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4H 页
与宋渊斋(秉璿)
壬寅二月二十日。鄙生柳麟锡谨白渊斋文丈门下。窃以我尤斋老先生盛德大业。既宗朱而祖孔。为今天下人类之大宗家。而今其后孙善继善述。道学洽然为一世之所宗。而又居三达尊之地。有我文丈在。则人类之爱悦敬慕。有当以别论者也。麟锡亦人类也。其慕之岂甚后于人哉。然生长极卤莽。处地昔在不远。犹有阙洒扫之礼。自挽近有世故以来。又无路效心。自恨此一生之大欠人事也。顾又作事狼狈丑差。宜为大君子之所不容忍。则只有茫然自失。赧然自愧也。似闻文丈反加矜怜。对人数问死生安否。又因关西安生成钦。投寄手所纂集近思续录。使之讲服。是容忍我也。又教诲我也。此其厚意。宁不感激。伏读此编。五先生之言行精粹尽萃。遂为我东一大经书。阶梯宋五子近思。上达四子六经。以彰道之源流。又作邪世反经之资。文丈之功尽大矣。伏惟春和。道体有相。起居有重。世变去益罔极。想作如何恸。呜呼。孰谓有此变此恸于正大此天地耶。昔老先生之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4L 页
中国陆沉。变固罔极。恸亦罔极。尚幸有我东之一叶青。至于今日。一叶并杀青。而天下永无人类之存。天下永无华脉圣绪之寄。使老先生而在今日。当重其变而倍其恸矣。文丈以老先生之孙。而心老先生之心。义老先生之义。则可知其恸于变之为如何矣。然老先生昔焉有为。而其功为承三圣矣。文丈则今焉当有为有功。以承老先生而不辞其责也。麟锡之愚所望于文丈者。盖如此也。麟锡去年有事还国而来住箕子之旧乡。盖以箕子创小华于此地。今可慕而居也。顾前在辽时。送人曲阜。奉圣像二本来。一为之揭奉。今于此地又奉之。既慕箕子。故奉其像。又别以屋奉朱子。而以老先生配焉。鄙师华西先生亦与焉。是则鄙从叔省斋所行之规也。于是为每日瞻依之地。略如朱子拜家庙及先圣之义。事系滥分。极尔惶悚。然今天下。耶苏天主极崇奉。吾道极微弱之日。虽此滥分有为。胜于无为之也。不识文丈不以为大不可而斥之乎。孔子箕子既奉以像。朱子以下像未及具。姑以纸牌奉之。老先生像。愿得一本。若尊宅有藏甚好。不然向见华阳洞大老祠。极多所蓄本。若蒙指挥一言。可得奉来。未知于此亦肯许之否。敢此冒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5H 页
主臣主臣。天借好便。可遂奉拜之愿。未前千万为斯道保重。以慰瞻仰。麟锡再拜。
  别纸
今日处义有最难者。皇帝位号。儒者当随人称之耶。麟锡则谓不当如是。盖于 君父。其所尊敬。宜尽夫道理之极。时辈之上号也。以泳孝之污革 祖宗华制。谓为更张新命。而追成其所未遑。乃比例于土俄德奥。待吾 君。以堂堂 大明臣邦礼义之主。为尊敬乎。待以土俄德奥丑夷之例。为尊敬乎。麟锡之愚。诚不忍以土俄德奥待吾 君也。且儒者主义理有执守。如曰今日时辈称之。为可以随称也。万一强夷弱视而禁其所称则必削之。此时为能不遵其削而独称乎。以义以势。似不得以独称也。然则随时辈之称而称之。随强夷之削而削之。乌足为主义理有执守者哉。且也吾国帝 大明。是 孝庙与老先生所立光明大义而世守者也。天下无二帝。不当复帝 皇明。虽如 万东庙。供奉诚礼。当异于前日。不亦甚缺然矣乎。凡此皆当商量。而人见每不然。是似非昧于义理。必怵于祸福也。人见果若为尊敬之道之极致。则愚亦安敢不从。未知文丈于此何以讲定。此系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5L 页
今日时义之大节拍。愿承端的之论。
答崔勉庵(益铉○戊戌十一月十七日)
麟锡谨覆勉庵道座执事。麟锡昔暂还家。伏蒙崇札。追慰母丧。亦说彼此世祸经历。又有言前日斥诬鄙从叔之非实。而将拟作文告墓。鄙情极庸感荷。然其时未有奉答。固便遽无其隙。亦以从叔事犹有商量者存。必待有告墓之文。盖在台执事。尚不能无未严淑慝者。在麟锡。宜亦自有为子侄审处义者。其事不得不然矣。来坐万里。时复思之平日同门之重谊。衰世秉彝之同情。有不能不深切于中。而兼且台庚甚高。鄙齿亦衰。又况前头祸故莫测。恐未免为百世遗恨。故不待有告文而谨此修谢也。台执事所以处吾从叔及其未严淑慝者。别纸详告。深望察纳。噫。惟今日世祸。尚忍言哉。四千年唐虞礼乐。二千年孔孟道学。五百年 祖宗典型。亘天亘地之纲常。有祖有父之体发。一时见绝矣。吾侪师我华翁。略有闻于尊攘大义。迨丙子岁。台执事持斧伏 阙。同门五十人。抱疏叫 阍。履霜之初。已有如是迫切不得已者。当此坤极冰坚之时。曷有以为哉。麟锡之无状。不量分度力。妄有事焉。其释衰从戎。为因众士友权轻重而劝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6H 页
者。然顿绝人理。罔极穹壤。徒取狼狈。有负家国实状如此。而台教反有以奖与之过。而其勉励于前头者重。窃不胜愧惶之至。麟锡之还家。非关承 召。只为伸私。而目见时事益罔极。且入疆初。有国不复旧。终客辽东之语。故遂即起身。起身之际。不可漠然无言。故为说所以然于前使臣徐金二人。使之闻时辈。其中力言所称位号之不可。盖以皇帝者。本是统中国之大而作礼义之主也。我国能尽驱夷兽。光复旧日之华制。既属偏邦则不副其实。其与属汉东晋之正统所在。有不同矣。天下不可无帝。又不可以夷虏为帝。则只得谨守华法。以帝 先王先祖所帝之 皇明。为待天下真主之作而已。若遽自称帝。早晚中国有能一统而帝者。处之当如何。将以僭伪待之乎。于理不稳当。将以臣礼事之乎。于事有颠倒。此其有不可苟焉者明矣。况以逆孝之取夷兽丑法。尽污华夏美制者。谓之更张改观。拟之周邦新命。而及其称说位号至尊之意。乃援土俄德奥诸夷而比并之。其为诬君辱国。果何如。若其纪纲形势之万不成说。夫人能知。而是关大义之最者。不得不明之也。麟锡有疏。不从开化法而书主上殿下。献疏者以违格而改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6L 页
皇帝陛下。故不能泯默而有此说也。台意于此以为如何。及再到辽。又量时度势。顾与李友敬器及多少同伴。为定义谛。准保华夏典型于千辛万苦之中。虽加一日。愈于已云尔矣。麟锡闻台执事昔在变初。为会哭文庙之举。及乱贼辈矫下宣谕义兵之 命。有竣绝之语。与平日秉义之大。一串贯来。为一世称道。区区不胜钦服。所示纷纭之说。麟锡初在辽时。见有贼吉书及台与柳也联名答书。未尝不惊怪以为其人极逆也。其书极凶也。于此当直言大斥。无答亦可。乃为此以致世人传喧。不是小失。后闻于令从侄舜命甫。台执事初以无答为意。旋被柳也作答书而劝之。致有如此。及有人言之发。又一切受以为过云。受以为过则足以补不能直言大斥之过。果是得体矣。且既往秉义。有轩天地。而前头处事。又得正直。则一时窘跲。岂为甚累也。但于柳也之力辨文过。益取狼狈。合有禁止以完体面而未之闻焉。岂以彼之强愎自用。无可奈何而任之而已耶。且承深忧时象益急。正要得正而毙。以求一二于无状。益见盛德之大。愚陋何敢焉。然尝念之。当此万古华脉坠尽之地。哀痛迫切。用心宜无所不用其极。今日之事。不问在国去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7H 页
国。只当千百计策。必守衣冠。必保华脉。艰彼强此。以所谓虽加一日愈于已为主。用尽诚力。至无可奈何然后。得以致命遂志。则有体天地之情。不违圣贤之心。而于得正而毙者。亦庶几焉已矣。如麟锡者虽见定如此。庸愚本甚。事变无穷。甚恐不免于大跲。伏愿台执事益加崇德明义。寒松砥柱。万万自重。以幸斯世而永教未逮也。弘庵丈丧事。有甚恸伤。非独同师义重。切戚情至而已。伏惟大冬。台座道体神相。国变闻益罔极。至有埋炮进毒之境。贱身万里。莫任痛哭。况台宰列忠义。见闻迫近。想当如何。麟锡谨覆。
  
别纸
台执事所以处吾从叔及柳基一者。积年有疑于中。今因尊书发端。不得不言之矣。盖从叔之调补华翁心说。以麟锡所见。则华翁心说主理本旨。初以时儒之明德属气。为大违圣门宗旨。遂以理言明德。又以明德与心。朱子训解有相同处。(明德言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心言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又言虚灵知觉。)不可分属理气。并以理言心。其意盖曰心本有以理言者。以气言者。而明德乃以理言之心。心则以以理言者为心本分而遂名之心。以以气言者为非本分而不谓之心。其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7L 页
