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1H 页
答李致三(炳台○乙未)
雍乎令仪。森乎在心目。梦寐不能去也。得此书来。青青子衿。犹或且流情于丑物否。感喜不可言。况谂堂闱增福。省学加懋。自馀艰关栖屑。无足以妨至乐。且得名师友日相周旋。其于进德何有哉。慰贺慰贺。钟远人耳。不能裨萤爝于万一。只切区区期仰之私而已也。大学条问。不敢当盛意。但谓贤者犹未熟究耳。幸继此努力。由表彻里。由粗达情(一作精)。期有以真知实得而躬蹈之。勿规规于小小文义之末而已也。略疏鄙见于下方。惟更惠以驳论是祈。方以匪分之招。惶惧度日。不遑详覆。可默会耶。卢郎寓才去一舍云。待其来此。可一番偕顾耶。气衰情弱。益不禁同志之思。强壮者想不知此怀矣。
  
别纸(大学疑义)
 序中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皆入云云。
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皆有承家拂君之责。故莫不入大学。众子则与凡民同。必俊秀然后方入。
 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贾逵曰子思作大学。又朱子曰经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则曾子之意。门人记之云云。
曰孔氏则所该广。门人及后承。皆在其中。经则夫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则曾子之意而子思记之。贾氏及程朱子说。实相足而无相反也。
 经一章释明德。注北溪陈氏谓理与气合。所以虚灵云云。
陈氏意兼指虚灵之资。故为说如此。然论明德之本体则非气之所得与也。盛见疑得甚是。
 古之欲明明德。特提古字何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1L 页
此夫子伤时之意也。
 朱子曰致知者。理在物而推吾之知以知之也。知至者。理虽在物而吾心之知已得其极也。看此则致字至字。既有次第间殊也。盖此二节有顺逆相反。而文体意趣则一也云云。
工夫则推极。故曰致。功效则已到。故曰至。
 经一章章末结之两节。上节则独举本而言。下节则兼举本末何也。抑或上节则结工夫。故独举本。而下节则结功效。故兼举本末耶。
才说本。便是对末而称也。分工效看。恐未必然。
 传二章章句释作新民。言振起其自新之民。然则不欲自新则必不能振起耶。其于无一夫不获之义。何有哉。
愚于此尝屡疑之。作新之新。似当依康诰本文解去。而章句却以民之自新释之。然则盘铭康诰两节。均为自新之新。而一章之内都无新民之新。此果何如。或问意却似不尔。幸细究而教之也。
 传四章所谓本末。指明德新民而言。则不得尽辞。明德既明而为本矣。大畏民志。此则新民而为末矣。结句但云知本云云。
大畏民志为本。不得尽辞为末。来喻恐倒说了。本是对末之称。上已言之。
 传六章此谓诚于中之诚字。以实心言之。则小人之为恶者。亦可以言诚耶。饶注谓此诚字兼善恶说云云。
愚于此从旅轩说。单指善言诚。盖诚是真实而无妄之谓。小人之为恶。果足谓之真实而无妄耶。中庸或问及语类诸说。恐或是朱先生未定之论。章句中却无此意。到下文乃曰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定论所在。玆可见矣。诚于中吐。当读曰이라사。
 传十章既是曾子之言。则一编元无曾子曰三字。而独于传六章称曾子曰者何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2H 页
传十章。曾子之意也。非言也。此一节独其言也。
 传七章心字既是虚灵底意。便就那心上有何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事哉。就使以此心字。谓心之用而曰心。则心之用便是情。(若中庸七情者是也)不曰情而曰心何也。
此心字该体用普说。而忿懥恐惧等。乃心之用也。情则直遂。心有运用。省治之工心为要。故不言情而只云心。犹下文心不在焉处。不曰性而曰心。
 传七章盖释正心修身。而第二节传文曰心不在焉。章句曰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看此则虽有身不修之意。而心字意亦在其中。然而饶氏独言此身不修者何也。
忿懥恐惧等。是说心不正。视不见听不闻。是说身不修。故饶氏剖析作双关说。非身之无资于心也。
 传七章第一节。既言心不正。而饶氏注谓此只是自身里事者何也。
四有所。是自己身上事。五辟是待人接物上事。故饶说如此。非认心为身而然。
 引康诰下章句立教之本。卢注曰本者明德是已。金注曰立教之本。说孝悌慈云。
仁山说较紧。
 尧舜帅天下以仁。桀纣帅天下以暴。所令反其所好云云。
好仁而令民好暴。好暴而令民好仁。果得乎。
 所藏乎身不恕。金注曰恕指求诸人非诸人者也。然则下句喻诸人者。恐不是叠说耶。
喻诸人者。统指求诸人非诸人而言。
 民之所好好之。许注曰民所好者饱暖安乐。然则民好饱暖安乐。则君亦好饱暖安乐耶。且孟子曰饱食暖衣云云。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2L 页
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之而不伤。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这便是民所好好之也。兴仁兴让兴孝兴弟。果是安于暖饱而无教者耶。
 有土有财之财字。与财聚之财。同欤异欤。
财岂有异。但有聚敛与制节之不同耳。
 引康诰下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此因财用而言。上文引文王诗下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此因好恶而言。此两段意恐似不同。而章句曰因上文王诗之意而申言云云。
民之好恶。多在于财用上。上之絜矩。专在于推其好恶之情而已。则得失之善不善。只是一串说。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章句曰上好仁以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此则上行而下从。自有次第矣。上文民之所好好之云云。
民之所好恶。好恶之。谓之以民心为己心则可。若谓下行而上从则恐似太直截。
 传之十章章首。或云所谓。而或不云者何也。抑或所谓者。直言而不云者。取比而然耶。
