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8H 页
答高能善(锡奎○乙未二月)
再昨秋枉存。而去年春。又寄书相问。非一感字一慰字道得尽也。书无他语。惟深感师门泰山教育之恩。而谓将鞠躬尽瘁。有以图报。不忘故人砥柱寒松奉诵之语。而谓已置之座右。以为唤醒。又奋发激仰之意。都贯注来辞气之间。而其于陋劣。亦眷眷加意。此非吾故人后凋先生而然乎。宿昔来临溪西。三年读书也。每月夕花晨。飞筇到陋室。相与语圣贤道理。爰及古今人物高下事是非得失。直以胸中剖决得下。至于有特行大志仗义立节处。尤有以感激竦动而令傍人增气也。自不见兄无此言论气像之到吾耳目者。则眷望西云。有时惘然。今奉此书。完然是旧日听闻。而矧今山颓梁折。又与畴昔之事顿异。朋友相望之情。尤不得不切。则岂不益感动惕厉乎。常置案上。以时俯读而仰叹也。今又世变日极。目见以我国而为真夷狄。以我人而为真禽兽。仗圣贤道术天地阳脉。无复寄着处。而吾侪不得正衣冠读书。吾头可断。吾冠不着乎。吾身可裂。吾衣不服乎。吾口可灭。吾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8L 页
书不读乎。大声恸哭。彼苍罔极。于斯时也。恨不得与吾兄相握手痛泄胸中大愤。而益讲守身处义之道也。履玆仲春。伏惟尊体多福。宝眷均庆。大读甚书。默会甚义。择善而固执。穷理以应事。矢不肯在古人下否。似闻执事欲移寓稍远之峡。不知是出于入深入密之计乎。出于择里择友之意乎。入深入密。固无不可。然今日之乱。无浅深之可别。择里择友。不得不为。则又孰若延平士友丛中乎。若不出此而或有别般计事。则是或不免认虚为实。认邪为正。才差错便入奇斜路去。自致狼狈了。岂曰吾兄几多年读书明义而或有是乎。幽谷鬼魅。平原麒麟。岂有古今平乱之异。幸望醒心反思。中止其行焉。此是故人相爱之情也。深念之如何如何。如或所居有不得不迁之故。则近则平山。远则堤川等地皆可往。其馀恐不知其可也。未知又以为如何。弟与恒窝定计向堤。兄若又焉。则岂不好事乎。虽弃产掉臂而行。安往不得贫贱乎。从叔文稿。虽此抢攘之中。赖诸士友诚力。得以经纪。幸莫大矣。向来收送文字。谨已依教编入。拔者无几矣。洪柳作怪。盖益罔极。而今年则姑无路得闻矣。麟锡亲老业退。无复可言。从叔三丧垂毕。哀痛如初。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9H 页
以何言相慰耶。年俱衰矣。路且远矣。知不可数数拜面。则怅可知也。惟愿勿以为稽谢而金玉尔音。须以其自治而药石吾病。谨此奉谢。
答高能善(庚子十二月十日)
辱书。伏审尊体体道有相。仰慰仰慰。三年还宅坐奥。日受孙曾拜。拜讫。各令诵读。听而乐之。回首辽榻苦况。齿酸多少也。弟前行。非为实得死所。而谓死也必矣。不死者。 君恩洪大也。然见时事罔极。倍万于前来见时。古者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学大学而将以修身治国。今也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曰为武官学徒。争以兽身夷国。巨室先之。举国慕之。看作前日铨郎湖堂翰林奎章阁而耻不得参。呜呼。礼义我国之风俗。乃至如是耶。古之所谓风俗。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为。恶之可羞而必去也。孰谓今见慕兽而必为。羞人而必去之风俗耶。即欲握两拳走之他也。辽北异前㨾。而既与兄成说归隐邦内。不得已之故。则彼计虽不撤。而只宜观势。江南之行。非不准拟而难猝办。势须姑留本国。而欲居家乎则彼众雠我者逼近。或劝以南去 万东庙依焉。名义果甚恰当。而庙是遂庵所建。而雠我者遂庵之孙则亦自难便。于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9L 页
乎西依平山山斗影室。受众士友诲论矣。麟锡乃作兄之所论东西南北之人矣。古今有如是恶八字之人耶。白复庵,车东山坚操廓胸。兄所闻物论固然。而今见为朋友。涉危疑赴急难。殆出古人上。当作死生交。而有以承吾兄意也。洪瑞圣经奉教来见。累日相守。志向可敬。别去甚怅。何限所欲告。笔涩而止。更伏祝岁寒保重。
答高能善(甲辰七月十五日)
昭烈之征吴大错也。武侯知其不可谏而不为固谏。其处地事势。容或无怪矣。盖于此昭烈一错。在泛泛地。则谏之而不听则可去。在武侯地。不可以不听而便去也。既不可去则谏之不听。君臣俱有所损。所以不固谏也。及其败归。则曰孝直若在。必不使帝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大败。是其伤痛于国事。称人之贤而自责其不贤。乃所以为武侯之忠贤也。
征吴军败后。武侯与吴和亲。乃权宜不得已之计也。若论其当初约吴而伐魏也。则当以大义动得吴之君臣。盖曰大汉四百年宗社。将亡于操贼之手。昭烈汉室之胄。吴汉室之世臣。昧于君臣大义。不共戮力讨贼。以复汉室。纲常斁绝。人类为禽兽。荆州一事。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0H 页
势随义。区处而已。以是动得。义理彰而事势有可伸之地。乃不出此而以区区荆州为约。荆州即汉室之土。岂吴蜀所自分取者耶。以荆州一事。终致多少狼狈。是所谓说秦楚之不以仁义而以利也。此乃武侯之失。盖武侯忠智虽壮。而由于学术。不深识义理所在故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本意只云不可如曾元。若曾子则可也。故朱子既自正释。又引程子说者。其虽得本文言外意而极有味。可警人尽于为孝故取之也。
虞周之政。罚不及嗣。罪人不孥。此言仁政之大纲统体。汤誓孥戮汝。誓师之际。戒严用重。使不抵罪也。周礼司厉。孥男子以为罪肄。家语五刑篇。罪五世罪四世。罪三世二世。开国立法当取此。重其刑而使人远罪也。诸说虽不同而同归于仁也。然舜文之治尚淳。后却法密。时势所然。此又不可不知也。
与崔士教(永勋○乙未八月八日)
半千里险程。三岁连枉屈。厚意未敢忘也。所恨合席苦无多日。别怀更关悠久。然心曲两相照彻。接天大岭。不得以间之也。秋风已高。向𨓏益勤。尊体珍重。宝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0L 页
覃吉庆。玩经究道。有足乐否。声气所及。有几人相信从否。士相见礼,乡饮洒礼。向既录取笏记去。节文曲折精微去处。得皆消详而或已习行。使一乡观感耶。当今礼乐坏灭。天地閍塞。先王古礼。虽一二处行得一二件。便是阳春苗脉也。又最大节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士之行也。变无不极。礼义之邦士民身上。至重先王法服。一朝毁了。着他夷狄狭袖凶服。角者吾知是牛。鬣者吾知是马。一着彼服。直是真夷种子。非复人也。士之操行。至死不变者。今日乃可见也。仆于座下。自初见时。已服其笃信好古。志意正大。而至于今番处断牢确者。尤不觉敛衽起敬。乞须以岁寒松柏洪流砥柱。永自砥砺也。麟锡五月移来堤川。老亲恒有愆度焦闷。身亦少健日。六月三日。遭叔母丧。摧恸哀号。不自胜堪。新寓凡百。未有可言。唯多少友朋。会过夏月。少警昏颓。间一行饮礼耳。此去高隐。比柯亭更远。奉际殊未易。聘便亦难。云山绵邈。不胜于邑。适因海安便。略修问安字以付。不知那问去达崇鉴。只祝万万自重。用副遐悰。
