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x 页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书]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2H 页
与申仰汝(斗善○戊寅)
愚虽谬妄甚。亦有血肉之身。岂无自私之理。只为见得尊师卫道。不容不尔。故目见仇谤溢世。而不敢变素守以徇之。其情良亦戚矣。苟得人地俱隆。如执事者为之。则斯文有扶植之助。而自身无拳踢之加。乃执事自占便宜。而无任事之心。使此孤贱陋劣者代之。是岂君子公正之心乎。执事不惟不自任。或乃反助彼势。无乃尤不可乎。去年祭文之来。愚以问于执事。则答以彼固妄人。又谓有心术之病。又曰。如寿康之例。又曰。引康侯以讥晚节之隳。又曰。语益深重。遂至诬辱。又曰。暗讥之伎俩可恶。终之以麾之门墙之语。此可谓片言断案也。尹,徐诸公。见其文。固已疑之。得执事书。遂以为十分无可疑。使愚作书于彼也。夫既如此。则一番人所谓启田愚文告灵筵。封逐祭文之恶。念皆执事过者。不可谓不然也。至练祀时。执事乃以往复后进退立论。而得诸公之勉从也。(执事得和平之褒于彼边。固在此一著。而尹徐及愚辈之得罪于先师。亦在此一著也。)愚要执事代草三四请。竟不为。使愚执笔。而终致无限丑辱矣。然愚之为此书。以草本呈览。而执事谓之约而尽无容议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2L 页
到。则彼虽狺狺。而在我实无足愧也。惟执事始为规避。而终无一言相救。则为可疑也。近详执事所答柳稚程书。不惟不为之辨明。乃反以祭文句语。为一一极好。初无一毫疵颣之可议。又以其致疑者。归于佗人之妄忖度。而自己则乃以言不见效。得罪正论为辞。终又以子明心迹大恶。(执事书曰。因迹而推其心。则可谓有大恶。而原其情则未也。未知推心之外。又安有所谓原情之事耶。直是不成说也。愚向以会议后答书仰请者。意盖有在矣。今乃为彼此所笑。可惜可惜。)侮贤诬人等语。说与于彼。而不知世閒有公是非。不惜自己为两截人。岂亦所谓刚强不足。不免于两徇之私者耶。虽然。月前明刚之会。始直谓其人为阴證。复以其文为暗讥。又曰。彼边只有柳稚程一人而已。又曰。其人客气。实从心术之病而生。此言若只为诸人之听闻而发。则执事所谓口然而心不然者。恐终免不得也。不然则晦翁所谓范公所重在此。故卒不能胜其义理之公者也。第念执事之于此事。再变其说而后。复与吾辈合。此吾党之幸也。然频复之厉。圣人攸戒。惟执事慎旃。且执事答柳洪书行于世。则亦不得不一番仰质也。其书谓子明亦有怃然之色。将悟之萌。噫。此何言也。无乃以执事之心度之故欤。尝记记言答堂兄书曰。今见希仲来言。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3H 页
思诚见英甫。言三年之制。英甫意悟有悔色。愚每窃笑其言之无理。不谓今日亦有此詑异语也。执事书。又有面质脱空之语。而细观上下语意。似指媚世也。然彼所云云任宦也。而执事却将别事说杀了。恐问答不相值也。问答虽不相值。而外面则犹足以实谗者之言也。大抵任宦之说。则愚与先师。不曾以此致疑于嘉陵。而今曰面质脱空。真无天者也。只是媚世之云。则为可疑之端尔。盖此二字。固非嘉陵所自言。而才闻承旭之辨。便以盍谏师门。反务强辨见责。故媚世之说。不得不归于嘉陵也。又其对郑胤永言。若秉笔者。直书某年。以某为谕善为祭酒。何哉。窃所痛惜。故劝尊师门及时进言。以拒傥来云云。(郑以其所与嘉陵书草本见示。而其中有此语。)此又与其人致先师书中贵焉之耻。终无时可洗之说。同一意致也。愚之以其所谓可质神明者。为可疑者。亦以此也。先师之谓非相知者。亦以此也。(丙子秋。先师语愚曰。前日重庵来时。书岁寒松柏字。以见赠。我笑谓兄以我不能为松柏。故有是赠。然我则自谓岁寒松柏。兄勿虑也云。此在媚世强辨云云之前。而先师犹有此语。正以其前有贵耻之书故也。使彼书出于先事之虑。则或可诿以激之使言也。乃于事去之后。自谓追恨无及。而犹有此骇异之语。其心所在。诚永可知也。)承旭之谓小子亦欲告绝者。亦以此也。当时事实。不过如此。何曾有任宦之疑来。故野愚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3L 页
向对执事言。若使先师果有此疑。则吾辈何为经年不得闻也。此言可思也。金春善日记。是记承旭之言者。而其言曰。愚见王父祭文。附会任宦之说。贻书诸人。若如此说。执事必先闻之。尹徐任诸公。其次也。而今既无一人闻其说于田愚者。则其说之诬妄。可见也。而一番人。方且信之如蓍龟。宝之若金玉。信乎巧言之可畏也。执事答愚二书。洪书谓始疑其赝作。后闻李重九所传。益信其为妄。彼中所以日夜锻鍊。而成田愚之案者。不过如此。则岂能免误入人死罪之过乎。窃为之代闷不已也。柳书又言。练日与重九和会之席。始说出真情。未知此语何所指也。若是指任宦。只是俗说。非出嘉陵云者而言也。则愚于此事。原无二语。何曾枉了嘉陵也。柳只被谗人所欺。以愚为前此实有改头换面。妆撰曲折之事。故今以此为说出真情。而认之为服罪者然。殊可笑也。又以金玉振亲听来传为證保者。尤为无理也。大抵愚之说此话也。非特金一人闻之。当日在座三数十人。一时同听矣。日后如有一人说田愚果自以任宦妆点之罪。首实云者。是时。虽截取此汉头去。亦万万无恨矣。盖诸人有眩于谗言而见问者。故愚对以非出嘉陵。只是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4H 页
俗说。金玉振过嘉陵。见诸人罪愚之说。必欲为之分疏。而诵传其酬酢矣。今柳以此为情迹之败露。可见其察言之疏。断狱之易也。夫察言之疏。断狱之易。非惟柳有此失。窃恐执事亦或不免焉。盖有李事来。执事遽以粗浅精深。分两人之过。自此士友之閒。或颇骇之。然愚则不信也。观于再祭之文。可知矣。不谓金春善日记。既载此语。而柳书又引之以證愚小人。而谓执事有知人之明。断人之严。其下又曰。独于近日构诬金先生之事。不能以一言折之。何也。岂精之极。深之至。真有所难辨者耶云。而执事答之。又以柳说为真格言也。则盛意所在。大可见也。然向明刚时。对诸公自言。其意却谓某于李某之失。终是放不下为有所之病。故其过比彼粗习。为精云尔。非谓如小人难知之恶。此则当辨晰于彼边。于是一座皆释然。然归来细检所答柳书与所云云。不啻燕越之相反也。愚于是不能无疑于执事之学也。告子云。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孟子以为不可。其意以言有不顺理不自得处。即是心有不顺理不自得处。故不得于言者。当求之于心。直就心上理会。是为晦翁之所雅言也。今执事于论人断事之际。时有心口不相照应处。故不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4L 页
揆僭妄。敬为一诵之。未知高明以为如何。执事向说洪在龟,李承旭。是将生大事之人。愚谓李之生事。今乃知之耶。执事虽自言未尝信其人。然谓之深信。则不可。而谓之全不信。亦不可也。其人祸心。只观伪书一纸。可见。(野愚既无书。而曰答徐。野愚既称答徐书。则又何不直送之。却只将去流布四方也。其人所为如此。而京乡士友。多有见欺者。岂亦七圣皆迷欤。)然昨年做出兄妹云云之说也。已知有今日事矣。噫。并世士友中。德性文学。如柳稚程者。何可多得。而却被此人所欺。终恐无发脱之时。此为所痛恨也。彼之以愚为小人。亦只为李谗所惑而然。非心实知其无辜。而故为是惨刻之言也。我虽见绝。岂不能知其心哉。洪又却只是当街打人底手段。其实盖无足深怕也。闻其与云稼书。谓当屏流之。又以不出太学通文。持徐凤卿甚急。而又闻有为邹公安静之论者。贱迹或须少安。然李之利口。洪之粗气。岂肯但已也。愚从师为学。无所得。只不惊宠辱一著。可谓云尔矣。如今诸人怒目切齿之时。吾心却与平日不甚异也。尝记先贤之遇祸变也。自谓此如破甑。若不打破做两片。亦须打做两截。不复能顾虑。愚于今日。亦云尔。执事向在明刚。以近日所处。为激成恶心。挑发祸机。当时野愚略言其不然矣。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5H 页
愚近复思之。陆门人为曹表所激。而视朱子若仇敌然。故先生答诸葛诚之书。以彼之因激而起者。为人欲。以此推之。为人所激。而遂尔成恶心设祸机以待之者。于天理人欲二者之閒。果何处也。且朱门诸子。目见诸人之仇疾师门。而未尝有吹毛起闹。如今人者。岂黄蔡诸贤隆师之心。有所逊于今之所谓醇儒者而然欤。抑今人以己心为极则。而不复取准于义理之正。故虽自谓主理。而实不免于主气而然欤。未知执事以洪之所欲为。为合乎圣贤之成法耶。则为田愚者。将愧死之不暇矣。若以为出于一己之私意耶。则为其所中伤者。又将含笑而入地也。惟执事明以教我。彼中诸人。以愚为侵斥华西者有二说。一则曰自初如此。(嘉陵。答云稼书。)二则曰怒室色市。(嘉陵与申稚安书。自注云。由此汉之见忤。辱及先师。)此二说者。自相矛盾。未知孰为定论也。且自初目华西。为洋学禅学陆王之学者。何不即行声讨。乃至今日祭文见却之后。始欲勘罪也。且嘉陵与人书。谓愚与柳书有此说。如此则柳告绝书。何为掉了如此好题目。乃只就祭文。艰辛觅得索隐行怪之说。以为罪案矣乎。此皆不可晓之事也。执事答洪书。谓直斥尊先师之语。则某未之的闻。未知从何而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5L 页
得其明證也。(执事书止此。)其明證之所从得处。不难知也。惟愚之侵斥华西也。都不令老成诸公知之。乃独与李承旭如此烂语。此为真难知之事也。然愚不狂不痴不丧心而妄骂。不应有如谗者之说也。第念其人忘寝忘食。只一心所欲成就之者。只有杀田愚三字而已。以故其伪书中许多排布。无一字不是蛇蠍之心。而其中山地一款。则又必欲假柳氏之手而杀之也。然人之死生。自有命之者。虽寮之愬行。其实寮无如之何矣。曩见笃守斋答野愚书曰。李之伪书才披。身青宁欲无言。此虽费尽机巧。彝性罔坠。妇孺必笑之。如有助之者。尤可哀也。(尹丈书止此)此虽寂寥数语。亦足以少折凶邪之气也。伪书直以愚为贼。以野愚为贼党。而郑胤永与笃守斋书。又引申桂之言。以愚为孟德仲达。以尹丈为荀或贾充。而为两贤者。不忍告绝。甚矣。两贤之中毒于田愚也。只是以孤豚之踪。乃先两贤。虽甚光华。亦甚皇悚矣。然欲让与别人。则人必不受。姑欲。僭据而盗有之耳。第伪书之说。其所关系。固有不止于贱子一身之利害者然。欲逐条辨破。则又若与之相较者然。自辱大矣。置之勿复道。可也。一番人。又以愚祭文。有千载之托之语。谓之以传道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6H 页
统自居。有孀孤满目之语。谓之以不恭之说。加之于母视之地。有阴阳心迹之语。谓之以慢神。以此为大罪。然不鄙其愚。千载是托。孀孤满目。兴我慨伤。此两句。皆出于方正学祭其师宋公文。方先生岂必有传统自居之意。岂必有不敬所尊之心。况阴阳离合。心迹矛盾之说。则农翁尝以拟之于文谷。以明其必不然也。用之于父者。谓不可施于师。愚不识其何说也。至于题主传统之说。尤不足以供儿童之一笑。而所谓醇儒者。亦遽信之而笔之于书。于此。可见其所养之浅深矣。至其所论心理之说。则未知尊意以为如何。而遽以得失不甚远了之耶。然既曰不甚远。则其中亦不无少差互者耳。千里之谬。不出于千里。而起于毫釐之差。岂可以不甚远。而遂欲合之乎。执事又引无为而为有为之主者理也。有为而为无为之器者气也之语。谓只此大本处。必不能相异。此尤未安。执事且道心是有为无为。若是无为。则人身上许多造化。果孰为之。(向见洪与郑某书言。明德。是无为而为有为之主。此果与盛见。不异否。)若是有为。则彼岂肯以所谓气者。当心之本色乎。(昔年得柳稚程书。以心为有为之理。此与盛见。不异否。)彼此所见。原自不同。而今遽以大本不异为言。正如两人本非族类。而吾欲强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6L 页
以色笑。使相连属。彼岂能舍其本原之异。而从吾牵合之说耶。执事又谓彼此所争。不过名位界分之閒。味其语意。似若以名位界分。不甚以为事者然。此甚不然。如人知父子尊卑之理。而却于名位界分。有所未莹。或乃指父为子。以子为父。则执事许之否乎。一番士友。虽说理为气主。而却将此心以为理也。是其所争。不过名位界分之閒。而所差则乃是儒释邪正之分也。名位界分之差。岂细故也哉。大抵统论心之大用。则性固在其中。故得太极之名。(朱子于启蒙。引卲子心为太极之语。其意只是如此。何以言也。朱子尝以性犹太极。心犹阴阳为言。而又曰。性外无理。则未尝直以心为太极。如洪书之说也。)若以之对性。则心实属气。而性却为太极。盖理无二体故也。灵字神字之说。亦只如此。而尤翁所谓心有以理言者。又有曲折。非可以草草说过也。尝考朱书劄疑。论吴伯丰语云。心虽是气。而该贮此理。故或谓理。或谓气。而皆可通。大全浩然章质疑亦只如此。其代太学生疏。则又曰。圣贤有合理而言心者。然亦指其中所具之理而言耳。何尝直以心为理。如㮨之见乎。尤翁以理言心之意。原来如此。今者单举此句。以为认心为理之證。则恐未免为驱率前言。以从吾意之弊矣。愚每谓彼中士友之论心。既与朱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7H 页
宋不同。则与其苟且牵合。无宁别立宗旨。自为一家之学之为快耶。因记年前。愚与执事。见嘉陵于李某家。见谓栗谷尤庵全体大用之学。吾固无閒然矣。至其心性之见。则不敢以为是也。因笑曰。此则老兄辈幸且宽假之。未审执事于此。尚可以大本不异。一向笼罩将去否乎。愚妄意。栗,尤两贤之道理事精粗。一以贯之。其所知似与所行。无一毫之不同也。今曰所见虽误。而所学却是。是于心性道理之外。别有所谓全体大用之学矣。此岂非二本乎。本原如此。则其末流之弊。又何可胜言也哉。上芦时。愚进见于先师。则书一绝见示曰。栗农见未透。拙修胜尤庵。不知何许士。大眼又高谈。因言此说。郑君祚亲闻而来传之。愚对曰。此语小子亦闻于郑某而骇之矣。此愚之前后祭文。所以有栗,尤之贤焉。而谓知行之二致。及新学方炽。栗翁见疑等语也。曩见彼中人致执事书。以栗翁见疑之云。为醉汉之狂叫。吾恐其错认了对头也。愚闻性为心之主。心为性之器。此儒门相传旨诀也。华西之说。则愚固未之细看。不知其与此何如。而惟以柳说论之。则不啻如水火之不相入也。盖其说以有知有觉者为理。而性是无为之物。岂能为心之主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7L 页
乎。(此数十言。若一字不是柳意。天厌之天厌之。)如此则性外有理。而理却有为也。如此则所谓性者。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所谓学者。又但当本心而不必以本性为事也。且性外有理。而理自有为。从上圣贤。未闻有此议论也。彼既曰理为气主。而又疑性不足为主。则其认性之无为为空寂。认理之为主为作用。可知已矣。以性为空寂。以理为作用。是庸有别于异端之说乎。但其天资粹美。故其心之发。不致走作耳。然据其所见而言之。其势不过一再传。天下必有受其祸。而斯文益以不振。此岂非大可忧虑处乎。朱子论心有二说。其分心理为二者。欲学者治心以合理而言也。(若曰心即是理。如陆氏之言。则治心者。将任其心之所为。而不必以合理为事。故论圣人之德。乃曰心与理一。)而其曰心与理为一者。乃是为释氏废理而本心者言也。(若曰理为心障。如释氏之说。则为学者。惟恐其理之为害。而将必以此心为极。故论释氏之病。则曰心与理二。)学者要须审其立言之意。戒其废理者。而守其治心之说焉。可也。今也乍见心与理一之说。为释氏而发也。遽欲执此而黜彼。反自陷于本心之说焉。惜哉。今一番人。亦知禅陆之为异学。而斥之不遗馀力也。而今曰。反自陷于本心之说。则将谁信之。然尝考农翁之言曰。虽自谓治心而不本于性。则亦将何执以针异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8H 页
学之膏肓哉。此昌黎之辟佛。终见诎于太㒹。而象山之攻禅学。适见笑于紫阳者也。以此观之。愚所云云。亦不为无据。而不至为佛氏所讥压良为贱之过矣。或曰。彼见虽不能无误。亦是教人穷理存心。则何遽有害。而必与辨之。且尔今为人陵踏。将救死之不赡。而何暇攻彼之失哉。且党同伐异。外假卫道之名。而内行求胜之计者。古来滔滔。今亦安知果不出于此耶。且尔虽说得口破。世岂能人人知之。人人尊之乎。区区妄意。窃谓为彼学者。固不可谓之无所穷。亦不可谓之无所存。只是穷得那有为之理。存得那无本之心。与圣贤之教。大不干事。然以其说得尽相似。混得尽难分。故辨之不得不明。言之不得不切矣。昔栗翁论象山之学。言必称孔孟。行必本孝弟。而其用心精微处。乃是禅学。故其辟之之难。十倍于佛氏。今柳氏动称朱子之言。故其害道尤有甚于子静矣。为圣人之徒者。畏天下指为党同伐异。遂皆胶口闭舌。不敢言其非。则世之人亦何赖乎学道者哉。如此恐非圣贤之用心也。若又以祸福言之。孟子之于杨,墨。所以辟之。如不共戴天之雠。而朱子止曰。彼亦未怕孟子。朱子之攻象山。至有真胡种子之说。而为象山者。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8L 页
又止曰。元晦不肯听人说话而已。皆未有相害之心矣。然古今人度量不同。中国与偏邦。风气自异。则其邂逅致祸。亦未可知也。然惟是未尝为学。便都无事。今既从士友之后。与闻其说。便如此计较不得。才涉计较回互。便是辜负圣贤之教也。且孟,朱所以与人辨与人争。只要人知圣人之道为是。异端之说为非尔。岂必要人知己。要人尊己而后为之哉。愚窃覵执事之意。似是惩刱于怀尼之争湖洛之辨。故凡于人物邪正之閒讲论同异之际。一切以和同为主。殊不知分别邪正。剖判同异令不相混淆乃是自然之和不然。只是私意人欲而已矣。昔朱先生讥陈君举不肯分明说破。却要包罗和会众说。不令相伤。其实都晓不得众说之是非得失。自有合不得处。又与周子充书曰。近年习俗。凡事不欲以大公至正之道。显然行之。而每区区委曲于私恩小惠之际。本欲人人而悦之。末流之弊。常反至于左右拘牵。倍费财处。而卒又无以慰天下公论也。区区妄窃以为今日梨山之论。或不无与此相髣髴处。故李事也。金文也。精粗说也。心理说也。士友之与执事言者。经年阅岁。而不知主意之所在。恐圣贤之心。明白直截。洞然四达。不如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9H 页
是之幽暗回互也。大抵调停二字。如无明道规模气象。则朱先生以为不免以权谲利害之心为之。则其悖理而速祸为尤甚。尤翁之称朱先生。亦惟曰。于阴阳黑白。剖判之勇且严。如一刀两段。不敢少有依违因仍之意。此正大学诚意章事也。然非读书穷理之至。何以与此。此圣门之教。所以必以格致为先也。此等训说。虽无甚新奇。而至理实不外此。若无甚难能而体之。却尽不易。伏愿执事毋谓是已知已能。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扶正论。以永终誉。愚不胜眷眷之望。如其不然。则天下之士。将有以乡原之道。疑于执事。而过门不入而无憾者矣。此愚之所大恐。盖非独为近日事也。愚方以操懿弑逆之恶。(弑师二字。见于承旭伪书。)见斥于诸贤。则宜延颈待刑。不复敢开口。只为斯文大事。不能不耿耿。故冒陈所怀焉。使其言而是也。则切幸遍以告于吾党。以一诸贤趋向之志。固愚之所愿。如其非也。则又须显然鸣鼓攻之。以昭先师好恶之正。如柳书之云。亦一事也。惟高明裁之。六月八日。愚再拜。
与申仰汝(己卯)
病中。试阅东峡士友所与执事书。不觉一笑。盖彼边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399L 页
