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x 页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书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59H 页
与安鼎镐(戊午)
先浑斋公。直道罹祸。而遂蒙背师之名。此百世不忘之仇也。(近因洪翼裕。得见先丈遣子致祭于肃翁之文。则本家吊慰录。必载之矣。惜其印集时。不及收入。以资彼辈之恶口也。从后追补于集中。丕宜丕宜。)愚直书于墓文。此友道之当然。而子弟门人之所深幸也。或有一二未思者。执死后议处之权辞。以为口实。而欲复竖旧碣。(生前不许而死后议处。岂快许之辞乎。夫生前所不许。而门人变动于身后。岂非幸其师死而自行其志者乎。)苟其然也。一则忍欺其师之无知也。一则忍忘其师之含冤也。恶可谓天理人心之所当然乎。若畏祸而不能自遂。则宁无碣。吾之所使踣。而子之所已埋者。决不可复竖也。
与安鼎镐,崔中谟(辛酉)
与其苟且挨过而带累被诟于百年之后。孰若明白悔改而见师拜父于九泉之下耶。此为两贤起死回生之一粒灵丹也。
答田绘彬(癸丑)
昨承问性。性非别物。只是个是底。学者只要求一个是字。而成就之尔。盖是是理之本体。而不可移易。断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59L 页
可恃也。求而成之。是心之功夫。而惧有閒息。宜自省也。是字功夫。不閒断。是敦艮之吉。要在十分勉力。
答金永植(丁巳)
 柳门人梁斗焕。委访讲论。提以华西心性说。则梁曰。先师常曰。心将性卒。此说载于所著文字者。非一非再。吾师工夫。不下于大贤。而此等说大段未安。此是亲见亲闻的确之说。
示及梁某言。省斋于华西心将性卒之云。以为大未安。信乎晚见之正也。然学者。认心为性之将。指性为心之卒。则心如何能循理耶。省斋之谓吾师工夫不下大贤者。不知是如何。恨未及面论也。
 郑济卿言。十分无欠。谓之道心。若有一分欠处。非道心也。或有大小多寡之别云者。即老洲说。而先生亦以为然。吾惑滋甚。永植初未解惑。后颇审思。舜曰惟微。朱子曰。微者愈微。微者著。此非大小之验耶。大抵万善皆出于道心。而今以忠孝言之。如舜周公者。莫能名其大。其佗定省温凊闭邪补过等事。虽是疏节。亦不可不谓之忠孝。又不得不唤做道心。是非多寡之验耶。尊意以为如何。
四端是道心。而朱子有恻隐羞恶亦有不中节之论。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0H 页
而栗,尤两先生。皆祖述之。语类又有道心欲其无不及处等语。此与济卿所见。同乎异乎。况老洲只云。道心虽未中节。不可换作人心。与上诸说。语意尤别乎。○道心大小多寡之说。老洲集中初无之。愚如何以为然乎。世间岂有两老洲集,两田子明耶。济卿此心。是道心是私心。必有能辨之者矣。老友所释大小多寡之义。恐终归于奉虚添注之科矣。○比见济卿问。其果有大小多寡之说乎。渠云初无是言。愚出示来纸而曰。佗可抵赖。此如何讳得。因将言忠信礼卑如地七字。以嘱之曰。子宜力持此语。不知竟如何。
答任公熺(丙辰)
㠪厚斋曰。诗言志。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孝肃之志也。人心正畏暑。水面独摇风。丰清敏之志也。愚亦曰。花发先天色。水流太古心。任先生之志也。今道衡以六十七岁。杜门读书。以追曩哲。此所谓尤可爱者。余以此三句。奉助其持守云。
答崔命喜(甲寅)
黄玹能诗。尚气节之士。平日极推尊东坡。而不喜儒者。其庚戌一著。却可尚也。鄙有诗云。进士一死耀百祀。既而其弟瑗。寄其兄诗集。而并示五古三篇之称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0L 页
述其兄太没斟量者。曰。此非先生。不能作。近有诵七言诗。似是赝作。鄙答之曰。五古今始见之。其七言者。乃拙作也。今又因高明知乡里有流传文字云。是余斥黄死非是者。此亦始闻之。夫世閒众魔何限。或伪作词以过赞。或假为文以讥贬。(诗只是过赞而已。文则有野狐欲见害而为之。甚可恶也。)世之无智者。信而传之。惟有义理之识者。自应不待考实。而知其非真矣。
訾黄死一言。非有心于污蔑士流者。不肯做。然则才有心于爱护士流者。莫肯信也。然世閒造言陷人者原多。闻言察理者自少。然则士君子之在世。只务自立焉可也。只此是心本性之学也。
答崔命喜(丁巳)
所示玉胤敬于侍奉。可为儿辈模范。故转示诸孙耳。时或徜徉登临。以为晚福。亦甚健羡。但以为无损益于世以下数句。窃以为不然。夫人之有益于世。岂必出而有为而后为有益。虽穷居畎亩。能尽在我之道。是亦为有益于世。而为后世出而有为者之所取法。是孔,孟以后相传定法。
若要恢复三代。须要永罢科举。始得。此非不然。但左上之人。不改心而徒改法则。以不好心行好法。毕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1H 页
亦无益。愚每谓须是洗尽满腔利心。然后可以有为。
所论侍奉之为虚文固然。然推类而观之。朝士之为政。野儒之为学。无非此类。吾辈反以求之。亦无愧于心乎。
