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8H 页
答李致心(正奎○戊戌二月二日)
前后三度惠书。勉戒爱恤。靡极不至。至于访行至平山。知不可逢而止。此其意专出虑吾缺义。期使有完。是尤不可忘也。自彼便常倥偬。既归期亦睽违。未有修谢而奉面。悚怅何既。惟玆仲春。谨审尊棣体崇泰。仰喜满万。麟锡既经禫吉。终天极恸。追思罪戾。无地少赎。目见国事永非。不免起践向日终客辽东之言。公私痛迫。比前日加倍。不忍言也。玆承教以姑留境待有变而出疆。是于义理情势。非不精密周全。而在此极有不快事端。在彼会有可恃营为。为此浩然决去矣。雠辨文字义理极痛快。足以破举世陷惑识见矣。今所谓有识持士论者谓言柳权俱是读书人。以柳杀权。可成说乎。权实无罪。但欠性怪耳。彼其言论如此。岂不为潚所为。况其有识如此。其馀皆可知。人类没奈何。为兽乃已。此文字尽不可无也。
答李致心(戊戌七月十五日)
四月人便甚忙。未及修候。只凭长潭去函。付还雠辨文字。即去达否。即玆秋风。体宇清穆。伯仲叔诸位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8L 页
度安宁。宝眷大吉。春夏间用工节度何如。士友皆服贤座确志正见。兼之以文行之美。有卓树立。深以为望也。泽玉近节何如。贵邻安友平安否。损友与众同伴无警。间亦行讲习礼。不至全无事。所定义谛。有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愈于已。既不能保之于一国。其将守之于一身。当如是矣。盖此一语。寔出心肝苦血。以为今日士类无论去国在国。以此为固守心法。有如尤门传授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馀他只在汝质,建中口述。更乞自爱力学。
答李致心(己亥七月十六日)
实谷回有惠书。用审经体持服安重。深以为慰。即玆新凉。兴居增吉。宝眷有庆。尊伯叔诸位万宁。万里更切拱祝。盛工自量有日进。为身为吾党为斯世。进德明义。益加勉力。此时恃左右。不啻深重也。麟锡同习斋季君。经些病故。然良朋兄弟亦作不易之况。圣庙心等此岁营始。未知事力竟如何。承谓在昔华人占大老流年。三百年后祠入中原。而此为符验。此固未知其不为造端。然冠屦倒置日。天地赖此老不晦塞。后之欲明天理正人心。严于尊攘者。无论海内海外。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9H 页
不可不同为之祖。盛论实洽当。则必遍祠中原幅圆。与配孔夫子之享。乃符占者之言。未知何日见此光景也。又朴云庵门人。请配其师于华翁云云。此不须以事势论。立庙之规。若用沧洲精舍例。则实有难重者。但既享夫子。朱子配享。中国已然。宋子本国既升庑。今无嫌配享。华翁则德学事功。优为配享。而特未经本国升庑。或言有难经行。若别立一庙。配以重省两翁。则云庵恐无不可。盖既有德学之重。且居地相近。便同一乡县。其门人亦遍布近地。欲伸为师之诚。理宜然矣。然立庙之规。姑未有定。待定规然后徐议可也。近日有与锦溪别纸。平山五友赠言。欲闻吾友。玆胆去也。自馀不宣。
答李致心(庚子十二月二十一日)
东望恋溯。日夕为勤。际玆许君以书至。谨审棣体崇卫。閤患眷忧。向知苦剧。承即开霁。间有璋庆。尊叔氏又晚暮有是庆。德门福禄。知益昌大绵远。门内男女昏娶。乘问世故而将顺成。慰荷万千。不容名言。又重以立斋兴学。方有铺舒。饬躬理业。矢将益勤。此尤极好事。可令人喜而不寐。要有一文字以相助发。不惟胸中乏言。顾亦无暇。虽意俟后奉副。亦未的其能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9L 页
也。尊先考妣状述文字。本非愚陋所敢承当。然既已奉诺。于心有不敢忘。但行录原本。未知在谁人装中。此甚悚惶。搜探得时。当贡鄙诚矣。损末来依山斗斋。见无大病。日受众士友警诲。虽极昏愚。有些开发。其为用心之厚。较骨肉不间一毫。未知奇薄人物。何以得此也。前头事欲以此地为定所。关西辽东。亦将随机往来。辽上事本是有关大义。前头不无难测事形。所宜依旧经理。车东山断以为事有始终。主张宣力。故遂听而许之。申景裕,郑生炳哲。日间来到。实兼为此事。亦勉以尽心为力矣。彼中同伴同约。闻皆无警也。江南之计。亦在心不放下。未知终如何。承谓来头客辽。有所嫌碍。既有所定义谛。可行则行。小小嫌碍。有不必顾也。所谓昭义新编。韩李二友承将锓板。其义不寻常矣。但此事非吾所宜劝沮。习斋必得会面。又恕庵在焉。宜相质也。然其外编。似或有可拔可追入者。此亦共此友检下为宜。各处士友皆平安否。未能修候。有阙人事。所欲言何限。神迷都阙。岁除迫头。遥祝饯迓增福。
答李致心(甲寅十月十五日)
相别至九年。曷不怅惘。来辽得正月书付李学渊至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0H 页
者。喜若奉面。知又有前年书而恨不见也。书后近一年。棣体连安。憧憧致想。损末拘势潜处。可愧可笑。多病不须说。公私积痛。无死无止也。所示身登口舌。既自无愧。宜付有笑。愚谓此事非特贤为白白。李济亿亦然。李济亿凡为义边用心到底。吾所异之。接吾数月。万易绽露。绽露则祸即罔测。谁复为此。至如北道金某。日事驱辱倭领事。作乞人样。于钟路义之日。囊钱而往馈之。是亦难事。李锡大之以老母家眷为托也。不顾危险而受之。及其老母丧出。周旋竭心。密勿治事。是岂常情。亦结难忘之恩于锡大也。禹史山之子。嘱于倭而囚之。初岂成说。放脱之际。致疑要钱。亦万不当疑也。钱夥宜不然。不过数十元钱。疑贤与济亿乎。疑之者。以分标二张也。此其尤无疑矣。济亿与巡检相亲密者。则何难于分钱。而必二其标纸乎。巡检所言二标。一与巡检厅信然也。大抵非常受恩之地。初不当以些少物致疑以惹事。以昔范蠡笑迎仲子丧之力量祖之。必绝笑之。至于转致疑于贤则更过矣。然不过出于乡闇也。然朴华南见锡大问贤事。则曰外说虽云云。而内实不然。习斋问之曰。玉山相逢。则可一语笑罢而恨无逢。学渊诵贤之言曰。始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0L 页
于我忘深恩而致疑于济亿。必有天殃。曰果有深恩。不可忘也。锡大似有悔意。而却足见忠信本领。锡大既已如此。贤亦勿复挂心也。念昔丙午。吾痛念国事。无所不用其极。为使贤清俄二国问。随意有往。盖坐而料量清俄怨倭。有可为谋。后李渼石入清而虚还。吾在俄不如意。自笑疏错料量也。送贤赍资。为求于边东焕及姜濂大人。贤遇姜濂于清汤河地而停行。姜濂疑贤奢衣服。滥于用而还推物。吾以为外交。不可不鲜明衣服。申申于贤。前后送人每如此。姜君不料吾所意。疑之容或无怪。至于还推。有失体面。吾所赍给。岂可以为出于其大人戚近东焕。而私自中间还推。设贤尽乾没。不宜有是。是则贤亦有失。宜自持还我。为吾裁处。人不知体面。颇用口舌于贤。其时吾虽无言。于心有悯然。今因此事。为一解说于少友辈也。何时可相逢。所欲言多多有难而止。常自爱。
答车复元(载贞○庚子十一月二十三日)
二度惠书。慰敌面话。负大病而追我于平山。何其用情之过度也。不遇而返势也。不审体上无以劳顿。有添所慎。閤内闻有半产馀祟。已臻勿药否。仰虑且祝。承有令再从丧事。大以惊怛。金斯文凶变。何其惨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1H 页