以心对性则一天理上。分主宰准则。盖其为说。撮其大要。心有形气神理四者。火脏心之形。精爽心之气。神明心之神。仁义心之理。大分其形而上下。形阴而气阳。形而下之器。理体而神用。形而上之道。定其名位。神明心之当体。指神明本实。则妙性情之德而为天理之主宰也。其言至百至千。门下守之曰吾师云尔者。十则十焉。百则百焉。其与外人辨之曰吾师云尔者。又非一非再也。是其主理之功。有如孟子之因性恶性无善不善之说而言性善者。殆无差殊也。从叔遵宗既久后。更商量有调补云云者。盖曰吾师主理宗旨。有功莫大。明德属理。可俟百世。特心与明德。自是有分。不必以理言明德之故而心并言理也。又于心言理而不言气。言天理之主宰而不言有物则之分。则有明而不备。盖心者神明之主于身者也。明德则心之德美处。即性之表德。而天命都一般者也。其主于身者。固本之天心孔仁。立此人极。而又有晷刻放之。千里其奔之时。固能兼摄性情。可言为天理上主宰者。而又有不循性则失其主宰之时。其如此者。心之为物。本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其本来体段。实是为合理气者故也。于此只言其理为主。而不并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8H 页
其为气为物。则固明于本体。而于其体用本末。(朱子于操存章心字。有言体用本末真妄邪正。无所不备。)有不备也。是以有调补之事。兼言其为气为物。有如程张因孟子之性善而又说出气质。补其不备也。中间有正案文字。盖奉体重翁命意。而后觉其苟简惶懔而撤之。其所苟简惶懔者。此文字用华翁言。而实迁就其本旨。既为未安。且其本旨之为主理者。大体极正当而实为大功。不可掩蔽以有玷累也。(以说合理气者。为华翁心说正案。则虽不失于所为调补之意。其平生苦心主理宗旨。便变换无可见。盖于正当大体。有所玷累。)夫华翁本旨。自有定形。载在文字。證在人见闻。有所迁就。在我徒失白直。人反疑其掩讳。无补于事而有害实理也。华翁平生积费心力。有为定训。明白示人。有所掩蔽。设本为谬说。不当若是。况其为大功。尤觉无谓也。(盖正案文字作撤始终。麟锡在傍有领略。重翁有发挥遗旨之教。或示讳贤阴补之说。又下拍地痛哭大义灭亲之严教。从叔惶恐无措以为迁就先师本旨。极为未安。然一向拖长。重翁严教。固不必终然。而其过虑先师之失。尊有深切焉。则似不无损伤情理。此岂不切迫。乃奉体命意为之矣。既为之则有意固守。重翁殁后。亦有添一条。门生多疑之曰迁就本旨。虽有未安。或为观过知仁者。且先师此语语势正当。不害守作正案。及临终前数日。语麟锡曰。天地所以生万物。圣人所以应万事。直而已。吾于先师心说主理宗旨。不敢有一毫疑贰。于辨位正名处。敢以合理气之说为之调补。盖亦直焉已矣。惟正案一事。苟简不直。事体固不当若是。正于先师讲诵大体。玷累为不少。惶悚震懔。毛骨竦然。强力为告文。还收正案。麟锡告曰。不知者或疑其反覆。曰何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8L 页
暇念佗。抱此不直而死。将何为哉。)如是则从叔于华翁之主理宗旨。始终遵守。而其为调补。正所以完固其主理宗旨也。然华翁之言有曰心气也物也。但就此物此气上面。指其德则曰理也。圣贤所谓心。盖多指此也。言气言物。则也已是华翁之训。何为有迁就调补云也。曰心气也物也者。于形气神理四者。指言其形阴气阳。形而下之器。而物即火脏之谓。气即精爽之谓也。指其德则理也者。指言其理体神用。形而上之道。而德即神明之谓。且不及仁义也。何以知其所指如此也。形与气之为气为物。理之为理。何复有言。惟于神。方可有为气为理为物为则之言论。若审其语脉。曰就此上面。曰圣贤多指此上下。有分区域。两此字所指迥别。其意盖以为一心内。合形而上下之道器。心固气也物也。而此不足谓之心。其德则理也。此其正所谓心云尔。于此可知德之指神明。而气与物之指形气。而无预于神明也。且以平生主论命意。多般话头推之。亦见其如此矣。然华翁宗旨。以神明为心之当体。以神明之主于身而妙性情。作天理之主宰者。为心本实。不杂之以气。不说到物则。则其有大功而当遵守者在此。其有未备而当调补者亦在此。盖世方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9H 页
明德与心局定作气。圣门宗旨主明道理者有违失。而为能发得心之本分。天理主宰。主明道理之宗旨。大体有以著明。此其有大功。可以遵守矣。心之本分。固为天理主宰。而神明之在人体段。有涉乎气而自为活物。不可专恃为理。此其有未备。可以调补矣。今嫌其为未备。遂迁就之以为气也物也德也者。是为神明之言。合理气言。有物则之明證正案云尔。则既违语脉命意。且心与明德有同不可分。既其主见明德。亦为合理气之归。而使主理宗旨之为大功者。变换无可见。从叔所言掩蔽本旨。玷累大体云云者。指此也。其言心以理也。有近于阳明心即理之说。而有掩蔽遵守云云者何也。曰阳明以造化精灵为本原。以明觉自然为妙致。认其为气者为理。且其为学。恃心以外天下之理。华翁以仁义之心为本体。以天理主宰。致中和立大本行达道为妙用。认其为理者为理。且其为学大法。正在存心。以究天下之理。实相燕越也。由此观之。从叔所为有守有补者。正亦皆不得不焉耳。盖孟子之因性恶而不得不言性善。所以为大功。程张之因性善而又不得不言气质。所以为尽备。则华翁主理之说。从叔调补之事。未尝不为大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9L 页
尽备也。使程张不言气质。则孟子性善之说行不去。必有杨氏韩子之复乱而不显其大功。是则从叔未有调补。华翁主理之旨。听莹不白。难免时儒后学之致疑。终掩其大功也。然则因程张而孟子之道益尊。因从叔而华翁之功益著。未闻其为孟子之失尊而程张之为有过也。若吾从叔其尽为师之诚而亦尽为师之道者也。于是重翁有未安之教。以为心言合理气。心性分物则。华翁定见。本自如此。当言发挥遗旨。不可言调补。盖于从叔心说。未为不相合。而特有虑于华翁之或见失尊也。其为师之至诚。孰不感服。但未深省。守其当守。示人明白可信。补其当补。绝人纷纭致疑。无所虑于失尊而为益见尊也。然若使从叔早觉正案文字为玷累大体之实。重翁在世时。不以固守之意禀质。而以此详陈。则还收事庶蒙许可。此为千古大恨也。彼基一者。以倍百邢沈之心肠。始憾于疏首之见改。攻斥从叔。至于诬告先圣。后疑诗句中故人情三字之拟渠以恕。而至有拟书。甚至有同尹镌斥和。以不言餂官等语。及有心说调补之事。若得奇货。乃肆然做背师题目。目之以小尹。自居以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汤伐桀之大权。非徒作渠文字。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0H 页
捏诬罔极。许多代人述作。戮辱无双。噫。使吾从叔实有背师之心。实为背师之事。实犯大故。在渠数十年父事。受恩罔极。又尝心悦诚服。有言壬年。降圣见谈道至训。有叹凤凰来仪之地。道理固当若是乎。吾闻朱子之责刘淳叟。有安敢如此之语。未闻桐溪之处仁弘。有如此之事也。吾且不知渠果为为华翁之血诚。而不得已攻吾从叔乎。其于吾从叔说华翁以理断心。则谓之诬师以释氏阳明。于吾从叔说合理气说有物则。有为调补。则谓之掩师训而显己功。而其于洪思伯之言守华翁本旨。而曰吾师说心。心纯善也。心是理也。岂有说合理气说有物则。从叔之承重翁教意而作正案也。至为告重翁翻案之计。(思伯以正案文字。为失先师本旨。力禀重翁翻案。从叔闻之。躬进更禀。承重翁口诀。无翻案意。)其为言转转差去。真似释王。实累师旨也。未闻其有同异葛藤。而徒见其相与纠结。惟攻从叔之同力焉。吾不知其何故也。盖吾从叔大君子也。师也父兄也。彼其犯无上大故。罪贯天地。渠虽善说。复起为人。而终无为人之地矣。若台执事之于从叔。结发相交。作四十年知己。盛教果不为不然矣。四十年之间。必见从叔污不失为德厚善人。不见其恶必至背师如基一云云也。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0L 页
