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17H 页
答洪巨源(浚○孟子疑义○乙未)
 孟子适齐梁之次序。可得闻欤。
显王三十三年。孟子至魏。慎靓王二年。魏惠王卒。襄王立。孟子去魏适齐。
 论语集注释仁字曰爱之理心之德。此则先言心之德而后言爱之理者何也。抑以言体言用之故耶。固如是则论语之言用。此处之言体。果何意。
论语则言由孝悌行仁。故先说爱之用。此则统言仁之名目。故先说德之体。
 上文则并举仁义。而下文苟为后义而先利。则却言义而不言仁何也。
此从君臣上说。故单言义。且义者利之和也。故古经每以义利作对说。
 
此只言未有仁而遗其亲者。而不言仁之道。只言未有义而后其君者。而不言义之道何欤。
若使惠王更问如何是仁义。则孟子必详陈之。
 何以异此之此。或作哉。当如何而读之可乎。
哉字长。此者指不夺不餍而言。
 梁王果心乐其鸿雁麋鹿而问之以此否。
心窃乐此。而忽见孟子。疑贤者之不乐乎此。故愧而问之。
 先言麀鹿攸伏。而叠言麀鹿者何意。
上言攸伏。言其驯也。下言濯濯。言其肥也。诗之言叠而意益新如此。
 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是夏民之怨。当在夏书。而今载之汤誓者何也。
汤将伐桀而誓众也。以此告之。以见不可不伐之意。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此一条是公明仪之言。孟子言之。得非剿说欤。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17L 页
食人也之吐。恐当曰이라하니이다。
 以国之次序言之。则秦为最先。晋次之。隋为其次。此先言晋武之合而复分。而后言秦隋之遂以亡国者何。
虽合而复分。语其一之之历年。则犹多于秦隋。故先言之。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此非桓文之事欤。此云无道者何也。
所谓道其事者。道其经营霸业之事以称许之也。只斥其谲。乃所以无道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不见其生则当见其死欤。
见其死者。见其方死也。见其方死则非见其生乎。及其已死而见。则此心却缓了。不似见其当死之切。
 凡天下有形之物。则固有轻重长短。皆可以权度称量。若夫心则是无形之物。本无轻重之名状。又无长短之方体。何以用权度称量也。其所谓心为甚者何欤。
义理之轻重长短。甚于有形之物。此心之裁度义理。甚于有形之权度。
 请为王言乐。则言田猎何也。田猎是乐欤。
诚有此碍。故钟尝欲以乐读如字。
 音与声何别。
以文字言之。音是声之终。如天音千地音至是也。声是音之高低。如天平声地去声是也。
 孔子之言。何以谓为邦正道欤。
用韶舞放郑声。非正道而何。
 晏子臣也。景公君也。其于君之问也。曰善哉问也。得不有慢之之意欤。
古人直截。因其善而善之。不似今人有多少语嫌而诚反不足。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18H 页
以五声次序看则此所谓徵招角招者。似倒说了。且五声只言徵角何也。
徵为事。角为民。事理然后民得其所。故戴记亦曰右徵角。此以民事为重。故特作徵角之招以相悦。
 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而无子。幼而无父。何以谓鳏寡独孤也。
下鳏本作矜。谓其矜怜也。寡寡福也。如云薄命也。无子则单身而已故曰独。禽鸟之爪抱子曰孚。则子之脱爪为孤也。
 明堂之义。可得闻否。
向明而治故名。
 未可与勿听。亦有别否。进贤言未可也不可。可杀言勿听何也。
贤者则所宜可者。故尚曰未可也。不贤与有罪者则所宜断置者。故曰勿听也。听者听断之意。
 
武王子也。文王父也。孟子之先言武王之取。而后言文王之不取者何也。
或谓寡人取之。或谓寡人勿取。取先而勿取次之。故其答亦然。
 此言父兄子弟宗庙重器。而下文只言反其旄倪。止其重器。不言不毁宗庙者何意。
旄倪则已至矣。可反也。重器则尚未到矣。可止也。宗庙则已毁矣。何得言不毁。
 凶年饥岁。有别否。
谷不熟曰饥。兼有疫疠曰凶。
 孟子于亲之言贵。于爱之言富。不可互看欤。
亲有近之之意。已为天子而弟为匹夫则其远之也甚矣。封为诸侯。所以近之也。爱有厚之之意。已有四海而弟无尺寸则其薄之也甚矣。封之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18L 页
国。所以厚之也。贵言亲富言爱。恐不可互看。
 孟子欲引云汉之诗以證之。而云如以辞而已矣。引诗之后。又云信斯言也。意似叠剩。
曰辞是文之成句者。言是泛称之语。如以辞者。承上以辞害意之辞也。信斯言者。乃指此辞所称之言。语有次第。未见叠剩。
 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恐似无别。且天与命。何以别之。
曰为者。自天而言也。致者。自人而言也。天是理之公共者。命是人之各得者。天与命固一理。而特有在天在人之别。
 尧舜之既没已久矣。如何而亲见之乎。
使吾君为尧舜之君。使吾民为尧舜之民。则是乃亲见尧舜也。见尧舜者。见尧舜之道之行也。非谓尧舜之声音笑貌也。
 如欲仕于卫而主雍疽则是进也。如曰无礼无命则似可也。今云无义者何欤。
观求进之不以礼。则前此之退不以义。而不安于失位可知矣。凡事之合宜者谓之义。而进以礼退以义。统言之皆义也。
 孔子所以微服而过之。与毋苟免之意。恐差了。
苟免者。丧廉耻出机巧以求免者也。微服之过。只是尽在我避祸之道而已。无一毫营私趍势之意。
 霸道者。先诈力后仁义。今百里奚相穆公而霸诸侯。孟子以为贤者何也。
百里奚虽非纯儒。而亦自是君子之徒。如子产,孔明之类。非如管,晏之专以功利为心者。穆公之霸。亦非专用百里奚之策。
 圣德之就也。岂三子之蔽于始缺于终者谓之圣乎。
以象德而言则有蔽于始缺于终者。而以一事而言则终始无欠。造得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19H 页
极。曷不谓之圣耶。
 子男之不以各一其位而言之何也。如以受地皆同之故则公与侯何必别其位。
公侯之受地虽同。而公则在天子之畿内。为王朝之上公。侯则在畿外为藩服之列臣。别而二之。所以尊主人。尊主人所以尊王也。子男则受地既同。且均是外藩。故同其位而已。
 王顺,长息事我者。恐似有挟贵之嫌。
惠公之言。以德而为等尔则何尝有挟贵之意。果有挟贵底意。则其于子思岂肯事之乎。
 飨舜之上有亦字何也。
舜之尚见也。尧为主而舜为宾。尧之就贰室而受飨也。则舜为主而尧为宾。故着亦字。
 
孟子之必称尧舜。以性善故也。圈下之文以辅仁而人伦之至故也者何也。
孟子之称尧舜。正以其为人伦之至。而可验人性之善也。非无凭无稽而徒称性善也。
 孟子则曰其接也以礼。万章之变言馈何欤。
孟子承际字言。故只说接字。万章此问主意。专在于御人之物。故紧下馈字。
 孔子之于鲁。不知兆之终不行而不去否。
曰其兆在我。不行在人。君子尽其在我者而已。不必逆料其在人者。及其终不行然后乃去之耳。
 使者以君命而将之。摽而出之。得非过欤。
