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杂著
杂著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2H 页
可叹
惟天生斯人。可自生而自有为也。何为命一人作君以临兆民。使兆民戴之。盖厥生民。莫不有性。惟气欲拘蔽。用昧厥性。性是人本。本昧则乱。惟天无貌言作为。不可自能提命以觉其昧。厥惟简明聪圣智能自尽其性者。立作民极。出治敷教。以复厥性。是之谓君。赖有是君。民其安而天下理。大哉君至哉君。是位也胡然而重也。胡然而尊也。处厥位者亦艰哉。是以古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者宅其位。位得其人而天之能事毕矣。夏之君继禹者有启焉。其馀皆不称位。商之君继成汤者有六七之贤圣焉。其馀皆不称位。周之君继文武者有成康焉。其馀皆不称位。亦天之不得已也。然所守者先王法也。自汉以下则天之不得已也甚矣。然所因者三代礼也。至若有大不称位。如桀纣之恶。周赧汉灵之弱者。天必黜之。天之重斯位。尚可见也。一朝而夷狄坐其位。夷狄者禽兽类也。禽兽乃曰予为天下君。兆民其戴予。予命之予威之。噫斯民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之
惟天生斯人。可自生而自有为也。何为命一人作君以临兆民。使兆民戴之。盖厥生民。莫不有性。惟气欲拘蔽。用昧厥性。性是人本。本昧则乱。惟天无貌言作为。不可自能提命以觉其昧。厥惟简明聪圣智能自尽其性者。立作民极。出治敷教。以复厥性。是之谓君。赖有是君。民其安而天下理。大哉君至哉君。是位也胡然而重也。胡然而尊也。处厥位者亦艰哉。是以古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者宅其位。位得其人而天之能事毕矣。夏之君继禹者有启焉。其馀皆不称位。商之君继成汤者有六七之贤圣焉。其馀皆不称位。周之君继文武者有成康焉。其馀皆不称位。亦天之不得已也。然所守者先王法也。自汉以下则天之不得已也甚矣。然所因者三代礼也。至若有大不称位。如桀纣之恶。周赧汉灵之弱者。天必黜之。天之重斯位。尚可见也。一朝而夷狄坐其位。夷狄者禽兽类也。禽兽乃曰予为天下君。兆民其戴予。予命之予威之。噫斯民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2L 页
之(衍字)民也。斯位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之位也。至此之极。天何心哉。
可哀
自有物来。天下莫大。宜人之欲有也。然尧舜以是与人。固不难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伯夷,伊尹,仲尼皆不为也。千驷马万钟禄。抑亦大矣。宜人之欲致也。然苟非其义。有所不顾者矣。今之人于一微官一小试。便忘死生图之。没廉耻为之。不惟不以为然。以不能然为无谋。甚则至于一斗谷一十分钱。不顾害人。必欲利己。纷然相争。云是云非。天下也。千驷万钟也。微官小试也。斗谷分钱也。并比而观大小何如。彼之小其大也。此之大其小也。相较而论得失何如。大小人之分。有若是哉。
原大
欲望远须登高。欲致大须学道。道也者。天地也古今也万物也。三百之经礼也。三千之曲礼也。皆在其中。苟能学是而有至焉。则其大可限乎。登高者则一步而十里也。再步而百里也。三四步而千里万里也。步至其极处。九州四海六合之外。打成一片。尽于吾顾眄之间矣。岂不快哉。不然虽借周穆王之八骏。百年
可哀
自有物来。天下莫大。宜人之欲有也。然尧舜以是与人。固不难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伯夷,伊尹,仲尼皆不为也。千驷马万钟禄。抑亦大矣。宜人之欲致也。然苟非其义。有所不顾者矣。今之人于一微官一小试。便忘死生图之。没廉耻为之。不惟不以为然。以不能然为无谋。甚则至于一斗谷一十分钱。不顾害人。必欲利己。纷然相争。云是云非。天下也。千驷万钟也。微官小试也。斗谷分钱也。并比而观大小何如。彼之小其大也。此之大其小也。相较而论得失何如。大小人之分。有若是哉。
原大
欲望远须登高。欲致大须学道。道也者。天地也古今也万物也。三百之经礼也。三千之曲礼也。皆在其中。苟能学是而有至焉。则其大可限乎。登高者则一步而十里也。再步而百里也。三四步而千里万里也。步至其极处。九州四海六合之外。打成一片。尽于吾顾眄之间矣。岂不快哉。不然虽借周穆王之八骏。百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3H 页
三万六千日。日日行千里。其可尽见乎。亦劳已矣。是以孔子登泰山。泰山高天下小。
旬讲对策(丙寅夏)
[学之所贵在乎志]
问。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子释之曰志乎此。则念念在玆而为之不厌矣。窃观后世之士自谓有志于学者。整其衣冠。读其诗书。而往来于师友之问则似矣。然退而省其私。或牵于科举之务而不纯于此。或摇夺于仕宦之欲而不纯于此。或为财利所驰。或为行世所病。或富贵而恃。或贫贱而沮。或被囿于朋党。或见持于父兄。盖其不纯之端。非可枚举。而骤而指之。有此数者。夫既如是。则与念念在玆而为不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然而亦强名之曰志学。则向后之立与不惑以下云云。恐无可望矣。是其病根安在而然欤。抑因仍点缀以去。而向后数者之事。亦不患其无效欤。若曰不然而欲除此病。则其道何由。诸贤于此必有所讲。愿闻其说。(重庵先生问)
对。夫学之所贵在乎志。志之所贵在乎诚。学而无志。则为己为人。趣向未判。故终身读书而不免于小人之归者有之矣。志而不诚。则或作或辍而用力不专。
旬讲对策(丙寅夏)
[学之所贵在乎志]
问。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子释之曰志乎此。则念念在玆而为之不厌矣。窃观后世之士自谓有志于学者。整其衣冠。读其诗书。而往来于师友之问则似矣。然退而省其私。或牵于科举之务而不纯于此。或摇夺于仕宦之欲而不纯于此。或为财利所驰。或为行世所病。或富贵而恃。或贫贱而沮。或被囿于朋党。或见持于父兄。盖其不纯之端。非可枚举。而骤而指之。有此数者。夫既如是。则与念念在玆而为不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然而亦强名之曰志学。则向后之立与不惑以下云云。恐无可望矣。是其病根安在而然欤。抑因仍点缀以去。而向后数者之事。亦不患其无效欤。若曰不然而欲除此病。则其道何由。诸贤于此必有所讲。愿闻其说。(重庵先生问)
对。夫学之所贵在乎志。志之所贵在乎诚。学而无志。则为己为人。趣向未判。故终身读书而不免于小人之归者有之矣。志而不诚。则或作或辍而用力不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3L 页
故发轫正学而终无所成就者。亦有之矣。孔子之十五而志于学。其所志之学。固明德新民之正学。而其为志也又必至诚恻怛。罔有内外。故念念在玆而为之不厌。如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发愤忘食。乐而忘忧者是也。故其进也如川流不息。盈科而进。十年而立。又十年而不惑。又十年而知天命。又十年而耳顺。又十年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沛然有不能自已之势矣。今之学者。其所谓学。未必纯然一出于古人为己之正学。而名利做骨子。边傍略带义理来。此所谓学而无志。固不足道矣。其或有志向道者。禀质既不刚健。所见又不明透。其在师友从游之日。则为强辅所激厉。文字所维持。矜饬身心。稍有可观矣。及其离群索居。则乌头力淡。绳约日弛。不免有悠泛玩愒之时。此所谓志而不诚也。志既不诚。则外物之交蔽牵碍者。必纷然杂进于前。有不能打过者矣。既不能打过。则又必骎骎然为其所引去矣。故至于应举则为得失所动。从宦则为荣耀所夺。为身则谋食切于谋道。行世则外饰胜于内修。富贵而淫。贫贱而移。或偏系于论议。或推诿于父兄。如此者不可谓全无所向之志。而谓之诚笃则未也。虽欲有望于立与不惑以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4H 页
之效。岂不如千里之远哉。程子曰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栗谷先生曰凡人自谓立志而不即用功。迟回等待者。名为立志而实无向学之诚故也。正谓此也。愚生亦坐在里许。不能自脱。悔吝内积。无地可发。今伏读盛策。不觉颜骍而昔汗。不知所以供对也。然则如之何而可也。只从今日为始。发愤厉精。挺身立脚。诸般牵累。一刀割断。舍死向前。雷厉风飞。则庶几愚者明柔者强。而有息黥补劓。舍旧图新之日也欤。伏乞时加鞭策。振厉昏惰。无终为君子之弃小人之归。千万幸甚。
[理气说]
问。今之儒者言必称理气。理气之说。本出于何时欤。朱子于理气。有不离不杂之说。明其不离之妙。将何所用之。明其不杂之实。将何所用之欤。或者谓理气之辨。无益而有害。此说果可信欤。朱子曰理无情意造作运用。气有情意造作运用。栗谷先生曰无形无为者理也。有形有为者气也。信斯言也。盈天盈地。万事万物。握柄而主权者气而已。若夫理之无作无为者。不足有无于其间。然则周子之建图也。首揭一太极。以为万化之根本何欤。朱子尊信此图。以为上承孔孟之统者。实在于此何
[理气说]
问。今之儒者言必称理气。理气之说。本出于何时欤。朱子于理气。有不离不杂之说。明其不离之妙。将何所用之。明其不杂之实。将何所用之欤。或者谓理气之辨。无益而有害。此说果可信欤。朱子曰理无情意造作运用。气有情意造作运用。栗谷先生曰无形无为者理也。有形有为者气也。信斯言也。盈天盈地。万事万物。握柄而主权者气而已。若夫理之无作无为者。不足有无于其间。然则周子之建图也。首揭一太极。以为万化之根本何欤。朱子尊信此图。以为上承孔孟之统者。实在于此何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4L 页
欤。抑所谓无作无为者。其意可得以明言欤。性与天道。虽曰子贡之所未闻。然今日吾辈学问之准的。趍向之涂辙。果在何处欤。然则其宗旨纲领。似不可不汲汲理会。愿闻诸贤之说。
对。宇宙之间。只有一理而已。至亭至当。无一毫之亏欠。亘古亘今。无一息之间断。是乃所谓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自其总会。谓之太极。自其流行。谓之道。太极动静而阴阳生焉。阴阳者气也。道流行而器形于下。器者气也。然则气者只是生于此理。而陪奉此理之具也。是以言其体段则理通而气局。言其位置则理上而气下。言其分数则理一而气万。言其职分则理帅而气役。二者之分。不可以相紊也明矣。然理无方体。难见而难知。气有方体。易见而易知。故圣人挑出此理于是气之中。明以示人。自见于经者而言。则伏羲画卦。有卦德焉。有卦象焉。卦德言其理也。卦象言其气也。舜之告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言其气也。道心言其理也。自是以来圣圣相承。千言万语。无非发明此理。而至于朱子则又特说出不离不杂之论以明之。夫学者之于理气。只知其为一而不知其为二。则认气为道。子贼无别。而善恶同涂。
对。宇宙之间。只有一理而已。至亭至当。无一毫之亏欠。亘古亘今。无一息之间断。是乃所谓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自其总会。谓之太极。自其流行。谓之道。太极动静而阴阳生焉。阴阳者气也。道流行而器形于下。器者气也。然则气者只是生于此理。而陪奉此理之具也。是以言其体段则理通而气局。言其位置则理上而气下。言其分数则理一而气万。言其职分则理帅而气役。二者之分。不可以相紊也明矣。然理无方体。难见而难知。气有方体。易见而易知。故圣人挑出此理于是气之中。明以示人。自见于经者而言。则伏羲画卦。有卦德焉。有卦象焉。卦德言其理也。卦象言其气也。舜之告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言其气也。道心言其理也。自是以来圣圣相承。千言万语。无非发明此理。而至于朱子则又特说出不离不杂之论以明之。夫学者之于理气。只知其为一而不知其为二。则认气为道。子贼无别。而善恶同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5H 页
故不得不言不杂之实以救之矣。只知其为二而不知其为一。则舍物说空。不由下学而直求上达。故不得不言不离之实以救之矣。然则其一合一分。无非邪正善恶治乱安危之所由判。而大有功于圣学矣。或者乃谓其无益而有害。此真所谓大明中天。瞽者不见。大乐还魂。聋者不闻。何足以辨其得失哉。至若理无情意造作运用。气有情意造作运用。及无形无为理也。有形有为气也云云。两先生固有此训矣。然朱子又尝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栗谷先生又尝曰理者气之主宰。气者理之所乘。然则理虽曰无作无为。实为有作有为之主也。气虽曰有作有为。实为无作无为之器也。肆我尤庵先生统承两先生之遗旨而昭揭定训曰。一动一静者气也。动之静之者理也。一阴一阳者气也。使阴使阳者理也。执此一言。则何疑于气之为握柄主权。而太极之不得为万化之根本也哉。抑所谓无作无为者。岂真以理为全没主宰。全没施为。徒然一个死局底物耶。盖谓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不见其运动之迹耳。此与天地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同一语意也。
