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4H 页
柯亭主一堂重修记
是堂即我省斋先生旧日讲道守义之所也。始在壬午春。先生还自雪岳而定居。以汉浦书社旧楣主一堂者移揭。而其左右夹室博约斋克复斋云者。姑未备矣。先生乃以其圣门要诀。深契自臻者。恳恳为诸宗子弟四方学徒告教之。而更主时义。尤致意于华夷人兽之辨也。粤己丑秋。皋比南迁堤州。门人族生重岳不忍是堂之废弃。谋于宗族士友而使先生从侄凤锡守之。顾其堂宇日弊。无以为容。一日族生重凤倡言曰。堂其可废乎。且先生既没。而门人之追慕。久而愈深。砥山之李根元,海乡之申锡元诸公。皆于其所居地。建设学舍。以奉遗像而有事于伸诚之礼。彼只杖屦为及。亦或未及。而诸公为能如许。况此寿春之柯亭。乃先生邱墓宗族之乡。而又为薖轴之地。所重自别。尚今无事可乎。遂出办千金。经纪修改。其子心锡始终干之事。在干支春而功即告讫。得备汉浦旧制。乃于中堂。奉安遗像。春秋奠爵。用朱子沧洲精舍遗仪。左右室为学子居留肄业之所。于是四面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4L 页
顾瞻。则洪武壁,天根岩之遗躅。依然不磨。将与穹壤并存。长乐双峰之千秋心月。亦宛然照彻于一带前江。是皆后人之不禁兴感处也。肃瞻楣揭。是皆圣学传授要道。而先生得之蔚然为天下宗师。回想其为时变处义。尊攘卫斥。有继孔朱夫子尤华二翁大义。而立天地之心。卓然为独复中行。俯读遗书。凡其自主勉人。道妙义谛。横竖说话。炳焕日星。而仰觌肖像。瑞日祥云。光风霁月。穆然在座。如承謦咳矣。呜乎。凡我宗族士友之升降出入于是堂者。岂可但已乎。须宜洞洞属属。体先生当日之苦心血诚。继讲其道。继守其义。绝去世累。扫除气欲。保全衣冠之正。践履纲常之重。奉身树立。凛乎如砥柱之峙河。得时变化。沛乎若神龙之行雨。则先生之灵。岂不降监而莞尔也哉。是役也有多用诚助力。而本社之柳台锡,杨根之李秀健,洪川之朴根辅。其尤者也。记尚阙焉。麟锡自关西还。以癸卯九月十九日。行饮礼于堂下。礼毕。宗族士友命之。乃奉副如右云。先生从侄柳麟锡谨记。
景潭斋记
景潭斋者。平山之柯南李申朴三姓门之书塾也。昔庚寅春。先师重庵先生西行谒石潭李先生祠宇。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5H 页
历平山士友所。适在座人讨论书塾揭名。先生顾谓曰。石潭先生固一国景仰。而惟海西为其讲道垂泽之乡。此乡书塾。可名景潭斋。时柯南书塾适成。而吾友申讱斋为塾师。取而揭之。余之留山斗斋也。数往游斋中。而斋中少友相从余甚密。一日李君锡夏请余为记。余曰。石潭先生道德。嫡传乎继孔孟之朱子。作于海左而乡于海西。海西之尤幸也。为海西之后学者。有不深致景仰于先生者。犹邹鲁而不景仰孔孟也。闽中而不景仰朱子也。其可乎。然所以景仰于先生者。其德学言为。无非实皆景仰。而惟一毫不及圣人。吾事未了之为志。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之为心。空中楼阁。洞开八窗之为胸怀。所宜益致景仰而慕效者也。盖下代学者通患。在委靡而不肯办得大志。苟简而不免利害动心。狭小而不能大著胸期。苟不深致景仰于此三件者。都没著手可及先生德学言为处。今居景潭斋而为所以景潭者。其为此可也。若或盘旋于先生之遗风馀韵。作一时好事而止。则岂其景潭云乎。而又岂我先师命名之意也哉。嗟哉景潭斋中之人。宜精白一心。思斯以顾名而致实也。虽然此柯南斋无私景潭为也。可同一乡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5L 页
景潭也。可共一国景潭也。又可公天下后世之为景潭也。虽此蔑裂无似。亦愿与于其间也。阏逢执徐之重五。柳麟锡记。
见心斋记
复。其见天地之心。夫阴阳往来。无非天地之心。而其于阳复。谓见天地之心者。其义至矣。如世之治乱。乱极回治处。亦曰见天地之心也。若今日世乱。当万古极否之运。夷灭华邪塞道。禽兽夺人类。漫漫昏昏。若无天地之心。遑遑人情。至迫切也。然毕竟天地岂有无心时。只迫于气数而已。久矣天下一治一乱。数尽运回。则天地之心。其可见也。其未及见也。惟此人情。其见天地之心者。曷有其极哉。此平山之汉村书斋。所揭以见心者也。吾友安光烈承汝甫望士也。自余之西为。相从甚密也。深痛时变。抵死守义。凡所以为扶此抑彼之道。靡不用极。乃又与蔡申两门中。为设书斋。孜孜讲正学。盖苦心伫见天地之心也。承汝请余名其斋。则使揭以见心。又请说之。以为警劝之资。则曰今日滔滔。皆是耽昏乱而叛背天地之心。岂易得如承汝诸人苦心伫见之为者。然其为伫见天地之心。也须是在我善其道。盖天地之心。即人之心。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6H 页
之心。即吾之心。若今日世乱。至若无天地之心者。岂天地之心自尔哉。只是自人心肆欲而灭理。以致此耳。使夫斯人遏人欲而存天理。天理至于流行。则即立见天地之心。其机正如此也。吾见其机之如此也。则必先理会吾心。务克己私以反乎善。持之以收敛整肃。资之以问辨思索。浸灌之以圣贤义理。无容虚假。无少间断。挠之不乱。浇之不浊。厚养善端。至于扩充。既复吾心之天理。则薰蒸透彻。自可以正人心。人心正则正大天地之心。即可见矣。不用此道。而只伫天心之自复而见焉。则岂此斋特揭见心之意也哉。承汝诸人勉于斯。至使一世人由此见心斋而得共见天地之心也。然则记此斋者。与有光矣。甲辰七月之哉生魄。柳麟锡记。
紫阳洞圃隐先生影堂记
丽季圃隐郑先生作焉。盖学问精粹。横说竖说。暗合朱子。遂为我东理学之祖。背元事 明。明尊攘大义。以启我 朝小华礼义之盛。三年行丧。庐墓以终大事。自尽于众楚陋俗。尽忠所事。毕命改社大节。轩耀乎天地日月。以发我 朝伦彝之攸叙。立其大者。四事备焉。呜呼至矣。然世之论先生者。皆以忠孝为大。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6L 页
而其实尊攘尤为大。学问为莫大何也。盖学焉而明其理。尊华之义有以立焉。华焉而重其道。彝伦之行有以尽焉。知此然后知先生之大也。于是尤庵宋先生有言曰。先生之生。非丽氏之幸而我 朝之辛也。以先生之幸于我 朝也。我 朝五百年学圣之功。尊王之义。君臣父子之伦尽备。为东方开运之一大盛际。则我 朝知先生之道大功深。所以尊仰崇报者。自 国家以至士林。靡不用极。而设院礼享。殆遍国中矣。挽近运否。淫邪炽而夷兽横。圣道以坠。华脉以绝。而彝伦以斁。先生之所以厚幸于 本朝。本朝之所以承惠于先生者。殆不可复见。而先生之院享。先已几尽撤矣。呜呼悲夫。于斯时也。嘉禾之紫阳洞。新建先生影室。以甲辰四月四日奉安焉。额揭圃隐先生影堂而摹尤庵笔。又以板摹揭 肃宗大王御制画像赞。丈岩郑文忠公奉书者及三绝 宸章御书者。于是远近瞻聆。为之耸动。又将营讲堂设学褉。以为兴学之地。主其事者。先生十九世孙达和汝政父。而一郡士林并应焉。麟锡读书九月山寺也。汝政父扶杖远临。请其记事。顾虽人微文拙。荣于托名重事。累谢而终诺。窃念此事或出于一时意思。要作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7H 页
耀取名乡党而止。无甚干涉于先生四事。以致尊慕之实。则虽此好题目。乃实羞耻事。先生之灵。其必不安于是。然佥君子盛意。岂其有是耶。必也刊落馀外。办自真诚。则更愿佥君子进而瞻肃然之遗像。退而发惕若之实心。为后孙者曰吾先祖莫是有大者。为后学者曰我先师莫是有大者。痛淫邪之害正。尽心学问。以明先生所为明其理者。痛夷狄之灭华。尽力尊攘。以重先生所为重其道者。痛禽兽之祸人。思以先生所为尽伦者而尽之。苟如是则先生之灵。其必莞尔陟降。眷顾骘佑。敷奏上帝。斡旋回阳之新机。于是一声雷响。自我西郊流动宇宙之间。传到此抱冤成病者之耳。强疾作而叹曰。托一言于重事者。真有荣矣。佥君子今日盛举。岂其无是也乎。痛之深矣。望之不能不切也。 上之四十一年阏逢执徐之仲秋上旬。高兴柳麟锡记。
山斗斋记
道之在天下有屈伸。而其当至屈之会。学者之用心作事可以观。此今天下之我东平山山斗斋之所以有起也。盖吾夫子祖述宪章尧舜文武之道。作生民以来未有之大圣。为之配天覆载。血气莫不尊亲矣。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7L 页