答方▣▣(宗英○癸卯)
麟锡谨覆方东隐座下。自古遁世阳类。岂不曰惟恐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1H 页
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耶。今日深山密林。孰如雉岳之白杨。而所谓伊人。非丈人一队乎。嘉遁气像。完然在目也。习斋盛说丈人之德义。而年前鄙眷。依丈议避祸。极蒙眷抚之勤。其谊可使后孙以讲也。曾不能修尺书致诚致谢。今又程期迫而马车弊。不得秣膏往从。以摅胸储。则愧悚之方深矣。山中六友至。而珍重先施之惠函及焉。感惶当何如哉。若其称许过当。实不堪蹜踧。而还疑丈人之何有此失言也。麟锡作乡行。情缺处多矣。惟行讲大老祠。柯亭行饮礼。会数三百衣冠。庶为抗世邪之助。是有一事也。猥承求言之盛意。愚陋贱劣。其何敢焉。然在切偲之地。不敢不奉副万一。则惟我省翁谕同讲诸子文。学之本,学之具,学之法,学之用四者。区区窃愿与士友共守也。丈人德既高。而闻二令孙俊秀。切乞以此益励晚暮。垂统后承。用扶阳脉。大有事在也。馀祝各天。千万自爱。
答金睿宪(炳植○壬寅十一月十日)
两丱奉崇函至。谨询尊体因雪寒发宿嗽。仰念无已。麟锡昨因土祀。得微感矣。金圣初当此严冬雪寒。决意入太白山神窟。石刻死义守义。诚难当义气也。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1L 页
中未稳之端。昨既躬临见教。今又垂示。果觉切当。然守义何分辽东关西。刻则并刻。否则并否。然则都不如只刻死义人。若守义则不妨俟后日。虽违此君定意。第当送人喻之矣。两丱即旋。忙不备礼。
答金子忠(恕),张静叟(世净),文翼叟(凤岐。○甲寅闰五月二十九日)
三贤一书恰开。四座欢若平昔。忘在异域。恭审世险。体各珍保。又喜仰万满也。损末衰病忧痛。难自形言。中原变旧。不无可望。焚香以待。有华士大夫见华西雅言,华东合编。踊跃争求。岂吾先师为道为义者。将见伸于天下耶。是固慰中。但难副应。可叹可少也。神短倩杀。更请各加爱。
答李汝干(贞铉○壬寅十一月八日)
当乙未万古大变。千万人中。出义气。集得几十义人。欲助堤上举义。又同亲戚士友。入辽共守义。又即访关西所寓。更令令季氏相从讲学。此义如何可忘耶。季氏袖致惠书。谨审冬令。尊体百重。仰慰十分。麟锡仅得无死。目见世变至罔极万分地头。殆将气塞就溘也。金充庵事果有之。有功斋事。不可量也。季氏数日相观。尚有馀蕴。返程雪寒。极念劳攘。为之怅虑。坐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2H 页
扰神迷。略此布谢。馀祝千百加爱。
与李敬器(宜慎○丁酉十月)
麟锡负罪忠孝。尚不灭死。甚矣末如之何也。每念尊从氏与朱徐李安诸友事。无以举头天日也。住辽之意。非敢为猛虎在山硕果不食。如盛谕之谓。盖不胜悲愤痛迫。犹不量分。自有数件营为。此则已入闻矣。不意有 召命。屡加思量。终乃还至楚山境。上疏待罪。而前头又以国若复旧。归隐邦内。若不复旧。终客辽东之意自定也。后有士友书。多勉隐避。良觉瞿然。然于此自以为安于心。请将向吾兄为真情之言。麟锡初不为自靖。乃听士友之劝。释衰而举事。诚以圣道华脉之绝于今日。我国其为痛迫。盖非国亡之比。虽亲丧亦不可比也。国亡亲丧。痛迫当何极。而自古不免人皆有之。惟此圣道华脉之绝。诚不可有而今乃有之。自上古作之君而至吾 君以法治。自上古作之师而至吾师以道教。自上古作之父而至吾父以体传者。一时并尽。天地而崩坏。人类而禽兽。于此而才舍我国则无他可望。才经今日则无复馀望。知吾兄之必有事。吾不必为是。未及料量。而起而为倡者。诚亦悖妄。其苦心则有之也。不随死友死。而乃复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2L 页
西。西而复入北者。诚以痛迫之心自不能已。而此事终不可已也。故请援清国。虽苟且而犹暂拟议。别作营为。虽迂远而犹且准拟。今自本国有所云云。 恩谕曰羞辱莫雪。切齿之恨。来使曰雪耻复旧 君上之心。非特 上心。在朝诸臣。不无是心。虽开化之类几个骨子外。亦有此心。不可若是其几也。犹可诚信而喜之。于此若迫而隐避。漠然无变动。非特前后有矛盾。于心似甚迫隘。其虽见欺。可欺其方。无害于子产之智。在我自为恻怛。实无如何。且以隐邦客辽。为前定路子。则自觉坦然。进退庶有绰裕。盖以此以彼。于死于生。只愿为为国为道为同胞人谋。不欲为为一身谋。自知为非分。而其苦心则如此。未知吾兄以为如何。第念吾兄性情本恻怛。而既以出而扶持为事。用心处义。亦当与他人有异。又未知如何。当今万古天下万极地头。用心不宜冷淡。亦不宜迫切。然人见每易如此。惟吾兄至今犹言吾 君危辱愿无讹。吾 君屈辱非本心。深用感服也。第有所望于吾兄者。来头不我遐弃。隐则偕隐。客则同客。以卒平生之知己。断不可已也。如何如何。
答李敬器(戊戌十二月二十三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3H 页
十月惠书。奉置案上。每怀清范。辄出而读。下懒且使阔。稽谢至此为悚也。故国岂望有一半分好消息。闻七月二十六日。有鸿陆进毒之变。 君父世子几危。前此又有駉寿埋炮之祸。计出摇动国本。势所至此。此后益罔极乃已。痛愤欲无生。实与兄同情。建中之死。恸非一端。久而益深。盖此为人。不知何处复得见也。赖申慕阳挺身办心。致运其尸。路中若无他故。计已得达。坐念其生死间情境。伤心短气。兄论斯人处极当。可以为渠状矣。本生侄儿万里访至。难失同伴。不歇脚即发去。空自生怅。亦不弛虑。不如不来矣。华西先师文集刊役。此时办此诚至难。极幸。锦恒二翁诚能动人。金友文伯之克成父志。皆深感服。重翁集亦将营刊。仁仲自主编次。使其胤妙委往湖南。动得士友云。此岂阳春好苗脉。盖有非偶然而然者。弘丈所聚华翁心说兼理气数十条。承谓虽非本旨。依子和景学意。任其追入。无甚利害。事势固然。但欠谨严耳。至论弘丈得失。所言皆公。真无敢改评也。比日穷冱。旅体神旺。存心明理之工益笃否。弟一冬全无所得。不病而已。吾与兄万里同来。分居数百里外。既非本意。且文字义理上事。不得不时时资益。正与兄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3L 页
初。即枉相会。玆托仲一进告。虽雪程甚难行。幸勿孤此望焉。馀祝饯迓增福。
与李敬器,宋子明(尚奎),蔡▣▣(淳默),申景裕(明均),林景宰(理燮),李德汝(济奎),洪▣▣(▣▣),郑秀凤(炳哲),元景明(世炳),吴凤瑞(世晚),安公叔(慎模),朴云路(齐逵),张德中(基正。○庚子闰▣月二十八日)
谨询此际。佥体并泰宁。仰溯。麟锡在江北以前事。当详闻于南允五矣。向后事。只是路中无病而已。大抵今番事。无 敕命文字。则似是闵龙镐辈捏造。或私雠辈用计。第当即走京城近地探之。果是右辈作奸。则随时裁义。自有处之之道。若或出于 上教。则当显身就理。有 上虽见胁而有 教。即不出 上意则或显或隐。亦当裁义处之。然合义甚难。是用凛惧。此身生死。只在于天。终死于直。则了勘吾事。却是快然。然保华一日之意不能遂。则死有馀恸矣。第念诸拔宅同伴。以我之故。狼狈到穷。实无以为心。江界金斋长代我见困。即欲无言。诸处钱财失信之事。亦极关念。辽上我人厚意。有不可报。亦又愧慊矣。圣庙事。元友郑君大段用诚云。可多也。今虽无计遂意。然世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4H 页