有议论不可苟同者。必务相忠告。同归至善可也。以是心相与。方得处朋友之道也。昔者抵从叔书。祭重翁文出。语意有令人不忍正视者。决不似出忠告心事中来。麟锡万万惊怪。大语执事之不当若是也。其后舜命来言执事本意不如此。特所抵书。基一作之力劝。不得已从之。执事又言书既出他人手。语岂尽如己意。祭文则舜命言实指他人。闻执事言亦然。后唁鄙再从。有示和同意。愚姑以此知之。然犹疑如此则当有发明文字。令人快视而未之见也。其于基一。固知执事观其凡白情状行为。宜无不以为凶人小人而有许以吉人君子也。舜命之言亦曰已绝于心。但未面绝耳。然若知为小人。不为君子。而果已绝于心。则当念农渊绝仲舅之事。而不宜顾区区姻娅世谊也。当戒尼尹尹镌藕绝丝连之为。而不宜难违颜。私事有相谋也。未见其如是。又安得绝麟锡之有疑。今承攻斥诬陷党小人非实之教。盛教已如此。则麟锡亦因此而有仰勉执事者。告墓之文。不可不亟速也。淑慝之分。不得不严切也。盖从叔不为君子则已。如为君子而不之同归。则百世在前。万世在后。有欠盛德。不但为知己间薄情之事也。彼基一只一微末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1H 页
细琐奸毒小人。何足有无。若从相谋。亦恐有累于盛德也。区区为此张皇。冀蒙深察衷赤。
  追白(己亥三月二十日)
修书久未付褫。更有一事奉告者。麟锡同敬器。为通告八路事。盖出莫能扶国保华之馀恸。而亦所以奉体华翁尊攘卫斥之苦血命脉也。伏念台执事以华翁命脉。始终著节。而为恸国事世道。宜不但如麟锡等之贱诚而已。则于此事必谓不可已。而德望地位。有服一国。至于京畿一道。有一指挥事。无不夆令。令从侄周章设力。都有司各有司等任。必择其人。期有就事。千万之望。
与崔勉庵(庚子十二月二十七日)
事变无穷。万里流离之踪。归伏邦内矣。得迩执事声光。又是意外之幸也。伏惟岁暮。台体节循序万宁。新定杞菊措置。稍可意否。使鬼兽恶声色。不近耳目。日以琴书士友。作清忧料会心事。然怀痛含愤之心。终自难抑也。麟锡之于执事。近日悦慕。有百倍于昔者。见执事累次疏章。皆严正激切。期有开 君上之聪明。足破伥贼之肝胆。有以明天理于一时。扶人纪于万世。噫其盛矣。见祭鄙从叔文。有成向书所示知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1L 页
云云之实天下幸事莫大于此。至若绝柳基一事。终出于公心明眼。而亦足以有扶世教矣。夫是大人作处。孰不仰其明也。昔从叔末年。有一言忠告。鄙之前书。亦及于此。执事真不负故人于幽明矣。仁仲亦因执事而有事。是实并慰重翁之心。执事之功。于是又大矣。念彼基一。一则恃执事。二则恃执事。今也无复可恃。其情亦戚矣。然获罪于天。必无所逃。理真不可诬也。南为之路。访锦恒二贤。讨尽情曲。又寻省翁遗庐。以泄感念之情。致款曲于再从远汝。此甚盛意。惟恨贱陋时独滞异域。不得与其事而令心畅快也。麟锡以罪还国。得蒙 天宥。惟以省庙墓面亲戚。士友与所见所闻之可痛可愕。罔极又极。为相乘除于幸不幸也。此有再度投京情辞。别誊以呈。可俯烛其槩矣。然此所为。无凭前格。盖缘今日事势不合上疏。又无所宜控䜣处故也。未知执事以为如何。顾此现下情事。欲复客辽。则彼中事形异昔。不无难安之端。且不免有自国致疑之事。势须姑留本国。而在家则有戒心逼近之虞。故来依平山先从叔影室。受众士友诲论矣。闻将有门下人便。为此修候以俟。馀伏祝为世道恒时保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2H 页
答崔勉庵(壬寅)
伏奉惠覆。又周一年。而信问绝。在势固然。而怅仰则切。伏惟孟陬。台体万宁。今日天地。保阳脉扶纲常。专在台执事一身。劳祝之情。不容少弛。先师 赠谥。向承时辈必欲有事。甚虑其为辱。忧叹之言。闻之同门朋友。及于其子孙。旋闻得停止。幸又幸。可作大庆事。我先师承孔朱宋苦心攘夷。为今天地大义主人。而反以变于夷之新官制内府大臣。特进赞政等职。加诸其身。其可成说乎。事亡如事存。使先师在世而是职加身。则先师其将荣之而安受乎。将辱之而大惊大怒乎。非特在世。英灵在天。俯视此变局恶状。必号痛愤冤之不暇。而其于所拟。不翅若浼。门生子孙。当体其心也。虽其自外至者苟应之。或不免少涉形迹。则是自辱我师父。自负辱师父之大罪。厚受有识者之窃笑论斥。今而后免矣。呜呼。今日国㨾人心。罔极又罔极。几许年前。吾辈目所见好朝鲜。乃如此乎。乙未毁削之时。人心正而皆痛大祸。犹见有人兽之辨。居辽数年。意其不大变。中间还国。见已大变。再辽几年。犹意其大变中或有馀望。今又来见。变极而无复馀望矣。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古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2L 页
为入太学而教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者。今入所谓武官学徒。去发而头夷兽。变服而身夷兽。学技艺贪冒进而心夷兽。君安忍使吾臣。父安忍命吾子。于是一国慕之。千千肠万万肚。雠华父夷。辱人荣兽。惨矣惨矣。尚复可言耶。麟锡还国见此。无所措身。无以为心。欲复入辽。辽不息难。且所谓俄国据其地。事形变矣。昔在辽时。有言势或至还国。当居 万东庙若箕子之乡。 万东庙势有难便。今来住箕子乡。盖箕子以中国道洪范。师武王之圣人。来辟小中华于东邦。我 朝列圣群贤作而终掌周礼。独存华夏之道者。亦箕子气脉之所及也。今当华灭道穷之时。反本托身。不无其义。且云庵门下士友甚盛。衣冠礼俗。一国之所无。谓我同渊源。待之厚而许共守义。盖将于是矢心鞠躬。凡系强此艰彼之道。不敢不尽。以求为向日所言虽加一日愈于已者。事至无可柰何。则正终其身已矣。然愚迷蹇劣。恐不免疚跲。万望台执事深赐矜怜而善教之也。顾定所于价川石溪村。因奉孔子影像。既慕箕子而居此地。乃并奉其像而各室焉。又别奉朱子。而宋子华翁配焉。以为依仰之地。春秋享礼。行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阳辰而仍辽上所定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3H 页
也。有讲堂揭以崇华斋。愿得台执事之记之。可蒙不鄙而许之否。崇华之义。不言可默会也。且既慕箕子。居其地奉其像。又当谒于其陵所。四月十日。约曾数道士友。欲一讲范义。泄恸情于仁贤住魄之前。亦以衣冠大会。有为强此艰彼之道也。此中士友谓可有诗于其会。预取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十二字。分韵以俟之。真汗漫事也。然可一笑而投以好句。用备故事耶。所愿获一拜面。毕讲先师绪馀。商确处义等节。而此岂易得耶。台执事一游箕子所都之平壤。檀君所降之香山。想宜有心。麟锡更审华阳 皇庙。因省湖南先墓。亦自有彼此间因缘得遂。千万之幸。而台居然七旬大老。麟锡亦周甲。人事有不可必。则伏纸增涕而已。不备书仪。伏希恕亮。
与崔勉庵(癸卯九月)
伏惟霜令。台体万安。忧国忧道。作如何心。麟锡恒病不死。㓒室无益之忧。不能不切。作故乡行。行期偬遽。多情缺处。间随士友。行讲于清圣庙,大老祠。行饮礼于柯亭先从叔遗室。不胜感怆。会员每为三数百。衣冠成仪。足为抗世邪之一助耶。重翁集刊印事。自麟锡西为初。有所经营。向来承通状重命。计于冬间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3L 页
役。行期偬遽。为是故也。云潭遗宅。洪凤谷至诚宣力。不永作他人物。极是幸事。华翁后事许多者。台执事主张设禊。期终有为。此何等大诚意大力量。钦服钦服。只愿世故容隙借暇。须臾无死而得见完就也。南中纷纭。闻不停息。是非得失且置。当此夷兽淫邪怀襄罔极之中。至残儒门。自相攻击片片破碎。无复形㨾。无望保存。此何气候。痛叹痛叹。台执事有作墓铭。惹生风波。至于还收之境。极是不幸。窃观铭语。果是做错不少。容致人言。而若其还收。亦恐未当。愚意人言来时。即谢其做错。改为适当措辞而送之。俱无失于两边。乃成体面。虽失既往。后尚可追耶。相爱相忧之极。有此奉告。愚僻在一隅。未得详见两边文字。只看芦沙猥笔一二段节录者。槩论其是非。则讲明义理。尊畏先贤。是朱子之训。而朱子已行之。程子则后学宜法其并行不悖之道矣。今猥笔因讲明而欠尊畏之体。殊使人不能无骇然而有致纷纭之苗脉也。农岩,芝村于栗谷老先生之训。存疑而异同者甚多。而曾无纷纭。以其存尊畏之体也。今可不知其故耶。虽芦沙门人。宜会此意也。且芦沙平生读书。岂无一二有助世教者。至于学问全体。岂可遽班之退粟(一作栗)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4H 页