所深怒者。其大纲有三。曰任宦也。华西也。金文也。执事之所不韪于贱子。亦惟是已矣。然金文之外。以任华二说。惹起许多葛藤。至于今。不可收拾者。其源都只出于承旭三寸之舌。而自金,柳以下诸人。无一人不弩眼握拳。用尽一生气力。此岂非白沙所传僧宦之争。使人发一大笑者耶。一笑之馀。更以平日相与厚善之谊。吾党爱惜斯文之意推之。又却有恻然伤痛。凛然忧恐之心。此人情之自然流出者。非出于强安排也。今请以任华二说申之。夫柳书所谓情迹败露。洪书所谓欺罔父师者。以任宦事言。而执事答柳书。所谓诬人者。亦以是也。然执事于此时。亦别无明證。而惟谗人之言是据尔。故其后答愚书。始自讼其错认任宦媚灶之为一件事。继而又曰。恨未及当时照检而辨明于彼也。此任宦说之脱空者然也。柳书所谓前后讥诋洪书所谓诬辱真儒者以华西事言而执事答洪书所谓寒心者。亦以是也。然执事于此时。亦别无明證。而惟谗人之言是据尔。故其后答愚书。始言彼以执事为侵斥华西之不可晓。及明證所从之不难知者。来谕诚然云云。此华西事之脱空者然也。据执事前后之论。则其于任华之谗。盖不免始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0H 页
信而后。乃能觉悟也。方其信也。既以心迹大恶。布告中外。此正得仁者恶人之意也。今则既觉悟矣。君子行己之道。又似不当闵默含糊以处其身于疑似难辨心迹不明之地也。抑又念之。往年彼人之悬注鄙文。而谋起大祸也。(向来执事言。承旭自服悬注之罪云矣后见峿丈。则曰渠于此事。却又抵赖。而归罪于金门云。愚每谓始者。彼此共为之。今则互相推诿矣。)执事既知贱指之不然。故移书峿丈。俾之力挽怀山声讨之举矣。今此任华之谤。乃是权舆于承旭而结局于执事者。则比诸悬注之初无干涉。恐尤不可无一言也。如何如何。至于金文一款。执事始终论议。前后事实。恐终离不得一个苟字地位矣。盖始则与众同疑。终则独自脱然。其苟一也。始则有麾之门墙之语。后来却以留置释麾之之义。其苟二也。彼文以门人尽弃师说。谓之允绍斯文。则其讥侮先师。已无馀地矣。(试使愚文。告华西以此则彼决不肯安而受之。以此知四贤荷蕙。皆非无心。况紧守一语。是朱子所短和靖语。则尤见用心之迹。彼亦不敢为讳避之计矣。况驱抑无望公俭厥德之閒。插入谁能得舆。用当剥阳两语。可谓巧且巧矣。外若许以剥阳。而实未尝许之也。此以何时来复之句照之。意尤分晓。大抵使吾师生之学。初无所异于彼。则彼必无剥阳似许未许之理。亦必无何时来复之望矣。然则纯坤一句之兼包学术而言。不其明乎。其文用意如此。而机变巧敏。足以乱人之心目。故人多不察而被其欺也。向见沈云稼与彼书云。既寓讥贬之意。又欲使人不觉。作文又无如此之法。此言约而尽矣。云稼之见如此。而其前金柳二书。乃强以涣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0L 页
释于其文。称谢于沈丈。此亦欺人之术也。)而执事终始以为不须论。其苟三也。彼之再祭文。所谓不能抑洪水驱猛兽。及传钵之人。情状莫逃两段。又是前文大小皆舛之断案。而执事不惟不觉悟。乃反以前见为过中。而以惘然自失。摧谢于彼。其苟四也。最后执事见愚言。彼文固是可憎。然彼之心术。何干于我。据此则执事亦非不知彼文之可恶。而惟欲以彼自不是处之。此若只关已事则可。今乃父师受侮。而只以一句冷语了之。其苟五也。(尤庵答黄周卿书曰。伊川之待邢甚厚。邢若于太中无善状。则其待之又别。此正说破此义也。)向闻令弟见愚所与执事书中。有乡原语。深恨之。至发田恰似李之说云。区区于此。窃有未谕。盖愚之献执事书。不过谓如不改图。人将以乡原疑之。彼之祭先师文。则乃曰理事皆舛。门人尽弃。乃为正学。此其语意。果孰重而孰轻乎。且此是生前过虑。彼是身后断案。则其轻重尤有别矣。而执事兄弟之处之也。在自家则怒之。在先师则安之。此又不免于苟者六也。(此一段。最当惕念处。若又放过。则无复可望于必同。嗟乎。晦翁之告象山有云。如曰未然。则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亦可矣。今愚于此段。亦敢云尔。)愚闻君子之于事。无所苟而已矣。切幸执事于此。以光明正大之心。行春生秋杀之事。使心公理得。而表里无憾焉。则斯文终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1H 页
赖。吾党幸甚。未审尊意以为如何。向来沈谨庵于彼文。其所见亦如执事。后因其弟之言而觉悟矣。今若得执事亦回前见。(自可憎而推之。其至于可斥。仅一閒耳。)则先师脚下。若而人皆得归一矣。此岂非美事乎。
昨年承长书。镌诲感铭之馀。仍将所疑。逐条写对。既而思之。若得一番面论。庶彼此交尽。故姑此藏戢。自顷承晤以来。又觉有多少未尽之言。以此知口说未必得如文字之详。朱子之训。为有以也。今并将前日所草别纸。再拜呈纳。如有未安于心者。必与反复为幸。吾曹讲说。不厌详悉。每见相识閒有好为循默之态。退而察之。其实不求益耳。盖与人骋辩求胜。诚为可戒。然于所当言而不言。又从而为之辞曰。吾所畏者空言尔。恐终不免为蓄疑欺人之弊矣。愚意如此。未审是否。
  别纸
 任宦媚灶之说。非出嘉陵者。先师已知之。则安知吟诗之意。在于彼乎。媚灶执事虽疑之。而既不闻其自言。则先师必无轻信之理。而执事乃特书之。此果非诬人乎。
任宦之谤。固非出于金。而至于媚灶之说。金才闻承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1L 页
旭辨语。便责以强辨。其意亦不以世俗之谤为非也。况又有贵耻之书。又对吾两人言。东州士友。有媚世之疑。所谓东州士友。正指其门徒而言也。然则其迹著矣。何得复为之回互乎。先师与愚书。有曰。重庵书仰呈。一览如何。一边之谓我巽劣。可知而恐难曲从。又曰。某处所谓行权怵祸云云。苦未知其必然。最后书。有记梦语。又录吕子约答朱子书一通以寄之。曰。今人之公心正见。不及古人如此。可叹。此在下世前十日也。况病患时。又承面命。以为指朱子之无疏。谓之媚世可乎。彼之所见。殊可惜也。据此则彼所云云。岂可谓先师之不信乎。今此来书之云。非必畏彼之势而然。特不知此等曲折。而又欲实所答柳书诬人之说而然也。然近见金答晚柏书。始直言贵耻媚灶。生前果有此言。未知执事于此。又如何地不信也。
 告灵注此事。似无足仰渎尊严。而且况疑信未判。遽乃不谋而为之乎。野愚亦未之知。佗尚何说。且语欠裁择。隐然以尹胡两贤。归之于希世取宠之流。帝魏非温公所刱。只无心而仍旧耳。今乃与拜虏之人。并列以丑之。此果非侮贤乎。
昨年十月望会。诸议皆以斥逐为定。至使愚代草任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2H 页
哀告绝书。则何可谓之疑信未判耶。其告由之不谋于众。则又以诸公散归。而不及更议耳。此何足为大罪乎。野愚之与柳心斋书。作于其月十八日。而有封还祭文语。此书亦何曾谋于众而后作耶。盖佥意既同。则自不须更议耳。侮贤之说。彼既尝有媚灶贵耻之说。又适引与蔡秦相干者。执事书。亦言引康侯以讥晚节云云。故当时遣辞之际。欲言彼人所疑之曲折。而不觉其少过耳。此固有未审之失。然使断罪者。平心而究之。亦不无公罪私罪之分矣。如何如何。
 阴阳矛盾。小人之语。虽有前据终觉未安。可思之端。语意可疑。足以招人之言。
阴阳矛盾。农翁欲以明文谷心事之必不然也。则后之引用者。奚独为未安乎。以可思一句。为可疑。尤恐不然。盖可思之云。正谓旭言不可信。观下文尤春之谕。指意大杀分晓。特执事被承旭所眩。而有此疑耳。(阴阳心迹。愚本但依农岩集本文而用之。今旭也加一小字于人字之上。此虽无大利害。然改易人文字。使见者骇愤。自是彼辈之能事。殊可憎也。)
 若其所疑。亦曰彼若有心。则是诬辱也。暗讥也。心术之病也。即此是阴證。非此外别有所谓阴證也。
阴證之说。愚与野愚。问人之病痛。有阴阳之别。彼之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2L 页
近日所为。当属之阳耶。阴耶。执事答云。是阴證也。当时问答。只是如此。今乃以前日有心无心之争。错杂于其閒。使当日酬酢之意。䵝昧而难明。此类反之于心。得无不自慊之累耶。
 若无心。则我徒亿逆而取辱耳。
吾辈弃所学之大小而同归于彼。然后始可谓允绍斯文而喜见天心。则先师之为纯坤而不得与于斯文。又何待亿逆而后知乎。昔尹鑴尝有朱子岂肯事宁宗之语。则尤翁以为彼自拟于孔子。而以冉求处朱子。至烦于章疏之间。农翁见尼疏之辨江都事。而引清阴桐溪。以为观其用意微处。实讥尤翁之不死于围城。此由执事观之。亦必谓亿逆之累。而愚意却谓是先觉之明。以故尤翁之答芝村也。说及鑴语。而曰。人多放过。而吾友觑破其胸臆。岂谓七尺之躯。能储万匀之力也。伏愿执事。暂置其自信己笃之见。而公听于众人所同之论。毋卒为彼人所罔也。如愚者虽似拘拘于文嫌之间。然实则有不然者。如大冬之松。柳之诔文。亦引用。而此则全篇无讥訾意。故无所嫌也。如何如何。
 荷蕙一句。彼既尝用于其师。则足以自證其无心。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3H 页
此亦可更思之。
若论荷蕙之句。须先问全篇之有心无心。使篇中都无讥贬之辞。则此句之引。何足相嫌。只为上下诸句。往往带得什么意思。则此句安得独为无心之辞乎。虽以用于其师言之。亦有不然者。尤翁于李序。既引寿康语以讥之矣。若使尤翁作寿母诗。而有堂中老人寿而康之句。如晦翁之词。则谓李序亦非讥讽语可乎。彼之用此句于其师。恐未足以證其无心也。
 鄙所答稚程书。所谓反辞暗讥。其意诚不美。浅之为丈夫等语。已以所尝疑者。略见其微意矣。今乃何据而曰两截人。曰始直谓。曰再变其说乎。
执事答柳书。既曰若以平日之不合。今乃反辞暗讥。则其意诚不美矣。其为人亦可谓浅之为丈夫矣。又曰。岂以重庵而有是也。只此数句。变幻捭阖。直将彼之许多不好处。一时涤荡了。更无毫发玷累也。以此而谓之见其微意。可乎。以此而谓之同于旧说。可乎。愚之所谓两截人者。此也。厥后明刚之会。乃曰其文诚暗讥。其人是阴證。故曰始直谓。又曰。再变其说也。
 精粗浅深之谕。及以柳说为格言者云云。及夫嘉陵事之出也。执事之举措。非所望于平日。而窃有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3L 页
人固未易知之叹。故信笔及之。然其援引之意。则实在于上句之承上文重庵交浅之语也。此亦事势曲折。有如此者。而今乃直以为心口不相应而斥之以告子之学。不亦过乎。
精粗浅深。执事既自谓本意不如谈者之云。则其见柳书也。自应骇异之不暇。而今反以为格言。则所引之意。虽重在交浅一股。而此书一出。彼边之欲害贱子者。莫不以执事为證。到此地头。亦安能家置一喙。以明盛意之不然乎。惜乎。驷不及舌也。愚所谓心口不应。亦谓其所言不能达其意。往往为匪人藉口之端。此必理有未明。志不帅气而然。故前书敢以求诸心者。仰请也。且如告子之失。亦只是失于辞者。不求于心尔。非外然而实不然。如小人之为也。以此奉拟。恐未足为大罪也。
 若执事所疑。则又不止此。而常以鄙不能悉从盛见为闷。今乃以一番人所谓启告灵逐文之恶为證者。诚不知其何所据尔。此殆所谓寸木高于岑楼者也。
金文之暗讥。当初愚亦只在疑讶閒。及得执事书。谓不当泯默受之。所疑至此而决矣。故不以洪书之说。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4H 页
为不然也。纯坤剥复之彼此异见。特后来事尔。今以此为寸木岑楼之谕。愚未敢服也。
 麾之门墙之语。已悉于春间书中。何乃复疑而诛之也。
昨年十月十四日。得来书。以为有心无心。自属彼事。而只此诬辱为大。则固当麾之门墙之外。而莫之及焉。噫。其未奠之前。不使吾辈知之者。莫亦有意否云云。及至今春。乃曰所谓麾之门墙者。非谓斥逐。乃留置其文而往复之谓也。此果成说乎。
 当时往复之议。只是直而勿有耳。何敢遽自下笔。有若力主者乎
昨冬往复之议。既自谓直而勿有。而不敢遽下笔。则今夏柳书之答。又何为身质言语。不听会议之言。而遽自主张矣乎。此所以为可疑也。
 以怃然之色。将悟之萌。为斗善诬执事者。直令人损神而代惭也。色犹可以胁人以不审也。言不可以既出而旋收也。当时执事。不曰到今疑可释其半。而惟其蔽之厚。故未可遽尔回棹。而第以此意。明当驰书于野愚乎。且舍弟在傍。以文须从俭规之。执事既然之。而语次。又曰。吾亦不能无后悔矣。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4L 页
是岂非将悟之萌乎。其言如是。则色亦可推而知。故果以鄙贱之心而度之。孰谓色与口不相应若是耶。
当时执事盛言。彼文无疑。而曰吾则并与荷蕙之句。而冰释云。故愚曰观彼说而谓之释疑。容或无怪。而我之所疑素深。则不可遽回。此何可谓将悟之萌乎。不无后悔之说。又只就文须讱出一边而言。何干于彼文之悟不悟耶。当时执事。是释然于彼文者。以是心而闻吾言。故便认以为将悟之萌。亦其势然也。此虽非有心诬人。而意必之私。则不能无也。此则似当更加省察也。
 任宦媚灶之问答不相值。则只缘当时认得一件事故耳。此则果有不审之失。然其为鄙薄之说则等耳。其一与二。何足多争。但以此而实谗人之口。则为可悚恨。而柳稚程书所谓和会之席。始说出真情者。果是失实语也。恨未得当时照检而辨明于其答也。
以是观之。执事之所闻所言。亦容有未尽处。望更推类以尽其馀焉。闻柳稚程。以鄙文有瘠环之语。终是致疑于任宦之谤去。此亦无足怪也。然瘠环之引。但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5H 页
以明媚灶之为虚谤而已。其侍人与任宦之为一类。则有不暇及也。此何足为妆撰任宦之断案也。
 若夫激成恶心。挑发祸机。执事安得辞其咎也。祭文之十条悬注。及许多气习。是孰使之哉。彼虽因我而发。我本无过举。则亦何所恨。如其不然。则岂独无不慊于心乎。且鄙何曾以因激而起者。为非人欲耶。此即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之意耳。既以激之者为过举。则为所激者。自可不待言而谕矣。向所谓惟稚程一人者。虽出于閒语。而意则可见云云。
昨冬洪在龟之来。在斥逐祭文之前。而其时执事书曰。今番嘉陵人来。风色甚不好。将来之忧。似无穷期。据此则祸机潜伏。厥惟久矣。盛论之前严后缓。似亦因此而然矣。向来野愚言。洪赍金文。潜来暗读而归也。有抵金书极口诟骂。不忍正视。以此观之。何可谓斥逐祭文。为激成恶心。挑发祸机者乎。(野愚语止此。)今执事乃以彼之十条悬注。许多气习。为愚之所使。恐未之思也。嘉陵只有柳稚程一人之语。足以知盛意之所在也。然此人于金之假托愚书。而造为洋禅陆王之谤也。居在一里。不与止之。又或助之。可谓有师生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5L 页
之性者哉。愚每谓柳只被谗人所误。而其心则无佗。至于此事。却并与其本源。而不能无疑也。前之所争。为其见解之差。今之所疑。乃在心术之病也。大抵知行一致。心迹无分。自是不可易之道理。夫安有失于格致而得于诚正。病于本源而理于事为者乎。彼虽斥我而其所存所发。不至大家丑差。则亦岂非愚之所愿闻者耶。大抵彼此皆士类也。虽以事争。然得以义理相进退。而世俗所谓诈力一点使不著。则岂不少损流俗嗤诋之分数矣乎。是为区区所心祝也。愚之此言。实出肺肝。傥或见谅否。
 
彼之立心。未尝不循辙也。为学未尝不主理也。此非大本不相异者乎。大本既同。则其规模之未综密者。乃是白中之黑耳。
两家大本之不异。向以理气有为无为见教。而愚以为不然。则今乃转向主理循辙上说。此尤不然。彼既以心为极本之理。则其所谓主理循辙者。恐与圣门以性为本之说。不同矣。顾安可以是为大本之不相异者乎。
 异端之为异端。必欲陵驾前辈。自立门户。今彼之心法学术。未见有此气象。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6H 页
彼之谓栗,农见道未彻及不数吴,洪诸先生。而至有明德主气之学之说焉。此非陵驾前贤自立门户而何。
 来谕所證栗尤心性之见。为不是者。乃一时之妄发耳。既以全体大用。为无閒然。则斯已足矣。
以栗尤心性之见。为不是。是其平日定论。而今谓一时妄发。恐非彼之所安也。况既以心性之见为非。则又安有所谓体用之无閒然者乎。此乃诐淫邪遁之尤者。而犹且与之。此又愚之所未安也。
 异端之师心者。作用为性。惟气是任。而无复约情制动一事。故人欲肆而天理灭。今彼则既曰理为气主。此非主理之学乎。
昔之乱朱子者。在朱门之外。今之乱朱子者。在朱门之内。粤自象山刱为异论。遂与朱子并立。而其道之不同。夫人皆知之。近时柳氏之学。则似尊朱子。而实同象山。故其说极有未易辨者。夫象山之与朱子并立也。是对垒之敌也。似朱似陆而莫之辨也。是同室之寇也。朱子曰。理为气主。柳氏曰。理为气主。其孰从而辨之。虽然。朱子之说。固具在矣。苟有见于朱子之旨而确然自信乎理为气主者。则彼所云云。断可识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6L 页
也。朱子曰。性外无理。又曰。心是形而下者。而又欲心原于性则朱子之所谓理为气主者。可识也。柳氏既以心为理。又以此为极本穷源之主宰而又曰性是无为之物。岂能为心之主乎。则其所谓理为气主者。可识也。彼常主于心。故凡其所为。虽有善者。不过出于灵觉之妙用。此常主于性。故凡其所存所发之善。无不本于天命之实体。是以虽其为说。穷巧极精。几与朱子无异。而其所主不同。则有必不可得而混合者。程子曰。圣人本天。释氏本心。又曰。佛说与吾儒同处恁地多。只被本领不是。一齐差却。此朱子所守之宗旨。而柳氏之所不能乱其真也。○来书既以十条悬注。许多气习。归之于彼。又以为人所激而成恶。心发祸机。谓之私欲。此等岂复约情制动。以理为主之谓乎。恐执事前后之言。自相矛盾。
 且念夫听其言而观其行。在夫子时。犹云尔也。叔季以后。道学文章。判为二物。何可以其人之一言。而蔽其人之全体乎。必观其行之见于已发于事而后。其人可得而论也。
生之谓性。告子之一言也。心即理。象山之一言也。二子之行。见于已发于事者。亦未必有大段铸错。而圣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7H 页
贤之辟邪说者。遂将佗一言以蔽其全体。何也。以盛意言之。行事之际。不至颠错。则本原之论。虽或缪戾。亦不须管。此与朱子意大相反也。昔吕子约议论偶有舍义趋利之意。朱子直斥之以充塞仁义。率兽食人。而曰以其所守言之。固有过当。若据其议论。则亦不得不说到此地位。以此观之。盛说恐或害道也。且愚闻之。儒者之学。要得言行本末。一以贯之。故言之必可行也。才是说处有病。便恐行处有错。非如来书行处说处打做两截也。(彼人所论栗尤学行议论。说作二致。正亦如是矣。)彼之近日所为。便七颠八倒。更无一星子是处。此岂非说得才差。行得便错之验耶。横渠言。命辞无差。然后断事无失。朱子论此语云。须先说得分明。方行得是当。今人见得不明。故说得自儱侗。如何到行处是当。平岩亦言。入于义理。其初得于心者。虽了然无疑。及宣之于口。笔之于牍。则或有差。故命辞无差。则所见已审。以是应酬事物。妙用无方矣。窃愿执事于此。亦须少加意也。所引听言观行之训。正恐学者言是而行非。故夫子云然。非谓吾儒本原之论虽有差误。而更要观其行之善而不为之辨破也。
 所谓异端亦多端。有遗世而绝物者。(老佛之类)有执滞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7L 页
而猖狂者。(杨墨之类。)有权数者。(申韩之类。)有伪邪者。(禅学乡原之类。)其为道虽不一。而要之皆师心也。今彼之立心为学。其有近于此者乎。
以愚观之。所谓猖狂权数伪邪三者。彼皆有之矣。(说见下)
 彼既严斥陆氏。而以穷理存心为学。则何可便谓异端乎。夫理不穷则已。穷必无为自见。心不存则已。存必本在其中。今曰穷得那有为之理。存得那无本之心。便是不成说也。
彼既以心为太极之理。则其所穷者。特有为之理也。又不肯以性为此心之本。则其所存者。特无本之心也。以此而斥陆氏。岂不为陆氏之诋禅,佛乎。穷理存心。象山,阳明亦皆有此说。而先儒以为名是而实非。朱子答胡季随书言。释氏不可谓之无所存无所养。然存养得佗所见底影子。答徐子融书言。来书所谓究义顺理者。依旧是错认话头。若只似日前做工夫。即所究之义。所顺之理。皆恐未真实也。愚前书云云。实本于此。而今曰不成说。岂执事未之考欤。
 凡论人。必举其大体。彼虽不得为中行。而其大体之不可为异端。则较然矣。若必欲抉摘小疵。充类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8H 页