自夫子后圣贤累作。以继其道。而道且不能无屈伸于其间。终乃大屈而至不容于中国。幸而我东群贤辈出。道为之在。贲然有光。实得小伸。寔亦天地之心。若我省斋先生作。则其学固有以全体此道。近矩群贤。远溯洛闽邹鲁。蔚然为道之所存。然时则邪炽灭贞。道已屈极于宇内。而先生既没。天亦不悔。愈往愈极矣。惟先生之道。早及于西。海西诸郡士气。有振衣冠礼义。守死于艰难危险之中。惧斯文之沦丧。哀斯人之陷溺。爰求凭仗以扶持。谋奉先生遗像。以之依仰讲服绪馀而有为。岁庚子。乃就平之弓位山斗村面丑之基。建二十四楹一大屋。中有巨堂。堂东西各有书室二间。堂北设一间为影室。名曰山斗斋。守之有年。后德水李弼熙入中国。奉夫子像。以付麟锡于辽东。麟锡因乱奉还于斋。于是士友咸曰宜奉之以重依仰。乃于干支。建三间屋于斋后少东。如其向揭奉之。又别建先生影室三间于斋西垣外。亦如其向而移奉之。遂以斋为讲堂。每春秋重三重九日。用朱文公沧洲精舍释菜仪。享夫子。并及先生。每月朔望。行焚香礼。礼毕众会行讲。春秋大会习礼。恒集老少而谈经肄业。江汉羹墙。有俨大圣。孔迩先师。期一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8H 页
之胥勖。排众邪而拔汇贞。于是为所以凭仗扶持之术。益重益密矣。呜呼。斯其用心诚苦矣。斯其作事。诚不可以已矣。然斯道之至大至久。亘天地贯万古。而至今日而极屈。既知恸而益加真实知恸。大如吾夫子。正如吾先师。既尊亲而益加真实尊亲。既讲服而益加真实讲服。斥邪则真实斥邪。守正则真实守正。无一毫依违虚假。秉执大义理。恢张大力量。透发大精诚。无一毫偏小苟简。复我中行。感而遂复天地之心。忽焉一声雷响。发于斋中而喷薄于大宇。终使至屈者有伸。如此然后。惟此山斗斋可以为天下观矣。凡有事于是斋者。盍相勉之哉。佥士友以麟锡亦与闻斋事。俾述颠末以揭之。累辞不敢。乃终露拙而为之说如右云。旃蒙大荒落四月日。高兴柳麟锡谨记。
向阳斋记
向阳而背阴。恒物之大情也。夫天有阴阳二气进退变化。本自交易而相资。然阳主生长。阴主肃杀。生长为舒。肃杀为惨。而天地间物。皆喜生而恶杀。乐舒而忧惨。是其有向背之情。又自的然。故圣人遂用扶抑之义。观于其作易。可见矣。于是推之事理。人之淑慝。世之治乱。淫邪正道。华夷人兽。皆类分于阴阳。而天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8L 页
下古今之恒情。其于为向背也。无毫发差。此正理也。呜呼。阴阳之为屈伸反覆。而天下之有一治一乱。乱至今日而极矣。中原陆沉。大宇扰攘。我东之独为礼义正邦。如不食硕果者并被其剥。滔滔人心。举皆陷慝溺淫。趍夷赴兽。反乎恒情而失正理。吾不知其何故也。关西之龙冈晦涌洞。有闾塾。吾友葆阳居士赵膺杰永叟。主教授而倡正学。以尊华攘夷扶人抑兽为义谛。苦心主张。率家族而子弟从化。导州里而友徒兴发。如赵利杰,大宪,大能,李镇周,金基瓒,张益辅,金淳世,胡珽珍,金致裕,黄贞垕,金斗杓,朴正模,朴龙根,李钟植其秀也。余尝累至其塾。留连讲论。叹时事之罔极。而服其气像之有好也。因其请。遂名斋以向阳。先为之书而后为之说。噫。自是斋而向阳。先得乎其恒物之大情。天下之正理而自尽焉。则恒情正理。人皆本有也。诚之所发。风之所动。可使滔滔人心反而失者。归复其正。而复人心时。见复天地之心。即其事也。夫阴阳向背之义。天人感通之理。非于是斋之为勉而谁焉哉。乙巳之孟秋首旬。瀛洲柳麟锡记。
本立斋记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9H 页
本欤。盖孝悌。百行之本。务其本而本苟立焉。百行之道。由此出矣。故尧舜之大圣而其道不过曰孝悌而已矣。而已矣者。非是谓道无此外。盖其为孝悌之为本。程夫子之大贤而其为学。亦曰穷理尽性。必本于孝悌。道极于穷理尽性。而乃以孝悌为本。夫人之道。岂有以加于孝悌。而君子可不务之而求其为本立乎。宁边之独山。延安车氏世坟世居之地也。车氏为关西大姓。余之西为。多老少交也。其墓宫别有斋舍。每岁瞻扫之馀。会修亲睦。兼为子弟读书肄业之所。少友斗恒德仲方任教授。问榜于余。乃取有子之训。名以本立。仍语德仲曰。车氏一门。素敦孝悌之风。子弟日讲以勉者。要在孝悌之道。所以因其事而笃之也。然务以孝悌为本。而本至于能立。立而能致道生。非寻常笃孝悌之可与也。夫孝悌也。有小孝悌。有大孝悌。有死孝悌。有活孝悌。区区私爱。只及于趋父随兄而推不到其馀。规规疏节。只局于迹古践今而拓不过其外。是谓小孝悌死孝悌。如此者虽笃。安有为本之可立。道之可生者哉。尽亲亲长长之道而至于可以平天下。得仁义礼乐之实而至于有以恶可已。是谓大孝悌活孝悌。如此而笃者。方说君子之务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59L 页
仁之本。本之有立。百行之道之即此而生矣。如此然后尧舜之为道。程子之为学。固吾分内而无不可及也。顾今天下大乱。无父无君。凌长犯上。失天性而无所不至。无复人理。无半点生道矣。孝悌本立之说。无与世开口。方愿与同志士友同讲是道而为之同务为各本立于其身。能致道生。有以挽回世道。扶持得家国天下。忉怛方寸。只在此事。今更言及于德仲。惟德仲归而与宗党子弟共勉于是哉。吾将于车氏之门而视为之兆也。德仲请书其说。书之为斋记。
观海斋记
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言圣人之道大也。言其大也。比物为托说起海来。盖曰观海而见其大。馀无可为水者也。游圣门而见其大。馀无可为言者也。可谓善形容圣人大道矣。宣州凤洞。有观海斋者。吾友朴用性子宽辰伯一门书堂也。余再至是斋。门临大海。架积万卷书。月馀日望洋抽插。乐而忘忧也。诸君请记之。吾不知观海云者。止于海色溢目之谓者欤。抑其比物为托。愿游圣门大道之谓者欤。噫噫我知之矣。诸君自祖先有蓄积而发于己。事正学而求诸道。其将孟子所说之谓矣。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0H 页
是则吾有说焉。夫圣人大道。洋洋焉发育峻极。优优焉经礼威仪。渊渊乎其渊。浩浩乎其天。是亦相通于吾所有之性天。既求诸道则游圣门而见其大。有如观海者。吾可不有是愿乎。如曰今无圣人。不得游其门也。则架积万卷中四子六经等书。非圣门之大海乎。游于斯可也。优之游之而不已。见其为大。则眼目洪阔。自不觉其快活境界也。而其馀许多杂书。暂阅生倦而辄掩卷曰。潺湲小流。不足为水也。吾不欲挂眼矣。观海乎观海乎。斯其诸君所以观海乎。若观彼海水。其亦有术。观乎其深广无际而养吾涵理之大胸。观乎其生物不测而长吾成物之大度。其与圣道为表里。观而有异于人之徒观海色而为观也夫。乙巳仲秋。毅庵病夫柳麟锡对海投笔而书之。
做一斋记
斋号以做一者。因地名之做一。而勉夫居是斋者之做学专一也。龙川做一里。张君载濂景哲。自其先伯父松窝公。因旧书斋。储书册置财本。兼欲重修其颓圮。不幸中途而未就。其大人因重建而新之。使景哲同一门子弟肄业其中。景哲就余问所以名斋者。以做一答之。又请其说。则曰天下事物。无不一而做成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0L 页
者。无一而不做成者。天地之覆载生成而所以做天地者。一而已矣。受生于天地之一而飞潜动植。芸芸职职。有万其物者。无一不一于其所以为物者而各做一物。矧伊人矣。可不一而做其所以为人乎。故五达道三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九经八条所以致之者一也。尧舜也汤文也孔子也颜孟程朱也之群圣贤。莫不以一而做圣做贤。生知学知困知。知之一也。安行利行勉行。成之一也。彼二三其德。不于一而失其所以为人者。视诸圣贤一不一之间。其形果何如。吁可哀也。学者须知其不可不一而一于其所以做人之学也。持志也一。致知也一。践履也一。扩充也一。动静而一。言为而一。一于孝悌。一于忠信。百行万事。一以贯之。无一不一而终期于圣贤之同归于一。而遂得天地万物之同吾一体。如此然后。方是为做一之学而做一等人也。景哲诸人。一意紧守一一字。一于其始。要终于一。专做一之工而致做一之效。无或有二三其德。以负此老夫之一言也。乙巳仲秋。毅庵柳麟锡记。
月浦旌闾记
郭山月浦村有旌闾。昔 肃庙丁丑。 命旌洪公天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1H 页
录曰忠臣幼学洪某之门。旌其配曰烈女孺人金氏之门。至今二百年。光赫乡邦矣。盖公南阳人。忠孝根天。勇力绝伦。丁卯胡乱。凌汉城陷之日。收募散卒。浮海向江都。为扈 驾计。遇贼船血战终日。势至败没。南向再拜。投水死。戊辰二月二十四日也。夫人金氏曰。夫为忠臣。我为节妇。亦投水抱夫尸以从。公之孙汝汉。具由上言。辛未 命本道臣闵就道查实而事下。夫公以遐外疏逖之人。为国办义。夫妇忠烈并焉。至蒙 天褒。是出秉彝之天然。而足以扶植三纲于世矣。与当时搢绅家内外并殉于江都者。其心尤有难。而其事不以微显而有间也。彼其同国休戚名阀贵人而忘国偷生者。虽公之狗彘。不肯食其馀矣。因公是事而感发。修明纲常。为身为国。要尽人道。是又公之后姓乡士之事。而矧今时祸罔极。尤不可不勉以为世教益也。余有西行。因公之十世孙少友箕畴有请而记其事。并识所感如此云。乙巳仲秋下弦。高兴柳麟锡书。