始之拜受。已尽敬君之道矣。其亟馈则君不识养贤之礼矣。然犹顺之则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19L 页
是成君之过也。麾而出之。所以警君而纳于无过也。是乃所以敬君也。若于君命。一例以趍走承顺为恭。则此乃妇寺之忠也。岂丈夫匡救之至诚哉。
 何以谓市井草莽之臣乎。
国都之制。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而不仕之民。无与于祖社朝之位。只当与贩夫为列。故曰市井之臣。在野外则亦当与农夫为伍。故曰草莽之臣。
 招卿当何以。
卿是上大夫之称。
 贵戚之有亲亲之恩。无可去之义。则微子之去之何也。
委任权力。既不能行易位之事。则宗庙将不食矣。不得已奉身而退。以存宗祀。此亦出于亲亲之至意也。可以去则去是义。
 告子之义犹杯棬。而其下并言仁义何也。
告子之意。以义为外。故上段专言义。及说为仁义处。则才说为仁。便向外面。外若仁民爱物之类。皆不干己。故并义而称之。
 仁义礼智是理也。理则形而上者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亦可曰形而上否。
四端之发。亦乘气而有迹。方其有迹而理之为冲漠者。固自若也。其有迹者。气之发挥也。非理之有貌状也。
 朱子先言人与物知觉运动若不异。而后云同矣。意略不同何也。
单言知觉运动则人之知觉运动。亦有从道理上发者。未必是与物一同。故只着若字。乍若不异而实则有异也。只说蠢然处则彼知寒觉饥利害以运动者。人与物即不异。故直下同字。
 气质之性如何。
性之因气质而有变者也。禀得水气多而火气寡者。优于智而劣于礼。木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0H 页
气多而金气寡者。厚于仁而薄于义。大略如斯。若其微细。今不必遽言。
 程子为密之意。可得闻否。
孟子则专言才之本然。而程子则兼言其才之因气质而不齐者。故谓程为密。
 省与察何别。
省是略略照顾之意。察是紧紧加审之意。
 气质所禀。或强或弱或偏或驳。则岂不害性否。
气质虽恶。而性之善者。固自若也。比于盛水于碗。虽瓦碗黑暗。其所盛之水则无异于银碗之水也。
 天之降才。若其不殊。则奚有昏明强弱之不同也。
才之发。因气杂用。故昏明强弱之不同。皆气之故也。
 山木则人伐之。人心则自梏之。比而喻之似不衬。
外物之荡吾心。亦犹斧斤之自外至也。
答洪巨源(丙申)
乱离中得朋友书。如阎浮提人。依俙听阳界消息。乍惊乍欢。不能定情。伊后日富。敬问堂闱体节增穆。定省馀得以文字为乐。透得一件理。便行得一件理否。此是吾人安身立命之地。全此生理。便是十分活底人。不然慢天悖职。自为死之道焉。岂独乱离能杀人哉。但恐钟之言不能取信于君也。钟羁旅竛竮。无可言者。只恨从此似不得与君辈朝夕焉奈何。只祝发愤笃志。克究大业。和泪作书。不敢尽情。谨此不蒇。
答洪巨源
南来遇少朋友。英妙勤实。可爱可敬者。辄思吾巨源能如彼否。苟欲能则能之矣。但患志之未固。气僄而不肯镇之以重。才薄而不肯养之以毋怠耳。相别几一岁。未知其能自省自讼。以变化其宿态。而骎骎乎有范驰千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0L 页
里之势否。常以是憧憧于心。今者得书。若有追悔思奋之意。此好消息。直由此发愤。瞋目咬牙。指天为誓。步步趱前。其谁有御之哉。不然虽一日百悔。终不济事。荏苒之顷。年与心驰。枵然为慵疏愚钝之夫而已。则虽欲更转去做。以补黥刖之已痼者得乎。钟又成远人矣。不能朝暮供此苦口。贤者倘以为快豁未耶。苟或不至相忘。则岂无源源簪盍之路。万望刻意自珍。以副期仰。自馀寒暄。已悉于答尊公书中。不必叠床。遂此停笔。只冀心会。
答洪巨源
便风每吹书至。可认巨源之不忍遽忘于无状也。从审省定事加护。尤惬愿言。第玩来书。似有愤悔底意。而殊无读书浸涵之态。无乃卒乍之愤。频复之悔。不足以鼓发大勇。撑拄好志。遂致泄泄于读书之劳否。书须熟读。不可卤莽涉猎以求之也。幸屏去杂事。剋断怠习。俛首读已熟书。勿责效于时月。惟游泳乎义理。浃洽之久。自当有居之绰裕而发之言。遂沛然矣。是庸千企万望于巨源也。钟今复为江南散人矣。栖屑衰落。恐无由自力于素业。是可悲也。君若肯怜。何惜以软脚凌脩涂。为一见访。而更与之朝暮相争如往日也。此在家庭处分。私不敢强请。惟冀在此无恶在彼无斁。
答洪巨源
种种得心画以施。未觉太白之为甚远。而此身之果滞在伽壑也。况惟堂闱宁泰。省定退能开卷玩绎。深以为喜且贺。前此屡贡悃臆。不一而足。在贤者受用。未必无一二裨益。却辞逊不居。今乃别求立志之方。岂其言之轻浅。不堪采服否。其与子路氏未之能行。犹恐有闻者。似或有异也。志之立在自家如何。不干他人事。惟发愤结誓。断然以学圣人为准的。不如此。直吾生亦可羞也。念念不懈。低头向前去而已。如其自视泛泛。左靡右倒。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1H 页
虽从旁百鞭何及焉。冬间须读毛诗。以有感兴而惩创焉可也。且于日用之间。务养实心。事亲必孝。刑妻必敬。接朋友必信。以致谨乎彝常之切近者。而毋徒为眩饰于笑貌。赌取人虚誉而已也。所不言者可以心会。遂此阁笔。
答洪巨源(丁酉)
送君北归。此怀如何。前书之至。审归侍无恙。稍释远虑。今书可惊其有功制之重叠。而且幸其省事之无大愆也。读书不可不勤且专也。检身治心。不可顷刻放过。涉猎而无实得。谈说而不躬蹈。书犹外物。何足耽玩哉。气之精爽。且从君言作魂魄之心。亦似无妨。朱先生亦或有指魂魄为精爽处。然先生平日说心理底盖多。而气底绝无。苟可以通融则宜若从理看之。为得先生本旨。而此其为言。适与气之精英者为神一样然。故所以有云云也。然此不必强合。特于此心主宰之妙。幸不至赚气说。如何如何。论说理气。今世之大讳也。林栗之诬劾。实由于西铭之论。此可痛戒也。君不可不鉴。须默究体认而已。慎勿向人人开喙唇。岂非善耶。望万万在心。钟数月吟病。神耗气铄。不能做一段工程。前留庸孟疑目。尚未下手。自量由今而往。将许多事担不过矣。此亦由少时不能涵养。喜涉猎而务谈说之过也。我之所折臂者。岂不可为良医于君也耶。纸短心长。仰惟照及。
答洪巨源
呵寒𡍩函。幽愁冻释。喜不可言。第谂闱节有伤手指。继患项疡。色忧焦熬。安得不如示。今已改岁。更问新休有相。药饵奏效。气血仍复常。省定无他愆。疳證亦退听否。来书不言见读何经可怪。诗书已一过否。与圣吉处。观善何事。别纸累百言。足见用意之不蔑裂。然此当徐徐究竟。非可以卒乍摸索底。程先生尝言庄整齐肃。久之则自然天理明。窃恐吾巨源最当于这一著尤加力焉。心静而气清则天下之理。不患于不通贯也。夫以飞扬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1L 页
跳踯杂乱棼纠之心。而遽欲穷到于肯綮微奥之地。则虽揣摩想像。雕刻愈巧。而终非天理之自然。只增恍惚惊怪之端。日用临事。都不相乳入。此于己分何益哉。况少有才气者。鲜不以一得而自足。便多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所处愈高而所见日下。此钟所身历而自悼者。巨源诚不可不戒也。前此常以一重字仰规。未知伊来已试看否。因以作窝扁。得弦韦于平居如何。钟宾秋有从兄之丧。及冬苦小侄之病。今则乳孩感冒嗽喘。无剂可理。悲愁鳞沓。无计自遣奈何。从前见识许多纰缪者。近颇自觉。盖缘习静之久。心下稍澹虚时。露出一二真消息也。但恨用工不能接续。随复消没耳。综要工才告讫。而印校尚未遑。辑要之役。姑未下手。春晚约南方诸名胜。将游锦海。此世作此閒行走。亦足资人笑也。秋间拟一寻筬壑。然非可预正。秪冀随事为学。克蹈实理。异日相对。幸有所警发也。
