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2H 页
答李敬哉(晋应○丙子十二月)
奉书良荷。谨审即日。侍奉万安。馀力为学。极有课程。深庸慰慰。第承内为气所胜习所夺。外为境所囿物所挠云云。此实千百人通患也。盖有此病则决不能有所成就。然其无此病难矣。惟贤人君子者无之。其馀则未可知也。学者当百而用力。期无而后已。此在立志如何耳。在识见如何耳。立其志到坚固。正其识见到高明时。此病便渐次消去也。吾兄志之立。识见之正。固将坚固而高明矣。于此病固不可遽尔谓无。而又岂如所云哉。此殆自谦之厚也。设有是病。能病其为病者有几。亦见其自厉之笃也。不胜钦叹。如弟者于所谓志。所谓识见。蔑如也。于是病。奚可以有无论。方且愧惧自失。思求如兄者所能治之之实而有以为之也。兄反求我。我将谁求欤。朋友之间。必以规警为义。不惟知者益愚。贤者益不肖而已。亦愚者有时而及知者之所不及。不肖者有时而得贤者之所不建。则不论彼此。只当交修而共勉可也。弟之无状。自知明矣。年今三十五矣。不知吃此了。果何所为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2L 页
其间可愧可悔。令人可憎者又何限。叹恨亦何及。犹以为自弃不可。自改为贵。思欲向寻前路。随分量做去。自顾颓坠之状。没奈何自力。于是乎朋友补助之力。不可一日无矣。玆不得不厚望于吾兄。兄其勿辞为力。切切偲偲。劝我规我。而兄亦宜视此为戒。仡仡孜孜。志已坚固而益加坚固。见已高明而益加高明。德日益修。学日益进。尽脱夫气习境物之所病。以入乎贤人君子之域。而以其充满至足之馀。有以及此枯燥而同其快活也。岂不盛哉。蒙示雅言。真是近世一经。皆出于深造自得而绝无虚套假式云云。诚是知言之言也。虽然向谁而是言哉。噫。先生之道。果将何时而得明。且行于人人耶。今吾侪人。只常读而诵之。体而念之。为各明且行于其身。使不坠地可也。如吾兄者。亦安得辞其为力哉。至仰至仰。全斋任丈不淑之报。岂胜惊怛。此丈笃学力行。清修苦节。贯却平生。大为士流之所宗仰。当此禽兽纵横天地闭塞之际。与吾两先生。俨然在世。磊落相望。同心相照。有似二三明星。烂然有光于昏漆之夜。忽然已矣。岂非斯文之大厄运耶。且麟也自来慕仰甚切。欲造门薰德承诲者累矣。特以亲老。有难远游。延拖至今。遂成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3H 页
古大恨。此事正自慨伤耳。奉拜有期。豫切欣耸。自馀只祝自爱力学。用副向𨓏。不备。
答俞千一(镇河○甲午八月)
麟锡覆。麟锡早因士友。闻执事盛名。恒以未得奉交而受益为恨。乃幸获结同门兄弟之谊。而深蒙款厚。然一面吹霎。未尽倾倒。两地涯角。因复阻阔。则只有憧憧尔思也。至于今春。伏辱先赐德音。满纸缕缕。皆出于眷爱之深。而极有激励劝勉。偕适大道之意。自幸陋劣。何以得此于盛德君子也。若其有踰拙分。不敢承当之教。则固知出于诱掖。而其亦不免为失言矣。世乱俗颓。友道尽绝。岁寒松柏。谁与为期。愿更以直谅切偲之道。相加于始终也。春夏间一枉之教。虽亦承未保必然。犹常扫榻等候。而竟归落莫。此亦姑舍进拜。而并与修谢请候。失梯尚稽。则为甚怅悚也。比日秋凉。伏惟尊体康强。眷下逢吉。兄弟知己。仰想湛乐征迈。并行其道。而莲谷,小崖,心斋,晚翠诸友朋。可念过从切琢。甚有其乐也。弟奉亲仅免。时事罔极。国无有不亡。人无有不死。必欲为夷狄而亡。为禽兽而死。抑何故耶。天下夷兽而独我中华而人类也。今并一叶青而无之。则千古圣贤相传道脉。天地间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3L 页
线阳气。永无寄着处耶。呜呼恸矣。不忍言不忍言也。上瞻下视。无处可恃。惟有一中间读书者有其责耳。吾侪受上帝衷而为圣人徒。盖当今日。守身处义。不可一毫苟。而宜用子房孔明为韩汉之心。致死于斯文。以此交相勉勖可也。不知吾兄何以自力而何以见教耶。四方士友。一念耿耿。南云绵邈。无任驰情。麟锡谨覆。
答俞千一(戊戌六月六日)
麟锡白。麟锡之遭母丧。吾兄即赐慰问。兼有别告。及举义。又有辱教。后因金生仲一。又寄书万里之外。用情缱绻。加责深切。真若兄弟之视。师保之临。每承读感泣也。然前二书承读于有事急遽之中。后一书承读于返国道路之间。而以前则梗塞难通。以后则往来多扰。一并无谢。稽缓至今。虽以盛德伟度。可望其恕究耶。虽则恕究。罪悚何言。每以负荆之心。南望远云而忸怩也。若其始终。亦多有不敢当之教。抑君子失言之甚也。其在变初。承谓当体朱子所称孔子微服过宋。尽人心回造化之意。而欲占得幽深区。携手同归。共填一壑。此与麟锡初定浮海入辽之计者。一般意见。彼此见同。则知事之各不违理。弟亦其时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4H 页
无是心。知国中终无微服可容处。所以定计浮海也。然兄已议弟而弟未及议兄。自知其大不及也。及弟举义。敢以差任邀兄。揆以平时体面。何可成说。弟亦岂不知其未安。但众议以为今为大义。不可避小嫌。虽位至宰列。年至隆老。可与为义者。势须召致。而既皆差任以赴之。若于同志有差殊。则事有斑驳。不得和成之理云。故敢于诸处畏友。一切有是事。追思过境。不胜主臣也。弟有再檄百官文。有哭秦存楚之语。而来书切责其大不可。正当之教。何敢不服也。但此请援事。当初与诸人拟议以为今中国若是 明朝。则用汉阴哭请故事。事成不成间。岂不是大光义理。今于剃头皇帝。决不可为。惟动得华夏旧族。有权力识义理而痛我国事者。有所营为。则似无甚害于义理。于是暂有云云。而旋料事势之未稳(事势有未稳。则亦终有害于义理。)而止矣。其檄文句语。亦出此意。而但以古文套语偶用。不照检矣。而今思之。果有文嫌而宜致论议也。既有文嫌。则虽已传布。改用他语。未为不可。欲效哭秦存楚之为八字。玆改之虽千计万策五字矣。幸望垂谅焉。伏惟夏天。尊兄奉率棣体万重。崇德明义。约同志抗世邪。隐然作猛虎之势者。万里瞻仰而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4L 页
敬也。麟锡既往事许多得失罪戾。已皆入崇闻。不必更烦。只待有逐事切偲之责教矣。再入辽以后事。惟曰恸华夏之永绝。要与同志。下不失为保衣发读师书。以守其典型而已。与初定浮海之计者。不甚远也。不识国可以弥祸乱而容斯人乎。若然。麟锡何必苦守于此。若不然而祸滋甚。则愿以身为凡尽人心回造化者之前矛矣。特设一大榻而以待栗阳先生矣。先生昔日之见既相同。其终有意于此乎。不敢固请。望之深也。万端情绪。尺素何既。乞赐默会。麟锡谨覆。
与李公明(炳植○丁酉七月)
稽颡。绵邈云山。瞻想忉怛。远寄诗章。心曲随照。明證帝心之有在。吾道之不休。使人深有所恃。所以小山先生之为吾知己也。不胜感叹。伏惟孟秋。尊体何似。抱经穷山。深忧痛叹。如或见之也。麟锡至今不死。噫。麟锡不量分度力。随死友为万不得已之举。不从死友即死。而转转至于出疆者。诚不忍其累千年华夏重脉之永绝。五百年礼义正邦之永亡。而冀或有万一馀望也。第欲于此所得之地。立定根基。以致同志士友与凡一国志节慷慨死不为兽者。又教率居人之俊秀者。与之齐心共力。养成气势。誓终兴复礼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5H 页
之邦。不然则衣吾衣发吾发。读吾圣贤父师之书。而爰期保守华夏之脉于一隅。盖其自恃者。不出于小山之诗意。而必有事乃已也。第论士友地。则毁削之祸。非久再及。处义之道。要不出自靖去守。而无可去处则自靖可也。有可去处则去而守道。固恻怛君子之所宜为也。今有其处。其可不汲汲倾意于此乎。每与安公叔诸人言论士友之必来。指先屈于吾小山兄也。此处物情。想或入闻。不奉及也。金直斋近或相见否。此友想亦乐闻于此事。第言之。凡可言处皆言之。大抵救拔人于为兽之地。是何等大事。深望吾兄之力图也。安公叔忠信可仗。凡百事为。专恃此人。深服吾兄荐人之公也。自馀荒迷。不能尽次。只祝寒松屹柱。万万自重。
答李公明(戊戌六月二十日)
