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2H 页
答李子明(戊戌)
便中承问。披玩如对。且喜其有所警益也。仰认察理愈精。日用益熟。怡愉尽职。重省增康宁。庑节少戚嗟。为之欣慰亡量。至其所谓疢疾者。贤者之所以励志而愚者之所以乱志。尤不任钦叹万万。风色之种种可愁。时入远听。以常人处此。固应有不堪遣者。尊公与座右。直顺受之。略无一毫作激。甚盛甚盛。彼虽不可驯。在我者要当不失其恩爱而已。惟终始加勉。如何如何。钟秋中因小侄患痈甚危。煞费心虑。以是不果于南游。迄今见浓汁不乾。针口淫蚀。其治未可以时日期也。别纸诸段。未见有戾于鄙见者。盖心能检性。既谓不可作以气检理看。则毕竟是理以检理。然须知合气之理。便是单指之理。朱子所谓心固是主宰底。而所谓主宰者即此理也者是也。言理者有单指时有合指时则可。若谓理原有单指之理。有合气之理则不可。天下未有离气底理故也。性体则至静而无为。心则该体用贯动静而神妙不测。故心能检性。而性不知检其心也。性体之至静。而亦非离气而孑立者。则未可以合气者。当能检之实也。怨慕之义。尊谕甚正。但黎丈及鄙人意亦不曾至谓怨亲也。盖这怨字非恚狠归咎之词。乃悲伤嗟恨之意尔。(今方言亦谓셜워怨)孟子所谓戚之也。集注所谓哀痛迫切之情。来喻所谓其情也恻而隐。其辞也哀而切。皆是也。然则其所谓怨。正如孺子之不得哺乳而或嚬或啼者。非怒己骂己之谓。亦非憎亲咎亲之谓。孟子所谓不足以解忧。如穷人无所归者。善形容得怨字情状矣。集注所谓自责己有何罪。所以释于我何哉之意。而责非骂怒之谓。亦只是寻责之意。以此求之。舜之怨慕。固不可谓怨亲。亦不必谓自怨。只当如集注所谓怨己之不得其亲而已。前此见不及是。今因尊谕。反复。方看得此意出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2L 页
未知盛意更以为如何。如是则万章告子两集注。初未尝相左也。前此之疑之者果妄也。但来谕以自怨为主。而又不舍怨亲之说。且并慕作自慕看。此恐更宜商量。承谕谓洲上之于朱说。烂漫取舍。疑若有欠于尊信之诚者。此切警也。钟于是岂无所择哉。先师在时。尝诲小子曰前辈之说。虽有牴牾。但当折衷于朱子。朱子之说。虽有异同。诚宜考信于晚年。此学者之三尺也。是言也钟奉以周旋。不敢失坠。纵其无自得于己者。然犹可以见先师一生之用心。而其所烂漫。毕竟不外乎以朱子而订朱子而已。宁有一毫不盈于朱子。而务欲突过而凌轹之者哉。试观朱子之于二程夫子。何等尊信。何等敬慕。而其于遗书诸语。或有少异于定论者。辨订之不少回护。虽以易传成书。亦往往有发其疏处。此可以见大贤君子公心公眼直截光明。只据道理当否。顺口说出。发明得先贤师本来心法而已。初非工诃力排而要独步于宇宙也。又岂可缘此而谓程子之言。颠倒乖戾。决不至此矣乎。今只可论寒洲为说之当否而已。不宜遽以其取舍朱子而一例喝斥也。苟如是则吾之用心。先已偏了。奚自以究大公之理。达先贤之心法哉。座右视钟为阿好者。则钟不敢复言。若犹以为可与唤醒者。幸毋惮于拨寒洲之丑。而一一辨教之也。钟不能不服于理到之言矣。心经答问。当有黎丈批评。钟未敢径下语。所论祖逖事。只当思大人君子之于闻此鸡也。其必起舞乎否乎。知此则知祖逖矣。今有人聚万斛之粟。恒怀赈济之念。一遇夏月之飞霜。将判无秋之占。便自仙然起舞曰此非恶徵也。座右其许乎否乎。虽欲不谓幸灾乐祸。乌可清脱也。座右自以为士雅流。钟眼甚肉。未识其诚然也。但有士雅之才则可。有士雅之舞则不可。况钟平日所期于座右者。固不在于士雅者流乎。窃为之愀然不乐者久也。馀冀涵泳中和。勉成实德。
答李子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3H 页
漏天长夏。心未尝不往来于西云。庭树微凉。惠翰飏坠。洒然乎其沉痾之去体也。披审重省节宣未能全安。潦暑之候。例难免此。爽籁将发。寿骨当随坚。用是为仁孝祷颂。馀外冗扰。但理遣可矣。钟长夏幸无大病。做些存养工夫。差觉心下少胶攘。近因知友相难。试究易象。却头绪棼棼。更不免思虑起灭。依旧是胶攘了。是何足以收功于桑榆之境。徼倖于夕死之可哉。玆承来谕。又靳靳乎人物性同异之间。辨博张皇。倾河倒海。令人望洋气夺。而不敢以涯涘之。于可见造诣之日高。而平居用工孜孜。不曾少怠弛也。何等钦赏之至。钟抵滞既甚。精力又短。不能卒乍理会。留俟久久温绎。当作如何见解。玆不敢率尔供答。恕矜之如何。盖钟于前书。可谓竭尽其肺膈。犹觉为说之深了细了太详了。而乃不能一二有概于高明之见。则今虽欲复有云云。奈鼫鼠之技穷何。且道理本来公平。苟非昏闇之极。宜无不相喻之端。今以贤者之聪颖警敏。而往反数四。至数千言而犹不合。则决是鄙见之错谬。即宜袒荆纳款之不暇。而第于道理疑处。必须自家见到。到得十分昭晢。然后方可以相信。不宜包疑蓄闷。而外为唯诺之恭。以自归于欺心而欺人也。来谕首尾。皆钟十数年前所苦口道出。自以为不可颠破者。而迩来益求往牒。益加精思。渐悟已见之径断得鹘突。而遂转为今日之见今日之论矣。是无乃廊柱之再数而徒自迷乱耶。今若更寻前见。则便与盛论一印。其辨博纤悉。又不止如盛论而已也。顾于心有不足是者。脱屣之弃。已经十年。而鸡肋之惜。未上一念矣。夫以子明之明。而乃为吾前日之见。则吾又岂敢少缓于掇拾已弃而重行磨勘耶。但思窒而强通者。愈窒而已矣。姑此倚阁。就讲他事待义理融会。心地光彻。然后此可不攻而自治矣。非直钟当如是。虽贤者亦姑勿断定。惟浸熟于万理。然后方始分明说出。晓此迷劣。毋徒为取快于眼前。而塞闭了审思之路也。方以襁孩泄痢殊㞃。神绪挠恼。不能尽所言。读书贵专一。夏间业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3L 页
何书。且就所读书。逐段究切近白直底道理。苟于切近白直底看不透说不出。则其于玄远艰奥处。正应非常差错。此不可不虑也。春间三峰发问。想对草已成。今便何不寄至。正宜于此等细碎去处。积集融会。毕竟贯于一耳。
答李子明
