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2H 页
答李文仲(根元○癸巳八月二十九日)
别来几个月。无日不瞻仰德义。而至今秋风高。则又别有慷慨冲怅之情。玆读下书。慰如奉面而开怀也。但方有所慎。体度欠和。区区贡虑。实倍恒情。日间已复常否。第承夏间。将近思录温习一过。尽是大段工夫。其必得前未见。益开其德。而一不见示。为可憾也。因此而有所相告者。今日朋友间书牍。于人则例为赞羡语。于己则例为谦逊语而止。不复有讲学责善之事。实非古人丽泽之道。反有近于世俗软熟之情。有甚益乎。吾辈不得不实心相爱。实心相爱。则以面以书。不可只作例谈。而有疑相质。有得相评。以善相责。以失相规可也。如此然后。方尽相爱之道而有朋友之益也。见今衰世人物。偏邦风气。德性上才有规责则怒发。问学上才有异同则争兴。诚难尽切偲之道。然吾辈固不能自保。岂至有此事耶。又况预约如此。则岂复有其虑乎。吾兄德性极浑厚。弟则规模甚疏阔。庶保无其虑。自此当加意于是也。又有可告者。今日读书为学者。当用子房,孔明之心。为斯文致死。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2L 页
盖子房为韩报仇。弟死不葬。不爱万金之产。孔明为汉驱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如何心。斯文兴衰。自古已然。而其极否之运。未有若今日也。北虏毁裂中国冠裳之后。西洋淫怪继而充斥于宇内。吾东方一叶青。又已没入而遂至人兽无别矣。国中士趣。尽趍于下流。而百端邪说。交作于其间矣。学问门户通一世。只有数处。既以私意分裂乖隔。而一门户中。又有凶徒敢行称乱。实与外邪同其候矣。于斯时也。吾从叔父承华翁之后。为能立天地心而任继开卫斥之功。斯文庶几赖而维持。未之或丧。而忽遽山颓梁折而靡所恃矣。则这是如何危急之会夫。斯文轻重。孰与韩汉。凡今读书之人。可不忘身效死。如彼二人者之用心乎。然是可与语于许多人哉。顾今寒松底柱。不得不有望于吾锦溪兄而为是语也。不知锦溪兄何以为心乎。若如麟锡者为人庸下。自来直是汗漫。今虽少知瞿然。何能有为。然其心独有忧叹不能已者。是以有望于人之切而愿附其下风也。云潭祥事。戒以伴行。弟于其时有忌故。欲前期往还。念兄病患频作。又其时必当雪积路梗。预图之恐亦无妨耳。横洪近日所为。承谓攻吾辈张本。可谓抑亦先觉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3H 页
盖从叔还收正案文字之意。只于告先师文中。无不可见。渠特以为是实改前见。而吾辈匿其意。是渠之意以从叔为因渠言而改见。则可以自大。又以专攻从叔。有难合于物情事势。执作吾辈之咎而移而攻之。为轻且易也。彼其便霸险谲之习。头头熟阔。前头风浪。将不知如何。可怕可怕。然君子所恃。一直而已。诚如盛谕。此外有甚好道耶。所谓骊州人通文。忽到于云潭练祀之日。彼辈自相轮读。稍善称快而匿不示人者。或已送人探问于崔某处耶。崔为彼辈之党与。而又居其州则当知其事矣。是盖渠辈造虚埋凶诬。作后日一案。则崔亦必匿之。然执信迹而逼问。则渠安敢不吐耶。彼辈许多虚妄做作。何可一一采实。但此事虽是虚妄。既曰通文则事而殊常。不容但已。其发文人姓名如何。其构诬从叔遣辞如何。皆不可不知。愚意如此。恐亦不可缓也。五子近思录。高友遗此令还致。可蒙因借。使之一读耶。麟锡曾前一见面目。今又一番看下。益见其好。四子恰似读论语。朱子恰似读孟子。不可不并读五子也。若其编集之周全精密。不及朱子者。可且略之耳。又欲移誊。借可久否。麟锡奉亲遣日。时与恒窝相开怀而已。日夕山窗。眷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3L 页
望南云。千万怀绪。未易为言。惟望造德体道。务益崇深。
与李文仲(甲午七月)
音问之疏。未有甚于此时。不审兄兴居何如。疾患之日消而至于无。道德之日进而至于大。是区区祝之切而望之深也。国变痛哭痛哭。前后凶逆辈。诱君纳贼养之数十年。功效乃至于此。此于开门之初。已知其必然。而终果见粪壤礼乐。禽兽人类。鱼肉生灵。且到十分地头矣。谓之奈何。吾辈生礼义邦而为圣贤徒。又奉教二三大贤先生。其于处义之道。既已讲定。则还觉无事矣。且叫 阍献忠于最初。而卒以身殉道。以不负上帝畀付之衷。 先王先正培养启导之恩。则亦足以小塞责矣。所可少者。谋拙勇寡。不能揭义明理。激动四方忠智之士义勇之民。扫荡贼氛。廓清乾坤。奠 宗社于垂亡。济民命于将尽。使礼乐反正。人道复明。而只作小丈夫死了也。亦复奈何。从叔文稿登梓事。是最急务。而以今所见。必难图成柰何。第当速成一誊本。为可以使诸士友传写各藏。而此亦非旬月可了。恐亦无暇隙。岂非大可恨耶。千万便忙都杀。惟祝寒松底柱。万万自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4H 页
与李文仲(甲午)
日昨人自京至。言国家得为自主独立。盖日人设力做此。与清有为条约。朝廷谓此自东有国。初有之事。为作振古大庆幸。开化人谓自能与谋。亦足雪丁丑下城之耻。作已大功云。今大事出矣。此其事理有如何。愚则以为此非大庆幸。乃大不幸。非夫人之为大功。是其人之为大罪也。何也。夫我东之依中国。义也势也。至有为清所制。是极痛愤事。然自有力。能进而扫清。以伸昔日 孝宗尤庵之大义。次以能绝约闭关。以俟中国义主之兴。岂非可壮。不能有此而乃得倭做谋。弃我所守小华之正体。同队外各国之丑例。是甚貌㨾。以自主独立言之。我国主义理而立于天地间。乃自主独立也。从丑例。介于众强颉颃之间而居最末。是为自主独立乎。清虽非可尊。其待我不甚薄。年前袁大人事。非清有是命。自有相感深义。有昔壬辰故事之馀意者。盖亦因清有不薄也。彼倭之做此。岂实为我。必为渠谋。以彼素多奸计。安知不有大不幸者存耶。朝廷之认为庆幸。恐或近于堂上燕雀也。彼开化人仰倭谋丑。谓雪昔下城之耻。不亦可笑。渠若能知下城之为深耻。岂有为今日丑谋。乃反作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4L 页
大功耶。即此污我礼义邦之有好。已是大罪。因此一转再转。恐其为加作益大罪。虽贩君卖国之事。安保其必无也。正恐自此纷然有事。国家不知税驾于何地。吾辈无得安坐读书地也。闻此报。忧遑如失。夜不成寐。仰想亦同此见此心也。
答李文仲(乙未闰五月)
我才南为。兄即东问。爱念若是其勤耶。感荷亡量。谨审迩来。慎节虽未尽平复。犹能强力。源源与强斋,强窝往来为乐。足慰区区之情。弟奉老新寓。粗得保过。今二日。为设饮礼会。会得近处士友百许。当日以雨故。只得开讲。至翌日乃行。盖为今日礼坏服毁。千万罔极之中。少不得衣冠会集。或以速祸为虑而有不可顾也。但经营仓卒。不得广延士友。最恨未能恳致杖履。以重礼席也。时变更上一层。痛哭欲溘然。实同兄心也。呜呼。孰谓见礼义之邦。士民之身。著他凶黑夷服。作他凶丑夷类乎。我国以海外偏邦。独讲圣贤道学之传于举天下言咮嚅之际。独保华夏衣冠之盛于统宇内服左衽之时。于今几百年。自称礼义之邦于天下万国。天下万国亦称之以礼义之邦。不亦至贵而至艰乎。盖我 列圣王群先正。承天地之心。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5H 页
辛苦竭力。底定基础。所谓成立之难如升天也。是则我 先王先正之德之功。永使天下万世称辞而不可忘也。况在其臣民子孙受罔极之恩者。有可以暂忘乎。自国家和倭洋之后。变无不有而至有今。泳孝,光范辈。引倭举逆。狼狈遁倭。复挟倭兵而来。刃胁 君上之身。手制 君上之命。固将篡夺而姑且容与。以俟其势成威立。唐突举颜。肆然行令。 祖宗制度。一齐革罢。而终乃毁先王之法服。毁服则毁形。亦其次第事也。于斯时也。自公卿以下。未闻有一人致主辱臣死之义者。顾乃于逆竖之令。一皆奉承。犹恐不及。彼自以为得时。连肠比肚。与共指挥。纳交希颜。争先乞哀。甘为贼党者。已不可说。自其馀举皆前后顾望。左右盘旋。如甘如淡。似喜似悲。莫定态状。及其召之则往。官之则赴。听其指挥而服其使令者淊淊也。其最欲自好。自称国边者。犹于毁服令行之日。不敢不从。不惟不敢不从。乃曰不得不从。问之。则曰 君命也。噫。设令自 君有是命。为臣子者当以死争。宁颈血溅地而不敢奉行。使之不得罪于天下万世。是不可已也。反以逆孝胁 君矫旨者。乃谓之 君命不得不从乎。是尚可说也乎。盖其人则自公卿大夫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5L 页
