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5H 页
与朴养直(长浩○乙巳三月十七日)
华东合编,重庵集刊印事。吾辈数年来所共经纪。而忧叹其未遂者也。近日海史金公慨然于是事。特用心力。拟将印重翁集。因远近议论。为先事合编。此公此意。无乃有关于今天地阳复机括耶。然合编固是莫重莫大底事。而重翁集在吾门生辈情理。尤切尤急。则先后所在。恐宜更商量也。今锦恒两翁为此事。偕造海史宅计议。麟锡与海翁同门重谊。恨未曾奉款于两翁之行。切欲伴进。参听其议。而带病驱驰之馀。疲惫莫振。大欠事而情理。不胜悚叹。第念此事。有使海翁专任独贤之劳。在吾辈。实所慊然。非不欲共力。而顾无道理。幸望吾华南大兄。为我出债数万。以分其劳。则谨当与锦恒两翁及他众士友力图。有以弥缝矣。千万留念焉。
与朴养直(庚戌四月三日)
自闻兄之北也。无日不想注左右。无夜不梦到左右也。吾兄痛恨抑郁之心。以何辞奉慰乎。呜呼。诸义将义士事。何忍言何忍言。如云冈魁杰第一等人物。何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5L 页
处复见。痛矣痛矣。顾今国事到极限。彼贼谋为合邦。自此以往。朝鲜二字。将并与虚名而无矣。是将如之何如之何。呜呼冤矣。呜呼冤矣。于此有设约事。有营义务。兼别有谋为。未知竟如何。而不得不与吾兄共之也。玆送朴泰庵,康允宝。并请渼石,温堂。幸望偕驾而临焉。千企万望。馀可傍照抵渼石书。不备。
与朴养直(壬子三月十五日)
东西万里。思日三至。鼎甫历谒而至。恭悉旅体万重。慰仰万万。恒窝丧事。痛哭痛哭。夫复何言。弟年与病添。病与忧深。念言国事。只有痛哭而已。咸益恕为圣庙享事。煞用心力。居常称叹。闻兄继而周旋。聚资不少。并营盖瓦。此何等幸事。弟但草创而因漂泊。未能及焉。心常歉然悚然。兄乃并纾我情地。欲百拜以谢也。弟与兄岂可相分耶。彼地此地间。终图会合。不可已也。俯谅焉。中国变更。兄已详闻矣。玆欲有书激劝。未知于兄意如何。其详令鼎甫口达。再昨年有修书。知未达。玆誊草以呈也。病迷艰倩。馀祝随时保重。
答朴养直(甲寅七月二十三日)
在俄领。承读惠覆而极慰。意即来此。来此可即奉面。置之无谢。乃玆迁延度年矣。无时不憧憧我思。五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6H 页
来此泉沟。即探游驾所在而不得的。近知驾返翠头三舍而近。我思飘然去在兄座侧而不可遏。且闻兄体力健刚无老气。以此百病侵凌。无存形样。不胜健羡也。又闻兄为圣庙事。到底用诚。又多动得人齐诚。年来享典。稍成貌㨾。且设契。前头事将有铺舒。此何盛事。此欲百拜兄前也。袋藏惠幅时复出读。有曰早同受业于华重省三先生之门。获闻忧国忧道之说。未尝不浃于骨髓。终见正邦为夷兽所吞。而既不能兴复。吾道为淫邪所蚀。而亦不能扶存。抱此痛冤。宁欲溘然而不可得。与诸士友同心致力。守圣庙讲大义。而收合中东人心。以为将伸痛冤之地。而期有声势相助。俯仰悲冤泪倾如川之中。更不觉气涌如山也。此天地。可任此忧。担此责者。终舍我三先生积累血诚之脚下而何求哉。兄此任檐则弟虽无似。且甚老病。未死前。随分力随而有为。不敢辞也。兄其勉励张旺。终始先导之。弟之去彼就此。就此而有所用心。待奉面而有达也。不备。
答李承旨(载允○丙午六月二日)
当今世而为大夫之贤者。人皆称执事。而执事又在同渊源之地。所以仰风驰义。曷有其已。顾漂泊风霜。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6L 页
无由奉际。耿耿于下忱者深矣。不意先赐手命。俾蒙不弃之盛德。则感激定如何哉。国事痛固不忍言。而尤不忍提向执事道也。盖仰揣执事地与心。而为之气短若溘然也。勉翁隆耋忠愦。举起天下大义。若乃讨倭十六罪书。堂堂正气。出万古亘两间。其势殆不下于率数十万强兵。捣江户碎东京而折服倭奴君臣也。活国机括。似或在是。而三千里草木民物。若含得回苏之气。快矣状矣。至如极经困厄。固举国之骨战胆掉。知旧门人。尤无可言。然举事之初。已不关死生。又况何神明不劳。虽彼凶敢害。无恙还乡之时。泰山北斗益高于八域耸目。若昔清阴自沈返国之日。则不啻恃无恐而已也。更乞执事以是宽心焉。麟锡病废人事。只有再度致搢绅士林书而止。有不耐痛愤耳。顾何所益哉。所言于金君者。自是冒万死冀微效之计。而追后所闻有不同。则似亦非万全也。具生还去即谒。必有所达也。海州吴进士为锓华东史。冒大热而千里远来。其诚诚壮。因此巨役似可就绪。惟此为今天地一奇幸事也。于其还。倩修谢仪。馀伏祈为国为道。令体常保重。
答李承旨(丁未二月二十七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7H 页
麟锡痛哭再拜言。尊先师勉庵先生。以孔明之扶汉。作文山之死燕。呜呼。岂其天耶。千万古华夏道之终。五百年礼义邦之末。为斯文为 宗社而有是事。大忠大节。日月失其明。泰岳失其高。结梢师门承群圣贤尊攘之义理。复筑吾东与天下开万世泰平之根基。于是上天荐其变。万姓竭其泪。彼蠢蠢杂夷吐舌而服其义。蔽一言。曰宇内一人。吾何憾于先生。惟目下国家空虚。世道狼狈。生民靡依。吾党益孤。痛矣冤矣。云如之何。伏念吾执事处事一之地。受衣钵传梁摧之痛。因事变而万古靡比。区区以何辞奉慰耶。如麟同门微末人物愚下。依先生为命。病枕承讣。泪涌气塞。因复添病。生意索然。实愿速溘从先生去。游先师先圣在天陟降之前也。前伏承两度专使惠书。一出于问患时。一出于迎丧后。兼有俯询。麟于始终。病重废人事。未能修覆致慰。只以口语凭来吴金二友。有为布达。全没体而道理。万万悚惶。不知云言。盖口语以为讣书与铭旌。有书勉庵先生。题主书官爵。拟从先生遗意。不书判书以后职而为书工曹参判者。允合事理。甚服高见士林葬礼仪。拟从华西先师例果好。而但先师葬仪。当追后问搜本宅以呈。(间遣金生泰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7L 页
往洪川探本孙。则书册皆在杨根一处。混入其中。不得猝觅云。)而先师葬仪。似亦从尤翁葬时事。前书所示奉圣像事。极好甚当。而奉杏坛率弟子图像。不如奉单像。孟子像陪奉事面亦好。每日展拜。朔望焚香。春秋奠菜。恐皆得宜。未知二友一一去达否。申边二生历门下来。伏探体节因迎丧时劳顿。有所欠损。仰虑之至。二生言执事为师之诚。为国之心。卓越无比。而病患中每日躬亲洒扫圣像堂室。此其精诚。不翅到底。闻此千钦万服。有以警怠也。六抵尊执事承勉翁后。卓然正立。士林有所恃。愿言奉以游从。厚资警责。而身病路阻。未得遂诚。临风恍然。不备谨状。伏惟鉴照。
与李承旨(己酉九月十一日)
呜呼痛矣。呜呼冤矣。国至今境。吾辈颠沛异域。落地来。岂梦想到耶。麟锡草野贱劣。如此痛冤迫切。有不欲生。而况执事为 王室至亲。而纯忠大义正见确执。为立朝第一人。非特立朝。为通国所无出右哉。今 王室至亲。岂独执事一人。而独执事一人如此。此无他。以师于友于华西若重庵省斋三先生。而为 国朝五百年第一名节忠义之崔勉庵先生为师。心其心道其道而义其义也。如劣如麟锡者。以粗奉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8H 页
