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36H 页
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序
夫大件事有三。曰天地大化。帝王大统。圣贤大业。三件又有相资焉者。盖天地之大德曰生。而造化发育。以普万物。是之谓大化。然天地普万物而无心。无心则不自会统御裁制。而大化之行。不能无待于参赞者矣。于是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而亶聪明作元后。建其有极。代其天工。道之以叙秩命讨。法之以礼乐刑政。万民以治。万物以育。上下与天地而成其位。帝王于唐虞三代者是已。是之谓大统。然天下一治一乱。乱之至于大统之不正不持。则必待有在下圣贤法义处之之道矣。所以孔子作春秋。法无不备。而其大义在讨乱贼之弑君父。贬僭猾以尊周室。持其为帝王大统者。三纲赖之而不沦。九法赖之而不斁。于是天地大化。亦得以不阏其行。是盖圣人事业。莫大于春秋也。朱子继春秋而作纲目。事无不载。而大义在正乱贼干统之罪。夺魏而予蜀汉。绌周而显唐宗。以明正统所在。则其法义功化。有可以侔孔子。而圣贤大业。先后炳焕矣。继纲目而又不得不有正史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36L 页
出。则我先师华西李先生作于东国之晚代。道义崇大。实惟天下儒宗。乃有以定为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而命门人修述。盖 皇朝商万诸公。修续纲目。处胡元以正统。是不谓夷狄干统之变之为翻天倒地也。不有中华夷狄区别尊攘之义也。先生承先正尤庵宋夫子义理。爰正其谬而处以无统。凡系华夷之分。要皆极致意焉。此乃编书之所主大义。而其合华东为编者。照例春秋主鲁史。以及天下之为而说。其意以为万物有一本。推自本国。亦精义也。是书之修述。省斋柳先生始盖承命。而终焉重庵金先生共为撰次。则反复商订。大纲细条。极当尽平。重庵先生有著发明义理尽畅。省斋先生有著书法。义例至精。夫以先师之所主大义。又得二先生之公眼大手。成得正史。是使帝王大统。不为僭伪所乱。则其于追踵圣贤之大业。参关天地之大化。亦有可得以言者矣。盖尝论之。史之有义也形于寥寥笔端。而其著用也。帝王许大大统得其正。至于为赞天地大化。则理至妙而功至极。宜其为圣贤大业矣。先师为是书。以承春秋纲目。相始终于古今。其于孔朱大业。殆将同归矣。然孔朱所正乱贼行弑干统之变。先师所正夷狄干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37H 页
统之变。其祸益大而可忧益无疆。其不在孔朱之前而得见正。所以先师任其责也。惟孔朱在中国而忧患天下。先师在东偏而忧患天下。是道不离中国。而尚在下孔朱当其时而有为。道离中国。而乃在外先师处其地而有为。抑其势益艰。而其情益戚矣。知先师者。其又在此乎。夫乱贼之为变。已见正于孔朱。古今天下。无不知者。夷狄之为变。不见正于孔朱。其知者鲜矣。鲜其知者。所以神州再至陆沉矣。使是书也布之天下。大义暴白。如春秋纲目之显赫。则天理已晦而复明。人心已变而复正。正人心以往。事无不可正者。廓清大宇。道通中外。而上下天地。流畅敦化于无穷。其机不可谓不如此也。小子昔侍先师。闻有是书之大义。其在二先生笔削之侧。虽不能赞一辞。而有以察识其节节用意之为。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也。今三先生墓木已拱。而目见时变罔测。祸切近而剥肤。仰观天象。俯察人事。大运极重。挽回无其术。耿耿一念。惟在亟布是书也。先师主鬯曾孙承祖。谋诸士友。于是海州吴进士凤泳,宣川朴士人瑜采。乃有远虑。为之兴义出力。方锓梓以图广布。此其消息也欤。徵弁文无似。辞不获而序次如右。噫。三先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37L 页
侍孔朱而临之在上。百世人眼在后。小子不敢为诞辞也。 永历五丙午秋七月十五日。三先生门人高兴柳麟锡谨书。
隆亲契序
吾族叔恒窝先生。一平生固穷守道。卓乎其大君子人。弟子之所宜隆。朋友之所宜亲也。盖承受我华重省三先师绪业。学问深熟。德行周备。其又奉守三先师闲放尊攘大义而主张之。世变罔极。益复戮力。挺然屹然寒松砥柱之是似矣。使先生生于尚贤之盛世。则其殆隆之者多。亲之者众。而见其为不家食吉矣。世降而俗薄矣。加之人化兽而仁义塞矣。以先生卒老贫穷而至不可堪矣。虽至不可堪。而先生则泰然也。其门生亲友特为之闷然。鸠财立契。为就养馈给之地。契名曰隆亲。事诚不可已也。隆师而不就养于其乏。亲友而不馈给于其空。岂足为隆师亲友之道哉。为此而有以粗舒不可堪。而使先生泰然之志益安以成矣。则不亦善乎。矧今黑窣世界。伦常扫地。玆能有笃于师生朋友之伦。亦可为大吉祥事矣。虽然隆亲止于此而足则末也。其于先生学问德行。及闲放尊攘之为者。隆之使崇。亲之使显。至使举世靡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38H 页