先生之直承程朱大统耶。然老先生之博约齐头。集而大成。为我东之圣人。人皆知之矣。我东西人学问。莫不渊源祖宗之矣。芦沙为西人而亦渊源祖宗焉。则其尊慕之心。岂出于人皆知之外。外他文字。岂其无致尊慕之心者耶。不然则非常理也。芦沙岂亦全无常理耶。今猥笔似亦出于讲明太急。而不觉其为欠尊畏而致大何也。且芦沙文章气节卓行。兼有斥邪攘夷之功。后人宜亦恕其文过语失而置之前辈可敬之列也。我东美俗。贵敬前辈。如晦斋脱去补亡章。立异朱子。有违大学宗旨。而退溪以下虽论其失而亦极敬之。今于芦沙。独不可取其长而恕其短乎。况今日何日。辱 君弑 妃。一国臣民。哀痛愤冤。罔极又罔极之血怨骨雠。莫之报雪。华脉圣绪。寄寓我东。 先王先正。至诚保存。所以为天下礼义之邦者。今将坏灭无痕而莫之扶持。 祖宗正邦。将为夷且亡而莫之有救。父母遗身。将为兽且死而莫之为计。当万古天下所不当之万极时节。遭万古天下所不遭之万极境界。哀我人类学生。急急相救。当如胡越人之遇风同舟。奈之何自相残害。自孤其势。自速其祸而莫之恤也。诚亦异矣。不可知也。无大公心大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4L 页
量人出而调剂。如老先生调停东西分党之为。则末如之何矣。使老先生在今时处今境。则必有所为。而恐不暇为今日之纷纭也。麟锡将归处一隅。无关于其纷纭。而惟忧心则耿耿也。又有所仰告者。台执事位高望重。人家状德文字必多至。须宜重其诺谨其辞。无或取悦其求者之情也。人或有以此疑之者。乞加猛省焉。凤谷将就门屏。路上讨此有书。倥偬不备。伏惟尊照。
答崔勉庵(甲辰六月二十一日)
怀仰德义。愈极愈切。岂以吃年多。见旧交零谢。同门长德。只有我公与他一二。情理自感怆而然耶。抑世乱罔极。相应相求之势不得不急。而涯角莫及而然乎。正月间。梦见我公十馀度。每异而语人。近又数度为然。于此可知情感势急者甚矣。前闻我公有还乡之心。谓这事成则可得奉面多少。继闻并以落后眷率而尽迁。从此漠然远而奉际难矣。曷不于邑。鄙书想已下览。而崇札亦已伏读矣。鄙书云云。庶蒙领纳。而有闻我公专以无辨自修为主。区区已服矣。下问处变之道。愚固仰认微意所在。愚意处变有二事。将痛华脉之永绝耶。可以浮海入中国。寻尧舜故都孔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5H 页
孟程朱遗乡而处。迎入国内阳类。一心守旧。以待天下之清。此事虽极难而苟欲为之。似或有道闻。又探知中国形便。守华制。无复拘碍矣。将思斯道之正终耶。一国阳类。会于一处或两三处以百以千。以变至同死之意确定不摇。如此则死固有光。因此或有保全之望。寻思之。南可会清州华阳洞。西可会平山价川数处矣。此二事皆宜仗我公名德以为重。而特我公年老气衰。其将如之何哉。幸望我公入思而见教也。散处待变。死固一般。有光而决无保全之理。设或保全。彼盛我孑。势不可支吾。未知崇见以为如何。言之到此。若气塞死矣。重翁文集刊印事。区区颇用微诚。略成头绪。遭乱而止。事而情理。莫谓如何。只俟前头而世故不可测。是用兢惧。今乱西忒甚而南稍歇。不知我公以若到底为心。或有指挥就事之机否。然则区区亦尽微诚所在矣。如何如何。千万千万。伏惟暑天。台体起居万安。宝眷增吉。麟锡自西至平山。又转到殷栗。劳顿病残矣。洪凤谷为师尽诚。冒大暑来此。可胜钦服。将早晚造门。为此修付。伏惟垂览。
与崔勉庵(甲辰九月)
延安车生来自江郊住次所。言承 召驾行。有三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5L 页
患痢疾。气候甚有损。乃行次故山茝里。特临发时症势少减。不审即已良否。伏虑且祝。而怀大忠抱至诚而有此行。百神宜扶将。仰恃而无惧也。车生又出示所上封书及三度疏。奉而读之。以病为喻。以人主一心之愤发。为归宿良药。事理至当。实无以易之。向后又必事在。而君臣之间。有密勿感通别般造化之机括否。大抵当此雠夷凶徒重压急持。国亡人兽万极地头。 君上于几百大僚群臣中。特念贞忠而召起。冀有良策。虽十稷卨百管葛。不素有登庸铺舒。猝霎办功。实无其理。台执事亦如何哉。然 君上之心。为多年来强寇威祸之摧剥。群小巧恶之蔽陷。殆将无馀地。而地是危迫。庶几有开惺愤发之道。且若台执事环顾今日搢绅大夫。谁有如当身重名望深忠义者。国无亡外地。则身无死外道。抵亡且死。实无容足退安之所。只得向前。生亦为国。死亦为国。既劝 上愤发一心。虽前后备尽忠言。未见施行。宜更将得失利害。昭详开陈。罄竭无馀。以致 上心愤发之道。若幸有愤发之道。身虽老病。当有所为。上封书所谓副手梢工。岂让于他哉。抑其所言岂无变通之道云者。深有望于当身也。平时进退有地。今则无地。国亡在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6H 页
即。身死在前。故切愿用此单诀救急方。伏未知如何。麟锡无力可论。义有异于台执事。只有坐死去守。盖贱身不足有无。愿赖同志士友之致力。望有事在。夫华脉。万古百王千圣传来至今日者。天地有心。岂忍绝之。且华翁以尊华攘夷。为天地之常经。苦心血诚。为一治之主人。理不落莫于后。此亦可恃也耶。麟锡闻御者之报。即欲起身往谒。以罄所怀。病莫驱驰而止焉。下怀冲怅。其可量乎。馀在别幅。更乞向寒。所慎即复。为国万重。
  别纸
君上特召尽忠老臣于危急存亡之中。岂有他哉。望其有活国良策也。活国良策亦无他。只有举义一事。所谓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也。顾今 君上在雠夷乱贼环围胁持中。势不得出命致讨。为台丈计。莫如密奏其事。使 上心开悟愤发。又密谋于国边。卿大夫退卧在朝。岂全无其人知恸国亡者。须以忠义事理动得。岂亦全无其心。上下合谋。牢定此事。一朝号令。合得所养数万兵丁为本。又激起八路士民。八路士民方皆困倭肆虐。痛愤欲死。必无不应。又胪列倭奴前后罪状。通示各国。彼各国虽无道。岂有可倭而否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6L 页
我者。一番做事。国亡有光。人死有辞。实甚畅快。与生受万端困厄。忍痛屈辱而待亡。孰为优劣。到今地头。已亡之国。已死之人。亡亦有此事而已。死亦有此事而已。此事之外。岂有可存可生之道乎。倭强我弱。固不可抵敌。但今彼敌莫强之国。竭其力力将竭。乘此时而举事。事可集而国可活。然惟急图乃可。至彼换局易法。密持全国时。动一指不得。措一跟不得。没奈何。立见死亡。岂其可乎。幸望台丈之必亟有事焉。无事则无复可望也。虽疾病难强。古有舆疾讨贼者。且何必亲身讨贼出谋指挥焉足矣。台执事若有事。则麟锡虽甚病颓。虽可惩前事。第当奉以周旋矣。若麟锡既妄有前事。今邦内之人或望之。又或言提之。然自麟锡而有事。连谋上下无路。合得兵丁无路。事才起而如前所遭。徒取狼狈。贻笑天下。求为众悦之之冯妇不得。是则非特势不可为也。义亦难为也。所以不敢生意而待他有事。无事则为去守之计而已也。虽曰去守而得其为守。痛念国事。恸何可已也。伏望台执事深纳此言而留意焉。(麟锡来月初。将行关西。待台丈有事。无事则决客辽东矣。)
削发一事。 朝廷寻常若无害然。不惟无害。若有利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7H 页
然。自国削。置学徒兵丁。继勒几半朝臣。今倭一指挥。将无难听从。尽削一国。此不惟贼边人所欲如此。虽自谓国边者。所见亦如此。人心陷溺。义理晦塞。至于此极。更复何说。听倭更削几亡之中。永无救于其亡。夫发之削去。无所刺痛。若无甚利害。故所见如此。然衣发华夏典型。天地之心在此。万古帝王圣贤所心在此。我 列圣祖宗所心在此。一去此典型。得罪天地。天地之心怒。得罪帝王圣贤。得罪 祖宗。莫不起怒。安有拂怒天地帝王圣贤 祖宗之心而存其国者。且人情爱身然后方言道理。言道理然后方说忠君事上。身为夷狄禽兽。无所可爱。则安有道理忠君事上与否。一般夷兽。彼此何择。惟利势是从。为倭臣民无妨。为洋臣民无妨。故发一削。则臣非国之臣。民非国之民。求一个半个死国者而无可得。无臣无民无死国者而可以存其国乎。为今急务。在汲汲发其既削而期更不削。加之劝务道理。此为活国苗脉。上下所见。非徒昧义理。全不识利害。此须加一番痛陈。期于开悟。此不行则奉身而退。可以自靖则自靖。气力可及则亦可以去守。台执事虽为公卿。去国为难。然保华脉亦重。昔孔子为鲁大夫。亦去国而欲居夷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7L 页