于三先生。粗观感于勉翁。有忘分量而不能自已于心也。麟锡所深服甚信于执事者有之。闻执事曰有道然后有国。道存国乃存。扶道急。国其次耳。又曰华门至义曰为天地立心。当以立天地心为心矣。今 王室至亲世族大官。以至国人。忘国伐国者多多也。其最善者仅只曰爱国。而其于道茫然不以为念。非特不以为念。侮辱圣贤。雠视道理者比比也。况及为天地哉。以执事所处之地。所见所言如是。其果非当今第一人乎。然执事岂迂缓而缓于国哉。心心于国而图有事在。既不自惜而故处辛苦艰难。又闻执事语及国。气塞不能言。念及国。心摧不定情。无日无夜而痛哭饮泣。其为国忠诚。亦当今一人而已。麟锡安得不深服甚信于执事也。呜呼。道亡矣国覆矣。人类将禽兽鱼肉。而天地至翻覆闭塞矣。保华道复国权活人种而为立天地心。孰将为之。执事宜不得辞其责。而麟也愿忘分而趍下风矣。然皆势穷年迫。安望其身为而亲见也。是将如之何如之何哉。今彼此辛苦艰难。经万古人所未经。而有不暇言悲况也。再昨岁六月之变。麟锡向京行抵宿忘忧里。执事驾夜出城。握手相恸。匆匆而罢。执事即渡鸭江。麟锡后渡北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8L 页
海。相距三千里。或因往来人。只相闻辛苦艰难之状。而有言不得相质。有事不得相谋。则实劳寤寐。无以为心也。今不知执事所事。而顾麟也忘劣出谋。设贯一约。盖将约一众心。以图万一有为。而自以为无此约。无复可所也。是必同通国重望。以重事体。而执事尤不可以不同以完其事也。欲望执事必不以为远。临主是约也。似闻执事虑请援俄国。即同召罴逐貙。地亦甚陋。不屑在此地营为。夫请援一事。义既不正。势亦莫及。已无可虑。且此地比辽上。虽有加陋。辽上属清。清犹胜俄。又有圣庙依据。虽若有优。然以平时则辽亦不可居。在今日而天地看作天地之天地。则此亦无不可居。且取此地有数端。在彼必为倭探取。而此可免患。又谋鸠器械。此胜于彼。又北道人气。一国最可有为。而此连北道地。此共北道人。不欲营为则已。欲营为则无胜于此矣。且此接清界。清界稍深处。地旷土沃。可以聚居。而亦永绝倭患。谋将就彼而图为。幸须周察理势而为之惠临焉。今不可无约。约之成不成。在乎执事之临不临。千万念之。如何如何。约有约束节目。臆裁多舛。玆誊呈。乞赐评改饰润也。闻驾渡江界经夏。不审今已返辽。侍圣庙而体度神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9H 页
扶保重。本宅安信。续续而来。侍人源源否。向风驰溯。有时凝涕。麟锡恒病固也。同气同爨。惨被倭祸。经年恶怀。去益难抑。国之命脉。有系义兵。次第被执见杀而不支。痛叹痛叹。奈何奈何。所亲士友居多。申君在凤主起海西义兵而最先被害。其学识固已不易。而忠实正直。世难其俦。曾屡谒执事。执事闻之甚悲也。李康年魁杰风格。磊落义气。殆居一国第一等人物。举事以来。义勇盖诸道。声名动一国。一国希望。未尝不在此。此不可复见。以时仰天掩抑也。关西转便。遥遥致函。尺素寸丹。冀蒙照察。
与李承旨(庚戌四月三日)
伏闻杖屦移住沈阳。为因甚事。不审体节神扶万重。麟锡常卧于病矣。国事极上加极。彼贼方谋合邦。逆臣完用及会民辈又宣言力主之。自此而虚名大韩二字。将并无矣。冤矣冤矣。如何则好。吾辈相会握手发痛哭。扪心泄痛情可也。各散异域。各自吞泣。尤无谓也。以谋事言之。所谋虽异。相会以质。从长而定于一。成否间有可仗。零星散处。各行所谋。如斯而望有事。势所不得也。未知如何。闻执事欲往英国。见清国革命党首孙逸仙。而以为此与往日洪秀全一般仗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9L 页
义。可与议事。此其出靡不用极之心。岂有甚伤。但以事情言之。有不必然者。洪秀全先为长发华服而起。固可许义。今孙逸仙生于美国领地。形容衣服。自同美人。且以革命自称。若出今日各夷国所有之类例。亦甚不美。又前有倭国二辰丸事件。亦宜审慎。又况其已困败逃英。势必难振。设有振。彼得志中国然后势可及我。不知在何岁月。我无助彼为速振速及之策。则往亦何益。设有往。探其人之为可信。其势之为可振。得实而后可也。君子行动。老境气力。决不可轻易也。未知如何。麟锡在此有设约事。兼营义务。又别有谋为。窃自以为天不有我邦则已。有我邦则舍此无可也。然比须一众心合众力。而又须有重望人主之。乃可凝成。主此事者。非执事而谁哉。玆遣朴友治翼,康生琎国。仰请执事。幸望执事亟速来临焉。闻朴友华南,白友三圭住那地近境。偕焉可矣。若稍远可迟。则驾先发而使之后及。亦不妨矣。昨秋修书付关西便。似闻未达矣。书草玆誊呈。馀在朴友口陈。乞赐垂谅。
与李声集(在成○丁丑十一月二十八日)
一月之久。未资警益。此怀不止为怅。此来侍体何似。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0H 页
寻常奉溸。工夫日勉强否。吾与兄春夏秋间。俱是失功夫。今此冬月。不可放过也。比见得读一般经书。诵其句读历落。晓其文义分明。苟未有起发此心处。不成为读书。天下无益之事。实莫如此。兄必见得此意已久。今其开发心处。果何如也。洋人之得计。竹岸人之作怪。想是一般气候。不知此天地道理竟如何了。吾辈不读书。阳春消息。更于何处等候。先师讲戒中云凡我同讲之人。盍相勉旃。是语也益觉警切。可感泣也。愿兄既自铭心。又以勉我也。弟同七人在寺。年最多学最疏。有愧而已。此山甚有幽趣。雪景尤佳。兄若乘兴访到。又佳事也。士绥兄前。告以此意。许以日间同远汝来矣。兄不来见。下山奉面。必迫此岁。未前惟望自爱力学。足慰劳仰。
答林会中(置民○辛丑十一月十七日)
岁寒心事。怀友政多。庸庵先生惠我以书矣。谨审起居万相。慰慰。丌上朱书。课日大读而深味。四十冠童。执经左右。问难横竖。声气可乐。深羡深羡。麟锡士友为营新斋。强颜居之。为愧者多。愧虽多而士友厚意。有不可胜言。畿甸三南大侵。为国为同胞。诚不忍为心。非止为家人私念也。明年箕陵之会。当初发之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0L 页
谷。再三思量而许之。许之者区区西托之意。特慕箕子而居其遗地。营圣庙而拟并奉其像。固有以也。则有为一会于陵所。不无其义。且晦默时义。虽宜商量。而顾麟也前后处事。专以抗世邪为主。凡可以艰彼强此之道。正欲不量己分。不顾利害而为之。为此衣冠之会。庶亦无害于义。且又积中至痛至愤忍不得之情。欲一泄之于我箕圣住魄之前故也。节谷前遇高明而来。有传教意。而康隐求意。亦同高明。故旋又趑趄。欲筮决。则节谷言止则止为则为。何必筮决。乃终许之矣。今承蓍决之教。使车复元求卦得同人之遁。曰同人于门无咎。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古辞如此。为之为可耶。然此去其时尚远。当更观时义时势而处之已矣。开正惠顾之教。欣耸万万。古所云扫榻待之。当不作虚谈也。数日患感。神短剪蔓。馀祝在前祈寒。千万自重。
答林会中(癸卯正月十四日)
山寺分袂后。因便间有慎节阅月沉绵。仰虑实深。而一未致书奉问。则自悚情谊道理之有缺阙也。新年奉惠书而审安候。喜百平常。德学之与岁高一格。而人不能知之妙。更愿闻之也。承得过分不当之称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1H 页
