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4H 页
答尹禹明(昌洙○乙卯)
今年得尊公对灯迎春。雪鬓相映。而犹时时一噱。妆做少年戏。亦足忘其老也。且承惠函。所以存借者甚厚。鋾之得于尊家父子者。何其多也。第审所谓废却閒出入。莫作閒往复。只于自修上用功云云。此可见吾禹明之实有事在。而非世之声貌口耳者比也。区区不胜艳仰。既道如此。须真个立死誓拚死力。凡有一念之动一事之接。便当一一省察而检制之。求所以不疚不怍于吾心之天者。不宜悠悠挨过。倖不做大过恶。而以为此足为自修己也。望禹明之加意也。见询主伯叔父丧祭祝辞。前人无发例。不敢妄为之说。非徒此也。备要父告子兄告弟弟告兄。用开元礼丧殇之祝。夫告妻。用家礼慰状之答辞。皆恐未稳。今于伯叔父用答慰之辞。亦岂允当。盖亲丧之祝。不用攀号擗踊五内分崩叩地叫天无所逮及之文。则其于妻及伯叔父。何可用答人之语耶。寒冈谓弟告兄。当曰夙夜悲哀。不能自宁。以此旁照。则从子之于伯叔父。亦恐可曰夙夜悲慕。不能自宁。未审谓何。父在母丧则父为主。故其再期。非大祥也。从子之主伯叔丧则是摄主也。期而曰小祥。再期而曰大祥。固自若也。虽无主之摄。犹当以二祥称之。况有妇人之三年者。而我从以摄其事而已耶。寿器之预造。恐无愆于情礼也。盖人无千岁之生。而仓卒罹变礼物苟且。有歉于人子之情。故王制有六十岁制之文。岁制者棺也。刘氏谓今人亦有生时自为寿器。详见于家礼补注。丘琼山亦曰六十则死期将近。故必豫为之制。恐其一朝仓卒。猝难措置。纵能成之。木既非良。漆亦不固。孝子事亲。乌可以豫凶事为解。而不先事为备哉。观此诸说则漆棺之豫具。亦不嫌于为孝也。何必使其亲不知而潜造讳藏。有若其亲之不肯于就木耶。并冀谅处。馀都不宣。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4L 页
答安国重(鼎吕○壬子)
客月承惠状。而纯可行忙。故不暇答。想谅恕也。未审伊时返寓榇于先茔。礼事无阙。吉土安魄。庶慰幽明之憾。而堂上疚惨。能有以宽抑理遣否。撤寓之计。不得不然。而栖屑扰扰。为费当不赀。未知能治生不饥读书不辍。保如往日否。区区为之悲溯。鋾顷既不死。今若不生。非人非鬼。诚何物也。得贤者于宿舂之道。若可以有所藉也。今七舍于咸州之邈矣。其何得种种见诲耶。念之不胜憧憧。别纸俯询。略以臆裁呈送。可详覆而求于无憾也。谅择之如何。神迷笔倦。止此不罄。
  别纸
 妻之绝也。夫不得入。舅之绝也。妇不得近。母之绝也。子不得临耶。
夫当就诀而退立于稍间之地。子妇则不当近于舅之绝。子母之恩则不可暂离。
 
适妇之丧在远。而舅不能往。则夫为之主。庶妇之丧。舅临则舅为主耶。
适妇丧。舅虽不临。夫不可自主。只得为摄其事而已。庶妇则夫当为主。而不敢援及尊者。
 鼎吕妻丧。家君来在。不敢以杖即位。
父在位则不敢杖。而父不在位则以杖。此众子为妻之礼也。
 孝子被发。小敛左衽。皆何义。
先儒多谓被发为蛮俗。然恐古礼易服。即去吉笄纚。去笄纚则发自被矣。哀遑之中。不暇束髻而仍之也。郑康成以鸡斯为不去笄纚。似甚坚强。小敛左衽。谓馀衣之掩尸者。非谓衣尸之正服也。馀衣所以厚芘尸体也。自上而掩则衽自向左。
 魂帛之制。有束帛者。有结帛为人形者。有摺纸而施同心结者。
束帛古制也。其馀皆俚陋不堪遵用。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5H 页
答安国重(丁巳)
 问丧亲始死鸡斯。士丧礼去冠着笄纚。小记疏笄纚如故。纚用帛。因以临丧。恐非哀戚之貌。士仪云去笄纚。然经记本文无去字云云。
鸡斯二字。不知为何语。故郑注取声相似读作笄纚。以为不去笄纚之證。疏家从而和之。然恐涉强解。盖其文曰亲始死鸡斯徒跣扱上衽。虽使鸡斯强作笄纚。其下徒跣扱衽。皆是去饰之谓。而何独于笄纚而为存饰之辞乎。且不言去冠。而只言笄纚又何也。且亲始死笄纚之云。有若平时之不笄纚。而及亲死而加笄纚者。古人为文。何若是拙涩而模糊也。须下如故二字。然后乃可通。然方去饰之时。而独仍吉纚之饰。似不成理。窃意古者去饰并去笄纚。而哀遑不暇束发。至小敛然后乃撮髻而加括免之。凶饰括免。乃平时之纚制也。括亦作髺。髺者撮髻之称。士仪云云。恐深得古礼之意。鸡斯二字阙疑可也。
 
家贫或有葬不能造主者。以纸牌替魂帛。
既不能备栗主。则帛与纸有何间焉。恐秪成烦猥。不若仍帛之为依神稍安。
 家礼小祥去负适衰。士仪负适衰仍旧不去。退溪则云去负适衰。别以加一升布为衰。家礼太简。士仪太质。退溪说似得中。
家语子游问既服练服。可以除衰乎。孔子曰无衰者不以见宾。星湖曰负版辟领衰。练后不必去。盖古礼初无去此三物之文。而始见于通典崔凯之说。温公书仪从之。故家礼因书仪而有此文。然及为通解。都无去之之语。不可以家礼为定本也。至若衣裳则古礼既练。服十升之小功衰。则非特加一升而已。退溪云云。岂亦未定之论欤。
 练后绞带。变麻服布。斩齐无分。
丧服疏引公士众臣布带之文。谓孝子绞带。亦变麻服布可也。然星湖曰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5L 页
经中无变绞带之文。彼公士众臣之布带何足證乎。明斋亦曰用麻用布。为齐斩之大分。且家礼无变布之文。
 出系叔父之丧将除服。而有父母之丧则其除之也如何。追后除之则是以大功而引之也。过时不除则有始而无终也。
期功重服。不宜有成而无除。亲丧既殡则暂借白布巾及深衣以除叔父之服。恐不可已也。自丧至殡。不过三四日。则不必以引月论。
 所后母心丧中遭本生父丧。则居家何服。出入何服。
齐衰之麻。得易斩衰之葛。大功之绖。重于斩衰之练。则古之持服。惟视服之轻重。今所后母之丧。既在心制。而心制非服也。非服而废所生之重服可乎。无论居家及出入。似当服本生之服。惟有事于所后庙则当持心制。
 练后上食哭。退溪以为未可。
以古礼则虽在葬前馈食于下室而不哭。事之以象生也。奠于灵奥而有哭。事之以哀死也。既葬则祭礼成而神道已备。故罢馈食及朝夕之奠。而惟有朔望之荐。但不废朝夕之哭。以伸孝子之情。至期而小祥则服渐除而哀渐杀。故又罢朝夕之哭。其变杀之节。井然有条理如此。家礼葬后只言罢朝夕奠。而不言罢朝夕上食。小祥只言罢朝夕哭。而亦不言罢上食。是以世之礼家遂以终三年上食为定制。然非古礼也。退溪之意。以为上食则遵家礼从厚。或自有据。而练后朝夕哭。乃家礼之所罢也。上食而犹哭则是朝夕哭亦不罢也。非古礼非家礼。故许上食而不许其哭。
 祥祭着微吉之服。祭讫反微凶之服。禫祭着吉服。祭讫着微吉之服。何其反覆无节。
此古礼极精微处。盖临祭则接神。故不可不受当变之服以事神。而既祭而私居则孝子之心。尚未敢遽安于新受。故更服微凶微吉之服。甚觉切至。今礼无此节。只得到头一变。亦近于质。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6H 页
前丧练祥。待后丧葬毕卜日行之。礼既有文。然曾子问曰葬先轻后重。自启及葬不奠。则未启之前有奠可知。奠则可而祭则不可。何也。后丧营葬若未易。又过一二年。则前丧练祥将滚到四五年奈何。未练祥之前。连不废朔望奠耶。