答洪巨源(中庸疑义○戊戌)
 
序文先言人心而后言道心者何。人心道心。既皆以发处名。则当谓之人情道情。而犹谓之心者何意。
才有此人。便有此形气之私。可指而易见。善心不存。每由于此。故先言惟危者。告戒之辞。不得不然也。情则才发之名。人心道心则通指情意志。故不只曰情而言心以该之。且情则直遂。心能主宰。道心之节制人心。有以心使心之妙。故不谓之情而谓之心。
 赵格庵云知是识其所当然。觉是悟其所以然。此只言道心之知觉。却不及于人心之知觉。恐失之于偏。
人心亦有所当然所以然。格庵说正合虚灵知觉一而已矣之旨。而先辈或疑此有如尊说者。愚昧未敢知。
 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浚之愚未能无疑。盖生于形气之私者。不可专以为人心。人心是不中节者。则中节者便可谓之道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2H 页
心。原于性命之正者。不可专以为道心。道心是中节者则不中节者亦可唤以人心。如南八之为其军而不忍食。果非形气私所发之道心乎。孙性之为其父而误受布。果非性命正所发之人心乎。若人心道心之根本已然。苗脉有自。则南八孙性之事。只是非人非道。不可为名者也。乌乎可哉。
形气之私。未便是不中节者。只是衣食声色之涉于一己。而亦圣人之所不能无者也。虽其中节。毕竟是私己底事。非义理之公也。才云道心。便是中节者。其或不中节者。乃是发得稍间后。为气所夺而然。其始发也。未尝不正。南八之不忍食。乃道心之发于人心境界。孙性之受布。乃人欲之横。发于道心境界也。盖南八之对食也。何尝有私己欲食之意乎。是则人心未尝动也。而特因人心边事。惕然动不忍之心。纯然是道心之直发于性命者而已。孙性之怜其亲之无衣也。固是道心之发焉者。而及其受布之际。便是人欲之横出。而不觉其为陷亲于不义。方是时。道心晦息而人欲肆矣。这人欲岂可谓原于性命之正者乎。人心道心。根本则一而已矣。苗脉则不能不异。盖心只是一个知觉。而其缘发于形气之私曰人心。直发于性命之正曰道心。虽二者之层出间现。而面貌既殊。名义自别。未尝有非人非道之心。
 孔子不得位而继往圣开来学。反有贤于尧舜。若其得位则治平之盛。与尧舜何如。尧舜若不得位则其继开之功。与孔子何如。且与其道之行于一时。宁传于万世。孔孟之汲汲然欲行道于当世何哉。
尧舜孔子。易地则同。人生此世。正宜拯济得此世人。若人人以传后为高。而卑薄了一时之行道。则从上尧舜汤文稷契伊周。皆不肯为君为相矣。世焉有行道之时乎。既不得行焉。然后为此垂教于万世者。亦推此行道之心而已。自后世观则其功诚有贤于一时之治云尔。非圣人当日用心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2L 页
之本意。
 中庸多引孔子之言。一不及曾子。而序以为质以父师之言。抑或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诵传欤。今以曾子十目十手之言。移置于恐惧不闻之下。而仍以下文故君子慎其独也。接于其下在莫见之上则何如。
固应多诵传者。虽非诵传。而子思所言之大旨。亦皆质之于平日之所闻者也。十目十手云云。千不稳万不当。
 小注朱子曰固执即惟一也。惟一既是固执则更说允执者何也。或云精一二者。皆所以求得其中而执之。执字上。果有工夫乎。且执中之云。与吕氏求中之云同异。
固执之执。是煞用工夫底。允执之执。只似得字意。允执上无工夫。工夫只在精一上。执中则随时之中也。吕氏求中则揣摸寻觅于未发之时。
 老佛之弥近理。可详闻否。
老之谈说道德而清静谦冲。佛之指證心性而灵明慈悲。皆是弥近理处。佛氏之说。比老氏尤高妙。所以古今学者。往往溺于其中。今以二氏之书考之。其中尽有与吾学绝相似处。不可胜举。而其实终归于厌薄仁义。灭绝伦理而已。
 庸学序历叙群圣。而俱不及周子何也。
周子之于二书。未曾有发明出者故如是。
 序末注胡云峰曰大学中不出性而序言性。中庸中不出心而序言心。此果何意。
退陶答㝯侄问目曰学者用功。莫切于身心。故大学言心。教者论道。莫先于性理。故中庸言性。朱子序大学而论性者。大学之正心。实为因性善而复性初故也。序中庸而论心者。中庸之说性。本以发心蕴而明心法故也。
 篇题朱子则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平常。释中庸之义。程子则以不偏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3H 页
不易正道定理当之。朱子之言。果合于程子。而程子之言。又是朱子已未发不怪异之义乎。
或问首段及第二段论之详矣。就检看如何。定理之不易者。自当不怪异。
 程子于大学。有表章之功。于此书有据之而斥二家。考之而续千载者。故两书篇题。皆称子程子否。
中庸亦是程子表章底。
 小注朱子云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夷齐之清。孟子之所谓圣。而又谓之百世之师。谓之非庸可乎。都字恐过了。
都字只是大槩之谓。盖一于清而不和则却有不平常处。圣者造其极之称。就清德上看则夷齐已造其极。自时中之道看。则夷齐之偏向清处做了。大槩多不是庸处。孟子亦曰伯夷隘。君子不由也。
 首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便是理。命亦理。性即理。道亦理也。理却有许多层。理(天)之在上而理(命)之者谓之理。(性)率此理(性)者亦谓之理(道)耶。
一理贯通而随地头异称。如一水也。而其源谓之泉。泉达为涧。涧停为渊。渊之流而为川为溪为沟为浍。
 或谓天命非性也。天命之谓性。率性非道。率性之谓道。修道非教。修道之谓教。果否。谚解释命率修不同。又何也。
此说曾已详于小学讲录。可取检也。
 性道教。先儒以为兼人物。而章句只就人分上说。如礼乐刑政及知己之有性等语。恐似偏了。陈三山,胡云峰又以孟子性善之性。当天命之性。性善之性。亦当通人物看否。
章句性道教。固已兼人物说。礼乐刑政。亦有施及物处。但此书为主教者作。故毕竟以人为重。章句之终焉就人分上说。为是故也。孟子性善。亦主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3L 页
人性说。然物性亦未尝不善。但以孟子为通人物言则不可。
 李番易曰大学入德之书。学者事也。中庸明道之书。教者事也。学者无当于中庸之道。而教者无及于大学之德乎。
退陶曰非修身入德之学。无以施明道传心之教。非明道传心之教。无以究修身入德之学。此庸学之相为表里也。
 戒慎恐惧。窃谓泛言则贯动静。章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是也。就此章内对谨独而言。则专属静时。章句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是也。
