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3H 页
答郑文显(戊戌)
顷晤稍慰而顷书尚未覆。盖缘咀嚼之不能尽其味也。今就其可解者。略略答去。其中不可知者不及知者不必知者与夫不敢知者。俱不能强答。明者其或恕谅耶。大凡讲究道理。只当于最切近大头段处。密察而详订之则馀外琐杂。汎滥不省。无阙于为知也。贤座每以涉猎为务。要夸多斗靡以为能。一心之微。如何包罗得许多冗攘耶。以是于道理切近处。还觉说出未畅。此正所谓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者也。明者岂不烛于是也耶。钟锡神弊气铄。盛物不住。旧得已渗尽。新功不遑于閒漫。每承盛问。担夯不过。幸怜此无状。相与以眼前实事。提撕磨琢。一一有归宿于身心上。如何如何。非于文显。钟岂敢为此妄规哉。极高明而道中庸。此吾家相传正法。望勉之万千。
  别纸
 不踰矩与絜矩。胡云峰分体用言。而其喻心之制方者则一也。朱子则曰矩者心也。专以心为言何如。
矩者。制方之具也。心之体也。矩之者。制方之事也。心之用也。两说未见有异同。但胡说以彼此分体用。窃恐未然。盖彼之不踰矩。已涉于用。此之絜矩。亦非无体而徒矩之也。亦不必以不踰矩之矩。较量比并于絜矩之矩而巧下说词。彼此援合也。读书只合就本文上寻究正意。最忌左右挐攫。摘取一字之同而敷衍捏成。自喜其新奇也。
 悔忿之当木克土。从下批则失报复之序。从洲说则欠冲发之意。
五行生克。果有报复之意。而情之蓦发。初非承袭而相因也。则于其为情。不必寻报复之序。悔之由恶向善。黏滞之中有冲开底意。合于木克土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3L 页
象。然但圣人无悔。以是当十情之一则圣人只有九情矣。此却可疑。
 太王实无剪商之志。则夫子之称泰伯。何得曰以天下让乎。
夫子之言。据已然而推本说。故如此。
 得性情为体用之得字。改以以字则何如。
以字无妨。然何必强欲说心无体用乎。
 单言情则或可以四经七纬为体而百度万行为用耶。
亦何必如此说。
 帝神之批。极为精切。而但帝赉予良弼。终似分明有个人来梦付说。
此是高宗诚心致感。若有天予之者。非真有玉皇来入梦。
 芦沙曰形质云者。两字一义。凡有形者皆属体质边。故曰形质。气质云者。气与质对。凡流行者是气。凝定者是质。
大槩则然。
 
中庸章句有五常之德则古无五常之名。甚讶惑。
芦沙之意。以为孟子已前。无并举五常之名者。
 气之灵。以理对言则或可以单作气否。
虽其对理以言。毕竟是由理而灵。盖气不能自灵故也。
 心是气性是理。头脑于石潭而结窠于南塘诸公。四端发于本然。七情发于气质。权舆于清台而敷衍于近世诸贤。窃以为从湖学则理为东西周之赧王。从岭学则气为南北朝之元魏云云。
贤者欲以是而战于野耶。惟密察而涵养之。不必喜说先辈长短。
 虚灵所以状心之体。如中之于性和之于情。不容二之。卢氏以惟故二字言之。似因彼有此。故前有仰质。
虚灵果所以状心体。而卢氏所谓惟虚故灵。乃合虚灵而一之也。非分而二之也。若将些私意填实了则心便不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4H 页
能存是心。以检其身。胶丈曰诚意时也有此工。正心时也有此工。
泛论则或可如此说。终非章句正意。
 四亲之祫。昭穆不能并享。即四时之祫。不陈毁庙之主者耶。
虽不陈祧主。而四亲亦自有昭穆。既名为祫则何为而不能并享也。
 閒居小人。亦是一样。则朱子何以曰此处工夫极细。未便说到粗处。前后学者多说差了。盖缘赚连下文小人閒居一段看了云也。
传文上一节。只露出自欺二字。不分粗细。到下文便以小人閒居明之。其非不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而有此折拍者。乃自欺之情状也。虽其极细者。其證亦不过如此。朱子云云。盖与沈庄仲所论者。而其后更曰閒居为不善。便是恶恶不如恶恶臭。见君子而著其善。便是好善不如好好色。只如此看。此一篇文义。都贴实平易。坦然无许多屈曲。某旧说忒说阔了高了深了。然又自有一样人如旧说者。若欲节去之又可惜。但终非本文之意。观此则定论所在可知矣。
 赚连之释。
赚者。以重价欺人以卖物也。故字书曰市物失实也。是以见欺于人。亦曰为人所赚。赚连下文。只是误连下文看之谓。
 李先生曰为善去恶。便所以洗心也。然则日新之工。莫要于诚意否。
为善去恶。正心也亦然。修身也亦然。
 朋来而乐贫而乐。欲知乐之实味。须是固穷安贫。以友辅仁。丽泽相资。困不失亨。心与理融。身与事安。与道为一。无入而不自得。是其真际消息否。
且依此涵养。自有所至。
 李先生尝言梦周公之义曰非真有周公来入梦里。志存行道。常慕周公。故梦寐之间。如见其髣髴。夫今人梦古人平生所不识者。有自道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4L 页
姓名者。如黄山长元之名儒而屡梦。夫子晚乃手授所校六经。况吾夫子从周一念。岂无真梦元圣而只见其髣髴耶。
屡梦。夫子乃私意想像之致。非夫子之真入梦也。圣人之心无留滞。方其寐也。心神归宿。更焉有昼之所慕。滞而不化者。而梦得他闪烁无位之真人耶。不复梦见者。非谓前此之曾或梦见也。亦非谓如见髣髴也。盖夫子平日志切行道。将若于吾身亲见周公。及其衰而道终不行。则叹其不惟不得亲见。虽梦寐之间。亦不可复见矣。这梦字只是虚设之辞。然此与程朱说少异。第当更商。
 梦虽有六。而举不出因与想。或有空然无思无意而做得者。此果心志不定之所致耶。如叔孙穆子之于竖牛。曹人之于公强。先其未至未生而见其貌知其名者。是又何所感也。
梦之由于因想。皆留滞之致。圣人则无此矣。虽非因想而梦却胡乱者。以其无涵养之工而心神尚不归宿也。其或有无因无想心神归宿而梦未至之物事者。盖心神之归宿者。虽寂然未感。而天地之间。自有气来来往往。偶值掠过则自尔照见。正犹明镜之当空而飘花过鸟。历历自照矣。我非感彼而彼自偶值尔。竖牛公强之事。理之所或然者。而气几先动。可貌可名。亦不足怪也。
 邵子言心郛郭。与太极非有两样。而亦不无部位体段之殊。
似然。
 胶丈云曾与俛公言曰凡物之横生倒生。莫非理也云云。