[攻异端]
问。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之为人害。如砒
[攻异端]
问。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之为人害。如砒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5L 页
礵酖酒之类。误一入口。则便能杀人。何待攻之然后为害欤。攻乎异端。张横渠,吕博士皆以攻击为训。而朱子初尝从之。及为集注。则却从专治之说。其初晚取舍之同异得失。可得而明言欤。孟子既言君子反经而已。经正则无邪。而又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前后之言。似相矛盾何欤。孟子之辟杨墨。程朱之辟佛老。明目张胆。如视仇敌。四家之所以为害。其曲折梗槩。亦可端的说破欤。宋之陆象山。明之王阳明。言必称尧舜。动必法孔孟。是固蔚然儒者人也。而先儒皆目之以异端。极言其害有甚于洪水猛兽者何欤。见今西洋之教。盈于天下而入于河东。稍有见识者。莫不仰屋而永叹。此与前古之所谓异端者。其甚与不甚。可得悉闻欤。伊欲荡其巢窟。廓其氛沴。而拯其陷溺。其道曷由。诸贤诵圣人之书。讲当世之务有素。愿间其说。
对。夫道一而已矣。天之所以为天也。地之所以为地也。人之所以为人也。物之所以为物也。皆不外乎是。是道之外。不容有一物也明矣。在人而言之。则仁义礼智。人人所同之性也。爱恭宜别。人人所同之情也。
对。夫道一而已矣。天之所以为天也。地之所以为地也。人之所以为人也。物之所以为物也。皆不外乎是。是道之外。不容有一物也明矣。在人而言之。则仁义礼智。人人所同之性也。爱恭宜别。人人所同之情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6H 页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人人所同之伦也。冠昏丧祭。人人所同之礼也。礼乐射御书数。人人所同之艺也。是皆道之体用本末。而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也。圣人生知而安行。贤人学知而利行。其次困知而勉行。庶民日用而不知。先知者觉后知。先行者教后行。不知不行者。导能知能行。宜其人之行必由此。而天下古今无所歧贰也。然人之禀质不能无清浊纯杂。智见不能无明暗邪正。故其所向有时或差。而有于正道之外。别为一端也。是盖曲成理致。弥近而似是。能眩人耳目。惑人心术。而与圣人之道。较争胜负。互相盛衰。有如昼夜之反覆。水火之乘除也。然三代盛时。圣人在君师之位。治而教之。人皆直道而行也。故异端邪说。不容生焉。及其世衰而道微也。则问问出而为害。盖先后孔子而杨墨老子乡愿之类始生也。故孔子闷其为害而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其意盖曰异端与道相反。专治而愈精。则为害愈甚矣。所以甚言其为害之无穷也。看斯字已字。可见其语意如此。而有多少叹息警省之意。想当时之惑于异端者。皆知以专治必有效。故孔子明之以专治愈有害。其曰专治而愈有害。则其不待专治而已有害者。亦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6L 页
带见也。若以此为攻击而有害。则是决非圣人明道之本意也。盖此公而彼私。此正而彼邪。私本害公也。邪本害正也。欲除其害则不得不攻击。乃谓之斥私而反害于公。辟邪而反害于正则乌乎可哉。此朱子所以初虽依张吕之见。晚乃从范氏说于集注也。若孟子所谓君子反经。经正则无邪者。譬如内修政事也。所谓能言距杨墨。圣人之徒也者。譬如外攘夷狄也。夫内修外攘。其不可以阙一也明矣。以此推之。不得不反经以务距邪之本。不得不距邪以致正经之效也。然则其前后所言。实相表里而未尝矛盾也。若论杨墨老佛之梗槩。则杨氏去仁而偏于义。其义也又非制事方外之宜。而主于为我。故其极必至于无君。其实不义之甚者也。墨氏去义而偏于仁。其仁也又无亲亲爱民之序。而主于兼爱。故其极必至于无父。非实不仁之甚者也。老氏穷玄虚主无为。扫除事物之当务。而只要一身之平稳。是行奸用智也。佛氏昧性命主灵觉。毁弃天叙之定伦。而只要一心之清净。是占便营私也。盖是四家异端之大者而为害最切。故孟程朱子极心攻辟。殆无遗力矣。若宋之象山。明之阳明。虽言称尧舜。动法孔孟。而观其归趣。则实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7H 页
与圣人之道。大相反矣。子思则既言尊德性而又言道问学。象山则偏主德性而不事间学。孟子则既言良知良能而又言博学详说之功。阳明则专恃良知良能而全阙博学详说之工。是于圣人之道。只守一边而不知为偏。其学问头脑。如此大差。而又断断自信。自不觉其入于异端也。彼杨墨老佛。自反于圣人之道。故人皆知其为异端也。此二家者。自托之圣人之道。故人皆不知其为异端也。所以其害反有甚于杨墨老佛矣。故先儒斥以异端。少不容贷矣。若今之洋学。换人肠腑。蠹人心术者。比之前古异端。尤酷目深矣。夫古之异端。犹能绝人欲守防闲。欲自做高人也。今此洋学。以穷嗜欲为极功。以坏伦纪为能事。欲自做禽兽也。甚矣人类之至斯也。其所以为害。岂可胜言哉。彼悦人以奇技淫巧。诱人以堂狱祸福之说。敢肆其禽兽之行于天下。天下之人。尽化为禽兽。而我东一域。亦将骎骎然入于其中。今日之势。殆哉急急矣。稍有知识者。孰不仰屋而永叹哉。然则如之何而可也。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五伦也。故舜忧人之近于禽兽。而教之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今日之事。舍此五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7L 页
之教而何以哉。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夫好善天下之良心也。五伦天下之顺理也。以其良心。行此顺理。不甚难事。而其入于禽兽者。良由教化之不明也。彝伦明于此。则其入于彼者。亦尚不能无固有之良心。孰不汲汲然回头转身而来也。然则今日君子。与其昼夜永叹。徒自丧气而伤怀也。孰若汲汲讲明乎此。先自成己而以求成人之效也。彝伦明于一身。则一家将化而明矣。明于一家。则一乡将化而明矣。明于一乡。则一国将化而明矣。明于一国。则天下亦将化而明矣。自明于天下以往。彼所谓洋人者。亦将用夏而变夷矣。岂非大幸乎。苟如是则其巢窟何难乎荡扫。其氛沴何难乎廓清。其陷溺何难乎拯出也。若徒以智力。挽回其倒悬。则事必不成矣。若任之天运。而望其自回。则心亦不仁矣。谨对。
[天人感应之理]
问。天地人物。皆有灾祥。而自古圣贤以为皆人事之所召。夫人之与人同类也。其感应之理。固明无疑也。若言天地万物。则天吾知其穹然在上者也。地吾知其隤然在下者也。物吾知其森然在两间者也。宜与人事不相干涉。而得失之感。灾祥之应。
[天人感应之理]
问。天地人物。皆有灾祥。而自古圣贤以为皆人事之所召。夫人之与人同类也。其感应之理。固明无疑也。若言天地万物。则天吾知其穹然在上者也。地吾知其隤然在下者也。物吾知其森然在两间者也。宜与人事不相干涉。而得失之感。灾祥之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8H 页
如影响云者何理欤。王荆公有三不足之说。后世或指彗孛为景星而贺之者。是何所见欤。洪范之休徵咎徵。试以当时人事之得失对勘。则未见其节节符合。箕子之大训。岂有不可尽信者欤。易言震来虩虩。恐致福也。商二宗,宋景公之事是也。如后世之避殿减膳而求言于朝野者。亦是恐惧修省之事。而终无商王宋公之福何欤。人事之得失。所以致灾祥者。独君人者之事而无与于卿大夫士庶欤。灾祥苟皆人事之所召。则以尧汤之圣而王天下。宜有和气之致祥而必无乖气之致异。而九年之水。七年之旱。若是其反常何欤。伊欲天地大和。万物咸若。有百祥之降而无一灾之警。则其道曷由。诸贤皆蓬荜韦布之贱。经世宰物之事。似非宜言。而大学之教。通乎上下。西铭之旨。先明乎理一。则此实吾人分内之事。况圣人不云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此不可不早讲而豫明之也。请各悉陈所见。
对。愚闻天地之间。只有感与应而已。所感者顺而正。则所应吉而祥。所感者逆而邪。则所应凶而灾。为天下国家者。观于其所应之休咎。以验其所感之得失。
对。愚闻天地之间。只有感与应而已。所感者顺而正。则所应吉而祥。所感者逆而邪。则所应凶而灾。为天下国家者。观于其所应之休咎。以验其所感之得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8L 页
非通乎幽明之故而顺性命之理者。其孰能与于此。然据往哲之训而论其旨。述已然之迹而讲其理。则亦不可以已也。请因明问而陈之。夫天地人物。论其分则虽有上下之别。贵贱之等。论其理则本同一体。而所谓人者。实天地之心而万物之主。故入事之得失邪正。而天地之位与不位。万物之育与不育系焉。故其爻象之先见者。无不以类而符验。此何异于人心受病。百体不宁耶。至若王荆公以天变民怨公论。为不足恤。后世宰相。又或以彗孛为景星而贺之。彼其本心。岂皆不知天变之为可畏。星象之为不可诬也。特欲主其偏见。济其私心。而不觉其自陷于慢天欺君之大罪。岂不可哀也哉。洪范之庶徵。时或与人事不相符者。天地灾祥。亦有正有变。箕子特言其正而已。岂可以有时而变者。疑其不易之正理也。且以其正者而言之。其应亦有微显久近之分。显而近者。人皆易见。微而远者。人或难知。则岂可以蠡管短见。节节对勘而议其合不合耶。震来虩虩恐致福。其理无古今之异。而商宋之君。其应如响。后世之主。邈然无验。此不过诚意之至与不至耳。夫声音笑貌。文具虚套。愚夫愚妇。尚不可诬也。况可以诬天地诬神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9H 页
耶。君卿大夫士庶随所在而皆有灾祥之应。观洪范岁月日星之说而可知矣。至于尧汤之圣。有九年之水七年之旱。此政是向所谓变之不得其正者也。若公孙弘。论以七年之旱。为夏桀之馀殃。则意虽切近。而推之左右。多所窒碍。恐非理到之言也。呜呼。自三代以下。天人感应之理。阙而不讲久矣。厥有一二句语。时或提及于词命章奏之间。而要之外也非内也。名也非实也。如是而求致至治。其可得欤。书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传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今欲天地大和。万物咸若。舍是道而曷以哉。
记梦中语揭壁
要使心地精白纯一。深厚恳恻。
丁丑十一月二十一日夜梦得此语。其下又有曰其用功则以下几句语而不能记矣。顾此语实有深中余病者。事虽甚怪。亦不偶然。要当警省。请李友子善道兄书之。揭云谷庵壁上。
统殊(未卒)
天地之事。一统而万殊。
天覆于上。以生万物。父也。地载于下。以成万物。母也。
记梦中语揭壁
要使心地精白纯一。深厚恳恻。
丁丑十一月二十一日夜梦得此语。其下又有曰其用功则以下几句语而不能记矣。顾此语实有深中余病者。事虽甚怪。亦不偶然。要当警省。请李友子善道兄书之。揭云谷庵壁上。
统殊(未卒)
天地之事。一统而万殊。
天覆于上。以生万物。父也。地载于下。以成万物。母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399L 页
人物于两间。禀气乎天而形于地。子也。天统地也。子贵贱也。
天地定位。子列焉。一家道。
干父母而治一家者。其惟人乎。
天圆而动。健乎外。地方而静。顺乎内。圆包方。动施静。健倡顺。外周内。
天体混沦而有首有尾。北极天之首也。地形磅礴而有面有背。中国地之面也。
天有日月星辰成象焉。地有山川土石成形焉。象形相与而变化也。
天一而实地两而虚而各有动静日月之长短寒暑之有进退动交而静别动交静别而物生成也。
擎天书社示同讲士友(辛丑八月)
天以几万千百年。一于动而不静。其生理也。自无一毫亏欠。自无一息间断。乃所以为天。地以几万千百年。一于静而不动。其生理也。亦无一毫亏欠一息间断。乃所以为地。人得天地生理。生于其间。一动一静。无违于生理。无一毫亏欠。无一息閒断。方得为人。试看吾只百年閒。每日中亏欠不亏欠。间断不间断。是如何。直是兢惧。
天地定位。子列焉。一家道。
干父母而治一家者。其惟人乎。
天圆而动。健乎外。地方而静。顺乎内。圆包方。动施静。健倡顺。外周内。
天体混沦而有首有尾。北极天之首也。地形磅礴而有面有背。中国地之面也。
天有日月星辰成象焉。地有山川土石成形焉。象形相与而变化也。
天一而实地两而虚而各有动静日月之长短寒暑之有进退动交而静别动交静别而物生成也。
擎天书社示同讲士友(辛丑八月)
天以几万千百年。一于动而不静。其生理也。自无一毫亏欠。自无一息间断。乃所以为天。地以几万千百年。一于静而不动。其生理也。亦无一毫亏欠一息间断。乃所以为地。人得天地生理。生于其间。一动一静。无违于生理。无一毫亏欠。无一息閒断。方得为人。试看吾只百年閒。每日中亏欠不亏欠。间断不间断。是如何。直是兢惧。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0H 页
天有一毫亏欠一息间断。其有生物乎。地有一毫亏欠一息间断。其有成物乎。天地间万物。其有亏欠间断于生理而能为生者乎。惟人参三才而灵万物。乃反无一毫存生理。无一息存生理。而求其为生可乎。