安生便惠书。伏审兄体之安。承囚时人议麟锡去就之义。而欲闻其所以。此于前后呈同志书。与与徐金二人书。已言其大槩矣。盖麟锡当初举意。其主意在复雠复旧。准保华脉。及见败而出疆入辽。期必有事于是。而是不得则亦将保守华夏典型于一隅。盖亦第二事而在所不可已也。 召命忽至。辞意恳恳。许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5L 页
以忠义。示以复雠复旧之意。来使亦日新有变机。乱贼势屈。守旧势伸。复雠复旧。次第有事。麟锡思量以为乱贼依旧胁持。则势不得有如此事。国其庶几欤。复雠复旧吾志也。故请援之事。非不苟且。犹暂拟议根基之计。非不迂缓。犹且营为。自本国云云。岂不顺理。不亦新奇。且 君上自来洞烛忠义。而特压于乱贼。任其用事。今复显奖忠义如此。道理情理。安得无感激之心。纵不能承 命有趍赴。亦岂宜昧然无变动。然此事机。固不可尽疑。亦不可尽信。又思量以为入疆而止。以观动静。国果复旧。可以归隐邦内。若不复旧。可以还入辽东。然则其于恻怛详审。岂不两尽其道。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所以入疆既治疏。而又别作同志书。有所云云也。及承 批。有自首改悔之云。是果有不可尽信者。可以还入辽东矣。顾三年不奉馈奠。大期将至。自外脱丧。既自莫任恸迫之情。亦有宿德畏友之专书强劝。于是暂尔还家。既经祥禫吉而复来。其暂还也。非为 召命也。为私情也。其复来也。非属还家时事也。属入疆时事也。抑其复来也。士友多言当还入。或言其不当入。夫既以国不复旧。还入辽东为语。且见国事益罔极而永非。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6H 页
削之祸。非久当复作。在国不得免。入辽有可免之理。况入辽者非为苟全七尺之躯。特有所为者乎。所以从当还入之言。而乃有书于徐金。兼于同志而为说其还入之义也。今既入此则有所定义谛。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其如斯而已矣。于是人有言复雠复旧。惟其主意。则主意终不可易。主意未成之前。决不可入疆。有言父母之国何可弃。 君父之命何可违。既还国。决不可复去。若愚意则复雠复旧。力可及则何其不为。力不可及则何其可为。且自国云云。不亦可欺。国有可去则去。而其去也由不得已而去。 君命有可违则违。而其违也由初无可言违。盖区区所执。为华脉之意。在国去国。终始一心。而若其得失。不待人言而自知不免。然其所为者一个义而已。所顾者天之明命而已。无私于心而裁合其宜。方是不背义不背天命。犹昏愚之甚。自以为无私于心而裁合其宜也。虽自以为无私于心裁合其宜。而所见未逮则自有不私而私。合而不合者。实不敢自信也。愿先生详究其所以明證得失而史教之也。承又以此每中夜辗转失睡。非平生切友爱我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6L 页
至者。其如是乎。感贺之极。不容名喻。信后月多易。伏惟起居增重。麟锡与同伴无甚警。所谓措置。待秋方可定头绪矣。自馀不备。谨覆。
答李公明(乙巳三月)
壬寅冬所惠书。虽即修谢。付卓生便。固必沉滞。抑其时卧病。绝凡往复人事。实未修谢也。今李圣淑远访。书又惠焉。有便兄每有书。不较人有无。谢真大度量矣。尽朋友情矣。益愧吾不敏也。书且出数年阻绝之馀。千里悬仰之中。其慰胡可量欤。然终是书不如面。如之何则可乎。呜呼。今日何时。以吾与兄。以白首相离索而自孤耶。除是居同巷书同案。危急死生。守同义善同道则可矣。未知或遂矣否乎。言欲发而悲先至矣。大祸迫于无国无人矣。顾有邦内士友会一处。合同守死之计。定处所于平山而书曾发矣。虽吾兄痼于所慎。道亦云远。其若有意焉。则众士友得依仗而保华脉。有其望矣。如何如何。伏悉患候比旧少良。移顿几案于安义山中。泉石极清绝。有以怡神。且承自拟加勉于未死之前。表记所谓高山景行者。复见于吾兄矣。是皆慰远情大矣。弟支离漂泊之中。加之无年无病。每三冬半春。几死而苏。去冬自平山到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7H 页
乡。囚又病卧。至三月初始起。得省家庙于堤川。近买小屋于谷云山中。归卧不几日。云翁所定九曲泉石。非不佳绝。世忧罔极。无暇作赏玩之趣。惟云翁遗宅。有藏孔明画像。因是想仰其鞠躬扶汉之义而有以感激。五先生坛享日行讲会。会员为百四五十人。颇不寂莫。且前于堤川行讲。会员殆近千人。是或有助于强此艰彼之道耶。勉翁承 召。发痛哭于 榻前。前后上八九劄疏。直声动天地。终被犬羊押驱还家。在此公。愈增名节。愈有光色。为 国家朝廷面貌事势。不胜痛愤。罔知所谓也。圣淑气格义理。有大过人处。不知吾所在。中路盘旋费日。逢乃未久而别。殊甚怅然也。所未言者。令此友面达。馀伏祝为斯道。千万保重。
答卢大中(正燮○乙未二月)
稽谢之罪。大度能恕否。岁既易而春又半。德与年高。体与时和否。区区献祝。弟亲老多惧业疏。自怜光阴易逝。从叔父三丧将毕。恸廓如新。天地罔极。念诸士友孰非此情。时变痛哭痛哭。夷狄禽兽。恒言可丑。岂意以吾目真见吾国之为夷狄。吾人之为禽兽耶。呜呼。不忍复言。吾辈之事。如之何而可也。吾不变其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7L 页
华。吾不失其为人。吾着吾冠。吾服吾衣。吾读吾书。吾友吾朋。以吾身靖献于先圣先师而已。无他事也。岁寒松柏。屈指几何。南方有莲谷先生。非其人耶。千万日重。从叔遗稿。诸士友用诚。得以营刊。年谱行状等文字。岂贱予所可堪为耶。凡系后事。待大期时。会商为计也。停云入思。裁缄俟禠。万端情绪。只在无言。惟嘿会。
答卢大中(戊戌六月六日)
麟锡白。麟锡天地间一大罪人也。万古以来忠孝两字。至无状而坏尽矣。去国以后。恋慕士友。盖不可言。而其思士友之视我为如何。则为极惭愧。置颜之无地也。忽我友莲谷先生书至。先生不弃我也。感荷之深。而愧亦复极也。开函于还国入楚山时。奉持而于家。又于再焉之辽上而日敬读之。深义理而反覆之矣。大文章而变化之矣。直使人感动增气。而足以惊遁深山鬼魅矣。其于愚陋。许以卓伟功烈。君子不失言。而惜乎其有之矣。又于麟锡之狼狈入北。不愕其失。悯其穷而为言中外大势。始终出入。晦木叶敷。落木归根。根复将发之理。以为天地感应往来之妙。知道者知之。恶又何先生之是言也。麟锡之无状多罪。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8H 页
岂其人乎哉。诚有是理也。则无其人则不可也。非一入之所可也。麟锡特愿为其人之前矛也。先生既知此理也。可不约同志。成拔茅汇征。久远天下之计。而只作一时国中猛虎卫藿之势乎。国乃父母之国也。仁者之心乌可已也。麟锡虽昏顽。岂昧然乎此哉。然猛虎二三。其如亿万豺狼何。恐知者之宜有通变之道也。先生其有意乎。六可观之说。亦大可观也。然何不以莲谷翁之道大量广。斥我之友反许其斥邪卫正之血诚者。抻入其中而作七可观乎。如其数不得不止于六。则何不拔去毅庵之举义林下之句而充之乎。好发万里一笑也。至若曰吾爱毅庵。亦如斥我者之甚而抑或过之也。有时攻之。乃所以过之也。若曲循私情而一于唯唯。则是党之非。所以爱之也。则此莲谷翁之所以为莲谷也。莲谷翁其尽处朋友之道也。真爱我也。但有时攻之者。何不详说而元之也。岂或前有书示。抑或因朋友往来。有以言送而麟锡未之见闻耶。麟锡之可攻者。不攻自知。而又不如有攻之为愈也。先生其谅之哉。噫。麟锡本果何人哉。愚昧▣劣。吾兄之所知也。当变初。士友以为万古华脉之绝。诚可恸而不可以不思存也。不宜只以一身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8L 页
