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4H 页
答闵敬中(正植○甲寅十一月二十日)
麟锡覆闵斯文足下。悲夫。先师省斋先生德音邈矣。同门朋游又零谢殆尽矣。如栗阳,莲谷二贤公宿德邃学。在世则可以矫警昏狂。或不至无状矣而无可及也。麟在北海。已闻知足下以二贤门高弟。寓辽守义矣。及来此见习斋,温堂,唤醒。盛道足下执守确正。文理密察。则欲急面之也。足下以书欲寄北海而未遂者投及。固若奉面。而恍然复起想仰二贤之怀。其为情可知也。奉领辞意。以为人有圣人。而知法圣人则为君子而吉。不知法圣人则为小人而凶。私淑以闻华重省三先生得承圣贤之传。有兴感而志期为法圣贤之吉人。于此益知足下之为足下。钦服当如何哉。然有不敢当之言。是奚于无似而可哉。是使人终欲钻地而入。乞勿之为焉。况道无似。千万不伦。更有愕然骇然而恐惧者。是出奖人浮过套例。则人疑足下不实也。不出套例。则人谓足下极妄也。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宜加深警省也。顾麟也庸品蔑学。无闻于己。无益于世。风霜病骨。凛凛垂死。犹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4L 页
知自慨惕。生命尽前。欲惩失警收。切望伯求辅。是则足下宜以执守密察。有志于己。有得于两贤门者。相及之也。是则麟也深有望于足下也。闻足下寄寓计活。极窘极艰。极令人恍叹。然于高明。亦不足屑屑言是也。馀奉面可尽也。谨覆。
答赵致元(泰贞○丁酉六月二十八日)
麟锡稽颡白。麟锡罪逆深重。祸延先妣。罪上加罪。不能守制奉几筵。作万里远行。虽天地广大。无以容身。怀痛穷蹙。愧不灭死。玆蒙垂问天涯。无任哀戚。至如为此非分之举。为 君而不能匡国。为道而不能济溺。为斯人而不能使免于夷兽。同志士友多立日月争光之节。而区区不死。转转出疆。冀或有万一馀望。诚妄也愚也。罪亦不可量也。然不绝此命。不舍此事。此事若未成。只得与同志聚会于此。共保衣冠。共守所受于父兄师友者而已。若其经历之艰。虽有亲友之相念。夫我则不关也。承作东行。谒锦恒两丈。访诸士友。想多讲质有得。而其于华夷人兽之分。尤有以致察也。许以早晏来见。预用欣慰。信后多月。不审侍奉动止增福。麟锡苟延视息。桃津丈尚免大患。边景学亦幸无恙。荒迷不次。惟冀处乱善道。以副远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5H 页
答赵致元(戊戌七月七日)
再历失图。怅固难言。万里得书。慰亦难状。谨审书出时侍奉安宁。眷度逢吉。惟体上有些久长奇慎。妨于专功。甚用虑仰。于此恐无他术。只得持志养气。两适其宜也。如何如何。损末来此后。得与长少同伴无大警。根基要将立得。此都只在天。义谛则有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血心今只在此。窃附昔日尤庵先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盖量时度势。与约同志如此。幸赐思量。来示二或说。亦不妨以此答去也。千绪一缩。只祝省安学进。深副远情。
答赵致元(己亥六月二十八日)
昨秋。偕华宗二士。见访万里。大为慰感。仲春问书。谨审重堂万安。兼喜昔驾之利税也。三夏侍学增泰。远切溸用。近课在甚书。深究义理。得曾未见。德性上益见有坚固广大意否。承以上险贼谋。下炽邪学。为真切痛伤。噫。古今天下。斯道未有此穷。广大天地。斯人未有所处。然千计万策。只有反经一路。贵乡士友。实务皮经之道。贤处其间。力于斯而已矣。二宗士皆身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5L 页
安笃工否。麟仅免。惟望有老少责勉。牖迷扶跲。来书有奖无戒。贤于吾地。岂宜如此。后乞无为也。生乎夷狄。不免左衽。而有道德之实。从祀文庙与否。已说答赵景习书。旁照焉。万端都杀。统希默会。
答康用善(铉○壬寅十月七日)
昔自初接关西士友也。闻足下盛名。皆言足下时尚少年。居云翁门下。志操文学。悟解精微。在侪流。指先屈焉。麟锡耸然喜甚。以为如今人物渺然。又在同渊源。其非托岁寒心期者耶。特恨落落不可合也。昨年麟锡之西为也。夏留隐求斋。隐求丈人。足下之至亲长德也。斋是足下讲读书塾也。永日坐对隐求丈春风大德。时闻其说及足下之详。若目见其人而不得以见焉。盖相求之情益急。而亦末如之何也。及冬一函书。穿过数百里雪峡而来。乃足下珍重古道之以者也。初盥擎。如新奉面也。一读了。果见其有实造诣而卓然心期可岁寒然后知者也。又其盛意不遐弃我也。何感如之。何幸如之。至蒙过当虚誉。愚陋为罔措而高明为失言矣。谢失其梯。极于稽缓。自讼其罪也。抑其时闻足下有出峡还乡之计。欣满于心。高明用工。与同门众朋友讲习不比。离索愚陋。获蒙切琢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6H 页
而托心。志愿亦得遂焉。旋闻停止。好事难成。乃如是耶。此事虽未成。万望隐居。益求其志。益进学问。益励操节。期以身心扶得斯文。大冬穷阴。阳春微脉。岂忍见他消绝。吾辈既读圣人书而为圣人徒。宁可自少耶。千万念之。苟如是。声气恃赖。虽千里而可也。即玆孟冬。侍奉百福。起居有相。仰祝之至。麟锡众士友为设斋舍。兼建圣祠。与之共学而守义。此亦云庵先生厚泽也。病劣之状不足言。时事极恶。将痛哭气塞而急绝。不待雪里冻死也。闻自青山有便。倥偬裁付。不成次第。乞赐恕照。
答金仲希(圣鍊○庚子五月十二日)
贵乡士友及东南士友之获交贤者者。无不称贤者造诣甚高志行甚笃。则已藏之中心矣。今有不面之书。愚贱者实荷德意之盛。间有奖与远实失言处。虽则不面。既以德相爱。则宜无为此。使人愧悚也。垂问立心处世之道。此亦非于所问。然相爱之地。有不敢虚辱。立心须体张子西铭意。处世则以孟子距杨墨徒圣人之意自励。盖学道而不体西铭意。则是弃吾性分。何以学道。学者例皆读西铭而亦言体其意。观其立心用情。鲜于皮膜外有所干涉。下梢成甚貌样。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6L 页
此正吾辈警省处。孟子以能距杨墨。许为圣人之徒。此盖大义也。今日夷狄禽兽之祸。尤不可言说。不距为夷兽徒。距之则圣人徒也。此不难知而世皆放过。此而放过。徒兽背圣。如是而曰从事学问。曰不害世道。吾不知其何说也。吾辈之明目。正宜在此。然西铭包得大。距淫邪别得甚。似相牴牾。然淫邪息后正道著。而视民同胞。事天尽职之义。得以大行。此不可不知也。贤者其勿以人废言。圣庙事蒙此助力。可感。东山车友同众贤远枉。凡百爱与。靡极不至。高义厚意。不可量也。馀祝经体珍重。不宣谢礼。
答金仲希(辛丑七月)
 理无情意造作。主宰运用云云。
华翁太极本然之妙说曰。妙之为言。主宰运用之意。此与理无情意计度造作云者。无所嫌碍而不有涉气之虑。无情意造作。说无极之意。主宰运用。说太极之妙。如言天地之心普万物。而无心主宰运用。如心普万物之意。无情意造作。如无心之意。自不相碍。况其下曰主宰也而不见主宰之迹。运用也而不见运用之迹。只不见其迹。与无情意造作。同一意思。岂为涉气。太极着不得主宰运用意。而必作空寂无事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7H 页