以下。凡有官衔者。无一人不然。京乡士族。凡有才识文艺者。无一人不然。而其势则自是人自污其身而欲其馀之一色泯迹。自是人先于其身而致其馀之望风影从。呜呼。以幺么小贼辈。为千万古所无之大变。使堂堂赫赫五百来年华夏制度。三千馀里文明疆域。号称天下礼义之邦。一朝为新造倭洋夷狄之国而莫之知恸乎。我 先王先正之艰难成立者。覆坠如燎毛而莫之恤乎。为其臣民子孙而忍而忘之乎。何薄于 先王先正而忘其恩。何厚于极逆凶贼而从其令乎。忍而从逆之令而以吾为 先王之臣民。为父祖之子孙之身而甘为禽兽乎。呜呼。天不降秉彝之衷于今日之人乎。呜呼恸矣。末如之何矣。念我华门一派。乃独守义。开口便说曰人不可以为兽。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夫是岂偶然哉。盖我华西先生。天为扶大道明大义于此大乱之会而生之。如生朱子于南渡之世。生宋子于 崇祯之末。则大忧洋祸之乱道亡国而独任卫斥之功。平生所言中华裔夷之尊卑。人类禽兽之贵贱。忉忉怛怛。明明白白。盖为天地立心而俟圣人于百世矣。又继之以门下二先生。盖重翁则苦心血诚。高声放言。独以龙战九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6H 页
死南荒而不悔。我从叔父。又深忧极虑。以明天理正人心为己任。则尊华攘夷闲圣放淫八字。为学之用之大题目。上告傍谕。不遗馀力。至于甲申有变服之令。断然定志。舍生殉道。盖以任纲常之大柄。守圣贤之门庭。定一代之耳目。立万世之防闲。为修天职。而至以 明末魏叔子,顾宁人为名义之罪人。以喻诸子定其志向。盖穷天地之大经。由是而立矣。夫三先生之所为如彼。故为其门徒者所守乃如此。所谓源清而流不浊也。所兢惧者。三先生之所立。如彼其大。而今所受而守者。不翅重矣。所遭之难。万倍于三先生之时。而其所存所养。未有能万一矣。其能终始以正。得免点累乎三先生之大功。不亦甚难乎。是则凡我同门兄弟。誓相结约。将恐将惧。有守有为。而其中如老兄者。又是先进宿德。其正大坚确。莫不尊仰而信服。尤宜俨然特立。纠率倡导。使得慕效依恃。偕之于至正也。若然则虽以麟锡之柔懦不立。亦当竭力以趋下风也。由是而守死善道。卒各藉手归谒于吾师与群先圣。而亦使天地间垂尽之阳脉。赖而扶持。以基来复。则岂非万万无恨耶。死生在前。耿耿一念。不能自已。玆以仰布耳。道阻且长。未易数数奉际。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6L 页
风恍然。谨西向拜覆。
贵乡朴春卿。校理官之而不起。着法服而坐。挠之不动。搢绅中独一人也。不亦奇幸乎。弟与此友。非特姻谊世好。又别有情契。常爱其有操执。今又见特立于名义大防矣。盖其姿质自好。而门内有弘丈。其得于闻见。又不可诬也。彼一朴而有所谓桓斋丞相而乃有弘丈。有泳孝而又有此人。其善恶之不系气类也。有如是矣。兄与此友数相见否。幸因见奖与。益励以元永贞之道如何。所助当不止此友一身也。
与李文仲,族叔恒窝(重岳。○戊戌四月十五日)
前后作万里之别。中间霎得数日吾三话。人间岂意有此事。当作如何怀耶。大怅亦大笑也。即玆孟夏。伏惟道体各珍重。宝眷各休迪。忧道伤时。崇德明义。益不能自已者。日三想望。麟锡遵海东北阅数个月。间关到信地。得不病。乱贼夷狄。到底欲杀。天岂不欲其早死耶。同于此者四五十人。拔宅六七。幸皆无虞。节谷,习斋,实谷。与诸少友讲前所闻。逐日有事。高后凋,俞桃津。日间当来会此。困落天涯汉。岂肯多让于安坐锦溪先生耶。好笑好笑。念昔恒丈言在家有累。甚妨读书。愿得远窜离家。此同远窜。兼有士友。恒丈岂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7H 页
无愿于此耶。想亦大羡也。又好笑。所谓措置未有可言。然赖诸友一心合力。现免窘急。来头亦有头绪。昔管幼安客辽。只得一公孙度依焉。今不待依公孙度。孰谓今人不如古人耶。又一好笑。时象今果何如。在所不愿闻。亦不忍不愿闻也。闻以麟锡有与徐金二使书。极言不讳。大起时辈之怒。恶言日兴。愚送书而初虑其恬不为怪。以之作怒。今作怒如此。犹是差强边也。所可笑者。彼觅吾疵以为希觊官职而还国。官职未即到。怒发恶言而去。彼若有三尺童之见。岂肯谓吾之为希觊开化官职耶。向来众皆言在国去国。必不免官职之来。故为此预防。今果怒彼而得绝取辱难处之端。亦多幸也。来头或有时事相关。在远昧实者。此为关心。亦望吾二公设力。不以远外。预先送闻其真奇与措处合宜之方。俾免困跲焉。此实惠爱。仰望之所任也。自定义谛。向以兴复为先。今因众论。兼量时势。姑以耕读保守为事。以俟大义可伸之有日。然亦非自占便宜而存忘世之心。盖将不用适莫。惟义比也。万里尺楮。难究所怀。更祝为斯道。各得保重。
答李文仲(己亥六月二十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7L 页
昨冬今春两度惠书。披豁万里积怀。枫岳蕊城之游。老兄老益气壮。闻来亦使人老兴翩翩。既恨不与吾俱。何不以记行画景诗文投示。作卧游同其乐也。华翁集开刊。此时办此事。老兄与恒窝诸公精诚。透金石有馀。前有致刊所书。略倾鄙怀。已经览矣。渊窝丧故。此何变也。哭心斋建中之馀。又有此事。中心惊恸。哭之又哭。大恨吾党之益孤也。承起书斋。将奉先圣先师遗像。今日天地大好事。曾闻希堂亦建朱子庙。一时并美。阳春消息。庶不在他。锦里书斋额字记语见命。择一世最庸笔拙文者。兄已误矣。奉先圣先师。并不明示位置方略。兄未及思矣。后更明示。则(缺)重违教命。且荣托名。徐效其庸拙也。弟亦于此地方。营建一庙。奉孔子朱子宋子。暨我三先师。以若庸愚人物。安敢为僭踰。适实谷李友前往曲阜。得夫子真像于其嗣孙(衍圣公名令贻)来。因此起意。其意盖恸莫伸讨复尊攘义于一国。要将守之于其身。姑于此为依归讲春秋之所也。记文老兄亦终不得辞。此不妨为多。古人有然。并有望于恒窝。承谓北望天云溟濛。知桂树亦在辽阳。不独在龙门之南山。是弟前送人别章。有送子招招岩穴士。别般桂树在辽阳之句。兄既和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8H 页
又用此善戏。弟亦有戏语。桂树在辽阳而已矣。若谓在龙门之南山。则不是在砥平之龙门。必也中原之龙门南山乎。又叹此汉反作寒栖之老翁。弟本是寒栖老翁。出而作一场狂妄。今此寒栖老翁。又安知不有时为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主人翁乎。大呵大呵。至以此地之来待来复。为说纯坤之雷傍枝之果。而勉以力加晦养以基其势。又自许以爱葩听泉整理旧业。用赞出而扶持之功。兄意至好。然弟则或出或处。自当以随时处义随分尽力为心。而兄处处一边。终是让吾一头也。又呵又呵。然发此戏语。所谓长歌甚于痛哭也。何日天地。更无痛哭之事。伴春还国。好与吾兄山南山北。互答升平之歌也。伏惟暑里。兄体体道珍重。弟无病而已。不备谨覆。
  别纸
自年前闻有言。今日义举权而不经。非十分正当道理。若使省翁当之决不为。流转士友间。便成一副当议论。此恐大害于义。不可嫌事关自己而不明言之。盖今日之变。四千年华夏制度。二千年圣门教学。五百年 祖宗典型之为绝。固已多言矣。且 君父受罔极之辱。 国母被弑。朝廷既尽毁服削发。以及八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8L 页
路。风急火烈。不几日。八路之人没奈何。尽为禽兽。呜呼。一天之下。独为礼义之邦之人。遭见此祸。何以为心。其中士类名者自处宜不苟。当不为兽而有死而已。死岂好事。身固以死洁。而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戚士友亿万同胞。皆不免国夷狄而人禽兽。宁不痛迫耶。非兽则死。非死则兽。人皆知而恶之。是以当时贵贱贤愚。万则万亿则亿。皆曰义兵起义兵起。曰我同之我同之。之势之情。不得不然矣。盖当是时。处变有三事。举义而救之。避地而免之。自靖而死之。是三者皆合于道而无不可为者。如三仁之殊其行而同归仁也。专以义兵言之。公焉而天下国家为将免夷狄禽兽。私焉而吾身为将免夷狄禽兽。是则人人而有可为之义。人人而有不可不为之势。且其义其势。坐而待亡。孰如伐之。固已万口同然之一辞。而为之而有或如意。扫清乱贼夷狄。奚啻大幸。为之而苟救其急。使华夏形影 祖宗型范。得延几年几月。身与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戚,士友亿万同胞衣发。得保几年几月。固亦有人心者之不可不为者也。于是义兵有以痛于心迫于势。裁乎义而起焉。起而不能扫清。固天下之至痛大恨。顾使乱贼知戢。毁削停勒。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9H 页