甚是。
 不睹不闻。或曰此是声色之机于自己方寸之间。而便不睹不闻也。非谓著于人所睹闻之地而己不睹闻也。未知然否。此可以观至静之中用工之道。
既云声色之机于方寸之间。则便是心有所接。这便是睹闻。何得为至静也。不睹不闻。非必专指耳目。只是思虑未萌。声色不接。
 上文修道之道。章句释之以日用事物当行。下文道也者之道。又此重释。得非架叠乎。抑上则通人物说。此则专就人上说故欤。且第二第三章之中字。似无异同。而章句上以不偏倚无过不及通释之。下章只以过不及释之何也。
首节道犹路也。乃正训也。下文章句云云。非为训道字也。只为道是日用常行。故为不可须臾离也。如第四章章句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者。亦非为训道字也。只为知贤者过之愚不肖者不及而设也。经文中庸字始见于第二章。故统释之。以见子思所言之中。亦本于仲尼之所谓中。第三章以后。只以时中言之。以明经文正意耳。
 若其可离则岂率性之谓哉。若以元本看则尤极分明切实而易晓。陈新安兼存之云。恐似剩了。如止曰为外物非道则其非率性之意。岂不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4H 页
包在其中乎。
为外物云云。意则通而语亦紧。然终不贴于道字面目。须著率性字然后承接得上文之语。而率之为循。方贴于道。性之在己。亦含得非外物之意。章句于此煞著称停。
 大学慎独身所独。此慎独心所独。所以不同否。
大学之独。何为身所独。其与此书之独。亦何由而不同。
 小注朱子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道之精密。此则专以道言。陈三山曰此正善恶之几。潘三山曰是非善恶。不逃乎此心之灵。此则兼言善恶。何者为得。
隐微之为善恶几。陈潘氏之说得矣。朱子则非以隐微为道也。虽于隐微之中。道之不可离者如此云尔。细考其立言之意如何。
 喜怒哀乐。或谓子思只言四情。而礼运始言七情。此则谓人情之无定件也。或谓此是仁义礼智之发。故只举四者。以明理发。此则谓四情之为理发也。未知孰是。
上一说为是。此固理发。而忧惧恶欲。独无理发者耶。
 寒洲翁谓爱木喜火乐土忧金哀水。恶金怒火惧水欲土悔木。门下答郑文显曰悔之为情。众人固有。而圣人无此。欲以忿易之。又谓洲上以忿为不好底情。门下以为大学四有。既有此名。与愤字通用。不可谓全不好底。且忿之积滞中冲发。亦是木克土之象云。则以忿易悔。尽似亭当。但洲上之爱木喜火乐土忧金哀水恶怒惧欲之属之金火水土者。皆何义。
忿与悔之当否。未敢质言。爱有发生底意。木之象也。喜有宣畅底意。火之象也。乐有充厚底意。土之象也。忧有凄切底意。金之象也。哀有涣散底意。水之象也。恶之有斩伐意。怒之有爆烈意。惧之有寒凛意。欲之有黏浊意。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4L 页
亦金火水土之象也。
 情之未发也。那理浑为一物耶。抑喜之理在一边。怒之理在一边。而不相杂耶。
未发也。一理浑然。而其分之殊。只是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亦非有墙壁遮拦而各占窠臼也。
 未发之中。不偏于一处。不倚于一事。已发之和则已偏倚于一处一事。而只是随时而中节矣。饶氏谓四者皆中节。方谓之和何也。
饶说恐未是。
 致中和。只是就人君上说否。林下一介人士。虽推极其中和。如何得天地位万物育。
或问及小注说。已详之矣。
 章句自戒惧而约之之约。替以精一之一似好。
约是紧约束之谓。戒惧之无时不然。广矣故又却约束之。以至于不睹不闻之时也。陈氏所谓收敛近里。贵乎约是也。替一字不得。盖精一之一。通乎动静。而约只是静时之工。
 天地之心正。朱子答陈同甫书。天地无心。与此不同。且以吾之气顺。释致和之验。恐有以情为气之嫌。
天地之心。指实理之主宰者言。其谓无心者。言其无计度作为之心。犹圣人之言无意无必也。性之不中。每由于心不存主。故致中言心。情之不和。每由于气之掩汩。故致和言气。心者性之主也。气者情之资也。非谓心便是性。气便是情也。
 陈氏曰致中。即天命之性。致和。即率性之道。此以推极中和为性道可乎。
语果未精。然活看可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5H 页
第二章小人反中庸。门下尝云其已发也。大故无状。私意充塞。则所谓未发者。不可得言。而虽有喜怒稍息之时。亦只是胶胶攘攘。大本不立矣。窃恐如是立言。则小人为无性之人矣。朱子尝谓未发之时。尧舜之于涂人一也者。果何义。
涂人之于无忌惮小人。又高了一层。虽厮役贩夫。亦皆有未发底时。至于无忌惮则自少至老。自朝至暮。息而思寝而梦。莫非私意营营。虽其喜怒稍息。思虑暂弛。留滞者未化而期待者旋至。不可谓真有未发矣。这恰似无了性一般。然非无性也。性为气汩而不得全其本然耳。
 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辞气有迹。不似圣人之浑然。此蔡氏所以谓子思之言也。然首章章句此以下孔子之言。与此不同何也。
圣人之言。虽曰浑然。而亦未尝不明快。非若凡人之辞。含胡吞吐也。上文既言君子小人之分。而此不得不明言其所以然也。圣人于此。岂当故为浑然而不尽说哉。子思所言。亦未尝不浑然耳。则岂必以此而为无證之言也。
 时中小注程子以颜子之在陋巷当之。若时无孔子则颜子之陋巷。不得为中否。
程子则以禹稷对言。故如此。然若又以孔子对言则恐亦当如尊说。
 第三章若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一依论语本文则抑有大悖意义者否。
退陶曰论语以中庸之人言之。故曰为德。既称为德则可无能字。子思以中庸之道论之。故去三字。既无三字则须有能字。然于斯二者。未知其果孰增孰损。又安知其不出于偶然。且有或问所详者。参看如何。
 第四章言道之不明不行。夫道之不行。恒由于不明故尔。且以学者用工。言明先于行也。此却先言行而后言明何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5L 页
知愚之先言于贤不肖。这可见明先于行之意。
 知者过。如索隐之类。贤者过。如行怪之类否。
恐然。
 章句生禀之异。与首章章句气禀或异。有别否。
只是一意。
 第五章。昔者窃闻之门下。曰上章不行不明。是两下对说。而人莫不饮食一节。只是单股说。第五章道其不行。曾无不明故之意。似当以饮食一节移置于此下而合为一章。浚窃谓朱子以饮食譬日用。已属乎行。不可谓知味之为单股也。上章既对说两股。而此章只言行。以起下章之专言知也。
尊见既遵章句。孰敢异议。但上章道之不行云云。言由不明故不行。道之不明云云。言由不行故不明。此所谓双关说也。而饮食一节。只是不明故不行。此所谓单股说也。双关铺舒而单股以结之者。果合于古人作文之例否。且道其不行矣夫六字。若只是专言行。则章句由不明故四字。得非白空撰出耶。近见张溪谷集中。亦已疑此曰字合成句。句合成章而未闻以一句成章者。此从作文上见得到也。且专言行。何以起下章之知也。须以知味二字结上。然后方可以起下章之知也。
 第六章舜之察迩言隐恶扬善。何得为知也。自其广大处看。若可谓仁者之宽容。自其光明处看。若可谓礼者之宣著。隐当隐扬当扬。若可谓义者之合宜。