物而后可。则如曰无太极。不翻了天地。曰太极有动静。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者。何谓也。今欲区处华翁说而曰气能运用。而所以主宰运用者理也。以此意解主宰运用之意之意字。然此意字本是泛说。不宜凿深看。且岂宜主宰上。更觅所以而落主宰属着气。更检之。
 易合道器云云。
单举易字。则易字内该太极仪象卦。形而上下。若曰易有太极。则太极是理。是形而上。易是体。是形而下。
 横渠赞早晚字。
早脱孙吴。晚逃佛老。早晚字以前后意看。
答金仲希(辛丑十一月晦日)
前辱多少书皆无答。今又书至。何感如之。何愧如之。承审气海之侧。肿生肆毒。累日不愈。极是仰虑。亟问医猛治。勿为歇视。乡约之说。蒙此申及。见贤友卫道善俗。苦心真诚。发于积蕴。迥出寻常。使人喜甚。但念自家托身此乡不久。遽主此事。未知于面势如何。且虑与时相猜。有或行不去处。不可无商量。然待众士友会集时。收论议决可否。当然也。谅之如何。今闻尊宅安宁。而贤友新生丈夫子。大以为贺。无乃天上麒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7L 页
麟。孔子之亲抱送耶。恨无子美赠徐卿之善诗矣。损末得感不振。见千里友李致心。兼得家信。以是为幸。东山所慎。比日前许生去以闻者。为差减耳。匆匆裁谢。前书可答意。今未暇及也。馀冀自爱力学。
答金仲希(乙巳七月十日)
 先生心说。有合理气言者。有以理言者。有以气言者。又有说心。不可以理言。以气言心可。如此多般说。且可言心于理气之外欤。
朱子曰。理与气合。便能知觉。陈北溪曰。理与气合。所以虚灵。此可以合理气言心。心既合理气。成虚灵知觉体段。这体段却是兼真妄邪正。于此宜唤做形而下之物而属之气。惟其真正之本体。能妙性情而作天理之主宰。于此不可以不言理。然心之知觉。朱子言不专是气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是所知觉本于理。能知觉由于气。是其知觉。可以偏言是理。偏言是气乎。又朱子曰。心比性微有迹。比气自然。又灵心自是如此者。大凡言心。固有上数说者。直指其的体。则理自理气自气。而心却自是心。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于神于心皆可言。而神心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8H 页
属理属气云云。
此寂然感通者。可见神心之不可偏属理气。盖蓍策卦爻。其不动也寂然。其感也。遂通天下之故。人心亦然。卦爻与辞。设于伏羲文王周公之手。蓍策只取五十个草茎。置诸椟中。千万世千万人用之不穷。有这样寂感。天下甚气。有这神妙来。天下甚理。做这活化么。心宅方寸之小。静无而动有。体一而用万。亦有这样寂感。可以气而做他妙用。可以理而为他神化。于此可了神心之为妙。不宜偏有所属。然神是理之发用而乘气者。心是妙不测而乘气机者。语其本则当言其理。不当言其气。
答金仲希(丙午八月二十三日)
疏答又书。以审哀履支胜。慰叶愿言。损末脚病。仅至仗双杖。躝跚移数十跬步矣。浮海事势不得而休之。安有如哀所诵。愧不可当。圣祠经纪。知在稔悉。本拟奉七圣。更思而并奉濂溪伊川。九觉贴然。勉台南去。国其空矣。痛愤奈何。然在勉翁则置死生于度外久矣。得与叠山,清阴先后同归。则复何憾之有。况因是而我以增愤。彼以益罪。则此老此行。不但有辞万世。抑可为来复之基也欤。猛虎去山。神龙离所。狐狸䲡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8L 页
鳝之百怪并出。宁复有纪极也。所谓新学校者。是将重溺吾国民士之心。至国尽无道尽亡。乃已也。惨矣毒矣。然在我自守之义。尤不得不倍万平时。如何如何。病倩只此。
  别纸
既违正礼。小小可否。礼家所不言。此等不得已处。只当其时合众论。择从其优而已。
白笠似合于期服人。而国俗君丧与亲丧禫祭前外。不着白笠。故使览言著黪布笠。
备要,便览参用为好。
答尹圣言(正学○庚子十二月二十日)
面有不足。书以之。书犹不足。将奈何。必践开春来约而复面然后稍足耶。用审服体省下泰吉。间复旬馀。更何似。先王考橄庵先生易箦将周。贤身存衰只馀二日。痛廓当如何。又何以奉慰尊堂悲哀。念此情理。便同师生。颠沛人事。末由赴哭伸诚。抚心悲痛。不能已已。损末依山斗影室。日见会心士友。得曾未意。但痛哭者时事。难料者来事。我不谋我。持我献天。是我已矣。开春之约。再望勿孤。相讨在中。却是可事。承钻弄伎俩付芭篱。负先祖考志事。尊祖考志事。岂在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9H 页
俩。在德学实地已矣。贤宜念此也。忙不一二。是祝自爱。
答尹圣言(甲辰七月晦日)
昔者来书。以病兼扰。所以稽谢也。日去日来。念念续续则至矣。秋风新凉。谨询侍奉安宁。气宇清泰。工夫实积于中者。自觉有日异月不同省否。深所望也。损末自平山到殷栗。留兴道书社月半。移就九月山寺旬馀。少少病日。方患痢。气苶而卧。痛迫时事。真欲死不见也。少友见集者。多有长处。金权翁今年始终相随。志行德艺。益见不易。此为慰幸。承鹤庵后孙崔干游中国。逢晦庵后孙朱道源。讲说本国故事时义。诚非偶然。价川白仁海近自中国还。游览数年。未知逢着几多人物。有甚么说话。闻说武夷山水之特绝。过于想像。真天下最胜奇观。使人超然神驰矣。某人事无力无暇。可且任之。诔辨文字。或曾经览否。此送恕庵处。可取看也。多少所言。适饮药瞑眩。欲详而杀。只俟后禠。来头千百加爱。
与尹圣言(己酉十月二十五日)
相思之意。何以言形容。除烦。此有机括。必与贤共乃可。扫万除千。期于相会。习丈玉友张君益焕劝皆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9L 页
起。他有可劝宜劝。但路费一款。极艰奈何。行宜慎慎密密。
与权后三(海镇),权云善(耆渊。○戊戌八月三日)
万里委访。值吾还家而相见。斯可以已矣。又共作万里之行。相守踰月。讲经习礼。略与有事。亦同苦并酸于其间。此谊其终可忘耶。别去之怅。又不容名言。不审间关暑天。联驾利往。反而果安。至今秋凉。动止益泰。各有事于钻研否。远望南云。日三驰情。那乡同义托交某某佥座。并享泰平。权义士向知作中州行。旋闻有故即已。果然而近节平安否。每怀风节。深有倾向。损末与同伴。一似昔状。方以移定根基。有事裁定义谛。贤所已知。后特成句语。玆别写呈也。道之云远。固难必望。早晚可复相见耶。允五告别。怅如两贤去时。亦关念其何以抵达也。书不尽言。都希默会。各冀自爱。以慰远望。
答蔡益哉(洪镇○戊戌七月九日)
去冬倥偬相见。未能尽怀。已无可言。知作南行。专为再叙而自我违失。势也亦奈何。书追至万里。有劝勉好语。喜又可知。谨悉六月五日以前安候。不审向后上奉下率体履增福。远望南云。无任驰情。损末再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0H 页
