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3H 页
答朴贤叔(齐焘○辛亥)
惠然空谷之贲。久而何可忘也。所念惟贤秀之能立脚于此世。不为外至所摇夺。斯为穷道相倚之大。其阔然不续于仪辞之接者。不足为恨也。属玆天地翻倒。索然鬼居。盖不省阳界作何状。匪意得华宗委顾。致之珍椷。又复惕然而感。未知贤者所以亦不忘情于一物之丑者。果何由也。第其伤时忧道之意。牖迷警昏之方。恳恳乎溢于纸面。于此而尤可见仁人之用心如是肫切也。区区垂死。敢不稽首而奉持心胸。思所以周旋于馀日哉。如得终始不遗。继此而种种施钳槌则此生之幸也。惟贤者谅焉。类选之役。猥不敢下手者久矣。今得上庠君对同勘商。粗成编例。可因此重抄。然后乃加丁乙。恐似无憾。至若敬编已是成书。不须添足。便当付梓而公之世。岂不诚斯世盛事。但卷首之言。非愚陋弃置所敢秽佛。而尊谕既非一再。且被庠兄强督。竟不能牢辞。其无耻甚矣。然匪谓必用。聊以塞仁者之厚恳尔。惟捲弆之为佳。便以谒于立言之家。乃重道而光业也。幸惟裁亮。
答朴贤叔
每得书。辄叹辞致驯熟。意趣醇悫。玆可验夫所诣之精所养之正也。区区不胜倾向。斯世悠悠。吾党丧气。英才之不肯向前。是可忧也。如贤座则志立矣识高矣。可保无此患。惟进进不舍。是切区区之祝。钟废人也。无足为喻。性理之编。系是先先生一生受用之遗。而闭久巾箧。不曾与一世共之。岂非斯文之恨耶。今日之汲汲绣枣。固出于慈孙之血忱。而亦可见天意之或不丧也。谨此奉阅。略加丁乙。览至可谅裁也。弁语被庠丈苦要。漫此缀上。然只塞责耳。决不可溷诸卷面。此意已托于庠丈。想不至不采也。
答朴贤叔(乙卯)
四载而获十舍之音。有若斗水之沃焦喉也。以审愉节增福。学履加笃。慰幸可言。贤座才华文识。见推辈流。且有家学可典刑。苟加之意。其造于道也。若骋逸骥而历皇衢也。今犹有立志不牢。百方透漏之叹。认出于自牧之撝。然吾辈察理未精。制行未熟。恶得免种种透漏。此则可徐徐用力以补之。惟此一个志立得不牢。则万善靡所凭仗。不得不早早竖起。作插地干天底一条铁柱。然亦不由他人帮助。只在自家盟心誓神以自巩耳。在平常犹然。矧今风雨晦冥。百怪竞呼。不立得这个柱。吾惧其鲜不拖移而颠仆矣。望惟另念。敬编已属梓可钦。趋事之勤。但勿以此为能毕。且就其中实有所事。然后方无负乎家庭之遗矣。想在雅亮。贱状不足举似。谨夫当以所目者口之矣。谨此不宣。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3L 页
答朴贤叔(丙辰)
不忘于久要。有便辄相讯。厚意何以承当也。病懒不克时复。仁私不能不心谴也。淫雨乍霁。忽忽已报秋矣。更惟省事一直欢愉。潜居讲诵。日用益熟。示云躁言妄行。贤者而岂有是也。想反求密察于隐微之际。而若有不慊于心者。故引以自咎。要加讱谨之功尔。此处政好着力。其与役役于寻数之问(一作间)而簸弄玄虚。以资誇斗者。所得不己实乎。杜门却扫。固亦静养之良谛。而同志劘切。不可一例逊避。以自占便宜而终安于孤陋也。惟秉志不刚。此为可忧。然是则只在自办得不挠。非人所可与也。须主敬以立主宰。集义以养浩气。则久之志定。不患于摧倒矣。鋾未尝有一于是。而感问寡之眷。聊诵所闻。亦可怍也。大溪老人奄尔长逝天乎。后死者益无所聊赖也奈何。贱状衰惫日甚。谅非久视者。更不得一番清晤耶。临纸增慨。万万不宣。
答河文见(泳旭○孟子疑义○辛丑)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4H 页
齐人伐燕。史记以为湣王。孟子以为宣王。温公作通鉴。不取史记而取孟子。然则史记果不可取信乎。
考信于经传。此儒者之三尺也。况史记则后出。而孟子则是当时乎。读史亦当信其可信者。不可以此而连他事一切不信。
 语类闳祖录。论无是馁也。而引韩退之诗强怀张不满。弱念阙易盈。其诗意当如何看。
谓勉强之怀。虽用力撑张而不满。衰弱之念。虽有许多阙失而便自为足也。朱子尝曰上句是助长。下句是歉。
 淳录恻隐羞恶。也有中节不中节。不中节之恻隐羞恶。亦可谓四端欤。
此恐谓恻隐羞恶之既发然后处得事。或有过不及者。如大学五辟之类。非即其才发之端而谓有不中节也。记出未莹。每致人疑。
 不得罪于巨室章下。林氏引裴度所谓韩弘舆疾讨贼。承宗敛手削地。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之语以證之。窃尝疑韩弘之称巨室可。承宗乃唐之贼臣。何得以巨室称之乎。制其死命。专指承宗而言否。
弘承俱是藩镇重寄。故同谓之巨室。得罪于巨室则巨室离叛矣。承宗之倔强。亦因前此之有不服于心故也。韩弘亦非纯臣。有趑且观望之意者。至此而承命唯谨则制其死命。似当通看。
 尊中国攘夷狄。天之经地之义。所谓民彝也。中国而与夷狄为昏。则纲纪败坏。不可以为国矣。齐景公既不能绝于吴。则至诚以待之可也。不然则国亡身死之可也。辱身而与之昏。岂不为名教之大罪乎。孟子引此为顺天而存之證。恐不免可疑。
吴犹是至德之后。不比他猃獯之类。景公事若在可恕。孟子引此。但以證小役大弱役强之为顺天而已。非并其女吴而以为至善也。
 嫂溺援之以手。手援其嫂。非常行之经也。必反于经而行之而已。此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4L 页
汉儒所谓反经合道之权何别。
见溺必拯。爱物之常经也。拯溺嫂。非反经也。以手之权。所以通经也。所遇之境则非经也。而所全之道则便是经。所行之事则权之往来。适中于道者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事之当为者皆义也。何故必于从兄上言之。且君臣之义。兄弟之序。人伦之大关键也。而孟子以兄弟言乎义何也。
就人之有生。良知良能上言。莫先于事亲从兄。莫非仁也。而仁民爱物。皆从亲亲之仁推出去。莫非义也。而敬长忠君。皆从从兄之义推出去。此所以事亲从兄之为仁义之实也。这实字犹孝弟为仁之本之本。言有此实。方有抽枝开花也。以五伦言则君臣属义。兄弟属序。而以良知良能言则敬兄与爱亲相对而属乎义。盖仁义为人性之大关键。而以仁义配五伦则父子之恩主乎仁。其馀四伦。皆属乎义。而从兄为义之最初端也。
 
