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五 (自动笺注)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七十五
 書
  
公元1897年
答尹晉淸(弘洛○丁酉)
樸馬臨門
有失迓候。
此已歉悚。
今復辱䟽存訊。
仍與之反覆名理
未審賢史之於鍾。
眷眷若是
撫躬慙恧
不敢言感。
第認節哀懋學
軆事支重。
仰庸慰慰。
俯詢諸條。
殆是講五采於矇瞍耳。
寧有螢爝可裨乎。
但問寡誠厚。
不敢昧然以孤之。
略疏在小幅
正爲冀回駁之益。
幸惟諒照。
鍾錫從花山纔屬耳。
跋履憊重。
頹肆自便
姑無節度可言
只念世道潰裂
實心難得
時興嗟。
不獨一己而已也。
  別紙
 孔門七十。
子貢廬墓
何義
孟子觀之則三年之內。
門人之未歸者。
非獨子貢一人而已也。
築室獨居者。
乃在三年之後
不可以廬墓論。
無家幹之相掣者。
築室密邇之地。
講道課學
有若平日
人人所願欲也。
但勢或奪情
不能皆然
子貢能之耳。
 道者日用常行
方其始也。
愚夫可以能行。
程朱俱是聰明特達
出入佛老
初年入道
有如此之難。
道在常行
豈有始終之異。
但語其粗則愚夫可行
語其極精非聖不能至也。
程朱出入佛老
盖求其精耳。
非求其粗迹也。
誠以敎法廢而道理不明
異說滋而溺人聰明故也。
是以君子之學。
窮理入道之始。
 子疾病
子路使門人爲臣
與葬以大夫之禮有不同否。
大夫在位而死則用大夫之禮。
去位而死則不用其禮否。
子路聖門高弟
有如此之昧禮
而且一人之者
顔曾不在此歟。
曾子臨死易簀
孔子則病時不知何歟。
葬以大夫則想無間在位去位
而但有臣無臣爲差別。
子路志切尊師
而又意夫旣用大夫之禮。
則以門人作家臣。
不至損軆而僭節。
擅行不采人言歟。
夫子之病時不知者
亦恐非神識迷亂而然。
特其立臣在外
以須大故者。
旣非可見眼前者。
病候危劇
曾閔諸子不可以此煩禀。
夫子何從而知之。
及其少間
然後因諸子之告而知之耳。
 夫子三世出妻之說。
家語世系
書幵官氏卒信否
伯魚之喪出母
見於檀弓
檀弓文多出於漢儒之傅會
不敢深信
 伊川濟江時。
樵夫問舍去如斯
達去如斯
恐謂舍却死生之命而然耶。
抑又達却死生之理而然耶。
鄙見尋常如是
今得盛喩相契
可保不謬否。
 我東無親迎之禮。
恐或先輩已行之。
愚民不化歟。
先輩固行之。
京中亦然
遐鄕近俗
苟簡成風
以爲常。
有男家欲依禮。
女家不從
目今光景
親迎則不得妻矣。
可勝歎哉。
 六藝是儒子所當習。
未聞我東有琴瑟作樂射御觀範者。
樂崩久矣
樂敎之廢。
自秦漢而已然。
豈特我東哉。
東地險阻
武事不講車營
所以御法之無用也。
射則爲賤技
業士者羞執焉。
皆非古意也。
答尹(丁酉)
昨承手䟽
恭審哀履支嗇。
慰沃深矣。
暇讀何書。
疑得甚事
見得甚義。
幸勿惜次第相告。
鍾錫多賴少友輩夾提。
然在己無可推及者。
是庸愧恧
哀史每每以不近似話頭
發之疏牘之間。
殊欠相愛之實。
自後須戒之爲可。
所詢禮疑。
何敢知。
意故不立主則祥而埋帛。
誠恐太遽。
盖禫前猶有朔望之奠。
喪事未畢而不帛不主。
臶設紙牓。
恐或徑簡且近黷。
姑奉帛于別室
以迄禫期似得。
几筵不得不掇於祥後耳。
禫而纖。
王懿制也。
中古以黲代之。
禮之心制
卽古之禫服也。
士夫三年之禫。
却無服色
此於禮意
可駭愕。
習俗已成。
一有據禮而服黲者。
便羣聚嘲罵
以是孝子性氣弱者
不免黽勉從俗
忍之不當忍之地矣。
哀孝旣於此不忍心焉
則惟在斷然之而已。
不必百官之不我足也。
祭時受以黲布笠黲網黲帶。
出入則着國恤之白笠帶而惟黲網不改
省本墓及居家則仍着黲笠帶。
以至吉期
如何如何
父忌單獻。
固所惶恐
然旣在喪中。
祖先之忌。
不得備禮
豈獨於父忌而致豐昵之嫌耶。
雖無服輕者。
親忌則喪人長者自執奠。
以布笠直領行。
諸子只當以孝深衣
拜哭於庭中
無妨否。
如有未當
更求於博禮家可也
答尹晉淸
曏晤未足以紓盡襞疊。
滯病于箭村。
費六七日夜
扶曳歸棲。
尊函已在案矣。
披玩欣瀉。
如更良晤
善惡之辨。
只在一念公私之間。
善者天理之公也。
惡者人欲之私也。
纔出於善
便以惡論。
人之性。
本自有善無惡
由本性而直發者。
未甞不善
惟其形氣之拘而旁生橫騖焉則始不免有人欲之惡焉。
所謂因天理而有人欲者然也。
初非善與惡相對於性中而各自出來也。
形而上道理也。
形而下事物也。
之無對者。
極本窮源而言也。
道之有對者。
沿下而得氣爲配也。
其所指而爲說不同爾。
格致之方。
不曰卽物而窮其理乎。
物猶事也。
臨事而求其是非之極。
一事二事
積集貫通之。
窮天下之故而達吾心之明者是也
不必恍惚窈冥枉費功力
眼前日用
莫非格致實境
須先從平易切近處理會。
自表而裏。
由粗而精。
久久不已
亦將有豁然昭曠之會矣。
鄙人因循怠豫。
氣錮思窒。
迨今黯䵝。
未知所以撥開
自訟無及也。
賢者叩訊。
不敢無對
徒以空言略陳其一二。
不能於躬者。
何補於人也。
答尹晉淸
流光冉冉
此歲又暮矣。
撫躬嗟悼
並切同人之思。
何來惠牘。
醒却心眼
可敵一夕淸晤也。
恪審友節增護。
編整暇。
踏實地展新知
其樂將無窮矣。
示及言志之作。
足見信道之篤。
制行之苦。
一此不懈
自當沛然和順時節
望萬加勉旃
負天衷。
鍾錫乳下之疾。
賴盛念太眷。
求施良方
幸得已。
爲父者可感也。
衰齡隻身
得此一息
豈不知愛
但不欲溺耳。
不慈之戒。
謹當佩省。
日間欲一走貴邊。
而幼女作兩日痛。
似涉疹候。
此若顯警則恐未可動。
今歲且盡。
只冀學履日新又新
用延新休。
  別紙
 二相周召
周召二公
上公食邑畿內者也。
是爲天子左右輔
故自元聖召伯以後
例置周召二公