菊庵祠记
新安之孔心山之阴。三间而屋者何。菊庵处士金公讳永禄之祠。处士何如人也。善诗文好读春秋。明大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1L 页
义。丁卯虏乱。既避而归。其书塾庭。系群胡马挂二剑。胡入厨方炊。奋臂拔马上剑。斩数十胡。村破无人。但见篱菊。遂咏菊。有惟是 大明佳种子。北风且莫打吾园之句。天将毛文龙闻之。奉书曰海东有鲁连先生。毛幕有李水部。毛见杀于袁将崇焕。李降虏后慕公来见。遗以一金。孟公骂曰。不意死将军门下。出生裨将。却之。丁丑 王世子之滞沈阳。常痛哭题春帖诗。有曰燕山北望知何处。 鹤驾东还及早春。时绣衣闻而叹之要见。公避而不见。及 皇明屋社。悲痛不已。所持便面。题诗云定乱无长策。乾坤入虏场。遂扁其精舍曰向明。以寓风泉之意。隐居以没世。 正庙时纂尊周汇篇。采入公三诗。前后京乡名士多慕公和之。余之西为。闻公之事而见公之诗。感于怀而步其韵。特恨公之制作。只馀寥寥诗篇。不得尽论其世也。顾时变罔极矣。欲起公于九原。泄痛情问处义之道而不可得。则只有慷慨歔欷也。公有孙曰德渊。专意性理学。配于公。请以记事者。公之十世孙相稷,颖稷,馨稷。记之者瀛洲柳麟锡。时乙巳之仲秋下弦也。
月谷祠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2H 页
铁山之桧木里月谷祠。故进士月谷金公妥灵所也。公广州人。在 显肃时。淹贯经史。工于文章。尤长论策。优于经纶。言论风采。豪爽不群。敕身制行。济以谦谨。纵学而游于京城。名倾侪流。人许可用。缙绅叹西州之豪杰。馆儒称关西之夫子。不试而退于乡。犹不忘国眷眷。示意于施措方略之策。敦行孝友。怡乐忘贫。风范乡庠。多士式谷。当时与后人盖谓其非恒士也。前乙巳。乡士配公于丽朝节臣李公希绩,李公元祯之忠贤祠。辛未。 朝令毁院。亦与其中。今乙巳春。公之傍孙圣范。通议于诸族及士林。更建祠屋于桧里书社之傍。以桧里为公所居也。旁孙都正闰祚,参奉敬先。其侄奎璜。始终设力焉。圣范与余相从。请记其事。余因玆有所感矣。今为此而只看做光耀乡里一胜事。则非所以尊慕公而亦无补于事也。其若为尊慕而止效公文章之馀事则亦末也。必以公之所以忠孝为心者而为心焉。乃可也。今世变罔极矣。国危而革 祖宗之典型矣。人变而毁祖先之体发矣。使公忠孝为心而在者。决知其哀痛愤怨而不但已也。明目张胆。奋发挺特。立身正大。有事扶持。以报国家父祖罔极之恩。是乃心公忠孝而为慕公之实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2L 页
也。然其为此。非会读圣贤。深讲义理。有明于华夷人兽之大剖判。亦不能得也。得此也则亦于天地间。为大有事。此又吾因圣范而欲广勉于其宗党士林者也。既叙其事始末。而并为说如此云尔。是岁之仲秋。高兴柳麟锡记。
明德斋记
四子六经。大学为首。大学一书。明明德为首。许多道理之遍见于四子六经者。皆明德内事。许多工夫之杂说于四子六经者。皆明字注脚。故四子六经。一句以蔽之。曰明明德。天下许多读书人。孰不先读明明德。孰不熟读明明德。然鲜能明明德。其故何哉。明德看作大学书中物。而不知为在我底物事。明字推置上古所为事。而不知为我做底工夫。只把做一好句。漫浪口头过而已。终无干我耳。是岂我夫子苦心远虑。诵先王以诏后世之意哉。明德在我。其果如何之物事。明之在我。其果但己底工夫。上天显然之理元亨利贞。始终万物之全体。得之吾方寸。光明照彻。理无不具于其体。事无不周于其用。以之在己。心正而身修。以之及人。家无不齐。国无不治。天下无不平。有如明月悬空。一天通白。光大陆照万象。而无微不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3H 页
尽我好物事也。气禀拘之于前。物欲蔽之于后。壅翳光明。曩之全体体用。泯无可见。然其洞然本体。不以拘蔽而埋没。霎顷细隙。明不禁透。因此有事。蔽者启之辟之。拘者矫之革之。遂接续之以明。光明好物事。依旧自在。有如中天明月。云遮暗黑。使人闷郁。风吹云捲。皓然完转而垂照。明我恶可已也。大学之书。百读千读。而不省有事。失身宝藏。掉臂空行。失可还觅。懵然无意。醉生梦死于昏昏窣窣之中。吁其可悲也已。吾友德川丁君进源观术。笃志士也。刱书斋于其所居莲塘之里。会友讲学。名其斋曰明德。要发挥说于余。余诵前言。且曰君其与共学之人必有事焉。观术曰是将警省。请归而揭之斋壁。旃蒙大荒落之仲秋日。毅庵老拙柳麟锡书。
仁美斋记
论语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朱子解之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不得为知矣。孟子有诵是说。朱子解之曰。里有仁厚之俗。犹以为美。人择所以自处而不于仁。安得为知乎。吾友宣川玄仁斋来叟。自其王考农隐公。创书斋于所居仁谷里。置东西两房。分为治经制述肄业之所。没后离柝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3L 页
两处设。至来叟而复合于一。新建斋舍。益大制度。教授一里新进。一切扫所能词章。而以学问倡而导之。乃名斋曰仁美。盖因里名之为仁。而取诸里仁为美之语也。请余发其意。夫自离柝而复为合一。里之有仁厚之俗之为美者殆已矣。由词章而进于学问。择之有自处于仁而为知者亦已矣。其于语孟所说。朱子所解者。思过半矣。然仁有大小深浅。全体此理。至于礼义充备。人之仁尽美矣。大善其俗。至于礼义兴行。里之仁尽美矣。此在来叟翁之为师。新进之为弟子者。学问授受。务尽其方。身全此理以善乡俗。已仁而益思其仁。已美而益加其美而已。如此然后。得于语孟朱子之意。为充得尽而无憾矣。苟能如此。虽古之仁人仁里。不得专其美。而人莫不归仁而美之也。能尽此身之仁而美。尽此里之仁而美。礼义之为充备而兴行。则由近及远。一国兴仁。美利天下。岂曰全无其理。而目今世变罔极矣。扶持礼义正邦于危乱之中。亦岂曰非敢所事乎。至痛在心。望只切于同志阳类一声殷雷伫听四方。而方更侧耳于仁美斋也。乙巳仲秋。友人柳麟锡记。
三秀斋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4H 页
昔晦翁行憩筼筜铺。见壁间有题灵芝三秀有志未就之语。三复而悲之。后四十馀年。再过不复见题。感而作诗云鼎鼎百年能几时。灵芝三秀欲何为。金丹岁晚无消息。重叹筼筜壁上诗。此托于金丹而自叹修道之志之为不就。以晦翁而犹为此叹。语甚慷慨。千载之下。可以使人读之而深警也。吾尝往访友人崔汝畴于泰川牛洞。汝畴伯氏为汝畴。新搆书斋深谷之中而使之处焉。汝畴自切求道。而又多集教徒。问榜于余。遂诵晦翁诗而以三秀答之。盖勉之也。汝畴请大字以书。而又要说其意以揭之。夫灵芝之一年三秀。得以自遂其性。固为学仙侣鍊丹未成者之所叹羡。而若晦翁之修道。虽未及生知安行。已为知之成功一也之圣。胡为乎是叹哉。噫。此其所以为晦翁者欤。道之为体。浩大广博。语其全则圣人天地不能尽。虽以孔子之大圣。未尝自以为足。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假我数年而学易。可以无大过。故晦翁以豪杰之姿。恢廓之见。早自志道。知道之洋洋而峻。优优而大。之不可须臾离而既密其功。之不可悠泛求而又竭其才。巧力俱到。体用尽全。已入圣人之大矣。特于圣人之化。未达一间。故自以为无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4L 页
息。而岁晚之叹。重发于托物咨咏之间。玆其为圣贤之心而实作后孔子也。后之人不然。少有所得。便以为消息而沾沾自足者多矣。若汝畴固不敢遽以晦翁之叹为叹。而以为圣贤犹然。矧玆迷学。倍万警动。激昂于其志则宜矣。亦使教徒皆早知此意可矣。抑不知汝畴所居之深谷。有生灵芝煌煌三秀否。见而归坐。频发余独胡为有志未就之语。如筼筜题壁人不自但已而又足感人。则庶几不负名斋之意矣。苟能如是。安知今日阳春清息。不起于三秀斋中乎。吾又所以深望也。乙巳仲秋。毅庵病叟柳麟锡记。
恋陶斋记
清风之陶谷湿江上名村。友人申处士鼎均敬仪世居之。扁其室曰恋陶斋。盖慕陶渊明而然也。处士家世孝谨。文行有名一乡。余尝慕之。往拜其大人上舍公。薰德被光。获交处士弟兄叔侄。服其循雅。有以消落鄙吝。仍坐处士室。饮酒论文。赏乐其胜槩。后得源源相从。一日徵斋记于余。余诺之而久未就。久未就者。固余中间漂泊风尘。无暇下手。而实亦不审其恋陶之所以寓意也。因其地名而云乎则浅也。取其弃官之高蹈则非实也。慕其诗文之古。与其北窗清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5H 页