此后。同读友耕伴。尚免显警。所定义谛。有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而窃自附于昔日尤庵先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此心自谓證在天日。此事愿与士友共之也。承于愚陋之入疆前。已谓事出凌遽。今又因湖上士友。并论终丧之行而致滋惑。欲闻一言。此可见用意恻怛。事必求中。令人感激。然此事已具于呈同志两度书。又于答李小山书略言之。来此。贵乡诸少友皆誊取以去。托经崇览。今玆不复奉烦。盖自知无私心。其于合理。虽欲云云。而实不敢自信也。漏万挂一。重冀自爱。
答边圣中(锡范○己亥三月二十九日)
别时之怅。已属过境。书至复如奉面而为欣。矧审反面以后堂上唱喏康福。省馀体居崇护。又重以仰喜也。至于悼邪世而恐坠业。欲杜门穷山。益求其志。而性气理欲。要见圣人剖判机括。尊德性道问学二事。要为终身工业。惧其偏废。至于有愤悱。甚慰所望。此盖圣学至要至大底工夫。固当依圣贤所说程历路势行去。以求其志。亦不可道我何敢为然。须先识其至难难为而后。逊以志勉进。坚以身担去。方是不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0L 页
虚事也。麟比与习斋有一言。不论在我在人在古在今。看人虚实。只在孝弟忠信上。看学优劣。只在立志上。此三者做人的大头脑。孝弟天性而为为仁之本。忠信实心而为为事之本。立志心性之做主帅者。为为学至圣之本。自来说得固如此。今尤觉分明。今已务务人。只务此三者。圣人千言万语。皆从三者上发挥去。吾人一生万事。皆本三者而成干成枝去了。此最大也。贤宜因此常谈而益究其然。做最大题最紧务。共诸少友。理会见到十分明确。实是有事。如何如何。寒石与节谷书。说得根基方略。大而密尽好。当与同伴理会。神短略此。更冀侍学珍重。
答边圣中(癸卯五月七日)
恋仰中有书敌面。谨审堂候有时欠和。贤身上宿疴不去。奉虑之深。然吾少时多病。倍贤而尚今生活。由此观之。可以忘虑。但宜不失调治之方。乞加力焉。损末自冬沉病。春间又得毒感。几死仅活。强起步庭。才数日矣。乡行病难遄复。时且迫热。莫之遂也。殷栗与贵乡稍近。固视可力而亦难必期也。夫子省翁二庙。承皆告功。而今初吉。大乡饮礼。深仰诸公卓越诚力。而更望阳春苗脉。从玆有发也。影帧奉安。欲待鄙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1H 页
固感诸公盛念。而行或难速则不必然也。加平洪丈以重翁文集遗室二事。千里作行。为师血诚。前后同辙。万万感服。刊集事。自此有定议而还。退遗室只信同门众士友齐心用诚而已。节谷丈闻圣庙役外。又起私舍。用心太过。无乃赤骨瘦立耶。欲致书奉问。而病迷莫强也。呼倩略此。更冀善节宣。亟复天和。
与鱼诚仲(敬善)兄弟(己亥三月九日)
麟锡等顿首言。痛哭痛哭。先丈丧事。此何变也。在子弟为贤父兄。在同志为畏友。在邪世为正直君子。一日在世。皆有受益。乃遽至斯。虽厌视鬼兽满地。乐见圣师在天。而如此者独不念他耶。血心大义。共奔走于堤间。约勤苦于辽上。今焉已矣。不可复见矣。年来病患。闻益成痼。然年数未高。刚气有过人。众子弟诚孝。理为神明之所感。一心尚冀拜面有日。岂意凶音之及耳耶。念哀情地。贫窭到底。殡葬凡百。不无遗憾。义方已绝。从事向上。益艰成就。彻天极地之恸。有倍凡百孝子。更以何言何慰耶。然宜抑哀保躬。以体慈念。读礼之暇。又勤学问。以奉遗志。而亦副此远外之望可也。不审当故以来。哀节得皆支保。萱堂气候无甚损度。生理本没头绪。何以理会。为势所迫。未免分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1L 页
离。今或会合有道否。节节向念。无以为心。麟锡等承讣大哭。首麻如数。馀哀绷中。时复俯仰昔今而悼伤也。此地凡百。别无可闻。惟所定义谛。准保华夏典型云云则有之。适皆有病。神昏不尽所欲言。痛哭疏上。
答鱼诚中(一作仲乙巳正月)
积岁恋想。谓外升汝远访。袖致珍函。备知寄托贤主。日夕丽泽。讲修尊攘。满纸缕缕。愤夷兽之猖獗。痛华脉之坠绝。为慰甚矣。须展拓志气。开阔规摸。爱惜分阴。卒究志业。千万至望。令弟事。痛惜不忍言。诔文从当依谕料理矣。其遗事几条。随递见寄为望。损末以去守的定义谛。因诸友言。更以坐守为定。前头夷险未可必。而在我者只有保华存道于万一而已。或可谅此孤衷否。扶病倩草。惟冀笃志进学。
与裴台甫(东焕○戊戌三月六日)
别来多日。侍体何似。读易至几卦。观象玩辞。所得何如。区区愿闻。忠斋,大中本宅诸节一安。诸他士友皆无警否。吾季君留几日发行耶。损末间关到尊本乡矣。陪从祖丈。往审 璿源殿。见其山川大局大势。更无邦内。宜乎开五百年礼义正邦。大圣人毓灵也。岂料运至今日。国事如彼之罔极耶。举目生悲。因欲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2H 页
首大哭于殿庭也。郑雅乘卿温雅可爱。因交以友道。愧无以副其心也。石雅元百金雅景百。华宗诸少友亦来见。或精敏或循谨。皆可敬也。景百以八日设乡饮礼。此日有此事。岂非阳春消息耶。要余留观。然行迫未副其意。甚叹甚叹。临发倥偬止此。惟恕谅。
答裴台甫(己亥三月七日)
八月书。开人异域双眼也。仍审其时侍奉安泰。二月至八月之间。除了田畴三朔。能一周四圣书。孰如台甫勤者。又数百里。问吾家属。探吾消息。孰如台甫厚者。皆不能忘也。特示秋后必来之意。至春晚不到。岂有事故之不得不然者耶。三时东望。纡郁欲病也。复斋遭艰遭回禄。惊愕何言。忠斋,大中闻报发去。去得无扰耶。此中根基义谛等事。忠斋当详言。今无别层可说。惟近有通告八路事。来此可知。不来亦即闻矣。张君泰镇。即立庵妻侄也。秋末入来。来历永兴。获闻尊本村诸宅安候矣。以通告事。起送东南。因付此覆。更冀在家或在路。自爱增祉。
答裴台甫(癸卯正月十九日)
两年情讯。何慰如之。尊从祖丈丧事。此何变也。讣书与无恙时存问。说义理的手命长幅并至。抱持大哭。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2L 页
殆至气绝。呜呼。在同门。失长德矣。在天地间。阙一阳类矣。何处更复奉弘规仗直义。而为之恃赖扶持耶。顾此病残昏颓。寝门一恸。固不可必。而至于操文伸情。尚此未及。抚躬惴悼。不知所以为心也。来书头辞。直曰天道往而不返。四千年毛发。凛凛乎朝夕绝。顾自坐而常恸者读此。忽复大作恶作恸。不能自持。如哭者见人之哭而益痛哭也。疠气暂用沮戏。人皆称义疾云。固知冥冥者善造谋。不知此后更有何谋造得来耶。以人谋则无着手处。奈何奈何。向年所为。势莫更举。有死与去。死则义而去则仁。仁大而义洁。凡我同志自择焉而已。呜呼痛矣。不忍言也。审于秋间有色忧。矧翔无日。仰以为虑。际此新年。侍愉平常。兴居佳迪。区区献祝。众士友皆安。一齐溯用。损末冬沉于病。今强起。亦圉圉然。士友相从甚众。而亦多前望者。特愧乏助发之术。闻那中士风丕兴。每行讲习礼。会过数百。济济可观。岂阳春苗脉。将发于此耶。愿言愿言。李君羲寅欣握怅别。神迷略此。馀凭此君口述。所冀千万加爱。德学日就。
与禹致善(承命○己亥三月八日)