仙乡白云兴。夜行遇金。取以归之主人。此非金虽无主。心独有主之君子。定不能也。其事与宋刘留台所行。相上下。我辈士流。宜敬而法之也。闻其早孤而孝于母。又尝略涉小学,孝经等书。其人天资诚美矣。孝亲读书之力。实亦为之本也。又闻自今年元朝。迎李君种德为师。而受读孟子。吾知其必成德而终受福也。
所喻晚暮读语类农岩文呻吟语等书。而有契悟。有拈定处。极用叹羡。但所题各书之文。不无可商量处。今不暇细论。大抵儒者。文贵平实。而不欲其生梗奇险耳。
碧梧种子。依戒栽种。而所思天地。亦一桐子大。而其中包裹得生物之心一段。可谓因物思道。甚善甚仰。但预期佗年浓阴下。相与焚香讲书。真俚所谓好德谈而贱子已老矣。惜其不能俟也。虽然。贱子去后。安知无后人就此树下讲此个事耶。
答崔命喜(戊午)
尊性师性。出于孔,孟,程,朱。而彼赵成汝,崔益翰。或为辨说。或投长书。以讥斥之。岂非其心视性为不足尊师。而孔,孟,程,朱为不足信服者耶。我辈但当依宋先生之意。抱负四圣贤之书。深居岩穴。以待河閒王之出。斯可矣。(尤翁说见壬戌正月答农岩书。○赵名章燮。渊斋门人。不从其师心性非一物之说。而其言反陷于禅陆之见矣。崔是郭氏门徒。年今二十岁。向日一来暂见。归而投书七千馀言。言皆符于陆王。而显背于孔朱矣。)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1L 页
答柳确渊(癸丑)
愚之所学。非故欲拂人以害己。惟务循义以便人。若便一人而群情不便。便一时而百世不便者。不敢为也。伯明之始错。是乖义而拂人。故愚责而令改。彼亦革而归正矣。彼二柳之文饰。而欲我之掩覆。(苟掩覆而无乖于义。无拂于人。则亦何妨。且许之。)则不止于乖义拂人而已。故愚劝其回头。一则为全门诸贤。一则为柳家亡子。其义意可谓精且切矣。彼昏不知。怒其不党。造妖捏怪。而至于印布于世。此乖义之大。拂人之甚者。世閒识者。皆已恶之矣。使圣贤遇之。听若不闻矣。如我者。只有自勉一事而已矣。昔人云。圣人不敢恤小便不大顺。徇一时弊万世。旨哉言乎。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2H 页
答裴景熙(甲寅)
愚八耋病残之中。敬承高贤屈己下人。恳恳求道之书。而量其地则二千里之远也。审其年则六十有四岁矣。愚奉𥳑沈思。固已异其老而勇也。及发张敬彦书。则曰。某公朴实孝友。问学专笃。混浑二老。盖尝亟称之。愚于是。又不胜敬叹。以为此吾师也。非吾之所当教也。然高贤诚恳之意。不可以孤负。则诵其平生所愿学之说。以相与交修。恐亦无害于辅仁之道也。盖尝读语类。而得其一言曰。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此二书虽曰四子之阶梯。而实终身钻研而不穷。平生受用而有馀矣。故老洲先生。以朱子编此二书。为大有功于万世。此愚之所尝稔闻而未之有得。今愿与贤者。同心协力。以为彼此未死前玩索持循之需。窃想盛意。亦深以为然。而喜闻之也。
答申锡灿
愚受气极偏驳粗厉。庶事皆瘝。不图高明亦患此疾。误求妙药于不肖。谓之同病相惜则可矣。安有倒水罗汉能济人者耶。然窃尝惟之。若能潜心读圣贤书。逐句逐字。细绎其旨。而期致深信励志。就言行上。随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2L 页
时随处。敬慎其用。而必有实践。则气习之害。不期克治。而自不为梗。于是真儒可成。衰俗可范矣。区区者谨能闻之而不能体之。故至今七十九岁。而未之有得。愧对高明。发此语也。
与韩龙
性学不卑细行。今子坐肆贸易。便就上审求是处。断然行之。便是性学。若以为鄙事。不须用敬循理。非所以进德修业也。
答申性湜(壬寅)
愚才德并劣。未敢自足。岂图执事遣子从之游。今又特寄之书而执礼过恭。见称太高。虽往世贤者。亦不敢承。顾何以报答。惟述所闻而相与勉之。则可幸无罪也。夫学问之道。以修明彝伦。讲习礼义为本。以开明心术。融化气质为要。以整理时学。振起世弊为归。舍此实务。惟文词事功之是尚。心性理气之是争者。恐于圣人之道。靡所辅益。抑又念之。论语。是孔子教人持世之精蕴也。集注。又晦翁承先开后之津筏也。学者宜于此尽心焉。窾启似此。未审盛意以为如何。
答李源在(丙辰)
子妇丧。题主不书亡字。浑斋似据遂庵说。然子云亡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3H 页
子。妇只云子妇。类例不同。且三山斋言。若以子在而恶加亡字于子上。则世俗无理之见。何足拘也。是为达理之言。且近斋虽从遂庵说。而梅山却主亡子妇之论。其微意可见矣。
答李源在(戊午)
今尹全二生。徒知问学为美。不告家庭而远出。则吾与子皆谓之失礼矣。因而有仰问者。昔年某人。为观察而行政。有难自断。驰启上禀。未及承批。而径情直行。则人多谓其无臣子之礼矣。乃有以为不害义者。吾儒于此。将孰是而孰非。此亦穷理断事之一道。愿问高论。
高明是浑门高弟也。学侣之有意见不同。事行或异者。宜以理义善加劝诱。偕底大道。是为尊师泉台之望。亦系贤者乐群之谊也。如其不然。而任佗分裂。或自主张太过。一似近世诸门之为。则非区区老友所望于高明者也。宜二十分慎之。
答崔中谟(戊午)
开函。得勤勉二字注力之喻。其慰豁不可具述也。贱身从初秋以来。肺热贤泄。半年出入鬼关。今以少愈。然肌肤渐削。神思断续。仅具人形而已。惟望熟读五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3L 页