闻其志行卓然。分明是阳类也。岂非缘阴盛剥极之候耶。遥为伤痛。有不能已。金志粹竟不还家。无凭踪迹。惊惧悯惑。不知所谓。亦是虑无所不到。奈何奈何。其父兄情地。念当如何。为之怛然伤气也。损末蒙 上大恩。得保性命。省庙墓面亲戚。来依山斗影室。日闻会心众士友。诲论前头事。目见世祸日急。而所执保华义谛。终自不能已。则本国既已还到。固可住处。辽上根基。在所不得撤也。闻贤友先已念及于此。欲一躬往检事。其秉义确而虑事周者。真可叹服。但身有病患。所宜十分自量。且物力一关。岂非甚难乎。此须专务节约。至于圣庙。瓦虽全而茅益洁。恐不必以瓦易茅。但加备渗漏而已。未知如何。欲慰江界金友。极是好意。亦不宜不量病劳而必亟为也。大抵贤友向善尚义之勇。世孰能右。但恐务持志而有或暴其气。千万自念。公恕今行。诚力义气大过人。别去甚怅。何限所欲言。神短而止。唯默会。
与车复元(壬寅)
箕陵会狼狈。物情看作羞耻。少友辈有或缩气。不识事理甚矣。昔朱子有云老去光华奸党籍。吾前言一番挫辱。一番光华。非苟为虚谈。实理然也。有一事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1L 页
知者。受挫辱。固可登诸文字。示人有色。假使当日受府官等优待。此可登诸文字。示人誇之耶。当日事只为国事。不能无痛迫。在吾徒。宁或涌气。无一毫羞缩也。闻当日有一老婆立七星门楼上痛哭曰。甲午以后。不复见衣冠士人会此。何忍逐散。又翌日有桂初试。饮酒故酗。终日大叫上下府街曰。耶苏天主党。何故许为会堂讲会。儒士何故驱迫解散。天下有如此事理乎。此可见天理不泯。此可愧死今日所谓居官者也。
答车复元(己酉七月二十五日)
景源便书。若见面喜。但审体内尚苦旧祟。虑虑。间获差可否。允君与诸少友安过。何慰如之。损末去月承姊氏讣。今又闻本生季嫂,从弟汝翔讣音。何家门凶祸荐叠。至此极。姊氏迁徙远地。年来常拟一走谒而未果。季嫂吾季君汕叟被祸后。倭侵犹不已。率妇幼。流散族亲家。必因忧成疾致然。而升侄来此而返。不得临终。来头事势。又不知至何境。汝翔虽本弱质。岂至死年。笃守义谛。明解事理。鲜出其右。家计宗事。周旋斯文凡节。未尝不专任。今焉已矣。两目昏黑。五脏摧裂。痛毒情理。又比平常时地。不啻百倍。其何可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2H 页
堪抑。又闻恒窝患报甚重。更无以为心。闻堤川消息。吾大小家有不安之端。移于清风。习斋向永春云。此亦可以定情耶。智山,云冈事。已无可说。史山之胤禹济经为人。甚忠谨儒雅。再昨岁。与智山同来柯亭。同我发程。历京至其乡。居无何。从大人承事义举。与智山先后死。对史山。恶怀长动。立庵之季子朱铉三志槩甚壮。为父兄复雠。随云冈起。云冈死后。亦被执见杀。天何优德义忠孝。立庵父子而乃至斯境。闻报常不胜恶怀。贤皆未及闻知也。近闻关西士友康枢国。其侄镇韩,剋济,康寿一,金重燮,玄基衡,明德基,李在垕,李德保凶音。惊愕惊愕。少友如此。此何气运。关西如此。他处可虑。康友叔侄。昔住其书社。情笃最别。剋济忠信好义。孰出其右。与我情厚。更不可言。再昨岁。建享万世祠。远来执事甚恪勒。出于真诚。寿一笃守坚执。介性画一。贫兼耕读。嗜书如渴。众挠时变。抗志不渝。重燮性质实事亲孝。出耕归读。行侔蕫生。基衡才学超侪。守义不变。德基有卓然志气。迥出辈流。必欲随我守义而未遂。死后室内善执丧。服衰行素。六时哭灵筵。日三时上墓哭。丧事墓仪。自办诚力。必准礼准式。事舅姑益勤谨。闻著乡邦。其妙年正家可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2L 页
在垕弱冠。能守儒规。临死语兄弟曰。独不终养父母。终湛兄弟。此何人斯。且生于世上。既从师而未闻一个道理而死。是我大恨。死后薄衣衾勿棺椁。不为成人葬。葬以儿稚样。德保年未弱冠。端雅执儒规。事崔牛川。同白正律,咸益恕诸人设儒约。方拟有事而死。噫其悲矣。贤闻之作恶如我也。前书言有清地一隅。里评果如所闻则似无妨。然所闻不可尽信。大抵吾辈来此。若只以守义做题目。则便似避乱。然非所以安于心矣。且也吾辈于此万里异域。零星散处。相劳梦想。有甚意思。亦何面势。休戚好否间。相聚一处。守志谋事。不可但已。幸与景夏,权翁诸人相议定计。无论某处。无相离柝。为先就此过冬。以算前头可也。向来所携七书及小学已散尽否。有馀存一秩。速便付来为宜。自馀不备。
与车复元(己酉八月二十九日)
景夏及胤君来。闻所慎尚弥留。仰虑之深。然自来当寒节必差。今亦然也。日来得向差否。金权翁,李子晦,洪子范,韩仪卿,李允洽,白昌燮诸少友身各安而课并笃否。闻皆安心耐苦。即此占人可做。况复能经古人所未经耶。损末一直病矣。在芝村。水劫经危。移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3H 页
孟岭李敛斋比邻。屋漏经困。甚矣厄之随身也。一年才过半。流寓凡四处。还一可笑也。朴陶山,禹史山得与相会为幸。史山之婿李云瑞。因金鼎甫之行。偕至关西。金老人清隐。少友康允宝,朴致善,白善汝,金复汝,康益明,金说甫,康汝刚,玄直臣联袂远到。已极惊喜。诸少友志气。见皆卓然。此仍不已。百事可做。甚慰怀也。贤闻贵宗炳律事乎。其家尚在长潭。而为云冈从事。终随华南至关西为挥动。抵宿石溪。为倭诇执。倭初锻鍊主人。则进身曰。我乃义兵姓某。捉我而已。主人何关。执去价川邑。众倭设刑问招。少无慑怯。傍若无人。倭曰谁劝为义兵。曰伊藤博文也。非伊藤博文。我何故为义兵。曰自主乎。曰我乃李云冈部下。今奉朴华南檄文。为召募关西而来。曰尔亦柳某门人乎。曰然。吾未尝不奉其指挥。曰柳今何在。曰尔岂不闻乎。今在北垦谋举事。汝终不宁。倭问所居地。笑曰汝不当问此。吾以实对。父兄必见害。汝思之。可以对乎。倭不复问。问皆如流而对。不下一杖。所谓补佐员来问。则曰汝为倭贼奴隶。吾强与倭贼问答。岂与汝奴隶为也。尔速退去。倭与食。则不食曰。吾岂食雠食。邑倅与官卒皆感叹曰。又死一韩国大人物也。倭押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3L 页
向安州兵站。令步行。曰我为义兵。未尝不骑。岂步行乎。倭与以骑。担铳随后。顾谓曰我若跃下马走。尔岂能追。宜执辔在前。使倭执辔。至安州。将乘火车。众人环视。多日不食。气貌犹堂堂。众悯不食。倭曰我与不食。诸公以食劝。众曰可食乎。曰同胞所与何不食。众以食物投。积载车中。终见徵役于是。关西皆藉藉曰十九岁如此。真奇男儿。初收军需多少。见金复汝曰。收此而事不如意。难免盗名。忧悯之色见于面。与人约。必守信义。亦责信义。老成长者皆信服。时在复汝家。距华南所留百馀里。大雨中起身曰。今日有约不可违。𨓏吾还家时。见其毛羽未成。今已如此受辱。彼贼可恨可惜。贤亦闻之。奇其所为而痛其所遭也。近间设得贯一约。此若善就。可有事在。其文字誊去。览可悉矣。自馀胤君归当口达。
与车复元(己酉十二月三日)
二度修覆。而失梯未付。亦已陈矣。置之以待来斯而披也。寒极。馆度何似。旧慎清霁否。虑仰憧憧。各馆少友善耐苦勤工。志气益健。视此作阳气也。损末贞疾而已。惟老少伴友无警。义举莫之亟就。约事若稍见凝。国事闻益罔极。惟所快。安应七之炮杀伊贼。李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4H 页
明之剑刺完逆垂毙也。是或罔极之为回头渐耶。洋地不如清地。而清地有日兵未曾为意。今闻日兵退去。只留若干商民。人言可无虑。将倾意矣。朴景夏托拟蜂密。闻有不称。彼实不如此。此则已多我人。俗且淳全。又有无限恰好开拓之地。不用价钱而为我土。此亦胜于彼。贤宜速来经营也。如何如何。崔甑樵炳奎作那中行。草草书付。馀冀加爱。
与车复元(壬子二月)