半年同苦。可作百世故事。八月惠问。足慰别后怅绪。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3H 页
用审平安反面。堂候康旺。但令允有忧。想亦一时无妄。至今春暮。谨询侍率体事益相。读书多少。践履期及古人。左右质厚性淳。本自近道。政好加意学问。力之则以鲁而成。在圣犹然。幸勿以聪颖少逊自小。窃谓必胜于聪颖者。损末以病忧二字。费月消日。身心书册上。了无所得。愧闻朋友。诸般事形。实谷去而有诵矣。带昏剪蔓。为希照亮。
答李汝莘(商圭○乙巳正月)
年前一书。栖遑未谢。居常盘纡。谓外又得手帖。知远顾长潭。旋以势径归。慰怅交至。矧玆大道蔑贞之日。卓荦自立。内述尊先两世之遗绪。以上阐华翁撑天擎日尊攘闲卫之大义。尽乎灵芝有根。醴泉有源也。钦叹钦叹。须益励志气。益懋学业。存心致知。大小互发。修治尊攘。本末相资。屹然为南州之砥柱。以张家学。以幸斯文。至望至望。戚从以去守的定义谛。更以在国守义为定。前头夷险未可必。而在我者只有保华存道于万一而已。春间拟到华阳。庶可叙得积年襞怀也。扶病倩草。惟冀进学加爱。
与李汝莘(乙巳三月)
向便付候。想即关听矣。谨询和煦。经体崇卫。德学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3L 页
进。区区溯祝。戚从间寓春川之谷云山中而尚病矣。世祸无复可言。恸冤奈何。勉翁白首尽忠。直万世有光。终被犬羊押驱。使人气塞。彼虽夷狄之降为禽兽者。既名为国而其于所谓交邻也。前后缔结乱臣乱民。而困辱忠臣大官。乃至此极。此亦前古夷狄之所无也。然彼既禽兽何足责。惟我所谓朝廷。无一言救援辨判。与向遭弑 妃之祸而视若寻常者。殆无异同。如此而尚可曰有国名色乎。痛愤不可忍矣。鱼升汝频数相从否。大老嗣孙。主张义理。力行乡约。藉藉一国。此无乃阳春气候耶。令人增气万丈也。华阳之行。非不切于心。有掣肘而未果矣。早晚期必有为。而但世故罔极。未知可乘隙否也。尹义叔作那上行。力疾艰倩。不成次第。惟祝力学加爱。
答朴允洛(奎承○甲寅二月十日)
书敌面矣。悉又旅安重。慰也。损末患汗旧祟。较旧滋甚。势则然矣。权翁事去益疚心。病甚似亦因玆。贤亦作如何心也。西赆无中办多。知极费心。往定留所。待贤后来也。忙且神迷。止此。
答朴宗元(瓒永○甲辰九月)
书至。审慰侍奉起居安泰。损末禽兽之祸。闻将必至。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4H 页
气塞而坐。今当此境。只有坐死去守而已。以去守断定。盖为恸华脉之永绝也。父兄挽去。从违可否。此不难知。万事皆当父兄是从。当此人兽大关。可权轻重。昔泰伯让天下。因亲病求药而逃之荆蛮。得天下是好事。特以少如何于精义。犹权轻重而处之如此。后世称其至德。况此事岂复可论耶。然若委曲陈达。岂有父兄之不许。若父兄知其必死。则不待陈达而逐送矣。愚以为永感人可以坐死。侍下人不可不去。去而守义。可慰父母之心。致命于亲前。犹有所不安矣。大抵亲命云云。只是称托他事。未必皆顺亲命。惟此大义。必思顺亲命乎。以此答人可也。药料依到。然当死人事。犹服药而要疗病。一可笑事也。挠挠止此。
答李承元(善校○己亥六月三日)
书言姑留待秋。闻即起程以还。贤情则伸矣。惟以我故。不相面别倍怅。行乘极热。又甚虑也。果已返宅。体内无损。宝眷见获福庆。仰颂。所诵䌷绎否。今行囷来橐归。甚无谓。惟贤志向笃实。必勤讲磨。士友间勤理会身心上。不为无事也。白隅申友带病伴行。行中赖贤照护为幸。多日烂熳。多相闻益。又为贤幸之也。麟锡作游览行事。不当若是。即还在家。与习斋丈耐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4L 页
仅过。馀不尽言。惟申冀自爱力学。
答李曰灿(元灿○辛丑七月晦日)
昔者在辽。常念吾曰灿在何许里。作何样居。乃得见仁里。真个是上人攸庐。见其居处。三世勤俭孝慈而礼义备极。使人叹服也。贵乡六士友来而崇函坠。用审奉率震艮安泰。允君极热中送去。念虑不置。知即安泊。深以为慰。允君多日相对。益见其质美。甚有前望。心贺曰灿为好福人。特愧无所助益。使以空橐归也。南浦公碣役。承多劳心。然大仰尊门孝思透远也。乐天白公倡学开后进之苦心。极用钦服。向来半日获交。已感其德义盛大。其于愚陋。有深眷念。厚意亦何可忘也。合编刊谋之未成。势当如是。可待后日已矣。欲此有行。固当践约。顾势有碍。未能奉副。此亦与翼叟商量者也。损末一味昏颓。虽大被隐求翁薰陶。众贤警益。莫能振拔。只自闷愧。近得乡信多幸。但东南年凶之报。有不忍闻。昼宵忧叹。不能定情也。神昏止此。更祝安侍笃学。以副远情。
与郑子正(基春○丙午三月十五日)
今闻左右方在推捉。而其故则本倅设日制学校。以左右为兴道社儒而不纳钱之由也。当此国家大祸。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5H 页
忠臣义士次第效死之中。设令当设。何暇为此。设而行此抑勒。此必知吾来留此社。欲与吾相诘者也。其亦可怪。蔽一言。虽至杖囚之境。期勿纳钱也。如此然后可相对面。深谅焉。
答申永三(荣杰○辛丑十二月)
二度惠书。俱审动止之安。间月隆寒。更何似。旋深溯用。近丌甚经。向承于义理未有理会。至夜不成寐。只此便是发愤意。持此意以去。理会义理。且将自有其路。宜益勉之。冉子请粟。至与五秉。是自恃政事之才而不笃信圣人。异日聚敛之失。有本于此。此意甚善。令从弟侍课安勤。多祝。损末身久沉感。兼有儿稚病故。斋友幸无虞。致心景裕远来有喜。特景裕不定所。为可闷然。岁无多。为祝饯迓增吉。
答申永三(丙午四月)
书至。慰若面当然。呜呼痛矣。万古天下许多大变。岂有如我国今日而不幸适当矣。蔽一言。不得不去。一天地无可去。择其可则吾夫子所乡所墓曲阜耳。决吾去矣。顾脚病渐甚。至全运动不得。岂天欲使我死于本国耶。病愈后可言去。未知愈不愈也。示以相从意。感不我弃而服勇过人也。病愈而去时。当更报闻。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5L 页
景裕日前来见。言去时自当走关西告士友矣。神迷止此。千百加爱。
答申盛根(𣛮○辛丑五月二十九日)
一时并读二度惠书。书皆义理说话。有溢长幅。感荷钦叹。至称愚陋。极有过当。宜勿若是也。中庸举起道不可须臾离一句。反复论说而为将玩味着力。不属之尘编歇后常谈。耸然若亲听当日面命。以作不能容发之程限。体道之意。若是真切。甚善甚善。大抵学者紧要命脉。莫过于此一句。果能于此见得不可须臾离之实体。下得不可须臾离之实工。则虽至圣至诚。无不可到者。然此岂一时说话所可彷佛哉。请更深念之。循是性而无违者。使是道也云云。无违二字。违于章句本旨。更检之。审慰侍体珍重。更祝自爱。
答申盛根(辛丑七月十二日)
所示多少言病。还须是知如此是病。不如此是药。惟懦怯是气质偏处。不可容易说。不如此。却是甚难。治法恐宜常持强毅意思存胸中。时时激昂。常以吾为天不偶生之天下大丈夫意思。时时激昂。又多取古人果毅刚勇大可警动者。书壁寓目。时时激昂。此佩弦刚克之道。切勿放过。又不为止于此而足。须是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6H 页