书。(小学四书。)以敦其行。以精其义。以副老夫眷眷之意焉。
与崔中谟
守正者。未必便死。畏祸者。未必得亨。只要小心敬天。无或徇时失义。此数语。宜日三复而终身服膺也。
答林钟斗(庚申)
近见人家后生。有才性者。被恶风潮所驱。如醉如梦。为禽为犊。殆有不忍言者。今座下有孙秉一。虽有文才。而德能胜气。可保无虑。春翁所谓人閒万事不如有好子孙者。正此之谓也。奉贺奉贺。闻天下之至危者。无如人之心。天下之至善者。无如人之性。不问气习如何若何。专要操束此心。勿使飞扬。日夜以奉顺性命之理为务。则安有危殆不安之可虑也。
答咸德基(壬戌)
士当志于孔子。能多读论语。知其妙道。法其德行。而成于熟。则圣可及也。昔有为宰相而常读论语者曰。吾于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两句。尚未能行。圣人之言。终身诵之。可也。愚为学六十馀年。君子不重一章。欲学而未能。故常欲温习此书。以窥昔圣贤之藩篱。今于高明。亦未有别传可告之。
答成宝运(戊午)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4H 页
穷经研理以立其本。祛私诚身以行其实。二者。可以必乎己而合于天也。此君子之至乐。而视南面之尊。如太虚中浮云耳。彼乡里小小势利。区区称讥。又何足数乎。(此与孟子三乐参看。又须与同志偕勉。)
与金潜
人平生只有一节字而已。故观人者。要观其晚节。晚节最宜谨慎。(节是仁义之别名。)某某初年出入金徐两门。及后得讲师名。即起而应之曰。彼一时此一时。又曰。四十年空读书。名节堕地。为天下笑。甚可畏也。(如某某以事功相争。遂至于不可收拾之地。亦可惜也。)老夫欲以钦承仁义四字。为吾与君晚暮受用之第一义。
答徐相珉(戊午)
此事在志气卓迈。功夫坚实而已。如此则世閒种种挂牵。渐次销落得。与道义融会。尝闻许白云之言曰。古之学者。出于口而可以心存。存于心而可以身践。旨哉言乎。后儒以为存于心则出口非游言。践于身则存心非虚想。言行一致。内外合符。此儒者之学。所以笃实而光辉也。(止此)仆见近世学者。与此相反。所以终不得力而没溺于俗也。贤其敬勉哉。
答徐柄甲(丁巳)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4L 页
性师心弟。是纲领头脑话。更须究得弟子所当修底细条目。逐一践履过。乃为实学。不然。只握得一团空壳子。竟无益也。所示金君(鲁东)往复四条。其意见。甚不易得。极用叹赏。(一。庄渠宇宙浑是一理。二。其先祖凤西与南塘门人书。辨驳心性诸说。三。老洲集自得之见。示后之训。大有助于后学。四。中庸章句各字。非异字之义。)但须劝其内而不出。虑以下人。最要涵养德气。务进识量。以筑远大之基。今日得遇此等人物。不是小事。不宜对外人过加奖许。恐召猜疾。有妨大成。此乃为深心爱护之意。千万毋忽。
木绵是名古贝。(或讹作吉贝。)非今之草绵。草绵出南蕃。宋末始入江南云云。此载本草纲目。大槩与所示同。韦观所闻清人邵作舟所传中州丧服之通用麻绵二布。已五六百年者。恐非浪传。丁氏若镛。亦有绵布衰裳之说。大抵周公时所未有。故礼只有麻布之制。自是理势然尔。愚尝对溪云丈言。国恤殡前。贫民遭艰。艰于贸布而不制服者。代用绵布。恐无不可矣。比见南俗。丧者用染黄麻布为衣。甚骇人眼目。如此者。不如用粗绵布。此意再与韦观商量而示之也。
志山曾已见老洲集否。洲翁德醇学邃。可为近世儒先之最也。纵于其意。有未合处。亦要虚心细究。期以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5H 页
得其本指。乃为此心本性之学。如吾辈虽主洛说。而近世郑性堂,郑石塘诸儒先。一味尊敬。未敢以其论议之异同。有些轻慢之心。则湖中诸公之于洛中先辈。亦当如此。此意或可转闻于志令否。
答徐柄甲
承喻近读思传并章句成诵。何其勤也。颇觉意味比前自别。此是读之功也。恨无由对质所疑也。所谓躬行未得之叹。自是理势如此。要之看得中庸。虽极精微。毕竟是眼前言行事为之理。自家将敬心奉循。循来循去。亦渐觉得相近相衬。然切忌欲速。反成离了中庸之理也。
天命之性。章句以仁义礼智释之。二十二章己性人性物性。语类亦以仁义礼智言之矣。此中李某以己人物性。为全体浑具之一原。以仁义礼智之性。为各指其气之理。而为分殊。未知此说如何。
道心。道是性命。心是灵觉。灵觉非性命。性命非灵觉。两者判别。而或认心为性而一之。既误矣。此华门人多如此。(惟柳持平。改其师说。)又有谓心与气质无辨者。此亦华门朴某力主此义。今以道心两字观之。果皆说得去否。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5L 页
答徐柄甲(辛酉)
 鲁东曰。心与气质。虽同一气。然亦不可无别。志山曰。如何分别。柄甲曰。若无分别。朱子何故以吾之心吾之气。作对说耶。
气质昏怠轻率愚痴鲁钝。则心知其偏。而用力以变化而澄清之。此其分别处也。它姑勿论。只或问气质有蔽之心一句。志令未曾细看。故有是疑欤。圣九说得槩是。斗益所举庸注气字。又与气质之气微别。更商之。
 志山曰。然则阴阳五行。在天之气质也。其在人则孰为气。孰为质耶。柄甲曰。精神之清浊明暗者。气也。言为之粹驳刚柔者。质也。