鼎甫历逢而来。用悉旅安。甚慰。损末哭恒窝,节谷,毅堂,鼎甫传音。痛悼何可言。恒窝德学。为同门之最。自幼至老。心心事事。同归一辙。寸远叔侄而分密兄弟。节谷同门切交。诚款风力。世所罕见。心曲相吻。痛痒相切。姓不同兄弟。毅堂十数年。义理以讲。情谊为深。乙未同义举。厥后又有事。为倭执囚。乃于合邦之日。自靖以殁。秉执大义。贯一辙善。结梢真不负所学。哭之又哭。望苍天而气塞。为之加麻。一身三叠。此何事也。合邦时自靖。毅堂外。又闻有郑松江嗣孙,金鹤峰嗣孙。诚悲矣痛矣。亦壮哉快哉。所以为礼义正邦。足使闻天下而示后世。顽彼岛夷。亦或吐舌丧气也。鼎甫屡月经无限困厄而还。倭酋虽黠虽恶。焉敢于志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4L 页
士。犹见有正理之可恃也。约会必到耶。止此。
与徐道彦(相默○丙午五月十三日)
游历中国七八年。言返于宅。仰想其时夜阑。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情境矣。即玆仲夏。经候卫重。宝眷休庆。远外溯仰。倍百恒品。时事竟至无国无民。愤欲无生。讲求处义。念我朋友。更急他时也。损末谷云相别后。闻国变而痛受雠夷节制。乃意去国。行至海西。初拟北垦。更定向曲阜。彼闻有难便事机。此有好事。而又衍圣公往复示相邀之意故也。脚病初若可堪。而登程后乃因驱有加。又灸治三千壮。要亟愈而反剧。至委席全不运动。不得已还卧柯亭才旬馀矣。闻变时即有通告一国缙绅士林书。近又有再告书。激劝其有为。固知必无效。而顾前后有事。每有此等书。今更抑不得痛迫之情而为然也。七圣祠必要营建。为凭仗抗彼自守之计。向拟谷云。今定柯亭矣。惟子思明道无大像本。必取文庙列位像小本。移摹稍大之。列像四卷。望贤速奉持来也。仙人笔一张遗失。送摹会宁者。贤所为书即见失。无路为计。宜更图之。贤或有速枉不得之故。宜讨信便。皆先付送来。如何如何。重庵集得印于价川。华东史得锓于此乡。当此世祸。办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5H 页
此大事。皆赖士友诚力。是为奇幸事也。云冈时相见否。闻其患联珠甚虑。近获差否。忙未有书。此幅同视可也。力疾呼倩。神短不长。
答韩元伯(升泰。后改世燮。)韩毅仲(弘模。○庚子十一月二十一日)
惠书字字百朋。慰敌奉面矣。矧审侍奉经履并护重。何等仰喜。损末获蒙 圣宥。归到平山。尚保形壳。经历首末。公恕誊去。情辞又当口详。不复烦也。前头事。唯依海西士友。共守山斗影室。间或之东之西。游处各处士友间。辽计亦不放下。盖事势有如此者矣。时事罔极又罔极。只有痛哭气塞。更夫何言。春生母子见不病。而亹亹道贤门厚谊。至定家舍。为住渠计。此岂寻常用情耶。金志粹竟不还家。惊怪悯惑。莫以定情。自当日分失。已不胜虑。拟将探问于其本第。以今事故未得而常隐在心里。殆成疾矣。此诚虑无所不到。余何奈何。想念其两亲兄弟情地。尤无任怛然。公恕劳攘之极。又此冒寒返程。虑或生病。馀挠甚不备。更祝两贤侍学珍重。以副远望。
与韩元伯(丙午四月二十一日)
阻而相思。馀人犹然。况吾友乎。他时犹然。况今日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5L 页
即玆孟夏。谨询唱喏安福。兴居佳胜。宝眷均庆。令侄二丱充健。而令勤工继父志否。不能忘也。仁甫早孤可怜。何以支过。车鲁卿近亦来读。昔见沉祟。今脱去否。麟痛时变而计浮海。脚病转深。少运动亦不由我。元气仍脱。鬼谋作邻。乃意归卧故乡。然惨状恶声。离坎难耐。实愿永卧无起也。向见贤友为死节士友家眷。特欲助恤。谋及士友。如此好意。此世岂多。固知世祸急迫。无可办事。而于吾心有感而未忘也。华山令从叔与嘉山金悦叟。间作长潭行。见先师在世时。有意建晦尤华三先生影室而未就。门人子孙欲继就。仍奉先师而未暇给。乃创议各出五万文。期成其事。如此好心好事。岂意于今天地见得。人孰不叹服也。李致心来到。仍向那中。似当欣握。而余怀未罄者。又令详布也。更冀千万加爱。
答韩元伯,韩日奭(熙燮),韩公恕(道燮。○丙午)
三贤并简垂问。慰敌相对话心。谨审侍奉各万安。兴居各百重。仰贺。令从怪病。闻极惊虑。然此病瘳者每多。只在择良医善调治。如何如何。世祸无复可言。愚每对士友。以畏天念祖四字相勉。或书服尧诵孔四字相赠。今此诵去。一门诸贤。望更淬砺征迈。致心自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6H 页
西还。更言贤辈贤处矣。损末脚病。仅至移步户庭。更发恶汗旧祟。且置自苦。傍观亦悯。金玉汝生来死去。千惨百恸。因此又添病。华宗文承自京二次见访欣握。特有义侠气。折服恶倭。闻者亦耸动矣。印重庵集。锓华东史。士友诚力。已无可言。亦果见神明有助处。艰倩止此。冀各加爱。
答崔汝畴(洛九○辛丑六月二十日)
麟锡未能躬进面慰。只修礼书而止。体面情理。不翅大欠。初不西来则已。不访各处士友则已。既已如是。而独于哀侍。欠体面情理。此其罪负果何如。哀侍则曳衰至云谷相待。久待不至而还庐。又令令侄远来相见。都不存嫌碍形迹。此其用意。非骨肉相视。岂如是乎。顾初意于西行。必为之进慰。特其时同伴为多。日且甚热。有难迟缓行程。以故终未之遂。孤负骨肉相视之厚意。宁复可言耶。虽以哀侍之厚意。难望其终恕也。非特此也。哀侍我同门先进云庵先生高弟。文学操履。义理见识。素自卓然。又尝远谒吾重省二师。得其诲言而自励。其于麟锡。不之卑外。年前同宁村温堂及一二少友。千里远访于辽上。以问辛苦困顿之状。而许其所守之义。昨冬闻麟锡有事还国。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6L 页
又寄书千里。以加眷眷之意。盖将终始不遗弃也。不知无似贱品。何以得此于高明。而麟锡之感德。不能不深。且顾既往将来所遭所处。无所不有。有不能自得。而必待高明朋友讲质以明者。是宜必先于哀侍而不可以不急也。西来今已几月。所为乃如此。尤无可言。自讼其辜而已。夏月。庶几节哀支保。读礼之暇。别有深求经训。新见得否。窃愿闻之。令侄侍安课笃。向见其循谨真实。不能忘也。麟锡西行至龙铁而归广。见士友皆有可敬。益见云翁功化之盛。隐求斋中。姑阅暑月。深薰隐求公德美。亦多资众贤友警益。惟时事痛迫。无时可极。又亢旱如此。必遭大无。为国为同胞人生。自不胜忧煎也。
答姜馨叔(兰秀)别纸(乙巳正月)
礼书之外。夫复何言。窃惟先府君春秋虽跻卲隆。颐养有素。筋力尚强。岂料遽承实音。居在远地。信息阻断。承已经常期。哀体支将。仰慰之至。且感不遗平昔共事之情。不拘常格。先自致问。视同至亲。厚意何可忘。但称道愚陋。有过本分。虽不敢承当。而顾此夏夷人兽之路。剖判得直截。岂不是正见的识。为之仰荷。令允远路冲泥。志气颇不贴贴。正好就学勤问。以图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7H 页
成就。勉焉甚望。馀惟祈节哀自保。不备。
与李▣▣(根达○戊戌七月二十五日)
当万古大变。举万古大义。真知变之可恸义之可重。危急死生。始终积苦。相爱如骨肉。相救如手足。当日千百人中。莫如贤之或过也无他。以泰庵先生为父而有是子也。以我为泰庵先生同心知己。如兄若弟之友而有是事也。抑亦根于天之有异于人也。伯违而万里。彼此之相念。忍怛之意可知也。及我之暂还家。闻即冲雪涉险数百里而来。由我已起而未得相握摅蓄。贤之急我之心果何如。我之怅贤之心。可无谓矣。春夏暨秋。堂上气候万安。省下动止百吉。干蛊之馀。谋读尚勤。伤时之际。激昂益切否。噫。贤丈早从师友。其于圣贤之道春秋之义。是讲是服。志事卓尔而审几。世变忧叹已切矣。今而在者。吾不知其所为为如何也。贤既继述志事。既自勉矣而益加勉焉。是又区区之望也。损末来此姑免。有所定义谛。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愈于已。以此为固守心法。敢窃自附于昔日尤庵先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传授之意也。盖既不能有为于一国。其将为之于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7L 页