知之实。知斯二者。集注既有生意则其畅茂条达。自有不可遏者。所谓恶可已也。又曰其又盛则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知矣。窃以为畅茂条达。自有不可遏。则功夫已到极处。不可以有加矣。其又盛三字。恰似恶可已上面别有一段功夫。未知如何。
恶可已。如充实而有光辉之大。不知舞蹈。如大而化之之圣。亦略有分别。乐则生矣以下。只是说功效次第。自然相因而见。不是说工夫等级。工夫只到节文斯住了。乐以后。只是熟之又熟。自有此效。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集注谓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无不同。度之者。其或指后人之量度欤。
此与上无道揆之揆同。言先后圣之以道理而揆度事宜者同也。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当字义未详。
集注云尤以为大事。与旧说未足以为大事之意同。并训作为字意。如相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5H 页
当之当。
 春秋百王之大法。万世之通义。信非圣人不能作。孟子以晋之乘楚之梼杌。谓其义一者何也。晋乘楚杌。于春秋若是班乎。
其记载当时之事则一也。此谓鲁之春秋。以鲁史言。即下所谓其文则史也。孟子只云一也。何尝曰其义一也。下云其义则窃取之。此方说孔子所定春秋也。其文则一而其义则圣人之所裁酌也。
 孔子之泽。虽万世而不斩矣。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也。
孟子只是大略说。其间或有百世而不斩者。不常有。故不在所说。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窃疑故者已然之迹。则其本似是未发之性也。孟子曰故者以利为本。然则利是何物而可以为故之本欤。
利是顺利之谓。如率性之率。有顺无彊之顺。这本字不专指未发之大本。只是本然之意。性本善。故其迹之发见而善。以其顺性之自然也。如论性善而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是则故而已也。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以利为本也。
 朱子答程允夫书曰天命之性。通天下一性耳。性相近者。指气质之性而言。孟子所谓犬牛人性之殊者。亦指此而言。观此则孟子未尝不论气可知矣。盖犬牛人性。虽其理之不同。而其所不同者。因其气禀之不齐耳。理因气异。故朱子之言如此。然论其本然之性。亦岂外此耶。毅卿云闻于茶田则性相近。是本然之性。愚意若论本然之性则通天下只是一性。更无差别。夫何相近之有哉。其曰相近者。正指气质之性也。未知如何。
以犬牛人性为气质之性。则人物才生。更不可言天命之性。而所谓天命之性者。只指它人物将生。天命流行时言耶。寻常疑此书所云。与本章集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5L 页
注及中庸首章之意不同。无乃是未定之论耶。通天下一性者。谓所得之理俱是天理之纯善而无恶者也。就其同得此理之中而论之。有得之全者。有得之偏者。其偏其全。皆得于天之所命。而自有生已如此。人有人之本性。犬有犬之本性。牛有牛之本性。各循其性之自然。则人有人之道。犬牛有犬牛之道。岂可云性同而道不同耶。性之不同。虽因乎气。而所不同者便是性也。是以集注曰以气而言则知觉运动之蠢然。人与物若不异。而以理而言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以理而言。非本然之性而何。愚则以为杂气而言性。然后其食色贪饕之欲。人与物方始无甚异也。今以犬牛人性之异。为气质之性。不亦径庭乎。性相近。程朱皆以气质之性当之矣。岂容异议。钟尝与毅卿言偏全之性。亦可言相近。盖人之性全体则无不同。而其分殊之或仁多义寡。礼多智寡。人人不同。是可曰相近云尔。此一时偶见之旁说及者。非欲以此为相近之正意也。观此性字对习字说近远则此为气质性之发见者无疑矣。若谓其未发之偏全者则只可对情欲字说。不至稽延拖到于所习然后始相远也。集注所谓以其初之初。正指有生之初。赤子无伪之时。良知之或有分数。笑啼之或有大同者而谓之相近耳。
 告子生之谓性。与程子所云生之谓性。莫无不同否。
以朱子说考之则如此。私窃谓程子此言。所以斥告子之认气为性也。非真谓性即气气即性也。如何如何。
 孟子论才。只就本然上说。程子论才。就气质上说。朱子以程子说为密。愿闻其详。
是犹论性而以兼论气质者为备也。密谓详密也。毕竟是孟子之言才者。为才之本色。
 求放心注曰志气清明。义理昭著。可以上达矣。愚意求放心。亦是学问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6H 页
一事。而集注之意则恰似求放心然后可以学问也。且以上达为学问可疑。
恐错看集注意。且曰求放心是学问一事。亦非是。孟子之意。盖谓学问之道。固非一端。如博学慎思涵养省察持守力行克己闲邪居敬存诚。有此许多。而其为此许多者无他。皆所以为求其放心之地也。程子所谓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即此意也。集注仍推言其求放心之效。言心存则气清理著。可以上达。故学问者必以求放心为要也。非以上达为学问也。
 尽心章注尽心者。知至之谓也。知性者。物格之谓也。语类有两处说。知性者物格也。尽心者诚意也。恐与集注意不合。且心者人之神明。神明是何义。
语类中如淳录,砥录,谟录,贺孙录,道夫录。皆以尽心作诚意说。以初间之看作知至为未当。然集注未曾有此意。且以孟子本文言之。若以尽心做诚意则下文存其心养其性。不其语叠乎。恐朱先生初以尽心为知至。中间又看作诚意。晚而更寻前见。仍无改于集注欤。泳录曰吾心之所知无不尽。尽心也。至于知至而后意诚则存其心养其性也。此录在乙卯。而前五录皆己亥己酉庚戌辛亥所闻也。晚论之有定可见矣。神明只是虚灵知觉之谓。