横生倒生。莫非理。此鄙说也。而胶公初甚疑之。往复辨难不置。日前钟面问横倒之说竟如何区处。曰细思之。君言也是。
 芦沙曰太极则固有动静。而无极则原未尝有动静。窃以为太极之动静。即无极之动静。若以动静之有无分言。则无极太极。不为二物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5H 页
芦沙翁岂其有此说。苟有此说。诚如盛疑。世或以第一圈为无极。第二圈为太极。其说无乃由此耶。
 芦沙答金锡龟人与物均得太极五常之德。故曰性同。人得人之理为人。物得物之理为物。故曰性异之问。曰大槩则然。此语恐失称停。性之有同异者。其当体元不离气。理寓于气。随气而有偏全多寡故也。
芦沙亦谓大槩则然。以其论性而不论气。不备故也。
 复其见天地之心。在人则恻隐之心是已。若以天地言之。帝之所为。即天之心也。地之心。何处可见。邵子诗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一又是怎么。
此不必分天地为二心。元享利贞。即天地生物之心也。此处亦不必言帝。帝如何可见。所谓一。只是太极。
 性之未发。浑然一理。及其有感。喜怒哀乐。随感而应。而其体之条理脉络。已悉于一念之中。元非一心一时之间。有动有静有发有存。逊斋以喜怒哀乐之未发。为未发之专言。以喜发时。怒哀乐在中不发者。为未发之偏言。窃所未喻。
盛说甚条畅。逊斋之云果未喻。
 明德之以气言者。吾诘之曰其为气禀所拘。乃以气拘气耶。彼曰明德以理看则其谓具众理。乃以理具理耶。吾答曰虚灵不昧。乃所以形容此理之本相。而虚中所具之理。乃其实体浑然而具粲然。初非以气具理之谓也。
甚是。
 尤庵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只是物理自到极处。物理如册子。穷理如人看。册子。自始至末则是虽在人看尽。而自册言之则亦曰册尽。又曰退溪所谓物自到者。恐异于朱子之说。朱子之意则以为理之为物。无情意无造作。所谓无不到者。非自此至彼诣极也。只是人之格也至此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5L 页
尽处。则此物之理。更无可格之馀地也。退溪之说不然。既曰理之体虽无情意造作。而其用之妙则发见而无不到。其意以为理之用是活物。故能随人心而自此至彼云尔。夫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岂有体无造作而用有造作哉。
册子是块定底物事。人看以目。目自在人。虽使看尽册尽。而册在彼目在此。终不可融贯为一。纵曰册尽。宁可曰册到乎。心与理。虽有在我在物之分。俱是无形底。俱是活物。本来贯通。不可以内外论。特其为气所蔽隔。便成彼此。才一拨开。便即贯通。谓之心到而初非自此而到彼也。谓之理到而亦非自彼而到此也。其泯然契会。神妙疾速。到头便是。故李子曰是理之发见者。随人心所至而无所不到。无所不尽。又曰随寓发见而无不到者。此理至神之用也。何尝有自此至彼之意乎。惟其虚而无形。活而不滞。故融贯会合而可以言不到之到矣。若其局定不动。若册子之于人目。则终是彼在彼此在此。相望而不相会。见表而不见里而已。安得云无不到乎。李子只言理之发见。用之至神而已。何尝云用有造作哉。发见之至神者。理之妙用也。造作之有形者。气之粗迹也。
 又曰退溪谓理之用。既不外人心。故可到格处云。则当其格物也。以此心穷此不外之理乎。抑以其心与不外之理。穷其在物之理乎。若曰以此心穷其不外之理则以心穷心。无异于以口龁口。若曰以其不外之理而穷其在物之理则以理穷理。亦不成说话。又曰退溪之意。若曰以此理之用。穷在物之理。则此理之用。又谁穷之耶。若曰只穷在物之理。则是于此物之理。得其体而失其用矣。非所以穷尽精粗内外之义也。
其用实不外乎人心。朱子说也。继之曰理虽在物而用实在心也。盖谓在父有当慈之理。在子有当孝之理。而因其固有之理。推明得慈却如何得。孝却如何得。这便是用实在心也。然而心体之虚灵。合下具得天下之理。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6H 页
慈孝之理。亦非在于心外也。此程子所谓心与理一。而人不能会之为一者也。若识其本来贯通之妙。则亦将无以心穷心以理穷理之疑矣。以此心之知觉。穷此心当孝当慈之理。以此心具众之理。穷事物各具之理者。又何至于以口龁口之类也。理虽在物而用实在心。则理之用。随吾所知而无不到耳。知之所穷。理便会到。更焉有又谁穷之疑耶。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前已自说。而更有此得其体而失其用之驳何也。盖其以心为气。故恒有疑于一理贯通之妙。而又不省乎朱子所谓初不可以内外精粗而论之意也。郭友仁问何谓妙众理。朱子曰大凡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从外得。所谓知者便只是知得我底道理。非是以我之知。去知彼道理也。
 又曰物理之极处吐。对主伊者曰此极处伊。将到何物云尔则语穷。又对主厓者曰此极处厓。何物来到云尔则亦语穷。大抵厓读于处字顺而于之字径庭。伊读于之字顺而于处字径庭。鄙意之以厓读者。以之字虚处字实。与其主虚宁主实故也。
到非自此到彼之谓则主伊读。岂有将到何物之疑乎。处者地头之称也。表里精粗。即其地头也。里而精者。即所谓极处也。万理精诣。便是极处之无不到也。处字之为实。固自如也。理之极处。亦便是理也。如其主厓读则物理自到极处。是于此理之外。别有极处也。之字当删去乃得。奚但虚而已乎。且当曰物理无不到于极处乃得。何故云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乎。朱子为文。决不如是聱拙。
 胶丈曰表里精粗。当属物看。表里精粗。无不有理。而理何可以表里精粗目之哉。
单就理上看则诚若无表里精粗之可分者。而即物穷理则在物之理。随物而有表里精粗之别。或问既有定理。如何又有表里精粗。朱子曰理固自有表里精粗。人见得亦自有高低浅深。又曰表者人物之所共由。里者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6L 页