浅近之言而必察者。穷理之审也。隐恶而扬善。所以来人之乐告而辅我之聪明也。此岂不得为大知乎。知含两头。既能炯然含藏。又能沛然流行。隐恶有含藏底意。扬善有流行底意。而广大属含藏。光明属流行。若其似仁似礼似义者。乃知中之各具者也。所谓知之仁知之礼知之义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6H 页
章句于善之中执两端以取中。是舍小取大。遗薄取厚之谓欤。若尔则似非无遗善之义。
小为中则取小。大为中则取大。厚薄亦然。无遗善。只为察迩言道也。其于迩言也。苟有其善则取之不遗。又量度其善之尤善者以取之。善而微过不及者。今固若遗。而异时亦或取彼以为中。其实未尝遗也。如损之时取二簋为中而不取大牲之过。然至以萃之时则却取大牲为中。是大牲者固未尝遗弃也。
 第七章不能。承上鲜能而起下不可能者。独于罟擭陷阱。言莫之知。而不曰莫之能。傥是辟祸处。知紧于能耶。
鲜能不可能之能。皆兼能知能行而言。此章承上大知而起下章之能守。故上段言知。下段言能。然言辟祸处。能在知中。盖知辟则便能辟。惟其不知所以辟。故不能辟也。言期月守处。知在能中。盖能守者知之真也。惟其不能守者。知之不真故也。
 第八章拳拳服膺。善非有形可执底。如何得奉持。如何得著之心胸。
奉持犹执中之执。著犹存心之存。奉持者惟恐蹉堕也。著之者惟恐放失也。善非有形而实理之至形者。亦有可奉可著之道。
 章句真知与大知同否。大知是自然有知而大是不可为名之谓。真知是真个知得而无虚伪之谓也。然舜之知。若有虚伪则不得伪大。颜之知。若不察迩量度则亦不得为真矣。二圣之知同矣。但舜则自然。颜子则思而得者否。
舜之好问察迩。是兼天下之知而以为知者。故谓之大。大则真矣。颜子则容或有未察于迩言者。容或有量度而未取中者。苟其察之度之而得其善者则知得甚实。无一毫信未及处。此果谓真知。而尚不得为大知。
 第九章中庸不可能之上。或谓少一惟字。浚谓中庸非别有事。只这个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6L 页
均天下也有中庸。辞爵禄蹈白刃也有中庸。若于中庸上着个惟字。则是中庸反在于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之外也。其可乎。
是。
 第十章不报无道。饶双峰谓若是中道则无道当报。因以以直报怨證焉。窃意此无道。是横逆之来。如孔子之于匡蔡之类。不报可也。至如以直报怨之怨。非若横逆之来。
凡祸辱之在道理。不当得而得者曰横逆。横逆乃所以释无道也。这无道。也有当报处。也有不必报者。此乃所谓以直报怨也。若一向以不报为道。则其流将至于忘君父之雠而不顾也。此饶氏所谓当报。只著报者也。虽其当报。若因他事而阴中之则非直也。此又不可不知。
 南方之强。虽成德之君子。亦似居之。含容以诲人。不报横逆。果非圣人之事否。
圣人之强。固有以南方之强为强处。然亦不可一向如此。假如人辱其亲而却谆谆然以诲其不及。此岂人情乎。从古无死尸底圣人。
 中立而不倚。是指寂然不动时否。若在感而应物之时则安有不倚。
此不倚与中庸之释少异。然其为不依倚于物则同也。未发之中。本无可倚之物。而中立之中。虽其应物顺理以应之而已。初非倚靠他一物而更不变动也。此倚字只是依恃之意。有依恃则便倾侧矣。
 第十一章吾不为矣。吾不能已矣。吐曰로라者。似非夫子不自满之意也。曰리라则何如。
如作将然之辞则从今以前。其曾索隐行怪半涂而废否。读之以方然之辞者。只见其自勉之意。未见有自满底意。
 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宜无高下差等。而今引子路之不及颜渊。颜渊之不及大舜者何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7H 页
设此三等。亦二十章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之等之意也。
 此以知仁勇为入道之门。与论语首篇入道之门。有同异否。
此之知仁勇。就心上言。论语之务本。就事上言。入道则同而立言有异。然事上用工。亦只是知仁勇底心法。非于务本之外。别有达德之门也。
 第十二章费而隐。门下谓中庸四大支。皆原于首章。而这费字太生疏了。必是字之讹。欲从旅轩说。然而首章无诚明字。而第三大支之名以诚明何也。窃谓用之广。已含得字意。
此当先思立言之例。费而隐三字。是拽转之辞。当用相反之文。费之反吝也。隐之反显也。如以费字为定。则宜若曰费而吝矣。今作而隐者。果无参差否。费是散财之称而于此借喻。则隐字之不以借喻而只下得白直。果得于作文之体否。第三支之首节。原于首章之性教。而此之费字。其果有来历否。旅轩说既有可据。平顺而不迂僻。故鄙意则窃取之。然尊见之遵章句。自是正当。孰敢强难。
 以莫能破言则无形影似紧。然无形影者。非徒无内。而不合于章句。以无内言则无罅隙似紧。然无罅隙者。容或可破。而不合于大文奈何。
物之大者。可以开其隙也。其至微细之仅有其形者。如何得可隙也。如作无形影则非徒不合于无内外之义。便是至隐之体。而不可谓之费矣。
 圣人不知不能。章句以道之全体当之。而许东阳以农圃技艺为言。农圃技艺。亦可谓道之全体否。
此问果审思而发否。许氏分明道不知不能。是就万事上说。何尝但以农圃技艺为全体耶。
 孔子问礼。门下谓决无是事。浚谓虽孔子素以知礼闻。老子便不识礼。其问之也。是圣人之心不自圣。而以多问于寡者也。况老子为柱下史。孔子之问。其礼之仪文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7L 页
绝灭礼义。老子之一生苦心也。柱下观书之日。岂肯潜心记认于是礼之仪文乎。其必掩废而不曾注目矣。设使偶然记得。亦必不肯陈说以告人矣。圣人虽不自圣而好问。然亦决不应问五伦于耶苏。问慈悲于刽子矣。故作谦虚而问于不当问之人。果诚乎伪乎。
 此章及十四章。皆子思之言。则十四章章下所云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仿此者。似当移置于此章之下。
此章全是子思之言。故章下以子思之言也明之。下章则全是孔子之言。而至十四章又是子思之言。然章末有子曰一节。与此章异。故于此更为发例。不可移置。
 第十三章道不远人。是道之卑近而夫妇之所能也。为道远人。是道之高远而圣人所未能也。不可以为道。欲使学者循序而不可躐等也。非使先卑近而后不高远也。陈氏以老庄当之。似非大文本旨。不可以为道。谚解所释似涉陈氏之见。只当以上下为道字。作一般语看如何。
此便是首章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之意也。离却日用常行。便是远人也。圣人之所未能。亦只在常行上偶未及处。初非离却日用处以为未能也。若夫圣道之高远者。自众人看尽高远。自贤人看亦未尝高远。亦未尝离却日用常行也。然则此所谓远人者。乃是外人而为道。不在于日用常行者也。陈氏说未可全非。以可离非道之意看则不可以为道。谚解之释得之。盖此章承上章末造端夫妇之义。以明道只在日用常行。仍以圣人四未能底人伦至切之事證之。下章以后凡言妻子兄弟父母。而以及于大孝达孝达道者。皆此道之不远人者也。