 张子曰由太虚有天之名。此天字专言之天欤。形体之天欤。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则知觉非指气为言耶。知觉之说。终未归一。详下的训如何。
恐只是专言之天。性以体言。知觉以用言。合体用而谓之心。这知觉只是智之德专一心者。恐不可做气看。知觉固有以气言处。然此亦谓知觉之发于形气之私者。如人心之知觉是也。非谓知觉之实也。朱子曰知寒煖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6L 页
识痛痒。推以至于酬酢佑神。其大体皆智之事。又曰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知也。此方是说知觉之实。又尝曰横渠言合性与知觉。恰似性外别有知觉了。盖谓其未莹也。又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是天命之谓性。管此一句。就此而求朱子之意。其以知觉为理者审矣。
答曹晦仲(秉憙○大学疑义○辛丑)
 由是而学。是字指大学而言。兼论孟而言欤。
恐专指大学之次序。
 明德。心性情之统名。然具之应之。皆属虚灵。则明德主心言。尝疑虚灵。朱子以理与气合言。而此之虚灵单指理。则气不得管摄耶。且道既言具众理。则以理具理。果有是理耶。芦沙翁尝言如以目视目。
物知意心身。为明德之条目。则物知意心身之德。便是明德。如家国天下。为民之条目。而家国天下之民。便是民也。德者万善之总称。而心为万善之主宰总会。故章句以虚灵不昧释之。然其实则众德之光明纯粹。皆在所该矣。虚灵之合理气言者。以虚灵之发用。必资乎气之清澈故也。然专指其本然之妙则所谓道太虚。所谓太极至灵者是已。明德是道理之实得于己者。非谓气之得者。则此言虚灵不须兼气看。朱子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岂有形象。此则岂又不大煞分明否。虽其以理言而理未尝离气也。则气之为资者。不言而自在矣。但谓气之管摄则忒重了。管摄是主宰之义。以理具理。以一理而具众理也。理无形而神妙活络。故理具理理宰理。皆无所妨。形有体而拘于局。故目视目不得。芦沙说恐在可商。朱子尝曰性是太极浑然之体。但其中含具万理。此亦可以性为气否。若谓虚灵是气则下云气禀所拘。是以气拘气。真是不成说也。
 大学之道道字。如君子深造之以道之道。许东阳此说如何。
明新止三字。是以工夫言。故这道字以修为之方言之。恐无可疑。然而修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7H 页
为之方。亦只是当然之理。非有二样。如序文所谓教人之法。与孟子所谓君子行法之法。只是一串意思。
 止于是是字。是泛说。非专指至善而言。
是。
 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止字大全讲义作至字。恐当以此为正。若作止字则下不当复言不迁矣。未知如何。
古人为文。亦多有此等申复说。以致其丁宁之意者。如下所云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人欲之私。亦非尽天理之外。更有无人欲事也。
 天理之极。是万物统体一太极。事理当然之极。是万物各具一太极。吴新安此说如何。
在事之理。便是得于天之理。各具者亦天理也。吴氏说恐强分了。但上云事理。此云天理。以见事理之即天理。而照应上万事众理得乎天之意。所谓至善。即明德之极至处也。
 胡云峰云定静。事未来而此心之寂然不动。安虑。事方来而此心之感而遂通。此说如何。
胡说错认这静字做未发看。故有此说。与章句心不妄动之意不合。
 格物致知之释。两欲其以下。移物格知至之训。来释于此。训诂之体或有此法。而或者以为此格致之正训。而其为吐则曰物을格케此意如何。
上诚意之释亦然。但欲其以下。非训释也。言为此工夫者。欲其有此功效。使人有向望之意。以潜引得下节逆推之意。或说未敢知。
 铭名其器名字。宜庙朝赵重峰校正朱子大全讲义。册头书名。唐本作铭。或问又无名字。则此名字恐是板本之误。然按礼记说铭之意。皆以名释之。章句以名释之。盖有所本。且仪礼通解载大学章句亦作名。不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7L 页
应诸本皆误。未知何所从。
名字是。
 此以没世不忘口诀世예读如何。今谚解未安。
观章句既没世之言则盛见似得。窃疑没世之云。犹言终古终天之意。谓至于万世之穷尽也。似当曰世ㅣ没토록如作前王之身没则恐似意短。
 本末一章。与经文初无异义。而自来读者皆以为此但言新民之事。而未说到明德。故集注特言明德以补之。殊不知本文未尝不言明德。听讼末也。使无讼以下本也。使字正说明己德之意。其为说。盖曰先明己之德则民自畏服而自无讼之可听。若不明其德而先欲民之无讼则抑末也。观于或问可见。未知如此看如何。
得之。
 只释本末。而不论终始。或问云安知其本有是而并失之。然经文末二节。申言第三节而只举本末。则传只释本末而不及终始。其意莫亦本于此否。
亦得之。
 莫不有知之知。是全体之知。因其己知之知。是一端之知。小注比而同之。未知是否。
固然。然一端之知。亦是全体之用。非有两个知也。
 卢玉溪众理之体用。即吾心之体用一言。未知如何。窃谓天之生物。初无二理。人之理不异于物。物之理不异于人。冲漠无眹者。即吾心之寂然不动。而所以为体也。生人生物者。即吾心之感而遂通。而所以为用者也。然气禀拘之于前。物欲蔽之于后。是以于天下之理。或有所不能穷也。必其穷究到底。无所窒碍。方见得彼之体用。即吾之体用。君父者物也。当仁当敬之理。各在君父之身。然其仁之敬之则吾心为之用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8H 页