身当如是。贤亦不可不同此心法也。不论在国去国。舍此不可也。李进士丈侄。近亦源源相从而亦无损耶。每常驰义也。馀更冀侍学自珍。为副万里之望。
答禹昌建(基命)
四月一日出惠书。时复奉阅。欣若对面。然书信不可无也。即日秋凉。尊体多福。两郎安侍健课。区区愿闻。冠洞再从氏近节支保。令再从侄自此出去。益勤课读否。讱丈安宁耶。承谓全无所事。徒被指目。左右天资甚好。又陪讱丈。朝夕承诲。岂曰无事。若指目之来。岂可嫌避。只宜益自勉。期有为一世之大指目也。麟锡西来四朔。得免大病。多交士友。有获警益。惟以邪世加凶年。忧心忉忍耳。来初意欲一见妙香山。盖为檀君所生之地也。虽此忧心中。欲于八月间遂意。闻节谷驾此。愿左右之偕至。同为斯览也。扰甚不备谢仪。
答崔圣元(大集○丁未二月)
令三郎华宗远访。仍奉惠书。慰荷极矣。用审尊体无甚损度。惟冬间咳嗽为多。贡虑。损末自冬至今。一直卧病矣。勉庵丧事。众少友之惨。气塞而已。时变去益罔极。难免受制雠夷。痛心欲死。尊于十载间。营立八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8H 页
世以下坟山石仪。又各置位田。近年周旋五峰院之事。设坛遗址。春秋奉享。家力乏而世祸急。致此诚力。谁能有是。令人钦服不已也。尊先世临瀛世藁跋文。为荣托名。亟欲奉副而病力未逮。所示讲义。尤无以及焉。只待后便。不然留俟晚春而期。不胜悚叹。厚谅如何。多少令令郎返面细达。
答金声玉(秉振○庚戌正月二十三日)
书敌面矣。书示同人于郊之说。此真此境准备语也。然非特曰性庵同我也。念昔在家发程时。筮得此爻。岂非我同性庵。为见于兆耶。承以慕圣卫道之心。数千里往华城阙里祠。描奉圣像。建庙崇享孔心山下。以抗世邪。真是满腔苦血。不幸携贰叛乱之徒。阶此酿祸。因又毁撤移奉。诚极愤慲。愚亦略同性庵之为心。前后刱圣祠凡五处。先于辽东建奉。将拟配朱宋二夫子像而有故未果。次于价川。同奉箕子像。又别屋奉朱宋及鄙师华西像。次于平山奉之。次于殷栗奉之。配以朱子像。末于鄙乡春川奉之。配以颜曾思孟及宋五贤。将拟建别屋。奉圃静退栗牛沙尤春遂及华西十先生。而遭难未就。圣像前后。皆自曲阜奉来。惟一处描奉。他圣贤像。亦就奉于其嗣孙家。颇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8L 页
诚力。此又同人之实之一事。噫。未知中间变故。无亦有同也。第于此地。务继义事而张皇之。得以复国权救人类保华脉。而至使一国尊圣崇道。如升平旧日。致得同人之效。以应无悔之占辞。愚则老矣。力莫能及。惟性庵与诸友勉力图之。今年生孔生朱之庚戌也。生后孔后朱。立道立天心。开学开世平。惟皇上帝或者有心于是耶。玆欲焚香而祝也。恪询开正以来旅体益卫。溯仰憧憧。麟与病经岁。惟幸同伴无警。安郊顷幸欣握。而其自莲返。促驾径行。有情势之不得不然。然极怅然矣。闻其夫人撤筵在即。亲丧常事又不远。远想哀廓情理。有非平常时地比也。可速一枉否。切仰。自馀不备。
答金声玉(癸丑正月二十四日)
书至。恭审新元旅体安重。问承亲庭患候之报。虽免危而未复常。仰想何等焦悯。然既免危。自臻复常。以慰孝子之情也。损末如前状。所布文字事。有不如意。势宜然也。谓吾赠言无警戒语而要有闻。此尽好意。如此方可进德无他。贤爱白名斋而取义于阴阳忠信。夫阳是春夏而为和畅。阴是秋冬而为惨刻。忠是尽心而为为人谋厚善之德。信是属土而为兼五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9H 页
包含之地。既有其爱。当尽其爱而已。幸加勉焉。菊圃文字事云云。览悉矣。今日大祸。一国人心合一然后。有万之一之望。而人心千各千万各万。莫可如何。所望者读书讲义理。知痛时变者。有以固结为筑基稍张之地。而亦不免乖决。天下事无复可望。况由我而激成。更何以为心。只悔妄作人文字也。然吾所言。只曰关北间气。而变换以天地间气。变换文字以迫人。古今焉有如此事理。吾虽不文。作文且有法。天地间气海东高标作对。文亦岂成体耶。贤尝经览矣。不之发明而为作实然。抑何故耶。若关北间气。前有鹤松龟诸贤。有陵过之嫌乎则亦不然。昔金农庵赞尤庵以三百年间气。是岂蔑沙栗退静诸贤于其间。看世文字。关东气杰。人有或称关东间气。是岂无栗谷猿亭峤南气杰。人有或称峤南间气。是岂无七贤也。海东高标。为向风流节槩。人有多称之者。便不是大警愕事矣。至于北士将持其平生之难掩者而来质。恐非美风。且以变换吾文。其曰所持亦难有信。贤何不挽而先示此意。设宜来质。早为之可也。必待其文集完成。无补于事。而只为困迫老物而已。其待人之体。尽亦情外也。愚更为得罪。北士之言。当今大变。虽有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59L 页
干义兵。而至于尤翁以下诸先贤。严守尊攘卫斥之大义。求之一世。指无屈多。菊圃平生虽不可知。而其作处之迹。此义始终终善结梢。有可观可取。吾所云言。不见其过当也。菊圃且虽有平生可言。平生自平生。可取自可取。夫穷觅平生大贤分上。或不免有欠也。虽小人有末节可观。则掩其前而许之。若尤庵之于朴定斋是也。如李世绩本大恶剧贼。末来为唐名臣。朱子著其行于小学。如此类非一二数也。若谓菊圃所为。出于为名。则为名为一等入分上。不翅为大欠。然为名犹胜于并不为名。今日我国几千万人士。尽皆为名。则亦或不至此境矣。设出为名。在他人则许之可也。贤与北士如是劳攘无他。菊圃尝斥勤斋故也。设使勤斋道德。至伊川地位。菊圃奸险。至东坡之境。昔东坡嫉斥伊川极甚。至发于告君文字。朱子虽甚恶其为人。而于其九死南荒。一时气节极赞之。其曰气节。实其为面无人色者。而亦不短之矣。设时或有称东坡以陜西之间气海内之高标。见者不惊其过。程子脚下。亦不以为怪也。贤更平心而思之。不欲多言。而于贤也故如是。贤又谅之。贤既欲闻过。愚且毕言。贤于做事待人上。有若苏张手段。岂吾过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0H 页
抑贤有是。有是则望须检省斩断。不留苗脉于心地。此不为不欠于忠信阳德。亦甚害事也。如何如何。所托子敏事。望与忠浚设力。安郊近末闻信息矣。不备。
与李景博(种文○己亥三月二日)
麟锡等顿首白李校理哀座执事。伏惟暮春。哀体动止支重。麟锡等穷乡浅学。于吾先宗师栗谷先生。羹墙江汉。犹不在人后。哀执事之为其嗣孙者。视若吾家之大宗孙而尊慕之有深。况闻哀执事德学是务。思述先师之绪业。每愿进趋下风。窥见大家典型而尚未得焉。则中心忉怛。有不可胜言也。今日 国家世道罔极之变。哀恸迫切。尚以何言相慰。麟锡等向有妄举。至于狼狈。哀执事想或入闻而为之垂悯矣。顾又不揆僭妄。为此通告八路士林。俯览其文。庶烛鄙诚所在。盖此事诚在今日为不可已之大事。事成则 国家世道实有所益。阳复之基。亦或未尝不在此。窃意我先宗师。承万古圣统而忧患斯道。在天英灵。怀恸愤怒之馀。亦有以眷顾而莞尔者矣。哀执事想当忧国忧道。周念及此。乐为之用心。而其一国一道尊仰之地。诚意风力。有易以动人者。伏望不以人废言。谓其事之不可已。而深思其所以成者。居忧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0L 页
地。安敢以事烦。特以事系重大。有此猥冒。不妨令门下执事人有以指挥之也。区区不胜主臣。麟锡等顿首谨疏。
答李景博(己亥六月六日)
