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3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396H.gif)
顾余道中之一物耳。生于东偏之晚。庸愚懦残。无所得于身。无所补于世。风霜颠沛。稀年遽过。祗不免虚生浪死矣。幸尝得奉教于华西重庵省斋三贤师。闻知道之有大。而覆载古今。乃其体用始终。便亦一家间事。天地父母而严尊。帝王宗子而继承。圣贤师承而先后。道为之本末而经纬气数盛衰。目见中国吾东大小华之运至罔极矣。悲愤痛迫。莫之为心矣。惟道贯前彻后。无有成毁。天地之为化。帝王之为治。圣贤之为教。虽气运所迫。未免有常变兴废张弛。岂其无与道无穷者存耶。知其有无穷者存。而乃就先师与古圣贤所发挥之明训。有采取焉。间亦附己见。参酌为是编。为斡旋气运万一之资。盖深有望于今天下与后世也。微末贱劣。敢曰有是身既为道中之物。而言有据贤圣之训。则览者其有悲其情而恕其踰滥之罪乎。盖孔子尊攘。孟子闲放。时其事而世无圣人矣。孟子言圣人之徒。而朱子亦曰不必圣人。则虽人之微末无似者。或无大不可也欤。 大明永历二百六十八年甲寅冬至日癸未。东海柳麟锡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3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396L.gif)
惟一曰道。道之有体。浩浩而大。无不冒焉。洽洽而周。无不备焉。滚滚以长。无其穷焉。
夫体道者。天地也帝王也圣贤也为大也。
夫天地体道以化万物。帝王体道以治万民。圣贤体道以教万世。与道为无穷者也。
天地不违道。能自尽焉。帝王不违道。能自尽焉。圣贤不违道。能自尽焉。道一而已。天地帝王圣贤。尽乎一而已。
○至大者天地也。至尊者帝王也。至正者圣贤也。
至大不可外也。至尊不可贰也。至正不可违也。
天地至大而化。万物顺焉。帝王至尊而治。万民戴焉。圣贤至正而教。万世服焉。
○斯其有道也。道其不易也夫。
○有道也则以之有天地。有天地也则得之有道。
天地者道中之物也。而道天地之则也。天地为物而道存焉。道为则而天地立焉。
道无成毁。物有成毁。天地而有开阖也。
前乎天地。有万开阖而无其始焉。后乎天地。有万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3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397H.gif)
大乎道也。天地得道而大也。
○天地有形而有道。有道而有事。
日月辰星水陆石木。天地之形也。健而元亨利贞。顺而元亨利贞。天地之道也。覆而化生万物。载而化成万物。天地之事也。
形相与而无疆。道并行而无测。事并功而无限。故曰天地也。
(阙)
○是故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子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者道也。两仪者天地也。
太极在乎天地万物之先而为其道。在乎天地万物之中而为其性。
天地性以太极。生生乎万物而造化无穷焉。万物性于太极。生生于天地而变化无穷焉。
○天地有各气焉质焉。阳阴也。有各生焉成焉。五行也。
阴阳五行。天地以之为生。万物之所具焉。万物以之为生。天地之所禀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3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397L.gif)
天地之功用。阴阳五行。其大矣哉。
○天地之肇判也。本虚而已。虚而气生。气生而自然旺而大。
气清浊轻重。轻清者上而浮。重浊者下而凝。轻而浮者昆仑旋转于外。重而凝者磅礴结固于内。地在中而颓然一块。天在外而廓然四围。从四围而势有皆自上下坠。四坠之势到也。一块自不得移转而有止定。
于是天高而地厚。天圆而地方。天动而地静。成位乎上下。是曰天地之开辟。
天性乎健。始终之几万亿年。而一于动而无静。以之周物而生焉。地性乎顺。始终之几万亿年。而一于静而无动。以之凝物而成焉。天地之为德笃矣乎。
天为父地为母。而万物肖天地。凡男女于万物者。男施而女受。男动而女静。
天行疾而地势确。物之本乎天地者从焉。木石著地而不动。人兽行地而动迟。飞鸟疾于兽。云行疾于鸟。月行疾于云。日行疾于月。星运疾于日。其势则然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3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398H.gif)
○天动而不居。象恒垂而范地。地静而有守。形时变而从天。天譬则夫道也。地譬则妻道也。夫唱妻随而功兴。
天有日月。地有水陆。日与陆阳也燥也。水与月阴也润也。阴阳相和。燥润相济。化平而物遂其生。
天气以四时。地形以四时。春夏气与形交。恒交则夷。秋冬气与形别。恒别则绝。一别一交。天道专一而大遂。地道翕聚而盛发。
天地生物。一本而盛涵。万殊而各专。德敦化而恒其出。理川流而不之息。体存而无量乎其大。用周而无遗乎其细。
大哉天地也。盛乎物生也。
(阙)
○天地所事。寒暑而已。
寒暑天地之元气为君。日月为使。日之进退南北而寒暑之形焉者有之。非其所专也。
天地有呼吸。自春始而始呼。至夏极而呼极。自秋始而始吸。至冬极而吸极。夫吸则气寒。呼则气热。观于人之呼吸而亦可验。天地同呼。生温致热而万物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3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398L.gif)
天地极北极南寒。而中间温热。自是理势也。观于人身。头足寒冷。腹心温热。亦可验。且气静则寒。寒则固。气动则热。热则彰。天地静寒两头而固持全天地之势。动热中腹而彰达众万物之化。