所引曾子问。却与今所问者。其曲折不同。岂偶失于照检耶。曾问所言。乃父母偕丧而先葬母。母殡既启则尸柩现矣。故不敢行朝夕奠于父之灵座。以其不净也。及母葬既毕则父柩犹在殡。故不敢行母之虞祔。而即汲汲于营父葬也。来喻所谓未启之前有奠可知。奠则可而祭不可者。都不成说。且今所问前丧后丧。未知孰前孰后。然同宫之丧。虽臣妾必待其葬毕而乃行前丧之祭。若营葬之延拖日月。已非孝子汲汲用诚之道。设或事机之叵测而有此迟久。虽至十年。岂有尸柩在宫中。而遽行祥祭于前丧之理乎。既未行祥祭。则朔望之奠。恶得废也。
答安国重(戊午)
神之不祐于仁孝。两年之间。叠罹荼毒。岂气机滚荡。天理之常有不得主张者否。一纸套唁。未足以倾泻悲虑。谓外胤友擎函而至。病里只默然属眄而已。有怀不得款款可恨也。但审朝暮号踊。启处幸不愆毁。是慰悰仰。见以心志不固。脚跟不牢为忧。此鋾之一生悠悠。到老颠沛。职由是尔。欲自惩艾而忽已无及矣。孰谓贤座而亦有是叹耶。但以此而欲一切除却治生应务之烦。而专从事于书册之间。则又恰似坐禅家计。将来成就恐无用可入手。古之人不曾如此为学。盖治生应务。亦自是吾人职内事。须一一教有法度。不背于道理之当然。此日用实下手处。不惟区划经营足以自资。亦可牢跟定志。不被外物压倒。其或饥饱冻暖之至者。则直须付之适然。非吾之故致。何介于胸次也。鋾于此犹七年之病而求三年艾。不蓄而终不得。今为贤座道罢。盖欲其自今而蓄之也。大凡道理只在平常。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6L 页
初无奇方异法可以径回造化者。惟低头就平常处立个规矩。勉勉积之不舍而已。不审谓何。胤哥动止之际。可验义方之有涵濡。心乎爱矣。耄昏不能相益可惭。呻吟中强此扫秃。不能展万一。仰惟哀照。
  别纸
 绞带之不可变。既闻命矣。未知其制如何。通典备要皆以为三重四股。寒冈以为一重两股。
带与绖不应异制。始丧为一重两股。及受葛绖则带亦当三重四股。岂可于始丧之时。便用三重之致饰者乎。
 练后既罢朝夕哭。又罢上食哭。一时顿除。恐非渐杀之义。且上食与哭。只是一项事。上食则因故而独废其哭。亦非节文之宜。若初丧之日。从古而不行上食哭则可。从今而行哭则不能不延至三年。既练之后。并罢上食则可。犹行上食则不可无哭。不审以为如何。
今时则只得如尊喻行之。然上食象生也。才进食便号哭。终觉未妥。鄙人居忧时依南贲趾已行之节。进食而侍立以候之。至进熟水少顷将彻。然后乃伏哭尽哀。如此则无论葬前练后。皆无所妨。
 丧服疏衣缝向外。裳缝向内。士仪斩齐之衣裳缝皆向外。
士仪之云自成一制。不当与今世通行之服相去就也。
 丧服疏父卒三年内母卒。因服期。窃意父既不在。子为主丧。而因用父在之礼以短母丧。太不近情。今于遭丧之日。谨依愚伏,明斋诸先生之说以三年为断。
疏说之谬。先儒已辨之。只当以丧之先后。为服之降申。恐合人情。
 父之练祥方行。而承外祖或内舅之讣则将奈何。妻之忌祭方行。而承外舅或妻之兄之讣则亦奈何。
祭之方行。家门肃然。岂容以外间之凶音。遽相告知耶。曾问大夫之祭。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7H 页
俎既陈。笾豆既设。有三年及齐衰大功之丧。皆废祭。外丧则自齐衰以下行也。不侑不酢而已。有问祭祀时闻外丧则奈何。同春曰未出主则废之。既出主则略行之。事毕即位而哭。
答安国重(纲目疑义)
 武后戕杀王后。酖杀太子弘。逼杀零陵王明。而朱子于王后则阙而不书。于太子弘则曰薨。于零陵王则曰自杀。其义安在。豫王妃刘氏以谮见杀。而书周武氏杀豫王妃刘氏。故太子贤。亦尝逼杀。而书太后杀故太子贤何也。
王后见弑之阙而不书。果可疑。得无有脱简耶。太子弘则其死不明。特时人以为酖之也。不可以疑似而定罪。故纲书其薨而备其辞于目。以著武氏之心也。零陵之死。出于谢祐之希旨。非武后之教之然也。祐之逼非可以遽死。而零陵乃尔。故以自杀书之。太子贤则乃武氏之风使杀之也。刘妃之死。虽缘谗诬。而杀之者武氏也。是皆不可迁就者也。故直书其杀。
 张柬之等举兵匡复。胡氏谓当先奉太子复位。即以武氏至唐太庙。数其罪而废为庶人。赐之死。或者谓杀其母而事其子。天下无是理。此说亦如何。瞽叟杀人。皋陶犹执之。况武氏之罪。天下所共讨也。柬之等焉得而私之。然杀其母而事其子。亦非道理。为柬之者当复中宗诛武氏。以全社稷。事定之后。身退田野。敛功自韬可也。未知如何。
杀其母而立其子。于理果顺耶。身退田野。将以自全耶。为中宗者将不问其杀母之人耶。窃以为中宗亦可废也。苟有高祖太宗之子孙者在。援而立之。黜武氏而正其罪。未始不为义也。但当时宗室诸亲。诛戮殆尽。则只得立豫王而废庐陵。尽除武氏之党而已。且武氏始虽窃据。而毕竟以其命命太子复位。则犹不失卒反之正也。为其子者不可雠其母。则为其臣者独不可隐忍以全其君之恩耶。皋陶执之之义则自有八议以来。窃恐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7L 页
用不得。
 睿宗之入庙也。始则以七室已满而迁中宗于别庙。及孙子平之议起。更为九室而还中宗于太庙。别庙之制。固为非礼。而九室之制。岂子平之意耶。既为九室则当异昭穆各一位。舍兄弟之行而从父子之统。此岂天理节文之宜耶。
睿宗在时宗庙之世。为太祖世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六室。而太祖之庙尚虚矣。及睿宗之祔。而若用兄弟同昭之礼则犹是六室也。如用异昭之礼则太祖始正太庙之室。而其下递升。睿宗自入于祢庙。方为七室皆满。何至迁中宗而后睿宗有可入之庙耶。子平之议想为此。而亦有同昭之说。今博士之议。谓兄弟不以数代则乃同昭之谓也。而犹谓七室皆满何也。迁中宗何也。及其为九室也。乃复还已祧之献懿。而太祖更退于第三室。举废无常。不可为准。今不须议其得失。但兄弟昭穆同异之论。此为千载聚讼。今亦何敢妄为之说哉。
 颜真卿清忠直道。安史之乱。首举义兵。希烈之乱。抗义殉节。其前后心迹。卓然无疵。而胡氏以年踰七十。不能致仕讥之。恐过论。
胡氏非讥其失义也。惜其不能早见几而告老。竟罹小人之陷也。
 李泌不受玄宗之官。与肃宗为布衣交。肃宗立。欲以为右相。泌固辞而处宾友之位。及两京收复。遂归衡山。其出处之道。可谓正矣。然代宗即位。徵为判官。德宗即位。入为宰相。其不仕玄宗而仕于代宗。不相肃宗而相于德宗何义。
玄宗之时。内有贵妃蛊惑。外有林甫,国忠之相继专擅。已非可仕之时。使之为太子布衣交则固不必牢辞也。肃宗之立而父子之间实有惭德。泌为之弥缝其间。而为之臣则非愿也。是以设五不可之端而期于必退。及代宗即位。不惟心期之有素孚者。亦且求之以诚。故不免一起。既值多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8H 页
不可奉身而就安。德宗继立。因以相之。自是惟义之适。何足疵议耶。但其暗于知人。荐窦董以自代。此为少恨。然议人不宜求备。如邺侯者叔世岂易得耶。其为不以富贵为志者则审矣。岂区区策士一时以就功名者之比也。