主敬持志。穷理致知。集义养气上。下工致力。盖严肃整齐。坚立志帅。则懦怯之气自退伏。穷究道理。明达知识。则懦怯之气自消散。事事由正。浩气充体。则懦怯之气自驱去。如将帅扰攘则三军气怯。将帅严整则三军气增。人行昏夜必怯。行于明昼。人皆无怯。人身气缩时。冒风触寒生怯。气充时风寒都不怯。此理甚明。故程子舟危滟滪。心存诚敬而不惧。又其言曰明理以治惧。孟子亦曰不动心在知言养气。初学固不可容易说这境。亦须勉行这边去乃可。以愚见治懦怯。必用此二说方可。不然更无善术。试以此深致力焉。
答金汝中(庸济),姜应五(濂。○甲辰十月)
二贤苦心去保华脉。东装以俟。千万人中。更见此秉义之笃耶。愚之先以去守告士友。更定以坐守者。盖自初妄自为意者。扶国以存华。上下同胞。共免惨祸。此不得则不得已去守华脉。亦大义也。故昔入辽东。有所云云。既而还国。乃立圣庙。约与士友有守矣。春间倭兵抢攘。国若即覆。时在价川。有意去守。平山士友送言盍亦合同阳类。在国死守。愚即赴之。盖以均是有守。在国胜于去国也。然既到西。议更参差而祸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6L 页
稍缓。计且未定也。近日倭持国更急。削祸方起云。故既与数贤决意去守。遍告士友。而槩观物情。远近亲疏多以去国为非计。若曰阳类尽去。国空虚而无复馀望。其忍遽为。在国而合得阳类。限死守之。庶无不守之理。而国与同胞俱有赖也。愚复思量。事理固然。且愚素心素处。既自有异。国人所虚望亦有之。在国而先尽力有守之道为允当。先力于此而见不可守然后图去。乃又完转也。虽曰告邦内士友。而亦不暇遍告。只将告华门同渊源。惟保宁一队士友。既有连信当告矣。最是勉庵丈负国大望。已因便有恳。此丈虽笃老。强箸力而临会。势重而可望有守。可守不可守。亦将于此丈决矣。盖吾所为。虽若累变。而其保华主意。一串贯来也。事之成否。只有恃天也。惟二贤谅之也。
答朴元弼(礼善○己亥三月二十四日)
带病。冲雪千里而去。既挽不得。不得不虑之深矣。书至忙手读。见无别病利达句语。殆神有助。喜可知也。过境怅情。固不言也。景学路中病添且剧。乃得复常。其虑而喜。又可知也。损末如贤见时样已矣。家季率贱眷来得无扰。同时拔宅至者幸皆然。后凋,习斋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7H 页
丈及馀同伴。一是安过。扰中略此。更冀既获神助。其永无病。因无病力学长进。
答安景文(成钦○壬寅)
承书。谨审尊王夫人气候欠安。日以迎医制药为事。尊师门哀毁不宁。加患腹痛。服勤劳虑。区区仰念。惟贤身健。而持敬穷理。自不废堕。甚慰。所谓明德。上天道理之得于人而光明正大。虚灵照彻。体无不具。用无不周者也。盖这天之理。着在这人正通之气之上。其为性本全而最贵。方寸之间。自有他光明不昧。咸备广达体段。明德之成体。不外乎心。不离乎气。而其实体则只是性自是理。以此看如何。损末病感殆月。只自苦悯。金田二贤委至。不能相对尽言。可叹。馀冀饯迓多祉。
答安景文(乙巳八月二十一日)
既枉而书又至。何慰如之。惟体履背寒复发而见损。甚虑。犹带此症。欲复相见。行至数十里。至不可堪而言旋。相爱之笃。乃如是矣。承以前此契讹义兵之故。被辱于彼类。甚至延及令再从弟。极其无状。惊惋莫耐。阳类人类之困迫。乃至此极耶。然今贵邑偏甚。贤又偏困。如何处之为可。愚意择不甚处移寓。似或无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7L 页
妨。幸加思量也。大同之祸。无复可言。十人兽九人。十分兽九分。岂曾意斯境。几分几人。扶持得天地耶。然虽独一身。竟壁立不倒。要如斯而已矣。近庵丈临访极感。六士友亦欣握。损末膝不已痛。昨强到养德斋矣。知共南行。何其勇也。挠不能长。默会。
答安景文
承书。若对新岁颜范。谨审重堂有不安节。固知神佑。致亟复常。而仰虑则深。贤得身旺。志气益坚固。义理益别白。为叶所望。乙未之祸再作云云。未知所闻如何。坐揣形势。固亦必至也。恸哭之极。无泪更出。恸心之极。无言更发。当思吾处义之得尽。盖天地所赋之正性。圣贤所教之正道。父母所遗之正体。不可弃也。贤言天理之可恃。其如气数变局何。然一时之理为气屈。有不可恃。而千秋必返之理。有可恃也。虽今有千万极凶极恶开化乱贼辈。岂能遏他千秋必返之理耶。贤言亦得矣。麟锡沉病不振。全崔二君欣握。而不得尽意相说。若待无情人然。于裴丈近庵。未修岁候。何叹如之。馀冀春序益自爱。
答金用楫(永涉○甲辰七月二十九日)
 序说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又曰亲受业于子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8H 页
思。未知如何。
先师省翁考检年代。断以门人。
 巨室章。上下譬喻云云。
上譬譬斲小。下譬譬不专任。
 敢问夫子恶乎长云云。此但言养气知言。而不言仁何也。
不动心。便是仁。
 墨子夷之章。言兄弟之子云云。
不言己之子而言兄之子。自是言语活阔法。然言己之子则较人我之分。意为未好。言兄之子而彰亲疏之异。却见其好。言亦不得不如此。
 当尧之时。水逆行云云。尧之洪水。气化耶。人事耶。
尧之洪水。只是气数之变。然天下未平。水道未成。天地间。必有此一番劫运。必待尧舜禹发而任其责。无或天意非偶然耶。
 邪说与淫辞。何以分别。以今论之。何等是邪说。何等是淫辞耶。
邪说是与正道相为消长之说。上文累言邪说暴行是也。孟子时处士横议。天下之言。归杨归墨。盖是邪说之作也。淫辞直指杨墨之言。以今言之。外夷可法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8L 页
之论是邪说。外夷之淫巧是淫辞也。
 曾子养曾晰章集注。云事亲而不言守身何也。
先言守身者能事亲。继言曾子事。所以实之也。
答朴子定(胜镇○辛丑七月二十日)
书三至而只一答。勤慢乃若是也。连承安候而甚慰。即日侍馀动止更何如。所工益笃实否。每言病而问药。还须是晦翁所言知如此是病。不如此是药。所宜自勉者。且每读圣人书。有实砭已病。深可警省者。恒讽诵激昂。或书壁寓目。戒心正不可已也。如何如何。损末一味陆碌。二度讲义答去。皆不成说。所欲言神短尽剪。恕谅。
 君亲陷危。不能两全云云。
父子并陪君上而行。当危急则父与其子。共济君危而已。君父固各于所在而致死。若在君所则君压亲。子不得私其父。设令子私其父。父可许之乎。问说大意得之。但遗亲之遗字害义。只言不私可也。然此等非常凶巧之事。不当设问。
 退溪先生曰。通文上疏。非儒者所当为也。此何义欤。
儒者守身。不务事为。故通文上疏不当为。然退溪此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9H 页
说。正言其常法。
 攻乎异端之害。众人亦知云云。
攻乎异端之为甚害。众人固或知之。而不若圣人之明知而有是言也。且道圣人甚事。乃以众人不可知者为言乎。
答朴子定(辛丑十一月晦日)