相王室。
 成王之賜伯禽禮樂
使用於周公之廟。
則其非周公生時明矣。
然而此說見於戴記
無經據。
不敢必信
成王賢君也。
召公諸賢又在朝
豈容以僭禮假人乎。
伯禽之賢。
亦肯承僭恩以累親乎。
 膽與心何別。
孫思邈大小之殊何也。
此膽字當作志字意看。
人之做事勇敢
多憑膽力
故此云膽爾。
盖志固心之所之
而志以趨向定者言。
心以宰制主者言。
何人何人
千萬人吾往矣。
志之大也
戒愼不睹
恐懼不聞。
如臨深淵
如履薄氷
心之小也。
其實皆此心之能小能大。
而非兩物之迭相致用也。
 孟子以道殉身
以身殉道
兼善獨善意相似否。
殉身殉道
隨時之義。
兼善獨善
言在己之實。
其意稍別。
 初喪五服之人。
不巾不冠。
只用布條繞頭云。
果否
古禮父母之喪。
去冠而不去纚。
期功以下則不去冠。
小斂後。
斬衰者以麻繩括髮
以下布條自項後而前交於額。
却繞髻以結之。
其名曰免。
以其免冠而施此也。
 久未葬。
期功之親。
不嫌除服否。
記久而不葬者。
主喪者不除。
其餘以麻終月數
及將葬啓殯
以下更取其服。
卒哭而除之。
 父已絶於外堂
母方絶於內寢
父已絶矣。
方垂絶。
則省母爲急。
而亦自有相禮者。
爲之被其髮而徒其跣矣。
不必孝子自爲
 師忌若合祭其配。
門生參拜
得無未安。
不妨主婦乎。
父事之地。
不嫌合祭之拜。
而亦須拜於右一邊爾。
主婦則依古禮東房
亞獻之時。
宜用屛障
公元1898年
答尹(戊戌)
久不相聞
以爲鬱。
玆承惠狀。
有期降之制。
孤露之餘。
重罹至慟。
宜其衋然無所用情也。
祇冀强抑自寬
昆季相慰以爲命。
修身講道
顚沛不失于至中。
如何如何
納履之示。
未知有甚端。
卑汚苟合可恥
悻悻自好
忿懟絶物
斗筲不足大受者。
惟深自量度。
無或決裂而失之也。
別幅兩紙
草草塡上。
如有未當
更論示是徯耳。
鍾之不作花山行。
緣賤祟未快。
直到暑迫方少已。
日前與膠丈往幷木。
諸君略有論討
有相發之益。
古人之以朋友講習
麗澤之象。
信乎其不我欺也。
歸來孩笑供歡。
小姪綴文句。
䀋糲之窘。
且可忍之耳。
間竊欲做靜坐工夫
養心源。
而却因知舊往往疑難相扣。
不免鎭日思索
亦可悶也。
精力漸衰。
而培灌之不到
有老而已
寧有所進乎。
賢者及時無失也。
  別紙(論語疑義)
 程子顔子之不遷怒
而引舜誅四凶曰己何與焉。
又援鑑爲喩。
聖人之於怒也。
果若鑑之於物乎。
鑑是無情底物
其於物也。
之而已。
無加損。
若人旣是有情底物
見彼之惡則自然有動乎中。
惡臭之類可驗。
豈無疲損於我也。
然則援鑑爲喩。
不遷之謂。
非不與之謂否。
怒在血氣則怒全在己。
宜有疲損底時。
怒在義理則理却公共
無與己私
何疲損之有。
義理之怒。
固亦乘氣而發。
然理之所制。
氣順其軌。
不容些子激越
所謂聖人之常。
以其情順萬事無情者也。
自然有動。
便是已無所與也。
惡臭之惡。
亦因其可惡辟除廻避之而已。
不曾以此大故躁暴忿惱。
致疲損我血氣也。
姸媸在彼。
隨物應之。
而已不與之謂也。
何遷之有。
不遷之謂也。
惟其不與
能不
 冉子爲子華請粟
不當夫子以不可告之。
釜庾之許哉。
夫子旣許如此
則冉子當如此而已
五秉之過哉云云
爲人母而請粟
初非可拒絶者。
與釜與庾。
以佐一餐之供。
無害爲禮老之厚。
不至爲繼富之過。
聖人所以寬容不直之者也。
冉求之意則以爲使其子於遠外
而周其母以釜庾之薄。
夫子之有吝財之誚。
故私與之多而欲廣夫子之仁。
冉求之藝處。
 伯牛之賢。
不可昧禮
而以尊君之禮尊孔子
孔子不責
而但自牖執手
則此與子路家臣之類不同云云
集註云云
只據舊註以爲說。
尋常未敢釋也。
其然則子問之下。
應有伯牛南牖六字
其義乃明。
今旣無此奈何
牛之病癩。
非他疾劇之所常頹臥者。
則想不必恒居北牖下矣。
古人坐必主奧。
奧當南牖
於是時。
起坐於奧矣。
夫子西階升堂
已見其形容慘惡
露於牖竅矣。
傷惻之極。
不暇入室
而便自牖而執手歟。
雖然此非集註意。
不敢斷定
 奔殿策馬
固是不伐
而若遇人稱譽則如此可
不然先欲掩之則無乃私意近乎
朱子云便是克伐怨欲不行
顔子伐善意思
似。
未知斯人如此之賢乎。
奔殿入門
衆目所屬
若不自揜。
則不待遇人稱譽而便是自居其功。
反事不可以私意看了。
克伐不行則曰便是
伐善則曰相似
語意極有斟酌
不須疑也。
只此不伐一事
足可爲百世之師
不必比量顔子
而求其有不是處也。
 罔之生也。
幸而免。
幸之言者
豈非罕有之謂乎。
盖枉天理則宜自屈折。
而觀今世之人。
直生多乎。
罔生多乎。
凡生理則一也。
禽獸草木
亦有罔直之分乎。
朱子以爲如木方生。
被人折了。
便不直。
多應是死。
到得不死
幸然如此
木之被折。
在人不在木。
與人之自作僞不同了。
幸非罕有之謂。
擧世皆罔而生。
自理而觀。
便是幸免耳。
生理之直。
固無間於人物
物性偏而微。
不似人性全軆大直
其罔也亦不似人之有許多詭詐狡險耳。
木之被人折。
如生理之被人僞折了。
朱子此說以木字比生理字。
非比人字。
 衛輒忘父踐位
可謂危邦
而夫子自楚反衛。
又據國拒父。
非但亂邦而夫不去云云
聖人不可爲之時。
所以反衛。
而衛旣不能用則亦去之矣。
何甞而久不去乎。
君子則危不可入。
而在聖人則有可以轉危之道。
不必以不入爲義。
旣入而無所事焉則去之而不居者。
惟其時而已。
昔錢木之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等語。
却似沮溺之徒做得是。
朱子曰此爲學者言之。
聖人做作
又自不同。
 伯夷若無可棄之惡。
叔齊無可取之善。
則父命不是正理
叔齊之讓則不諾於面命時可知。
伯夷但以父命爲尊而竟逃之
則其不諫於面命之時。
亦可知矣。
何不義理之爲如何
而只以父命爲重也。