 李怀光之反也。其子璀密言于上。此岂人子之道耶。程名振之大呼。石演芬之潜告。情迹颇露。璀虽不言。上固知之。何必自言耶。为璀者以死争其父。而不得则当解官逃匿。北走胡南走越。虽断发文身可也。后虽与父同死。何足道哉。
盛论似得。然恐弃父捐君而两无所归。此子只有一死而已。无他长策。
 悉怛谋维州事。司马公是僧孺。胡致堂是德裕,是非何如。唐与吐蕃和亲。而纳其畔臣。诚若失信。然往年吐蕃围鲁州则是吐蕃先失信矣。而僧孺乃自恐失信。弃先王之地。绝降者之望。是则僧孺之失也。悉怛谋在唐为归附。而在吐蕃为畔臣。其受诛也固宜。德裕之追奖忠魂。加赠爵位。则是使后世为人臣者。皆畔主而降敌。是则德裕又失之耳。
朱子尝谓还其地可也。缚送悉怛谋。使肆其残酷则过矣。此又与马胡二氏之论稍异。而盛见以绝降者之望咎僧孺。而又以追奖畔主者咎德裕。又是一说也。但夷狄之归化于中夏者。与寻常畔主者。不可作一例论。毕竟是德裕为国谋。而僧孺则专出于忌克尔。胡氏说似长。
 南诏之寇成都也。李绛募兵赴之。不战而蛮退。绛召新军。赐以廪麦而遣之。监军杨叔元激众作乱。绛走登北城。或劝绛缒而出。绛曰吾为元帅。岂可逃去。遂死于乱兵之下。或者之劝。未知何如。李绛之死。可谓得其所耶。
绛之失。不在于死而在于不早为之所也。元和贤相。孰有先于绛。料敌如神。孰有如绛者哉。而惜乎其知仕而不知止。知久而不知速也。元和之末。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8L 页
宪宗已厌薄其忠直则可去也。穆敬之世。官居仆射而无与乎朝廷大事。尸素苟容。毕竟为李逢吉所斥逐。文宗之立。旧臣如裴韦皆相继召用。而绛则出之外藩。玆皆可去也。既赴藩镇则所宜早饬戎备。以待不虞。而乃疏于未雨之绸缪。及命之御蛮。仓卒募兵。以不练之师。欲尝方张之寇。此已是必败之道。适会蛮寇已退。而倖以获免尔。新军将罢。所宜厚赏以绥抚之。而乃以薄廪招怨。内竖监军失于简亢而挑其毒。遂至于陨身而无补。岂老而昏。天夺其智耶。到此地头。纵其缒出。恐不能成戡乱之功。而适足为乱军之追杀。只得不离所守。拚得一死而已。此可为君子之戒也。
与许致可(正鲁○己酉)
岁首枉存。甚荷故人之不相舍也。别后更经朓朒。谨惟晨昏共职。欢愉膺福。风尘满地。一片宁净。惟冷架陈编。差堪栖息尔。得从事此间。维持躯壳。不令主人翁被垣外扰扰拖引颠倒耶。望勉勉自珍。慰此区区。赫临翁遗文。已属手民料理否。尊门诸公之克勤于傍先之役。甚足以敦薄而劝仁。诚不任叹仰之至。俯索弁语。非病废所敢当。而重违盛恳。强昏呓草草构缀。冗长俚陋。不堪秽佛。既有草矣。不敢以隐。望视至便即坏弃。更从当世之秉弗家。另求一本。以发挥其潜懿而耸一代之快睹。如何如何。金友言后山集亦将付活印。世机转险。此役宜不可缓。然物力艰绌。善后恐无策奈何。既就事矣。须务从简省。与其累卷而寡帙。无宁累帙而寡卷之为得也。幸与敬载君烂确而另断之。毋贻事后之悔。至望至望。神晕腕战。未暇覼缕。
答许致可
亢旱比甚。天意未可知。人生竟何为。此际承书。稍以沃渴。恭审偏闱大耋神力增旺。志养无阙。福履之绥。固应尔尔。眼前日用。既于孝悌上立个大本。自馀省察研究。第当随分下手。随遇加功。要不失一循夫顺德之推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9H 页
已。人不能无事。固安能废事绝物而别求閒界。方始做问学家计耶。每念座下姿性沉毅。志气明剀。决不作靡靡逐波。以与时世颠倒也。是庸恋恋寄仰而不能已者也。赫临翁遗文荷此印惠。深贺德门诸公追远之诚也。略绰奉阅。可认大体之无缺。而但一件文字之直用全本。纵云白直。亦恐有欠于商量。如或因此而致生一番唇舌。则其将何以处之。设或无此虑。凡论理只据所见折其可否而已。才有意攻驳人。便是自家胸中已占峣崎。此等意思。学者不可不省也。未知座下以为如何。鄙状无足言者。止此略复。
答许致可
敬载来承惠覆。谨审省闱体事万祜。曷胜慰幸。趁此清暇。想留意经籍。以温故而知新。反身而修业。不以外至之低仰而有所倦怠矣。此日诚可惜。此世尤不可不自立。悠悠都不济事。望随分无忽。以慰拱仰。钟神精已夺。收召不得。宁有一事作商量耶。惟是勘校之役文字之酬。此何等实事。而却被许多家日相来炒。辞之不能得。应之不能堪。亦是闷闷。前寄弁语。初不成样。而只为塞尊教之勤尔。今示谬加印诩。旋庸愧缩。涟上请事。似或阙欠。然第究之当时。因经过于林谷。行一番贽谒之仪。而及后无往来质疑之可凭。故缀文之际。运思不周。只得休罢。且师友游从。有不必一一记载于序跋者。自是例式也。此与状碣有不同故也。今以昏愦之精。而强欲补入。实难为力。幸望自高明商量。如有可补之处。补之甚幸。若不可全用则弃置之。尤足清快。伏惟谅裁。
答河道若(启洛○壬寅)
昨自星山归。惠翰已在案矣。疾坼庄诵。甚慰阻恋。况审省节有相。閤中将稚姑保。喜幸曷喻。方寸纷挠。此始学通患。然既知如此。是病。便当不如此以药之。盖自尽乎日用孝友之节。置心于恬愉无系之地。则所值之顺逆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39L 页
常变。皆将有道理坦然。无往非日履安地。何患德之不修学之不成耶。早晚将圣贤书涵泳玩索。自当有怡然以悦。而寤冗忧之不足病也。区区深有望焉。适得新安便。草草寄谢。
答河道若(癸卯)
阻甚而郁。转递得书。惊喜何量。况文字裁缀。理致商订。视前更长一格。尤何等艳叹。即审侍节庄重。室中将稚无恙。慰浣无既。心地愦愦。始学举有此患。但久久涵养。见道理浸熟。自当无是。且从事于居敬主静之实如何。明德之是理是气。亦只是说话不济事。只当用力于明之之工。明之如何。所谓穷理正心修身者是已。是皆所以求复乎天理之本然者而已矣。到这地位。自可以认此德之是理是气否也。且世岂有离气独立之理也。但所指者在理。则不宜并气而谓之理也。虚灵不昧。泛言固兼理气。而以之言明德则只是言此心本然之妙而已。所谓人心。太极之至灵是也。岂必杂气以为本然太极而后为无慊乎。太极之涵具万理而善应不测。亦其主宰之自尔也。若曰气以具理。气以应事。则主宰之权。专归在气上矣可乎。至若所谓迹者事物也。非理之妙也者。鄙说不足云然。盖谓理之妙无形。事物之迹有形。理之妙固流行乎迹上。而不可以迹者赚连作理之妙也。此形而上下界至处。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虽然且将此等倚阁一边。姑先孜孜于克己复礼集义养气之训。以培厚本领。廓开襟量。事物之来。千条万绪。渐有区处。然后方可徐徐以进于微奥高明之域。不须径自屑屑。以疲精于恍惚而卒无实得也。贤者以为如何。钟衰败日甚。无可为状。省楸之行。亦不以时。情私怆然。晚抱三子。曾是不意。往劫有惩。每念多惧。侄阿亦汩冗干。未易南为。贤室之甚欲一面。固应尔尔。早晚当命送也。
答丁仲昭(奎翊○己酉)