道便了。于是劝敬庵诸人举义。麟锡定浮海入辽之计。举义将匡国以存华脉也。浮海将去守其华夏典型也。与敬庵约曰。子举义成事。我虽去而复来。举义不成。我先去而待子。已而有不得已之故。士友劝与其事。释衰从戎。以存华脉。有或可以权轻重也。事败而将随死死友也。皆曰偶死与不苟免可也。以为当死而死则岂其当初存华脉之意耶。所以出疆到辽而誓终有事也。未及有事而有 召命。示报雠复旧之意。辞极恳恻。不忍昧然无事。入疆待罪矣。然复以国不复旧。终客辽东之意。遍告士友矣。知不可复旧。宜即还去。而暂尔归家。终丧伸情。从锦溪恒窝指教也。今复到此。其主意。下不失为守华夏典型。未知天竟如何也。自顾其间。为亲不守丧。为 君不雪耻。其他亦不免有许多得失。如吾兄者既不我弃。当随事攻之。不宜以攻人之恶而不为也。伏惟暑天。道体有相。外迫兽食。内艰无食。君子于时。庶见否亨。万里瞻想。不胜忉怛。所怀千绪。莫究一幅。只望玉成珍重而已。麟锡谨谢。
答姜▣▣(健善○戊戌十一月)
金君汝中。万里奉华函至。双擎以读。如复承十数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9H 页
前颜范。喜豁罔量。又承正月。闻弟还家。委访虚返。在锦里寄书。而尚未拜领。几得胜读十年书者。又得责教许多好者而乃如此。正悚且怅。为之仰天大叹也。承勉以再振无功。不若自靖之为愈。兄教正当。弟亦已自量时度势。再辽后即与同伴士友。讲定义谛。以为千辛万苦。准保华夏典型。永待来复。虽加一日。愈于已云尔矣。然教不再振。若本国祸如前时。兄将何策其为致命洁身而已耶。是了兄事。其于华脉圣道何。愚切愿致身此地。勉率同志。头存燧人高髻。身着轩皇法服。讲服周公礼教孔子春秋。必有事焉而已矣。未知兄意以为如何。居然岁寒。伏惟兄体何似。弟雪里一榻。只切家国士友之思。金君住距数百里。未得数会。幸其始终安过。所欲言何限。只祝崇德秉义。万万自重。
答宋文好(敏荣○辛丑正月二十日)
自我还国。先问吾敏窝兄动静。敏窝兄时居江陵远峡。闻我所遭。同直方惊起登程。知无事而止。我心不如事。拖长而得与兄见也。是则兄我之为如何朋友。千载可知也。兄书至而心目开豁。用审经体保重。重以万万慰也。忍饥中沨沨大读古人书。气与五台相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49L 页
高下。宛然在目也。松斋昔同门而今同社。可念其同心也。麟过境事何足言。前头万劫。不可限量。不知残物。何以支拄得过。死一字常着顶上以俟。如斯已矣。海西士友。直是今天下阳气所在。来受警益。目下事差强也。所欲言何限。因扰止此。更祝春天。兴居自适。
答金圣奎(永浚○壬寅九月二十七日)
令抱奉尊函至。敬读以还。极感不鄙之盛意。至称无似过当处。恐惶愧缩。罔知措躬之所也。伏惟比日霜令。尊体静养益重。仰祝之至。麟锡守斋陆碌。目见世祸日深岁极。恸弸五内。只欲速溘也。令孙孝悌之性。温谨之姿。明敏之才。真不易得。甚有前望。但愧无所助发。而切望以爱慈之心。善为田地。厚加培养。成得合抱干云之材。显门户而光友党也。于其辞归。略脩谢礼。更祝千百加护。用副玆忱。
答金参判(鹤洙○甲辰)
光简坠地。宛然昔日牛峦江上承颜若也。感矣且慰昨秋江汉楼瞻望缺然之忱也。国事痛冤。古人所谓危急存亡。歇之又歇语也。㓒室老婺。尚玆饮泣。况复世休戚位宰列。而素怀深忠之地哉。台执事承谴补而莅玆省。非曰值危乱可虑。以本所执实出欲免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0H 页
得。在所可闷。特为西方之人幸之也。又玆客土浪踪。慰迩声光也。第念 上意欲忘西忧。全道士民。皆叹来暮。不知执事何以副上下之望也。令胤总丱时接颜。后闻声誉菀然。大老祠之会。虽匆遽未得叩讨韫中。言动间。已见其有出人表处。想益笃实进工。今趋庭抑留宅否。麟锡怀痛塞气。不死怪矣。邂逅之教。岂非所愿。病难致身。且欠面势。有不能奉副。庶蒙下谅也。不备谢礼。切祝茇舍保重。用副贱情。
 下馈酒肴。仰感情念。然不受监司守令之馈。自有家规与师训。故近年几番有此等事。一切辞却。仍念昔年牛江。台执欲挽之打鱼酾酒。谢以行忙。至今自少少风流。似可追补其缺。破戒而奉领。后或有此。决执前守。乞赐深谅。
答金参判(丙午七月三日)
麟锡谨覆。呜呼冤矣。孰谓正国人类。华法圣道。见亡于今日耶。有数公殉国。诸处举义。表出天地正气矣。谓此外无恰好可处之道。台执事事出。尽觉义理无穷也。度量众事理而处得其安。以大夫之贤者贵者。而自贬冠以贱而义吾义。虽自贬贵贤。而乃复服以华而礼吾礼。慷慨恻怛。正大牢确。可以俟后君子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0L 页
其无间然矣。矧复激发众心。以助山河愤郁之气。以待时地之从容。是岂特为迫不得已之道。至诚所感。必将大有事于来头天地。麟锡之愚。正钦服之不暇。而愿赖执事之力。见存其亡而解其冤矣。执事其复勉之谓国危道孤。有当其责。而乃责之于贱身。素极庸贱。兼且病废。千万不当。甚矣执事之失言也。顾于国变之初。大痛靡定。不计非格。为告通国搢绅士林书。冀其有效而不效焉。乃意去避夷兽之祸。将向曲阜。路中重发脚气。不得已还柯亭故山。犹不耐痛愤。有再告通国书矣。适诸圣像有自中国至。乃拟奉孔颜曾思孟程朱像。同志士友为依仗守死计。事甚踰滥。未知知者以其情之戚而恕之耶。麟锡春在海西。闻台执事有书。五月还山。书并表志数篇文前至矣。奉读感激。累月未已。玆因转便修覆。伏冀台体为世保重。
 圣庙若幸成就。所重莫过此。可依莫胜此。台执事既以出门无所。不往为义谛。则就此守义。似无不当。乞必入思。如何如何。
与金参判(丁未三月)
居常慕用。申郑边三生。历谒而来。伏闻台体起居神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1H 页
相。允友平安。深以为慰。三生且以执事忧国忧道。到底无比。大为悦服。今日搢绅。皆如执事。岂变至罔极。又岂不有弭变之道耶。区区钦服。第切颙望也。再昨年惠书。承读于昨年五月。敬所处义。裁量恰好。因即脩谢付转便。闻尚未达。不知滞了何处。极用慨叹。麟锡恒病贴床。目见时祸如许。只愿因此即溘。其于渊勉诸公之事。不遑深恸而却用深羡也。惟愿时从台执事。泄郁受警。而身恙路阻。未易遂意。有深忉怛也。建圣庙。前书有告依仰是急。而力绵尚未就。第有仰质者。此拟奉九圣贤。(周五圣宋四贤)或谓宜并奉横渠。盖横渠言入近思录。同周程为四子阶梯。其次第不年计而居两程下。且先贤议论多谓周子二程及朱子当入殿内。其于横渠有可不可之论。此当如何定得。乞以高明之见示决可否也。且念既奉周圣宋贤。我东先贤。亦当有事。静退栗沙尤五贤。为将并奉。更据朱子沧洲精舍享亲师延平意。并及鄙先师华西。惟事力未逮。不别建祠屋。待成讲堂。拟于堂中北壁。设龛匮奉。未知事体不至甚苟且猥亵耶。所欲言不限。而力疾不能备。玆又付转便。未知更无乔沉否也。第亲千万保重。用副瞻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1L 页
答金承旨(中植○丁未三月)
珍重惠函。回旋数千里。阅历一周年。去冬初。来到弊寓。敬坼一读。宛然复奉数十年前颜范。慰感万满。不容名言。时则卧病。神昏气眊。顿匣笔砚。断却文役。几个月间。未之修谢。殆人事绝之谓也。今自几日。少可仅振。乃始搜觅赫纸。无有也。多少垂示。又莫记详。将何奉答。有切愧惶。槩想满纸缕缕。无非忧国忧道。痛愤迫切之言。出万万常也。呜呼。无论兄我。何为生至六十六岁之久。目击此罔极又极之境界乎。正大父母之邦。即见亡失。礼义同胞之人。即至类灭。其如斯何。其如斯何。念昔少时同事华西先生。日所奉闻。无非预患是事之说。其所奉教。有在挺身立脚。不负父师之意。盖当今日。曷以为心。重省两翁。忽焉殁矣。勉庵崔公。明大义立大节。而已了万事矣。最末后生吾辈几人。白首死年。呼号而已。岂不重可悲耶。惟执事外内服贤师严父教训。自有世变以来。绝仕路守身东岗。如麟也狼狈栖屑。归伏穷峡。无可奈何万极地头。得正而毙四字。宜要不扰夺。抑或得见天心悔祸。有回斡好机括耶。此去高隐只百里所。愿数数往拜受警畅郁。而病矣末由焉。只切于邑。伏惟比辰。令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2H 页
节有相。更乞以时加爱保重。用副瞻仰。迷扰艰倩。不备谢礼。
答张监役(忠植○戊戌六月二十一日)