孤竹君事。
想是愛少子之故。
不必賢否而擇也。
不足論。
伯夷言則父命立弟。
而弟之賢可以主宗社
則不必以己適而爭立
己賢而進諫
只當順父以爲而已
叔齊必固辭矣。
然父命猶不許也。
伯夷於此
只得逃之而已
蓋在伯夷則父命爲重。
在叔則天倫爲重。
皆得乎義理之所矣。
無所承於父命。
而據國以自立
果所安於義理之正乎。
 天之生文王
必其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太王之欲傳。
天人公理
非一己之自私
泰伯得不如此
然而非有至德者。
不欲如此泯跡也。
夫子之稱。
以此乎。
讓之有跡則季歷其肯受乎。
不讓而成讓。
其所以爲至德也。
 子畏匡
不曰周公
而曰文王何。
文王羑里之厄。
故引以相况
 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史記云云可疑
夫子何不次乘乎。
好德。
謂好此有德之人否。
此固可疑
德只作德字看
而人在其中
 程子曰權只是經。
盖始雖反經
而終不離於經。
故曰只是經。
權變權術
不中輕重之衡者否。
只是經之要妙處。
以事言則曰反經
理言則曰只是經。
至若權變權術反經不合道者也。
非聖人之所謂權也。
 鄕人儺。
果能逐疫否。
名以方相何義
聖人制禮
不爲無理之事。
方相猶言放想
小註已著。
蓋言其金目蒙熊。
執戈揚盾
扮作畏怖之狀。
是依放想像而爲之也。
 席不正小註
葉少蘊曰有喪者專席而坐。
專席何義
不敢與人群處也。
但葉氏此一節云云
非此章正意
 朋友於我殯。
則其朝夕奠哭之禮當如何
旣爲之殯則奠哭當不可闕。
  別紙
 上食但於朝夕。
而闕亭午何義
士喪記疏鄭註鄕黨一日之中三時食。
今云朝夕。
不言日中
鄭畧言亦有日中
或以死後略去日中
觀此則日中有饋。
亦未爲甚非。
聽松居喪
夏日三上食。
却恐得當
 絞帶式。
一從備要否。
寒岡絞帶一重兩股
東巖三重四股。
乃虞後要絰加飾之制。
初喪絞帶之謂也。
 叔父之子死則叔父忌祭。
其姪主事否。
死者之婦主之否。
婦人主祭
出於不得已之勢也。
若有旁親主者
功緦之黨。
不令婦人主祭
况於叔父乎。
 
當國恤。
不敢服朞功緦私服否。
明齋在家當著私服
出外則不可著私服
此必以士庶言也。
大夫之爲君斬者。
則雖家居不敢私服
但入其殯則服其服恐宜。
 閏月之喪。
後雖當其月。
忌日仍從本月否。
退溪正月
人之行祭。
常以正月
而獨於是歲。
依亡歲之月而祭之。
似未穩。
依常月祭之。
亡日則不祭而齊素似當。
答尹晉淸
每與座右遇。
有相益。
蓋世學者
高談性命
徒以口耳爲務。
座右必於實事上相確。
行有不得
又却反求軆究而訂質於人。
盖將一一得爲吾有。
非欲苟資談說
諷詠贊美觀聽而已也。
此正古人爲己之學。
鍾晩暮得此佳友
切磋以補往愆於萬一。
區區與有恃也。
但念座右貧苦索性
有難從容浸漬聖賢許多之語。
貫通萬理而會之于一心
此正
可悶。
隨分講究
湊集得一二事
粗處見其精。
流處溯其源。
丁寧明白
若視其掌。
逐一以蹈。
漸次以進。
則亦當有會通而灑落者矣。
承喩知賣屋償伯氏債帳。
此亦道理之當然者。
得道理爲安地
則携妻子處於露地
亦猶華堂燠室
樂在其中矣。
何處仁人其不肯借一枝之棲於吾晉淸耶。
如得此處相聚
在鍾甚幸。
無以藉數口活計雲山木石之間。
奈之何奈之何
中云云。
規我至矣。
此誠天理之當然者。
而特以國俗已成。
貴賤一有以此承家者。
則便以父祖相傳之世。
置之降等之列。
士族有行之。
先兄在時。
亦無此意者。
有父祖之重。
非比一身託後故也。
此亦天理隨時而爲中。
因地制宜者。
先兄所持難者。
而鍾何敢專輒率意於今日哉。
所以徊徨趑趄不忍遽决者也。
畢竟區處亦將不敢先兄意而已。
然若國俗以時變。
則吾亦以時循理焉爾
不可質言也。
主鬯之闕。
一時爲悶急。
正難又復遷延
以俟夫國俗時變也。
未知明者以爲如何
凡有所聞於鍾之過惡者。
幸無惜枚擧警告也。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鍾亦未甞無意焉爾
至望至望
公元1900年
答尹(庚子)
旣蒙見顧
且獲存訊。
欣慰重倂。
澇暑惱人
日來啓居仍宿樣。
二南讀畢。
覺得當面之非正墻否。
可以興。
於此諷詠優柔
有所懲感。
可以心和氣平
而世之憂愁怨恨鄙俚猥瑣
不足以撓亂拘縛於我。
萬累灑然淸脫
理達辭順
無往而不綽綽矣。
讀詩須當會意言外
不可只就字句上爬而已也。
周相君溫小學甚善。
才魯姿沉。
正宜從朴實頭做工夫
相與策勉也。
日間如有所課文字。
並勿惜投示。
  別紙(詩疑義)
 商時未有被絃作樂巡狩勸懲
而頌五篇周時所采否。
頌是郊廟樂歌
朝廷所作。
非采之民間者。
商時豈不曾被絃作樂
巡狩勸懲
更歷世變
詩皆散亡
只得此頌五篇耳。
 大小序是誰作。
相傳游夏作。
程子小序是當國史作。
大序非聖人不能作
 關雎求配之切。
無告父母之辭。
鍾鼓之樂。
無嗣親之感何也。
關雎宮中人作。
文王之自謂也。
寤寐之思。
鍾鼓之樂。
宮人之爲文王憂樂也。
文王之自憂樂也。
 采卷耳不於微行而於周行者。
君子歸則必由此大道故也否。
如此儘好
 漢廣刈楚刈蔞。
上文喬木不可休之意。
不同
興義如何看得
上章旣興不可求之實矣。
而敬其行。
故又愛之而思相接以言刈其楚蔞。
興言秣其馬駒
而及其終不可求也。
依前嘆其不可不可而已
 采蘋季女
采蘋之女。
而卽大宗主婦否。
季女固是宗婦
不必謂非采蘋者也。
宗婦內官之具。
故因薦詠贊之。
其實大夫之妻。
豈堪躬采蘋藻於澗潦之間乎。
上篇采蘩亦然
讀者以辭害意可也
 羔羊大夫
自公退食
詩人似是國中之人。
而繫於召南何也。
自陝以西。
繫於召公