不仰先生以山斗。抑隆之必服之。亲之必化之。各以其身得先生之所有而有之卓卓树立。有事于扶持世道。如此然后尽隆亲之道。斯其契中诸贤之所宜勉也。且不闻乎。隆师亲友之道。所以为国天下治平之本。苟能尽隆帅亲友之道。安知不天下治平之兆。有因于此耶。余与先生同族同门。而同忧天下者。深有望于是契也。柔兆敦牂阳月晦日。斗尼山人柳麟锡序。
潘南朴氏族谱序
潘南朴氏。东方大姓。极蕃昌显赫。前后合众派成大谱者。皆以高丽户长讳应珠为始祖焉。挽近密城朴性玟博考载籍。自新罗王讳赫居世序昭穆。著为璿源世谱。于是户长公以上四十二世。历落如贯珠然。朴氏一派在关西之博川。户长公七世孙成均生员讳崇翊。寔始奠居。而子孙甚蕃衍。世修孝友文行。为西望族。谱过期限。世路抢攘。莫克合族通谋。乃自本派修成谱牒。而更取璿谱中直祖。著之编首矣。昔余因时变。守义辽东。宁村朴居士在阳千里相过。及返留朝阳之石溪。居士同我依仰圣庙。讲崇华之义。又使其子胜镇与门内胜宪,胜衍,胜朱,胜裕,兴绪,恒绪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38L 页
诸少辈。相从讲学。与闻其义。余今归处春川山中。居士以门中长老意。送胜镇胜衍。来徵谱弁文。义有不敢固辞者。窃惟朴氏之为显赫大姓。自有根源。非特为王者后而已。丽季有潘南先生讳尚衷。与郑圃隐先生。同倡明儒术。牴排异端。义主尊攘。背元事 明。以开 本朝五百年礼义文明之运。此其为创垂。以之裕昆者然也。今博川一派。能有为于卫正斥邪尊华攘夷之义。是则非他族之所可比。而先生裕昆之实。特不泯而在玆矣。因复一心加勉力主张是实。有以承当先生所以创垂者。则敬祖敦族。宜莫过此。而其更致显赫于异日者。必如执左契而无违也。遂书是说。以报居士。胥勖于其同谱者云。疆圉协洽中春上旬。高兴柳麟锡序。
海州郑氏族谱序
海州郑氏。东方著姓而谱曾三成。今平山郑光洙,郑光辙二居士。议于其大宗孙及他派。为之续修。远遣门中少辈晋锡,夏锡。徵序于不佞。不佞前依山斗圣庙下。其一门老少为同讲学守义。分密谊重。有不可以人文之为俱下。止于固辞。夫其来历久远而为派系盛。名硕众多而为门阀显之实。旧序备矣。第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39H 页
谱者所以笃人伦也。人伦莫重于父子。而父焉而溯。以及穷本之祖。子焉而分。以暨阔远之族。理无不明。诚无不至。其笃人伦也果何如哉。人伦明于华夏。而在夷狄则乱。故谱作于中国。而我国以小中华效之。至于无姓不谱矣。然程子时犹叹无百年家。以大宋休明之世为然。而我国则无姓不谱者。又代阅千百年而有历落。族列千百支而有分明。曷故焉。在宋世则有五胡乱之也。在我国则无夷狄之所乱也。以郑氏言之。居一天下所无礼义之邦。而其谱焉者为中国古今之所未有。则为幸正如何耶。见今国运不幸。夷狄吞邦。禽兽食人。凡系人伦。扫地尽矣。于斯时也。举世摧折危迫。而郑氏有为修谱事。其意何居。岂非以讲学守义之为者。思益笃于其所笃也耶。蔽一言。笃人伦之莫重而以尽其馀。笃尽郑氏之人伦而以化其他。有以挽回世运。则修谱之为功。其孰与京。而序谱之为荣。又孰与比哉。穷天漆室。靡时不号恸。靡事不希望之中。把笔而有是言也。岁丁未季春初吉。高兴柳麟锡序。
临瀛世稿增刊序
临瀛为东表胜地。故应地灵而多出贤。贤极于左海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39L 页
夫子栗谷先生。而以一门世德焉者。则世所称崔氏四世三贤最盛也。盖钓隐公以文武才。当 英陵盛际。善专对于 天朝。制胜策于野人。解律文注无冤录而定 国朝刑典。遇知 圣明。为世名臣。子睡轩公以金佔𠌫门人。为 成宗朝名臣。蒙奖种德蓄材而承求忠臣孝子门之 教。栗谷先生撰其神道曰。质美而文。莅事精明。孝既无憾。忠亦尽职。因述先德。称钓隐宰相材间一世。而有猿亭公天才不群。师金寒暄而友赵静庵,金冲庵。讨坟典讲道义。遂成大儒。至于文章书法画格音律。无不极其妙。衮,贞辈目为赵金根柢。而首撄己卯之祸。成听松论己卯人材。以公为首。 赠爵上相。节惠以文正。其为贤又何如。噫。一家三贤。不亦伟哉盛矣乎。三贤遗集。遭回禄而无传。至去己巳。裒辑诗文若干篇。附以碑状赞述等文字成一册。曰临瀛世稿。今其后孙复得若干。为之将增刊。吾友崔大集圣元甫及其宗士钟吉。春间连来徵弁文。辞不敢而且病不得副。钟吉又送其族雅永斗。冒热涉涨来。申其请。且曰圣元不幸矣。麟锡悲之甚。而遂乃把笔书之曰。有德者必有文。有文者不必有德。三贤有德而文焉。文且极美。宜重而爱惜之。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0H 页
有遗落。拾之又拾。如零金碎玉之不可弃以为之宝也。其后孙所为尽善矣。然其宝之止于文则抑末也。溯其本而惟德之以宝焉可也。三贤之为德。固一世之所宜慕。而后孙尤宜笃之也。抑余有所痛所望者。世之治乱。由人贤否。昔何多贤而世以治。今何无贤而世以乱。是在修为如何耳。今三贤后孙。因文而慕其德。勉以学问道义忠孝节行而继述焉。又极之于栗谷先生而慕效其为大贤之道。守为世法。又及于人。即于其身。无不可做。又继而多出三贤栗谷也不异。而世将变乱为治矣。夫临瀛地灵。岂其有古今之限耶。噫此言。恨不使圣元闻之也。 上之四十四年丁未仲夏。瀛洲柳麟锡序。
贯一约序