 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则道不远人。初非人在此而道在彼也。忠恕违道不远。章句谓自此至彼相去不远。则道与忠恕。犹有彼此之别。一章之内。不远字之若是异义何也。且道非一事之名。百度万行。莫非道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8H 页
也。论语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者。是以忠恕为道也。此云违道何也。
各在当人之身。谓便在人事之日用常行处也。固非在彼在此之谓也。惟其各在当人之身。故尽己推己而便可以尽道。忠恕之不远于道。亦犹道之不远于人也。忠恕只在道上。而其谓之违道不远者。犹言于道不远也。正与道不远人一例语也。自此至彼。只是违字之释。而非谓忠恕之在下一边。而道在上一层也。盖道者天理当行之名。忠恕则学者用工之名。固非以忠恕便为道也。既有彼此之名。则若有相远之疑。故着违字以见其彼此之殊名。着不远字以明其尽己推己之便只在道上。而非违离于彼此也。名目则有彼此。而地头则无彼此也。论语忠恕。与此又别。然亦非以忠恕便为道也。言夫子之道。行之以忠恕而已。
 若分费隐则恕是费忠是隐否。
尽己推己。俱就发用处说。
 恕是求仁之事。章句引张子尽仁之说何也。
方其推也。固是求仁。而推得已到。便是尽仁。
 饶氏曰道是天理。忠恕是人事。日用当行。亦可谓人事。而独以忠恕为人事何也。
行固人事。而当行者乃天理也。忠恕正是人行底。
 慥慥。章句笃实貌。东亭李丈谓是敬慎之意。然否。
只当从章句。或云是进进加勉之意。盖慥之从心从造故也。
 上章章句曰隐而莫之见曰所谓隐也。此章章下曰至隐存焉。隐有至不至之殊否。
理之所以然则一也。岂有至不至之殊。但此章就常行上说道。故章句必以至隐言之。若曰纵是常行。而其理则至隐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8L 页
第十四章素行之义未详。张文节之为相。自奉如掌书记时。似非素富贵行乎富贵者。而紫阳子编入于小学。许鲁斋之处元而仕元。似合于素夷狄行乎夷狄者。而丘琼山贬斥之不少假借何也。孔孟之以韦布而欲见用于时君。亦可谓素行贫贱。夷齐之避纣于北海。亦可谓素行患难乎。
素行云者。即其位而道行乎其中也。张文节之自奉俭约。初非要吝啬以殖货。矫情以沽誉者。舜之被袗鼓琴。初非穷奢极娱以为乐。则道之行于富贵者俱自若也。许衡学圣人之道而处夷从夷。不能用夏以变之。则是道不能行乎夷狄也。以礼聘则往赴之。不见用则退而独善。道之行乎贫贱者。未尝变也。伯夷之辟纣。不当以患难论。
 第十五章先妻子后兄弟何意。
常棣诗本意以兄弟为主。故言妻子虽好合。兄弟不翕则不得和乐且湛其言之序。自当如此。此章借引依本文转作顺辞。然就此为说则亦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之意。
 第十六章鬼神。子思之意以气而明理。非把气作理也。气有迹而理无形。无形者无所见。而所可见则有形处也。章内德诚字。固不可杂气言。而不可以鬼神为理也云云。
子思分明云鬼神之为德。与中庸之为德。语势无异。尊见既以德字为不可杂气。而以鬼神专做气看。然则子思之言。如云气之为理也。此果成说乎。宁如世儒之见将德字作气看如何。如此则犹可以无碍于文势也。子思之以为德者。而朱李两先生之以为实理者。吾何敢迁就于其间耶。虽以气之实然者言之。如天之风雷动息云霞起灭。人之一视一瞬一呼一吸一语一默。皆鬼神之常而可见可闻者。则子思何由云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也。气固有实然者。而亦每有邪伪者。则章句何不曰阴阳合散。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9H 页
固有实者。而今谓之无非实何也。气无非实则其野燐林魅之邪伪者。果于何处得来也。良能之认以气。又是极无惮说话。此有所考于程朱之训耶。鬼神本色之是气。吾亦屡言而不一言矣。章句之多从气上说。亦以此也。须知于本色上实有个不可见闻之鬼神如何。
 章句言二气则先鬼后神。言一气则先神后鬼何也。小注朱子曰视不见听不闻。是性情。情是发见底。犹谓之不见闻何也。
语其体段则有定名。故先鬼后神。犹言阴阳。语其功用则主动作。故先神后鬼。犹言动静。情虽已发。其为冲漠者固自如也。可得以见闻耶。
 第十七章生物。非指物之始生欤。下句因材之云。似不类始生意。
始生既生。莫不因其材而笃焉。才有气聚。便有其材。天从以滋息之。
 第十八章小注蔡氏曰太王未有剪商之志。此与论语泰伯章集注不同可讶。
泰伯集注恐是未及再修底。诗集传稍后于集注。而閟宫传与蔡氏说同意。盖太王当武丁之世。非商道浸衰之时。岐下草创。非可以谋人之势。天命未改。岂敢有不轨之图哉。
 盖推文武之意。陈新安以为疑辞何也。
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起。乃追王之所以也。而自以意推之。故不敢质言而用疑辞。
 葬不可用生者之禄。祭不可用死者之爵乎。士死未葬。若有大夫之职命则如何。大夫方祭。若值贬黜而为士则亦如何。有二子而一士一大夫则祭以士乎大夫乎。孟子后丧踰前丧。乐正子谓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后以五鼎。然则此丧非兼指葬礼欤。凡葬祭称家有无。恐当。
葬用生者之禄则大夫之丧而将以士礼葬之乎。士之丧而将以大夫礼葬之乎。祭用死者之爵则子享大夫之厚禄。而谓父之为士。将以特牲减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29L 页
杀而祭之乎。子仅得下士之薄禄。而谓父之为大夫。将何以办少牢之盛祭乎。士死便告君。岂有职命之新下乎。方祭则鼎俎已陈。岂可还撤而减具乎。此皆不思之问也。适子为士而支子为大夫。则具少牢之羞。献于宗家以祭之。既曰前丧后丧则葬礼固在其中。然其谓以士以大夫。以三鼎五鼎者。虞祔等礼之为丧祭者是已。祭用生者之禄。乃所以称家之有无也。
 尝闻诸侯之绝。大夫之降。以旁亲言。若其直统之服则天子犹不降绝。然则大文之只曰期之丧。章句之只曰丧服自期以下。何古人为文若是晦涩也。
此当观达乎二字之意。达者通达之谓。盖期之丧。在大夫则无论正统与旁亲。一切皆服。此所谓达也。诸侯以上则却有正统旁亲之别。而服有所不达处。不可曰期之丧。达乎诸侯也。然则此期之丧三字。非专指旁亲。何晦涩之有。
 第十九章祖庙。天子诸侯之兄弟继立者多至三四。今之世家或有不祧位两三者。抑同一庙乎。
人君之兄弟继立。先儒多主各为一世之说。然考之于古经而无所据。求之于人情天理而不甚安。是以李子 文昭殿图。以 仁明两宗为同昭穆。共一世之位。后圣有作。窃恐不易于此矣。人家之有数世不祧者。似当以始不祧者为别庙。而次不祧者安于东室。次不祧者安于西室。用一庙异室之制。
 章句赤刀天球器也。大训河图。何得为器。
器者宝藏之谓。
 祭必有主。而更何有尸乎。尸亦以昭穆为坐次否。
主所以表神位也。尸所以取祖先之遗脉。而感召得馀气之未尽散者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30H 页
坐次用昭穆。
 四时之食。各有其物者何意。