日月之为寒暑。其所使而非专也。若曰寒暑专由于日之进退远近。则冬至宜寒极渐退而不然也。夏至宜热极渐退而不然也。
至如寒节之寒有进退。热时之热有进退。亦天地相际。气有降升也。天气清而寒。地气浊而热。时以降升也。
(阙)
○子思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善言天地无是过也。有一言而可知也。
不贰一也。一者诚也。诚则神。神则化。化则无穷限也。如人二三其德。能应事乎。德至而一。应事有不测。人而有此。况于天地乎。
曰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万物载焉。其覆其载如何哉。诚不可以人谋测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3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399H.gif)
故语其可知则一言而可得也。语其不可知则终日思之而不可得也。天地大化之妙。有是也夫。
○今夫天地。一俯仰而有可知也。
天体北为本而南为末。地势北有实而南有虚。据北而面南。物理宜然也。
天有日行进退于南北。地有界分寒热于南北。北辰虽尊。其下寒。赤道虽中。其下热。北辰赤道之为间。寒热之为中。气温和而物生蕃也。
地体所成。必有背腹。而天气有应。亦正偏于其间。北辰所临之地。地之腹而天之正也。北辰不见之地。地之背而天之偏也。
据本实适温凉处腹心。而风水仍以好。其有中国乎。
是以中国人物繁盛。而圣人以作。帝王以位焉。
○帝王作于中国。尧,舜而上至三皇。尧,舜而下暨三王。而为大承其统而有后之历代。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3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399L.gif)
故古之帝王聪明圣德。继天而立其极。代天而造其工。
帝王用承天地。父母万民。主宰万物。帝王之任大矣哉。
○故帝王爰立大一统之位。爰作大一统之治。
天叙有典。而五典以惇。天秩有礼。而五礼以庸。天命有德。而五服以章。天讨有罪。而五刑以服。庶政百度。无不以天而有事。
故上而裁成天地之道。下而能尽人物之性。
肃肃乎奉若天命。兢兢乎重民教化。帝王之治也。
○帝王莫盛于尧舜禹。帝王之道。莫至乎传禅所命执中之辞。
省斋柳先生有为衍义曰。尧命舜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以天下与舜。不敢言我以天下与尔。曰天之历数在汝躬。莫之致而至也。允执其中。所以膺历数而定四海者。故既传其位。并以告焉。中者无过不及之名。而人道之极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0H.gif)
尧舜大圣。不勉而中者也。其以中授受。必勉之以执之之工。又申之以允焉之辞何也。中之为体。至精至微。无时而不存。而随时而无常。无地而不在。而随地而无定。惟立天下之大经。以正其本。行天下之达权。以尽其变焉然后。可得而用。是故常存敬畏。君子之所以时中也。无所忌惮。小人之所以反乎中也。圣人明见其机之如此。故不敢自恃。其无事于勉而必自勉焉。不敢恃人。以无待于勉而必相勉焉。
执者持守之谓。敬之事也。允者真实之谓。诚之事也。诚敬之为道也。即其近则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及其至也。尧舜之圣。其犹病诸。不然则无傲之箴。丛脞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0L.gif)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何谓也。中一失则偏。偏者身之离乎中也。再失则陂。陂者地之倾也。三失则反。反者位之倒也。倒之如何。以言乎身则小体为主而大体为役。以言乎国则小人居上而大人居下。从中出者。无所往而能正物。从外入者。无所向而得取正。于是乎民不得遂其性矣。不得遂其性矣。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而亦不得遂其生矣。生与性俱不得其养。故谓之困。斯人之徒困则万物亦困矣。万物困则天地亦困矣。困必至于穷。穷则变。变则通。变而通之当奈何。历数改而天禄移矣。禄之去也。只曰终斯可也。而曰永终何也。大运一去。不可复来。警之深矣。为民上者奈何不敬乎。
夫人之有君位。何为而设也。人得天地之中气以生。而于其生。又有小过不及者焉。故必中也养不中。不中也养于中然后。合而成人之用。此君位之所以设也。然君位者人位之大中者也。圣人者人德之大中者也。以大中之德。在大中之位然后。始可以尽其用也。若尧舜之为君是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1H.gif)
舜命禹曰来禹。洚水警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仍尧命首两言。而先之以禹之功德。言历数之在尔躬以此也。仍尧命第三句。而先之以人心道心之说。以明执中之功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夫匹夫而有天下。必功济天下之穷。而德首天下之善然后得之。禹之功莫盛于治水。治水之事。在其身则为践职立信。故曰成允。在天下则地平天成。万世永赖。故曰成功。禹之德莫盛于勤俭。克勤于邦者。尽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1L.gif)
天下之勤且俭者。不为无人。而克勤克俭若禹者。盖难焉。克勤克俭而不自满假若禹者。尤难焉。克勤配天。克俭配地。不自满假配乎无疆也。有是功德而不矜不伐。又何其谦之至也。谦者民之所就也。易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其惟禹之谓乎。天下莫与汝争能。天下莫与汝争功。言天位之来。虽欲解免。不可得也。