浮海。固无可疑也。
  追白
书成后有人示今日所谓新闻纸一张。其中有一进会告政府者曰政府训饬。无 诏敕而削发者。剿讨炮刑。乙未削发 诏敕以后。更无勿削之 诏。军警及外交官人削发。亦无 诏敕。奚独对人民而责以无 诏敕削发乎。誓不服从。弹覈政府。期不共戴。彼敢抗拒开口乃尔。一朝无复我国之议政府矣。彼其形势䲭张八路列邑。炽如烈火。若不扑灭。亡国灭人类者此也。愤惋奈何。然是亦 朝家所致。始盖无教以率之。刑敛以驱之。履霜而不早辨之。以成其势。末乃先行削发。以授其隙。虽悔何及。削发是不好事则初何可 诏敕以削之。是好事则上有好者。下宜有甚。又何必以无 诏敕而禁之。是乃进退无据。而所谓出乎反乎者也。乙未受勒。犹可说也。后更行勒。何可说也。政府庶僚责君以善本其职也。乃导君以恶。至此极也。闻朝廷城市皆曰。存发是赘物。何益于为国。削发甚便身。何害于为国。彼各国不髻而削。犹皆富强。夫存发削发。为华为夷。自有其故。盖人生有发。区处初难。中国则圣人生而敬其受父母。用法象而作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8H 页
髻。其有剃发则縰而敛之。皇王帝霸传之而为美。北胡则地近中国而为夷狄。稍知爱发。不忍尽削。从便以辫之。其虑剃发则四围而少削之。其馀外夷全不知爱发。取便而尽削之。乃皆所以为禽兽也。华夷人兽贵贱斯判。乌可赘此便彼弃贵归贱。且夷狄而行夷狄。禽兽而行禽兽。职耳犹可。为部落而自富强。中华而行夷狄。人类而行禽兽。失其所守。可以为国而免狼狈乎。如市场卖酒。坦徒业屠。为渠本职。自可以为家计活。诗礼士大夫家子弟。为他市酒屠牛。其不有亡家者乎。小华正邦人见。猝变至此。诚不知为何故也。大抵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凡民之俊秀。谓以夷兽之道胜于大学之教而削之。廷臣军士谓以独守华制。不混夷兽。为甚龃龉而削之。古今天下。宁有此事乎。移孝为忠。求忠臣于孝门。自爱父母。发肤不敢毁伤孝也。无难毁伤。不孝其亲者。可独忠其君。是必不忠也。毁臣民发肤。俾陷不孝而可望其为忠。是劝不忠也。臣民皆不孝不忠。恃何道而可以保国乎。尝闻清之有天下也。未尝不欲革夷用华。而谓其变旧规不祥而不为也。今革华用夷。变传万古传 祖宗之旧规。可以为祥乎。古语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8L 页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有不张。国且灭亡。而况灭礼义而不厌为夷。弃廉耻而不惮为兽。而可望保存。所谓然而不亡者。未之有者也。言之到此。心痛气塞。不能自定矣。台执事于乙未削祸后。知有疏论。而挽近自朝令行削后。累有疏章。未闻有言。恐是欠事。呜呼。国与吾道存亡之几。实系此一发。痛陈义理利害大故。力争不可以已也。见新纸。更发痛愤。有此覼缕而申恳。
与崔勉庵(甲辰十月)
吴友便上幅。已入崇览矣。所恳倘蒙采纳否。伏承前出覆教。用审病患差却。气体似复常度。极慰下忱。示谓今番撞著。非必出 圣意。似是中间奸细辈自私作俑之举。而三疏陈病。未蒙 允许。非分虚礼。又加一层。仰念台丈所处。诚亦郎当。盖果不出 圣意。则初不如不应 召。既应 召近住。不许递职。只加虚礼。又一边国祸时急。进退俱有难。然既应 召而见加礼。则疏章不当循例陈病言事。切宜痛陈所欲言。无所不尽。期发 圣志。要尽己忠。以纳不纳为决去就。见不纳而决去。则虽国祸急有不忍于心。而于义却有名。未知此为如何耶。大抵事君立身。最宜于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9H 页
急处尽道。事变不测。义理无穷。虽台执事之忠诚明确。年当衰老。傍少补佐。每于措处。乞加十分审详也。麟锡处义。既定以去守。台教以为现今定顿地十分完好。而士友亦有言去国缺然之意。故更谋在国守义。而因今定顿为处所。要共一切邦内阳类士友。敢为通告书。危急痛迫地头。有不顾猥越。未知邦内士友不甚见罪否也。最是台丈之重大德望。为主此事。事可得就。有辞万世。且麟锡依赖下风之幸。已无可言。而以台丈事言之。前头处变无限。此处多门下弟子尽诚补聪。其他士友亦有可与议者。不为无助也。即速驾临。千万望幸。切欲躬晋以恳。而有势拘碍。玆因从弟还程。使之迂就门屏而奉禀。并领此意焉。千万不备。伏惟下照。
与崔勉庵(乙巳正月九日)
顷者得御于三十年阻拜之馀。宿宿承诲。下情极慰满而犹恨有未洽也。归蛰柯乡。忠原李友见访至再。伏闻重违勤 召。进谏 榻前。俟死 阙下。所陈疏劄。虽未承见。口对记草。得以奉览矣。几十年阿谀谄笑之场。纯忠老臣。直言痛哭。至使 天颜流涕。左右侍班。莫不泣下。此无乃天起送太阳正气。扶得垂尽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9L 页
邦命耶。病贴床笫。蹶然而起。不觉踊巨曲而疴去体也。不知其间。感动 宸心。有回斡大造化之机括否。第伏念既不由自外陈疏。视纳拒决去就之常格。则只有献身 君父。国亡与亡。国存与存一路而已。事理到此。天地可激。鬼神可动。百千乱贼丑夷。其于正何。更望益竭诚心。无间无亏。期于活国救道之为也。千万泣祝。见有提起先师 赐谥沉 命之语。今日恐非言私之时。台意盖以为先师血心尊攘。为今天地大义主人。 赠谥褒扬。实有助于扶持之道。故不以为嫌而乃然。然犹似少失于缓急之体。后因疏章。一番陈谢。似或无妨耶。伏承台体候以感崇靡宁。深以为虑。然正大忠义。恃在神明扶劳。业当委人以烦执事。而缘势未遂诚。今才谨遣三从弟心锡,三从侄济东,金生文圭。奉请新年起居。三子者皆有尊慕大德之诚。幸望赐颜施教。强疾呼倩。不成次第。伏惟下究。
  追书
书才成。李君允罪至。伏见奏劄及第六疏。又得口迷梗槩矣。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挠之不动。挥之不去矣。言忠古今。罕其比矣。言直古今。难其双矣。于是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0H 页
搢绅连章。劝 上听纳。市井或歌或泣。想望中兴太平。群小破胆而莫敢设计。雠夷吐舌而服素大忠。且见耸动举国物情。发得宇宙生气。蔽一言。大机括出矣。好期会作矣。盖尝惟念今日形局。自 上有办。坚固定志。朝廷有会。密勿定算。固当陈为封事。请勿泄露。用合机事。而既无望此。则果不若扬庭大呼。警动上下中外之为愈矣。寻常祸变。进退绰裕。固当有谏不行。舍之而去。以循恒规。而今 君孑国覆。万极地头。一足住举。大势缓急斯系。群望慰缺有判。宜其行非常履危迫。镇以山岳之为优矣。然劄疏中论时弊。指陈到极。皆非常情所及。无复馀憾。至于复雠保华二大义。犹未免有疏略。虽固前后有言。而正宜今更发挥。盖明公主意。时局形便。既不为机密做事。专出于明天理正人心则宜无可讳。而此二义先明然后。馀事可得以正也。夫君臣父子。有雠必报。大伦明而天经地义。所以维持民心。纪纲政事。根本之要得矣。衣发制度。有旧必守。大防立而中华人类。所以异于夷狄。别于禽兽。事理之极定矣。此孔子朱子我东先正所为用心。又今所称华门大义也。乙未国变一出。大小上下乃复忘天经地义。甘为夷为兽。义理晦塞。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0L 页
人心陷溺。至于罔极。义理晦塞。人心陷溺。而许多时弊。杂沓驯致。至于今无国也。今明公有为而举国已耸动矣。明得晦塞义理。激起陷溺人心。殆其时也。正其事也。然则明公万世。必曰万古第一等忠臣直臣也。又必曰天下第一等义理主人也。此区区之望也。呜呼。国家存亡夷夏。斯民生死人兽。系于明公一手段。为明公者不亦难乎。惟明公勉之。
与崔勉庵(乙巳正月二十六日)