几年几月之得以延保。是则有事贤于无事矣。使若无事。其境且如何。思之毛骨俱竦。心胆并寒矣。为义兵者固自痛恨于未尽。而大同人情。宜其有幸于是也。有不幸于是。是亦拂人之性者也。彼乱贼辈目之以匪徒逆党。而击之逐之。非之斥之。期使不容。而要遂奸谋者。固不足诛也。吾看始终大同人心。方其祸之急也。人皆曰义兵义兵。而士类为甚。及其义兵方起。多幸其起而身不肯同。是幸其免祸而惧其后受乱贼之害也。及其因义兵免祸。而又见义兵之败也。则须臾之间。忘前之祸急。忘免祸之为因何。閒坐说话。甚者曰义兵便是匪徒逆党。以阴副乱贼之意。不甚者曰匪徒逆党之名冤矣。士子之洁行非也。其自谓为正论者曰是固义边也。气节之谓也。于儒者之道反矣。儒者守分而已。何可出位劳攘也。于是数件说话。与乱贼之非斥。表里和应。而必使义兵至不见容于世。其害义也。正论者为甚。不甚者次之。甚者为不甚。乱贼实无加损。独始终义义兵者。民人之至愚神者。士类之守天真者耳。噫。彼之为说话者。抑何故也。必是不识义理。动于祸福者也。必是陷溺久而尽夺其魄者也。又是末世人心。喜相歧异。自有斥和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9L 页
非议性习者也。是将徒为乱贼夷狄之地。扬大祸。使肆然益起。不为华脉圣道国家人类之地。抑大义。使惩前不容。莫敢复起。而终使此世界为黑陷乃已也不然义贼交战之际。何所为而为是夫。何人心之不正。天理之不明。至如是之极也。惟吾同党士友。自吾华重省三先生。忧道忧国。苦心血诚于华不可为夷人不可为兽之义。前后有事。虽受人非斥而不之悔。便成一大家计。至今日大祸。只要免夷兽而已。要免夷兽。则不得不为向所谓三事。而揆以平常人情。则不止洁一身。而同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戚士友亿万同胞。得免夷兽。宜其为至愿。然则义兵庶几十分正当。在所可为。而不为不可为也。若谓用权守经。自有分数。宜为儒者之取舍。则有不然者。夫举义与自靖。固有轻权之异。而但经权之辨。其说甚长。汉儒所称权变权术。是害经者。不足说。惟吾儒所谓权。是与经相济。权即经。经即权。而不可废者。元无分数之可言。盖经权平说则经可常而权不可常也。可常者。常守之而无弊。不可常者。用之不得其当则甚害。然经恃其可常而守之胶固。则有时而害道。权谓不可常而禁其变通。则亦必贼道。如男女授受不亲。可常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0H 页
经也。嫂溺援之以手。不可常之权也。于此胶固不变通。则豺狼也。其贼道果何如也。且经固可常。而知守而守则有时而偏。权固不可常。而当用而用则得时之中。如伯夷之谏。可常之经也。武王之伐。不可常之权也。于此可以说两是之中。犹有偏中之分也。如今义兵事虽不类。其用权则有近于是数者。而其时义之急切。有甚于是数者矣。若以百世公眼而议之。则举义自靖。尽合于道。自靖固不宜归之贼道。而举义亦有以待之不偏也。然伯夷与箕子。其守罔臣仆之经一也。论者偏伯夷而不偏箕子者。伯夷扣马而谏。非之也。箕子洪范以告。许之也。其以田间素踪。为国为道。出而拟龙战之为。与武王以侯伯。为民起作虎变之大人。圣凡虽异。为权一也。今守自靖之经而议义兵之权者。不幸近于伯夷之偏而不得为箕子之不偏也。或曰经固与权相济。实有非圣人不能用者。权固非圣人不能用。然尝闻之。有圣人独行之权。有人人可行之权。当今大祸。人人所遭。而所谓乱贼人人得诛。则今日之权。乃人人可行之权也。人人可行。而虽圣人亦不可不行也。今举世士类人皆曰自靖是经。吾为自靖而死。人皆以死自靖。不亦善乎。人皆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0L 页
以死。则大祸前已无起。后永不起矣。然自靖而死。言易而行难。一国之中。岂少其人。人皆如此。亦或难信。昔当变初。吾友安启贤,李辅卿曰。自靖吾不能保其死。宁举义。为势所迫而死。时称为名言。果皆殉节而践言。又平山人申宅熙。吾友申彦明之弟也。不以儒者自处。当时劝士友举义。士友多言自靖死。此人大愤曰。人皆曰自靖死自靖死。我则受削。两目见读书人皆自靖而死。以吾手埋葬然后死。吾恐举世士类有或得罪于安李申也。夫所贵乎自靖者。以其真个识道理之为重。而不以死生易其为夷兽也。真个识道理之为重。而不以死生易其为夷兽也。则其势必起义兵。亦必幸义兵。义兵者其心固识道理之为重。而出而将扶持。又欲与众不以死生易其为夷兽者也。彼不关死生夷兽者。亦何关于义兵。然则自靖举义。只一个义理相为表里者。在所随时有为。易地皆然而归洁其身而已。宜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者。顾皆抑义兵。使不得容。则如此者虽曰自靖。而吾不信其为真个识道理之为重而不以死生易其为夷兽者也。若夫谓省翁决不为。尤不知其说也。谓省翁之为与不为。自有商量。非后学所可知则可。谓决不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1H 页
则不可。省翁固不为揽事作事。事至则又不为苟避。当日之事。果非义而反道则决不为也。苟义而合道。则安保其决不为也。谓省翁无大力量大仁心耶。有大力量大仁心。则昔汤武虽以臣伐君。天与人归则为之。况当日之变。天神震怒。而亿万人心沸腾。望有举义。具义又在为国家报雠。为天下保华脉者乎。以为不当为而不为。则无大仁心也。以为不能为而不为。则无大力量也。何为自纳吾师于败阙也。愚以为省翁为之。仁德力量。必有造化。不止于是几年几月之延保。设使止于是。其于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戚士友亿万同胞。肯其为存衣发。得保人形。不忍其为毁服削发。作禽兽形。则恐亦不以洁身为悦而不至决不为也。且度省翁之心。于当日之变。必望其有起义。既望其有起义。则起义之后。宁有赞扬之不暇。必不有曰此非十分道理。权而非经。我决不为也。大抵为是说。所补何事。抑不有害。今夫抗乱贼者。犹曰义徒义贼。交战之际。不幸有时人数件说话。足使一国眩乱是非。所恃者吾党。而又自吾党有所云云。是非之眩乱者。因益以牢定。盖吾党中人。始焉自信。因时人而自疑。自疑者终至自非。外人则必曰彼中有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1L 页
云。是非之归。斯可决矣。噫。尊攘之义。此世上惟华门自任。人亦曰华门。至于今日。乱贼所恶者华门。所惮者华门。故当变之日。恒窝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不有义兵则已。有则必自华门起。今而后华门为惩前事。岂更有起。华门无起。则其他亦不可恃。今而后乱贼尤无忌惮而复起大祸。祸起之日。时人与吾党。犹望义兵之有起乎。不望乎。不望则非矣。有望则难矣。此时之事。谚所谓自手削发也。有一大盗犯村落者。屠杀攘夺。无所不至。或避之。或安坐受伤。或呼众一场肉战而逐之。于是避者安坐者。不赏而叱之。宁夺财被杀。安可与丑盗相肉战失体貌。一村人和而非之。于是逐盗者缩首失气。盗知其故也。无惮而再犯。此可为今日喻也。以正常之见言之。宜开口便说今日义兵。十分是当当。万人万起。千番千起。鼓动振励。使先为者得心。后望者增气。有为强此之衰。艰彼之进。不宜有如此也。若谓虽有如今日大祸。儒者之求为十分正当道理者。决不为起义。立得议论以为百世法。则人谁肯为儒者所不为。自归不正当之科。从此宜更无起义一事。是关系百世。不止今日事。噫。死心自靖者。实不可多得。起义从此不可有。天下事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2H 页
可知已。盖窃妄谓今日举义。万人皆曰非十分正当道理也。吾则曰是十分正当道理也。道理虽正当。人特不正当。自有无限败阙。是以自愧欲死。而每愿闻朋友之规责也。在朋友之道。宜以书以面。备尽规责。而至于公天下之扶抑权衡。不可不审也。事关自己而如是张皇。固亦益见笑于人。然自己得失。只俟百世。虽此至愚。岂为是哉。实为天下无穷之忧也。未知兄意以为如何。更与恒窝一番详讨。如或此言不为无理。须即明确出言。以正士友间流转之论。幸甚。