贯中贯外。彻始彻终。
学者须深体张子西铭之意。真知天地为父母。真知人物为同胞。思尽事天之道。思广济物之仁。方是不忘性分。不弃职分。
不以吾目视正物。正物让于人之目。不以吾耳听正声。正声让于人之耳。不以吾口出正言。正言让于人之口。不以吾足行正路。正路让于人之足。何其厚于人而薄于己。不亦异乎。
私意天下之至恶也。客气天下之至危也。利欲天下之至险也。私意之害公道。如奸臣之蠹国。客气之夺主心。如跋扈之乱国。利欲之戕义理。如淫色之倾国。
天下之好事。莫如舍己从人。天下之益道。莫如改过从善。
立得确乎不拔摇之不动之志。济以不耻下问曲循人情之意。
以舜之大知。好问于人而为知。以舜之大善。乐取诸
贯中贯外。彻始彻终。
学者须深体张子西铭之意。真知天地为父母。真知人物为同胞。思尽事天之道。思广济物之仁。方是不忘性分。不弃职分。
不以吾目视正物。正物让于人之目。不以吾耳听正声。正声让于人之耳。不以吾口出正言。正言让于人之口。不以吾足行正路。正路让于人之足。何其厚于人而薄于己。不亦异乎。
私意天下之至恶也。客气天下之至危也。利欲天下之至险也。私意之害公道。如奸臣之蠹国。客气之夺主心。如跋扈之乱国。利欲之戕义理。如淫色之倾国。
天下之好事。莫如舍己从人。天下之益道。莫如改过从善。
立得确乎不拔摇之不动之志。济以不耻下问曲循人情之意。
以舜之大知。好问于人而为知。以舜之大善。乐取诸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0L 页
人以为善。
居温恭谦厚之德。施正直方刚之行。存戒慎兢惧之心。立磊落光大之业。
持德以敬。如大明升上。处事以义。如水流循下。
不厌烦者能造约。不厌小者能成大。
古之为学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已。其所学者。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是已。其所以行者。诚是已。今之为学者。博学而已。无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其所学者。文辞而已。非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道也。其所以行者。伪而已。妄而已。无复所谓诚也。
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夷狄者无威仪制度之谓也。禽兽者无纲常伦理之谓也。
耳目口鼻四肢百体之具。中华夷狄同也。而中华曰人。夷狄曰禽兽。此其故寻思而得之。
我国承箕范而掌周礼。当今日之变。大而天地之阳脉将绝。远而几千百年华法圣道将坠。公而 祖宗之典型将灭。私而将兽其身。失父母之遗形。于此而不知痛迫。无人心无人道。
通古今称孔朱宋三夫子。以其有尊攘大功也。故儒
居温恭谦厚之德。施正直方刚之行。存戒慎兢惧之心。立磊落光大之业。
持德以敬。如大明升上。处事以义。如水流循下。
不厌烦者能造约。不厌小者能成大。
古之为学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已。其所学者。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是已。其所以行者。诚是已。今之为学者。博学而已。无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其所学者。文辞而已。非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道也。其所以行者。伪而已。妄而已。无复所谓诚也。
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夷狄者无威仪制度之谓也。禽兽者无纲常伦理之谓也。
耳目口鼻四肢百体之具。中华夷狄同也。而中华曰人。夷狄曰禽兽。此其故寻思而得之。
我国承箕范而掌周礼。当今日之变。大而天地之阳脉将绝。远而几千百年华法圣道将坠。公而 祖宗之典型将灭。私而将兽其身。失父母之遗形。于此而不知痛迫。无人心无人道。
通古今称孔朱宋三夫子。以其有尊攘大功也。故儒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1H 页
者事业。以是为大。
最怕流俗。流俗无耻无义。其害无比。异端尚浅矣。在今日才投俗。便之兽之路。脱出流俗。方得做人。
吾人大紧要命脉。最在义利之辨。朱子言敬直义方博文约礼四件工夫。而特于此关。谓极难过。这处打不过。四件也只是閒说。盖学者孰不曰敬直义方博文约礼上用功。便到利害上。鲜不动了。非特大利害。虽小处却或不免于此。义利之辨。最宜着眼着力。
一切舍却利一路。直从义一路。不顾左右。走走去。
修天爵义也。要人爵利也。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时已然。后世尤难无此心。无此心。方名为儒。
异乎兽为人。尽乎人为儒。
警同学(辛丑)
见人之赤子入井。有不生怵惕之心者乎。若己赤子则何以为心哉。
王者之有斯民。则己赤子也。是以有不忍之心也。有不忍之政也。
夫赤子之匍匐入井。非其罪也则宜保之也。若推而纳并则如何哉。推子纳井而曰为父母。父母之心不如是也。
最怕流俗。流俗无耻无义。其害无比。异端尚浅矣。在今日才投俗。便之兽之路。脱出流俗。方得做人。
吾人大紧要命脉。最在义利之辨。朱子言敬直义方博文约礼四件工夫。而特于此关。谓极难过。这处打不过。四件也只是閒说。盖学者孰不曰敬直义方博文约礼上用功。便到利害上。鲜不动了。非特大利害。虽小处却或不免于此。义利之辨。最宜着眼着力。
一切舍却利一路。直从义一路。不顾左右。走走去。
修天爵义也。要人爵利也。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时已然。后世尤难无此心。无此心。方名为儒。
异乎兽为人。尽乎人为儒。
警同学(辛丑)
见人之赤子入井。有不生怵惕之心者乎。若己赤子则何以为心哉。
王者之有斯民。则己赤子也。是以有不忍之心也。有不忍之政也。
夫赤子之匍匐入井。非其罪也则宜保之也。若推而纳并则如何哉。推子纳井而曰为父母。父母之心不如是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1L 页
书曰若保赤子。若保赤子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天道直而已矣。人挟其私而欲枉天则惑矣夫。
终身欺天慢天而求其福。曾谓天也受欺受慢而降其福乎。
君子敬修己之道。恭俟天之命。故不忧不怨。
尽天地万物之理。尽天下古今之道。能尽其心也。
正其心。天地万物得其正。天下古今与之正也。
夫然后明诚两尽者也。明诚两尽。谓之大人。
大人之明察于迩而无不远。大人之诚实于小而无不大。
爱其身而逃命者。不知命者也。弃其身而委命者。不知命者也。知命者。谨乎己而恭于天。
人至于无耻。天下弃之。耻无耻者鲜矣。
知耻而为者。终进者也。好胜而为者。终退者也。
天下之物。不外于我矣。故感无不至。应无不达。
感之不至。应之不达者。有障之者也。
夫学去其障而已。去其障。吾斯大乐焉。
机变而自喜者。无所不至。
明而刚。能谨独。
在我者不求之。在外者求之。必得者不求之。求之不
天道直而已矣。人挟其私而欲枉天则惑矣夫。
终身欺天慢天而求其福。曾谓天也受欺受慢而降其福乎。
君子敬修己之道。恭俟天之命。故不忧不怨。
尽天地万物之理。尽天下古今之道。能尽其心也。
正其心。天地万物得其正。天下古今与之正也。
夫然后明诚两尽者也。明诚两尽。谓之大人。
大人之明察于迩而无不远。大人之诚实于小而无不大。
爱其身而逃命者。不知命者也。弃其身而委命者。不知命者也。知命者。谨乎己而恭于天。
人至于无耻。天下弃之。耻无耻者鲜矣。
知耻而为者。终进者也。好胜而为者。终退者也。
天下之物。不外于我矣。故感无不至。应无不达。
感之不至。应之不达者。有障之者也。
夫学去其障而已。去其障。吾斯大乐焉。
机变而自喜者。无所不至。
明而刚。能谨独。
在我者不求之。在外者求之。必得者不求之。求之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2H 页
必得者求之。得之而安者不求之。得之而危者求之。虽谓之病风可也。
敬不行于吾亲而将谁行乎。人不敬吾亲。必怒之。如己不敬亲。何哉。
仲尼中庸。颜子中庸而不失者。曾孟勉中庸而及之者。伯夷柳下惠圣而未中庸者。
有君子而曰中庸吾岂敢者。有小人而言必称中庸者。
中重于正。由正而中。
正而不中者有矣。未有中而不正者也。
正而未至于中可。未正而求中不可。未正而求中。犹未立而求步。踬其足而伤其身也。
人受天地之中。中生道也。向中则活。背中则死。
事之厌于心者。必察其可为。可为居多也。事之欲于心者。必察其不可为。不可为居多也。厌欲而趋避。事失十九也。
天下事无不可为者。无一可易为者。
有天地。有此天地之理。天地生我为人。有此为人之理。理无不正。不可以不循正理而为正人。循正理而为正人。必由乎学。学要读书。古之圣人。先循正理者
敬不行于吾亲而将谁行乎。人不敬吾亲。必怒之。如己不敬亲。何哉。
仲尼中庸。颜子中庸而不失者。曾孟勉中庸而及之者。伯夷柳下惠圣而未中庸者。
有君子而曰中庸吾岂敢者。有小人而言必称中庸者。
中重于正。由正而中。
正而不中者有矣。未有中而不正者也。
正而未至于中可。未正而求中不可。未正而求中。犹未立而求步。踬其足而伤其身也。
人受天地之中。中生道也。向中则活。背中则死。
事之厌于心者。必察其可为。可为居多也。事之欲于心者。必察其不可为。不可为居多也。厌欲而趋避。事失十九也。
天下事无不可为者。无一可易为者。
有天地。有此天地之理。天地生我为人。有此为人之理。理无不正。不可以不循正理而为正人。循正理而为正人。必由乎学。学要读书。古之圣人。先循正理者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2L 页
也。言无不正。行无不正。而皆载之书也。书有理有文。即文而求理。其得于己。则为正人君子矣。遗理而求文。虽得于己。无救于为恶人小人矣。不惟无救而反助之也。夫文载理之器也。形于圣贤人之言也。其效至此何哉。如形气载性命而出于天者也。从形气则为小人而无所不至。如有读书而能文者。吾将观其人也。知天地正理者免矣。
君子而无才者有矣。未有无才而为小人者也。君子而不能文者有矣。未有不能文而为小人者也。若使小人无才不能文。则初何以欺人而为小人哉。故虽高才。才人不足恃。虽善文。文人不足畏也。
气胜者。难近而害小。谋胜者。易近而害大。气胜者。自害而已。奚暇害人哉。谋胜者。其害人也无所不及。其于人也无所不及。则于己将及而滋甚也。气胜者。善教可变也。谋胜者。虽圣人亦曰吾末如之何矣。
古之贤王。使天下之士。尊德乐义而忘人之势。古之贤士。使王公大人。尊贤重道而忘己之势。
如此然后。举其人而共天位。进其身而供天职。是以际遇成而治道盛也。
后世不然。使为士者弃德忘义而知人之势。使为君
君子而无才者有矣。未有无才而为小人者也。君子而不能文者有矣。未有不能文而为小人者也。若使小人无才不能文。则初何以欺人而为小人哉。故虽高才。才人不足恃。虽善文。文人不足畏也。
气胜者。难近而害小。谋胜者。易近而害大。气胜者。自害而已。奚暇害人哉。谋胜者。其害人也无所不及。其于人也无所不及。则于己将及而滋甚也。气胜者。善教可变也。谋胜者。虽圣人亦曰吾末如之何矣。
古之贤王。使天下之士。尊德乐义而忘人之势。古之贤士。使王公大人。尊贤重道而忘己之势。
如此然后。举其人而共天位。进其身而供天职。是以际遇成而治道盛也。
后世不然。使为士者弃德忘义而知人之势。使为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3H 页
者厌贤轻道而知己之势。知己之势所求者利而已。知人之势。所求者利而已。惟利是求而君臣无义。君臣无义以往。吾不欲言也。
故君臣有义。父子有亲。万世之常。常乃生道也。
善曰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性不可不求也。自外而反求乎内。自内而推求乎外。求之道也。
读书。书有善言善行。有恶言恶行。接人。人有善言善行。有恶言恶行。善言善行。反求乎己。言之乎行之乎。言之行之。恶言恶行。反求乎己。不言之乎不行之乎。不言之不行之。
已将有言也有行也。推求乎人。推求乎书。与彼善言善行。类乎不类乎。类则言之行之。与彼恶言恶行。类乎不类乎。类则不言之不行之。如此然后。心存善而无恶。
故善言善行。得其性者也。恶言恶行。失其性者也。故善曰性。
读圣贤书。不求其道而求其言。志已下矣。可耻之大者也。
天下可信者理也。吾不信理。天下可主者心也。吾不
故君臣有义。父子有亲。万世之常。常乃生道也。
善曰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性不可不求也。自外而反求乎内。自内而推求乎外。求之道也。
读书。书有善言善行。有恶言恶行。接人。人有善言善行。有恶言恶行。善言善行。反求乎己。言之乎行之乎。言之行之。恶言恶行。反求乎己。不言之乎不行之乎。不言之不行之。
已将有言也有行也。推求乎人。推求乎书。与彼善言善行。类乎不类乎。类则言之行之。与彼恶言恶行。类乎不类乎。类则不言之不行之。如此然后。心存善而无恶。
故善言善行。得其性者也。恶言恶行。失其性者也。故善曰性。
读圣贤书。不求其道而求其言。志已下矣。可耻之大者也。
天下可信者理也。吾不信理。天下可主者心也。吾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3L 页
