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三 (自动笺注)
艮齋先生文集後編續卷之三
 書
  
公元1915年
答成璣運(乙卯)
兄亡弟及之子
元來是支孫也。
不敢稱孝於祖以上三世矣。
及至入正之後
如何忽以長孫自處
而敢稱孝於祖曾高乎。
禮註。
孝是老字之義。
老卽長也。
長子故曰孝子
今且之子於祖以上
長孫而稱孝。
豈其實乎。
名者
聖人之所愼也。
今敎支孫犯分稱孝。
而謂之仁義
不知可也
須更質於約老。
而示其定論也。
公元1919年
答成璣運(己未)
毁撤書院
係是邦禁
後人之壇享。
恐甚未安。
淵老屢言其非是
昔年高明書。
約齋議論
而謂之可行者。
後來覺非
不足以爲正也。
公元1920年
與成璣運(庚申)
聞士從學者衆。
旣有得。
理應然也。
敎學是贊天地所不及。
儒者大事功也。
見今學問之弊。
迷亂洛閩路陌
陵駕華之門庭者。
往往假借鄒聖以自雄
譏斥濂溪老氏
此最可畏
及觀其末流
不憚以身爲夷。
亦可醜也。
吾門講授
以禮
功。
以義爲利
究竟正德爲吉。
性善爲師。
無或陷於邪見坑中
庶幾不負前聖睠睠垂敎至意也。
公元1922年
與成璣運(壬戌)
堯舜以來
經傳所載。
只有敎人循理一塗
無別傳。
所謂不問如何
只是十全至善底物事。
若謂有不足微疵者。
的是認氣做理底異端也。
公元1918年
金演穆(戊午)
古之聖賢
有無君上禮遇忘身救世者。
又孰有有君上禮遇而處躳獨善者。
後人喜事功而輕易用世
樂安便而不應君命者。
未見合於義也。
賢者德固至於成。
世亦無用之者
此只處畎畝而樂堯舜可也
所謂居敬云云
朱子程正思書云
聖賢之學。
徹頭徹尾
只是一敬字。
致知者。
以敬而致之。
力行者。
以敬而行之。
只此足以破戒不通格致之誤見矣。
子思明明愼思屬之於明善一邊
如何人自不曉。
公元1921年
金演穆(辛酉)
此心所具之理。
所發之理。
至善之體與用。
而爲未發已發之中乎。
然則明德主心言。
性情其中矣。
先生明德屬心
見於輯要首章按說
諸人
未見
猶且云云耶。
華西平生明德爲心。
其言不啻多矣。
諸人豈非私淑
而斥鄙說耶。
華西直指爲理
而鄙則以爲具理者。
此其異處耳。
諸人明德沖漠無眹
自在無覺情意底物事耶。
是由不曾反己自體。
直指明德
爲性理耳。
公元1917年
答田溶奎(丁巳)
閒代繼後
雖有前據。
實乖倫理
當改無疑
當人已沒。
後來改正
不見如何
更博詢於禮家而審處焉。
所求誨語。
無如四勿無之屬。
無如爲己爲人之辨。
於此數者。
加之意也。
(二無
孟子無爲其所不爲
無欲其所不欲。)
公元1918年
答田溶奎(戊午)
目下一削一否
便審孰正孰邪。
一死一生
便分孰義孰利。
於此處。
立定腳跟
斷不遊移
乃爲克己復禮之學也。
未敢小人姑息之計。
奉聞焉爾
古人有殺亦不痛之說。
無佗
看得明白
無少疑眩故也。
晦翁言。
放縱只爲昏昧之故。
喚醒則自不昏昧
昏昧則自不放縱矣。
語類漢卿錄也。
心不昏昧察理精。
不放縱則守轍固。
精固之至。
賢可及也。
公元1913年
答李喜斌,喜霖,喜彩(癸丑)
吾儒立言造行
自有天定聖修底本規矩
非人私智小見所能移易
今學往往不察
可以手分現化
不畏天命
不遵聖法
惟其心之恃。
而卒自陷於異學之歸。
可歎也。
此須以居敬擇義爲務。
居敬則不敢自肆。
擇義則不敢自用。
夫心不敢自肆自用
不入聖人之域者。
未之見也。
公元1918年
與梁基韶(戊午)
朔望瞻拜孔,朱二夫子像。
意誠好矣。
若更能熟讀魯論朱註。
竭力行之。
其事豈不尤好矣乎
異學輩。
有謂釋一心
朱陸同道
此苟艱附援之計也。
孔子本天。
釋氏本心
朱子主性。
陸氏主
彼此虛實之分。
不可強合者也。
今君歸而與朋友子姪輩。
專心以求理之當然
舍命從之。
其諸以爲理之至尊
苦死之者
謹以避之。
可也
距而斥之。
可也
答李種範
朋友相聚
當思我輩終日講論
是爲志邁三古
明義執禮
以冀有補於斯人。
是爲謀止一身
斲方爲圓
以求無礙流俗兩箇子是道術盛衰
世敎汙隆所繫。
可不愼諸。
公元1917年
韓容麟(丁巳)
學者大要立志
所謂志者。
只是直截要學堯舜
(朱子語。
○立得此志時。
安得氣習物慾
)讀書須是身心都入在這一段裏面
更不問外面有何事。
方見得一道理出。
(上同
)纖惡必除。
善斯成性矣。
察惡未盡
雖善必粗矣。
(橫渠語。
此段最要細體。
)篤信好學
守死善道
(孔子語。
)景仁以學爲問
僕少而不力
老而昏憒
愧無以仰報。
只將此四語告之。
無以爲茶飯話。
終身守之勿墜。
公元1922年
答崔善喜(壬戌)
不能生安。
不得不學以成之。
(能學者
誰也。
學者
甚麽
)凡五書五經千言萬語
一性字貫焉。
大抵人心有思視聽言動
至於愛惡恩讎
辭受出處
莫不有當然之則。
而悉具於經傳
其學之之法。
亦皆備述焉。
要在虛心誦繹
壯力踐履
以俟水到渠成之日。
可也
所忌在認心靈爲理
氣質爲心。
情欲爲天。
聖賢智愚所稟之理。
隨氣不同
此數者。
不容無辨也。
公元1913年
答崔泰岳(癸丑)
有恒言曰。
仁義
學者
誰也。
心是已。
仁義何也。
性是已。
心而學性則聖
舍性則狂。
嗚呼心乎。
時用敬焉。
敬以明性。
敬以尊性。
如此而已矣。
近世有心聖師兆民之說。
如此言。
爲心者。
巍然當座。
呼性而
告之曰。
某乎。
愼勿爲非抵罪
爲性者。
惴惴焉。
俛首鞠躳
奉敎函席之下矣。
天地翻覆之變也。
足下審之哉。
公元1916年
答朴鳳燮(丙辰)
大全南軒東萊二書
皆許夷,齊以中
語類孫錄
乃云夷,齊都不是庸。
莫是小小事行而言歟。
年月語錄在後
義理大全恐長。
無乃記者有誤歟。
與金在弘
俗習未染
趨善尙易。
正見未立。
擇義爲難
且須在家奉親
怡愉婉順之容。
溫凊定省之節。
出齋承師。
盥饋灑掃之禮。
課誦書寫之規。
(凡句讀音畫之類。
一一詳審
不可草草打過也。
)未能主敬
且於一行一止之閒。
必要固守常儀
未能存誠
且於一問一對之際。
必須深戒詐言
儕流羣居
情義
不乖
夫婦相對
體貌不褻。
臨事必以正直爲主
不可有偏邪之行。
持身必以雅素爲尙。
不可輕儇之態。
此雖數語。
苟能諦聽實踐焉。
則亦足以立作聖之基本也。
公元1922年
李基秀(壬戌)
來喩老宿者。
所謂人獸之分。
在志不在髮。
聖道無用
新學可售云云
此是喪其本心自賊天賦者也。
今其心苟能欽承德性
以爲表準。
縱有斷頸破肚之禍。
何足動我一髮
此是平生爲學所得
賢者所接後生
何必以是語之。
公元1916年
金榮淐(丙辰)
書曰。
湯以禮制心。
以義制事
心事是器。
禮義是道也。
吾與子。
(吾子皆包心言)惟道是求。
求而得。
得而守。
如斯而已矣。
以是之往聖。
無異訓。
然言之非艱。
行之惟艱。
(朱子在心喚做性。
在事喚做理。
又每誦其師說曰。
無私而事當理
理雖不外乎心事
心事卽是理。
子其審諸。)
公元1922年
答申鐵均(壬戌)
孔子答顔,樊問仁。
孟子論夷,尹孔子所以聖人者。
具載石潭要訣之書。
豈非吾人平生事歟。
子其勉哉。
毋忽。
公元1920年
金錫豐(庚申)
孔子曰。
君子以爲質。
禮以行之。
孫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
程朱註說
詳且明矣。
考語類賀孫錄
曰。
信是樸實頭做。
無信則義禮孫皆是僞。
朱先生喜說樸實頭三字
文集語類
累見焉。
曾見一先輩
近世學者多是土敗證。
蓋言其無實也。
愚之先考先師
亦每以誠信敎人
今君輩問余以學。
豈有別傳可告。
誠是天地之道。
聖人之本也。
公元1922年
金錫豐,金定浩(壬戌)
爲善
心迹同然
方是眞善
外面十分如是
裏面有些子不如是
卽是欺心
心而自瞞。
其罪大矣
須先讀書明義
然後誠心擴充
如此而已矣。
李冕
子自以汩於利慾爲病。
然則將以義理爲藥。
吾甚喜之。
宋時有謂卽是義者。
近日梁啓超
認利爲學全體綱領
告子食色爲性
洋夷指淫慾爲性
吾東許某。
男女情慾爲天。
此皆殺人之心。
亡人之國者也。
今余欲子熟讀小學大學
其於立心造事
必以義爲利
而於爲義。
嗜慾
不顧前後
孔君勝之爲也。
子其勖哉。
答許順泳
小心奉理。
只是用工夫
勿太高看
小學題辭
敬受聖謨
亦是此意。
聖賢經傳字句句。
都是道理
此爲朱子語。
愚所云云
豈施不當可者耶。
切勿遜讓退託
就視思慮動作
逐一點檢
是底便是道理
非底便是非理
直下剖判
要得大壯之力。
非底
誓死莫做。
是底舍命牢守
只此便是法。
再無敎外別傳也。
箕聖影本
只要朔望瞻拜
不須用告辭。
考語類。
先生每朝
先謁家廟
且及聖像
據此當先行朔參。
後拜聖像恐得。
公元1921年
李輔鉉(辛酉)
天下無道則隱。
無道
其默足以容。
聖人之敎也。
謹守勿失
或者譏之。
謬矣。
隱非潛藏無爲而已
隱求其志。
獨善其身
非細事也。
默非面壁無言而已
卻將五書五經三綱五常
日與朋友講明持循之。
豈非天來大事乎。
○苟菴先生云。
陰盛陽微
天地閉
子思抑陰而扶陽
竆而在下者。
不可以無位不思所以扶抑之也。
獨善其身
修身俟命
陽氣根柢也。
(此與余說相發
故幷錄。)
答金洛舜(辛酉)
學子須是反己自體。
端的見得天之所以與我者。
性之純善
心之本善。
更無依迷不明去處
(曰純曰本。
便有理氣之辨。
)便從此實實下手
使吾之所存所發。
絶去闖肆之惡。
全得元有之善。
此是學問大根本也。
(只此數語。
便具得曾傳格致誠正工夫
宜子軆當。)
公元1917年
答崔濬,李根(丁巳)
身心功夫
何如
顔淵問仁。
夫子敎以克己
我輩
非惟心裏私意害仁。
身之妄動
事之誤著。
其數不百。
皆要勦除
勿令留根
然旣說此話。
更要勇革。
如有疾用藥
只管服餌
自然瘳爽。
只說此藥可以已疾。
卻又不飮。
竟何所益。
因筆奉聞
用替面譚。
而助其交修之功爾。
公元1919年
李圭台(己未)
人之所以爲學
心與而已
朱子嘗言。
天命心了
方是性。
(止此)譬則天如君父
心如臣子
如君父之命令
經傳所載千言萬語
皆是性命之理。
而人之思慮言語出處去就諸若此類
未有無理者。
一一都要竆索
一一都要踐履
縱有艱難蹇屯死生大變
一一都要守住。
至於義之盡而更無去處
方是所謂行法俟命
庶幾無所負於天矣。
公元1922年
答徐錫煥(壬戌)
孔子之道卽天也。
惟一
更無佗天也。
順之則正。
違之則邪。
順之違之是心。
心宜自明自誠以盡其道也。
(此旣非理所爲
亦非氣質所能及。
心理非一
心氣有辨
)余嘗語人曰。
莫負孔敎
近見苟菴先生言。
淸人吾道孔敎者。
無識甚矣。
孔子之道。
繼天立極
而別之曰孔敎
自爲
別以自小之。
(詳見續集
)余見此甚覺眼狹識陋。
今遇子問學
以喩道一無二之義也。
公元1917年
答金秉九(丁巳)
所示先丈遺囑
就正有道
無爲小儒之云。
眞可敎誨穀似之道矣。
足下之不忘。
而必欲奉行
亦可謂繼志述事之孝也。
聖人言。
仁人事天
孝子事親
此意張子西銘
發揮殆盡矣。
欲望足下曉暮誦習
終其身而不已焉。
(人是心。
天是理。
事是敬也。
此爲千聖正宗
柰何又有指心爲理而異於是者。
此余之所未曉。
而欲質於明者也。)
程子西銘
孟子以後
未有及此
充得盡時。
聖人也。
又謂西銘養浩然之氣者。
游察院謂此是中庸之理也。
和靖謂人以天地之心爲心。
便與天同體
西銘備載此意。
顔子克己
是能盡此道
龜山西銘只是學者求仁而已
朱子謂程門將西銘
大學並尊。
(未記本語
大意如此
)觀此。
可以西銘包之廣矣。
公元1904年
元錫(甲辰)
上蔡論格致。
有尋箇是處之說。
大學或問善之。
朱子論力行。
敎以持得是處
做將去。
程子殺身成仁
有曰只是成就一箇而已
吾意這一是字。
不問動靜表裏
治罪死生
皆爲之體而不可遺矣。
學者
最要
睹是。
是得透徹
則其做是成是。
亦皆有著落矣。
胷中存得些自是意思
便不是也
公元1917年