吾心之所独得。表者如父慈子孝。里者乃至隐至微至亲至切切要处。
 以理单言则固自有体用。即退陶所谓无情意无造作。此理本然之体。随寓发见而无不到。此理至神之用是已。以心对言则心为体而理为用。即或问所谓心虽主乎一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一人之心是已。尝以此问于胶丈。胶丈曰主理言之则理之体在物而其用在心。主心言之则理之体在心而其用在物。
理自有理之体用而实贯通乎人心。心自有心之体用而实该括乎物理。初非此为体则彼为用。彼为体则此为用。更迭逃闪而不可捉摸也。或问所谓其体足管天下之理者。是谓心之体。该摄夫众理之体也。其用不外一人之心者。是谓理之用。通贯乎吾心之用也。其体其用。皆一串说。非对立而揽合强续之也。
 
或问曰人之为学。心与理云云。于此可以见心外无理理外无物。而此理终古不泯。亶为千圣眼藏。
见得甚正。但不必如是赞叹。直须自家汲汲下存心穷理之工。如何如何。
 牛溪曰诚意章第二节厌。郑氏读为黡。奎璧本止此。而古经音义黡乌斩反。又乌覃反。今考韵书止有此二音。永乐大全乃于黡下添于简反三字。盖华音侵覃之终声。讹而与简之终声同。故传袭如此。而其追添于元本。尤可怪。
愚以为此非声之讹。乃字相似而讹也。简字当是闇字之误。
 又曰永乐经书小注诬谬者多。姑举大学言则诸音义皆作小字。别于章句。而经之亲作新。传之身作心。十章之命作慢怠。彼为善之上下阙误。独表出为大字。此皆乱本。
容或有添删者。而至若亲新身心等云云。非音义之比。只合依今本作大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7H 页
字。
 淇澳诗之咺与谖。并况晚反。诚意章之谦。读为慊苦劫反。亦恐皆误。盖韵书谖与䁔同音。慊与嗛同音。
咺唐韵况晚切而韵会火远切。谖与䁔。广韵亦况晚切而韵会亦火远切。慊之读惬。或问已有此意。而韵会亦有乞协切者。嗛集韵亦音惬。国语夜半不嗛注。嗛快也。苦劫反。盖字音之或彼或此。并有所据。不当以此为误。
 诸经音义。非永乐所定。乃知元有此反切也。然则补亡章之三小注及经之知止。传之太甲汤盘听讼等诸章句。间有无名氏小注。皆朱子自为。而他书亦与此一例否。
经下音义。本有朱子所定。而永乐时或添删。注中音义则永乐所定。至若小注之无名氏者。此非音义之比。若是朱子所定则岂不以朱子字表揭之乎。此皆为永乐所补无疑。虽然此非大义所系。何必苦心求索于此等耶。
 第九章或以推为主以化为主。何者为是。
朱子曰且只说动化为功。未说到推上。后章方全是说推。此已是分明。而甘节录却有曰推慈幼之心以使众。又曰一家仁以上。是推其家以治国。此又与上说有异。然节录在癸丑。其汤泳乙卯录曰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使众。此道理皆是我家里做成了天下人看著。自能如此。不是我推之于国。此又与最上一说意同。定论所在可见矣。
 平天下章。以絜矩为纲好恶为目。而又交互为言。于财用则言其能絜矩。于用人则言其能好恶与不能好恶。有若各有归重者。何意。
处得好恶亭当。便是絜矩之道。无论理财与用人。能好恶则当有能絜矩之事。不能好恶则自有不能絜矩之失。传文之民之所好好之所恶恶之及辟则为僇之辟。已引起财用底意。而更不提絜矩二字。特于章句推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7L 页
之耳。以用人言之。有容而若已有者。非能絜矩者乎。媢疾而俾不通者。非不能絜矩者乎。此一章自始至终。无非说好恶事。而无非说絜矩之道。各有归重之云。愚昧未见。
 古人以枣核比中庸。果是谁氏说。若又将一个物譬诸大学则何者最的当。
此往年学部问目也。然寡陋未博。不详枣核之为谁说而亦何义也。讲大学只。当去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而已。必要将一个物以巧况者。有何所补于心身耶。
 人而饮食。心若不在则不知味固也。不然安有不知其味者。子思之言鲜能知味何也。
心虽在于饮食。其所知者。不过是甘苦酸咸之大槩而已。谁能尽如神农之尝百草。易牙之辨淄渑乎。圣人之于道理。正犹神农之于药性。易牙之于水味也。此岂人人可拟。
 论语富贵贫贱。不以其道得之谚解。上下异吐而口义同作어든设言如博奕饮酒之类以得之也。然所可去者。博与饮也。贫贱岂可力去乎。
先师说亦尝如此。而钝滞尚未会。盛见与鄙意一样。
 情炽性凿。或曰情炽于外则性凿于内。或曰情荡于彼则性伤于此。夫性情一物。未发已发。只在一处。不可分内外彼此。客用骛而大本不立。非谓性情对峙。交相为瘉。
情之荡。便是性之凿也。性情一物。盛见甚正。但客用大本之云。恐不免眇忽之差。盖情虽中节。已是发动时。安有大本之卓立而自若者乎。只为性是至善底。而情正则其善自若。情荡则其善坏决。故曰性凿。
 李先生曰文王处武王之时则必不行牧野之事。然以黄帝之神圣而犹行阪泉之事。以文王一顺帝则之上圣。岂其恝然而已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8H 页
天讨有罪。帝之则也。君道尽绝。一夫而已。文王虽欲不为天吏得乎。盛见似正。然先师说亦有补于世教。不可顿舍也。
 舜怨慕之怨。或曰是怨亲也。虽非集注意。而恐于下文若是恝之义较衬。
鄙意亦然。但怨非怨恨之谓。正犹孺子之于其亲。亲或不抱持则便顿手顿足以号泣。恰似怨了。此乃慕之切而如怨者。孟子所谓怨慕字。善形容大舜心事。
 不可矶。矶是子水是母。在七子言则曰不可以婉喻。遂大段拂戾其亲心则非孝云否。
矶之微激。是亲之过小者也。水之遽怒。是子之遽怨者也。七子则不曾怨其母。虽微激而七子不遽怒也。若微激之而遽怒则是不可矶者也。是为不孝矣。
 
越人与其兄之关弓而射。皆以射他人为言。而或曰射我。此恐未喻孟子本旨。
小弁之怨。以平王之薄他人而怨乎。薄我而怨乎。孟子本旨。可得于此矣。
 二者杂于方寸之间。李先生曰杂者此心错出之状。四未张丈曰心是理气之合。则一念之间。有正有私。非杂出耶。