牛马者物也。可驰可耕之理。各在牛马之身。然其驰之耕之则吾心为之用也。以此推之。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此所以众理之体用。即吾心之体用。而朱子所谓心与理一者此也。然抑有一疑焉。格物者穷至万物之理也。万物之理。即吾心之理。则一物才格。万理自通。更何用积累功夫。知天之理则人之理从可得而知也。知人之理则物之理从可得而知也。所谓物格者。只是一时事。且或因此而只专求吾心。不求众物之理。而曰吾心之理云尔。则更何用格物工夫。此释氏所以守昭昭灵灵之识。而昧天理之真也。陆氏所以不以问学。而只欲守德性也。阳明所以但致吾心之良知者此也。温公所以能捍御外物者此也。因此一言。而其流之弊。或不至于此邪。然众物之理。各自不同。则虽穷白首而格之。日亦不足矣。延平所谓洒然。程子所谓推类而通其馀。所谓豁然脱然。朱子所谓一朝贯通者。将何缘得到那境界。此卢氏之说好也不好。请下一转语以教之。
所论已尽其曲折。吾心之理。亦自有分殊。岂容一物理到而万理皆通耶。天人物我。虽是一理。一焉之中。亦不无分殊。因此而知彼。因彼而知此。亦自有分数次第。未可一顿便贯于一也。卢氏之意。只是心与物一理贯通之谓。非如诸子之以物为外。而专用工于内照也。朱子所谓心虽主乎一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只是此意。心具万事之理。而心无著摸。故必即事而穷其理。乃可以尽心之理也。不可以心与物一理。而却就心上求物理也。卢说岂曾有此意。
 一物格而万理通。既曰虽颜子未至此。则与闻一知十所异何居。一数之始。十数之终。则就一事上自始至终。穷究彻底。所谓闻一知十也。万理通者。必众理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之谓也。其所异或如此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8L 页
似然。
 或问中心虽主乎一身一句。只说心之体。而遗却个用。理虽散在万物一句。只说理之用。而未说到体何也。其或互文而并见耶。抑亦管乎天下之理是用。理虽散在万物是体否。
心之存主为体。而实管天下之理以为体。理之散殊为用。而实赖一人之心以为用。此是互文以见也。若以管天下之理为用。则亦当以不外一人之心为体。若以散在万物为体。则亦当以主乎一身为用。恐不须如此看。
 巨细相涵。动静交养。巨细似是说理。动静似是说心。而玉溪谓巨属心细属理。动是格物静是主敬。如此则得无有内外精粗之甚耶。
玉溪说恐不可易。惟其相涵交养而豁然而贯通。浑然而一致。故无内外精粗之可言矣。若谓理与理相涵。心与心交养。则其为内外精粗而不可贯通一致者甚矣。
 
窃疑通天下。只是一理。初无表里精粗多寡偏全之可论。而补亡章云表里精粗。或问中如此说处。无虑数十。此皆何谓。其意不过曰随物之有表里精粗而穷其理。无不尽也云尔。非真以为理有表里精粗之不同。不审如何。
通天下只一理。理皆纯善无恶之谓也。善焉之中而有见于外而易见底道理。有极于内而难穷底道理。如小注饶氏说是已。理一之中。分未尝不殊也。
 穷万物之理同出于一。为格物。知万物同出乎一。为知至。吕与叔此说。似合于理。不知何所病而非之。
或问已详之。而更有此疑何也。
 皆务决去云云二句。上一句恶恶之谓也。下一句好善之谓耶。一说好善不如好好色。恶恶不如恶恶臭之心。皆务决去而好善如好好色。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9H 页
恶如恶恶臭之心。求必得之。此未知如何。
恐上一说为是。皆字是或问所谓凡其心之所发之意。善非一端。恶有万状。凡恶皆当决去。凡善皆当必得。
 大学诚字。与中庸异释。其义何也。中庸专是说善一边。故云真实无妄。大学兼善恶说。故曰诚实也。盖实于善实于恶。善恶虽不同。而其以实心为之则一也。观閒居章诚字可见。不然则与中庸异释。抑有说否。
一实字是诚字正释。无妄字。所以覆解实字也。妄是虚伪之称。閒居小人。若是实心为恶。则章句何以曰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须是道恶是合做底事而为之。然后方可谓实心为恶也。此已略论于今去答梁君问目中。可转看而驳惠之否。
 言此以结之此字。指何而言。指诚意二字而言否。
指德润身心广体胖而言。
 
自欺是细微处。閒居为不善。是大段为恶底。其地位大煞不同。语类皆如此说。而最末却都无分别言之。其曰閒居为不善。便是恶恶不如恶恶臭。厌然掩其不善。便是好善不如好好色。且曰如此看。文义贴实平易。坦然无屈曲。语类此说果如何。
僩录在最晚戊午。不啻丁宁。恐当依此看。但与君子之自欺。有精粗之别。然其为容着盖庇之意则一也。
 诚意是隐密处用功。是通表里隐显而为言。观意字则似是如上说。而语类有三数处如下说。未知如何。
表与显。固好善恶恶矣。而其意之发。未能真个十分好之恶之。便是自欺。诚其意者。用工于隐密。而要令隐密与表显无间也。语类所谓表里如一。谓里面之当如表也。非谓用诚意之工于其表也。
 传者初不言诚意在致知。如他章之例者何也。传之释格物。已释致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9L 页
之意尽矣。故其下释诚意。不复言致知之义。诚意别为一传。而释其意已尽。故不复言正心之义。此其势不得不然。然其释诚意。不以正心起头者。盖诚意则是自修之首。故特表而出之也。非如他目之带说过矣。又有一说曰知行毕竟是二事。故诚意章不连致知为说。诚意正心皆属行。然诚意非特为正心之要。以下诸条。皆以是为要。二说皆如何。
两说皆通。
 一有之一。犹言一向也如何。
恐只是四者之一。
 语类说有所之病有三。或事未来。先有期待底心。或事已去。又却留在胸中。或应事之时。意有偏重。或问与云峰说。亦皆如此。此果有所之正意欤。
恐当以方应事时偏系者。为有所之正意。其留滞也期待也。皆馀證之未化者。
 修身章结语独异于他者。承经文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否矣之语而然耶。抑作文之变例耶。
