具之于心者。又曰心主性情。理亦晓然。将舍字对道理则心只血肉而已。理亦之云。又似将心理判彼此。
朱子尝言心不是这一块。又谓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又谓心固是主宰底。而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观此数说则今以神明之舍。为一身主宰者。非定论也。理亦晓然。非谓理在于心外也。言心之主性情。其理晓然而无疑也。此见于答胡广仲书。而以其上文论太极论达道皆理之晓然者。而继论心主性情之妙。故曰理亦。
胡五峰曰心妙性情之德。妙是主宰运用之意。运用字何如。
朱子曰妙是运用不测之意。运用字有病。故只下得妙字。
四端十情经纬图云云。
四端是直发故谓之经。十情是横贯故谓之纬。四端发处。间有十情之迭见。经中有纬也。十情发处或有四端之随感。纬中有经也。其与下图位置有些不同者。图之命意各别。不容一例排定。性圈之在上者。以明此为下圈所发之根脉。中书信字。以下圈所发有信之理故也。只书五行者。以有所乘之气而发也。此只言所发之苗脉而已。则清浊粹驳本然气质之名。不须言也。虚在左灵在右。以生克爱恶之意类而略有分属也。知觉之倒书。以其为将发之机也。此何足深究。
李子答奇明彦曰理气合而为心。自然有虚灵知觉之妙。静而具众理性也。而盛贮该载此性者心也。动而应万事情也。而敷施发用此情者心也。故曰心统性情。此是定论否。
岂不是定论。盛贮该载。敷施发用。皆谓虚灵知觉之妙。非专以气言。尊或有意于此否。
朱子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具之于心者。又曰心主性情。理亦晓然。将舍字对道理则心只血肉而已。理亦之云。又似将心理判彼此。
朱子尝言心不是这一块。又谓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又谓心固是主宰底。而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观此数说则今以神明之舍。为一身主宰者。非定论也。理亦晓然。非谓理在于心外也。言心之主性情。其理晓然而无疑也。此见于答胡广仲书。而以其上文论太极论达道皆理之晓然者。而继论心主性情之妙。故曰理亦。
胡五峰曰心妙性情之德。妙是主宰运用之意。运用字何如。
朱子曰妙是运用不测之意。运用字有病。故只下得妙字。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六 第 55H 页
东亭曰论心以即理则不备。谓之主理乃可。浚答之曰则理以本心言。若以真妄邪正之杂而言则所谓主理者亦不备耳。
程子以孟子之性善谓不备。东亭亦此意也。但既曰合理气则备矣。曰即理则明矣。主理者就心学用工上言。非说心之的训。曰心合理气而理为主则可。若曰心主理则语势不妥。
性者理之未发而浑然底。情者理之才发而蔼然底。意者理之较计底。志者理之决定底。心者理之贯动静该本末而主宰底。血肉之窍圆心之宅舍。精神之聚散。心之客用也。而不可以当心字标本。
不易看得如此。但客用字。代以资具字如何。
程子以孟子之性善谓不备。东亭亦此意也。但既曰合理气则备矣。曰即理则明矣。主理者就心学用工上言。非说心之的训。曰心合理气而理为主则可。若曰心主理则语势不妥。
性者理之未发而浑然底。情者理之才发而蔼然底。意者理之较计底。志者理之决定底。心者理之贯动静该本末而主宰底。血肉之窍圆心之宅舍。精神之聚散。心之客用也。而不可以当心字标本。
不易看得如此。但客用字。代以资具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