万古大义。一心始终。莫或执事若也。数岁异域。中心恋慕。莫于执事若也。麟锡之有今行。怅莫奉面。及复来而有书随至。其慰也则若奉面矣。矧玆满幅缕缕。其于世也。益切痛冤之心。于身也。益坚自守之意。其于无状也。深加勉励而若不能已者。皆出于恻恒之至意。此非吾执事特过人万万者耶。更令人肃敬感竦也。伏审尊体无大损节。但内遭令子妇之惨丧。外逢贼边人之侵㥘。虽属过境。深庸惊愕。令胤健课笃行耶。向见气宇不贴贴。正好就此务学。有成不能忘也。麟锡昔者自越辞执事而辗转出疆。尚期报雠复旧。以存华脉之遂其初心也。承 召命而入疆。喜闻报雠复旧之自国云云。而不忍漠然无变动也。暂还家而终丧。只为私情之迫不得已也。恸国事之永非。而今复入辽则有所定义谛。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盖亦量时度势。妄窃自附于无适无莫乐行忧违之义。而欲与同义者共之也。于是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2L 页
望执事之始终不弃。惟执事深谅焉。万端心曲。伏纸增怅。不备谨谢。
与鱼公弼(允奭○甲午八月)
春间奉覆。原书太疏忽。别告甚迫切。追思极悔悚。虽以大度。可望善恕耶。经夏入秋。伏惟体上万卫。眷下百休。信道益笃。执德益坚。志节益励。而行义益方。大为衰世之范。而用协众士友之望。且席间英才进退习益。一遵学则否。区区愿闻。弟奉亲陆碌。而儿小辈病故连绵。极尔忧恼。目见时事罔极。痛愤欲决死也。 宗社之无地税驾。生民之靡有孑遗。固不忍言。而粪壤礼乐。禽兽人道。使伏羲以来相传华夏一脉。寄寓在东偏者。自此绝焉。则呜呼尤不忍言也。彼堂堂礼义之朝。赫赫乔木之后。为公为卿。为大夫为学士。受国恩承君宠者。其为所谓开化党而诱君纳贼。诱贼劫君。苦心血诚。变华为夷者。不须论罪。而其馀自谓为国荩臣而与同休戚者。始终国变。年深岁加。至于今罔极。而无一个出言匡救。效死立节。而方且承贼命奉贼法。如不可已。尚复可论耶。不独此为然。凡京乡衣裳之族。其于毁服云云之日。举皆望风先从。为作喜事。大小街路上。净无阔袖法服之见影者。彼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3H 页
于 国家或以 先王美法郑重班令者。底死不从。今于夷狄行法。乃如是。不知是何故也。五百年 先王先正以礼义培养导率者。孰谓至于如此乎。高丽作下句丽者。曾可羞也。况以堂堂小中华。而今反作小日本耶。呜呼。自此以往。断作纯阴世界。而终无一点阳气。可见天地之心乎。所谓士者。盖任礼义纲常之重。以守圣贤门庭。其能区别理欲子贼之分。壁立华夷人兽之判。生不夺志。以存大防。死而殉道。以伸大义。则是乃所以立天地心而为来复之基也。吾辈受天地正性。奉师门明训。既已讲定处义之道。则今相告语。只曰自重而已。更无他说也。此与恒窝日夕相对语此。念吾兄其对莲谷,小崖,栗阳,晚翠诸公。亦只是此语也。三哥累月丽泽。见其循谨诚笃。向上近里。极有次第。盖其姿性自好。而所以擩染义方者亦深。深用钦尚。但愧陋劣。无所助益也。且始虽定馆近地。晚更稍远。会颇疏间。又作长潭行。诚感其用力师门事。而可闷其妨工。终乃抢攘日甚。撤读遽归。皆违吾兄命送之本意。殊可恨也。第念此哥志气见识。已自卓然。大义确定。若有世邪不能乱者。而闻其弟兄实相难为。以吾兄铁石心肠。真大丈夫脚下。又有此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3L 页
众贤子。吾知今日正气之不在他门也。然宜无恃其所独有。益思其所加勉。恢广德性。讲究义理。责躬愈厚。恕人愈宽。而至凡临事处义。务极详缓周全。平当正大。使人谓大君子所为必须如此也。然后纠合士友。偕之大道。而吏此庸陋之物。亦有所赖面不至甚颓坠也。世乱如此。会而未易。眷望南云。不能不增怆。谨白。
答尹敬镇(师赫○乙巳正月)
惠翰得之吟病涔寂中。令季氏又此访至。捧读欣慰。感谢不容已也。谨审新正。静体茂纳吉休。进道之念。到老益笃。有钦蘧瑗日新之工。贫病忧故。随处玉成。仰庸祈祝。惟是世祸迫到十分地头。几个阳类君子。零星四隅。将来凑合得力。系是不可已者。麟锡前此有呈邦内士友书。伏想照烛矣。今因诸士友言。更以在国守义为好。盖无论在国去国。抵死守义。不易做得。大冬松柏。是吾人毕命事。窃计谅此苦心矣。惟祝随时益护万旺。伏惟照察。
答李公厚(弼根○乙未闰五月)
昨枉今诲。极荷爱与。感激罔知所谢。伏审体道万相。深以为慰。麟锡奉亲陆碌。只如昨日。麟锡来此。幸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4H 页
高隐相近。亟蒙眷护。已甚慰藉。又命送三哥。与之共学。此其意特出深与。感悚不可为言。但命以分外重礼。念此不关于讲学实事。况愚昧无似。千万不当。所宜不敢奉承。然重违勤教之意。且难排三哥苦请。不得已抗颜冒受。实不胜内愧而颜发骍也。第念此哥姿禀自美。且有诚意。自合有成就。然贤父兄之教训。尤为有力。芝醴根源。玆更厚望于尊执事也。冒烦及此。还切主臣。谨此奉谢。伏惟监照。
答李士摄(敏英○乙巳正月)
世变去益罔极。盖于世雠血雠不共天之雠纳焉。从焉役焉。滔滔陷溺不知耻。奈何奈何。曩闻执事于倭酋募军时。同数三诸公。发正论御之。风动四方。令人增气。感激忻耸。不容喻也。柳君来。惠讯带至。谨审新元。尊体多纳吉祥。且一乡多士友佥谋同约。当此黑窣世界。行得先贤良法美规。存得三代遗意。岂不是大幸。因此而列邑观慕。一国依仿。以成活国救民之功。岂非儒者第一义乎。俞同知丈人。昔尽力于义举。今闻于乡约大故主议。俞令雅望。允合一乡之公论。循玆以往。公同观规。期有实效。是祝是仰。麟锡初计以去守约定义谛。因诸友言去守情义有缺。更以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4L 页
国守义为定。虽前头险夷未可必。而在我者只有保华存道于万一而已。或可谅此苦血否。扶病倩草。语失伦脊。伏惟鉴纳。
答金文汝(遇庚○丙午三月十三日)
蒜山躬问。此又手存。次第感慰。谨审经体万重。迎婿有嘉悦。麟锡脚气加甚。不但坐起。转侧有须。似缘多灸致损。多驱添害。不惟苦己。尤闷扰人。人难鄙行。容或无怪。然清国固宋子尊攘之义所在者。而作清使。叩头其庭。陪臣之耻。前后名公所不得免。宋子道义友清阴之孙文谷作使。门人老峰作使而不为挽。今往守义。并无其耻嫌。又况孔子欲居九夷。中国虽蒙陋。有胜于九夷。矧复曲阜。夫子所乡。夫子所庙。非他地比。往以居之。岂有所害。衍圣公夫子嗣孙。非他人比。其蒙陋可哀而非可罪。往以依之。岂有不可。平时论去。固曰不可。今果何时。国为倭国。人为倭民。件件事事。倭法倭制。衣以将倭。头以将倭。清胜于倭而往可有免。使圣在者。今不曰去乎。愚曾倡义。故尤不得不然。既已讨彼。每与相抗。无力讨之。义可去之。岂可屈首忍愤耻而受节制乎。削固期死。削前何堪其许多所受乎。去亦何期长久有守。万古华脉绝今天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5H 页
不能不恸。虽加一日。愈于已者。是吾义谛也。渊斋殉义。岂曰不光。惟吾处地有异于是。且殉义守义。各有其义。不必同而后为义也。惟所痛愤者。 宗庙社稷 君父亲戚士友同胞。不得有扶。何以为心焉。虽曰不得扶国保华。只得守身保华。实迫不得已也。所望或有神助。别生好机而可终无去也。且病愈后。可论去不去。前程固不能定算也。其人再诘。请以此答焉。馀在文邦口述。不备谢礼。
答金文汝问目(丙午六月)
礼者序也。乐者和也。未有序而不和。和而不由序者。故言礼乐在其中。言乐礼在其中。惟其用之所施。有时有各言处。且事物未有不序不和而能为事物者。故身之动静言为。百行万事。无非这礼乐而有不可斯须去者。天地大化。品物群动。无处而不可言礼乐者。盛意槩已得之矣。
拜有周礼九拜辨。朱子跪坐拜说。揖有高低等分。然今儒门诸处公私礼场。行拜揖之节。皆各有所考。而未免微有不同。愚欲会究一定而尚未及焉。揖而无唱喏。谓之哑揖。男子唱喏。是其为作揖声于人。于父母宜无不同。若唱喏之为何等㨾声。今不可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5L 页