贯一约。何为而为也。不得已也。曷为不得已。今岛夷之祸。抵极于国亡而道蔑。身不保而人尽灭。故为是约。是约也将谋所以免祸。其可得以已乎。夫国如何。四三千年檀箕故疆之国。五百馀年 圣神文治之国。羲农唐虞以来华脉之所寄寓。而号称小中华礼义之国。国如是。其可使见亡而不之爱也。夫道如何。天之所性。性之所循。中和位育之道。君君臣臣父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0L 页
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朋友相信。纲纪人类之道。天下古今所共由而国以是为国。家以是为家。人以是为人之道。道如是。其可使见蔑而不之爱也。夫身如何。参三才备万物。异乎禽兽之身。修之以为家国天下所本之身。上而合尖万祖父母。而下以开张万派子姓之身。身如是。其可使不保而不之爱也。夫人如何。人皆身是身而为同贵。共父母天地而为同胞。同居一国。同戴君父。同俗礼义。同劝德业。而同声同气。同好恶同患难之人。人如是。其可使尽灭而不之爱也。是之有不爱而任其为祸。则将若之何哉。是之致爱心而已。心乎四爱。贯以一之而已。如或爱及于国而不知爱道。道为国命脉。无道国其得存乎。爱止于身而不知爱人。人为吾一体。无人身其独保乎。人皆同所遭而同所爱。同乎为心而已。众万同心。贯以一之而已。如或人有是心而不能为同。不同则私。私其可济事乎。各以党类而不能大同。无大则孤。孤其可致势乎。于是乎不可以无约。约约束也。约束乎心。心可致一。约束乎众。众可致一。约所以贯以一之也。今日之事。一则贯一约。二则贯一约。譬之贯钱。虽有万钱。散而不贯。齐数而致用难矣。约而贯之。得乎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1H 页
心而既一之。约以贯之。得乎众心而又一之。得一人则贯之。得十人则贯之。得百人千人万人而贯之。以至一国之人。无不贯乎一者。果此矣则何有乎免祸。过此而亦有无限好事矣。约之为不得已也盖如是矣。凡同约之君子。盍亦深究不得已之实。而力致不得已之效乎。然此事在乎一精诚之齐到。无欠无閒而已。所到精诚。非有可以透金石则无其效也。贱汉无知无谋。只不胜哀痛愤冤而迫切。猥发立约之论。有以深圣一国万君子之一心共贯。为之竭智尽力。而不以人废其言缓其事也云尔。维屠作噩孟秋之朔日。瀛洲柳麟锡序。
许菊圃文集序
大凡观于士。有以学问志节文章三者。而学问必贵乎渊源之正。志节必见乎世变之际。文章必取义理之存而兼及辞藻之美。菊圃许处士。关北弘儒也。既殁之明年。其门徒李载瑞,许学炫,季载一,许泳诸人。送处士之子珩。以行状及所作数篇文。并谒墓文与文集序。余虽人微文拙。而有不敢孤其意。既按其状而铭诸碣矣。至于弁卷。则以未见全集难之。其请切。辞不获。夫既按状而兼阅数篇。则足以观处士之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1L 页
处士也。处士能自得师。私淑林屯坞。以及李松岩,李龟岩而上溯华阳,三洲。松,龟,屯北方儒贤。华阳,三洲东国大贤。而华阳又紫阳嫡统。得其绪馀。用工专于为己。而从事乎真知力行。亦有闻于春秋孟子尊攘闲放之义。渊源如许其正大。学问不差路径矣。当剃发之祸。夷国兽人。则舍性命。起而斥之。见邪教方炽。煽动境内。则大忧虑。不计利害而辞以辟之。及倭为合邦。至无国无华。则痛愤迫切。不关前头夷险。寻自靖之路而去之世变。始终志节。不易一辙矣。数篇之作。见皆主义理而辞亦畅达。篇中有见数句诗。为出情性之雅正。而调韵更清远。一脔有可知全鼎矣。盖由其学问渊源之正。而以致志节之卓然世变。至于馀事文章。必本义理而不类文人之徒华其藻。于以观于士者得之处士。而处士之为处士。有可以言也。抑因此而有所感焉。处士之门人子弟。去其殁未久。而剞劂文集于世乱抢攘之中。其为师为亲而用诚者。可谓至矣。悦服于处士之为处士者。可知深矣。然文集将以显于世而图不朽也。今国见无华。人见尽兽。世乱而未已。则将谁使读而显之以不朽哉。无他。毋徒尊阁文集。而必思各反其身。服行而张大之。张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2H 页
大之。至于透彻动荡。开人目而感人心。始自北路。以至一国。反华于夷。反人于兽。则处士之为处士者。奚翅显之不朽。而用诚悦服之道。其大又果如何哉。闻其各守志气。不忘其初。故用是加勉焉。呜呼。今日无所可望。望之有切也。处士名龟。字圣瑞。本阳川人。世居吉城云。 永历二百六十六年壬子之仲春。瀛洲柳麟锡序。
玄晦堂文集序
镜城晦堂处士玄公。云殁既久。而其玄孙玑衡。以公行状及所作十数篇文。千里致书。谒墓碣铭文集序。虽势拘不得身至。而其属意用恳则甚深矣。余既作墓文。而至于弁卷。则未见全集。有难下手。友人金秉振以其为同道同渊源之先德。悦慕至。至而言曰。集凡九卷。而只此十数篇文。岂不有一脔而知全鼎之美者乎。苦劝不已。乃复细阅十数篇文者。发挥出义理。而辞达而格高。观夫世之有志而为学者。每易务实而短于文。有才而能文者。又皆空言而无其实。均之为病。而公自有是也。其中得自序杂稿者。有曰有德者必有言。此大贤以上事。而其言如陶冶耒耜之于生民。不可阙一也。否则赘耳。然言之发于中而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2L 页