二说初无异同。而窃谓杂字已带得病意。盖人心道心苗脉自别。而今或有人心之疑于道心者。道心之混于人心者。便是杂糅而难别也。故曰不知所以治之。治者治其杂也。不病则何治乎。曰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不杂为正则杂为病矣。不病则何必要不杂乎。
 王鲁斋人心道心图形气先于性命。四未张丈曰人心先于道心故也。
人心先于道心。是立言之有先也。非心本自先也。鲁斋之意则以性命本有于内。形气著见于外。故以此分内外耳。非以别先后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8L 页
心经复之初九章附注。南轩说如分桐叶。是成王戏叔虞事否。
唐李怀光既叛而请降。德宗欲纳之。李泌取桐叶割分之以进曰怀光之于陛下。君臣之分。如此叶矣。言其一分而不可复合也。
 伊川涪陵之行。樵者问舍去如斯达去如斯。尤庵以为此凡三出。而语类有二处。恐记者之误云云。
此不敢质的。而私以为舍去如斯达去如斯。一作达后如此。舍后如此。则知此是对待说而俱是问辞也。若如讲录所谓视死如归如此。必由平日闻道知命故然也之意。则舍字当在先。若如玉露所谓闻道为达。死可为舍之意则达字当在先。若如李先生所谓舍藏达行之意则当以用字对舍字。而不必以达字矣。且樵夫在岸。忽见过舟之一人。而安知是舍藏用行之人耶。愚则谓是舍却死生之命而如是耶。达却死生之理而如是耶。如此看则舍达字之或先或后皆无妨。朱子谓达之与舍。只是一事。安得有分别。然舍是冥然悍然而不以死生为意者。达是委命随遇而不以死生自私者。以是为别。亦或可通否。惟心存诚敬之云。似是记误。
 吕与叔诗只输颜氏得心齐。或曰输与颜子。或曰输为自己。二说孰胜。且庄子以气之虚者为心齐。乃异说之嚆矢。而吕氏取以證心学之工何也。
输与颜子为是。彼以气虚而我以心虚。何害于取彼以證我也。常惺惺。正此类也。
 才言坐忘。涉于安排。窈冥之中。实未免牵持。故谓之坐驰否。
子微论曰有见而不见其见。非忘之义乎。不见其见。似乎忘矣。而既曰有见则便是有见于此心之昭灵。而以心观心。心已流遁矣。是不亦坐驰乎。
 敬以直内与以敬直内。释以训解则同是敬으로써而曰以敬直内。便不直。何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9H 页
曰敬以则以只是敬之以也。敬야써。曰以敬则别有一心以此敬也。敬으로써。
 太极图说神发知矣。不曰心而曰神。以心之妙用言故耶。
心只是太极。而神其妙用也。
 西铭乾父坤母之说。出自说卦。而其称父称母。似不若为父为母之尤紧切。引彼文而舍为取称何也。
乾坤以天地言。父母以吾父母言。须下称字。方见得理一分殊之妙。与说卦之某卦为某物者。意不同。
 人生以前。既不容说性。人生以后。已不是本性。然则性之本然。何处可说。
钟于此章别有说。然未敢自信。且依朱子说看如何。
 朱子初见延平。延平谓元晦偶有心恙。所谓心恙。即其所谓好为儱侗宏阔之语者否。
朱子初年思索太苦。遂致心恙。非指儱侗宏阔底病。
 槩以理一而不察乎其分之殊。所以流于疑似乱真之说而不自知也。此如同一存心而吾儒守得本体。以理为主。佛氏守得妙净。以悟为主。是否。
此其一端也。且只当云吾儒以义理为主。佛氏以精神为主如何。凡于事为道理。只执其大体之同。而不察夫精微之分数。则毫釐之差而千里之谬矣。可不惧哉。
 延平谓罗先生令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作何气像。其气像有可以想得者否。
朱子已云此说有病。今不须想像。且去做居敬工夫看如何。
 尧典注尧是初头出第一个圣人。尧以前有羲农轩昊等群圣。而以尧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39L 页
为初头出何也。
据见于经者而言。
 熊氏谓以前虽有三圣人。别无文字在。夫书契以来。代各有书。若周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楚左史所诵三坟是已。而熊说如是何也。
亦据今见在而言。
 尧典一篇。熊氏作五截看。董氏作三节。许氏作四件事。尝以此问于胶丈则曰各随其所言之意看可也。然窃以为董说似胜。
胶丈说甚正。
 舜典文祖乃帝喾则艺祖似是黄帝。
近之。然集传既云未详所指。云艺祖疑即文祖。今亦不敢断定。
 象以典刑之象。绘其五刑之象以示人否。
固有其说。然终不若看作悬象之为顺也。
 
禹乃嗣兴。或疑其父死于朝而身事其主。
殛是拘囚之也。世儒或以为诛戮。故有是疑也。
 君陈尔有嘉猷一节。葛真之论不同。何者为是。
葛真一意也。何谓不同。但钟则谓此非成王教君陈归美于躬也。亦非举其前日之善而叹美之也。恐谓尔以谋猷入告于后。出而顺行于外。则民皆曰斯谋猷。惟我后之德也。言尔能如彼则我亦与有令名矣。即下文允升于大猷。惟予一人膺受多福之意也。所谓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即亦下文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之意。未知近否。
 李先生言孟子曰诗亡而春秋作。诗非亡也。诗之道亡也。然而孟子本注明言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
犹有黍离等篇则诗非亡也。雅之诗作于上。以教天下者。而雅不复作则教道废矣。雅之亡。便是诗之道亡也。钟尝疑雅颂者。朝廷郊庙之作。风者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0H 页
民俗歌谣之采。而音节不同。辞旨亦异。则虽在文武成康之时。其采于民间者。谓之风而不当为雅。虽在东迁以后。苟有作于朝廷者则当谓之雅而不为风。黍离以下诸篇。自是风诗。故系之风。采之于王城。故谓之王风。正犹周公所作。既是风谣之体则系之豳风。初非降而为国风也。周之盛时。周召主畿内而国风之采。犹得曰周南召南。则此亦岂降王国而同之于列国乎。况东迁以后。雅虽不作。风犹有谣。则岂便曰诗亡乎。窃意孟子既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恐谓天子不复巡守。而陈诗黜陟之典不行。故列国之诗散亡而不收矣。此所谓诗亡也。孔子于是乎作春秋。寓褒贬黜陟之意。以续陈诗之典耳。僭率主臣。