有不可知。姑托先寓我人有诚心者。守之勿废。以待后机为可耶。闻清国似不能支吾。而洋倭胁我国。屯兵江边。则辽东似终为战场。而惟我同伴。左右见疑。有难保之理。未知如何处之为可耶。远则还乡。近则越留江界慈城等地为可耶。是极关念。故安丱白出中路还送。相机裁断。知何如何。其间辛苦艰难。念之寒心。曷以形言。崔万户,金亨叔及他相信人。密告此意似好。此说传播。则恐有极害。事处慎之。实谷运柩。其小室解产。极为关念。乞各用心。馀在安丱口传。
 圣像及各处士友书札。不可不持还本国。书册视缓急。亦为持还为宜。
与李敬器(辛丑二月四日)
柯亭分张。尚耿耿也。家儿来承岁前起居之安。岁后更何如。著妻练衣。吃婢炊饭。抱弄新生丈夫孙。有足寓乐而忘世忧否。闻将下山宅潭上。诚得计也。弟遣免。而日受众士友警益。得所未意。但闻世祸日急。莫知所以为心。然前约卒平生知己之言。望兄勿负也。兄我同此罔极世界。既同有事。当始终与同。终抗乱贼夷狄。同为彼剑头之肉。一事也。负夫子影像。抱夫子春秋。同自靖遂志。一事也。辽上江南。同去守加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4L 页
日之义谛。一事也。若祸稍缓。同此中几士友。讨一▣处。同著一二卷书。略如栗谷,牛溪,龟峰玄绳篇。亦一事也。念此数件事。不得不与兄同。兄则念之。闻令胤请安杖屦。思以展孝养之诚。揆以情理。合亦如此。然事有轻重。在兄裁处也。兄则念之。即起身来。其来诚不可缓也。此中士友亦以为当如此矣。家儿几年大病馀。能步六七百里。甚奇幸。然路惫未解而返程。虑不能释。此中士友皆泰平。惟冠谷,节谷兄閤患经年而方苦剧。见甚闷虑。漏万挂一。统希默会。
答李敬器(辛丑十二月八日)
五月惠书读之。曰下山二十里。有士友讲学。而亦不作忘世忧之人。习斋当如是也。前此申讱斋送书来。曰习斋入山益深。地名忘之。盖误闻也。愚则深叹以为是岂最初思靖之义谛耶。何其异于向后与我改定者也。其曰忘之。则是将忘世忧而并与我忘之乎。今乃不然也。士友讲学。不亦善乎。然向来弟不言卒平生之知己。而兄乃许之乎。今累请不起。无乃所谓羌中途而改路者乎。世忧虽曰不忘。而犹或忘之乎。抑许多辛苦之馀。吃着弄抱。自然为乐耶。兄复思之。兄与我当生同苦乐。死同臭芳也。示弟处义。汝翔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5H 页
曰梅月堂之痛哭狂走。亦处变一道。东金刚西九月北香山。南智异,汉挐。莫非践义之地。兄乃曰去守如客辽。为最不然。当还坐柯亭故里。守死善道。作究竟法。狂走四方之山。顾保华为心。义固不当。且年暮气衰。力亦不及。岂曰全绝行览。若专力事之则非也。兄言非不当矣。辽东乱未已。不得往。柯亭势亦难得其善道究竟。兄更入思示之也。今来关西。姑定住所。盖昔在辽时有言势若还国。当依 万东庙。不然居箕子乡。今 万东庙势或难便。惟此关西既是箕圣创小华之地。又挽近幸有云庵朴公承华翁之绪。兴作全道士气。衣冠礼俗。实今日国中之最。众士友谓我同渊源。而又恕我所为狂妄。所以于此为托身守义计也。圣像又将营奉。而既慕箕圣。则亦欲并奉其像。初意止于此。士友有言当及朱宋与华翁故许之。所事则盖亦准保华夏典型。凡强此艰彼之道。将不顾祸福毁誉而为之。未知兄意以为如何也。秋登妙香檀君台。有告文。亦说西托之义。前者节谷来此。议作箕陵一会。讲洪范习古礼。故亦许之。以来年四月十日为约。若无大碍则必践之。盖亦欲盛集衣冠。为强此艰彼之地也。兄同锦,恒来会。极是盛事。兄必谋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5L 页
来书谓将朱子感春赋,送张仲隆序,宋子己丑封事,先师己丑大老祠讲说及鄙作国病说。为士友诵说不已。益见兄所以为心者。此中少友适持国病说相问。亦说与之。然观今日国势人心。此为无用之虚方。在昔乙未人心尚正。莫不痛迫于时变。入辽后尚意人心不至大变。中间还国。见其大变。再辽数年。犹谓大变中或有馀望。所以作国病说。今焉还国。国势朝不虑夕。尚属缓语。大同人心。十十夷肠。百百兽肚。五百年礼义培养之馀。猝然至于此极。诚不知何故。后人见吾辈此等说。必归之不智之甚也。然此心终不可但已。虽薄蚀急外而守固于内。销剥极上而蓄坚于下。要之于天地间微阳。与亡俱亡。与存俱存。无他事也。致心来到传十月初动止之安。深以为慰。即日大冱。更何似。闻山粟熟。使习斋翁安于读书。天眷厚矣。每以大饥为亲戚士友虑。殆至失性。今于兄免矣。更望兄厚答天意也。弟病寒呻吟。惟此心神。往来培养山中。自馀不备。惟尊照。
答李敬器(甲辰九月)
车复元来过投惠函。谨审尊体经吐泻危症而复安。仰用咷笑。承又新寓失农。兼虑水土。无为久计。恼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6H 页
多端。天必使阳类不穷不得。浩叹奈何。国事言之气塞。见为雠人役。两西邑邑不免。偏被其肆虐。愁惨愤懑。如何可言。闻东南或不然。而惟堤川赖有李公建寿李公仁荣六七诸君子。发正论而御之。风动四方。已令人增气。欲百拜致谢也。为役已矣。一国全山川。尽为其据。一国全财货。尽为其用。一国全人民。尽为其驱率。禽兽之而鱼肉之。万戮亿斩哉。彼开化辈数十年经纶。乃至此也。邦内物情。莫不欲撕杀雠夷。想望前日举义者之复起。安得不然。举义者其复起之心。又安得不切。然累加思量。今日事势。大异前日。土倭弥满京外。倭兵几万布列邦内。列邑兵器。开化辈尽破碎。并与民藏猎铳而夺碎之。无手持之物。且以人心论之。前日死不欲兽者十之十。今日十之未一二。而举皆不冤受祸。此其势终末成败姑舍。初头莫能始事。设能始事。朝有事而兵丁夕至。甚于前日。自中相战。何暇敌外。倭兵之顷刻沓至。且不论也。且举事而毕竟结梢。必与朝家相合。而 君心未固。廷臣无人。终无归宿。顾今事面有必成形便则当为也。仅如乙未之缓祸。犹可为也。明知其事无始终。徒取狼狈而为之。于义未知如何。与国君同休戚之地。断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6L 页
有事。断当不计成败。吾辈处地。又岂全然如是。百端究之。实无善策矣。泛论善策则有之。盖今倭与俄战。力将不给。乘此时。自 上愤发大志。几个廷臣。办死首倡。以所养兵丁为本。激致八路。庶几有为。而此何可望也。痛惋之极。为作漆室愤谈。又有与勉庵别纸。然似亦无补于事也。前此永春元阴城不面之地。专人致书。要共举事。其意可感。其义可壮。未有雅分。且书异面对。不可详说里面。故只以义须度力智当顾势答之。此公似或以为前后矛盾而不满于意也。漆室愤谈。勉庵别纸玆誊呈。幸令令胤袖往纳见。且谢其意也。今内外朝官。闻将先削。所谓东学曾曰讨倭者。反付倭。日千百以削。士民尽削。将不月而见矣。坐以致命。固无不可。去守华脉。曾有义谛。不得不为也。玆有呈邦内士友书。而将向辽上。更觅深山。幸布此纸于远近同志。即速携偕而至。千万是望。虽曰去守。其怆痛之情。夫何可言耶。死节士友家眷。最不忍忘也。其设契事。因乱无实奈何。虽去国。当不忘此事。而未知竟如何。堤邑俞同知丈人。昔尽力于义举。今又于死友家大故宣力。感刻何可忘。为我送人致谢也。关西数友。新寓辛酸。令人可悯。随头患难。宜以一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7H 页
骨肉相视。元居士友。必不待此言也。馀万留俟八王洞对榻。
与李敬器(乙巳八月十日)