善恶真妄者。使人得以见之。于以来人之教。进吾之德。受人之攻。改吾之过可也。公虽不敢比拟于大贤以上事。而以无德而言者为可耻。因务所以为有德而要不做落下大贤事。其自勉自期待之不轻而重。果又如何也。盖圣贤之道在吾东。群儒辈作。而其为继孔朱之宗嫡。集群儒而大成。有宋尤庵先生。学精而德粹。得斯文骨髓。有金农岩先生。尤农道北。崔鹤庵,李松岩。立赤帜倡正学。而其下多出硕儒。松岩脚下。有李龟岩重其光辉。师龟岩而承其衣钵。又有公焉。夫公才志既出等夷。而渊源又如许正大。则其造之为德。发之为文者。宜乎有异而可以为师范矣。以是告北方后学之士。使之已慕而益慕之。已效而益效之。今世变罔极。滔滔所尚夷兽之道。所悦夷兽之音。非特无人德。并与人文而无之。吾东以若圣贤统绪之所存。华艺习尚之所专。曰曾崇德懿文之事。无复可见。而遂至无国。是尚忍言乎哉。于斯时也。士当有守。并扶持斯世而有守。将前修之为程而得力。为程前修。宜自近而及远。今北方之所慕效者。非玄公而谁哉。慕效玄公。历松龟达乎三洲。以及我东诸大贤而为之道。以北方为道而推广于一国。终有以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3H 页
持斯世。夫谁其禁之。如此然后见公之生于北方。学得渊源之正而为作弘儒。有不偶然矣。噫。敛笔有感。望之为深也。公讳翼洙。字派卿。玑衡能有志。思无忝先云。 永历二百六十六年壬子之正夏。瀛洲柳麟锡序。
宗华契序
大天之下。大地之中。有中华。中华地之所中而道之所存也。地其中而道其存。盖曰中华之所以为中华也。于是地而道焉者。上有羲黄尧舜禹汤文武之立极出治。而汉唐宋明承其统。下有契夔伊傅周召之居位行教。而孔曾思孟程朱阐其理。礼乐政典。道术文章。崇崇赫赫。大矣美矣。中华之有如是也。外中华皆夷狄而无道也。侵猾中华。为有消长则变之大也。故尊中华攘夷狄。孔子春秋之大义。而穷天地之常经也。夷狄之为变。至于元清而极。则地之中者陆沉。而道之存者污革。无所谓中华也。愕矣天地其翻覆矣。顾海东有我国。上承箕圣之化。内遵 皇明之制。国以礼义称。因是变而 先王先正。为之戮力扶持。中华道脉。此独存焉。礼乐政典。崇述唐虞三代。使其遗法不泯。道术文章。专尚孔孟程朱。使其馀绪不坠。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3L 页
家而成俗。人而为习。数百年间。表表可观。颠木之有㽕孽。硕果之为不食。斯其象矣。实天地奇幸之事也。今夷狄之降兽者极焉而无我国也。独存中华之脉。因无所寄著。呜呼不忍言也。天地间事。不知将如何也。国中有志节之士。避夷兽之祸。多出疆守义于清北垦地方。有立宗华契。盖以无万古以来中华之为道。何时而不宗。在今日。尤不可以不宗。宗华之外。宜无他事也。噫。得孔子之大义。穷天地之常经也。古今之有契。无此契之为大。契诚不可以已也。谓此契可已者。弃大义反常经。献媚夷兽而无人心者也。凡事可戒有名而无实。有始而无终。于此立契。有实有终。中华之脉。安知不基此而发。著之天地之间也。复中华天地之所心也。立契而立人心。立人心而立天地之心。深有望于契中之众君子也云尔。 永历二百六十六年壬子季夏瀛洲柳麟锡序。
洛隐遗稿序
此洛隐先生遗稿。有诗数百首文几篇。有附录若干。盖寥寥而已。于此有难知先生之为先生也。有足知先生之为先生也。夫世以著作之有无多寡。论知其人例也。状述人文字。类多浮溢而违实。读者亦泛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4H 页
例也。以其例而槩之。则先生之为先生。如何其知之也。夫虽古圣贤。未必皆有多作而为圣贤。若先生诗文为甚少。而其所存之为实大。有不可掩者。且附录有识诸公之述。皆非随世而浮溢者。况其出于法儒之持以绳准贤似之致极谦谨。则尤有实当而无其为过者。考其实而求之。则先生之为先生。庶其可知之也。先生之为先生如何也。天生美质懿德。极岂弟君子也。盛矣心体容观言行动止。有见其纯好。无见其疵欠也。惟其如是。故不世大贤之华西先生而畏友之。有族叔甫山公忠清公正冠朝著。称先生谓世间人物难其并。峤南一士。周游京洛畿甸。称有大识鉴。曰汉南北一人。人多论先生之世。比之周家无忧之文王。此其为先生也。惜乎早自收声誉而潜隐。不有展布其才。隆造世化。继又沉疾病而贞苦。未得张旺其学。阐发道妙。事业遂不槩见。使当时后世。不尽知先生之为先生也。虽然和靖紧守伊川说。太中张本两程贤。则凡知华西省斋二先生者。固当知先生也。稿盖省斋先生所追辑。而孙毅锡奉携至辽东山中。及余自北来会。属令弁卷。因更敬阅。如复见玉色而闻金声也。俯仰怵怆。抆涕而书之。 永历五甲寅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4L 页
月晦日。从孙麟锡谨序。
道冒编序(见本编)
[本文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记
  
集义堂记