或有言义举是好题而不善做。愚闻之曰。知者之言也。但未知扶抑之为如何也。既曰当好题。则不得不做也。人非同等。宜有善做不善做也。如揭诗题。使汉魏人做。为汉魏。使晋唐做。为晋唐。使宋明做。为宋明。使村秀才做。为村秀才。诗又如孝。舜行之为大孝。曾子行之为次。王延薛包行之。为王延薛包。至如乡曲一端孝行。自为其孝。今义兵讨贼复雠。扶华伐夷之大义。因人人所遭之祸。为人人得诛之举者也。若使圣人大德量当之。必善做。非其人也。故有不善做。不善做。亦有许多㨾。甚至有始以义起。终自附贼。反害义者矣。其言不善做者。非知者乎。然其言之意。出于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2L 页
扬而曰不善做。固不如善做。又孰与不做。做者人人皆功。实为膺戎狄距杨墨之圣人之徒。虽其始义终反者。功功罪罪。不以罪掩功。如孝虽非大舜曾子。苟有一端孝行。不孝之外。皆宜孝之云尔则甚善也。若出于抑而曰彼哉不善做也。是大舜曾子以下之孝。皆不孝之也。是不得于言也。不但不得于言。其亦作于心而害于政事也。今华夷人兽忠逆义贼交战之际。其害当如何哉。噫。彼乱贼夷狄。罪犯万端。灭道为大。非止一时贼君猾夏者。实万世帝王之乱臣。天地父母之贼子也。若讨乱贼夷狄者。忠孝虽曰不尽分。而实亦非一时之忠孝也。大舜隐恶扬善。以大舜之圣。两端其善。其善岂皆满意。然必扬之。所以为大知也。善恶是非。自有定形。善者是者。未必尽善尽是。其在扶抑之地。只善其善而不觅不善于其善。只是其是而不觅不是于其是。其于恶与非边。未必尽恶尽非。必恶之非之而已。古人用此权衡。朱子宋子特别衰世。实有不得不然者。有失于扶抑权衡。虽自以为为公论。便之恶之。非为贼边而不为主人边也。故吾许其知而又欲知其扶抑之为如何也。不善做者。初何尝我能善做而做之。当人人所当做之题。宜不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3H 页
无做之之心。而其事也无做不得。事则急而不得。徐待善做者。虽自分不善做。而姑先为之地。以待善做者之因而起焉。而未之有得也。既未得善做者。则无可奈何。因仍不善做之手。而终至不啻不善做矣。然今举世有言此事儒者不当做。不善做者不当做。而未有言我必做者。是挽人做也。不自做也。既挽人做。又不自做。则以若人心其必无做矣。到此地头。其不善做者。虽欲无做。将谁推托而不做。使并无不善做之做过境事。噫。其可忍言耶。故虽自知不善做。未暇自悔。而实有灭死万万无恨之心也。有火烧宗庙。庙主与祭器将焚。举移者有力。则可正步而行。乃以无力者而举移。七倒八颠。众皆笑之。有人于此。吾爱看信看。颇有可爱可信。吾厌看疑看。一毛一发。一动一静。无非可厌可疑。吾又公平看。非全无可厌可疑。其大体则可爱信者也。昔华西先师讲席。有人论先辈处事做错。先师曰。子言失矣。此是非扶抑之际也。有盗于此逐之。有权力者正容一号令而逐之。无权力者逐之。其势自有做错。只论逐盗之为功也。只看其为主边人也。或曰。论人扶抑之际。固如先师之言。在自己事。何若是呶呶发明不善。可终为善耶。愚答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3L 页
曰。善不善。非言可掩。何必发明。又何必呶呶。然此主贼剖决之时。剖决不得。祸将滔天。今日许多义徒。虽曰不善做。分明是主边人。不是贼边人也。扶抑失当事。非关一己而已。故不但以口呶呶而止。至于忧心如焚。夜不成寐也。愚虽无状。岂为为自己掩不善。以明其善哉。虽然事关自己而有为不默。吾有所受。昔孟子于尹士,淳于髡之徒。不受其非议。而皆辨而却之。至于外人之皆称好辩。而虽以公都子之贤。有问何为也。重言好辩不得已之故。而发明承三圣之功。以破外人之惑。不惟发明己功。又言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欲使人人能言。同归有功。盖不如此则道由不著。而无以正人心而抑邪说矣。夫岂不义而孟子为之。是亦道理也。顾人分圣凡。事从而有得失。何敢为孟子之为也。特今所谓华夷人兽忠逆义贼之交战者。有甚于孟子时异端邪说害正之为。则自有不能已也。知我苦心者。似不谓我呶呶也。锦溪兄知我者。张皇至于再矣。
闻士友有言举义避地者。以自靖为拙。以在国为滞。而独自优焉。是则麟锡初无发诸口存诸心。胡为有此说。岂自此往来人。未识事理而或为此耶。大抵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4H 页
见。每以己为为是。则未识事理者。难保其不为此为。则诚妄之又妄矣。麟锡偶言自靖浮海举义三者。若使孔子当之。似为浮海则此有之。盖以孔子辙环天下。至有往佛肸往弗扰。居陋乘桴之意观之。浮海宜或有为也。举义时欲其为事成。有望士友之起。绝不拙自靖之心。初议处义。以三者比三仁。岂有是心。无是心。岂有言发口耶。见败入辽。坐念本国义兵散后。削祸必复即起。而辽地似可得免。故每有书士友。欲其来会。未尝不忉怛为言矣。若祸机稍缓如今日。有可以挨过。则士类在本国守义。磊落成势而扶持。极是好事。焉可以滞视。故再辽后作诗云所赖锦恒同虎猛。可令不惧国人情。又为杂录及士友书。多说无论在国去国。准保华夏典型。其义一也。间亦有招招岩穴士之句。而此出惠好携手之意。实无他也。一日习斋言桃津致锦恒书。岂不曰自靖殉道。固尽一身之道。而无救斯道之亡。无济斯人之陷乎。夫如此是岂不以拙滞视自靖。而见者岂不为如何耶。此书必经眼。何不照检。向来吾与锦丈同看此书。以为此劣视自靖。已不合理。且自靖殉道。正是扶植斯道。警发人类。何谓无救无济。既曰尽道。又曰无救道亡。自相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4L 页
矛盾。此段都不成说。麟锡曰。此书吾经眼照检。分明不为优劣说。而子与锦丈见解不分明。此专出好意。岂意人看如何。更仔细看。看良久。乃曰吾误矣。其时倥偬看过。只看当旬而未及察上下文势。上言十分正当。不出自靖去守二者外。非是优劣。据此则无救斯道无济斯人。只是言身虽尽道。无奈国夷狄而人禽兽。下言比之自靖。岂不广大优馀者。亦谓由此则可以救国济人。有可以去守则去守以俟馀地云尔。非谓自靖之道本狭小劣欠也。且说去守之为好。劝与相同。同正当中。欲其有取舍则语势自宜如此。设令字句有未莹。本意实出于好正。所谓不以辞害意者。果见解不分明矣。未知士友有言。或缘此书而然耶。有缘此书则更一取览。得其言旨。以说破士友之疑。
答李文仲,族叔恒窝。(己亥十月)
二月长牍。飏风而坠。沨沨读下。文章义理。尽彰尽大。令人肠肚张旺也。但奖与愚陋甚过当。若谓性灵和乐。著为文章。全不似旅困中出来。麟锡等旅困。固自不留于心。而忍痛含冤之意。长在胸中。若成病痼。岂能有性灵和乐耶。先师文集之见成快矣。诸公诚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5H 页
已无可说。当此无穷世变之中。不有魔障而速就。若有神明助之。岂以吾师义理。不得不急警人心目。以作回阳机括而然耶。风化录事。承许以恻怛苦心。诚不可已之事。二公如此自知。所为不谬。何幸如之。但恕庵之书。欲其停止。谓其为反复甚周详。而亦要此商量鄙意所在。于其答书详之。经览可烛也。至若谓此是天地间公共底事。何必吾同门者先设力。第俟何许。门庭有大范围力量人为主张也。所教不深悉鄙意。而亦恐太泛阔不切。愚前为同门书。要同设力者。为先传通八路。非吾同志不可为。既通后有不国内设。事事终设于此地。通血脉周旋远近。亦须待吾同志乃可。且事在不可为则已。苟在可为则岂可以为公共事而必不先为。委让于人耶。公共底事。必不自为而委之于人。自是道理。则人人相委。古今天下公共底事。遂废乃已。若然则古今圣贤人。何为以公共底事。自用苦心血诚乎。我三先师斥和大义。岂不是公共底事。而乃为舍性命主张乎。仁岂不是公共。虽于师不让何也。请更检焉。此事在所不可为。则二公之于我。当直曰不可而挽止。在所不可已。则二公之与我。同设力可也。何必如是云云为哉。大抵凡当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5L 页