此纲条之分也。经文亦异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章。但释一目了。方是又释一目。如是方区别去。而自修身至平天下章。特释此一目。又叠释此一目。而每章首尾相叠仍者何也。
格致是一事。故自为一章。诚意是自修之首。故亦自为一章。而其实则未尝不首尾相连。故朱先生于第六第七章句。特言承上起下之意以补之耳。以下则并释两条。以见相承之本意尔。
答李致三(丙申)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3H 页
获书久不报。羁旅丛冗。宜在可恕。留原泉一月。颇得外来少朋友相乐。谓贤者亦当时时过也。竟不免觖然而止。气衰情弱者。不能不悬悬于梦寐也。久雨恼人。谨问春府公乡驾已旋。大节康顺。南沙信息。种种可慰。而燹馀爻象。今已帖然无他忧否。省暇对案。玩究日深。及此加勉。毋负知爱之望。如何如何。戴记条问。缘校勘事烦。不暇留意。今到昉洞。得数日閒。始乃披录入商。然山中却无本经可考检。强半是揣摸为说。不足以副若虚之盛意。其全不记得者四五条且阙焉。用俟日后就检本经看如何地。蔑裂五十年。至此疏脱。可惭且矜。望惠回驳。兼示新得。晚暮颠倒。专藉朋友之少壮者策励而维持之。如致三者尤岂可迈迈于我也。得失相订。长短相规。则岂独钟之幸也哉。贤知者亦不为无裨也。千万念在。馀当近晤。
  别纸(礼记疑义)
 卒哭乃讳。然则卒哭以前。可不讳否。
讳字从言从违。言语之间。或犯声称。而违避不道也。古人尚质。生事之日。不避言语之偶犯者。而既卒哭则神事之。敬而弥文矣。于是乎乃讳。如献武之生也。国人犹称具山敖山。而既卒哭则遂废二山矣。虽在卒哭后。犹有临文不讳诗书不讳之例。不似今俗之太苛。若其直举君父之名。则古人必无是理。不可以生卒而有异也。
 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降等则受。不然则否。然则尊者有为仆之道否。
为敌者御。便非降等。何至有尊者为仆之疑耶。古人之尊礼贤德。容或有亲为之御者。如无忌之于侯嬴。亦其遗风也。公子之御门监。岂可以降等论。
 事君无隐。君使射。不能则辞以疾。非隐也耶。
隐以谏君言。辞疾则辞己之不能也。此不可以相方。但古之士。自幼而已学射。习之于序。考之于乡。艺成而后仕。泽宫而拣祭员。蒐田而戒武事。当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3L 页
是之时。夫焉有不能射之士也。况可以立定此辞疾之礼。启人士不必习之路耶。此恐未可递信。
 祭事不言匈。注谓吉事也。然而忌日不乐。
祭之为吉。对丧匈而言也。忌者丧之馀。孝子之感时悲痛。非他吉祭之比。虽有乐事。焉得以乐诸。古者忌日无祭。但致哀慕之诚。至后贤方义起耳。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
不显谏。非谓不可直谏也。直矣而犹不失纳牖之义。斯为君子之善事君也。世或有矫情沽直。务以咈君心而彰君恶为事者。诚意未孚而激成风色。此皆未喻乎不显谏之道也。
 稻曰嘉蔬。可疑。
亦尝致疑于此。抑或有错简。恐合作韭曰嘉蔬。稻曰丰本。
 朝祥暮歌。孔子谓踰月则善。十日而成笙歌。乃不踰月。
祥以下旬则十日犹可为踰月矣。但念以子骞之贤。其琴犹切切而哀焉。则岂以夫子之圣而才祥十日。便能成笙歌耶。檀弓所记。大抵多难信。
 檀弓之免。子游之衰。为其讥人而忘于自失。
所论甚确。推此而可认此篇之多傅会杜撰也。
 曾子易箦。
此则寻常致疑而不能质者也。虽以性斋说通之。曾子之为大夫。经无可据。固难以一二外书为准。设或有是。以老大夫而处士之箦。不害为俭德。正犹去位之大夫。不可以无臣而为有臣也。何必以华皖之物。为得正之地耶。朱先生尝谓因仍习俗有是事。然曾子之圣焉而早悟一贯之旨。日加三省之工。想其日用之间。酬酢万端。无不曲当。一毫有歉。便已省认。那缘有习俗之锢。因仍而未化者耶。恐亦出于记者之傅会也。
 始死如穷。殡如求葬如望。练慨祥廓。与颜丁居丧之节不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4H 页
此则统言居丧之始终。彼则据颜丁所行而记之。故立言有不同。然皆因孝子仓皇陨迫之情。节而就其近似以立言也。文虽少异。其诚则同。
 大功废业。
废业谓废乐也。朱子谓是簨虡上版子。所以悬钟鼓者也。撤乐则废业而不悬矣。非谓事业之业。
 泣血不见齿。方氏谓君子于此。固不以为是。亦不以为非。
泣血三年。此诚孝子过人之行也。岂堪以是责之于人人耶。是故谓之难。此乃至诚所发。不由不然。奚暇论节文之中不中耶。未见齿一事。只是连上句记其实。所难却不在是。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出曰吾父死。吴氏谓门侧之客曰也。
吴说果无谓。
 有殡非兄弟。虽邻不往。曾子之齐衰而哭子张可疑。
曾子之于子张。抑视之以兄弟故欤。大抵朋友而居五伦一者。与寻常邻比有间。虽在哀疚之中。宜有一哭之往。曾子事之有无。固未敢知。然往哭恐未为甚失。但古者居丧。无出入服别制者。而既不敢释重制而穿吊服。只得以齐衰行。或涉径精否。
 辟踊有算。疏一踊三跳。跳与踊何别。
踊是用力跃上去。跳是略略离地。
 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何也。
体魄既藏。神气飘越。正当汲汲以安附之。故既虞于殡。又祔于庙。卒哭而便祔。正合于孝子汲汲之诚。窃谓虞而祔祔而祥而禫而祫。自是天理人情不容易之节次也。前圣后圣。恐无异同。只缘汉儒认祔祭为祔庙不复返之节。遂疑卒哭而祔为太遽也。故刱为殷练而祔之说。又假孔子之言以善之。然殊不知祔祭毕。主返于寝。初无太遽之嫌。如以祔庙不返为祔。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4L 页
则练而祔。犹未尽善。必待三年然后乃善矣。此篇杜撰种。种多类此。愚昧不敢知。
 孺子𪏆之丧。哀公欲设拨。拨果是绋也欤。
柩以车行。无事于绋。则丧不必设绋也。方氏因榆沈而谓以手拨洒。又似强解。窃意天子诸侯之殡其柩。下輴上帱。虑或有推移倾塌之势。故设拨以维持之。榆疑揄之讹。揄古与摇通。推移之谓也。沈则倾塌之谓也。拨是縆持之具欤。未敢质言。
 曾子,子贡入厩修容。刘氏说近是。
刘说甚正。
 祥而缟。是月禫。与中月而禫似异。
中月而禫。先儒亦谓是祥月之中也。但间一月。不害为厚。故家礼从郑玄说。
 
诸侯上大夫卿。下大夫五人。此言上大夫即卿也。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此则卿之外。又有上大夫。
统称大夫则卿为上大夫。大夫为下大夫。以卿与大夫对言则卿有上中下。大夫亦有上中下。由此言之。下段所谓上大夫。即上段所谓下大夫之为首者也。下段所谓上卿及中下。即上段所谓上大夫之上中下也。非有两般。
 士于君所言大夫。称谥称字。恶在其君前臣名。