 武成康巡狩陈观之诗。不见于正风。而只有厉王以后十三国变风者。何也。
善之不足以为法者。想经夫子删了。
 
殷颂言先圣王之恭而曰先民有作。大雅言始祖之出而曰厥初生民。并以民称何也。
民只是人众之称。对天而称民。如曰予天民之先觉。曰天生蒸民之类是也。
 周禘帝喾。著于祭法与国语。而思文及閟宫诸诗。皆颂姜嫄。未尝一言及喾。寻常未喻。
未详。
 或谓姜嫄履帝武敏而生稷。则谓喾有父道于稷则可。谓稷是喾之子不可。
此说甚害人理。
 史言姜嫄为帝喾元妃。而诗小注谓高辛世妃。世妃谓其家世适之室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0L 页
世即世适之谓则世妃即元妃也。伯父谓世父。长子谓世子。皆元适之意。
 杜预左传序。以文成致麟为妖妄。以为感麟而作。止于所起。胡传以为箫韶九奏。凤仪于庭。鲁史成经麟出于野。愚以为杜说似长。
鄙意亦然。
 潘府尝乞重修礼乐经传一书。以裨实学之用。天假之年。当或有成。然则今之博古之士。潜心玩绎于大小戴记则当返礼乐二经否。
须睹得礼乐之理分明。然后可以制礼乐。如此则文虽不袭而理实相贯。若规规于二戴脚下而已则纵饶摹仿逼肖。亦只是死底礼乐。毕竟与天理不相通。此非上智之睿。未易与语。
 以荀扬论之。性恶之说。甚于善恶混。末流焚坑之祸。惨于仕莽之罪。而潘府以为荀视扬有间。荀则削其封号而犹存其官与名氏。扬则并去名氏。似未当于原情定律。
善恶混。犹不若性恶之专于一也。钟平生最憎他半间不界之论。雄之仕莽。亦其善恶混之见也。在汉亦仕。在莽亦仕。荀卿决不为此矣。末流之焚坑。犹宽于自己之从逆。潘氏之见。信有权衡。
 陆秀夫抱帝而死。其义何如。
天翻矣。更不可覆矣。地覆矣。更不可翻矣。当此之时。生复何为。安乐公归命侯。岂所安于心乎。陆先生事凛凛堂堂。不必更议。
 田横有何深仁厚泽浃人之髓。二客五百人皆殉身立节。岛树又同日死。以成千古所无之奇事也。
想齐东犹有孟尝遗风。投以意气。结以私恩。致得慷慨感激而至此也。气之所专。树木亦感者。是无足怪也。匹夫呼冤。五月飞霜。矧伊五百之冤。而树木之朝夕与接者乎。
 后圣有作。封建井田。决可复。洲上亩忠录经界。亦可定得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1H 页
上圣有作。然后封建井田可复。不然只得如亩忠录所定。不害为因时以制宜也。然亦不必一一依他。盖做时不似说时。来日或异今日故也。
 天地人谓之三才。以其所能者言故耶。
才犹材也。天地人。为三大材。
 伊川问天地安在何处。康节为之极论其理。伊川叹曰平生惟见周茂叔论至此。二先生所论。可得详闻否。
不见于书。如何得撰出。况此非吾辈急务乎。
 祖丧父死。李子曰代丧之事。其子只当代父而行其未毕之礼。成服之节。但于朔望或朝奠。告于两殡而服之。然此恐未见通典时语也。通典曰父为适居丧而亡。孙不得传重。愚伏曰通典凡服以始制为断。以此参之。似不当追服。星湖曰虽服周而其立庐练祥等节。一如父在而无阙。士仪以为祖丧中父死。孙不得承重。服祖本服期而除之。心丧终三年。此皆质百世而无疑者。而李先生谓不得承重固也。而代服何害于礼也云云。
鄙见亦同盛意。盖古礼只有正服义服降服从服承重之服。而元无代服之名。
 承重者之妻从服。今从家礼以三年为定。则曾玄孙之妻。亦从服无疑。但夫未及承重而早死者。其妻将何以处之。
既是适子则未承重犹承重也。妻之于夫属从也。属从者所从虽没。犹从服者。礼意也。
 李先生以为古礼无汤名。但左殽右胾。鱼肉汤之分用。似本于此。遵用如何。
殽胾非汤也。又非鱼也。恐不可相准。若用二汤则是有三羹矣。比古之禘祫犹盛矣。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1L 页
家礼蔬菜脯醢各三品而相间为用。今则脯醢各一品。蔬菜或用三品。如何。
窭不能备品者。只当随得以用。鄙人贫甚。祭不得用脯。只有鱼鱐数种。而醢则或虾或蟹或鱼肉而不能一定。蔬菜则或至四品六品。质而无仪。每切悚惶。
 忌祭单设。虽朱李之意。而程子配祭考妣。晦斋栗谷亦有本情安心之训。依此而无变于先代所行无妨否。
先代已行。前贤之说有可据。则固不可擅变。但忌是丧之馀。念是日所丧之亲而为之祭。则他亲之不于是日丧者。岂其当祭之时乎。若以其夫受享而妇从往。妇受享而夫并临。则无或近于以饮食之人事之乎。百尔思惟。毕竟是朱李之礼甚正。
 祔祭以后称孝子。乃家礼之意。仪节犹称孤哀于祥禫。今例从仪节。寒冈疑大祥后仍称孤哀。
祝辞则祔以后当称孝子。书疏则禫以前。仍称孤哀。
 沙溪曰凡祭侑食。俱有扱匙正箸。而家礼虞卒祥禫并无之。仪节亦无。未知如何。愚以三年之内。事之如生。故不扱匙正。如朝夕上食。沙翁遽添扱匙于虞卒等祭。以至上食。恐未然。
扱匙正箸。乃所以象生也。家礼偶然阙之。上食亦然。沙溪之添补。恐未为失也。
 小祥祝独用小心畏忌不惰其身八字。何意。
家礼之意。小祥以后皆如此。但此是士虞记祔祭祝辞。而家礼移作祥禫之祝。未知何意。今礼家多不用此八字。
 时祭。人家之大享。今知礼之家鲜有行者。泽堂曰天道变易。神道感应。因其时而祭之。乃屈中求伸。贫则以饭羹时物行之。此说如何。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2H 页
古者祭礼甚重大。大夫用少牢。士用特牲。牲杀器皿衣服粢盛不备则不敢以祭。庶人无田禄。故有荐而无祭。今之士。即古之庶人也。在礼本不敢祭。况贫者安得以不备而祭之乎。只当于四时节日。依礼行荐。未为不可。
 忌祭。家礼明言若考妣则主人以下哭尽哀。今俗虽祖考妣以上。逮事则哭。又或有虽不逮事而并皆行哭。如何。
丧馀之奠。举哀宜也。虽不逮事。从厚何妨。鄙家则只依家礼而已。然每遇祖以上忌。晏然不哭。殊切惶惕。
 家礼墓祭仪。与忌祭同。而祭礼抄目终献无拜。土神之祭。家礼降参辞同上。而抄目降献无拜。参辞独献者再拜。朱子谓土神之礼。与墓前一样。而抄目煞有丰约之别何如。
抄目未知谁书。然所举云云。皆恐不近理。
 泽堂曰墓祭不用祝文。
只守家礼。
 抄目墓祭无侑食。故扱匙正箸于初献。此当遵依否。
要诀如是。故礼家皆遵行。