欲不居焉。是谦谦也。人之称之。其心必皆以为十分是当而无疑也。如之何其辞诸。请安受焉。俯和九曲诗章。可珍之矣。溪曲亦且生色矣。南来说话何足言。宋儒宜高矣。尚看得濂翁浅。今人安能识华翁道德之为大贤宗师耶。诚亦无怪矣。龙之士友欲奉三夫子像而愚许之者。其意非为尊崇三夫子。如前日院享之为也。盖三夫子尊攘大义之主也。当今日罔极地头。要将大仗重负。使士心自壮自励以抗鬼兽也。彼虽有言。可为则为也。但此地既奉五夫子。一道士友同为负仗之地。则虽不为亦无阙也。此则当共商处之。而愿高明者之示破也。麟锡冬沉于病。自正朝强起。谒圣庙肃来客。然犹圉圉。多坐卧而少行立也。扰迷呼倩。不成谢仪。
与林会中(癸卯六月十日)
阻候凡几月矣。安得无我思之憧憧也。即玆溽热。不审经体何似。伏惟百重究得义理。著为文章。可惊动人而日富月积者。愿得之而大读也。令从弟与诸少友一安而得长进否。麟锡春病几死。而当夏尚圉圉。时复念及世祸之罔极。自恨病何不死也。小豚三加六礼太早计。可愧也已。重翁集印出事。向告私情。既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1L 页
蒙乐与。继承义理文章亟宜布警申申之教。感激当如何哉。感激之意。已说之于东南士友矣。既有申教。又崔勉庵发通。四月委至。故已与温堂,东山诸友相议。贸京活字。且讨草稿本宅。计于七月间来到。到则谋亟始役。而此事赖众士友设心宣力得成。则诚今日天地。一大胜事。而非止为私情也。此事方略。必得我公周章乃可。可蒙委临厚赐指挥也否。颙祝颙祝。此如何敢请。窃感公看我事如己事。重庵事如师事而为然也。麟锡又有一事。省庙墓见亲戚。紧急不可缓。亦难过今秋。与刊集事相碍。刊事当早则设而后有行。当晚则返而后有设。此则未定也。惠赐指挥切望及。其可面承也。如何如何。主臣主臣。挥汗呼倩。罔究所怀。更乞暑里。千万保重。
答林会中(甲辰九月)
一自抢攘。十倍瞻溯。千里函珍。百朋我锡。谨审经体万卫。仰慰之大。深以修攘有道。上下没筹。只天之恃为忧。忧孰此大。天固可恃。不有人谋而恃天。天亦如我何。沓泄形状。痛愦痛愤。天下有山。何处将遁。东海有水。可以蹈死。随遇以处。只愿善道。乞以深忧之馀。忧我导我也。麟锡惟忧用疾颓倒。如雪压松。安得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2H 页
吹雪散。挺然立也。有隙而续内山旧缘。还不可不谓天也在矣。郑庸成欣握怅别。多说令此君尽也。来头乞加珍重。
与李启道(承熙○戊申八月二十三日)
三纲斋中多少讲说。今日天地。何等奇缘。兄姑不能使我为兄。我姑不能使兄为我。此系公理。必有烂熳同归之日也。两日别怀。已若隔年。然此曷故耶。谨询体度更何似。滞祟客中调理。恐难容易差。仰虑。致三端雅。完然在目也。弟天生水疾免不得。经宿尚圉圉。颓卧烟秋。明将往留中别。追后仰报形便矣。
答李启道(己酉正月)
前惠习稽谢。而又荐至。勤慢斯判。兄乃厚恕。承以鄙言孟氏枉尺诡遇之戒。武侯止大谨愤之心云云。为深许可。于此甚服兄矣。民会施设。知出深经纶。然做不如说。人不如我。一二移步。遂至幻形失旧。而事且难求可。功且难求成。别会英秀。自设规模。岂非好事。其使不如我人先据地排足而立。则将何以植脚舒步于其间。区区过虑有及于此。李参赞何时来到云耶。居人设会迎之。自是厚意。再昨秋在元山。闻其将还彼港。难免窘乏。为送些少物以表情。今迎有丰资。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2L 页
更无此忧。其亦幸矣。理综时一奉阅。每叹先辈用功。何以至于如此。若后生辈初不用功如此。尚何论所见之正不正也。指摘异同。何敢何敢。终无以承教矣。第甚欲奉阁此书。而前既蒙诺。乞终留念焉。借屋抵限。方拟移一舍名西溪洞地。羁禽又数数迁枝。苦苦。病中添挠。玆多蓄怀。
答李启道(壬子四月)
二月晦惠幅。承读感慰。嗣后体度连旺。示将驾还蜂山。不审已就彼抑未。乡山老友。无乃是俛宇抑他。后便示及。谓将握叙襞积。竟违而前期似难速。怅叹。理综跋文。果是有难者。人见不同。有或不相副者。言不副则非跋意。言副则枉己见。非谓己见。是事理盖然。乞赐深谅而勿厚罪。礼书在港时烦剧。未为奉览矣。金徐去何地而为无可质。仰叹。麟恒病艰倩。不尽所怀。万祈保重。
与黄仲业(嶪○己亥三月)
麟锡白。昔因尹子度。贲承声华。自贱踪入辽。友徒往来者。多蒙款原。世方疑惧。执事独然。实感德义。故前暂还国。期欲造门结交。到平壤外城。获谒尊伯氏。承诲多少而知执事不在本宅。未遂荆愿。区区怅叹。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3H 页
惟暮春。尊棣体万重。仰用溯祝。麟锡前此有事。固知悖妄。而忧国忧道之苦血则有之。 君上特许忠义。虽甚缱绻。而时事罔极。还家未久。旋复客辽。期于死前固守华夏典型矣。仍念我东箕圣来君。洪范敷治。以其绪馀。爰有我 朝礼义之邦。而周礼所在。华脉独存。今焉扫地。恸莫扶国复旧。而抑思其次则有此通告八路事。事诚不可已也。窃惟执事以箕圣世臣之后。蒙 国朝培养之泽。而义理见识。时事伤恸。不但如愚庸而已。且其诚意风力。有服一道。必于此事。乐闻而欲其成矣。清北事。已告泰川朴诚庵。惟清南诸郡。仰恃有主张指挥也。未面之地。此特大事。兼同声气。有此猥烦。庶蒙谅烛。主臣主臣。麟锡白。
答金▣▣(膺浩○辛丑六月十六日)
委令令允。奉至不而之书。存问安否。承前委访松林而适值鄙驾之西发。谓将待凉生。一枉相见。此其德义何可忘也。感悚感悚。谨审酷暵。尊体多福。仰贺之大。俯示倡义录。谨玆奉阅。深服为国赴难之忠。昔丙寅洋始作扰。国主战策。义士云集。得以破却。仆于是时目击而气涌。见今事至罔极。回想其气像。不胜慨然。今见此录。有以叹息也。麟锡颠沛馀生。无足可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3L 页
适扰略此奉谢。
答郑启翁(得键○辛丑八月)
麟锡覆。有著声光。积慕以岁。无量厚德。薰陶多日。别更奉恋。盖无时而不勤也。玆承一书。如更一面。因知前有书而未到者。终必到而为加一面矣。慰藉之厚。未易名言。伏审秋凉。尊体与道有相。尤用喜幸。令孙盛热中送去。居常用虑。知善返安侍。心甚释然。其仁善之性不能忘也。承温思传之故。老境孳孳。必更有新一新者。甚欲闻之也。悔斋友昆季子侄皆平安。向念切矣。麟锡数月坐了隐求翁薰德中。有忘沉疴。辽来诸家奠接岂容易。惟赖诸友眷念。尚稳过。张生善运实谷柩。安葬于其故山来。已日久。伤痛之情。不能少弛。车复元自龟山归。遭其叔母丧。因哀瘁大发宿崇。近得少可而作比行矣。此中士友所经营非德州。乃此郡云谷山中也。为此无状用心。至于此极。可言其感心耶。有示接近愚陋之意。此又何等喜事。谨当布此意于诸士友也。馀在大如口达。不备谨谢。
答李圣玉(丰林○己亥三月二十八日)
柯亭枉见。迨今慰荷。万里书至。双眼更青。矧审棣体万重。宝眷百吉。何等仰喜。向见言论甚正。又因士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4H 页