在天之二五。有精英粗糙之分。精英底在人为心。粗糙底在人为气质。而其轻清者为气。重浊者为质。是其脉络。各自分明也。斗益以精神属气。少差。盖精神有病。则用药治之。气质之气有病。则用志御之。此其不同也。后书所引巍岩血气之说。亦然。宜精以察之。
 志山曰。精神非心而何也。言为亦非出于心耶。
只认得精神为心。则体认之功。恐少粗在也。言为固是出于心。其粹驳刚柔。却当属之质。如此细分。始得。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6H 页
柄甲曰。但有本末精粗之分也。苟能善变化。则暗浊者复清明。驳柔者复粹刚矣。以其本之清粹故也。(此一句。志令能会么。)其变化之功。专在于心。若曰心为气质。则气质何以变化气质耶。
所论得之。但中庸章句。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只此便可破得心气质无辨之说矣。其柰不肯下心细究何哉。今只各守所闻为可。不必相与争诘。反损了道心也。
诸葛公,司马懿。或谓二人心事皆同。则是果为忠逆无分之说矣。若但曰二人性理本同。亦当被以忠逆无分之罪乎。
答黄凤立(壬子)
人有才而醇者。方是好资质。若但有小小才性。而不能沈潜纯厚者。类多致跲。此甚可畏。高明之不轻许入社。亦善矣。
不敢为人师之意甚佳。但古人未必皆入大贤之域而后。有弟子矣。此须酌量而处之。易经匪我求童蒙小注吕东莱说。试一检看。
今日自进吾学。是第一义。其次收拾后进。不为异教之所揽取。是先贤之意。宜奉领其教也。
答黄凤立
畏天命,尊德性。是孔氏正传。近世性命二字。尽被心家掠取去。遂使世界上只有灵觉尊位。而无复性命一座。绝可痛也。士友会讲。必极意推戴此二字。以为天下万众所共模范底大宗师。庶几使孔传不遂为林莽中物也。
答黄凤立(乙卯)
女君虽没。妾犹服女君之党。此小记疏说。于情于礼。俱无所宜。故家礼不言。实有微意。非阙文也。梅山先生答李襟溪书。已言之详矣。
答朴兰绪(乙卯)
任昉,刘协,卢格,毛奇龄诸人。皆训攻为击。张子,吕蓝田,谢上蔡,杨龟山,周恭叔。亦皆然。而朱子并不取。(或问详言之。语类亦然。)但以攻为专治。盖指惑于其术。喜新厌常。专治欲精。内而坏一己之心术。外而乱天下之风俗者。垂戒之辞也。
阳货云云。明儒郝氏云。前两曰。皆货自答。以断为必然之理。因举史记留侯与高祖语。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能得项籍头乎。曰未能也。皆良自为问答。至汉王辍食以下。方是高祖语。以證此章。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7H 页
此或可备一说。故昔尝奉告。若集注之意。似未然。惟看者自斟量耳。
与朴兰绪(丁巳)
今日士子。相从于穷山绝海之閒。虽若冷淡枯槁之甚。然其所以期待者。直是观法于前。成法于己。而垂法于后耳。一时利害称讥。安足留滞于灵台之閒耶。
与朴兰绪,李活俊
孔子曰。我欲仁。曾子曰。我以吾仁。孔子曰。吾学殷礼。孟子曰。我欲行礼。愚窃意此我字。皆以心言。只是具得仁礼。而特欲仁用仁。学礼行礼底此心。如何敢自认为仁义礼智。极天下至尊至大之理。信如其言。则凡圣贤所谓穷理。只穷得那个心。所谓循理。只循得那个心。初无毫发不足之病矣。何必知性复性之可言乎。噫。士而取足于心之一字焉。则乌有可以免堕于禅子之窟。而得近于圣人之门者乎。
答朴兰绪
朱子曰。人之所以为学。心与理而已。且以学而首节言之。能学习者。是心之事。所学习者。是性之理。悦又是心。程注能思绎者。心也。所浃洽者。理也。悦又是心。若如他派心即理之见。而欲以悦属理。则是不识道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7L 页
器之分也。只看理义悦心一句。便可见也。下两节。亦以此意推之。凡看经传论为学之文。都要如此。此一义。须与同志诸子。细加商量。
答朴兰绪(辛酉)
风潮甚恶。士流立脚不住者。义理之公。不能胜躯命之私而然也。程,朱,栗,尤之世。亦有此患。况今日乎。至若以无事可见见诮。实无足怪也。然有一时事功。有万世事功。如管仲,颜子。是也。我辈只得自力于博约克复之功。以无负天命之性,圣门之教。为毕生究竟法已矣。
世俗啾喧。自来如此。只有自省自立。为道理。若或引魋弦以自解。深恐益增其谤而反损吾德。慎勿如是。
同志者。毁形实毁性。深可哀也。高明以不能维持自咎。可见用心仁厚。而受福亦大矣。
今天下是纯坤之世。士之处此时者。惟有括囊一义可循。虽以无事功见诮。亦只守括囊二字。乃善。
答金玄淳(庚申)
所示尊门大谱。乃载鄙文。文虽不足言矣。既已还收者。不复问于执笔者。而任意入刊。此为道理上运用耶。抑一时客气之为也。鄙人还收之本意。非为是彼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8H 页
而非此。只为两家事实有未详者。则不欲身质疑事。而遵小学之教尔。今观所以处此者。昔日所执。恐或未可以取信于人。又将自基后日大是非之根苗矣。咄咄怪事也。
答孙允吉(辛酉)
前辈有言。士大夫之不学。世界生民之不幸也。(见苟庵集。)余继之曰。我儒学之失正。天下国家之不幸也。欲学之正。操有才之心。尊无为之性。斯可矣。心若自恃其才而藐视其性者。呜呼其谬矣。
答黄钟复(辛酉)