衰老情弱。种种一念。何尝不流注于朋旧之英英者。岂意彊壮志远。而尚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0H 页
不能遽忘于丑朽之一物。而惠然相问。处之以道义之交。且惶且惭。其何以仰谢。仍审秋凉。省闱体事崇卫。实惬颂祝。时扰诚凛凛乎。而此心操存。不以治乱而作缓急。旧学不容不温习。新知不容不发展。古人所以孜孜汲汲毙而后已者。乃所以保全我性命也。至如祸患之从外来袭者。有不容逆料而径自怯缩也。试思之如何。钟转展一木石耳。馀日无几。而黥刖莫补。悼叹奈何。东亭藁留此经年。尚稽勘了甚悚。惟更宽几朔。庶可自效。临窝翁遗文奉读太息。其笃学醇行。真不负为法泉先生高足。而潜光铲采。翳然不章。迄今百馀载。宜慈孙之图所以发挥之也。谨与鲁叟略加丁乙。览至可谅。文字之嘱。钟非其人。何敢何敢。第以谊分之重。有不容遂已者。试构幽志一度。草草写呈。盖为其埋藏土中。不触于人眼故也。并望恕亮。馀冀征迈日新。以副遐祷。
答丁仲昭(庚戌)
故人仁甚。存问废弃。眷眷若平素。此意顾何以奉承也。忆旧伤时。又不觉一番淋浪也。觱寒比剧。更惟启居贞吉。硬脊于奔崩之中。玩心于枯淡之境。增益其不能。培灌其已蓄者。当日谨一日矣。区区每劳企仰。伯公遗草按之不忍读也。斯人而今日也。吾辈可有仗也。皓天何其忍也。仲昭而笃志征迈。克遂其业。则是为伯公之不忘也。惟仲昭无自轻也。状行之嘱。钟何敢辞。但近日悲愁狂易。废却笔砚。不敢为人家作文字。此在雅量。庶或见恕也。钟月初遭从兄丧。情私痛迫。无以形喻。一缕未绝。甚觉支离。奈何奈何。悄悄不能尽所怀。秪冀以时加重。守道俟命。
答丁仲昭(辛亥)
伯崇奉愚潭先生文集而至。深喜斯文之或不朽也。兼得珍音。以审省履宁谧。何等慰纾。示叹课业之不专。认出于自省之密。而既觉不专。便当竦然着力。若一任悠悠。终不济事。外至纷纷。亦何必妨夺我心君耶。俯询考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0L 页
妣上下墓。世多有此。既不能各祭。则安石床于考墓前而合祭之。子孙列于两边而不背立于妣墓正中而已。床面刻字则似当于某公之墓之下。添云某人某氏祔下。未知何如。无路面晤。怀仰不可言。
答丁仲昭
脩涂见顾。远邮致讯。俱荷故人眷眷。但垂死无状。何足以辱贤秀之念至是哉。信后月再弦。更惟晨闱奉欢。职事无阙。随暇温习旧编。以涵泳新得否。心志之摇荡。今日人人鲜能免此。然吾仲昭质厚才鲁。却少世间许多病痛。当不至他人之真个摇荡也。所患者同志日孤。彊辅日寡。箴规之益。讲磨之乐。不似往时之继续。则在我者恐亦忽忽而无味。悠悠而不力。遂至于废弛而莫之觉耳。于此须煞加自省。便用人一己百之功。以毕吾之生。不宜瞻前顾后。乍作乍辍。无得于外而秪丧于内而已也。且观世之摇荡者。其终果占得何境界。做得甚事业否。一车之覆。而吾可按辔停鞭而审其所从矣。何必相徇以踬于榛棘之径。而不思所以自振哉。于此可以定其取舍矣。鋾病既在膏肓矣。非秋风可医。转展迷瞀。犹夫昔日。文字之困。迭次不休。而志倦神厌。莫可应副。虽往往遭怨詈而亦没奈何矣。见索弁语。初非所堪。而既偶颔诺矣。盛督又此不饶。玆不免强意作草。以塞孝恳。然陈腐鄙俚。不可以污琬琰之编矣。幸与鲁叟密览而一哂之。遂藏置之。无以烦剞氏之手。以来具眼之讥也。馀不可究。只希进进自彊。以卒素志。
答丁仲昭(乙卯)
病剧垂死。犹不禁属想于吾仲昭者。盖以质厚志专。已从朴实头立得根脚。且无世间许多病痛。惟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但治生干务。不能专力问学。为若少恨。然志在于学。则随事致察。求其当然。莫非穷理力行之地。是则仲昭想已谛到矣。承书知有令嫂之丧。偏闱临年。重贻逆理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1H 页
惨。可噩也。且念伯公之所刑于当日者。犹得留镇闺政。用延无成有终之誉。而今忽焉无有矣。贤家之悽悼酸凉。应不在往时之亚矣。遥为之忉忉亡已也。来谕深以废学自咎。然患难忧戚。非天所以玉汝者耶。窃谓贤者既于四子书中涉其大纲。已识治心养性之要矣。且就家礼仪礼上讲究其当然之节。以为身家受用之实。其与驰心高妙。游谈性命者。其得不啻真假之判矣。此横渠氏之意也。未审贤以为如何。自馀在鲁叟还报。不暇书悉。惟进进不懈。期有所立。
答丁仲昭(丁巳)
垂死而得故人一纸书。胜似琼浆玉瀣之能沃醒而回生也。况又瑞器璀璨。辉映宾阶。感念畴昔。若复见元宾于斯世也。仍审省闱承欢。福履增茂。尤惬愿言。志业之不进。吾辈同恨。如鋾噬脐而无及矣。贤座年力尚可把玩。正合发愤自彊。惜取分阴。怠惰二字。恐非实證。而才涉悠悠。亦难免此。惟随处操存。随事顾省。鞭辟近里。不教放慢。斯为进进之基。不徒以从容暇豫。俛首于经籍之间。为做工夫时节也。想良遂已总知。何待乎瞽说之或有可采也。令哥温然其质。已成坏朴。可认义方之有擩染也。昏耄无以相发。所谓爱莫助之者然欤。一枉之示。良切翘跂。而乱世事恐难入料。未前愈令人黯黯也。神气眩瞀。不能尽多少。
答韩鼎吕(禹铉)
钟狂疏丑差。颦一世之眉而怒万人之目矣。方杜门省过。不敢以自通于四方之君子。乃贤座乏一面之雅。而勤八舍之顾。既买茶之失候也。则又留书珍重。寄意深厚。未知贤者之于世。其爱恶去就。何至是之大相远也。况推借不伦。如道别人。钟于是知贤者见欺于一种好口者之谩相吹嘘。疑其有一二或可于众弃之外者矣。且惶且惭无计奉承至意也。今天下虚内而骛外。舍近而竞远。贤者欲从事于身心紧切之地。诚可谓知所务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1L 页
矣。既知此为紧切。便可紧切下工。若古圣贤所言正心修身之法。不啻示之掌而引之彀。即当一一受用。一念一动。随处照管。不许放过。自当习之悦而徐喻于道矣。岂容别求简捷。责效于时月。以冀其至哉。惟贤者试思之。感相与之重。贡此不逮之愚。望加恕谅。奉际无涯。临楮冲黯。惟祝志养崇祺。勉成实业。
答李气浩(养根○甲寅)
既惠然以顾于万山之幽。归又损手墨。重讯其存灭。此意良厚。可得于寻常人人耶。间经日色。更惟奉老供欢节宣增休。大致一如否。旋庸溯仰。鋾顷时样尔。神思日就昏昧。应接日觉疏懒。其无以更为人矣。胤友枉来相求。然恐秪劳苦淡。殊无以副资益之意。且愧且悚。示及两文字。依教抹改。可免大疵倖矣。
答琴德一(守烈○乙未)
叩岩扃存问忧乐。已是可感。有便辄以书又之。厚意何可当也。偏荷殊深。无容仰谕。第审堂闱鼎茵。履玆增旺。愉馀湛节。益复珍谧。此不任区区慰满。除却读书治田。更无馀事可句当。悠悠泛泛。终不济事。且将坏却心术。生得无限病痛。是诚可惧。贤者能戒之否。钟锡虚名作竿本。崎岖折拍。愈往愈甚。此固自反而警省处。浮世好口。亦可憎也。示云可与别人道。不堪为拙者谋也。再度呈单。仅得状闻之题。方以是稍安。伏俟 天意耳。蜗屋顷入灰烬。此不足恨。但书籍之举入秦炉。终不能忘情。有书不肯读。宜其遭此祸也。是则可愧尔。馀在㴟侄口悉。
与琴德一(乙卯)