便回承下覆。伏悉神明扶相。气体康强。大慰卑忱。追书所禀。承将有为。仰服受纳之盛德。似闻近有搢绅会果否。是必有事在。诚幸矣。大抵国纳于雠。民没于贼。宛其见矣。而不出些一声。其可曰君有臣国有人乎。搢绅齐一办死心尽死力。岂无扶持之道乎。今日事。 君上正一心而坚守。宰相得一人而专任。是为主本。须致此主本。且一国上下人民。打成一片然后。国可望活。须自搢绅中不失望者几人。冒万死主张。更合馆学儒生。发通八路。邑邑行乡约。极有措置。期致实效。以为活国之本。恐合事宜。又起八路儒疏各以数万。以作声势。似亦无妨。为此以往。又自逐旋有可施之方略。如此则扶国救道。庶或有万一之望矣。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1H 页
然主事者必秉执大义理。用出大诚心。恢张大力量。至公至正。得以质鬼神服人心。有足辞天下万世。乃可济事。岂似诚不诚。似正不正。苟且粗略。似说不说者之所可为者哉。明公不只作万古忠臣直臣。须要作安社稷活道理主人。动得多少搢绅有望者。期于有事。千万之望。㓒室幽忧。仰屋绕壁之馀。更发此言。惟明公谅之。先师节惠之典。自 上有下询而经禀。则从知记注草之为误录矣。延 谥事。愚见景学以为自 上特念。有此成 命。虽曰感激。勉丈所陈。无一纳施。只蒙其私惠。实有未安。且家力甚绵。岂宜倾卖奉祀田土而为之。以俟后日可也云。矣未知如何。麟锡一直卧病矣。强起艰倩。申祝为国为道。千万保重。
与崔勉庵(乙巳八月)
伏惟仲秋。台体起居万安。国为贼夺。人为兽食乃已。纯忠含冤。何以为心耶。麟锡经夏关西。脚痰极苦。然欲溘久矣。曷以此为。万古往后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间。何此身之必生今日而见此罔极。痛心痛哭而已。无事可为。愿一有为衣冠大会于万东 皇庙下。亦或为强艰此彼之一助也。伏想不以为不然也。伏望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1L 页
临主讲席。以为斯文士类国家光。千万幸甚。且此会有不可潦草寂寥。凡志可相与。力可相通处。必以下执事之重命。广引致之。亦所深仰。凡事系可为。宜靡极不为。况此不是小事。乞深留念。华东合编。海州吴进士凤泳宣川士人朴瑜采出心力。期必刊印。重庵集。关西方续前经纪。诚大幸事。只祝天借隙于世祸之中也。过数朔。当拜以罄怀。姑此不备。未间千万保重。
答崔勉庵(丙午二月五日)
生至今日。目见今日之变。罔极罔极。痛哭痛哭。愚陋为然。况台执事之处地若忠义者哉。腊月廿日下札。承读于今月三日。伏领所存大意。而又因来人。详闻所事之里许。时已移而势易变。未审目下梗槩。复何如耶。向因通示。即送边生赴门下。归传教意。欲麟锡不为去守行。有行当治留儒疏。疏则揆以处地时势。未见切当。行则定向曲阜。姑为迟迟以俟下回形便。近闻门下人所传。将进万人疏。恐时固已晚。万人犹少。竟似不效。明知不效而为之。未知义亦如何。效不效间。必欲有为。则动得全国人士。大张声势乃可。向所以仰请通同国内有名位有人望者。联名发文。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2H 页
致兴动。各有连类而成大者以此。盖台执事固望著一国。信服一国。而国中分门多歧。独为周旋。应或易狭。未知如何。念再昨年冬。委造茝里。乞台丈为谋合退野名卿几处硕儒。统设全国乡约。得致人心。打成一片。期或扶持。而台丈赴 召狼狈。事竟未行。至今有恨也。伏不审信后台体节万安。麟锡行到海西。脚气灸至数千壮而无效。坐起尚须人矣。馀都留不备。伏惟下察。
与崔勉庵(丙午三月二十三日)
二月初。朴南华奉书至。示谓只凭此人口述。然书出已久后闻多端。乃起送三人赴门下。裁谢小书。兼欲奉探实奇。二月末。贵门生蔡相德至自门下。言断定举义。兼示檄草。近日起送人中一人还。语行至贵里近方。闻事未及完而先坼。倭兵已至。勉翁率兵五百。南下光州。浑眷即避。一里皆空云。而二人则仍赴住阵所矣。噫。大事出于天地间矣。明公痛国与道俱亡。冒万死而为此矣。昔丙子。持斧上斥和疏。为曲突徙薪之谋。后又头头有事。今于祸成到极。为此焦头烂额之事。至忠大义。贯却始终矣。令人感激泣下也。然老将近八十。闻只惯俎豆。扶病而事军旅。虽曰迫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2L 页
得已。而是其可为乎。雠夷力强。乱贼势成。内百官外列邑。鲜不为其爪牙。杂会乱民弥八路。成一片血诚。为其仆役。而吾则事起苍黄。兵甲不利而又难多聚。士卒不鍊而又难多集。财粮亦甚难办。虽曰仗忠义。而将何以为计乎。令人忧叹。每至达宵不寐也。虽然国存不存。道扶不扶。人类生灵免禽兽免鱼肉与否。在此一举。天地鬼神。岂曰不有骘。 先王先圣英灵。岂曰不有佑。人心虽多陷溺摧折。而岂曰无忠义智谋之士起于其间。鼓人秉彝。咸为助成。又安知不有外他别机利成我功。俾伸我义。明公之心。虽置死生于度外。成败利钝之为不计。而人之所望所祝。惟在丈人贞吉。无昔壬辰重峰先生锦山取义之事。而有其时诸公收功中兴之勋也。前此有人传物论曰。勉庵年前承 召。为倭执还本第。因此见辱。有办一死。素名之下。其节其义。为几倍于今番四忠。惜乎一失死所。更难求其地。闻将举义。必求死所。因此有死虽晚。亦可矣。麟锡曰。此俗论也。使勉庵因被执还而有死。固可称其节而壮之。然何必有死而已。昔清阴执去虏庭。无恙而还。其时三学士。虏若不杀则必生还。古之文文山,谢叠山。被虏执不即死。当死地乃死。勉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3H 页
庵亦岂以执还一事必死。必死外无道。则使孔孟程朱当其事。必自决死乎。且求死举义。尤不成说。死岂可求。有求则有为也。有为而死。君子不为也。勉庵举义。为讨贼复雠。扶国保华。义而为则可为。而死至不避则可。若求死而为之则甚不可。勉庵岂有是耶。玆为仰诵。台执事以为如何。必曰知我心者也。奉读檄文。辞理甚好。可以激发人。但其中言胡汗帝中国一句不必然。盖此义理。数百年讲说。无复加明。在他固亦可说。在此说不好。何也。今我国不得不资外势。资外势。舍清而无可。明公举义。异于馀人。外国必皆听闻而言论。檄文即登诸新闻。清人即必观。非但今事多妨。永有害于国事。此若只管彰吾义。而不关天地大事成不成。然其所关不小。请即随其所布。尽还收而改著布之。如何如何。大抵义理一主正大。而事机或有所审慎也。麟锡方留殷栗。两脚俱病。灸治三千壮。不效而反剧。坐起前焉须人。今须人且不能。甚至于器承大便。自叹何时不可病。而独此病于此时也。以故既不能起兵而相应。又不能致身而从事。自违素志。有孤尊意。满心愧悚。不知所云。惟愿无以病死。而得见义旗挥扫了羃压贼氛逆气。生出好光景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3L 页
因贵门人赴阵便。力疾呼倩。不成次第。伏惟台执事下照以恕。
与崔勉庵(丙午七月一日)
麟锡谨白勉庵台座执事。麟锡卧病柯亭山中。有人誊示所谓新闻纸。有谓倭贼将押去明公于对马岛。并有多少人名。古今天地。有如此大变乎。然麟锡为国事大痛愤而已。少不为明公惊痛。痛愤国事。气塞何可说。若明公则当初丙子斥和。固已不计死生。后来累次直疏亦然。今番举义。况复计死生。讨罪倭奴政府书。快哉快哉。正大直气。冲亘宇宙。不啻争光日月也。是又蔑死生甚焉。明公自如此。麟锡何为惊痛于明公。或言明公年前。当倭执还本第。一失死所。今番必耻愤困辱向自决死。此有不然。年前奚宜必死。今当万转困厄。只益壮吾义去。终到底而已。岂自不耐而决死。决死则固足称节。而有欠持大人之体。以此解答矣。明公押去彼地而终见害。愈益光明。三学士不专美而又复让头。不见害而还国则山斗之上。更加山斗。美并清阴而德不孤焉。用区区惊痛于其间哉。惟麟也病。既莫能奔走于举旗之时。又此不得拜别于去国之日。岂道理情理乎哉。是则惭痛无以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4H 页
为心矣。第于恶海涛浪。异域风土。千万祝神明始终扶护大老。更乞令从者审谙彼路径地形。以备待三户终起跐马岛捣江户之便也。惟此数语外。麟实无可道告。多少被押诸公。其心不异于明公。则区区用情。亦同于向明公为者矣。麟锡无计可为。只将奉孔颜曾思孟程朱七圣像。同士友守义献天而已矣。见新纸。即令关西人来留者李镇璟走行。奉探行李。有无迟速。麟锡谨白。