答朴秉夏(丁巳)
足下遠來問學
愚固非其人。
千聖所傳。
又載簡編
取而考之。
無不足者。
如云敬之一字
萬善根本
(此句宜著眼看)涵養省察
格物致知種種功夫
從此出。
方有據依者。
是爲晦菴夫子潘恭叔書。
而𥳑要周遍
無一滲漏處。
(有疑中庸戒懼
涵養一邊功夫
但可格致相對說者。
然則聖門博文竆經明善擇中之類。
可以不敬得之乎。
二十章愼思
戒愼之愼而何
大學先愼乎德一句
兼包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言。
此說已見於或問
而有目者。
皆可覩乎。
聖人言事思敬
執事
此事字。
亦包得講習討論之事而言。
朱子言。
聖人於至小沒緊要底事
亦無所不用其
則聖學問思辨
何等大事
不用戒愼之功乎。
可謂不思甚而無根本之學者矣。
學者最要文理明。
文理不明
用處雖欲不錯
得乎。
)試依此做得年歲功夫
決然有進。
聖賢門庭
可得而入矣。
答鄭衡圭
所與舜衡書。
意象槩善。
而專咎曹氏。
則曹氏實因心丈之沮。
不得遂意者。
加以侮慢無知之責。
稱冤矣。
(李仲實所以處我者。
恐不合理
此則宜被警責矣。
)高明謂我平日深慨尤翁文字
久爲人沮云云者。
眞知我之心也。
若其不欲使佗人聞心丈之沮鄙筆曲折
吾之所處
未嘗
士類相惜之意。
高明似未深察歟。
所謂有些所諱者。
微指此事歟。
至於吳而見。
晩聞金台不曾借名
切責曹氏矣。
此事勢之所必至
不須非之。
但可挽而止之耳。
古人之學。
雖本躳行
然於小學之時。
已有性理訓說
若全不曉得
如何踐履得。
此意詳見朱子呂東萊書論說處
宋子答金是重問立敎篇題
中庸首章
亦有此意。
此意不可不知也。
來喩後人之言是行非
鄙意竊觀今儒之言。
難得是。
是尤可歎也。
高明謂愚因言性理
以明學問
此果近年鄙見如此
但謂作止語默無非道敎
則愚實有愧焉。
只望高明
懸空竆理
而必卽事求義。
以救末世言詮之弊焉耳
所論崔敬存成舜在
德器謹厚
可爲吾黨儀表
誠然誠然
但須寓精於謹厚之中。
始得圓備
若單謹厚
不濟事
此宜細體。
一貫聖門宗旨
而指心爲一。
則是本心之學。
謬誤甚矣。
薛文淸性之全體爲一。
此最的當
語類言心
或言理。
集註專主理說
則其指心爲一者
實是言心之理耳。
於此差失
便墮入於心宗錯見
愼之愼之。
古室無北牖
只有墉。
儀禮士居適寢
東首北墉下。
是也
北牖之文。
出喪大記。
金仁山攷證云。
當作云云
詳見唐本論小註四書典故辨正
公元1913年
答鄭衡圭(癸丑)
所需室銘。
舜衡再道盛意。
此等只供牆壁標榜
無關德業實用
且欲贊蒼樹。
則非區區所以期望賢者本意
不如所以爲蒼樹者相警飭
今就己分上
做得端躳勝氣操心性之功。
刻刻省察
久久成熟
只此便是聖門全體不息之仁。
便是風高木落之時。
松柏後凋之象。
無徒就蒼樹上求。
公元1917年
答鄭衡圭(丁巳)
書來審與舜衡共讀老洲集。
甚善甚羨。
發揮道妙
極有近世前輩所不到處
來喩之謂安得廣布是書。
使斯道再明者
誠然誠然
但遽斷之曰農巖第一
則竊恐非後生謙退審愼之道。
幸且思之。
如何
聰明睿知
氣質之美。
而其心如是云爾
未嘗掉了氣質單言心也。
語有斟酌
更加愼思
若但指爲氣質。
則氣質亦能盡性
亦能臨下耶。
所示某集云云
今略與改之云。
以朱子平用功大學
豈不及此
不一言道破。
何也。
可疑
如此義理自明
而亦無少
嫌。
如何如何
四七說。
翁疑退翁
農翁又疑翁。
此定非我小子乍看翁說。
便疑退翁之言。
乍看農翁說。
又便疑翁之言者也。
請多讀經傳。
待到已見精透爛熟
義理條暢通達
然後方可因農翁而泝翁。
翁而推退翁
則三先生之言。
孰長孰短。
誰淺誰深。
庶幾可議矣。
今也遣辭
遽有曰不至精
曰皆似未安。
未察人言
牽強安排
是皆承襲前言云爾
反而自忖
無或僭越之嫌歟。
最後學之至戒也。
至於老洲所論明道生性之義。
吾輩雖未能信及
敢自保其必得程子本意。
而于洲翁遽下錯認誤看等字。
有若自家判斷是非者然耶。
若又以超羣獨悟卓識
輕加於賤子
假使無私心而發。
然亦豈合於正理
取信於今與後之賢者耶。
近世士流
往往尊師以尊己。
而爲苟菴所笑。
竊願賢輩于此
深宜識戒焉。
與鄭衡圭
朱子每說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
個個肖佗。
此就本體上說
若乃吾人功夫
見今天下散之時。
加以猛獸噬人之慘。
縱遇士友不相不相能
事。
都要以自反勿校爲主
誠意協和爲功。
又是吾輩體得大地妙用也。
公元1918年
黃瓚奎(戊午)
妻祥仍著白笠。
至禫。
卽用吉服
誠小變除一節
祥祭
黲笠白袍白絲帶。
(白袍白帶
有洲翁說。
)禫祭
始易以吉服
如來示善矣。
(祥時用舊漆笠。
亦得。)
公元1920年
黃瓚奎(庚申)
見在大慽中。
凡慰人答人。
不敢私服
今慰亨中之狀。
其所稱。
姜承三謂國典不禁本生服。
則佗雖不敢
此則恐無礙貫。
其言似然。
故從之耳。
公元1919年
答任世準(己未)
鬼揶揄
使人迷眩
自家若不竪起十分精神
鮮不被佗壓倒
是人關限
平日所學。
正要此處受用
明道先生言。
只有一箇天理
卻不能存得。
更做甚人也。
晦菴先生言。
只有箇心。
若不降伏得。
做甚麽人。
其警人之意。
何等深切
切宜剖心奉納
公元1920年
答具禜祖(庚申)
云塵累。
道理外事
一刀斷截
若是家閒事務
就此審求是處
盡力從之。
此是聖門知行之傳。
不可忽也。
開卷而心先馳。
此亦以敬爲主
而以漸除
疾。
若不主敬而急欲收功
未有能濟者也。
公元1905年
答崔若來(乙巳)
居敬竆理克己三者。
吾儒成法
宜加之意也。
時變如此
學者挺特堅確
靡所屈搖。
古人云。
士之處世者。
正于狂瀾自立腳跟
沸鼎中自開生面
此言當貼在額上也。
公元1917年
答鞠龍煥(丁巳)
憂學之不講。
躳行之無得。
聖且爾也。
後進小子乎。
然須思得所講所行竟是何物
要不一個性善之理而已
學問思辨存養擴充許多功夫
無非所以畏天命也。
答羅光植(丁巳)
如今要緊
只是將口讀底。
(聖人訓辭
全是天理
)便做身行底。
說出底。
(學者講說
合天理。
可不愼諸。
)便是存底
(此心存主。
合天理。
最要此心。
常自喚醒
不令昏縱
)此是晦翁先生葉味道語也。
光植旣多誦經傳。
須用以施之於躳行之實。
罔或犯於口耳之習。
因將所行者
朋友講貫
又須自驗我此說。
果是心所存底
或只出於脣舌
無得心口不相應之弊也。
公元1919年
答鄭在璟(己未)
指心爲道
騁辯求勝
以取主理之號者。
我輩于此
以爲戒。
專務束心氣。
養性情。
法小學
以效聖賢
又要篤信,尤之傳。
無敢妄有改動
是爲今日儒流第一急切事務
假使聖人復起
扶持敎導之者
不異於此矣。
來章存心尊性。
石華正路之句。
亦正得此意矣。
(存。
朱註謂操而不舍
尊。
恭敬奉持
據此兩語以觀之。
亦可以知心走作
性爲純善本相矣。)
公元1922年
韓恒(壬戌)
所謂社規。
愚亦初不欲爲。
如來誨之意。
諸君累以只令同志
後進
益勵此志。
益站此腳而已
非效世之某會某所廣招遠引之爲爲言
此與來誨讓一頭退一步相符
故勉許之。
雖昔賢遭變亂。
入山遵海者。
有相諸人
使之頻相警誡
得不陷於汙辱之地。
自靖潔身之義。
不相礙也。
理不如此
淺慮差誤耶。
更敎至望
公元1918年
與鄭海謙(戊午)
近因嶺湖諸人卽心是理,心性一物之說。
得兩語。
與其靈昭昭。
自認爲道
而究無得性命之實。
孰若戰戰兢兢
奉天爲本。
而庶不畔乎誠敬之敎。
高門於此
犂然有會于心矣。
公元1916年
答韓德鍊(丙辰)
來喩酬應之繁見念。
不盡投疑目。
止請頂門一針
用意厚而求言切矣。
愚比得老洲說一段
逐日審省
未有得。
意味深切
故錄往。
幸亦持循而勿墜焉。
○老洲先生曰。
不可頃刻離理
(心理不相離。
而今云云
卻從此心存主思索運用處言。
孔顔不踰矩
不違仁。
只從此做起。
而終必可及也。
)雖日用尋常云爲
(此皆理之所寓。
)切要隨處照管
(論語註云。
曾子於其用處
隨事精察
朱子警示平父參考
)提掇理本體。
(理是無物不有
無時或息底。
故爲心者當常自敬畏
拳拳奉持而弗失也。
照管省察之謂也。
提掇奉持之意也。
本軆
通貫前後精粗
動靜幽顯而言。
)此一段語雖約而其意則與顧諟明命
(明命
卽是明德
而此處單拈其中所具之理而言。
)戒懼體道傳相發明也。
(說心說理
如此實實指出
切忌懸空揣測
竟成烏有先生。)
公元1917年
答韓德鍊(丁巳)
聖賢惟恐其心之不自小,不自卑也。
異學惟恐其心不自大自高也。
今人只據心主心君之云。
不知心之所以爲主爲君。
是由其尊德性畏天命而得此號也。
孔子曰。
天子必有尊也。
有父兄也。
愚亦曰。
心君
亦有尊也。
有性天也。
如使心者。
平居無事之時。
不欲莊敬以承道體。
有些疏漏之失。
遇事交至之時。
不欲兢畏行義用而有少恣肆之萌
焉。
則天何許癡漢
妄以主君稱之哉。
噫。
彼佛禪陸王
其心不肯自卑下。
所以不可與入堯舜也。
是惡可不深戒也乎。
平生一至願。
奉請同志諸公
一切小心遜志
以求所謂不可離之道者
(此是性之具於心者。
)拳拳服膺勿失之也。
是數語者。
一字非聖賢之言。
雖與愚爲敵國仇家者。
安有舍此而可以聖人者乎。
君子體道
子思敎以戒愼恐懼
列聖幾希
朱子貫以憂勤惕厲
八箇字
天理所以常存
人心所以不死關由也。
我輩學人
旣得此至訣。
不問難易
不計功程
日夜存得此兩語在胷中
無一眴息遺忘
一毫差謬
苟能此道矣。
聖人全體不息之仁。
庶幾矣。
如或誤認此。
存養一邊事。
至於講習竆格之功。
欲以之對此兩語看。
全然疏脫
便成無本之學矣。
答韓德鍊(丁巳)
聖人憂勤惕厲
是心之自彊。
而懼氣慾之戾性命也。
衆人惰慢邪僻
亦是此心之自昧。
而縱氣慾以害性命也。
然則所謂心者。
其亦功之首。
罪之魁矣。
夫心之立功
由其本於理而然也。
心之作罪。
由其役於
形而然也。
然則心其可信也乎。
故雖聖人
亦要憂勤惕厲
公元1918年
與姜奎鎭(戊午)
子游所聞夫子之言。
君子小人
皆宜學道
學是心學之。
道是性之德而具於心者也。
如何今人
判士農爲二。
而視如冰炭之不相入
大可異也。
今卿旣讀書而又力田
則於撿束身心。
(朱子嘗言。
撿束此心。
使無紛擾之患。
卽此理存也。
以此觀之。
心之非卽是理。
不啻視掌文矣。
)料理耕稼之際。
使經中道理。
世閒事理
相通融。
靡所齟齬
是則所謂眞道學也。
公元1916年
李昇儀(丙辰)
吾於卿與吾女。
甚憐飢困
而莫能救。
形氣之養。
微物
亦不敎而能矣。
惟道義孝友之不及人。
則吾之憂憐
甚於飢困也。
老夫行將逝矣。
此語卿與吾女。
視爲遺言而敬念之。
公元1917年
答鞠範植(丁巳)
祖先有懿蹟。
子孫欲得賢者之文以闡揚之。
此固是天理
然又豈若自修其實
使今與後之人稱願然曰
是出於其先遺風也乎。
文字在人。
行義在我。
我之與人
其傳後之勢。
不亦懸絶矣乎
足下從今以往
見善從之。
遇惡決之。
由粗入精。
自生至熟
熟而至
於聖。
發揮先德
自有無竆期矣。
勉之勉之
公元1916年
與任庸準(丙辰)
愚每謂士居斯世
苟非另用戒愼恐懼之功。
(此通知行言
)難乎免於虧節喪己。
偶記嵆康之言曰。
忠信篤敬
直道而行
可以九夷
八蠻
滄海
河源
是爲吾儒當下當然之道。
宜日三復也。
公元1919年
答許萬憲(己未)
有身則有與身相與之人。
與人相與之際。
言語最易感觸
伊尹曰。
有言逆于汝心。
必求諸道。
有言巽于汝心。
必求諸非道
使所謂心者。
卽是道也。
則言之逆于心者。
卽是非道
之巽于志者。
卽是道矣。
何必更求諸道與非道也乎。
奉勸度卿。
無從近儒之言。
必於心與道不相契合處
猛加省察
力與斡旋
庶不陷於尊心之誤。
而得與聖傳相續矣。
公元1915年
答申赫均(乙卯)
龔勝于莽使至。
朝服拕紳
來喩史筆之誤。
而愚亦不敢臆斷
因此偶記文山王積翁