来喻以元气为心。此有明据否。愚今病昏。旧闻尽失。新知靡开。于面生之言。不无然疑之端。固不可黾勉苟诺。亦未易明辨以正言之。故且置之坐侧。而再加思索。亦欲与朋友更行商订。如有觉悟。或益见其未稳。后当别有呈禀。亦望高明。再就前贤之言心处。直将元气体贴之。言元气处。直把心字替换看皆通。而无一些其然未然底意思。然后更须与朋友细讲。似未妨事也。如何如何。
程子曰。元气会则圣贤生。(有会则有散。来示无聚散。与此同异何如。)朱子曰。心者。气之精爽。又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魂游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8L 页
魄降。则亦随而亡矣。(今言元气者。气之精爽。亦无碍否。又此处知觉。比之魂魄。稍上一等。而曰亦亡则有聚散矣。与来示心无聚散之云。其同异。又何如也。)
答黄钟复(壬戌)
心同一二五之英灵。而高明辄分而二之。一属之心而谓无死生。(大与朱子异。)一属之魂魄而谓有散亡。此愚之所听莹。而诸友之不以为然者也。太极说,大学或问,中庸章句。皆以二五合言之。未尝如盛见也。
横渠游气阴阳一段。非如清虚一大之误。故朱先生载之近思录。(在乙未。)然谓其支离。而合二五言之。乃在己亥以后。则岂可谓一载近思。不得复议其疵颣耶。
答吴信泳(丁巳)
 赵东孙当初只守其先人焚稿之意。而无异见矣。自年前履丈文稿往来之时。妄生疑端。而閒有岭宋(相焘字圣韶。)见其先状。问木申事不入。东孙答以先人悔而焚之。则宋以为此非细故。乃自润其状而添入。然东孙常以违亲命。为不自慊矣。今闻士友辨明之说。饮泣谢服。历叙其焚稿之遗意。深受其一朝因宋变状之罪。似不容于士友閒。原其情则无定见之致也。且闻岭宋因宋毅燮,李钟恒之辨论。而删其一段。本家亦随而删去云。渠必有自服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9H 页
之书矣。伏望深加包容。使履丈泉下之灵。永妥其前悔若何。
岭宋不听赵东孙亡亲悔焚之说。自添入本状。此似可疑。而又因宋李之辨而删出。亦未可信也。东孙既饮泣而悔服。则此有自服之书。当如来示云云。
与高济奎(乙卯)
须生乃有性。然生又能凿性。故君子要善处生。处生之道。必敬以制其生而已矣。
答李裕兴(戊午)
父母泛称同居尊者。决无是理。子与妇先坐正堂。见妇然后。乃以见于父母之私室。亦决无是理。又如无舅而有姑。渠先见妇。乃以见于舅姑。亦决无是理。(家礼堂是一家之正堂。室是诸人之私室也。)理之所无。圣贤岂教人行之耶。内则子事父母。恐是包祖以上言。家礼妇见舅姑。此亦当包祖舅姑以上看也。
所疑宋子大全附录。闵氏代丧一款。同春,梅山二说。皆与此异。至于改题递迁。则大全答闵定甫书。亦与鹤庵所录不同。而曰当俟废疾人身后云尔。则恐当以手笔为定论。
答吴纯杓(戊寅)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69L 页
中庸首章章句所疑。固似然矣。然以天地本然之心之气言之。只是正顺而已矣。岂有随人不正不顺之理。但此处说天。与人相感应上说起。故曰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如人为善则生祥。为恶则降殃。是其验也。
所询礼疑母丧中父亡。仍服母期。葬时告由。而以显妣题主。则虞,卒,练,丧。一用原祝已矣。递迁只计祀孙世代。不论母在。退,尤两先生定论严明。无容佗说也。
答李喜琎
宁海僧者。似是朱子知旧閒以儒而为僧者。有归正之意。朱子令孙季和。率朋友合力助之。以成其志。又云。宁海僧极令人念之。若救得此人。出彼陷阱。足使闻者竦动。所系实不轻也。此见先贤于知旧。用意眷眷之万一。且已在陷阱者。尚欲救出。况某人在欲倒未倒之际者。安可不汲汲挽回之。顷见虞赞语之似不之领。无乃仁理壅而未通耶。切望季润亲诣而面谕之。引得某人。不入邪见坑中。非惟有助于吾党。亦使流俗中骑墙者。耸听而有决。真所谓所系实不轻者也。
饶节。吕侍讲门人。以不合于曾布。毅然弃去。其风节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0H 页
亦可尚。后为缁髡。则可骇也。饶与汪革,谢逸,谢薖相善。朱子文有云。饶节一朝毁发殄伦。而诸公环视。无一人能救之。今听某人之子。学梁启超。而季润虞赞诸君。莫能匡救之。吾恐朱子复起。必又发太息而著之书。以为后人戒也。
与李喜琎及诸生(乙卯)
晁氏儒言曰。于诗书自为一说。以授学者。观其向背而宠辱之。使之靡然趋己。较之焚书坑儒。其术更有善焉。余尝谓非惟诗书如此。凡理气名目出处事功。亦莫不以异同为恩怨。近世风气。往往犯儒言之戒。吾甚惨焉。吾于郑,申二子。不虚心自高之习。则固亦甚不韪焉。若其议论之携贰。师生朋友如何无得。如金德卿,金仁父二子。未尝苟从吾言。而德卿疑而问之。仁父孙而出之。皆君子也。若郑,申则殊不然也。余故不欲与之往复频烦。以增彼疾而益自辱也。未知此意于公私何居。今有题申仲肃卷子五绝呈去。苟细绎之。愚之忧道守正。义斥仁诲之意。皆可见矣。
答李喜琎(己未)
朱先生尝言。指有知觉者为性。只是说得心字。又曰。荀,扬,韩诸人。虽论性。其实只说得气。愚亦言。凡心理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0L 页