便中承书。审重省康福。区区慰极。方有析箸之干。此固事势之所不免。而丝谷薪盐。冗攘琐屑。虽若妨夺于讲诵。随遇区处。折之以道理。则将见此心之主宰百度。而虑定行熟。推之大者而次第裕如矣。其与兀然终岁守书册废事为者。不亦虚实之相悬而内外之合一乎。心以役物则无往而非善学矣。物以役心则读书而犹丧志也。是在贤者自勉。钟去月哭第五堂兄。终鲜之馀。又此至情之凋落。悲苦不可言。小口之善病者。往过来续。不容一息安静。有闷而已。性即理也。而其生也自是合气。心固合气而其体也自是即理。即理故人与物。非直性同。而心亦有所同者。合气故人与物。非特心异。而性亦有所异者。恐不宜以此而判心性为二物。谓性为单指之理。心为合指之理而原有此两样理也。主宰之功。固不能不资于气。而其为主宰者。理也非气也。朱子所谓主宰者即此理也者。亦非外于合气者。而不害为单指以言也。则今谓此单而彼合者。不有近于獐鹿之边乎。洲上之言心合理气。考之集中。指不胜偻。闻之平日。耳亦既饱。何尝才说合字。便以淆杂目之哉。但言心而曰合气则始终真妄。无所不该。故淆杂者亦在其中。正犹孔子所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者。而不可谓孔子之专以淆杂者言心也。且洲上之取舍朱说。前书已尽之。而玆复张皇见喻。以为伏无穷之祸于方来。诚如是则良遂已察其證而执其标本矣。既知其如此。为贤者谋。凡干寒洲之书与语。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只取朱子书反覆审绎。优游玩索。积以岁年之功。卒有深造之得。则寒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4H 页
洲之为朱子罪人。当益彰而无疑矣。夫然后发其赃而摘其慝。辨而辟之若抑洪水。以救天下方来之祸。尤岂不洞快而光明乎。贤者办此。诚非晚矣。顾今不然。姑未曾熟讲精察于朱子之书。只因一世君子之奋髯张目于寒洲。顺风相应。漫辞助欢。将取一二疑似之语。谓是真有背贰于朱子。只管声讨之不已。此不惟于贤者为太早计。亦非所以谳人治人钦恤审克之道也。不亦疏乎。钟是溺于渊者。固难自力以拔出。而赖贤者屡回提警。每自反省而冀悟。然盛见止此而已则尚无以解钟之惑也。益觉今世之真有得于朱李之心旨者。惟吾师尔。其卓见大本。阐发微奥。固将俟百世而有合。岂冀以一时为荣辱也。门人小子只当奉璧而完归。以谒于九地之下而已。若其小小文义之或出或入者。斯亦小子辈之所不惮于勘辨而从违者也。道理本大公。岂敢阿好而为一切之见。成就得自私自狭底家计。将谓万世来者并无公眼哉。将不惧于天乎。不愧于心乎。况学者之于朱子说也。寻考初晚。质以定论。自其门人。以及我东群儒稍事讲究者。莫不如此。岂寒洲之始俑于今日耶。且其门人及群儒者。将自谓吾之学已到朱子阃域而然欤。虽以朱子大贤。亦曷尝谓吾之已造于程子阃域矣。吾可以订程子。而他人则不敢焉尔耶。苟然矣。当时门人朋友之于遗书未备处。或有一二见得到者。朱子何不诃禁之。而反一例许可也。只为今之世乐糊涂而安苟且。务遮护而占便宜。泄泄以度一生。而不失为儒家之望。故其于先圣贤之公心公道。精察而明辨。毫釐不于过者。盖亦不必致力焉尔。循此黯黯。天下将何归。朱子之道其将赖此而不坠耶。言之至此。秪增可罪。幸贤者之痛与斥绝。亦所甘心而不悔者也。祖逖之幸灾乐祸。又蒙贤者发力伸救。士雅有知。当谓千古之下有知己者矣。然而才出于义。便以利论。才出于善。便以恶论。毫釐之差。千里之谬。可惧可惧。将乱而起舞。其与商受之喜炮烙为心。固若不同。而其归必至于彼。是则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4L 页
相去不能以寸。贤者何苦而必有取于此舞哉。凡事自有十分是处。不是是处。不当更于不是处别求是也。平居讲论。虽或赤骨挺立。及遇事至。往往不免迁就回互。近世有一套法门。凡事不要十分是当。此坏却许多人才心术。可怪可叹。愿贤者戒之。性说既云姑守旧见。钟亦姑守旧见。更别无说。惟分殊云云。比前似差正。然但以偏全作善恶一般看。则只是旧见而已。钟岂敢苦争哉。惟益读朱子书。益穷事物之理。早晚或定于一也。
答李子明(己亥)
暑极逢凉可一快。阻极获讯。岂啻当此。况谂重闱寿节崇康。深爱婉容。膺受多祉。甚沃远怀。躁热胡乱之示。认由自省之密。而常知在己之不足。苟有是心。亦当汲汲图所以免此。想不应付之无奈而置之莫管而已也。未知能深有味于主静之旨否耶。天人性命。固非自家分外事。然悬空摸索。亦恐枉费心机。贤者前日之法。未为不是。循序踏实。自有所至。盖循序则所接必有所见。踏实则所见皆为所得。何患乎知行之不相沿而学诀之或偏陂也。寄示盛著。可谓打透真传。而亦恐以义理者。或看作高妙玄远之物也。昔人之格致穷究。亦只是就心上察其危微之几。就事上辨其是非之归尔。曰理曰义。岂在吾当行之外乎。是则孔孟程朱之无异同者。而特其告之有简繁。说之有详略者。时世之有升降而教法不得不然。初非孔子之专教人下学。而朱子之但教以天道也。遵此成法。古今可一。而圣贤可学矣。若才有所偏。便不是孔朱家法。如何如何。钟夏季往青谷刊所。备阅炎溽。至去月下旬始返寓。迄今颓惫。望后又将走星山。百骸扰动。寸心可凝住耶。瞻咏西云。祗切道跻之叹。幸冀俯怜。
答李子明(辛丑)
阻甚不堪郁。卢君来幸接手墨。审重省节迓新纳庆。喜不可言。钟益老矣。无可望于斯世者。惟本分之种种败阙。是惧是惭。方仰诸朋友之力。幸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5H 页
一二有补于桑榆之末。是昼宵深愿。如贤者不可得源源相对。以濯旧吝而起新意。此亦有命数存者耶。性心之争。愈觉是闲事。惟守着吾本性本心以外无他事。说话虽巧。何济于吾身哉。乍看来题。其以火喻性。终似不见夫性字真面。此固钝滞之莫省。而亦恐贤者之于名理。易看而易说之。喜于立言而疏于反求也。更愿彼此且置此事。只从日用上体察存养。积以几年。俟一朝豁然。方可徐议此耳。如何如何。近得朴燕岩遗文新刊者。见其中有竹阁墓志。而铭辞以荀卿比南冥翁。令人骇然失图。因考竹阁本集附录。亦载此志。而删此一句。然且考清香先先生实记。亦载此公志铭。而其所云鹅湖聚星之语。不惟是题目之客剩。终是怀不满于冥翁而显加讥斥。此宜在尊门之所商量者。有见不敢不相告。未知盛意谓如何。相握当在何时。临风翘渴而已。