 家礼则发引前一日。因朝奠以迁柩告。而今俗勿论当日与前日。因告于启殡时。何如。
家礼无涂殡之节。而只奉柩于堂中。故告以迁柩。今则依古礼成殡。当以启殡告之。而亦在发引前一日。宁有当日而启者乎。
 祭用肉炙鱼炙素炙。三献各进如何。
贫者犹难得肉。则随所得为炙无不可。哿矣者自当依礼。不必用素炙。或用毛羽鳞三炙亦可。
 魂魄字书以附气之神附形之灵为言。李先生曰魂属木肝主之。魄属金肺主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2L 页
二说乃一致也。魂阳而魄阴。气阳而形阴。阴主凝定故金藏舍魄。阳主动发故木藏舍魂。
 朱子高祖芦村府君讳振秪有一子讳绚。即王桥府君。乃先生曾祖。则先生当为继高祖之宗。
芦村君生四子。曰中立曰绚曰发曰举。则王桥君乃第二也。王桥君又有四子。曰虬曰蟾曰耆曰森。则退翁乃第四也。朱子秪是继祖之宗。
 玄纁。沙溪曰置柩东之旁。李先生则曰或置于柩东椁间。然椁间本狭。置币不整奈何。
二说皆一意也。椁与棺。不至挨逼。岂不能容一束之币乎。今俗以一尺之帛摺作平面。铺在棺上。贤者狃于所见而有不整之疑耶。苟其甚窄而不能容束。则不得不于棺上之东边。上玄下纁以置之也。盖古者君赠币。加于盖。
 
逊愚曰主妇亚献。其义可尚。而今士民之家。仪物未备。必欲准礼。不无苟简。唯当丈夫行事。主妇监进馔物。
苟行四时之正祭。则衣服不备。不可以奠献。一领深衣须可力办。若其丧馀之祭则常服致洁。亦可以展其哀慕。岂合拘此而不备外内之官也耶。今之妇女惰慢自便。恐此说有以启之也。
 李先生云葬后亲奠。渐用吉礼。故仍以布网代括免。用于祭时。然南中大家。祥以前举不着布网。如何。
畿湖人士之葬后便恒着布网。务致鲜明。殊欠质悫之意。与南中之祭奠时蓬松不饰。殊欠敬谨之意者。均之为过不及也。葬后祭奠时则用生布网平。居庐次不必着。小祥用练布。大祥用白布。禫用黪布。即吉而始用鬉网。恐为得宜。
 古礼虞祭初献祝毕。主人哭出。主妇亚献宾长终献。如初仪哭出便止。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3H 页
未有在位者皆哭之意。今人酌献之时。内外环哭叫聒。大非神道尚静之意。
家礼初献。亦明言主人复位哭止。亚献曰如初。终献曰如亚。至辞神时。方云主人以下哭再拜。甚有意义。备要却于初献下添入以下皆哭四字。未知何意。
 祫祭或以为丧毕之别祭。或以为四时之常祭。
皆是合享群庙之主。故曰祫。
 李先生所编礼书。考出祫祭节次。与吉祭不相蒙云。可闻其详否。
周礼注。三年丧毕而祫于太祖。张子曰古者三年丧毕。因其祫。祧主藏于夹室。新主入于庙。朱子曰横渠说似为得礼。盖祫是别祭之名。吉祭只是时祭之称。士虞记云是月也吉祭。犹未配。言禫月适在仲月。则三年废祭之馀。不容不汲汲行时祭。而但未经祫祭。故犹未配食也。古人谓祭为吉礼。乃通称也。岂必以丧终之祭。特名为吉祭乎。况受胙读嘏。决非世次迭迁不胜悲感者所宜安也。先师礼书。以祫祭当丧毕之别祭。去受胙等节。以吉祭为四时正祭之称。名义甚正。此可谓大乐之还魂矣乎。
 今礼为适妇。服不杖期。则虽父在主祭。可行妻之练禫否。
妻亡而有子则子是杖期。舅虽主丧而为其孙行练禫。若其无子则舅在夫不杖。不杖则不禫。不禫则不练矣。
 明德说。道理有合说时有分说时。合说则心之所具底是德。德之所宰底是心。分说则心自心德自德云云。
说得有条理。但钟之明德说话。人皆断断不已。独座下遽相唯诺。盖以不主先入。而虚心以相听故也。
 补其阙略。小注谓第五章。渼湖亦谓此谓知之至也一句是略也。此句外所阙文即阙也。陶庵则曰采辑。如补亡章取程子意也。补阙略。即诚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3L 页
正二章下添补之语也。恐渼说为是。
此谓知之至也一句。是阙馀之存得本文者。本文之存。安得谓之略也耶。文之可详而略之者。方谓之略。意实原有而文不备举。故谓之略也。采辑是指放失。则是谓诸章错简之自此放彼而失其故处者。采之于彼而辑之于此也。补阙。即第五章。补略。即诚正章下语。
 忠信。朱子以伊川所训为切。而平天下章句。反取明道语。
絜矩是恕之别名。恕是推己及物。故发己循物之释。于此为切。朱子之因文消息。妙化不测如此。章句之修己治人。亦因絜矩而发。
 王鲁斋曰水流东极。气虚而散。如沃焦釜。无有馀遗。往者既消。来者复息。参同契注曰江河之水。东流至于海而不渴。又曰名山大川。孔穴皆相通。水由地中行。循环相往来也。何者为是。
两说相须乃得。盖以人身之血气验之。可见经气之血。周流不息。而纬气之血。涸而又滋。滋者日生。故经血不渴。涸者日去。故纬血不溢。
 东史以为檀君寿一千四十八年。前辈谓此乃传世历年。似是。
权阳村诗曰传世不知几。历年曾过千。
 叶韵以谐声为义。而若东部之国古红切。屋部之家古录切。音响迥殊。平仄相换者。何也。
谐声者。文字之正音也。叶韵者。乐章之调响也。其义稍异。古人用韵。不比今人之甚窄。无论甚字。随思悬押。而其被之乐也。变其音响。以协于上下句之押。故谓之叶音。此乃临时调响。非本有此正音也。平仄之换。亦非所拘也。今规则谨严。非袭古人所用之迹不敢创。故韵书叶字只有许多。而皆以古文为据。
 禅家之以心使心。与程子语语同而旨异者。何如。
此以主宰之心。妙应物之心。彼以缘境之心。求真空之心。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4H 页
天下无性外之物。灰土若草木若山川。均之为有性。有性则有心。有心则有知觉。然则彼之有知觉者。何处可见。
知觉者。智之理。资乎水之气而交济乎火之气者也。禽兽虫鱼水火之气。偏而不全。斜而不正。智之理。亦有分数。故虽有知觉而不及乎人之全且正者。草木土石之类。偏得他一气重。而所得之智。亦只是仁中之智信中之智。小小碎碎。若存若亡底。而其水火之气。偏甚而浊甚。不足以发得出。故知觉不可见矣。川之洋洋。又是专得水气而无火以交济。散漫而不彻。故智之理不能照烛。世人单以知觉为心。故谓无知觉则无心。然仁义礼智皆心也。岂独知觉之为心乎。有知觉者固有心。而亦不可以无知觉者。遂谓之无心也。
答郑文显