想此詩是陝西人之見公退大夫贊美之作。
故什於召南歟。
  別紙
 當親忌未赴。
私心未安。
紙牌略設飯脯。
行參何如
偶一未赴則只行望可也
若其所居絶遠
不得每年參祭。
則設紙榜具饌品。
哭以行事
稍晩於宗家行祭之候。
是人理之不能恝然者也。
如是一獻無祝不侑食不告利成而已
參降獻辭之拜。
自當如常
 祖庶母收養之恩。
服之當如何
當視被恩之輕重而爲之節。
或緦或功或朞可也
若其乳下父母之慈。
而專賴祖庶母鞠育者。
雖爲之齊衰三年可也
此以支子言。
長子之爲後者卒哭而除之。
持黲制仍心喪
無乃近之乎。
末敢質言
 吉事在近。
不問人之凶事
禮乎。
祭祀齊戒之事則前期十日。
不宜凶穢之節。
如是昏姻慶賀之事則只於前日不宜吊人新喪葬柩。
若其二祥之吊則只忌當日
恐或得宜
答尹晉淸
遠歸矣。
承問知啓無恙
誦讀不厭
甚慰戀仰。
有事於此學者非不多矣。
類皆隨風逐影
假借言語容貌之間。
博取一時名譽
至其眞心嚮道
務要實踐而實會者。
如吾晉淸者盖鮮矣。
但其處也貧苦掣肘
易於奪志
其才也遲鈍少慧。
滯於睿思
忠信爲本而勤謹進前
則莫樂於爲善而貧不足爲病。
必要求是而鈍可以爲敏矣。
區區期望
恒不淺淺
盖以自己之困於薄藝無實心以將之。
至此白紛然。
一直自顧愧懼故也。
賢者終始一意自勵而勵人。
則鍾之陋亦庶乎受其賜而得振其一二矣。
是又區區千萬祝也。
讀詩須要理會古人忠厚愛人之急。
贊頌不爲諛。
譏諷不爲訐。
尋常歎詠之間。
而亦足以至理之所寓矣。
不必字句興比粗淺者。
而謂可以得詩之趣也。
詩之趣在於言外
以言而求詩則末矣。
子曰不學無以言。
其爲能言者。
名物詞章之得哉。
心氣和平事理通達
可以言矣。
詩之道在是矣。
善言者莫子思孟子
由於夫子許商賜也。
賢者讀詩。
其然乎否乎。
面晤
遂此不盡
  別紙(詩疑義)
 綠衣章註衣正色間色
黃裳皇后服之否。
大夫士亦有黃裳
之必用間色。
未知何謂
恐此但以間色爲衣而正
色爲
嗟歎之爾。
非謂之當用間色也。
 綠衣谷風等篇。
君子爾女者。
盖怨之之辭否。
古人之於歌頌
多用爾汝之辭。
不避尊。
 昏禮氷之泮未泮
昕夕而言否。
古者霜降迎女。
春盡則止。
迨氷未泮
欲其及時也。
氷泮已晩矣。
 見旄丘之詩則黎之臣子可謂忠厚
而何式微迫切也。
黎侯已爲狄人所逐矣。
果有可歸之道否。
想黎侯安於寓衛。
不肯告天子
下告方伯
以謀復國
故作此詩以警動之。
 桑中桑間樂記何以鄭衛桑濮也。
鄭衛亂世之音。
桑濮亡國之音也。
而此桑中桑間
則衛不亦亡國之音乎。
桑中衛詩之最無禮防者。
故別而言之。
以爲亡國之音
抑此是懿公時風謠歟。
 芄蘭之興。
有狐木瓜之比。
辭甚短促
莫得會義。
芃蘭則有支。
童子佩觽
此其相映而爲興也。
有狐在淇
投瓜報琚。
不見相映之詞。
其所以爲比也。
答尹晉淸
頃還適會龍山,磬淵兩渡水落
梁露無恙踏過。
襪生塵
仁愛之遣念攸及也。
今又以書問狀。
深感繾綣之無已已也。
候如
啓處不諐甚幸。
聞佑京駄病而還
證涉時令果未。
差劇何如
且無尾戒否。
馳念殊切。
鍾兒泄未可
身且微恙
直任之而已。
奫姪姑隨衆授讀
亦或能言其義
然第於日用之間。
未見其能發明得當行之常。
此則爲其長者不能躬率之而以言而已故也。
只可自反
不暇咎彼也。
列國歌謠
由於風俗盛衰
發於人心自然
不必爲其見採上國而思有以懲之也。
如其
所爲而爲之則天機淺而人不足徵信也。
鄭衛詩之被諸絃歌
不可攷。
意亦有時絃歌之。
故其聲流傳
仍爲後代鑑戒耳。
王風之降。
先輩說皆如此
然鍾甞疑風之與雅。
用各不同
音節亦異。
雖在東遷以後
其爲朝廷制作上下箴戒之辭者。
則其詩爲雅。
雖於宗周盛時
其得於委巷歌謠作者則其詩爲風。
然則二南豐鎬之謠也。
王風洛汭之謠也。
豈容以雅而降之風。
王國而降列國也。
天子畿內之民。
都無歌謠發於思者耶。
歌謠矣則安得不謂之風而謂之雅也。
此說甚新。
不免明者之誚。
如何如何
公元1901年
答尹(辛丑)
公元1900年
費數月於丹晉玄高之間而歸。
惠問仲春出者。
辱弊篋已久矣。
仰想近日棣樂。
一味珍吉矣。
入夏來。
事著述否。
周相君不廢講劘否。
撼頓之憊尙未釋。
神思眩晃
對卷若睡夢中看畵。
此其無素定之養可驗矣。
一敬工夫生平不輟口。
不曾霎試之於身心
心之莫知其鄕。
如何得有存主處耶。
思之恨忸。
有數三少相從
不敢昏昏而使昭昭
只得任他自由
無顔以相督。
畢竟自誤誤人
又可懼也。
賢者其憐之否。
有日用間自做課程者。
幸勿惜示及也。
庶或有所藉賴而企及之耳。
餘具夾錄。
  別紙(詩疑義)
 秦風篇題宣王時犬戎滅成之族。
宣王遂命非子曾孫秦仲爲大夫
西戎
遂命之遂字
其義可見
犬戎西戎
小戎章傳曰西戎者秦之臣子
不共戴天之讐。
疇昔面命西戎有異。
不合
西與犬之爲二戎。
小註朱氏說可考也。
成之族已滅而無可官者。
故遂命非子曾孫西戎者。
宣王之自有事也。
非爲成之族而使報讐犬戎也。
秦仲見殺於西戎
故爲秦之讐。
亦非以成之族見滅。
 
大姬武王之女。
配神之後
而淫於巫覡
抑有所由否。
亦猶文王子有管蔡也。
 陳國之俗。
男女無別如此
集註不以淫奔目之。
儻其人只歌舞之爲樂。
而果無他事否。
相聚相悅有私者。
非淫而何
 衡門章必齊之姜。
似是靈公而發。
而宋之子則是互變用韻否。
靈公所淫徵舒之母。
鄭女也。
齊姜也。
此詩首章衡泌云云
可見隱居自樂者之詩。
譏刺他人之意。
 枌木傳先生葉卻着莢。
莢是何物
以莢爲木耳
之前見誤矣。
之字書。
莢是草木實之帶殼者。
大小豆及皁殼之類是也
 中唐有甓。
甓是何物
瓦甎之鋪地面者是。
 曺豳未甞不是變風
而曰變風終於陳靈。
特指甚者否。
以時世言。
非以編次
 素冠黑經白緯之冠。
而曰祥則冠之。