答李子明
新正续续得信。今岁之将见吉祥重重。此其兆耶。织贝海衣之贶。认出情念。但相与者不在物。前此已屡言之。何不见谅。又此过施耶。日间见静庵集心箴序曰人禀天地。气则四时。而心乃四德。故气之大。浩然无所不包。心之灵。妙然无所不通。此即以四德为心而对气作说。其与近日之言心者煞不同矣。尝见一蠹先生问寒暄先生曰心在何处。寒暄曰心无乎不在。亦无在处。此盖以理言也。气则局而不通。安得谓无乎不在。方寸有舍。岂可谓亦无在处乎。赵先生之学。得之寒暄。果不诬也。继此而退溪先生曰心之未发。惟理而已。东冈先生天君传曰天君初名理。既封于人。更名曰心。吾党宗旨。本来如此。其或合气而言之者。该终始并真妄而道其全耳。非指心之本实也。贤者其以为如何。适有所感。因书及之。岁月悠悠。实理难明。百喙雷荡。正言缩首。思之慨慷。以贤者之明。常若未免有拖泥带水之意。衰老将逝。炳然丹衷。恐无处可告愬也。命矣亦奈何。临纸不能不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5L 页
黯然增怀也。
答李子明
谓当际此一晤。止获次面。虽歉而亦可慰也。况贤难见顾。固何间于元方也。其姿气之雅。见解之审。益令人可敬而可师也。春候鼎盛。重闱体节隆旺。仰为贤孝庆颂。省暇观玩在何书。知从勉台所讲讨而归。深愿闻其一二也。华西翁见理之正制行之实。固是百年来不多得者。录示两说。钟于畴昔亦尝一获谛。其形气神理之说。诚极有段落。绝无罅漏。不觉叹服。其人物性说。殊未及领可。盖谓人与物之性。本自圆满充足。无此欠彼饶之可言。则以本性而言。犬之性牛之性。皆可以为尧舜而参天地耶。朱子所谓以其理而言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以全哉者。此将何以区处也。才道是人性物性。便是理之搭在于气质者。而不离不杂。只是一理。既以有饶欠者。为在气之性。则彼无饶欠者。又当在于何处也。此若求之于人物既生之后则终是无着落处。只长人恍惚想测而已。求之于天地一原之理则人物未生。恐不可遽谓之性也。迹其一篇大意。不过并湖洛而两袒之。要作周遍融活之计。而其实则适所以左枝而右梧之也。钟姑不敢遵信。但盛见本自如此。宜其欣喜于得此为右券而左契之也。只愿贤者之知自贵于物而已也。吾不能强有多辨也。钟将发丹邱行矣。贤季欲相从甚感。玆因卢君先归。略此付谢。
答李子明
湫庐苦热。如匪浣衣。承书疾坼。知住白云山中。琳房清净。仙侣飘洒。读之未半。觉吾心已先凉矣。壤虫黄鹄。祗切叹仰。第惟重闱耋候当暑无大添损。及此万顺时节。正宜着力卷中。究古人心法以自涵养。不可悠悠以失之也。如何如何。钟南还未几。又往苞山。盘旋数十日。今为巢中物甫一朔。来月初又似向星浦。盖以礼校未完。刚公屡邀不置。势须作一遭走回耳。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6H 页
公欲相访。可以八月晦抵此。仍与为锦海之图否。卢氏碣非敢自外。专由于笔退思荒。不堪以渍人金石。知此状之深。莫如子明。在傍宜缓颊以沮其行。俾得两便焉。今乃因书相劝。有若于本可堪此等者之为也耶。二卢君相强不已。遂不免冒颜猝构以塞责。子明既劝之作。则亦可以随意删润。幸无大疵。为庶几尔。否者惟劝卢氏勿用。是尤善之善也。另惟惠谅。
答李子明(壬寅)
海山吟赏。兼有同人之乐。归来属想。还若风舟之引去。及此岁翻。怀绪尤憧憧。云峰吴生历仁边来。凭悉大节安康。已足欢喜。继坼珍椷。审将有陶山之行。此固不可已者。斯文之变如此。而讨贼之举尚无闻。为岭士者将何辞以谢于一世。而何颜归谒于先生也。贤者到彼中。试问于诸公也。历访名硕尽美事。从屋里涵养。方始是真实工夫。承欲建九思斋。堂构之肯可钦也。须蚤完是役。朝暮于楣扁。用力于本原之地。以重辉夫先业之贻。如何如何。楣记须因今行为请于下溪李令为善。盖先先生之斋。而宜有夫子家孙一言也。如钟望微辞拙。决不堪有污墙壁。幸其惠谅。德山刊所诸公欲重校学记于高陜一处。要我相聚。然私干多掣。恐未能赴也。馀望远行无恙。如其作路。从此近过。可因往来乍一顾也。
答李子明(甲辰)
恋想中人来获书。喜不可言。况审重闱节宣。对时增康。省暇湛翕。庇率均祉。尤何等慰惬。漫录之寄。甚荷警醒。而亦足验日用之不草草经过也。且须益加涵养于六经。誓勿失吾家本命。而博之以天下之务。通之以当世之宜。方得以不负千圣之相传而有辞于万世也。另望入谅。钟营缅于丹邱。缘物土不时。淹费一朔光阴。忽闻 恩谕临门。颠倒而归。奉读惶蹙。又不任涕泗汪汪也。以义以分。便当疾趋之不暇。而顾去年告退。已以不中用而自欬(一作劾)矣。今又不可作王良之屑屑。况今时局更紧一层。举全国之柄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6L 页
而倒授于日人。 君臣上下被其组织。不能一举手一顿足而为之自由。纵使武侯鞠躬。岳爷涅背。秪足自苦。而无补于拨乱转危之机矣。矧如钟阘茸粗卤。胸无半筹。恬嬉于故智常套者。而可能一二裨于万千耶。万回思惟。终不敢以趋走为恭。已以一疏陈由乞寝。送侄阿呈纳于政院。方懔然伏俟处分耳。待 恩批下。又将南下营缅。要以岁内申情事。然天下事有难预度。只当随遇处变。不必画一以自拘。未知盛意以为如何。
答李子明(乙巳)
顷书失便而未覆可歉也。贤难见顾。询审近日。重省增愉。厢客玉润。仰慰且贺。筮得兼山。神告之矣。远行宜可停也。惟厚集于内而无闷于外。此为贤者今日用力处。盖九经絜矩。今人漫不省矣。圆枘于方凿。必不合矣。况韦布之自惜。犹闺女之深处。屑屑以自衒。易于失身。万万戒此。区区之仰。钟缅襄以来。缘山有梗端。悲扰度日。无以定情。侄妇坏胎。又足嗟愕。杜门无聊。宜若有料理于宿业者。而困于迎送酬应之冗。只愦愦泄泄。挨过光阴。却可愁恼也。前留礼劄。搜觅不得。恐其转展混入于乱纸堆中。而卒卒未暇尽翻也。当徐图之矣。月内拟作丹晋之行。其归早晏未可豫也。馀冀坚坐读书。益究实用。
答李子明