黃冠顧問之言。
疊山與程文海魏天祐書。
每稱大元
又對行省丞相言。
上有堯舜
下有巢由
得名不祥
不敢赴詔。
此皆未滿於心者。
大節旣立
君子宜恕之歟。
某丈謂陽明醇儒
未嘗詆排朱子
異論
門人所爲
未知何謂也。
蓋其文集中。
妄譏朱子之說極多。
非獨傳習錄爲然也。
如答羅整菴書曰。
無乃重於背朱而輕於叛孔已乎
又曰。
不忍牴牾朱子者。
本心也。
不得已而與之牴牾者。
道固如是
不直則道不見也。
又曰。
執事所謂決與朱子異者。
敢自欺其心哉。
顧東橋書曰。
鄙人之見。
朱子相反
所以天下非笑
忘其身之陷于罪戮
呶呶其言。
不容已也。
又曰。
朱子心理二之弊。
正由不知心卽理耳。
告子義外之說也。
(止此)夫謂朱子讀書竆理
爲義外之學。
象山始。
而王氏襲而用之。
其答羅書。
又擧朱子格物九條之說。
而推其流弊
以爲不知其於洪水猛獸何如也。
又曰。
孟子時。
天下之尊楊墨
不下於今日崇尙朱說。
孟子獨以一人
呶呶於其閒。
繼引昌黎闢佛之說。
而曰。
守仁者。
不量其力。
果見其身之危。
莫之救以死也矣。
區區竊謂彼之自言如此
而後如何強令背朱之異學
復爲尊朱之醇儒乎。
無乃某丈未及細考其文而偶爾云云乎。
近世有心卽理之學。
而自謂我尊朱子而排陸王者。
是其爲害
卻有甚於顯朱子者矣。
未知某丈於此
以爲如何
公元1920年
宋基冕(庚申)
愚於全翁
大者旣莫能傳其學。
小者但欲以竪其碑。
不得妙墨以入刻。
幸賴高明慕賢之誠。
過人遠甚。
不辭其勞。
殫心費精。
以畢其役。
至於體中不快適
區區感刻之外
並庸悶慮也。
謹將仁宗大王手寫墨竹
湛翁絶句一幅
以備瞻對景泝之資。
蓋鄙之寓意深遠
欲以竹君石友
相期千載應有默會矣。
公元1921年
金鍾一(辛酉)
念子質淳
應得靠實漸進之驗。
決無師心自用之失矣。
益勉篤行不懈
曾見象山張輔之二書
皆言師心自用之害。
而曰。
雖使羲皇唐虞以來聖人之書。
畢熟於口。
畢記於心。
祇益其私。
增其病。
而爲過益大。
去道愈遠。
說得痛切
令人竦然
今子無此一病
豈非幸事
但要每事精究至當
到底力行耳。
公元1916年
沈鍾大(丙辰)
荀子曰。
始乎爲士。
終乎爲聖人
(此語甚好。
朱子嘗以告學者云。
此言知所以爲士。
則知所以聖人矣。
)程子曰。
學者讀書
便望爲聖人
然中閒至之之方。
更有多少
(明善篤倫修己應物之類。
皆是聖人之方。
若其
說理
尊心任氣
矜己御人者。
所以聖人之道遠矣。
)荀子如此說。
卻以禮義爲僞。
性爲不善
自性情尙理會不得
怎生到得聖人
(止此)夫僞與不善
聖人之所禁絶
性與禮義
聖人者。
如之何可以絶之也。
公元1921年
與丁大秀(辛酉)
世閒有箇君父忠孝字。
婦人孺子
皆知臣忠君。
以子孝父
古來有箇性道字學問字
老師宿儒
不知心學性。
以心問道
豈其不及婦孺而然哉。
可異也。
(以心求道
是程叔子語。)
公元1904年
盧秉準(甲辰)
先生看糊牕云
有些子不齊整
便不是佗道理
朱季繹云。
要好看。
卻從外糊。
黃直卿云。
自欺之端也。
此出朱子語類
每讀之。
不覺竦然心目
今凡至微細物事。
莫不天然自在之妙。
人或不將精詳心加察諟功夫
莫能識之。
小事且然
况且父母所遺身心
得天地所命底性理
柰何反使有小不仁不義
今學者纔有些苟且彌縫意脈
便是要好看。
從外糊底規模
豈不可畏省。
須是嚴正不放過之象。
而無毫髮占便宜之意。
始有所濟。
畏惡如鴆。
急賢如渴。
旣慮氣移。
更防習奪。
超然遠覽。
挺然特立
心意云爲
聖言是緝。
公元1920年
盧秉準(庚申)
玉胤姿卽粹美
能聽說話
始欲看尙書
余令溫習小學
由此緊要
較可緩也。
渠便從之。
亦能勤誦。
可喜也。
未知其志槩卓邁
視世閒一種可愛可求底物事。
無足留意
眞要求著第一大關節。
以追古昔賢豪人物也。
老夫時時提醒佗令竪起。
莫令流徇。
然不知竟得此力否也。
渠所效法
正在精甫作處。
吾願精甫常須講明義理
玩繹經傳
以爲律身之本。
處家之制。
如此然後
乃能使子弟有所觀感成就德業也。
公元1922年
答金敎俊(壬戌)
氣萬性只一。
心要無二三。
久久理合一。
一則聖賢世閒有誤認理隨氣而異稟人物者。
自謂非湖非洛。
四通八達
的是乖論。
愼勿入耳也。
公元1920年
林亨錫(庚申)
心難持於盤水
難保風燭
古人語也。
由心之屬氣分而然。
非由性之有此理而然也。
所以從古羣聖。
無不憂勤惕厲戰兢臨履心地工夫也。
柰何今士自信其心爲大道
不復用敬也。
林亨
大學章句序。
性字純善
而人有能盡與不能者。
非心而何
雖曰氣質之故。
(氣質雖惡。
而性無毫髮變異
)然其能與不能
只是心而非氣質也。
文治而敎之。
只是治敎爲氣質所拘之心。
故曰學者爲氣所勝習所奪。
只可責志也。
(盡性之功。
心必不讓氣質
至其不能不能全處。
乃獨委罪氣質
則豈無私當理之謂乎。
心與性理
心與氣質
不可無辨
學者宜細勘。)
公元1913年
金達(癸丑)
省己之志。
見過必改。
進道之勇。
有聞卽行
童子如此
我當師法
若卿輩能爾
老夫當作何等歡喜
勉之勉之
公元1921年
答魚允甲(辛酉)
庶子令承適。
佗姑無論
翁之依國典
可爲後世法。
所謂大失
只是俗見
不足論也。
公元1922年
答魚允甲(壬戌)
尊先七代祖諱翼龍。
繼配尹氏
所生子諱有文。
則年雖五歲
自當宗子
副室
何敢遽取族子有升。
另立一宗耶。
升子若孫。
何敢以諱有文與其所生子諱錫瑜。
庶子庶孫
而載諸譜牒耶。
諸宗旣詳據帳籍
有判文字
則諱有文之當爲宗子
禮以法。
無可疑。
而數百年寃情
幸已明釋矣。
公元1917年
答韓泳夏(丁巳)
子云
思之思之。
重思之。
思之不已
鬼神其通之。
苟翁謂非眞能思索者。
不知此言之爲妙也。
余又以爲管子,苟翁。
不能用中庸愼思
則又恐陷於穿鑿之病矣。
程子曰。
學原於思
蓋學以合天究竟
而又以知天爲起頭
欲知天。
必先愼思
思是心。
天是性。
答韓泳夏
愼思之訓。
銘心不忘。
甚緊切。
可以知道之本。
而愼卽戒愼之愼也。
然則格致講論
無非存養工夫也。
首章之包知道體道
不其明乎。
知道體道
合而言之。
則章所謂天理也。
公元1922年
與殷成鶴(壬戌)
誠敬
學問大本
學者從事於此
然後存養省察之功。
庶幾無所憾矣。
今以沙溪先生所論張子己心嚴師
公平所爲
可對人言
二義附往。
子其盡心焉。
誠是樸實欺誑
敬是謹嚴縱肆
二者爲日用功夫緊要處也。
沙溪先生曰。
張子曰。
以己心爲嚴師
日用動靜
必須從令於天君
察其公私是非而行之。
則雖不中不遠矣。
司馬溫公曰。
平生所爲
嘗有不可對人言者
一念之微。
一事之細。
存誠敬。
無愧屋漏
則心身安舒洞徹矣。
公元1917年
答田庸淇(丁巳)
愚遇丁憂者。
輒以謹禮二字勖之。
蓋禮者。
天性也。
謹者。
心敬也。
所謂心本性也。
所謂心學性也。
佗如爲仁行義
皆是聖人本天之敎也。
公元1920年
金鼎烈(庚申)
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
文王且然
衆人何敢斯須自肆得。
戒愼恐懼
無時無處或可閒斷底功夫
李子悅言。
只是敬。
不可格致渾合看。
然則讀誦講習討論思索之時。
可以不敬得。
此由不反求諸身。
故抱得此病而不可治也
公元1922年
答全時權(壬戌)
愼生。
生。
凡氣能處
語默動靜辭受出處之類。
皆生也。
人能以一愼字貫之。
全體不息之仁。
不外是。
是之謂實學
若徒爲楣壁揭貼之資。
豈非爲人觀美耶。
退溪先生敎子姪云。
能思能行。
一言猶贏。
不思不爲
萬言奚施。
誠哉言乎。
公元1914年
答吳純根(甲寅)
示喩逆境蹇難處。
不分外審愼。
任佗此心自用
不害性命
此數句卓然
讀之歎賞
不謂念祖見處恁精。
但須得處見到處合。
方是實見得。
今要持心
兩腳著在斷崖壁上
莫敎霎時放縱
如此
自不失原來道義
(常思夷齊當之。
其所如何。)
公元1920年
答吳純根(庚申)
子之所遭
誰不憂歎
第念人生百年
安得一無逆境縱遇天來不好事
我這性命裏面
必具得處之之理。
此聖凡所同。
只恐自家這心沒主宰
卻被佗牽倒了。
須要聖訓上求箇義字。
師友處。
講得明了
如此庶幾自立矣。
公元1917年
金澤述(丁巳)
 親盡墓在先塋內。
不能的認其封。
就其下築壇立碑享祀
碑面當書某公之壇乎。
改爲祀。
恐得。
近齋集。
有禹祭酒祀壇之文。
 壇前立碑
前設石床陳饌乎。
五禮社稷祭。
設饌在壇上
要訣土神祭所。
亦是除地築壇處。
以此推之。
壇上設床。
恐宜。
以南溪表石立左之傍照
則似當立於壇東南
  
(附)示諸生書。
 今人認壇爲神位
但據祭法燔柴泰壇
壇決非神位
蓋壇與廟墠。
一類
而廟。
名云先祖形貌所在
墠。
說文云祭處。
則皆非神位也。
說文壇。
祭場也。
今擬築壇
而北端設神位
南端設祭饌。
曾見國朝設壇以祭風雲雷雨山川城隍之神。
其儀如此
近俗壇南立碑
碑南石床
錯認壇爲神位
而有是謬例也。
碑則立於壇之東南
恐得。
(先墓雖不的認其處。
而旣在其上。
則不當另設神位。)
公元1921年
金澤述(辛酉)
通氣局。
本體流行一義。
愚實未能自信
而而見顧卿皆莫與同
何敢己見質言也。
惟敬存以鄙說爲得本指
高明亦然
而並指彼二說爲未穩。
區區可以自信矣。
欲望更與三友
同共商量
期得至精之義而示之也。
今行試以質於金徐諸賢。
而觀其何所究竟也。
答韓晉澤(辛酉)
㭨子殼有斑纈點文
橫破之爲酒器
遇毒則酒沸起。
亦可寶也。
今學子能以聖賢之敎。
養成義理之心。
而爲酒器
其遇邪說詖行
則酒必沸起。
使人畏而不敢近。
是其爲寶。
可但㭨杯濟生已哉。
(子自謂事多。
無暇讀書
故以聖言養心告之。
子其愼思之。)
公元1919年
答崔孝鵬(己未)
心雖本善。
未若純善之性。
心雖有爲。
畢竟無爲者之器矣。
心雖嚴師
其始則本於性命而後得此名爾。
孟子餘師。
朱先生不以心當之。
乃指性善爲可師。
而後賢多斥異學師心自用
微意
可見矣。
答金碩奎(己未)
承喩以蜂虎不若自訟
求助於愚。
愚自不孝不忠甚者
如何可爲人謀乎。
吾與子皆陷於無君之世。
只有一片丹心
不忍忘先王之恩。
而誓不爲裔戎之羣。
可以勉而及之矣。
愚旣爲含恤靡至之民。
其所痛恨
百倍於子之奉大碩人者。
子宜徐節孝之晨夕冠帶以揖母。
母夫人飮食時。
家人兒戲
謳歌以悅之。
如此則大碩人
雖在竆約
無一時樂矣
自餘種種自滿懷恨者。
由是而可推之以擴充矣。
子其勉之
公元1920年
申錫珣(庚申)
師心云者
何嘗呼某乎而口授指畫
亦何挾策質疑
然後謂之師弟耶。
孫君其殆執言而迷指者歟。
夫謂天地父母
聖賢師友
豈眞胞胎飮乳。
隨問有答。
如有身形有情意者之爲也。
性之四德
遇親而孝愛見。
對君而忠義發。
則爲者宜欽承而謹
行之。
豈非敎學類乎
子歸而與孫君。
共講訂焉。
毋使彷徨歧路而靡所歸宿也。
公元1921年
李宗魯(辛酉)
三魚道達德俱是性命一段
昔年勇菴說同。
故余今寫示師曾
須與諸友
共商而回示之也。
朱子嘗論此云。
德是行道底。
不可以爲道
此是分開說。
渾淪看。
則如陸氏說亦可。
蔡虛齋所論達道性分帶來
故亦謂之理者。
卻有斟酌
細究也。
答車仁模
仁者安仁
至誠盡性
今學者未遽及此
要當以是準的
致知知性善。
居敬以盡仁道而已
古人言。
五性總是箇仁。
不仁了。
都是人欲
余繼之曰。
仁統五性
只盡仁道
都是天理
卿以仁性爲名與字
問學於余。
余只就此說法
公元1922年
答崔欽(壬戌)
所示尊先行錄
可見孝思無竆
老夫不忍再讀。
金君永益所記。
詳悉可傳
豈不纂次爲狀。
顧此病昏。
罔克爲力
題跋語。
見意耳。
大抵隨時合汙者。
庸夫之智也。
守正不撓者。
士子之節也。
於諸子望之。
公元1914年
答李鍾雅(甲寅)
呂新吾言。
學者看得世上萬事萬物
種種是道。
此心纔覺暢然
今爲親服田。
豈非子道之所當然
如遇困迫拂亂去處