彼此思想。可勿说也。彼此安否。亦不暇念也。愤矣时变。知痛哭流涕长太息之歇之又歇之为。彼此同情也。虽然兄体安否何如。眷节安否何如。新居凡百何如。用工何如。有无食亦何如。吾大小家安未。近远士友亦一安耶。麟锡病在膝而不屈伸。犹以此膝欲去京。先打杀群逆贼率其妻。使把倭酋手。生礼义邦。贵为卿宰而无耻至此极者也。犹以此膝欲跐马岛捣江户。断睦仁头而快报我 国雠也。此不得则只愿匍匐往华阳 两皇帝庙下。会士友握手泄恸。相质所以处义而得一半分扶持之道也。呈士友书一度。览可相悉。而欲望兄之多携士友来也。此外无可谈。且我家书不修。传此书中意可也。期各备蓄待面吐露。
与李敬器(壬子三月)
承间丧配。惊愕之极。何辞奉慰。国事言之陨心。置之不言。吾与兄平日。岂暂相离。既出疆。拘于势而未合。此其情理可言耶。况复有义相讲事相议也。恒窝,毅堂,节谷事。痛哭痛哭。何言何言。恒窝不睹合邦险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7L 页
是知恶事不加德也。毅堂羞险辱而决处。天下快事也。节谷干事谋忠。恨不复见也。谨询即辰。体宁眷安。虽在危险。竿头进步。必有事在。生理困迫。不举论也。华南,温堂,陶山,彦明,升汝相会。极不偶然。事事痛心中。亦有会心事也。吾大小家邈然以望。有难为心。闻于鼎甫。方与升汝经纪省翁行状。此事千幸万幸。曾前不为。虽曰势也。吾辈大罪大恨。有如何哉。谓永莫为。兄独打过势去。今而后免大罪大恨也。此等文字。依古有好。华西行状。必在携箧。朱子行状。亦或携到否。恒窝不在。锦溪,希堂,讱斋势莫与。此极可恨也。中国消息。有极关情。作三书起送鼎甫。中国人人格虽不草草。见识既久污陆沉。又新荡风潮。且本习藐视吾小国人。难望有效。虽无效。在所不可已。但拙文因耄益拙为可恨。此又草创而已。望兄修饰润色也。所欲告何限。专托鼎甫口陈。馀祝随时自爱保重。
答李敬器(甲寅九月十六日)
兄与我在国去国。曾不相月日离。乃十数年之久。万千里之远矣。近犹未即奉面。甚矣势使我拘也。贤胤奉书至。承慰安节。时病阙谢。亦既悚矣。国事相恸。何能穷已。中间私故。吾本生伯氏,族叔恒窝,从弟汝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8H 页
老妻,再从兄畏堂相继丧出。季君汕叟凶祸。承此慰而悲之不止此。令从妹吾本生侄妇。竟以宿病逝。三从弟宁锡,从侄济七。以干连义事。亦惨被倭祸。又从孙益相荐丧孤孑残弱之身。被伤倭刃。因作病身。经劫奔波。残乏家势。扫尽赤立。万无保生之道。丧故悲恸。既非平常时地比。而祸故骨髓切痛。非死而不知。自无可已。吾本生家。多世积善累仁之有异寻常。吾兄所深知。不知理之胡舛至此。而以无状此身之故。祸及于斯。自反人理伤尽。无毫发存。岂有晷刻欲生之心乎。哀此情私。难悉向人道也。朋友之如兄如弟如子侄。而死于义事者凡几人。非特义事。年来同志士友零谢。不但老人。少年亦多。馀皆以倭祸困迫流离。天于阳类。胡忍有斯。呜呼痛矣。国事如许罔极矣。一朝而几千年檀箕疆土乃没失乎。五百年 圣神宗社乃覆亡乎。奇特寄存华脉圣绪乃坠绝乎。至贵至重人类生灵。乃禽兽而鱼肉乎。其永无可为乎。公私积冤积愤。抑之不得。所以几年异域海外。不陋具为地。忘身之老病残劣。忘势之艰难危险。而曰有所营为。徒经无限困厄。竟违其志事矣。忽生中国变局。虽其做为罔测罔极。而不忍不存万一希望于其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8L 页
乃既即送温堂,德中,鼎甫。持三书投机会。鼎甫继往再三要。更以文字动得。所谓宇宙问答外。又有朴炳疆辑吾所关中华文字者。为将布之。在天津印得入百卷帙。为警官查收。诚极寒心。温友欲用本国活字。更印以布矣。事盖随处违计。无可如何。然不能自已。犹有望于皇天悔祸。大小中华之为终兴复。斯道生类之为终扶全。期为随分数用尽馀诚。百病侵身。凛凛垂死。还欲强食自扶。延得岁月。目或见好机会之有至。其情极戚矣。今承示所日夜瞻仰昊天而诉祝者。兄更不啻此情矣。第念吾三先师相承以立黜已私奉帝衷。有圣贤之要法。尊中华攘夷狄。穷天地之常经。天之为生三先生。正不偶然。而求其撑拄得去今日天地。非三先生道理不可。是则三先生文字。宜为之布天下。以开人心目也。华翁文字。既有雅言。鼎甫已以此书及华东史各数帙。示中国人士。其多有求之者。玆更欲有经纪。重省两翁文字。别欲酌选为书以布之。惟酌选得精为难。此当待兄有商量也。省翁行状。其所未遑。大是惶悚事。吾兄特于颠沛流离中。有以经纪尽诚师门后事。大钦大幸。教以修润。病迷特甚中。荒率未为成本。当更加修润。兄宜亟临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9H 页
为。玆送鼎甫邀驾。白隅亦请其来会共商矣。馀恭俟面罄。
答尹敬理(阳燮○戊戌七月十九日)
子度,汝质,建中联袂而至。袖致五月廿七出惠札。审慰馆居屏山。体宇珍重。但尊伯氏及閤内患节。一直如前。万万贡虑。伯氏丈老境。长疟重疾。虽元气素刚强。何以耐过。妇人宿患素难医。兼且事力极难医治。无由致力。仰念境界。无以为心。曾见广州蟹川近地。有卖截疟妙药。累试累效。钱可二千叶。京行人便。可得来。事力可及。恐无过买用此药也。又闻桃津。妇人有病。牛脾益母草丸。可以通治。亦有累验。其方已说与远汝。幸设力设用如何。损下得与同伴遣过。而基地现寓五道。本是暂计。方料理数处。尚未入量。可闷。义谛再到初。已有约语同伴。以为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其如斯而已矣。出此心肝一言。窃付昔日尤庵先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来教深以吾道发危忧叹。而谓执之愈固。守之愈确。则天岂无悔祸眷眷之意。噫。吾道语其实体则亘天地。虽万倭洋。岂能灭他。语其时形则便已坠尽。何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49L 页
能一发之仅存。固执确守。可恃者此。而惧吾人之不能及。天心悔祸。可望者此。而未知天竟如何。然则今日不论在国去国。将恐将惧。惟我与尔而已也。万端所欲言。不能一二。都在嘿会。
答尹敬理(庚子十二月十八日)
便中奉书。谨审经体珍相。其以求放心变气质作真忧。向所奉勖弘毅二字。知又自勉。深慰所望。要有一言而发其意。此固不敢辞。但辞难达而顾亦无暇。当追后露拙。然依论语本章朱程注说。详玩而体之。更无馀理也。尊伯氏丈。获谒于进郊时。有摅蕴中。亦覸颜髭气貌。虽经几年病患而不有逊昔。大段慰喜。屏山洪友门中诸节。闻皆崇安。甚幸。麟锡来依山斗影室。姑遣免。既往处事。常慊有必未合义者。承虑来头有难处之端。果的见其机否。示以顺逆不一。而要皆居易俟之。无或自累。深感德爱。大抵不论顺逆。守在我之义。信在天之命。一切顺应。勿挠勿肆可矣。若朋友之周旋者。则勿偏持直气。有伤恻怛之情。勿苟循物情。有损正直之体可矣。在己在人。此皆甚难为。深兢兢也。扰甚不备。更祝岁寒自爱。
答尹敬理(丁未)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0H 页