至义之尽。而锻鍊以成律。则天下之人户可异端矣。
恃心自用。惟我独尊。猖狂也。卖其先师。以资报怨。伪邪也。使其门徒。暗地致诔。注人文字。酿成大祸。权术也。如此者。岂可谓之小疵。亦岂待佗人锻鍊以成罪乎。如此而犹得为正学。则吾恐满街圣人。真如阳明之言也。
 夫乡原者。以媚世取悦为道者也。鄙性狷滞浅露。一切应接。都是径率而迂拙。每患失机而招嫌。若乃随时而浮沈。矫情而迎合。则非恶而不为也。亦所不能耳。是以清浊无所合。踽踽以终身。今又适见得彼此胥失而两非之。以致怨辱如此。此岂所以幽暗回互。依违两閒。而为占便宜取容悦之计者哉。古之乡原。众皆悦之。今之乡原。众皆嫉之。是何道同而效异也。
尤翁言。从容虽是好题目。一变则为苟偷。愚窃谓苟偷是乡原之习也。执事于近事。未免有些苟底意思。故前书僭有云云耳。非谓执事事事以媚世取悦为道也。虽然。一事苟则其馀皆苟。此伊洛名言。恐不可不加省察之功也。所谓乡原众皆悦之。亦谓不识道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8L 页
理之人。多悦之云尔。若乃孔孟朱宋之于乡原。则又却深恶而痛绝之也。今执事自谓众皆恶之。同门诸友。固有为之扼腕而不平者。至如尹徐诸公。却只是实心嗟惜。未闻其有嫉之之辞也。以若愚之性急。不容耐者。亦只恨其太从容。而冀其少峻正而已。非敢为鲁李过激之论也。前书不入无憾之云。虽甚妄率。亦有所受之矣。朱子于赵馀干。终始交道何如。而闻其有刘家典库之失。则贻书诮责。不遗馀力。至云若不改图。则天下之士将有以夷虏之道疑于门下。而不入其乡者矣。其言何等峻严。而未闻赵公认以为告绝也。向者一士友。见谓梨山。以愚书为大罪。至有过其门不必入之语云。愚闻此。不觉发一大笑也。虽然。赵公之为成都帅也。朱先生荐游诚之周居晦。则赵公云。今只要寻个不说话底人。先生与书刘子澄云。看此议论。似已怕此一等人。宜乎作贵人也。更进一步。便参到周子充地位矣。(退溪曰。先生以周为不足于刚直而讥之也。)今执事之不欲入我门。无乃亦畏其多说话欤。宜乎人不敢手也。似闻一番人盛称执事。为全门一人。则借使吾辈皆恶之。亦不可谓全无悦之者。好笑。
 惟是彼以执事。为侵斥华西之不可晓者。及明證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9H 页
所从之不难知者。来谕诚然。而若其所谓兄妹山地题主操,懿,或,充等语。则鄙本不欲留聪而挂口。盖为其不近理也。至若鄙之信其人与否。自是鄙事。何必向执事呶呶也。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鄙亦自谓云尔也。向见其拟书。固已疑之。及见其抵野愚长书。果然。向所谓将生大事者。尤可验也。(此亦执事向谓鄙今乃知之。然其前已说与于渠矣。且洪虽比李。为有可据之义。然鄙既与李。并称之。复何疑而有明教我之谕耶。)然执事则容或可与相仇也。在鄙则此亦素亲之人。规警而终不听。则亲分之深浅。可有前后之别也。亦何遽绝之乎。今虽以不能与执事同仇。为执事及诸公所疑。然胶守难变。诱衷牖迷。未易可期。而心违面从。亦非鄙之所安矣。
彼金李之虚谤。执事今皆知之。可谓朋友之幸也。然同仇之云。不知是何谓。愚与诸公。未尝以不绝燕李诮责执事。而今曰云云。无乃出于亿逆耶。然今既发端。请因而论之。夫诸公之斥绝其人。岂为与贱子同仇。正为罪关师门。不得而不然。乃独执事兄弟。不以为然。终始羁縻。岂能使人无疑。昔朱宋二先生。皆尝欲吴尹之绝胄鑴。而我辈不能如此。虽谓之为执事谋不忠。可也。今虽不能告绝。得不至为彼所藉重。则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09L 页
亦已幸矣。夫心违面从。固非君子之所安。是非不明。独非儒门之所戒乎。
 盖尝闻有是德者。必有是病。窃覵执事之病。寔高明敏达之德。有以启之也。然以是德而矫是病。则特一转圜之力耳。(非如轻清者。其力浅。重浊者。其效迟。刚强者。常过之。柔弱者。常不及者之比。昏残如斗善者。又无足道也。)诚能廓然大公。荡平城府。使青天白日。无纤翳干其閒。而省文华。尚质素。闇然而日章。溥渊而时出。则德积有基。令闻长世。斯文之宗盟。将不期任而自任矣。
愚于近事以后。负罪如山。吃谤如饴。姓名方为世所讳。平日素号相爱者。亦有却走而畏其相染。况肯为之攻发实病。投示良方。若是之诚切也哉。所谓廓然大公。荡平城府。使青天白日。无纤翳干其间。而省文华。尚质素。闇然而日章。溥渊而时出。此数句。正区区所愿学而未之有进。今承来教。极有使人感发竦动处。谨当置之座右。以为观省迁改之资。而第恐赋质偏驳。卒乍难融化。为可惧耳。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记]
  
守玄斋偶记(见嘉陵答云稼书。因笔记之。○戊寅)
 金书曰。来谕欲弟引过自屈者。不敢闻命。盖田愚不但击此汉而已。自初开口泚笔。侵斥华西。目之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0H 页
以洋学。目之以禅学。目之以象山。目之以阳明。而其祭师之文。则又一谤书也。至以刱新奇。喜苟难。斥华西。则又索隐行怪之注脚也。到此地头。若使此汉置之度外则可。若使诬服其罪。而乞怜于攻师之人。则岂人情天理之所近乎。
沈丈书。以寓讥贬于告衷之文。殊非立诚修辞之意责之。又以引过自屈之意谕之。则彼乃抬起其已没之先师。被之以洋禅陆王之目。纳之于索隐行怪之科。以为是田愚之说如此。一以为拒谏之资。一以为报怨之计。此则果天理人情之所近也耶。
 
金书曰。此汉祭文。粗知文理者。可知其非讥贬之词。而老兄亦不免云云。岂瞥眼骤看。故为其所惑也耶。讲天下之事。断天下之讼。虽仔细究覈。尚恐有失。今瞥眼骤看。而能保其无郢书燕说之归乎。
其文谓门人尽弃其学。而烂漫于彼。然后始可谓之允绍斯文。以此而谓之非讥贬之词。果足以欺五尺之童乎。试以其说加之于华西。则彼岂肯安而受之乎。己之所不安。而加之人。而不肯受。又从而怒之。恐或非圣门恕以及人之道也。瞥眼之说。只是书辞閒例语。以此而谓之郢书燕说。恐亦不然也。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0L 页
金书曰。涑水之盛德大业。朱子推尊甚隆云云。
彼常以温公为不知道而贬薄之。至于近事以后。却又推尊甚隆。几与程朱无异。此又与平时谓栗谷见道未透。比又以为洛闽正统之说。正相类。是亦其人权宜之道也。
 金书曰。胡康侯平生心事。如日光玉洁。而田徐诸人。以媚灶断之。无乃诬伯夷为贪乎云云。
胡公心事之日光玉洁。及所据语类名臣录。宋史之说。在愚不过为魏徵献昭陵之论也。愚闻吴伯丰。朱门之颜渊也。庆元閒。树立卓然。屡被师门之称奖矣。尤翁之作沧浪文字。有李诚父吴伯丰等语。后以大尹之言而削去之。夫尤翁之比拟。大尹之请删。岂以伯丰真有趋势之累。只为其尝有附韩之谤也。今之疑彼文者。亦岂真以胡公为媚灶之人。特以当时有目为桧党者。(语类德明录曰。秦与吕并相。吕出甚所在。秦一时换了台谏。吕不平。有容告云。其党魁。乃胡文定。可逐去。则秦不足虑。吕如其言。讽台谏论之。○扬录同。)没后有立祠之议。则有不平而扼腕者。(此见于朱子与刘共父书。而尤翁释之曰。文定为秦桧荐进。故魏元履不平于立祠也。)故疑其文与前日媚灶贵耻之毁相涉入。而有未安于心耳。今以此为诬辱胡公之罪。而力讨之。然则谓尤翁诬伯丰。可乎。彼书言若使康侯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1H 页
有媚灶之心。则是鄙夫也。此言是也。然则彼何以鄙夫之事。致疑于先师。(彼所谓再诔文。言不曾以媚灶疑公。此若可以自解矣。至其与洪晚柏书。则乃曰媚灶贵耻。生前果有责善之言。此又何谓也。彼之言语文字。大抵多尚气少诚实。使人把捉不定也。)既以鄙夫之事见疑。则又何以引日光玉洁之胡康侯以拟之也。彼虽假辞于仪衍。恐终无补于自欺之实病矣。
 金书曰。孟子称宰我子贡不阿其所好。蔡伯谐于郭有道。幸其无愧辞。尤翁撰沙溪行状。称停甚谨。而慎斋犹病其有些溢辞。古之君子于父兄师友。称述不苟如此矣。今星田固一世之醇儒。若其所造地位。则虽吕,马,尹,胡。不敢容易班列。而田之祭文。以颜子之中庸拟之。徐则又上一级。以大圣人之践形尽性称之。此足以为传笑四方矣。平默虽妄。岂肯效彼之嚬而纳谀于死友乎。
同门诸公之不安于彼文。岂为其无溢辞不纳谀而然乎。惟彼以四贤衬贴于大小参差之句。而暗加讥贬。又以先师之括囊。谓之未当剥阳。而不免纯坤。(使先师。一从彼说。则彼必以剥之上九见推。而无所谓纯坤之说矣。)终以门人之立幡。诱以允绍斯文。而冀见天心。则其用意可谓巧矣。侵斥无复馀地矣。特以其文变幻捭阖。有未易窥测者。故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1L 页
人多被惑。而不觉其主意之所在也。此不在多言。只以其分疏之说观之。可见也。盖愚告绝之书。以参差烂漫之说为主。而彼边文字之分疏祭文者。无虑累万言。而终无一句就此分明道破者。只须就宋朝四贤。巧为辞说而张皇之。以为眩惑一世之计。只以此观之。其心所在。可见矣。至于颜渊大圣之说。尤不足辨也。延平祭文。有一以贯之之句。尤庵年谱。有尽性尽伦之语。(见 肃宗癸亥十月)此皆有所指而言。今不问作者本意之如何。惟以称述过当讥之。则朱子遂庵。当先被传笑四方之讥矣。岂不误乎。窃伏惟念。先师之学。以孝悌为本。而读书穷理以辅之。其遇事制义。务求至当。而不求人知也。盖当年前敦召之频仍也。人皆曰可起。而终不膺命。倭夷之续好也。人皆曰可言。而终不进言。知旧煎迫。门人质疑。镇日而至。而先生确然自守。乐道无闷。以此一事论之。所谓依乎中庸。不知不悔者。庶几无愧矣。愚所谓读中庸十一章。而有感于先生者。正谓此也。然而犹不敢直以中庸不悔者仰赞。乃以得善不失者为言。当时颇费裁处矣。今以朱子祭延平文观之。如愚者。可谓过于难慎而失之太柔者矣。至于野愚之文。则又专就孝一节而言。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2H 页
如尤庵年谱尽性尽伦之专指爱君一事而言。盖梅山全斋记。有以践形尽性望之先师。桃符诗。有以操心尽性自勉者。故取而用之。未见其不可也。○朱子作延平行状云。先生进不获施之于时。退不及传之于后。而方且玩其所安乐者于畎亩之中。悠然不知老之将至。盖所谓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先生庶几焉。使金,洪诸人观此。不知将如何说也。(右一条。壬午三月九日追签。)
 金书曰。荷衣蕙带云云。尤不觉一笑。若以见用于祭尹之文。而禁不得移用于佗人。则一星砥柱。亦在祭尹之文。今老兄以是称弟。何也。弟之子孙门人。以此怒兄。则兄欲以何语防之耶。此虽戏语。而执此舒究。则荷蕙之袭用。本不足为病矣。
曾见沈丈之书。其略曰。吾党之孤。如曙后之一星。同心合力。尚恐无以砥柱于颓波。今老兄一文字之出。反归于分裂云云。此何尝以一星砥柱称彼人耶。而其答书之说乃如此。盖其计既以眩荷衣蕙带之说。又以扬一星。砥柱之名。此俗所谓一举两得之术。而可谓不曾读诚意章者也。诗云。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岂此类之谓欤。彼之子弟门人。苟有真实为己之心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2L 页
者。自当耻其师之欺人。而何暇怒沈书之近嫌耶。自柳洪以下诸君子。无一人格其非心者。夫不觉其诈则为不智。知而不谏则为不仁。不仁不智。金门诸人。必居一于是矣。愚之此说。近于发人阴私。不类圣门浑厚气象。然其徒方且推为儒宗。以欺一世。而世人鲜不堕其术中。其为斯文世教之累。果何如哉。吾有所畏。不得已而有此言。余岂好发人阴私哉。○柳稚程荷蕙之辨曰。尤翁此文。在尹罪未著之前。诚信相与。极意赞美。无一辞间然。故篇中句语。后人烂漫受用。而不以题目为拘。夫不拘题目之说。诚亦然矣。盖无心用之。寿而康。且无所拘。况其佗乎。惟大尹之不讨乱贼。尤翁深以为病。而诔语亦以见微意矣。今彼文。有狂澜大扬俭德纯坤等语。则其引祭尹文。岂不碍人眼目哉。且柳所谓极意赞美。无一辞閒然者。恐考之有未详也。大全附录卷六之二十五板曰。先生与尹。从游之久。悼伤不浅。而诔语揄扬。惟以初年一疏。乱后自废为大致。而参差烂漫之云。即亦指鹤寺夜话等事。至于问学进修。不少槩及。则微意已可见矣。文集七十一之四十板答芝村书。又曰。鄙文瓦全等语。岂彼之所乐闻哉。据此则于悼伤称述之中。有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3H 页
瑕瑜不掩之意。而今曰极意赞美。无一辞閒然。岂非考之未详而言之太轻耶。近见一士人所与峿丈书。大意只是柳说。而但加之以诬尤翁三字。为此汉之罪。洪在龟遗芦溪书。则曰荷蕙之云。尤翁称吉甫自靖之节者也。寿康之说。宋人讥孙觌顺天之说者也。此果相近乎。(又曰。田也本有恶念。而执事引寿康之说。以助之。无乃教猱升木乎。)夫谓寿康之例云者。但谓彼文同于李序之例而已。何尝直指荷蕙以为寿康之义乎。此等又皆不察人言。而轻肆已见者。不足挂齿颊閒也。(向见金示金士绥,李子善之说。亦是发明荷蕙之疑者。而其所谓尤翁之称栗谷。袭用欧阳氏称许平仲之语法云者。可谓苟之苟者。其下引重峰墓表中后世子云一句。以为亦将谓诬辱赵金二先生乎云云。此尤可笑。不足辨也。)
 金书曰。田也始以文章才辩。震耀张皇。而瞒过其师。其师生时推为第一流。师没之后。四方同学之士。以为知道。靡然归向。徐政淳负湖中士望而辅之。是以一雄唱之。则百雌和之。自涑水和靖康侯以及华西先师。刬地埋杀。而无复忌惮。又使徐也。入留辇下。做谎骋怪。其所以诳惑稠众。而坏败四方人材。岂细故也哉。
宋朝诸贤之说。杀有曲折。彼尝以贵耻难洗之说。(丙子六月二十七日。所与先师书。有此语也。)史笔直书之说。(丙子八月。彼见郑胤永言。若使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3L 页
史官。直书某年以某为谕善为祭酒。则嗟惜当何如哉。郑今年正月。与愚书。有此语。)媚灶取宠之说(丙子九月。李承旭所传如此。○今年七月八日。彼答洪晚柏书言。媚灶贵耻。生前有此说。)腾诸口舌。形诸纸墨。欲以涂一世之耳目。其用意固已叵测。而及其操文致奠也。又有洋乱俭德。不免纯坤之讥焉。又有大小皆舛。无与斯文之讥焉。中閒又必引不绝蔡秦之贤。又于未奠之前。不使门人知之。则岂能使人无疑。(愚始见其文。疑惑不定。以书问于申仰汝。仰汝书来。有曰。彼固妄人。不惟难免不知之愚。抑又必是心术之病。又曰。彼认朝家处倭。为冠屦倒置。以先师括囊。为希世取宠。又曰。引康侯以讥晚节。又曰。只此诬辱为大。则固当麾之门墙之外。而其未奠之前。不使吾辈知之者。莫亦有意否。○愚按洪在龟赍文来奠之时。历见申仰汝而不言其师有祭文。故其书云然也。)既有此疑。亦安能无痛迫之心。以若痛迫之心。草祭告之文。故本欲言彼疑之曲折。而遣辞之际。不觉其至于过耳。(吾曹发言造事。始因义理。而客气乘之。则终陷于过不及之偏。此正是气反动志处。甚可惧也。)此虽非出于有意之私。而亦既有欠于尊贤之道。则惟当遄改以从善而已。何敢有佗言也。尝读朱宋二先生之书。见其于自己所失。明言其所以。而无所隐讳。故其心迹表里。明白痛快。仰之若日月。此非后学所当法耶。愚虽无状。岂敢舍朱宋。而反效佗人文过遂非。以欺一世之术也。彼以身后赞述。与生前讲磨不同。此诚然也。然虽秖以祭文观之。既以先师为大小皆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4H 页
舛。无与斯文之人。而又必引诸贤以拟之。则诸贤恶得免大小皆舛之失乎。若曰吾于诸贤。只以为大贤名儒而引之。初无什么意思存乎其閒。则又何以贬屈大贤。而比之于无与斯文之人欤。彼于此。若不能分明说破。而惟欲以侮贤之罪。加之于愚。则岂能使人厌服。反而求之。亦岂无不慊之累耶。(再祭文所谓得延年寿。不能驱抑。公门传钵。情状莫逃两句。又是前文之断案也。以此而谓之赞颂。足以欺尺童乎。)彼书言。愚使徐也。入留辇下。做谎骋怪。又言。春閒幼七出没辇毂。逾月而返。未知里面设计如何。而危懔则甚矣。此等似非有德者之言也。沈丈之辨。已得之矣。今附见于下。(沈丈答金书曰。田愚弟未尝接其面听其言。而幼七则累造其庐。见其著述。而听其言论矣。天性忠厚。质行有馀。决非做谎骋怪。败人惑众之人也。虽笃信师说。而与田情厚。亦非中无所主。而逐风随波者也。春閒之暂来洛下。为见申桂田尚书。而受其先人墓文故也。得此情外之谤。岂不冤甚哉。)
 金书曰。况先师明德理气之说。前此致湖洛诸公之疑。其来已久。于是时也。田徐一队。出其死力。以益其疑。则先师之道。几何不晦蚀扑灭而无馀地也。冯厚斋有言。圣门诸子。平日单辞数语。形容夫子。平淡含蓄。惟子贡孟子。激于世人之不知。始乃极口辨之。(冯说止此)今按极口辨之。如辨武叔之毁。责子禽之言。答章丑之问皆是。而痈疽瘠环章问答。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4L 页
又其最也。后之君子。为师辨诬。其源盖出于此。此在忧世之义。恐不可全然泯默。以自托于奉尘刹报佛恩之说也。
此段所论诚是矣。然愚闻子贡孟子之辨。只为激于世人之不识夫子而然尔。未闻其为人所鄙薄。而假夫子以泄其忿怼不平之气。如今之君子矣。(愚之与柳书。所谓本心之说。只就柳说而云尔。野愚之与梨山长书。亦就金之言行而言也。而今皆移之。为攻师之说。而以为雪耻之资。吾恐君子尊师之道。圣人报怨之说。似不如是也。)
 金书曰。虽然。若曰直向田也。呶呶争阋。若与之对垒。则弟虽无似。亦不至如此多事矣。但今风靡之势如右所云。而子贡,孟子之义。不可全付于弁髦。故南中则答郑君祚(胤永),李重九(承旭)书。略与辨说。为其两人是正士。而系是全斋门人者。适彼询及。不得不说破也。此中朋友随问而答之者。为其朋友之际。辨析是非。决定好恶。不厌其详也。此皆讲学穷理之体然也。然只就田愚而云尔。若徐也。气槩文辩。本不足以惑人。原其实状。则只是立云则立。坐云则坐。可哀而不可恶者也。虽其言语文字。目不忍见。有加于田也。而都不曾相校矣。今此呶呶争辨。有若对垒之教。未知何据而发也。窃不胜瞿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5H 页
然也。
郑李书之类。犹可诿以随问而答也。如申稚安金希圣。不过是一面之人。彼亦无一言之及。而金柳两人。皆投以长书而诟詈之。此又何义也。沈丈之讥。恐终免不得也。且愚既告绝矣。虽欲直向愚而呶呶。何可得也。今以未尝直向呶呶。为非对垒争阋者。亦可笑也。且其所谓辨析是非。决定好恶者。依旧是错认话头。若只以旧来所见为主。则其所辨析而决定者。皆非出于性理之本然。而不过是灵觉之所发耳。如今所论野愚人品之说。与郑李正士之云。都只出于一己之私见。然则虽终日讲学。终日穷理。亦刬地不是矣。
 金书曰。春閒重九来。示数田十罪之书曰。侍生欲以此抵徐丈。使之破惑云云。弟瞥地一见而别矣。追闻圣五得此。播之京中。而重九则迫于湖中人嗔责。畏难而不敢出。徐则径见于京中。断以为此中赝作。以为胁持之计云。若使此中。果为此赝作。则直是无状小人之心术。岂止为对垒争校之浅丈夫而已哉。
十罪书。即所谓伪答徐野愚书。而其篇末有云。田之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5L 页
祭文。讥斥龙田华西,砥山洞山,三溪石南云云。此书固以李名行于世。而承旭却言。田文悬注。春閒往加平。见重庵门人。已皆如此磨鍊。故吾于徐书。亦取以为言。此恐是实际语也。盖李书之前。金答沈丈书。已有云。田愚祭师之文。又一谤书也。据此则李书固非彼中赝作。而其怂恿而为之。则的然矣。此是假手杀人之计。似恐非君子长者之用心。而反不若对垒争校之浅丈夫。其病显然而易治之为愈也。(李书中。佗说姑勿论。至于弑之一字。苟有一分爱旭之心者。岂忍使之仍存。而陷于大恶也。只此亦见其所存之浅深矣。)