麟锡顿首白。惠覆三复。实同承颜奉诲。有慰平常景仰之忱。即玆季夏甚热。伏惟哀体支重。前通告事。意谓即蒙盛诺。承有辞让。益见诗礼典型。谦谦自牧之盛。有非庸识所及也。第念此事在于今日。不得不为而为之。自一国宗仰大家门庭。就绪易而光显之。我先宗师栗谷老先生嗣孙。继述有贤名如哀执事者。不为此事。谁可为。辞此事。谁可不辞。此事哀执事终不可辞也。然向来所告。一道事也。更思之。一国最宗仰之地。先有指挥。与沙溪尤庵二先生脚下门庭通议设力。八道无不响应而易以成矣。更望哀执事主张八道事。亟以留意。勿以事益大而为让益过也。念昔建 万东庙议。发李公重明。而尤翁取之为继纶。乃命门下诸公成就之。大贤取诸人以为善。盖如此。念哀执事与沙尤后承之贤。必不以议发人微而不之取也。承辞以器局不足。办此义理。正以诚力。安用别样器局为哉。况儒门家规矩。实为大器局乎。哀执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1H 页
事乞更深量焉。贵乡多有学问士友。与之同议。亦不为无助也。猥冒重烦。拱手俟教。麟锡顿首白。
答李景博(辛丑九月十四日)
今春造门。拜谒老先生祠板。退而奉玩古迹。遍赏九曲。仰想遗躅。登听溪堂。俯仰兴慕。大遂平生之愿。又见座下殆继述先生之志事。当此颓波世界。正身植立。清修笃学。使人钦服。其于麟锡。猥加厚眷。特扫溪堂。会众士友行讲。俾参其席。因复行至平山。共行射礼。感激无谓。今此远赐书问。又极慰籍也。谨审尊体多福。生堂万安。仰贺仰贺。朱子影室。承已讫功奉安。朔望行讲。此何等盛事大事。追复老先生遗意。辛未撤院之后。自 上追悔其事。遂有罪己之辞。下示八路。此便是复院之 命。故国内院址。多筑坛享之。今此所为。亦是对扬 圣意。又今夷兽淫邪坏灭人道圣学之际。此岂不是阳春消息耶。感服无已。至于猥托记文。极感下逮之盛意。然顾此无似。何敢冒承。请更就当世大人求之如何。若必欲以贱名托于其间。俾以为荣。则固无早晚。徐当奉教也。贤允字说。向承改字而为之。故猥改以学祖。而说顾荒芜。悚愧殊甚。但期待贤允必学老先生之意。未尝不切。更望贤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1L 页
之为大加意也。自馀不备。惟祝千万为斯文保重。
与李景博(丙午二月十二日)
时事痛哭何言。罔极何言。相国赵公以百僚之首。请斩址镕,齐纯,完用,根泽,重显五贼而杀身殉国。以尽同休戚之义。礼义正邦。得称其名。祭酒渊翁出大老门庭。为一国师而请斩五贼。成仁殉道。天下有光。万世有辞。士林孰不痛慕。而况座下为老先生之嗣孙而尝登门屏。尤当用如何心哉。如麟锡者盖当今日。万万钦耸叹羡于殉义数公。而处地异于是。无可为矣。今日义谛。依前有举义自靖去守三件。而举义势莫及矣。自靖固可。而毁削至前。士民处地。无路殉义。其间多少雠夷节制免不得。则莫耐痛愤。若麟也十数年间言与事。与雠夷相抗。既相抗而屈首受彼节制。尤觉无谓。故以去守为定。初意向北。盖取深密。而闻彼夷有总察其地之势。无复深密。更定向曲阜。今世界必欲有往。往依孔子庙下。事面为好。且嗣孙衍圣公间有往复。示扫径相待之意。有更可矣。然有脚气苦歇不可知。道路通塞亦不可知。则未知事竟如何也。姑就金箕洪书社。治病俟时矣。不审座下处义何居。麟也有去。或可伴否。以左海夫子之嗣孙。去依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2H 页
中国夫子庙而与嗣孙證交。不亦尤可乎。欲历造而请。而顾以病起居不便。未克遂意。多少悚叹。路次匆匆略白。
答具▣▣(然庠○辛丑十二月六日)
去年七月书。令人眼明。又知有去去年正月书而不获见。每念昔年从我辽东。颠沛辛苦事。只觉惘然。而戊戌春正。柯亭暂见。有如一梦也。充斋翁丧事。痛哭何言。同学同义同死生。颠沛万里异域。相许以永同志事。今焉已矣。狼狈栖屑。操文泄哀。尚此未暇。尤何以为心哉。贤友事之既诚。受恩亦多。思慕摧痛。当不下古人师生也。闻退还故里。一守所受规摸。真切下工。不事皮肤。极令人慰满。冬寒此酷。远惟动止何似。切切奉念。损末定住所于关西者。以箕子乡而可守吾义。义当靖献天。身当持与人而已矣。带感呻吟。不能长言。冀常自爱。
答金仁叟(宅西○辛丑八月十一日)
麟锡自昔已闻座下盛名。而知其为何如人也。盖当乙未毁削之大祸。束负古冠衣。避走中国。削止则返。万人中能座下为者谁多乎。继又闻之于白温堂。曰斯人之志行也见识也文学也。出众中而可畏也。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2L 页
是心益注向。大愿有交也。顷蒙惠顾。一面若旧。数日之间。倾倒殆尽。真见其难也。所见不及所闻例也。于闻有过。见于座下也。最其论事是非解经得失之间。每自守有据。见胜则从。无一未尽信而苟从。无一有尽信而不从。其理直心公。极令人悦服。而其于愚陋。极虑所守之不或善终。眷眷示意于与温堂书中。此其爱人以德。友道相视之至意。盖感服无可比也。今复以一函三幅书见寄。一幅即麟锡往云谷时拟投而未果者。曰昔宋子上金文正例也。恶是何万万不当者。为之于无状乎。幸哉其不果投也。一幅示相恋之意。此又不足。更以长长一幅。反覆言相待情义之有始终浅深。极感座下之永不我弃。而其以辨义利审邪正。为切要先务。因前言详质。则深服座下之真切用工夫也。盖承始疑风化录,昭义编等事。宜不汲汲言必称孔朱宋李。有自附功德意。而终乃翻然以为春秋涉王者事。孔子为之。不害为达权。风化,昭义实欲布之天下。示之外夷。致使敬惧而不敢慢。我人见之。亦使慨然发奋。亦是出于尊攘闲放之诚与权。麟锡之所以为此。焉敢曰春秋意哉。风化录。为我邦有如此礼义之实。今莫能保。而其又将没其迹。不槩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H 页
见于后。则诚可哀痛。且因此使外夷敬惧。我人慨奋。则亦不无扶持国脉之理。直人心不如我心。事固难成。耳实则可汲汲也。昭义之编。李万汝,金仲一所为而愚不能挽。其不挽者。当此人心陷溺。骂义扶贼。背人趍兽之际。为此激之。即檄书一㨾也。似不为无益。固知人必骂以沽直而不之顾也。若是沽直。麟锡虽器小智浅。岂亦为是哉。言必称孔朱宋李。焉敢有自附意。盖对斥乱贼时辈。不得不重有所据。且虽自处。宁引而自高。不宜逊而自卑。此亦有义。虽以孔子俯就之盛德。窃附老彭,左丘明。而其对桓魋,匡人。则曰天生德于予。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孟子斥杨墨。必曰予承三圣者。虽如韩退之辟佛则引孟子自况。且曰使道由愈而粗传。灭死无恨。盖以正对邪。其义不得不然也。此则非孔孟之圣退之之刚然后方如此。虽麟锡之蔑蔑无称。既对乱贼时辈。而又与一国偏陂险薄不齐之口相抗。则不如此不得。是与朋友间讲论之体。绝不同故也。盖在今日。一向用逊卑规模。非徒不识时义。是其中必无可信也明矣。至若义利之难辨。邪正之难审。窃恐只在吾格致明则可及。然于已知而可辨可审者。用一切真心决裂作处。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L 页
其所未及者。又诚心求之。则亦未有甚失。但患不能如此耳。若似义理之利欲。似君子之小人。辨其真伪。固是甚难。然既视所以。亦当观所由也。故虽天下之好义理。以自私之心为之。利欲而已。虽恰恰似君子之行事。以自用之心居之。小人而已。自私者要己做好。不要人做好。自用者不要舍己从人。每要伸己屈人。其病痛必如此。在己固当以此检之。于人亦当以此察之。邪正之分。非但行于朝廷。亦学者取友之大节云云。诚然。然在朝廷。一切明白正直而已。在朋友当明白正直处。不得不明白正直。但时或有包荒处。然虽曰包荒。而亦非全无分别厚薄也。大抵座下直谅之心公平之见。愚诚深服。甚愿赖其切偲开发纠正。得免大无状也。故尽发心曲。以为求来教之地。乞赐厚谅。恭请即日侍体何似。麟锡仅如昨状。麟锡谨谢。