推此以观历代创业之主。莫不由功与德而得之。然其功则或随时异事。而其德之勤与俭。则未尝不一焉。然则勤俭二者。实长人者之本德也。夫人心道心。曷为而有此二者之名也。人指人身而言也。道即天之所以命乎人。而人之所以为性者也。具此道而主此身者心也。心之为物。神明不测。发挥万变。即乎日用而其知觉之发。大槩有两端焉。生于一身之形气者曰人心。原于性命之本体者曰道心。斯二者之在人也。皆合有而不能无者也。
然语其大分则道心为本心。人心乃私心也何也。心之体曰仁义礼智信而已。无他物也。惟此五者之端。流行五惇五庸之间。仰足以事天地。俯足以育万物。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2H.gif)
是故语贵贱之等。则人心禽兽之所同。而道心吾人之所独。语大小之体。则人心止保四体。而道心统管三才。语长短之数。则人心近支百年。而道心远贯万古。此大定之分也。
若是则人心固卑且弱矣而今虑其危。道心固尊且显矣而今忧其微何也。此以常情而言之也。夫形气有象之物也。有象则易知。性命无形之理也。无形则难见。且生于形气者其事私。私则切近。源于性命者其道公。公则迂缓。常人之情。于其易知切近者。常患任情而纵逸。或堕千仞之壑万顷之泿而莫之知避。故曰惟危。非气之本质遽有悖恶也。于其难见迂缓者。常患为物所掩蔽。虽有泰山之大日月之明而莫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2L.gif)
一危一微之间。反复相因。驯致乎帅役倒位。子贼混涂。而万事不得其理矣。此古往今来家国天下之所以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也。
其治之必以精一两言何也。精者所以致辨于二者之间也。一者所以致一于道心之正也。夫二者之心在人。其大小轻重。虽曰相悬。而其用则常不相离。盖有治口体之事。而原其心则主于性命者。有践道义之迹。而本其心则主于形气者。又有二者并行于一时而主客未分者。亦有两头交战于一处而胜负无常者。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察之深而辨之明哉。既辨之明焉。则又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万事之纲。而凡人心之用。一听其节制。斩斩乎由内达外。无一毫之或贰。兢兢乎自始至终。无一息之自肆。是则所谓致一于道心也。
夫然后向之危者守其本分之安。而如稳流之就道。向之微者复其本体之著。而如乾坤之定位。此则圣人教人治心。开导万世之功。所以为参赞化育之大端也。
精一之说既然矣。此于允执厥中之事。何所发明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3H.gif)
(阙)
○帝王之道。上下与天地同其无私。建中于民而无失。以尽治教者也。
○圣贤之为教。自孔氏之门而立名焉。
唐虞三代之世。圣君贤臣得君师之位。治教以行道。孔子不得君师之位。圣师贤弟教学以传道。行道有限。传道无限。
故孔子之道。以广大则曰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以悠久则曰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3L.gif)
其传圣人之道学也。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得其宗而有述焉。宋周程张朱诸贤继其统而有发挥焉。绵延以至 明朝数儒我东诸儒。承其绪而为有事焉。
夫圣贤之为教也。广大悉备。谐天下之理而尽焉。本乎五性以尽乎五伦。自洒扫应对。以至穷理尽性。自择善修己。以至化成天下。自乡人以至为圣人。立人极以致位天地育万物。其大要也。
(阙)
○论语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以此。此其为万世为学之大典也。
省斋先生有为文行忠信说曰。曰文。诗书六艺之文。教人以此。所以致其知也。曰行。舜五教周六行。凡修身行职之事皆是也。教人以此。所以践其实也。忠者尽己之谓。信者以实之谓。皆心法也。教人以此。所以立其本也。先言知行而后及乎此。因用而溯体也。
圣门论学。有专举文与行言者。如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言文与行轻重之等也。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言知行先后之序也。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4H.gif)
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子张问崇德辨惑。先儒以为此或古有此言。或世有此名。而圣人取以教人。以意推之。崇德者即忠信立本之谓。辨惑者致知之切务也。修慝者修行之切务也。樊迟备其目而问焉。故圣人所答三言。随事各举一端。以救其人之病也。子张之问。三者阙其一。故于崇德一事。兼体用以告之。主忠信正言崇德之工。徙义带说修慝之意。然此两言。皆通告众人之辞也。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一节。乃砭切子张所惑处也。可见圣门讲学。致力四教之实也。
中庸五学始终。即知与行两端。而其所以贯之者诚而已。大学八条始终。亦此两端。而其所以成始成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4L.gif)