 金书曰。今日纷纷。实此汉妄为之根本也。当初不自知诚信不足以孚人。欲以古人朋友切偲箴规之道。妄施于名位隆显之大人。门人子弟至以大圣大贤推之者。其言不相入。而积忤于田徐。致此不靖之端。不亦宜乎。子思不曰君出言。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乎。子思之时。去古未远。犹尚如此。况于今日乎。君臣之际如此。则朋友之际。何独不然乎。今此妄汉不识此理。自心性说以下。至辞受语默之际。例不敢苟同。而有多少说话。末流遂至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6H 页
于此。而不可收拾。自究乃罪。虽屏裔。不可赎矣。
彼始以虚灵属理之新说。处士进言之错见。(牛溪之登筵也。栗谷与书曰。处士之进见。因下问而言事则可。若先陈时事。则恐非道理。以此论之。在野儒贤。尤不当无问而有言。其门人之未仕者。又与儒贤不同。尤不当出位而论事矣。)欲先师之已从。及其不见从也。遂以诬蔑之说。显訾于往复。暗讥于祭文。恐古人箴规之道。决不如是之狠愎险谲也。为门人子弟者。见其如此。而避与人失和之小嫌。而忘为师辨诬之大义。则师生之伦。自此废矣。师生之伦废。则三纲九法。亦无所赖以立矣。彼书所引子思矫之而有祸之说。正不谓此也。且其所谓名位隆显之大人者。其用意尤觉不美矣。
 金书曰。梅山先师。因论周司徒三物之教而云。观人之法。先视其本源。内行次之。文学又次之。窃谓此意最可理会。只管才高识博者。不可遽恃。历观古人才识绝人而本源不正。卒致狼狈者何限。徇名为人。售伪假真。訑訑自足。人我忌克。论笃内荏。许多恶證。根于方寸。而济之以出众之才识。则是虎而附翼也。患害尤不赀矣。交游之际。恐不可不审也。
梅山先生之训。非但以之观人。亦可以自观矣。才识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6L 页
之云。便是唤做别人。而其曰徇名为人。售伪假真。訑訑自足。人我忌克。论笃内荏者。正是我之实病。彼言虽出于忿恨不平。而在我道理。惟当警惕自新之不暇。佗何足校也。
 金书曰。田也以陆王侵斥华西先师。其来已久。非但祭文刱新云云。为然。前此与省斋书。种种有此等话头。而星田诸子。视效而作茶饭语。然其时则以为讲论閒薄过而忍之矣。今此祭文。刱出新奇一段。以前日话头照之。明是指斥华翁之说也。怠忽閒断一段。明是指斥肃斋之说。
祭文两段之疑。只是揣摩亿逆之见。非以明觉为自然者也。至于斥华已久。省书话头之云。则又恐非以直报怨立诚修辞之道也。岂未闻伯程子只是为伪之戒耶。(近思录二卷第十六章。)省斋于此。视若细故。而不与止之。师生相对。能无愧乎。非所望于平日也。就如其言。前后径庭。私心作用。沈丈之辨。亦善矣。(沈丈答金书曰。田愚以陆王斥华西。而前以为讲论间薄过而忍之矣。今因祭文。而始知其情状云者。恐无以服彼之心也。夫指其学为陆王。则头颅已判矣。侵斥已无馀地矣。尚何待祭文之出耶。况祭文中。刱新奇云者。虽曰明指华西。而不过是斥为陆王之注脚耳。由前则以为讲论薄过而忍之。由后则以为师门大辨而力讨之。前后之径庭如是。非但田愚之不心服。亦恐傍观者以为出于私心之作用。而非出于义理之当然也。况赵肃斋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7H 页
则全老之同门畏友也。为全老门徒。而侵斥肃斋。太不近理。且有援人入己。以添彼罪案之嫌。望老兄更加深思。如何如何。)
 金书曰。最后祭文。记全老遗命。有曰。新学方炽。栗翁见疑。曰汝小子。盍为辞而之云。则其情状昭然。不可掩矣。(华翁尊信栗谷。亚于朱子。如理通气局之说。及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者。理也。有形有为而为无形无为之器者。气也。此等语。皆尝谨守而不贰。未知见疑者别在何处耶。若于微言去处。或不无异同者。则朱子之于二程所不免。岂可谓之背驰先贤。而当被辞辟乎。全老生前。果以辞而辟之。托于田也。如今所云。则是所谓非郑之仇。乃子西也。但言出于田也。故不敢妄疑死友耳。)似此皆非真赃而何。此外攻华老之辞。如曰祖袭陆王。讥斥栗,尤。(华翁平生。以栗,尤两贤。直接程朱之统。只看雅言一书。亦可以见。今日讥斥者。岂非睽上之载鬼也耶。)又如攻斥此汉一队。以檗门馀孽之类。往往流传于南来文字。此不可一切归之于虚讹。则刱新奇一段。安得谓泛论学术之弊乎。
愚之先师。尚未得见雅言之书。则华西之于栗,尤。其所从违。皆不及知。而金书乃有云云。岂亦所谓自作元只者耶。先师所谓新学疑栗。正指金某栗,农见理未彻。(郑胤永亲闻此说而来。传于先师。)及栗,尤全体大用之学。固无可疑。至其心性理气之论。则未敢以为是也(此语愚与申仰汝同听。而愚窃以为如此。则格致诚正。判为两涂。此最害理)等语而言也。彼不以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7L 页
自当。而乃欲使华西替受其斥。得无未安者乎。指华西以祖袭陆王。讥斥栗尤及蘖门馀孽之说。非惟手所不书。亦口所不言。而今曰流传于南来文字。此必浮薄之人。幸吾党閒隙。而造为此等话头。以增其嫌怒也。此是古今一辙。故诗有信谗如酬之戒。易有噬嗑而亨之训焉尔矣。至于栗翁理气之说。则华西之谨守不贰。不知是如何。而若但以柳说论之。既以心属理。则心非无为之物。不可谓有为者之主矣。又心为有为之物。则亦不得不为无为者之器矣。今却欲并守心属理,理无为之两言。故必以无为属于理之体。有为属于理之用。此岂成说乎。朱子所讥一裤管两只脚之说。正指此类也。栗谷答安应休书曰。理虽乘气流行。变化万端。而其无为之体。固自若也。尤庵答金仲固李君辅诸书。皆谓理之无为。无閒于体与用。此皆出于朱子之说矣。(论语集注曰。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语类曰。作用是心亦是气。释氏自错认了。又曰。形而上者是理。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今宗本栗尤。而于此等训说。若不闻也者。乃直以自见折之。吾不知其可也。且以有为为理。则此何异于陆王之见乎。此而不辟。程朱栗尤之道。将不得行矣。身为士子。目见其然。而不敢出一语。以为卫道之计。则恐辜负了圣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8H 页
贤教育之恩也。(今观猥笔题跋。金氏讥斥栗翁之迹。绽露无隐。吾复何辨。壬子追识。)
 金书曰。来教谓田也未尝目其皃而听其言者。此正为老兄之幸也。如野徐才短而识粗。文章无条理。言论无精采。不足以惑人。田也不然。才高识博。既如来教。而外面和顺。色笑可亲。其文章言语。动辄成理。其机警敏妙。造次有动人手段。虽以老兄之明智。一接其人。则恐不免神怡心醉。而认贼为子矣。观全老之平生被惑。而至于付托后事。可知也。
此一段。可见其心术影子矣。(先师被惑之说。直使人痛心也。○九月初。沈丈见访于野愚家。一宿而还。语次戏谓余曰。何不露出动人惑众底手段也。因指金书此段而曰。言语文章。动辄成理。则岂可以所憎而不之从乎。)其以不能惑人短野愚。正如或者之病仲弓不佞。同一所见也。愚见野愚。德气有馀。而文辩少逊焉。故其发于言语文字之閒者。如其为人。以故惟质胜者。识其贵而服其贤矣。其不能使之惑者。乃贱名检尚文华之人尔。此恐未足为儒者之病也。如使野愚能巧其言。善其文。以眩惑后生。如佗人之为。则何足以称于先师之门乎。其不能惑人。乃所以为贤也。
 金书曰。心即理也。良知灵觉。皆理也。此二句。即程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8L 页
子所谓释氏之本心者也。朱子所谓禅家只有虚灵不昧而无具众理以下事者也。勉斋所谓陆氏守虚灵之识而昧天理之真。借儒者之言而文老佛之奸者也。此华翁之所尝深恶而力排之者也。观于雅言一书。昭然可證也。焉有其师力排于前。而弟子墨守于后哉。全门诸人。顾乃以此持省斋。凡人言语文字。截去首尾。孤行一句。以造谤为能事。则虽圣人经传。岂有一句完语乎。田愚一队之用意。大抵皆然。吁可畏也。
苟使柳说但如此段所论而已。则田愚之用意。诚不仁也哉。虽然。彼此十馀年往复辨难。而不能归一者。亦岂无谓也。柳书言。重教亦曰心属气。但心之本体。乃是形而上之理也。(又曰所谓心之本体。即本心明德是也。)此语骤看。似是矣。第其所谓属气之心者。非指此心本色而言。却是递降一等。举其精神魂魄之粗迹而言也。未知圣贤以心属气之意。果如是乎。且其所谓心之本体者。非指性命之理而言。只是即其当体指出虚灵知觉之妙用而言也。未知圣贤以理言心之旨。果如是乎。此其所以言愈相似而意愈相悖也。今且以金书本心明德之说论之。亦不过曰全理具众理。大理统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9H 页
细理也。所谓全理大理。正指心与良知与灵觉而言也。以此而讥禅陆。得无近于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者乎。噫。与人辨论。而孤行一句。以造谤为能事。固不可。其左右逃遁以避谤。为良策。独可乎哉。小程子尝讥释氏善遁。才穷。佗便道我不为此。然到得写在策子上者。又如何遁得。今取柳书中论心与良知灵觉之说。不用愚截去首尾之恶习。试举其圆成段落之定论。以载之下方。而其以三者属之于理与不属之理。及愚之用意胁持与不用意胁持。使观者。得而自决。而愚无所预焉。则似无复恩怨之可言也。然后人恐有与田愚同所见。而又得郢书燕说之诮者也。
  附柳稚程书
   愚问心性细分。则心当属气。抑犹当属理。柳答曰。心性二字。欲细分。须就一理上分界。心是性之主宰。性是心之准则。
  愚谓统言心时。并指所具之性而谓之理。如此说。亦无不可。但心性相对处。犹必以心为理。此非心即理之说而何。
   柳书曰。要识明德。须先识得心。要识心。须先识得太极。向询理亦能应物乎。一句最是巴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19L 页
鼻所在处。足下且道太极是有主宰能命物者耶。抑是没主宰受命于物者耶。若是有主宰。则天地閒许多感应。皆太极之所为。何独至于心而疑之。
  愚谓有应事之才能者。心也。为应事之根柢者。理也。今曰理亦能应事。则是以灵灵昭昭能作用者为太极。此是江西带来。彼虽不伏。然实是如此。何可讳也。
   柳书曰。太极非别物。即是天地人物之本心。故周子既作太极图。又著通书以明之。一用心字注脚。解太极之妙。如诚无为之诚字。神妙万物之神字。匪灵不莹之灵字。是也。
  愚谓。谓太极即是本心。与谓心为太极。语意似同而实异。读者宜察之。
   柳书曰。谓阳明所指而为良知者。非良知之真则可矣。谓良知本不是理则不可。程子曰。良知良能。出于天。不系于人。夫知与能。皆人之所为。而曰不系于人。何也。盖言其一出于理。而不涉丝毫气用事也。(云云)执事之意。岂不曰爱亲敬兄固是天理。而知爱知敬。与爱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0H 页
亲敬兄。恶得无别云尔耶。窃谓此在四端上说。则爱亲仁之实也。敬兄义之实也。知斯二者。智之实也。又以心对性说。则当爱当敬。性也。理之本体也。知爱知敬。心也。理之妙用也。此诚不可无别。然横分纵分。要皆就一理上区别出来。岂可遽以理与非理界之哉。
  愚谓知之能之者。气也。(以理气而分。非惟知爱知敬。不可属理。和爱亲敬兄。亦不得为理也。)知之能之之理。乃理也。(此以爱之理例之可见也)今以良知良能。直谓之理。而至以为不涉丝毫气用事。则与阳明之说。何以异乎。所引程子语。非谓良知良能亦是理。只是指心之由理而发者言耳。若欲姑置理气能所之说。而但论天理人欲之辨。则又别是一义。不可如此儱侗合说。牵引指言。以乱彼此之大分也。
   柳书曰。灵有以理言。有以气言。乃若太极图通书所谓灵及明德注所谓灵。恐当以理看。○又曰。日前所禀即夫气禀正通之中。指出天理呈露之妙两句。本为虚灵洞彻四字而发。
  愚谓若使虚灵洞彻之云。便已是理也。则朱子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0L 页
于其下。又何必更著万理咸备一句耶。朱子讥禅家认灵觉以为性。此岂非柳氏之谓乎。金虽欲为之讳避其名。终无柰其实之与彼相符。何哉。
   柳书曰。释氏但知灵觉之为灵觉。而不复有拣别。此其所见。只在形而下者。所谓知觉。是气之虚灵处者。是也。吾儒必拣别其知爱知敬者。以为天理。此其所指。乃在形而上者之流行于形而下者。所谓非人心。太极之至灵。其孰能知之者。是也。朱子平生论儒释之分。其紧要眼目。政在于此。
  愚按林德久问。人赋气成形之后。便有知觉。所有知觉。自何而发。朱先生答云。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此处问答。是泛言人生所有底知觉。非是论释氏底知觉矣。先生又于通书理性命章。以人心之至灵。系于太极之部位。此以章内三节辨之。取其名之属乎是者而分之耳。若太极之自然而无情。则又何可以灵觉目之哉。此与孔子章以道德属阴阳。夫子属太极者。同一义例。此等不过随文而论其所属。非以人心之灵。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1H 页
夫子之身。正训太极之理也。今以答林书通书解二者。为先生论儒释之大分。可谓矫诬前贤而诳惑众生者矣。
   柳书曰朱子未动而能动者。理也之训。与中庸或问至静之中但有能知觉者。而未有所知觉。故以为静中有物(自注朱子曰。静中有物。此物只太极也。)一段。政相发。未动者。未有所知觉之谓也。能动者。但有能知觉之谓也。理指静中有物者而言。即太极在人之活体。惺惺有主宰者也。如语类所谓性如一团火煨。在灰里拨开便明者。是也。
  愚谓以知觉之惺惺活物为太极。则如枯槁无知觉之类。不可谓之有太极也。其可乎。所引陈安卿书中庸或问语类诸说。亦不过彼此俱昧。而欲互以相明。如獐边之鹿。鹿边之獐。循环无端而卒无所决。如朱子之所讥也。○柳氏所论心与良知与灵觉之说如此。而金乃欲为之掩藏讳避。至以用意造谤。为愚之罪。岂不可笑之甚乎。与其心劳辞费。而无补于自欺之实病。曷若 然改辙而一出于儒门之宗旨耶。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1L 页
金书曰。尤翁曰。心有以气言者。有以理言者。今按以气言者。如言心有善恶。心者。气之精爽(并朱子语。)之类。是也。以理言者。如言心本善。(程子语)心为太极(朱子语见启蒙。)之类。是也。大学之明德。孟子之本心。即天理至善之主宰。朱子所谓一而不二。为主而不为客。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此当属之心本善。心为太极之类。不当属之心有善恶。气之精爽之类也。华门传受大意如此。非都无曲折。而便云心即理。如陆王之见也。虽然。心之全体。固已涵性情在其中。故明德虽曰理之全部。而里面之众理。乃其实体也。本心虽曰理之纲领。而节目之仁义。乃其准则也。非所谓无星之秤。无寸之尺也。是故。君子之学。既当庄敬养心以立其主宰。又当即物穷理以理应物。不可恃心为理而恣行其胸臆之所发。如所谓黄花翠竹。无非真如般若者之说也。今也不胜其争心胜气。党同伐异之恶习。看人文字。听人言语。都不察意脉之所在。一唱百和。胡叫乱唤。以为聚分之机轴。夫以华西师生。为异端而攻之。则朱子心为太极之说。尤翁心有以理言之说。实华门传授之根柢也。渠欲并朱子宋子。而斥之为异端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2H 页
耶。若曰朱宋为此说。则不失为圣贤。华门有此言。乃可谓异端。则是后世炎凉之习也。何足与议于性道之源乎。藉曰横渠之清虚一大。终未免有过。要其全体大用。不失为周程一流人。今华西之说。设令有一二听莹者。若其明体适用之学。辟邪距诐之功。垂诸册书。嘉惠后世者。固炳如日星。而不可诬。则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而有此云云也。况平心细究。本无可疑。而彼之訾谤者。直如矮人观场。郢书燕说之类乎。况今邦域内溃。洋鬼外蚀。正是将恐将惧。惟予与汝之秋。而喙喙争鸣。欲为仇敌。以待卞庄子之来。噫。其亦不仁也哉。甚于作俑者矣。
心为太极。心有以理言之说。曾于柳书见之。然其意却与朱宋不同。不可以不辨也。盖统论心之大用。则性固在其中。故心得太极之名。而有以理言心之论矣。若以之对性。则心实属气。而性却为太极。盖性外无理。而理无二体故也。此实二先生之意。而见于文集语录者。不啻详矣。若使二先生之意。亦谓以心对性。性固是理。而心亦属理。不嫌于二理之相叠。而又只认得个惺惺活体。有知觉能应物者。为太极之理。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2L 页
如柳氏之见而已。则朱宋亦误矣。何以为朱宋乎。愚之前后苦心极力。费了许多辞说。送了许多文字。只是欲辨明二先生之意不如此也。盖为其弥相似而弥不同也。然亦只就柳说而云尔。乃若华西。则未尝有一语侵斥。此非惟未见其名理之说而已。事体道理。亦不当如此也。非特不当如此。亦有不必然者。盖只辨得柳说之非。则其师说之同于柳者。不待另加论辨。而取舍从违之意。已可见矣。亦何苦揣度其所未见之说。而诋斥其所尊敬之人。以自陷于不诚不敬之罪乎。愚之实迹如此。而彼之急持如彼。殊可笑也。金书曰。田愚与省斋书。直斥华西为洋学。(见上第一条)夫目为陆王之说。犹不当捏造。况洋学二字。苟有爱敬华西之心者。其何忍以无为有乎。愚故曰污蔑华西。无如金柳二人也。彼书曰。心为太极。心有以理言之说。朱宋为之。则不失为圣贤。佗人有此言。乃可谓异端。则是后世炎凉之习。何足与言。此说似然。而实不然。若不问指意之不同。徒以句语之相似。而便谓其无二道。则大误矣。尊德性。子思象山之所同。谈良知。孟子阳明之所同。而其道之不同。则有如冰炭之不相入也。程叔子言佛说与吾儒同处。恁地多。只是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3H 页
本领不是。一齐差却。朱先生亦言。元来此事。与禅学十分相似。所争毫末耳。然此毫末。却甚占地位。(朱子语止此)惟其如是也。故儒者之学。必欲于同中辨其异也。不然。其不为循名忘实者几希矣。夫小异而曰同。由不识精义者言之。孰不曰何遽有害。而从上圣贤忧患道学之心。只要辨别是非之原。剖判异同之趣。令分明而已。愚又闻。尤翁之训曰。释氏认心为性。故以心之自然发用者。皆谓之性也。今彼既以对性之心。亦谓之理。则亦将以心之自然发用者。皆谓之理矣。此与释氏所见。何所别乎。朱子尝言率夫性之自然。则是道也。今窃取此意以论之曰。圣人以性为理。故以性之自然流出者。皆谓之道也。以此折衷。彼释氏柳氏之误。皆可见也。若欲以心之自然发用者。皆谓之理。此须就圣人分上说乃可。然若论圣人。则非惟心可如此说。气亦可如此说。(朱子论气禀之说曰。极清且纯者。气与理一。而自无物欲之蔽云云。)形亦可如此说也。(朱子曰。圣人其体虽是人。其实浑然一团天理。)故其曰心与理一者。亦谓其运用造化极于神妙。而与理无閒云尔。非谓圣人分上。心便是理。理便是心。而更无道器之分也。而今于始学之人。即语之以心是理。则无乃使人有恃心自用之患乎。若又曰不可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3L 页