主心。天下可好者善也。吾不好善。天下可恶者恶也。吾不恶恶。以吾看吾。将曰末如之何也。使人看吾。亦当如之何哉。
约而不博则固。博而不约则泛。与其泛也。宁固。固之失小。泛之害大。
爱其苗者。必除其草。爱其心者。必去其私。草不除而苗得长。无是理也。私不去而心得好。岂有其理哉。
逐盗不远而望其不来。除草不根而冀其不生。不亦误乎。
性刚者济之以和。气和者济之以刚。所以求中也。以刚济刚则戾。以和济和则流。失正已远矣。尚可以求中乎。
非中德必有长短。于己去短就长。于人弃短取长。
无恃长无护短。恃长则骄。护短则吝。恃长者必护短。护短者必恃长。其病常相因也。
有长必有短。持长补短。短者长而长益长。恃长忽短。短者夷而长为短。岂止为短。乃反为病。岂为小病。必做大病。恃有长而做大病者。世多其人也。
天之生我也。非为人而生也。吾则为己。岂宜为人也哉。
约而不博则固。博而不约则泛。与其泛也。宁固。固之失小。泛之害大。
爱其苗者。必除其草。爱其心者。必去其私。草不除而苗得长。无是理也。私不去而心得好。岂有其理哉。
逐盗不远而望其不来。除草不根而冀其不生。不亦误乎。
性刚者济之以和。气和者济之以刚。所以求中也。以刚济刚则戾。以和济和则流。失正已远矣。尚可以求中乎。
非中德必有长短。于己去短就长。于人弃短取长。
无恃长无护短。恃长则骄。护短则吝。恃长者必护短。护短者必恃长。其病常相因也。
有长必有短。持长补短。短者长而长益长。恃长忽短。短者夷而长为短。岂止为短。乃反为病。岂为小病。必做大病。恃有长而做大病者。世多其人也。
天之生我也。非为人而生也。吾则为己。岂宜为人也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4H 页
天之性我也。与物同其性也。吾当仁物。岂宜私己也哉。
内山随录(壬寅)
抑己而扬人行矣。扬己而抑人行乎哉。
君子之道。前定而时中。前定以诚。时中以敬。
诚天道也。敬人道也。
自诚敬谓之圣。自敬诚谓之贤。诚则敬矣。敬则诚矣。
理本无间断亏欠。心故无间断亏欠。心能无间断亏欠。理得无间断亏欠。
天下可畏者。好问也。天下难当者。善改过也。有二人于此。一人好问善改过。一人不好问不改过。可知各终作如何人也。
自用则穷。自利则塞。自用骄也。自利吝也。骄吝者。贼人之资斧。
阳动而阴静。阳善而阴恶。物性动于阳而静于阴。天地本然之善也。夫禽兽也动于昼者。皆好禽善兽也。动于夜者。皆凶禽恶兽也。夫人也善人君子。动于明时。恶人小人。动于昏世。可以观矣。
凌躐紧病。间断慢病。紧慢合宜。心存理得。
道不可离也。以道殉身。道不离于身也。以身殉道。身
内山随录(壬寅)
抑己而扬人行矣。扬己而抑人行乎哉。
君子之道。前定而时中。前定以诚。时中以敬。
诚天道也。敬人道也。
自诚敬谓之圣。自敬诚谓之贤。诚则敬矣。敬则诚矣。
理本无间断亏欠。心故无间断亏欠。心能无间断亏欠。理得无间断亏欠。
天下可畏者。好问也。天下难当者。善改过也。有二人于此。一人好问善改过。一人不好问不改过。可知各终作如何人也。
自用则穷。自利则塞。自用骄也。自利吝也。骄吝者。贼人之资斧。
阳动而阴静。阳善而阴恶。物性动于阳而静于阴。天地本然之善也。夫禽兽也动于昼者。皆好禽善兽也。动于夜者。皆凶禽恶兽也。夫人也善人君子。动于明时。恶人小人。动于昏世。可以观矣。
凌躐紧病。间断慢病。紧慢合宜。心存理得。
道不可离也。以道殉身。道不离于身也。以身殉道。身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4L 页
不离于道也。以道殉人。身与道离也。
尧舜之知。当务之急。后世之知。舍其当务而急其不当务也。尧舜之仁。急亲贤之为务。后世之仁。舍其当亲而急其不当亲也。
天地之化。不得不达也。帝王之治兴焉。帝王之治。不能不休也。圣贤之书作焉。夫治兴于乐也。夫书作于忧也。兴于乐而惧存焉。治之情也。作于忧而乐存焉。书之情也。
读书。知圣贤不得已之心。应事。体天地不容已之情。
天下有一实理而已。学实理曰圣学。圣学异端无他。实与虚之分也。实故寻有所至。求有所得。行有所达。虚故无所至。无所得。无所达。而徒惑人乱人也。人之受惑乱者。虽或因高明。实则迷暗也。弃实投虚。暗孰甚焉。
人之常谈曰易地思之。此言甚好也。物我相处。能易地思之。事无不平。
天下事理。一言蔽之。曰存心循理。
人之患。在自恃好胜。
无喜事无厌事。事至斯应矣。
知耻与好胜。似近而实相反。知耻理所发。好胜气所
尧舜之知。当务之急。后世之知。舍其当务而急其不当务也。尧舜之仁。急亲贤之为务。后世之仁。舍其当亲而急其不当亲也。
天地之化。不得不达也。帝王之治兴焉。帝王之治。不能不休也。圣贤之书作焉。夫治兴于乐也。夫书作于忧也。兴于乐而惧存焉。治之情也。作于忧而乐存焉。书之情也。
读书。知圣贤不得已之心。应事。体天地不容已之情。
天下有一实理而已。学实理曰圣学。圣学异端无他。实与虚之分也。实故寻有所至。求有所得。行有所达。虚故无所至。无所得。无所达。而徒惑人乱人也。人之受惑乱者。虽或因高明。实则迷暗也。弃实投虚。暗孰甚焉。
人之常谈曰易地思之。此言甚好也。物我相处。能易地思之。事无不平。
天下事理。一言蔽之。曰存心循理。
人之患。在自恃好胜。
无喜事无厌事。事至斯应矣。
知耻与好胜。似近而实相反。知耻理所发。好胜气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5H 页
使。知耻自能有勇。好胜解不有㥘。知耻者终进者也。好胜者终退者也。
知性善志可定。体道实身可立。
谈理。不可惹人玄妙虚空处说。理却有实。又不可转就神灵作为处说。理本无为。
心虚性实。心灵性真。
由义俟命。如斯而已矣。由义俟命。吾无事也。
动而静势也。静而动心也。
可欲之谓善。君子好善也。无以尚之。小人虽至恶。人曰尔善也。喜之。人曰尔恶也。怒之。善之为可欲者然也。君子无欲其所不欲。得其可欲。小人欲其所不欲。失其可欲。
不贰过诚意也。不迁怒正心也。
不迁怒。怒特为甚耳。七情皆有迁。不迁亦难。
不迁怒。存养到熟时得。不贰过。省察到密时能。要皆明诚之致。
孔子自言好学。于颜子方许好学。好学若是难。
孔颜惟有此乐在。
梦中得言(甲辰四月慈山路中)
看来两落。谓之理落可也。谓之气落可也。
[缺题]
道理天下公共之物。谁可以不讲求。然道体许大而微妙。许大则见难尽。微妙则见易差。惟圣贤尽见而无差。然文王望道而未之见。颜子有若无实若虚。故道积而成德。下代学者。见必易差。辄自是。设或无差。必不免小。辄自大。夫讲求道理。将以益吾德。适足以害吾德。虽有讲求所得。所谓得不补失也。余方惧所见之既小而又差也。奚暇为自是自大哉。愿与诸贤一番粗有讲求。固知是小依旧小。欲使小者免夫甚差也。诸贤相与为力于此事哉。(甲辰季夏。书兴道书社。)
纳凉私议疑目讲辨
奇芦沙纳凉私议。分也者理一中细条理。理分不容有层节。分非谓理之对。分殊二者。乃对一者。○田愚疑目。此语骤看则无可疑者。但芦沙答奇景道书。论遍全云在天元无此分。则人物何处得来而有此偏全。然则此言分者细条理。将为入物所得偏本然全本然之源。愚意偏之与分。元非一串。分如一身中耳目手足。偏如一耳独聪。半身偏遂也。分是一中本有之理。偏是气上对全之性。恐难做一样说也。
知性善志可定。体道实身可立。
谈理。不可惹人玄妙虚空处说。理却有实。又不可转就神灵作为处说。理本无为。
心虚性实。心灵性真。
由义俟命。如斯而已矣。由义俟命。吾无事也。
动而静势也。静而动心也。
可欲之谓善。君子好善也。无以尚之。小人虽至恶。人曰尔善也。喜之。人曰尔恶也。怒之。善之为可欲者然也。君子无欲其所不欲。得其可欲。小人欲其所不欲。失其可欲。
不贰过诚意也。不迁怒正心也。
不迁怒。怒特为甚耳。七情皆有迁。不迁亦难。
不迁怒。存养到熟时得。不贰过。省察到密时能。要皆明诚之致。
孔子自言好学。于颜子方许好学。好学若是难。
孔颜惟有此乐在。
梦中得言(甲辰四月慈山路中)
看来两落。谓之理落可也。谓之气落可也。
[缺题]
道理天下公共之物。谁可以不讲求。然道体许大而微妙。许大则见难尽。微妙则见易差。惟圣贤尽见而无差。然文王望道而未之见。颜子有若无实若虚。故道积而成德。下代学者。见必易差。辄自是。设或无差。必不免小。辄自大。夫讲求道理。将以益吾德。适足以害吾德。虽有讲求所得。所谓得不补失也。余方惧所见之既小而又差也。奚暇为自是自大哉。愿与诸贤一番粗有讲求。固知是小依旧小。欲使小者免夫甚差也。诸贤相与为力于此事哉。(甲辰季夏。书兴道书社。)
纳凉私议疑目讲辨
奇芦沙纳凉私议。分也者理一中细条理。理分不容有层节。分非谓理之对。分殊二者。乃对一者。○田愚疑目。此语骤看则无可疑者。但芦沙答奇景道书。论遍全云在天元无此分。则人物何处得来而有此偏全。然则此言分者细条理。将为入物所得偏本然全本然之源。愚意偏之与分。元非一串。分如一身中耳目手足。偏如一耳独聪。半身偏遂也。分是一中本有之理。偏是气上对全之性。恐难做一样说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6H 页
讲辨。横渠先生曰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不可曰人物性之有偏全。不由于气质矣。然天之生物也。毕竟有所谓物与无妄。各正性命者。则人与万物。各一其性矣。各一其性者。为各有攸当。本分之性矣。于是人与万物各一之万般性。将以数字形言其异同。曷以称焉。称以多寡可乎。大小可乎。还须是因气质所由之偏全而言之固无妨矣。是之言偏全。非复气质所由之谓。乃是人物各正一性。木分攸当之谓也。于此偏全者。禁说本然。则是物永无本然之性也。永无本然云尔。则朱子曰万物各具一太极而性无不在者。何谓也。且人物之所以为偏全者。非人物自性如此。必本于太极之冲漠无朕万象森具者。则芦沙所言在天元无此分。则人物何处得来而有此偏全者。有何不可。而乃驳之耶。其曰分是一中本有之理。偏是气上对全之性。既知分之为一中本有。则分非谓含人物万殊之理乎。何以性于人物者为非分。为非本然乎。偏固气上对全之谓。而芦沙就各正性命之为本然者。统举偏全为分。其单举其偏对分而驳之何也。至以偏者为一耳独聪半身偏遂。如是则万物皆病偏而为可弃矣。万物性偏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6L 页
中。各具全体。各有至足。岂有所谓偏病而为可弃哉。是亦见其未当矣。若芦沙以偏全为在天之分。全不责之于气质则亦过矣。自天命观之。固已涵人物之理。所以为分者。散之为人物。而自人物观之。同得全体之天命。而性之以偏全者。亦未尝不由于形气之各不同也。盖偏全专归之理分。则各性欠隔断。虽曰不隔断。强而已矣。专归之气异。则天命欠儱侗。虽曰不儱侗。强而已矣。
朱子曰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眹之目。夫象数未形则未破之一矣。而其理已具则非分之已涵乎。形器已具则既定之分矣。而其理无眹则非一之自在乎。○未审芦沙以其理已具。为人物所禀偏全之源乎。窃意此句指意。恐是父子君臣未生之前。慈孝礼忠之理已具。事物微细未有之先。事物微细之理已具云尔。非谓圣人未生之前。已有理一中分殊之全理。贤人众人未生之前。已有几分未全之理。下愚大憝未生之前。已有十分不移十分乖戾之理。鸟兽枯槁未生之前。已有偏塞之理。而各为万众所得之源也。然则似与芦沙所谓在天原无此分。则
朱子曰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眹之目。夫象数未形则未破之一矣。而其理已具则非分之已涵乎。形器已具则既定之分矣。而其理无眹则非一之自在乎。○未审芦沙以其理已具。为人物所禀偏全之源乎。窃意此句指意。恐是父子君臣未生之前。慈孝礼忠之理已具。事物微细未有之先。事物微细之理已具云尔。非谓圣人未生之前。已有理一中分殊之全理。贤人众人未生之前。已有几分未全之理。下愚大憝未生之前。已有十分不移十分乖戾之理。鸟兽枯槁未生之前。已有偏塞之理。而各为万众所得之源也。然则似与芦沙所谓在天原无此分。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7H 页
人物何处得来而有此偏全云者。判然殊别矣。
太极者。阴阳五行男女万物之理。其不为具人物之理。只其君臣父子慈孝礼忠之理。事物微细之理。不知为何说。若圣贤众人全不全。下愚大憝不移乖戾。是已生后气禀不能齐者。朱子所谓偏正之中。又自有清浊昏明之异是也。是初岂可论于太极理一中分殊者耶。至于鸟兽草木其所以为鸟兽草木之理。岂不在于太极已具之中。若言鸟兽草木已生后未尽遂性者。非具于太极矣。且芦沙何尝以此为在天之元有此分。而驳之如是耶。芦沙此言。以予观之。无一字欠阙矣。
性同者。吾不目不然。而以偏全之性为非本然。则是分外有理也。遂立同而废异。则性为有体无用之物矣。○洛家若指性中发出来底忠孝仁让。而曰此分之殊。非本然之性也。则分外有理而性为无用之物矣。但为万众之性。其体本全。而自学知以下。至于翔走枯槁之发见。各随所禀之气而自为一性。由未达一间。至一点子明。由相近。至绝不同。由天纵之圣。至下愚不移。其品有万不齐。是安可皆谓本然之性乎。
太极者。阴阳五行男女万物之理。其不为具人物之理。只其君臣父子慈孝礼忠之理。事物微细之理。不知为何说。若圣贤众人全不全。下愚大憝不移乖戾。是已生后气禀不能齐者。朱子所谓偏正之中。又自有清浊昏明之异是也。是初岂可论于太极理一中分殊者耶。至于鸟兽草木其所以为鸟兽草木之理。岂不在于太极已具之中。若言鸟兽草木已生后未尽遂性者。非具于太极矣。且芦沙何尝以此为在天之元有此分。而驳之如是耶。芦沙此言。以予观之。无一字欠阙矣。