来。闻秉义之弥笃。极用敬服。麟锡再辽周岁。无所猷为。只思准保华制以终其身。甚矣拙劣也。建中夭逝。言之短气。不复长也。冬间一驾之约。令人失喜。胸中襞积。可得一尽。坐俟其有日而已。适扰略布。悔堂当尽其未及者。更望自爱珍重。
与洪▣▣(承学○戊戌六月十四日)
死生危急。始终同心积苦。积苦而成疾。恸大义之未成。悲后图之无算。扶病而起。握手大声痛哭。此其当日千百人中。如兄者有谁。如何可忘于鄙之中情耶。似闻兄或受不当疑之疑。窃揣其故。必也当日弟劝兄往见张基濂。晓谕退兵。因此辗转生人之疑。咎实在我也。今此忠逆华夷人兽之大判。既举大义。非专有兽心者。不宜反覆。况以吾兄之贤能而有是乎。但兄性度浑厚有馀而方刚不足。亦所以人不察其中情。妄加然疑也。千万加意励志节而担义理。至于光明而磊落。则疑者自消而信服者至矣。弟实不敢以外面之友待兄。故有此忠告。庶蒙察纳也。伏惟夏天。尊体珍重。宝眷多福。玉泉丈近节何似。其尽心大义。有不敢忘也。弟既往事得失。已入崇闻。再到此后。重与同伴有约语。曰今日义谛。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4L 页
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其如斯而已矣。窃愿得与吾兄及玉泉丈晚松兄共之也。庶或飘然联袂三而御万里风耶。望勿永弃也。尺楮万端不能一二。乞赐嘿会。
答张秀才(庆元○辛丑七十三日)
萍水邂逅。金兰契交。尽是天缘所使。抑仆于先生。别有所深加爱者。先生汉留候后孙也。是中华古族之贵者。宜所致意也。亦非特以族贵也。盖仆虽偏邦残生。而国本箕圣所治之小中华。至于敝朝。贤儒多出。礼义大备。士学非孔孟程朱之书不读。非孔孟程朱之道不行。足以有辞于天下矣。挽近外丑交侵。国既遭乱。亦莫保其小中华之足以有辞者。是以心怀痛迫。以为昔留侯若武侯至诚报韩汉之心。万古可悲。当用其报韩汉之心。为国与斯文致死。顾不能及。而所以想像致慕于二侯则深且切也。今见先生之为留侯后。而其乂有文德懿则。安得不深加爱也。去岁迫于拳扰而还而在国也。怅莫告别而有切驰想。谓外张君基正来便。获承千里惠书。敬玩无斁。恍若复奉清范而承高论。况满幅缕缕。实出于眷与之至意。不知先生之爱仆。又何若是深也。感悚之极。殆难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5H 页
喻。仆夏初自平山名郡。来到平壤郡近地。是行将复入辽。闻有退军之扰而止矣。然早晚当观时裁义。去依圣庙。因有以尽相爱之谊也。际玆新秋。恭请问安。量必茂膺多福。陈大雅先生时相通问否。近节安未。为其为圣人后而学邃行高。亦与爱先生类也。张生回去。略此敬谢。伏惟雅照。
答王原初(性淳○己亥六月十二日)
麟锡谨覆阳溪王公执事。麟锡素以愚贱无似。加之近事狼狈。不敢望并世有正见君子之不有弃外。乃蒙执事▣▣▣▣▣▣而之书。而寄意郑重。执事明是有正见君子也而乃如是。麟锡于是愧感之有深。▣若加之过奖。则麟锡大有惶缩。而还惜其君子之有失言也。承以 宗社斯文之功。拟议于无实。而且夫许王家阎典史之死节。无死者可以愧死。乃以无功称功而埒焉。方召山甫之伐猃狁。管仲之伐戎责楚。功烈虽有正诈而皆是卓卓。狼狈者可以失气。乃以势之难易。事之义否相对议焉。是何失言之过。出于有正见者耶。窃复念之。执事特谓天下之道。其大莫尊攘若也。区区近事。固有成败得失之甚无谓者。而其名号则曰尊攘之义。世则昧是义。而至以匪徒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5L 页
逆党目之。是其是非一乱。天地逆倒。有不得不加扶抑权衡。不以其人而姑与其事。是非失言之过出于大尊攘之见。而其见未始不为正见耶。抑执事之谓天下之道其大莫尊攘若也者何谓也。盖可尊而不可以不尊者华也。可攘而不可以不攘者夷也。华也者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下帝王承统之大。孔子颜曾思孟周程张朱以下圣贤渊源之正。天叙天秩天命天讨五常三纲三百礼仪三千威仪之实。礼乐刑政衣冠文物之盛。三坟五典四子六经之富之所存之谓也。华之所以为华者如是。是可以不尊乎。不尊则所存者亡而人类以灭。天地以覆矣。之华也亘天地贯古今而常尊者也。何用尊焉。以有夷狄之有猾也。不可以不尊也。夷也者形人而行禽兽者也。夫是猾夏也。不可以不攘也。华之为唐虞三代而极盛焉。为汉唐宋明而降杀焉。而有屈伸于其间。时则尧舜有蛮夷猾夏之戒。商伐鬼方。周征猃狁。孔子明春秋之义。朱子讲修攘之事。而在 大明屋社神州陆沉之会。则我 孝宗大王。我宋文正先生。同心戮力。使华脉得存于东方。是则古今华夷之不能无进退。而始终尊攘之所以为大也。及今倭洋之祸。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6H 页
鸿洞宇内而并及我东。则吾华西重庵省斋三先师煞用心力。而近有弑逆毁削之祸作。而万古以来人道华脉永亡焉。则自 君上公卿。以至士庶。不计贵贱贤愚。而不可以不各尽力于尊攘之义也。执事之谓天下之道大莫尊攘若者。非是之谓耶。其为正见。果何如哉。以若正见。特立邪世。主张大义。不遗馀力。则天下之莫大者。夫孰禁其自我以之也。是则不能无望于当世君子。惟执事勉之。矫首远大。冀崇阳德。谨覆。
与许参赞(蔿○戊申正月二十一日)
自乙未有事。景仰高义雅矣。乙巳。执事主斥义。被拘彼贼而完节。声名动天下。倾慕益深。至今番举大义。更不可言。复国权扶华脉活生命。惟在台执诸公义旗善指挥之中。万祝努力完结局而已。麟锡情事。有迷于呈通国义所书。病若少可。愿执从事役于麾下也。玆送家儿与金生洛源。仰请起居及所定计策。妄设所见。具在夹纸。可备采择否耶。
答李判书(范晋○戊申七月)
国事痛心痛哭。尚忍言哉。台执事十稔异域。一心故国。孤忠炳义。孰不钦仰。珍重古道之书。谓外远辱。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6L 页
感且悚。不容名言。区区年前妄举。毫丝靡补。仰天俯人。只自惭怍。而奖许过之。尤为踖如也。现今内地义师无虑万数。同志同气死亡相属。顾以左股重夷。行立无路。不能从事矢石。只得隐处随分周旋与有事矣。无余众寡不敌。利钝不侔。我势日缩而侦捕四急。栖身无地。颠沛到此。实万不得已也。胤贤年前海牙之事。弱冠忠义。惊动宇内。在本国。有极诵念。邂逅初筵。即泻心曲。矧又奉亲命而远来。为倡大举。尤令人增气。今先军已发。内地助应。势必不求自同矣。老物空疏无力。河阳晨炊。不足与数。愧莫甚焉。台执事莫知其然。眷眷教意。若有一半分可与拟议者然则误矣。惟台执事当全局陷溺之中。巍然作井上人。毕竟拯救之望。都注在台座一身上。万望益加努力。斡旋造化。申包胥之吾必存楚。诸葛侯之兴复汉室。看作分内。期底于成。无使古昔专美焉。馀万留不尽白。
与中华国袁总统(世凯)
壬子二月日。东国鲰生柳麟锡谨致书于中华国大总统阁下。窃惟阁下受清隆恩。位极将相。并握政兵之权。忽革命有事。清主退位。而阁下为大总统。不审阁下自视如何。处事将如何。窃以为事之可好可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7H 页