恃心自用。则所谓心属理者。乃为假说之空言也。吾闻圣人之道不然。言之必可行。故才说性即理。则便使人以是为本。而无复有可恃不可恃之论矣。愚窃谓与其心属理而有流遁失守之累。(既曰心属理。而又曰不可恃。则是理穷势极。而必为是遁辞以自解免也。)岂若以性为本而无猖狂自恣之弊也。今既以心为极本之理。又不肯以性为此心之主。则其所谓养心者。只是养得那无本之心。所谓穷理者。只是穷得那有为之理。既养得无本之心。以之为主宰。穷得有为之理。以之应事变。则虽自谓未尝恣行其胸臆之所发。而其末流之弊。安得不与黄花翠竹无非真如般若者之所为。潜符默契。而不能以自别矣乎。假饶以心为极则而能不为异学之归。则岂不诚可敬服。顾恐无此理也。愚之于柳。有道义相与之乐。无嫌怒可乘之隙。何不同心戮力。以御外至之侮。而乃有此云云也。第以洋鬼之祸。浅近而易知。柳说之害。精微而难辨。易知者。虽愚夫愚妇。皆能畏而避之。难辨者。非朋友讲质。不能择而精之。故愚于前后往复。诚有僭率之言矣。设所言有过当者。要皆出于相爱相谋之心。实非所以相訾嗷也。以故柳之答愚书。亦言吾辈讲说。当赤心相与。常患其不十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4H 页
分直截。岂复以周旋人情为念耶。(壬申书)又曰。谨密之戒。不敢闻命。盖此所论。皆天下之公理。非一人一家之私事。外人之识不及此而徒资唇舌者。亦何足与言。若以句语之时有讽切者为嫌。则前辈于讲论异同之际。有十此百此者。而未闻有以此为嫌者。以其出于相爱之诚心故也。(甲戌书)此何等平正高明之见。优游宽大之论也。读之。使人叹服不已也。大抵前日柳之所言如彼。而今者金之见怒如此。岂亦所谓识不及此而徒资唇舌者耶。其欲为仇敌以待卞庄子之来者恐在此而不在佗也。噫。其亦不仁也哉。○金书所引尤翁说。出于大全浩然章质疑。而其全文曰。心者。气之精爽。(愚按此句。果兼善恶而言。如金书之云乎。观者。请下一转语。)然实该贮此理。(愚按此理之外。更别无理也。)故有以气言者。亦有以理言者。愚窃谓以气言者。直指心之本色而言。以理言者。兼指心之所具而言。(心有以理言。如言性有以气言。以气言性云者。不过是兼指所乘而言。何尝直指性之本色以为气乎。知此则知以理言心之说矣。大全辨柳㮨疏。略曰。圣贤有合理而言心者。然亦指其中所具之理而言也。何尝直以心为理。如㮨之见乎。只此便见尤翁以理言心之本意矣。)岂有才说以理言心。则便掉了本色。而直唤做理。不嫌于以理具理。以理统理。如金书之云乎。金书又以心本善者。属之于理。如此则所谓气者。更无本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4L 页
善之可言欤。且以气之精爽。并归于有善有恶之科者。恐亦未安。盖心有善恶。兼举本末而言。气之精爽。专指其本而言。(语类气之精英者为神。此与心者气之精英。同一意致也。)气之本。何尝有恶。程子本善之云。亦正指此而言。(梅山与李龟岩书曰。主心本善者。从程子说而曰。气之精爽者为心。则本体岂有不善。○老洲曰。性纯善。心本善。本与纯之间。理与气之分也。)而金直以本善者谓之理。得无为认气为理之见乎。且孟子所谓本心。大学所谓明德。皆是有知觉有运用之物。故虽是一而不二。为主而不为客。命物而不命于物者。然语其属则气也。而金直以此为理。又岂非认气为理之见乎。金书又谓非都无曲折。而便云心即理。如陆王之见。恐尤说得絮了。如象山阳明。亦何尝自谓以有善恶者为心乎。只为以心为理为极。而不复以性为心之所主。故终归于异学矣。老洲答梅山书一段。有可考者。今附见焉。(老洲曰。鹿门于此气一混处。先有所见。其初年。与渼湖论明德书。善说能字。但几与理无别者。是其过当处。此为改见之张本也。其晚年所见。从气上说理。却有模象可据。见其头头合曲曲通。认为一物。守之甚固。然窃详其所以说理者。要非此理之本色。而直是关闽所说神字部位也。神是气之一原。虽与理无閒。自有形而上下。作为无作为之别。一而非一。二而非二。非一非二之际。正宜洗心慎思。岂可徒见其一。而逞言于其间。陷于一偏也哉。陆九渊之以阴阳为太极。王守仁之以良知为天理者。非不善观于气。而于合一之妙。又可谓有见。然卒得罪于圣门。此不可不却顾而深思也。)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5H 页
书守玄斋偶记后
  昔有问止谤之道者。文中子曰。自修其次曰。无辨。譬之病。则自修者。补养之药也。无辨者。对證之剂也。于止谤无以易矣。然当论其事可也。苟为利害耶。君子有所不辨。苟为是非耶。君子必辨焉。孔子恶郑声。恶佞人。恶乡愿。恶利口。为其似是而非。能惑众也。若厄于陈蔡。危于匡。未尝自言其冤。何则。君子不为利害争也。然使其事利害是非两存焉。则柰何。欲辨之。则不得为长者。君子之所羞也。欲无辨。则义理不明。学道者之所惧也。宁受不长者之名。而使义理由我而少明。是大愿也。故虽冒嫌而不避。病夫世之君子克己有未尽。好胜之私未化。自诿曰。吾以救夫世道之害。不得已也。夷考其情。未尝不耻己之屈于人。而恚人之不我下而已。然则一循乎理而不附其私意。乃得其正。艮斋必能勉乎此矣。
  理气心性之辨。难矣。以为一不可。以为二又不可。所争在于毫忽。自夫告子,荀,扬言性之差。以及释氏。率于理气界部。有不明。至象山阳明。出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5L 页
于讲学大畅之后。犹然错误。可异焉。盖知者过之也。我国徐花潭。专用功于格致。所见极其高诣。然于理未之透。信乎其难矣。凡涉于灵者。皆气为之也。不得侵入于理之界部。虽以妙用之神。几于与理无异。而犹当属之形而下。岂可以惺惺有知觉。谓之太极乎。艮斋读书精密。于古人言语。能不滞于辞。论辨剖析。动多破的。惜乎余之卤莽。不足以涉其堂奥。且也不学。故老而易衰。鼎器已败。如漏卮随注而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竟何益哉。因读其文。自鸣懊恨之意云尔。庚辰季秋之晦。李象秀。书。(峿丈跋语所谓世之君子克己有未尽。好胜之私未化。自诱曰。吾以救夫世道之害。不得已也。此一转语。语意微婉。详味之。乃见所指也。愚识。辛巳正月五日。)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辨]
  
自西徂东辨(辛丑)
治疾病章言。世上各种疾病。皆原于有罪。有罪则有疾病死亡。故欲治疾。必先去罪。然罪不能自去。如病不能自疗。此耶稣所以降世。救人脱罪。而为除疾病之源也。则欲求去罪者。非耶稣圣教。不为功。人诚能笃信圣道。以求赦罪。然生今之世。仍或有疾。(本注。非谓笃信圣道人。此生绝无疾病。○余谓此人既笃信圣道。耶稣何不为之祷帝赦罪。仍未免有疾病耶。遁辞遁辞。)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6H 页
而将来必得无坏之身。登明宫。享永福。(止此)此极可笑。盖自昔圣贤。无一人免于病死。岂皆有罪致然耶。况人之有罪。缘于违理。当令其人遄改以趋善。今乃曰罪不能自去。必使从耶稣求赦罪。冀升天。岂非出于佛教所谓为死者。灭罪资福。使生天堂者乎。夫不信西教者之入地狱。笃信西教者之登明宫。有谁见之。今未曾见之而言之若此。岂亦所谓画鬼画龙以欺人者。非耶。人为善。则虽不倚赖耶稣。亦必得福。为恶。则虽笃信彼教。亦必陷刑。何不如此立教。乃必欲引入耶稣窟中耶。
优待癫狂章言。遣人宣传耶稣圣道。使藉感化之功。可克己而复礼。慕天上之福。视世庸福。如浮云。癫狂之證。亦何自而生哉。(止此)人之克己复礼。不由乎己。而乃藉耶稣之功而致之乎。且人当克己而已。又何慕天福为乎。朱子于学佛者。尝有不修今世而修来世之讥。今此云云。乃为后世而修今世者。其心岂非私欲之尤者乎。
省刑罚章言。华人诚能如泰西。以耶稣圣教化民。则人皆以礼义廉耻为尚。又何至肆然犯法乎。余谓华人诚能以唐虞三代为法。则民日迁善。而刑措可几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6L 页
矣至若耶稣。且为其弟子谋杀。则安在其人皆尚礼义乎。
解息战争章言。诚能事无大小。悉遵耶稣法戒。将见教化盛行。咸归逊让。有不铸刀为犁。销戈为镰者乎。余闻吾圣人之教。以为君子无所争。孝子在丑不争。用不教民战者。谓之弃民。弃民者。天必殃之。故善战者。服上刑。为人牧者。苟能遵此而勿失。则又何战斗之足患。而乃诱之以在天之永福。非如人世之繁华。然后乃可以息争乎。
怀柔远人章言。讲道理人到中国。今有数百之多。其尤大有益者。劝人信从耶稣。得保性真。以归于天父。不至得罪于天父而无所祷告。孔子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即是此意。盖人专敬天父。自不敢为恶矣。余谓。孔子所言天。以理言也。彼所言天父。以耶和华言也。曾见日人安井辨妄之书。载耶和华事行。乃一造妖诲淫之鬼。今欲使人不为恶而敬此鬼。正所谓获罪于天。岂非可畏之甚乎。耶稣恶人祭拜佗神。此与孔子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冰炭。而花之安欲附而同之。岂非妄乎。彼国教士。欲警晓清人。当曰中国本尚唐,虞,三代之教。今不免行蛮夷之道。宜勇革前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7H 页
习。而一遵先王之训可也。今曰云云。岂非鸡欲哺狗而虫蚁以哺者欤。
爱怜仇敌章。以孔子以直报怨之训。为为官府治民言。不知何据。又谓西国不许报仇。以有官府治之。且上帝照公义罚之。夫不许报仇。不论仇之大小。槩立一法。此大乱之道也。又引耶稣受妒忌者之害。钉死十字架。仍为仇人祈祷。欲其悔罪改恶。此何等仁爱之量。此又不近人情。且彼徒每谓耶稣是天父爱子。为世人流血赎罪。信斯言也。天父何不将妒忌者。照公义以罚之。乃任其杀害也。且举世之为恶者。何不使悔改。而乃杀吾爱子。以赎众万之罪。甚矣。天父之不仁也。妄诞如此。而世间庸夫迷人。多被其诳惑。而莫之悟也。悲夫。
慎理国财章。既引禹贡周礼之文。论语邹经之训。以为證。又欲效朱子社仓之法。戒安石青苗之失。其所论生财取财用财禁奢侈恤贫穷诸说。实吾圣王之遗意。而却以耶稣归重。何欤。此特诱天下之人。尽从其教而然也。吾意吾圣人之制。久而有缺坏去处。而西法有可取者。则以彼补此。亦无不可。今不然而必欲归宿于耶稣。不亦所见之局,用意之私乎。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7L 页
禁溺女儿章。清国之溺女。固非天理人情之所当出。至于西国法律之夫妇无上下。而许妻可以告夫。亦岂夫为妻纲之道乎。要皆夷狄之道也。西国合昏。务必男女意无龃龉。方为夫妇。不然。即父母亦不能相强。是岂女子养廉耻之道。亦岂娶妻必告父母。女子在家从父之道乎。吾圣人之教。则曰不待父母之命。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贱之。且礼女子十年不出。非受币。不交不亲。安得与佗人欢悦。意不龃龉乎。其源皆出于耶稣之不分男女也。尝见瀛寰志略。言耶稣能以神术医人。痢者疟者瘫者瞽者魇者。以手抚摩之立愈。所至。男女数千人随之。又记朱子语类言。佛氏不问大人,小儿,官员,村人,商贾,男女,妇人。皆得入其门。最无状。见妇人。便与之对话。今耶稣教。亦正如此。花之安亦自言。礼拜堂讲道。有女子明理者。悉令入塾。随同肄业。由是成材甚众。则初不讳其男女无分也。渠既目见吾圣人之书自七岁已教之有别。而犹不思所以改革其无礼之教。方且大书深刻。布之天下。何其无耻之甚也。借使男女有同业而成材者。已非礼义之正。况岂无同业而淫辟作罪者乎。而乃称耶稣最尚廉耻。不知其何说也。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8H 页
广行恕道章言。试首言乎士。以彼博览经书。旁搜子史。互相比较。广其闻见。士之所宜。不谓朝廷以文艺取士。必求无背于朱注。凡朱子以前。朱子以后。先儒之诸论。往哲之注疏。岂无详明足资考证者。若止墨守朱注。而不并取以参观。俾畅孔孟之旨。似朱注更胜于孔孟矣。奚其可哉。(止此)余谓此事。当先论朱子与孔孟合否。如曰不合则已。不然则朱子就诸儒说中。去短取长。以成集注。则何可以守朱注而不参观之故。遂谓朱胜孔孟而讥之乎。但欲广闻多识。亦不妨取诸家以考之。若不分得失。而槩欲平看。此大乱之道也。此章下文。彼固言儒释道三教。朝廷取其真心行善者。以奖励之。(若不先明理。而但曰真心行善。则所谓真与善者。往往不合于正。此宜细覈。)又曰。立教不谨儒释道。而论理各有纯疵。但当究其纯全者。为依归。不强人以从己教。如中国尊崇儒教。不能强别教以拜菩萨。犹西国尊崇耶稣。亦不能强别教以拜上帝。(本注云。尊称神祇曰菩萨。)惟于各教之中。择其道理之至善者。以普劝斯世而已。(止此)细观其立论之指。不惟不分朱子与诸家之得失。并不分儒释道之得失。而其主意则欲天下之人。亦不分儒教与耶稣教之是非。而冀其说之得行于世尔。是岂先有忠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8L 页
而后行恕之道乎。以若不明不尽之心。遽欲行恕。则其究也。将使天下之人。各行其私意。而不能一日恕矣。安在其广行哉。○彼又言。若夫中国祭祀之繁。强人行之。尤为不恕。此更可笑。盖祭祀。本于天性人心。特圣贤因其固有者。而为之制作礼义。以成其德耳。曾见海国闻见录曰汉人娶土番妇者。必入耶稣教。焚父母神主。瀛寰志略亦言。奉耶稣教者不祀祖先日人安井氏辨妄亦言。浮屠。虽与耶稣相类。然犹为君父修冥福。犹有追远之意。耶稣则直以君父为假。死即绝之。不敢复祀。视之如犬马然。今一奉其教。圣君贤臣之庙。不得不尽毁之。下至士庶。亦不得祭其祖祢。是岂忠厚之俗所忍为哉。(止此)是必中国人之染邪者。不肯祭先。而朝廷强令行之。故花之安指为不恕之道。下文又云。尤可慨者。任用人才。亦必强以祭神。(本注。如新任官。必先行香之类。)不然则笑为异端。或斥而不录。(止此)我国新任官。亦必先行谒圣之礼。而昔年有士族染邪者。监平泽县。上任半月。不入校宫。当时有士论。今想中国事。亦必有与此相类者。而彼以为尤可慨者。岂非笑话。若不论贤德。而惟以祭神取人。则诚有如彼之所讥。若又不分邪正。而但以才能任官。则其贻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9H 页
害世教。又如何哉。○花之安又举始皇之焚书坑儒而儒实不可去。与梁武之欲除道教而道终不可除。魏主欲灭佛而佛终不可灭。齐头并论。而结之曰。可知三教并行。原各有可取之处。亦当推己及人。各行其是。无容遽思驱除。(止此)此尤悖理伤化之言也。盖梁魏之君。不行先王之道。以明教化于天下。而惟欲以一时意气。力除异教。故不久而复盛。此如上行贪虐。而下禁盗贼。则盗贼卒不可禁。花之安将曰。是知盗贼原有可取之处。不可遽思追捕矣乎。彼所谓如心以出而无分彼此。所谓凡事皆当以理为主者。咸非认得心理之本然。只心其所心。理其所理。而有是云云耳。然则凡章中所引圣贤之训。皆非本指。而适以證其私见。助其邪说而已矣。
万国公法本旨章言公法不独许人往来经商。亦许人往来传教。傥有阻止则违法。如有本国人从外国之教。本国禁锢之。是欺陵从教之人。不合公法。或诽谤之。亦不合公法。止可平心而论。以理辨明。所以需领事官。保护传教者也。盖外国人不强入耶稣教。惟入教者。则领事官及教会皆保护之。既入教。实守本国之法。非有犯国法也。但入教则不拜偶像耳。且入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29L 页
教之人。更当安分守法。故公法尤保护之也。(止此)余观所谓万国公法者。出于耶稣之徒。而花之安言。傥有反其法。则即为不义。故宜联众国。以明晓之。再不从则征伐之也。(见上文)今又曰。许人往来传教。傥有阻止则违法云云此其意专以布教为主也若我国法有习耶稣教者。辄用一律。何谓非犯法也。且令入教者。不拜偶像。则其于先祠与圣庙。亦将一例不拜。此只是夷狄之一法。非吾圣人之教。柰何令民从之。亦柰何不阻止与诽谤与禁锢之哉。他法或有可取。而至于此一事。则乃西国之私法。非天下万国公共之法也。借使吾儒入泰西各国。传教于士民。而令毁去耶稣像礼拜堂与凡所行非礼之习。更使立祖祢之祠而行四时之正祭。建圣贤之庙而行春秋之释菜焉尔。则彼能以公法之故。而不之问欤。
吉礼归真章。既历举儒书祭祀之礼而曰。祀典虽繁。惟祀上帝。为得其正。诸祀皆可废也。遂记仙佛世俗拜神求福之事而诮之。余谓圣人制祭。原秖有报德之意未尝存祈福之私而后世寖失其指因有僭谄淫渎之罪。此在所当禁。若惩此而并与正祀而废之。如彼说。则诗,书,易,礼之所已言。尧,舜,周,孔之所尝行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0H 页
者。皆将举而扫之。此奚但矫枉过直而已。直是无礼不敬。不仁少恩。真鹰豺之不若也。彼又曰。耶稣在上帝前祈祷。西人依赖耶稣所求者。只欲赦一己之罪。死后灵魂不受苦。(止此)以吾儒之教。则知其不善。速改以从善。善即是理。理即是天。生与天合。死与天合。更不需耶稣祈祷。今上帝于下民之罪。不待其改革。惟耶稣之是听而赦之。则是乃一不公不明之神。何以为天地万物自然之主宰乎。彼又曰。耶稣代人赎罪。献至洁之身于上帝。而上帝自然悦纳。(止此)夫天下万众之恶。岂一人所能代赎。且上帝于其爱子。被杀而悦纳。则其为不仁。抑何甚焉。如此而欲中国人之憬然悟。怅然思。而从耶稣之训也。甚矣。花之安之痴也。彼方且诮中国人之拜神求福。而至言其教。则曰耶稣在上帝前祈祷。曰从教者。祈祷谢上帝之恩。曰聚集礼拜堂。祈祷听道。曰在家早晚祈祷。岂非同浴而讥裸乎。孔子曰。某之祷久矣。又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此乃为圣人之言也。
凶礼贵中章言。人死魂离。安能长在家庙。则旟旐之招魂。木主之依神。徒多事耳。(止此)彼谓人死不升天堂。必入地狱。故云然也。然周公岂不知文王陟降在帝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0L 页
左右。而犹必皋复立主。以尽其爱敬之诚。岂若异教之爱使其形而不恤其死乎。(见庄子书)至于世俗之误信巫觋葬师僧尼道流狂惑之言。而妄行非法。则有王者作。宜在所禁。孔子之谓礼与其奢也。宁俭。本不谓此至于丧与其易也。宁戚。则夫子之微意可见。而花之安乃方引此训。而却复言死丧悲哀不可太过。语意相戾。且今丧纪大坏。至有朝埋其亲。夕起供职者。纵令哭之过哀。犹恐不从。况复以此为教。○又言耶稣能脱死亡而复活。人必依赖。乃能具永生之理。故虽死而生理长在。彼方以道家之长年。释氏之轮回为妄。(见三十六章)而以耶稣复活。教士永生。重言复言。使人发大笑也。况又云。人能真心从耶稣。则后来新天地既成。上帝使吾灵魂复完。一身永远常存。又云。从耶稣教者。信道以为善。则临终时。耶稣接之升天。此皆窃取佛氏之说。以为诳诱蚩民之术也。
嘉礼求正章言。凡臣下朝见。各有其礼。但不拜跪叩头。盖人主虽当敬。不如天帝更尊。堪受人跪拜叩头也。(止此)如此则父母可不拜。师长可不拜。圣贤可不拜也。上章又言。敬偶像者。上帝所甚恶。曾见日人辨妄。亦讥之曰。耶和华之教曰。爱父母过于我。不宜乎我。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1H 页
然则彼所谓上帝。乃一猜妒之鬼也。吾虽受深恶于彼。虽见不宜乎彼。而不能为不敬君父,不敬圣贤之人。以受吾所尊敬底上帝之怒也。吾圣人之教。非惟臣子拜君父而已。亦有君拜臣父拜子之礼。则其佗更可知也。彼花之安者。既目见吾圣人之教与耶稣之说天渊相悬。朔南绝异。而犹且引据儒书。以饰其说。此自是异教之人笼罩依附之习殊可憎也。
宾礼主敬章言。西国相见。有拖手之礼。以示亲爱。但尊者先拖少者之手。是爱少者。而少者不敢先拖长者之手。所以尊敬长者也。若女人与男子。有戚谊者。女人敬男子。先拖其手则可。而男子不能先伸手与之拖。此行礼之有别也。(止此)此以上下文相照。则女尊男卑可知。此既大乖。则其不识不亲授受之礼。又何责焉。此虽西俗。而彼既得见中华圣人之教。则何不从而变革。良可慨也。
以乐济礼章言。虽丧中之乐。宜主哀戚。然亦须归于和平。乃不至哀伤过甚。余闻圣人有居丧闻乐不乐之训。国家有居丧听乐嫁娶之律。而今彼俗如此。岂非不仁不智之甚乎。若有贤者教之。彼亦赋全善之性。(花之安曰。性乃天理本全善。)岂无感悟之理乎。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1L 页