顿首。尊叔父丧事。无任惊怛。仰想哀痛当如何耶。承以令郎病。取服山间水。住接珍富。文君言间略见效。大是喜奇。须宜因此久留。得终快愈。然乏资可念念。左右亦因水胜境幽。有以养旺神气为幸。第望因复潜玩书经。益就精研也。伯氏丈诸节安宁。仰慰。损末病非一端。难言苦状。国将无名。人将无类。痛冤奈何。人言吾辈难处。愚答曰为兽者是难处。若吾辈洁身上征。陪游先圣先师于广大天上。自是好事。实理为然。第有此事而已。苟为寄生深密山林。犹胜于繁华野地。贤今住接处颇可。可因为计。未知如何。哭勉庵,池金诸生。冤抑无复可言。然无论老少。生辱死荣。生忧死乐。实健羡也。刊事垂讫。惟此一幸事。圣庙力绵难速就。拟于居屋。净扫一间。樻奉圣像。取亟依仰。未知事理如何耶。病迷艰倩。馀冀千百加爱。
答崔文殊(一浩○戊戌六月十九日)
麟锡覆崔斯文执事。麟锡华西先生门下晚进末学也。从先进闻之先生德学贯天人。有以黜己私奉帝衷有圣贤之要法。尊中华攘夷狄穷天地之大经二语。为大命脉。其所以因时变。而卫斥正邪。扶抑人兽者。乃承三圣而做一治之功。则凡其门下者。并力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0L 页
守世所称华门大义也。门下先进。如云庵先生倡学于西。以是命脉授其门下。门下甚众盛。而遂安一派盖多贤云。麟锡因国变罔极而举义。盖亦不敢负所闻命脉也。于时执事送宋李李三士友。赴阵周旋。及麟锡之见败而出疆住辽也。又与诸君子加念设力。专送宋友问恤。又以书慰其母丧。而其于为国不雪耻。为亲不守制之大罪。置不复论。乃反加之以不敢当之语。麟锡之罪状罔极。且置勿说。执事之用心。盖已恻怛正大。而其师云老而渊源华翁。特有见于传授大命脉而自不能已者。亦可见也。噫。渊源士友之不得不正也有如是矣。承自甲午以后。入山深而将衣发终身。旋闻举义。视作死所而将终赴之。是其所执正义。果何如哉。因宋友而益闻执事德学本末。真是德行君子。方今先进已皆零谢。同门渊源甚空疏。并一世人物渺然之际。尤幸其卓然有可恃也。宋友来值麟锡之还国。知其必复来而留待五六月。相见而不忍即舍。又肯留连七六月。其厚心正义。大可敬也。麟锡既暂还家。终丧复来也。只与伴来同志。有所定约语。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其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1H 页
斯而已矣。出心肝一语。谨附昔日尤庵先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然天终悔祸。国庶复旧。犹或望之。而亦望同志士友不问去国在国。各自靖永守华翁命脉而已。伏惟执事益加崇德秉义。自重以寒松砥柱。麟锡谨覆。
答崔文殊(己亥三月八日)
异域涯角。连赐问讯。而讲同渊源。说同志意。是岂易底心。易底事耶。况承来秋期将相访。则当尽倾囷廪。有发蒙蔀。使陋生毕其大愿。喜又何如哉。子明遭亲丧。而又未及反而临终。惊愕之中。又极怛然。以若孝心。将奈至痛。愧由此汉。有以累及。何言何言。即玆暮春。尊体伏惟百福。德学仰想有日进者。子明侍奠支重。读礼之暇。又加收拾理会否。麟锡无事可言者。惟有通告八路士林事。盖恸礼义正邦之实从今泯灭。欲将 国朝德学名节事业忠孝烈六件。合录成部。阐扬天下后世。实亦出于扶国保华哀痛迫切之馀情。早晚经览其通文。幸望尽心设力。思其所以成也。万端所怀。尺纸莫既。只祝为斯文千万保重。
答崔文殊(丙午九月)
常常奉念。承书大慰。用审尊体劬经有相。重慰。书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1L 页
知己讫功。会士友讲道守义。次第有事。非我固庵苦心定力。何能办此。奉影事。单奉朱子。有合事理。盖主奉孔子。则一郡叠庙。有似烦猥。配以华重云省四先生。事面亦不稳贴。如此然后南北对屹孔朱两庙。事体隆崇。且有士林耸瞻兴作之机矣。斋记请恒窝丈下手。大胜于鄙之有作。上梁文病迷猝难搆成。既已过时。实无早晚。徐当副教。朱子影像在此者为真本。当移模奉送矣。麟锡脚病。仅至仗双杖。艰辛移步。剥肤世祸。实无愿病愈延命也。勉丈事。更复何言。闻其安宁到彼。明是百神所劳也。华宗与宋子明有此远访。欣感无已。子明昨冬访我五云。此又如此。其有脚病。再作千里劳攘。其用心难谓如何也。别去何怅如之。千万托其口陈。玆阁不备。
与洪中权(箕衡○辛丑十二月二十四日)
大冬寒雪。封塞天地。使人若闷死。然阳意萌发而消释。千山稍稍露面。非久当完然春色。快哉快哉。不知今日世界。亦或至此境否。百拭两眸。仰视皇天也。谨询比来。养心究经尊体有相。清修笃持。居常景溯。然老异少壮。精神气力。宜更善处也。致穆安侍而冬课笃实否。其要循规矩之意。寻常可敬。麟锡得感殆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2H 页
圉圉不振。岁序将更。怀同志之情。更此切焉。故布心曲。重祝饯迓多福。
答洪中权(乙巳五月)
内小丧。令臣民行期年。以礼道言则岂曰小谬。盖失天日无二(内小丧与内丧同。则小丧宜与大丧同。)乾坤分等(内小丧乃与小丧等。)之义。且此不可以出人情。斟酌损益言。前此 明宪后丧。自 上宜行三年。而乃止期年。臣民服国典为期年。而反有公除后即除服之议。(大官谄媚者出除服议。有对举论驳。乃止。)今于内小丧乃如此。(自 上因崔勉庵疏。有商量之 教。前谄媚者告以今为天子。可以议礼。不宜更商量。)则只出私情。颠倒错乱而已。当此礼乐崩坏时。躬守经法之士子。据古礼国典。且附谏君之义。可以不应服。若有严 令。至有刑杀。则此与毁削之事为己累辱有异。不必以死生相较。当称病废出入。或潜隐晦迹以避祸也。虽不应服。而其于应服者。不必以为非。君令民从常例也。黾勉遵常例。亦未有不可也。虽应服者。以黾从苟从自居。而其于为谬礼。又自明言之可也。不宜曲说义理而以守经为非也。若父与师守经。而子与弟子遵常例。无甚害义。度地度分。固或有不同也。故昔壬午虚服勒行时。桂田申相公我省斋先师不应服。而子孙门人不能皆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2L 页
也盖今有服不服。虽若差异。皆出敬君则可也。
答郑乃彦(恒俊○辛丑八月十一日)
积年注向。一面倾倒。遂我愿也。别来耿怅。又可知也。惠书至。使人眼开。庸审体上经夏及秋而卫重。棣安眷宁。仰慰万千。令子侄用工节度何如。甚望其健课笃行。期皆成就。以光尊门张吾党也。不宜只责子侄成就。吾悔齐兄弟亦宜自励于征迈也。文甫新举丈夫儿。抱而谒庙。仰贺一门之大庆。承治十处先山石物。孝思之笃。实可钦服。有设社仓。极是好事。意出人表。记文拙手何能。然徐当副教也。史编刊事。数年讫功。未必如此迟久。但物力不容易。且今东南大无。各处士友亦难为力。不设役。固其势也。损末见无大病。昏颓则甚。日间闻家安信为幸。启庵丈有此枉顾。寔出望外。奚啻感激。但即旋旆。奉怅无可言。龙川诸友来要同去。当践前约。顾此中士友有为经营。有难遽起。谢以待后矣。见谅如何。匆匆止此。馀企千万自爱。
答徐敬殷(相烈○癸巳九月)
每日一念。未尝不在那中。惠书至而我心降矣。矧审体度珍相。其为慰喜。不比恒情。信后安否更何如。閤内膝下。有休无咎。旋切慕用。承谓师丧中放仰之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3H 页
有甚于亲丧中孺慕之情。因言其公私大小轻重长短之分。可见吾兄情与理俱极。而当此昏乱世界坏败师生伦纪之时。可以发醒人耳目而大有益于世教也。士友皆谓今日真个视师如父。视同门如兄弟者。唯徐敬庵为然。今于其言。反有过焉。此岂非敬庵信道之笃而出人百等处耶。钦服钦服。影本事。承谓不得一二分髣髴。盖不早图。以成千古之恨。而事已至此。图成墨本。果似寡过矣。盛意已如此。只得如此。但闻远汝意。期欲加采。此其情理。亦或不得不然。须更采佥友议为定可也。弟亲候幸安。今十五日讲会。略有事在。而自不胜悲感之情也。辅卿远来相会。可服其勇。谓将复来相守。甚喜得资其警益耳。千万惟望珍重自爱。