特地竦動孝愛之心。
堅忍苦惱之性。
使吾之思慮運用
勉勉合於元來道理
便是心本性之學。
久久不厭不懈
安有不長進之理。
謝上蔡先生言。
只是心與事爲一。
此處最宜自驗也。
公元1921年
答都柄魯(辛酉)
不踰矩
不違仁。
聖賢事。
學者豈易遽及。
然矩與仁。
是心之所視以爲的者。
若舍此。
何所用心
伊川先生言以求道
言以處理
學者先須謹於禮節
勿令身心
或放於繩墨之外
積久成熟
聖賢之德。
庶幾可進也。
(矩仁道禮節繩墨
名雖不同
實則無異
虔心推求
無或粗看。)
公元1912年
徐鎭英(壬子)
程子曰。
無對
何以言之。
非義
流於姑息
非義
陷於足恭
非義則蕩。
非義則窒。
故曰義無對也。
學者
貴乎精義
而又必以集義爲務也。
公元1921年
徐鎭英(辛酉)
三魚堂賸言曰。
朱子封事
人但見其一味正直
其中仍有一段忠厚和平之意在。
所以後來雖危。
不至于嬰禍。
余曾見尤翁言。
當時朱子不卽易簀
安知其終免於禍。
(大意如此
)然則陸氏之言未必然
處亂世之士。
亦宜念之。
公元1913年
盧憲九(癸丑)
承喩昔者疾。
今不瘉。
奉慮切切
曩哲之有貞疾而成學業者。
何限
請平和氣
量力行事
又謹於藥餌
時時靜養
不使外邪客氣得而乘之。
心氣平和
聖賢經傳
虛心玩味
以長義理之趣。
以立酬應之本。
如是平平做將去。
久之自有其應。
若反煩惱拂鬱
以增乖戾之氣。
安得瘉。
德安得成。
于此
一勉一戒可也
公元1918年
盧憲九(戊午)
貪汙者。
必以廉介者爲不是
趨競者。
必以恬退者爲不是
朱子語也。
廉介恬退
何負於彼輩。
見惡若是
此苟菴集中一段也。
近日乃見尊靈覺者。
小心奉性者。
爲主氣之學。
事功者。
守約謹禮者。
忘世之流
吾亦謂此何所礙於彼眼。
若是仇疾也。
公元1917年
與李鍾翼(丁巳)
卿試自驗。
能不敬。
而得爲一身主宰否。
決無此理矣。
更思太極亦必待敬而後
天地萬物之主乎。
決無此理矣。
今專要此心主敬以奉太極之體。
此爲聖門正傳
歸而與同志偕勉焉。
公元1918年
安成默(戊午)
有問夫子所好之學。
有出忠信之外者乎。
王少湖答云。
忠信爲學也。
忠信卽誠也。
卽帝降之衷也。
余謂此與集註美質至道之分少異。
然王氏又曰。
帝降之衷。
卽道矣天矣。
而可易視乎。
此又無礙集註之意矣。
然則持敬讀書踐實
無非將吾心以奉帝衷者也。
(以帝衷。
爲本爲軆。
人心
爲末爲用。
不可易也。)
公元1919年
安成默(己未)
人欲從初起處翦除
便似新芻遽斬。
功夫極易。
天理自乍明時充拓
便如塵鏡復磨。
光彩更新
(明洪自誠菜根譚
)余謂初起處。
明時
自己獨知之地。
如非精察
莫得知。
力行
莫得遂。
爲學者最切要功夫
宜敬體之。
公元1916年
朴魯學(丙辰)
人之所以爲人
從道而已
其有戾於道者
氣與欲害之。
而欲則由稟賦汙雜
心氣放慢而生者。
故必也爲心者自愼。
而檢其氣之用事
使之不畔乎道。
非僻之念。
自不足爲患矣。
公元1921年
陳泰鉉(辛酉)
人之疾病
有祟在血氣心氣之分。
一則藥石以治之。
一則義理以救之。
曾記朱夫子程正思程允夫
作求放心德性二齋銘。
語意至到
理致切當
當爲聖門第一學訣。
幸於日夕之閒。
取以誦繹
而資其體驗焉。
答趙瀚奎(辛酉)
公元1908年
相從諸君
勸余就沃溝某處。
(形如島中
)是一時未思之計。
愚自戊申入海。
至今十有五年。
備經無限艱險
行且屬纊
何可輕動
崇陽鄭台。
以愚所處正當道理
此子之所親聞而誦傳者。
於是益復自信無疑矣。
所謂主理
自主耶。
心主之耶。
前則不詞矣。
由後則心是主理者。
卽是理也。
且主是心主之。
氣質主理也。
嶺南李都事心卽理。
湖西金承旨心氣無辨
二說皆錯矣。
公元1922年
與趙瀚奎,鄭瓘錫,吳薰根(壬戌)
得眞好朋友
儆戒相成
以俱入於古賢哲之域。
古今所難得底吉祥善事
賢輩爲學最要。
申侯之交。
是宜從勿憚改過始。
與金瑄柱
公元1879年
勵志守道
不顧利害
不關死生
古人云。
擇福之道。
莫大乎與君子同禍。
(倪元璐語。
)又云。
漢之(申光漢字。
)八字甚好。
己卯士類同貶同禍。
幸矣。
(金慕齋語。
)今時輩。
棄禮義。
侮嫉聖賢
至於士類
則陵踏無餘矣。
吾儒得以同貶同禍。
其爲幸福
不大歟。
諺云。
農夫枕種而死。
吾儒獨不當抱道而死耶。
公元1916年
南大䄵(丙辰)
燕毛
鄙見亦曾如來諭矣。
後有所考祭統。
諸家不然者。
故爲記疑時。
更定其說如此
更與諸友
訂敎之也。
○祭統云。
賜爵
昭與昭齒。
穆與穆齒。
(方氏曰。
賜爵主恩。
故皆以齒也。
)○淺說云。
燕毛
昭穆論齒
而爵不復論矣。
○黃氏洵饒曰。
毛髮色別長幼
謂昭與昭列長幼
穆與穆列長幼也。
坐次
謂賓出後之時也。
儀禮特牲饋食禮註。
鄭氏曰。
尸祝
至於兄弟之庶。
宗子以與族人
燕飮於堂。
內賓宗婦之庶。
主婦燕飮於房。
據此男子叔姪祖孫倒置
固已難安。
苟但以齒。
不問昭穆
大夫再娶之妻。
少於子婦者矣。
婦姑之易序。
豈不無理之甚乎。
區區未敢自是
願聞的論而從之矣。
公元1920年
答權載璣,李演雨(庚申)
楊慈湖告君與敎人
皆曰心卽是道。
今之心宗
亦曰心卽是道。
如此說。
不問動靜
皆當師心自用矣。
何故虞帝不止曰心。
而必曰道心
伊尹不止有言逆于汝心。
而必曰必求諸道也。
自是以來
聖相傳。
無非心志道。
以心明道
心學道之說矣。
賢輩
愼勿爲異說引去也。
答權載璣
心堅石穿
宋時方言
朱陸語錄
俱有之。
然道之堅。
甚於石。
只看顔子心力鑽之。
不能遽入。
今要將此心。
親依於道。
常常覰。
常常踏。
旣竭其才。
欲罷不能
久之自然覰得透。
踏得破。
雖然
此非筆舌可盡。
在心志自辦。
艮齋先生文集後編續卷之三
 書
  
答權載璣
附子熱。
大黃寒。
理之當然故也。
朱子以爲本然性。
(尤翁亦以水寒火熱
本然性。
)此如虎狼仁。
蜂蟻義雖偏。
是當然之理。
可謂氣質之性乎。
有性性字。
以稟處言。
仁仁字。
發見言。
無可疑矣。
今如言某賊至無道。
某漢無人是也
火之性情是熱。
水之性情是寒。
天之性情
則是一箇健。
(見易乾。
)健而不息
是天之性情
性如人之氣質
答權載璣
性心分師弟。
有理相離之疑。
容亦無異。
朱子有理氣分君臣父子
性心分母子之譬。
如得善思
都無可疑
未及精察
一切譬喩
未易通矣。
理氣之不相離
朱子豈不知之。
且曰。
氣强理弱。
如大赫放稅
知縣捉縛。
要佗納。
緣被佗近了。
更自上面不應
朝廷之與州縣
百里千里之遠。
不害相離之譬。
師弟之同在一身之中。
尤何疑乎。
更如經師人弟。
聖師士弟。
雖有萬里之隔。
千載之遠。
而其神理之相流通
何曾毫髮之有阻閡哉。
公元1916年
答姜信恭(丙辰)
身心家邦
有禮則安。
無禮則危。
然禮者。
原於天命本然之體。
出於人心自然之節。
聖人制禮
使人之而得其安耳。
荀况
號爲大儒
以禮聖人之僞。
然則必以放慢悖肆率人而後
始得爲眞實之敎矣。
嗚呼
其殆哉。
蓋人一日無禮
便無所措手足矣。
甚哉。
禮之不可不執也。
公元1919年
金昇根(己未)
晦翁先生
門人以爲學之道云。
無它法。
但能熟讀精思
久久自有見處
所聞行所知。
久久自有
至處。
余謂此雖非深奧難知之事。
誠能實實體得。
聖賢德業
亦可成矣。
(熟讀精思
尊聞行知
聖門博約之遺訣。
不可泛看。)
公元1920年
與姜大基(庚申)
之前錯的。
信心行身
不及性制心之故。
此以往。
遇事現前
念慮發苗。
輒思此在小學論語
當用何辭以處之。
如是揆度之際。
不覺客氣邪思之已銷。
應得天命正理之已露矣。
明莊忠甫言。
人之有心
舟之有柁。
柁橫則舟橫
正則舟正。
故善檢身者。
治心
此語極是
治心有道
余故曰。
心之有性
木之有根
根培則木茂
根撅則木枯
欲治心者。
養性
養謂順而不害也。
公元1917年
金炯哲,朴承烈(丁巳)
所論性師心弟。
甚善。
聖人之爲萬世師
亦以其用至誠
能師至善之性爾。
然則吾性卽是聖人
聖師卽是性之弟。
不必以性聖分內外也。
公元1919年
答安徹煥(己未)
天下國家身心
非禮無成
不敬
不明不行
舜命伯夷典禮
夙夜惟寅
直哉惟淸之敎。
晦翁釋之曰。
能敬則內自直
內直
看得禮文
分明糊塗
又曰。
此乃所以行其也。
愚竊意是理。
敬是心。
只此便
是性體心用。
師心弟之說也。
公元1922年
答崔長烈(壬戌)
聞哀侍專以執制爲主
不念先人遺體阽危
此非以禮事親之道也。
焉有不以禮事親而可以爲君子者乎。
切望要訣小學之訓從事
切勿師心自用
陷於不孝之罪也。
朱子大全勸喪者。
肉丸以補。
此可爲法也。
若疾勢重
直須煎肉取汁飮之。
不可緩也。
公元1918年
宋基襄(戊午)
愚嘗讀論語棖欲章註云。
自古有志者少。
夫子未見剛者。
弘毅章註云。
一息尙存
此志不容小懈。
因自歎素無志槩。
每被外物所屈。
仁體虧缺
雖曰六十年從事於學。
而其終也止於爲人而已
豈不深可悼懼
乃者
遠承足下奉書求助
而以立志爲己二者。
爲學大要
擎覽再四
有以足下之知所本而務其實
亦以感足下之察我病而發我藥也。
我將足下
何以足下師乎。
因而惟之
志者。
心之之也。
所當之處。
乃道也。
爲者。
心之事也。
所謂己者。
乃道也。
(明劉念臺曰。
以爲己。
以內
又有己焉。
只此方寸之中。
作得主者是。
所謂眞己也。
必也敬乎。
謂如此。
爲己之己。
是身也。
眞己之己。
是心也。
然則當曰古之學者爲身
又曰爲心。
恐皆不如性天爲眞己。
心率形氣敬事之也。
)要之皆是此心向道
不爲人毁人
譽而勸沮之也。
夫謂心向道
則心之非理明矣。
金谿姚江一派
卽心是道。
存道得。
不復以道歸宿
而其流弊漫漫
以至今日而愈不可救矣。
今愚與足下
只要志一於道。
奉爲師範
早夜孜孜
不成不止
於時儒之上者爲心爲靈。
下者爲名爲利之流
視若別派
不能相爲可也
答潘東植
所喩某人仁義之心爲理
大槩混淪說。
則亦似然也。
然但知如此
不復分開看。
則將有認知爲性
佛氏告子之見者。
豈不分別審思精覈之乎。
朱子蘇晉叟書。
分明仁義之心四字
便具心性之理。
又如中庸章句序。
性命屬道。
虛靈屬心
大抵仁義之心道心兩心字。
只可指爲本於性理靈覺
不可認爲無眹無爲道體也。
(或疑蘇書中。
理字是心亦理也。
此殊笑話
如此朱子何不仁義之心四字
總是一箇理。
只是名理之理。
非如性卽理之理也。
)孟子下文
好惡與人相近
集註言。
得人心之所同然
大文其字。
註文心字
皆以仁義之心言之。
而所同然所字。
是單指仁義之理。
不可混也。
讀書
須是字字勘核。
令各有歸屬
不可只作儱侗顢頇
無條理。
界分說過也。
公元1920年
金鍾煕(庚申)
語類王裒
猶有可說
竊嘗有疑。
而子亦疑之。
無乃記誤歟。
恐當以小學所載爲正。
而再俟詢問
公元1922年
金鍾煕(壬戌)
公元1879年
語類㽦錄。
(四卷十一板)未發時。
氣質性亦在其中
湖家每引據
然以夜氣或問語類言人休息則氣淸明
又言歇得些時氣便淸等觀之。
未發時。
實無濁駁拘掩之弊矣。
㽦錄之云。
只指淸氣其中者。
爲氣質性耳。
當時氣質
氣質性。
不分別而言。
如㽦錄天命氣質闕一。
生物不得
小註
載必大錄云。
天命之性。
氣質之性。
做人不得
觀此。
可知吾言之不爲無據也。
公元1922年
金鍾煕(壬戌)
道理沖漠無眹
所以難見。
廣大無竆
所以難盡。
此謂病在道理耶。
萬萬不然
然則神明不測
所以難保
何嘗病在神明耶。
金鍾
公元1879年
陸稼書言言
春王正月之說。
折衷于程,朱。
周正
非夏
余謂此最有據。
今後新學
往往臆斷
不欲取證于程,朱。
余甚不韙焉。
(金華徵獻略十一卷
黃景昌周正一篇
無疑
其餘王守仁張自超諸說。
又皆鑿鑿有據
未可一金齟齬之見。
盡掃諸家之言。
一歸自己之見矣。)
答權載欽
來書前日心學性之訓。
固當無疑
固當之云。
尙有未愜之意。
未知高明之心。