在一转移之间。请有以详之。夫尊中华攘夷狄。春秋大义而穷天地之常经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帝中国。而汉唐宋明承其统。纲常礼乐制度文物赫赫焉。此中华之所以为中华。所以为尊者也。清入主中国三百年。以夷加华。变之大也。中国士大夫不免立其朝食其禄。而中自不变以我华而彼夷也。十八省古族人士莫不忍痛含愤。耻生其世。以以华而屈夷也。今清退而中华国三字忽见于世。尊我为华。有是革命。则天下大幸。万世大幸。阁下之首处其地。亦有可称谓也。闻今革命注意。在西洋共和政治。而不为复华帝统。复华典章。复华衣发。此何事也。以中国而为革帝统。为灭典章。是可成说。以华族而不服先王法服。不保父母体发。是可成理。国名中华而去其实。中华云乎哉。可尊云乎哉。攘清而崇洋。渐入幽谷。合于天理物情乎。窃意革命诸公必以为法洋则可以维持有国而并雄列强。复华则难以自强而见制各国。且目下对各国。有拘形势。难以任意行为。是有不然。中国全幅致一。可以自强维持。法洋则人之有义理者。慕古守正。大不厌心。人之有机变者。悦新逐外。千亿化身。且总统之争窠。生衅裂党。以致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7L 页
一。不一则自强维持非可望。复华则大统有立。天下系心。归会子极。人之有义理者。咸大服心。而有机变者。不得不从。可致一而自强维持有其道。且对各国。善说话善措处。岂有所难。设有小小难处者。处大义理大利害所在。宁可苟且。又必曰今时代异古。用华而行专制。君皆圣则上下交而成治安。君若暴则上下不交而立致乱亡。是亦不然。用华道而善施方略。虽暴君不自肆。而可致万世安保。善施方略。亦自不无如理完术也。阁下当今日处地。有能善处。致中华之所以为尊。则中国万万世可好之机。即此而有成。有不善处。失中华之所以为尊。则中国万万世可恶之机。亦即此而成。处事善不善之间。万万世之诵功执愆。亦各有至也。似闻阁下以为中国不可无帝。而欲推孔夫子后孙帝之。然则阁下之用心处事。从可有知。而此其一事。诚善之又善也。孔子生民以来未有之大圣。以祖而有微子之仁。殷六七之贤圣。卨敷五教之功德。上及帝喾黄帝。以孙而有子思之述圣。为天下人类之大宗。继开删述。万世人人诵言服行。尽受罔极之恩。以孔子后而帝者。孰不悦豫耸动。归服于是。由是而定孔子春秋大一统之义。由是而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8H 页
覆载尊亲之血气。宣配天一周之化。而天下万国终咸归正。到此光景。正复如何。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阁下有是。不其善乎。惟在确定大议。不为挠改也。盖尊攘大义。穷天地之常经。不可以不深念也。麟锡林下书生也。安敢有与于中国大事。安敢有烦于阁下崇威。惟中国敝邦。素称大小中华而有同休戚也。敝邦为日压迫。终至见吞。贱身与日从事。见事不成。而因以出疆。感昔阁下保护敝邦之恩德。切欲往依。而难以危踪。仰贻忧念。不得已来留俄境。日望中国变更兴立。适幸有事。而阁下主张事机。盖中国之立不立。即关敝邦之兴废。且贱诚粗闻尊攘义理。倾向中国。不自悠泛。所以冒干尊严。有此忉怛。伏望阁下深恕而开纳焉。不胜激切悚惶之至。柳麟锡谨启。
与李▣▣(鹤在○己亥二月十八日)
麟锡等因华宗玄三。获承声华。其恸时变而举措壮直。不胜耸动敬服。以为北方正气。都输注在尊座一身也。麟锡等庸碌无似。举义变初。复雠保华。未成其志。囚而出疆。为区区准保华夏典型之计。将与同胞同志死不为兽者共之。其情亦戚矣。区区于是有恸我国道学极纯。纲常尽备。为宇内独存礼义邦之实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8L 页
之将无形影。为通告八路儒林事而断以为不可已也。尊座赐览其文。可以详悉。而以尊座之秉义血诚。必乐为之主张设力。北方事专恃而待其有成矣。然此事必有同心致力乃可。有一玄三幸矣。金司谏向闻有葛藤。或已和合否。可合而合。为笃朋友之义。救拔人同归善。自是美事。至于此事。必动得其大门户。诚心风力。乃可利济。可相为谋则诚好矣。未知尊意以为如何。声气相感之地。又为此公天下事。不面而奉书。庶谅此衷曲。麟锡等白。
与李▣▣(己酉十月十六日)
景仰德义深矣。亦靡年而靡岁矣。麟锡昔在辽东。修一书付转便。以致区区向慕之情。兼请有以扶植世道之事。未知彻未崇鉴。而自时厥后。仰恃以不面之知旧。时变层急。山川辽绝。益切瞻恋应求之想也。呜呼痛矣。今日之祸。万古有国所无之大祸。今日之恸。万古有人所无之大恸。万古有国有人所无之大祸大恸。何必以吾辈之有生而当之也。呜呼痛矣。若之何哉。今当无国无人无道之地。人有只以国恸者。只以身恸者。吾辈身国之外。又不得不为道恸而加一层恸矣。伏惟执事身负人望。心切国事。而责在扶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9H 页
斯道。昔年仗义。必出于此也。今祸罔极且极。无复加极。其所以为心为谋。当在如何境耶。然今国中形势。危迫急切。不翅如釜沸之酷烈铁桶之簇围。虽以执事之有德望精诚范围力量。为心而无所措手。为谋而无可施策。如之何则好。到此地头。不忍为言也。麟锡庸碌微劣。无足云言于今日事也。然犹有彝性。犹知为恸。略有用心。龃龉狼狈。知国中无可为计。乃扶病忘死。出疆到此地。欲图有为。思有为之地。设立一约。名曰贯一约。约以爱国爱道爱身爱人为心。心乎四爱。贯以一之。众万同心。贯以一之。而盖将通一国贯以一之也。通一国乙人。一其为心。而凡重望所在。在所先焉。以重望而主是事。事体重而有成。至于为复国活人。正身而扶道也。庶几矣。若如麟锡之愚。千虑所得。只设之耳。其重事而事成。在一国重望而已。凡于一国重望。固皆拟焉。况于执事。慕德义之深。相应求之切。加之地之近。其所以望仰者。最在先焉。执事昔年有仗。今急心谋。心谋莫之为于国中。则临主是事。以重事体。期于有成。敢窃以为不容但已也。噫。复国活人。正身而扶道。非执事责耶。执事不担是责而谁担之也。惟执事图之。窃念鹤山李公家数物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9L 页
非独见重一道。执事与之志合。道同义同谋同。如山对峙起。而同驾同主此事。山岳并重之势。必有耸动人而快集事也。麟锡固别有书。恳此公矣。宜莫如执事之有加惠而之劝。敢此有请也。如何如何。伏惟孟冬。尊体有相。麟锡卧于病矣。犹力疾起而时扫榻也。擎函付人。泪向南云。尺素寸丹。冀蒙鉴察。
答卞仲刚(镕○乙巳正月)
麟锡谨覆。不面而书古道也。执事施之于愚陋无似者三度。初度裁谢未付。二度并未遑裁谢。无谢则宜休矣。不休而至再。又不休而至三。不止书。又命送贤允。面问于千山万水之外。此又古未有之盛德大度也。麟锡之无似。何以蒙此盛大。惶悚感激。诚不知所云。至于称愚陋。不啻过当者。窃怪君子之有失言。而其若忧时卫道。壁立万仞底意。固可仰见所养之至强且大。有足以障滔滔之横流。鼓隐隐之微阳。麟锡于是恃之深而庶无恐也。且闻大兴书社。广延士友。讲道仡仡。以巩抑阴邪之基本。此又今天下大务。远近孰不钦耸也。鱼升汝吾党大望。为贺执事有友。贤允得师也。麟锡久作贴席物矣。神耗气短。胸中储蓄。万不输一。宁不愧怩于下情乎。病有止矣。世故得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0H 页