义士金君泰元。素称有侠气人也。昔乙丙举义。入据南汉。见败于张基濂。引馀卒访余于堤川。因属徐敬庵旋力峤南。余之向西北也。敬庵为前导。殉节于狼川。金君随之。尽死力于其间。及余再入辽也。金君闻之即追至。余见金君悲咽。如见敬庵也。金君见余。与同志事讲学。而恸不能存华夏道理于一国。则思守之于一隅。其约定义谛。有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准保其典型。放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愈于已云。而慨然叹曰。今而后知此日大善之所在也。向吾之举义。只知弑逆毁削之为恸。而不知由一国毁削而有关于万古圣道华脉。圣道华脉。实为举义义谛之大也。今之所事。只知当急揽雄徒。一任暴冯。不计成败。以快目前心事。而不知讲学立约。实为正当远大之计也。自顾所为义者。专出于血气。而未尝裁之以道理也。自知小矣。愿学大矣。学之将如何。余壮其能折节服义而就正。谓之曰。子当读书明理。真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5H 页
义之为义。为原于天而根于心。制乎事而得乎宜。要事事得宜。集而成大。则义终不可胜用。而子之血气侠气变而成浩然之气。可以配夫今日道义矣。卓子之晚节而光余之所为事。傍人劝金君揭堂颜以集义。余又为说而识之云尔。 永历五戌戊孟秋。辽东客柳麟锡记。
讱斋记
讱以名斋者。吾同门友冠谷先生申公锡元。所以寓自警意也。公寄书麟锡辽上。命记之曰。吾性躁。不能讱言者也。请得所以为讱之方。麟锡人下文乏。固不敢。特义有不可辞者。麟锡尝闻从叔省斋先生讲说论语颜渊篇问仁三章。曰克己复礼言乾道。所以告颜渊也。见宾承祭言坤道。所以告仲弓也。若仁者言讱者。以告司马牛而特发告众人例也。盖人皆可仁而各有一病。所以不得其仁。病去则仁矣。譬如水自流。土壅不流。去壅流自如。草自茁。石压不茁。去压茁自如。司马牛之多言而躁。其土壅石压也欤。孔子使之去。去则如水流草茁而仁矣。又叹曰。甚矣去病之难也。孔子欲去其病。告之曰仁者其言也讱。牛也不深思言讱之为仁。而辄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5L 页
闻不忧不惧之语。而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依旧是躁病。甚矣夫病之难去也。问何由去其病而得以讱乎。先生曰知道理之至重而不可离。仁体之至大而不可违。而体之而已矣。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孔子言尽矣。心常存故事不苟。其言自不得而易。朱子释无馀矣。然为之难事不苟者。其先知体道理之至重不可离。仁体之至大不可违者乎。苟于道理仁体上。见得其至重且大而思有以体之。则凡系气质之病。皆可去也。奚特言之病哉。申公性躁不讱言。吾未及见。是自知明者也。既自知而知又自警。是不待有人言而能自去病者也。能自去病而犹求闻于麟锡之人下者。岂下问之盛意。其意岂不以为司马牛孔门闻弟。不免有是病。可以后学而不思痛去其病。而况牛也闻之孔子。而吾于先师省斋先生。未及以是请问而承其教也。则盍于其门生子侄久侍者。问其或有闻之云尔乎。麟锡故玆诵先生之言。公其勉焉。公既自知自警而求其去病矣。宜又知病去之甚难。知道理之至重不可离。仁体之至大不可违。而思有以体之也哉。若牛也闻言讱而不复问所以为讱之方。亦止于为司马牛而已矣。今公▣其为方。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6H 页
求去其病。病将去矣。去其病也以往。由仲弓之坤道而溯颜渊之乾道。斯可至矣。公其勉焉。虽然由公去病而例之。推之同志。推之四海之兄弟。仁道之大。岂公所独专乎。更烦公其又肯救我有病而同我仁乎。 永历五己亥季夏之四日。高兴柳麟锡谨记。
复庵记
复庵者金华植仲一父之斋名也。夫仲一之既往所为。有得复之大而足为百世柯则者。去党习而尊先正之为后朱子。脱俗陋而从儒▣之为天下大宗师。斥夷兽而起仗万古大义。正所谓中行之独复也夫。盖先正宋尤庵先生以豪杰之姿。做圣贤之工。学宗武夷而道术不为天下裂。义秉春秋而修攘为当一治功。实为千圣之嫡传。而世则为党习者。一切背驰而莫之尊。仲一独能知尊。众扰群排而不夺志。我省斋先生德学。承圣贤贯天人。闲圣放邪。尊华攘夷卓卓大功。识者皆言非止为一时一国之儒宗。而流俗滔滔。鲜能有从。仲一早年知德。血诚悦慕而服其训。其在今日乱贼夷狄。为之灭华灭道。夷国兽人。而其有举义守义。世皆毁斥非议。而仲一始终不悔。始终不弃同义之友。先为国而共为讨复尊攐(一作攘)春秋之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6L 页
后出疆而同保华夏典型。以待来复之日。是岂千万人所能为。是非千万世所有辞者哉。是则中行独复者。吾必曰仲一之谓也。若夫仲一之将来所勉则有之。惟于一念一言。一行一事。察其未善而反于善。有以致复之密。而学颜渊之所学。为颜渊之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而已。虽其知不善。不如颜子之明。不复行。不如颜子之刚。果能不知不措。不笃不措。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矣。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刚。可如颜子之不远复也。且为能有复于己。夫天道之来复。亦必由此而得。盖于其得复之大。有以自信。以会将来致复。于其致复之密。有为自尽。以完既往之得复。此仲一之所宜勉。而朋友之所深望云。 永历五己亥之七月望日。其友辽东客柳麟锡记。
恕窝记