日夜學者是甚麽。
熟思明言之。
伊川先生言。
整齊嚴肅
則心便一。
一則自無非僻之干。
曰只。
曰則便。
曰自無則。
豈非用功之約。
取效之速。
省力至乎
今不於外面形狀規矩可依據處。
得二分功夫。
而遽曰涵養吾一。
則吾恐其竟做不成也。
答權載欽
以人之生子
禽獸生雛
謂是本然之性。
及人至衰。
生物
迨死猶生。
分別性之同異
此是創聞
未敢與論。
更願將朱子同氣四字
反覆商量
曹辨中三嘉權氏。
非惟一條讆言
晉州一士友。
亦是此類。
且師之所存
道之所在
此中諸生所不言。
彼乃捏眼生花。
以眩俗眼
他姑勿論
先帝中毒之報。
不過旬日
遍滿一國
而彼乃與韓某月往復。
今則以爲因此當服。
可以如見肺肝矣。
彼之覆辨數千言
一句悔過語。
只是文餙前非之說而已
是爲自立正案
佗人有眼者。
自知之矣。
公元1919年
與李鍾洪(己未)
聖人(以心言。
)言語
(言是心之聲。
)皆天理自然
(佗人言語
未必天理也。
蓋天無有不善
人心卻有失處。
)本坦易明白
只被人不虛心去看。
只管外面捉摸
右出語類讀書門。
陳北溪錄也。
余謂經傳所載。
都是性理
學者將心去學經傳
是爲心之學性也。
昧者於學經二字
未嘗恥之。
卻於性師心弟之云。
認做羞辱
極口肆罵
可謂不思之甚矣。
(鄙因云。
聖言本自在
人心做病
虛中妙藥
學子宜敬聽。
語意亦堪玩味。)
公元1915年
李在豐(乙卯)
禮義者。
理之當然
人心之所同然
故爲師者。
舍是無以敎。
弟子舍是無以學。
一言語。
一起居。
以至於大事
大變
莫不以是做個骨子
然又有似禮義非禮義者。
學者精察
然後始乃得其大中至正者而處之。
公元1919年
李在豐(己未)
尊先秀公孝狀。
再三奉玩。
不勝歎仰
蓋其至行
充積於中。
而著於鄕邦
至被明宗擢授郡紱。
居官有法
及其謝事歸隱
詩書自娛
敎誨鄕士
可以範俗矣。
其後多承趾美
以振家聲者。
何其盛
也。
夫人有賢祖。
固宜稱述而傳於世。
更當慕效而服之身矣。
子其勉哉。
公元1922年
答金景鍾(壬戌)
所示憂端直齊南山
假使孔夫子
竆而在下
到底無著手處。
我輩只有守中庸第十章末句已矣
今有一詩云。
入井救人(此句來書語。
)難策勳
倚閭望子銷魂
師生相對憂歎
此箇胷懷孰與論。
讀之。
一浩慨也。
公元1919年
李英(己未)
爲人百行之本。
然則不孝當爲五刑三千之屬。
莫如小學之戒也。
然孝有大小
此又不可不察也。
(孝經曰。
孝有庶人焉。
士人焉。
卿大夫焉。
諸侯焉。
天子焉。)
公元1915年
宋衡柱(乙卯)
形色天性
多少平實
可醫懸空覔性,離器談道膏肓也。
余謂事物中庸形器妙道心神至理氣質本性
學者宜于此等話。
細心體會
盡誠踐履
宋衡
省己之志。
見過必改。
進道之勇。
有聞卽行
後生如此
我當忘年師法
若只記誦談辨
不關己德進退
過從往復
不問友志虛實者。
聞見淹博
文章
爛。
儒術無補
吾黨戒之。
宋衡
世儒不行禮而論禮。
不用經而竆經
不師性而談性。
眞士學禮而謹禮。
竆經用經
言性而師性。
二者之始。
只繫務實掠虛
而其究也乃害道與明道之分耳。
公元1919年
張爀(己未)
夫子顔淵所好之學。
何物事。
所謂天下雷行物與无妄之性也。
今士須將眞實心志
完了眞實性而已
若於世味
日濃一日
則於性學
日薄一日
而竟無所成矣。
可不戒懼哉。
(質魯二字
曾聖所以得道之資。
第必用百倍之功也。)
張爀
志學中矩
知言集義
孔孟所爲也。
學矩言義。
從天賦之理言
中知集。
人心能言也。
今學者。
只要於此四言
一箇敬字。
橫貫將去。
用承聖人本天之傳。
而罔或陷於佗派信心(此二字陸子靜語。
)之科也。
雖以省齋
且言釋氏本於心而止。
吾儒又必本於理。
况余一生欲爲小心性之學者
其言尤當何如哉。
(大學之道道字
雖以法看。
而法畢竟是當然之理。
此已有蔡虛齋說矣。)
有才而爲夷者。
正爲不遵本性之敎。
自認己心
爲理之罪。
此恐非可以責其師友也。
門高弟。
往往倍其師說
流於異學
此豈二夫子之過哉。
公元1916年
與田璣鎭(丙辰)
人到自家自家何時
便可痛哭
呂新吾呻吟語。
反而自省
則口之慣語。
心之自是
意之偏好
氣之易動。
此類皆所謂無如之何者。
今年七十有六。
尙且如此
不知何時可以自由
痛哭之無益也。
卿于自家何者如何
宜早檢而預革之。
與田璣鎭
頃見吳而見答卿書。
以南碑字事。
頗有言說
鄙見雖以尤翁文。
且見屈於數百年之久。
况此漢惡筆。
何足問乎。
料得曹氏及諸人
不得自由而失之。
然則何必獨責本孫乎。
且卿輩必欲覓得原本。
則某丈未善之跡。
益著矣。
自我掩護
豈非含蓄養量之道乎。
再思而已之也。
李基秀異於曹氏。
所以處我者如此
此則一番警責可也
公元1922年
答田璣鎭(壬戌)
未有學養子之云。
此但言其誠爾。
若其法則不可不學。
故近輯要隨錄等書。
備說治制矣。
然苟能明德成己。
新民澤物
實是一串事也。
天下之淸。
是今日時義。
然吾心之淸。
不得不純一無雜爲之本也。
古今事功者。
平時自治
先有拕帶之累。
故及其發於施爲者。
無由純一
所以人多不服
此當審於交際之閒者也。
公元1913年
南軫永(癸丑)
某處答洪思哲書言。
義理本心
可以器目之耶。
此以渾淪說則可。
如以義理本心
別而言之。
義理本心眞體
本心義理妙用
故農翁以道心爲物之循乎則者。
說到此處。
可謂至精矣。
心性一理
程子謂之同一源。
非謂心可喚做性。
性可喚做心。
釋禪之見也。
觀於孔孟之言。
可決矣。
(人能弘道
理義悅心。)
氣臣理君之喩是矣。
但認心爲理
爲此說。
則不幾於指心爲君耶。
君子(以心言。
)尊德性
乃可爲性君心臣之喩也。
爲身宰。
而謂之形而下
則不幾於莽操簒奪耶。
謂爲此語者。
只知天上天下惟心獨尊
不知心上面。
更有當尊之性。
吾恐莽操簒奪
在此而不在佗也。
如必以主宰爲理
鬼神浩氣
晦翁以爲主宰
未知某處。
亦將以此二者。
爲君而尊之耶。
某處答崔璣秀書
所論南草說。
吾謂破痞疏痰。
豈無佗藥。
而必用南草爲乎。
旣曰不至如鵈片之殺人
則其害人可知已矣
所引谿谷著說以勸興利之說。
不幾見小利而忘大害耶。
田地民力
竹箭銅鐵
紙油之害姑無論
至於少者之厭見長者。
祭官之穢觸神明
婦女之妨功廢事
癡夫之傷喉致命
書生焚爇衣書
宴集乖違禮儀
種種弊病
又何可勝言哉。
吾謂南草非惟伯術尙利者之所宜禁。
若夫王道崇禮者。
尤宜禁絶也。
公元1918年
南軫永(戊午)
 
血肉包絡
圓外竅中
心之質也。
醫家以爲心。
精神魂魄
凝聚活動
心之氣也。
佛氏以爲心。
(二段俛宇語。
)虛靈知覺
光明燦爛
心之理也。
儒者以爲心。
此爲嶺外活理者之一大談柄。
而益翰之所力主也。
醫家所治之心。
形質之心。
乃以人參遠志朱砂麥門冬之屬。
用之於安精神,定魂魄益智慧,通神明。
健忘善誤,喜怒多恐之疾。
若乃釋氏所認之心。
精魄之類。
卻以虛靈妙圓
光明知覺爲心。
而卽謂之性。
朱子譏其只有虛靈不昧
而無具衆理以下之事。
又曰。
所謂性。
聖人所謂心。
據此則醫佛二家
之心。
決非如嶺說之云也。
其指靈覺光明爲理
而崔君之所力主云者
不憚以身爲陸,王之後學也。
有誰挽止之。
來示諸說。
得之
公元1917年
答李民煕(丁巳)
始之風聞錄有異語也。
廣度善恕之君子
且疑之。
况於愚乎。
中也聞其非某丈語。
則愚雖窄狹
亦卽釋然矣。
及後親見其語尙載錄而不見削。
還復疑之。
未知高明曠達之士當之。
一笑而止耶。
天下人情一也。
未知庸齋處吾之地。
果能澹然怎麽意思否。
東頭不見西頭是。
南畔惟嫌北畔非。
不學道者常心
以若諸公之有所聞過庭執策之際者。
豈不禁止夫誣記虛辭以羞父師之人。
(豈或畏之讒鋒而爾歟。
萬一有恁麽意脈
異日何以父師泉臺乎。
)乃反威怖乎欲明事理彼此兩平之漢耶。
未審此爲聖門本天之學乎。
抑爲流俗倚勢之習乎。
竊爲諸公恥之。
似聞諸公於何足爲三字
深怒之。
此爲考之不詳
而發之過中者。
何也。
程朱有何足爲孔子語。
朱子有何足爲大舜語。
雖某丈。
其表濯纓墓。
亦用此三字
本非可怒之詞。
而眞有些子不平
自爲疏脫
貽笑於人矣。
其必不然也。
公元1921年
答李民煕(辛酉)
氣質性。
元來純善無疵之名耶則已。
今旣未能然。
則未發時。
如何矯揉澄淸
理會克治之術耶。
抑欲任佗而已耶。
如無疑。
諸家之說。
是非得失
自定矣。
答李民煕
遂翁說固多人物性異之論。
然其答癯溪書
則卻云物物皆稟五行成形
五行之理亦具於其中
此與洛說同。
癯溪遂翁之弟。
其與玄石書。
一與洛說同。
其辨思辨錄也。
亦與農翁同爲人物性同之論矣。
今後生難可斷定
惟以朱子天命之性通天一性之說。
尤翁犬牛人爲氣質性之說。
正宗
五行之性。
朱子有以爲氣質性
有以本然性。
退翁上說
尤翁從下說
今以所諭言之。
理之當然者。
本然性也。
仁作不得
寒作熱不得者。
氣質性也。
所謂水火然後寒熱者。
不善看。
則恐做病差。
陰陽因有健順之理而生者。
豈可謂有陰陽然後健順耶。
上下格字。
認得只是一義。
且以竆理理竆推之。
二竆字。
同是極至之義。
此豈難曉之理乎。
農巖云。
格物
用力雖在我。
格字之義。
只是物理到格處之謂。
非我到格處也。
用力要令物理到格處之謂格物
用力物理到格處之謂物格也。
老洲云。
吾之竆至。
卽欲物理之到也。
物理之到。
卽吾竆至之力也。
一串竪說底語耳。
上下格字。
豈容有二義耶。
二說極爲明核
細心究會。
不須另有佗疑也。
公元1919年
權政煕(己未)
和嚴失中
亦是此心不明不力之過。
要當精義處中
不可以和愈於嚴自畫而失之偏也。
受恩者。
不能忘勢。
而漸少忠直之告。
此是常人之情然也。
施惠者。
卻當用誠求箴戒之益。
權政
無偏無邪
不待正之。
有得有失
故必待正之而後正矣。
自然發出來底。
不及誠之。
意卻有計較商量
故必待誠之而後誠矣。
性情
只須涵養
不加脩爲。
凡加脩爲者。
皆屬氣分
若曰心意皆是理。
不費脩爲。
異學家信任意之法。
非吾聖門小心幾之傳也。
老子曰。
拱璧以先駟馬
不如坐進此道
高明之於鄙言
視之重寶
厚禮之獻焉。
公元1916年
答崔命學(丙辰)
示喩與以中隣比
質疑議事
資益爲多。
喜甚喜甚
道理雖人皆有之。
必須好朋友
與之講貫扶策
始有開明進就之驗矣。
最要虛心相受
切忌立我求勝
反以害也。
見讀孟子
而自謂於遏存處
無所知能
而求藥石老拙
此殆倒也。
如得鄙語
必須就經傳上。
求其合與不合
而合者行之
不合者質之。
如前告睹是是知言
實做是思誠
此兩皆契合
捨命從之。
勿復別商度也。
金溶
中庸
有尊性而無尊心之說。
晦菴先生
特以尊德性
希聖學也。
以此觀之。
有其心自尊不肯崇奉天命之性者。
自歸異端之學矣。
今當小心翼翼
卑以自牧
非仁不爲
非禮不動。
其說具於聖賢之書。
小子熟讀實體之哉。
李秀
曾祖死。
曾孫承重
誰當爲主婦。
母與祖母
決不可與承重者。
共事爲主婦矣。
曾孫婦只服本服
則服緦者。
可以爲主婦乎。
然則曾祖將爲無主婦之喪矣。
於禮旣不備
於情又至不忍也。
吾故曰曾孫婦當從夫服而爲主婦。
祖母自應舅姑服。
毋又當依小記屬
所從
雖沒也服之說已矣
退,沙,梅三先生
皆有定論
不可違也。
公元1919年
答尹碩信(己未)
天之所以與我者。
萬善皆備。
我欲仁義
仁義在是。
尊長對事變。
則禮智亦無欠闕
只要端的自省
特達自肯。
少有差誤
又要痛切自悔
勇猛自改。
莫問功程
莫憚艱阻
只要我死後乃已。
(心有死生
無死生。
)不然
是天於我有罔極之恩
我於天。
無涓涘之報矣。
天其無怒。
得無懼。
相吉
朱子晩年
不用遞遷之禮。
見於大全語類者。
止一二。
禮之家。
當承用。
但吾東遞遷一款。
成俗已久。
有難變。
今最長房貧寠
莫能奉祭
不得已遷于次長房。
則爲最長房者。
臨祭略具魚果之屬。
就彼行祀。
恐爲便宜之道。
未知如何
李演
寄惠嘉果珍貴
而意尤深遠