矣。华阳 皇庙之下。早晚似或有承颜奉诲之日矣。伏希春天。尊体保重。
与赵广益(奎运○丙午六月十五日)
向历山斗时。以彼此病故而不得握叙归。隔千里云山。怅不能裁抑。谨询炎天。体度卫重。令允令侄侍读安胜。麟锡归乡病伏。日痛世变。惟锓史役得就绪为奇幸。七圣庙欲从近营建。而用竭士友心力。虽事系不可已。而不能无悚仄也。固知座下事烦。而望一赐临指挥方略。且令子侄偕来共学。念昔命送辽上。至今未能忘。此比辽上为便近。且工夫出外。必胜于在家。势实然也。如何如何。秋风起。驾可理榻可扫。留万以待。只祝未前千万加爱。
答朴进士(永学○戊戌六月十一日)
麟锡南望顿首言。麟锡犯忠孝大罪。为国不雪耻。为亲不守丧。自分为士友弃。何意哀兄万里慰问。兼有不敢当之语。疏出三月而九月承读。至今感愧难言。不意凶变。先夫人奄违色养。惊怛不能已已。承以数月离违旅食。不得临终。悔痛罔极。至于伤目不视物。千万大愕。无用定情。世笃孝诚。至哀根天。虽不能自已。而何不深思古人伤孝之戒耶。兄犹守馈奠尽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0L 页
纪而有如此。弟则永不守丧。罪逆莫极。虽自灭身。无以为赎。犹尚寄命于覆载之间。顽甚木石。曷可复道。承于麟锡举义之初。累百里触霜雪冒矢石访至。至原州地。闻忠州败报。莫适所向。呜咽洒泪而复路。此见义气撑拄。心意恻恒。出常万万。而最恨天遏其路。使我不有相见得指挥而免败事也。于是总因来示而敢有一言焉。吾兄忠孝义气。自出性天。甚异于人。而抑于仕宦一路。素不忘情。至此兽食乾坤。犹不思洁身之道。以至悔痛之境。此盖末俗滔滔闻见之所为害。而诚不为小过也。幸望深自辨责。而亦及门内弟侄。以正其趍。以全渊源家声。此亦不但一家之计也。然于此亦见兄有大过人者。人每有过。深怕人识。而今自言于远外书辞。使人见之。改过进德。可知不难也。麟锡既往事。想皆入崇闻。昨冬蒙 天恩。得归家终丧。然深恸大罪。如何减得一分。再到辽以后事。区区有与同伴约者。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保一日。犹愈于已。其如斯而已矣。出此心肝一言。谨附昔日尤庵先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若其去国家离亲戚别士友。公私恸情。自有不忍言也。间久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1H 页
月。不审安心服药。兼得神助。眼视复常。气力支重。以慰平日止慈之念否。为之泣溯。泪满远云也。谨奉疏。伏惟鉴察。
答姜敬甫(翼秀○丙午七月)
令季氏令允郎先后远访。兼承先后惠书。感荷没量。谨悉尊体万重。重以慰仰。麟锡躄聋恶状。殊自可笑。世祸痛哭何言。何早不死。竟目斯境。惟一正字在。为吾辈立命地耶。顾欲去依曲阜夫子庙 洪武皇帝陵计。既不遂此。建七圣影室。得迩嘉陵 皇坛。同志士友。聊以江汉焉风泉焉。为作死前事已矣。愿与左右共之也。长潭营建紫阳书社。奉晦尤华三夫子影像。追成省翁志而承其遗规。因配以省翁。乡中大家众士林一辞而共力。贵门中用心与力特优。此日为此事。岂非阳春苗脉耶。非止有感激心也。尊先曾王考幽铭。宜谒世之有位望大手笔。其及人文地俱极下者何哉。不敢当。然重违勤教。徐将强颜下手。季氏归便奉付矣。允君病馀。冒晚热晚潦。辛艰行返。为甚闷虑。怅犹馀事。病倩不备谢礼。
答金▣▣(洪钟○己亥六月十一日)
麟锡覆。麟锡已闻座下有名于为为己之学。而无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1L 页
得其实矣。世鲜学焉而名实相符者。则以为其果何如人也。今此不面而书及远外之踪。是固出于视以同志之盛意。而其于麟锡之始终处变。致无限狼狈者。反加奖与。有万不敢当之语。非徒愚迷之为跼蹐。在高明惜乎其为失言也。然其所以失言。亦有人万万不及者。盖深知华夏道理。为我实事。而人兽大判。有不可以死生易故也。愚观滔滔世人。方其大祸之急而义旅之起也。莫不号恸若死。踊跃如生。及毁削暂止而义旅见败也。遽忘若无事然。甚者陷溺颠倒。举皆随乱贼造言匪徒逆党之喙而与之唯唯。其见败出疆。岁月且久也。则虽素亲而不欲相忘者。势或差缓。问闻易疏。而座下不面之书。出于万里之远。岁月既久之后。而以为毁裂我衣裳。犬羊我人民。礼义冠带之邦。将为夷狄禽兽之区。祸不旋踵。天地倒而日月晦。又以服其服发其发。归功义旅。至谓无涯之恩。没身未忘。而不论其成败得失。终又深叹目下祸变罔极。惨不忍见。日暮穷山。莫之知攸适。乃复以不得相访讲磨道义为恨。是岂非道理作我事。判人兽不易死生。而兼有爱同志之厚意乎。其果非为为己之学而名实相符者乎。今于座下。得其为如许人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2H 页
则将敬服爱慕之无已。而深有望于高明之为益致名实。以及古人而不乱世邪。卓然有立于今日天地也。如是则有以光吾道而其效可及一世。岂独为为己之实而已哉。唐突及此。不胜主臣。承又为念成仁诸人。以为将与李若水,陆秀夫同光竹帛。盛谕极当矣。世之君子又有言今此死节人。古今莫大之节。何也。变莫大也。故义莫大也。义莫大也。故节莫大也。愚亦不以为不然。未知高明更以为如何也。麟锡狼狈既多。无复可言。瞻望松岳。有祝崇德。不宣谨覆。
答申▣▣(▣▣○乙未闰五月○用宽叔父)
前在远地。已深倾仰。今得近止。较切矫望。令侄大雅见访新寓。兼领惠讯。极有眷与之意。感慰不可量。令侄报返。兼有宾朋扰。未及修谢附纳。为甚悚也。伏惟比日。省愉棣湛体度万相。宝眷均福。区区更极慕祝。麟锡数百里。奉老挈眷。得利来借屋。姑安处。且以团会大小家。亲近大处士友。为有事。然夷兽之祸将剥肤。岂复有生况耶。来教谓今日处义。惟侍下人事舍生为难。以探鄙人之或有讲定。此诚迫切。不可易言。生则为兽。死则伤亲。俱是大事。鄙生亦此情址。每念此痛心。然有一事可据。为国守城者贼逼。不可以亲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2L 页
在而弃走。或纳降以图生。断无疑矣。士者秉执礼义。守圣贤门庭。其重不翅若守城也。且陷大罪。未有能慰新者。立大节。反有或当亲心者。于此可决矣。据愚所见则如此。未知于尊意。复以为如何。欲一晋拜。今无如方热何。当俟凉生遂诚也。因有芳湖便。略此致谢。馀伏祝以时自重。慰此瞻仰。
与秋▣▣(性求○甲辰九月)
昨秋柯喜。获遂平日奉交之愿。但礼场人稠。行驾相遽。不得吐尽胸肝。至今茹怅也。吴士元至。谨探尊体万重。仰慰十分。麟锡病劣无足言。国亡人兽大祸当头。吾辈落落未合。不得讲质处变道理。为之奈何。盖吾辈圣人之徒也。那忍腼然为兽。不坐而殉义则去以守义可也。痛华脉之永绝。断以去守为定。更寻辽路。而要共一国同志。指先屈于座下。盖座下均是秉义之中。意量风力。卓出众表。真可办大事也。切欲鞭马疾往。携手以归而势末由也。只望座下不我为弃。而决然起身。连茹阳类。用符汇征之吉象也。抑前此李景学送示讲修褉录。一列书尊姓数十。知皆座下群从兄弟也。麟锡见而叹之以为天下事不待他而可了也。又况座下华族也。保守华脉。非与座下而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3H 页