书成后。有闻彼贼独以明公年老。气息奄奄而为止押事。是言实则乃上天眷佑耳。彼贼焉能有押不押哉。若然而无恙还宅。麟又病少可而不死。则当一次躬进承教。此自是有数存焉也。
答朴毅堂(世和○癸卯二月九日)
自我与兄阔别八年。彼此情绪不须言也。我才二度呈书。兄乃几度施书。勤慢之殊。若是悬耶。庚子春所惠书。秋始承读。兼领义助圣庙役之厚意。岂不感激中心。然时系麟锡西败东窘后。即栖遑两西。非病则挠。未克奉谢。非我忘兄也恝兄也。然难望其不谓我然而能恕之也。昨年六月书来。九月书又来。恕之也。兄其大度也。益觉愧惶也。尊体多病少健。人间稀年。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4L 页
此固例事。以兄在今日。猛虎是似。必健乃可。实劳我虑。昨今两年。荐遭令孙戚。此何凶变之极。善德君子而有是事耶。千万惊愕。千万惨怛。无辞奉喻也。滚滚长幅。恸时象说义理真切痛快。不问可知为毅堂翁心胸中出来者。麟锡沉病累月。犹往往起读而增气。忽见康丱来言洒扫门下。方去归以侍。此便不可失谢。而病力难强。呼倩半幅而止。如不谢也。惟一念安得去坐兄瞋目奋拳大声疾号之前。握手痛哭。泄尽胸中积积愤愤气也。伏希照谅。
与朴毅堂(甲辰十月)
声相应气相求。平时犹然。今复何时。可以不然乎。东望茀亿高山。日三驰义凝想。继以欲发痛哭也。呜呼冤矣。礼义之邦而夷而亡。礼义之人而兽而死。祸且迫而无所逃矣。然吾辈以为无所逃而无所为而已耶。吾昔闻执事有言与道俱亡。人今亦知其言矣。惟麟锡无力于义举。绝痛于道亡。自有意于守义保华。初谓守义保华。去国乃可。而欲与其一邦士友矣。更思之。在国亦可。盖一邦士类会一处而齐一心守之。彼夷也兽也虽凶狞也。如吾大义正气何。此一华脉庶几得保。而人还他礼义之人。国还他礼义之国矣。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5H 页
万分不如意时。去守无不可。致命亦未晚也。欲以此海西为会所。盖以石潭活源。首阳清风。溯向有所。而万世夫子元气真像。俨临在玆也。此去茀亿。道之云远。固又知志有所在。体有所慎。而守义保华。莫大莫幸。我毅堂大兄改图力疾。不远远道。以主大事而存大道可乎。夫身与道俱亡。孰与身与道俱存。千万念之。千万念之。伏询初冬。尊体体道有相。门下尹友暨诸贤安否何如。仡仡征迈。用力于扶持斯文。不见是图也。麟锡忧与病和合攻身。无死怪矣。呼倩不备。伏惟崇照。
答朴毅堂(乙巳六月三日)
千万不意。令次子惨丧。是何事也。是何变也。有道君子。天酷降毒之若是何哉。理实难谌。大人固自理遣宽抑。而区区不知何以为辞而奉譬也。方在遭戚中。有闻贱身至长潭。而犹作书存问。知为讲会而起送尹晦堂。此非君子大精神住定。大眷念至切。有如是乎。令人极瞻仰感服也。正月出惠书。亦并时承读。读至再曰呜呼冤矣。不觉对发冤而欲为大声哭也。承有 万东庙下会。为守义之议。又怆然悲而耸然增气也。麟亦有这拟议。念其地狭难住着。而有为平山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5L 页
计也。又谓所欲言非纸可悉。一面九原以后事也。噫。九原以前。无复有此事耶。长潭去茀亿。不过百里。而不能往一握尽倾倒。以病躯甚惫。归程且促也。至今大茹恨。后至长潭时。期必有为也。即玆暑天。道体神扶而康强。遥切瞻祝。尹友及诸益皆平安否。一并溯恋。麟锡来到价川有日矣。震往来厉之谓矣。抑能无丧有事耶。国今无我国。人今无我人。千思万念。愿从邦内君子。守一人字而已。守一人字时。安知不有活国之道随而生乎。请更善教之也。馀万备不得。伏希统以默会。
与朴毅堂(乙巳八月十日)
前有付候。未知入崇案否也。伏惟殷秋。旧慎得苏而体道有相。起居便适。宝眷均休。门下诸益。学日长进。山收芋藷。未至全贫否。麟锡去月。自石溪来留宣川凤洞。湿痰结膝。转动艰难。时变何说。第欲有华阳讲会。愿拚老兄馀风而因为强此之有助也。固念病膝不差。不差则匍匐以往达。固善矣。虽中途而毙可也。老兄虽病。万望以此心临会也。握手大痛哭于 皇帝庙下。较诸各居幽忧。不已快乎。既为此会。不宜寂寥。须一一携门弟子。远近士友广引之是仰。别有呈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6H 页
士友书。可烛此戚情也。自馀不备。以俟而罄。未前乞更保重。
与朴毅堂(乙巳十一月二十六日)
老兄以七十老人。卧于深山病席。起而举义。只见扶国活民。义可为也。保华存道。义可为也。而不顾莫盛强寇。势不可为也。遍国贼党。势不可为也。是则置成败于度外。无死生于眼前。万丈忠义气。直涌出腔里。遏他不得也。为凶夷所执拘囚。始终叱讨其罪。毅然持正。令子令孙弟子六七人。就受其厄。正义直气。无今鲜古。虽罔极凶夷。其于大人正士如此者何。自有畏惮。不敢加害而送还。于是去来明彰。见闻耸动。天下正气。都输注于茀亿山。岳光万世而不磨也。其间经历厄境。知有难形言。而区区忧念。亦无不极。大人初不关死生成败。此不屑屑言也。麟锡在关西而病卧。风闻元福汝有为。强驮驴背。到春川山中。始闻执事已又有事。而皆即见执。心焉慌惶矣。病益添而谋更拙。不能起而有助。愧死愧死。山中无人可使。只因蔡友淳默便。奉探在厄动静。又才一番送金君泰元。自外致慰。未知关听否。今得风便闻十三日出险还山之奇。道阻且长。不得进而握手六哭。洞说所欲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6L 页
闻所愿闻。是岂兄我间事耶。乃见贼臣卖国。国无形而人无类。无道无华。已无可说。痛冤奈何。愚先有通告一国书。无见效。继有告亲戚士友书。为不得已之素计。呜呼。存国存民。恸吾辈之力未及。为身为天下。保人形保华脉。期吾辈之事有为。为之必须如老兄壮义重望者。前固有恳。今不烦言而有深望也。见病方深。坐起须人。而犹扶而起而向前去之。天下深山。路远雪深。去达不达。冻死不死。付之天也。其事则危。而其情未尝不戚矣。临程心悲言涩。不尽所怀。伏希统究。
与朴都事(文五○己亥三月三日)
麟锡白。尊伯氏云庵先生。吾同门先进。昔尝承颜奉诲。悦慕在心。遽尔捐馆。每西望陨廓。益悲斯文之孤危。而幸有棣萼之并韡。尊执事德学望重。门庭依旧崇大。同门渊源。有深景仰。自贱踪入辽。多有从者往来。频承起居。益切瞻想。即玆暮春。尊体何似。伏惟百福。麟锡不死异域。只切家国之思。年前妄举。执事固已得其槩矣。盖其所以则惟我华西先生为一国大宗师。德学贯天人。继往圣倡后学。其命脉有曰黜己私奉帝衷。有圣贤之要法。尊中华攘夷狄。穷天地之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7H 页
大经。用忧洋祸。平生苦心。门下诸贤。逐时有事。至于近日祸变。为举复雠保华之事。死亡颠沛而不之悔。实为不敢负先师命脉也。乱贼目之以匪徒逆党。而 君上特许忠义。前此还家。虽有 圣意之缱绻。时事罔极。再此客辽。计与同志准保华制矣。仍念我国独存周礼之实。将无形影之可寻。政尔伤恸。又为此通告八路士林。盖亦奉体先师苦心之意也。伏想执事忧国忧道。不在人后。而又渊源华门。深知命脉。必欲其成事。清北诸郡事。幸望指挥门下人。设力就绪焉。区区悚惶。麟锡白。
答金德渊(钐○壬寅十月十九日)
过稀年。强筋力远临。作献官圣祀。使众会人钦动。至今感激不忘也。在声奉尊函至。尤荷不弃。而伏审体候不以向日劳攘受损。仍复康旺。极慰鄙忱。所谓昭义编。有此过奖。恐损尊重体面。此其诸少友刊之。诚多事也。愚亦知而不禁者。此皆危言激世。作一通檄书㨾。或有一半分益道。不之避嫌也。今有长者之语。少辈亦可自信其所为也。在声传长者教意。要麟锡取静高斋。此其盛念。宁不感激。特此身自北还来。坐斋未久。难更烦动。且有多少少友会者。不可相违。所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7L 页
以未能奉副也。麟锡方苦痰臂痛。斋事别无可奉闻。不备谢礼。伏祝来寒。益加保重。
答赵性一(基恒○壬寅十二月十六日)
九月。伏承崇帖。分外感贺。令长孙惨丧。千万惊愕。岂谓丈丈德福。允友善行。遭此逆理恶境。仁孝之人。有夭折而贻毒于重堂耶。理有难谌者然也。然丈丈作书。何暇于惨毒之境。辞气舒绰。何若是别。于是仰窥大人善于理遣。有非常情所料。而念允友亦能如是也。顾与死友虽一面而情已深。不能亟走一哭。且况于丈丈修谢致慰。失当便而稽缓焉。纵有势拘。曷任贱诚之悲怛悚惶也。二之日栗冽。伏惟尊体候安宁。宝眷诸节百吉。区区仰祝。次允壁立益高。令孙少友日长进否。衰世人物眇然。有是父子者。丈人家积善之庆。朋党所恃以为重者。当如何哉。钦钦无已。麟锡衰颓中。又得感久卧。此是小故。世祸如许罔极。将气塞而死矣。病中艰倩不备。伏希恕究。