不敢遂忘也。
因記屈子橘頌
旣稱其精色內白而類有道者
又歎其幼志有異而獨立不遷
終言其行比伯夷而宜置以爲像。
(謂高潔
可比伯夷
宜立以爲像而效法之。
因以自託也。
)此正吾與卿。
悉心
勵節
以爲模範
來喩所謂明理力行
以俟昊天之反。
而庶答先聖之恩者。
略相髣髴矣。
然若吾人徒知而空言之。
實相戾。
豈不爲橋阿之所不屑也乎。
是可懼也。
勉哉無斁
公元1920年
答文濟衆(庚申)
公元1888年
示勉老之孫所聞而怒者。
不知何說也。
然使其門不遠佞人
今雖辨理
後復有譸張者。
余曾有一句戲語云。
一番辨盡謗還生
得功夫與謗爭。
好笑
比思之。
此有妙術
使余一番聲言於世云。
的是理。
的是有爲底。
何許某敢改心云爾
則彼諸公一齊贊頌云。
田某眞公心正見底君子
自是以後
都無事矣。
勉菴年譜云。
二公
未能歸一
此在戊子
其後辛卯十一月十日
金監役與一書言。
省老心歸一
臨死之幸。
再勿提及
此去其歿四十八日絶筆也。
使余將誰適從
從金則礙崔。
從崔則違金。
雖有善謀者。
恐亦沒柰何也。
河西先生五歲上元詩云。
高低隨地勢。
早晩天時
人言何足恤。
明月本無私。
有味哉言乎。
只要我心無私
而用必合理而已
自餘任佗牛我馬可也
公元1916年
答權純命(丙辰)
德明錄。
不顯中之顯。
驟看也似可疑
再思之。
實有妙理
隱約見於言外
蓋言其無中有所有
何也。
聖人至德
非如佛老虛無之見也。
此以孫錄
推之可見
曰。
自有文在
又曰。
緣有錦在裏
又曰。
自有萬事在。
又曰。
自有敬信在。
又曰。
自有上天之載在。
蓋是其中自有不是都無也。
細玩此語。
所謂不顯中之顯者
指意
豈不躍如也。
上下所引不顯之詩。
皆是豈不顯之意。
章句云。
說見二十六章
然此乃是不顯之意。
不得不曰借引以爲云云
文義明白靜涵
何故設疑
烈文詩意
豈不顯。
中庸借做不顯說也。
義剛錄卻云。
所引與詩正文義同
或一時語耶。
記者之差歟。
但當以章句爲正。
公元1919年
答權純命(己未)
謬稿何乃擧揚。
譏笑
恐非將心師性之意也。
後面所論皆善。
不易見得及此
余見朋友中。
往往有撰出倍卻四書朱注之說。
欲以自多誤人者。
貽害來書所謂聖賢精血
仁義端緖者。
有甚焉。
而其病源
則不精思朱子本指
愛看後來文集
以致此耳。
子其深戒畏之也。
公事
未及
而身先被髡。
深庸痛惋
爲之柰何
某某之勸余復蹈其轍
不知是何見也。
答權純命,金弘梓
 讀祝
近齋曰。
若以子孫讀之。
名字避而不讀。
按此與檀弓君前臣名,父前子名之說。
不同
未知如何
 梅山曰。
入廟不諱云云
父與祭則父爲主
不當諱。
不與祭。
則子爲主
故當諱。
按父雖不與祭。
子旣代行
則恐不可謂爲主。
梅翁之以與祭不與祭。
分當諱與不當諱。
未知如何
所詢二條
鄙意亦曾如此
公元1922年
與權純命(壬戌)
朱子首出庶物
不必聖人在上
著書立言
澤及後世
便是萬國咸寧
鄙亦謂異端惑亂世敎
不必百千爲羣。
一二人
立論乖悖
誤了同門後進
便是正道被害
近日穆說。
雖只出於自家屋裏
其心則欲以易湖洛。
以就自見坑中
其漸甚可慮也。
此非識微憂道之君子
不能知也。
與朴昌根(壬戌)
凡人血氣
須要義勝
程子之訓。
大抵爲學
惟求
以理勝氣而已
(非但血氣
凡氣做病者。
皆然
)如四勿三省九容九思之類。
皆是此訣。
盡心焉。
老洲嘗言克氣以復禮
後來有疑之者
殆未之思歟。
公元1921年
與金在烈(辛酉)
在草土之中。
而所當行之禮。
雖與大聖純孝同。
然爲心者。
卻當敬以明之。
以誠之。
(雖大聖純孝
須將循理去。
)不可妄效他論。
而謂人之心卽是禮。
禮之理自有爲。
而卒陷於夷獸之習也。
公元1922年
與高東是(壬戌)
事後吾無一字於子。
小人之云。
今曰得於人傳。
得於人傳者。
謂之余書。
豈非不敬乎。
自後須用審聽愼言之功也。
勢家使令四字
不思輕發之言。
將謂尤翁官鑴。
大尹使令耶。
此吾所不曉也。
公元1919年
與李性宰(己未)
子之名性宰。
而表其德曰尙彥
余遇之。
不覺心目俱開。
蓋人之身。
惟性爲不宰之宰也。
此心苟能敬以尙之。
則爲美士矣。
此心自肆而不奉性。
雖欲不歸異學
得乎。
余昔嘗有兩語云
萬古最尊是性。
六合可用惟敬
敬字功夫
晦翁之箴。
盡之矣。
吾欲子于是箴。
爛熟誦讀
精細思繹
必至心與性合。
而士與聖
齊也。
公元1916年
與殷煕曄(丙辰)
光陰易駛。
容顔難住
宜迨此時
分外自奮
塡補前日虛度
余嘗自誦曰。
與其百年勞攘而僅能養得血肉之軀
(此禽獸亦能之。
)孰若鎭日謹畏以求無失德義之行。
(此惟有志者能之。
)十載相阻之餘。
幸得相遇
喜而告之如此爾。
刳心以受之。
公元1914年
張柄晦(甲寅)
見書念所變難已極。
心乎矜惻
莫能定情
凡人困蹇
惟有守貞兩字
可以持循
勉之勉之
(貞是性之理。
守是心之功。
要自心自敬。
無敢違越性命之正
此是聖門旨訣。
若此
纔不戒愼
便失了天然道理
便陷了異學科臼也。
)妻喪致訃於師門
己雖地微。
當書某氏。
不宜擧名也。
念其持家勤苦
喜夫問學
可謂賢婦
而今夭折
可惜也。
金英淵眞衰世輕財樂義之士。
聞之起敬
勸其竆經學道
以充其天質之美也。
公元1920年
張柄晦(庚申)
天有天分
有人分。
有父分。
子有子分。
賢愚貴賤
各有其分。
分得則安。
分失則殆。
此須從性命上精思得來
心意上安處得去。
此是學人安身立命之訣。
公元1921年
洪性煕(辛酉)
學者禮義
下民一致
橫渠先生語也。
(學者以心言。
禮義性言
)今俗下一種少輩之畔父祝髮
失實止於捨禮義而已哉。
凡從余遊者。
惟以禮義兩字標的
謹守勿失
則其躳行之實。
日益精進矣。
(縱有死生之變。
兩字
不可捨也。)
答姜信極(辛酉)
治書農之書。
快豁無比
但謂田事爲人欲之誘。
此卻誤也。
聖人庶人之孝。
何嘗指此爲欲誘耶。
誠如高見
王之制
必禁民治農。
使之循理矣。
古之賢不得志
以是天職
敬謹奉行
復發此等話。
但於其閒。
揀別天理人欲之分而去取之。
是亦學問中事也。
公元1922年
孫永錫(壬戌)
兄染耶敎
父死不欲以禮。
則爲其弟者。
固當自爲立主
以其名旁題無嫌。
若其父亦遺言勿行。
則當諫止之。
如又未也。
則死後亦可告申而行之
此雖違父命。
爲事以禮之道也。
金聖河(壬戌)
貴郡後進改度四三人
何至如此放倒
可歎也。
彼自謂我不爲腐敗者。
殊不知顔閔雖竆而無所爲。
光鮮至今千載
猶有生氣也。
賢輩只知有食舊爲吉。
竆濫是惡之義可也
公元1920年
李錫夏(庚申)
無道
危行言孫。
先聖爲我說法也。
老拙于言孫上。
不足
以致仇敵溢世。
可愧也。
旣而惟之
危行一款。
世儒多惡之。
亦是取禍之道也。
然此則只得捨命守之已矣
先聖又曰。
無道
至死不變
答李敎明
來書云。
性爲心宰。
則心爲冥頑無覺之物。
如何看得道理如此
如言君爲臣宰。
父爲子宰。
則臣子將癡獃迷罔之人乎。
此恐不成說
未若且置理氣之辨。
專力德行之實。
愚方臨死
其言必善。
幸識之勿忘。
擧世口耳之學
何必從而助其餘波乎。
公元1918年
答李敎明(戊午)
朱子曰。
人之所以爲學
心與而已
陸氏曰。
心卽理也。
與與之閒。
儒與釋之分也。
朱子曰。
君子之心。
常存敬畏
所以天理也。
陸氏曰。
識得一箇心。
萬法流出。
都無許多事。
(南軒亦嘗言。
旣識此心。
則用無不利。
朱子以爲失之太快。
而流於異學歸矣
)常敬以存天理
識心都無事。
儒釋之分也。
朱子曰。
儒者之言。
必也精義入神而後
無不利。
得而言矣。
陸氏曰。
六經皆我註腳
何必六經
因指竆理
告子義外之學也。
謂經爲理
因經求道
不立文字
直指心性
儒釋之分也。
今學者。
兩家之敎。
何所取。
與金洛駿
尊先家譜序。
以其架疊
見刪於原稿
可惜也。
雖然
子苟日夜念得家世單寒
始誤終正之事。
舍命嗜學
得正德。
則其爲名門鉅閥。
序文之祝。
誰能御之。
不然
而惟欲借人言以爲重。
抑末也已矣。
深念之。
孔子言。
君子學道愛人
小人學道則易使。
人人皆當學道
如何今之士。
判學道治生爲兩塗
而視爲冰炭之不相入
可歎也。
今子讀書幹家
則於撿束身心。
(此句。
緊要
勿泛看。
)理會米鹽
二者兩相流通
而使經理發見粗迹之閒。
粗迹原本經理之中。
無所妨掣。
則始可謂學問也。
不然
只是俗下一箇庸流而已
何足道哉
徐成大,邊恒植
仁義禮智。
人性之綱。
文行忠信
聖敎之目。
此孔朱二夫子法門也。
吾於子。
旣嘗有誨。
今復請益
未知行所聞。
故再欲其進歟。
只是尹門伯充氏之待要言
語耶。
吾不欲直拒人。
復擧此兩段以告。
道學體用
無不具矣。
子其繹而悉體之哉。
公元1917年
答奉鶴九(丁巳)
中庸十二章
申明道不可離之意。
則費之非氣明矣。
所謂形而上者。
實行乎其閒。
無物不具
無處不有者。
正指費而言。
何嘗形而下爲費乎。
其中形而上云云
費隱俱是理故云爾
非謂爲氣而隱是理也。
王步靑實行字爲隱
蓋其見處分明而然也。
所見未明。
不可厚非
至於因而變易成文
以就己見
的是私意
講理君子所當痛闢也。
(退翁沙翁
皆有論辨而非如王說也。)
公元1914年
金鎭湜(甲寅)
進學
要事小心省察
莫肯任意胡做
不過幾年。
所得必別。
事事裏面
所包甚廣。
體會
公元1922年
金鑄聲(壬戌)
不德
不足以爲人師。
矧今病劇
莫能謝書幣之禮。
口占數語以見誠。
雖知其無以盛意者。
然如得視爲將死之善言
則亦無不足矣
嘗聞顔淵平生
受用克己復禮四字
(語類道夫錄。
)曾子工夫戰兢臨履
終身事。
(大全包詳道書。
)今高明只要是非
誠僞
(致知誠意
)分華夷
輕死生(義理名節
)四句
便可以盡仁道也。
永善
卿之所求何事
聖門之敎。
以仁爲務。
今遇意外之謗。
專要反之於心。
而使之無絲毫盡分處。
是爲克己求仁之術。
來書竊有所惕念以下意思
甚好。
從今百倍加勉。
以追前哲
豈非因毁進德美事耶。
老子命薄
帶累諸人
朱子語也。
不敢妄援。
然禧卿被賤子所累。
可愧也。
某甲於此
規利僥功。
用意不良
待人接物
絶非人理之所當出
而將得罪於世。
則爲其弟子者。
屢諫不見聽。
則師者道之所存
彼旣自失爲師之道。
弟子豈肯悅服從學之義乎。
况今師生
而見佗戕害吾師。
如何相從
以其身爲百世師生之罪人乎。
如有問者。
只曰。
師生可以勒定。
未嘗門人於其門。
則背師之罪。
不服也。
下天翁。
小尹弟子之賢者。
師言大錯
屢諫不聽
則終不往見。
守正義。
金密菴爲撰行狀
贊揚之。
况今左右于某處。
未嘗定以師生
而義有不可保合。
則勒名背師。
豈非笑語
公元1916年
永善(丙辰)
示及立齋集所載答或人書云
鼓山祝文
自稱幼學
心常疑之。
此愚所未聞也。
每見土神祝。
只書姓某。
前室祀版。
初書淑人
後又改書贈夫人
告文曰謹依先輩已例。
據此立齋所聞
決然誤矣。
恨其未及刪出於印板之日也。
公元1918年
永善(戊午)
世人譏余以不擧義
先王考丈以位與力不當則聖賢之所不爲解之。
誠然也。
曾記苟翁之言曰。
無兵無食。
而使之御患難
雖十諸葛
無如之何
况如余之非諸葛乎。
魯昭公去國
孔子未嘗擧義
擧義豈易事。
人人之所可爲乎。
永善
論語變食注。
謂不飮酒
茹葷
小註
朱子曰。
茹葷
不食五辛
此與家禮合。
然則食肉而但不茹葷耶。
我東先輩
皆以前期不肉爲禮。
未知的有所據否。
又不飮酒
家禮異。
卻當以集註爲正。
無可疑。
公元1921年
永善(辛酉)
張文潛集。
魯仲連曰。
孔子請討陳恒
不可則止。
仲連布衣出身
天下之患。
墨子摩頂放踵之學。
未見張集
而閱三魚賸言。
此段而喜其立
之正也。
仲連事。
前人多取之。
蓋取其功耳。
若論儒者出處之義。
則張魚二子之見。
可謂特高於人一等耳。
(今世之土。
識見遠不及此
何可與之言聖賢之學乎。)
公元1922年
永善(壬戌)
訃書考妣
始因大夫人
貞夫人,淑夫人相疊。