之閒情则似矣。而亦非真着题也。噫噫余得之矣。余尝读归去来辞。至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未尝不击节而兴叹也。方其瞻宇欣奔历门入室之际。先见得就荒三径中所存松菊。是其晋室之方乱。举世混淆。独能保慷慨志节。有物相似。自然触目感情者非耶。此真渊明心事之卓乎千古而为后人之恋慕者也。今天下大乱。夷横兽食。壤我礼义正邦。世皆滔滔陷溺摧折。有如霜雪一打。万山草木荒落。而于其中能作凌霜挺雪之松菊。几个欤。此非处士所以自励而恋慕于渊朋者耶。如是则处士家行。乃克有终。而其又能扶持世道。使天下后世慕之。争名其斋以恋陶。如处士之所为。不亦善乎。以是解处士之所以寓意。处士其以为知我而发莞尔否乎。乙巳九月日。瀛洲柳麟锡记。
华东史藏板阁记
此阁所藏之板。宋元史华东合编纲目书也。此编华西李先生所命门人重庵省斋二先生撰成者也。编书大义。在削元伪统。以严华夷之分。正明儒续纲目之谬。而其合华东者。据春秋主鲁史以及天下之义也。是书实承春秋纲目始终成三。而功当一治法。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5L 页
万世也。书凡三十三卷。原书二十九卷。重庵先生所著发明三卷。省翁所著书法一卷也。是其单本藏在巾衍而世祸迫急。虑有不测。识者用忧也。知其功法之为大。忧虑之为深。而兴义出力。冒危乱办得剞劂大事者。海州吴进士凤泳,宣川士人朴瑜采也。役所设于寿春之柯亭省翁影室主一堂。而功兴丙午三月。告讫丁未四月也。置阁于堂之西。三间而藏板凡一千 百 十张也。是役也有多少有司录在下方也。高兴柳麟锡记。时 永历二百六十一年丁未 月 日也。
丽泽斋享礼事实记
昔重峰赵先生其道学节义。实所谓百世师也。盖先生学于栗谷李先生。李先生即后朱子。而先生尽得其道而为宗嫡矣。其预忧倭衅。持斧叫 阍。竭忠谠言。至被远谪而愈激切。及当龙蛇之难。首先倡义。舍生以就振古大节矣。尝为定州训导。有以丕变士习风教。其时受业为弟子者。有松庵处士玄公万龄。舍功令而专意学问。笃于为己。受先生器待。本州文庙经兵祸。殿庑倾颓。祭器散逸。出力修备。晚筑书室于华山之东。扁其楣曰丽泽斋。敛膝危坐三十年。探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6H 页
性理书。教授远近学徒。多有成就者。其再从侄淡号芹野。受学于松庵。松庵公先授击蒙要诀曰。此栗谷先生书也。自立志修身。以至居家处世。道无不该。且极精切。吾受之重峰先生。朝夕恒诵。平生服膺。汝须熟读有所得然后。更精研四子六经。公一遵其教。实下工夫。知见通透。行为敬谨。蔚然为乡邦之模楷。壬辰。 宣祖大王蒙难西狩到定州。将幸龙湾。 御乘困疲不能前进。时公以妙年在校任。拜献厩养青骡。徒步扈从。中路发脚痹。 上悯之命还家调治。及 回銮。命召优有赏赐。公病痹益甚。不能应 命。力疾上疏。后 上追念赠工曹参议。于是州之士林所以羹墙江汉于先生者殊深。而亦于松,芹二公。有为景慕。殆数百年不替也。岁乙巳冬十月。多士与玄氏一门合谋修理丽泽斋。妥奉赵先生神位。以二玄公配。春秋行享礼。乃复作东西二房。为学者肄业之所。今年夏。玄君商浚持其族祖殷祚书。千里远来。请记其实。殷祚端士也。与余交契深。商浚又从我游也。有不得以固辞。则问于商浚曰。顾今世变罔极。禽兽鱼肉之祸。迫在呼吸。人皆遑迫。无复营为。安能有是事也。曰世变如许。所以有是事也。曰不亦善乎。古今岛夷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6L 页
之为乱一也。今又甚于昔也。昔焉赵先生以道德宗师。秉尊攘义。决死国心。非特赵先生。在朝在野。无非这义这心。今焉不论贵贱。人皆崇夷雠华而反其义。甘乐为乱臣乱民以卖国。与贼为心。且今污蔑文庙。期毁撤乃已。困迫君父。至不容乃已。与昔二玄公所为相反。古今人心之不同。何若是甚也。于斯时也。独汲汲焉有是事。不亦善乎。夫道学不讲。节义不尚。而人无义理。自无义理而变无不至。罔极今祸。职由此也。计实无他。反本而已矣。赵先生道学承圣贤统。节义由春秋经。而为百世师。其于是讲焉尚焉。岂容已乎。讲焉尚焉而为。有实心实事焉。则其实心实事之所在。自可致实效。而庶或有弭变熄祸之道。吾以是望之于丽泽斋也。因叙事实而又加劝勉如此云。彊圉协洽之孟夏日。瀛洲柳麟锡记。
慕贤亭记
安陵之南海州之东。有洞曰师岘。山势盘郁。溪流潆回。昔栗谷李先生爱其泓峥幽绝。杖屦累到。欲为定九曲而居之。其溪曲胜处。层壁绕立如屏状。有刻屏岩二字。盖先生命刻云。其后松坞处士李公居周,五峰处士赵公宝。慕先生之遗躅。爱泉石之奇胜。偕隐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7H 页
于此。昕夕以从。道义相长。时国家与北虏和。二处士同登茱萸峰。望京痛哭。继值 皇明运讫。筑坛峰上。以时北望大恸。其忠义壮矣。惟先生杖屦所到处。皆建院或作亭。而此独阙焉。居人游士为之兴叹。丙午春。多士同谋乃作亭。为讲学修褉之所。二处士后孙。极力于施为。亭成。名之曰慕贤。而海州吴进士凤泳。以多士命请记于余。感不鄙之盛意。且荣托名于楣间。有不为固辞也。夫先生承千古圣贤之嫡统而作左海夫子。固远而四海。近而一国之所同慕。而特海西先生卜居之乡。所慕尤切。有愈久而不已者。所以于此为数百年未遑之盛事。盖亦见士风不衰矣。其贲先生遗躅。深体当日仁智之真趣。而讲先生遗书。精究道义之实妙。读先生遗约。谨守模范之大方而实有事在。则其为慕先生也大矣。多士必有为于是矣。如或只慕先生名而贲遗躅。为作一时胜事。而讲读所为。为出于文具而已。则岂慕贤云哉。多士岂其有是耶。抑又有所感焉。先生有豫虑倭寇之为乱。发养兵之谋。是固明睿所照。而其心乎忧国。正如何哉。顾今倭祸至于国亡人灭。使先生而在者。其忧更若何。滔滔卖国之贼。馀皆不甚为意。多士之慕先生者。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7L 页
宜其心乎先生之为心。而有忧于斯乎。若二处士之所为。痛哭而大恸者。其于尊攘大义。所见卓越。今安有如斯人哉。亦多士之所宜深慕也。噫。赖多士之有为。开一国之心目。使之皆道先生之所道。忧先生之所忧。挽回国运。见致太平。则余将扶老往登慕贤亭而而谢多士。乐玩泉石而归也。 上之四十四年丁未孟夏。瀛洲柳麟锡记。
景慕斋重建记
丹阳李氏翼平公讳茂九世孙参奉公讳挺立。白沙李文忠公门人也。白沙之谪北青也。参奉公陪从。以入府之良家社安谷。素多同宗。因卜居。既没。奠墓于其上里斋洞。墓下子孙世居。甚繁衍。去戊戌。为建坟庵。名曰景慕斋。年久颓圯。再昨岁乙巳。乃重建而新之。制度比旧益备。非特为奉祀修齐。乃并为宗族子弟读书肄业之所。每年春秋。会一乡儒士。行讲习礼。甚稀世事也。其十一世嗣孙翊镇之三从兄雄镇。曾一再相逢。今又千里远来。请斋记于余。固辞不获也。夫白沙李公。先焉 宣庙龙蛇之乱。竭忠树勋。继而昏朝雠 母之日。谠议被窜。以一身而扶 宗社之危。担纲常之重。为国朝第一名相。而参奉公为之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8H 页
事而陪远行。其当日人望。有可以想像。宜其垂裕于后而为众子孙尊亲永慕之大祖也。顾今世变罔极。人皆背先忘祖。而李氏独如此。又见其子孙之贤也。且凡子孙所为景慕公者。岂徒苟然哉。公师白沙而必慕白沙之所为。其为慕公。宜亦慕公之所慕矣。苟能慕公之所慕而必有事焉。则非独李氏一门之幸。抑亦可为一世之幸也。遂书其说而归之。 上之四十四年丁未孟夏。瀛洲柳麟锡记。
龟阴斋记
定州龟灵山之阴。灵山辛氏世居地也。有书塾。塾生多与余游也。余一再至其塾矣。去年春。余留殷栗。辛君敬圭,容圭来访请名塾。书龟阴斋以与之。今年夏。辛君寅圭访余春川山中而因请为记。夫龟阴云者。因地名而使之慕孔子。以孔子居龟山之阴而有作龟阴操也。盖孔子一太极也。统集万古圣贤。为孔子也。启开万世泰平。自孔子也。故语其道德。则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如天地之无不覆帱。无不持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语其功化。则曰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8L 页