忠信诚敬。即是一事。而论语最多言忠信。中庸专言诚。大学则以敬为主。盖论语是与众人问答之辞。而忠信者通圣人贤人常人皆可言也。中庸是传道之书。而诚者乃人道之极致而与天通者也。大学是为学之法。而敬者学者始终治心之工也。
易大传。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言乾道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言坤道也。二者乃易中示人为学之大端。而其立本则必以忠信诚敬而无他说也。
孟子自言四十不动心。又言我知言。善养浩然之气。不动心即本立之谓也。知言必由穷理。养气必由集义。即致知力行之事也。若夫心之所以不动。则只谓由知言养气以致之。而不别言存养之工。然以其所论求放操存之说。及养心莫善于寡欲。先立乎其大者。小者不能夺之类观之。其法亦不外乎诚敬矣。
程子举孔门四教之目释之曰。学文修行而存忠信。忠信本也。其为说虽甚约。而发明极昭晰。盖于文行与忠信。既存层节以示本末之所在。又于文行则柝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5H.gif)
朱子以其平生为学己试之效。告于其君曰。诚能严恭寅畏。常存此心。不为物欲之所侵乱。则以之读书。以之穷理。将无所往而不通。以之应事。以之接物。将无所处而不当。严恭寅畏。立本之事也。读书穷理。致知之事也。应事接物。践实之事也。又举两句大训而垂之儒宫曰。明诚两尽。敬义偕立。曰诚曰敬。合之为立本之事。明即致知之效。而义即践实之则也。诸子之所述。盖有据乎此等明训而立文也。
我东方儒学以圃隐先生为大祖。而尤庵先生题其墓曰先生之学。必以朱子为宗。使后之学者。皆知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三者为圣学之体要。 本朝群贤辈兴。克阐其绪。而栗谷先生著之于要诀之篇曰。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明乎善。力行以践其实。此三者终身事业也。
篇内反覆其说曰。圣人何故独为圣人。我则何故独为众人。良由志不立知不明行不笃耳。言其发愤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5L.gif)
古今教学之事。自唐虞之际已发端。而至吾夫子之门而大备。至洛闽而发挥。及吾东而遵守。盖主一人而论其为学之体。则涵养为本。致知次之。力行为归宿。相为终始而不可偏废。通古今而观其施教之渐。则上古专以行为重。中古有知行相须之说。最后有致养本源之名。此其由浅及深。因略致详。自然之序然也。如以中之一言论之。尧之授舜。只曰允执其中。盖就行处言也。舜之授禹。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则知行相须之说也。子思述所传于夫子而言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乃极本穷源之论也。
学之法是既大备。而其讲说之际。亦或举一两端为说。如言涵养时只言涵养。言致知时只言致知。言力行时只言力行。是举一端说也。又有以知行对言而不及涵养者。经传中说话最多此类。有以涵养与行对言者。如敬直义方。致中致和是也。有以涵养与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6H.gif)
盖其以知行对言者。是据日用下学修为处立说。而上面必有所本之体。在不言之中。无是则知与行。无从而出矣。其以涵养与行对言者。是据此心动静相循处立说。而包含知一脚在前面。静而知所养。动而知所行。皆知之事也。其以涵养与知对言者。是据此学心理相须处立说。而留著行一脚在后面。事到眼前。以其所养之心。践其所知之理。即是行也。言各有当而理未尝缺阙也。
世之立身成人者。槩有三品。凡以生禀之美。成就懿行。而于致知无所本者。谓之善人。古今贤士大夫著名史册者。盖多此类。其能讲学明理。措诸事行者。谓之儒。古今凡从事圣贤之学者皆是。而考其所本则未必皆有所得于存养之工。其能建立大本。全体此道。以贯知行者。谓之达天德君子。惟周五圣宋五贤及我东一二大儒先生可以当之。后之为士者。各以性质之所近。见识之所及而慕效之。所以有许多门户阶级。然若要学正当。须以第一等为准的。所就高下非所计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6L.gif)
然俗儒口耳之习。浅陋而无本。故稍欲自好者。固已卑之矣。释氏自私之习。空虚而无实。故粗有彝性者。亦能外之矣。惟陆王二家之教。视俗儒为有本。视释氏为有实。而其废讲学而求顿悟者。切中下代好径喜大之习。故资之高者靡然趋之。历时愈久而其传愈广矣。然既废问学之正法。一任顿悟之私见。则其所谓有本者。终非心性之真。所谓有实者。类皆气质之用。而其流害之深。有不可胜言者矣。故朱子于其说之始作也。直与释氏并案而攻斥之。不遗馀力。其为万世虑亦大矣。
大抵忠信诚敬工夫。如人身之有头脑。致知力行。即其两脚交运处。头脑不直则立不正。两脚不齐则行不达。论体势则头脑工夫为最大。论机缄则知一脚为要。论归宿则行一脚为重。有志自修者。常宜以此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7H.gif)
学者工夫。以一生言。则为小子时。收其放心。养其德性。是立本之事。及其长也。讲明义理。措诸事业。是知行之事。以一日言。则平朝未与物接时。默坐澄心。是立本之事。朝昼之间。读书应务。是知行之事。以一事言。则事无大小。各具此三节。如读书者初开卷时。正容清心。是立本之事。及其临文也。必眼与口齐力。是知行之事。又如射者初把弓时。内志正外体直。是立本之事。及其发矢也。必巧与力俱到。是知行之事。要之立本之工。必在知行之先。而其用则又常通贯乎知行之间。于此三事。斯须有缺阙。或失其等分。虽微细事。亦做不成。成亦不正当。此晓然之理也。