前月中。从源泉寄至书。晚始承领于武京已过之后。不克以时修覆。秋菊方华。怀想旋切。敬问林亭静极。趣赏日怡。万理纷纭。次第融贯。渐归于一实否。钟锡与世寡谐。幸得贤座公心相与。可以弦韦相济。偕之无过。故从前不惮反复以相订。苦口以相规。非敢谓在我者足以裕贤智之一二。固所以冀贤智之反以贬驳而开发其迷钝也。今承来喻。却分外虚奖。令人愧死。继又劝所答之未稳者。即为付丙。勿见笑于大方。此则虽反省之切。然苟使大方得见。而箴砭之是幸。又何必遽灭其迹。要须遮护而自欺焉而已哉。苟于盛见有未稳。即一一求相订可矣。不宜劝其灭其迹而已也。别幅所询。亦强颜答去。盖贱诚犹未已也。财择之在盛意如何尔。钟近以小侄患痈。颇费神虑。如干寻数之得。不足以灌养本原。日夕兢兢。此果何状。仁爱幸有以教之也。
  别纸
 调息箴。不宰之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4L 页
老子曰长而不宰。言其自然而然。无所用力也。
 聚星亭赞。赘旒之命。邦朋之最。
赘旒。出庄子。邦朋见周礼。谓当是时。汉命之危。仅若赘旒。而赖荀爽之出。得以少延。然其趋附董卓。论以邦朋之罪。莫此为先。
 胡文定诗沙界总知音。
佛国有恒河。河滨有沙。其数无量。故佛语称世界之许多者曰恒河沙世界。
 西山挽。白首太玄经。
扬子云老而著太玄。盖借此以喻西山之皇极律吕等书。
 感兴诗。天枢遂崇崇。
武后铸铜为天枢百五尺。以纪周功。书之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金鼎蟠龙虎。
参同契。以乾坤为鼎炉。坎离为药物。炼成内丹。盖坎离者水火也。水为精火为气。存想精气。以成内丹也。坎离之一名曰龙虎。虎风龙云。亦气与精之谓也。道家之幻称。
 顾瞻指心性。名言超有无。
彼所谓识心见性及其所谓儒家曰有道家曰无。而佛则通有无而一之者也。
  别纸
 性为太极。心为太极。道为太极。理为太极。诚为太极。各随其地头为称。固无可疑。而若曰阴阳一太极。五行一太极。万事一太极。以至青黄碧绿。无非太极。何其气质事物之并可以当此称也。抑有气有物。便有是理。各各充足。不以多而欠。不以少而剩耶。
所论得之。盖形而上者。实行乎形而下之间。万事万物。莫不各有当然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5H 页
理。天地之间。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也。程子所谓器亦道者。可深会也。
 陈几叟月落万川。处处皆圆之譬。如何。
活看则不做病。然落川之月。终是虚景。非若此理之各有实得也。大抵取譬之物。只可论当处而已。必求其始终表里之十分肖似则凿矣。
 陈北溪所谓太极是个藏头物事。何意。
此本朱子语也。谓其在阴阳之中。而不曾超空而独立也。
 真西山所谓形而上言无极。形而下言太极。令人听莹。
西山之意。盖谓无极则直指其无声无臭之本体。太极则就事物上指其当然之理。故为说如此。然殊不知其当然之理。便是冲漠而无眹者。初非有两层可分也。
 张子曰太虚心之实。何谓也。
此太虚。似与由太虚有天之名同意。以理言也。
 两程之学。出于周子。而周子则言必称诚。两程则言必称敬。何也。
周子则从实理上竖看下来。故极言诚之德。两程则从涵养力行处用工而得。故多言敬之功。敬则诚矣。
 极说则曰中正仁义。而道章则曰仁义中正何也。
以中正做礼智看则极说之先言中正。以水火为先也。道章则顺说四德而已。然窃恐中正只是中正。不必作礼智之别名。其先言后言。自是文势如此。极说则承上善恶分万事出之文。而照下易大传阴阳刚柔仁义之语。将以归重于仁义。故言定之以中正底仁义则仁义字自当在下。道章所云有若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之谓。则中正字自当在下。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理性命。孰为彰孰为微。
朱子分明谓此句是言理。刚善刚恶以下是言性。二气五行以下是言命。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5L 页
且依此看本文正意。不必更将三者。要分得孰彰孰微也。
 五殊二实。二本则一。其义何谓。
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也。(五殊ㅣ二实이오二本이则一이니)
 力而不竞天也。则毕竟竞与不竞。天实为之。而又曰不识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者。抑以尽在我者而已。不可怨天故耶。
力而不竞。固天也。不力而不竞。岂天耶。乃人也。既是人也。则将谁尤哉。先师尝欲读此曰天乎(댄)人也(애)何尤(ㅣ리오)言力而不竞。此乃天也。则其于人也。不可以不竞为尤也。其不力而不竞者。乃人之尤也。此与朱子解有异。而意似警切。盛见正如何。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
朱子曰精是圣人本意。蕴是偏旁带来道理。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圣人本意底。如文王系辞等。孔子之言。皆是引而发之。不可一例作重看。
 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
此等有何疑处。如欲详言则非真个会易者。说也说不畅。听也听不信。
 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
言乾之用。莫善于惩窒迁改也。损益之大者。亦莫过于惩窒迁改也。朱子所谓若要不息。须著去忿欲而有所迁改者是也。
 程子曰圣人天地之用也。抑以天则无为。圣人代天而赞化故云欤。
似然。
 又曰神与气。未尝相离。不以生存。不以死亡。而佛言有一物不亡而常存。能盗胎夺荫。则无是理也。其神与气之不以生存不以死亡者。是何物也。
其曰神与气未尝相离。谓神之于气。不相离也。不以生存不以死亡者。单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6H 页