不尊亲是也。故中国慕孔子数千年浃洽洋溢之中。而其施及则我国先焉尊亲。用其道而挽回箕子之小中华。致太平五百年。群贤作道学盛。即孔子之大统。专在于是矣。挽近运否。夷兽压国。人皆慕夷兽而不复尊亲孔子。所谓名门右族称为公卿。父祖尝诵法孔子者反甚。敢言焚孔子书。敢曰孔子生今世。仅为童蒙训长。敢于太学。服洋服视事。撤去悬板。驱出儒生。而引集学兽新徒。以侮孔子为能事。此何变耶。不忍言也。孔子如之何其不尊亲而侮之也。孔子而不尊。则天地失位。万物不育。国而必亡。人而必灭。血气者焉可自容乎。万古天地。固莫不尊亲孔子也。今日世界。尤不可不尊亲孔子也。尊亲如何。学之而已矣。孔子不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不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而又不曰国无道。至死不变乎。此是今日学孔子之究竟法。法无斯违而已矣。吾所以名龟阴斋者。非他意也。噫。至死不变于无道。则道可由是而得存矣。彊圉协洽之孟夏哉生明。斗尼山人柳麟锡记。
蒙养斋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9H 页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夫人蒙幼而心尚纯。物欲未及交。气习未及滋。苟迨玆而培植薰沐。导之以正。养尽其术。则功易就而圣不难及也。此教养人至要至妙之法也。反是而养不以正。则其至狂也尤易如矣。故昔者教人。一岁有一岁所养。二岁有二岁所养。养无不正。人率圣归世则圣治也。古今圣贤君子教欲致功者。斯为美而由之矣。吾友泰川金宅西仁叟甫有书斋。揭以蒙养。请为记于余。余将记之。或曰仁叟居是斋而养教徒。奚皆蒙幼哉。仁叟学已高。奚止为击蒙之师哉。仁叟固自谦。而子将何以记。宜易以着题之揭而说与也。曰奚易为。固其自谦而着题之揭。吾谓莫玆若也。其教徒年虽过蒙。而蒙养以养。期致圣功。何慊焉。仁叟以圣功焉者教人。又教人以正。其先自正。自正正人。其为师也已高矣。且教道不古久矣。蒙养不正。而人易狂而世则乱也。今世乱极。蒙养不特不正。乃禽兽以养。驱一世之蒙而尽之。惟恐养之不早而不笃。人皆禽兽而后已。人皆禽兽。其终又可知。呜呼不忍言也。仁叟开蒙养斋而教人。为致圣功也。教徒入是斋而得致圣功也。免乎禽兽而归乎圣功也。则其事果何如。是其自谦之中。有自信者存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69L 页
矣。奚易玆为。吾将益勉仁叟之所自信而望其蒙养之必有功也。书玆问答语而副其请。仁叟访余寿阳山中。时丁未夏六月也。友人毅庵柳麟锡记。
爱白斋记
吾友金秉振声玉甫以爱白名斋。斋非有定。随所居而辄书揭之。盖其爱白也将有以切乎心。而非有为侈乎斋也。何为爱白。记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四圣之于易。扶阳抑阴。为其大旨。而阴为黑阳为白。故白之为爱也。噫其善矣。夫人之本领。忠信是已。故圣门为学。必主忠信。主忠信则道有牛。善自进而恶自除。不忠信则事无实。为恶易而为善难。是其忠信可不爱乎。是之为爱而自作主本。德无不蓄。有如韫白玉而辉山。夫今时变罔极。夷炽灭华。兽蕃食人。阴极而剥阳。虽曰阳无可尽。而莫保其微脉。是其阳脉可不爱乎。是之为爱而有能扶持。运无不复。将见挽白日而升空。君子在身在世。其斯之为务已矣。于以观于世之人。自名学儒者。类多色庄论笃。象恭之为近忠。利口之为乱信。而中閟漆黑。为称士类者。举皆改头换肠。乐张皇乎阴邪。力割绝乎阳脉。而地陷窣黑则可以戒矣。爱白之为不亦善乎。然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0H 页
为爱白而不由心则何益矣。心为爱矣而有不切则未信也。夫其将有以切乎心。而非有为侈乎斋也。吾故为之记。壬子八月上弦。尼峰老子。
圣学斋记
夫天下。圣在上而行之道。周公终焉。圣在下而明之学。孔子始焉。盖孔子生民以来。未有之大圣。而道继往圣学启后人功。反贤于尧舜者有矣。于是天下万世为之宗之。见而知之。闻而知之者。相续于中国而中国明圣学。爰及我东而我东明圣学。明圣学而天地赖以存。人类赖以生矣。中国陆沉三百年。前而颜曾思孟周程张朱之接统圣学者辍。我国沦没于今日。而诸先贤之理绪圣学者绝。不惟理绪圣学者绝。滔滔陷溺于禽兽淫邪。不复尊孔子而诋侮无难焉。呜呼。孰谓变之至于如此也。天地其坏而人类其灭矣。端川全君时凤在梧甫。千里访余于所寓北海上。言貌动止。重厚舒缓。不待深叩所存。而可知其为笃志实行之士也。语次曰。新建书斋中正斋。奉安孔子圣像于北架。而以朱子配焉。仍为讲学之原所。名曰圣学斋。前左右斋。左以处童蒙而取孔子蒙以养正之训。名曰养正斋。右以处冠徒而取以友辅仁之训。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0L 页
名曰辅仁斋。又其前设大门。门上有楼以藏书。盖日月常处。岁数大会而讲圣学有事。愿有以记。噫。今日天地。有如此好事乎。抢攘罔极摧压切急之中。谁能为是事乎。君其勉之。君更勉之。虽抢攘益极。摧压益急。而紧耐弥笃于是事。有作疾风之劲草寒岁之坚松。天地有坏而无存。人类有灭而无生。固无其理。圣人之声名。施及蛮貊。覆载照坠。血气尊亲。必有其事而世道反于正也。反于正也倘速而使吾得见。则将缓步归国。先登君圣学斋而参听讲圣学矣。岁壬子之重阳日。毅庵老生瀛洲柳麟锡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题跋
  
题书箧(壬戌)
读书而不知义。便是不读。知义而不移行。便是不知。不知不行。读书者之大忧也。
书辟邪录辨誊本
此辟邪录辨。出先生手。于今六年。门下诸出入者。皆各誊一本。而独麟锡极短于书役。且未有果断。尚未藏一本。而借会谷再从兄氏所写小本来。以时读矣。丁戊之腊正两月。余与胤永共病时。令伯氏来临。昼宵救病。见是书。乘暇而誊。成好㨾本矣。麟锡又以独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1H 页
未有藏为叹。伯氏即与之。是书也先生所著。伯氏写之。于麟锡乎。岂不重之又重者哉。戊辰正月十四日。
题金生(德润)诗后
余乞援于清。未及而疾作。退于东边我人之居。居数月。从者数人。不忍忿不耐久。欲小聚众急举。谋出苟且。余曰止。再举宜尤审。以急遽心行苟且谋可乎。求吾心诚。求吾事正。待吾致强。乘彼有虚乃可。不诚而正。吾▣穷弱而彼备实何济。有崔参奉文焕。曾为闵将龙镐参佐者。来告曰吾亦欲如此。答曰不济何益。不谓事败。谓义缺。不谓身死。谓死人之多。不谓不能救 君于蒙难。谓永纳 君于蒙难。是举将以伸大义也。义缺何以立乎。杀一无罪非仁也。多杀无罪之人。于心忍乎。今败无其后。谁复救 君。由吾败而永使 君蒙难。其不为罪乎。欲速不达。暴虎冯河。圣人有戒。吾故不许。曰叟之初举奈何。曰事有缓急。义随而异也。曰叟固若是。不几日。无人于叟之侧矣。曰事败义缺。可以有人乎哉。有从傍言者曰。崔非叟之参佐。何以禁之。强胜弱败常也。以弱胜强亦何限。且义缺缺彼之义。岂叟之义缺乎。曰弱胜强固有之。强弱亦有分。彼聚一国而树援。吾不曾一乡。彼设兵数万。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1L 页
吾不曾数百。彼之器械利而备。吾器械钝且不具。以一服八。犹必有灾。况以一服百千乎。且同一举义也。一鱼浊水。众鱼能逃其水乎。二人皆不以为然。辞而退。余方闷然。忽有人投一小函。开视之。有五言律诗。一则曰天心西北倾。东日那时明。谟大惩▣忿。路遥戒速行。开弓逢矢发。击鼓得枹鸣。拯溺非从井。今居何所营。其末书忠州人金某年二十四。噫。是知我心者也。其诗若是。其人可知。少而若是。其远可知。非读书而能若是乎。闻是学朴公云庵门下。可知为先生弟子也。朴公与余同学华西先生。学同源而知我心。其将助吾事乎。即援笔书之。丙申十二月三日。
书龙湾八壮士传后
不佞因国家大变为义举。颠沛至鸭江北。于龙湾人来居者金生亨麟家。得故龙湾忠义八壮士列传。读之而有以感也。盖八士当北边有警。同为府伯林公庆业所选。入贼窟伺察动静八年。继而有丙丁之乱。 孝庙,昭显,麟平为北行。又被选周旋三馆九年。备尝艰辛。竭尽忠诚。极蒙 孝庙宠奖。耀后世人耳目。伟乎壮哉。呜呼国家古今之变。尚忍言哉。然昔则朝廷多爱君忧国。尚忠义识道理之君子。而八公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2H 页
遐土疏迹。亦起而为干城腹心。今也朝廷。皆贩君卖国。不忠不道。无一个出而为国边人者。而不佞之徒。以韦布卑贱。不得已为此举。至于死生颠沛。不佞于是反羡八公所遭之时也。八公能保护三馆。而 孝庙归作礼义中兴之主。不佞不能保国家。而使 主上尚蒙污辱于犬羊。不佞于是自讼其为八公之罪人也。虽然不佞之来此。将以有为也。八公既能尽心于国事。又尝审熟乎此地。而其忠魂毅魄。尚有不随死而亡者。则倘有以眷顾冥冥而竟成此志否乎。噫。是亦可悲也。夫亨麟八士中郡守金公讳汝老之裔也。见吾徒之迫穷途。能踊跃其义。而又慇勤其情。亦使弟亨龟若侄辈相从问学。志向方好。金公其亦有后孙也。 永历五丁酉之正月上浣。高兴柳麟锡敬题。