家之谓太极有知有能者。只是说得阴阳之灵。今季润济卿之言。理随气偏。而偏赋于人物者。(二君亦言。本体无不同。)恐亦只是说得形而下者。未审盛见以为如何。(诸家一切是认气为理。其害将有不可胜言者。愿虚心商量。而濯去旧见。以幸吾党。老夫病中。不胜恳望。)
答李喜琎(庚申)
四五年来。以禀性时带体一用殊之义。(用殊。以五性四端百理万善言。则得矣。盛见却以理随气异而有昏明纯杂偏全善恶者言。故愚与诸生。无不疑怪。)见喻。不下累数千言。老昏不能一一奉答。亦恐多言。未易合理。故只有私劄几段。每欲面论而去其未稳者。高明不能久留。深以为闷。向说此意令持归。得随意签出其可删者。使彼此议论。得而尽其曲折。此岂非昔贤遗风。亦岂非区区开心见诚处。亦岂非高明虚己求益处。今乃空还。极使人怃然也。恐故人不省老夫存心不私。冀理得当之本意。亦恐老夫蒙迷已甚。不足以当开喻之万一也。虽深愧忸。然使性严者遇之。必曰。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况闻金君所传。既签而复去之。此尤非平生故旧相待之道也。请洗心而再思焉。愚于南乡士友中。每称季润德性深厚。吾之所常敬服。此语。前后诸人。无不闻之。今乃因所见之异。所存所发。未免落在自私之科。区区深所叹恨。而不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1H 页
能自已也。
顷见黄亨中所签。高明与我书其中有一段云。理无形无为。虽曰变易多寡。非实然也。(此因论禀性而言也。)此数句。可以扫尽几多年种种差谬之辞也。然则何必以非实然事。写得许多文字。恼得老病故人。博得远近疑怪耶。奉劝勿复提出理随气异而禀于人一柄冷话也。万一更作实然事。请季润自立一派宗旨。以传于世。勿复见及于垂死之人也。
答李喜琎
 今日世道。大异乎前古历代之末。
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皆如今日之为夷。何谓大异。
 儒者。不可以匹夫之谅为固守之节。
来谕所谓匹夫之谅。未知何指。请更明白说破。(据下文观之。似指入山蹈海。为匹夫之谅。如此则自圣人以下。凡因世乱至甚。不得已而隐者。举未免矣。无亦为无。知妄言欤。)
 当以关盛衰系华夷(止)志气之士而已。
志则大矣。而势必难行。恐终归于空言。
 若欲担著此责。当占得乾九二。虽不为九五所遇。而见在于世。为斯文之盟主。管束士流之心。不使散漫沮丧。是乃今日儒贤之事。而所关之重。十倍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1L 页
于异日者也。
大哉言乎。但头戴夷酋。身服雠役。而猥曰主盟斯文。管束士流。不亦可耻之甚哉。(如自州郡禁截人会。勒撤私塾。至有难堪之辱。威胁之境。则所聚诸生。能不惧而无挠夺之患否。)乾九二。恐占不得也。如否之俭德辟难。剥之不利有往。大过之遁世无闷。遁之勿用有往。明夷之三日不食。困之有言不信。艮之时止则止。皆圣人之教。而如盛见则皆不足为儒贤之事。而不免为匹夫之谅矣。然则古道非惟不可行于夷狄之世。亦不可行于章甫之閒矣。岂不殆哉。
凡士子立言造事。宜稽诸古训。协诸时义。反诸吾身。慎发而谨行之。不可只凭一时浅料。率然泚笔。用犯汰哉之戒也。
与李喜琎
皇庙事。想已闻之矣。春秋一义。自此益无可言者。痛矣痛矣。此中诸公。有欲举事者。问于鄙人。答谓此事谁与辨争而得复享耶。使孔颜曾孟在。恐亦不应与彼相诘而图事矣。或颇未快于心者。近得宋某。录其家严所得海观尹台书云。天地闭。贤人隐。设使大老在世。必不发一通。不出一言矣。此是社稷存然后事。君不知社己屋否。又闻志山金令言。顷有以此事作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2H 页
通章。来请署名者。亦以社稷已亡为言。而辞之云。(此亦宋生与我书中语。)未知贤辈所见。以为如何。
答赵弘淳(丙辰)
郑诬引炳公为己援者。最是未仁之一端也。何则。乘死者无言而立此诬案。岂小学一出言而不忘父母之道哉。昔年湖南金某者。欲立己见而疑斥鄙说。寄问于炳公。则答谓师门理气议论。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者。君辈可且虚心细绎。金至有谄师之说。而为诸人所骇惋矣。今郑所云云。与此相反。人谁信诸。况炳稿所载理气诸篇。无不以鄙说为主。有目皆睹。郑徒自败矣。
答朴寅铉(辛酉)
闻座下新经周甲。自此期颐可望也。古人云。寿之为福。进德最大。改过尤急。吾人错行悔恨。全得年来补救。若未悔过时死。同于鸡犬。方悔过而死。岂不可痛。天容我改过。与以岁年。已往者务要盖过。将来者务不失足。方不负皇天。此言极有警省。今为座下一诵之。苟能将两个务字。用作目下活计。罔或如愚之望九而日力不足者。则区区献此。可以报今者之意尔。未知能直下荐得否。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2L 页
答韩熙敬(丁巳)