君前臣名。泛言其礼当如是尔。士于大夫。有尊卑之分。称谥称字。亦所以敬君也。士既名士则大夫于君前。亦当名大夫矣。士名士大夫名大夫则通谓之君前臣名。
 世子綦组绶。孔子綦组绶何也。
窃尝谓孔字。是公字之音相近而误者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5H 页
扬休读为阳煦。
阳煦义似长。明道赞亦一意。
 麛裘绞衣以禓之。与孔子素衣麑裘之义不同。
麛之色无乃与绞称耶。观上下文狐青裘玄绡衣羔裘缁衣狐裘黄衣。莫不相称。岂独于麛绞而殊色也。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与国语不同。
刘氏说已明。
 显考谓高祖。今礼以考为显考。
祭法说自是上古之时例。如屈原赋谓伯庸为皇考。已与此不同矣。今之显考之号。虽昉于元时。而显是神而明之之称。仍系亲号而谓考为考。谓祖考为祖考。正合于名实。不必以祭法为准。
 庐墓有可證于古礼否。
藏形于原野。迎精而反于寝。神依于人。孝子不忍一日而相离也。故先王制礼。无庐墓之节。特以后来礼防淆乱。居家执丧。煞有难便之端。故自汉以来。往往有庐于墓侧。而以专其哀慕之诚者。此亦君子之所与也。若其无他兄弟奉奠于几筵者。而躬守墓侧。自便其持制之节。则非礼之善者也。
 深衣制度。
制度节文。非若义理微奥。专精而密察者。故容或有前人之未及照管处。深衣之制。百家殊说。不可为典要。然究其原则惟深衣玉藻两篇而已。其文简洁精当。无一字疏漏支蔓。而注疏家却添入了许多客意。渐与经文相远。虽以朱子明睿。亦因温公之旧而求之于注疏而已。不曾深致意于经文尔。则家礼及大全之互有异同。亦可见其未定于一也。座下既会作文看书之妙。须将两篇本经。读来读去。顺成文以解之。切勿添入所无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5L 页
论。混它正文。则自当知古者深衣之果如今制否也。此等处须先荡平了胸中。然后可与商订。第俟之无妨否。
答李致三(丁酉)
日前从花峡归。珍函坠敝箱已久。欢喜开读。审新年节度。愉婉增祺。修吉吉应。固宜如是。区区欣仰。第其推重失秤依前。是蔽于相爱。有此辟焉者。窃愿贤者权倚阁这一个浮念。只就实事实理上交修互勉。待它知益明而学益精。然后方始徐徐去看那丑差无状。果足以当贤者之推重与未也。钟不敢强聒分疏。惟是之俟耳。见喻心说。盖与鄙见大同。而亦或有不能尽乎人言之意也。钟亦何尝云气之有恶而无善哉。特其腾倒之久。禀受之杂。清者寡而浊者多。驳者众而粹者鲜。故凡有恶者。皆气之过也。理则纯善而已。方其静也。虽使挂搭在慝阴之上。其为纯善也固自若。真心之有时蓦发。亦非慝气之所可包蓄得住。则纯善之体。其不为邪秽所染可见矣。及其慝气煞重。挟发而横骛。然后方流于恶。虽非真心。而亦是心之客用。故放辟邪侈。亦不可不谓之心。而心之为兼理气者。亦以此也。然而既非真心则是乃假名也。吾心之本体在理。心学之究竟在理。则以心为理。自是探本之真名也。所谓气者则清而粹者。助此理而发挥。浊而驳者则据此理以克治之变化之而已。岂堪与公并倨如秦俗。引王导坐御床如晋主哉。气固非无资于心体。而不可把气作心体也明矣。理为本体则理为妙用。理固乘载乎是气。而主宰之实。在理不在气。则不可因此而谓离气也。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而所谓主宰底即此理也。主宰无间于动静。则又何患乎无用也。愚隘有见。不敢不暴于贤者。以更求驳正。幸细入商量。终以见教。其他太极动静七情混沦及鬼神等说。鄙见偶同于贤者。今可有恃否。但谓明德为理上推气者。命辞艰晦。猝难领悟。可更示其详否。盖气上政好推理。理上更安得推了气耶。远归劳惫。信笔胡写止此。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6H 页
惟冀恕亮。且或一者贲然。乍抒阻郁否。
答李致三
长夏周旋。深愧降辱之厚。而及此离析。更切悬想之勤。伻人致书。直由山社径返。以是不得登时领惠。而且失修覆之梯矣。但承归省欢迪。慰浣亡量。静屋观经。用志专一。太胜于群追逐役觚翰时节。甚为贤者奉庆也。粹质敏识。将之以不自足之意。其进何可涯也。且须向日用处点检。煞下涵养持守之工。其于名理肯綮。亦且体验而默识之。不必向人作争竞求逞于言辞之末。亦不可徇人毁誉。依阿俯仰于吾心之所不安者。而致害夫光明公直疏畅洞达之本色也。钟锡气衰情歇。自分无求于世。略见道理之不可以私意规取之。奈所知不真。行亦不能彊。正愿与贤友之刚毅笃厚者。相处以实心。相勉以实理。幸而至于毙焉之日而粗免为小人曰死者而已。其馀非所顾也。贤者其肯谅而勿外。凡此阙失之关及于听见者。幸勿惮一一警治否。不多食。鄙意亦尝谓指姜食者。而但不能如明者之推说集注。俾无牴牾若是也。获示甚喜。然亦须自我认会而已。不必阁废谚解。以寓尊畏前辈之意。如何如何。
答李致三
寒广凌兢。政不堪同人之思。伻来擎函。欣泻曷喻。第谂省事有不安节。是切仰闷。竭诚之养。宜奏不远之复。是又拱祝而翘待也。三馀用工。自当有随暇不废者。而行其所知。志慊而身泰矣。彼楚之咻。干我何事。然而人言亦可畏也。须常常自反可矣。自反而无阙。加勉而已。亦何怨于彼哉。如其有阙。亟改之不可缓也。他山之石。岂不可以为错乎。窃尝观世之一种人。其合下立心。要令一世道我好好。周旋于软巽之习。低仰于鼻息之吹。才闻人议。便自恇缩。变所守以徇之。善其色以合之。赌得万口之交誉。而其胸中却已猥酿愦眊。日就污秽。终不可与到高明光大之域矣。学以为己。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6L 页
乃费尽一生之力。奔走于为人。此果何状哉。吾辈当视此而痛相戒也。然而亦不可与彼作崖岸。惟力于在己者已矣。贤者于此。想已深会矣。钟平日爱人较切。不知其不足之在我。而有时作苦口于相识者。毕竟以此致有秋间诟诬之极。钟于是而知惩矣。更不敢向人作论说。引人入此伪学之党。然亦不肯以己之千金。易人之敝帚以媚于世也。今冬谢绝四方之欲来者。偏伏窔奥。温绎旧诵。亦自有濯旧而来新者。但义理无穷。关锁重重。正恐其日暮道远而看不透行不到耳。惟贤者怜之。旬间欲走丹丘。寒威甚怕。姑未可质否。则当有高寓一晋。可相叙也。正冀自爱万万。
答李致三
人海胶扰。一追逐未足奇也。惟是得书玩绎。最慰涔寂。但钟非知心者。意想抟量。只自惚恍。赖贤者屡回砻劘。亦已煞费探摸。要以濯旧而来新。然气蔽既锢。实理不章。昔人所谓心即气者。其谓如钟者流也。愧恨如之何。钟之谓心之统体合理气者。盖以血肉精神性情志意始终本末而统言之也。夫如是则无论真妄。其神明不测出入无时者。皆理之乘气而动静者也。更于合理气之中。直指其主宰本然之妙。则乃太极之一动一静。而非气之所得以并匹而摄贰也。所贵乎心者。一而不二也。真而无妄也。命物而不命于物也。一者太极也。而气则湛一里面。已不免三歧两截矣。真者无极也。而气则有时而伪矣。气不能命物而听命于理焉。则所谓本心真心之主宰者。理而已。然这亦非离气而独立者。即其前所谓合气者而剔拨为言。以明本然之妙耳。是其一合一分。莫不有精义之可推。实工之可据者。而先圣贤论此。亦未尝举此而废彼矣。尝观于天。彼苍然之形。辊转之气。显然有可指可名者。而若言其本天之妙。则程子尝曰天专言之则道也。朱子尝曰天即理也。今未闻有以是而訾程朱子之不识天者。则奚必于是心也。却如是大惊小怪。皋皋訾訾。把作一段经纪。其于存心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7H 页