假礼指谬章所言诸般事为。可见清国贸乱之俗。而其在上者之无学无教。从可知也。如此而国不亡者。未之有也。但花之安并指礿祀烝尝家庙木主。亦以为谬。则乃彼教之说。非先王之法也。彼教谓祭无益。正缘不见得实理故也。朱子言。古人诚实。直是见得幽明一致。如在其上下左右。非心知其不然。而姑为是言以设教也。程子易传亦言。祭祀本于人心。圣人制礼。以成其德耳。彼盖不反诸心。而只求之外。故妄为魔鬼之说尔。
贵保原质章所讥中国妇女之裹足,涂粉,手钏,耳环之属。皆凿凿有理。但其所引新约书云。妇人贞静敬恪。不饰文绣。则上帝以之为贵。旧约书云。郇邑之女。骄侈成性。足曳金钏。则上帝怒其骄奢。使之头童发寡。辱于众前。脱去其彩络钏笄。而蒙以不洁。可知上帝之喜真实恶奢华。有明徵矣。(止此)吾不知此女得于何地见上帝。而遭此无颜面之羞乎。又未知世閒妇女之致饰于外者极多。为上帝者。如何一一去点检佗。不已劳乎。观花之安闻见知虑。宜不信此等虚妄。而乃复笔之书而布之世。信乎习染之已锢。而识解之难开也。使其遇明识之士。与之讲质。则应不俟多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2H 页
辨。而悟其是非。惜乎其未也。
齐家在修身章言。开辟之初。上帝造一男一女。置为夫妇云云。余曾见日人辨妄。载耶和华先天地而生。是造天地日月星辰及两閒所有群物。又聚尘土。依已像造人。名曰亚当。既而又以人独处未善。乘亚当酣寝。取一胁。实之以肉。以为之妻。其名曰夏娃。因夏娃有罪。乃罚以胎孕之苦。加以产子之艰。今花之安所言。即此也。此个怪妄。何待智者而委也。士之为学。宜以识见为先。不然。目击异端而不能辨。身陷邪教而莫之悟。
孝本爱敬章言。处父母之雠。固贵以直报。而有时或阻于势。或限于时。则宜附之上帝。以伸其冤。而未可槩例于不共戴天也。又言。雠私意也。理公物也。余谓父母之雠。固有阻势限时。难于报复者。然为之子者。宜沫血饮泣。必思所以图报。岂可附之上帝。又岂可不以不共戴天。存其心乎。况可槩以雠属私。与理之属公者。做对而轻视之哉。此悖伦之论也。(立祠设主之说见上)○又言。泰西丧礼。三日而葬。殡之日。扶柩至墓。教师偕亲属。诣礼拜堂。祝读诗篇数遍。遂偕往墓前。祷祝以明己罪。求赦于天父。余谓人之善恶。既定于平日。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2L 页
岂死后祷祝求赦。所能免乎。此与僧家设斋之谬。奚择哉。○又言。三年之丧。今世多有名无实。余以为三年之丧。则父宜轻而母宜重。诚以提携保抱。母氏较为劬劳。(止此)如此则人于天地。亦宜重地而轻天。其可乎。此由夷狄重母之俗而然也。花之安又曰。居丧之日。无须刻以三年。若必强人以三年之丧。试问。今之居丧者。三年中果何如。三年后更何如也。(止此)此以不善居丧之故言。然仁人孝子见其然。宜劝以尽心从礼。不可因其无知而遂使之短丧。是岂渠所谓广行恕道之意乎。无乃自己于亲之丧。无疾痛惨怛之情而然乎。○西国律法。子既及冠。则子自立室专权。此时即有借贷不偿。乖张不法。论国法。则皆无涉于其父。余谓父子一体。天理当然。今乃立父子不相涉之法。以教民。其为无义。抑何甚焉。
谨慎言语章。所引易书语孟之训。以为主脑。举卫郑扬苏之事。以为劝戒。固皆是矣。第其援达罗马人书言。使徒倚赖耶稣。故得耶稣之心。而发之于言。其言皆合耶稣之理。及约翰福音传云。耶稣有言。非从己意而言。乃从天父言而行其事。二段以为耶稣之言。由道而言者。与谨言道理。绝不相近。余见马可讲义。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3H 页
载耶稣方与众言。其母与兄弟。立于外。欲与之言。或告之则曰。何者为我母。何者为我兄弟。福音所谓耶稣之言。即从天父言者。即此欤。然则达罗所谓使徒之言皆合耶稣之理者。从可知也。闻彼徒有真君父假君父之说。而花之安乃谓吾人有言。亦宜真实无诳。务必表明耶稣之道。使天下之人。得所依归焉。岂非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哉。是亦达罗所谓合耶稣之理者也。此而曰谨慎言语。则不如不谨慎也。
学贵精通章。既引君子贵穷理之言。下文更言。五伦皆同一体原。不须智慧而始晰其底蕴。然则彼所穷之理。乃五伦外之理也。此岂吾圣人之道乎。况其视五伦底蕴。若不甚难晰者然。宜其以父子不关涉之律。(见卌章)臣下不拜君上之礼。(见卅二章)昏嫁任其男女欢悦不泥父母主权之俗。(见卅九章)一一称是。而不少疑难也。吾圣人之教人穷理。专就五伦中用心。究索其底蕴。而不敢浅尝低看而已。其于天地人民飞潜动植之关于五伦道理者。亦皆随其才智分量之所及。而渐次思绎。使之通晓耳。非如彼教所谓格物之躐等越次。而无得于身心伦常之实也。○花之安曰。耶稣教。功崇唯志。业广唯勤。凡事悉由心性。以归于情理。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3L 页
(此两句不晓所谓)虽未尝以学问教人。而凡学文之国。无不以耶稣为依归。斯其所以极深研几。以为格致之方者。既非释道二教之可比。亦与儒教略不同。盖道教沈溺于物。凡物之合于己者以为是。不合者以为非。是以物役其心。而忘心性之所在。故万事皆为物之所拘。若释教似归于心性。而实绝外缘。不爱万物。凡事秖重内心。而以外物为虚无。是又失却物之本性。而不能用物。惟儒教以圣人之道理。为心性之功夫。任外物之纷纷。而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举凡大小事情。皆出乎物之上。而未尝堕于物之中。斯其所以闲邪存诚者。固与耶稣之教。相表里。但儒教论人。秖在世上之暂时。(本注但论百岁之身。不论不朽之魂。)离去上帝。耶稣教论人。则在永远之生。(本注由重生。可渐得永生。)由上帝而来。使之归于上帝。是以。略有差别耳。伏愿华人有志穷理尽性者。当法耶稣之教。事事皆以上帝为主宰。知人为永活之物。不仅于在世之肉身无弊。尤当于身后之灵魂可保此中。断非具大智慧之人。不能洞达其本源。岂徒务记诵尚词章者。所能从事于格致之域哉。(止此)余谓此段立说。虽极铺张。其实不过窃取释氏之轮回。幻做彼教肉身重生之说。蹈袭释氏之极乐。改作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4H 页
彼教灵魂永活之言。欲以诳惑下民。而增其党与也。观其用意。可谓劳矣。至于儒教。一则曰耶稣教亦与儒教略不同。二则曰儒教固与耶稣之教相表里。何其依违附援之至此也。彼所谓事事皆以上帝为主宰者。亦暗借吾圣人事天本天之旨。以妆饰之耳。然吾之所谓天。是以理言。彼之所谓帝。是以耶和华言。言虽相似。而意实大相远。不可以不明核也。故儒书亦言。在帝左右。昭事上帝。在天之灵。此何尝离去上帝。特不与耶和华相遇耳。况彼所谓天堂有。则贤者登焉。不系崇信耶稣。地狱有。则恶人入焉。亦不系不信耶稣。盖耶稣生于犹太国。(在亚细亚洲之西)则佗邦之人初不识彼教者。不啻亿兆之多。此人之死。有谁接之升天。(此四字见凶礼贵中章八板左)且耶稣始生于汉哀帝建平年间。则凡生于其前者。不曾依赖救主。(彼书以耶稣为救世主)而秖知有中华圣人道理。则此人将无不入地狱者矣。然则所谓上帝者。乃一偏信爱子之祈祷而不能公观众生之贤否底。顾安有此理哉。
子学探原章言。理者。统天地人物而包之。则谓之理。若性理则不同。性理分人性之理。物性之理。何以为人性。人得所以为人。无其性则不得为人也。何以为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4L 页
物性。物得所以为物。无其性则不得为物也。凡物之性。各有不同。然则人之性,物之性。不得混淆。自可以一理而贯通之。而得性理之所在。乃宋儒言。性理以太极为归。实属虚渺。何以与人性相关耶。(止此)余谓性非别有一物。只是在天地人物之理也。太极又天地人物性理之总会也。性也理也太极也。名虽三。而实则一也。以其条理而谓之理。以其立于形生之后而谓之性。以其筑底无去处而谓之太极。三者。天地人物所同涵之体。更无在天在地在人在物彼此毫发欠剩之分也。今花之安识不及此。而以太极为虚渺。以理为实有一物(认极为虚渺。故谓之理实有物。)而天地人物之所同包也。以性理为先有二本。(以人得所以为人。物得所以为物两语。知其先有二本也。)而人物之所异得也。此为何等议论也。○花之安又言。宋儒谓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泰。而万物生。夫阴阳不过一虚悬之象。天地不过一覆载之区。不有上帝主宰于其间。彼阴阳二气。断不能生万物矣。宋儒谓太极能生万物。不知人之一心。有志有欲有意向。太极一虚空之物。既无其心。何以生人之志。生人之欲。生人之意向乎。夫太极无心。犹天亦无心。何以生人之智。惟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乃可赋人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5H 页
之灵明而生其智也。(止此)余按易言天地生物之心。又言太极生两仪。孔子言天生德于予。孟子言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彼皆未之见。而谓之宋儒之言耶。(下文又言。彼宋儒。言太极生阴阳二气鼓铸。而万物遂生一段。亦只如此。不复置辨。)○花之安又言。万物之理有不同。人之性灵。能分别之。而上帝之性至善。无所不备。故能妙万物而握其权。使万物各得其所。人之性灵。无此权能而谓太极。一块然之物。有此权能乎云云。据此以观上文人性物性之说。分明是认灵识为性理者。此曷足多辨乎。
教化要言章。所论明教化养人材之说。亦可观。但章末举耶稣之道。夸张为言。欲使观者动色倾心。此如医者只知药石。巫者只知祈祷。而不知其佗故欤。何不以中华圣人之道。劝中国执政之人。而每篇之末。必如彼抬起本教也。哥林多前书言。仁者。不妒不誇不衒。今以花之安诸说观之。无非誇衒之辞。此何意也。正教会发明章。首引论语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以余观之。彼之所信者。耶稣妄诞不根之说也。所守者。灵魂升天永远之福也。岂吾圣人真实无望之教乎哉。(此章下文。有贵得信爱望之语。信信耶稣也。爱爱上帝也。望望上帝赐永福也。)彼又曰。俗人每忽而不信。心既陷溺。应受上帝重罚。而上帝仁爱。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5L 页
不忍即加罚。故特降生耶稣。广仁爱于世閒。以救赎人罪。其词曰。信而受洗者得救。不信者定罪。诚如此言。耶和华何不于始生亚当之日。即令亚当广仁救赎。乃至二千年之后。恶世人罪恶。破天渊之水。以尽灭之也。又何不使笃信其道之挪亚。(自亚当。至此十世。)即广仁爱于世閒。乃至摩西。(挪亚十三世孙。)使之拜受天书。以教民而始行洗礼安息之类乎。彼所谓上帝无所不能者。其伎俩亦有时乎穷而未达欤。且上帝以独生(此两字奇怪。)之子赐世。俾信之者。免沈沦而得永生。耶稣亦自称天之独子。(此四字更奇。岂佗人非天之子乎。其无理至此。)以拯济世人。至于受刑流血。以赎人罪。甚矣。上帝之不仁。耶稣之不孝也。上帝之命爱子。以赎人罪。固是乱命。而耶稣之从上帝而代人死。亦为悖德。又其徒所谓既刑三日。复稣升天。往往形见。与其徒及所善诸老婆相语者。尤妄诞之甚也。既曰复稣形见。则是肉身再活也。以有形之身。升至虚之天。安有此理乎。信如其言。耶稣之肉身。至今犹在。何不形见于忽而不信之俗人。守正斥邪之贤者。使之信而不斥。而乃独与其徒相语而已。甚矣。耶稣之不通物情也。安在其拯济世人乎。彼所谓教会。不过欲以党羽之众。而邪说之行而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6H 页
已也。○花之安又曰。信者。笃信耶稣之真理也。爱者以仁爱之心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也。望者。望上帝赐永福。而不求世俗之暂逸也。即孟子所谓修天爵而人爵从之也。此亦错引也。孟子之言。言其自然之理。彼之言。言其求望之私。二者乃邪正之分。不可以不明也。(人爵与天福。亦有不同者矣。)○花之安又曰。教会之所事。在三位一体之上帝。曰天父。曰救主。曰圣神。(圣神。新约所言保惠师。)天父以为主宰。救主以其能赦罪。圣神以其理化人。吾闻至尊无对曰上帝。未闻有三位。不知天父据上位。救主居中位。(第六十四章言。耶稣为上帝之第二位。)圣神据下位耶。才曰中曰下。便已非上。抑三者并坐而离立欤。(离丽也。曲礼曰。离立不出中閒。)天父与天之独子齐头。而无尊卑之分。则岂非乱之大者乎。惜乎。不能提之安之而警教也。传道会章言。儒者所传之道。考诸五经。类多合上帝之道。今西人所传耶稣之道。原本于上帝之道也。余谓此须分彼此所言之上帝。然后方可言何道之合与不合。本与不本也。若儒家所言上帝。盖天是刚阳之物。自然如此。转运不息。必有至神至明。所以能配乎理而主宰群动者。如在人之心君。是也。非实有一物如世閒帝者之位。此则彼未尝梦到也。彼所谓上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6L 页
帝。我知之矣。马可讲义五卷第六十八条言。以色列在埃及为仆时。其苦声闻于上帝。上帝俯念前约。设法救之。故命天使。遍行埃及。尽戮其长子。乃命以色列族。以羔血涂门为号。凡门有血之家。天使过而不入。以色列族。遵此免长子之死。(止此)彼之上帝乃如此。何其媟也。其原本与否。固无足言。吾儒之教。又何尝有合于此。此如朔南之判也。彼又言耶稣之教。虽贵乎人之信从。然皆出于心服。非由传教者之勉强逼胁。故信从愈众。余谓吾儒教。则曰。无所为于前。无所冀于后。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但以是非导之而已。未尝以一毫福利之私。参错于其閒。故识而从之者。自非高明之士。罕能入也。彼则专以祸福报应之说。钳制愚俗。故迷子痴妇。往往悦而信之。凡其日夜所思所行。无不从一片祸福心中做弄出来。此所以信从其教者。至于一百一十五兆之多也。然不问其心之公私,道之是非。惟誇其从之者多。则亦何益于世哉。(下章圣经会所言。无非以登天受乐。夸张说去而已。盖以中国正道不行。人心偏颇。故彼以祸福报应教诱之尔。)
劝守安息章。引易七日来复。而曰复者。生机也。人当停操作。以得生机而养元神也。余谓易之言七日。实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7H 页
七个月。非第七日也。且复者。阳气之复也。息者。阴气之静也。未可妄引圣经以證彼议也。彼又言。开辟之始。上帝以全能全智。刱造天地日月星辰人物。六日而万物已成。至第七日。则为安息圣日。此更无理。信如此言。是耶和华非惟为耶稣之父。亦天地日月星辰之父也。虽然。天地未生之前。所谓开辟者。是何物也。曾见西书。言。耶和华先天地而生。是造天地日月星辰万物。又聚尘土。依己像造人。名曰亚当。又乘亚当酣寝。取一胁。实之以肉。以为之妻。名曰夏娃。既曰聚尘土造人。则其造天造地。又以何物为材。其造夏娃。又何不聚土为之。而必取人之胁。又所实之肉。从何得之。且既曰依己像造人。则所谓上帝。亦一人形之物。其何以居空虚之中。亦何以为万物之主乎。何其奇且怪也。使人言之。不觉喷饭。(彼以虚房奎昂四宿。为安息日。总计一岁。则为四十八日。不知此四十八日。人兽无产孕。草木无萌芽耶。绝可怪也。)
 余少也。槩闻西教之为淫邪而已。未尝目见其书。故亦未尝笔斥其说。盖虽邪说。未见其肯綮。而漫且骂詈。非修辞立诚之道也。约斋宋兄。近寄自西徂东马可讲义来。是德国花之安。以其习染之性。加以淹博之识。捭阖之文。出入吾经传子史之閒。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7L 页
而摘得近似之语。以饰其妄诞之术者也。约友盖要余立辨以明之。第微躯恒带疾痛。废居常烦宾朋。无暇翻阅。比至亲茔下。第三儿敬九。以自西徂东五册进。余且看且辨。四日而毕。盖以家有忧。故未可久留而然也。其说谅多未精。今以呈览于诸公。此是卫正道辟邪说。为生民立标准之一事。愿诸公。相与看详而润色之。
梁集诸说辨
  论梁氏孔教论
梁启超以同治癸酉生。其复友人论保教书。作于丁酉。(二十五岁)读日本书目篇。亦言保孔教。湖南学约。亦言宗法孔子论。幼学篇。亦令每日八下钟。师徒合诵。赞扬孔教歌。然后肄业。此皆在丁酉。而往往多佳语。其后五年壬寅。更作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而自言此与前论相反。今是昨非。不敢自默。区区小子。昔为保教党之骁将。今为保教党之大敌。为二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战。吾所不惧。据此则梁集中凡推尊孔子。援据孔子。者皆其未定说。又缘中国历史之所尚。民俗之所信。不得已而尔也。今此后论。可谓决裂而打破之矣。其于墨氏则曰。先圣墨子。千古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8H 页
大实行家。今欲救中国之亡。其惟学墨子乎。于释氏则曰。学界之究竟义也。小之可以救一国。大之可以度世界矣。信仰佗教。(孔教。恐难谓不在其中。)或有流弊。而佛教决无流弊也。于耶氏则曰。康先生于此教。独有所见。以为其单标一义曰。人类同胞也。平等也。皆原于实理。切于实用。于救众生。最有效焉。梁氏欲自为中国民。定一教育宗旨。又以耶稣教为最。彼于墨,释,稣推重尊仰。如此之至。至于孔教。则曰不必保。不必保者。谓存之无所益也。曰不当保。不当保者。谓存之有所害也。是恶可曰非孔门之叛卒乎。噫。彼方以雄辞诡辩。抑扬捭阖。以为驾御一世之术。而人多视为今天下单一无对之人豪也。如此而余以海东一腐儒。乃敢扬言斥之。将见群矢之䕺集于一身。然今与后之人。岂皆昏矇而莫之觉耶。异日当有具眼者起。而叹余言之不能无补于天下矣。但得道明则幸矣。其久与近。己与人。奚须校乎。
  题斯巴达小志
斯巴达小志所载。非无可取者。其当革者。更多矣。梁氏总论。不一言别白。乃槩以赫赫名誉。称之曰。至今论政体者。必举之。论教育者。必举之。论军事者。必举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8L 页
之。吾谓使梁氏得志。行乎国中。将并与奖励盗窃。兄弟一妻。民得讼王而置诸理。及民生子。令官检察而羸弱者弃诸山中。(本注。弱者。不能任护国之责而犹育之。是危国之道也。)及男子尊重妇女。国人蔑视文学之类。无不奉而行之。是安有仁义之道乎。噫。民权武技之乱人知思。一至于此耶。○今一屈首而受梁氏之新学。则更安有奋志挺身。以行礼义之日乎。梁氏所主。名曰一体平等。而实则民贵君贱。妇尊夫卑。释优孔劣。而一切倒置也。人之言曰。为新学则国权可复。身命可保。然安有三纲颠逆而可以复国保身者乎。噫。何其痴也。
  
论勿主义为主义
梁某讥儒者取便利己之失。而曰。诵法孔子者。往往取其勿主义。而弃其为主义。自注。勿主义者。惩忿窒欲之学。如非礼勿视四句等。是也。为主义者。开物成务之学。如天下有道。某不与易等。是也。(止此)然则欲开物成务者。忿亦不惩。欲亦不窒。非礼亦视听言动而可矣。则其所开所成者。可知也。殊不知忿欲非礼是坏物败务之道。而欲以道易天下者。必用惩窒克复之道以为之而后。天下之人。始有所观感。而弃无道以从之矣。使肆忿纵欲。以行非礼。虽与之天下。不能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9H 页
一朝居也。近年时辈。无卓识远虑。奉梁某为师。只有为主义而更无勿主义。殊不知为善而勿为恶。非勿主义。乃为主义也。欲以无道而易天下。非为主义。乃不当为主义也。何谓不当为主义。如混合邪正。侮慢圣贤。子弟不受父兄之制。子虽不孝亦无责。臣民钳制其君。屏除其君。女子自昏。妇自离夫。兄弟共一妻。为争地而杀人盈野之类。皆是不当为主义也。