則除之何也。
此集傳因間孔疏而誤也。
禹貢纖縞
傳曰黑經白緯曰纖。
白色
 子夏所謂先王制禮
不敢不服
此是不及處。
而至其哭子喪明則是又過處也。
篤信聖人之謂哉。
禮記衎衎子張事。
切切子夏事。
與此不同
哭子喪明
出於檀弓
未敢信。
 豳風篇題
棄稷不務。
四字義未通。
不以勸民稼穡爲務。
后稷之職遂廢矣。
 二之日其同之同。
釋以竭作何義
常時徵發。
三家而發一丁
五家而發一丁
大田獵大追捕家家俱發。
人人並赴。
謂之竭作。
周禮
 東山一章
不曰賦而興。
而獨於末章何也。
可疑
盖詩中六義
或多有未盡然處。
 周公果誅管叔否。
不誅蔡叔何也。
鴟鴞曰旣取我子。
又曰育子之悶斯。
東山雖是勞士之詩。
有自家以滅親之意。
而終不見此。
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則皆爲周公作之詩。
而亦無如此等意何也。
致辟于管叔
有明文。
但恐是管叔斃於戰陳中
非周公執而殺之也。
鴟鴞伐柯九罭狼跋
皆是東征以前作。
宜其無此意。
東山則雖叙歸士室家懷思
而其辭凄切
隱然不豫之意。
可見周公當日之心矣。
破斧軍士之詩。
直言周公東征
四國是皇。
可見大義滅親
非出於自私之意。
集傳以鴞鴟爲東征後作
金縢不合
答尹晉淸(詩疑義)
 小大雅音節之異。
朱子不盡釋。
不可得聞。
竊想所謂音節者。
自非別物。
辭氣之外見者。
旣有歡欣齊莊之異。
音節之應。
不可無婉厲緩急之別。
此恐其所異者。
大槩則然。
音節以被之管絃者言。
辭氣卽其文句而言。
 鹿鳴章下。
大學始敎宵雅肄三。
大學設敎之始。
亦行此燕樂否。
使之肄習歌誦之節。
非有燕享也。
 伐木天子諸侯同姓大小國曰伯叔父。
異姓呼以舅。
此乃親之之辭。
然於異姓固無害。
同姓尊卑之行自在
何當一以父呼之乎。
諸侯不敢族屬稱於天子
天子於諸侯。
不以行系相呼。
只以國之大小伯叔其父稱。
以存親親之義歟。
 小雅六月之後謂之變。
至若車攻吉日等篇則其復古美盛
不爲
足。
猶謂之變。
則其於文武之詩。
固有不可及歟。
治化所不及。
故其詩猶未得爲大正
 十月章所論天日月之旋。
旣有左右之異。
羣經所論。
互相不同何歟。
大抵以目所覩則天日月
恐是同旋。
日月之食。
旣有同度同道
則又何有此月之掩與亢之不同
而日爲食月反爲食也。
此章集傳因曆家算法之取捷而有此云云
定論也。
天與日月左旋
非有異道也。
雖其同度同道
而朔則日月合在一處
故月掩日而日爲之食。
望則日月東西相對
故月亢日而月反爲食。
日內而外明。
內明而外暗。
當其掩日則月之外暗者。
蔽日之外明。
故日不得章而爲之食。
當其亢日則月之外暗者。
正對着日之內暗。
故月不得日光而反爲之食。
 小弁伐木掎矣。
訓倚。
未知何謂
如今之欲伐高樹之枝者。
必有飛階木以倚之。
躡而據之。
然後得便於用斧。
 谷風無草不死
無木不委
調和東風而有是也
東風調和
而猶不能一草之死一木之委。
以比大德之人。
而或不能一小怨也。
 四月先祖非人
話頭不當如此
自稱君子作歌
小人之意否。
古人白直處。
所謂親親之怨也。
君子在位之稱。
勞歌告哀
委巷細民之事。
而今在位者乃如此
可見無所控訴之甚也。
公元1902年
答尹(壬寅)
溽暑愁人
書可抵羾濯。
且悉動用淸健
輔相從。
觀善箴過。
日有進益
顧此離索頹敗者。
不任翹羡之至。
卜鄰豈非至願
彼此無可藉手
猝難入料。
浦上風色
由於一二人構嫌
誑惑遠人者。
旣有所擧四條云云
不得不一番辨明
但不欲效他慢罵狂詬底口氣爾。
槩惟以自治爲急。
不暇怨人。
光陰冉冉玩愒無成
愧死奈之何
賢者及時策勵
以究大業
不必以外至者爲勸沮也。
知欲一來
多少可對商。
只此不旣。
  別紙(詩疑義)
 啓其母(一作毛)。
猶云啓皮否。
告純告殺。
告諸鬼神否。
主人親執刀。
皆然否。
啓毛是剔開其毛也。
告是告于神也。
親執則廢已久矣。
 攸介攸止。
未解其意。
介是黍稷美大之處。
止是農官止息之處。
 禱山川曾孫
何義
曾者遠稱也。
天子天地山川祭主
故皆得以曾孫稱。
 姑之子之子妻之兄弟姊妹之子
皆謂之甥。
而今不稱之何也。
姑舅之子妻之兄弟未知何時而廢甥稱也。
 
式歌且舞。
只道和樂之意否。
抑實有夫婦樂之歌舞否。
古有房中之樂。
閨門之內。
亦有歌舞
 天子諸侯大夫士。
以獸爲侯。
各有取義否。
周禮虎侯
諸侯熊侯
卿大夫豹侯麋侯
與此小異
未詳爲何
周禮註用虎熊豹麋。
服猛迷惑
虎熊豹是猛。
麋者迷也。
 各奏爾能。
子孫衆多
得獻尸否。
賓載手仇。
添酒之節否。
少牢禮則二人擧觶
特牲禮則兄弟之長一人擧觶
可謂各奏也。
賓長酌酒獻尸
 金路九成
象路七成
未詳其制。
畫衣小註
龍首卷然而謂之袞。
卷者曲貌否。
袞冕鷩冕絺冕玄冕各異章。
不言冕制。
是冕無殊制否。
樊纓
九條七條織成也。
之爲卷曲之貌得之
冕制亦同。
 世之不顯
上章百世亦世之世。
則厥猶。
不專周士
而恐亦該文
王貽孫之猶也。
似然。
 微子受封而事周否。
爲賓助祭
 殷商之訓諸侯何義
摯是殷之侯國
 維予侯興。
通看我侯興業之意何如
只是維字意爲長。
 窰是瓦器竈也。
如今之土鼎。
何以重複之也。
是謂破則復造否。
今之陶器窟也。
更造一層於其上則謂之陶復
 綿亦周公詩。
不諱亶父名何也。
又訓予曰之予。
詩人自予
亦何意。
古之人臨文不諱
四予字或疑文王自予
故以詩人明之。
 
太王之欲傳聖孫。
泰伯王季讓之受之。
莫非帝命
太王若有剪商之志則帝之監觀究度之日。
不以岐陽與宅太王明矣。
朱子於此章則所訓平易
而於論語泰伯章則反是何也。
所論甚正。
論語註則未及再修。
閟宮傳。
此爲定論
 以密人不恭