居敬致知力行三事。固相配为体。不容有偏。而一事之中。又各有用力次第。不容有倒。如居敬者须先就已发处。用随事致一法。渐次以及于未发之工。致知者须先就日用事物上。明当行之路。渐次以及于性命之源。力行者须先就修身正家处。依本分尽职。渐次以及于治平之业。乃不易之序也。人之无志于学者。全未有所事。其有所事者。例有好高喜大之习。于此不循次序。倒用工夫。所以徒尔劳攘而卒无所成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7L.gif)
凡学之道。随事各有眼目所在。如以存养言。则志与气之分。是紧要眼目。非志率气。即气胜志。此是一心上帅役正倒之判。以格致言。则物与则之分。是紧要眼目。物有真妄。则无不正。古今说理气许多语。皆是即物求则之辞。以践履言。则义与利之分。是紧要眼目。凡人之行。惟义与比。则皆无所为而为也。才有所为。便以利言。所谓王霸之分。亦如此。总言之。则天理二字是大命脉。于此而有不深省焉。则虽自谓循序致力。而准则不明。终亦未有所立矣。是皆学之大戒也。
○居敬致知力行。有废乎一。非学也。古今圣贤。无不力于此。尤庵宋先生于此更加扩充工夫而致力焉。省斋先生更以刚致力焉。
昔孟子说四端。始言扩充。朱子多言扩充。而宋先生则特做题用工。尝曰读书而穷格。居敬而涵养。使践履日益笃。扩充日益远。所谓道者忽不觉其在我矣。
省斋先生于所居之屋。堂曰刚克堂。左右斋曰省斋存斋以自警省。曰曾子从事于三省。忠信力行之大端也。传习致知之实事也。欲致知力行。又必居敬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8H.gif)
曾子之壁立千仞。孟子之泰山岩岩。夫岂无所本而然哉。是其圣门彻上彻下之正法也。以夫子中庸之言则曰存曰省。求入乎仁知也。刚克云者。即勇之为也。天下之理。取之左右而逢其原。有贯乎一者也。
(阙)
○圣贤之道。建天地而不悖。考三王而不谬。质鬼神而无疑。以俟百世而不惑者也。
帝王之化横而广。圣贤之化竖而长。帝王之化。世未皆有其时。人未皆有其地。圣贤之化。世皆有其时。人皆有其地。
栗谷李先生曰。尧舜之道。行于一时。一时之君师也。孔子之道。明于万世。万世之君师也。
省斋柳先生曰。圣贤之心。行道于当世。使君为尧舜之君。使民为尧舜之民。是其所志也。不幸而不可行然后。思得贤材而教育之。又不可必得然后。寓之空言。以俟后人。故曰著书不得已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8L.gif)
○天地有大。四时行而百物成矣。帝王有大。三纲正而九法叙矣。圣贤有大。六经修而四子著矣。
周旋而成大。阖辟而生广。知天地之化育。三王巍二帝大三代盛。而汉唐宋明承以正。知帝王之崇贵。前继而后开。言文而道彰。知圣贤之功德。斯其为中国。而中国所以为尊乎。
远外邪说至而中国变。忘其大而失其尊。
外说曰天主造成天地。天地本无灵觉之物。奚足敬。奉承天地。若愚人望阙拜之也。人皆平等。帝王奚宜有哉。虽有之。不宜专君而尊也。中国圣人何所为哉。小识而不慧也。
外说曰天地无灵觉无足敬也。中国之人曰天地无灵觉无足敬也。外说曰帝王宜不有而不尊也。中国之人曰宜不有而不尊也。外说曰中国圣人不慧也。亦曰不慧也。
中国有大而尊也。而有如斯矣。
○天地变化以道也。帝王经纶以道也。圣贤师范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9H.gif)
天地大极。帝王作极。圣贤准极。三极备而道始终。天地为主造化发育。而帝王圣贤之作为不外焉。帝王为政运理制作。而天地赖其助。圣贤述其为。圣贤为术发挥修整。而天地明其载。帝王正其轨。而天地帝王圣贤有相与也。譬如一家之家人父子同事家事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无生何生。然而知其德者鲜矣。
生民有欲。无主乃乱。而作元后。非后何戴。然而知其戴者鲜矣。
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日月明矣。人使之不迷见。道途平矣。人使之不难行。人受罔极之恩。然而知其恩者鲜矣。
人之所以为人也。性五常而道五伦也。无此则无人也。正人性道者。天地之化也。作人性道者。帝王之治也。迪人性道者。圣贤之教也。
无父母无生。爱父母良知良能也。天地生万物大父母也。帝王君我。圣贤师我。亦生于是。皆我父母也。齐之一矣。知爱父母。其能知德天地。知戴帝王。知恩圣贤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09L.gif)
至此罔极也。不知道也。不知道而至此罔极。可以为人乎。可以为国天下乎。
人甚无知也。为人为国者。天地帝王圣贤也。为天地帝王圣贤者道也。夫道惟一无穷者也。
(附)散草
○理帅而气役。理全而气偏。理恒而气易。理乘而气载。理无形无为。而气有形有为。
何以曰帅役。理纲统而主宰者也。气承奉而运化者也。何以曰全偏。理通动静而一。无往而不一者也。气局动静而两。自两而有万者也。何以曰恒易。理有贯而无毁者也。气去旧而来新者也。何以曰乘载。理上而搭著于气者也。气下而配贴于理者也。何以曰无形无为有形有为。理微妙而自在者也。气显著而作用者也。
在天在人。所理气焉者同然也。然在天有顺而已。在人有或逆焉。顺理有直遂而气不掩理。所其为所也。逆气有掩理而理不直遂。不所其所也。
在天在人。所发者理也。能发者气也。理气发则同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0H.gif)
理气所同。是其气发而理乘欤。理乘而气发也。人马所同。是其马行而人乘欤。人乘而马行也。
理气所同。理为主。故曰乾道变化。变化非无气也。人马所同。人为主。故曰某人去来。去来非是马乎。
凡人所见。见气而不见理。盈天盈地者气也。圣人所见。见理而不见气。贯天贯地者理也。
理气有顺。不必言气。有逆处。方可言气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非无气。只曰达道也。发不中节。乃言气掩理也。
天地之心圣人之心。浑然是理。气无所掩。无事于言气也。众人之心。理为气掩。不得不言气也。