  题通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白守黑。知雄守雌。此老氏之谰言。不待论矣。而所称诵法孔子者。又往往遗其大体。抚其偏言。取其狷主义而弃其狂主义。取其勿主义而弃其为主义。取其坤主义而弃其乾主义。(自注。地道妻道臣道。此坤主义也。自强不息。此乾主义也。)取其命主义而弃其力主义。(自注。列子有力命篇。论语称子罕言命。又称子不语力。其实力命两者。皆孔子所常言。知命之训。力行之教。昭昭然矣。)其所称道者曰。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也。曰无多言。多言多患。无多事。多事多败也。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也。夫此诸义。亦何尝非孔门所传述。然言非一端。义各有当。孔子曷尝以此义尽律天下哉。而末俗承流。取便利己。于是进取冒险之精神。澌灭以尽云云。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39L 页
梁氏所论勿为乾力四义。皆误也。贤者于世。遇当出之礼。而以勿为主。则岂所谓克己复礼之谓乎。圣人本欲以道易天下。然世无贤君。则发居夷浮海之叹。何尝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乎。乾之义。固是自强。然又岂不曰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又岂不曰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又岂不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唯圣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云尔乎。然此又何尝与自强不息界而为二耶。至于力行之力。不语之力。又有公私善恶之别。而今乃混而一之。何其察之不精。而言之不伦耶。要之梁氏才性过人。遂自恃而不复加审慎之功者。更须得贤师友。以磨砻其横逸之气。乃佳。○坤卦妻道臣道之说。与其所主君民平等。夫妇平等之义。正相冰炭。何故引之。岂亦未定之论欤。○进取冒险。此亦细讲。义当进则险夷何择。若义当遁则其进而冒险。岂君子居易俟命之道耶。大抵梁氏。是知进而不知退者也。
 梁氏论自由云。勿为古人之奴隶也。古人自古人。我自我。彼所谓能为圣贤豪杰者。岂不以其能自有我乎哉。不尔则有先圣。无后圣。有一杰。无再杰。论独立云。俗论动曰非古人之法言。不敢道。非古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0H 页
人之法行。不敢行。此奴隶根性之言也。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我有官体脑筋。不自用之。而以古人之官体脑筋。为官体脑筋。是我不过一有机无灵之土木偶。使世界上人人。皆如我。是率全世界之人。而为土木偶。故无独立性者。毁灭世界之毒药也。
语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易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此吾儒自由独立之说也。虽曰由己。虽曰独立。而其言则出于圣人。圣人即天也。人而奴隶于天。士而奴隶于圣。何所耻乎。梁氏每讥世之委身以嫁古人。为之荐枕席而奉箕帚者然。其为自由独立大同小康之论。辄广搜前言。以为己援。是亦不免为古人之臣妾也。古人戴冠于首。穿屦于足。阿屎于圊。放溺于桶。此类后人安得不从。岂此则不嫌为奴隶。而独纲常定理邦国治道。可以自由而耻于师古耶。若今人偶苦虚乏。当食无定时。或患脚痹。当杖不待老。乃拘于古人一日再食。六十杖乡之制。而不敢改易。诚有有机无灵之讥矣。佗馀古迹之宜于今者。胡可以无后圣无再杰。而必自出新法耶。吾闻孔子好古矣。而依旧是后圣。未闻好古而为毁灭世界之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0L 页
毒药也。且法言法行二句。是孔子语。而辄加以奴隶根性之骂。是为自圣而慢圣也。士而慢圣。则子而弑父。臣而篡君。将何所惮而不为乎。此乃为毁灭人伦之毒药。梁氏其亦虑及于此欤。彼书欲读者母吝相责。故吾亦以箴规之道待之耳。
  康氏传
 先生。宗教家也。中国非宗教之国。故数千年来无一宗教家。先生幼受孔学。及后潜心佛藏。大彻大悟。后又读耶氏书。故宗教想特盛。
康氏以孔子为未足。而必以佛稣为至。则其所谓大彻悟。所谓宗教想者。可知也。然则又何必时引孔子。此是贩私盐者。加鲞鱼以欺官吏之术也。佛,稣教以不妄语。今康氏非惟弃孔子。亦畔二氏矣。心口不同。而得为宗教。则不如无宗教也。
 先生之言。常持三圣一体。诸教平等之论。然以为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
孔教明人伦。重祀典。彼二教无此。何谓一体平等。此僧杲所用水上葫芦也。使清国尊信佛稣。已成习惯。已有历史。则康氏又必以二教救其民矣。梁启超佗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1H 页
日自言。吾始欲保孔教。今则不当保。然则一体平等之师传弃之。亦久矣。
 一。孔教者。进步(宗教篇。作化。)主义。非保守主义。二。孔教者兼爱(宗教篇。作善。)主义。非独善主义。三。孔教者。世界主义。非国别主义。四。孔教者。平等主义。非督(宗教篇。作专。)制主义。五。孔教者。强立主义。非巽懦(宗教篇。作文弱。)主义。六。孔教者。重魂主义。非爱身主义。
欲出而行道。固进步之义也。(孔子虽以行道为主。然诸侯无聘。则不先往见。斯义也。孟程言之详矣。)而道不行。身不容。则欲浮海而居夷。岂非保守主义乎。欲济世而泽民。固兼善之义也。而舍之则藏。忧则违之。岂非独善之义乎。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固世界之义也。而卫灵无道则言之。鲁昭失礼则讳之。去齐则接淅而行。去鲁则曰迟迟吾行。(佛氏逃父母。耶氏何者是吾母。何者是吾弟。何尝念到迟迟吾行之景地。)岂非国别之义乎。一视同仁。固平等之义也。(平等之中。又有贵贵亲亲之辨。不然。君死民死父死子死。当互服三年耶。抑当如涂人。而不之服耶。)而哀公不从讨恒。则已之。岂非人君专制之义乎。(如吾从周。又如下焉者。虽善民不从。皆是人君专制也。)阳货召则不往。固强立之义也。而遇之随问随答。岂非逊而出之之义乎。(巽以行权。圣人事。若夫懦之一字。贤者已无之。)游魂为变。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固灵魂之义也。(此与佛,耶天堂之说。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1L 页
不同。虽释子稍有慧智。如达摩者。亦言无天堂地狱。)而不尝康子之药。微服桓魋之难。岂非爱身之义乎。(如佛氏割肉以饲饥虎。耶氏流血以赎人罪。非吾圣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道也。)余谓孔子重纲常。正祀典。谨出处。彼二教之于此。实如冰炭之不相容。而康梁辈人。强引而合之。祇见其心劳日拙。言多道晦而已矣。
 其从事于孔教复原也。不可不先排斥俗学而明辨之。以拨云雾而见青天。其料𥳑之次第。凡分三段阶。第一。排斥宋学。以其仅言孔子修己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也。第二。排斥刘歆之学。以其作伪。诬孔子,误后世也。第三。排斥荀况之学。以其仅传孔子小康之统。不传孔子大同之统也。
谓宋儒不明救世之学。是不曾考实。而妄加讥贬者也。孔子之救世。非易与春秋与所传大学,中庸,论语之书乎。宋朝诸贤。悉加注释而发挥之。不知此外复有救世之学乎。且修己。所以救世。救世与修己。有二道乎。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皆体用一贯之道。特康氏不知耳。
 中国孔学者。皆以论语为独一无二之实典。先生以为此出弟子记载。不足以尽孔教之全体。求孔子之道。不可不于易与春秋。易为灵魂界之书。春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2H 页
秋为人间世之书。孔教精神。于是乎在。
论语所载。何尝不与易春秋之旨吻合哉。吾恐康氏不曾就论语上。真实下工夫来。故不知其归趣。而妄欲轩轾于其閒也。谓春秋为人间世之书。固然。(试问论语。非人间世之书耶。)若其指易为灵魂界之书。则欲援儒以入稣。直是著奸。绝可恶也。
 家者。烦恼之根。
康氏不耐烦。视父母妻孥。为烦恼之物矣。苟但曰烦恼。则国与天下。烦恼之大者。而身又烦恼之尤者。岂非惑于佛,耶之说欤。
 
既破国界。不可不破家界。破家界之道。柰何。凡子女之初生。即养之于政府所立育婴院。凡教养之责。皆政府任之。父母不与闻。故凡人一出世。即为公民。为国家之所有。为世界之所有。父母不得而私也。
以吾圣人之教。则子女之生。虽父母养之。其为公民之义。自在也。何必公院养之。然后为公民乎哉。如无公院之养。则民之视邦国。将如赘疣乎。此亦害理大矣。
 家长为家人所累。终岁勤苦。而犹不足自给。家人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2L 页
亦为家长所累。半生压制而终不得自由。故凡有家者。无不苦也。
然则何为移此苦恼于政府。而易彼政府之压制也。夫父母自养其子多不过十人。此犹谓之苦。则彼主育婴院者。聚国民所生之子百千万幼儿而养之岂不尤大苦乎。
 父母之恩。不在于生。而在于养。故受育膝下。三年免怀。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则义不可以不报。不孝者罪无赦焉。若夫养育于国家。则报国家之恩。重于父母。其天性厚者。竭诚奉养。固可贵也。即不能然。亦不责也。
父母之恩不在于生一句。最害天地生物之仁。而罪不容于覆载之閒也花之安言三年之丧父宜轻而母宜重。此西洋夷狄之见。而今康氏乃如此说。岂非悖之甚者乎。且所谓不能孝亦不责者。率天下而祸仁孝。孰甚于此。有王者作。其必诛之矣。
 凡人之养子。大率为晚年侍养之计者多。
苟如是说。人之爱子。非出于天性之仁。而出于计较之私矣。此又害理之大者也。
 夫妇之閒。以结昏自由。离昏自由。为第一要义。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3H 页
此又无礼无义之大者。康氏时引孔子。而此等处。抉破孔教。无复馀地矣。
 梁氏案说云。先生所言亲子之关系。似甚骇听闻。虽然。不过其理想如是耳。
似之一字。亦大无理。理想而如是。不如无理想。此所谓遁辞也。
 又云。既受父母之教养。则不可不孝。故先生事母以孝闻。学者勿误会此言以自取罪也。
使康氏不蚤孤。而其父达。初出使佗邦。数十年而归。又使康母劳氏。产后即病。岁久未瘳。用乳媪养之。则所谓南海康先生者。将无事亲以孝闻之懿迹矣。是恶可以人理羁络之耶今有杀人贼误收死者幼儿而养之。后子知其为父母之雠。则将取康南海传。尊阁丌上而大读曰。恩不在生。而养重于生。我当奉之以孝。丧之以哀矣。噫。彼康有为。岂非号为读书士子。而乃立此逆天斁伦之法。而曰是使人人皆独立于世界上。不受佗之牵累。而常得非常最大之自由也乎。率兽食人之惨。奚啻小事。奚啻小事。梁也亦有父子之性者。则其师虽有是说。当为之焚燬。而勿使佗人见之。今乃表章而印布于天下。岂可曰眼有父母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3L 页
者耶。
  梁氏高视富势
 今日耶稣教堂。遍于大地。结为千古未有之团体。其权常与国家相颉颃。时或驾而上之。○近年以来。西部诸省。对于日本人之嫉妒。亦嚣嚣盈耳。然以日本政府强有力之故。其议案。卒不敢提出于国会。呜呼。人生世上。势位富厚。顾可忽乎哉。
观此两段。梁氏心眼。只见得权势富强。为第一巨物。殊可鄙也。
  梁氏专尚名利
 
利。墨子所不讳言也。非直不讳。且日夕称说之不去口。则墨学全体之纲领也。墨子之所以言利者。其目的固在利人。而所以达此目的之手段。则又因人之利己心而导之。故墨学者。实圆满之实利主义也。○杨子教人。勿存心于名誉。是止人为善之毒。
吾圣人之教。以义为利而已矣。务实远名而已矣。未闻以名利导人也。夫以名利导人。而人心有不私者乎。天下有不乱者乎。梁氏专尚名利。不务实义之心肝。如视诸掌。而其不足以治世。亦已明矣。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4H 页
重人伦
天下国家固重。父子君臣之伦更重。故虞舜窃父而逃。(孟语后儒。有不识精义而妄议者。此当别论。)箕微不敢易君。父子兄弟之伦更重。故夷齐各求所安。中子之立不立。孤竹之祀不祀。并不暇顾。而圣人许以得仁矣。只彼梁氏看得疆土太重。故视弑父与君。犹薄物细故。而不以为异。噫。利欲之蠹食人心。一至此哉。
  重王道
梁氏生于困弱不振之国。愤其受侮于人。而视外国富强如天帝然。不复知有王道可以自立于天下。(王道中。曷尝无理财鍊兵之制。)一向以胜负之数。定优劣之品。陋哉见乎。黄百家诵小程子机事机心之说。而曰。此真知言。然不惟机事。凡兵陈刑名。以及权术之书。后生看惯。便下著毒种。多致后日有丧身败德之事。教子孙者。不可不蒙养以正。今梁氏自幼已习禅家机警之术。及长。更以列邦富强之势。为第一等事。其心田中所下种子。安得不杂。安得不毒矣乎。
  女尊男卑
 游记。记美国妇女之地位。有云。西人有恒言曰。欲验一国文野程度。当以其妇人之地位为尺量。又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4L 页
云。凡旅馆凡汔车。以及游乐之具。往往为妇女。设特别之室。其华表远过于男室。道中男子相遇。点头而已。惟遇妇人。必脱帽为礼。街中电车。坐位既满。一妇人进。诸男必起让坐。繁文缛节。如见大宾。此不徒对于上流社会为然。即寻常妇女。亦复如是。此实平等主义实行之表證也。
平等者。无尊卑之谓也。今梁氏以女尊男卑。位置悬殊。谓之平等。其于君民平等。父子平等。可知也已。
  天地父母
天地者。大父母也。故人当敬事天地。父母者。小天地也。故子当孝奉父母。其不然者。罪莫大焉。理无赦也。彼释氏者。乃以父母所生之身。为寄寓。譬以旧屋破倒。即更跳入新屋。后来黄檗僧。与母偈云。昔曾寄宿此婆家。王质言。自有物无始以来。换了几个父母。朱子叹佛法无父。其祸至此曰。使更有几个王质。虽杀其父母。亦以为常。因举四家录以实之曰。父母为人所杀。无一举动念。方始名为初发心菩萨。若有救之之心。便是被爱动了。心便昏了。彼耶稣者。方与众说法。其母与弟立于外。欲与之言。告耶稣。则曰。何者是我母何者是我弟。惟善事上帝。是吾母吾弟。若父母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5H 页
兄弟。不能事上帝。则非我之父母兄弟耶。西法又有父子不关涉之律。不拜君父之礼。昏嫁任其男女欢悦。不泥父母主权之俗。是皆远人无礼无义之习也。而花之安一一称述。而不小疑难。岂非恶俗迷人之验欤。彼墨翟者。尽天下之人而爱之如父母。而更不论亲疏之等。并有不党父兄之教。彼康有为者。又有父母之恩。不在于生。及子弟宜自由而不受父兄压制之说。而彼梁启超者。方且举佛,稣,墨,康。而极口赞扬之。是不念父子天性之缺破。不顾世界人心之悖乱也。梁氏而正士。孰非正士。如是而曰度世界。曰救中国。其颠倒迷错。亦已甚矣夫。父子如此。君臣可知。夫妇可知也。彼梁氏之大本大源如此。其未流之小善一得。何须问也。
  始皇渊源
嬴秦禁书令云。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吏即博士也。夫当时博士者。始皇帝之护法善神。而李丞相之一队名流也。使士民之欲学者。屈首受教于此辈而有得焉。则是始皇之再传高弟也。安有一星子真开明之理。不过成就其弃古愚今之顽锢陋见而止耳。彼梁启超者。乃谓始皇非禁民之学也。禁其于国立学校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5L 页
之外。有所私业而已。遂推为儒教之第二功臣。曾见王守仁以始皇焚书。为得孔子删述之遗意。今启超又传述其指。而极力发挥之。噫。如启超者。亦可谓王门之选锋。而始皇门下第二佞臣也。近日时辈之特立新校。而禁截私塾。岂非继得嬴政,王,梁相传之好渊源也耶。○使秦时士民。请学古昔圣王崇儒重道节用爱民之术。则博士先生。能不顾君相之意。而任自传授乎。此非难晓之理。而梁也乃谓非禁学。真痴夫也。又如今之入新学者。愿受重纲常。法圣贤。诛乱贼。黜名利之说。则未知饮冰果谆谆然告语之否。是亦必无之理。吾于是。知梁氏非痴夫。乃乱常悖道之一权术人也。
  待时派论
梁氏讥待时派云。待之云者。吾待至可以办事之时。然后办之。如终无其时。则是终不办也。试问梁氏。使武侯不遇昭烈。将自起乎。如曰不然。则是武侯亦一待时之英雄也。(梁氏。尝以英雄。许武侯矣。)孔子言。天下有道。某不与易。孟氏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其欲办事之志。何如也。乃又曰。我待贾者也。曰。不待其招而往。何哉。是又一待时派也。以伊吕救天下之心。且待汤文而起。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6H 页
虽虞帝。如无唐尧之举。则糗草之茹。木石之居。将终身乐之矣。以余观于古之圣贤。无不待时而后办之。是恶得以昧礼义急功利之浅心小智。议之哉。雪如寄梁诗云。大鹏苦无风。僵伏北海隅。是又虽有其具。无时则已也。虽梁氏。其告当道书论欧美处。亦言周公管仲复起。无柰此风潮。何也。又云。苟非时势之所趋迫。虽孔子,释迦。必不能煽动一人。是岂非自为待时派之论耶。余谓非惟人当待时而办事。虽天地日月鬼神四时。未有不待时。径捷疾速而成其造化生成之功者也。人惟知几而动。非诚明之至。不能也。
  
劝读西铭
 梁启超曰。中国儒者动曰平天下治天下。其尤高尚者。如横渠西铭之作。视国家为眇小之一物。而不屑厝意。究其极也。所谓国家以上之一大团体。岂尝因此等微妙之空言。而有所补益。而国家则滋益衰矣。若是乎吾中国人之果无国家思想也。危乎痛哉。
西铭大指。在使人去私欲而存公理也。人人去私欲而存公理。天下国家不难治平矣。自大君宗子。至兄弟无告者。皆当随佗本分。而敬之爱之。且扶救之耳。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6L 页
视国家为眇小之物。而不屑厝意。原非西铭之指也。如欲成天下之大团体。须是天子以下至于庶人。皆用西铭而后始得。若舍西铭之仁。而人各怀利。决做不成。梁氏以国家之滋衰。归咎于西铭。吾未知横渠后至今七百年。大国小国之君。谁能实体西铭者。天下之乱。正缘西铭之道。不行而尔。梁氏未曾细读此篇。只凭粗豪之气。把笔胡乱写出。吁。可畏可畏。我愿从余游者。咸宜敬循天理。勇克己私。期以入乎张先生门下。(梁氏看得天下国家太重。君臣父子太轻。苟利于国。君可以不敬。父可以无孝。此西铭所谓悖德害仁之乱贼。罪不容于法义之诛也。孔子称夷齐求仁得仁。孟子论虞帝窃父而逃。皆是重父子兄弟。而轻天下国家者。此乃为圣人之道也。)
  散录
学者。所以经世也。学焉而不忧天下。无宁勿学。此康有为之言。而最为醇正者。然世者。身之用。身者。世之体也。经身之本。尽伦。是也。而康以弃君父之瞿昙。视父如路人之墨翟。不拜君父。不祀祖先。不分男女之耶稣。皆为圣人。则彼必奉而行其教矣。经身如此。而遽欲经世。吾知其乱一世。而反为天下忧矣。无宁勿学。真自道之言也。