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觀之。
則阮似是事周之屬國
以侵自阮疆觀之。
則阮似是與密同者。
若密與阮俱是度外之國
文王但怒其相殘而伐之。
則正之而止可也。
何用反侵其地。
度其鮮原遷都乎。
密,阮只是商之侯國
密人叛而侵阮。
文王受命而伐密。
密與阮接界
故曰阮疆。
非侵阮也。
密是叛國
故滅之。
遷都
想亦有命。
所謂賜之以岐西之地者。
盖此類也。
 凡如莊姜申后等詩。
夫人親作否。
想是自作。
  
別紙
 祭時啓飯。
初獻後。
世或終獻後。
其文不同
當從何說
侑畢覆飯盖下匙筯而辭神如何
啓飯盖。
固在終獻之後
將以侑食也。
侑畢便闔門
所以飽神於幽靜也。
豈可遽覆飯盖。
遽下匙筯耶。
到辭神時。
方可如此
 孝巾是我國俗制否。
今或侍下之人稱以厭尊
而雖有重制。
不用平居
至若父母則尤爲笑罵可疑
是古者素弁之制。
有親者之不巾。
未得前聞
 孝子成服前。
白布巾環絰。
何義
古者服之成與除。
俱以漸而進。
初無一並頓成而頓除者。
小斂白巾環絰
所以漸就乎凶飾
 喪中帕與帷帳或用彩。
是否
禮意則似當用素。
 或曰葬後追挽
挽車之義是否
挽詞本起於斥苦
則已葬不必爲此
然今只爲悼亡之例辭。
從俗追挽
恐無甚害。
公元1903年
答尹(癸卯)
前書未覆而後踵至
不可言
恪諗日來
經牀整暇
古人與朝暮。
勝友起止
不任羡仰。
周相離索之歎。
自力操存
或恐不如切偲動輒益。
賢者不能不悵戀也。
鍾病證猶未淸利
奫姪日奔汩於書屋結構
廢卷已久。
俱可悶也。
歲月驥騁而人事泄泄
如之何
頃寄詩義
玆始草報。
深恐揣摸之失其正意也。
今則讀甚書。
書與易。
姑緩之無妨。
且同舜肇用幾時功夫於心經家禮二編如何
一以點檢切己本原
以致謹於日用節文
內外交養
動靜有據。
是之謂實學
未知留意否。
舜肇
畏友也。
賢者旣入芝蘭之室
當日有益矣。
勉勉互資。
毋憚遠圖
  別紙(詩疑義)
 頌者稱美先王功德
以告神明者。
主祭者不親告
使樂工導達而已者。
不惟奏假先王
使諷誦詠歎之。
四海人民
得聞其餘韻。
淪肌浹髓而終不忘先王也否。
雅樂豈必主人自歌耶。
但所云不惟奏假先王以下云云得之
 於武王成康之樂則可見其功。
至若文王淸廟等歌則婉轉若不得見焉。
文王便是天也。
不可以一端而稱之否。
得之
輔氏所謂於其不可容言之中。
而見其不可揜之實者。
正是得着
 明堂位所云則不可知漢儒之妄也。
朱子何不周公成王
而直曰周公旣成洛邑而朝諸侯
率之以祀文王何也。
洛誥之文而畧之也。
 
秦漢乾豆上。
登歌
獨言乾豆何也。
必先陳。
乾豆上則豆畢陳矣。
於是乎登歌
 明堂配天之祭。
先設天位牛羊之右。
且迎文王之尸否。
祭天禮極簡。
文王之配。
設位而已
不敢用尸
然今不可考。
 雅多言尸。
而頌則無言及尸者何也。
神明功德
不須言尸。
 天子巡狩
柴望方岳
方岳五嶽之外否。
每方皆望之則無已瀆乎。
望秩之秩。
序次之意否。
方岳五方也。
東巡則祀東嶽
西巡則祀西嶽
秩是序次之謂。
 杜預金奏肆夏,樊,遏渠。
節族有殊
而非一章之疊稱。
韋昭一章三名而當之。
未曉其意。
時邁思文
旣爲方岳之樂。
則饗元侯可通用否。
韋說亦何甞以一章三名耶。
方岳之祀。
朝會諸侯
故祀通用
 方里而井。
井九百畝。
一里當爲九夫之地。
噫嘻註三十三里有奇
萬夫之地。
小註百畝百步
三夫一里何也。
一里三夫
一里三夫
縱橫一里方里
而三三爲九夫
百步三分里之一也。
一夫之地也。
三其百步則乃一里三夫也。
三十三里爲九十九夫而有奇者。
一夫百步也。
幷爲百夫縱橫三十三里有奇
則百百爲萬夫
 訪落敬之小毖等篇。
無告神之辭。
似非正祭之樂。
何所用。
訪落朝廟之樂。
而羣臣因獻戒則又以敬之答其意。
而若告質於先王之前者也。
小毖則是管蔡告廟之樂歟。
不敢詳。
 成王伯禽禮樂
記說可疑
而詩有魯頌
以是否。
論語八佾雍徹等篇。
夫子只譏三家而止者。
果諱之也否。
且頌中必有祀周公樂歌
不可得見。
則盖通用周頌否。
魯旣曰
而因用風雅何故
作者效之不得否。
記說可疑
魯之有
恐亦後世之失也。
是以周公之廟無
而後世遂僭用周頌歟。
風雅軆。
作者之效不得
且有頌禱之辭。
其意自別故也。
夫子之譏三家
三家而言。
言魯僭則亦曰郊禘非禮
 犧尊何取義於牛也。
牲用犧牛故歟。
 盖田賦之制。
司馬法
則方十里一乘
封百里之制
則十井爲一乘
二制相左
竊以天子邦畿千里
出車萬乘之例推之。
則十井一乘似得。
朱子孟子則曰地方百里出車千乘
閟宮則曰三百十六里有奇何也。
司馬法則並山林川澤不食之地而言。
閟宮之傳以此也。
王制則斷以食
實數而言。
孟子之註以此也。
 商詩旣有頌則又必有爲雅者。
凡五篇中後三篇旣非告神之辭。
則不分雅與頌何也。
商雅想不傳
之後三篇
亦恐是告祭之樂。
特與周頌軆製不同
 那則只言奏假而重歎其樂之而已
烈祖則載酤羹平而後方言奏假
商人尙聲。
臭味未成。
滌蕩三闋語推之。
果似未諧。
此輔氏所疑者。
而那不必始作之樂。
烈祖不必祭後之樂。
那之奏假樂言
烈祖奏假以羹言。
先那而後烈祖則尙聲而後臭味可見
 閔馬父所謂以那爲首
其輯之亂曰云云卽此詩者。
未會其文義
輯成也。
樂之卒章也。
云云者卽國語所載此詩自古在昔以下也。
 鄭氏以商契所受小大球。
小大共爲天子所執之玉。
可無嫌於王侯之無別乎。
小球大球
上章至于湯齊而言。
非謂契也。
 來享來獻
來王是世見也。
而下文所歲事來辟
必以稼穡歲獻。
非世見之來。
朱子以來王何也。
之爲言君也。
故以來王釋之。
然旣曰歲事來辟
獻享世見。
在所該。
答尹晉淸(書疑義)
 此序中言心甚悉
至於天則以心之所自出繼之。
只是心出於性。
性出於天之謂也。
所謂虛靈不昧郛郭也統性情也者