又遭令人孺人之喪。
亦稱大夫人
皆有礙。
故意其當書考妣。
今示綱目凡例先薨卒後諡之說。
而謂此爲未安。
固當從之。
但父之稱大人某官語順。
母喪則未得穩稱
不知如何
謝氏言。
考妣古者通稱
非死而後稱。
南溪亦言。
古者或稱生母爲先妣
然則所定近式。
不至害禮否。
古今異俗
更須與諸友商確
(妻喪。
只稱室人爲得。)
與韓愼
公元712年
纔說太極時
便已在陰陽之中。
纔說天道時。
便已在氣化之中。
纔說中庸時。
便已在事物之中。
道之在形器
性之氣質
都是一理
近世說者。
往往指在氣者。
喚做氣質之性。
然則性之氣質不齊而如品不一者
更名爲甚麽
性甯兄集中
有如說處
須與亨中商議而刪出之。
如何
氣質之性。
張,程之意。
非指理之在氣者。
乃指氣之蔽
理者。
此意若不疏通
則於宋賢之此者
無不窒礙矣。
(本然之性。
雖曰合虛與氣。
畢竟是理。
氣質之性。
雖曰合理與氣。
畢竟是氣。
此最精察
糊塗看也。)
李徽
崔愿所傳尹公事。
愚竊意。
自是門人所爲
尹公不至如此
詩云神之聽之。
終和且平。
晦翁先生云。
若能盡其道於朋友
鬼神
亦必聽之相之。
錫之以和平之福。
先生又嘗論張子說斯干云云
見載於小學集註
(語類
又引寇萊公倒用印事。
王文正公謂佗底旣不是
則不可學佗而曰亦是。
此意。
)此皆學道者所以悉心體行也。
今人纔遇朋友忤逆
遂以薄意相處
至於不可救之地。
可歎也。
記得先生說。
伐木大意
皆言待朋友不可不加厚之意。
每讀此等訓辭
便覺人心中仁理流出。
反己體之。
儘有餘味。
賢輩亦宜玩味
不可便做一柄古語便休也。
李徽
公元1910年
 陳北溪庚戌仲冬
始謁先生漳州郡齋
其後十年己未
又拜先生建寧
多少講說臨別
先生云。
安卿今年已許人書會
冬閒更須出行一遭
(語類北溪錄。
)則其來在春夏閒明矣。
北溪先生
公元1919年
文。
言。
己未冬
暮至建寧
久辭去。
則冬閒再來
亦已明矣。
然則廖子晦書。
安卿向來云云
恐指春夏及門而言。
義剛錄。
安卿問廖書云云。
必是冬暮再來時議論也。
廖書之出於己未夏秋
較然矣。
王氏不細考語類
只據祭文
以廖書。
爲出於庚申正二月
而以義剛錄。
記錄之誤者。
恐失照勘
朱子年附錄二卷卅二板。
按說之失於照勘
來示不易檢得到此。
可喜也。
語類敎安卿冬閒更出觀之。
其來非己未冬也。
安卿問廖書。
實因其書出於夏秋
非預問也。
且義剛錄。
癸丑以後
其與錄之在己未同出
亦無疑。
而王氏疑之。
恐皆未及細考也。
此一義。
恐當表出以示後人也。
李徽
示喩靜涵華西偉範峻行。
未嘗景仰
區區亦然也。
第念今日士流相讎視而不可以復合
此老心說有以導之也。
惜乎。
省齋不及無恙之日。
更定其說也。
其然也。
重,省之相詰。
,洪之肆毒
何從而起乎。
省齋此事。
有功師門
而至其認明爲理
神明爲不可恃
則皆未合聖賢定案矣。
(小柳親承省齋音旨
至於率兵入北之日。
遺心理之說。
使其門徒抵此做梗
甚矣。
小柳之未仁也。)
來書乍及嶺敗。
而因擧程子宋子語。
以爲非時人所能測。
而歎章縫之流
往往燕趙氣味等語。
可見道理精進之驗。
一此不懈
吾黨亦有賴矣。
勉旃勉旃
李徽
所疑禽獸糞壤之理。
表亦粗,裏亦粗之說。
鄙亦嘗疑之。
但此出經書辨疑
未敢謂之記誤。
俟當更商。
公元1913年
答田衡煥(癸丑)
遇舜衡詢。
知足下力行。
及坼來章
卻云。
似做不做。
反省顔騂。
亦見惟恐不及之意。
但據兩句論之。
似做已是病。
况不做乎。
不知此病是天命之乎。
聖敎之乎。
只是自心自祟。
亦當自心自醫。
醫之當如何
晦翁所謂朴實頭理會
朴實頭負荷兩句
妙藥也。
公元1914年
答田衡煥(甲寅)
學業每被外物所侵。
不知是甚麽。
若是常行底物事。
只用一刀兩截之法。
已矣
若是論理中事務。
須求其所當然之理。
盡心殫力奉行之。
是爲足目俱到之學。
答林鑄鎬
所示理不自知
不能自行
必得此心。
格致
自誠正。
奉承此理之本然
此意甚善。
但心屬氣。
易致天飛淵淪
如非兢兢業業進進勉勉
如何拘住得。
常常策勵
莫少放慢
答田亨鎭
示喩學書未誦。
行累父師
憤憊塡中。
不勝愧汗
如此非一話頭
可喜也。
由此而進於熟讀敏事。
則書之未記者將自記。
德之未修者將漸崇。
可以父師之光矣。
最要立志堅確
守規謹嚴
策之以勇猛
持之以悠久
乃能成學
若不如此自勵
時向長者
徒發歎辭而已
亦何補於實事耶。
歸受之喩。
彼苟長髮改服
誠心願學。
當矜其昔者陷溺
與其今日自新
可也
此但論俗子爾。
前日從學儒門之人。
只可使之杜門自省耳。
形氣輕而道義重。
無以輕勝重。
則爲聖人之徒矣。
(道義形氣相勝負。
日閒細微之事。
靡不關涉
宜一一審察而勿放過也。)
操心用敬
竆經敦倫
四字
千古相傳之正脈。
宜服膺而勿失也。
老夫行將逝矣。
望後進之士。
千萬珍勵。
公元1922年
張鏞畯(壬戌)
某以性爲無爲也。
不可爲師。
無爲則誠無爲
爲也。
故爲有爲者之師。
豈必指揮口談
然後始謂之敎乎。
想其未見中庸鳶魚小註
朱子微誦云云
近思錄一卷張子風雨霜雪糟粕煨燼無非敎等語而云爾也。
公元1914年
答楊柱爀(甲寅)
天下羣疑
一箇明字破得。
學者萬病
一箇敬字治得。
明從竆理生。
敬由小心立。
明敬兩字
便可齊聖合天
小子誌之。
公元1917年
璋善(丁巳)
無所不貫
如曰道只在從師治經
承家幹蠱
無與焉。
則豈所謂道哉。
要在人存心求是
與行之。
如是米鹽柴水
皆有至理可體
子其勿忘。
申商雨(丁巳)
吾人知行
不及聖賢
是氣也。
元初所受之理有然也。
治之之法。
精思實踐而已
近日有言
人物性理隨氣而異稟者。
然則將並與性理變化之。
聖門無此議論
湖嶺之閒。
又有不修明其氣者。
此尤創聞
人生有氣有性
功夫只在克氣。
氣克而復其本然
則性自流行而德可齊聖矣。
公元1919年
答全海龍(己未)
但擧,尤而不及退翁
如言孔,孟而不及文王周公也。
退翁
,尤之所尊敬也。
,尤。
所以退翁也。
退翁
擧國之所共尊仰
至於,尤。
黨論以後西人外。
未必以爲宗師
甚者西中亦有敢議到者。
今日之義。
不得不特擧二先生
以爲後學之表準也。
公元1922年
鄭憲泰(壬戌)
所示金氏盡心於嫡從孫男女
世所罕聞
令人感歎
爲其從孫者。
於其身後
可以無服
和同爨緦。
不行耶。
尊先旣是受恩金氏
而且遺命
則亦不可恝然無事
欲行加麻。
來示固當。
(古禮
有爲婦人加麻之制矣。
)而喪葬盡誠補助可也
鄭憲
師敎循理
此以未正之師敎人工文干祿。
其餘敎人棄正趨邪觀之。
初無毫髮可疑
朱子之言君師敎民以復其性。
(大學序。
)宋子之言聖賢敎人趨於中正之規。
(告朴大叔
)卽此也。
某處枉生疑難。
空費辭說
余曉之以不然之故。
不知如何也。
公元1920年
與朴濟喆(庚申)
聖人言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
問學者。
恐者是誰也。
學是學個甚麽
所不及與所失。
又是甚麽
答云。
學與恐皆心之爲也。
(集註人之爲學人字。
是人心之有覺者也。
)學是學個道。
所不及與所失。
只是道。
道是性理無爲
而爲有覺者之主也。
凡讀語孟及諸經。
如此分析
推究之則其於心理之辨。
思過半矣。
公元1922年
李基元(壬戌)
余每恨不善敎導子孫
莫能盡父祖之職矣。
子之大父春亭公。
敎子晝行鄙事
夜誦中庸
(讀至二萬遍。
)眞可謂樂有賢父兄者。
甚用歎羨
余惟人事雖至麤淺沒緊要底。
亦皆有理。
故曰道不可離也。
晦菴先生之敎。
戒愼恐懼一句
聖學切要處。
蓋此四字
約而言之。
而已
天下何事
不因後成了。
讀書竆理也須敬。
克己復禮接人處事也須敬。
敬者。
心必本於性而爲用。
深識之。
公元1918年
答愼洙笵(戊午)
朱子於性。
每下恭敬奉持嚴憚欽承等字。
於心。
每下提撕照管扶策撿束等字。
可以學者用功之法。
亦可以驗二者道器之分矣。
昨來左右
疑心字屬氣之未穩。
此如不分氣有精麤而觀之。
誠甚可疑
但此心。
雖曰虛靈神明
竟是得性理底。
卽是
善無疵之道體
不得不下屬氣分上矣。
公元1922年
與愼洙笵(壬戌)
老夫今八十有二歲
病病殆濱死。
欲見如渴。
侍餘存心飭躳
日深日勵否。
貴郡如某某輩。
鄙每留神敎導
不謂狼狽至此
此由務名不務實
無所得
風吹草動
不能自立
可憐也。
賢輩宜鑑此。
日閒所事
逐一踏實以行也。
這箇實字
天地聖賢皆以之爲道
不可不可忽。
公元1920年
答朴泰憲,泰均(庚申)
愚老無成
萬端思量
究是不曾實體得一小學也。
子輩以我爲師。
不如以此書爲師。
苟能此則子大孝
臣而良相
以至爲弟爲兄爲朋友
何所處而不爲大人
世界上幸有此箇好書
不肯以爲師。
而卻作庸常小人
豈非計之失著乎。
子輩試思之。
然乎不然乎。
車載
半日靜坐
半日讀書
固有晦翁之敎。
然此恐爲無事者言。
先生每言。
只著一敬字。
通貫動靜
則自無閒斷處。
今欲用敬齋箴。
做箇主腦
有書則敬硏理
有事則敬以裁義。
餘時
不妨敬以養靜
如此則庶無
透漏矣。
公元1918年
答全承瑾,尹某(戊午)
回路盍直走歸省
轉入金剛
金剛豈重於父師耶。
始之不告而行千餘里者。
已乖出告之禮。
(禮是天理
爲心者。
任自踰越
大亂之道也。
)終之不遵吾敎。
迂路遊山。
更違敬長之道。
(道是性之德。
而具於心者。
心不敬畏
違悖了。
是心不師性。
自行自止之病也。
)宜二子得天威之疾也。
書云
惟一
(心之用合於理。
則謂之德惟一也。
)動罔不吉
今二子之德。
旣二三矣。
如何得吉
遠想二子應已自悔自改。
勉進愛親敬師之道。
上帝神明
必已監顧。
而俾遂其志學之願矣。
老夫臨纊。
惟是之禱焉耳
公元1920年
與孫明淳(庚申)
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二者皆理之當然
各欲自盡而已
今學者。
只信得性中忠禮之十分圓滿
竭力殫誠。
充其量爾。
切勿氣稟上求見得或有欠闕之理。
如此
便有鬼怪出來
愼之愼之。
金東
來書以質懦學荒。
最在人下爲憂。
吾謂質懦非憂。
奮勇是憂。
學荒非憂。
不專精是憂。
奮勇
專精
聖人可期。
不然
得士萬言
竟如漢江投石
重益(庚申)
先生曰。
有竆兩意
格物之格。
竆字意多。
物格之格。
只是至字意。
鄙見竆至皆極意
格物從心說。
故曰竆字意多。
物格理說
故曰只是至字意。
若如某人之見。
而曰。
格物之格。
思索意多而來至意少。
物格之格。
只是來至而非至極之謂也。
則恐決非本指也。
公元1917年
崔秉祖(丁巳)
來書讀之。
使人增氣也。
彼雖強悍
豈有儒者而奪其世業之理乎。
假令令兄
不可言之地。
則在敬直之道。
雖極痛割
何忍上棄尊大碩人自裁耶。
此須再加愼思而處之得中
未可率爾也。
示戒通動靜之說。
已自先賢有之。
但愚謂致知者。
須敬以致知。
蓋將戒懼
貫知行底功夫也。
崔秉
天命之理。
具在吾身。
人生準的
又有小學
余嘗曰。
小學四書
皆是與性爲體。
今以我此身。
小學書中。
復以小學
被之吾身。
書合一。
天人更無二理
題辭惟聖性者。
正謂此也。
艮齋先生文集後編續卷之三
 書
  
公元1921年
崔秉祖(辛酉)
人心之發。
自無私曲
豈非聖人
今有此法。
事事是有非。
必用細心揀擇
壯力去取
不限歲月
不筭功程
不顧竆達死生
爲之不已
必見其效。
答李鍾吉
行不篤實
恐陷俗學
誰敎如此
卿自策勵
行之篤實
孰御焉。
俗學二字
可憎也。
二字
不怕聖言。
不怕天命底。
賊道大矣
苟能眞情恐陷。
善矣。
宜自驗得眞與不眞。
眞則無復可慮
不然
他人如何施力。
自明自昧。
都是自爲之。
公元1917年
答田相玉(丁巳)
道學別無巧妙
只要時時處處精擇得一箇是字。
而敬守勿失而已
切忌思前算後
以分卻目下專一功夫也。
此段指意
詳具世裕書中。
相與細究也。
言忠信,行篤敬
正衣冠,尊瞻視
表裏如一始終無二