欲问明德是理是心。须先问明德是不会知觉思虑。视听言动底。是会知觉思虑视听言动底。知此则知明德之为理为心矣。(大学传。明命是释明德底。而朱子曰。今人会说话。行动凡百。皆是天之明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也是天之明命。○朱子尝论其体则谓之易云。在人则是心也。心则语默动静变化不测者是也。言体则亦是形而下者也。○朱子又论佛氏。只认那衣食作息视听举履。便是道。更不问道理如何。)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此欲字。宜轻看。故朱子尝谓此便是情。
四端集注。以情言。孟子之言心而不言情。不必疑。
志意之辨。张子以为志公而意私。志强而意柔。志阳而意阴。朱子以为志是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经营往来底。
今言明德。则务用明之之功。言性情。则务用涵养扩充之功。言志意。则务用策励省察之功。如此。方有益。不然。只辨别名目而已者。只可名为口耳之学。君子耻之。
答吕达燮(辛酉)
近来风潮益急。号为书生。亦皆放倒。不可救引。龟山言。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今天下。上自朝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3H 页
廷。下至州县。莫不以欺诞为事。只此风俗怎抵当佗。上蔡语录。问变化风俗。曰。此须是圣人有恁地手段。今日风俗至薄恶。吾未能变易之。延平与朱子书亦言。此个气味。为上下相咻。无不如此。这个风俗。如何得变。今之士须大段涵养韬晦。始得。朱子答人问。今日风俗。如何可变云。只且自立。又自言。得某壁立万仞。岂不益为吾道之光。伊川先生又言。凡委靡随俗者。不能随时。惟刚毅特立。乃所以随时。后学于以上诸训。知所以酬世立己之法。愚欲与高明共之。
赵公弟子抱师之讥。令人一笑也。望道向道。道在何处。而文孔之心。向望之耶。饱乎仁义。未饱之前。仁义本在外之物。必待饮吃而后腹始果然耶。明道言观仁。晦翁言入道。道与仁。不在心而在外。故我去观之入之耶。凡看人言语。不求其通。而强觅其塞。谩设虚譬。而拗折彼言。此讲家大病。赵公老成。必不犯此戒。而未免有近似之者。岂或养之未厚而发之不觉欤。鼓风板诗。华渊门人。皆诮以理气相离。然心统性情。有统兵之喻。诸公将谓将卒必常同堂合席而坐。比肩把臂而行耶。譬喻之言。不活络善看。则无处不窒碍矣。
与闵晋镐(己未)
形当以正养。(形字包血气言。)气质当捡束。而勿令㬥厉懈怠。心当敬以奉性。义以御气。(制欲祛俗都是一法。)至于性。本自至尊。大全纯善。为心者。当钦斯承斯。罔或有亵慢之失。当扩而充之。罔或有欠阙之憾。当察之由之。罔或有未尽之咎也。如此。始可谓真主理之学。不然。而只据它似形而上者。以为极本穷源之理。则吾所谓假主理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3L 页
答黄道渊(庚申)
顿改前见。其勇可敬。但一边议论。大与我辈不同。至有篡夺之说。使人皇恐。吾与君毋敢自是。宜更虚心求理也。顷令韩圭星。问于韩参政。则曰。禅位何等大事。而孰敢以无为有。此不必问。此与韩国痛史所记同矣。(一边士友。自言未见痛史。使其见之。不知又以为如何也。)
与黄道渊(壬戌)
林威毅碣序。无号独乐铭云。西僖子孙。是为松友代撰本文也。林浩哲目睹其稿。而书报于愚曰。此可谓得实。愚亦幸快久矣。然则其变乱父子兄弟。得罪纲常之目。自有所归矣。鄙尝以不改此语当削稿之意。书告于林章佑。而亦浩哲所知也。然则浩哲之为愚。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4H 页
明辨于金令。自是天来道理。而向见崔焘书。言浩却以梨湖之言为公论。而驰书于人。(崔书止此。)此欲压倒一边。而不顾愚之陷于莫大罪名。岂非其心自用而背却性中仁义之教乎。彼既尝出入鄙门。而今乃如此。鄙复何言。见今雠君讼父之世。乡闾閒师生之名。安足问乎。令人身青。可怕可怕。
鄙诗主意。但言父子天伦至重。其视一亭。不啻如毫发物事。安有相争之私心。然则为其后孙者。当体其至情。而解其纷竞云尔。初无一言与夺之意矣。章佑之喜。浩哲之怒。皆不免以私意看人文字。而亦粗率之甚者也。
林襄阳墓碣头篆。当视金文之取舍而处之。(谓愚昏眊误许之云。起于起处。非孙儿之言。而浩误信而妄疑之。是亦穷理粗浅之验也。)然浩与金令。斥以罪关纲常。而仍用其篆。则在浩。为辱先之大者。在金。亦必羞与之同一碣面矣。吾未知二家何以处之。假使愚误依林章佑之言。不过如尤翁之撰南冥碑也。况初无其事乎。南冥始祖讳瑞。是丽祖外孙。误作外祖。六代祖小监讳大庄。误作领议政封府院君讳锡文。盖皆依本状也。三百馀年之后。后孙请渊斋釐正。至于改板矣。金令与浩哲。辄骂人为乱伦之罪。其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4L 页
于尤翁。亦将以乱人先系得罪纲常拟之耶。
今有一绝云。尤文敬记自分明。骨肉何须对垒争。府使有灵应蹙頞。盍将敬意体仁情。府使后孙。如以为先祖郁郁含冤于三百年之閒。今以后。始乃欢然称快。认我为孝孙云尔。则所以待府使者。为仁人乎。为浅丈夫乎。吾意府使之灵。于今日之争。上而不安于父子之情。下而不忍于骨肉之争。此仁心之发也。诸贤文字自在。不待苦苦辨析而后明矣。此智心之见也。请问后孙待先祖以仁智之人。为不孝之罪耶。
与赵秉准(丙辰)