鋾病废不自居以人界想。四方姻亲知旧欢戚庆吊。漠然不相闻者多矣。只以无声息。为无恙大信。玆获胤哥书。始审先尊丈下世。已三年毕矣。揽纸惊叹。不任怛怛。生平倾许。良不浅鲜。而乱世离阔。遂作参商于千古。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2H 页
与其一哭之情一慰之辞而不得以时相伸。言念平昔。此何人哉。仰惟冠裳已吉。孝子之琴。犹切切而哀矣。罔涯之思。固知难抑。而谨疾全性。实所以体遗志之慈也。为问新年。友床启处珍护。室中无显病。胤哥似已纳妇。可供膝下之娱。移寓竹湄。抑有耕稼可资朝晡。不至甚窘。闲中能温理旧读。留心于存省之方。而不以世险而挠其志守否。念之滔滔。恨不得其详也。鋾年来恒在枕褥中。欲绝未绝可苦也。一儿已冠。一儿尚稚。而并无以教率。为犊为豚。任其自长。可憎也已。㴟侄尚在院塘。有四子女而办食常未易。皆可矜也。尊室想欲闻知。故漫及之。无计晤叙。临楮悒悒。邮筒付此。又不能大幅作字。殊甚忽略。
答崔孔善(孝根○乙卯)
自胶翁逝后。甚有望于其平日之游从者不浅浅也。而皆悠悠不肯事事。每诵荀卿氏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弟子好学。天不忘也之语。未尝不三复叹吒也。前年闻贤者携书入山舍。自春徂冬。讲诵不辍。且有信向而请益者。心焉艳尚。殆欲喜而不寐也。每拟一书相叩。而病懒不克以时。玆令贤者致先施。且悚且感。兼以疑难之相订。规勉之交切。匪贤者鋾何以得此于此世哉。区区尤不胜敬服之至。鋾之积困于唇吻。亦由平日不学之故。苟其有所守之实。可以见孚于人人者。则流言不根。何至于市虎耶。只可自反。不敢怨人。自今赖贤者提撕。或可修省迁改。以保馀日。则此目虽瞑。而此惠可忘耶。幸贤者之终始之焉。夹录仰覆。聊以资讲讨之端。非敢谓有见也。亦俟驳回十反而将无斁也。馀冀顺序护重。劬学加懋。
  别纸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盛论以为非不得已于仲子之言。是不得已于礼也。其问疾医来。似有可答之礼也。这意思甚好。然若非仲子之已言趋朝。则亦不至若是速进也。圣人亦有不得已处。其曰不得已者。乃义之所不可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2L 页
已也。盖仲子之权辞。初非出于欺君之心。而乃由于一时应卒之不得已。则自我而不必成其欺谩之罪。且有医来问疾之礼。则亦须有可答之义。必合此两义看。似衬于不得已之义。
公孙丑以孟子之以齐王犹反手。疑其自处太高。因举文王之事而问其不足法与。故其答之必先以文王之何可当。正犹子贡之问圣矣乎。而夫子之答以恶是何言也。如此然后方可谓问答不相违矣。如曰文王之不能当殷。则不惟文王之初无敌殷之心。孟子之以齐王。亦何尝较量彼此。欲与周而为敌哉。且不答其不足法之诘。而径言文王之不能敌殷。何得为语意之亲切也。观于然而犹方百里起处。则文王之不可及。便可知矣。若是敌殷之谓则集注必有多少语以明之。不宜漫漫地略不提释也。谚解家恐失照管。
贤贤只变易颜色而已。则是色庄者乎。恐与竭力致身之意不贯。须是如好好色。方得为贤贤。而其于竭力致身。亦一出于诚实而无伪也。
夫子此言。非教人遽求于为师也。盖当是时。世之君子。靡然以记问博识为能。而自任以师道。故言此以警之。温故以存心。知新以明理者。乃所以进学之方。而既能于此则可师之实。便在其中。
孔颜之乐。只是自慊而不疚。心广体胖尔。今谓一是道之乐。一是得道之乐。恐强分析。亦做语不着。
丘中有麻。诗序谓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程子之说因此。而但毛传以子嗟子国。为大夫留氏父子之字。而程子却以彼留为小人之在位。子嗟为贤者之咨嗟。子国为贤者归乡国。其为说零碎牵强。不成文理。故朱先生不取。且此篇已多男女之词。而丘中麻麦。有类于蔓草之遇。故直断以为淫人之诗。而不取序说。子嗟子国之为男子字。取毛传之说。而但以留为氏则又似牵强。故不取。直作挽留之留。朱先生之凡解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3H 页
经。极费区处。去取亭当。盖多如此。
圣人固无罔念之理。然苟使其傲然自圣而无所权度。率易妄行。则安得不狂。狂者固无克念之时。然苟使其惕然自悔。而反求深思。择善补过。则岂无为圣之道乎。圣以资质言。狂谓狂狷之狂。皆苟且迁就而害于正意者。程朱之说不可易也。圣人之不思而得。谓其不大段思索如困知者也。尧之文思。周公之思兼三王。何尝全无思虑乎。
答郑国卿(镇韶○丁巳)
恼八舍之屐。穿深樾而访樵社。此意将何以酬也。贱疾际剧。不能倾倒万一。匆匆赋别。此恨又可既耶。继又惠之讯墨。德意有加。仁人之于一物。其不遽弃有如是者。病卧不克以时鸣谢。乃至重勤辱教而不见辍。尤以验仁人之量。不以一芥而滞也。第谨审汤垆服勤。翔栉焦诚。远虑不任怛怛。天道将更。百神其拱卫。无妄之愆。当已奏勿药之喜。是切祈仰之至。书中见谕。果认志鹄之必正。而志之所至。自不容不汲汲以造其域矣。方册中自有许多圣贤谆谆若面命之。领取受用。优优乎其有馀而不及尽矣。更何须于荛言之或有一得也。况箴铭之作。必其有心会独诣之妙者。始可言之而成文。诵之而有警于人。苟揣摸依俙。强做东施之颦。则不惟自欺。亦人之将掩鼻矣。鋾虽愚自知其丑矣。其何敢以浅浅之辞。而仰塞君子之求耶。且今病久神弊。万念俱铄。构思缀句。已无可拟议矣。惟仁者宜在所恕也。大学之谓孔氏遗书。以经一章之为非孔子不能言。而传十章虽出于曾门。皆曾子之所尝得于孔子。而教其门人者有如此定法。故门人传其意而记述者。则固不害为统称孔氏之书也。况曾子之门。能述此意者。无如子思。是以贾逵之言曰子思居于宋。作中庸以经之。作大学以纬之。其必有所据而云尔。至若易之为书。古本只以文王周公之辞为经二卷。而孔子之十翼。自为十卷。此所谓孔氏之旧也。孔颖达疏谓以传附经。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3L 页
始于王弼。然今按魏志曹髦与淳于浚问答。则混合经传。乃郑玄始然也。程子之为传也。只据郑王之本。而朱子之为本义也。乃从晁吕二家之说。寻孔氏之旧本而为之次第。皇明洪武。颁五经于天下。而易则有程朱二本。各行于世。至永乐时。命诸儒校定六经。而乃更取十翼。参混于经中。又割裂本义。附于程传之后。即今之见行本是也。文言则似是夫子之言。而门人记述而成文。故名以文言。若程朱之有语录也。是以有何谓也子曰问答之辞。欧公之言。不为无见。而但以系辞等书。谓非夫子之言则失之过矣。未审谓何。昏晕不堪拖长。
答安子玉(鼎铉○中庸疑义○乙巳)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者。似指心之未发理之本体言之。而程勿斋,陈新安皆分体用言之。
程陈之以虚灵知觉分体用固未是。而来录之单指未发。亦恐未然。盖虚灵二字。只是澄明神妙之称。所以赞知觉之德也。非别有体段也。未发而知觉不昧者智之体。涵一心也。已发而知觉不差者智之用。首众情也。是所谓一而已者也。