为底事。作不可为看。则只见其不可为之端。虽小事必不有成。作必可为看。则必见其可为。而大事如夏禹之治水。 明太祖之扫元无不成。况此事在所必可为而初不如是大乎。凡事固有守廉防而不为者。亦有为大计而不屑屑于小廉者。帝王独享四海之富。不以为厉。而决不为许行之为。亚圣以后车数十从者数百。不以为泰。而决不取彭更之说。况此事在所为大计而初无廉防可言乎。事理正如此。愿二公深垂察焉。请以戏言继之可乎。二公既言俟大范围大力量人而即趍下风左右之。请二公姑以鄙等为大范围大力量人而左右之也。奉呵奉呵。拜书自谢。未尽所欲言。只祝为道各保重。
答李文仲(甲辰九月)
二月惠覆。奉领已久矣。岁前哭令爱。又哭令再从。此何变也。仰念吾兄老境恶怀。不啻惊恒。恒翁仲子之戚。复何为言。必驱阳类于毒境。天意未可知也。吴士元至。更奉八月书。伏悉道体之安。深以为慰。时祸痛哭。国焉夷而亡。人焉兽而死。将真见矣。奈何奈何。吾辈圣人徒也。又奉三先生之训也。恶得全然无事。举义岂曰无心。势无可为。只有坐以殉义。去以守义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6H 页
事。殉义岂不至正。非人人可责。亦无救于华绝道亡。盖念万古华道。寄在我东。渊源门庭尝义矣。今国内几个正人死之。而馀尽禽兽其形。当如何。远曰栗尤渊源。近曰三师门庭。死者能言道义。兽者敢言道义。所谓圣贤道理。尊攘义理。永断于今以后人口头。无复所谓渊源云云门庭云云。而万古以之云云焉者。漠然水流而云空。仁人君子曷不心悲。吾辈虽死。可以自快于殉道而阖两目乎。守义之说。麟锡前既多言。而今又有呈邦内士友书。盖将往求深山密林。以辟华夏世界。而所恃者万古来脉不应顿绝。三师苦血不应灭迹。所务者省翁所谓一心胥勖而动鬼神。励精发愤而透金石也。邦内众士友固将偕焉。而平生志道与合。事事同归而一致。孰有如吾锦恒二翁之尤者。今吾三人生死去留。岂宜有异乎。请毋曰年老不久视。去立根基而得始少辈长远。死亦足矣。幸望二翁广招士友而起焉。去国之恸。恶得无切。此事为大。不须论也。重翁集刊谋。春川金都事益赞。自当供费。其义甚壮。诚亦好会。事变此急。莫可如何。将负草稿以去。期于早晚得中国活字而成事。此计未知如何耶。言可长。神短而止。以俟从后奉而得尽。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6L 页
与李文仲,族叔恒窝,李敬器(直慎。○甲辰十月)
前有拜书。恒翁见答。锦习二兄未知已关听否。所禀去守之事。各以为如何。盖麟锡虽极无似。为 祖宗遗民。为三先生门徒。始终大变。不量分力。妄以扶国保华万一为心。今于举义。无力未易议到。更以守义为主。至于殉义。以为不得已然后事事且未晚也。既主守义则意其去国乃可。故既有定计而广告士友矣。方因士友参差之议。有所更商量者。盖去而守义。阳类尽移。本国空虚。保华固有望而于扶国计或缓。且去者情缺。留者望缺。其所缺然。有不胜言者。乃以在国守义做题斟商。则人各在家保守必难。若一国阳类会合一处。成势而守之。彼雠夷乱贼虽极悍恶。岂敢害仗大义许多人。是则保华实有望而隐然不无扶国之机括。且去守计固深远。而坐守事更正大。故以是改定。却是澄然无事矣。设事不如意。至于殉义。有足光显。实无憾恨。宜到不如意时。更谋去守。亦有何不可也。会集处所。以平山为定。盖圣庙所在。且多同志士友也。期会则老成士友当预至。少壮士友待有祸机疾赴从势然也。勉庵今还在故山。方议恳致。三公亦望趁速偕临。千万千万。慎勿听子孙邻闬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7H 页
姑俟姑俟挽止语。如何如何。言多而缩。均赐照谅。
与李文仲,族叔恒窝,李敬器。(丙午二月二日)
阻面若阻书。居然属两年间事。怅百恒品。伏惟佥体度迓新万禧。麟锡行到平山经岁。脚气灸治颇多。尚无显效。去就之义。前书备矣。但初求天下深山密林。今日形便。虽深不深。虽密不密。不如就天下显明之地。显明盖莫如曲阜也。己意如是。士友意如是。且少友白仁海近自中国还。衍圣公知我有往依之愿。有书云我曲阜宣圣礼教之地。闻道而来者。不知凡几。今有进志。将扫径以待。挥麈谈经。绪千秋之大业。实三生之大幸也。其意甚不偶然矣。断然定计。将从近发程。取路长渊海道(清商柴盐船。数数来往。)矣。比他义极光洁。而但下面事势有甚艰难。关虑者此也。愿与诸公同桴。而亦望少友有起。盖发船无定港无定日。而同泊相须于烟台。合有定约(若或先后。该地当有信标。)也。当日解缆浮海之际。其痛哭痛心。不知将如何矣。奈何奈何。万叠之怀。只俟后面后书。伏惟恕亮。
与郭▣▣(钟锡○戊申九月十日)
李子裕便。数句奉诵。想已关听矣。此中形便。颇有妙理。有德望如公者来临。可以洽然。有刚斋与此去金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7L 页
圣宽书述口达。不必更详。只望其亟无徐而已。
与俞▣▣(致元○戊戌正月十日)
往事张皇。说不去也。去年得胤友书。伏审道听起居迩来弥旺否。宝眷齐福。两允俱健课耶。区区切祝。麟锡昨年八月。 上有 召命。揆以始终处义用情。有难邈然无变动。不得已入彊上疏。不敢意更进一步。即又告同志以国若复旧。归隐邦内。若不复旧。终客辽东。更因锦恒二翁劝归而终丧。然罪逆之大。痛迫之深。如何减得一分。既了私情。且见侍事益罔极而永非。不免起践客辽之言。公私怀恸。穷天何既。亦于邦内同志。不胜缺然。而于小厓翁。尤不歇也。因此而又有仰告者。念昔吾兄用自废之义。愚窃意其过当而有所仰解。同门士友之见皆然。盖为大人存殁。自有天命定限。决非孝子孙贤弟子所可推移也。愚所仰解。不见领纳。而闻尚有不释然者。不亦过之又过耶。请更思之。古今众贤圣门下。有处义如吾兄者乎。蔽一言。从今勿之为重过也。且念昔者之变。如吾兄大力量者。不起而有为。使此残物。至于释衰而为非分悖妄之举。致大狼狈。取众非议何也。且麟也既举事。以为此事之于人人。以公则各是公天下事。以私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8H 页
则各是自己事。若求贤致能以助己。如古之图立功名者之事。则便如义理揽作己做。不许人为相似。故虽于同志。一切不为迎致之礼。而亦不敢致恳吾兄。期于动得也。愚虽不敢致恳。而兄终不起思。所以教不肖何也。无乃适有病患。不得致力耶。此则已然矣。前头事亦有大义理大商量者存。麟锡复还入辽。尚有以也。彼中形便之可有事在。兄已入闻也。立根基于彼。因数万户之庶富而教之。又与一国士友豪杰有义理志节。死不为兽者而聚之。养完积厚。大可以兴复礼义之邦。小可以保守华夏之制。此岂小事耶。然必有力量铺舒出等人。乃可担主此。环顾此世。谁出吾兄右者。幸望吾兄强疾起身。以完天地间大事。麟锡当恭趍下风。不作碌碌物而止也。临发多扰。剪却蔓语。于贤胤亦未及作答也。只伏祝寒松底柱。万万自重。
与奇▣▣(宇万○己亥三月五日)
麟锡等白。执事大家渊源。南道重望。生并一世。固宜景仰。又况斥邪攘夷。天下大义。昔在丙寅。尊王考芦沙先生。敝师华西先生。俱以儒门宗师。上疏斥和。又于辛巳五道疏举。执事首湖南。继述尊王考义谛。鄙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8L 页
之同门友洪在鹤首关东。承受重庵省斋二师命意。以至杀身。并声一世。至于今日大祸。不谋而同。执事举义于南。麟锡等举义于北。以为复雠保华之计。大义始终。声气吻合。此其相视。不知当如何也。然举事无成。乱贼夷狄。任他横恣。华脉圣绪。无地保守。愤恸迫切。一般情地。更以何言相告语耶。其间彼此祸故。思之伤心短气。可勿言已矣。未知执事量时裁义。前头定算何居。麟锡等事败。或思再振而西行。或思自靖而东隐。今来会辽上。量分度势。准保华夏典型。以俟来复之有时。虽加一日。愈于已云尔。未知处义得失。正如何也。然复深恸礼义邦之实形扫地无见。又思为此通告八路事。固知僭妄。实出苦血。似足为大义之结梢。有补 国家世道。有光天下后世。事诚不可已也。第念事极浩大。而以一道言之。有公心诚力。能服一道。可以济事。伏惟执事既重望著国矣。又大义成家矣。亦使愚陋置之同义之科也。故敢此猥冒。冀蒙俯与其事。计应思其为结梢大义。乐赐设力也。匠作金公。欲并陈所怀而实未有他言。亦望一体赐览。区区悚惶。又有仰告者。再有勒削等变。时势恐难如前举事。此地有可保衣发之理。早晚或可浮海远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9H 页
临。共读其父师之书。共以华制存亡。为与之始终否。情随义笃。有此奉烦。幸垂察纳焉。麟锡白。