聖賢所爲敎。
而士之爲學舍是。
無以爲學矣。
公元1921年
答金淙鎬(辛酉)
是有才氣者。
不以禮義維持之。
其視性命
不敬也。
其爲禍患
至無竆也。
(心之於性命
不肯恭敬奉持
則其末流之禍。
何可量哉。
)今且小學敬身明倫兩篇
逐章爛誦。
逐句實履。
不過半月。
便見奇驗
四海之人。
皆能如此
不踰十年
天下太平
九十老夫
何心欺人。
子宜諦聽
公元1914年
李圭正(甲寅)
李生正。
見余問其字。
以子中告之曰。
中重於正。
未必中。
有疑非初學所及
不然
雖少者。
父母痛痒
抑搔之。
此正也。
其重著手。
過也。
輕下手。
不及也。
不輕不重之閒。
自有酌中恰好處。
從玆以往
斂席與簟。
進盥授巾之類。
無非是這箇道理
生其精察謹守之哉。
公元1918年
鄭道鉉(戊午)
須是低下著這心。
以順他道理
曰要小著心。
箇事理去做。
(謂心當順理
不當直指爲理
)曰須是軟著心。
貼就佗去做。
(佗亦指道理言
)是皆晦翁先生敎人心順理功夫。
而何不令擡著心侈著心硬著心。
而乃云云耶。
此箇心。
元來氣分上物事。
易至自高自大
又多硬強急迫
以求速得。
先生之敎。
每云虛心遜志
退步徐觀
此意。
學者不可不知也。
答金載石
與其求人夢見朱子之贊。
曷若自我眞學朱子之道。
朱子敎學
只在主敬致知實踐三者而已
氣象壁立萬仞
功澤則反有過子思孟子矣。
公元1920年
元貞喜(庚申)
有命于心。
方謂之性。
全體純善
爲心者。
早夜兢惕奉事之。
或曰
性者。
天之就也。
不可學也。
曰我是大理而統汝者。
汝是小理而從我者。
當初稟賦之時。
汝實隨氣不同
體雖一。
而用則殊矣。
(殊字裏面
偏惡駁雜之類。
無所不有
)曰我有才而汝無爲
我爲聖君而汝爲兆民
此等話頭
紛然天地閒。
噫。
未知所謂心者能不本於性命
而亦可以造理而成聖矣乎
今爲心之計。
無復自尊自大
常存不能不解之意。
而惟欽承此理之是務也。
公元1915年
金重彬(乙卯)
來書
自以孤子
纔踰成童
妄入新校
旣而幸蒙慈母遷敎
今又師事蒙隱
髻總遵華。
僕謂此殆再番胞胎
百年痛恨
必要將一義字。
在目前。
必使心之所存
念之所起。
身口之所言所行者
無一不從義字上來
方能成再番胞胎之人。
能解百年痛恨之情矣。
但義有大槩之義。
至當之義。
如非具得一慧眼以炤破。
不認皮毛骨髓者。
鮮矣。
公元1919年
與朴振基(己未)
見子弟門人。
上書父師
且用行草
此不敬之大者
箚記抄寫
荒率潦草
不可
小學寫字敬而必楷正
此最可法。
俄告孟子兩語。
是凡夫學聖要道
寫字讀書以往
百事皆有所當爲所當欲。
性之所以師範也。
爲所當爲
欲所當欲。
是心之所以弟子也。
歸而與少輩。
同共商量大家踐行也。
公元1920年
答元守正(庚申)
小學長課。
使人聳聽
况復小心求是四字
平生佩服
效死勿貳。
如此實學
何處得見。
更求求是妙訣
未免握燈索照。
小學所敎皆是
所禁皆非是
於此求之。
公元1921年
答朴泰均(辛酉)
深愛承親。
誠心信聖。
庸言庸行
本性命。
文章功業
皆欲其正。
滔天大惡
斯須不省
答全達謙(辛酉)
子旣家貧親老。
莫能遠遊
僕又癃病垂盡。
無緣再告。
由是反復思量
以求所以奉答賢昆仲者。
只得責心盡性四字而止也。
蓋世閒萬理。
無一不出於性。
人生萬事
無一不造於心。
而如近時人事
有慕聖誣賢死國弑君之分。
有卻爵受金,保髮毁形之異。
種種差殊
由心造而實非性理也。
然則吾人功夫
只要
心令不鑿性。
澄心令不蔽性。
存心養性
全性
如是推類
以盡其餘。
無遺憾矣。
公元1919年
答全達謙(己未)
前告虔心兩字
高明問先從何處下手
請先就視聽言上求是。
是是性之理。
求是心之功。
六經數十萬言。
只要虔心求是而已
聖賢小心
君子學道
皆是此事。
近時一派
卻是自心自尊自性道。
而不慮其或陷於異蹊。
常竊爲之憂懼也。
公元1921年
答鄭海斗(辛酉)
使氣偏全之說。
無形影。
無徵驗。
猶可胡說
至於心之運用
不肯以性爲模範(揚雄曰師者人之模範)而自心自師。
桀蹠之惡。
冒頓之淫。
卓之逆皆由是而起也。
能無畏乎。
本心
道心也。
仁義之心也。
道與仁義
皆性也。
心必本原於性。
然後本心之名。
若不本原於性而自恣
則謂之失其本心也。
答崔漢植(辛酉)
論語程,朱極推崇
至云語,孟旣治。
六經可不治而明矣。
又云。
理會論語
便是孔子
王充康有爲輩。
俱有譏貶語。
可見彼此邪正之分矣。
語類十九卷
論語數十條。
細考之。
(此書中。
精粗遠近不同
然都要子理會
逐一體察力行。)
李廣
令弟德來。
天才過人
老夫常語之曰。
士也善用才則天德
若恃其才則世禍
聖門所謂才者。
聰穎善文章。
善知識,善持身之謂也。
吾愛此子。
所以告之。
棄常俗就德性之道也。
仰想門父平日義方之敎。
不遠此爾。
李廣
范氏言。
君子之於學。
(君子以心言。
學以知行言。
所知所行。
理言
)惟日孜孜
斃而後已
惟恐不及也。
朱子載諸論語集註
已恐四字
皆指心之爲也。
今奚暇以不急之察。
與人爭辨
銷遣珠玉日子乎。
昨所論心死生一義。
以此註斃字觀之。
知覺之心。
魂遊魄降。
則亦隨而亡。
無可疑矣。
神雖曰心之至妙處。
又曰氣之精妙處。
畢竟只是與理無閒底。
卽是理。
未可與性無死生者一例看。
如何如何
自非洞見道體者。
語到此處。
只是揣測之想。
目擊心悟。
指數之。
豈不可笑。
詩傳上帝
天之神也。
(謹按后土地之神也。
)天地銷滅之時。
上帝
獨存。
人形旣死。
心君依舊
必無是理。
以此再思
如何
公元1919年
沈正勳(己未)
子旣改舊聞之誤。
而以性師心弟。
正則
但當益究其蘊而踐其實而已
夫究與踐。
是心之學也。
蘊與實。
性之敎也。
(世閒一種見識不軆驗者。
謂性是無覺無爲底。
何能有敎。
此眞笑話也。
聖賢風雨霜露糟粕煨燼
亦謂之敎。
况於性乎。
)大抵六經四書小學近思錄數十萬言。
不過學道四字總括之外
佗更無餘法。
若其學道至於聖者
不過從心中道而已
答宋禎燮(己未)
命好悳不好
王侯腐草
好命不好
顔淵任竆夭。
蔡虛齋詩。
足以警世
近世苟菴申先生
以爲不好者。
非好命。
惟德好者。
乃爲好命也。
不好者。
愈貴而愈賤。
惡在其命好也。
德好者。
愈賤而愈貴。
未見其命不好也。
(止此)此意更高一等
少輩宜時誦念也。
(要悳好。
須是誠心學道
道是性之仁義
心是氣之靈覺
學兼知行動靜言。
此是端的聖傳。
改動不得
柰何今之士。
惡聞心學性之說。)
公元1915年
金鏞煥(乙卯)
學者
固當以讀書講義爲先。
忠信朴實又最宜。
以之
骨子
小學幼子常親毋誑。
已是天道聖德基本
楊震四知
南子之二不爲
溫公之未嘗不可對人言者
皆是立心造行第一法。
田禾
易曰。
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
詩曰。
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
心欲謙欲小。
近日少輩。
其心驕傲無難
自擬於性天
先生長者
有以啓之。
甚可憂懼也。
吾欲子低下著心。
一味奉順道理
爲學正傳終身大事也。
公元1919年
黃憲馥(己未)
子讀眞經
旬月矣。
道心名義
已知之否。
余謂心只是靈覺
而道乃是性命
切勿妄認自心爲理
而誤入於師心自用之科也。
爲子之計。
須是操束此心。
使其運用主宰
無或戾於性命之正
此乃爲聖人本天之敎也。
(伊川曰。
以心求道
此語最端的受用處。)
公元1921年
答黃瀅模(辛酉)
老夫惡文具之日盛
而懼實學寖衰
不喜人求號。
今汝爲乃爺誠懇
故擧所嘗誦繹者曰。
吾有二無字。
便可入聖者。
王某和靖
無爲其所不爲
無欲其所不欲兩句
和靖應聲曰。
如此而已矣。
旣而曰。
盡得此。
便是聖人
汝奉吾言。
以告乃爺。
世世守之。
失也。
無爲無欲。
是心之工夫原於性者。
所不爲不欲。
是人心事戾於性者。
宜於此。
直與剖析無或淆雜也。
公元1917年
與曹基鄒(丁巳)
聖賢經傳
字句句
天命人性
士子讀之。
宜敬謹以繹之。
誠勤以法之。
經云。
永言配命
則我亦永言配命
經云。
思無邪
不敬
則我亦思無邪
不敬
如是步步趲趁。
無少錯。
則我此七尺之身。
卽爲六經團子矣。
今且小學爲師。
公元1922年
韓右東(壬戌)
學者
只要𣕡箇當然實踐之。
能然必然自然之理。
大段精采
至於所以當然之故。
下學功深
乃可達也。
周公之過章。
林註三个心字
如作理字說
其中不勝用句。
無少礙否。
後如遇此等處。
一番審。
見其有礙則改之。
不亦可乎。
(凡經傳正文註釋
似似此處極多。
不可以不察也。)
韓溥
百種疵瘢。
皆從氣上生。
聖賢敎人
無不使之正氣。
正則病痛不足憂矣。
程子君子莫大乎正其氣。
張子亦言爲學大益
變化氣質而已
朱子谷。
俱有檢束其氣之訓。
而其方要在整齊嚴肅耳。
季裕問學
顧以病昏。
末由講授
只書此以謝之。
答田溶珪
中和云云
性中本無此理。
而此心自辦此事耶。
大臣奉承君上之命。
奠安宗社
濟生靈之故。
遂謂大臣君上卑歟。
天理主宰
如言性情主宰
蓋性無爲而心有爲
故云也。
心之主宰
有爲主宰
理之主宰
自然主宰也。
心字似帝字。
帝雖運用天道
天道卻是帝之本也。
公元1906年
答許柄(丙午)
時變已甚
士流分外挺特
不被屈撓
此須從師友。
講明義理
庶幾不致臨變困跲。
未及擔笭鼓篋
然亦須將聖賢訓辭
逐日熟讀精究
養義理之氣。
可也
大抵人生不過百年
而若能自修成學
則吾之義理
可以千載不磨矣。
勉之勉之
孟子熊魚章。
曾子易簀章之類。
時時誦念也。
答許萬綱
許卿柱性。
築室方華山中
水石幽閒。
可以藏修
所以扁其楣而寓夫思者。
余謂不必外求
華山之稱。
足矣
華之一字
唐虞有所傳。
仁者樂山
孔子之言也。
其義。
晦菴九峯先生備矣
柱性。
盡心焉。
公元1920年
答崔智鎬(庚申)
晦菴夫子言。
爲學兩樣
自下面做上去者。
就事
尋個道理湊合將去。
至上極處
亦只一理
(按若不如此下手
卻只說心性一物
不肯辛苦修學者。
無不陷於師心自用異端矣。
)自上面做下者。
先見大體
自此觀事物。
見其莫不有箇當然之理。
所謂大本而推之達道也。
若會做工夫者。
須從大本理會將去便好
子是初學
要從下面起腳
鞠躬低頭
寸寸前進
零星收拾
莫問難易
莫計功程
要以必得爲期
曾子
亦但於道之散殊處。
逐一用精審究
纔見得。
便力去踐履
如是久之
得悟一貫之旨。
此是聖門正宗
愼勿艸艸看過。
公元1922年
尹仁柱(壬戌)
學最要審。
審。
重言之則猛省克治
輕言之則平平照顧
皆是也。
又如審思審問審驗,審體。
亦是審。
審然後知識明。
審然後踐履正
若如昌宗旨。
但欲擡起心字。
閣在萬理上面
立爲天下大本
孔子晩年
尙未敢云從心所欲
直至七十歲。
亦以矩字爲歸宿
可以一心字。
便欲千了萬當耶。
又洪城一說
拽下箇心字
雜在淸濁粹駁之中。
不見虛靈洞徹具應參贊之功。
此亦一等是錯了。
卻當細審。
不可粗瞞過去也。
答田溶起
石潭先生諸生曰。
學問工夫
爲善去惡而已
此雖
常談
爲善無惡者。
聖人也。
能爲以去惡者。
君子也。
務去惡而求善者。
學士也。
始乎爲士。
終乎爲聖人也。
士豈易爲哉。
趙元
章燮以淵門高足。
立心一物之論。
欲闢性師心弟之義。
不知其所講明函席如何
意見乖僻
至於如此
尤菴先生有言
佛氏儒者所謂爲性
不能離乎形而下者。
而終不知有形而上之理也。
若如其見。
心性一物
則是二者。
皆是形而下之器乎。
將具形而上之道乎。
違悖乎朱宋之傳大矣
不知師門復起
以某也。
吾徒矣乎
抑將麾之門墻之外乎。
○性知其至善至尊
而敬以養之
心知得失之易而保守之難。
必敬以撿束。
依順性理
勿令少有自聖自信自用自恣之失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