 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谓知觉不同耶。知觉之用不同耶。
为知觉则单言用处。谓有由性命而为知觉者。有缘形气而为知觉者。知觉则一而为知觉则不同。一而已者。知觉之实也。所不同者。知觉之机也。
 老佛之弥近理而大乱真处。是如何。
其自谓清心寡欲明心识性者是。
 物之所行之路。不循五常之性。而牛耕马走。各从其偏。章句曰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其性之性。非五常之性否。
牛耕马走。亦循其五常之性。性安有外于五常者耶。特其气偏而性亦偏。故所循之道。亦偏于一事。不若人之气通性全而道无不该耳。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4H 页
其所不睹不闻。是理之无形声。而非见闻所及处耶。外物未接于耳目之时耶。
恐只是指外物未接时。
 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而圣人于七情先言喜。
槩言人情之发如此。非谓治情之方。如大学之四有则喜之顺境。自当先言于怒之逆境。
 性情中和。是理之体用。而章句训致中处言心。致和处言气。
性是心之体。情是气之用事时。故推说得如此。
 论知仁勇三达德。而知勇两章曰大知曰问强。而仁章合曰仁而曰人。
只就义趣上看。不必以字面较量。
 费是道之用也。而小注或以为形而下者为费。若以费为气。恐坏了体用一源之妙。
形而上者。发见流行于形而下处。是谓道之用。小注说恐或未畅。
 鸢飞鱼跃。毕竟是气而所以飞跃者。是实理。故子思引此以明道之费隐否。
鸢飞鱼跃。亦只是形而上者之流行于形而下底。故指以證道之费也。若说所以飞跃者则是隐也。非费也。
 鸢飞鱼跃。是物性之自然。勿忘勿助。是人心做工夫处。而程子曰同活泼泼地。
勿忘勿助。是非着意非不着意之谓。如鸢之非着意于飞。而亦未尝不着意于飞也。鱼之非着意于跃。而亦未尝不着意于跃也。
 君子之道四。是五伦之目。而不言夫妇之伦者。上章已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故不言否。
孔子只言此四者。而子思引之。初非孔子之承上章而立言也。若子思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4L 页
意则信有如盛见所云者。
 鬼神本是气也。而曰为德则鬼神便是德而为实理也。系辞云神无方。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卦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此皆以实理言。而合鬼字言实理处。未之有也。
以妙用意看则鬼只是神之屈底。此正如以鸢飞鱼跃。为道之费隐。
 曰功用曰良能曰灵云云。是理否是气否。
功用以造作言。良能以自然之妙用言。灵则神妙之称。功用则占气字较重。良能与灵则占理边较多。
 宗庙昭穆之制。有尊卑上下之分耶。
昭穆本无尊卑。而但父子相对处。子或南面则父不可以北面。故虚其对位而不正值。是则以南面为尊。而北面为卑也。
 论为政先言亲亲。论九经先言尊贤何也。
施由亲始而欲尽亲亲之道。必由尊贤取法以成之。故言之先后有如此。论语之贤贤易色。亦先言于事父母。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则凡吉凶之来。圣人当预防于几微之初。而周公之圣。不知管蔡之畔。夫子之圣。不觉陈蔡之厄何也。董五经之神慧。与前知之诚无异否。
至诚之前知。亦因见乎蓍龟。动乎四体而达。岂谓逆探兄弟之将畔。推测外来之横厄耶。圣人之知。顺乎理而已。董氏则气静而明。如禅家之鍊气寂照。而往往有坐见户外之事者。
 诚者天道也。而诚者自成章三言诚者。而大指便属人道何也。
诚之而诚亦是诚。故此言诚者而不害为人道。但诚者二字。只是悬空说诚字之如此。非就诚之之功而立言也。
 道中庸崇礼。似是力行之事。而章句皆曰致知之属。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5H 页
且依章句看。不必别生意见。
 聪明睿智。生质之美也。仁义礼智。本然之性也。睿智礼智。朱子以为便是这一个。
智非有两个。而曰睿智则是圣之无不通者。故对愚而称生质之美。非以聪明睿智便作生质看。
 至圣章言小德之川流。而首言四德。是大德之敦化。至诚章言大德之敦化。而首言经纶天下之经。是小德之川流。
四德之各有条理。非川流乎。大经之经分纶合。非敦化乎。
 屋漏是神明所在。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
屋漏只是室西北隅。以其日光漏入。故谓之屋漏。何以谓神明所在乎。此言君子独处于暗室。尚无愧于日光霎然之明也。
答文诚信(址洙○癸丑)
得季方游。元方之贤可知矣。玆复遣以长笺。宠厚隆挚。辞致之宏烨。旨意之恳恻。可见造诣之高趋向之正。区区不任钦叹。然但其所以推借人者吹嘘太甚。窃非相与以诚之道。盖英年气盛。却从笔底任作风澜。一直写下。不暇裁之以权衡之低昂也。待知定德成。自当无此谬矣。鄙人今日不须屑屑于分疏也。贤季赢粮远逐。其志则勤矣。逸骥千程。须得造父鞭策。乃可不失其驰。顾自困驽骀蹒跚颠踬于荆棘之区者。安能与谋于范御耶。姑与之朝夕藉其提掇。而得起此慵废于万一。则不害为私计之幸也。以是不遽麾谢。然第恐清羸之质。攻苦于齑盐之间。不瑕有妨于摄养否也。因心之友。想不能不为之劳神也。扰扰不遑备谢。恭冀雅亮。
答文诚信(甲寅)
得二难款晤于寂寞之中。不可谓元方之不在此座也。况手书缱绻。有以认孝思之发于至诚。殊令人感泣。但古之人托不朽者。必于其有德有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5L 页
可堪为来世之所尊信者而求之。不徒以契分之私。薄技之略解组缀。而举以相属而不虞其不能传也。尊公高行。按状可悉。窃所钦叹。恨并世而不及一倾盖以输情。今古忽判。无从以追其馀尘。玆因孝子之恳。而得寓名于幽阡之刻。或可以为异日九原夤缘之资。而奈人微矣言浅矣。病废而思不续矣。其何以强颜代斲。秪埋没贤士之志行而病孝子之远图耶。辞之不得则又不可卒卒而办。俟气息稍复。或当入商。既有贤季留此。可与料理去就。而幸不至于大疵也。仰惟宽谅。
与文诚信(丁巳)
鋾久不死。眼看同志英秀之惨折。非直一二。衰肠之断。今其馀几。玆复闻令弟德素君之奄忽不世。其梦耶信耶。第念仁门方张旺。友履宜绥祉。而神之不佑胡至此极。聪锐之资。劲贞之志。可期远大。而中途之蹶。曾是不虞。俯仰叹吒。竟未得其说也。仰惟分痛之馀。遽此孔怀。悲悼恸惜。何以堪处。曙后一星。犹足为生世之痕。而过房续后。或已有定否。溯念不胜憧憧。鋾自上冬添疾。叫𠿝十朔。自分长化。入秋来始就生路。稍稍做动作言笑。顽矣哉。以是未遑于一字修慰。想座右不以人情相处矣。短诔寄远。不足以泻悲悃。然化者有知。亦应一涕也。神思眩瞀。只此不宣。