答赵殷卿(万善○乙未闰五月)
麟锡白。昔蒙屈交。未忘盛德。今承惠诲。益感厚意。中间岁月。吾从叔父奄捐琴书。并撤几筵。相慰以放仰之情。天乎恸矣。此何事也。第顾无状。受教不勤。尚此下流。追悔曷及。愿将馀生。托于同门先后进。磨砺维持。少补前失。则所望于左右者亦深矣。不知高明何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4H 页
以处我也。但今夷兽之祸且剥肤。不忍负上帝降衷之彝性。倍师友讲守之正义。而没奈何死了。则恐亦无其暇而终此生无闻也。奉读来书。深以华夏一脉之将绝。 宗社之覆亡。生民之鱼肉为恸。而毁服毁形之将及。断然以判死自靖示意。可谓尽仁义之心而不肯负所学矣。座下如此。则知佥士友无不如此。佥士友无不如此。则平山名郡。作一区中华。不亦大善乎。至于或人问一家之内。不免华夷相杂。处之当全恩与否。则答谓天属主恩。其吉凶善恶。有不暇顾。岂可以断恩不相见为心。愚意此自其成事不说处言之。固是如此。此其初头尽有商量。若其夷法从违之问。即系死生。则固不可迫之于主恩之地。苟不至死。则尤不可不力救于主恩之地。盖人兽之分。天下吉凶善恶。更无加极。独以身免。而见父兄子侄之归于极凶极恶而不之救焉。则其于主恩。果何有哉。古人视天下。有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今一家之内。华夷相杂。吾有一分未尽其力。则是其罪又果如何哉。于此尽吾死力。期于必救可也。既尽吾力而有不得焉。则固当不失恩爱。而又当负罪于心。如穷人无所归。不可以一身之独免为自足也。据愚所见则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4L 页
此。未知然否。所寄从叔语录。谨受而入于编次矣。即玆盛夏。不审侍体增福。进学益笃否。区区溯祝。土扰已至贴息。士友家皆安集如前耶。恍叹纡菀。无以为心也。麟锡去月得南来。奉老率幼。姑幸无他。他无足奉溷。华宗致元累月相守。别来殊黯黯。今不闻其旅况如何也。馀祝自爱。不宣谨谢。
答赵殷卿(戊戌六月二十八日)
前者奉面而未尽舒怀者。后焉有书而尽之。其未及见教者。又有以及之。其爱之有切。感之有深。彼此之为心者。三复书过而可知也。望其无一毫疵瘢。无一毫差缪。有与古人一辙者。是固愚陋之所不敢望。而岂非座下之爱之有切乎。爱之有切。则又虑其耻事功未成。期必再举。有用心偏重。致过不及者。而戒之亦切。座下爱而戒之。如此其切。尽处朋之道。麟锡虽昏愚。岂不感之有深乎。然麟锡之无似。当初以匡国保华之心举事。事败而怀恸。欲图再举。其心岂容自己。惟观势措事。随时处义。自是道理。岂可舍道理而自任其心。且有道理然后有事功。力是真事功。岂宜耻事功未成。而不顾道理而为之。使事成不成间。真皆自取其耻。唐虞事业。亦曰如浮云。今为天下。欲存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5H 页
唐虞馀脉。而却于自身。败了道理。如何其可乎。今方见得此意分明。来教亦然。既感之有深。又自信之有笃也。故今来此后。有与同伴约言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盖亦观势措事。随时处义。而其为心则用附昔日尤庵先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然非顿忘于世。毕竟得保典型于此。不如本国有事。犹望天庶几悔祸也。书后月三易。不审侍奉尊体何似。研经明理日益精。守死善道日益固。令人想望而驰义也。麟锡无病过夏。亦有长少同志讲论之益。自馀不备谨谢。
答赵殷卿(己亥六月十九日)
向来修覆。已经崇览矣。又玆承书。慰敌拜面。谨审侍奉起居安泰。间复数月。无损度。崇德秉义。日以不乱邪世自励耶。区区仰祝。麟锡只么经过。幼豚之来。何遑为乐。只怕有累。承勉以动心忍性。深感眷意。厚愧古人。谓时事上恬下嬉。只见学洋一事。一天之下。孰谓扫却学圣万法。只有学洋一事。使吾辈目见耶。何待尤翁在世而扑地痛哭。人人即皆仰天痛哭。扑地痛哭。发愤气塞而死。然彼恬嬉尚何言。只恐吾辈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5L 页
先师三先生苦心血诚。少有缓歇也。示以得人之术。在正心以服人。于人责短褒长。以尽包容之量。尊意蔑加。惟有未能既往。敢不致力将来也。圣庙事妄想有定。今五友至。而众士友动力有优。可因玆营始。幸莫甚矣。馀俟后。不备谢仪。
答南允五(永洙○庚子十二月二十日)
辽上与贤别而还国也。谓必死而使贤救我之劳归虚矣。生而坐见贤书至。难知者事也。贤后而弥缝诸般事。辛苦得力。习斋,信窝来。皆称贤不易也。因审安节而甚慰。书后几日。未知起居复如何。向溯更不能浅。同伴同约皆平安否。金亨叔三昆季。白贵硕所为用心。有不可忘也。损未(一作末)生固 君恩感激。而见时事益罔极。救之无术。即早死为愈也。今事盖出群小。既做为谋合义拳之说。又适有伪造檄文言大动兵者。遍布一国。人心震动。因以搆诬也。近日新闻纸又言吾将兵东渡。是拿 命与 恩宥。皆秘行不显故也。国体如此。所谓新闻者如此。可叹而可笑。 世子极力营救。请治搆诬者之罪。又有柳某近城。欲出见之教。此事闻果有之矣。复辽之志。非特为同伴同约之相待。吾之义理事势。自有终不已者。人言干理辽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6H 页
务。无贤不可。以愚所料亦然。然使贤抑归心而为此。亦极不安于心。贤其谅处焉。所欲言可千可万。神短止此。令申友郑生口详。惟祈在旅贞吉。以慰远情。
答黄友三(周穆○戊戌六月十五日)
同义而积苦。寄书而终不遐弃。此生何可忘此谊也。承审尊体多福。宝覃均庆。仰慰之大。麟锡再到此。其为心准保华夏典型。虽加一日。愈于已而已矣。得与同伴尚无显虞耳。万里尺楮。莫究所怀。敬谢。
与李禹卿(九明),张受谦(益焕),李景三(一永),李明五(奎显),李士洪(范植。○乙巳三月七日)
乡约本之周礼读法。而成之于蓝田。增损之于紫阳。至于我东慕斋,静庵,退溪,栗谷,牛溪诸先生。又各以时宜行之。盖通万古行无弊之大法良规。范民纯俗。实蔑以为加。是不惟用之治世。在乱世礼法废坏时。尤不得不致力者也。盖当今万古罔极之时际。不用此大法良规。则活国救道。挽回阳春苗脉。似无其术矣。麟锡今还归长潭本第。见本邑诸公。方大为于此事。庶见有子雷消息。令人增气万丈也。一国邑邑。因此仿行之。岂无活国救道之望耶。诸贤同心事古道。而又在邻邑。可不先为仿行乎。幸归与郡中诸名硕。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6L 页
相议亟图。呜呼。今日风波之舟。不足以喻其危也。虽胡越当相救。如左右手。况在一国。又在一郡乎。惟诸贤善图之。
与申伯瑞(羲永○丙午五月九日)
驾言一舍。要路送我。何敢忘厚意也。比日方热。堂上唱喏万安。省下起居百卫。区区仰祝。麟锡驮病而归。委席而卧矣。国变固知至此境。而至此境。将奈何。益羡渊翁殉道有早也。尊丈晬辰诗与序。问谊当伸贱情。矧有所命。但驱驰病迷。兼有人事之扰。精神有不及。后便联绵。少俟奉副也。抵金哀洛源书玆呈去。神短短布。更祝侍奉加重。
答申景教(锡五○甲辰五月)
承书。用审体内婴疾。苦歇无常。深以为虑。损末苦滞泄矣。告身定计还呈矣。贤又言及。自信处之。不大差也。然如此处义。亦难容易断定。盖为君臣分义至重也。愚别有至痛心事。定计如此。然谓之常格则未也。尤翁以尹镌还告身。谓有伯夷之清者。恐亦非以为常格也。尤翁主张尊攘讨复大义。而清年号职帖。不无陪臣之耻嫌者。在 仁庙时受之。不敢还。亦于其门人欲还者。辄不许之。近日省翁血心于尊攘卫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7H 页