因循且冬日矣。世事愈下坂。咄咄如之何。得来书又增一番长喟。顷欲治一疏以溷 四聪。起草未毕。忽闻有美国干豫。粗解束缚。倭势稍戢。遂不免停笔。恐近于乘风吹萚。以钓名誉也。日间爻象。乃复依前而又甚焉。到今疏函亦閒事。所谓谈办者亦虚算。盖在内则我不得自由。纵有良制实施。已无地下手矣。在外则如英美列强。其实际规取。只在财利。谈办交涉。惟视贿赂之多寡而左右之。我之财竭力匮。百不能敌彼倭之轻捐钜款。我民之热心卫国。万不能追彼民之倾赀发积。以供国需也。惟有我义理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7H 页
本物是其所长。而在朝者已无望矣。其在野而自高者。亦不肯以实心实力经营于时局。以感动万国之彝性。嗟嗟乎不忍道也。至所谓吾道之所寄者。不越乎谈微妙巧言貌之间。而其中固枵然也。施之实用。便茫然不知所以制略也。其取外人之侮笑固矣。甚而至于中国之士如范祎者。以我宣尼。挤置之于耶稣之末座。世变此极。而为吾儒者尚酣欠伸。有时以空腹虚谈。欲压胜而制伏之。火大于车薪而破杯无水。将如之何哉。当是时如钟者纵欲不愿死得乎。上而不能纾 君父之窘难。下而不能阐吾道之实体。方为俎为肉为奴为畜而已。则生何所乐哉。所望惟少年英秀之相与发愤作誓。以讲明实学。此为国家拨乱之基。吾道光复之轫尔。惟子明勉焉。虽然此可与子明言。非子明者。将以我为丧性而谵呓也。谓之何哉。前留盛劄一卷。合有更商量者。已付刚丈另行摩覈。次第可就。地球说尊见似正。然此犹当加究。不宜径出。刚丈云彼之谓东西球。其实乃南北球。彼之谓南北冰洋。其实乃上下冰洋。其说亦似可究。如何如何。馀当续报。扰扰只此。惟希省事增福。实学加懋。
答李汝材(寅梓○己丑)
 朱子与陈侍郎书独断之说。是原于讲和一言。既以讲和为患之本。则独断在其中矣。何分出独断。并为大患之本耶。
虽因讲和而有独断之说。然此说既出。其为害又不止于讲和一事而已。则大患之本。此其尤者。
 此言国是之非。而乃引出和议。国是与讲和。固非一事。而今言和议而却名为国是何也。
今日之国是者。讲和为其尤者。而又不止于讲和。故曰讲和之比。
 卑辞厚礼。以乞怜于戎狄。此亦祈请之事。何不举春秋不书葬之义而言其非耶。答南轩书以不言此义责之。则何不言于陈公。使之谏君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7L 页
沮其议耶。
乞怜只指乞和一事。非谓祈请。
 与汪尚书书为法者。欲以经行迪之。而世之人力攻之。则是为法者不欲薄之。而俗固自薄也。何云从而薄之耶。
经行迪之。只是一二人之或出于一时意想而已。旋即挠夺。更取偷薄者用之。则是乃所以从而薄之也。
 苏氏贡举之议正如此。如此之此字。以上文病人言之乎。既以旧习纷然。古道不行。譬之病人矣。且以苏氏之议。又比之乎。
以古道为不可复行。而偷薄浮华。为真足尚者。此苏氏之意也。
 答张敬夫书愿更加十思。孔子云再思可矣。则季氏三思而行。犹不可矣。然则何云十思乎。
夫子之言。有为而言也。若论其所遇之难易。知见之浅深。则容或有再思三思十思百思之不等。
 不知曾为上论此意。上云无事于言而不言则已知不论祈请矣。故以春秋之义陈之。而今乃更以为上论此意请罢问之何也。
虽阙之于奏藁。意其或者有面论否。故问之。
 与魏应仲书。逐日而诵礼记左传各百遍。诵孟子三二十遍。又看史数板。则恐有涉猎之弊。下文复戒贪多务得者何也。且三书诵数亦有差等。抑以孟子之书。不如礼记左传而然耶。
此亦当论其才量如何尔。以今看诚似贪务。然在应仲想是太裁抑了。且观朱子所以教应仲者。只是严立课程。主于趱日读诵而无阙而已。想以应仲年少。姑使之熟其音读。略求其旨趣耳。左礼聱牙零琐。难于记久。孟子则文顺义滑。易于记存。故有遍数多少之别欤。
 定性书恶物自私也。求照用智也。夫自私者。乐于无为。故必恶外物。是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8H 页
有意于绝外诱也。用智者作意于有为。故必求照。是以性随物于外也。用智者。作意于有为则是求照于有物。何云求照无物之地乎。
所谓用智者。亦是用智于绝外诱者也。既绝于外而反求照于无物者。是乃所以凿也。
 是有意于绝外诱。既言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且以性为随物于外。是以心役于外物也。苟有意于绝外诱。则是乐于无为也。若欲无为而绝外诱。则岂牵己从物乎。
牵己从之之云。乃有意者之说也。彼以应物为牵己而从。以性为随物于外。故不欲牵不欲随。而欲绝去外诱耳。
 西铭。杨中立云西铭言体而不及用。以愚观之。似有体而有用矣。朱子云首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之意。而论事天工夫则自于时保之以下。方极亲切。然则万物之同体为体。事天之工夫为用矣。未审如何。
龟山说已经程子勘正。所论大槩得之。
答李汝材(壬寅)
向覆卒卒。未能尽意。更惟日下。哀履支啬。读礼益勤否。示中所云屡回反复。甚见日用之间。不漫漫地任他走作。惟依此察识。依此操存。日复一日。自可渐次惯熟。志定而理无不明。心存而事无不听命矣。今之士捕龙搏虎范围六虚者。岂不诚奇伟可仰。惟其于近里处少着意。是以习尚日渝而实行未著。论议愈高而众心未厌。钟之愚私窃叹恨。哀座沉毅通明。居之以若虚。养之以能默。又能随事精察。而验之于心身之切近。其本领固已立矣。区区期望。讵有涯量。顾自坐疏卤。无以相益。惭忸又可既耶。第谓相传要旨。初无别样玄妙。只是主敬集义二者。为毕生事。而不容须臾舍也。不以幽独而肆。不以烦劳而倦。则主宰常惺而几微必察。不以善小而遗。不以恶小而就。则裁制必方而本原愈固。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其节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8L 页
度之详。圣贤固已丁宁。而哀座无不诵贯而铭佩矣。惟即地下手。便是最切。何待于愚陋之举似哉。况其不试之剂。易于鸩人哉。惟哀座自勉焉。易礼所论。俱觉缜密。别无可评。亦不敢不反复以求至当。并以别纸仰覆。望加参覈。更惠至论。近日之以此等语相上下。类多衒能而夸耀。其心初不由于求是。此钟之所厌怠而欲闭口者也。今于贤者。岂敢自外而不以相可否。终身抱此黯黯以自苦耶。