理之实。都不肯着力下手。以求其至当之归也耶。钟之愚诚愿舍此姑徐。只冀即事讲理。用裕眼前云为。涵泳之久。自当有见。幸贤者之亦以为念也。
答李致三(己亥)
顷自南还。至屏山问贤者动静。咸以为无恙。顾归事卒卒。不暇晋叩。只谓得安信足矣。今承示有一病侵凌之语。旋不禁愕然以疑也。未知宿慎之或更燃否。抑别有新祟踵作否。湖医之剂。服之不效否。仍用他方有佳兆否。凉生稍久。想渐次轻健。已宽惟忧之慈矣。所恨者岁月荏苒。而英才雅尚。却不免病魔捓揄。俾不得自尽于惜阴之功也。论语疑辨。足见用意之精勤。愚卤何能赞。既承盛眷。不敢不相订。以资丽泽。逐条有所注于下方。惟烂商而驳惠之是仰。馀有所领悟者。亦勿惜一一开示。善与人同。岂非盛仁事。钟别无悰况可告。近见清人蔡尔康所著宋儒贻祸中国论。盖以宋儒之龂龂于复雠攘夷二事。谓非夫子春秋之义。而后世承袭。遂致今日中国之祸败云尔。天地混淆。人类之变为禽肠而兽肚者如此。痛叹如之何。亦将见其说之浸淫渐染于吾东。滔天之灾。不止洪水而已。其忧不可言也。愤郁之馀。适此临书漫笔及之。亦愿如贤者者之自励明道。得天下之不令终于沦胥也。
  别纸(论语辨疑)
 司马迁,杜预皆谓庚戌孔子生。公羊,谷梁皆谓己酉孔子生。公谷去孔子未远。朱子乃反取马杜何也。曰壬戌孔子卒。四氏无异辞。以卒年与寿七十三而推之。则生年之不为己酉而为庚戌可知也。
公谷盖以孔子寿为七十四岁矣。公羊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则曰十月庚子。二家有此异同。未可准也。左氏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孔子卒。而杜预以长历考之则四月无己丑。而十八日为乙丑。想乙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7L 页
己之字相似而误也。杜氏亦必以长历考生年。故以庚戌为断。序说则用史记本文。故亦从庚戌。然而明儒以长历考之。当以己酉为是云。未详孰是。
 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必以门当道。以基当德何也。曰道是人伦之所当行者。而积而得之为德。犹人之入门而修宫室之基也。
非以门当道。以基当德。谓此篇所记。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也。道是当行而其进有序。故以入门言。如由学习而至君子。由孝弟而尽仁道是也。德是有得。而无本不立。故以积基言。如孝弟为仁道及爱众亲仁之本。威重忠信为学与取友改过之田地。
 首章三亦字有义否。曰有激切意思。是劝勉之辞。
亦只是发语辞。其意若曰可悦者许多。而此之学习。尤岂不可悦乎云尔。下文两亦字同。
 
程子说上条重习之习知也。下条时习之习行也。而朱子谓伊川之说。专在思索而无力行之功何也。曰朱子所言。恐只是指上一条说。
看得是。潘谦之问程子二说。时复思绎。是就知上习。所学在我。是就行上习否。朱子曰是如此。观此则程子之兼知行说。朱子亦已论之矣。
 不曰悦在心乐在外。而必加主发散三字何也。曰若无三字。无以见从中发外底意。
是。
 程子曰非乐不足以语君子。而集注谓德之所以成。在学之正云云。而不及乐何也。曰学习悦成己也。乐则及人也。成己本也。及人末也。推本而求其所以。故不及于末也。
非乐不足以语君子。然所以成则在于学习而悦。盖其所以乐。亦由乎悦。不必以悦乐分本末。朋来虽乐。而所乐实在己。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8H 页
曷尝有孝弟来来字。栗谷以语辞看如何。曰四者内也。孝弟外也。来者自外入内之谓。不须作语辞。
来是语辞。而有在至之意。自外入内之云。恐近强辨。
 曾子三省。胡氏陈氏有闻一贯前后之辨。何者为是。曰只当以朱子彻头彻尾之训为定论。
甚是。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未学之前。何从而知当行之道乎。曰此但欲使学者知文行之本末轻重。非教人不学而先行也。八条何不曰修齐格致。四教何不曰行文。
此言弟子之职。只是从良知良能上实践将去。且旋旋以学问推致之。与大人之学圣人之教。不可作一例看。
 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曰子夏之意。盖谓是四者。非学不得。虽或诬以不学。吾不信也。吴氏将未学为真个未学。学矣之学。作虚赞之学。恐非子夏本意。
诚然。
 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古注也。而集注易以礼诚二字。胡氏说果得其意否。曰追远之以诚易敬。胡说似然。而慎终之以礼易哀。胡说恐不然。盖慎属于礼。
慎追字俱贴于尽礼尽诚面目。但胡氏推说他慎追字之本意。不可谓不合于集注之意。
 朱子曰和固不可便指为乐。然则敬亦不可便指为礼否。曰合言则礼者敬而已矣。分言则礼者敬之文。敬者礼之本。
朱子以此章和字。只是礼之用。故谓不可便指为乐。礼与敬亦些有分别。以仪节言则如盛论敬之文礼之本。以本原言则敬以心言。礼以性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8L 页
其斯之谓欤。斯指上文贫富之道否。曰文理似然。然子贡引诗。自是说学问之功。而不是说贫富之道。此斯字亦恐指学问之功。若以切琢属无谄骄。磋磨属乐好礼。则告往知来。便说不得。
朱子曰他意思阔。非止说贫富。盖谓处贫富之道及一切事。皆在其中。以知来为学问之功则可。以斯字为学问之功则偏了。此斯字该得已往与未来者。
 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沙溪以为得指贫而乐富而好礼。愚伏以为得指无谄无骄。何说为长。曰愚伏说似长。盖子贡有得于无谄无骄。以为自足。若乐与好礼则子贡姑未有得。
愚伏说似长。然沙溪说亦不可不念也。两说当并存之。盖此有得。在义理无穷之下。则槩谓一切事皆如此。非专指他无谄无骄。但无谄无骄。亦在其中。非专指他乐与好礼。但乐与好礼。亦在其中。子贡姑未尝有得于乐好礼。而集注之谓虽有得。亦含假设有得之意。非专指已得也。