吾友洪馨甫为洪氏门中长德。而深知道义之为重。令其侄淳恒子常,淳杰子俊。师事重庵省斋二先生。同子常拔宅远从省斋于堤。又使从孙德杓,直杓。继事正学。及当乙丙大祸。士友举义。则许其始终同事。又士友守义辽上。则又躬率倾赀而从之。与同辛苦。人莫不重之。一日馨甫要麟锡有一语相勉励。麟锡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7H 页
既以恕窝请为其号。又从而为之说。昔子贡以圣门高弟。问终身行之者于夫子。夫子曰其恕乎。恕道之为大可知。而人皆终身行之。有馀矣。夫人不可以不仁。而求仁之方。惟恕是已。四海之人。同禀天地之性气。与己为一体。则其所欲与不欲。宜皆与人同也。明知人与己之为一体。而一体不可使间隔不和。则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焉耳矣。所欲施之。不欲勿施。则何往而不得其和。反是则何往而得其和。无往不和。与物皆春。则行吾之恕而达吾之仁矣。人人终身行之。岂有不足。虽子贡行之终身。无不足。无不足以往。曰圣与仁。岂有不可及哉。吾又闻之。人之有不恕者。不知道心人心之有轻重也。不知道心之重。则昧于性命而难公。不知人心之轻。则切于形气而易私。难公易私。所以不恕。然则道心上事。以责人之心责己而反施之。人心上事。以利己之心利人而先施之。如是则无不恕矣。以终身行之为准。责己利人为方。馨甫其如斯而已矣。然馨甫既知道义之重而推及门内子侄。不惮倾赀辛苦而亦及士友。其于道心人心。已知轻重。而于恕之道。得之已不狭矣。于己知已得。益明而益广之。庶乎其沛然矣。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7L 页
甫勉乎哉。 永历五己亥仲秋之尽七。柳麟锡记。
学古斋重修记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警学者切矣。而朱子为周某铭学古斋。推衍其说。噫。孔子朱子之时。已有古今不同之叹。况在叔季世乎。肃川悟道山之南。有学古名斋者。故进士车公亨逵氏创建。而其玄孙载贞复元为之重修者也。盖车公生于下代学为人成俗已甚之际。能志学古。立书斋揭名。要自修而导后进。其事真难矣哉。其于景来逆变。为国饷军赴义。是于朱子所谓为己之学。君臣父子仁义之道。见其一端而可推其馀矣。中间斋废十数年。复元则继先志。慨然复理斋事。而能发奋古人为己之学。已自志确见高。欲与一门群从兄弟其趋正路。广置经史子集。行讲习礼。风动远近。将大有为焉。是于朱子所谓承先新斋而迪来裔。图书衣冠。思行谋度者。有周侯之为不得专美矣。以其时则世降罔极。滔滔为夷兽习。而粪壤礼义。笆篱正学。岂不亦甚难而可少其功哉。是盖根源贤祖。而闻云庵大先生之风。处众正士友之间者。子贱之有取鲁君子者。尤觉信然矣。然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8H 页
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盖忠信仁义。立本做德。慕亲敬君。与人交朋。无一毫虚伪。循一切道理。反身思诚。推己而及物。是为大人也。诃章记诵。务外饰边。忘亲欺君。诈人媚世。顿无诚实。自弃德义。千亿化身。坏名而灾己。是为小人也。大人小人天壤鹄虫。实分于为己为人之间。由为己为人。而有古今世道隆污。人心公私之不同也。复元其志盖将大人者也。宜勉于是而无使孔子程子之警戒。为归于虚言哉。又勉一门新进无不从焉。而亦及乡邦。并矜式天下人哉。复元访余辽上。相处以友道。要余一言发之。不可以不文辞故为记。 永历五庚子季夏尽七。辽东客柳麟锡书。
仁兴斋记
昔者余因国家万古罔有极之大变。浮海入辽。忍痛守义。待天心之悔祸而有来复也。龙川文君锡瓛灿汝。千里来访。相守数月而归。以其门中书塾请其为名。则因其里以仁名。名之曰仁兴斋。且勉之以必致仁兴之效矣。今年春。余为关西行。有文君凤岐翼叟。远来相迎而至于其里。得信宿于仁兴斋矣。斋舍精而备占海山之胜。而会于斋者。二君外又有凤辉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8L 页
叟,锡宽汝栗,凤阳刚叟。皆励志为己之学。相与征迈。以导其门中新进。方有蔚然之气象。余盖顾眄而深赞叹也。翼叟为余同夏秋于擎天山中。一日愿有为斋记。而得闻其所以名而勉之之实。余谓仁之道大矣。固难容易言也。然仁人心也。人不可无其心也。故学者不可以其大而让其为仁也。夫仁者在天地为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为心。其生理之性于内则仁固仁也。而义礼智。皆仁之所包也。情于外则爱固仁之发也。而恭与宜别。皆仁之所贯也。以仁而为之于父子则有亲。为之于君臣则有义。夫妇之有别。长幼之有序。朋友之有信。皆仁之为。而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往而非仁也。仁之道如是为大。而人之于仁。不可一日舍此而为生也。然人又禀气于天而成形。有耳目口鼻四肢百体之为己私。己私易胜而生理为其所蔽。则失其所以为人。失其所以为人以往。其有不忍言也。是以孔门教学。以求仁为急。而夫子之告颜渊。则曰克己复礼而已。由是古今学者皆求仁。而求仁则必从事于克复矣。今诸君为学。岂宜自外于孔颜教学而苟下于古今从事者哉。身心表里视听言动之间。察其何者为己。何者为礼。己则克之。克之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9H 页