与奇▣▣(戊申九月十日)
向来京便及岭士李洙仁便。二度修候。次第关听否。伏惟比辰。道体何似。弟旅困难述。此中形便。极有妙理。公来勿迟。多携信友。艾山公幸通此意。多少里许。此去金圣宽当详告。乞须领纳。
答尹云瑞(锡凤○戊戌六月十日)
昨年九月。金君仲一至。致三月出惠书。奉而读之。宛然如觌德容之盛。恍然如闻謦咳之及。有以大肃敬而深发省。书之不可以已也有如是矣。先之以生聚新胆。视力观势。廓清快雪之义。次之以读书保发。讲业齐鲁。布告东方先正正学之事而劝之。噫。岂不宜是事。岂不有是心。自顾为人之下劣。而不知如何为之可也。其不自料下劣。而有所云云。已告于前上七位君子书。固亦不免无知妄言。而庶蒙深烛其心之所在也。请援事。示之以千不是万不当。正大之论。如何不服也。愚劣暂有拟议。而固已自裁以义理事势而止矣。但其所以自裁者。以华夏之分之谓也。不专以世雠之说也。来教曰忘大君之世雠而报吾君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9L 页
仇譬。如借杀祖之手而报父之雠也。是则彼此当更思量者也。曾答俞栗阳,李华庵。略言此自裁之义。今虽说去。不过如此。别录以呈。未知尊意于此以为如何也。三月。实谷来到言昨秋。逗留尊所。尊兄身康强。忧道笃学。振发后进甚力。实为猛虎在山之势。今日天地所恃者。知不在他。何慰如之。向后待馀道体更何似。伏惟百福。实谷又传盛论处今日义者。与愚所见不同。然此所系甚重而非书所可尽烦也。昔宋高宗称臣于父兄血雠之金虏。若使李纲为政。岳飞效力。恢复雪耻。易于反掌。乃虑君父返国而释其位。任秦桧用事。论其罪。实古今莫大。栗翁所以夺其统者以此也。然朱子于秦桧孙觌辈。罪之甚严。而于高宗。以区区保一方之功。至请其世室。岂父母之邦。君臣之分。实难遽恝而有不得不异于自后秉春秋笔者耶。愚谓高宗之罪。不下于高丽王自从元制(自从又异见勒)者也。适有所疑。敢此仰质。乞赐思量见教也。麟锡昨冬。不意承 召命。许以忠义。示以复雠复旧之义。不忍昧然无事。入疆上疏。宜即还到。而因锦恒劝。归家脱丧。经禫吉而复来。来则犹以向所妄言为心矣。故敢有约语同伴者曰。今日所定义谛。万古华夏一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0H 页
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其如斯而已矣。出此心肝一言。谨附昔日尤庵先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然今所恃者天而已。未知天意竟如何也。尺楮万绪不能一二。重冀崇德明义。益自珍重而已。谨覆。
答尹云瑞(甲辰六月二十一日)
世乱罔极。相应相求之心。宜无不极。而落落未合。只有相思。兴言到此。宁不于邑。去年秋。兄因蔡友便寄书。弟时作故乡行。至柯亭承读之。完然千里音容。多慰我心。然在匆挠中。只一阅领略大纲。旋又见失。书本既失。长时奉披。以敌承颜。又无以详对。以适其可。大是欠事。多少恨叹。后便可更录送书本否。示喻南中纷纭。芦沙见讨。勉庵被谤。转及于先师华翁。为师辨诬。古有成法。欲使麟锡有辨。以愚思量。芦沙猥笔。讲学得失且置。有欠尊畏之体。勉庵碑铭。不无做错。见讨被谤。固有其端。不知于华翁。缘何而并斥。华翁不有如猥笔文字。我国尊栗翁。实莫如华翁。特以勉庵碑铭。有时有同德华山屹屹句而为然。则亦不得当。安有因弟子一句语而为此重难之事者耶。虽于寻常人。当慎与夺。况华翁大名贤地位。不少商量而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0L 页
遽加之。是其意华翁一派乘势微弱。我欲加之。何难而不加。在彼岂为吉祥之道耶。若为之辨焉则不可。我华翁所自主者有四件。曰太极有主宰。明德以理言。帝统削元代。时义斥夷邪。是盖承述孔曾程朱栗尤之意。而不顾傍人之是非。不求当时之见知而为之。今为门徒者。当体先师之心。岂可求知于人而呶呶事辨乎。只得百世以俟知者。百世有知者。知者是之。吾师是矣。知者非之。吾师非矣。百世无知者。亦无可奈何。其如斯而已矣。惟吾辈不当忧外有纷纭。正忧内无其实。可以承先师绪馀之万一者。是则生前几日。所宜相责励而加力也。所可痛恨者。今日何时。淫邪夷狄禽兽。充斥偪塞。万古圣道见灭。万古华脉见绝。万古人类见尽。哀痛愤冤。当如何哉。所谓读书种子。孤孑残弱。若存若亡。势极可怜。虽相偕相与。如胡越同风舟。相救如左右手。莫可奈何。顾俯息伏喘。头不少台。苟得小隙。辄相攻击残破。不遗馀力。自孤其势。其将奈何。况华翁是今天地。尊攘卫斥大义主人。扶持斯世。专赖其力。芦沙,勉庵。其卫斥尊攘。亦皆轩耀。不幸有猥笔碑铭之失。今乃一并为人埋杀。天地倾陷。目此事始。然此事岂专由人乎哉。不可曰天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1H 页
心为然。意者造化气数中间。有一恶鬼神。为淫邪夷兽地。生出一场波动。呜呼其可痛也。闻吾兄以若窘力。为敬庵收其孤。养之教之。此何盛德。令人感泣。麟锡不随死友死。生而吃着于士友间。念不及死友家眷。人理到此。宁复可言。幸而东南士友为死友家。有发议事。吾兄与诸君子。皆已出力。不幸世乱加剧。事姑未实。愚亦欲私自议及于士友间。而因抢攘未及焉。诚亦巧矣。麟锡日心月心。未尝不在死友家与江界义卒冢移理事。而未知竟得如何也。重庵集印出。略成头绪。被兵挠停止。莫重莫急事。差迟如此。门生辈道理情势。无谓如何。兄亦闻之。当极慨恨也。伏惟季夏苦炎。兄道体万重。宝眷均庆。敬庵室内。尚依水原本宅而常安宁云耶。孤儿身健勒读。闻已议婚。果成否。愿聆。金仲一亦安过否。寻常不能忘也。弟春自石溪来。住山斗斋。近又移留殷栗。劳顿馀方患疟疾。形㨾真可怜。洪凤谷为先师家事。忘老冲暑而踏远。为之惊服。谓将南行访兄。力疾艰呼以付。不成次第。伏惟恕照。
答尹云瑞(丙午闰四月八日)
甲辰三月出两惠书。辗转经两周加两月而至。甚矣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1L 页
山川辽远。中间世祸扰乱而致然也。其不为殷沉幸矣。弟于其六月。拜送一书。亦未知去达否也。噫那时书满幅缕缕者。都是夷祸处变罔极痛叹之语。今日境界。若有书。其又可知也。自出昨冬变后。兄复作如何心。处将如何义。知与勉翁同。鲁城讲会。见又与同一国布告书矣。数度送少友辈。至勉庵所而还。知将有所为。兄又同事否。当七亡之会。道将亡矣。国将亡矣。家而身而亲戚与士友同胞同矣。事在当举。彼强我弱。彼鍊我疏。彼利我钝。事极难举。忧想悚虑。食已失味。寝不成寐也。洪州事闻之。痛心战骨矣。此事别生谋策。宜如所示。而未易行计。亦难必效。为之奈何。弟病矣。岂无其心。势不从心矣。变出时。顾患脚痛。不能寸步。计无所出。乃为通告搢绅士林书。此事搢绅尽心先倡。士民齐力随起。或有可望而不见有为矣。痛受雠制。乃意去守。将向曲阜。曳病脚艰辛到海西。病乃极。转侧须人。不得已停行。行将归卧柯亭。亦难望运身得达。前有所事。人亦有望。只如此而死。能不愧恨乎。然病愈而有势可及。则未知复作冯妇㨾否也。一同志往还中国。奉得诸圣贤像归。将营建孔颜曾思孟程朱七圣庙。为会士友凭仗守养之地。兄无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2H 页
他事。乞望远临。同有事在也。如何如何。华东史得以锓板。重庵集得以登印。当此时。惟此为奇特。重庵集一帙。当副教矣。林川张友远访。槩承数月前安候。即玆向热。侍奉道体更何似。伏惟百福。更乞长时保重。
答尹云瑞(丁未三月)
根元,麟锡,重岳覆。白友景国奉书而至。剥肤祸迫。同志念切之际。作何等慰。勉翁丧事。痛哭痛哭。其大节万古罕可比拟。所大恸。万事无不迫切。方宇内血气之莫不痛冤。况吾辈处地耶。闻其大归。任来朔日。病未往执绋。非情理也。吾兄同其义缘。彼贼操纵。一拘一放。而事同归名同传。吾无间然矣。或者之不知而妄说。何足挂齿牙也。但震惧往境。固怡然于君子之心。而其体力或不能无受损。关忧堂上。是则贡闷也。汶阳凶变。先已闻于转便。既能文高识。迈志卓行之不可复见。而哀阳类之渐尽。吾党之益孤也。金仲一前赵公七来。有言其信。今承数年无消息。未知何故。可虑也。三损居三隅而病相怜而已。营建圣庙。岂可曰卫道保华之大眼目大力量。盖亦出于迫不得已之意也。既奉周宋十圣贤。不可阙吾东诸贤。故已拟并奉静退栗沙尤五贤及先师华西。今承来示。并举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2L 页