 集注相为终始。或德礼始而政刑终。或政刑始而德礼终否。曰德礼本也。政刑末也。若谓政刑为德礼之始则不可。如意必为始。固我为终。而集注亦曰相为终始。
看得确。
 从心所欲。圣人气明故心明。凡人气昏故心昏。或昏或明。在气不在理。以主宰而言则圣人之心亦气也。曰圣人之心。浑然天理。岂气之所得而与者乎。
心非无气。气惟顺理。故圣人之心。体即道用即义。浑然天理而气不须言矣。
 无违。恐其失指。则何不直告懿子。曰既不愤悱。更何启发之有。所以不直告也。然而圣人爱人。不欲其终不晓。故语樊迟欲其得闻。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9H 页
愤悱之云。恐说得深了。无违字阔。使懿子受用。自足为孝。是以不更告。终不若以礼之为切于三家。故更语樊迟以发之。此圣人爱人之心。有加亡已者也。想樊迟与懿子密。而且意迟之事亲。亦有不以礼处。
 记问之学。学记注记诵古书。以待学者之问。此说何如。曰恐只是规规于记诵采问之谓。
意顺。
 学而时习之学。知较重。学而不思之学。行较重否。曰那学字知行均。此学字专属行。
问者之云。恐亦可通。此章学字。非专以行言。陈北溪问思而不学则罔。此学字似主于行。朱子曰此学也不是行。问学字义如何。曰学只是效。未能如此。便去效做。问恐行意较多否。曰如未识得这一个道理。便去讲究要识得也是学。未识得这一个书。便去读也是学。未晓得这一件事。去问人如何做也是学。学只是身去做。思只是默坐来思。此是己未最晚说。集注习其事。亦兼知行言者。
 攻乎异端。略治己害。何待专治然后有害。曰欲究其是非。定其从违而专治。则后虽非而违之。亦害矣。不若从初远之之为无害也。
司寇之究覈狱情秘巧者。亦可谓有害乎。此章常患难通。只以异端字看作百家众技之流则似得。为说甚新。不敢张皇。
 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治自是攻以工为可乎。曰以攻作工人。不成文理。当作工夫之工。
非谓以工为攻。言其工之所治谓之攻。若作工夫之工则周礼本文。正指工人之工奈何。
 学干禄。胡氏以为本文无问字意云云何如。曰不然。凡言问者。以其所当问也。凡言学者。以其不当学也。而非不问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19L 页
问者疑而问之也。学者就其事而请学也。大同而小异。胡说固未妥。盛论亦恐强凿。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是相劝为善否。曰不惟相劝。亦各自劝。
劝是兴慕勉力之意。
 奚其为为政。奚字中已包得何必居位意思。
此得集注意。然以本文看则似有可疑。盖问者曰奚不为政。而答之曰奚其为为政。则两奚字似无异同。恐若曰是孝友于家。亦即为政。奚必其为为邦之政也。
 成王之圣。必不赐周公以天子礼乐。此何故。曰可疑。或谓此见于礼记。出于汉儒杜撰。其或然欤。
诚然。
 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然而有有本无末者何也。曰谓得其本则其末渐可学而在其中矣。
以本中之所具者言。非谓渐可学而在其中也。其无末者。乃著见施为后事。
 冉有从季氏。是从政欤从心欤。曰从季氏之心也。
从只是从顺不敢违之谓。谓季氏所欲为之事。冉有从顺之而已。
 既曰岂不知不可告。又曰安知不能救何也。曰合下知其不可告。然不可告而不告则尽己之道蔑如矣。尽己之道在于告。则告之而已。不可救在彼。何计校之有。
以其从季氏观则冉有固是不可与语此者也。然以事理而言则亦不可谓冉有都无能救季氏之失之道也。
 素以为绚。人所易晓。而子夏认以以素为绚。岂以文学名而如是儱侗哉。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0H 页
今若有为文者曰白以为采。今之人将不疑乎。古人白直。于其可疑则疑之不讳。
 杞不足徵。语解释以杞에。庸解曰杞ㅣ孰胜。曰语解较胜。栗谷,愚伏皆谓杞를。未知其必然。
杞宋之文献不足。自是杞宋之不足也。集注亦言二国不足取以为證。推此则庸释恐妥。
 祭如在。盖古语也。而祭神如神在。孔子解古语之意如此。曰可也。
问者之云。恐不成文理。
 如朱子吕氏说则当曰君使臣以礼하며。如尹氏说则当曰以礼면。
集注之各欲自尽是正意。吕尹两说。皆馀意之演。故在圈下。
 集注谓或人疑不俭为知礼。然或人方疑器小而不得其说。必无径疑不俭之理。盖知礼者之操迫要约。有似乎器小。故以知礼疑其为器小也。曰固可疑。
鄙人亦尝疑之。
 吾何以观之哉。观其居上为礼临丧之道否。曰集注以礼敬哀为本。又以行对本而谓观其所行。则所观在本之外也。既无三者则以何者而观其他哉。
所谓所行者。若居上而条教法令之施。为礼而威仪进退之节。临丧而哭泣擗踊之数。非谓在于居上为礼临丧之外者也。
 观过斯知仁。非以过为仁。特以过知仁尔。
以过知仁。话头亦恐太迫。曰因其有过而亦可知其仁否如何。
 朝闻道之闻。非闻而知之。即闻而得也。
程子所谓诚有所得是也。闻便是知。知便是得。此处不可分知得为两截。
 怀德君子。较成德君子。有优劣否。曰成德者。己与德为一。何怀之有。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0L 页
怀德。朱子谓自安于善。谓存其固有之善。恐与成德者。不必差殊观。
 放于利而行。乃所以放于害而行。欲利于己。必害于己。岂特害人而多怨而已。
说得警切。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于此不曰忠恕。而必以仁恕言何也。曰仁者忠恕之自然。圣人之事也。推已及物之恕。学者事也。相对言此。以明圣人与学者忠恕之别。
是。
 不远游游必有方。是虽或远游。游必有方之意否。曰下游字近游也。
游必有方。这游字。便接得不远游之游。恐只是远游之游。如朱子所谓或有事势须当游。亦必有定所者也。观或有字。可知其于不远游常法之中。或有不得已当游之事。若指近游则其文当曰游近必有方乃明。辅氏所谓近游亦当有方。乃馀意之补足者。
 避嫌者其心先不好了。虽外面不为此事。其不好之心自若也。故圣贤无避嫌。以是非为从违而已。
程子只谓此等当为处。故为避嫌者。若瓜田李下之嫌。圣贤亦所当避。礼之别嫌定疑。皆是因其合避者为之节。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何以此谓闻之而叹美。曰此虽知亦问之意。盖谦辞也。
始得闻之。故叹其未可容易得闻也。恐不是谦辞。
 张子独以居蔡祀爰居为不知。而不及于纵逆祀何也。曰此二事谄渎鬼神。纵逆祀则逆乱鬼神。非谄渎也。张子之言。只为谄渎而发。
朱子以三事谓皆是谄渎鬼神之事。不可以纵逆祀。谓非谄渎也。特以居蔡祀鸟二事。是惑于鬼神者。故于此并言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1H 页