国统用继序而不用亲属。古今正礼也。考之省翁承统考。班班可知也。 哲宗与今 上承统。有失礼意。梅山洪公初有失更觉。有引咎疏。
宗子七十而再娶。重继世也。然而有不继。只得取人子立后。
母丧后父丧。一日数时。固行父在母丧之礼。则一刻先后。宜无异同。
华东史锓役。诚是奇幸。此书实与春秋纲目相终始。而三先师之所以做一治。百世可俟也。顾今世祸如许遑急。此时设此巨役。不啻艰难。然失今不为。书有单本。变即不测。虑实无不到。且世祸急。故尤宜汲汲布天下。为作毕竟阳复之机。幸而吴朴二友知此有大关系。出诚力为此。斯文大功。实莫与京也。营建七圣庙。盖世变罔极。而诸圣像适以此时至。良不偶然。前后惟孔朱像。得以东来。亦只求于燕京。今并诸像。而各就嗣孙家奉之。事体又重。禽兽淫邪。祸见剥肤。吾党阳类。危莫措身。为将重有凭仗。以抗彼势。自固其守。所以不计事滥。不顾力绵。只看做不容已事。其情则戚焉已矣。岂足有辞也哉。幸而有士友同心依我七夫子尊像。守我七夫子大道。毅然能立。又安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6H 页
不有天心之见怜有终耶。
答赵锡一(龟元○己亥十月)
闻之仲一。老兄共三希四可诸公。世祸益深。讲学益笃。又约远近同志。定一副当义谛。以为广袖绝一失。为夷狄。髻发断再失。为禽兽也。死生守旧。大为人心服。苟非德学高坚。挠之不动。岂能有是。是岂止为一乡一路服。积此以久。必终为一国服。为一国服则回阳机括。吾必谓在此而不在他也。麟锡常谓儒者当今日大祸。固宜讲学益笃。以明乎道。而又当大肆力于闲放尊攘。必为孟子所谓能言圣人之徒。不宜以块。然自守为能事。不免有虎食之忧也。人有言身不出言不出。不在位不谋政之常法。然国家存亡。韦布可言。况于道亡乎。虽不言谋于朝廷。独可不言谋于士友世人乎。盖士者事乎道而为人之望者也。且士之为职。有古今之异。三代以上。士修其道而为为上者之举用而已。三代以下。士任斯道而为上下之所法。虽不在朝位。所履乃正纲常定风气之天职。虽身不出仕。处世有作猛虎在山之势也。见道亡如今日大祸。安得无言谋。无言谋而有反病言谋。则是自我为民望而熄士论风气。其祸甚于乱贼。何故。是为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6L 页
必讨乱贼之说。使乱贼益肆无惮。接踵而起。亦使世人昧于是非。而浸浸然陷溺。为乱贼之归也。今日无所可恃。可恃者士。士而可不竭力言谋乎。士之有一国之望者竭力言谋。则正一国之士论风气。有一道之望者竭力言谋。则正一道之士论风气。有一乡之望者竭力言谋。则正一乡之士论风气。高下远近。竭力言谋。声势相连。打成一片。则庶几乱贼不得肆而大祸将弭。今日之计。只有此而已。世鲜有此。正见苦心也。老兄一队有之。麟锡所以钦服有恃而望益竭力也。
答赵锡一,柳善直(浩根。○甲辰九月)
大祸罔极之中。邦内阳类士友知不知间。所以相念相求之情。不得不切矣。际玆两执事同心。金李二承宣。起金仲一于饥困之中。千里裹足。授书以至。不弃孤贱之为感激且置。此出忧国之深诚。活国之大计。即令人增气百倍。曲踊巨踊。继之以泣下也。呜呼。世运转极。㓒齿迫祸。岂止盛谕所谓山林川泽之请而已哉。以 国家言。则名曰小日本。曰韩字岛。而一国全土地全财货全人民。尽为其有。而 社稷宗庙。将不免邱墟矣。其以世道言。则万占传来华夏典型。圣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7H 页
贤统绪。扫地尽矣。而以各人身言。则禀天地正性。受父母遗体。而作凶恶禽兽矣。承谓举国臣民。不至尽丧彝性。庶以叫 阍义劝。与八域万姓齐起。示彼不可胁制之势。而其于虑始图终。修攘战守之方。未有定议。乃据一国忠愤大同之谋。有此下问。顾无似虽有彝性。而全昧识虑。曾有妄举。以厚彼訾谤。安有意见谋策。可以补助万一哉。然忍痛含冤。岁积年久。忠愤所激。亦有不异于大同人心也。姑据愚迷所见。则叫 阍之举。挽近以来。非徒 国家有禁防。在下亦未见有可为之义。且在今日。操纵之威柄。已移于 君上之手。反覆之显迹。难责于 君上之心。似亦不合可为之道。然示彼以不可胁制。既有其理。又可以沮遏凶徒贼民杂会日炽之势。亦囚玆可以或出修攘战守之谋。则不害其有为。但壮其势。实有可以强此抑彼者乃可。至于战守之责。毕竟密格 君上定殉 社之心。连谋几个廷臣办死国之心。内外相应。事可做成。若只自外周旋。则势莫可及也。此则金李二公。 上所信重。满朝公卿。皆其族姻僚友。正可致力也。况其地世同国休戚。已同君休戚。主辱臣当死。国亡家与偕。又况忠义慷慨。素著令闻。前以义倡。举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7L 页
国有望。今日事此二公不得辞其责。而又在诸执事善筹策也。大抵弭今日此变。何许大事。办此大事。须是秉执大义理。用出大诚心。恢张大力量。如此然后可以感动天地之心。可以有辞天下后世。可以合同一国众心。事可有万一之望。盖以 社稷宗庙必可安。 祖宗典型必可复。华脉圣绪必可扶。同胞人类必可济为心。正大光明。真实坚确做去。则成败利钝间。有足可称。固知诸公之必出于此。而又玆奉勉也。麟锡见祸剥肤。谋拙计穷。为去守之计。盖将往寻深密山林。辟得小华别区。要与一国同志阳类共之。然诸公幸有事。虽在万里之外。闻即奔走来谢。不幸诸公无事。更愿诸公无远万里而偕临。使贱品有所依赖。而此一华脉得保天地之间。千万幸甚。馀托仲一口述。伏冀佥体节为国为世道。随时保重。
  别纸
奇芦沙猥笔。崔勉庵碑撰。已得见矣。盖讲明道义。尊畏先贤。自朱子已行。而猥笔于讲明。宋蔡栗翁本意。于尊畏之道。不啻大失。昔农岩,芝村致疑栗翁性命理气说处甚多。而人不议到者。以其存尊畏之体也。然则其讲明得失间。未必苛论。至于失尊畏之体。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8H 页
使人惊叹。窃谓我东学问。皆渊源栗翁。西人皆尊崇栗翁。西人学问。不尊栗翁。决非常情常理。以芦沙而安得有拂于常情常理如此乎。心甚疑之。及见其他文字。其言太极处。有曰无骨虫。曰熟鹿皮。曰绝命日招魂时。此等语训。非一非再。大违程子上天尊严之训。见此然后知其出文章气习。似虽专责以尽蹈规矩之法门也。勉庵碑铭。亦是大做错。其还收时书牍辞意。甚觉未安。宜受警责。然吾谓其党芦沙而不尊栗翁则乃理外也。盖既非常情所在。且尊栗尤。实我华门之苦血。以素闻见。岂有是事乎。大抵有一可慨事。见今大祸罔极。将无国无人。哀我国人。其可奈何。如掌小国。虽人人办死同心。拒彼夷兽大同之势。万难有望。顾皆淊滔陷溺。惟所谓读书士类自当有事。而士类为几何。势极可怜。是则虽异趣之人。宜弃前事。一心偕合。图为外御。当如胡越人同风舟相救。见皆专相攻击。片片破碎。益孤其势。自促其亡。此何气候。即欲仰天痛哭也。若以芦沙勉庵言之。虽有其失。所当姑置。且其有事于斥夷兽。当今实皆无出其右者。一国公论如是。想望在是。诸执事宜亦取其功而不相外。有所共济。乃用极重致讨。纷纭张大。莫可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8L 页
拾。天下事益致狼狈。而人或未厌于心。诸执事以为如何也。麟锡虽无状。痛切大祸。死且迫日。自谓只持公心而出公言。质彼苍天。诸执事未或见罪否。至若举论吾师华翁心说。似亦剩事。且谓白主已见。则亦非当语。吾师亦有据于前圣贤之训也。心说里许。今不烦言。盖为有嫌于赋诗退虏之归也。若与希堂稍疏。亦极不幸。幸望相舒究。如前密好。至恳至恳。仰恃厚眷。说无不尽。主臣主臣。
答蔡进士(弼钦),蔡于范,边德一。(辛丑七月)
秋风生而益不任怀仰之情矣。一函坠而三先生情讯在焉。令人拭两眼青。审慰体各万安。惟致寿口传节兄患泄。数日作苦。固知一时无妄。即臻勿药。而仰虑深矣。夏间开讲山斗。极是盛事。令人钦耸。实谷柩行。出力护送。使之安葬。感服感服。年凶一款大事出矣。云汉诗所言靡有孑遗。将目见其境。近而亲戚士友。远而四方同胞。忍见至此乎。视天惨恻。不知云言。问贵乡诸友家。秋将无担石可言。而惟节兄新作水田独遭丰。亦不止小丰。大是异事。人必英雄视节兄。节兄自视若英雄然。有倍于前日矣。大戚之中。好作一剧。节兄来月初。即驾言西为闻。不胜跃跃喜。更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9H 页