圃隐牛溪同春遂庵为十贤。事理尤完洽。谨当依教。若诸贤中无真像位。代以纸牌。然此果物力得赡以后事也。华东合编刊役垂毕。大幸。然印布又是一事。那乡所亲。有意置书者。劝之来印可矣。景国承待以畏友可敬。不久留怅恨。箕子冠徐当求呈也。虽相有书。终不如面。何以则源源面而叙有怀讲当义也。留万不备。第乞侍体为道常保重。
答白▣▣(致用○辛丑九月十五日)
向者造门薰德归。尚充然。半日见效至此。若得许多时。顿可消落鄙吝。用是向慕弥切。今蒙赐翰命。如复面承謦咳。慰没量也。伏审静养气度万安。宝眷百吉。重以喜贺。无任鄙忱。窃闻丈人老益好学。伯玉自励。矜式州乡。兴发英才。使人钦服。更望其至足之馀。溢及愚贱也如何。麟锡间登香山。旬馀而返。壮秀形胜。只助添慷慨悲痛之怀。明年期再西游。伊时自可承诲烂熳。今玆未罄所怀。来寒。千万体道保重。
答俞能谷(▣▣○甲辰八月二十二日)
令孙至。猥蒙手命。伏审气体万安。感惶慰贺。不任下忱。承谓长允从先师受业。与麟锡同义。不幸中身。今禽兽逼人。当与季允令孙。相视骨肉。相要扶持。至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3H 页
死可瞑目之谕。奉诲警惕。不觉感泪凝目。麟锡于长者子孙长允子弟。相视岂宜与己有别。但未逮为人能。有所谓资益者耶。玆切愧悚。麟锡到斋七日。困颓不振。闻时事罔极。只羡先我死者也。待稍健。一者进谒。留万不备。伏惟下鉴。
与洪凤汝(钟善○乙巳三月晦日)
几日阻怀。殆积年若矣。下临之期逝矣。而不见惠然。岂虽气力老而益壮。而多日脑神。重岭劳脚。便生疲病而然耶。伏虑不能不深矣。安得刬却重岭作平地。使先生杖屦容易还往耶。不然拔先生宅而移此可也。麟锡间亦吟病而已。洞阴安友托家舍事。何以为计耶。若得此友为邻。实万幸矣。玆为探候。匆匆不备。
答洪凤汝(乙巳六月二日)
留别未甚久。惠书追至。伏审尊体同昨康强。间复何似。贱眷固或念其安否。外他都用忘了。白首大老。为友家谋忠备百劳如凤谷翁。古今不见闻。天之生凤谷。太上固为我重庵先师。抑其次无乃为此汉也欤。吾固百祸中身。而此一件为大段福也。感惶之极。好发一剧。一洞上下无故否。九曲泉石无恙。而送我后。有含悄怆意否。以我情而意其或然也。仁仲问几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3L 页
见。先师文集。差迟印不就。吾辈罪大。为恳两西士友。则皆乐闻而许之。当亟设役。而只祝世无急变也。此去仁仲书。为说此事。幸即致之。金君舜七去。欲留夏为终搬徙计。款遇必不待此告也。麟锡间关到崇华斋。惫久不解。惟以接士友为况。扰不万一。仰乞暑里。益加护重。
答申允圣(○辛丑正月六日)
向蒙枉教。继辱翰命。今又命令允访问。感荷之极。不容名喻。伏闻尊体以齿痛作苦。古人于此已谓高踊三尺。鄙亦经此。深知其难堪。有切仰虑。弟添齿之感不须言。惟以陪先叔影室处众士友间。颇作几年来初有底岁况。且故乡士友二人来同过岁。兼闻家中安信。粗以为幸。下托先世文字跋语。性懒文涩。兼颇有扰尚未遂。诚悚甚。第当俟后而有为。鄙所处义。承有释疑。高见如此。稍可自信。带忙不备。乞赐恕谅。
答金云瑞(龙善○壬寅十二月十六日)
向阳斋奉面承诲。已极慰满。又蒙不弃。因便施以金玉之音。何等感荷。承以圣祠为大事义谛。而示早晚不远远路之意。且幸且企也。稽谢势也而悚则极矣。伏审秋节。气候安福。三朔间冬候之乖宜甚。更请起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4H 页
居继以有相。区区溯仰。非恒时比。麟锡感冒颓卧。殆近数旬。支离难状。玄蔼春,金晚阴,林庸庵,崔固庵,郑梨山,白温堂。所见所闻。皆幸无显警矣。力疾胡倩。恕谅焉。寒威渐隆。伏希千百加爱。
与安汝声(钟应○丁酉七月十日)
稽颡白。向于颠沛中。谨具一状。奉慰亡友事。兼请起居。即经崇览矣。万里云远。一心常拱。际玆孟秋犹热。伏惟堂上气候万安。省下体度百福。眷内诸节均宁。闻已就故宅。伏想为恋亡友。触境生悲。与日俱深。然亡友既立大节。古人谁无丧子。丧子如此者有谁。庶几大人广怀而理遣也。念亡友一死。华脉赖扶。人纪赖植。有光天地。有辞万世。所谓日月不坠。其气不灭。山岳不颓。其节不泯。河海不渴。其功不亏。所谓死有荣于生者。实何憾焉。然其负性带气。年富学迈。将进就远大。用张吾道。克昌高门而未之及焉。惟玆不能不深伤恸也。第幸亡友三个麒麟儿。并皆可以承厥志事。而终作光道显亲之俊物。此其所以慰宗族士友之心也。想亦有以益尽教导之方。至于成就也。洪君事。寻常思之。壮极而悲绝。年十七八。何以能知人兽分别之决不可已。熊鱼取舍之决不可已。事一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4L 页
死之决不可已。万古以来。岂可多见。大有光于其族祖花浦先生也。以年十七八。以如此义理志节。使其终竟成就。岂复有限量耶。不亦壮且悲乎。第其家情理极有惨不忍言者。又时时念及而呜咽也。死友友三宅。极贫无干。何以保过。虽其门内扶护有人。犹玆远外。慨恻为多。为倡义首。为死义先。为第一人于五百年之终。而世无出义助之者耶。金伯善家亦善保云耶。虽有罪故。功实为大。泣谡之泪。至今不乾。又为其老父母幼子女。常不忘情也。麟锡不随死友即死。转转至此。为 君而不匡国。为亲而不执丧。自顾负犯。难容覆载。顾其为心则恸斯道终于不保。而国终于为夷。人终于为兽。使死友终于不瞑目。于此生必有事乃已。未知天意竟如何也。千万不备。更祝侍率保重。以慰远诚。
答安汝声(己亥七月三日)
德义容观。瞻望不及。继之以于悒。靡日不然矣。崇翰至。若奉面然而慰矣。审二月十三日安候矣。居然秋风起。伏惟萱堂康宁。尊体安旺。眷度齐迪。为之切祝。两孙郎学书不倦。意趣益新。为渠父友。为之深重。四顾穷阴。兀坐无依之叹。奉闻而挥泪再三也。世皆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5H 页
滔横奔。独也君子有兀坐。然有幸兀坐之今有其地时刻。无地难保无虑。呜呼。不忍形诸言也。扶持挽回。孰不其心也。孰能其力也。可恃者还须是一天而已。天一悔祸。皆受福矣。麟锡尚不死。所望者天也。向有八道通文。兼书迈卿。恳与其事。而每就质于锦友与吾兄。乞赐照检。且念昔允友生时。为劝求合北苑 大报坛志,华阳 万东庙志,朝宗 大统坛志为一编而得诺矣。我国之所以为我国。万古纲常之所以为扶植。实系此三志事。今日不可不合而表著。以警天下万世。九原不可作。吾兄念友之为托。子之为诺。使门内 友为更经纪成就否。不是小事。 留尊意。龙岳有屹。望加崇德。不备谢礼。
答李大而(光教○戊戌五月二十八日)
正月辱书。倥偬无谢。持至异域。有时奉阅。如对清范而肃敬也。即玆仲夏。不审吾同志同庚友兄华庵先生起居何如。伤时忧道。作何心事。万里瞻想。日三忉怛。覃节安而棣仪乐。受业友徒多进取否。弟三月到辽。至今仅免。亦有五六宿德畏友,十数少友。共讲旧闻。又筑坛林间。选日习礼。聊以自遣。顾负不可再误之郑重教意。愧惧为深。然自有商量准据者。此地固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5L 页
陋也。今中外便是一般形便。而衣发在国不可保。在此有可保之理。且在此都无相关于其政令。并无受廛徵赋之事。则实彼彼我我而少无失身之嫌。且将守华制作逸民于天地间。天地看作天地之天地而居焉。择其可居。宜莫如尧舜文武之旧域也。且况昔吾夫子欲居九夷。此地未必加陋于九夷。今时不可比论于东周。则恐无甚疑于其居。于是远近士友知与不知。多以再去为劝。所以有违于教意也。幸更加思量而垂诲焉。所示汉武雪平城之耻云云。此在 皇明后孙则固当以百世之雠视之。今吾辈以 皇朝屋社数百年之后。海外一儒生。为有汉武雪耻之义。则岂非时地不相当耶。彼若用夏变夷。则用篡夺继世不复雠之之义。此前辈之论。故鄙前书所论。在今日则华夷之分为重者以此也。设使今有义人起而讨彼。则当以复雠为名耶。以攘夷为名耶。 明太祖生中国地。去宋朝不百年。其先为宋臣民。而其义起也。未闻以复雠为名也。若我 朝有义举。则当言 先王城下之耻不当是地者。亦当有别也。又示以当死未死之义。惟兄于弟。方可出此言。感刻殊深。若重峰此吾殉节之日云云。则麟锡所处时地。或有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6H 页