答郭士震(元根○辛卯)
岁翻怀往甚苦。雪路难通。益切纡菀。李友之来。传致珍函。𡍩读稍慰渴想。第谂闱上节微有不安。此系老人触寒之例候。忠养备至。复常有日。是庸始惊而终贺。且因而中自南还。凭审春府丈韵力增重。贤伯续弦有地。并庸欣喜无量。钟新年等旧年。虽使更得百年。将见志日败而鬓日苍而已。改宿愆而长新识。无望乎矣。浩叹如之何。座右年力尚富强。宜及时勉励。毋贻到晚追悔则幸甚。况孤寓穷山。尤当十分韬晦。务行谦恪。以养天禄。才有一毫矜悻好上人之习。便非长远饷福之道。未知座右能谅此苦心。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6H 页
勿迈迈听过否耶。
答郭士震(辛丑)
岁暮纡恋方深。吴郎来获惠字。方谂堂闱耆候对时隆康。省下友乐湛裕。慰喜不可言。玉允慧性稍开。诵读颇解意否。年荒如此。调度何堪。从兄新寓栖屑。迫此窘蹙。尤何以为命。是莫非士明及允中诸族之费神恼力处也。殊切不安。钟冬间连患感冒。无醒健日。箪瓢之困。不可形喻。来头愈峻。未知将何术以济也。孩子姑善行走。然性钝尚不肯就学可闷也。酬应繁剧。不暇详悉。
答郭子从(大根○己亥)
恋恋中获惠疏。稍解远悰。日间哀节依支。庑集俱保无他否。忧戚患难。有生之所不免。动忍增益。正在此处。须念念勿放过可矣。陷溺于不义。固非周亲之所能救也。只在自家硬脊梁定眼珠撑看了。矧如钟千颠万仆自立不住者。而宁有所裨于哀座万一乎。门户衰敝。日甚一日。振作之望。专在后生。如君若又靡靡不励。祖先遗绪。将赖谁而不坠也耶。千万在心在心。钟虚名为罪。坐辱 君恩。惶恐不敢进。惟伏俟 拿命而已。孩子腹疟甚毒。而治峻又恐戕真元。有闷奈何。所询礼疑。愚昧不敢质言。先儒固有丧中不禫之说。然窃谓祭为亡灵而设。不曾为生人而举享者。则以生人之有重服而废亡灵当享之祭。恐其不值于情礼也。况禫之曰澹澹平安。亦以神道之入庙而稍安。非谓生人之恬怡快乐也。祝辞之哀慕不宁。岂曾有变于虞祥乎。虽在服中。苟遇前丧之禫期。则莫若依例行祀。暂以禫服变除。而祀毕则反重服。古者禫而纤。纤是黑经白纬。中古以黪代纤。则今之心丧人黪笠黪带。乃孝子禫后之服也。而俗尚才禫便戴漆笠而挂素带。轻重谬舛。殊非礼意。此在哀座力行之耳。禫而服黪。待吉祭复常。岂非懿制。魂帛以终三年者。禫前犹有月朔月半之奠。则不必于祥毕而便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6L 页
埋帛。撤去倚庐床卓。别奉帛于他室。以届禫期。恐或得宜。未知如何。
答郭子从
日昨因无何得转惠讯函。披审省棣节又经一番惊端。远为之闷虑无已。宗门争閧。系是可耻而既自侤服。便当依期移厝。不须依阿以图苟免也。谅之如何。冬间不至浪泛。读得几卷经书否。读书将以治心修身也。幸于日用之间。须从身心上子细点检。一动一念。扩其是而克其非。以求乎义理之所安而已。如何如何。钟旅苦日甚。无足相闻。日间延侄妇。且并邀侄婿。两稚之已成。而先兄之不在矣。触事感怆。无以为怀也。岁色且垂暮。只冀以时贞吉。
答郭子从(壬寅)
深秋穷壑。政不禁花树之想。谓外得书。审友乐珍谧。门内一安。欣慰不可言。读书所以讲道理资躬行者也。岂别有方向之难定哉。惟先立其志。誓不作第二等人。凡得圣贤之言。便要实心体贴。勇往而不贰。众咻之有所不顾。利害患难之挠夺有所不沮。只求得一个是字。安身立命。方有快活处。若其乍起乍止。将信将疑。顾恋于名利之端。因循于懒惰之习。则一生只是自欺自弃底人。尚何方向之有说哉。吾门零替。后生之可堪属望者。类皆优泛以度时日。此钟之所常居窃叹而涕欲下者也。君之厄于贫。纵不能专力于问学。既不得躬耒锄以奔走于陇亩。则日所亲近者亦只是圣贤之书尔。苟发愤自励。何患乎无所得也。古之君子如颜曾原宪。何尝以贫而自画于为圣为贤耶。爱之切故贡此耿耿。其有以谅之否。钟衰日添而志日颓。恐止于此而已。自悼奈何。峡中无秋。计活枵然。只当听命于天而已。外侮之及于师门。亦缘后徒之无状。不能推明心传。以自治而及之人也。反躬惭惧。无暇尤人。设使转到焚坑。亦将谈笑而就之耳。馀匆匆不具谢。
答郭子从(甲辰)
承书审举缅于先墓。仰惟孝思。当摧恸如新。日来已克襄于吉阡。情事得申。启居无他损否。荒忧日棘。朝晡何以自给。门内各节。亦复何状。念之憧憧。承谕有求益之意。然人惟自勉于为人而已。苟因循玩愒。迟徊顾望而止。则虽日读圣贤书。只是空花过眼。无补于实境。况此陈鄙老朽不能自谋之物。宁有甚样奇方可以裕人者哉。但有望于君者。不能不以门户事为念也。勉之勉之。无负此苦心也。贞显,圣绪之夭。痛悼不可言。吾生甚狞。往往遭此恶色。可苦可怨。匆匆不遑他及。馀冀雅亮。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7H 页
答郭子从(乙巳)
病里得珍函两幅。甚慰悬想。且认友节加护。差可聊赖。但搬寓山西。未审出于何计。亦可念也。钟颠倒无状。毕竟为亡国之臣。痛哭悲泣。宁以一息之尚存。为自藉地耶。行将见举国臣民为兽为奴于雠虏指挥之末而不知死所矣。家国俱败。奈如之何。待病少间。将待 批于本郡之宾馆。从今而往。谢绝宾友。都不管人间事。以俟符到而已。惟愿门内诸君各自勉励。士农俱尽实力以维持于倾倒之世。保不绝苞山一脉。千万之幸。
答郭子从
恋恋何时可既。得书稍以纾解。第谂慈癠沉淹。翔矧焦煎。仰为溯念。人之道事亲为大。于此不能尽分。后虽欲追补可逮乎。幸及时殚诚。则忠养之至。将神卫而春融矣。馀力诵读。以讲究道理。要在必践一事二事。渐当理明而行诣矣。千万勉旃。钟衰颓无馀日。所望于门户者。只在君辈若干人。幸有以谅此苦心否。雉山事。思之寒心。夫烹丘木以充肠。攘先物以恣欲。决非享福禄之道。数人者独不念及耶。望从容善谕。使之回心补过。甚善甚幸。
答李景章(章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7L 页
雪山峥嵘。方切远人之思。邮筒致函。更喜信息之甚大也。仍审棣床节宣际玆清谧。庇下均贞。此为今日嘉祯。馀外琐屑。固不足言。亦不愿闻也。惟造次颠沛。保守得一寸本心。无至为死生可丑者。是区区所仰勉而靡懈也。幸景章有以亮之否。钟一直猬缩。无足言者。室人当寒善病。盖亦衰症也。阿息前月已行卺礼。其归则乃安义之葛川林氏家也。卖犬之馀。凡百苟简。亦足恼神也。示中离索云云。未审何谓。而适因春峡少友来此。言那上喧传。以钟为有遐举。果以此而云耶。亦足一笑。钟今老矣。万念已灰。只得死为韩土鬼而已。顾安能强分外而思及之哉。大抵钟之一生。只从人唇吻上鼓簸掀倒。无所不至。尊亦稔谅矣。请从今以往。非面叙而得者。一切付之于瓯臾之丸。如何如何。开春后可该伯公为一顾计否。斯切企企。
答河广叔(宇○己亥)