答金进士(相䤴○辛丑四月)
麟锡覆。年德俱邵。而猥自屈己。先施不面之书。此何大君子之用意过度。此岂无似贱品之所宜获耶。惶悚感激。不知云喻。至于麟锡向年妄举。昨秋狼狈。不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8H 页
有警责而反加奖与。此则君子未免失言。而麟锡于是措躬无所。欲钻地以入而不可得也。伏承神劳岂弟。体候康宁。仰慰万千。书后月馀。日起居更若何。伏惟益泰。麟锡万死馀生。仅保形骸。贵乡士友见访于平山。随而作行。今到东台。颇有困惫。徐当趋造门屏。请起居承教诲矣。华宗仲希质美学优。甚可敬服。因其还。带扰略具谢仪。伏希恕谅。
答林子中(景夏○壬寅十二月十六日)
麟锡谨覆。麟锡西来。因士友闻丈丈有德学而行义守操七十年如一日。正法服以抗邪世。慕仰有深。愿一承颜。鄙行昔到向阳斋。杖屦亟临。赐以多少诲论。眷与迥常。感激充洽而归。九月便中。远赐手命。抚爱之意。有溢幅面。不谓无似获蒙厚知至于如此。而益仰德之为高也。即玆季冬。寒威盛极。伏惟尊体起居神佑万宁。老益励节。松柏与劲。南望矫首。日勤颂祝。麟锡病感久委。此世爻象。愿快死不见也。神迷言不尽诚。伏希下恕。
呈族叔午川(重洛○己亥七月十二日)
往事只可痛叹。再昨岁末奉拜。扰未摅胸蕴。至今怅怅也。大抵叔我同举义于南北。虽皆狼狈。义则千古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8L 页
大义。岂副正先祖忠孝英灵。大愤冥佑而如是耶。其所狼狈。正宜各自警悔。以励前头。故麟锡方以是为心。与习斋有定义谛。以为准保华夏典型。永待来复。念吾叔宜同吾心而宁有倍者。闻之习斋。曰午川恒言勒削止。而且迫于势。故不得已解兵也。若勤削复起。吾当再举。此言非止为午川一身之福。可为一国之福。麟锡感叔之言而服其为心。盖叔一言有数美。惩前有错而思后益励。一美也。乱贼侧目。时人非议。而气不自沮。二美也。事要终始为同。是义者之柯则。三美也。言有三美。其作于心而及于有事可知也。吾与叔心有如此。凡同是义者。亦当皆有此心也。此其言之作于心者。岂以为华脉圣绪终不可使绝。正邦人类终不可使夷兽。而必有事乃已耶。习斋之言福云云。亦善忖人心者也。大抵今日之举何善。大义在所可为。而不可不为也。当曰吾则再举。又当曰万人万起。千番千起。使国人已举未举者。皆此言此心。则使乱贼不得再起祸。设起祸。有为鉴前善后。不无廓清之望矣。吾午川叔丈。请猛加之意焉。时人曰子狼狈。有何言。曰吾狼狈故有言。有言则有事也。伏惟比日蝉秋。体度清穆。益切万里之怀。浑眷佥宗并安泰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9H 页
耶。族侄同汝三,习斋。病状度日。只有望好还乡之机会而已。千万不备。伏希恕谅。
与姊夫李都事(克烈○甲午八月)
时事言之痛哭。不如不言之为愈也。惟上不为开化党。下不为东学党。为吾父祖之子孙足矣。不论知旧姻娅。只以此相勉可也。麟锡虽极碌碌。只愿馀生生于正而死于正也。
答李都事(戊戌七月二十四日)
万里云远。乍近声光。又作万里之远。此岂曾料于生来耶。所幸获承替面之一书。持至异域。有时奉阅而慰怀也。秋风至而瞻想切。伏惟体度有相。吾姊氏安过。承侄充实健过。圣克奉率大吉。妹弟者亦无恙。尊一门诸节。举皆泰平否。今年饥事。近古所无。仰念顑颔境界。无时不伤叹。至于下泪也。麟锡还家。非为 召命。只为终丧伸情。经禫吉而即起。以践国不复旧终客辽东之前言。自是事理之合然。而其去国家离亲戚。公私大恸。胡复可论。既再到此。恸不能匡济一国。思终有守于其身。乃与同伴约定议谛曰。万古华夏一脉坠尽之馀。千辛万苦。准保其典型。永基来复。固其望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而窃付昔日尤庵先生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9L 页
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惟此苦心。人或不知。惟有天知也。身姑遣免。亦略有事讲学耳。漏万挂一。更祝自爱。大都合庆。
与李长津(文钦○戊戌)
向日同义千百人。追后间之。始终一心。盖或鲜矣。惟令公则一切守正。确然不动。礼义东国。搢绅大夫中。岂有其二耶。闻于郑寿凤。令公伤心怀恸。至成病火。不能抑已。忧国忠义。安得不然。然事之无可奈何处。只得顺理处变而已。望须宽心焉。令公一身。今日不得不自爱自重也。又闻恒赐记念深。以路远不得访见为叹。极感用情之迥常也。麟锡与实谷诸友。约定义谛。准保华夏典型。盖初与令公。以复雠保华举义。既不能复雠。又不能保华于一国。则于此为守典型之计。自以为断不可已。而窃愿得如令公守正知己者。同其事而赖其为力。不审令公可许之否。
与郑▣▣(光辙),蔡进士(▣▣),蔡于范(洪斗),申德善(锡元),边德一(锡玄),蔡圣初(洪冀。○辛丑四月)
孟夏惟热。佥兄体力各何似。伏惟万重。一乡诸士友皆泰宁否。麟锡同诸伴。幸免大病。关西历中和,平壤,顺安,肃川,安州,价川。今到博川松林韩友家。日间将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0H 页
向泰川矣。龙湾欲一见而日甚热。未知将如何。香山亦怕热未行。要待凉生也。此地士友宿德新进。已多获交。德行文艺。举皆绝等。尽知箕都山川。生得人材有别。而益见云翁作成之功。甚可钦服也。近日京奇何如云耶。追到少友言那中沿海等地。倭丑插旗。向后动静。不有别层大何耶。其凶谋不可测。而城中人心。闻皆视若寻常。何所恃而然乎。可怪可恶。少友七人回去多怅。而最虑其冒热积劳而或生病也。忙且挠甚。略此布告。伏希各赐恕谅。
与郑益三(南达),金治中(勋镛。○丙午四月九日)
麟锡痛愤时变。决意向曲阜。来留兴道书社。只待脚病少愈也。顾病为多灸所害。日甚一日。虽少友辈勤事药治。靡不用极。而不见变动。终难望差得以有行。更思归卧故乡。守义待死。则二公力言仍留社守义。其计十数从者。许多宾客。期尽接待。念麟也老境客苦则欲移来家率。念麟也怀恒窝则并计搬移恒窝家。用意至于此极矣。以常情言之。此身为雠夷乱贼眼中钉。积有猜疑。宜或厌忌。家计不甚饶。多少接济。必至倾产。宜亦关念。都了不计而为此。此其用意果何如。求之一世。难见如二公者。未知麟也何以获此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0L 页
于二公也。念昔入辽时。江界士友金愚樵凤湜。一见面而闷我艰楚。送以千两钱。后因拳匪挠。奔还国境。则送言相邀。即计买田宅而接济。时奉持圣像。断欲建庙。期会吾同义友。将割半家产而图之。虽吾常带危险而不顾也。即有文凤梧事。以我故而被执。无限经厄。费了万馀两钱。人皆谓必有怨心也。不然而不相忘。闻我留价川。则近千里委来相见。后闻吾家眷年凶饥困。多送钱物以济之。其用情万万出常。可与二公相参成三矣。感激中心。非直私待我厚也。今二公用意虽甚感。勤教虽难违。顾麟也事而既在国守义。则处故乡为宜。宜依坟墓亲戚也。又有一事。华东史合编纲目。吾先师华重省三先生所著。而与春秋纲目相始终。实天下万世大文字也。麟也从士友后。苦心设力。方营刊役。此乃今天地莫大事莫急务也。事变适出。不得已舍其为事而拟远行也。当此危险。事易疏误。不可以不归助其役而图终完也。更念此中诸公。极费心力。设此书社。使人感叹。佥意欲奉孔子像。而其敢持难者。平山既有山斗斋。为以叠设之烦猥也。顾今时变罔极。所谓淫邪会堂,日制学所在在而起。重有凭仗。可以抗彼。固合变通。柯亭有圣像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91H 页
二本。一本麟也归当奉之。一本请亟送人奉来。使麟也坐此时见揭奉。以朱子像配之。麟也虽归故乡。亦当往来迭处。愿赖诸公诚力奖率新进。守正勤学。有使一声雷响起于此中。布之宇内。彼此老白首欣颜相对也。麟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