  别纸(周易疑义)
 乾坤为众卦之父母。则凡易中阴阳画。皆自乾坤来。而乾坤非有资于众卦也。然于每月上推了卦气。则自复至乾。自姤至坤。乾反有资于复临泰。坤反有资于姤遁否何也。
父母六子。据卦画见成后立象。非六十四卦之皆从乾坤二卦中娩解出来也。大抵易中凡阳是乾凡阴是坤。所谓乾阳物坤阴物是也。六十四卦都是阴阳二物阖辟而成。便可见其有资于乾坤。所谓乾坤其易之门是也。如以月气推则尤可验。复之一阳得于乾。姤之一阴得于坤。盖天地之间。其气有十二层。方地面之复也。地背为姤。地面之姤也。地背为复。六阳六阴。推移进退于十二月之候。未尝有无乾无坤之时。则乾坤固自若。而复姤以下诸卦。皆由交索而生出矣。
 坤不能无阳。故言动辟。乾不能无阴。故言静专否。朱子以三十分分六爻。仍有阳生未满画之说。然以此至微之阳。似不可遽言动也刚矣。坤之六位。一三五阳也。四德则元亨阳也。此其所以能会动耶。
朱子曰乾坤只是一个健顺之理。理之有动有静。固无间于健顺。故本义已曰乾坤各有动静。于其四德见之。静体而动用也。虽以阴阳卦画言之。地面乾则地背坤。地面坤则地背乾。乾坤常相须。乾主动直而其静专资乎坤也。坤主静翕而其动辟承乎乾也。固非以未满画之阴阳。便当了静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9H 页
专动辟之实。亦不必谓一三五之位阳者。能动于坤。二四六之位阴者。能静于乾。而他爻却不动不静也。
 本义曰乾之坤群龙无首。即坤卦辞牝马之贞之意。以此例推之。乾之姤潜龙勿用。与姤之勿用取女相似。而坤之复履霜坚冰。与复之阳复不相似何也。
六爻皆变为坤。故照勘于卦辞。一爻之变则又当照勘于爻辞。如乾之姤潜龙勿用。与系柅豕踯相应。坤之复履霜坚冰至。与不远而复相应。皆略略有这意思。然亦不可执定以求其必似。惟即其当卦当爻而究其象系之辞而已。如六阳是群龙而乾为首。变为纯坤则无乾矣。故曰无首。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故曰牝马之贞。其取义本自不同。
 文言君子体仁之体。与程子说公而以人体之之体相似。盖公只是仁之理。体公理便是体仁也。朱子训体仁曰以仁为体则是仁为体也。又曰人在那里做骨子则又似人为体也。训公而以人体之曰人撑起这公作骨子。又曰必体此公在人身上。以为之体。则是公为体也。又曰如无此形质则生意都不凑泊。此又似人为体也。窃意体字偏属于人则是体段之体。非体之之意。盖以人而体得公则为仁体字。似有做工夫意。不是将公来为我之体也。朱训作体认之体。亦不妨云。抑体字兼有体干之义。故下亦字否。
钟年前与诸公尝有此争。旋思之。其属人属公。皆非正意。朱子诸说。亦非有彼此之殊也。盖体是骨干躯壳之称。其曰体之者。是合为一体之意。体仁及公而以人体之。只是将身贴在那公仁里。滚做一团躯干之谓。盖人与仁为二者。己私间之也。克去己私则便合一而无间矣。朱子尝引孟子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以此体字当合字意。又曰公而不以人体则有舍身而饲虎者矣。来谕之不欲偏属。甚得朱子之意。而其曰有做工夫意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39L 页
者。亦似见到。特未及思量到体字之虽作体段看。而其曰体之。初不害为做工夫也。体认之体。亦是将身就道理中贴取之谓。看得此意破则谓公为人体亦得。谓人为公体亦得。体如今方言所谓一块之意。
 讼之刚来得中。随之刚来下柔。不言自外来。而无妄特言之。程传则随之变。犹为两体刚柔之往来。而讼则曰自外来。然皆指乾坤之变。而非谓就卦中升降也。本义则随自未济。讼自遁。皆自外来也。窃意讼之九二虽为讼主。而爻则不善。随之初虽为震动之主。而在随时官有渝。俱不如无妄初九之为诚之主。故独言为主于内。而以其主内。故亦独言外来耶。卦变云云。
无妄之独言自外来者。盖阳自外而来复。复则无妄矣。他卦则不须取此义。故不必言自外来。卦变之说。钟于传义。尚有未理会处。窃恐天地之气。常反转以推迁进退。故易之卦序。专以反对为主。讼者需之反。而需五之刚来为内卦之中。随者蛊之反而蛊上之刚。来处于二柔之下。无妄者大畜之反。而畜上之刚。来为主于内。涣者节之反。而节三之柔。往得位于四。贲者噬嗑之反。而嗑五之柔。来文于二刚之间。嗑初之刚。往文于二柔之上。嗑虽刚爻之本居上。而非离体之主也。如此推之。无不吻合。简易明白。差觉省事。如何如何。
 讼困之初六。皆阴柔处险之下。而困则九四之应。来徐有终则似有济困之道。而初终于不觌。讼则九四之应。即不克讼者。而初反得其辨之明。盖阴柔之德。在讼犹为不永所事。在困则不能自济。此专取卦义。然不克讼者。何暇辨理他来徐徐者。若不觌则何以有终乎。
此等皆当据本文取义。不必每每比并。要做一串说。如屯初是贤明刚正之人。而自六二视之则为强逼之寇也。易之不可为典要盖如此。
 临阳长则阴当消。而四阴爻或吉或无咎。遁刚遁则柔当进。而初六遁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0H 页
尾。六二莫之胜说。阴反从遁何也。盖圣人恐阴之迫阳之遁。故以不往戒初六。固志戒六二。如姤初六有攸往见凶之戒也。本义于姤初六否三阴遁彖小利贞。皆曰小人。而遁二阴爻辞。独不以小人言之。又曰不可有所往。只看他如何。贤人君子有这般底多。然则初六反为贤人君子之不往。而无小人利于守贞之意何也。
阳长而阴消。虽其气候之本色。而但即卦而究其象。则四阴之所处。皆有吉无咎之道。不必以将来之见消为阴忧也。刚遁之时则诚有如来谕所疑者。恐合商量。但自君子之占得此爻者言之。则只合如本义之说。
 否睽未济之志行则行其志也。履之志行则志于行也。履虎尾者方愬愬戒惧。非如济否遇元夫伐鬼方之得行其志。故程传分释之欤。然愬愬而终得其吉。亦岂非其志之终得行耶。朱子以志行谓进将去。则似非愬愬畏惧之意。且易中他爻之得行其志者多矣。言志行皆在九四何也。