武子之不避艰险为愚。比干则当避艰险否。曰不避艰险。朱子意也。程子则以沈晦免患为愚。故以比干为不当愚。程朱说不同。何可相證。
集注所谓不避艰险。卒保其身。以济其君。即程子沉晦免患之意也。盖于艰险之中。能周旋成事。而不自表暴。所以为不可及之愚也。朱子曰人当武子之时则为武子。当比干之时则为比干。执一不得。
 浴沂便是尧舜气象。以子路为亚于浴沂。则是以子路为亚圣也。曰子路粗俗。程子此言。非论全人。只论此与朋友共之一语。
但以其志观之则可见其如此。何必以事为之或有粗野者而论于此哉。如以全人言则浴沂者亦何尝便如尧舜。亦何尝可谓亚圣。
 分明天地气象。或以天属夫子。地属二子何如。曰只以天地全属圣人。有如人先看得小物。后却看得大物。便认其大如甚物尔。
甚得。
 
居敬而不简者。气质之偏者。居敬则自简者。合下姿质好者也。朱子因仲弓本意。做两事说。程子则就姿质好底人看做一事说。所以推广本意。
朱子曰伊川说有未尽。又曰只说得一边。又曰是有些子差。但自不相害。观此则可知程说之非正意也。若以姿质论则亦有能简而不能敬者。非独不简者之为偏也。
 好学论先言得五行之秀。后言五性。此气先理后欤。曰非也。但说时不可不如此。
做这人须是五气做成。故先言。正犹中庸章句之曰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也。
 中庸四情。指发于义理者。好学论七情。指众人发于形气上事者。
此七情自五性竖说下来。直指其中之动。以见凡情之发。莫非性之动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1L 页
并包义理形气之情而为言。非就分开处单指一边者。然终是气机较重。故有炽荡之戒。有约情之训。
 他处皆云冉求,冉有。而子华使齐章独称冉子。此必冉求之徒所记也。
似然。
 其心三月不违仁。谚解以仁本自在而心有出入。故释以仁에。然程子曰心岂有出入。心亦自在者。谚释可疑。曰谚释果误。集注谓无私欲而有其德也。可见心有其仁。非仁有其心也。倪氏以或问为未定。而语类为定论。愚则以语类为未定而或问为定论也。当释以仁을。
程子心无出入。当作一格论。非可搀引于此者。朱子或问成于丁酉。而年谱以为不复釐正。去就不同。语类说多在晚年。而其最晚丙辰曰仁犹屋心犹我。常在屋中则为主。出入不常则为客。此则又大煞分明。不可以此为未定也。但谚释则当从盛说。可谓失于旨而得于辞也。
 
亡之命矣夫。栗谷沙溪皆以亡作死亡之亡。谚解作有亡之亡何如。曰谚解与退溪说同。集注不应有此疾。正是有亡之亡。
是。
 颜子之乐贫乐道。既皆非是。则所乐果何事。曰谓乐道固不得。然就道上自然有个乐。
就道上三字。亦似未妥。只云身在道中如何。
 损有馀补不足。陈氏谓损史之有馀。补质之不足。此说如何。曰恐不然。文有馀而质不足则当损文补质。质有馀而文不足则当损质补文。
得之。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是兼资质工夫说方得。南轩之专以材质言可疑。
南轩所谓材质。亦该其工夫所造者言。程子曰中人以上以下。皆谓才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2H 页
亦是此意。
 先难后获之上。特加仁者二字。而务民之义之上。不下知者二字何也。曰偶然尔。恐无他意。
是。然窃疑仁者二字是衍。
 吕氏说当务为急。务民之义也。不求所难知。敬鬼神而远之也。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先难也而不及于后获何也。曰先难后获。只是一项工夫。先难则后获在其中。
是。
 程子曰体仁智之深。朱子曰体仁谓人在那仁里做骨子。似当仁为人之骨子。而今却以人为骨子何也。曰德仁之体也。爱仁之用也。德成于内而爱成于外。人之一块形肉。顿没在仁之里面。人安得不为骨子。
只是人在仁中。混做一团之谓。今以德爱分内外。而谓人在其里则穿凿了。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圣人辞气若是迫切何也。曰子路合下有粗粗固执意思。今不如是警切。则不能解其惑。虽欲不迫切得乎。
此章之义。常患难通。
 必也圣乎乎者。疑而未定之辞。谚解圣乎뎌。此决辞也。与集注有异。曰果然。当曰圣乎아。
以集注及语录诸说之意推之。则似当曰圣乎ㅣ나。
 梦见周公。如其真梦则圣人亦动心也。恐圣人必无真个是梦。
夫子盛时。欲行周公之道。若将于吾身亲见之。至老不能行也。则遂叹云今虽梦寐之间。复不可见周公也。言不可见周公之道之行也。今人言意虑所不到。亦必曰梦不见底事。
 有固必则未能无欲。而谢氏谓子路非有欲心。而未能无固必何也。曰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2L 页
此欲字乃私欲之欲。
似然。
 三者皆虚夸之事。此以事言。而张子曰有恒者不二其心。此以心言何也。曰二其心故二其事。
得之。
 集注谓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圣人为此说时。有此许多计校否。曰圣人说话。自然中节。但以他人观之。若有此计校。
集注云云。是但言其道理如此。
 文莫吾犹人。虽威仪言辞之文。圣人岂得与人同乎。曰此本夫子自谦之辞。谢氏因本意亦轻轻地说。向外面过。则威仪言辞。亦有略略与人同者。
得之。集注只作言辞之文。
 
实始剪商。即推本得天下之由而言。非太王实有是志也。曰推本之说。已为朱子所不许。然太王事终觉可疑。
诗集传却以推本为定。书武成集传亦然。当以此为定论。太王迁岐。在小乙二十六年。而小乙之次高宗之圣享国五十九年。其子祖甲亦贤君。此时商道鼎盛。岂得云寝衰。况有可剪之几乎哉。
 曾子言曰集注言自言也何谓也。曰不待问而自言也。故集注以上文问之之问。为问疾之问。
是。
 程子以辅幼君摄国政。临大节而不可夺。皆作节操看。朱子则分才与节。何者为长。曰朱子欲以解君子之意。故欲分才德。旋觉未贴。故更把节字换德字。莫如程子说之明顺。
可以托可以寄。非有才者。不堪当也。有是才而又有是节。然后方谓之才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3H 页
德兼备之君子。集注说不可易。特所重在临大节一句。故引程子说于圈下。以见其所重处。
 无规矩而难立。隘陋而无以居。立即所谓立天下之正位。居即所谓居天下之广居。
立只是硬立得不仆底意。非专为立于礼说也。居如居业之居。非我居之谓。
 唯尧则之。集注不作法则之则。而作平准之则。然则孔子之宪章文武。果劣于尧否。曰尧孔非有优劣。但尧得位而行其道于天下。故谓与天准。孔子不得位则但宪章而已。
以德言则孔子亦与天准。
 多能非所以率人。率读作律如何。曰率领也。