书吉州李石南三篇文后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麟锡得吉州士人李石南鹤在通谕镜城士民,回谕明川士民,呈十州中学三篇文而读之。益信斯言之不欺也。盖当乱贼雠倭弑 妃辱 君。坏五百年 祖宗重典。灭四千年华夏正脉。薙发毁服。禽兽我八域士民之时。凡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2L 页
天立地。儒其道而人其身者。宜知所以处之。而嗜利怵祸之甚。举皆趋附泯默。不辞其禽兽之归也。独石南出众曰。今日之变。有人道而不为夷狄。有人心而不为禽兽者。耳何可闻。口何可道。天欲使千圣道统永丧于世。小华礼俗永坠于地耶。为夷狄禽兽。则生▣何立天地。死何以见 祖宗圣贤。宁投鼎镬伏斧钺。而不许其毁我冠裳。伤我发肤。虽胎发童子。厕役小人。闻变罔极。则无不失心抑色。况略涉书史。粗辨菽麦者。可不仗义效死于斯时哉。以激励诸郡。有金河琏者。以屯坞林公渊源金司谏门徒。附乱逆得除本郡守而来。将行倭法。禽兽一境。贻累师道。据义暴冤于 殿牌。以叫 阍讨河琏之罪通于天。使人之有秉彝心者。莫不痛快。时乱贼雠夷势焰剧炽。河琏徒党亦繁。苟非真识义理。真怀痛愤而忘死生者。能如是乎。始终亦经无限艰险而无所挫折。使我五百年丰沛基业之乡有色而光乎一国。岂非所谓岁寒松柏耶。噫。春夏之天。草木苍郁。无不为色。及霜雪一打。惟松独也青青。宜发圣人之叹。而愚以石南而果信其不欺也。虽然此又鹤庵,松庵,龟岩诸哲之渊源于尤农之道而启导后学者乎。亦圣人所谓鲁无君子。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3H 页
斯焉取斯者也。吾知三哲英灵。侍在尤农。痛愤时事。而特莞尔于石南之为矣。独怪夫金公既不斥绝河琏。又于其门生之攻石南▣▣▣▣。昔闻一国举言北方之贤者。关北有司谏金公钟善。关南有参奉韩公世教。近日国人誉韩而非金。韩斥和而金附和。麟锡心窃疑之。殆此事为之祟也。然金公之贤师屯坞。而私淑松,龟。渊源尤,农。未始不有讲于孔子尊华攘夷之大义。孟子闲圣放邪之大法。而况玆今日忠逆人兽之大判。宜不无惊恸警惕于心者。则必将深受石南之忠告。而其与韩公相期以岁寒也。愚则侧耳而伫听。戊戌夏。辽东客柳麟锡题。
书手次三先师遗文十二条后
麟锡猥蒙三先师教诲。得知有华夷人兽忠逆之大分。又感服其平生正见苦心。不敢自外。当乱贼夷狄。夷国兽人。灭道灭伦之大祸。迫不得已。始焉起义。终乃客辽。惟不善承三先师之一揆大义。狼狈既往。疚跲于后。是悚是虑。无以为心也。遂手次三先师遗文几条。以与伴客诸同志为恒诵儆戒之资。全集罔非此大义。罔不切己。而不可尽资恒诵。姑取录如此。盖将儆戒于此。鞠躬尽瘁于此大义。生而立身于三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3L 页
师法则之中。死有籍手于三先师陟降之前。苟有不然。得罪三先师极矣。亦得罪千古圣贤。得罪天地也。勖哉小子。勖哉同伴。 永历五己亥孟冬四日。门人柳麟锡谨书。
书附崔汝畴所示册子后
泰川崔牛川汝畴师云庵朴先生。闻学问次第矣。昔戊子。来谒我重庵省斋二先师时。麟锡获交也。今年冬。同同门五友。访余辽上。袖出一册子示之。即重庵所赠诗诗序言讲节义说。省斋所赠程子论志十条训义而兼有题语。勉作持守之资者也。读之感叹。麟锡感其远访之德意。更举华西先生黜己私奉帝衷。有圣贤之要法。尊中华攘夷狄。穷天地之常经。以自主诲人而为平生大命脉者奉勉之。是盖尧舜传授。孔子春秋。天下之理。无以加此者。而理无古今圣凡也。此要法常经。固无人不力事固守。无时不力事固守。而在今日私胜夷横罔极地头。吾辈尤宜明目加力。而其于所闻三先生学问节志者。为有实事也。是不惟作已勉。请更广及同志同胞也。己亥十一月一日。同渊生柳麟锡书附册末。
书义谛赠李敬学(景应)题其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4H 页
吾友习斋翁之从弟敬学父。昔日关东义兵将也。方吾战败。相问于堤川旌善。我西行后。敬学久持兵最后。一国实有孟之反之殿。吾与习斋守义辽上。敬学为之访至。三人相对恸叹说话。鬼神可悲也。又各自励。鬼神可质也。其所恸叹曰。胡自诚浅力弱。不灭他乱贼夷狄。使礼义正邦不得光复其旧。而至如彼之罔极。使华夏正道不得张大馀脉。而为无地之可寄乎。其所自励曰。死生辛苦。有不能诚积势成。兴复礼义正邦。断不已。忍痛含冤。保守华夏典型。有如此义谛也。然此义谛。亦有为不忘兴复也。惟此义谛。在国去国。宜无异同也。敬学以立天下之大节直轩先生为其兄。而于任天下之大义习斋翁为其从弟。又自明义理而有志节。则固不待吾之勉励。而以吾情义之深。亦不能无勉励也。若敬学之从祖泼湖公则主干举义。仲氏敬德。又其从兄敬夫。为同义事矣。噫。今日正气在敬学一家。邪气漫天漫地充斥之中。勿挠我正气而特立以长。虽经天下之困厄。勿挠已矣。永历五己亥仲冬八日。友人柳麟锡谨言。
书五柳崔公(洛禧)诗稿后
龙湾崔君能镇,能洽居于辽。于吾辽也。使子侄问业。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4L 页
又延接我同伴。极用诚款。又为余开讲筵。多致宾客。曰昔吾祖五柳先生。常为文士会。有如此也。因出其诗卷示之。诗盖豪宕清逸。想见其风神。自号追陶渊明。可念其志趣异于人也其以以文会友之美。光耀家乡。使子孙久而不忘。继述有事。亦懿德哉。吾昔已闻龙湾人才之盛。其以地灵然乎。盖昔我 昭敬大王临御是州。光被悠远。入得之秀发也。贤人所过。犹有山川精采。 圣人所过之化。岂不致人才之盛乎。其间有如七义士以海隅有生。思兴帝室。竟立天下之大节。八壮士左右 孝庙中兴。为任天下大义之圣主。噫。今日之祸罔极矣。吾 君必为之拊髀矣。抑未知今日龙湾有其人乎。二崔君为我问之。 永历五己亥仲冬小望。柳麟锡敬题。
书司勇朴公事迹后
盖当壬辰。倭寇猝入海陬。司勇朴公仗剑入本县固城。以守御之策。议于县令赵公凝道。与之从事义旅。六年讨贼。凡水陆之战。杀获无算。及橘岛之战。与赵公同时殉节。丁酉三月十九日也。招魂葬县南天马峰下。乡人名之曰望思亭。志望海思公之意也。夫人咸从鱼承旨若湫女。闻公变。亦投海而死。拯还葬公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5H 页
墓下。公才智聪明。志节慷慨。尽孝友敦睦之道。有急人之风。贯穿经史。并及兵略诸书。读史至寇乱兴亡之际。慨然太息。若已当之。素性然也。公讳爱祥。贯固城。上祖高丽平章事固城伯讳犀。我 朝县令 赠兵判固城君讳喜宏为七世祖。世居杨根。中移尚州。至监察讳世冠。家固城。公高祖也。曾祖讳希蕃。祖讳时中。考讳今生云。吾友朴贞洙观汝。公之 世孙也。以公事迹示之。噫。忠烈相配。如公与夫人者。古今有几。悲哉壮哉。即使人汪然下泪也。是盖莫遏五常之至性而能立三纲之大道者也。惜乎未有国家之褒旌也。观汝学问高士。今于倭之作罔极大祸。周旋举义。办死以之。共士友守义。办死以之者。固自以道理主之。而其亦以公为祖。追感遗风者欤。今天下夷兽。而观汝执中华人道。即公之功远且大矣。辛丑正月。高兴柳麟锡三叹而书之。
书金高峰(鼎丰)呈云庵朴公诗后
金友尚彬大人高峰公年二十五。治举业有名浿北。而一见云庵朴先生于名位未著众嫉群讪之中。独能慕之。将学焉而有为此钦仰诗一则也而遂没焉。余于其要须挺立名关外。庶克做来实域中之句。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5L 页
复而感叹之。以为以若才志。假之以年。则岂不有成就之大。惜哉。于是勉尚彬。则曰既继之志而学于朴先生。能有闻有立。则又当因其已能而益勉之。期有以立扬显亲。使亲曰吾有能子而吾之志事毕也。辛丑七月小晦。柳麟锡跋。
书康允宝家乘后
辛丑夏秋。余留安州之擎天书社。康君允宝示家乘。见其母夫人金氏行录。家甚贫。昼不停手。夜不交睫。恰十数年而家计成。曰为妇人者。以顺舅姑敬夫子。劳箸骨薄衣食。为分内事。而不敢有一毫自安之心。家道成立。即其目下事。此固已为妇人之模楷也。晚生允宝。爱而能教。允宝与他儿争。泣而诉屈。辄叱曰汝若恭顺。彼岂有争。是汝欲伸而不屈也。艳他儿之持小伞。愿买而讳父亲。大责曰奇妙之物。自是丧志。且子之不肖。以毋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即告其父。此昔侯氏教两程之意也。允宝稍长。叹曰所居无闻见。乌得免下品人。闻泰川有朴云庵先生。不惮远。不顾费财。劳力迁居其舍之傍。且曰谨受业而虚心敬听。讲明正学。己达而达人。吾之所贵。徒贪财利。自欺而欺人。吾之所恶。临没顾谓曰。吾今逝矣。他无所憾。但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6H 页