同者矣。麟锡虽无状。其为心自有所裁定者。非为苟惜七尺之躯而已也。曾有数条所录玆呈上。览此则可见其所以为心者矣。其当理与否。亦不敢自信也。楮短意长。都冀默会。更祝为斯文。千万保重。
答赵中五(斗焕○癸巳九月)
昨秋惠讯。深荷毋弃。今尚稽谢。极涉不敏。虽以大度。可望其善恕耶。每一瞻想。辄披读而慰豁也。麟锡从叔父奄弃斯世。岂徒私门祸故。实关斯文运数。痛悼摧裂。天乎罔极。葬虞遽毕。时序又变。俯仰慨廓。益无以为心。今因高友之访。伏闻执事间作奔哭之行。以执事诚服心悦之非比馀人。寝门一恸。当作如何心。而区区恨未得握手相哭。以慰放仰之同情也。不审千里返旆。百神效劳。体用益泰否。伏闻执事向晚闻道。处众士友间。琢磨淬砺。风动声振。大为一方之壮。直令人气涌如山也。向书中深以世乱邪炽。人兽无别。五常典则之几坠到地。百圣心法之危如一发为忧。至谓可以日夜痛哭而求其所以遏绝扶持之方。此其正大识见。恻怛志意。固已钦服也。从此远近士友暨区区之望。盖将不浅矣。更望执事益思自重。益强其力。日有孜孜。忘身之老而向道之远也。麟锡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6L 页
当感激。忘驽下而执策蹇裳以趣下风也。承欲令令胤早晚来与相交。可幸得闻其过庭之闻也。麟锡奉亲无事。千万可略。惟交道不以久近有深浅。心曲不以远迩有通塞。务效古人以事切偲。临纸告语有此而已。谨覆。
答赵中五(戊戌七月九日)
昨冬历贵乡。得见众士友。独与吾兄路左违谒。怅恨无可言。即因吴忠斋便有书问。承读不几日起程来此。稽谢且至今。悚叹何谓。然书经一次读过。亦带扰未能详而即见失。今欲奉谢。未得所当言者。尤甚惶仄。追思所命大指。盖曰当留国不可去国。其意出于恻怛。有令人感服者。顾入疆之初。既有国不复旧终客辽东之语。还家特因私情。而非为 召命。且国事益罔极。不忍坐而目见耳闻。兼且既有 召命。必有相关之事。又士友之为劝当去。十或八九。故终于再为而违勤教。负罪亦大矣。教意所在。留国必有效。固非所论。惟去 祖宗父母国。弃坟墓离亲戚士友。公私大恸。有不可言。不能为心也。及再到此。有约定义谛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犹愈于已。窃附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7H 页
日尤庵先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非敢忘本国。观时度势。姑如斯已矣。然此事欲与众同志共之。似闻吾兄所执坐而殉道。参以教麟锡留国之意。可见靡他。人各自靖。固皆有其道。然无适无莫。自是君子之义。第观前头。在国终有罔极难免之事。在此若有准保之机会。恐宜中无定体。随时移用。亦望吾兄之终有思量也。即玆孟秋。尊体何似。伏惟百福。忧时伤道之切。执德秉义之笃。特然作寒松砥柱之状者。万里如或见之也。麟锡随桃津,节谷,习斋以下会心友。啖新玉𥣋。讲习旧闻经礼。为目下事。亦见大都无警。尊书辞意义理之美。不得不存此警省。必有原稿。后便乞赐誊示。尺素寸丹不究远致。更祝卫道自重。
答赵中五(癸卯二月一日)
昨夏箕陵便书。不记至不至。虽不至。兄已惠之矣。今又惠以书。慰复慰也。谨审新年。尊体崇健。宝眷庆吉。重以大喜贺也。麟锡旧祟寒汗。沉绵三数朔。神散气耗。殆难支吾。加之世祸凶闻。气塞必死也。圣像还觅。前已闻之。今承方营庙宇。甚仰诸友兄之苦血。而更望阳春之基此发动也。洋教之日炽。何忧如之。始盖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7L 页
倅伯虐政驱而纳之。成势莫遏。非独人尽兽国灭亡乃已。所谓为政者。何不察祸之至此。学儒如田愚辈。力言不必斥。反讥斥之者。不知其所独为心也。鄙之乡行。视病可可为。为则当拜兄矣。金君远访甚感。但缘病不得款叩。愧叹。神迷都杀。惟祝加重。
答赵中五(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
拜书如拜面。曷慰若哉。但伏审尊体累经病患。近添腹痛。仰虑为极。麟锡扶衰冒病。冲数千里大冬积雪。抱北风以行。自知没觉。人当谓何。然愚以心以事。以文字以倭奴。世雠血雠。誓不欲共天。以准保华脉。苦心作义谛。今国为倭国。人为倭隶。事事受节制。奴隶雠夷而受其节制。诚不忍为全天地没夷没兽中。苟得一区深密山林。会阳类守得万古传来中夏法制。万代遗来人类形体。不为无辞。故为此举措。直所谓生死向前去也。然事机随时有变。未知前又何如也。闻今日夷狄伎俩。夺人国必灭人种乃已。此言藉藉。哀我人类生灵。将求为禽兽奴隶不得。彼开化辈甘心为兽。苦心做事。当今日变。乃皆惶惶失色。莫知所为。可知必有此事也。人卑谋拙。无所攸为。而只为此去。去亦何忍为心。痛哭而已。惟望仁天悔祸。国中起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8H 页
大力量人而有为也。来此闻贵族。有衔孟善参儒约事。宣力扶国活人。为乱贼所执而仅免。心犹不已。人人举办此心。事无可为。为之钦诵也。华宗允祚固已深知凡节。而今闻士友言其居忧。三日不食。三月食粥。三年疏食不肉。至生大病而不变。不惟已然。兄弟五人同然。凡内外家眷尽然。画为一㨾。此古今所无。适与座友共为钦叹。为此及之。而益知老兄教道有素也。忙不罄怀。只祝千万加爱保重。
答裴汝文(尚絧○辛丑七月二十日)
省礼白。德义之盛。夙闻已备尽矣。向来造获薰炙。有深观感然后。知前所闻之犹浅。自此爱慕益深切。退后数月。无日不向风驰义。际玆崇翰至。伏审堂候安宁。哀体支福。既叶区区所祝。而满幅缕缕。间虽有见称无似过当。不免为君子失言者。于其间有可仰见所见所守之光明正大。益使人钦服也。贵斋诸贤于华夷人兽之辨。莫不开口便说极其峻正。是岂由愚陋所助发。只缘众贤各有好本领。而长者教导开发。得其正耳。更望张皇是义。益振声气。自一乡及于一道。自一道及于一国。区区虽劣。当趍下风而周旋也。车复元所告云云。此处士友见方有经营。感其德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8L 页
有不敢辞。夫子影像妥享龟山之说。当初士友经营时。麟锡为其地名有合而为是说。此只在此处士友意向如何。景文似当有议于其间而得定可否矣。麟锡无恙经过。惟东南年凶消息汹汹。昼宵忧煎。无自定情。景文忙发。略此仰布。馀更祝千万支保。用副瞻仰。
答裴汝文(辛丑十一月十二日)
省礼白。慕庸日深。安车二君冲百岭丈雪而来。开致尊函。使若承颜。何慰如之。伏审哀体动止支重。重以仰喜。闻之二君。请业冠童。时下为过半百。何其盛也。服人盛德。固可验玆。而扶阳妙理。庶不在他。万万钦诵。麟锡数日得感而卧。方强起对士友。顾蒙众士友旋力占玆。住所未知。尊教所谓天意有以然者。将终如何处我也。阳复云云。孰无此情愿。以若不肖无状。当此千急万乱。何敢冀其然。顾自辽还国时。谓势留本国。则南之 万东庙下。西之箕子乡中。为可以守义。适既西为云翁门下衣冠礼俗。诚今日国中之所无。又以同渊源之谊。骨肉相视。大用心力。有此事焉。诚愿于此依士友丛中。守义俟命。更望先生终始善教之。贱眷来到玆。亦由士友用意。然自是变处事。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9H 页
添得不少之累矣。二君发忙。且带病神短。略此布告。伏惟尊照。
答裴汝文(乙巳)
慕用之忱。远已深而近更切矣。惠书此及。慰豁罔量。谨审体度有所慎。惟极贡虑。承以禽兽丛杂陵躐为患。今奚徒贵境。奚止此患。全国与贼而化夷。八域人类。将没兽而鱼肉矣。匪鸢匪鳣。其于天渊。痛哭二字。歇之又歇。惟于天恃阳无可尽。于身励松为后凋。以此相慰相勉可也。麟锡病与忧和合攻身。身得存怪矣。现苦脚湿。又自叵耐。近日得尊先师谦斋集数篇文奉玩。有实得而无虚套。且其当全道久绝学问之馀。不由师承。首倡有事。实所谓晚代之人豪。虽无爵位以显其实于世。而还非有徒爵冒虚名之可比也。且见高足金固轩遗藁数卷。造诣甚高。其为师之诚。又更卓越。下代伦纲久替。今几尽沦没。隆师之义。亦随而不能不然。此可为世柯则。麟锡于二先生。甚庸景仰。每以为关西有尊师门一派。甚不偶然。更望执事之益加万万自重也。承有病问俯会之教。感惶而欣耸。带挠艰倩。不备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