毋或食言也。麟锡西来以后。得免大病。所资士友者多。此处年形。大都免凶。亦云幸矣。辽上事。只不置忘域而已。所复何限。因挠而止。更祝诸兄各各保重。
答金文伯(汉纯○庚子十二月二日)
数十年阻拜之馀。获承八九昼夜诲谕。慰满大矣。其为先师华翁宅。惓惓不忘。无日不发言形容。深令人感服也。发不几日。辱书追至。东行路次。仍审萱堂万安。棣体百重。书后月至玆腊冱。定省起居更若何。令允安侍笃学否。弟省庙墓。见家人亲戚。寻多少士友。十数日前。来到平山山斗斋下。免有大病。以路由左而不复拜兄为恨也。间有以 君命暂到郊内一事。盖在兄所呈情辞后。闻有放金招文之 命。揣知 上意释然。而特于身未之蒙 宥耳。顾急于归省庙墓而遽起。其别有情事。事势不得不急遽者。兄则知之。到家才日。有人致书至。言自 上有教。留住何地。促令进待郭外。有密问事。将使人问之。并言有叵测事机。又言或有延聘之举。念既未蒙 宥。呼斥进退。宜惟 上所命。又有密问之事机。亦不得不承应。以待罪之释之之为 命如何。但有延聘之说。亦宜避嫌。故称病伏砥平地而不进。仍送言致书之人。其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59L 页
言延聘二字。私自偶然下之。非真有事而自 上不见进待疑。初无到畿甸而自下饰告。有为严 教。乃与众士友议。既无避嫌一事。则道理只当亟进待 命。遂进住东郊。去城三四十里地。有为情辞附告。有使奉 命至。言非有文字而只奉 口教。对以虽 口教。不得不行拜君言之礼。使曰 上不使显然致 命。而只教私觌传言。再三往复而使不听。则曰 君言不敢不致敬。且应 君命而到此。不可作屋下私谈而破。以伤体面。终不与使相见。各起身而行。向后事都不闻知。然 上既命使。则虽不知所命之意。而便快蒙 宽宥则有之。又有一官同使至。言有慕意。私行请见。故见之。彼亦言此是蒙 宥。彼▣问前头行止。答曰既蒙 上宥。之东之西。于国于辽。俱无不可。但于国则世祸可虑。于辽则虑有若今番事。皆不可常。当随机适可。唯保华加一日之意。死不背放下。此语终必 上闻矣。未知如是处。不大害义否。靡敢自信。幸有以教之。弟留山斗若稍久。则兄或乘春暖一驾至否。亦望之深也。原州李兄间多相从否。向拟造谢。而缘势未果。至今怅悚。馀祝来寒保重。以副瞻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0H 页
答禹歧瑞(凤汉○丙午二月五日)
麟凡三造庐奉面。多蒙款厚。今又一度长书。极其眷与。而且可仰见义理胸眼有卓越人。深庸感叹。以为宜其生吾友圣渊甫也。但称奖愚陋。有甚过度。恐非知我而爱我也。谕以谷云建圣庙守义为光洁诚然。故愚初有意而今尚未忘。然事势有难凑合如意。且雠夷节制免不得。则不耐痛愤。乃定向曲阜。依圣本庙。亦足光洁。未知盛裁如何耶。若广告四方。会万人叫 阍。雠夷乱贼。百般诋毁。决不凝事。虽凝事。竟亦无效。且裁之精义。有多少未稳。所以不得生意。更加思量焉。最可为者。赵相国,宋渊斋请讨国贼而殉义者是已。顾处地不同。无可奈何矣。承辱有一言相警。愚何敢为。亦何待愚为。只望益守见在所存义理。且厚养圣渊善美。用光斯文而已。自馀挠甚不备。惟祝恒自保爱。以副瞻颂。
与金▣▣(龟浩),洪▣▣(承学。○己亥三月)
即玆暮春。伏惟玉泉老丈,林史大兄起居万安。万里之外。日夕慕用。于林史兄前。以一书略布所怀。至于玉泉丈。尚未暇焉。有似顿忘同义之谊。实用悚叹。念丈人耿介之性。明确之见。见吾道日以坠绝。时变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0L 页
益穷极。则有以秉义弥笃。怀恸愈深者矣。麟锡忍痛异域。至今不死。顾自恸夫。虽有诸公之苦心竭力。而不能扶国保华。不能自己有为。通告八路士林事。下烛其文。可悉鄙意所在。此事所关。不甚下举义。而用举义时心力。庶可济事。是则惟我二公不得辞其责。而亦必乐闻也。更请十分另念。与梅涧,晚松兄及长潭诸友烂熳议济一道内事。而亦不妨兼摄他道。岭南数处大家。为各致书。而必须有周旋相通。动他风力。乞更留意焉。楮短意长。望深南云。各祝为斯文保重。
与金都事(道和○己亥三月四日)
麟锡谨白。举义始终。猥蒙眷与。声气所同。感激实深。至于复雠保华。未成其志。一般恸愤。无复可言。而万里云远。想望风义。下怀无时不怅惘。伏惟暮春。尊体起居万安。贵道同义士友。一齐享安。秉义弥笃否。麟锡向日西行。至于到辽。犹意其再振有事而未遂焉。后因 召命而入疆有疏。既入疆。为伸私情而还家。还家未久。见时事益罔极而旋复客辽。则量时度势。准保华夏典型于一隅。而愿与国内同义同志共之。然恸莫扶国复旧而抑思其次。有此八路通告。自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1H 页
出于苦心而事诚不可已。窃意老成深识。当悲其志而恕其为僭妄也。第念八路中。惟岭▣素称邹鲁。通文中六件事实迹最多。而非道内德义风力有服众心主张。成事却恐未易。伏惟长者大家门庭。宿德重望。一有指挥。无不如意。千万勿以人废言。谓其事不可已。而命门下人设力焉。幸甚。尊宗山丈本未有以姓名仰通。猥不敢有告。乞为禀正。僭冒此甚。不胜惶恐。麟锡谨白。
答李▣▣(晚舆○辛丑七月)
麟锡覆。朴生贞洙自南还。奉致执事珍重古道之书。双手擎读。光感无比。执事以大贤家门。邃学重望。不鄙弃无似。存问万里之外。此何等盛德。况满纸缕缕。忧国忧道之诚。勉学树风之意。皆自恻怛仁诚正大识见中出来。又孰敢改评而间然。其于麟锡。往往有称与过当处。固是悚缩。而反疑君子之有失言。其若切切然有勉励指导者。则又不胜感激而叹息。以为世果有如此公正高明之君子乎。非我退溪先生大贤家门人。能如是乎。虽曰不敢。安得相与为平生之交。而共其所为道孔孟学程朱讲忠孝持名节者。而终不至全然无事乎。顾身已衰颓。而势又有落落难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1L 页
合。则以时望㠐云而恍然长吁也。呜呼。今日天地。知心而相爱。念时而相恤者。执事之外。复有几人欤。示谓吾道晦而国纪坏。国纪坏而外患至。其要只在修明吾道。此孟子所谓君子反经。经正斯无邪慝者也。理实如此。然孟子亦曰杨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此理亦分明。然则明吾道斥外邪。须并行不悖乃可。未知尊意以为如何。至若风化录事。承谓摭往行述嘉言。似在第二件。如欲为之。不可使八路纷纷任有司。宜自送人搜求。閒静编辑。盛教亦的确。然麟锡当初为此事。非如寻常摭述。顾我国小中华之样。恸莫能保。而其于小中华之实。思有以存之。不使泯灭无痕。亦有以少助于正人心扶国势。此亦出哀痛迫切之情。且非不知閒静纷纷之可不可。特恐世祸急迫。不可以迁延也。然顾苦心在此。而量时度力。有不可必。则只有饮恨而死而已。亦复奈何。即日秋凉。尊体伏惟百福。千里瞻想。日三忉怛。麟锡昨年秋。在辽值乱。还国遭诬。万死而生。今住箕乡。耿耿一念。愿与邦内君子。一时同心。为斯文誓死。更望执事永赐不弃。因风垂诲。
与金▣▣(志洙○己亥三月五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2H 页
麟锡等白。年来 国家世道之祸。尚忍言哉。麟锡等早因士友往来。获闻执事德学崇深。继述先宗师沙溪先生之绪。以光门庭。慕仰有久。尚恨穷乡愚劣。未能进趋下风。以观诗礼典型也。以执事坐地。目见 列先圣王诸老先生上下一心。艰难成立礼义正邦。为华为人于一天地间者。忽焉变夷化兽而莫之救。则当何以为心。其所以处变之道。必有十分正当。而未知将何居焉。麟锡等只知 国污道沦之为恸。而不复量分。同有妄举。无所利益。徒取祸败。然恸莫复雠保华于一国。要将守之于其身。同客辽上。抱经悲慨。只思靖献于 先王先正而已。且复深恸礼议正邦之实之泯没无见。乃又有此通告士林事。虽极僭妄。实出苦血。盖此有成则 国事世道当有所益。而天理人心或得见可明可正之妙矣。见今时事万无著手处。而惟此一事可为而不可不为也。然事极浩大。必要其成。通今一国。惟连山,怀德。我沙溪,尤庵老先生渊源门庭。既有执事之重望。又况有宋相公及祭酒先生崇高德位。为一国宗仰注向之地。舍是则无可为矣。伏望执事担当此事。合凑来八路心以亟成之。千万幸甚。如此则二老先生英灵陟降悲痛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2L 页