猛将之斩贼。礼则复之。复之如远客之返家。使其生理之得于心者。活泼流动则已仁矣。生理人所同有也。己苟仁则人必兴焉。先自一斋而兴仁成风。及于一门一里而无不兴。兴于一门一里。则馀皆感而兴。而亦不可谓无其理。仁兴之效。盖如是矣。诸君不以其大而有让焉可也。噫。见今天地闭而阳脉绝矣。余常谓阳脉无处可求。当于读书人方寸上求之。有能复礼而为仁。则天人感通。来复之道。未必有待于他而庶或得之于此矣。余之为忍痛有待。深有望于海内求仁之士。将无人不告。而先于诸君发之。诸君其亦量此苦心而思所以慰之也。呜呼悲夫。斋址会有富民侯文公影堂。翼叟曾大父慕先之为。而戊辰 朝令撤一国院享时见毁。斋舍仍建。乃其大父公所为宗族子孙计者。其累仁之功。盖已如此云。 永历五辛丑八月五日。瀛洲柳麟锡记。
铁山扶西洞社仓记
社仓即周官委积之法。隋唐义仓之制。而至朱子。斟酌而为之。有以奏朝廷。广其法于诸道。又多作记。盖自作社食于崇安县之开耀乡而记之。于婺州金华县社仓记之。于建阳县大阐社仓记之。于邵武光泽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49L 页
县社仓记之。于常州宜兴社仓记之。于南城县社仓记之。发挥其所以为社仓之义甚悉矣。岁辛丑夏秋。余留安州之擎天书社。方阅朱子大全。至社仓记文。反覆有日而叹其为盛事也。适铁山郑君恒俊乃彦书至。言去冬自办谷若干。始设社仓而请为之记也。余作而叹曰。乃彦乃为此盛事也。虽与朱子时为者。有大小之分。而其为盛事则一也。乃彦读朱子诸记。则自得其发挥之义。无事余更言也。惟念我国法无不备。八路列邑之各社。皆有官仓。间亦多有私设社仓者。五百年来为之美制。盖公私敛散之政。三代以下无斯盛也。挽近乱贼以国变于夷。而华夏制度。 祖宗典型。一齐改革。并此撤去而无痕。呜呼。尚复可言哉。于斯时也。而乃彦为此。不亦多乎。虽谓之助发阳春苗脉可也。不止其恤贫族周穷民之一时为仁而已也。是为记。而又乃彦书中。有言方治先山十处石物。孝思也至。而抑其为本立者。故有以及之云。 永历五辛丑八月十二日。毅庵病夫柳麟锡。
隐屏精舍记
朱子后孔子也。盖曰道全体而行大用。集成继开。一似乎孔子也。后乎朱子而生于东方。有我栗谷李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50H 页
生。其资聪明。学朱子而尽得其全体大用。上集群儒。下启众贤。夫如是故后有极天下大眼目之贤出而为定论。 大圣人作于上而褒之曰。展也文成。左海夫子。武夷石潭。千古二人。于乎伟哉。先生占居海乡。定高山九曲。有仿武夷。而第五曲石潭居室听溪堂之东。别作隐屏精舍。盖石峰在前。为取义于武夷大隐屏。而其制度则讲堂东敬斋。西义斋。夹室以存养,省察。阶下东西养正斋。讲堂北二精舍也。拟立朱子祠于精舍北。用致尊信宗仰。而以前贤赵静庵,李退溪二先生者配之。然后延同德成牛溪先生。分居精舍。以敬义存省四斋室处群弟子。养正处童蒙请业者。为讲道兴学之地。规约既定而先生易箦矣。噫。使先生寿而事得行且久焉。则岂此海西独为鲁邹洛建之乡。其化抑将无穷矣。幸而门人松崖朴公汝龙。追成遗志。而并先生配享。后又以牛溪及其嫡传金沙溪宋尤庵二先生者追配。是所谓 恩额绍贤书院。而盖为天下重也。今 上辛未。私亲撤院而见毁。则举国之所共赍咨慨廓。而况其为先生后孙。与其乡士者哉。今嗣孙种文校理。自其先参判公深痛院废学弛。每春秋。就院址讲先生学规。又设契谋所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50L 页
资讲学者。而今祭酒先生宋公秉璿劝更立朱子祠。则因与其族兄种珏,乡士朴昌弼,吴克济相议重建旧址。以辛丑二月经始。至五月二十五日而工告讫功。朱子真影匮藏奉之。配以先生而本无影。用纸牌。盖制度与体裁。不能无异于前日者。度量时势事力而姑然也。每朔望。会多士。揭奉拜谒。退坐讲书。于是揭隐屏精舍之旧号。乃以书授金淳范。远来关西。命记于麟锡。后又申之不已。虽知僭踰。不敢终辞。麟锡窃惟天下古今之生。莫不有其道。而能全其为体。大其为用者。圣贤是已。有孔子作则包括千圣贤之道。成大一统而为万世之表准也。我朱子得于孔子而为朱子。则孔子之阶梯也。我先生得于朱子而为先生。则又朱子之阶梯也。斯人者不欲为人则已。欲为人则必学道。不学道则已。欲学道则当知所从学也。呜呼。二夫子之道。千圣孔子之一道。坦坦大路也。天下踏之而有馀。万世由之而不穷。利有攸往。不疑其所行也。奈之何舍坦坦而不由。横奔乱走。无有底止。至使邪诐作禽兽横而莫之救也。然今当天下昏黑。仁义充塞。人道垂亡之时。自先生之后孙。之乡之后学。修举先生所志之事于既行复废之馀。是殆斯文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51H 页