帅役全偏恒易。理气之为不杂也。乘载理气之为不离也。无形无为有形有为。理气之为有危微之势也。理气有逆。每由于有不离危微也。故必见其乘为载主。无形无为。为有形有为之主。此所著眼处也。
人言天地有灾祥之不正者。亦有逆焉。是为气运之末也。如圣人之有疾病。疾病生于气血也。非心上气掩理而为病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0L.gif)
天民有道者出而仕也。则为正统盛世矣。
天民不出仕。犹处以民。则虽非盛世。为其正统矣。
天民不处以民。则非其正统矣。
夷主之有治有善行。有贤于衰世庸恶之君。吾师华西先生以昼之晦暝夜之清明断之。虽清明为夜已矣。
非正统。有不处以民。况出而仕之乎。如不以为夜。就之如日。则恶乎其可也。
○帝王统绝而立后。或以兄继弟。以叔继侄。从祖继从孙。舍本属而父子焉义也。
何其义也。帝王之家。有直上直下一脉正统而已。旁绝亲也。死而绝期。死而绝期则生而绝亲。无尊属而臣子矣。绝亲而臣子。承正统而为父子。义无疑也。尊尊统亲亲有顺。而父子君臣咸得其正。逆则俱失也。
昔鲁宗伯夏父弗忌跻僖公。宗有司谏曰非昭穆也。后祖可乎。孔子春秋。大书跻僖公。著人伦之大变也。雅言亦曰逆祀。左氏公羊皆有发挥也。谷梁曰先亲后祖无天也。胡氏传。作闵僖为父子。推其例。称襄公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1H.gif)
尊属承统。庙数盈而本属高曾祖考当祧。恩有未尽而祧。情未安。情未安。义未当也。
程子曰。兄弟相继。皆自立庙。如吴泰伯兄弟四人相继则遂不祭祖矣。庙虽多亦不妨。只祧服绝者。义起之可也。是其义起在实理。有不可已也。
○心理之自天而来为性。由为性而存诸身为心。心乃具性理。又主性情也。(自此至末条。先生易箦前数日更有置中编底商量。)
朱子曰心在人之知觉也。又曰先有知觉之理。理未有知觉。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张子所谓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是也。
先有知觉之理。理何理也。性之有智也。由性之有智而为知觉也。
奚独知觉为由性也。心曰主宰。由性之有义而为主宰也。全体此心曰仁。由性之有仁而为仁也。全持此心曰敬。由性之有礼而为敬也。心之官曰思。思又由智而来也。
心运用而大。性自在而全。知其性之全。为尽其心之大也。心大而运用。能知性而尽其全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1L.gif)
道无二体。心与性情有分别。心曰理。性情亦曰理。一身而有两理乎。主宰是天理。自然亦是天理。一理而有两体乎。
天理何所不有。有自然而无主宰。有主宰而无自然。不成为天理也。
朱子解太极曰。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枢纽根柢。有主宰自然之意。
问。天地之理。天地之心。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意。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道理主宰。一般是理也。
天理全体。有主宰自然矣。自是理而为人心性情。为天理之全体。非心与性情截然为二歧也。非主宰自然判然为二体也。
心者在人之活物。性在心之准则。心循准则则善。心违准则则恶。故心有善恶。心之官思。思则得其准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2H.gif)
心者一身之主。万事之纲。而又心能尽性。性不知检心也。心乃为形而下之物。性乃为形而上之准则。从违准则而心为善恶。恶可曰一身之主万事之纲。安在其为能尽其性也。
将非为一营之主士卒之纲乎。宰非为一邑之主吏民之纲乎。将宰非为能尽将宰之法。而法不检将宰乎。以其为营邑之主士卒吏民之纲。为能尽其法。不谓将宰为物可乎。将宰虽能尽法。而不亦有能尽不能尽。为其善不善乎。将宰是物而法乃则也。心是物而性乃则也。
一是心也。而或为天理之主宰。或为物焉。何有此两㨾乎。
心之体段。本理与气合。有为知觉。合理气为体段。则不能无兼善恶也。虽合理气为体段。而其本体骨干则理也。理为主而善者乃其本分也。以其本体之理为主而善者。则曰天理之主宰也。以其体段之合理气兼善恶者。则曰物也。
且心与性情统举而言。心与性对举而言有别。以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2L.gif)
心妙性情。有似太极之妙乎动静。以是而言则曰心为太极也。心本乎性。有似阴阳之本于太极。以是而言则心为阴阳也。
虽曰心为太极。而其兼管性情。有似乎太极非即是太极也。心有运用。安有有运用而为太极者乎。虽曰心为阴阳。而其具载性理。有似乎阴阳非即是阴阳也。心有主宰。安有有主宰而为阴阳者乎。
说心性。不可有胶固不通也。胶固不通则无以尽心性之妙也。
○省斋先生曰。天理本体及圣人一理浑然之心。则主宰准则。即是一体物事。岂有相求相资之可言也。惟在众人分上。则其所谓心者。虽有主宰之职。而存亡无常。已失其天理之真体矣。其所谓性者。虽是准则之本。而拘蔽相因。亦不得为吾心之实德矣。
于是乎心焉而必求准则于性然后。始尽其天理主宰之妙。性焉而必资主宰于心然后。始著其天理准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3H.gif)
是故圣门为学。欲尽其心者。必先知其性。欲养其性者。必存其心。此万世不易之大典也。
○省斋先生曰。心理气之名。有横截上下界至者。有对分左右路脉者。
如所谓所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此正横截上下界至而言。无问道心人心。皆其此体面。