曰前承书。又因搜阅士友问纸。得贤友曾前为者数幅。兼有讲义皆未答。颜骍以为人我勤慢。何若是也。今又书来。且感且愧。方在感呻中。强呼倩以谢。然只答今书意而已。于前为者。都未暇及之也。用审馆居稳度。忧阻庭候。自此近闻汝宁信报。乞少宽焉。讲究经传。以求古人成法之所在。反身体察。以践道理之当然。居敬而先培根本。以主乎致知立行。以此用工。甚善甚善。却更以果决向前。真实下手。意极自勉必有事。甚望于左右也。主哀少友安支健工否。其好志向坚持操。得贤相辅。必有长进之势矣。损末一时呻吟。自可已矣。内而昏病。外而世忧。反覆日深。末如何矣。斋友见皆可与学立。且幸其无虞。惟东山患感。兼发宿祟。今少可。李致心千里隔年相见。喜可知也。馀冀祈寒自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9L 页
答朴子定(壬寅)
鬼神章。以上下章言之。前三章。小而塞也。后三章。大而通也。小大通塞。鬼神之所为也。以一篇言之。一篇统举道之大体源委而始终言天。中间言鬼神。盖天地中间。大道变化。都是鬼神。若阙却鬼神一段。于言道大欠分数。而中庸却觉未尽为大部成书。此其抻入鬼神说于一部中半。所以道之大体无欠分。而成书极其好大也。
雅言理积生神以下云云。是就理神气形全具上言其序。其势有如此者。非是理积悠久而后方生神。神积悠久而后方生气生形也。
答边景学(承洙○丁酉十月四日)
稽颡。麟锡所履危险。所住绝远。虽久交切亲。宜或畏避而难访到。高明之于愚者。虽同声气。未有面分。乃能不计危险。不远数千里。只行穷极异域。期同艰苦。与将终始。问其年则弱冠才馀。此岂易见于衰世人物耶。抑虽古人。尚或难见也。高明所取于愚者。未知其何为也。而愚之所感于心者。不啻深矣。然未能同处周旋。乃使离索孤绝。会面且未数。势也非情也。亦愧其谋拙也。分张月馀。恋仰方深。郑重长书。因风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0H 页
至。慰赖极矣。然有大踰愚分。不收承当之语。实踧踖罔知所措。愚于高明。志气之坚确。义理之明正。已有以深服。而其于文理之察。文辞之遣。尚疑其有不及人者。今以来书细检之。条理辞格。颇中规矩。反有过人者。本末如此。计其前程。苟有进而无退。将远到之无不可期也。甚用敬服。承欲有闻奉勉之语。愚实何有。有副贤望。惟吾党皆守华翁遗训。其有大命脉。曰尊中华攘夷狄。穷天地之大经。黜己私奉帝衷。有圣贤之要法。贤亦已知而已自勉。已自勉而宜益加勉。吾党一遵吾从叔省翁为学节度。其有大要。居敬致知力行三者。因前圣哲之遗规。紧守平生。又发挥之甚明的。如文行忠信说。可为万世法则。贤又已知而已有为。已有为而宜益致力。其如此而愚岂别有告语也。书后有日。旅次如前贞吉否。麟锡苟延。同伴幸无警。非久当面。馀皆留俟不次。谨谢。
答边景学(甲辰八月)
承慰侍奉安宁。去守义谛。或以父母在堂为辞。此以私情言。若义理岂其然。蔽一言。圣贤当此地。必不受削而自归罔极。不受削则只有死与去二事而已。死而伤父母之心。宜去而犹慰父母之心。圣贤必然。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0L 页
义理不必更论也。谓各有所赍。以惩前事。实得谋始虑终之道。然或有可仗多赖之人。势若未逮。则似宜众力相与也。贱状仅昨样耳。不多。
答吴子范(弼洪○戊戌六月二十八日)
昨冬相见。至今慰怀。万里有书。百朋奚多。愚有此行。自初所定。非因雠者而然也。义当留国。岂计有无雠也。偶被人劝而取他路。不得与贵乡众士友再见尽怀。正是此生大恨也。承慰其时安候。不审夏来重堂气候万宁。省下履用珍卫。尊从祖丈起居康旺否。麒麟儿善充长。孩笑可抱。在目不忘也。大学或问读毕否。此有无限精义。只任熟读深思也。损末到此后得无病。亦有长少同志之警益。然每怀亲戚士友。且念时变之将益罔极。不能为心也。义谛准保华制。虽加一日愈于已。惟此迫不得之意。未知天或见怜否也。书不尽言。深冀安侍勤学。以副远情。
答边元春(东焕○戊戌六月二十一日)
麟锡覆边进士座下。麟锡昔者历贵乡。同门旧游之外。新交得士友。不以百数。德仪文行。菀有可观。至于儒俗正邪华夷人兽之分。皆无一毫放过。凛凛成风。以为天地间阳气所聚也。众士友之中。得座下之庄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1H 页
恭端雅。而藏之中心矣。今承万里寄书。既感不弃。三复以过。可见其识趣文辞并超卓人。而又闻之节谷丈人,圣中,景学之言。质刚才敏。性静行果。无所不备。能自志学矣。能自笃于今日处义矣。座下诚大受器也。已能如此。而又处众长德益友薰陶淬砺之中。可量其前进欤。承欲愚陋之有一言辅仁。辅仁固友道也。愚陋实何敢焉。然重违教意而欲言。则亦请座下于其所已能而加勉焉耳。座下已能志学矣。已能笃于义矣。窃念为士必以学。为学必以志。何谓志。植立此心。有定向而无移易者也。此志所谓三军可夺帅而不可夺者也。志立则事有本。有本道自生。如木有本。不可遏其生。发干达枝而成大。故无志则无事。有志则事竟成。所贵乎志者然也。何谓学。学为人之道也。为人而失其为人之道。人而禽兽矣。道也者仁义礼智之为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为情。孝悌忠信之为行。修齐治平之为事。凡此是也。学而得此为人之道。则为圣为贤。不学而失此为人之道。则为禽为兽。既为人矣。学而为圣为贤。不学而为禽为兽。将奚取奚舍。所贵乎学者然也。以如此之志。为如此之学。士之事也。孔子曰志于学。后学亦曰志于学。座下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1L 页
其所志学也。加勉焉而已矣。至若今日处义。为天地为华夏。为皇王为圣贤。为纲常礼义。为衣冠文物。凡为人之道变。而为夷为狄。为禽为兽矣。吾承圣贤师友而为儒。不可为夷狄。吾自祖先父母而为人。不可为禽兽。为儒为人。为夷狄为禽兽。其为罪不罪何如也。于处此义。可以不笃乎。笃之又笃可也。座下于其所笃义也。加勉焉而已矣。然勉于志学然后。其笃义也有所本而不移。勉于笃义然后。其志学也有所据而不变。且阴阳邪正。盛衰强弱。到极地头。有百险境。无一坦路。于此可以观人。此又座下之益加勉焉者也。固悚妄言。乞以此深留意。而兼质于众士友也。麟锡自顾所为。负罪罔极。然其苦心尚有存者。盖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其如斯而已矣。且愿与同志共之也。即玆季夏。侍体何似。麟锡不病。桃节以下诸节幸安。不备谨覆。
答刘文若(惟○己酉七月)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声出于心。气生于理。同声同气。同心志义理之谓也。心志义理之所同。不得不相应求也。是之相应求。自古以然。虽麟锡之无似。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2H 页