反结以应经文者。固是作文之例。然身与家相接处。设此反辞。以见身不可不修之意。是经传之有深意。不可只作文之变例看。
 脩身齐家是过接关子。故齐家章起头特加必先二字者此也。其家不可教二句。亦承经文所厚者薄之二句语耶。
似然。
 齐家第二节。集注是统释孝弟慈。抑单说慈耶。此盖与或问初无异义。而程林隐大学章图云此章集注后来改之。而或问未及改之。不知何所据也。
此只以心诚求之。以明上之人须于民之欲孝欲弟欲慈而不能自达处。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0H 页
当诚心以求之也。举慈以例孝弟也。朱子以此章为未说到推上。而或问言自其慈幼者而推之。故林隐有此云云。盖言使众之道。便是慈而以诚求也。非谓自慈幼而推之以使众也。
答曹晦仲(辛丑)
赖诸公夹持。跻壤蛊于阆风之颠。快豁诚如何。归来梦魂长绕于枫锦云海之交。一直好笑尔。前惠长笺。今始𡍩读。令人胸次浑浩。又是锦山顶上纵观沧海时光景。区区不任向若而叹也。圣人之言。固多端矣。其渊深天远。丝棼毛密。非一时意气聪明才辩之所可抟取而摸测。然要其归则不过是天理之当然而已矣。而所谓理者。又不是玄虚漭荡窈冥不可诘之物。乃在乎人伦物则日用酬酢之间。至微而至显。至虚而至实。无时无处无间断停息。人惟察识于切近据依之地。循蹈于平常云为之节。下操存涵养之工而收学问思辨之功。则熟久融彻。万理呈露。内外精粗钜细幽明。可一以贯之而无碍矣。不然徒驰心于高妙之域。想像于悬空之物。揍砌捏合于字句言语之末。以求所谓无声无臭之至者。则吾恐其怔忡流遁纷挐迫切。思愈巧而理愈窒。学益博而心益荒。积一生之矻矻。纵其到得通身流汗而悟。却只是不干我事。迩之不足以事父母。小之不足以数一钱。即何益矣。近时学者。往往为英气所使。不屑卑近。便欲超然于知命大化之境。而却不免规规衒奇于意见论议之上而止。此非细忧也。如贤者沉潜醇默。天姿固已近道矣。又加之以弗得弗措之功。将沛乎其来之若决矣。然而才思敏绝。习气掀动。疑若有不循阶级。径探一原之意。是宜反躬谛观。稍自抑下。以从事于行远自迩之实法者也。艳爱情切。贡此区区。而不计其僭妄。傥蒙恕察。岂胜荣幸。人物性同异。便成百许年来大争竞。此何补于持敬存省修身处事之大端耶。为人者但当先知吾性之最贵于物。而尽得个为人之道而已。率人之性则为人之道。率牛之性则为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0L 页
牛之道。率犬之性则为犬之道。才道是性。便是就气质中立名。虽其单指而亦只是气质中之所存底。虽其并论而又初非和气质而谓之性也。则是不必以单指并论。为同异之證也。其曰一原之同者。正是就天理大原上说。乃性之所自来也。不可直谓之性。至所谓异体者。方是性字地头。其曰绝不同。便是性之异也。有问于朱先生曰人与物谓之理同则可。谓之性同则不可。曰固然。又有问人物之性有偏全之异者。不知是受得本同。但做处不同。为复是受得本不同乎。曰既是不曾受得。自是不能做得。观此两语。便是人物性异之断案也。其有时而曰通天下只一性。曰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者。以其浑然纯善而无恶则同。皆具五常而无缺则同。非谓足万善而如一。具众理而为全。犬牛人性。初无分别也。盖人性则仁义礼智四者俱全。而四者之分。又各具四者之妙。物性则四者俱偏。而四者之分。有不能尽具四者之妙者。是以人则万善具足。而物则一善二善而足。谓之全而非大全也。谓之一而非至一也。五常皆具则偏亦全体也。纯善无恶则异亦一性也。但天之赋命也。非此多而彼寡。此厚而彼薄。然理无气外之剩理。气之全而理赋以全。气之偏而理赋以偏。绝无安排造作于其间。而受其全者为人而不可为物。受其偏者为物而不可为人。此又其一定不易之理也。太极固非分片破碎。而人物之得之者有万。则不害为万太极也。虽其为万太极。而浑圆端妙。各各充足。不相假借。不相凌夺。则亦不害为太极之全体也。若夫圣愚之别则俱得正通之气。而正通之中。有清浊之差尔。非如人物之大故悬绝。气体顿殊也。窃比之人之气如金而金有足色九色之别。九色而治鍊之则可以成足色者。以其气体本同而性亦同也。物之气如铁如铜。虽铁经百锻。铜施千磨。终不可以为金。以其气体本殊而性亦殊也。圣愚之不可与人物比并。此理明甚。岂贤者为此强难耶。钟之管蠡自知不足以与语此。而只因贤者举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1H 页
似。不敢以护短。其亦妄矣。惟朱子所谓同中识其异。异中识其同。可以尽其许多曲折矣。不审明者当复如何见喻耶。纸尽不宣。
  别纸
 大全缁布冠。只糊纸为之。无用布之文如何。抑或古者以三十升布为之。朱子尝言其细密难成。今之布极细者不过十五升。若以十五升为冠则有嫌于缌麻之丧冠。故只糊纸为之而不用布。其名不曰缁布冠。而曰缁冠者。以此故欤。
糊纸为之故只曰缁冠则似然。但此因温公之制而为之。非必为用布之难成而有嫌也。孔子已曰今也纯俭。吾从众。朱先生注之曰不如用丝之省约则丝以代布。亦非先生之所禁也。且中国布幅不比东布之狭。稍细其缕。自可为十六七升以上。不必有疑于缁冠也。第念冠以覆首。故经制有缨而无笄。今此撮髻而止者。乃古者庶人之缁撮笼发而上加台笠者。非经所谓缁布冠为士大夫之元服者也。
 缁冠武制是圆是方。据大全图是圆。然据家礼及大全之文曰广袤曰前后左右则又似方。此可疑。
既糊纸为材。坚硬可摺。而分广袤前后左右则其势自方。大全图武之两旁。亦似有摺转样。其似乎圆样者。作图之势。正面摹旁不得不尔。尤庵谓头圆故武圆。恐非大全家礼之意。况此缁撮。非可以容头者乎。
 缁冠武制前后四寸左右三寸。大全曰前后三寸。左右四寸何也。且上古缁冠之制。士冠礼贾疏详言之。但五梁之制。不知昉于何时。
家礼只言广袤。而广其两旁也。袤其两面也。大全之曰前后。谓两旁之自前角至后角也。曰左右。谓两面之自左隅至右隅也。实一意也。古者吉冠襞积无数。则想自天子以至士。皆有定数。如十二旒九旒七旒之差。而士可以止于五矣。故缁冠五梁。意其从前相袭。而别无明文。温公特著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1L 页