馀。▣或莞尔于是矣。虽不奉面。而视同吾大宗家。事又系公天下。故有此猥冒。庶蒙谅烛。渊斋先生门下。尊畏尤别。满心赍诚。而不敢有告矣。麟锡等惶恐白。
答郑汝政(达和○丙午四月四日)
令允令族侄奉书至。感慰没量。谨审尊体以老衰致靡宁。仰虑之至。损生脚病。为远驰多炙所害。席间运动。全然须人。明是死期不远也。时变痛愤而已。罔极而已。无他道理奈何。人尽怀痛。怀痛尽十分。犹或庶几而不易如此。奈何。顷年圃隐影堂记文。重违勤教。为荣托名而下手者也。全不成样。岂有所发挥者耶。歉悚极矣。承一惠顾。预切欣感。神迷略布。留俟这时。未前伏冀保重。
与俞景善(致庆○癸巳九月四日)
潭上哭别后数四朔。耿结一念。无日无到。盖今朋友间情理不得不然。以吾心知兄之亦有此心也。今因高友。伏闻侍馀制体支胜。为慰之深。兼闻那乡士友接续兴起。孜孜讲修。风动声壮。是皆兄从初鼓发振作之功。而兄又处其间。以先进宿望。任收拾启发之责。钦服无已。盖自山颓之后。士友零星。少可恃处。而独那乡如此。吾从叔父之绪馀。将不至寂寥。岂天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3H 页
意扶一线阳脉于穷阴之中。而特于文成先生之▦而有以阴骘耶。甚慰甚慰。麟锡姑奉亲遣日。而习懒成性。无工夫实下手处。玆甚愧闷。唯整理从叔父后事是关虑。而编定遗集为最急。当共诸贤下手。然眼目难得致简精。唯吾兄与那中几贤来会共商甚好。可图之否。又今诸士友欲待编定。即用铸字开板印出。此计成则极好。闻此议发于徐友敬殷。而那中几贤作奔哭之行。乐闻而和之。可感其到底诚意。然事巨而力绵。亦岂容易耶。大抵那中士友为凡师门用诚处。古则有之。可见于今人耶。只此一事。即令人叹服也。何限所欲言。唯寒松砥柱。珍重自期。只烦楮末。惟默会而加意。
答俞景善(乙未二月)
麟锡覆。麟锡与执事。于同门兄弟之中。托契甚久且深。自山颓之后。所以注向而欲与依赖者。又不得不切矣。但山川辽绝。无由常奉际以受警诲则为恨甚也。昨冬。披抢攘远临。决意图刊印从叔遗稿。激发懦缓。与共编集。其为师尽诚。极令人感叹钦服。而间暇勤赐教告。以相砥砺始终旬月。所以感佩德义者甚深。而岁寒心事。又将仰而相期。则其幸果何如也。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3L 页
云暮而驾言。还怅已切矣。最是患眩方苦之中。衣且甚薄。冒严寒而登远程。奉虑无以为心也。不意贵乡三士友以岁初远访。获奉翰命。伏审无虞返税。奉上率下。饯迓大吉。我心则喜。未知云喻。第惟洋洋明窗。味道真趣。则有与岁俱新者矣。麟锡奉亲仅如昨冬。无闻而添齿。只自悲叹而已。刊役承将经纪。而又移誊入梓本。诸士友意诚力勤。岂是下代人气像耶。前头事变固可虑。而至诚所在。虽神明亦当感而助之也。第校雠编次。极疏忽卤莽。又多遗漏。虽缘事机难于迟缓。以致如此。而大是欠事。念昔华翁遗集编定时。以两先生及黄溪翁之大眼目。经多少岁年之久而乃成。今吾辈万不逮一。而乃了勘于旬月之间。如何其可耶。今既如此。若待世乱既平之日。又有诚意如吾兄者更图而得完密。则何等美事。而此岂可望耶。第望与那中诸士友更加检下。其甚不得已者。一一评正。待大期时躬临。与众士友一番检釐之。千万之幸。赵哀幸无警。而其得本第信安。而忧端亦已贴息。为之爽然。纪仲岁后归觐。期以春晚复来矣。馀万留俟潭上会晤时。未间保重。
与俞景善(乙未七月二十七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4H 页
曩日返驾税利否。暑天长程。送者之劳心。不减御者之劳力也。经夏入秋。伏惟侍奉有相。起居多福。崇德进学。有节度否。东挠已贴息。整顿几案。月三开讲。如前时否。大冬天地。洪流世界。有凛凛寒松亭亭砥柱底气像否。区区所深望也。麟锡亲常有癠。入秋尤苦。焦闷无喻。又身少健。儿曹多病。去月三日。遭叔母丧。远外承讣。惊陨摧恸。不自堪胜。又缘势未即奔丧。尤切悲痛。再从奉率无显警。代弟作奔哭行。尚未还。诸益今皆安过。刊役毕讲说杂稿。到散笔三卷。盖众诚齐到。得至如此为幸。设二板之计。间未暇及。今方复议。此若得就。岁内或可竣事。诚快矣。但物力须亟。办此为极难耳。大抵事变不急来参错。庶无他虑。此不可测。所恃者此实有数。文字决不有随乱散没之理。且吾兄到底起诚。诸有司到底竭力。庶获神明之助也。此处所谓官长者。向持长潭士类。兄所目睹。自逆孝逃走。稍寝息矣。日前复召本里执纲有言。不遵国命官令。独非朝鲜人。晓谕不听。当逐出云。且置有无事。不亦可笑乎。正是为朝鲜人故如此。彼反谓非朝鲜人也。然于彼何足云言。彼是下乡军校。为逆孝鹰犬。逆孝指挥送此。即大逆小逆也。逆孝逃走后。尚保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4L 页
领。居官行职自如。国事之无万一馀望。于此亦可知矣。大抵吾辈大祸是当头事。要思不动心不失正而已。更无可说。最是生前几日。举头顾望。丑恶不可堪。亦复奈何。蔡益哉朝夕相警。将移公田。可欠稍间。于其作觐行。略此付候。馀乞益加磊落。立帜吾军。
答俞景善(戊戌十月)
闻有所谓独立协会。效洋夷法。乱贼成党。扬言他国多子弑父立而国治。自是美事。又有女人会。言他国女亦干外事。五百年礼义之邦。三纲森然。君父尊如天。莫敢仰视。妇人伏于人。不出闺不言外。忽至此境而见闻之。心愕气塞。只恸生之不辰而已。
与金行元(铨○戊戌九月十日)
麟锡昔因东山士友闻之。曰山中有复斋丈人。隐居行义之君子也。景仰甚矣。再昨年麟锡兵败有行。人皆危之。特出见路左。极致慇勤。亦已感叹矣。及麟锡再作北行。谓去守华制不可已。作书勉之。又令其所爱子弟。随行万里。卖耕牛助行资。且曰得一区。与同志行古道。昼出耕。夜归读书。是吾志也。今未及遂志。姑以此儿先之。噫。丈人德义不可量也。来坐辽榻。盖无日不有东望钦诵也。伏惟暮秋。奉上率下。尊体万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5H 页
相。仡仡诵书。尚友千古否。麟锡赖忠斋,大仲扶护。得以利来。来后亦有数十老少同志。先后而至。相与经过。唯堤川居郑生华镕。暑热中访至。八月十七日猝死。此人年今二下一。两老亲侍下。德器才学夙就。绝出等夷。凡三到此地而竟至于此。情境不忍说。人物可惜。吾党之丧可恸。恸哭气塞而如何可言。且万里之远。运送之计。莫知所为。极悲心事矣。士友秋后多送去。忠斋,大仲亦闷旷省而告别。怅不可言。亦甚虑其间关劳攘。何以抵达。大仲且缘奠接栖屑。不实诵读。以孤命送俯托之意。为之悚叹。谓明春复来。可以慰心。且念奠接得安。或可稍实工夫也。惟义谛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古。准保其典型。以基来复也。是在固立根基。根基之立。亦由善人谋以感天意。正恐人谋疏诚短。未致天感。若得丈人之为遂所志。此事必有成绪。深望丈人早自留意也。万端怀绪。尺楮莫既。伏惟照亮。
与金礼伯(宽植),玄允冈(熙凤),白贤复(三圭。○丙午四月)
即玆孟夏。伏惟佥体节有相。役所诸有司皆安过否。重庵集印至几卷。此事非诸公心力。何以得办于此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5L 页