不能不然。而盖自世变以来。求其相应求者甚矣。然人心陷溺。义理晦塞。可求者绝少。绝少而求之愈切也。麟锡来经北道。至于此土。连有人称道足下。甚喜闻。而但世之称道人亦多般。于心以为是真可求者乎。又闻足下避倭祸渡海。所居距十舍。欲声气之相通。得其为可求与否也。足下乃有此珍重古道之书。书足以见心志义理之卓越人也。足下其真可求者也。足下之不弃无似。其感激于心。已无可说。而无似之求之为甚且切者。今焉得所愿矣。今日世界。何意得心志义理有如足下者。而其得之于此土。又何幸也。得所愿则所望又不得不深也。不知足下何以教我也。麟锡愚劣人物也。不足言心志义理。而特因师友之有言。为知亡国灭道。禽兽人类。鱼肉生灵之为深痛极哀。忘分力。妄有思想。为狼狈之至今极也。以本愚劣。加之贱年多而昏迷甚。殆所谓末如之何矣。足下既有心志义理。而又年富力强。聪明才气。可用无竭。以周事为。既不我弃。愿终善教也。噫。今日何日。此地何地。事不可已。事果如何大如何难。此宜一心殚力。相哀相助。以尽相应求之道而靡有馀分也。足下其必有以深念也。书固有矣。书又不如面。甚欲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2L 页
面。而溯回秋水。老末由从。彼此有势不从心。同处最好。何以得遂也。愿言愿言。书辞自处过恭。称人过分。有极惶汗。乞勿之为也。李管理性度慈祥。爱人容物。诚然矣。麟锡之来此。恃有此令也。可不求为同心共谋哉。教之云者。愚何敢焉。有商论者。则愿将随分效力也。谨询比日。尊体何似。麟锡非特向来贼警为可惊。近经水劫。亦几危矣。然回思家邦。痛缠心肺。此等厄物。不须言苦也。承书而即修谢付转便。惠书经五六个月而至。此亦安知不沉滞也。甚矣相去远之难也。馀祝随时加重。
答李敬中(建民○癸卯)
 大学讲义发问第▣条曰。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其说亦有本末欤。所谓其说之本末何如。
阳王致良知。本之孟子所不虑而知之良知而有差者也。
 论语讲义发问第三十三条曰。子夏之门人小子章。朱子自谓积费思索。朱子于此章文义。看不出者在甚处。后来看得出又如何。对语曰。看不出之处。无乃在于程子说本末之条上乎。后来看得出。窃想朱子始也以末为事。以本为理看。如饶氏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3H 页
意。后来看得如胡氏所言以本末为事而不可分为两端事者是理是也。此于发问本旨。未知不大悖否。
门人小子章。朱子自谓积费思索者。非在原文。在程子所释五条。其初也看不出者。首条与下四条文相牴牾是已。后来看得出者。意实表里是已。
 孟子讲义发问第十六条曰。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伊尹之任。是本然欤。气质欤。若曰本然则性无有不同。若曰气质则在所当治乎。对语曰。三子之所以不同。是各得圣人之一偏而不得全体故也。三子之与孔子。虽有偏全之异。而其为本然则未尝不同也。譬如管窥之天。井观之天。宁曰天小而不可曰非天也。此果为对语之正当乎。
清和任。是气质偏中得本然之全体者。盖三子比之孔子时中。各有一偏。是气质也。其不为气质所累。人欲净尽。本然天理之流行。三子与孔子只一样。比之天。如春天夏天秋天温冷各不同。比之四时之天。不为无偏。而无一点云翳。呈露全体青天一也。
 第十一条曰。三代分田之数。如此参差何也。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也。诸君于此必有所讲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3L 页
矣。愿闻其说。对语曰。愚于此等法制。未曾一日讲磨。故只据前贤所已言(有若于鲁哀公。孟于于滕文公。告之以彻。)以对。门下之于今日。若欲对所讲磨而行之。则当如何为之乎。
贡则孟子已言其不善。助与彻。其法略相似。皆善焉而莫善于助。又善于彻者有二焉。公私有等分。各力致益勤。
答边子玄(承默○戊戌七月九日)
月馀日饔食讲论。苦乐无所不备。如何可忘耶。万里访至。猝然别去。彼此怅心。又可论耶。且置怅心。万里而来去。兼且触冒暑雨。岂堪劳顿。虑生病患。实无以为心。书即来。得安泊消息。我心则喜。无容名言。况审返面万安。尤何等仰慰。损末与诸丈众友如前经过。他未有可言。明春再访之约。为之欣满。若无硕故。乞必践言也。南望远云。不胜驰情。千万自爱。
答徐相洛(洪基○甲辰九月)
书读栖山之日。面晤奠菜之夕。阙修谢而欠稳讨。感慰固深而悚怅亦多。平安反面。唱喏体福。仰祝。损末昨样耳。自上达下。为雠人役。痛复可言。昨讲去守之义。后更心究否。愚见以义以势。不得无此也。前者讲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4H 页
义。今才草率答去。然所问少欠切实。须检省也。神迷少布。
  别纸
宋太祖陈桥之事。虽曰出六军心而自不省。然素无心天下。处置岂有如许者。
宋太宗贼伦。非特廷美一事。恶过于唐太宗。赵普事二君而又间骨肉。罪重于魏徵。
魏仲先,林君复,杨契玄等。高尚不仕。既知真宗之不足与为。又性近于洁身忘世故也。
真宗喜于有为。王文正优于包容。故李文正逆知封祀之起。王公之不可救欤。
宋朝始终有臣无君。所以致蛮夷猾夏之变。
康节闻杜鹃声。而知用南士而天下多事。自是康节神鉴异于人处。然禽先知候。自有其理。而杜鹃非如凤鸟之祥。真宗气像。非能为舜文之治者。知机审兆者。或可以及矣。
与文公圭(镇穆),李景三(钟省),白德甫(崇济),李正克(东燮),金致修(凤徕。○壬子九月)
一别何其久。正不胜怀。第询佥体各安。玆事有煞事否。每念明儒高梁溪有言此身为父母所生。我不曾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4L 页
做辱亲事。岂不是至乐。此身乃天地所生。我不曾为欺天事。岂不是至乐。人生必有死。到瞑目时无累。岂不是至乐。苟心于三乐。客亦不足苦。佥贤果有此否。深以为望。损末病衰无可言。所居有不便。将为移他计。臀之无肤。何处占稍安一枝。东坡所谓到处鳖相。只可笑可笑。东山去。草草付此。只诵晦翁夫子努力莫相忘清宵共明月之句而已。惟情亮。
答李景三(钟省○癸丑二月晦日)
书真敌面。审慰旅贞且吉。损末间者移寓木花村李安郊所。寒汗兼痢症。自云岘尚此弥留。甚苦。西计必欲为。而办财政俱志士。果如贤言。期秋相会必践言。此行实不可无贤也。送物旅琐中。曷以为力耶。都在公圭详。止此。
答禹圣然(相浩○甲辰六月)
多日对讨。益见志操见解有过人者。甚喜于心。但气貌困悴。若生病患。然奉别几日。未能弛虑。书至而悉其免焉。又自激厉。不以气弱多疾。贰其固守之志。甚慰所望。先贤以多疾而成就者甚多。惟吾自力。不必自憾。然持其志。无暴其气者。又不可不念也。如何如何。心之虚灵。谓虚者寂然如无之谓。而有太虚之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5H 页
脉。灵者感而遂通之谓。而有鬼神之本名。虚灵二字。分属理气。太涉破碎而未稳。感通之神。自是理之妙用。而非功用之鬼神。太虚固有以理言。而亦有以气言者。恶得如是说。陈北溪言理与气合。所以虚灵。此正说得端的。朱子尝称北溪学问最精。若于学问大头脑心字名目有差。则必不如是称也。然则虚灵不可专属理。不可专属气。而可言合理气。今以虚属理灵属气。而为合理气之物。又违于北溪之训矣。入思如何。一斤蔘不自药而送之何也。虽感领而亦极不安。今方发殷栗行矣。相见难速期。惟祝其间侍奉履用千百加重。
答郑大汝(秉元○辛丑十一月十七日)