大全幅巾左带右带之图。似与家礼有异。疑大全斜缝向后而止。家礼则循其左边至于两末。此所以不同欤。盖斜缝向后而不至两末则巾幅析后。遂为两叶。其左右带之分图。恐是如此。其图一边斜处。即巾幅自前向后斜摺处也。然依家礼本文虽缝至两末。若结其带于脑后则似与大全图亦相合。
斜缝向后。亦谓至于两末。盖两末是后之尽处。则一后字足以该之矣。左右带之分为两图。所以明其自左看如此样。自右看如彼样。非谓其析两叶而不缝也。盖缀带斜缝而叠铺于地。则左带图便藏在右带图之底。不见其样。故于此须分图之。其两图之一边斜处。即斜缝向后而至于两末者也。以两图叠之则便见其为一缝而非析开也。
 深衣曲裾之制。缀于裳之右旁。然以丧服左右衽见之。其意只在掩裳旁际。而深衣之裳前后相连。无可掩之义。且缀于右而不于左。亦可疑。
先生晚岁。既不用此制。则今不必强究。大抵深衣之制。今古便成聚讼。苟欲讲求。请姑缓于注疏以下诸说。须先一直从深衣玉藻两篇上细心理会。如何如何。
 家礼云但不裁破腋下。然以深衣本篇考之。其曰袼之高下则袼是可高可下之义。曰上无下无则带是可上可下之證。非如袂之二尺二寸有一定之式也。家礼之不裁破。恐于经文本旨。容或有未之考欤。
鄙意亦尝疑之。
 家礼深衣之无领何也。或以为以大全曲裾一条当领。以大全所谓裳上之右旁者。谓缀于衣之左右旁。以大全谓有阙误。裳当作衣。右上脱左字。此未知如何。
裾之非领。字书可考也。疏家礼大全皆既曰方领。又曰曲裾。则是不可牵合为一。或说恐凿甚。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2H 页
首绖之制。仪礼及家礼。未有两股及纠之文。而我东诸贤两股而纠何也。按仪礼首绖要绖。只言苴绖。而至绞带始言绞。则非徒首绖不绞。要绖亦不绞矣。戴记注疏中。虽有首绖两股之文。然仪礼及家礼之意既如此。则似当以单股为之。且首绖象頍项。要绖象大带。頍项大带。本非相纠。则仪礼不纠。或是此意。家礼首绖仍旧不纠。而要绖则纠之。此家礼损益之义也。首绖单股不纠。环绖一股而纠。此首绖环绖之辨也。不可以环绖之一股。遽疑首绖之为两股也。未知如何。
首绖之象頍项。要绖之象大带。注疏家固有此。然钟尝窃疑之。缁冠之缺项。变缺为頍。遂谓冠下之别有頍项。已非解经之正意。设使冠必有頍。则丧冠之有时而去绖何也。要绖之象大带则妇人之有时而去要绖何也。无乃绖之为名。本取于拘挛罪人之义。以木曰桎。以丝曰绖。如徽纆之类。而仿以别施于有丧之人。用为凶忧之饰耶。这本是交纠之索。故经记更不言两股欤。惟虞后变葛而要绖用四股。则其前之两股可知矣。要既两股则首之亦不单股可知矣。檀弓所谓缪绖是也。单股而不纠则是散麻也。要绖犹有绞垂之时。而首绖之长时不绞可乎。仪节及补注并有如来谕之疑。而退陶先生已勘辨明正。今不可异议。
答曹晦仲(壬寅)
次第承九月十月两度惠书。所以倾与者甚厚。顾伪籍之锢。适足以贻贤者之累。窃以是恐恐而不能自宁也。天气垂暮。更请色养节宣。际玆增祺。课日讲读。以心以身。益见道理之不容不如此否。贤者妙岁着跟。志端而气毅。才高而识邃。又不肯为浮沉苟且取名誉于一时。惟发愤以求真是之所在。而心得而身行之。天之生贤者于吾山海夫子之家。其意谅非偶尔于今世也。区区期仰。曷有准限。示中胪列病證。认由于自省之密。人惟其不自省而自以为无病。故终至于病不可医。既自省而知其病矣。所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2L 页
自治者愈密。而一朝得快然以豫矣。虽病状万千。其治则槩不过操存此心而已。盖心存则得于知者。不由不行。汩于习者。不由不革。明生而惟理是循。不可系吝于一己之私。勇发而惟义是趋。不可自安于一念之惰。志定而无欲速之患。敬立而无难制之怒。盖心是万化之主宰。主宰常存则命万化而不失。四百四病之单方。讵有外于存心者。若言其如何而操存。则西山氏之一部心经。按之便在。只合即今下手。勿令间断。纵其或间断。惟旋觉旋操。久久不懈。自当有所至矣。岂贤者之已用力于此。而尚疑其有径捷简易之道也耶。况钟之口耳焉而不曾身心者。又何足以一二裨于切问近思之地也。学记之役。知已得黎约二老对同勘定。斯文可无憾矣。但编目既经前人分类。纵或有疏阙。亦且依他淘洗。以寓尊畏之义。恐自不害。今若依论孟通书之为则不其有专辄之嫌乎。人物性同异。鄙见前既云云。更别无说。玆复张皇指谕。要与烂漫。在平日固宜仰覆而请斤正。方心性理气之说。为世大禁。毕竟变及于服事。罪之以邪党。此时而更开口哓哓。曰此曰彼。不亦无耻之甚乎。以是不能有论白。望赐谅怜。只愿贤者之信物之理。不异于己之理。而思有以尽己而推及于物。又以信己之性。特贵于物之性。而思有以存其所异于禽兽者而已也。且熟复大全语类集注或问诸说。而究其语脉之彼此。审其旨义之各有攸在。而且考其早晚多寡之分而为之折衷也。临书黯黯。情不能裁。馀可意会。
答郭景阳(来坤○己亥)
悬想中忽纡惠问。审有慈癠弥留。殊庸惊虑。菽水寒薄。何以为养。药饵收功。只凭诚孝如何尔。事亲而不能自尽。学亦何为哉。此圣人所以必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者也。固知身担干蛊。无可讨閒以就学。只于日用之间。随时随处念念在道理上。不敢放过。此便是实学。望以此勉焉。钟少而败阙。老而追悔不可及矣。君辈可惩此而早用力焉则何其幸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3H 页
答郑养直(圭大○丁巳)
顷覆卒卒。未罄有怀。追惟怅惘。更惟日来。号慕罔极。不瑕致毁。遗草缮写。且已属笔否。凡文字贵精不贵多。人家应酬。固难删没。然亦不可拘于俗私而致憾于遗编也。病里迷瞀。往往有芟扫未尽者。须更烦具眼。如聚五及致崇一番勘整。乃可成定本。万望哀谅。前来小纸。可见读礼不废。如哀史有甘白之质矣。必须有节文仪则以释回而增美也。况继述之重。尤以履礼为急。望勉究而日践之焉。有叩不容无对。略陈在夹片。可照裁也。
  别纸
 礼记集说序谶纬。
中世以五经为经。而又有五纬之书。如诗纬书纬易纬礼纬春秋纬是也。其言皆灾祥符命之验也。是谓之谶。