不是別物。
大抵非性非情而何者能如是也。
卽以管攝裁制者謂之心乎。
虛靈知覺者謂之心乎。
四端是情也。
而亦惻隱之心羞惡之心。
則此物之隨處酬應
得名無常
不是別有一物
只是性情志意之統名。
性是心之軆。
情是心之用。
故性
情皆謂之心。
但性則單指靜底言。
情則單指動底言。
而心則合性情而貫動靜
故靜而有能動之妙。
動而有能靜之妙。
所謂主宰也。
管攝裁制
主宰之謂也。
智之德專一心者。
是謂知覺
而是能靜涵蓄萬理。
動而辨別萬事
論心者必以知覺爲主
虛言無形也。
靈言其至神也。
非於性情之外
別有郛郭可指也。
心出於性不是
 先生甞定二典禹謨者。
何事而言。
引用師說不復識別者。
大文不書集傳。
只以朱子曰分註處是否
今二禹謨之傳。
皆朱子所定也。
傳本先生所命。
故蔡氏之自爲傳。
往往引用先生說。
不以朱子曰別之。
連接成文
以見此傳之皆出於先生指揮
不由己意也。
分註之朱子曰。
是後儒之取語類中所論者補入之。
 四岳四凶之黨。
而堯已知之。
擧人輒吁。
至若巽位則曰汝能庸命。
四岳想亦賢者
四凶之黨也。
鯀之才堪治水
四岳擧之。
黨惡也。
 曰有鰥在下
鰥是童丱通稱否。
童丱未冠者。
通稱以鰥也。
旣冠而無妻。
可謂鰥。
 帝將降二女于虞。
必先告于舜家矣。
舜雖不告于瞽叟
瞽叟必已知矣。
知而雖逆命
命必乃達。
陰謀於舜。
而舜亦掩匿父母也。
瞽叟前知而能阻事。
後來更何憚而不爲
然則堯舜之事。
不惟正大
無乃疎濶乎。
四岳不格姦之語及益之于田呼泣祗載見允若之語。
則降帝女必在允若之後矣。
舍此牛羊倉廩
而復何事乎往于田也。
然則孟子之答人。
只是隨問而答之否。
所論良是。
程子意固如此
 舜典篇題
只以愼徽五典
以上接帝曰欽哉之下。
以上上字
無乃下字之誤否。
上字不誤。
字爲句
以上字連下句
 洪水之害。
是堯之第一所急
而鯀之前往。
不得已之事。
何得舜而不使治之乎。
納于大麓
似是此事。
而舜若治之則必易告功
何待於禹。
堯旣倦勤
而舜總百揆
不可久役于外。
大麓之行。
只是相視山澤利害而已
歸卽擧禹以治之。
公元1904年
 舜之卽位
孔氏以爲畢喪之明年
而集傳以孔說爲無據
竊恐孟子之言可據何如
若從孟子之言則書所謂三十在位者。
年數不足奈何
只當以書爲斷。
 堯典篇題舜典以下
史所作。
禹謨篇題
林氏虞史又述三篇
說似是。
而但稽古古字未合
小註吳氏所謂大禹臯陶篇首幾箇字。
是後世模二典爲之。
恐或果然
只當爲是
吳氏說。
朱先生亦疑其或然
未敢便道必然
 
禹讓臯陶八箇玆字。
四字指其功德而言。
四字指其人而言。
如此看或無害否。
只當從集傳看
 此禹前後之讓。
固非禮讓
臯陶功德
不下於大禹
而舜之卒禪於者。
二人並世
不可不在上否。
臯陶聖人也。
爲優。
 舜之授如此詳載
而堯之授舜。
心法不見二典何也。
二典之外
有虞書幾篇。
而爲孔子所刪獨取允執厥中一語
誦而傳之。
 有苗之頑。
舜旣命禹征之矣。
禹乃誓師一力
難以化之。
已在定算矣。
其曰民旣不保則必有來蘇之願。
何至三旬久也
逆命二字推之則倘不用殺伐
而欲威信以正之乎。
益之贊禹
亦是不早
而禹與舜
何待於人而後寤哉。
敷文德只偃武修文
而復何事乎干也。
若以有苗之格。
爲賴乎七旬之舞。
舜禹之德。
不足於前而有餘於後。
况有意於服人。
安足以爲德也。
以堯之神聖文武
時雍七十年。
不見自格。
今何以則格乎。
益之勸德。
禹舜之從益。
有意則害於旨。
無意則又無味
先何徑擧而後何遽弛也。
就使有苗終是不格則終可已乎
其罪當討故討之。
彼之凶獰不服
以死爲期
則亦不可屠坑以盡。
後世用兵也。
窮寇致死
難保我軍之必萬全者乎。
旣戰矣。
亦須有殺伐
不必專事威信而已
干羽之舞。
自是舞例。
豈可以不用兵而忘武備也。
舜禹之德。
非有欠剩。
特其化之流行。
年有久近。
地有遠邇耳。
修德非爲格苗
而德旣修則苗格自在其然
故益所以云云
其他則集傳已詳言之。
苗終不格則亦當不强
然德諴之動。
豈有不格之理乎。
 
何憂乎驩兜等語。
以爲不及鯀。
爲親諱也。
盖鯀是四凶之一
而才及他便是嫌。
若其歷擧三凶而後
乃爲親而諱則果安於人子之心乎。
是必帝舜之言三凶而言。
非禹之自言也。
然禹必有諫父之辭痛父之言。
不見於經可疑
所論未必然
豈可以親之故而兼諱三凶也。
諫父痛父。
自是家事
史氏所不書。
 章服之制。
其序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未知何謂
上畫下繡又何義
宗彜虎蜼蜼。
似猴則亦孝獸否。
日月在上
星山次之龍蟲次之
自上而下也。
在下
火米次其上。
黼黻在最上。
自下而上也。
衣則裁削不等
故待其成而畵之。
裳則用全幅
故先以繡織歟。
以蜼形之似猴
而認猴爲孝獸則不是。
 禹治水八年
三過其門而不入
是謂不入者三。
非謂八年之間。
只是
過而都不入也。
若不然則四日之間。
何能生子
何緣呱呱之聲。
辛壬癸甲
或是四年否。
四日之間。
可以孕子。
不見其生兒之呱呱例也。
旣曰呱呱泣予不子
則其不見其泣可知
此等何必强鑿爲說。
 庸將懦夫則多賴乎賞戮之重嚴。
而戮其身則畏莫畏矣。
何加於孥戮也。
且如是則無乃誅暴之仁。
反有所傷否。
甘誓末章之辭可疑
妻子行戮
豈不加畏於一己之死乎。
孥戮旣云非常刑。
則此乃一時不得已而暫用之。
以肅衆志者。
 有窮后羿距河之距。
有貶意否。
五子之御母徯洛。
羿距河之後
而歌中無罪羿之辭。
抑畏羿而諱之否。
仲康專征伐。
胤侯能承其命。
安有國政之在羿掌握乎。
仲康果知羿不道
而受彼之立己。
俯首順之否。
距字見其無君之意。
羿之距。
因民不忍
太康之失也。
五子之只怨太康
親之也。
羿何足怨詈
非畏羿而然也。