其以道心为理之发。人心为气之发。此乃对分左右路脉之辞。盖道心非无能觉之气。特其所主而发者。是天命所赋仁义礼智之性。故目之以理之发。人心非无所觉之理。特其所主而发者。是人身所具耳目口体之形。故目之以气之发。
○省斋先生曰。心之知觉。必理与气合。有此运用。则说心者固难偏主于其问。但理与气合。便有真妄邪正之杂。而非复理之本体。故止曰心焉。则只得据形而下者。目之以事物。而就加省察之功。
至加殊称。如曰本心良心道心仁义之心。则是就此心。拣别出真而正者也。语其地头则一半是形而下者。论其所为主则乃天理之本然。而须用培养扩充之功。故从其所为主者而名之以理耳。经传中对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3L.gif)
程子尝论意之发曰。发则为意。发而当理也。发而不当私也。又释悔字意曰。悔理自内出也。是皆指心而名理也。然意是心之所发。未拣别之称。故必加当字然后乃言理。悔乃此心由恶向善之端。元是理为主而发者。故直以为理。其意精矣。
朱子辨释氏作用是性之谬曰。如徐行后长。疾行先长。一般是行。只是徐行后长方是道。若疾行先长便不是道。岂可说只认得行处便是道。窃究语意。徐行疾行。一般是行处。即是形而下之事物也。徐行后长方是道者。乃就事物中。指示理为主处也。
大抵论天下之理者。于未拣别一般物事而遽谓之理。则是认物为理。而界分不明矣。于己拣别理为主者而亦谓之气。则是唤客做主。而头面不正矣。能于此周尽曲折而无所偏焉。则可以得说心之权衡绳尺矣。
○或曰。朱子每以在人之心。拟在天之帝。心既是形而下。则所谓帝者。当如何处之耶。
省斋先生曰。先王制礼。飨上帝于明堂而配之以父。诗书中有帝谓文王。简在帝心等语。则其所指以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4H.gif)
但人心有正不正。上帝一于正而已。故心必拣别其正者然后。可以主理而言。帝则无事于拣别。而即可以主理而言也。此其所以不同也。
○或曰。孟子言不动心之事。以心与气对言之。以为有帅与卒之体。夫气即形而下者也。心若是形而下者。则是以形而下者。而帅形而下者也。此何理欤。
省斋先生曰。大分则形而上形而下二者而已。小分则于形而下者。又有形气神三等。盖以精粗本末而差之也。如以孟子此章言之。其所谓体是形也。所谓气是气也。所谓心与志是神也。所谓义与道是理也。
以此心而对夫道义。则有物与则之分。存其心养其性。即其所以用工也。以此心而对夫气。则有帅与卒之体。持其志无暴其气。即其所以用工也。以此心而对夫体。则有大体小体之分。先立乎其大者。使小者不能夺。即其所以用功也。至以此心而兼对道义与形气。则其所发有人心道心两路。舜所谓惟精惟一。即其所以用工也。凡从事于心学者。于此数者。盖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4L.gif)
○或曰。邵子云道为太极。又云心为太极。而朱子两引之于启蒙太极圈下。此以心对道。而俱谓之太极何也。一天地之间。果有两太极乎。
省斋先生曰。此所谓太极。指先天图中央虚处而言。邵子之意。盖谓此中虚之位。在天惟道可以当之。在人惟心可以当之也。故其诗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一即道也。此两句正道此意也。朱子之引用于启蒙。意亦然矣。
若其所谓心者。乃该包性情而言其本然之体也。非谓凡言心者皆可以当太极而与天道相配也。
曰。朱子既言心为太极。又言性是太极。此以心与性俱谓之太极。无乃人之一身。有两太极乎。
曰。就人一身上。求见万化之所由出。则惟心可以当太极之位。更就一心上。指出万理之所根极。则惟性可以当太极之实。言各有当。固不可执此而病彼。要其归趣。亦不害一身之有一太极也。
众人终身役役于形气作用之末。而不知此心之为一身主宰。孟子大体小体之论。政所以晓此等人也。厥或粗知此心之为主者。又专守其虚灵之识。自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5H.gif)
○性之全德。四破其全。在天曰元亨利贞。在人曰仁义礼智。备言则曰健顺五常。约而两举则曰仁义。又约而单举则曰仁。虽备言非外于四德。四德之外。岂加有所谓健顺。别有所谓信哉。
情有四端七情。皆四德之发也。七情喜怒哀乐。四破全德。仁义礼智之发。爱恶两举仁义之发。欲单举仁之发。
欲何为仁之发。单言情则欲。故曰情者性之欲。仁有热血欲为之意。冷冰心地。无欲为则非仁也。爱与喜亦当属仁。何多仁之发。仁包四德而大。为心之全德也。恶与怒属义而亦多。立人之道仁与义。义之用亦大也。
七情若可分排于健顺五常。然分排则错。分排则信属于欲。犹有近似。健顺当属喜怒。健喜顺怒似不伦。喜怒哀乐。四破全情分异有未稳。健顺与信。非外于四德。亦岂别有所发之可言哉。
○性之为禀。有气质心之为乘。有气机心之为用。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5L.gif)
气质清浊厚薄。性有善恶偏全之异。气机安肆顺逆。心有存放竖倒之分。性命形气心元有大小公私之体。而形气之听命不听命。更有天理人欲胜负之形。
其用工也。气质变化。以复本性。气机持志率之。使不用事。形气主性命而制之。使不能夺。变化气质。亦从志率气。性命制形气以及之也。
○德性一理也。分言之则以此理之禀于天则性也。以此理之得于人则德也。性属天。德属人。
性属天。圣凡贤愚同其性。德属人。虽圣人之德。有不尽同者。
○或曰。明德当属气乎。当属理乎。曰。当属理也。何以谓当属理也。
曰。子不见朱子所著大学或问乎。首举仁义礼智之性。魂魄五脏百骸之身而说之。继言其性为最贵。故方寸之间。虚灵洞彻。万理咸备。终言明明德。岂有所作为于性分之外乎。德之为德。当在魂魄五脏百骸之气乎。在仁义礼智之性乎。性外实无所谓明德也。
朱子雅言曰道理在心里。光明照彻。无一毫不明。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6H.gif)
蔡九峰有受于朱子。而曰明命者。上天显然之理而命之我者。在天为明命。在人为明德。