性同者。吾不目不然。而以偏全之性为非本然。则是分外有理也。遂立同而废异。则性为有体无用之物矣。○洛家若指性中发出来底忠孝仁让。而曰此分之殊。非本然之性也。则分外有理而性为无用之物矣。但为万众之性。其体本全。而自学知以下。至于翔走枯槁之发见。各随所禀之气而自为一性。由未达一间。至一点子明。由相近。至绝不同。由天纵之圣。至下愚不移。其品有万不齐。是安可皆谓本然之性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7L 页
朱子曰。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一太极则是性同也。各一其性则性各为本然也。一太极则是理一也。各一其性则是分殊也。以各一其性为非本然。则是分外有理也。只知一太极之为人物所同。而不知各一其性之为所异。则是立同废异。性为有体无用之物。芦沙之言。似出于此。其只就人性说。已非芦沙意。而自学知以下云云。空然惹起无理之谈矣。
天下之性。不全则偏。固未有不全又不偏之性也。偏全皆非本然。则天下无一物能性其本然之性者。而本然之性。永为悬空之虚位。即将安用彼性矣。所贵乎正通者。以其得本然之全也。若与偏塞者均之为非其本然。则何正通之足贵乎。盖以无分为一。其弊必至于此。其以各正之性。为落分殊犯形器。不足以为一原。与甲边之议。恐无异同。○问气质不同。则天命之性。有偏全否。朱子曰非有偏全。此洛家之所本也。今若讥之曰天命之性。既无偏。又无全。则不过为虚位云尔。则岂得为尽人之言者耶。此不待多辨而明矣。所贵乎正通者。以其得本然之全然。则偏塞者其所得。只是本然之偏矣。无乃与天命之性非有偏全者。相盭矣乎。若
天下之性。不全则偏。固未有不全又不偏之性也。偏全皆非本然。则天下无一物能性其本然之性者。而本然之性。永为悬空之虚位。即将安用彼性矣。所贵乎正通者。以其得本然之全也。若与偏塞者均之为非其本然。则何正通之足贵乎。盖以无分为一。其弊必至于此。其以各正之性。为落分殊犯形器。不足以为一原。与甲边之议。恐无异同。○问气质不同。则天命之性。有偏全否。朱子曰非有偏全。此洛家之所本也。今若讥之曰天命之性。既无偏。又无全。则不过为虚位云尔。则岂得为尽人之言者耶。此不待多辨而明矣。所贵乎正通者。以其得本然之全然。则偏塞者其所得。只是本然之偏矣。无乃与天命之性非有偏全者。相盭矣乎。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8H 页
改之曰所贵乎正通者。以其能全本然之性。则似无可疑矣。
理与气合而在于万物曰性。人物性其说有二端。一主天命说。一主气质说。主天命说者。如孔子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是其各正保合。有万其类者。实天命之分殊而为各本然之性。其各性本然之中。物偏而人全。故朱子太极图说解。既言万物各具一太极而性无不在。又言人之所禀。不失其性之全。于是称之曰人物性偏全。主气质说者。如张子所谓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为人物之别。是其通蔽开塞。有万不齐者。虽同禀天命之全体。而各因气质为性。偏全不一。故朱子大学或问。曰物梏于形气之偏塞。无以充本体之全。人得气之正且通者。其性最贵。万理咸备。若其下言智愚贤不肖之全不全。却就人说偏正中清浊昏明之异。初非关于人物之性。于是亦称之曰人物性偏全。二说各有攸当。乃各主一说。互相牴牾。其亦异哉。芦沙主偏全本然之说。而乃曰所贵乎正通者。以其得本然之全。若与偏塞者均之为非本然。何正通之足贵乎。虽因人为言。亦不免自说中矛盾之病矣。若田氏以朱子答人气质
理与气合而在于万物曰性。人物性其说有二端。一主天命说。一主气质说。主天命说者。如孔子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是其各正保合。有万其类者。实天命之分殊而为各本然之性。其各性本然之中。物偏而人全。故朱子太极图说解。既言万物各具一太极而性无不在。又言人之所禀。不失其性之全。于是称之曰人物性偏全。主气质说者。如张子所谓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为人物之别。是其通蔽开塞。有万不齐者。虽同禀天命之全体。而各因气质为性。偏全不一。故朱子大学或问。曰物梏于形气之偏塞。无以充本体之全。人得气之正且通者。其性最贵。万理咸备。若其下言智愚贤不肖之全不全。却就人说偏正中清浊昏明之异。初非关于人物之性。于是亦称之曰人物性偏全。二说各有攸当。乃各主一说。互相牴牾。其亦异哉。芦沙主偏全本然之说。而乃曰所贵乎正通者。以其得本然之全。若与偏塞者均之为非本然。何正通之足贵乎。虽因人为言。亦不免自说中矛盾之病矣。若田氏以朱子答人气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8L 页
昏浊不同。天命之性有偏全之问。曰非有偏全者。为洛家之所本。是岂成说。此问答是主气昏浊而说人物蔽塞。天命之性。是于因气质正通偏塞。为人物之偏全者。又落下一层矣。主是言而为性因气异。非本然之说。则率性之道。各循自然者。为气质不好之性道。其可乎。且芦沙言天下之性不全则偏。田氏改为天命之性而驳之又何耶。
偏全指善一边。如孔隙虽有大小而月光自若。盘盂虽有方圆而水性无恙。岂不是本然。○信斯言也。蜂虎果然之仁义。尧舜周孔之仁义。毫无殊别矣。然则朱子何以言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乎。
月光自若。水性无恙。固有如田氏之所驳者。然朱子曰隙中之日。隙之长短大小。自是不同。然却只是此日。此日之在长短大小隙中。其光岂有不同。然只看本意如何。岂以譬喻当不当为哉。若以蜂虎仁义。周孔仁义之殊别。欠破偏全之为本然。则如天地亦不能无偏。乾有元亨利贞而也自健。坤有元亨利贞而也自顺。固可以健顺为非本然乎。以男女言之。男有仁义礼智而也自刚。女有仁义礼智而也自柔。固不
偏全指善一边。如孔隙虽有大小而月光自若。盘盂虽有方圆而水性无恙。岂不是本然。○信斯言也。蜂虎果然之仁义。尧舜周孔之仁义。毫无殊别矣。然则朱子何以言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乎。
月光自若。水性无恙。固有如田氏之所驳者。然朱子曰隙中之日。隙之长短大小。自是不同。然却只是此日。此日之在长短大小隙中。其光岂有不同。然只看本意如何。岂以譬喻当不当为哉。若以蜂虎仁义。周孔仁义之殊别。欠破偏全之为本然。则如天地亦不能无偏。乾有元亨利贞而也自健。坤有元亨利贞而也自顺。固可以健顺为非本然乎。以男女言之。男有仁义礼智而也自刚。女有仁义礼智而也自柔。固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9H 页
可以刚柔为非本然也。天地男女既言本然。则其在人物之偏全。独不以为本然乎。愚以为偏全出于芦沙之理一分殊。固当为本然。出于气质所禀。亦当为本然。朱子曰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太极全体。无不各具。岂可以各一其性者。为非本然乎。
气质是兼善恶。如和泥之水稠清百层。隔窗之月明暗多般。以偏全为气质。岂不低陷了偏全。○尧舜孔子之全。固当为本然。至于夷惠之偏于清和。颜闵之具体而微。游夏之仅有一体。则岂非由于气质乎。(此类不可谓兼善恶也。)人犹如此。况于微物乎。今不欲以偏全为气质。恐终可疑。
人物性之偏全。尧舜夷惠之偏全。岂可相浑。人物偏全不可无者也。当以本然言。人上偏全不当有者也。自以气质言。只就人言之。全是本然。故尧舜之全。性本然者也。其馀未全者。由气质而失本然者也。虽由气质失本然。而本然之全自在也。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必学尧舜也。
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者焉。人物偏全之性。君子亦有不性焉者乎。○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者焉。
气质是兼善恶。如和泥之水稠清百层。隔窗之月明暗多般。以偏全为气质。岂不低陷了偏全。○尧舜孔子之全。固当为本然。至于夷惠之偏于清和。颜闵之具体而微。游夏之仅有一体。则岂非由于气质乎。(此类不可谓兼善恶也。)人犹如此。况于微物乎。今不欲以偏全为气质。恐终可疑。
人物性之偏全。尧舜夷惠之偏全。岂可相浑。人物偏全不可无者也。当以本然言。人上偏全不当有者也。自以气质言。只就人言之。全是本然。故尧舜之全。性本然者也。其馀未全者。由气质而失本然者也。虽由气质失本然。而本然之全自在也。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必学尧舜也。
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者焉。人物偏全之性。君子亦有不性焉者乎。○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者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09L 页
本横渠先生语。先生又尝言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知愚之别。今以上一段为偏全而属于本然之性。下一段为气质而降为不性之科。恐文义事理。俱难如芦沙之言。问气质不同。则天命之性。有偏全否。朱子曰非有偏全。偏全之性。岂非朱子之所不性者乎。
人物性偏全云者。固有本然气质两说。说各有据。然毕竟本然说为着题矣。若气质说。气质内不得不并言人之知愚贤不肖。物之枯槁偏塞。是人不可得全字名目。物亦病于偏。乌得称人全物偏而以为性哉。是其于率性之道。有推不去者矣。若本然说。则朱子所言一物与一无妄者是已。而同与无妄中。万物各为天地之所子。惟人万物之灵。自有偏全之殊科。人曰全物曰偏。而称其性者当为本然。而其于率性之道。有推去者矣。故泛言人物之性。说本然说气质。固各有攸当。若偏全字。分属人物。而曰人物性者说以本然。为得着题矣。横渠言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焉者。是只就人上说而欲其善反天地之性也。非并及于物而为不性焉。物可以善反之。复天地之性而遂
人物性偏全云者。固有本然气质两说。说各有据。然毕竟本然说为着题矣。若气质说。气质内不得不并言人之知愚贤不肖。物之枯槁偏塞。是人不可得全字名目。物亦病于偏。乌得称人全物偏而以为性哉。是其于率性之道。有推不去者矣。若本然说。则朱子所言一物与一无妄者是已。而同与无妄中。万物各为天地之所子。惟人万物之灵。自有偏全之殊科。人曰全物曰偏。而称其性者当为本然。而其于率性之道。有推去者矣。故泛言人物之性。说本然说气质。固各有攸当。若偏全字。分属人物。而曰人物性者说以本然。为得着题矣。横渠言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焉者。是只就人上说而欲其善反天地之性也。非并及于物而为不性焉。物可以善反之。复天地之性而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0H 页
与人同乎。若于物论不性焉。则飞走潜跃。得其本分性者。君子当性之。其不善飞不善走。不善潜不善跃个中。为有气质之性者。君子当不性之。及其育万物也。善反其不性之性。以复于本分之性而已。所谓君子尽己之性。以尽物之性者是也。推此以见。则芦沙田氏得失。有可判断矣。
理既云万事本领。气是甚样物事。乃独你一我殊背驰去。近世诸先生析开理分。大抵皆你一我殊之论。其蔽也气无听命于理。理反取裁于气。天命之性。徒为虚语耳。○理一分殊。固是理中事。然分殊。先贤直就气异处说者极多。今且以隙日譬之。隙之长短大小。自是不同。然却只是此日。(见语类)只是此日理一也。隙自不同分殊也。(朱子答余方叔书。历举人兽草木枯槁。而曰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此亦以理气区属于理一分殊。此类甚多。不可枚引。)此与前一义。可并行而不相碍也。至若天命之性。虽十分大全十分至善。无奈所赋形气有异。莫能遂其本然。虽其性体气用。亦是理弱而气强。故不能无弊也。若以分殊专归之理。则理果号令乎气。气果随顺于理。而更无不治之国。更无为恶之人也乎。恐难如此之语。
理既云万事本领。气是甚样物事。乃独你一我殊背驰去。近世诸先生析开理分。大抵皆你一我殊之论。其蔽也气无听命于理。理反取裁于气。天命之性。徒为虚语耳。○理一分殊。固是理中事。然分殊。先贤直就气异处说者极多。今且以隙日譬之。隙之长短大小。自是不同。然却只是此日。(见语类)只是此日理一也。隙自不同分殊也。(朱子答余方叔书。历举人兽草木枯槁。而曰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此亦以理气区属于理一分殊。此类甚多。不可枚引。)此与前一义。可并行而不相碍也。至若天命之性。虽十分大全十分至善。无奈所赋形气有异。莫能遂其本然。虽其性体气用。亦是理弱而气强。故不能无弊也。若以分殊专归之理。则理果号令乎气。气果随顺于理。而更无不治之国。更无为恶之人也乎。恐难如此之语。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0L 页
理一之谓天命。分殊之谓物性。根于理一而分为分殊。是曰本然。得乎理一而同为分殊。是曰气质。两说不可偏废则明矣。然是从物之禀性而言也。若主天命之性言之。其以阴阳五行化生也。固已有分定于万物者矣。及其气各成形。赋之以理者。固各为攸当之性。而因为各循自然之道矣。是其自本至末。岂有不以本然言者哉。若曰天命之性。虽十分大全。而形气有异。莫能遂其本然云尔。则是其性也者。病于形气。恶足为性。又曷以为各率之道哉。虽十分至善。理弱气强。不能无弊云尔。则又安可因有弊而遂言性之非本然乎。理主乎气。气听命于理。人善而国治。理之常也。理不命气。气不循理。人为恶而国不治。气之变也。可以变而废其常乎。是犹见人为恶而谓性非本善也。