导率之率。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辅氏谓何往而不善何如。曰集注及谚解已明。此臧字专指不忮不求。而下文何足以臧之臧。方始普说也。
何足以臧。指终身诵而言。非普说也。盛论既遵集注。不敢他议。然不忮不求。便是善。孰有以不忮求为不善者。诗人以为善乎。
 杨氏说知为己。便可与共学。故下则字。学足以明善。乃欲适道则不可不先去明善。故着然后字。以下仿此。
大槩是。
 集注君子谓孔子。苏氏谓不特孔子事。当从苏说。
愚意尝以君子之君。谓是孔字之误。
 脍不厌细集注谓脍粗则能害人。又谓非谓必欲如是。既知害人而不免或食之可乎。曰可疑。
诚可疑。鄙人尝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为语如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3L 页
尸谓偃卧似死人。尸本仰卧。而今谓偃卧何也。
偃即僵卧之谓。非倾侧之意。
 回也非助我者。胡氏谓真以助我望之。此乃退托之辞否。曰圣人无我之心。安知不有望于颜子。
非必望其助我。而亦不为无助尔。
 谓由也不得其仕则可。今谓不得其死。是死于不当死耶。曰不得其死。只谓不得考终之意。非谓不当死而死也。
仕于不当仕而死。非不得其死乎。
 集注曾点以冉求亦欲为国而不见哂。故微问之。盖夫子之哂子路者。特哂其不逊。非哂其欲为国也。则曾点之问。似非集注之意。
想曾点以夫子所谓其言不让。作子路之直言千乘之国看。故便以求赤之非邦为问。
 
盖当言之于既为之后。而既不能为则不可言。故曰为既难矣则言之得无讱乎。其正意恐如此。曰此意似然。然不可舍集注。
以其不能为而讱之则果足为仁乎。问者说甚害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此其语仁知之用。而遗仁知之体何。可谓包含无所不尽乎。曰言用而其体自包含在中。
此不必言体用包含。盖谓爱人知人之不相悖。而举枉错直之如子夏所言也。
 程子谓一心可以兴邦丧邦。只在公私之间。仲弓之言。是私心之可以丧邦者否。曰仲弓非有私心。但不如孔子之大。程子因此推说以警学者。非以仲弓为有私心也。
仲弓固非有私心。而但己所不知。不敢举者。便是蔽于有己之私。孔子之大无他。只是不为私所蔽尔。才有蔽。心便小了。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4H 页
樊迟不得位者也。以得位之事责之何也。曰得位之事。当学之于不得之时也。
学焉者。学大人之事也。
 寄以三事。辅氏以父生师教君治为三事。或以庶富教为三事。孰长。曰或说为长。盖父师不可当司牧。
庶属生之。富属食之。教即教之。这便是父君师之事。非有二也。司牧者所以主张此三事者。寄以三事。不为无理。所谓元后作民父母。所谓作之君作之师是也。
 若是其几之几。不几乎之几。朱子皆以期当之。语意若相反。曰不几乎。之几。当训以近。
上下几字。当依集注作一样看方得。
 虽贱役而尤不可以无常。尤字不衬。曰沙溪谓尤当作冗。古犹字。当从。
甚是。
 不占而已矣。张陈谓不待占决而知。杨胡谓由不玩其占。孰胜。曰朱子已以杨说为略通。
似然。然愚意尝疑占字恐或字之误。谓不恒则不但或承之羞而已。其致羞辱。每每必然矣。盖或者疑辞。故曰不止于或而已。
 有言者不必有德之言。并含有德之言便佞之言。有勇者不必有仁之勇。并含义理之勇血气之勇。
得集注两或字意。若尹说之徒能则非正意。故置于圈下。
 集注以成人为全人。而夫子以今之成人。谓亦可为成人何也。曰以今言则亦可为全人。
朱子癸丑己未语。皆以今之成人以下。谓胡说却是。
 晋文谲而不正。兼心与事言。齐桓正而不谲。以事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4L 页
皆以事上言。若论其心则不正一也。
 就功而论则管仲之不死为胜。只论其死不死则召忽之死为胜。
得之。然召忽师也。师无必死之义。但以不仕为正。
 程子之言先闻后发。胡氏之言先发后闻。夫子何为。曰夫子之告。不曰请闻而讨之。则欲先发后闻。
程胡之说。固有权经之别。而但以夫子请讨。谓从胡说之意则未必然。想在随机以处之尔。待哀公许然后方可请闻。发之何先何后也。
 无远虑如何却有近忧。曰远近只是一事。
冯氏所谓虑在事未来之先。忧在事既至之后。已道得着。
 巧言乱德。集注谓听之使人丧其所守。岂可徒以人言我(一作哉)。亦自乱其心之德。
巧言者其心已乱矣。何待言而后乱其心德哉。
 
众恶之必察。众好之必察。似谓众之好我恶我。皆当自察以反诸己也。
此章正意。只为察人设。今若移之于自察则警切有得力处。亦自可喜。
 当仁不让于师。似可以当着为仁处看了。不让于师。乃以仁为己任也。而集注以当仁谓以仁为己任可疑。曰当着之云。似是本意。然朱子既作担当之当。不敢妄议。
如此看甚顺。然不敢妄议诚然。
 公山佛肸之召欲往者。知其无不可有为也。不往者知其终不可有为也。乍彼乍此。安排计度。似非圣人应接之自然中节。
欲往之时。便有不可往之权度。早已定了。非节次商度而为去就也。
答李致三(丙申)
同闬而为廿舍远。甚怅也。廿舍而今为莽苍近者。颇可喜也。犹以异闬而未得与朝夕之为恨。玆承示喻缕缕。有以认贤者之眷恋于无状者至矣。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5H 页
而但遣辞之际有失称停。大非拟人必伦之道。岂以有一日之长而故为推借。不觉其致欠于诚实之工耶。至若说病之勤。良由不自满之盛度。而钟以为贤者尚保赤子心。凡世之冷暖酸咸毁誉荣戚。一不曾动得毫毛。正如未发之泉。不作得一点波浪。因此涵养。因此充广。将无往不利。行其无事。不啻如禹之导水也。岂其有许多曲折如来喻之云哉。论语小学正得安身立命之要。精粗一致。便在是处。足蹑一级。便眼高一层。夫子在座。颜曾后先。我师我友。谆谆我切切我者。孰更有多于是哉。区区不任羡仰之至。钟五十年一万八千日。无日非四百四病中。而迎医不诚。闻药不服。痼證已见。骎骎乎有贾生痛哭之势矣。如得贤者提掇而砭熨之。或祛其一二大瘼。而不至癫瘈以死。则诚为至愿。乃今谦虚退让。倒来厮炒。加之以千不近似之语。此岂吾平日属望于致三者然耶。且羞且怨。无以为说。只冀有得相告。有疑相质。携手同归于寡过之地。切勿以分外夸辞。互相见加。用惹人笑骂如何如何。夹录略此答呈。须更驳回。毋徒以犬齿之碍。而姑息以相与则幸甚。
  别纸
 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云云。