答徐敬殷(甲午九月)
时变之罔极。前书略言痛愤之意矣。若欲尽言之。则虽十幅百幅。岂举其万一耶。恸矣恸矣。奈何奈何。奉见尊书。满纸忠愤之辞。令人激厉。且闻建中所传。兄闻 主上受辱罔测之后。连日恸哭。如不欲生。今日朝官中。岂复有二人耶。钦服无已。且前后闻兄与安启贤,李辅卿。俱不胜愤慨。欲为义兵之举。果然否。盖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3L 页
今为天地之心。为圣贤之道。为 宗社为生民。为吾家为吾身而为此举。则岂不是大义也。夫孰曰不可也哉。然大义固如此。又自量分度力于其问。故弟于朋友间书牍。每自叹其为小丈夫也。拙分固如此。仰度诸公虽不若此汉。亦未知竟如何则无论彼此。恐皆不若与道周旋。卒以身殉道之为守本分无失也。若恃其为大义。不知量分而期于必为。则必入于苟且。苟且则反害于义。愚见如此。不知或当盛意否。吾辈虽拙。安知不广大天地间。又有大意见大力量人出而伸大义。以快吾心也。固拭目侧耳而伫待矣。日前吴士元见访言处义之道。以为头可断。发不可断。臂可绝。袖不可绝。其言甚壮矣。大抵吾生丁辰。何若是穷极也。尧舜文武之世尚矣。汉唐宋明礼乐时节都皆过了。中原陆沉而东方启明。极有可观。此时节又既过了。而乃当天地蔑贞。一叶之青。又见阽没。上下四方。晦冥阨塞。运动不得之会。不亦甚乎。然天下有道。天下之人。分任其责。狭之为一国。一国之人。犹分其责。今一国滔滔。狭之又狭。而俯仰四顾。老成有道。次第没焉。而只有吾辈几个人。岂不可悲耶。虽极碌碌。宁可不知其所为耶。然则吾辈今日。宜百倍自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4H 页
而以书以面。宜百倍胥勉也。如何如何。
答徐敬殷(乙未正月)
昨冬惠覆。常置案上。时一奉阅。如对颜范而摅胸怀也。承自世变之后。顿无生意。不胜悲恸。昼或废食。夜不成寐。焦悴枯槁。即欲吊屈原而投汩𤄷。又闻于安启贤。兄于日下恶报之无日不闻也。辄发痛哭。热血沸出。郁结成尰。随哭随发。又发脚气。行坐不便。殆将大生病而委顿。麟锡于是不觉气涌如山。而继之以深忧也。盖今事系万古天下罔极之大变。人当有万古天下罔极之大恸。而见今义理晦塞。人物懦残。骎骎举国。背人向兽。而间有粗知分数。自谓守旧者。亦皆沁沁泄泄。不见性气。不有声色。令人可闷。而求见如吾兄烈烈大气义真忠赤者。盖难得其二矣。使赵重峰而在者。必曰吾与尔也云矣。岂不使入增气乎。然事贵得正。而尤贵得中。则大变而尤不可以不处之尽道。大恸而尤不可以不发之中节。处不尽道。发不中节。则虽已得正而终亦有憾矣。夫谓大变而大恸者。岂不以为华夏圣道之将绝。而天地间阳脉之将尽乎。士之尝读书守道而遭乎此者。将百方尽心。始终善处。思有以扶持圣道。保护阳脉之为可乎。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4L 页
将任吾恸愤之情。而不念其他之为可耶。如临丧者虽戒其不哀。而亦当节哀保躬。务尽慎终之道。不宜任其哀痛之情。毁瘠而伤生也。吾兄奉教一二大贤先生而为众士友之望。其于扶圣学保阳脉之道。不得退托以居人后。则盖当今日。正宜纠率同志。尽力守道。守之不得。则又当从容殉道。不宜先自伤己。未尽其所为也。人之一身。气血有限。一向如此。终至何境。无乃其过中而使人犹有所憾耶。此吾所以不能无深忧也。念昔陆秀夫崖海舟中。犹进讲大学。而其与若干朝士。侍立君前。垂绅正笏。俨若治朝宰相。及其穷到极处然后。遂负帝而投海。其志节气像。千载之下。令人钦动。今日吾辈所为。亦若是焉可也。若楚之屈平。如 本朝之梅月堂。其所为岂不是可悲可壮。而人或以为过于中。则吾辈不必效此乃已。愿吾兄之深加思量也。第又承欲于洞门石面。刻 大明洞三字。以表腥膻中一乾净别区。又于溪曲上下。仿晦翁武夷故事。备九曲之数。与若而同志。衣广袖大帛。往来逍遥于其间。谈义理讲尊攘。以毕馀生云尔。则乃见忧世乐天之并行不悖。实使人钦服叹尚。而其亦不须用吾忧也。何幸如之。若举义之事。承谓非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5H 页
以自谋而劝人则有之。其不自谋者。以为量分度力。处而扶持则可。以为出而扶持。非极等义而不居则不可。苟有神武大勇。一举义而扫除夷类。奠 宗社济民命。复华制彰圣道。永有辞于天下后世。则岂不是洽好至善也。其劝人者。见其忠义素著。十分可仗则可。见其一时言论。风棱而许之则不可。苟非其人。则鲜不有假义济私。终陷不测者矣。愚见如此。不知己思量及此否。安李二友 皇坛之行。不计岁时也祈寒也远程也而为之。岂凡百人所可及耶。其父兄命送之意。又可敬也。李纪仲为践前约。以此时而来。信勇大矣。相守月馀。见其众美毕具。极可敬。但此有所资而无此所助。甚可愧也。为就其芝洞叔父所过岁。情理当然。今姑未见其复来矣。伏惟新正。尊体何似。宝眷何似。弟奉老逢新。只切喜惧。闻柯见常常不健。关虑无以为心。馀且略之。统希默会。
答李乐仁(康年○丁酉)
敬六以尊书至。谨审所慎。得寓亲识调治有方。即臻勿药。极慰劳恋。间复多日。暑气太甚。旅体益卫。旋切溯仰。罪人如昨样。同伴皆免显警。承将往平山见恕庵。图所营办。不谐则遂还宅。别作计算。事势只得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5L 页
此。然不复奉面。甚怅恨。大抵为举万古大义。其事诚壮矣。相追万里异域。其谊诚厚矣。既壮且厚。不可以不相勉必固其德。不使乱于邪世。必正其事。不见违于公议。大人之行必可则。匹夫之勇必可戒。必尽其诚。必竭其力。有可以复礼义之邦则复。有可以守华夏之制则守。二者必有事乃已。其如此而已矣。高明勉之。此言出赤心也。第望艰险道路。慎旃往返。
与李乐仁(戊戌四月十五日)
万里之驾。还税未几。又起驾至京。闻仆将还国而止焉。见申灵三。虑其不夬夬而正直说。与并忧叹。吾不知几再到吾家探其至。闻其至而即以书问。言言正大。言亲患少可。可即相见。仆未待而已发此行。主信义。尽处朋友之道。此世孰如座下者。闻之往来朋友之言。倡义中人多有变态。无一毫变改。久益激昂者座下也。秉义理可相信。今日又孰如座下者。所以麟锡心甚敬服。而既到此。未尝不日南望叹息也。此时肇夏。伏请萱堂病患复常。气力益旺。尊体珍重。讲春秋而大义在心目。如日月光明否。麟锡同士友无显虞。措置耕讲。粗有头绪。秉执之义。矢不敢自慢以负座下也。前座下书。谓前后疏檄。既尽所可言。不必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6H 页
言时事。此意诚然。然今番情事。有不得不言者。义理亦有不得不明者。有徐金二人书。实所以使闻一切时辈者也。虽悚违教。所不妨者。因此起彼大怒。有怒犹或生羞恶。不为无事。且可以绝取辱难处之端。众所共谓者也。未知于尊意如何。所言何限。神扰止此。乞赐恕谅。
与李乐仁(戊申正月二十一日)
闻贤举事。信义彰著。一国耸慕。钦服钦服。大抵今举。非特曰天下万古大义。其为大功效。有不可胜言者矣。间已至何境。惟祝完结局而已。麟之情境。略述于所呈一国倡义所书。有不复赘。病若少可。愿将趋赴诸公麾下而从事也。华南朴友(长浩),原州李友(麟荣)知相通问。乞致此意。玆送家儿与金友洛源。达所未言。略又在夹纸。