兴衰之机括。而有若天心之有存也。亦为之有其实而已矣。使先生子孙曰何幸继孔朱大贤作。为吾家先祖。可不承典型已乎。后学曰何幸继孔朱大贤作。为吾乡先师。可不遵模范已乎。不承不遵。吾负先祖先师矣。负先祖先师。则负孔朱矣。进而谒影像牌位也。兴慕致敬。洋洋临我。无敢贰其心。退而讲学也。深究详说朱子书。知先生全体大用之有所本。深究详说先生书。知朱子全体大用之有所传。理义之精。言为之著。要皆体之心而行于身。施之家而达于乡。达于乡则将无不达矣。致此有实。以迎天心。则吾必谓杨墨道熄。孔子道著者。自此隐屏精舍始。而坦坦大路也将为天下踏矣。苟或为之无实而徒循其名。则虽为如无。又自有弊也。自顾下劣。愿学为二夫子之徒而莫能力及。又深怀恸于今日而无所猷为。悲慨之馀。玆倾悃愊。猥述二夫子之为道。重勉多士之为力。而若校理又先生主鬯。而守身好学。大为人信服。尤有所深望云。 永历五回之玄黓摄提格孟秋四日。后学高兴柳麟锡谨识。
曾谷斋事实记
龙湾为西大州。而多豪杰尚义好学。盖昔我 宣祖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51L 页
大王当壬辰倭乱。播越于此。经年驻 跸。山川人物。特被 圣人精光。兼且当日尊王内附之义。章章耀耳目而透骨髓矣。由是而八壮七义。先后作伟功大烈。著东韩而光宇宙。又有默窝先生金公九鸣。师尤庵老先生。受志伊学颜之手书勉教。服膺有立。气脉流后学者。继续至于近日权,李,白诸君子而亦彬彬焉也。州之大雅赵秉准幼平。才高志宏。文学富洽。事朴云庵先生。甚有识见。当邪世。誓不为乱。而方以正学为一州倡。乃于所居曾谷之里。与多士刱立书社。曾奉云庵先生真像依仰之。方更以尤庵先生奉焉。而云庵配之。其意盖云庵亲师。而又杖屦五及于其地。尤庵则实州之学者所渊源。又天下之宗师。而其尊攘义理在今日。尤宜尊慕而效法也。余之西为也。幼平与之相从。请记其实而为说焉。窃惟老先生禀天地之正气而作于我东。道全德备。后之诸大贤先生定论谓孔子集群圣而大成。朱子集群贤而大成。宋子集群儒而大成。而又当天地翻覆之际。秉大义扶常纲。有辞天下万世。实与春秋纲目所著明者一揆。先后一治而相终始也。云翁生于殷师敷教之乡。师我华西先生。得其所命脉黜邪奉衷尊华攘夷之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52H 页
法常经。成之于己。丕兴一道之风气矣。顾当今日淫邪灭正学。夷类剥华道。万古千今罔极又极之会。幼平与多士作为此事。近焉而尊亲师。以显丕功。远焉而崇天下宗师。以服大义。盖将明目张胆。期有以存衣冠扶伦理。讲圣训保阳脉。其志诚可壮。而其事诚不可已也。呜呼。为今日人类士流也。苟有一半分秉彝之天。则宜知所为使其父祖之遗身。圣贤之馀徒。有所以自爱而及于人也。况湾州好学尚义豪杰之性习。必无古今饶乏者乎。将西倾吾耳。伫听一声之雷也。呜呼。幼平与多士勉乎哉。 永历五壬寅仲秋日。高兴柳麟锡识。
月浦祠记
郭山之月浦之南有祠焉。古月浦洪公俎豆所也。欲知公之为公。与所以为祠者。则前人之述。有曰造家于丧乱之馀。立身于 圣明之世。居官则清白做治。在乡则奖进为任。今清川之北。菁莪菀兴。诵孔孟而谈仁义。入孝友而出悌长者。莫非馀韵剩馥所渐染。则若公古所称一乡善士者。先生没而祭于社。谁昔以然。则此邦之人。何独不然云者。无容改评矣。昔郡学之傍。有院享再思堂李▣鼋而公则配焉。 纯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52L 页
甲午年间。 朝令毁其院。郡之多士。以公之为乡先生也。赍冤诉巡使。因其址而建祠享公。 今上戊辰。撤各邑院祠而并及焉。 上旋有追悔之 教。于是多士乃以月浦为公生长之里。移就改建以展诚。去公之世。数百馀年所也。于是可见公之遗风。愈久愈长。而多士之慕。愈远愈深。于乎美矣。然复念之。今多士之慕公。止于建祠供奉则亦未尽也。必也于公之所以为公者。探讨服行。不遗馀力。仁义忠孝。在在成俗然后。其于尊公之道为无憾。而使公之功。见其为大也。且况公之所以为公者。只有得于礼义正邦小华之实而已。今小华见灭矣。小华灭则人尽兽矣。人必思奋而慕公之人。又可不知其所为耶。吾将深仰望于郭之多士也。公之九世孙俊弼从余游。多士使以请记。不揆猥越而敢为之言。岁壬寅阳月之下弦。高兴柳麟锡谨识。
务本斋记
桐林弓承武履烈。承父兄宗党意。新建书塾。群居勤学。要自远久有成。余尝一至而有请名榜。则曰务本斋。后又要说务本之意。夫天下事理。皆成于有本。本之为务。乃至道也。而况于学乎。学之大宗曰孔门。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153H 页
门之大书曰论语。论语首学而篇。而学而说务本之意。务本其果不为学之至道乎。就其说务本之意而举其大者。则曰孝悌为为仁之本。忠信为传习之本。盖不本孝悌。百行无成。不本忠信。万事无成。至道之急务。其非孝悌也忠信也者乎。且夫学有次第。得次第方成。小学。大学之本也。古者学皆有成。以务小学为本也。后世不务本于小学。学之所以无成也。当先务者。其非本于小学也乎。抑又有必务之大本。曰立志。志立然后。孝悌也忠信也。小学大学之为也。方有可据而事终有成也。故程子曰。志立则有本。譬之艺木。毫末拱把。至合抱干云。有本故也。务本而不先乎立志。又不知务者也。方今夷兽世界。凶习淫尚。滔滔是竞。而弓氏之为此是务。使子弟立志也。不亦善乎。为子弟者。宜亦各承父兄之意而知所以立志哉。不以一时好意思而持之能久。百方有摇而不之摇。百端有挫而不之挫。如万仞壁立。立志也得。而其终有成也可望矣。其能有成。则虽谓之作阳春基本可也。玄黓摄提格二之日。柳麟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