恨不见汝成就耳。汝不负吾心吾言。暝目于泉下。噫。此又孟母之心也。允宝有贤母也。允宝宜自知勉。异于他人也。允宝为人。云庵尝甚爱之。其于余。昔尝不远千里。来访于辽上。今随其族兄隐求丈人后。设心留之而曲护。余亦深爱其质美行修。而重劝其必笃学也。八月九日。柳麟锡书。
书金公行状后
安州青山金君炳纶养麟。率其允郎凤徕。日访余馆居。以其伯公讳炳纬行状示之。读而至冒倭乱守校宫处。遂掩卷太息也。盖当甲午倭与清战也。屯于本州。以大成殿为旅幕。公闻之不胜惊痛。即与金晚阴晦柱,康隐求柱国,郑士人履济。议以死守护。而入校宫则神牌诸位。浪藉颠倒。次第奉安。以义理责倭兵。守之数月。终得完焉。噫。非大义大胆。能如是乎。其尝师云庵朴公。学力又不可诬也。翌年余举义伐倭于忠州。圣庙被灾莫之救。至今痛愤欲死。闻公事而不胜感叹愧恨。今莫起公。与论上下。泄我郁悒之肠。而时闻隐求盛说公之出人气槩。则加一兴喟也。 永历五辛丑八月十三日。瀛洲柳麟锡谨题。
书万松斋书迹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6L 页
万松斋先生金公震声。安州青山里人也。其王考讳德仲。当丁卯虏乱。同兵使南公以兴殉节。 旌其门。公生于 孝显盛际。经术词章。大鸣关西。筑书斋于浐水之岸万株青松之间而居焉。育一道之英才而乐之。盖其自为而诲人。以修身明伦思诚主敬。为节目次第。其治举业文。必求理胜。不以得失累其心。有为私淑渊源于成东洲先生悌元故如此。魁十九度发解。二子大阐。门徒捷大小科者七人。盖以奔竞求售为严戒。而致自公道者然也。著述虽多而无传。有历代撮要书行于世。没后御史金公云泽。以承沙溪先生诗礼馀训。心眼公正。而书启以为金某才学出众。教徒数百。学者称松斋先生。宜加追奖之典。又筵达而 赠施。又州牧使节度之贤者。皆来寻遗躅。诗以颂之。至有称关西夫子者。于此亦可以识公矣。子孙世世以公之心为心。以公之业为业。以公之斋为居。守以公之松为攀援。公之七世孙晚阴居士晦柱。奉遵先训。又勉其子鼎翕鼎业及门中诸人。咸追绪业。专事问学。而盖当今日罔极世祸。思有以壁立人兽之分矣。鼎业昔访我辽上。今又邀我于海西。余登其万松斋者。为之俯仰。既慕公之世。并贺祠守之贤。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7H 页
能免于古今所共叹。而又指松以为此在前日。为春夏之苍翠矣。在今日其为岁寒之后凋乎。为后凋乎则来岁之发荣。其将在斯也欤。三叹之馀。抽笔奉书于其斋藏书迹。以勉居士与诸贤云。 永历五辛丑孟冬。高兴柳麟锡。
书烈妇郑氏谚书后
呜呼。此龙州烈妇郑氏告诀其君子张士元谚书也。郑氏本延日人。四岁而孤。依母氏以长。十七归士元。六年妇道甚备。士元婴疾滨死。则郑氏将代命而有此书。书曰郎君病患至六朔。用药百方而无效。祷鬼神日月星辰而无应。问于巫卜。皆言郎君丧妻。始可苏复。巫女之言。固不足信。而六爻八卦。圣人君子之所取。小琐女子。信行其言。虽不验。无憾于妾心。万一缘此有验。岂有如此幸事乎。敢以妾身代死。所怀无穷而笔势烦遽。大旨斯告。又曰于私亲别有书。藏于袖中。遗失不奉上。乃投井而死。死而士元病得苏。呜呼。君臣夫妇。以义合者。而臣为君代命。万古有汉纪信。丽朝金忠壮,申壮节数人而已。妻为夫代命。以吾所闻。郑氏一人而已。我东夫死下从者。殆以千数。此为小中华之实。而古今天下之所无。不亦伟乎。若代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7L 页
命。比下从为尤难矣。见此而不下泪者。非人心也。余欲作东国风化录。有及忠孝烈。早晚此事成。则郑氏之行。布诸天下万世。孰以人而不感。虽万国之夷。岂不敬畏于此。而知东国之为可尊而不可慢也。闻郑氏之曾孙妇洪氏十三而归。十六而寡。一至本家。父母怜之。微示夺情意。辞归绝往来。并不出门外。虽比邻至亲家不往。家甚贫。勤绩奉姑。极其滋味。今四十五。丧姑执哀踰礼。独无嗣可闷。噫。二妇人之行。宜有 朝家之大加褒赏而尚阙焉。可憾也。若族党乡里。宜其尽心扶恤也。吾闻孝烈必有后。今虽穷孤。终得嗣续。昌大其门也必矣。岁壬寅仲秋节日。高兴柳麟锡三叹而书之。
书清葩堂孝感录后
呜呼。此黄州清葩堂万户李公讳宅仁孝感录也。公有至孝。家贫乏祭供。作稻畦而患无水。泉忽涌出。为永久之溉。又尝当祭而恨未得生鱼。天暴雨而二大鱼落庙廷。壬辰倭寇焚掠一州。闻公名。戒不入其居。于是牛溪成先生暨俞松堂,崔简易,车五山,尹龙阳诸公。歌咏而表章之。 天褒累下而旌其闾。呜呼公之孝。可谓无所不感。而又可以惩信无穷也。然可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8H 页
知公者。非特在孝感致异。在于孝之常分有笃焉耳。夫公定省之节。甘旨之奉。靡不用极。执丧致哀。庐墓六年。有时思慕。饘粥不忍口。以至陨绝者数。服阕而哀不已。决意加服。有晓以先王制礼不敢过之意。黾勉而止。以众子。别设影堂于家。朝夕参谒而伸其情。皆不学而性然。盖有此笃于常。所以有致其异也。今若称其异而不及于常。则于论孝为有偏而于知公为未尽也。抑余因公事而有所感痛于心者矣。公以一个人能孝。而倭寇尚知敬畏而不敢犯。今日以亿万众人正大之国。受侮辱于倭洋杂夷。罔有纪极。无他。使举国兴行孝道。彼杂夷也焉敢尔。惟不如此而乱贼误国陷人。国灭 祖宗之典。人弃父祖之业。无父无君而禽兽焉。则焉侮不至自侮者。焉毁不及自毁者哉。呜呼。孰以公之此事明白理致。闻之一国。使皆深信而致其效乎。若为公后孙者。尤宜念公而知所以自处也。壬寅阳月。高兴柳麟锡谨跋。
题臼山旨诀后
臼山旨诀。田愚所往复于其弟子金永燮。而永燮在清港上海刊出者也。余于田愚。素闻其为十分小人。而今于此书益验矣。盖金永燮为开化主事。居仁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8L 页
出没上海,香港,犬羊都会。学洋语畜洋女而生子者也。田也苟有人心。当斥绝之不暇。而乃与之情笃分密。绸缪书疏。三日为疏。月以十数度。数年所集。殆数百牍。无言不到。无事不托。可知其气类相感也。故永燮跋语。亦谓师生之恩义。观于往复之书。可验也云矣。观其书皆出甲乙丙年。而其于大祸。别无惊痛语。徒见其有无事喜乐自得跃趯态。是亦有一半分人心者哉。其中甲午十一月十五日书曰。示谕出处之义。可见贤者用意之深远也。然昔贤岂不曰如人饮水。冷煖自知乎。居乱邦见恶人。在夫子则可。自圣人以下。柔则必取辱。强则必取祸。余亦效闵子蚤见预待之法门矣。更俟面商可也。永燮头注曰。时永燮劝先生出仕。故有此教。乙未七月十日书曰。至于缁衣一款。吾不敢生意。此虽古制。今则不当自儒门先著。以为民望故也。着此者勿及吾门也。永燮头注曰。时朝令以黑衣为主。故先生以此教之。噫唏诚可恶也。万古极逆泳孝挟倭肆凶。无君无国。迨此时。弟子劝出仕。乃曰用意深远。所谓用意深远何也。欲效闵子。虽则言不出。语态亦缓矣。既言不出则斯已矣。又曰更俟面商何也。更商字。可见其心意也。其前后书。虽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9H 页
言不出意。物议所在。不得不然。而此特其真情所示也。极逆泳孝毁先王法服。改以丑夷黑衣。万古华脉永绝。举国方号恸。忍曰缁衣古制乎。曰不当自儒门先著。是欲待人尽著而后著也。曰勿及吾门。虑其不待尽著而先著也。噫唏彼其为罪。不可限量。而小人之称。犹歇后也。彼若君子也。则此时大祸。必怀大恸。弟子之劝仕劝黑服。必大惊大怒。严正作处也。且其弟子安敢有此劝。有此劝则已料其先生为人也。田也闻永燮刊此书。大惊发书曰。若不尽收而烧之。当相忘于江湖。田也之徒。信其尽烧也。闻吾有言而辨之曰。臼山旨诀。初无论缁衣书。旋知不尽烧也。改语曰。缁衣是真个古制之缁衣。曷尝以黑衣为古制乎。不知永燮头注。何以区处。且不当自儒门先着以下下语。果见其相当乎。若其答劝仕书。亦何以掩迹。诚可笑也。大抵田愚小人也。有二心二言。于分密若永燮者。必吐中情。于寻常人。略存外面。故或欺人。且能色庄论笃。娴于文辞。故亦足欺世。然其掩著终亦无益。故其乡党素信者。多曰甲午以后子明不足观。曰半开化。凡一国有识之君子。无一人不以为小人者。虽其同门朋友。鲜不言小人。或言做小人不得。其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79L 页
情近者。亦曰文学固可爱。心法有不可信。田愚之为小人。非余独见也。吾又闻有识者之言。田愚文亦小人之文。较看程朱栗尤凡大君子辞严义正之文。则情态自露也。此册二书外小人情状之可见者不限。而余不屑屑言也。所可笑者。以田愚而言于金永燮。无非仁义道德之说。恰似大屠儿诵法华经于小屠儿。大娼女语列女传于小娼女也。
跋平山申孺人遗事