诚如所论前进而不戒惧则暴虎之勇耳。惟其戒惧而刚健以进。故得终吉而志行也。志行二字之言于九四。恐偶然如此。非必以他爻之不足言志行也。小畜彖传刚中而志行。何曾有九四耶。
 坎彖曰心亨。而说卦则为心病。盖心本虚。以中实看则为病。以诚一有孚看则为亨。以心火为水克看则为病。以外暗内明看则为亨。故取义不同欤。
一阳在二阴之中。以静中有能动之妙看则为心亨。以静中横着一物之意看则为心病。习坎则水之荐至。有流行必通之象。故以心亨言。单坎则有陷险不能出之象。故以心病言。坎水胜火藏。郑氏之说似矣。而此方就坎上言心则不必搀及于心为火之义。如此则离当为肺病。巽当为脾病欤。外暗内明。亦未有亨意。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0L 页
咸艮皆以人身取象。而咸言其前。艮言其背。故咸亦言腓。腓虽在后。前亦可见也。艮亦言辅。辅虽在前。后亦可见也。但咸之脢。是背肉也。前不可见。则似不合取象之宜。
项氏以脢为喉中结核。恐为得之。盖是居心之上颊舌之下。
 程传于明夷初九。以薛方为明。蹇之九五。释九二王臣而并言王导。然薛方以王莽为尧舜。既求其名。又欲其生。谄夫之态。何足以当义不食之君子乎。王导阘茸保位。敦纂而未必守节。峻叛而不能立节。则尤何以当匪躬之王臣乎。
君子以薛方为贞而不谅。其辞虽诡。而其心则断然知其义不可仕也。比诸扬雄之低回隐忍而终不得去。不亦为明乎。王导固碌碌。而其心则未尝不在于王室。其不能决然于敦峻之变者。盖欲隐忍以就功。非专为一身谋也。阴柔之于蹇蹇。固自如此。
 
睽之六五对九二。处非其位。九四对初九。本非相应。而都成好爻。困卦利用祭祀之属皆好。朱子以为占法取变爻。都是变了故如此。豫上变则胡氏以晋明出地。言冥豫有渝之义。此即史墨所谓易不占而直取变卦者也。然则困初变则为兑之和兑吉。旅三变则为晋之众允悔亡。变卦皆好。而独不能变成好爻何也。
居而观其象则全卦之为睽为困。固自不好。动而观其变则只据本爻为占。故所变之爻。处得自好。则不拘于卦义之不好而自成好爻。处睽之时而得刚中之臣。遇同德之贤。处困之时而君臣以刚中正相应。不害其为好也。朱子云云。似谓占取变爻。不当泥卦之常。非必谓全取变卦之辞也。冥豫之渝。以其变离明也。困初之不得为和兑。旅三之不得为众允。盖坎变兑艮变坤。与他兑变坎坤变艮者。其义例亦自别。不宜一一如此执定。
 蹇之利见。双湖曰三五互离目为见。然则乾卦二五用变则皆为离。故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1H 页
曰利见否。
二五则变离而用九之变。何以为离乎。恐见只是下得闲字。
 夬象居德则忌。本义曰未详。胡氏谓程传之约立防禁。与溃决之意相防。大象例无反辞。然则涣是涣散之象。而曰享帝立庙。本义以为合其散。此亦反辞。而不曰未详何也。
本义之曰未详。以其语句之不可强释。非以其反辞也。胡说恐非朱子之意。
 兑上之欲引下二阳为说者。未必是剥阳之情。但九五信之则必为媚悦所惑。故以有厉戒之。若欲剥阳则其迹未著而其情则吝耳。纵未遽言凶咎。而可不言吝乎。
说得是。阴之引阳。亦有以顺道相从者。不必言吝。然象言未光。亦自有吝底意。
 
涣之二奔其机。四涣其群。似皆以卦变言。九刚自外来。故象奔。而居二得中。故如机之安。六自二往则二柔其群而能散之。
卦变之说。未敢深信。涣只是节之反。五来居二。亦有奔之象。三往居四则上体之二阴。退散于下。
 王居无咎。象曰正位。则以王居为正位明矣。处涣而称其位者也。本义涣其居积之训。意虽好而恐不合象传之旨。
寻常以散居积为疑。恐不若程传之顺。
 中孚。鸣鹤指九二。子和指九五。五尊而二卑。以五为子。恐涉未安。五巽体而巽为鹳则以鹳拟鹤。何异于震鹄之为鹤也。二互震而震为长子。则殆胜于长女之谓子矣。然九五为阳则不可谓在阴。若以在二阴上谓之在阴则亦似牵强。抑只取感应孚合之象。而不取象于子母之尊卑欤。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1L 页
恐只取相应之象。不须以尊卑为嫌。系辞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千里之外应之。室在内。当以九二为居室。而以五为外也。二位阴而又在艮山之后。是为在阴。
 既济亨小。彖曰小者亨也。阴小阳大。如巽之小亨。小过之小者过而亨是也。本义以亨小为小亨。又曰既济时便向不好去。所以说小亨。则彖何以言小者也。
小者亨则大者有不亨矣。所以向不好去。非有异义。
 大传阴阳不测之谓神。张子曰合一不测谓神。言合则本二矣。理合气为一耶。又曰两在故不测。则是阴阳之外。别有一气合理而或在阳或在阴也云云。
合犹言两在也。张子又曰一故神。一者理也。而其在阴在阳。乃合一于两而不测也。
 
相得有合。本义训相得则以一与二三与四。奇偶为类者言之。有合则以一与六二与七。两相合者言之。一说云一九二八三七四六之相得者。即先天之四象也。但五位相得。只成四位。启蒙曰天数地数各以类而相求。然则阳与阳为类。阴与阴为类。分明指一得九二得八三得七四得六之位数也。似与本义不同。当从何说。
恐当以启蒙为定。一三五七九为阳类。二四六八十为阴类。所谓相得如兄弟也。所谓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者也。
 朱子曰本之根。浮图之顶。是有形之极。太极是无形之极。又曰原极之所以得名。盖取枢极之义。而本义则训三极之极。曰至也曰太极。其理也。只以极至之理言之何也。其或未及改正者欤。
根极枢极。皆是至要底物事。故极字之训以至。亦以是也。理是无形而至形者。故曰太极其理也。其答陆子静书曰极是名此理之至极。又曰其得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2H 页
名自为至极之极。而兼有标准之义。盖皆一意也。
 乾阳物坤阴物。阴阳是形而下者。乾坤是形而上者。阴阳当物于乾坤。而乾坤反物于阴阳何也。
此乾坤以卦画言。