而当开化大判初头。见 除台职。是则杀我弟子。配我先生辈人用抚摩手段者也。岂不甚臲卼羞耻。而亦屡加商量。终不敢还。盖皆有其故也。今无前据而为此定计者。实不得已也。玆盖有难以尽语人也。今为当受与不受之论者。未必皆深思量也。匆匆不及馀。
答崔德祚(尚昱○丙午闰四月二日)
既顾而又书。何感如之。用审稳税潭馆。经体崇安。仰慰。损末脚病益甚。不得已停行。为归卧故乡计矣。人言吾事昔何壮而挥旗。今何惫而乘桴。作浮海说辨之。亦觉多事矣。言者亦岂不知今之形势异于昔而难可挥旗乎。且不顾事势。执一事而长事焉然后为义乎。随时变易。无适无莫。此言何谓也。在国举义无成。守义为难。去国守义可望。周旋有事。或反胜于举义无成。吾所以欲去。病不成去有恨也。以此解人言也。病艰略此。惟恕照。
与李▣▣(炳晚)兄弟(戊戌)
恸哭恸哭。只执义理。无所计较。此世复有先文耶。真爱庸愚。不忍弃外。今日复见先丈耶。方愚陋搬移长潭也。时值乱贼夷狄恣横。已毁法服。朝野尽变。独读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7L 页
书人守死不毁。骇机将不测。常情皆危之。不愿为读书人。先丈特命景文相从。此何所为。及举义。危急死生。始终积苦。竭尽心力。及见败。恸义未伸。怜我颠沛。恨力衰莫能与。特命仲菊随行万里之外。深望兴复保守之有事。只此数事。果复见先丈耶。相望涯角。时下涕泪。深恸世祸。因成疾病。先送早晚相从之语。继闻奄忽大归之音。恸哭恸哭。曷以为心也。仲菊不能临终。此又以何言相慰。景文闻我还家。即来相见。悲感莫状。而最矜其内绝义方之教。外疏士友之助。兼且生涯剥落。转寓栖屑。有妨读书求志也。然区区更望哀贤兄弟克体先丈之心。夙夜征迈。虽世变无穷。而期有以成立。此诚不可已也。麟锡来此尚遣免。慕阳后▣无警。自定义谛。既莫有为于一国。要将有为于其身。期与同志准保华制。虽加一日。愈于已。先丈在天之灵。固应眷顾而悲怜也。令再从氏近节平安否。为之远溸。挥泪止此。
答金文邦(遇宪○丙午四月八日)
凤岩逢别。多少欣怅。华宗子正以书至。谨审侍奉安宁。兴居佳适。损末脚气。以灸以药。一直无减。难望有差。以此而远行。行不得之事。更思归卧故乡。是亦天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8H 页
也。然思其受倭节制。实不欲生也。栗丈承启柯亭行。可感。金君达植亦已发否。未然则劝之亟图切冀。神短短谢。望更加爱。
 父出去。不知所在而遭祖丧。代父服衰。比拟于闵氏家父在废疾。子代父服。尤翁引朱子说断之。似若有理。然实不为然。有废疾则永不能丧。出去者有来还追服之理。不可准其例。服期而摄主可也。题主以父主之。祝辞用代告之例为宜。若论者谓以生存而置死亡云云。亦非称情语。是非承重。乃代父伸孝。则得失间。岂其置死亡耶。然既未为得则使即改正而已。
与张德中(基正○壬子三月)
年前一逢。慰尚满中。即辰。震艮益泰。季君妙郎善过否。郎读得多少书。可念也。损末痛与痛深。莫可支吾。贤于凡事。独任贤劳。数千里。运移吾大小家眷。极费心力。而第又有不可免底大事。愚闻中国消息而有三书起送金鼎甫。与贤俱幸。俱往善设力。设力得善。昔年贤持深衣入中国之意遂矣。如何如何。闻朴华南咸益恕先后有为于圣庙享事。至将盖瓦。万万喜幸也。神迷都阁。不备。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8L 页
答李敬仲(涵),李曰灿(元灿),文览叟(凤辉),张汝则(翊源),张而习(学润),李鸿周(基镐),李心一(昌钦),李得心(▣▣),白元龟(炳琳),文汝栗(锡宽。○癸卯)
诸贤前后问书。各各慰藉。病力难强。只以一纸修谢。可悚也。已备审侍体举安。惟汝则前祟复发。曰灿以其允君咳气为忧。皆用劳虑。元龟其从伯丧变。何辞可慰耶。曰灿所谒先祖南浦公墓志。缘病未之下手。愧叹。览叟以谱序为托。亦有翼叟面言。其如人微文拙何。第思有以奉副矣。鸿周,心一深虑世变而问所处之道。只有所谓守死善道。无他事也。汝栗忧族党染邪。此宜期于开悟。不悟则其绝与否。自裁之而已。宋渊斋不许尤翁画本。非独于敬仲为然。吾前有恳以尽洗绡无存为言。今闻独许独孤甸。不知何故也。其以朝禁峻严为言。恐未必然。朝令毁院。本出私亲一时私意。自 上后既有悔过自责之教。颁之一国。况今所为。非如书院体裁。只是从略私展其诚。有何害理。且一国院址。已多设坛享之。近观此道。道伯数人。显令士林立祠。价川享闵骊阳,丹岩。宁边享乡贤。闻昔甲午士祸。朝令禁院时。郭山士林。以改建洪月浦祠。请于道伯。道伯名人也。题云 朝禁如此。巡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9H 页
何可擅许。然士林私以诚意用乡先生祭社之礼。不必苛禁。于是建之。此行职奉 命之臣犹如此。此必有料量而然也。奚独渊斋谨守 朝令若是甚。一守 朝令为道。则今将毁服削发。当如何处之。设或用洋法而禁家祭。亦当从之乎。此公曾于石潭。使匮藏朱子影。并不许焚香。强而后许之。恐太谨慎也。其曰非尤庵杖屦所。奚宜享之。曰尊崇尤庵。不在供奉。在读其书守其道。曰华西配享朱子尤庵。必有公论。华西前多贤儒。何独以华西配之乎。此恐敬仲不能明言奉三先生之意也。今日奉三先生。岂为崇报之地耶。盖当夷兽罔极之祸。欲凭仗依赖。内以鼓此士气。外以抗彼世邪。有为一半分自强之道也。其情亦戚矣。其必以三先生者。朱子之前。岂无群贤。尤翁之前。华西之前。亦岂无之。特朱子适当金虏之变。为尊攘大义主人。尤翁当清夷之变。为尊攘大义主人。当今洋鬼之祸。问孰主尊攘大义。千人千人。万人万人。必无不曰华翁是也。虽渊斋难以为不然也。其必以三先生者为是故也。为是者正欲守三先生之道。非汗漫好事者之为也。若使敬仲明言。未知渊斋又以为如何也。若渊斋以华翁为不足配。则是所谓宋儒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9L 页
看濂翁浅。华翁之道德功业。班之静退栗沙尤而庶几无大差殊。渊斋岂能详知也。大抵此事在敬仲。固难违渊斋之言。在他人可为则为矣。但此处既奉五夫子。则敬仲所言统于崇华斋而立尊攘义。分于龙铁而为讲学所者。不为无理也。若定奉三像。事力可及。则享之无不可。事力不及。则用石潭匮藏例。亦可也。抑亦有奉勉诸贤者。此事为讲学尊攘。则必须实心讲学。实力尊攘。大有事在。使三先生之道。赖不尽坠。而使三先生之灵。莞尔而笑。罔或杂一毫喜名好事之心。罔或归下梢有名无实之地。使人可得以议也。千万念之。鹰峰李丈白首笃志。期振乡风。令人增气注慕也。自馀神迷不尽。
答李敬仲(癸卯六月十日)
春往夏来。憧憧我思。有书敌面。使我欣欣。谨审炎天。尊堂老候不有大损节。棣体宝重。进业专一。仰以为慰。损末春病馀气。尚去未尽。丝弱元气。且回不得。可怜也。儿昏之为早愧事。厚助多谢。青邱运气。中旺于东南。末复输于箕子本地。若不为无理。而求其为理事相涵。则只在诸贤立心卫道。作雪中茂松。无不尔或承也。如何如何。至望至望。俄丑之来屯。大是惊愕。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70H 页
于国于民。于近于远。虑不可测。若耕者懈农。士者倦读。不当若是。虽当百死地头。舍不得一团生意。人人含生意。则彼丑或可退。而所谓运气云云。方可得以言矣。须宜猛自励而力劝人也。神迷止此。惟照谅。
答李敬仲(甲辰八月十九日)