五常人物同异。竟恶乎定。曰定于先觉之言。朱子之论此固多矣。其见于四子注说者。则手笔称停。非记录书疏之比。其言人物五常。凡有三处。曰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者。大学或问也。人物之生。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者。中庸章句也。此皆不区分人物。
五常人物同异。竟恶乎定。曰定于先觉之言。朱子之论此固多矣。其见于四子注说者。则手笔称停。非记录书疏之比。其言人物五常。凡有三处。曰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者。大学或问也。人物之生。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者。中庸章句也。此皆不区分人物。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1H 页
一例说去。粗通文理者。初不难辨。且得以为性。得以为德之云。皆属成性以下。而非继善以上事。则朱子之意。明以人物之性。为同五性矣。独于孟子生之谓性章集注。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粹然者。岂物之所得以全哉。(粹然者本作禀。以本作而。)此为区分人物处。(愚按此注亦不专于区分人物。何以言之。上文既言性形而上者。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是性何性。即所谓仁义礼智之性也。是亦与章句或问之说同矣。如以物岂得全。为区分人物之断案。则章句下文。岂不曰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或问下文。岂不曰彼浅而为物者。梏于形气而无以充其全矣乎。此二条又皆与孟注之云。无些子异意。愚窃谓三处俱是同体异用之说也。○讲辨。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如何看作区别人物。性道虽同云者。是为人与人同。物与物同欤。抑为人物同性道欤。为人物同性道。则各得之性。犹强曰同。各循之道。岂直曰同。气禀之异。以人物言之。则直无不异。岂可曰或异。且其差岂止过不及之间而已哉。)然而只曰物岂得全。不言物莫得与。则此亦人物同五常之说也。(云云)朱子之为此说。岂喜为刱新之论。以同人道于庶类哉。盖此理之外。更无他理。是直以从上圣贤四破人性的字。一万物而贯之。不为嫌也。(愚按以上所论。无不与洛家同。)虽然一而无分。非吾所谓一也。故庸学或问。即言鸟兽草木之生。仅得形气之偏。而不能有以通贯乎全体。彼贱而为物者。梏于形气之偏塞。而无以充其本体之全。此言人物之性。虽同此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1L 页
理。而理中之分限不能无也。气所以乘哉此理。故虽不离形气而言。分而一之。未尝无分于此因可见矣。合此上下之文义而观之。其与生之谓性集注。亦非有异义也。后人各占一半。就生轩轾。岂朱子之所预料哉。是知物我均五常者。理之一也。五常偏全者。一中之分也。盖自统体一极。理分圆融而无间。故其成性于万物者乂如此。是故先觉论性。有言理同理不同者。非相戾也。共公以论其妙则挑出而言之。真的以指其体则即气而明之。挑出则理本一。故理一为主而万殊涵于其中。(以偏而不全者为万殊。殊不可晓也。○讲辨。人物性名其各殊之形。则不得不曰偏全。既曰偏全。则偏全不为万殊而何。且芦沙以偏全为万殊。其目以偏而不全者为万殊。何故也。)即气则气已分。故殊为主而理一存乎其间。自是话有两般。何曾性有多层。诸家缘理分一体处。未甚着眼。说异则欲独擅五常。说同则乃低视偏全。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岂不信哉。○庸学或问。若单言微物而不并举众人。则犹或可如芦沙之言矣。今其文明明言智愚贤否禀气之异。而曰于其所谓性者。有所昏杂而无以全其所受之正。又曰其所谓明德者。已不能无蔽而失其全矣。此与微物之不能通无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2H 页
以充者。语意一致。类例无二。而以不能通无以充。归之本然之性。无以全失其全。归之气质之性。则无亦有失其平之嫌乎。又有人质于芦沙曰圣凡均德性者理之一也。德性有偏全者一之分也。则将应之曰然乎否乎。
大学或问,中庸章句或问,孟子生之谓性章集注所指。各有不同。大学或问大指。其于德性。只主气质为说。盖明明德。将言明之之故。所以说其智愚贤否之全不全。将言明德之人所独得。所以言人物同禀健顺五常之性。而物因形气偏塞。无以充本体之全。人因气之正通而其性最贵。是其全文语意。只是以人对物。主气质而说本体之全不全而已。初非为人物性名目说也。然姑就为人为物处。论其所以为性。则不得不曰人全物偏而为各一之性。夫同禀五常。有此偏全。固是气质。而因气质而各一其性。则性全性偏。为各有攸当。本然之性也。中庸章句或问大指。是本天命之性万物一原处说。将来既言理同。则不得不并言气异耳。盖依元文三句统人物而言。因命而有性。因性而有道。因道而有教。自始至终。其主意只说天理之本然而已。初不为说人物性之偏全同异
大学或问,中庸章句或问,孟子生之谓性章集注所指。各有不同。大学或问大指。其于德性。只主气质为说。盖明明德。将言明之之故。所以说其智愚贤否之全不全。将言明德之人所独得。所以言人物同禀健顺五常之性。而物因形气偏塞。无以充本体之全。人因气之正通而其性最贵。是其全文语意。只是以人对物。主气质而说本体之全不全而已。初非为人物性名目说也。然姑就为人为物处。论其所以为性。则不得不曰人全物偏而为各一之性。夫同禀五常。有此偏全。固是气质。而因气质而各一其性。则性全性偏。为各有攸当。本然之性也。中庸章句或问大指。是本天命之性万物一原处说。将来既言理同。则不得不并言气异耳。盖依元文三句统人物而言。因命而有性。因性而有道。因道而有教。自始至终。其主意只说天理之本然而已。初不为说人物性之偏全同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2L 页
也。特其命性道教之间。人物有分。不得不言各得各循品节耳。其言各言品节者。以其性禀于气而气之有异也。所以说气以成形。理亦赋焉。鸟兽草木之性。仅得其形气之偏而不能贯通全体。气禀或异。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所谓性者有所昏杂而无以全其所受之正也。由是而言人物性之有偏全。自可以气质看也。然气以成形处。形必不同而有偏全。所赋之理。亦必不同而有偏全也。且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者。其曰各得则自有不同于其间。而不同者偏全也。然此释天命之性。虽曰有偏全而不须说。只说所赋所得。同此五常而已。至率性之道处。不得不露出其偏全而言。人之性无一理之不具。物不能通贯全体。(不能通贯。物之限于形气而成偏。与失其全体意迥不同。)是则偏全自如为本然也。若非本然。则循其性者。何以谓各有自然之理。又何以言可见天命之本然云乎哉。若其气禀或异。无以全所受之正云者。所以言修道之故。而乃为气质之性也。物之不能通。贤智愚不肖之无以全。各系率性修道。则初不当相浑也。孟注大指。是说人物异体。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处。绝不同者是理。则理说本然而已。盖告子曰生之谓性。是以气言性。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3H 页
孟子乃以理言性而遂说犬牛人之性。朱子解之。则曰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粹然者。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是亦不以气言性。乃以理言性矣。夫同得五常之性而为犬牛人之分。则其为性固若气质。然既成异体。气反相同而理有全不全之绝不同。其理之全而为人性者。不得不曰本然。则其理之偏而为物性者。亦不得不曰本然也。盖庸学章句或问。强觅人物性偏全名目。此孟注正说得人物偏全名目。惟其说得人物偏全。无所为智愚贤否之说也。推此以见。则田氏固有失。而芦沙恐亦未为尽见也。
曰本体而云无以充本体。为性分耶。至无以充三字。始为性分耶。全体而云不能通贯全体。为性分耶。至不能通贯四字。始为性分耶。曰本体全体。性分中理一处。无以充不能通贯者。即性分中分殊处也。两项事理。有则俱有。今必欲二而论之谬矣。○无以充不能通贯。分明是形气偏塞之病。今必以为性之分殊。使人听莹。且以大学论之。天降生民。莫不与性。性分中理一处。气禀不齐。不能皆全。性分中分殊处。如此说亦得否。请观者为一转语。
曰本体而云无以充本体。为性分耶。至无以充三字。始为性分耶。全体而云不能通贯全体。为性分耶。至不能通贯四字。始为性分耶。曰本体全体。性分中理一处。无以充不能通贯者。即性分中分殊处也。两项事理。有则俱有。今必欲二而论之谬矣。○无以充不能通贯。分明是形气偏塞之病。今必以为性之分殊。使人听莹。且以大学论之。天降生民。莫不与性。性分中理一处。气禀不齐。不能皆全。性分中分殊处。如此说亦得否。请观者为一转语。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3L 页
譬之。人之百体同得五行为体。而心体有以充五行全体。又能通贯。耳也目也无以充。不能通贯。同得之五行全体。是理一处。其无以充不能通。止于分限而为偏者。是分殊处固可成说也。若曰耳目莫不聪明。是理一处。其有壅而听不齐。有蔽而视不齐。是分殊处。其可成说乎。比而同之。果何如。
以理言之则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之殊此一节。所谓挑出以言其妙。理一为主者也。以气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此一节。所谓即气以指其实。分殊为主者也。○上一节。言一性之中。含具万理。一性理一也。万理分殊也。人物同此一原也。(虽万言分殊。不害具无人物贵贱之殊。据此可见分偏之不可以相准。此一着最可领悟。)下一节。却只专言气禀事。盖此二十字。无一点一画可指理之实处。而芦沙之言如此可疑。
一原底一性之中含具万理者。非具万物分殊之理。别有所具之万理而人物同原之欤。若非万物所殊之根于一性。乌得名一原。非一性所具之分为万物。乌得名万殊。吾以为太极中含具者。是万物之理。人性中含具者。是万事之理。每见田氏论分殊。只属于
以理言之则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之殊此一节。所谓挑出以言其妙。理一为主者也。以气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此一节。所谓即气以指其实。分殊为主者也。○上一节。言一性之中。含具万理。一性理一也。万理分殊也。人物同此一原也。(虽万言分殊。不害具无人物贵贱之殊。据此可见分偏之不可以相准。此一着最可领悟。)下一节。却只专言气禀事。盖此二十字。无一点一画可指理之实处。而芦沙之言如此可疑。
一原底一性之中含具万理者。非具万物分殊之理。别有所具之万理而人物同原之欤。若非万物所殊之根于一性。乌得名一原。非一性所具之分为万物。乌得名万殊。吾以为太极中含具者。是万物之理。人性中含具者。是万事之理。每见田氏论分殊。只属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4H 页
一原太极内。不属于万物之各殊为性者。而太极分殊曰元亨利贞。如此则四殊而已。乌可曰万殊。且元亨利贞。非终为万物各正之性者耶。下一节却只是专言气禀事云云。固是言气禀事。又向吾所谓只主气质说。然既因气禀。为人为物。则岂亦无异体。绝不司之理。为可指之实耶。朱子曰万物之生。同一太极。而谓其各具则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凌夺。安得不曰各具一理。此一原万殊之义也。
诸家言人物之性。一是皆以理为无分之物。分为因气而有。限理一于离形气之地。局分殊于堕形气之后。于是理自理分自分。而性命横决矣。○若使洛家谓太极而无元亨利贞。性而无仁义礼智。则当曰理为无分之物矣。若谓元亨利贞。因气而始有。仁义礼智。待气而始生。则当曰分为因气而有矣。今既不然。则安有理自理分自分之患乎。
芦沙以人物性论理分而有所云云。何移说元亨利贞仁义礼智。有所云云耶。
今有一块铜铁。可以为盘盂。可以为刀剑。是分殊之涵于一。所谓粲然者。非东边可为盘盂。西边可为刀剑则浑然。及其入盘盂炉而为盘盂。入刀剑
诸家言人物之性。一是皆以理为无分之物。分为因气而有。限理一于离形气之地。局分殊于堕形气之后。于是理自理分自分。而性命横决矣。○若使洛家谓太极而无元亨利贞。性而无仁义礼智。则当曰理为无分之物矣。若谓元亨利贞。因气而始有。仁义礼智。待气而始生。则当曰分为因气而有矣。今既不然。则安有理自理分自分之患乎。
芦沙以人物性论理分而有所云云。何移说元亨利贞仁义礼智。有所云云耶。