指神言。非并气谓无存亡也。神只是理之妙用。阳消而阴息。阴消而阳息。神两在而无生灭。此为未尝离气。而亦未尝随气而存亡也。佛言一物。是精神之不散者。
 朱子论太极流行之妙曰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不曰理为之主。而曰性。何也。
在阴阳则为阴阳之性。在五行则为五行之性。此从阴阳五行上立论。故不曰理。而曰性。以见此理之才禀于气。便以性名。而性即理也之意。图说亦曰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又曰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此书中。是谓使吾之精神。都缚置在书中否。
缚置精神之云。甚不可。朱子尝曰此心全体。都奔在册子上。更不知有已。便是个无知觉。不识痛痒之人。虽读得书。亦何益于吾事耶。缚置精神。果非此类耶。世之读书者。例多是书自书身自身。不相管摄。故竟亦无实得。须是将此身作书中人。逐事事体贴将去。不容些子走作于书外道理。是谓葬在书中。如葬尸之藏入圹中。而不可置在圹侧观觑也。
 心统性情中下两图。中图直书情字。下图则书发为字。下图分四七为两圈。而中图合为一圈。其义何如。
四七皆理发者。情之实也。情之实故直下情字。皆是理发故合为一圈。四为理发。七为气发者。只谓其发出之机。各有所重。而非情之实也。故只书发为字而各为一圈。
 今人动不动。便说理气不相离不相杂。然其不杂之妙。实有未易觑得者。
观于形而上形而下之语。则其为不杂可会矣。试就气机炽荡之际。忽有真心之迸出处而观之。则理之不杂于气者。可以见其实矣。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6L 页
程子云人有四百四病。可闻其名件否。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何不欲闻其名。病證之四百四。闻将何用。吾不如老医。
 昌黎诗。一间茅屋祭昭王。似是周昭王。
楚昭王。
 胡氏春秋传序。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戚字何意。
言其不得位。而乃以空言垂法。诚为可悲也已。盖亦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之意。
 茅坤曰孔明平生用兵之失有三。关羽之镇夏口也。不虞吴人之议其后也。先主之连营七百里。已犯兵忌而默无一言也。魏延请提劲卒五千。间道袭关中。而纡徐不用也。又曰其节制之谋胜而挥攉之气寡。又曰可以守国而非所以取天下者。夫忠武侯三代上人物也。有其德有其才而不得其时。若得时则其辅君泽民。当与伊吕匹休。而茅氏之言若此。此出于陈寿辈所谓短于将略之馀论。
此正周子所谓力而不竞天也。张宣公所谓识其大者也。程子所谓儒者气像者也。其用兵之或有小失。何足以议之。使其天假之年则渭滨之屯田既成。关陇之居民不惊。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不待行险徼倖。而中原不能不为汉矣。若其谓匹休伊吕则恐未必然。盖其学终是从申韩中来。不能无苛细杂驳之失。
 父未殡而子亡。当为子服斩。而门下曾与胶丈书。以为今皆不然。寻常未喻。
昔见果谬矣。
 下批曰若用二汤则是有三羹。此等节当何为。
鄙意则依古礼及家礼。不用汤恐宜。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7H 页
丧服衣裳各裁。不便于穿着。或谓裳去其要而连缀于衣为便。何如。
经无裳要之文。然裳而无要则不成裳矣。吉服玄端等。皆裳有要而不连衣。则丧服之裳。岂必独殊乎。
 下批郑武京问目曰武王于正王位之日。必已追王文考。然泰誓三篇并只称文考。至武成。方曰太王王季文王。恐是未克商时。犹不曾追王文考。
只称文考。不足为不追王之證。汉儒谓牧野军中。追尊文王。然亦未见的證。
 载华岳。子思时在于宋云云。然以地志考之。华山在雍州华阴县二十里。宋在豫州开封归德等府。则华岳在望中。窃所未晓。
豫州在华山之东南。宋即故殷墟。自雍至宋。必经由华山。山距宋虽甚远。其高大而在望中。亦何怪也。此非义理著紧处。何苦切切讲求。
 
程子曰中庸言道。只消道无声无臭四字。下批云不必如此赞叹。请更分明说出。愚以为人禀天赋之性以生。则天岂非吾之大父母乎。如欲惟肖则固在于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工夫又在于践形。而其条理之密。无如礼之详且悉云云。
前者武京赞程子此语。而颇作吞吐说。故钟请其分明说出。今来喻又张皇震耀。汎滥挐攫。而了无一语道着无声无臭之实处。尤觉怪事。大抵说经甚难。只如此无甚难晓底。一人为吞吐说。一人为汎滥说。此由平日不曾就切实处体究而心会之。只喜从依俙影象边把来作大口气。领取一场好话头过故也。请且放下此一段了。却就切实处。逐一磨勘看。如何如何。
答郑文显
梁君之过。卒卒未及以书。今蒙不校。为感如何。且审斋居清阒。诵习益融。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六十 第 447L 页
甚慰悬仰。钟小侄痈患。尚未全可。赖惠药种。云出神方。当次第打叠。乳孩嗽證。极可闷怜。天行所同。别无治术奈何。月前承第五从兄之讣。而忧故迭剧。迄阙奔哭。拟以晦间作行。然亦难预正也。所谓操存。未发而提撕警觉。已发而照管宰制而已。见喻以本体持存。其妙用不惟落在一边了。亦恐近于未发者恒乘在已发上之意。将纷挐迫切而无暇于从容涵养之工矣。所谓舍亡者。未发而窈冥胶扰。不可谓体立。已发而炽荡狂奔。不可谓用行。体用固非两物。则未有用亡而体独存者也。但心体之得于天者。虽未尝泯灭。而滚在气里。簸动汩没。正犹零金之搅杂于灰土糠秕之臼。固在而犹亡之耳。至若出入乘气机之云。这出入字。只是动静之称。未便是不好底。与此章舍亡之出。不可作一意看。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