 三领乡书。
疑元时赴举者必拣通明一经者。自其乡报闻于省部。然后方得赴。所谓乡书。即乡官荐报文牒也。
 帷簿之外不趋云云。
此所谓帷簿。非谓妇人之室也。凡大夫士所居之宅。皆有帷簿。所以遮障门内外也。所尊者既在帷簿之内。则其外为无人之地。进见者不必于无人之地而致敬故不趋。
 为长者粪之之礼云云。
粪𡊄通。扫除之谓也。少者之于长者。宜执洒扫之节。不必独于父兄而已也。岂可以此为厮役之劳。而羞为长者地耶。
 祭饭古礼也。今或行之则骇俗。
古人尚质。不忘其本。故每食必祭。人人通行。不以为骇。今时则伪滋而诚薄。每食而祭。反有嫌于渎神。举世不行而独自行之。亦近于矫。是以有骇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3L 页
俗之端。君子行礼。亦不苟异于时。其无大悖于义者。从俗可也。平日则不必每祭。若遇家宴乡礼宾客祭祀之仪则必祭之。似得参酌之宜。亦无亵渎之嫌。
答慎华国(瑀晟○壬寅)
大界若泡沫。转眄之顷。故人已不可见矣。幸得见其典型之克肖者。则一怆一欢。依然梦寐之更遇故人也。别来稍久。怀思旋切。昨因无何得六月十五日惠书。深感贤者之犹不舍于无状也。今已秋殷。更请启居清迪。门庑庄庆。随分看书。用力于道理之当为者否。是切期仰之忱。钟志气日颓。趱前不上。少壮怠荒。岂知此老大之悼恨耶。纸鱼之馈。前已辞谢。今复转寄何也。无便可付。只得领置。然私心缩恧不可言。第待更晤。合有谢罢。
答卞可元(贞植○大学疑义○壬寅)
 立极。即所谓皇建其有极者否。
是。
 六艺之全。虽非小儿所能一一尽究者。然其中易知易行者。亦自有许多可习。岂容八岁至十五。只晓名物而已也。小注齐氏说可疑。
齐氏亦谓非能尽究。则不是谓全不习也。
 朱子于庸序则曰虚灵知觉。此章句则曰虚灵不昧。彼以心之体用而言。此以心之全体而言。小注卢氏谓虚者心之寂。灵者心之感。此乃兼体用言何也。
知觉乃不昧之实。非有二物也。而彼从人心道心之发于知觉者言。故下知觉字。此以释明德。故下不昧字。皆兼体用说。而体用之合。便是全体也。卢氏之以虚灵分体用。则恐涉破碎。盖虚灵无间于体用也。
 传三章小注蔡氏谓敬止者。所以止善之本。以止为止之本。似非传文章句之意。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4H 页
蔡氏之意重在于敬字。特以本文之云敬止。故连说之。初非单指止字为止之本也。
 补亡章小注即物。如即事即景。即物之为言就也。而恐与即今之即有别。
即事即景即今。皆就意也。
 传十章皆曾子意。而此特云曾子曰何也。
意与言之分。
 自第七章至终篇。并释二事。独五六章单释格致诚意何也。
明善之要。诚身之本。不可不特揭之。
 五辟章小注钱氏谓六个辟字。似以莫知子恶苗硕。亦为一辟而然欤。
莫知子恶苗硕。乃亲爱之辟。非别有一辟也。恐六字之误也。不然无乃并第十章辟则为僇之辟而云欤。
答卞可元(癸卯)
便来致书。巧值纬繣。覆仪未时。歉恨曷既。仰惟日下。省履之嘉乐。课程之趱紧。一依书来时矣。是庸欣慰。钟日困冗忧。脊梁已撑不过。重以远人之频来索文字。苦拒牢辞。甚觉费力。思欲讨閒僻学禅坐。得恬养灵源。少免走作。而亦非易事。叹如之何。望贤者之及此少壮。惜取分阴。孜孜于日用之间。念念于本性之天。笃学力行。遵正路而勿歧。优游浸熟。见水到而渠成。则老朽之列于游从者。亦与有荣焉。是不任千万祝也。顷投诗草经义两轴。别无可评。姑依此为肄习资。不必恃以为定本。玆谨还呈。可照谅也。父丧中值母忌。不立主者之题纸榜以显妣。来说得之。不须更赘。帘簇寄惠。第当张挂荜户。日夕迓故人清风。将炎熇蚊蚋。其如予何。为赐甚厚。无以尚往来之礼。是则可惭也。馀冀益懋志业。
答权士安(明钦○戊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4L 页
雍然令姿。可记而若不可记也。岁月侵寻。川陆脩阔。人情亦易忘。不谓贤者犹不忘者存。惠以嘉讯。深致缱眷。方举世诟骂之中。而钟何以得此于贤秀哉。窃恐贤者之或收司于伪籍也。从审还栖故山。养老增绥。慰仰则极矣。但不言用工节度甚郁。来谕之相期于贱物者诚谬矣。然道理在己。本来具足。初非假借于人者。亦岂可专仰于他人哉。苟见乎此。自己行得。亦非难事。所患者志不立。苟志之立。食息行住。自不敢泄泄以放过。靡靡以颠倒矣。孔颜程朱皆基于一志字。幸贤者之先立乎此也。钟锡少日漫浪。老将至而无及。虽欲为贤者谋。自顾赧缩。言不得不讱耳。惟贤者鉴于此。自勉须及时。
答朴瑞中(凤和○癸卯)
钟孤陋不能遍交于四方之英秀。以是痴日甚而过日集。乃贤者不以一面之昧为少。辱先遣讯。倾倒甚厚。钟不识贤者果见欺于谁人哉。况推借之重。求益之勤。俱非钟之所敢承当者。秪令人赧缩而不堪读也。因循稽谢。忽已春晚。谨惟学习日裕。动用百宜否。知从大溪游。想所得不訾。然大溪之学。为世锢禁。恐贤者染却伪气。以妨万里之程也。又可以欲与无状者托夤缘之好。不惧夫讥骂之随其后乎。愿贤者之自爱焉。夹录所叩。不敢不对。聊此略陈若惠之订覆则幸甚。无缘一晤。临书耿耿。
  别纸
 胡氏论豫让曰真义士也。虽大学之道。无过于是。夫智伯之多行不义。而晏然不以救正。及其死而感善遇以殉。不过为侠流之行。今以义士许之何也。
但就其不怀二心。不冀后利处言。从前之不能正君。又当别立论。
 子房之请四皓。议者以为假四皓。其真假何以辨。
此后世好事者之说。未必有假皓。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5H 页
孔明是三代上人物。而曹丕之篡。不以声讨为急。惟以劝照(一作昭)烈称帝为先。此以董公之劝高帝击楚观之则不能无憾。
当时之势。与楚汉时有异。曹氏之能假义而得民心已世矣。以区区新造之蜀。遽难加兵于剧贼。而吴又党于曹。天下无向义之人矣。此所以隐忍姑息。以俟吾力之可仗而已。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宗社不可一日无主。劝帝即位。安得不急。
 关公在荆州数年。不遣细作。寂然无闻。终见欺于吴何也。