承眄纵屡。而稠中恒未稳。有若云间见月。髣髴其轮面而犹迟夫快睹清光。玆实恋恋于中者。不谓一纸崇讯。披竭衷素。相与于无状甚厚。于是乎。流辉袭人。想其圆朗之非常艳赏。曷有既哉。但欠其所以照之者有不相悉。抑有所蔽之私。尚不免为微云之点缀欤。钟生平为恶。只堪人唾骂。如贤者视为惩而反之则可不为无裨。至曰求教云尔则世焉有阙于躬而训之人者乎。贤者其失于照也。道理须自做行。非可仰人者。圣言在方册。勉而至之。专在自家。惟办得实心。将之以不怠。自有所及。望与叔亨诸君互相警饬。以尽日用之常。勿遽驰神于高妙玄远之域。以资龙肉之说而已也。然而英年气锐。正恐笑此拙法也。预切惭汗。小幅所叩。不敢无对。略注下方以完。幸赐驳评。勿徒已也。馀冀省学日懋。
  别纸
 八佾章是可忍忍字。集注先以忍为释之。此正义也。后引或人容忍之说。此旁义也。而圈下则先引范氏容忍说。而后及谢氏忍为之说。其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8H 页
集注相倒错何也。
或问集注两说不同。朱子曰如今亦未见圣人之言端的是如何。后说之意亦自当存。大率意义长者录在前。有当知而未甚稳者录在后。观此则只是未敢决定。而且存两说。稍以前说为长。非有正义旁义之别也。圈下则是推衍说。而每以稍紧者为结杀。故此以谢氏之就心上说者终之欤。
 关雎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子称其性情之正。此指文王之性情欤。抑指诗人之性情欤。
铢录曰此言作诗之人。乐不淫哀不伤也。僩录曰是诗人得性情之正也。
 哀公问社章集注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小注朱子曰以树为社主。使神依焉。如今人说神树之类。辅氏曰军行载社主而行。朱子既称神树之类。则其不可转移明矣。然则辅氏之说。抑何所指哉。
小注朱子说。乃语类贺孙录。而其下又问周礼载社主是如何。朱子曰出行大事则用绢帛就庙社。请神以往。如今魂帛之类。社只是坛。若有造主。何所藏之。然则辅氏所云。乃指绢帛之主。而释戮于社之义尔。非谓神树之可载行也。
 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集注以为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盖声容因其实而发也。安有未尽善其实而为声容之尽美哉。
陈北溪问善者美之实。朱子曰美是言功。善是言德。盖绍尧致治。伐纣救民。俱致太平。其功一也。故其乐之声容。亦并尽其美。但其德之性之反之。终有不同。故其乐美之实。武不如韶矣。正如安行利行勉行。成功一也。而其实有自然与修为之别。
 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此七情皆从四情中出来。如各分属则何者属乎仁。何者属乎义。何者属乎礼属乎智也。
朱子曰七情亦自性发。但不可分配四端。又曰爱恶喜怒是仁义。哀惧主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8L 页
礼。欲属水则是智。且粗恁地说。但也难分。盖四端者情之经也。七情者情之纬也。喜爱属仁而喜是仁之礼之发。爱是智之仁之发。恶怒属义而恶是义之仁之发。怒是礼之义之发。哀欲属智而哀是义之智之发。欲是信之智之发。惧属礼而是智之礼之发。大槩如此。望更加推详。
答河广叔(壬寅)
温温令仪。逢春尤切恋想。日昨承早春书。敬惟侍奉嘉庆。慰泻曷既。所谕诸说。一一从体认中来。可验其平居日用。煞有节度可持循。不似世之摹天画神骛虚逞奇以为能。区区不胜倾服。古人俗人之分。只是义与利之分而已。于此详审而从违之。则日所接无非穷理力行之地。何患无求端着手处乎。未发只是未发。尧舜之于路人一也。厮贩亦岂无此时节乎。但或而不常。乍而难久耳。至若圣人之一疵不存。众人之已自汩乱者。却又就这时节。并论其气分。非单指大本之体也。延平云云。朱先生亦谓有些子偏。又谓若一向如此。又似坐禅入定。盖不谓甚是也。未发也只是敬以涵养而已。要观他做甚。朱先生又尝曰静坐理会道理自不妨。只要讨静坐以省事则不可由此推之。伊川之意。亦岂以兀然终日无所猷为者而谓之善学耶。今且从已发时思其所当思。应其所当应而已。则志定神凝。事过便帖然。自无透漏走作之失。如其气质不强。思虑易昏。则又当时时静坐澄心。以养湛一之源。则气不疲而神不乱。可以照察而行顺矣。此动静互根之妙。内外交养之要也。如何如何。胡文定之云。诚若可疑。然其曰起曰灭。以感寂而言也。其曰不起不灭者。谓本体之初。非自无而幻起。自有而澌灭也。朱子所谓非是块然不动无所知觉。又非别有一物不起不灭。已道尽其义矣。起灭字瞥观之。固似不稳。细究之则有不可得而易者。盖代以寂感动静等字。则不可谓不寂不感不静不动者自若也。陋见不敢自信。可更惠以驳评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9H 页
别纸
 阳货以家臣而僭用大夫之礼。以豚归孔子。欲令孔子来见已也。而孔子初不问其僭与不僭。往拜其门。与孟子之称齐梁以王之意同否。
始虽家臣而今为大夫。亦必请命于君而君许之矣。则奚论其用豚之僭否乎。此不必与孟子事相方。
 天地生人物之理。元亨利贞不可阙一。故人才生便有此四德。初不可以先后分。此章言仁者得之最先者无它。充满天地之间者。只是和气。人物生生之理。只这和气中事。以故人物之生。便从这里生出来。才言生。不得不先得之也。非是今日受元之理。明日还受亨利贞之理也。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则仁之先得者此也。然非谓今日明日之截然有先后也。若以生理谓和气中事。则恐倒了。且亨利贞之理。何尝不寓于和气耶。
 
朱子云不当恻隐而恻隐。不当羞恶而羞恶。便是不中节。然则四端岂可谓专指理发乎。退陶之言。谓其发处。皆是不杂人伪。未暇思量到。粹然发出来。而其用处乃有中节与不中节之异。此说稍似无病。而一边人指谓过巧不稳当何如。
四端不中节之云。果可疑。其意恐只如退陶所云非便以才发之端。谓有不中节也。解释前人之言。不得不如此。其谓过巧者。似不察。
 朱子云勿忘勿助长。又是那集义底节度。然则凡学者于日用之间。才有欲速之心。便是助长。才有厌苦之意。便是忘。于此间用何工夫集义乎。
只如下引退陶之说。便是用工夫处。惟敬则自无欲速厌苦之患。
 退陶云只于日用间一言一动得宜。则无害浩气。此非以一言一动之得宜。直指为浩然也。虽一言一行之微。不得放过。则积累之渐。将与天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八十四 第 249L 页
地同其大乎。
得宜义也。得宜则气顺其轨。不失其浩然之本色。非以得宜。直为浩气也。一言得宜则一言之气浩然。一动得宜则一动之气浩然。此便是集义以养气底。到得他无不得宜时。则气之全体浩然而与天地同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