雖收其兵權而其黨與布滿
未可以遽激。
非德於立己而俯首順之也。
 征羲和
朱子已不可攷云爾
然觀酒荒厥邑離次渠魁脅從之文。
可知歸處厥邑
擁民脅從
自爲魁而連比凶黨耳。
若在畿內安有日食而罔聞知
然則是豈一獄吏可誅者乎。
推得甚悉
 救日之禮。
日食便可行。
集傳引春秋傳盖日食正陽之月則不爲變否。
竊恐季秋行是禮。
似是不拘月之義。
正陽之月。
純陽之候。
而陰乃蝕陽則變之大者
周禮如是否。
以此書推之則不拘月之義似長。
答尹晉淸
書久未報。
困迫荒憂。
冗劇則便摧惰。
無以自力人事也。
學道許多年。
纔遇小小饑乏
便此不能自立
可羞又可懼也。
陰雨連日
峽稼且將告痒。
懲羹傷弓
時可已。
比來啓居淸勝
日與舜肇講究切近事。
漸覺滋味異常
盤飧甘苦
有足相忘否。
論人道心
堪嘆息。
然旣爲人矣。
有此形氣
須是保存形氣
方有此人。
人心不能不發。
天理必然不容己者。
初非可惡者。
第恐之而流於人欲
爲禽爲獸而不成爲人也。
所謂道心者。
區處得人心停當是已。
雖其端之甚微。
而纔一撥開。
便有斡乾旋坤之勢。
以其爲天命本然主宰萬化故也。
以此推之則天下之莫强者固此理也。
而人自弱之爾。
此却可深省也。
語多警切
別無改評。
改動一二字去。
惟依此用力
勿徒以說話幸甚
  別紙(書疑義)
 唐虞受終卽位
皆以正月之朔。
而伊訓之元祀乙丑
訓以非朔。
虞書則曰卽位遭喪明年
而此則曰卽位仲壬之柩前。
前後矛盾何也。
外丙仲壬
果其承統
則必有伊尹之誡辭而不見於經。
太甲叔父之云可疑
公元1865年
乙丑之非朔果可疑
竊恐史氏記事也。
或云上日
或云元日
或稱干支
或稱朔。
互文不一
而其爲朔則均也。
集傳之訓以非朔。
恐太拘也。
雖是明年猶在葬前。
則其卽位於柩前何疑乎。
天子七月而葬。
則容有踰年而未葬矣。
承統與否
未可質。
然以書考則不誣也。
不必以誡辭之有無爲斷。
 太甲篇題肆命徂后。
似是篇名而更無可考。
兩篇見刪於夫子刪書時也。
書序
 湯子弱孫穉。
未必賢。
元聖在焉。
固不欲效唐虞之禪乎。
公元1904年
而來
已以天下爲家矣。
到此而更欲尋禪讓
徒啓後來爭端
聖人
時之義。
儘有商量
韓子所謂禹之慮民也深者也。
 觀伊尹不狎不順無俾世迷之語。
放也。
而後曰放曰廢者。
太甲終不悔過則廢之也否。
以營桐而卽曰廢則何至三年之久而更不立主乎。
得之
 成湯慙德
果有所不自容否。
只恐來世否。
以堯易地亦然否。
聖人與天合德
不容區區然者。
而顧君臣分則自有所不可忘者否。
使之親有如殷之三仁
則奉以繼絶而不自革其正否。
不得已而値人倫大變
安得蹙然自慙也。
正以君臣之分有不可忘者。
來世之爲口實
猶是第二件耳。
天下之徯我后久矣
縱有三仁者。
不得以當天與人歸之會。
聖人於此
不作區區形跡
以要虛譽
堯而易地
無可奈何處。
亦恐不得不應天順人之擧。
公元1905年
答尹(乙巳)
衆棄而且不肯遽棄。
源源存顧
繼以累牘相訊。
未知賢者之於無狀
奚爲爾也。
反省慙赧
何暇感戢耶。
世事不如不言
言之則秪增熱悶。
來諭云云
盖已洞觀古今之變矣。
而但恐天意不如悠悠耳。
君子之於所遇。
固當聽天以俟命
必先有以自治自修
得在己無闕。
然後乃可天命
如其漫無猷爲
不勞動作
泄沓玩愒
偸安目前
畢竟風靡波决而顚倒醉夢
猶自諉曰天也命也。
是不知天命也。
朝廷亡論已。
以至閭巷氓庶亡論已。
自命四民之首。
堯舜周孔之書者。
所以自治自修者。
能無闕於在己。
足以仰質於天命也耶
榮華文辭
幽眇思想
擧世之所崇艶者。
而求之堯舜周孔本面
已不啻毫釐而千里矣。
以此而欲修其身齊其家。
將無所爲措矣。
可以臨民匡國育物通務。
財成天地之道。
輔相天地宜哉
夫有實理
斯有實事
實學
斯有實用
窮理無與於事。
爲學無所於用者。
非實實學也。
聖人之敎自灑掃應對射御書數
便一一皆有實事
以至愛親敬兄忠君悌長。
承奉服勞
一一莫不實事
及其致知精義者。
則亦卽夫事物實然者而究其當然實理
九經八條六府三事八政五紀之類。
無不該悉於其度內
盖將豫吾內而致實用於外也。
寧有高談空幻
費精玄虛
以爲以爲學者哉。
居今之時。
不必曰去學泰西
惟反尋吾古聖人所以敎育之法而已
古法旣復則凡所以經綸天下
參贊化育之具。
擧集於是
而彼泰西人之一智一技。
不害爲助吾之不及而致吾之適用也。
夫其毁形變服
趨媚外洋
誦耶蘇之約。
綱常之敎者。
已不足責。
齷齪自喜名譽
自憐以爲新法之斷不可行者
其亦愚之甚也。
奚必曰新法
亦惟尋吾古聖人之法而已
顧此之不肯
嗟乎
我韓之其終淪於左袵薙髮而已耶。
於此如之何哉。
思之至此
有淚淫淫
玆因來諭
漫筆及之。
賢者可默諒。
不必以此人眼也。
審有璋慶可賀也。
如得見此曹頎然而長。
先王之冠。
服誦先聖經訓
尤何慶如之。
吾衰且病。
不及見而死也。
餘冀珍勉加重。
不悉
答尹晉淸
窮林颼飃。
黯然注想
忽紆惠䟽。
披示衷懇
又爲之泫然一涕。
嗚乎
孝有不及
弟有不時
何聖言之若是警切
不謂來諭之尤令人怵惕又至是也
撫躬踧踖
不知所以爲對。
强顔有復。
何足以裨賢孝之萬一耶。
往者無及矣。
終身云爲
不出小學上。
一出一擧足。
莫非事親節度
臨履戰兢
直到啓手足時節
方始免夫
夫然矣則寸草報春
無間存亡
今日小學
何患無受用之地哉。
惟洞屬以將之。
致謹於敬身之方。
循序向前
窮理盡性
以造于西銘繼述之域。
其所克孝不匱者也。
未審賢孝肎謂然否
不學便衰。
益深匪莪之痛。
俯仰慙懼
無地自容
今擬暫僦
伽下。
以與朋舊相磨
得一二。
冀補其宿黥之已痼者。
世變瀰瀰
其竟可從保耶。
相愛者當悉此懷矣。
餘冀節哀務學。
有以相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