哉。千万留意。千万留意。无限所欲言。托士元尽之。更乞千万保重。
答秋▣▣(丙午闰四月十日)
惠书委及于千里旅次。知又有先寄柯亭。感荷没量。谨审尊体万相。仰慰。承谓栗谷先生胚胎之乡。未遑俎豆。为极欠事。营建书斋。为将崇奉。而仍以华重省三先生配之。那中移寓士友。多云庵朴公渊源。并配之。当此世祸罔极。举国遑遑。魂不附身。所谓众邪会堂。日制学校。弥满遍布之中。抖擞精神。竭尽艰力。办此盛事。为依仰凭仗。强此艰彼之计。不亦壮乎。阳春苗脉。似不于他处求。虽此残颓。闻之气增也。但事体栗翁以胚胎之乡而为奉。则三先师云庵非杖屦经历而配之。已无义。三先师云庵。为各亲师渊源。用伸私情。则配之于栗翁亦无谓。单奉栗翁。或只奉华翁师生似当。而此于士友所各用诚。必甚缺然。无已则闻栗翁受胎当地判官垈。虚而不用。特建栗翁祠于其地。今所营祠屋。奉华翁以下遗像。粗合事宜。然一里两祠。终是未稳。不如单奉栗翁而止也。若今所定。非但于区区料量。为无义无谓。栗翁嗣孙李学士所不许。岂可违其意耶。千万念之。且并配云庵。而考据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3L 页
麟锡在辽时事。此事至今思之。合有商量者存。今欲必为则以门人渊源。为各伸私情而已。不必以考据为言也。要麟锡作东西文字事而有不当为。为亦不必有效。未克奉副。悚仄。重庵集既登印。似必有竣。华东史锓役。事巨力绵。为极关念。麟也病重罢远行。将速归刊所。计将邀吾泰隐翁主事。期得就完。惟座下念之。现在凡状。令全圣则归。以尽布许多储怀。当俟而罄。夏天申乞加爱。
答崔▣▣(锡麟○甲寅三月)
令族雅奉古道之函。越远海至。有感不鄙。且谓世变罔极。人各以义自靖。而称不似于蹈东之列。愧惶实多。若尊座坐在澒洞。有切乎伤时慕义之念。则见出寻常万万也。为之钦𨓏。尊先祖贲阡文字。重违勤教。谨此有副。但人微文拙。不足以阐扬。为是悚也。伏惟即辰。尊体康福。麟锡风霜异域。病与恸深。不备谢仪。
答金彝叟(善默○乙巳五月)
昨夏历存山斗斋。开怀数日。欣感无比。东驾于返。承许再临而莫睹。固知御者从他路。而未谙利行与否。怅甚且郁。冬间。谷山池禹甫见访言驾历渠家。多日留连。路中气貌康旺。闻不胜喜幸。二月。金圣猷远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4H 页
相见。崇札带至。伏审经体万重。大慰卑忱。麟锡冬沉病柯亭。至春仅动。往省堤州家庙。复归谷云山中。买一屋子。留数十日。更起程历平山,殷栗。再昨到石溪惫病。可怜圣猷。盖始终同伴矣。贵乡一二少友来相逢迎。亦幸奉探日间安候。令季氏平安。工夫益长长进耶。气苶坐扰。不究所欲言。惟赐恕谅。
答金▣▣(永植○己亥五月晦日)
颠沛中造宿承诲。因成涯角。岁月瞻想。忽承崇翰昨年至月出者。擎玩数四。如奉颜范而交集感慰也。谨审其时尊体多福。更请伊后起居连旺。承得亲炙毅堂丈门下。以素蓄积。益受绪论。高明正大。必致其域。区区钦仰尊师门。道体何如。同义周旋之厚意。至今不敢忘。哭祭敬庵之灵。念其情厚。感其义壮。必下大泪矣。屏山饮礼。此日行此。足为保阳之术。异域坐闻。不觉神思飞动。家儿承有顾存。甚感厚念。麟锡往事狼狈。多蒙过奖。愧甚。再辽后义谛。准保华夏典型。固知僭踰。而苦血则有之。国得复旧。归对士友。难以时期。怆悒可言。万绪在心。尺楮莫既。更祝千万保重。用副远衷。
与权清汝(一善○丙午十二月一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4L 页
侄儿回。伏探堂上唱喏万宁。省下起居百重。极慰卑忱。弟即见景学书。兼探实奇。拍地痛哭之馀。不能定情。病上添病。实愿因以速死。不见此君之末梢也。无以为辞答其书。随便致此意。更愿得兄善言。使有改过也。便忙神迷。不备。
答金▣▣(云洛),郑▣▣(会奎。○丁未)
首阳奉交。陋室承枉。盖此一生之光荣。但前以扰后以病。未得倾尽衷底。此为大恨。申君袖椷而至。奉读以还。如复奉面。真个感慰。伏悉西东劳驾。体度尚各万重。仰喜之大。损生一直病床。难述苦状。就所营之迟速天也。亦复奈何。只望天感二兄诚意而有快事也。力疾艰倩。不备谢礼。
慰郑校理(▣▣)昆季别告(戊戌)
礼书之外。夫复何言。先丈与愚生同庚。而气力倍强。谓享遐龄。使愚生永有相望。孰知遽有今日。猥托晚交。既同衣冠之会于乱逆毁服之日。及有举义。送子一人。始终同事。又躬自出入。周旋责勉。及见败。人皆怀㥘要路。引入本宅。待厚情款。京中皆称匪徒逆党。畏莫敢言义。大叱言者于众中。极言其为义。及成万里之远。又寄三叠诗。以道眷恋之情。此其可忘而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5H 页
不悲耶。灵筵泄哀。既莫之遂。追作挽绝五首。略陈鄙怀。亦所以和三叠意而未及于无恙日。乃在幽明既判之后。南望远云。泪欲成雨。第有所勉于哀侍者。克体先丈始终为义之心。永坚执守。勿为颓波所动。邪世所乱。使愚辈有恃焉。门内有青阳公。既仗大义。大裨世道。师法自有其地也。此公近家何地。其忠义声光。居常望慕景信。哀昨冬辱书。极荷眷意。而缘势未有谢。亦已恕究耶。万端止此。
与金公梅(思鼎○己亥)
万里之外。一周年之间。信息莫凭。积怀不啻如山矣。即玆暮春。谨惟堂上气候万安。省下体宇百重。秉义弥坚。信道弥笃。忧时怀恸。想当如何。损末再辽以后。有定义谛。以为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待来复。虽加一日。愈于已云尔矣。然回思我国之为小中华礼义正邦者。作他貌㨾。恸之又恸。为此通告八路事。既莫扶国保华。惟此一事。诚不可无。左右怀恸之中。必乐闻而欲其成也。有望谋于意中士友。东道事期亟就绪。盖以诚意风力可及故也。又于洪川权姓丈人有告。必有以相谋矣。此外无可奉布。更冀千万自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5L 页
与李注书(羲锡○己酉十月十六日)
柳麟锡谨复李鹤山道幌执事。麟锡昔在本乡。已仰执事之名检。今来此地。益闻执事之德义。执事嗣守松岩先生之门庭。循蹈松岩先生之规矩。以家世则北道义理之主家。以人望则北道义理之主人。虽在平时平世。为之声应气求。当如嗜欲之切于己。况于此日此地。思有以疾走促膝握手。泄积痛之在心。讨处事之当义。其情愿所及。为如何哉。惟时跛躄之欲跳。羽翰之欲借而不可得也。呜呼。赫赫之 圣神宗社。今见其急覆矣。奕奕之文明疆域。今见其全失矣。绵绵之华夏绪馀。今见其坠绝矣。优优之礼义人类。今见其尽灭矣。哀哀吾侪之有生。不自先不自后。而乃丁今辰之罔极矣。痛矣痛矣。奈何奈何。执事承家的源。通 国名籍。义仗于身。仁视同胞。其于今祸。哀痛愤冤。必在人先。靡不用极。万急地头。何以纡谋。百艰时势。何以措宜。向风侧耳。仰斗引领。麟锡孱劣人物。衰颓乘之。无可云言。顾有彝性。自忘分量。略有用心。狼狈到此。恨无蚤死。然不容已。犹谋有事。有尔思之。莫如人同心而事同的。爰设一约。曰贯一约。爱国爱道爱身爱人。立定其目。心乎四爱。贯以一之。众万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6H 页