日万极大祸中。思之感激。言之感激。麟锡脚病转甚。衽席运动。不须人不得起。移寸步。虽须人不能。终作废人乃已。曲阜之行。不止不得。是亦天也。只得坐自靖献。天也。兴社老少士友。力劝仍留守义。其意甚感。然事面情理。宜归故乡。且始刊史役于柯亭。官速往与其事。将谢之而去。然不知何以劳攘去达。为极关心。去后欲设七圣庙。为凭仗会集之所。如此然后义不甚杀末而亦可望有守也。此去朴南华。本是武监。而为开化革汰。随依所亲宰相于南州。方为勉庵信使而尝参涉于堤川举义。近亦数次来见。盖以昔日何等㨾近侍密卫壮精羽林。今散落如此。令人慨叹。非特为渠地也。欲见崇华斋而去。幸善遇之。闻刊诔辨。虽非急务。有益于为先师辨枉之道。又使人不眩是非。犹云可也。其为作重庵集附录则甚不可。此是郑石华以全斋门人。公心自著书。奚宜为此附录。且许多附录皆阙而独印此。无或致人之疑耶。幸即改其编目也。自馀不备。乞各千万护重。
答金礼伯,玄允冈,白贤复。(丙午八月)
恭承联衔赐书。慰敌合席奉面。谨审尊体各万卫。允惬所祷。麟锡脚病。仅至仗双杖。躝跚移数十跬步矣。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6H 页
重翁集蒙此冒万急世祸。▦阅七个月而讫功。诸公诸少友尽心殚力如此。办此心以𨓏。天下何事不可做。今而后子孙门生积年为闷迫情事者伸矣。感激之极。不容名喻。跋文只及主事诸公而不及诸少友勤劳。嫌于太烦而为然也。略有编序失次固可欠。然原本既恳本孙输送而不至所。用海西移誊本。本然虽极精检。势须如此。亦如之何哉。本孙不能输送。只缘事力窘乏。乞赐恕会。此都由麟也病卧殷栗一隅地。不能照检而然也。无任愧悚。册㨾甚精可幸。送来五帙。一帙拜领。四帙当即分送三先师本孙及勉庵宅。此甚有生色矣。尤庵事实记。加数印出。极是好事。第此固不得遍布。惟于其宗孙及渊斋宅。不得不送。事面正如此。乞赐留念。圣庙兴役。再明当上梁。惟义好是比。不计事力如何。古人处事有如是乎。可愧可笑。虽蒙诸处士友曲赐深恕。在鄙情。极有竭忠之不安者矣。本拟奉七圣。更思而并奉濂溪,伊川为九圣。影室尤觉贴然。适李敬直,白景楫,李善彦,梁养善,玄庸成为助。史编刊事起送可感。玄汝俊,文翼克,翁德哉,车德仲,李汝华。千里远访而旋别。欣怅可知也。病迷略倩。各祝加爱保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6L 页
答玄允冈(熙凤○辛丑六月二十一日)
麟锡始至东台则闻即枉驾而许交。随以造门则投辖而行射礼。有西行则劝之必速来近住。来住青山则即继枉而讲道论心。倾倒多日。来其贤允而使处以友道。还驾未久。命送次允而赐之手书。加之眷眷之意。不知蔼春丈何取于麟锡之愚庸而如是也。其亦过矣。若麟锡之于蔼春丈则有实深慕者。执德之固也。行义之高也。好礼之笃也。守规之恒也。胸怀之坦易也。议论之明正也。而其馀又多美也。是盖内袭贤祖春轩之传。外资严师云翁之教。而其终可使朋友。有以托岁寒之心期也。此麟锡所以慕下风之深。而望其永不弃而赐教也。不知蔼春丈将何以教之。切切偲偲。古之道也。窃愿有是也。贤允质美才良。真可与共学。使终成就。则并为高门吾党之幸也。尤庵集及两贤传心录。谨玆领至。日间旱热。伏惟尊体百福。生堂气候万安。区区仰祝。麟锡一味陆碌。惟资警益于众贤友则有之。带暑神昏。略此奉布。乞赐照亮。
答玄允冈(辛丑七月五日)
便中辱告。谨审炎凉之交。生堂万安。尊体百福。仰慰十分。麟锡无恙。日受诸贤友警益。不能自振。其颓坠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7H 页
可愧也已。承以前恳赐诲。归之泛例语。麟固实心。何教之乃尔。更以规责为望于无似。何敢然。然先施之然后望报宜矣。如何如何。麟锡西行。不得定期。若在秋夕后。谓必成约。虽前发。许当一枉。感切于心。贤允果见质美。而志向见识。亦甚卓然。此其成就。为父兄者责居半焉。以蔼春丈而为父兄。亦何有其成就。更望必为贤父兄。有过于古之吕正献而毋或不及也。如何如何。闷其暑中有时不健。今此还宅。可得调理。只修问安字入其袖中。惟照亮。
与玄允冈,林会中(寘民),韩最文(东龟。○丙午五月九日)
伏惟夏天。经体万重。世变至此罔极。相求相念之情。岂偣万而已耶。麟锡脚病甚。遂成废人。罢远行而归卧故乡矣。吾侪生礼义邦。读书为士。当此时处义宜不苟。乞赐善教。道义以交。情谊相密之地。所以仰望者。不能不至也。顾无似人物。奉教华重省三先师。其于孔朱以下诸圣贤尊攘大义。不思分量。妄自主张。为一世之所指目矣。辽上及崇华斋,山斗斋,兴道社前后所留处。皆设圣庙。共士友守之。盖将重有凭仗。以抗淫邪夷狄滔天波浪。寸丹苦血。有不能已也。及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7L 页
今祸变。虽至国覆人灭茫苍境界。而区区所执。誓将万死不变。不惟不变。期欲加一层力主张。非但心所不能已。义亦有不容已也。既归故乡。若潜身韬迹。寂然无事。自觉无谓。亦岂士友之所望。世人之所拟议者耶。盖必欲建七圣祠。会阳类。终竟有守。守而有死。死且有光。为万古华脉之善结梢。不是大狼狈。若阳类齐心守之有诚。又安知不天地神明感动骘佑。有以见来七之好机耶。变虽罔测。理实有常而无穷。未为不可恃也。特建祠。须待士友力。而前后有事竭忠正难。然事系大而非小。义系公而非私。敢此有告于座下。座下之于麟也。顾念素至。麟也之于座下。望仰有深故也。乞蒙厚谅情地事理。烂议众士友。期有济事。而更望同士友临会。共完大义也。千万幸甚。
与韩▣▣(世教○己亥二月十八日)
麟锡等早闻之北方士友。皆曰道内大先生顺事斋韩公。执德秉义。不乱邪世。慕仰之有深矣。窃意乙未大变。邦内含生。莫不哀恸欲死况以先生之秉执。又一居我 太祖基迹之乡。其忠愤痛迫。当靡不用极也。麟锡等庸愚无似。秉彝所存。复雠保华谓不可已。有举义。旋不成其志。因而出疆。期守华制于其身。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8H 页
俟来复之有日。盖极僭妄而苦血则有之矣。然时复思我国之独存万古华脉圣绪。道学彬彬。伦纲赫赫。而忽焉坠地。茫无可见。则不耐其恸。又为此通告八路儒林。以将裒辑阐扬德学名节事业忠孝烈。为小中华礼义邦之实者。盖此事不成则天地为之缺阙。事成则庶足为天地来复之机括。诚亦不可已也。第念每道有诚意风力。动得其道内。可以主张济事。惟北一道。惟望执事之有指挥也。猥冒至此。不胜主臣。麟锡等谨白。
答李仪卿(凤夏○戊戌六月二十日)
半生居同乡。一生交同心。至于末之不谋而同举义。甚矣其无不同也。所不同者。兄守坟墓而悦亲戚。弟远坟墓而离亲戚。以公则虽一般痛悼。而以私则犹有欣戚之分也。既相涯角。眷眷不相忘之情。又不能不同也。除夜之得联榻讲义。固人谋之所不及也。起程而不相闻。偶然而然尔。岂敢有遐心也。峤南二权君之历谒而来也。远寄情函。兼之宠章。二权君之去而将复历也。未及修谢而步韵。勤慢之悬殊乃若是。感悚之情。又乌可已也。信后居然半年矣。暑天霖雨。虽万里而同候。不审此时尊体何似。宝眷何似。弟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68L 页
同伴。现免大警。耕读措置。待秋然后可见头绪。所定义谛盖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其如斯而已矣。兄我间事。天或悔祸。国复旧㨾。好还乡而从兄。天终不悔。国不复旧。筑根基而待兄。其所秉大义。华夏 祖宗礼乐制度。不可不守。守之则生。不守则死。 先王先祖衣冠体发。不可不保。保之则生。不保则死。永期于相同可也。书不尽言。诗又未成。惟兄鉴亮。
答权▣▣(在重○辛丑七月二十二日)
庚子四月出书。承见于秋间。而为慰实大。即日秋天。体上珍护。远望峤云。日三忉怛。承于戊戌春。拟将辽行。被瞒于浪客。劳行数千里。空费数千财。家势至空。殊极惊叹。奇穷之时。动辄生魔乃如此。然主大义而致然。亦奈何。损末数年辽上。略成根基。得建圣庙。实谷主干而猝逝。万事哀痛。而屯蹇到昨秋。值拳扰而仓黄。遭奸诬而奔走。万死一生。过冬春于平山。自夏及秋。留关西而仅免。前头事只有随时处义而已。世变无穷。会面未易。冲怅何言。不宣谢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