李子曰无情意无造作。理之体也。随遇发见。理之用也。然则理无情意云者。以理之体言也。若其妙用之善应而不测者。则非气之造作所可拟议其万一也。方其善应而不测也。其为冲漠无眹者。亦固自若。非若气之摇荡而恣睢也。此所谓神妙万物而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者也。斯其为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纲领者也。理无妙用则气安能自造作乎。其曰心即理者。以心之本体妙用言也。所以正名也。其曰心合理气者。以心之始终本末真妄善恶言也。所以备證也。两说俱据乎先圣先儒之旨尔。初非此旧而彼新。此全而彼偏。但以合理气者为心之本体。则终未免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5L 页
有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底时节。此则恐非先儒立言之本旨。
 李子曰合理气而为心。理为主而帅其气则心静而思一。自无闲思虑。又曰心合理气。似未免有恶云云。
此处正好着眼。其曰帅其气。曰闲思虑者。可见其合理气者之非指心之本体。而乃统始终该真妄而言也。其与未免有恶之云。同一意思耳。非有矛盾于其间也。其曰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惟理而已者。乃所以直指本体。而为心即理之实相者也。非若泛言心而谓合理气而已也。须于此处着眼。
 朱子曰虚灵只是心。不是性云云。
朱子初年以性为理。以心为气。以性为未发。以心为已发。而未发者恒乘在已发上。故以阴阳为心。以虚灵为气。及夫中和说既定之后。心诀始端。以邵子心为太极。张子心统性情为至。断之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又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又以最灵为纯粹至善之性。盖心之体即性。而性之灵。乃心之灵也。但心之灵。贯动静而主宰。性则只是未发底。故虚灵字多就心上言者。以其该体用也。然体用之体。即本体之体。非有别体也。而近崔纯夫以为两体不同。钟实愚迷。未知其所以为说也。贤者曾与之烂漫否。幸为提示以破此惑。
 朱子曰能觉者气之灵云云。
此亦未定之论也。晚年则断以知觉为心之德智之事。但气之灵三字。犹可活看。如云二气之良能。是从气上推妙用。非直以气为灵也。
 图说太极动而静而。则乃太极之自动静也云云。
盛见甚正。更何赘剩。但朱子初年亦尝以动静为气。后觉未安。遂断之曰太极者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又曰静即太极之体。动即太极之用。却与图说已一致矣。今之谓理无动静而气自动静者。殆有异于周朱之旨。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6H 页
而盛见却如是谛破。深庸钦尚。
 变化气质。何者最要。
此当先审自家气质之所偏处。而方可施变化之方。如偏于柔懦则振之以刚果。偏于躁暴则济之以宽重。随證下药。各有所适。非可以一槩断定者。然亦惟勤惟敬。斯为总治要方。明理循理。又其至要之实。钟之未能于身者。何敢为贤者大言而无怍也。
 春秋记鲁君之恶。不为不多。而胡氏谓臣为君隐云云。
因事直书而得失自见者。不讳而讳在其中。若其弑逆大变则容有不敢直书者。而若桓公之不书王正。讳焉而不讳在其中。盖视他国之事。煞有审慎之节者。正所以为君隐也。
 尚书或曰尚上也。上古之书也。或曰尚崇也。崇四代之书也。
前一说即旧注语。语顺而理通。
 
家语窦雠鸣犊。史略云窦鸣犊而无雠字。
雠是双字之误。盖窦姓双名。而鸣犊其字也。
答李致三(丁酉)
顷行缘日暄衣厚。背汗至踵。不堪盘旋。遂自瀯滨直取山北路还。以是不能更入加祚境矣。以是失一番清晤矣。方切恋仰。便中得书。审彩履欢胜。慰浣甚至。钟锡昨闻堂内有丧。悲悷不容言。心说屡回承驳可感。顾神识益眯。不敢遽相唯诺。亦不敢以尊言为不韪也。但心合理气。钟固已知其然矣。亦能言之。而不一再矣。贤者已听之熟矣。今复援引往训。胪列指陈。有若钟之为挥手掉头于合理气之说者。窃恐贤者之有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也。如使钟更援朱李诸夫子之训。以證本心之单指理。则其胪列指陈。岂遽让于盛谕所引之多哉。座右既有先入。已不肯深省于此矣。纵余呶呶。秪自多事。今何必叠床为哉。第所可怪者。朱子以太极为一动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6L 页
静未发已发之理。而贤者则以心为太极者。谓只指本体。而不得该体用兼动静。朱子以心之主宰为即是理也。而贤者则必欲守合气主宰之说。朱子以心为天理在人之全体。而贤者则以合气者为全体。况朱子此等云云。在丁巳己未最晚之岁。而贤者乃一切不管。却取诸先生普说心者以吓喝之。钟于此不欲无疑得乎。钟常曰心之统体合理气也。心之本体即理而已。自以为依此持循。庶有以不失夫明且备之旨也。贤者所云却有畏怵时议。俯徇人情底意。此在自家方便。亦非敢以此计为至当也。为此学者惟患自知不明。何必以服人为期望耶。姑倚阁此闲争竞。惟勉修实行。一念半念。惟道理是求是循而已。则毕竟造极。当验夫此心之果如何物也。幸冀默惟。
答李致三(庚子)
一舍距若是阻哉。老者情弱。不能不恋恋于久要。少而强者。其肯留情于等闲底一物否。今得书来。深幸丑朽之不见弃于英秀也。且谂省事少愆。美疴差复。甚庆甚庆。此学之才。无进便有退。诚有如所叹者。抑亦钟鼎器已破者谓也。岂以英姿盛年。而蚤有是耶。然而才自足则便不进。今觉其无进。正以其不自为足也。不自足。乃进进不已之机也。虽贤者之日觉其退。而将人之仰之者。日见其进也。是不任期待之至。今冬为来游者所夹持。虽不至全无所事。亦教后而知困。自反而多阙。以是惭缩而已。重以此心之存主时少。放逸时多。义理精微。不惟看得不出。亦自盛得不住。始悟古人所以必主敬涵养为之本者。为此故也。未知贤者平日用工。其果能真个从事于此否。窃愿及今相与勉之。看彼此有实得否也。如何如何。承欲一枉。政切拱企。可俟伊时讨尽多少。
答李致三
新年谓有喜信。即此承示。审宿恙更动。感冒添挟。区区不任惊虑。矧惟堂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百二 第 527H 页
闱慈极。惟忧当如何。望宽心顺摄以降火。毋躁闷以壅真元。如何如何。壁经尽难看。要在大着眼于其言心言天言民处。究见他一理之本来通贯。一事之不容慢忽。内之可以复性而修身。外之可以安人而御天下。其于器数之制。字句之属。自是馀力可推。非切切然费精竭思而求之者也。此无乃鄙人之拙法。而欲并误贤智耶。仁近之晓浑天仪制度者。果有谁。钟于此盖尝用意。而恒患其不似天机。窃愿从其人而详闻其曲折耳。沙月信息俱一安。尊宗叔以腊晦还于故宅。将以春间并挈诸眷。此则从侄辈来传也。此间无斗屋可容。来游者只得牢拒不纳而已。且念自顾无可及人者。惭惧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