抢攘中纡思百倍。书至豁然。谨审侍奉安宁。兴居佳迪。慰仰。损末经暑殷栗。来就山斗才数日。惫颓无可言。承说时义。而谓守死而不解善道。未免野夫之死。只事闭门读书。不知意之所在。其将闭门读书。求解善道而后致死成仁。免夫野人之死耶。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合死则死。何宜为此计较之私。虽善事。动以天为无妄。其殆动以人而妄矣。且贤数十年学问。尚不解善道者。迫头之祸。岂可以几日几月读书而能解善道耶。其以野夫之死。为无名而不死可也乎。为野夫为禽兽。较谁为胜。近有人问于守旧一宰曰。削祸至则台将不削而死乎。宰默然。适小奴子过前。指之曰彼能不削而死。则便是大君子大名贤。因举当时名望君子人曰。虽此名望。削而不死。则失人名字矣。其言正直。吾闻之甚叹服。玆以举诵。然岂可以下说疑贤。只望贤致察于上说而绝其计较之私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70L 页
有人言自靖致死。是一等道理。去守举义。非一等道理。愚以为致死去守举义。无私心而出于恻怛。则皆是一等道理。若自靖者独自以为道理。则不可谓无私心而出于恻怛矣。虽自靖而有望于去守者。得存华夏典型。有望于举义者。得使我上下同胞我父子兄弟免其为兽。此其情理之当然也。不顾华脉之存不存。不顾上下同胞父子兄弟之兽不兽。曰我为自靖。我是道理。馀则非矣。华脉与上下同胞且置。吾父吾兄吾弟吾子。忍而少不关心于其兽不兽。乃自以自靖自大自足。则是可曰无私心而出于恻怛乎。以去守言之。万古华脉。痛矣尽绝。其保形影于天地之间。岂不是幸。以举义言之。苟能有功。岂不是幸。昔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孔子以管仲之区区霸功。尚称其胜于沟渎之自经。(自靖是一等道理。不可与自经比。)若此举义。为保华免兽。非比霸事。则岂可低评。虽无功。亦不失为。虽败亦荣之科矣。抑以为平人士子不可事战阵乎。孔子所慎齐战疾。则战固圣人事也。乱臣贼子。人人得诛。又圣人春秋之义也。有何疑焉。贤尝于吾三事皆可之论。固已深信。尚能守之不变耶。大抵士友侪流。持守如贤者有几。更望明讲义理。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71H 页
善其持守之道也。闻作沃川行而兼访吾。馀可留俟。
答丁观术(进源○乙巳六月三日)
千里有书。喜没量也。谨审三月以前。侍馀安候慰重多也。向后更何似。承发谷云之行。错闻吾往华阳洞而止。所恨不逢迎于白云青玉泉石之间也。讲修褉事。人得五十馀。物收三百馀。非诚勤之至。得如此乎。多谢多谢。自削甘兽之类。道道邑邑。无不惹扰。自贵邑而先打破驱逐。使之缩气。岂非贤友诸人正论之所使也耶。幸莫大矣。损末四月九日。发谷云。逶迤海西。五月十六日。得至斋矣。久病馀远行。疲惫自甚。势所然也。明德斋记。尚未副教。多悚。盖以其间。无时而非病且扰故也。草草小谢。惟恕谅。
答白汝谟(乐夏○乙巳八月二十一日)
承书。用审履用省下稳重。慰慰。承方自莲谷移馆松洞。地名皆择其佳。讲学亦随而有事矣。然莲与松。皆比于君子。而岁寒后凋。尤当于今日义谛。顾名思义而千白警之也。损末昨来印峰养德斋。膝痛无甚添减。势当治急。而不论心与体才病则治甚难。速已尤难。又况此老无气耶。所示狗皮酒神应膏两方。欲拣一试之矣。石溪回期。似在晦间。馀托卢金崔三士罄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71L 页
布。
答赵允祚(泰锡○甲辰九月)
寄书于九月山书未及谢。继访于九月山。我行已发。追我于山斗。何其勤且厚也。感且感矣。盖闻之士友间。座下气杰而义高。见敏而事达。大为人推服。如今人物渺然。区区所敬重者深矣。质美而加之学。天下所难。座下身有慎而家有务。不能无妨于慥慥实工。愚与众士友。共为之悯然矣。然古人多有不受病扰而能成就者。为望座下之挺然有事而致天下之所难也。如何如何。令季氏日昨欣握。而承返旆后信息矣。即者尊体起居若何。更溯仰也。麟锡病如霜后草。时看斋庭菊而忸怩。九日享礼之后。愚有一番讲说。盖痛万古华脉之永绝。而理会去守之义。将寻天下之深山密林。要偕一世之同志阳类。是事也诚不可已于今日也。未知尊意以为如何也。窃欲闻之。自馀迷挠不罄。
答金斗洪(熙昌○丙午二月二十一日)
奉书如奉面。矧审经候万重乎。比更启居益卫否。一村无虞耶。损末来留海西。病脚炙治三千壮。尚不效可闷。病若愈而削祸有急。计将避向鲁国孔子庙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72H 页
间复往来于 洪武皇帝陵所。守义终身。盖去彼稍光洁。而圣嗣衍圣公间有往复。有来共谈经。扫径相待之语。事亦不偶也。去国离亲戚士友之痛迫情理。更复何说。建圣庙于白云潭上。既有准拟。贤与洞中佥雅。为我方用心出谋。而事竟归空。亦甚无谓。惟望国复旧而伴春还乡。毕其所准拟也。然病势苦歇难测。亦安知必去也。匆匆不尽所欲言。于闵友重三。忙未各幅。雷照如何。馀冀加爱。
答金南瑞(薰善○甲辰十月)
守义之计。先定去国。改图以在国者无他。同志士友合在一处。以死守之。容有可守之理。均是有守。则事体情理。在国为胜。旋力在国守义之道。此为不得然后更谋去守。似宛转。且削祸之说少缓。以吾处地不见祸及而遽然先去。终有所如何故也。至于举义无力。何可强为。无力而强为。于义亦未合。盛见果的当矣。伯叔父兄虞祥祝。夙兴以下八字。恐宜改之。子妇虞祥祝。于告子少变其辞。似无妨也。
答金南瑞(丙午二月晦日)
来喻理气说。大槩得之。间亦有修润处。更检焉。愚盖于栗翁参差不齐者。虽曰气之所为而必理为之主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72L 页
宰。则是理当如此。非理不如此而气独如此之训。以为理气源委无不尽。其他如理通气局。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有形有为而为无形无为之器云者。以为圣人不易。华翁以理言明德。以为实得圣门宗旨。有重新功于理学。其以理断心。非专以心为理。心盖有以理言者。以气言者。而理主气役。故以气言之心。君子可以不心焉。且对时论专以气言。故如此。其曰若对陆主则吾苦口说心即气云。则主意可见。然矫人枉。有或似过直。故省翁为心与明德上下之分。以心对性言物则。若心之主宰言。固合主理看。不可便唤做形而上之目。与性齐头平看。更极精当恰好。盛见又盖如此。甚幸。
答金南瑞(丙午三月十四日)
承书多慰。贱病比甚。须人且不能起移寸步。似是多驱多炙。共发毒也。鄙行见几与否。岂今所论。倭既夺国。目下无法不行。无祸不至。不行而坐死则已。为守义保华而行。则虽欲迟迟得乎。迟迟且不得。痛迫之心。尤岂可言。然病愈后。亦可论去也。六条理气心性说。病里神短。仅得一阅而不能答去。多悚。大抵贤于此等精微。能反复详说可多。然用力不深久。其于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73H 页
后圣贤所说。未之洞究源委。确实见得。只以才明觇取后贤诸说。说去说来。又欲遽以己意折衷于其间。此意未好。此事虽前大贤明睿平生积功。犹有异同得失。是岂可容易耶。此虽不理会。亦非欠事。向言孔门弟子闻性与天道者。仅能数人。馀人不是不善学。孔子不是不善教。后世才教。必说理说气。才学。必曰性曰心。而道不加明者。非无理也。贤以此言为如何。虽事理会。逊志求得。不宜遽立己见以为高。贤更思之也。强起呼倩未他。只冀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