周礼郑氏注曰羔豚物生而肥。犊麛物成而充。腒䐹暵热而乾。鱼雁水涸而性。定此八物者。得四时之气尤盛。为人食之不胜。是以用休废之脂膏。煎和膳之。牛属土。鸡属木。犬属金。羊属火。贾氏疏曰草物始生。羔豚食而肥。春木王土死。羔豚为其太盛。牛属中央土。故以死之脂膏杀其气。腒䐹夏暵热而乾。故食之为其太盛。夏时金死。犬属西方金。故用死之脂膏煎和之。秋时草物有实。犊麛食之而肥。鸡属东方木。时木死故用死之脂膏煎和之。冬鱼之性定。雁又新来。故用食之。羊属南方火。冬时火死。鱼雁食之太盛。故用死之脂膏煎和之。
 尝谓秋祭。则盍曰禘谓夏祭也。禘尝之名何义。曰礿曰烝。亦皆有义否。夏殷之春礿夏禘。周改以春祠夏礿何也。
禘者追祭太祖之所自出而以太祖配之者。帝王之大祭。非四时之常祭也。夏殷之春礿夏禘。恐是字误。而汉儒从而为之辞也。礿者约也。与礿同。夏祭时物鲜少。故取薄约之义而谓之礿。不可以为春祭之名。特以古篆祠字与礿略近。转而讹也。禘者帝也。祭所出之帝也。不可以为夏祭之名。而亦以古篆礿字。太近于禘篆。故转而讹也。祠者嗣也。春祭嗣续乎往岁也。尝探味也。秋荐黍先熟可尝也。烝众也。冬百物俱成。所荐众多也。
 第二十章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而此只云子曰何也。
论语则记事之书。故严君臣之际。此篇则垂教之书。故揭宗师之称。
 章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仁是生之之理。而此谓之心。若以近世心气之旨言之。则仁亦可以做气看乎。于此可见本心之为理矣。
好看。
 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不可易之序也。而此文之先君臣何哉。不只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30L 页
曰朋友。而曰朋友之交者。以其交而后可为朋友故耶。
此对人君问政。而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人谓贤臣。身谓君身。)为先。故于此亦先君臣欤。朋友之交。恐如尊见。
 大学八条。以格物为先。此章九经。以修身为本。此修身上固不可添格致诚正等事看乎。
此以为政言。故只设着修身为本。不比大学之为工夫说也。只就本文上各求正意为可。不必就上添看。到下文推言素定之道。然后方说出诚身明善事。
 有是事然后方有是效。此言九经之效。反在事先何也。自贤至百工。皆下劝字。远人诸侯不可劝否。
先言其效。所以歆动之也。自贤至百工。皆是在内者。自我须尽劝相之职。故一例称劝。远人诸侯。皆在外者。匪我所职掌者。而只是往来交际而已。故曰柔曰怀而不以劝称。
 明善是格致也。诚身是诚意正心修身也。顺亲齐家也。信友治国也。获上治民平天下也。此一节可与大学通看否。
大学八条。固本于此。但信友获上治民。作治平看如何。
 博学之以下。门下以为决是子思所补。于何必见其非孔子之言欤。
以其文势陡绝而且不类。又不见于家语故也。然此何敢质。
 博学事物之理。审问其所学。慎思其所问。明辨其所思。以笃行焉。此尽有次第。而朱子谓无先后何也。
或问说五者次序甚详。而此云无先后。未敢知。然亦有虽不及问而不可不思者。既思而又不可不学且问者。朱子此云云。其是之谓欤。
 性以因气变者言。则有人人不同底。才以本然之能言。则亦有人人同者。此特言性同才不同何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31H 页
如此互相逃闪。果是看文字正法否。须当各就其所言者而求其主意。不当如是故难也。此才字只是材质之称。正指那气禀之昏明强弱底。
 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自明诚。诚明二字上下。莫无浅深高下之别否。
正恐无别。但两则字有缓急之别。
 章句所性。是君子所性之谓。所性而有。是惟圣性者之谓欤。
是。
 第二十二章尽其性之性。以本然言。人性物性。以气质之性言耶。
子思未尝说气质之性。首章天命之性。便是人物之各得底。
 第二十三章致曲。是用工上说。诚形著明。是就吾身上说功效。动变化。是就人物上说功效否。
得之。又须知形者内外之几也。动者人己之交也。
 第二十四章若非后世谶纬不经之甚者。则安有前知者乎。
或问已详之矣。至诚之知。理之显者也。谶纬之知。气之幽者也。理无不通。而气有时而窒矣。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而道自道。既是双关说。则当曰道者自行。且章句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心无用而理无本欤。
此非双关说也。盖因此实理之为物之自成。而人须去自道其道始得也。心指人心言。理指事理言。有此实心然后行此实理。故心为本而理为用。心者理之本。理者心之用。
 诚之为贵。谚释曰诚해욤을贵히너기나니라若曰诚을贵히하나니라则恐语顺。
朱子曰无是理则无是物。故君子必当实乎此理也。观此则谚解释为得。
 理本无停息无间断者。章句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小注谓实理之尽而向于无也。无停息无间断者。安得有尽而无底时节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31L 页
长平坑卒。亦由所得之理尽而然欤。
就公共统体上说则实理固无停息间断。而就一物各得处看则随其所得之分而亦自有合当尽时。若一物而长存则亦非理之实然者也。盖屈伸消息。莫不有所以然之理。惟其有此当消当屈之理。故物亦有尽而向于无矣。当此之时。所得之理。不复为物之所有矣。长平坑卒。此是气数之横撞处。非可以常理论。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所以成物时措之宜也。上文小注朱子曰诚者是个自然成就道理。不是人去做作安排底物事。然则君子成人已时措之道。不是去做安排底否。
诚者自成。是就实理上悬空说。至此成己成物而时措之。则乃而道自道之事也。不可一样看。
 体之存。非有外于用之发。则仁之体为知之用乎。仁与知。俱是性。此却以知为情何也。
克己复礼为仁。故成己言仁。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故成物言知。存诸己故谓之体。及于物故谓之用。各就其意重处言之尔。初非仁遗用而知遗体也。亦非仁局于体而知局于用也。盖道理活络。互相体用。有仁之存主者为体而知之流行者为用底时。有知之含藏者为体而仁之发生者为用底时。
 第二十六章上不言天地。而遽云覆物载物。似陡顿了。
尝疑此章或有错简。以其章首故字。非起章之例。而覆物载物。如尊喻所云。且不称于直作人德也。今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者为首节。以承上章诚者物之终始。而今夫天为第二节。天地之道博也厚也为第三节。博厚所以载物为第四节。诗云维天之命为第五节。仍以故至诚无息以下为第六第七第八节。而博厚配地为第九节。如此者不见而章为末节如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32H 页