今有一块铜铁。可以为盘盂。可以为刀剑。是分殊之涵于一。所谓粲然者。非东边可为盘盂。西边可为刀剑则浑然。及其入盘盂炉而为盘盂。入刀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4L 页
炉而为刀剑。各得其本分之一。○假如有人言入轻清炉而为天。入重浊炉而为地。入清粹炉而为上智。入浊驳炉而为下愚。入阳刚炉而为男。入阴柔炉而为女。是各得其本分之一云尔。则将如何辨破。
铜铁可以为盘盂。可以为刀剑。是所谓冲漠无眹。万象森具。入盘盂炉而为盘盂。入刀剑炉而为刀剑。是所谓随其气质。各一其性。岂别有欠破者耶。入轻清炉而为天。入重浊炉而为地。何异于逐方圆器而为方圆水。随大小瓶而为大小空(栗翁诗意)之云。乃设此而驳之耶。设上智下愚炉于天地男女炉之间。其亦不当设矣。
既以分为因气而有。则无怪其以人物同五常。为本然之性。而偏全之性。为非本然。有人物性同之论。○偏全通塞。与分殊之分。杀有不同。分虽具于天地人物未生之前。偏全通塞。却系于所赋之气。且偏全非可单言于人物。亦可并言于圣凡。故朱子言学知以下。气之清浊有多寡。而理之全缺系焉。今以圣凡同五常。为本然之理。而理之全缺者。为非本然。有何窒碍乎。知此则人物之性。可以三
铜铁可以为盘盂。可以为刀剑。是所谓冲漠无眹。万象森具。入盘盂炉而为盘盂。入刀剑炉而为刀剑。是所谓随其气质。各一其性。岂别有欠破者耶。入轻清炉而为天。入重浊炉而为地。何异于逐方圆器而为方圆水。随大小瓶而为大小空(栗翁诗意)之云。乃设此而驳之耶。设上智下愚炉于天地男女炉之间。其亦不当设矣。
既以分为因气而有。则无怪其以人物同五常。为本然之性。而偏全之性。为非本然。有人物性同之论。○偏全通塞。与分殊之分。杀有不同。分虽具于天地人物未生之前。偏全通塞。却系于所赋之气。且偏全非可单言于人物。亦可并言于圣凡。故朱子言学知以下。气之清浊有多寡。而理之全缺系焉。今以圣凡同五常。为本然之理。而理之全缺者。为非本然。有何窒碍乎。知此则人物之性。可以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5H 页
隅反也耶。
分之具于天地人物未生之前。曷以知乎。因天地人物已成之分而知之也。正如见应万事而知具众理也。分具于未生之前。成之于已生之后。人物之生。求其所以为分。则舍偏全通塞而那处求之乎。做题气质而说偏全。则可并言人物。圣凡做题人物性而说偏全。那得并言圣凡乎。天地人物之分。自是各一其性者。圣凡智愚之分。只为不齐气禀者。其可相与反隅者耶。
五常之随物而偏全。乃此理之本分。何可同也。偏全不同而犹谓之同者。如盘盂刀剑而为铜铁则同之同。非以浑同无盘盂刀剑而谓之同也。偏全之性非本然。离盘盂刀剑而求铜铁之说也。○人物一原之中有五常。此为理之本分。今以五常之随气而发见有全缺者。谓之理之本分而唤做性之本然。此与朱子性之在气质者其品不一。所谓气质之性。与以气质论。则凡言性不同者。皆冰释之训。无或相戾乎。
理之有原分同异。理之本分。而理乃物之则也。故五常在人物而本同。同乃一原也。五常随人物而偏全
分之具于天地人物未生之前。曷以知乎。因天地人物已成之分而知之也。正如见应万事而知具众理也。分具于未生之前。成之于已生之后。人物之生。求其所以为分。则舍偏全通塞而那处求之乎。做题气质而说偏全。则可并言人物。圣凡做题人物性而说偏全。那得并言圣凡乎。天地人物之分。自是各一其性者。圣凡智愚之分。只为不齐气禀者。其可相与反隅者耶。
五常之随物而偏全。乃此理之本分。何可同也。偏全不同而犹谓之同者。如盘盂刀剑而为铜铁则同之同。非以浑同无盘盂刀剑而谓之同也。偏全之性非本然。离盘盂刀剑而求铜铁之说也。○人物一原之中有五常。此为理之本分。今以五常之随气而发见有全缺者。谓之理之本分而唤做性之本然。此与朱子性之在气质者其品不一。所谓气质之性。与以气质论。则凡言性不同者。皆冰释之训。无或相戾乎。
理之有原分同异。理之本分。而理乃物之则也。故五常在人物而本同。同乃一原也。五常随人物而偏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5L 页
各异。异乃分殊也。以此偏全之分殊为非本然。则所谓本然之性。或在先天。不在于后天人物之中也。夫君子尽物之性。遂其偏全各异者为尽性乎。复其五常本同者为尽性乎。复本同理之所无。吾必谓遂各异为尽性也。夫尽性之性。为气质乎。为本然乎。吾必谓之本然也。以朱子论在人气质之性。疑其相戾。还恐疑者之见。先已有戾也。
以一视五。五者同一。以五相视。分于是存。虽散殊之无穷。皆本分中事。欲低视偏全可乎。○以一身视四肢。四肢司一身。以四肢相视。则分于是存。此固然矣。岂可以四肢与分偏全乎。愚故曰分与偏全不同。如欲言偏。当曰四肢或有痿痹不仁。瘫痪不遂然后。方可谓之偏尔。虽欲不低看得乎。
四肢固无偏全。一人之身。心与百体。岂无偏全乎。虽有偏全之分。既属一身而不可无者。无尺寸之肤不爱焉。无尺寸之肤不养焉。若痿痹瘫痪偏中之病。可去之耳。非可爱养也。
庸学或问。既从阴阳五行说来。言其纲理之一般。继以阴阳五行之偏全。言其条件之不同。一时事而先后言之。有何可疑之端乎。○阴阳五行之偏
以一视五。五者同一。以五相视。分于是存。虽散殊之无穷。皆本分中事。欲低视偏全可乎。○以一身视四肢。四肢司一身。以四肢相视。则分于是存。此固然矣。岂可以四肢与分偏全乎。愚故曰分与偏全不同。如欲言偏。当曰四肢或有痿痹不仁。瘫痪不遂然后。方可谓之偏尔。虽欲不低看得乎。
四肢固无偏全。一人之身。心与百体。岂无偏全乎。虽有偏全之分。既属一身而不可无者。无尺寸之肤不爱焉。无尺寸之肤不养焉。若痿痹瘫痪偏中之病。可去之耳。非可爱养也。
庸学或问。既从阴阳五行说来。言其纲理之一般。继以阴阳五行之偏全。言其条件之不同。一时事而先后言之。有何可疑之端乎。○阴阳五行之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6H 页
全。自属气质。健顺五常之条件。自属分殊。何可直指分殊为偏全乎。若如此则手足之异名。而可谓之偏全。恐不成言。
阴阳五行。非单言气也。兼理气也。以气则为魂魄五脏。以理则为健顺五常。同得阴阳五行之理气而论性。不当言气。故曰纲理一般。各得阴阳五行之偏全。而随气偏全。理以偏全。故曰条件不同。如所谓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纲理者是已。分以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条件者是已。以阴阳五行之偏全。专属气而不及理。以健顺五常为条件。而人物分殊。不以为条件。其意何居。手足之异名。固不可谓偏全。心与四肢之异体。亦不可谓偏全乎。人物偏全。是心与四肢之类也。非手足之类也。大抵人物虽有贵贱。为人必有为人之理。为物必有为物之理。不可谓人贵而有性。物贱而无性也。今有问人物之性者。甲对曰人物同得健顺五常。健顺五常。人物之性也。乙对曰人性仁义之全。物性飞潜动植之偏也。其将谓甲曰尔知人物之性也。谓乙曰尔不知人物之性也乎。
心虽气分事。而乃所具则性也。心具性圣凡同。心不能尽性圣凡异。其同其异。皆所重在性也。南塘
阴阳五行。非单言气也。兼理气也。以气则为魂魄五脏。以理则为健顺五常。同得阴阳五行之理气而论性。不当言气。故曰纲理一般。各得阴阳五行之偏全。而随气偏全。理以偏全。故曰条件不同。如所谓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纲理者是已。分以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条件者是已。以阴阳五行之偏全。专属气而不及理。以健顺五常为条件。而人物分殊。不以为条件。其意何居。手足之异名。固不可谓偏全。心与四肢之异体。亦不可谓偏全乎。人物偏全。是心与四肢之类也。非手足之类也。大抵人物虽有贵贱。为人必有为人之理。为物必有为物之理。不可谓人贵而有性。物贱而无性也。今有问人物之性者。甲对曰人物同得健顺五常。健顺五常。人物之性也。乙对曰人性仁义之全。物性飞潜动植之偏也。其将谓甲曰尔知人物之性也。谓乙曰尔不知人物之性也乎。
心虽气分事。而乃所具则性也。心具性圣凡同。心不能尽性圣凡异。其同其异。皆所重在性也。南塘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6L 页
乃忘却其同者。主张其异者。以圣凡异心为法门。其亦矛盾于圣人之意矣。与南塘辨者。亦不言其所重之有在。区区较其光明之分数。欲以此为同圣凡之心。未为劄著痛处。○气质清浊纯杂。有万不齐。心者虚灵神妙。有一无二。南塘乃认雨者为无辨之物。今不指其光明之无优劣分数。只举心具性圣凡同者以辨之。其不被南塘之哂者鲜矣。况心之具性。微物亦然。此何足以辨南塘之疑乎。
此条芦沙输而田氏赢。性无不仁。心有不仁。若心之本体无不仁。心之本体圣凡本同。何以具性为哉。惟心之本体是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是天理之主宰。是妙用谓之神。言其理者。此又不可不知也。
碎纸中得鹿门任氏一段议论。苟言异则非但性异。命亦异也。苟言同则非但性同。道亦同也。此言骤看外面。殆若鹿边者獐。獐边者鹿。而其实说得道理源头。无有渗漏。伊川理一分殊四字。赖此公而一脉不坠于东方欤。恨不得其全书而考阅也。○理一分殊。伊川何尝以之论性。只因西铭。使人推理而知其一。存义而立其分而已。杨李朱子所论。亦皆如此。至罗整庵。揭此四字。以为性命之妙
此条芦沙输而田氏赢。性无不仁。心有不仁。若心之本体无不仁。心之本体圣凡本同。何以具性为哉。惟心之本体是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是天理之主宰。是妙用谓之神。言其理者。此又不可不知也。
碎纸中得鹿门任氏一段议论。苟言异则非但性异。命亦异也。苟言同则非但性同。道亦同也。此言骤看外面。殆若鹿边者獐。獐边者鹿。而其实说得道理源头。无有渗漏。伊川理一分殊四字。赖此公而一脉不坠于东方欤。恨不得其全书而考阅也。○理一分殊。伊川何尝以之论性。只因西铭。使人推理而知其一。存义而立其分而已。杨李朱子所论。亦皆如此。至罗整庵。揭此四字。以为性命之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7H 页
无出于此。其言曰受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此与芦沙之意远矣。罗氏又曰以理一分殊论性。则自不须立天命气质之两名。则其说更乖矣。又其说理气为一物而深病乎朱子理气二物之训。则愈不可说矣。我东任鹿门又祖迷罗氏四字之首。而其言曰乾之健即太极。而健之中。有元亨利贞。坤之顺即太极。而顺之中。有元亨利贞。元亨利贞。即阴阳五行也。然乾之元亨利贞。依旧是健。坤之元亨利贞。依旧是顺。然则乾坤之太极。自不害其不同也。又作人物性图。人圈具书五常太极。物圈只书太极而不书五常。又论朱子浑然太极各具于一物之说。此谓即此各一处。天理完全。无所亏欠耳。非谓一物各具万理也。此皆看得分殊之过而至于如此。又谓人性之善曰此乃气质善耳。非气质之外。别有善底性也。此又不可晓矣。使芦沙复起见此。不觉蹙頞而长太息也。老洲吴先生尝有论罗任两家者。附见于下。○老洲集杂识曰。整庵以理一分殊。为说理气底秤子。其曰性以命同。即未发而指理一也。道以形异。即已发而指分殊也。鹿门之祖述其理一分殊而独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7L 页
斥此误何也。终是拘于人物之偏全。不能疏观性道虽有体用之异。不害其一原之同也。
任鹿门文集。不曾得观。惟此苟言异则非但性异。命亦异也。苟言同则非但性同。道亦同也一语却好。言其异则万物之所以为性者。不得不曰各具一理。性之原天命也。天命内固已有万象森具者。及化生万物也。气以成形而理赋焉。成形必各有异。所赋之理。安得无异也。言其同则万物之性。同出于天命。所谓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道出于性。万物当行之路。莫非太极全体之用也。○西铭理一分殊。与性命理一分殊。便是一理。岂有不相通。○罗整庵以此四字。为性命之妙。而曰受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与芦沙主意有异。然二说各有做当。可以互相发明。若其不须立天命气质之两名。及理气一物之说。诚乖刺矣。○任鹿门乾健坤顺之说。未知如何欠破。乾健坤顺。同有元亨利贞。是理一也。依旧健顺而不同。是分殊也。推之万物。莫不皆然。盖天地万物各具底太极。均含阴阳五行之理。这万般太极。不是一样也。○人圈具书太极五常。物圈只书太极。不书五常。朱子分明言人物各得为健顺五常
任鹿门文集。不曾得观。惟此苟言异则非但性异。命亦异也。苟言同则非但性同。道亦同也一语却好。言其异则万物之所以为性者。不得不曰各具一理。性之原天命也。天命内固已有万象森具者。及化生万物也。气以成形而理赋焉。成形必各有异。所赋之理。安得无异也。言其同则万物之性。同出于天命。所谓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道出于性。万物当行之路。莫非太极全体之用也。○西铭理一分殊。与性命理一分殊。便是一理。岂有不相通。○罗整庵以此四字。为性命之妙。而曰受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与芦沙主意有异。然二说各有做当。可以互相发明。若其不须立天命气质之两名。及理气一物之说。诚乖刺矣。○任鹿门乾健坤顺之说。未知如何欠破。乾健坤顺。同有元亨利贞。是理一也。依旧健顺而不同。是分殊也。推之万物。莫不皆然。盖天地万物各具底太极。均含阴阳五行之理。这万般太极。不是一样也。○人圈具书太极五常。物圈只书太极。不书五常。朱子分明言人物各得为健顺五常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8H 页