同心。贯以一之。为要谛而以将复国扶道正身救人为准的事。固不可若是其几也。其于修人事待天命之道。亦或庶几而不为过计也。顾与多少同志同义。此地居人留人。先焉周旋。而以及国内高德重望伟人志士。与凡知痛冤之人。为之相通。致其相应。事终有成。乃已也。最所望者。惟执事之有主约事。以重约体耳。执事而主以重之。将不患事之无成也。何也。以执事家世。北道义理之主家。执事人望。北道义理之主人。执事动则北道倾矣。北道倾则馀道从而尽倾。远之近在玆也。执事其有意乎无意乎。吾知其必有意矣。其于今祸。人皆宜有事。不宜无事。以执事地执事心。尤不可无事。尤不可不有事。执事有事。虽以执事之德望贤能。在国中。势难纡谋措宜。兼且彼贼穷凶行为。极恶节制。决不可坐视安受。则执事必有意于是矣。噫。复国扶道正身救人之事。执事辞其责而谁任之。止于不辞。犹非执事。事自不容已。必其执事心也。执事拔身矣。非独身拔。拔连以汇则吉矣。其虚其邪。其亟止且。已矣执事念之图之。不而而奉书。书且尽倾倒是。亦庶蒙执事之深察苦衷。而且可谅庸愚用情之特别于执事也。伏惟孟冬。尊体保重。麟锡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6L 页
病与恸深。不死怪矣。麟锡谨复。
与康道贤(柱国○辛丑十一月四日)
不奉面不甚久。恋仰之诚。不啻如渴。且薰德销落之鄙吝。还复萌发。未知如何则可耶。日间尊体何似。棣湛眷安。有百好况。山静斋朗。玩心高明。味经沉深。可以乐而忘忧。可以推而及人。绕岸松声。落渚雁影。有发诗情。时复吟咏出来耶。常目在之。更愿闻之也。麟锡一向昏昏过了。贱眷来到。虑病与盗得皆免矣。前行泰川。奉寻云诚遗躅。有感动心。温堂海山。遇雨冰释。不为小幸也。新斋书册未备。自废念阅。亦阻间对。可是闷然。高插邻藏。烦乞惠借。转借录在幅尾。可蒙诺否。企企。烛下呼倩。不成次第。伏惟垂在。
答康道贤(乙巳六月三日)
二月书至。知又有前冬书不至者。千里之远。书不一出。眷我之为至也。谨审伊时体度连安旺。深以为慰矣。玩古蛊之上九。准则古人。非不佳矣。蛊之时义。固可得以翱翔。今之时非止蛊矣。其可得以翱翔乎。愚曾为之死心同守义云者。切愿高明之有取也。麟锡到斋困颓。而瞻仰高风。近更切于在远。盖不薰春风和气一周馀。胸中鄙吝不禁萌矣。愿更亟薰而锁落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7H 页
之也。草草布此。伏冀暑里加爱。
与姜公恕(铨○乙巳十月十四日)
令胤访我关西。路遇而同归林寓矣。谨承伊时安候。日且久。不审哀体更万支。仰溯。麟锡脚湿太甚。待人扶曳。仅行户庭。必是衰症。似非药力所及。可苦亦可笑。华东史刊印。天下大事。万世大计。贵邻吴友与他处数友出心力办得。幸孰大于此者。书手非无。写字官自士友中择之为美。昔雅言登梓。重翁亦亲自书之矣。执事于册书精且速。众议咸属望。恐不得辞其责。大期知在腊月。免丧后扫除百务。即临柯亭川所。千万幸甚。此系今天地莫重莫急事。则想不待苦恳而乐与也。所寓泉石殊胜。适有一士友方自中国还。奉得孔子以下诸圣贤遗像。正欲就此建数间屋奉揭。为依仰守义计。此亦不啻为莫大莫盛事。未知终竟如何也。令胤别去。馀当尽以道达。惟视来寒。益加支重。
答玄玉汝(殷祚○丁未)
千里瞻想。无时不憧憧。熙哲远访。补致崇札。披豁多少。谨审尊体多福。重以慰仰。治田理书。执两不废。在古云然。居今更宜。但须田不溺躬。书要养趣。计应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7L 页
此也。旧塾丽泽斋。妥奉重峰先生。配以尊先祖松庵,先傍祖芹野二公。今日为此。真美意盛事也深慕先生道义。二公文行。而实有事焉。其为美盛。尤如何哉。事实记。忘拙搆呈。文虽极拙。义或可取。玆为尊门胥勖资也。享礼祝辞。何必改作。只何熙哲言所修改契序言。无可异于记文。且病怕思虑。未之奉副。多悚。贱病非一端。要之死乃止。难生以期瘳也。自馀托熙哲口布。更祝千百加爱宝重。
答闵文汝(章镐○甲辰五月二日)
昨秋清圣庙之会。命驾赐一日之款。继又寄书远问安否。不敢忘爱与之盛意。未即修谢。以临便适病。兼值兵扰。恒用悚仄也。伏惟夏天。尊体万相。令抱侍课安胜。区区溸祝。康上舍丧变。惊怛之极。未曾一面而犹然。可知德之孚人也。盖惯闻孝友谨俭。累世如一。为一道模范。殆以此生失交为恨也。麟锡前月旬间。来泊山斗。尚惫颓不振矣。梁强窝扰中逢别。拨忙呼倩托袖。未尽所欲言。更乞来暑加重。
答许梦瑞(骏○壬子二月)
麟锡谨覆荏谷座下。呜呼。 宗社人类华脉圣绪。一切见亡。万古天下。岂有此祸此恸。不忍形言。不忍长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8H 页
提也。麟锡素仰尊伯氏学行志节。敢以为不面畏交。今忽此域。令侄棘人。奉座下书至。噫。已弃世矣。奉读尊书。义明辞畅。从知志学棣萼并韡。始终持义。一体卓然矣。夫今义谛。去为正当。忍可作雠夷民。宁宜为他邦客。在此苦有。有彼义无。耻无义甘有苦。菊圃,荏谷兄弟大人。行之于人鲜能行之中。使人不能不钦服也。猥承俯托尊伯氏行事文德阐扬之为。要阐扬宜于其人。而乃于匪人。悚惶诚莫敢承。终既荷不弃陋之盛意。且感不惮远之勤念。黾勉奉副。是有玷累。其于为阐扬左矣。第望改图于可处。如不得已而仍之。其义欠文病者。须加修润也。仍念子若门人。违颜未久。刊文营碣。可钦诚力到底。闻各有守。可念后事绵远。更望时加勉励。张大绪馀。以作来头阳复之基也。且闻华宗庾山豪杰气义。以本趣合。宜思终同正当义谛。知其有缚束难动之机。然以若义气。岂可终为其缚束。乞必劝拔仰恃。垂知有此言无不到。亦深向庾山故也。幸赐恕谅。书后为月。尊体何似。伏惟增福。瞻想德义。更益勤止。麟锡病与痛深。不死可怪。所谓略存志事。迁延莫伸。怪更欲死也。馀在令侄哀归陈梗概。不备谨覆。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8L 页
答许梦瑞(癸丑十二月)
于文奉崇函至。敬读而慰矣。居然岁暮。恭请静养体候百宁。究经自力。勖率子侄。有以绍阐先伯氏丈遗业。深以为仰。约下老病日甚。莫可支吾。此是势耳。金君权翁惨逝矣。其人器学识之绝等。尊所熟悉。此天地。岂可得见。运耶命耶。气塞心痛而已。尊亦大段作恶矣。示谓将此身心。贯之以诚。期准约事。而毕竟成与否。为不暇计。寔钦持见正大。区区为心。亦欲如是也。顾世劫层深。人物萧然。能磊落不动世邪者。平日读书士流。不可多求也。尊伯氏丈道义志节。常在寤寐。而凡事营为。更切莫起之叹矣。尊座气韵有馀。大出人表。益加守饬而张旺焉。则即此功于斯文也故不浅鲜。而区区愿终有赖也。如何如何。倩谢不备。更祝百般夷险。自爱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