 启蒙言河图七八九六之积数。而以九为一三五之积。以六为二四之积。则二老尽得生数。而二少无可积之数矣。且中五是不用之体。亦以入用于积数乎。以七为九之自西而南。以八为六之自北而东。则七为阳之退乏而八为阴之进饶。本义曰少阳进而未极乎盈。少阴退而未极乎虚。而少阳反为阳退。少阴反为阴进何也。
二与五三与四。皆可为七。而一三四及三五。皆可为八。不可谓无可积。然积之云云。恐非七八九六得数之本意。只当以一得五为六二得五为七三得五四得五为八九者为正意。自七而九。阳进而饶也。自八而六。阴退而乏也。此老少之正意也。而自二老而视其少者则七为九之自西而南。八为六之自北而东。阳则老进饶而少退乏。阴则老退乏而少饶进。亦自有阴阳互藏之义。
 卦画本于河图。则某卦得某数之积。必有自然而然。不待安排。一而三而七三阳当为乾。二而四而六三阴当为坤。一而三者不及南七而得其二。二而四者不及北六而得其一。此为兑艮之积数。盖阳极午中。阴极子中。故二老居之。兑几乎乾艮几乎坤。故兑位乎乾右。艮位乎坤右也。其论坎离震巽则一说九在二六之间为坎。八在一七之间为离。一生于八二之内为震。二生于九一之内为巽。其分配虽似明白。卦成于六七二一而位定于九八一二。又恐非上爻定位之妙也。一说以坎为二一四之积。以离为一二三之积。震为一二八。巽为二一九。此则专就阴阳升降而言。然天道左旋右行。今曰自南二而交北一。成少阳之象。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2L 页
退位于西。得四为坎。得九为巽。是右旋。自北一而交南二。成少阴之象。退位于东。得三而为离。得八而为震则是左行也。抑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故否。二说未知孰是。
所论尽觉精详。但天道左旋之下。无乃脱地道二字否。不然则旋与行却何别。图卦之妙玲珑活络。不可为典要。不必以上爻为定位。不必以二少当左右旋。然兑之上爻当得八而不当得二。艮之上爻当得九而不当得一。盖兑艮上爻俱是衰极将消之阴阳。而非一二始生之阴阳也。坎为阴。中七之盛阳。陷于二四之间而位于四。四者阴之中而坎之上爻非六之盛也。其中爻非九之极也。离为阳。中六之盛阴。丽于一三之间而位于三。三者阳之中。而离之上爻非七之盛也。其中爻非八之极也。一生于四六之次而为震。震之上爻不可以始生之阴二当之。其中爻不可以阴极之八当之。二生于三七之次而为巽。巽之上爻不可以始生之阳一当之。其中爻不可以阳极之九当之。震者阳之始生。故定位于一。巽者阴之始生。故定位于二。以坎为二一四则中爻非始生之阳。以离为一二三则中爻非始生之阴。震为一二八则中爻非阴始生而上爻犹非阴极也。巽为二一九则中爻非阳始生而上爻犹非阳极也。于是焉乾七坤六离三坎四震一巽二艮九兑八之位。与析合补空之说。泯然吻合。而其上中下三爻之数。各当其本色。不比他等閒揍合。智虑排附之象。未知如何。
 邵子四象以乾太阳兑太阴离少阳震少阴属天。以巽少刚坎少柔艮太刚坤太柔属地。以胡玉斋老交少少交老之说推之。则兑本太阳而上一阴自少阴而来则兑何以为太阴乎。艮本太柔而上一刚自少刚而来则艮何以为太刚乎。离震本少阴则必交于太阳。巽坎本少刚则必交于太柔。然离始少阴而终少阳。坎始少刚而终少柔。则似为二少之交。而何以自二太来乎云云。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3H 页
以玉斋意推邵子之说则似谓乾兑本是太阳。而乾之上爻交于少阳而得之。兑之上爻交于少阴而得之。艮坤本是太柔。而艮之上爻交于少刚而得之。坤之上爻交于少柔而得之。离震本是少阴。而离之上爻交于太阳而得之。震之上爻交于太阴而得之。巽坎本是少刚。而巽之上爻交于太刚而得之。坎之上爻交于太柔而得之。是谓老交少少交老。而老少之名则依本质而不变。阴阳刚柔之名则从所交而或仍或变。盖邵子以乾为日。以兑为月。以离为星。以震为辰。巽为火坎为水艮为石坤为土。故其分象如此。此以八卦之生于阳仪者属之天。生于阴仪者属之地则甚正。窃恐就阳仪之上视其中上二爻而定其四象。如乾为太阳。兑为少阴。离为少阳。震为太阴。巽为太刚。坎为少柔。艮为少刚。坤为太柔。似得天地之正象。而邵子之于兑震巽艮。却似互换。今不敢质其是否也。
 朱子四象以太少位数。分配八卦。而乾九得太阳之数而兑一得其位。艮四得太阴之位而坤六得其数。离八震二则俱少阴。巽三坎七则俱少阳。此以卦体而言。非阴阳相交之义也。一九自为乾兑则兑上之阴无自而来。四六自为艮坤则艮上之阳无自而来矣。若就相交而分位数则一九与四六相交。乾得太阳之数而艮得其位。坤得太阴之数而兑得其位。此为老交老也。二八与三七相交。离得少阳之数而巽得其位。坎得少阴之数而震得其位。此为少交少也。如此说亦可通否。
朱子此说不见于大全语类。而其分排亦似未妥。寻常可疑。只可以乾一巽九兑二艮八离三坎七震四坤六分位数。差觉分晓。亦不必求相交之义。来谕艮得一兑得四离得七坎得八。抑有意义可据否。不敢谓必然。
 参同契即炼丹延年白日飞升之术。感兴诗逆理偷生之语似斥此。而朱子反订正其书。而恨不得与季通讲之何也。
人之一身之气候。即一小天地也。其运行升降。自有正理。参同契所述。只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3L 页
是因其自然之候。而不伤其和。以保其天而已。所谓内丹之炼。不过指其水火之调尔。非如仙家之煎铅汞成丹药而服饵。以致长生飞升之偷窃天机也。感兴诗所云。恐不指此。
  别纸
 祭祀鬼神。
人死而其气未便散尽。故祭祀而有感格之理。有帛有筵有主有庙。自当有凭依之理。无主之鬼则亦有有土者之立厉坛以为归。不令飘流而作孽。但气之散者。终归于无。故祭祀之礼。限以四世。盖气散而至于百馀年之久则亦已消尽矣。惟其于未消尽之时。以诚格之而无不感。不以诚则虽有是气而不相感。此所谓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神非无也。不格于此则便是无也。若其世次之已远者则必须功德及物之大人。其受气本自丰大。其精灵结得刚毅。自有久而不散之理。是以有不祧之礼。虽极玄远而无不可追之理。子孙之于祖先。一气相传。固当感通而无间。然递传之已经累世。则远者气渐薄而日漓。故不可以今日远孙之精神。便为上古祖先精神而求其在己者以为之享也。气未尽则固与天地之气相流通。而气既尽则是气之理亦尽。不可以公共之气公共之理而便谓是祖先之气也。意其大略似如此。然夫子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却可念也。但当至诚以祭其所当祭者而已。