之德。诚有可欠。然亦不可谓全无其理。太极理也。固人物之所各具也。五常本是理之形于人而成名者。且物不能全。比之人性。全然莫见其相似者。且同书太极五常。人物都无分别。故如是矣。然如是立言。终是有害于义。人圈书五常之全。物圈书五常之偏似完。○论朱子浑然太极各具于一物之说云云。未见其失当。太极内本具万理。物之具太极。莫非全体。然毕竟全体者。随物形而又有大小偏全之异。得太极而为性者。惟天地人为具万理。馀外之物。难言具万理。虽不具万理。又自有完全自足。莫非全体之妙。○谓人性之善曰此乃气质善云云。未知何谓。其意若曰人性之善。异于物者。得阴阳五行正通之气而为气质而善底。故曰乃气质善耳。曰非气质之外。别有善底性也云尔。则固无欠矣。孟子言性善。程子言气质不各论则不明不备。而二之则又不是。是明二之不是之意。亦无欠矣。若以性与气质为无分。失于孟程明备之意。极不是。然未考本文而得其意。不可质言得失。○整庵性以命同。道以形异云云。鹿门深斥其误。大抵整庵之意。以性以命同。解天命之性。谓性之同健顺五常。以天之赋阴阳五行也。以道以形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8L 页
解率性之道。谓道之率性。各异以形之定。各得之理也。语止于是则固无欠矣。其以同为未发而指理一。以异为己发而指分殊。殊不可晓。性之为得于理。赋成形者。则于此可并见其同异一殊处即未发。为自如此。何待已发而后。为异为分殊耶。以鹿门苟言异则非但性异。命亦异也。苟言同则非但性同。道亦同也之见。宜其为斥也。然各其本文。皆未之曾见。不得质言得失。
人物性湖洛之说。未曾各究而得其趣矣。今得此文字。讲辨如右。大抵田氏主见。以分殊只作太极中条理。而不及人物之为性偏全。并就人物贤愚。作气质病痛。而不专就人物性。作本分分殊看。此其二端为根柢。头头窒碍。使入代闷。不知太极底是何物。不曰人物品汇之根柢乎。所谓理一分殊。只作太极条理而止。不及于人物品汇之为性者。安在其为根柢。曰根柢则达之为枝条。人物万殊乃其枝条也。论人物之万殊。指其性之同禀五常者曰万殊可乎。指其性之各成偏全者曰万殊可乎。知论人物性者。请下一语。做题气质而论偏全。可并言人物贤愚。做题人物性而论偏全。不可言
人物性湖洛之说。未曾各究而得其趣矣。今得此文字。讲辨如右。大抵田氏主见。以分殊只作太极中条理。而不及人物之为性偏全。并就人物贤愚。作气质病痛。而不专就人物性。作本分分殊看。此其二端为根柢。头头窒碍。使入代闷。不知太极底是何物。不曰人物品汇之根柢乎。所谓理一分殊。只作太极条理而止。不及于人物品汇之为性者。安在其为根柢。曰根柢则达之为枝条。人物万殊乃其枝条也。论人物之万殊。指其性之同禀五常者曰万殊可乎。指其性之各成偏全者曰万殊可乎。知论人物性者。请下一语。做题气质而论偏全。可并言人物贤愚。做题人物性而论偏全。不可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9H 页
贤愚。固已言之。且气质有两端。如昏明清浊粹驳之类。是为病痛而不当有者也。如通塞刚柔精粗之类。非为病痛而不能无者也。拘于不当有者则为贤愚之分矣。限于不能无者则为人物之殊矣。贤愚之偏全。性本全而失其本分者也。人物之偏全。性偏全而得其本分者也。何谓失本分。天之于人也。一与性善而无别智愚也。何谓得本分。天之于物也。一不可阙而各正性命也。是其为类不同。而强同之可乎。芦沙之说理一分殊。分殊作人物偏全。偏全作本然。大有发明于性命源委。使人快爽。但所欠者。向愚所谓以偏全为在天之分。专不责之于气质也。盖太极全体浑然。条理粲然。以条理粲然。则芦沙之说。无有馀恨矣。以全体浑然。则天命之赋与万物也。惟此浑然而已。惟此浑然全体。何为而为这全那偏。所谓气质者是也。问之牛马曰尔耕尔驰本然乎。必曰本然。何谓本然。曰理分之来也。尔禀五常之德与人同乎。必曰同。曰同。何为人有礼义。而尔独耕驰。必曰气质也。此理同气异之说也。气异之说。又不可废也。田氏不明。芦沙恐不备矣。此有一證。易有太极。太极内。两仪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19L 页
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理非已涵乎。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非分贯仪象卦爻。为各具之本分才德乎。此可使田氏闻也。虽有已涵分贯者。毕竟两仪立而后刚柔焉。四象成而后老少阴阳焉。八卦列而后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后象焉变焉。此又恨不奉质于芦沙在世之日也。
记梦
乙巳八月十日。在宣川凤洞观海斋。夜梦说人物性偏全。本然气质人物偏全。替作飞潜动植仁五字。记得分明。其下有气质本然云云。梦里了了。觉而起坐。便漫涣失其成语。乃想述其意云天命已具人物飞潜动植仁之理。及其为人物。各遂其飞潜动植仁之性。是可言偏全是本然。人物同得天命之全体。由其气质有飞潜动植仁之或偏或全。亦可言偏全是气质。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人物皆得以为生。人全其仁。物偏止于为飞潜动植。于人可言本然。于物可言气质。
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记疑
记梦
乙巳八月十日。在宣川凤洞观海斋。夜梦说人物性偏全。本然气质人物偏全。替作飞潜动植仁五字。记得分明。其下有气质本然云云。梦里了了。觉而起坐。便漫涣失其成语。乃想述其意云天命已具人物飞潜动植仁之理。及其为人物。各遂其飞潜动植仁之性。是可言偏全是本然。人物同得天命之全体。由其气质有飞潜动植仁之或偏或全。亦可言偏全是气质。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人物皆得以为生。人全其仁。物偏止于为飞潜动植。于人可言本然。于物可言气质。
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记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20H 页
原编第一卷三十四板。(宋乾德三年。○是岁宋灭蜀。凡四国三镇。)
五十四板。(宋开宝四年。○是岁宋灭南汉。唐降号江南。凡三国一镇。)
谨按灭蜀灭南汉。或疑之曰。春秋传曰灭者。亡国之善辞。上下同力之辞。又曰国灭君死之正也。凡书灭。皆悯其无罪被灭。而著其怙强肆暴者之罪也。违春秋之意。春秋固如此。纲目书灭。已不用罪之之例。此其古今沿革处。
第七卷三十三板。辽魏王耶律乙辛。杀其君之子浚。
谨按书法。辽始终用蛮夷君长例。其君不得书主。则其臣不得书爵。魏王二字恐当删。
第八卷五十九板。十一月。贬颖昌府范纯仁。知随州。
谨按贬字下。合有知字。
六十板。高丽王迁前王昱于兴圣宫。
谨按高丽王颙。是篡夺之人。书名益显其罪。恐当。
第十三卷五板。八月。川陜宣抚使张浚杀曲端。
谨按续纲目。书张浚杀前威武大将军曲端。此罪浚而惜端为之极也。浚固可罪。端亦非纯吉人。所以改书如此。足其意也。然端既有先见之明。至此又冤无罪。浚之杀之。不可不稍重其罪。若书以川陜宣抚使张浚杀前都统制曲端。则为称停耶。
五十四板。(宋开宝四年。○是岁宋灭南汉。唐降号江南。凡三国一镇。)
谨按灭蜀灭南汉。或疑之曰。春秋传曰灭者。亡国之善辞。上下同力之辞。又曰国灭君死之正也。凡书灭。皆悯其无罪被灭。而著其怙强肆暴者之罪也。违春秋之意。春秋固如此。纲目书灭。已不用罪之之例。此其古今沿革处。
第七卷三十三板。辽魏王耶律乙辛。杀其君之子浚。
谨按书法。辽始终用蛮夷君长例。其君不得书主。则其臣不得书爵。魏王二字恐当删。
第八卷五十九板。十一月。贬颖昌府范纯仁。知随州。
谨按贬字下。合有知字。
六十板。高丽王迁前王昱于兴圣宫。
谨按高丽王颙。是篡夺之人。书名益显其罪。恐当。
第十三卷五板。八月。川陜宣抚使张浚杀曲端。
谨按续纲目。书张浚杀前威武大将军曲端。此罪浚而惜端为之极也。浚固可罪。端亦非纯吉人。所以改书如此。足其意也。然端既有先见之明。至此又冤无罪。浚之杀之。不可不稍重其罪。若书以川陜宣抚使张浚杀前都统制曲端。则为称停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20L 页
第十四卷二十板。金宋王蒲卢虎等谋叛。其主伏诛。
谨按宋王二字恐当删。于纲删去。于注加入似好。
第十五卷五板。八月。故相赵鼎卒于吉阳军。
谨按贤臣用备官爵之例。书故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赵鼎卒于吉阳军则恐好。
五十板。金大杀宋辽宗室之在其国者。
谨按金字下。恐当有主亮二字。如此然后可著金亮残虐之罪。
第二十卷五十八板。高丽崔沆杀其庆尚道按察使李僐等。
高丽崔沆弑其母大氏。杀其故枢密副使金庆孙等。
谨按二杀其之其字。恐当删。
第二十四卷八十二板。追尊考曰裕宗皇帝。尊母弘吉刺氏曰皇太后。
谨按书法。元干统。用无统特例。备书尊立。犹不加皇号。注云惟太皇太后之皇字不可省。裕宗下删皇帝二字。太后上删皇字恐当。
八十大板。十二月。太传知枢密院事伯颜卒。(注云云。谥曰某。)
谨按或疑书法。贤者备列官爵封具姓名。而注其谥若罪足以掩其善。则虽号名臣。但书姓名卒。伯
谨按宋王二字恐当删。于纲删去。于注加入似好。
第十五卷五板。八月。故相赵鼎卒于吉阳军。
谨按贤臣用备官爵之例。书故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赵鼎卒于吉阳军则恐好。
五十板。金大杀宋辽宗室之在其国者。
谨按金字下。恐当有主亮二字。如此然后可著金亮残虐之罪。
第二十卷五十八板。高丽崔沆杀其庆尚道按察使李僐等。
高丽崔沆弑其母大氏。杀其故枢密副使金庆孙等。
谨按二杀其之其字。恐当删。
第二十四卷八十二板。追尊考曰裕宗皇帝。尊母弘吉刺氏曰皇太后。
谨按书法。元干统。用无统特例。备书尊立。犹不加皇号。注云惟太皇太后之皇字不可省。裕宗下删皇帝二字。太后上删皇字恐当。
八十大板。十二月。太传知枢密院事伯颜卒。(注云云。谥曰某。)
谨按或疑书法。贤者备列官爵封具姓名。而注其谥若罪足以掩其善。则虽号名臣。但书姓名卒。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21H 页
颜为忽必烈。蹂躝华夏。至于灭宋。其罪大矣。不书死。亦云幸矣。何得备列官爵。而注其谥乎发明。有示于汝何诛之意。
五十六板。追尊私亲父曰顺宗皇帝。尊母弘吉刺氏为皇太后。
谨按义见上。
二十六卷四十四板。八月。御史大夫铁失弑主于南坡。
诸王按梯不花等。奉玺绶迎晋王也孙铁木儿于北边。九月。晋王立于龙居河。赦。
谨按铁失与按梯不花,也先铁木儿同谋弑英宗立晋王。则是上下同逆也。 皇明太祖檄告文。有曰泰定以臣弑君。泰定即晋王也。今书之曰铁失弑主。则是归狱于铁失而他贼不与也。又书之曰按梯不花等奉玺绶迎晋王。则晋王反似为当立者。而按梯不花反似为有功之人也。又书之曰晋王立龙居河。则晋王亦似当立也。是盖元史曲为泰定帝讳者。而续纲目因之。合编亦因之未改。揆以元例。当改书云八月。御史大夫铁失。诸王按梯不花等。弑主于南坡。又云诸王按梯不花等。迎晋
五十六板。追尊私亲父曰顺宗皇帝。尊母弘吉刺氏为皇太后。
谨按义见上。
二十六卷四十四板。八月。御史大夫铁失弑主于南坡。
诸王按梯不花等。奉玺绶迎晋王也孙铁木儿于北边。九月。晋王立于龙居河。赦。
谨按铁失与按梯不花,也先铁木儿同谋弑英宗立晋王。则是上下同逆也。 皇明太祖檄告文。有曰泰定以臣弑君。泰定即晋王也。今书之曰铁失弑主。则是归狱于铁失而他贼不与也。又书之曰按梯不花等奉玺绶迎晋王。则晋王反似为当立者。而按梯不花反似为有功之人也。又书之曰晋王立龙居河。则晋王亦似当立也。是盖元史曲为泰定帝讳者。而续纲目因之。合编亦因之未改。揆以元例。当改书云八月。御史大夫铁失。诸王按梯不花等。弑主于南坡。又云诸王按梯不花等。迎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421L 页
王也孙铁木儿于北边。九月立于龙居河赦则为可耶。如此然后。铁失之首恶。按梯不花之同逆。晋王之为其拥立之罪。皆无所逃矣。史法。当立者立字在下。为人拥立者立字在上。此不当书晋王立。
书法篡贼十五板。弑者非一人则必著其首谋者。其人不足举则书某国弑其君。(如契丹。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苦等。弑其主兀律。只书契丹弑其主兀律。)
谨按纲目元例。史失贼曰某国弑其君某。夫举国以书弑。遍罪一国之臣子也。其馀虽人微必书。如阍弑吴子馀祭。(春秋)宦官刘克明弑帝(纲目)之类是也。然作史之法。中国在所详。荒远在所略。此条为契丹立例。则读者当勿以辞害意也与。
书法篡贼十五板。弑者非一人则必著其首谋者。其人不足举则书某国弑其君。(如契丹。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苦等。弑其主兀律。只书契丹弑其主兀律。)
谨按纲目元例。史失贼曰某国弑其君某。夫举国以书弑。遍罪一国之臣子也。其馀虽人微必书。如阍弑吴子馀祭。(春秋)宦官刘克明弑帝(纲目)之类是也。然作史之法。中国在所详。荒远在所略。此条为契丹立例。则读者当勿以辞害意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