吾友崔固庵。一日示其祖妣申夫人遗事手著者。奉而读之。盖于妇德妇行。无所不备。卓卓乎可列古之女士。而于今世难得见之也。麟锡于固庵。久闻盛名。获交数年。见其心一而行专。学实而识高。属属然持循。表表乎为人模范。以其事朴云庵先生。谓专是严师之功也。今而后知其又为申夫人之贤之攸及也。夫人闻圣贤之格言至论。则辄谓之曰汝能若是否。且曰何不就有道。汝能专意而学成则吾无恨也。固庵则善承其意也。昔先师华西先生有祖母申夫人而贤也。人皆称今天下有华西先生。贤祖母之故也。妇人之为贯平山而姓申者。何多贤也。事又相类也。固庵之事。益务德学。学华西先生乃已。立扬以显。贤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80H 页
祖母之功也。固庵之弟子侄孙。亦如固庵而已矣。癸卯之闰五尽七。高兴柳麟锡感叹三四。谨书其后。
书塘村申公,痴窝申公遗事后。
吾同门友瓶斋申允成。以其六世祖塘村公讳礥遗事。高祖痴窝公讳烱遗事合成一卷者示之。谨受而奉阅。盖塘村公。其祖司仆寺正讳说。从事文学。栗谷李先生被诬东人。与族叔礏同疏力辨。蒙 宣庙叹赏而见重士林。则有所承武也。十岁。文辞笔法俱妙。弱冠前后。发解汉乡至十次。亲没则止不赴试。性笃孝。幼得桃实于邻家。怀献父母。不受而命食之。坐泣不食。尝而命之。喜而乃食。及长。养口养志。无不备至。乡人称能学曾子者。亲疾。为一饭再饭之视。沐浴祝天。当丧则殡葬练祥礼制物具。一遵古仪。服衰食粥以终三年。终丧则晨谒于庙。衰耄不弛。慕贤根性。年十六。闻尤庵宋先生被祸。发愤号泣。后游遂庵权先生门。凡日用行事。正大光明。监司累以懿德笃行闻于闻朝。痴窝公。以塘村公为祖。而自少慷慨志高。下视流俗。动必慕古。学务为己。小学看作修身模范。有如古人敬如父母。信如神明之为。平生慕尤庵先生。所居数里汉川。同士友筑书社奉真像。以寓羹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80L 页
而教率生徒。旋被凶徒搆捏。至有毁撤。窜配相继。公之兄弟居其中。从师渼湖先生金公。金公亟称以吾党有人。有孝友至行。道伯李公存秀以孝褒闻于 朝。噫。三公间世以作。申氏之门何其壮也。文学孝行既如彼。又栗尤二先生道德礼义。为东国大宗师。为天下大宗师。于是而慕之。有为辨诬痛祸。有为奉像而宗之。由此观之。当日海西礼义。都在于申氏一门。而风尚之著于乡者。必有可观。使人想像而兴慕也。今允成之学于我省斋先生。而同众士友苦心兴行文行礼俗于世祸罔极之中。为一国闻者。其亦承三公之气脉者欤。癸卯 月 日。柳麟锡三感叹而抽笔书之于卷末。
书教官申公遗事后
右孝 赠童蒙教官申公讳硕坤遗事。公于父亲遘疠危笃。斫指进血得少回。因求药奔远路中。人忽呼止。赠药二封。受归用之。乃快瘳。人以为孝感所致。夫斫指君子所不许。然非常情所能。孝感致异。君子不肯论著。然理本或有。事又甚的。若乃儿时。父母所不悦。辄不复为。耕穑渔樵。劳苦以养。自外至。必持佳味。无一空手时。晨昏定省。出入告面无违节。日间侍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81H 页
愉色婉容之不待勉强。此则皆君子所深许而似易实难者。公其孝子也。孝子之庐必式。孝子之遗事。敢不致敬。敬读一通。盥手书此。时癸卯 月。柳麟锡留平山山斗斋之日也。
书进士申公行录后
右进士萍斋申公讳煜行录。昔 英宗朝。圣诬䵝昧。忠逆反覆。士祸之惨酷。国朝以来为最甚。义理之系关。国朝以来为最大。故当时秉忠义而参于其士祸者。自大臣以至于士人。天定理明后。不啻为峤泰之峙日星之朗。而申公居其一也。盖乙未入太学。发讨国贼卞 圣诬之论。激起班首斋任。将有一番封章而先捲堂。承大臣同知馆事大司成率捲堂儒生入侍之 命。而进立殿庭。尽言所怀。 上意将施重典。少无怖色。出伏閤门外。口吟一绝云金烛莹煌玉座临。紫衣颠倒引青衿。小臣幸得陈言地。再拜丹墀泻赤心。于是定配绝岛。母夫人有书曰汝今以直言得罪忠也。忠则孝在其中矣。明年庚申遭母丧。千里哭奔。葬毕。还赴全州移配所。哀毁成疾而卒。一时名宰如赵观彬,李圣龙诸公。皆极口赞而悼之。监司权公赫,府判宋公尧辅感其义。并力治丧而还葬焉。呜呼。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81L 页
可知公之为何如人也。公非独此事。癸卯尤庵先生被诬。与海州儒生朴蕃。首发论上章力卞。亦有功于斯文也。百年之下。即使人想像其直节高风而不觉兴慕叹息也。公有五世孙学熙。事我重庵省斋二先生。盖其美质笃学。远志确操。早受士友期望。不幸短命矣。余常怀悼惜。而当今所遭罔极。欲闻明正议论。有以处变得宜。而不可作九原也。昔同门日。为余一言公之事实矣。今其大人更以此录示之。奉阅钦仰之馀。别有悲慨之情也。癸卯 月日。高兴柳麟锡谨题。
书樵隐金公文稿后
右樵隐金公文稿十数卷。其中经传自得录。自大学至周易。逐篇逐章。作图作说。设问作答。可见实功矣。笔语二十条。自事亲教子。至安分安贫。切实𢢽恻。可谓法言矣。盖公文学操行。名于关西。因此而知其优然也。公得于家庭。又以彝庵玄公凤谦为外舅而仍师乙。彝庵学于尹屏溪。而学邃行高。屏溪甚属意。至以尤,遂二先生影帧付之。有渊源所自。不可诬也。公之后。吾观其曾玄五六世老少冠童仁风蔼菀。而钢铮钦鍊诸君者。皆从事学问。志向甚正。遗泽所暨。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82H 页
可见也。噫。公其可知也。公讳硕龟。贯延安。自其考为价川人。考讳瑞泓。文学行义。见重道内。登荐剡受殿郎。癸卯孟秋。高兴柳麟锡敬书左方。以寓景仰之情云尔。
跋进士申公行录
昔丁亥岁。麟锡访友人徐敬庵相烈于清风。敬庵盛言同郡有申上舍丈人忠厚君子。治家有度。恰似古万石君家法。麟锡喜闻而造门拜。见德发于外。即古长者气像。退交其子孙。皆循谨。真法家体样也。吾先师省斋先生移寓于堤川。闻公贤即访焉。后先生为麟锡言申公殁后。数郡士林。皆惊叹相语长老逝矣。累日骚然。德之孚人如此也。公之孙少友铉默。当乙未国变。同士友义举。及麟锡入辽。数书间。兼示公行录。俾书一言纸末。盖公之言行大略皆过人。为家乡模范。而惟就孝之源百行者而举其一事。未承严颜。偏亲在堂。幸得遐龄。而尽其供养。庶伸终天之恨。每夜祝于天。自少至老。虽风雨不避。果享年九十。乃遂孝思。此其至诚。虽古亦有闻耶。其辟洋教而洋染之衣洋技之物。一不近身。亦正大规也。溯求其源。母夫人韩氏。庄严有女士风。于遗腹一子。威克厥爱。教必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82L 页
循规。在其老成之年。少过犹施楚挞。宜其使子贤也。又其高祖母李夫人。事姑慎氏。诚孝备至。而慎氏八十四岁。吮其乳。夫人年六十四。乳出如少妇时。不粒食一年而气力无减。终以天年。古唐夫人事。得以昌大崔氏之门者。一何相类也。其格天而望七乳出。又非唐夫人之比。而万古无此闻也。噫。申公家法。使世如此者居半。虽万欧罗巴。岂至有今日之祸哉。为公子孙者。宜勿替而引之哉。少友铉默宜亟思立扬以显哉。引而显之。其效感发一世之良心。至于可以消缩鬼兽。不亦善乎。勉之哉勉之哉。行录才阅。而即有事还国。收置橐中。至癸卯七月既望。在石溪崇华斋。复出而三复感叹也。公平山人。讳泰庠云。高兴柳麟锡谨跋。
书海州郑氏三世孝行录后
吾友郑毅铉,祖铉诸君。以其先三世孝行录示余。盖其十六世祖讳铁衡。以遗腹生。事祖与母。自龆龀时。射雀钓鱼以供养。爱敬备尽。祖丧。居庐三载。哀毁踰礼。及母丧。庐墓三年。泣血不见齿。以不蒙父丧为彻天痛。移父墓母坟右。追行丧。馈奠尽诚。哀号如新。垩土蔬食。频病至危境。太守闻之。连送药物。以保其命。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三 第 183H 页
黑头入山。白发还家。见者皆叹曰孝既天也。生亦天也。 中宗甲午 命旌。其十五世祖讳轼。受业金思斋之门。思斋授近思录。望其德学成就。以孝闻。 明宗己酉给复。又有赏职 命。其十四世祖讳文昌。早承庭训。学行著闻。孝尤笃至。 明宗丙寅 命旌。 宣祖朝累 赠职。若其行治之详。世久多经乱。遗失不传云。夫人家一孝尚难矣。三世连孝。不亦壮乎。其非 国朝盛际。风化之攸暨欤。当其盛际。孝道大兴。其时孝行。必非下代为孝之可比。且孝者必多。非特著难闻。郑氏在遐远而三世连闻。蒙 盛朝之旌褒赠给。其为孝如何。即可知矣。抑又有感焉。见今郑氏居殷栗极繁茂。皆仁厚事学问者为多。方与乡中士林。创书社务讲修。为兴儒化。扶阳保华之地。惟厥初遗腹孑身。立本以孝。又能锡类不匮。以致如此。其至理昭著。有不可诬也。是亦可使时人弃忠孝。不信天理者闻也。甲辰六月之尽七。高兴柳麟锡三叹而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