 祠后土焚香酹酒。
此则诸家之论说不一。然意者葬时祠后土。只是求神于幽阴。而又际悲遑。祭不备仪。故既不焚香。又以酹酒代奠爵而止。及祭墓之备礼则土中之阳气既已煖体魄矣。亦可以求阳。始有焚香。仍降神酹酒以求阴。而且行三献以备礼欤。
 左衽不纽。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4H 页
大记左衽。在祭服不倒之下。而言小敛大敛则其非袭衣明矣。家礼之言掩尸者。犹云覆尸也。掩覆于尸上则衽自向左而无事于结带也。此则家礼不纽之意也。与结绞不纽之文。所指自别。通考云云亦似可通。
 卒哭乃讳。
讳之者。凡于言语之偶值其名字处而避之不称也。生时则爱胜。故言语之际。有所不避。既卒而神之则敬胜。故于是乎讳之于言语之间。非谓生时之直称亲名也。君前臣名者。直称其名。而死则君不忍名其臣。故大夫死则于君前称其字。其曰君前不讳者。谓言语之偶值。非谓直称亲名也。古礼则似如此。王父母以上则恩义差疏。故言语有不讳。亦非谓举其名也。
 丧中节祀。只行于几筵而不之墓。
今当如此。
 
外孙奉祀。
有主而奉置别所则其祭之不于正寝可知。纸榜之祭。岂可设位于正寝耶。墓祭世享。恐无害义。同冈诸墓之俱称外先祖。嫌其无别。然又无可称。若高曾则称外高祖外曾祖无妨否。
 祭肉生熟。
熟用馈食之礼。兼用腥以假生气。甚合礼意。今则腥当脍用。盖私家不敢用腥牲。
答李汝材
顷唁以我在斯文震剥之会。神丧气沮。无暇吐闲义谛以相订确。归来恒耿耿。即玆承问。审近日哀履支啬。读礼不废。甚慰恋往。狂澜捲地。有非一苇可航。将所恃以利涉而到彼岸者。专在自家舟楫。望勉勉自仗。以扶竖吾党。是切区区之至。性纯得昏朝自励而颇长进否。惟按伏其飞扬之气。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4L 页
寄乐于枯淡之境。是为最先点检处。幸日与之谆谆以诱掖之。如何如何。钟废人也。无足奉闻。稚子虽上学。而苦其太钝痴。栗里翁所谓天运如此者。直付之而已。灯下胡草。不能及他。惟冀哀谅。
答李汝材(辛亥)
顷顾殊解积菀。而每恨匆匆不得徐扣名理。祛此疑独也。玆蒙专伻相问。副以乾薧灵芭佳种。感领至意。又以见仁者之不寁于旧也。况审篪床启处清适。村秀问业。渐摩以道理之当然。亦足为分内所乐。此世能开导一二。不使陷溺于邪魔异涂。不是细事。可尽心。而莫把作寻常应例而已如何。夏间行歌记序等课。亦所不妨。其题目自可临时随才量定。非愚昧所能遥度而强试也。幸望恕谅。钟月前得晦丈来此。对勘春秋传廿许日。略见圣人笔削之微意。而又认先师苦心。足以配功于素臣也。但考校费心。遂致气惫呻痛十来日。继被彼人耆金强迫。煞恼酬应。近闻彼以顽拒不逊。修报于总府。未知其终作如何也。寄来新书及盛录。第当一绎。然如使其言不爽于吾圣人旨诀。则固不待求之于彼而自足于我矣。如政治法律等。皆莫非我家范围中。随时变通底设施。只患人初未尝实用力于圣贤之言。而悠悠过了。猝遇风潮。撞见新说。遂不觉晕倒而迷醉。以为吾圣贤未尝及此也。此却可笑。惟座右能卓然有定本。盖欲就彼究其短长。而或有可通于时宜之权衡者。初非褰裳涉溱而悦于郑音。以反雅颂之正也。区区敢不奉承美意而图所以烂漫耶。只恐神精隳废。未能下大思索耳。弘丈家事思之心寒。云游何处。崎岖万状亦可念也。性纯近状果何如。所谓去益不佳者。何所指也。亦不胜纡菀也。其家十口想不能自作调度。惟座右昆季及圣才在。当使之不至颠连耶。仲实伯阳俱何事。恐皆为世故所夺。不得专意宿业。可惜可愤。幸相与提撕。无至太遗忘则幸矣。所怀重重。不暇究万一。馀冀雅亮。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5H 页
答李汝材
涔然垂死。一念犹未烬者。吾道之将何底也。同志之竟何成也。其于汝材也。尤不任一倍倾向者。以其疏通而不流。悫实而不夸也。前寄哲学考辨。又足以见年来用意之切而见解之精明。又非区区口耳之可及也。披复钦叹。有以信汝材之终当大有相于吾道也。玆更专伻存讯。所谕滚滚。又足以见范围之包括古今。而不止于一己之治而已也。鋾之愚固。安能窥其涯涘而论其得失哉。窃尝以为二典之都俞。周礼之纤悉。这便是吾家宪法。由此而损益之。即吾孔孟夫子之意也。彼西欧之所云云。盖不出于人理同然之外。而推而极之。遂至于无君。甚焉而以三纲为暴虐。此岂吾圣人周遍广大切实真正底规模耶。今之豪杰者。不能用夏变夷。乃迷醉于一时之功利。遂欲用夷以变夏。近日神州革命。盖将举羲农神圣之区而沦溺于髳蛮僭窃之薮矣。其亦可谓不善变矣。盛意亦必有商量于是矣。如欲有所纂述。只可就吾圣人制度中采掇而张扩之。不患不得于治平之大道矣。又何规规于彼为哉。幸惟加念。馀祝饯迓增祉。
答安致仁(达中)
昔年一晤。黯然若梦里赏梅。清香会神而腮骨之不留于目也。南望驰想。不啻坐参横之晨。谓外国重君带珍翰而至。披读对询。便可敌一番良觌。又奚必以笑貌之相接为至哉。第审寒初。省事增卫。悠悠世乱。不足以妨夺我定志。修身俟命。自有本来节度。区区不任钦颂。惟勉勉加爱。以毋负皇天付畀之重。是又区区奉祝。钟百为俱堕。一病尚未殊。自顾已可憎。人之唾詈亦可羞也。来谕推借。益切汗颜。老川翁已作千古人。其清操邃识。可更得于斯世耶。遗文付梓。多贺诸公隆师之诚。而文字之嘱。顾钟何足以当之。第以生平之分。有不能终泯泯者。强就编末。为缀数语。然病思昏瞀。信笔写下。其何足以达所欲言之万一耶。惟仁者可矜恕也。昏晕只此。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七 第 145L 页
馀冀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