梁启超以法古者。斥为奴隶。此最害理。傅说曰。学于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7H 页
古训。乃有获。武王诰康叔。使求之殷先哲王。又求之商耇成人。太保戒成王曰。稽古人之德。孔子曰。信而好古。又曰。好古敏而求之。易又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从古圣人。都是一样。彼启超者。独以何见。敢发此言。以误天下之人。
梁氏以孟子保民。为侵民自由权。而曰民者。贵独立者也。重权利者也。非可以干预者也。彼之论民则如此。而其论君也。乃曰钳制之。监督之。屏除之。渠所谓平等。非众人之所谓平等也。乃指倒置为平等也。
曹丕既篡。乃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朱子谓此乃以己心窥圣人。谓舜禹亦是篡。而文之以揖逊尔。今梁启超以民权为今日第一急务。而曰舜,禹之立。亦由当时民权得之。此与丕意槩同。
梁氏论儒教政治自相矛盾之失。而曰试观二千年来。孔教极盛于中国。而历代君主。能服从孔子之明训。以行仁政而事民事者。几何人哉。(止此)余谓此乃为自相矛盾之言。何也。夫孔教盛行。则国君必好仁矣。今君不行仁政。而曰孔教盛行。可乎。必也上好仁。下好义。而君民相安。天下无事。乃可谓之孔教行矣。如是则何待民权之犯上乎。譬之一家父慈子孝。固孔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7L 页
教也。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亦孔教也。今有不得于父者告之曰。尔父既虎狼于汝。汝则宜备刀铳以御之。为陷阱而待之。不可被其噬也。岂人理乎哉。既立民权以制其君。则又立子权妻权。以制其父与夫。固将沛然矣。于是乎超起之罪。不容诛矣。如曰民于君。妻于夫。义合之人。固当立权以处之。父子则不宜然也。孔子于坤卦文言。以臣弑君。子弑父。并言之。则君父恶可以二视哉。
梁每以礼运大同之说。为最可法。梁于是乎为礼运之奴隶矣。且吾闻之。昔有举礼运而问者曰。此与老子同。朱子曰。不是圣人书。胡明仲云。此是子游作。想子游亦不至如此之浅。又曰。分裂太甚。几以二帝三王。为有二道。则有病耳。东莱曰。蜡宾之叹。自昔前辈。共疑其非孔子语。盖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云云。真是老聃,墨氏之论。东汇泽陈氏曰。大同小康之说。非夫子之言。石梁王氏曰。以五帝之世。为大同。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为小康。有老氏意。皆非儒者语。所谓孔子曰。记者为之辞也。玉峰车氏曰。礼运首章。载孔子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既隐。始以礼义为纪。离礼义以言道。是老子之言也。余谓非惟前儒之言如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8H 页
此。兼后世风气既开。人心既巧。自与太上之世不同。岂可强驱叔季之民。使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视礼为忠信之薄。而不之行乎。势必不可行。而徒扰民而已矣。
余观中国。尚有可为之势。而上下恬嬉。不能奋发。故梁氏不觉至于大声疾呼。奋笔肆骂。而不自知其过也。然使其处今日我国士流之地。不知亦有回复之术乎。抑不辞为呜呼派耶。彼尝告当道者曰。欧美之壮剧势。必趋而集于亚东。天之所动。谁能御之。非惟诸君。虽周公管仲复起。其无柰此风潮何也。又言苟非时势之所趋迫。虽孔子释迦。必不能煽动一人。时势既已趋迫。偶借一二人之口以道破之。(止此。)此可见彼亦知势之极重。人所难反之理也。苟如梁氏之论。则于易。只存晋卦。而遁卦。可删也。于论语。只存用之则行。而舍之则藏。可删也。于孟子。只存舍我其谁也。而致为臣而去。可删也。于中庸。只存其言足以兴。而其默足以容。可删也。于虞舜。则只取其绍尧致治。而饭糗茹草。不足尚也。于伊尹,太公。则只取其征诛救民。而耕莘居海。不足尚也。于箕子。则只取其敷陈洪范。而佯狂东来。不足尚也。于诸葛。则只取其仗义讨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8L 页
贼。而高卧南阳。不足尚也。若夫申屠蟠陶元亮辈。置之无足道矣。是果有此理否。世之尊梁氏者。请下一转语。
梁氏孰与管葛。使其真可与伯仲。吾谓夷吾有攘夷尊周之功。而以其未闻大道之故。陷于僭侈昧礼之科。孔明有仗义尽瘁之忠。而以其学杂申韩之由。不免枉取刘璋之失矣。今梁氏之才力胆略。制度规画。诚所罕睹。然其学术。则杂释,稣,孔,墨为四圣。而无邪正之分。人伦则以三纲五典为平等。而无尊卑之辨。吾恐其行道守礼之际。将彼此互掣。纲纪交乱。而不能一日行也。然则其制度规画。虽有可取。而管,葛二公。岂肯与之比肩哉。
梁集答飞生曰。吾向者。固亦最主张鼓气主义。近数月閒几经试验。而觉气之未尽可以恃。气虽扬上。而智德力三者。不能与之相应。则不旋踵而矣。鼓气者药也。而非粟也。药也者。当适其时而用之。此篇无年条。若使梁氏。觉得气之未尽可恃。则须以理为主。以道为轨。而凡其许多铺张震耀者。皆不可恃之气也。
康有为之师游九江次琦之学。以程朱为主。而閒采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9H 页
陆,王。康氏独好陆,王。以为直捷明诚。活泼有用。既又潜心佛典。深有所悟。以为理学不徒在躯壳界。而必探本于灵魂界。遂乃冥心孤往。深求事事物物之本源。仰视月星。俯听溪泉。内观意根。外察物相。举天下之事。无得以扰其心者。殆如世尊起于菩提树下。森然有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之槩。一生学力。实在于是。是为梁启超立康氏传中一段也。余谓程,朱何尝不直截而必迂缓。何尝不明诚而或暗诈。亦何尝不活泼有用。而竟局杀无用。特不似陆,王之认心为理而以之为主本,以之资运用。则士之乐简便。喜径快者。认程,朱不如陆,王。如宋时一教官云。论学问则佛氏直截。学周,孔如抱桥柱澡洗。正此类也。其所谓理学必探本灵魂者。较诸佛,禅,陆,王之指定慧,圆明者为大本。却又落在第二层也。然佗日康氏发明孔子六义。以易经为灵魂界之书。而附会于耶稣之教。此更可怪。
梁氏曰。康先生宗教家也。吾中国非宗教之国。故数千年来。无一宗教也。(康氏传)又曰。孔子者。哲学家。经世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也。又曰。以中国论之。若张道陵。(本注。即今张天师之初祖也。)可谓之宗教家。若袁了凡。(专提倡太上感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49L 页
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者。)可谓之宗教家。而孔子则不可谓之宗教家。(宗教篇。)此说前后不同。可怪。大抵谓康为宗教。谓孔为非宗教者。殊可痛也。
梁书有不昏为伟人之说。余谓伟人多则人种少。伟人愈多则人种愈少。是岂天地生物之理哉。夫天地之气。交则泰。不交则否。以独阳不生。独阴不生也。惟人亦然。故圣人重昏姻之礼。而未尝以形交为嫌也。不昏者。只可谓之僻人。不可谓之伟人也。梁氏殆惑于佛耶之说。而不顾其畔乎孔教者也。
梁称其师云。先生悬仁以为鹄。故三教可以合一。孔子也佛也耶稣也。其立教条目不同。而其以仁为主则一也。故当博爱。当平等。人类皆同胞。而一国更不必论。所亲更不必论。余谓三教之仁名虽同而实则异矣。如之何其可以合一也。
谓民可以钳制其君。屏除其君者。为其利于国也。然则苟可以利于家。子于父。妻于夫。皆可以钳制之屏除之。吾故曰梁启超者。只有利害之性。而无仁义之性也。人而不仁不义。则将何所不为哉。
泰西各国。于护耶稣教者。尊之如帝天。非耶教者。攻之如粪土。此梁自言之矣。其于著书。不敢不尊耶氏。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0H 页
盖亦便宜住世法也。
梁氏言。乱世之民性恶。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恶。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太平世之民性善。此认习为性也。信如其言。则乱世之民。对亲都无爱敬之萌。见子绝无慈覆之情。遇贤者。一无慕悦之情。见无辜被死者。一无哀矜之心乎。其言之无理。一至于此。
梁氏曰。有灵魂则身死而有不死者存。生之时暂。而不生之时长。生之时幻。而不生之时真。夫然后视生命不足爱惜。而游侠犯难之风。乃成。墨学可以起中国之衰者。其精神皆在此点。(见墨子明鬼。与实行关系。)余谓此说最可笑。夫一身者。天下国家之小分也。天下国家者。一身之大聚也吾身之生既暂且幻。而不生之时长且真。则天下国家之存。何独不暂且幻而其不亡者何独不长且真乎。其所谓不生之时长且真者。有谁知之。且谩言以欺人也。如知死后灵魂之所从往。亦必知生前灵魂之所自来。梁之真灵。曾在何处。今乃寄托于幻身。如未明此。安从知彼。
梁氏曰。孔子曷尝不言尚贤。百家曷尝不言尚贤。然其效力。不如墨子之强者。诸家于尚贤之外。更有亲亲贵贵诸义。(本注。大学贤贤亲亲。中庸亲亲尊贤。孟子贵贵尊贤。皆以贤与亲贵并举。又周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0L 页
礼有议亲议贵之条。)墨子则舍贤外。佗无所尚。彼贰而此一。彼驳而此纯也。又言。墨子之教。义利同体。故以尚贤劝实行。其言曰。不党父兄。不偏贵富。又曰。今举义不避远。远者闻之曰。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人闻之。皆竞为义。(俱见尚贤。)故使全社会中非实行者。不得实利(见尚贤与实行关系。)观此。可见梁氏之举周,孔,曾,孟而尽驳之矣。又其所引不偏富贵之云则可矣。若乃不党父兄之教。则使梁氏之父。攘羊则證之。梁氏之君。失礼则扬之。而归于无恩无义之罪矣。吾儒宁不得实利。不愿学墨,梁也。
梁氏喜言大同。谓释氏大同。耶氏大同。墨氏大同。孔子孟子亦皆大同。而一主于平等。余谓孔孟之大同。大同之中。又有小异者。在宜细辨。不可混说。
梁氏常称孔,耶,佛三圣一体。又称先圣墨子。而谓孟子为孔教中一派。余谓所贵乎圣人者。以其开愚成智。导错归正。而所贵乎学圣人者。以其得于心思。而致诸实用也。今也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佛氏逃君父。弃妻子。耶氏何者是吾母。何者是吾弟。则三教之相戾大矣。墨子爱无差等。佛耶人类平等。而孔子有亲亲贵贵诸义。则三教之相戾大矣。佛,耶以不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1H 页
昏为伟人。而孔教以夫妇为人道之始。则交相病矣。欲守耶稣之去祀典。则违于孔子之谨禘尝矣。童男童女自为昏媾。耶氏之教。而必告父母。又孔教之异于此者矣。欲为墨子之不择人而强聒。则与孔子之不愿学者不强。异矣。欲为墨子之裂裳裹足。以救宋难。则异乎孔子之乐行忧违矣。欲学孟子之辟墨。则墨子之兼爱薄葬。不得从矣。欲效耶稣之手拊妇女。则孔教之男女不亲授受。不可学矣。佛氏戒杀。而孔子钓弋。佛耶虽曰戒淫。而男女混处。孔教自七岁男女已使之不共席。佛耶去发以为礼。割肉以饲虎。而孔子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节节互碍。曲曲相悖。则将今年学此。明年学彼耶。抑望前守此。望后从彼耶。吾不知梁氏只管空言而不关实践故然欤。余观其经世立务之说。诚亦不无可取者。然只被本领错杂。恐人心之不服。而事务之难成也。
虞帝之圣。且于常人迩言。必加察焉。今梁某以何人。乃谓古贤法言。为腐败。见有称述之者。辄骂之为奴隶性。此由习闻陆,王,瞿昙认心为性为理之说。而猖狂自恣。至于如此。苟如其见。渠既扫尽前代法言法行。却欲全世界人悦从其教。而著为饮冰集数十卷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1L 页
书。又何也。吾恐其学之者。将有以夫子之道。反违夫子者矣。近年我邦之号为士夫者。多悦其言。而委身师之。秖见其愚之甚也。吾党诸子。但要敬信前圣遗训。(礼信)而断然从之。(义)不复有佗歧之惑。(智)而无失乎本心之德。(仁)则于正身治家。以及于国与天下。决无不足之患矣。
康梁以平等为第一义。假如国君欲为督制政治。而恶平等主义。群臣屡谏不听。而使康梁是其子也。则将为万众同胞。而戮一父王。以成其学矣乎。如曰父王何可杀也。是父王尊且重。民庶卑且轻。乌在其平等之义乎。可谓进退无据。而手足无措矣。世之尊梁氏者。试加思想而为下一辨。
梁诗云。恨杀南朝道学盛。缚将奇士作诗人。自注云。宋南渡后。爱国之士。欲以功名心提倡一世者不少。如陈龙川,叶水心等。亦其人也。然道学盛行。掩袭天下士。奄奄无生气。一二人岂足以振之。余谓彼以陈,叶为爱国之士。此非不然。但谓被道学所掩而无生气。则其于朱张诸贤。认为不爱国者耶。夫当时道学规模大纲无佗。内而扶植纲常。以立国家之基础。外而选用贤才。以备夷狄之侵陵。惜乎时君不之用。而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2H 页
遂至于亡。今以此为掩袭奇士。不知彼所认以为爱国之士。将有异于此耶。○陈同甫于王伯义利。不甚明晰。故推尊汉唐。同于三代。而曰正欲搅金银铜铁。镕作一器。要以适用为主耳。又以曹操一辈。为人欲。其于天理人欲之分。的乎其未有见也。叶正则贬曾子。为非传圣统。(谓曾子不知一贯。又于大道多遗略。未可谓至。)讥子思(以中庸首三句。为非是。)孟子。(以孟子为语治骤开德广处。已过涉世疏。使道不完而有迹。)为新说奇论。而周程之学。为不足以入尧舜之道。又以程子以敬为始为非。而曰学必始于复礼。礼复而后能敬。谢山全氏谓此水心宗旨。然非敬。何以复礼。敬乃所以复礼也。水心言之倒矣。宜乎东发非之。按陈叶见识言论如此。而梁启超乃推奖之。至谓恨杀道学之盛。则彼之与朱,张诸贤。奚啻冰炭。使在南宋。其不为胡纮,余哲者几希。今日新学辈之讥侮前贤。陵驾世儒者。皆自启超始。良可痛也。
康,梁皆主平等。故康欲人辟父兄压制。而收养于育婴院。梁以孟氏保民。为侵民自由权。而力主民权。使不受君上压制。吾不知子弟而苦父兄之压制。则又何故使国民转受政府之压制也。百姓而厌君上之压制。则又何故使国君倒受民权之钳制也。如此则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2L 页
政府尊而人民卑。民权重而君上轻矣。恶在其平等耶。
梁氏于前代帝王。不问如何若何。辄斥其姓名。此又无礼之大者。近时开化辈。上家庭书。直举父祖名衔。夫帝王可名。父祖可名。则更安有上下尊卑之分。佛,耶平等之害。至于如此。
  附题李纯甫传
 李纯甫幼颖悟异常。善文章。喜谈兵。慨然有经世志。以诸葛孔明,王景略自待。金章宗南征。再上疏。策其胜负。送之军中。后多如所料。元兵复起。复上万言书。援宋为證。甚切时事。不报。后度其说不行。益纵酒自放。日与禅僧士子游。啸歌袒裼。出礼法外。晚喜佛力。探奥义。谓中国之书。不如西书。所著有鸣道集说。○汪尧峰文钞鸣道集序云。其说根柢性命。而加之以变幻诡谲。大略以尧,舜,禹,汤,文,武之后。道术将裂。故奉老聃,孔子,孟子,庄周洎佛如来。为五圣人。而推老,庄,浮屠之言。以为能合于吾孔孟。又推唐之李习之。宋之王介甫父子。苏子瞻兄弟。以为能阴引老庄浮屠之言。以證明吾孔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3H 页
孟诸书。于是发雄辞怪辩。委曲疏通。而极其旨趣。则往往归之于佛。凡宋儒之辟佛者。大肆掊击。自司马文正而下。讫于程朱。无得免者。又云。自唐以来。士大夫浸淫释学。借以粉饰儒术者。閒亦有之。然未有纵横捭阖。敢于偭圣人之规矩。如屏山(纯甫自号)者。一何卫浮屠。如是之诚。而剪吾儒之羽翼。如是严且力欤。迹其流弊。视荀氏之言性恶。墨子之论短丧。殆加甚焉。刘从益以诗谐纯甫云。谈言正自伯阳孙。佞佛真成次律身。毕竟诸儒攀不去。可怜饶舌费精神。纯甫虽笑而不忤。然其心肝。则已脍在机上矣。○臼山居士曰。梁启超才性绝人。使其得正师而锻鍊之。其所就何可及也。惜乎。学术之本源一差。而经济之作用。无一不差矣。梁氏以孔佛稣为三圣人。破父子君臣夫妇之三纲。而为平等。排辟宋朝道学诸先生。而其策天下事。又皆纵横辩博。不可穷诘。大槩与李纯甫略相上下。而梁之才较大。故其害亦甚于彼矣。余有次刘韵论梁氏云。饮冰不惮为耶孙。又向如来寄法身。何事又援宣圣去。冷看都是弄精神。
  附答金泽述(己酉)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3L 页
来书。既称梁氏为疏通宏肆。有为之志。可教之材。而复惜其头脑丑差。枉费心力。妄立议论。而卒得罪于圣门。此言是矣。但继之又曰。若教得此人以圣学。其有功于世道。岂教得庸才十数辈之比哉。此意亦甚善。又有不然者。彼盖由王陆之门。而据佛,稣之窟。自信已笃。自处已占天下第一流矣。岂肯听此一夫之言。而弃其平生之学哉。来书。欲余取彼文。逐段立论劄。著佗痛处。捉得那真赃。而使不得回避。而其善者。则亦奖诩之。使有所感发。此亦未然。程子称墨子之德至矣。尤翁亦言杨墨之嘉言善行。诚为悦于人。然以余考之。孟子未尝一语称二氏。佛氏亦是苦行之人。而程,朱亦但辟其灭伦之罪而已。王介甫或言其修身行己。人所不及。朱子曰。此是一节好。其佗狼厉偏僻。招合小人。皆其资质学问之差。亦安得以一节之好而盖其大体之恶哉。据此则彼梁氏之言盈天下。使人瞀乱。纲常颠倒。为吾儒者。但当著说而辟之。不可既辟其本源之错。而又取其末流之善也。且恐一取一舍之閒。使人迷眩而无所准的也。来书。欲余遣人之中国。遇其人而一番说与。此虽异于无往教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4H 页
之礼。亦孔子欲告接舆之意也。又曰。语之而其人悟。则孟子教夷之之功也。使其不悟。亦非失言而不知也。余谓此意甚厚。而其义则粗矣。盖接舆既以凤比圣人。而歌过车前。夷之又因徐辟。而求见者再。故孔子欲语以出处之义。而孟子亦告以一本之义。则皆合于语默之节矣。今也彼非求我之蒙。而我为自鸣之钟。则岂不为失言之不知乎。鄙见似此。不知雅解复以为如何。曩见某人说。梁氏亦取孔子之言者。恐未可深斥之。余谓杨,墨亦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则程子言其是非。岂不当乎。其所以是非之意。盖窃吾之似欲成其说耳。遂有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体之教。此乃吾儒谨严之用。况梁氏于孔教。前则歌之保之。后则乃曰不必保不当保。是恶可不深斥之哉。
  附梁集诸说辨后题
 孔孟之作春秋。辟杨墨。皆不过空言而已。乃与禹,周同功。何也。以其惧乱臣贼子之心。而立尊君敬亲之道也。今梁启超于古代之弃亲兼爱者。既尊为圣人实学。后世之弑父与君者。又称以哲后治臣。大者如此。自馀制度文章。又何足问。深恐自玆
艮斋先生文集私劄卷之一 第 454L 页
以往。乱贼之心。无所惧。君父之尊。无由立矣。是使天下万世之为人臣子者。常据自主独立之权。而忠孝之道。不复过而问焉。此天地之缺齾。纲常之鸩毒也。诵法孔孟者。孰不深忧而力救之哉。余窃附于圣人之徒。而有是住不得之言。纵莫能收功于当时。然后之君子。必有以识余之心。而叹吾言之不可无也。己酉孟夏日。艮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