非特朱子。程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先明此道。又曰明明德明此理也。
非特程子。周公曰文王克明德。文王之克明于德者。自是仁敬孝悌慈止至善道理之为德者也。自是德之纯之与合于穆不已之天命者也。非有为别般气之克明者也。
非特文王。伊尹曰顾諟天之明命。当顾諟者。是天之气乎。是天之道乎。天之明命命人。当以道云乎。当以气云乎。
非特伊尹。大尧克明峻德。其所明峻者。当是气云乎。当是道云乎。孔子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言其明峻德而光四表。格上下亲九族。章百姓和万邦也。其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6L.gif)
万古圣贤。自是以道相传也。不是以气相传也。故曰明德当属理也。
曰。明德当属理。则惟心不当属理。朱子释孟子尽心之心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应万事者也。释明德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为言恰相似何也。且明德非是心之谓乎。训心训明德相似。则属理属气。宜无有异同也。如何。
曰。两释相近矣。而实有未尽同者。神明者直指心之本质而言也。虚灵不昧。就心上而盛言其为明之有此也。若于明德。训人之神明则无意。有若阙然者乎。具众理应万事。以之释心则为心之实事也。以之释明德则为明之盛。而体无不含。用无不周也。可一言而两用也。
曰。明德属理则理无形状。以虚灵言可乎。曰。理固无形状也。其寓于有形也。有以有形而名言无形也。故以高厚而言天地之德。以寒热而言水火之性。言心之所德。而以心之所形而名之亦可也。若虚若灵也。亦有言于理者。张子有言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朱子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7H.gif)
曰。明德属理。则其曰具众理。理无二体焉。可以理具理乎。曰。具之为言也。有言以器载物者。有言以体该目者。故有曰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有曰性是太极浑然之体。而其中含具万理。于此明德。朱子言虚灵洞彻。万理咸备。则咸备者乃以体该目。而非以器载物之谓也。
曰。明德属理。则其曰应万事。理本无为焉。可以应事乎。曰。理固无为。岂无应之自然者。如赤子入井之事感。则仁之理便应。过庙过朝之事感。则礼之理便应。非应之自然乎。明德虚灵不昧。体具众理。则事至而自有应也。
明德非外心而言者也。心与明德。且不可无分也。省斋先生言合有分别。明德属形而上。心属形而下。
曰。经曰明明德。又曰正其心。朱子释明德。则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曰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释心。止曰身之所主也。曰主于身为心。意已可见矣。其合心与德而言其本然之明。则曰道理在心里。光明照彻。无一毫不明。又分心与德而言其有时而昏。则曰此德之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7L.gif)
朱子说话。亦往往有将明德。直唤做心处。固当随其所指而认取本意。然因此而遂以心与明德为一物则不可。如子思言仁者人也。孟子亦言仁也者人也。学者若执此言。遂谓人即是仁。则二夫子其肯许之乎。
心与明德分合。只就吾心上一操一舍之问。可以验得。方其操而存也。此心之灵。便是此德之明。更无彼此之可言。斯须罔觉。则即此罔觉之顷。心则犹在而所谓德者已无所存。灵则犹是而所谓明者已不可见。是知即心见德而不可认心为德。指灵说明而不可恃灵为明。
德之为言得也。经传言德。皆道之得于心者也。德无定位。亦无定形。就此心上。直指所具之实体而条举其德。则健顺仁义礼智信皆是也。至举全体光辉之盛而统名其德。则惟明可以当之。明之一言。约而难见。则更将光明正大四字讽玩之。可得其真形矣。其所主而言者有不同。而并是此心上面至善恰好之目。所谓道之得于心者也。非指下面气机而言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8H.gif)
○理气谓有先后可乎。可也。理气谓无先后可乎。可也。有先后可。无先后可。从何而见其可也。
理气帅役也。而理无不全。气无不偏。道无成毁。物有成毁。于此可见理气有先后也。理气乘载也。而妙合流行。动静无其端。阴阳无其始。于此可见理气无先后也。
理气只说无先后。而不知为有先后则其于帅役有分之界。见未明也。只说有先后。而不知为无先后则其于乘载无间之妙。识未切也。
然理气先后何常焉。从源头说下则理先而气后也。从流行说去则理气无先无后也。从禀赋说起则气先而理后也。
惟理为气主定理也。有先后时。固理为主。而无先后处。亦理为主。虽禀赋气先理后处。自是理为主。至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4A/ITKC_MO_0654A_A339_418L.gif)
○气莫精于夜气也。夜气存心者也。存心则仁义得焉。气莫精于浩气也。浩气不动心者也。养浩气则道义配焉。
气自气心自心。仁义道义。自仁义道义。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因不动心而言。其为集义所生也。气非一端。仁之所集。生温然和粹之气。义之所集。生浩然刚大之气。礼之所集。生肃然正严之气。智之所集。生豁然通畅之气。学者因其有善养浩然之气而推之。无不善养焉。则持心养德。得其全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