何。
 不见而章。不动而变。章句谓配地配天。天是运动底。如何云不动。地是有形底。如何云不见。
不见不动。只是赞至诚者之无迹。而其章其变。方是配地配天。
 天虽有形。非若地之有质焉。有日月星辰所系之处也。且既有系则日月星辰之自为行何也。
天虽积气。而却于是气之中。有一定之经纬。如日月之有九道。星辰之有躔度。往来必由而无所违越。这便是有系也。系是关系之意。非缚絷之谓也。系乎天而自为行者。犹水之系乎地而自作流。人之系乎地而自成行也。
 上古之初。清气上积而为天。浊气下聚而为地。山不让土而成其大。海不择流而就其深。子思所言正谓此也。章句谓非积累何也。
寻常未喻。
 第二十七章圣道发育小注。朱子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当之。四时之生长收藏。岂可直谓之圣道。
朱子分明以生长收藏谓便是圣人之道不成耳。尊见无乃错耶。
 优优大哉。以三千三百而言。道之至小。以节文纤细而言否。
三千三百。便是节文纤细。统合众小。便是优优大哉。
 尊德性道问学。果有工夫之先后次第否。或谓今日尊德性而明日道问学。只当先尊后道。或谓静而尊德性。动而道问学。正当旋旋用工。何者为得。吴草庐谓朱子道问学。象山尊德性。门下尝以为不然者何也。
两或说皆非也。章句所谓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者。已尽之矣。车之两轮。焉有一轮今日一轮明日。一轮动一轮静之时也。但以二者做对待看则其用工亦有随所处而为先后者。涵养于洒扫应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32L 页
对之教。而方及于格物致知之学。先尊而后道也。穷至事物之理而从事于诚正之工。先道而后尊也。然毕竟是尊德性为本。而其所以道问学者。实为尊德性地也。方其存心也。知觉之妙。已自莹然。方其致知也。主宰之实。专一不他。则固未有一先一后之迥别也。象山之学。捐书废讲。专用心于养精神一路。似乎近里。故目之以尊德性。然精神非德性也。毕竟猖狂自恣。何有于尊德性哉。世岂有不道问学而能真尊德性者哉。朱子之学。物无不格。理无不穷。门人知旧讲辨不置。圣谟贤言。解释俱遍。故以道问学偏目之。然朱子之于平日一动一静。未尝不谨。深有得乎程子居敬之旨。延平静中之工。所以尊德性者至矣。而其斤斤于问学者。乃所以为尊德性也。吴氏阴尊象山。而欲援傅于朱子。为此似是而大实非之论。万世其可欺乎。
 章句私意之蔽。私欲之累。抑有别否。涵泳乎其所己知。似是致知。而属之存心者何也。
意是量度底。为私所蔽则便遮隔狭小而不广大矣。欲是攻取底。为私所累则便沉溺卑污而不高明矣。此其别也。涵泳非推致之谓。只是优游温养之意。所己知者。即道理之关于德性者也。涵泳其所己知底道理者。存心之属也。
 大小相资。首尾相应。许东阳说信否。
大小相资。许氏说当矣。首恐谓尊德性。尾恐谓崇礼。盖崇礼是于致知中有存心底工夫。有约礼复礼之意。故曰敦厚以崇礼。特下一以字。谓因厚以崇之也。崇与尊相应。
 朱子谓尊德性道问学。以其大小兼该。精粗不二。故居上居下。无所不宜。门下尝谓不骄不倍。明哲保身。似不属于上文何也。恐不须深疑。
大小兼该。精粗不二者。其究奚止于不骄不倍。以保身而已哉。此章内何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33H 页
尝有居上居下保身之意。而突然说此。果相接连乎。于心有疑者。不敢曰无疑。
 第二十八章论语则曰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今曰有宋存焉。记则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今曰吾从周。诸说之互有出入何也。
此或非一时之言也。不必一一相准。宋不足徵。不能證其详也。有宋存焉。略有存者也。幽厉伤之。衰周之礼也。吾从周。成周盛时之礼也。言各有当。不足相妨。
 第二十九章其或悖于天地。疑于鬼神者。其事果何如。且此四条。是至诚之道也。可谓之天道。而犹谓人道何也。
须识得不悖不疑者之如何。则便可反而知悖且疑者之如何矣。此章是自明而诚者之事。故犹为人道。
 第三十章章句因其一定之理。此对上句自然之运。则运当以气看否。地亦能运。何谓一定。下文持载覆帱。错行代明。亦可言自然之运。一定之理否。
地理如东西南北山陵川泽之各有定体也。此如腠理之理。非指形而上之理也。地固能运。然却是天气之升降致然。非地之自运也。况天运而地定。自是大体者乎。下文注陈新安曰上二句以天地之定位言。下二句以阴阳之流行言。此亦可以见一定之理自然之运。
 第三十一章舟车所至云云。孔子而在今世。世之凡有血气者。果皆尊亲否。
理正如此。
 第三十二章经纶天下之大经。是统体说。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是指的说。其吐不可一例作하며。恐当曰大经이니。肫肫其仁。语其实也。其渊其天。语其效也。则其仁之吐。亦当曰이여。三者是圣人大中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33L 页
至正之事。不倚于一偏也。章句所谓倚著于物。恐非本旨。
大经道也。大本性也。化育命也。此文语势。犹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均之为指的说。从谚解读为是。其仁道之至。其渊性之本。其天命之原。与上文一样。亦宜一样读。大中至正。便是无所倚著也。
 末章温而理何意。
人之温厚有馀者。鲜得条理分明。故此欲其温而理。
 远之近微之显。皆就几上说。而风之自。独以物言何也。
朱子以风之自。谓身之得失。由乎心之邪正。然如此则风为取喻之物。而非微远之直说例也。语类㽦录大雅录人杰录皆一意。而为戊戌庚子戊申所闻。独炎录一条。晚在甲寅以后。而曰知风之自。如孟子所谓闻伯夷之风之类是也。如是则风亦是直说。而只是风动风化之谓。亦只就几上说。下文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微之显也。不愧屋漏而时靡有争。风之自也。不显惟德百辟其刑。远之近也。如此看如何。
 室西北隅日光漏入何也。奥窔宧亦各有名义否。
上古穴居。有窍上通。以受日光。故及为宫室。亦开窍于屋之西北隅。以通日光漏入。不忘古也。奥深而燠也。主人所居也。窔之言交也。又户枢声也。此为出入之交而又近户也。宧养也。许慎曰室之东北隅。食所居也。李巡曰阳气起于东北。育养万物。故曰宧。
 此明德与大学同异。
此指明德之人。然德岂有二致哉。
 章句声臭。有气无形。有气则是形而下者也。无形则是形而上者也。此当如何看。
此形字是形质之形。形而上之形。是形迹之形。才有气便有迹。才有迹便是形而下者。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五 第 34H 页
此章通引诗以明之者。抑有深意否。
下学而兴发之。极功而叹美之。到此地头。总一篇而吟讽之。令人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