与申灵三(芝秀○己亥五月二十三日)
慕阳不来。望眼几穿矣。有故尚未发耶。抑发而在路中耶。即玆潦炎。旅体何似。令允安过所在否。区区溯祝。建中返榇。非左右诚力。不办得以顺达。殆神有助。这间万端辛苦。不须问时事何如。实谷得相逢否。损末夏天仅过。大小同伴皆无警。此中事。慕阳早来。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6L 页
好非一端。狼狈亦可知。所以望眼几穿。蔽一言。务为遄逢计也。宁边囚卒。知己释矣。见其哀告书字。不觉泪溢胸塞。且愧坐食辽东饭。如何处之为可耶。深谅焉。挥汗略布。乞赐照亮。
答申灵三(辛丑十二月三日)
一书足慰经年阻怀。庸审棣体百连。眷度一宁。深以为喜。年事大无。为亲戚士友虑。殆至不能寐。似闻左右农事不至狼狈。仅可以调过。何幸如之。损末新定住所于价川石溪。众士友用意之厚。有不可言。亦多资警益。特昏坠不自振。为可愧闷。实窝同舍居。郑寿凤住一舍外。信窝独远在数百里。极怅虑。前此幸得其安信矣。玉山远来相见。欣喜何言。因得家安信。亦幸矣。适得感圉圉。强起呼倩。不能不略。馀只祝常常卫重。
答吴士元(寅泳○丁酉)
异域分别。且置怅情。远道艰险。不堪劳虑。便中奉书。知同吾畏堂堂兄。俱得利返。千幸万喜。不觉我心之如何。矧夫坐席未暖。又不远千里而到海西。要讫先从叔文集未卒之役。刻期竣功。何其勇且壮也。即令人增气。海西士友为师之诚。岂复胜言。自初出意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7H 页
力。动得东南士友。创是巨役于世乱抢攘之中。使闻者叹服。今乘大祸暂时间隙。汲汲为此。成一天下大事。此岂古今所多闻者耶。万里之外。独与桃津兄。失喜赞叹。第念朱徐安李四友。特竭力于此事。今皆不在。又为之泪落也。乞援事为示不可。义正当矣。敢不服焉。然愚之本意。亦未尝必欲为此。及来此地。意实在于自立根基。今诸士友皆非彼可此。则尤有所断定矣。然来教所言收拾若干士友。复理前业。鼓动近地有志之人云云。还不觉怃然。麟锡来此本意。岂止此而已耶。如是则故国士友都无事于相会。虽如座下亦然。是勿说此中事如何。且说故国士友地。其谓更不有削祸耶。抑谓有削祸而将自靖耶。将不得已而随庸夫之所为耶。愚不能解也。麟锡之主意所在。已详言于诸士友书。幸取览而熟思之。如未为不可。正宜振拔自己。鼓动士友。汲汲相聚。共成此事也。共成此事。若吾友忠斋不担。谁肯担之耶。千万念之。权在重之被执。南圭不屈而死。令人耸服。峤南义举。安东为主。安东义举。此人实始终主之。徐敬庵尝称峤南一人果然。孰谓微贱胥吏耶。可以愧死千百士大夫也。此人劝吾西行甚力。行至狼川而相失。意谓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7L 页
至。共成此事。敬庵与此人皆了事如此。在彼虽无憾。而在此实无以为心也。恭惟暑热。旅体万相。处诸士友间观善行。所得几何。何时当毕印役。役毕当即归侍耶。麟锡得无死。桃津兄与同伴。皆幸无虞。
答吴士元(己亥六月二十八日)
云路,实谷便两度惠书。连审在刊所起居无损。仰慰。亲庭有承安候。亦仰贺。但家计窘艰到极。菽水无道。有极熏心。万里之外。只用恍叹。华西集开刊。锦溪,恒窝至诚可感。觉斋重为斯文。前于省翁集。已煞用心力。今又主张此事。此其用意。今世可复见耶。高明之为尽心于尊师卫道。又未忘此汉前托。为之疲精竭力。如省翁集时。令人可忘耶。觉斋,充斋,山斋昨冬今春。行乡饮礼。士友会者。多至七八百。甚盛事也。此时亦有此贤。谓积阴中不尽之阳。安知不为新阳之活动苗脉耶。大中奉亲命再向此。为势所碍。止为监农。赤贫遭回禄。一年农事。命脉所系。虽怅未逢。亦幸其为暂废看字。可用冬工。古人用三馀。此君事势。不妨如此也。莲谷不无意此行。何感如之。少南有来。亦有助根基之妙望。议觉友为我用心力也。麟锡仅免。惟与季君同经夏。自幸不易。贱率则添累而已。根基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8H 页
居八王洞。本只一年计。将拟五龙山下。为地形颇成局。粗惬心也。承讫刊役。下西而入北。豫用欣满。未前为祝自爱。
与朴子敬(治翼),朴用性(睿镇),朴辰伯(瑜采。○乙巳十一月十二日)
国事痛哭痛哭。何忍言何忍言。孰谓累千年箕封疆土。五百年礼义邦国。付之世雠血雠之岛夷耶。开化辈数十年苦心积工效乃至此。愤愤欲死。死无地也。处义只有前言三事。人各自量处之而已。惟吾素执在扶国保华。扶国当举义而力无可及。保华只有去守一路。一时半刻。坐受雠夷节制。死不忍为。行将扶病冒死而去矣。去国离亲戚之情怀不须言。斯文大事。合编登梓。重庵集印出二件。最是关念也。若合编事。天下大事。万世大计也。在今天地。又莫大急务。昊天来复之机。未尝不在此。此不可以世祸而有进退也。不惟不当进退于世祸。惟当以世祸而益慥慥也。小山与数君子乃办此事。于此可见有天地之心在也。然则此事不可以麟锡之在不在。有所紧缓。若以麟锡之故而有些缓。则是麟也当得罪于天地也斯文也。一念惕若。去将踯躅顾而惶懔也。固知小山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8L 页
先已念此。而自情有不能已。请同门友朴华南委往面确。庶亦谅此苦心。此友盖始终干裁此事。多少委折。乞相商办焉。谨询泰庵,寒松侍奠支重。小山所慎即复。体宇泰亨。尊门佥长老少友均宁否。区区溯祝。麟锡病字外。无可说也。馀不备。
与朴子敬,朴用性,朴辰伯。(丙午四月二十一日)
谨询维夏。体宇各护重。麟脚症。见添不见减。无可奈何。罢远行计。归作空堂蹩躄。于吾身事不如意者如此。况非在我者耶。史编刊役。小山顿定后闻继即有事。何幸如之。印纸数板来到。书与刻皆精好。看来奇特。如积霖黑云之中。见得稍开日光出来尽露。大明遍照九宇之机。安知不在此。此世此日。岂意有此事。伊谁之力。非吾三友设心设力而然乎。致心来到。仍向那上。欲言而病不能尽者。令此友口详也。乞各加爱。
答朴子敬,朴用性。(丙午八月)
驾并利税。体各卫重。千里劳祝。损末病状。槩同昨样。辰伯至而刊事确顿始末。何欣何幸。人皆言此比胡澹庵奏议。宜兴进上锓板有大。声名更大。初奚宜较小大于两间哉。胡奏只一斥和好文字。此史编乃正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9H 页
帝统大文字。彼锓一时畅快事。此劂万世远大谋。盖此事事功。实不可言谓如何也。但世祸迫急。极宜速成。而干事难人。实闷我心念。苦心于此大事。孰居两贤右。能办凡百大事。又孰如两贤优。蔽一言。大事成否迟速。为系两贤有来亟徐。两贤并临干裁则完好。递临断不可已。路远可虑。乞必留意。更托辰伯申告也。病迷呼倩不长。惟赐照亮。
答朴子敬,朴用性。(丁未三月十一日)
小山奄忽。痛哭痛哭。岂有如此事耶。是关运数。都不忍长提。子宽泣对。惠书泣读。气塞而已。寒松间经黄疸。气貌大败。惊虑何极。神明有相。得渐回棹即且喜。乞更慎小愈之戒。泰庵迎婿有事。嘉悦挠恼。想亦兼之也。损末病一字。终舍不得。恒翁疸气。今幸解去。气力尚难复常矣。刊役垂讫。这间事势。承已先烛。小山叔季期伸伯氏志。而两贤又担助大足难事。使人悲喜何限。所言病迷都剪。只托子宽口述。第乞各自爱。
与朴子敬(丁未十月五日)