关公之病。在于轻贼。不遣细作。犹是小失。最是以武侯之知。而令关公守荆州。唤赵云入蜀。而江边之备已疏。又令关公向前伐魏。乃当日之大做错也。无乃汉祚已移。哲人亦迷欤。
 知大雾之作而取箭。则知东风之作而声言。借之以瞒公瑾耶。抑有借之之理耶。
大人之忠义至诚。亦或有感动天意时。非有奇术可以呼风也。知风之作而声言借之者。亦恐非武侯正大底气像。
 徐庶之为操不设一计。其义气可想。然其母之死由于操。操乃雠人也。如之何逗遛于操而不去也。
徐庶事窃尝疑之。想未得脱身之路。而赤壁事后。寻即病死耳。不然庶安得免忘亲从雠之罪乎。
 曹操击孙权于濡须。而荀彧不从。强为汉立节。夫操之为奸雄。何待九锡而后知之。东坡之盛称荀彧可疑。
彧既劝操以高光之业。而乃持难于九锡者何也。特恨其议之出于董昭。而已不得与其功也。既拂九锡之议。则为操所憾。空盒以辱之。则虽欲不死得乎。临死而乃欲假义以欺后世。吁亦巧矣。东坡公其堕于彧之术中哉。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5L 页
邓伯道弃儿。先儒已非之。而朱子之编入小学何欤。
只取其不忍于亡弟之绝嗣。而宁弃其子。事虽不可法。而其心则可法也。
 董生行鸡哺狗儿。果有理否。
虽禽兽亦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但被他气之偏塞而不能通。一遇仁孝君子之和气相感。则彼之气机稍转而本然之理。有时而自然呈露。何足怪乎。
 夫子诛少正卯。颜曾思孟之所不传。而程子尝以是策试。果何据以准信也。
只据家语而云。然未审其必有是事。
 天人理气之奥。学者所当审问。而今横祸方炽。不敢以此开口。然屋里私话。非比翻誊。则问辨之。亦不害道理否。
始学者只当即事而讲求是非。即心而察其善恶。克治力行。持守涵养而不已焉。则气质融化。义理渐自见矣。今人之才辨句读。开口便说天人理气。务欲突过曾子子贡以上。而其用心制事却颠倒汩没于利欲忮怼之场。此钟之愚窃所怪叹也。望贤者之姑致力于切己之当然者而已。设使有问。钟不能强其不知而以为知也。幸惟加谅。
答崔时仲(兢敏○丁未)
乔梓相将。慰我于楸下痛慕之辰。此意何可忘也。别来黯黯。怀不能裁。忽此新年。得腊尾惠柬。从审堂闱节宣崇卫。省下湛乐。志业加勉。甚慰甚慰。此世得硬驻着昔日脚色。保守了一线真绪者。盖亦难矣。风波㳽漫。七圣俱迷。寤寐兴吁。未知皓天竟如何也。然而剥极必复。以阳无可尽之理也。望以此自信。益劢素志。益励实行。颠沛造次。罔或踰违。尽于己而俟夫命。甚幸甚善。钟杜门吟病。百念销歇。更无可以为相爱谋者。耿耿一念。只这一事难以顿遣奈何。冠而字之久矣。今欲使我更祝。不已烦乎。异日面对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6H 页
可说罢。远书卒卒不能详其曲折。惟照谅是仰。便忙未暇另候于尊府可恨。待天气稍暖。或可一辱远驭耶。烦为白此恳焉。馀冀及时勉旃。以副区区之祝。
答崔时仲
时仲乎。吾病甚不能细述。君可恕谅。惠书可感。客秋书亦今才至矣。第谂省节有相甚慰。书意极荷相属之勤。而病思瞀乱。无以猝副可恨。但区区纸上语。何补于征迈自励之地哉。苟欲真个着力。自有圣贤遗经。道得无馀。便可下手踏脚。切实受用。即一生不可穷。又何须于陈人不怍之言耶。惟勉勉自玉。期不失付畀之本然者。而世间风潮。且可付之局外耳。如何如何。
答崔时仲
续续得相问。甚慰病思。顾困于酬应。不堪强笔砚。末由极意以覆盛念之相加。殊庸歉恨。恪谂春中。彩履增吉。浑节佳迪。及此无事。便可着力时敏。以资受用。作辍之患。固不能免焉。而此则以讲诵而言。若其实下工夫。实下体察。则一日十二时。应事接物。起居作息。无往非存心致知居敬集义之地头。夫焉有作辍之顷乎。惟其专以讲诵为真学问。故却有此云云。且今人不曾实心从事于此。每向人发好话头。叹用力之不专。患治心之无方。故为谦卑求益之态。然夷考之。亦只是一时例套耳。初非愤悱之发于赤衷者。则虽毕生自叹。毕生请益。何补于自家一毫哉。贤者可视此为戒。惟咬牙擦掌。向前担当。随处存心。随事制义。造次颠沛。一直以道理为命脉。则读书废书。不足为作辍之实。幸加意万万。无负此期勉之切。如何如何。钟老病垂死。区区一念。亶在于后生英秀。而却优游顾望。不肯真实下手。皓天其有忘于斯世耶。思之太息。神眩胡草。不能备复。
答崔时仲(甲寅)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四 第 16L 页
既不能趍唁。坐屈累然之容。此物其更有人情否。相怜之至。亦必有谅恕者矣。便中得惠疏。以审哀履支保。带下无显警。稍可慰释。年形似占大有。想昆季力治。不落人后。秋成之得。可保朝夕之馈。且以资十口之命否。能如是。尊公之目可瞑矣。尤可念者。兄弟一体。须以友悌为命脉。神天降监。其福当不爽。幸夙夜胥勉。毋忝尔所生。寔区区祝也。鋾夏初始起床。仍得邻乡诸友来集。消受炎景。差可支吾。今则皆已散罢。扶策无人。旋复颓塌。神思日铄。昏然若长睡者。大槩是就尽之候也。何足惜也。儿子痴益甚。提惺无术。亦栗里翁所谓天运也。谓之如何。尊公行治。孝子之录已备矣。不须重叠。第俟意思稍到。拟搆阡道一语。以寓幽明之衷。而志败气索。恒因循以延淹。殊切歉恨。兼以冈斋楣需。猥荷相嘱。而亦复逋稽。想寝郎君之已深诛其慢也。但此喘尚未绝。不欲遽自食言。幸徐贷而勿督过。姑任其自办如何。所询父丧中值母再期之何服。先儒不说及此。今不敢臆对。然以重丧中除轻服。必服其服。卒事反重之义推之。则为母之黪。亦当服于祭母之辰。卒事而还服重。恐亦情理之不可已者也。可广咨而审处之也。
答崔时仲(丁巳)
得一书。足抵一晤。且喜夫文辞之稍进一格。而亦可见用心之不驰孟浪也。仍谂寒令。棣节加祉。庇下匀吉。甚慰也。但所耕不至无收。所读属在何书。亦愿闻也。鋾神思筋骨。视往年更是别人。其存能几耶。儿患疥癣。乳孙苦轮證。俱极闷人。峡庄无秋。十口调度。益迫竿头。亦足愁也。文字之役。废绝已久。胸次榛塞。寻常记录。亦窒而不宣。所以于君之宿嘱。迄今不能副耳。恐终不能副而止。然或有好意思时。亦不敢忘也。谅只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