无日不思。书至而慰矣。矧审侍奉安宁乎。馆居教授。知有敩半之益。更望自为诲人。务益切实也。损末新定住所。士友厚意。已不可言。山川幽邃。风俗敦好。有甚惬意。但愧于会友。无相助耳。开正见枉之意。预庸欣满。馀在李郑二君口悉。更冀自爱。
答金孔集(声益○丁未五月三日)
阻今三年。靡时不奉念。盖以悦晚悟托晚契。可相以岁寒期也。池禹甫李美甫远访而致崇札。审慰体内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5L 页
有相。学半有趣。承欲有一语相警。益见慥慥意。然岂有他。于其所切朝闻夕死之愿。益加切焉。于其所确向背人兽之意。益加确焉。其如斯而已。千万努力焉。损末病尚缠身。祸即剥肤。死且悯缓。寿何冀多。身难自谋。况能益世。然喉息断前。惟曰几千年华夏气脉。如之何如之何。五百年正邦 宗社。如之何如之何。几千万同胞生灵。如之何如之何。赖谁之力。不至末如之何也。其情则戚矣。病倩不长。只祝加爱。
答禹道瑞(泰荣○己亥三月七日)
分合固常事。不能无忻怅。九月书至。知平安反面。但其间萱堂有患候。旋臻勿药。虽属过境。孝心惊喜当如何。冬尽春暮。谨询侍奉动止增重。工夫有次第可言耶。损末只么守死。桃津丈春开。病患少减。已启驾。尚虑其劳攘。病复发于路中。神迷略布。惟恕亮。
答鱼叔心(中善○辛丑正月二十日)
儿袖落惠字。用审开正。孝棣履用支胜。为慰之深。麟添齿多感。为天下国家痛哭。去益甚焉。惟儿以数年大病馀。能步六七百里。兼得家安信。是则为喜。内部云云。有过实。许生所传。亦非可虑也。示祔祀又失。练明则凡大祥前。不论何时。择日追行。此尤翁,陶庵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6H 页
意。如此可矣。每见来书。写字草荒。后宜模正。程子言非要字好。即此是学也。扰甚不尽言。
答朴子宽(治奭○乙巳六月五日)
千里有书。百朋是锡。谨审重堂安宁。崇履护重。十分慰幸。承谓昔杨墨之害。比今世祸。已歇矣。孟子尚忧之深而禽兽以斥之。矧今毁形灭伦。真化为禽兽者。可不怀大痛。而俾吾身壁立于举世陷溺之中。以为之所乎。此其坚确之志。正大之见。皆从寒松,泰庵日与讲磨激昂中出来。极令人感动而振拂竖起也。庸学两部。致力三冬。用工亦不为不笃矣。损末日前形状。寒松泰庵想尽言之。今亦似日前也。神短语不能长。只冀随时加爱。
答金箕洪(淳范○辛丑四月一日)
子弘追到。带崇札。用审侍奉履用珍卫。仰贺。损末行到东山车友家。颇有惫困矣。营立圣庙。尊丈盛意。贤友苦心。极用钦服。但此事极重大。宜有商量。且平山士友意思。终不但已。有难左右。于其间此意不曾向说耶。大抵先营书社。可奉圣像则奉之。奉朱子事体亦已崇重。或奉省翁影像。亦非不恰好。以此谅之。归路相访之示。当观势如何。营建规模。自那上众士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6L 页
烂商划定好矣。带挠略此。馀冀安侍笃学。
与朴辰伯(瑜采○乙巳十月五日)
观海斋数月游乐。殆此生难再也。归而怆惘。不须言也。惟尊疮患未见完差。贡虑曷以常比。不审间果药收迅效。止痛快合。体力完健如常。远外切祝。不任憧憧。尊门佥丈安旺。诸少友皆稳侍健课程否。麟锡间关泊林寓。膝痛无甚加减。华东史登梓。今天下莫大事。亦万世莫大计。盖是书踵春秋纲目。相始终于宇宙。其义所关系有尤重。而于时有尤切者。特事力不逮。尚今未遑。高明之见。深见及此。谓未遑为大欠节。急就为大先务。兴义出力而办断焉。其所为如何。所幸如何。区区更不说也。金都事先有定意。而吴进士近复有书而欲速之。惟在左右来定计策。惟祈所慎遄已也。看看当冬。惟取材不得不亟。此欲先告金都事而有为也。几日惠然玆谷泉石。甚欲使高眼一经也。泰庵,寒松。忙未修敬。要张友静叟去诵所欲言也。馀留俟面罄。惟尊谅。
答崔圣瑞(于翼○壬子六月)
别岁周过。思日累至。信阻极郁。书至乃降。书谓昔尤翁在棘。南有昌闻安报。泪簇簇下。今所处不啻在棘。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7H 页
并不闻安报。闷郁之为当何极。亦知贤之思我切也。新寓侍侧。难违面违期。情地事势。不得不然也。闻那地士友居然多会相从。有会心事也。信后有月。省愉益泰。更切溯祷。损末云岘深山。开菑搆巢。病与痛深而已。安郊,惟庵,中和。间多会面通信。近则颇阻矣。七月言枉预慰。不备谢仪。
答金烈叟(定默○壬寅十月十九日)
龙川相逢。已慰悦也。今承书问。用审哀体支重。重荷以喜也。小祥奄迫。仰想哀痛如初也。伯氏丈向来历承候安矣。今复支保耶。麟锡左臂痰结生痛。少可而未快矣。西宫助役。愚答一庵。今不记如何。盛论诚高矣。然以事而言之。今日人皆开化。事皆开化。而此事只不过设土木之役。务聚敛之政而已。聚敛之政。自我助之。近谄固不可也。自彼徵之。势迫有所不免也。虽开化之行法。义理关头。决不可以死生易。其于聚敛财政难皆如是也。譬如盗贼勒我以同事。则死不可从。讨我以物货。则虽不肯与而不得不与也。与贼虽非义。见伤杀而不与则过矣。吾已闻贤友之有议也。推此可知有严定执守。真可信服。然事或有参量之时。谅之也。但熟于参量。而宽些执守则又不可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7L 页
神迷略倩。馀冀加爱。
与朴▣▣(▣▣○乙巳五月二十五日○齐逵弟)
麟锡顿首再拜言。千万梦外。千万梦外。先大人奄违斯世。承讣惊恸。何能已已。年龄不至甚高。平日气力。亦甚康强。胡乃至斯。异乡巨创。切迫情境。尤何忍说。葬礼何以经过。凡百所憾。曷任孝情。孤孑哀痛。何以堪胜。远惟哀侍兄弟何以支保。萱堂尚康旺。浑度得安稳。抢攘时节。曷以保存。衣食空乏。曷以挨过。节节奉念。麟锡间往长潭。见令从氏传讣音。而使探尊伯踪迹矣。间已奔丧否。此其情理。令人伤叹。惟望哀兄弟作心振力。百方办计。得以捲起。返葬于故土。以伸幽明情理。千万千万。麟锡自故乡。又到石溪而病惫矣。奔慰无期。岂任忧恋。多言小控。谨此奉疏。
答金子敬(演穆○壬子六月二十日)
麟锡覆江陵金斯文足下。荒远异地。坐在境界。足下不面。古道之书至。古道已深感矣。书言从勉翁门下。忽不堪昌黎见元宾之感。泪为之横落也。呜呼。国事尚忍言哉。勉翁事尚复言哉。言之痛冤抑塞。置不更道也。承复有言兽极夷极。持保之为难。亦见其为勉庵先生弟子也。持保诚难矣。波之冲。柱不屹。难乎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8H 页
倒。风之摇。树不固。难乎不拔。顾见世之表表自高者。举皆摧靡堕陷。昨焉人。今焉兽。朝焉华。夕焉夷。不然者百不一。所以至无国。五百年礼义渐涵之久。何猝至是。莫知故也。卓卓树立。承光明师。揭的颓世。深有望足下也。关北人士。刚劲禀质。渊源见识。尚多有守。特异于他。足下来游其间。相与维持。必自有事也。审书遣辞之体。若别有属意者。闻于金衡铨果然。陋劣何敢当。内省而极有惶缩者矣。麟锡风霜衰暮。志事迁延。可言情形。穿山越水。惠杜迩期。斩木揭竿。义起后待。何感如之。第振病躯。时扫榻日闲舆而等之也。旅贞体泰。是用遐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