在南山。闻发船矣。海不波而利泊。体上连卫重。心切想慕。不容名言。于春冈亦然。寒带风土。正非衰境可堪。乞须厚衣衾加餐饭调药饵。不计所费。所任事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59L 页
安心准完。所幸车复元,金成西诸人。有可同心共济。本乡有最欲相与者示之。当劝送矣。金周卿,边景学稳过。吴章焕痢症即差否。损末廿五发。初一抵信地。脚病岂得容易差减。权翁在声见幸无警。金圣初所营似如意。闻申君一恶报。仗义倡西。在渠死生固度外。学识出常。忠信能干。世难其人。切心伤痛。非特为朋友私而已。慎便都删。惟在默会。
与朴子敬,李云瑞(锡大),金中和(晚松。○辛亥六月五日)
无日不思矣。不审馆度各安否。贱状仅保。史友诸少。亦得无警矣。金鼎甫病状何如。得医药之良美而效发有差否。漠未闻知。殆令人发狂也。无只分带送而专恃吾诸贤。诸贤视若一身。固靡不用极。而岂亦有其道耶。然出债赊药。备极调治。不计所入。后当有报道。千企万企。义务所在。乞须尽力应接。而不以吾无往而有间。固知如此而有此更烦也。日浦去人。果已解释而还来有期耶。甚郁甚郁。漙台以下诸况。皆泰平耶。匆匆不备。
答朴子敬(壬子六月二十日)
昔年在辽时。跋石城李鹤在三书。其时所境。宁必无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60H 页
为。当雠夷乱贼。行弑勒削。万古创有之大变。吾以讨贼伐夷。复雠保形为举义。朝廷以下目之以匪徒逆党。而吾则力主尊攘。诛褒义理。凡于一世人之左右向背。极用扶抑。适李鹤在书至胸常勃勃之中。为之抽笔赞李鹤在而讨金河琏。并论及金勤斋。时势权衡。不能不然也。然金勤斋学有渊源。行著于世。人皆诵之以北方贤儒。而愚亦素甚倾慕。旋意其仓卒所先。素存体用。有自如也。故不改倾慕。有以风化录事。致书加敬谨。其中沉不达也。来此闻之。李鹤在所为有过度。亦有不近人情者。仍作无状人物也。大抵李鹤在无复可说。金勤斋其未绝金河琏。不为无失。河琏明是为乱贼党与。在所先治者。在泛相知。宜斥绝之。断不容已。况为其弟子乎。勤斋在世。使愚得见。当告之有失。而必亦致其喜也。闻其诸门人削河琏于门人录。玆其善追补。似亦承勤斋意向也。许菊圃墓文。今在吾地。如何不作。其始终一辙。尊攘义理。可感可述也。与李鹤在为亲查切友。始尝同议。勤斋后见其无状。作书峻绝。亦见其用心不偏。墓文只书其声讨河琏。所议勤斋为不书。因亦见吾意如何。若谓举论河琏。虽有不书。便同有书。或致其门人之疑嫌。大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60L 页
不然。为师而嫌论河琏。并厌有不书。是欲贴同得失于河琏。岂为师之道乎。勤门人必不为是也。所可叹者。闻其两门互相修隙。今日何日。诚极不幸。若有人调解其两门。使勤门人知菊圃之用心不偏。使菊门人知勤斋之体用自如。互相崇慕。其彼此往来言语文字之有或过度。置不挂心。为相破嫌。终和且平。则不但为阙北士学之幸也。
答朴子敬(癸丑四月二十日)
仪卿带书至。用审下车后在道十七日。经无限困苦。而趾茧体惫。是盖岂老境堪为者耶。老妻讣至。当此时地。岂不益悲悼。然老人之丧。难免底常事。前后家国境界。且皆经过。此自理遣。加之闻本生侄妇凶音。积年抱病。竟至此境。痛更何极。且念益相孤孑情境。益无以为心。老妻初终成葬。温堂惮心竭力而无缺情礼。致人叹服。此友为此。亦不待闻而可知也。入中之事。抵温堂书详之。咸儿留哈滨。待吾行否。势固然也。日间体上已致清健。切祝。损末痢症延拖。近方少可。权翁病。有添无减。虑莫为心。馀同伴无警。安郊平安矣。都缩不备。
答朴子敬(癸丑十一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61H 页
渴想之馀。书忽坠前。纡郁冰释矣。体上无大损。慰仰。但缘水土。食饮不甘。肌肤稍夺。念不是水土而已。贤既老境。暖泉粝粟薄菜。不适口胃而然也。西丰新稻。必将复常矣。知驾丰有日。劳顿馀得尚清和。切祝。令允稳吉。景夏,仪卿及他少友皆安未。农事惬望否。本乡安信数闻耶。损末自权翁事后。气无时不塞。心无刻不痛。此天地间。岂复见此人物。命耶运耶。言不忍长也。劣状寒汗旧祟。早发而益甚。复汝以劳感大痛数日。仅见起动。安郊平安矣。复元九月相见。因未闻病否。不病则似趁此复来也。省斋行状。略已修润。而病不能再检。且数处有未考本集。不得完者矣。宇宙问答。深以许可。可幸有足信。然顾昏迷甚。辞与意实皆不畅。恨未与贤有商讨。而其终见效与否则天也。鼎甫行内地。贤既有所通情处。事可该矣。鼎甫再燕。不妨于暖泉约。相以邮通信。以此有及也。暖泉大都无警。农皆免凶。春儿妇已率来会。承示而喜。顾驻此一时支离有病。当冬固无奈。春开至清明。当动欲经西丰握对。所寓不论在何。宜贤我不相暂舍矣。病倩难长。更祈宝重。
与朴子敬(甲寅十二月二十六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61L 页
岁当迎送之际。怀不得不益切。间者崇体连卫。胤侍恒吉。切溯。诸少友皆安未。冠童用健冬课耶。愚以小学为兴大小华之木矣。先自吾辈为力可矣。老少幼合此为事。各寓士友。亦已劝矣。损末取静地颇惬意。汗与前同。气比前减。病里拣神少醒。著道冒三编。盖以天地之化帝王之治圣贤之教三门。为之做题矣。每编似各与问答多寡。中下编几成草。惟上编侍得考据文字。虑此难求矣。仁伯积苦无病甚喜。文理顿进可多。复汝还家后。即以时疾累经危而少愈。完复杳然。闷虑为切。间有抵家儿书而知矣。病迷略此。馀迓新增祉。
与朴景明(阳燮),禹仲悦,李相禹(钟夏。○己酉六月十五日)
子毅之来。备闻佥体各安。仰慰仰慰。麟锡再昨日。从转便闻姊氏讣音。比平常时地。百倍痛悼。身以暑滞颇不健。贯一约有蒙许可。何幸如之。此宜从速设立。为稍稍凝聚之地。日间镜城士人李南基,崔于翼及金晚松三友来访。李友主镜城举义。见其有忠义。甚解事也。议约事得皆领诺。以来月一日。定设约日子。须先期数三日。齐临定得约束文字。如何如何。此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62H 页
有约长。愚意以为莫如渼石。诸公亦无异意矣。不备。
与玄来叟(商祜○乙巳六月二十六日)
奉而已数年矣。曷不怅仰。每因士友承安候而慰衷则有之矣。即玆潦炎。谨询经体有相。讲究义理。益见沉浓否。麟锡到斋月馀日矣。衰颓月异而时不同。加之祸外迫而忧弸中。殆无形样矣。国为贼吞。华脉人类没奈何。将见灭矣。所恃者读书士。周观一国。士心日以沉微。士气日以摧残。玆益可惧也。在关西凤洞。寒松,泰庵一队人。颇自振作。甚强人意。惟左右居相近。年高有望。幸望声气相发。激励磊落。作颓波砥柱也。郭山洪得汝见访而还。略铺以付。馀祝震艮随时益泰。
答李而朝(廷圭○甲辰八月三日)
阻以经夏而秋又将半矣。曷不耿怆。郑林二君至。书伴焉。谨审侍奉馀起居有相。用工笃实。深慰卑衷。世事触目痛恶。更何为说。农形占登。上天不欲刘无辜之仁心。依旧可见也。损末自平山来留殷栗经暑。近复移就山寺。有少友提警。若可收拾。而暑疟泄痢等症。延绵侵身。莫以自振。不免作魔儿戏物。以五日定讲期。必有多少会友。而神耗气苶。难望其相能助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62L 页
也。金权翁始终幸免大警。而其志行艺德。德兼勤谨和缓。益见其不易矣。石溪之行。当在秋末冬初。多所欲言。不能拖长。惟祝恒时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