吾与子交二十有三年。而相视为何如也。曾被一番人所挠。旋复辨析。吾甚幸之。最后闻子遇削不死。传者甚的。吾未免有投杼之惑矣。虽然。往往有相惜意。足以见此心也。曩见李子悦。知其所传之妄。继而得崔艮。又如子悦言。崔君又道尝至支那宽甸县。见父子力耕守旧也。若幼平者。殆身可困而志不可夺者欤。于是乎吾有愧于久不相见。不信流言之义大矣。玆因崔君。力疾寄此。以见老夫释疑之意。子亦细将往昔经历。现今志行。一一示及。以破幽怀。
答赵秉准(丁巳)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5H 页
慎身(家语孔子。称颜子语。)诚身。皆圣人之言也。不言心而特言身。尽当体会。盖心之为物。其体本虚。而应用无迹。异端俗士之所易逋逃也。至若身子。原有形有迹。难以欺人。盖身之不慎不诚。实其心不慎不诚之影子。此吾儒之所宜审察。而不可须臾放过者也。(此慎诚两字。凡吾儒种种功夫。无所不用。此须细商。)彼中形便。非惟丝谷极难。又闻水土为祟。最是都无后生可告语者。以愚料之。恐须还至故乡。收拾一二秀士。教授先典。因而生事。粗可支吾。家众疾苦。亦渐瘳爽矣。如何如何。如其触目横耳之所不忍遇者。亦古人之所不能尽免也。如何如何。
答金璂重(戊午)
牛溪集答李景鲁书。龟峰原情言。臣与李某,成某。为学者师。称栗谷先生,龟峰先生。窃详牛翁书辞。既曰闻渠云云。无乃得于传闻而失其真也欤。(当时群小。欲杀龟峰。安知非其捏造耶。)不然。龟老是时年已五十八岁。且以宋子所述师门称龟老志大宇宙。勇迈今古者。观之。决不肯为此鄙俗之态矣。如何如何。
答郑寅昌
凶书谓金所为。始闻于韦观。而韦谓从少论闻之。今见云坡与高明往复。历举金答郑万朝,李普应,沈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5L 页
舜书。皆云。初无此等著作。极口发明。坡又言。金居上通。与上海绝远。及毁板之浪传。然则我辈所处。不当持疑立信。以驱人于凶逆之科也。
答许颍(乙卯)
朱子大全释菜仪。只行一度焚香。周慎斋所定绍修院祭式。却云。文成公前上香。次诣配位前。皆上香。(见晦轩实记。)与大全不同。可疑。
或云。今圣庙释菜仪。晦轩所定。此未有考。考丽史列传及年谱。但云。遣博士往元。画先圣像来。又云。大成殿成。奉安圣像而已。并无释菜之说。洪渊泉所作实记序。亦但言公入燕都。手钞朱子书以归。据此诸说。纵使晦轩实有所定。岂肯舍沧洲仪。而自为一式耶。岂当时朱书。不载沧仪欤。要之或说未可准信也。
献官直向神位而拜为得。盖古者。神位东向。故献官西向拜。今既南向。则拜当北向。而却用西向。朱子以为都自相背。不知是如何。可见其不以为是矣。愚少时谒水原阙里祠。依守仆指引。行西向曲拜。盖世俗谬例也。
答朴铢(戊午)
所示某边訾谤。愚尝谓横逆之来。只宜守三事自反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6H 页
之法。自反而缩。乃敢诵千万吾往之章。恕心养到极处。不见别人之罪愆。怒气忍过霎时。乃验天理之呈露。读之颇亦有味也。彼之全不捡点己心。只务抉摘人非。非由于主心之过。悉出于染俗之深。我辈亦何须留之胸中耶。玉胤朝夕相见。问渠天地閒何物。是重于父母者。因举王中书劝孝诗。诵而告语之。渠似有领受之意者然。但念吾人亦自不念天地父母之恩。往往做得拂亲违天之行。何暇责儿曹耶。今日方悟。未改而死。深可痛恨。未审高明于此。何以自治而见警也。
答朴泰玄(己未)
希彦因事多。莫能极意读书。书不读。心不明。心不明。事不治。(圣书是天理之记载者。天理是人心之根柢处。故心因读书而明事。又因心明而治矣。)此甚可惧也。但势既如此。且就所临事。不问大小。勿计利害。只虚心以求当然之则。便自然缝罅渐开。有发露之象。既有见处。莫问难易。并不思敏钝。一直小心奉循。亦自然持守践行。渐渐坚牢。更须偷取片隙。看得些书。使见解益明。意趣愈新。庶几心理相衬。足目两进矣。
时危如此。最要看得人生大义。不可以祸福有所亏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6L 页
损也。昨闻希彦言。士之毁形。女之污身。同一失行。此是正见。切宜益加研究。而莫少变动也。
林秉(壬戌)
星诔之变。金党力辨。无佗意。斥我以自辱其师。诬蔑宋贤矣。今见洪在龟作金行状。其于梅,全二先生。侵斥靡极不至。至曰任公是倭洋血党。倭洋血党。称之以大冬松柏。尺童可欺乎。夫诬辱宋贤之罪。非金而谁。郑胤永,李承旭辈。甘作金家之忠奴。假辞于仪秦。无毫发利益于其主。而祇增其反覆奸慝之状而已。夫人之心。何如是之痴呆。可哀也。向来苏正习。虑郑书之眩人。今金状一出。郑李肺肝毕露无馀。此晦翁所谓自写诬悖天下自然不易之公论者也。然金洪以下诸人之狼狈。只为自昧其心。不畏天理而然。今吾们于此。益信此心之学性。而莫容一毫之欺诈也。归而与苏君讲贯。而加诚敬之功焉。
答宋渊求(辛酉)
昏议未可轻定。盖老夫平生。恶人鹙头鴂舌。假使子孙有犯者。当用后太史不见齐王后之例矣。曾孙女资性贞淑。宜择得有志义贤孝之士。以为之配。某氏家法何如。(只问家法。不问家世。此意宜深思之。)其父子果能率由旧章。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7H 页
不贻此女之耻否。君如未能担保。切勿苟就老夫平日。教此女以小学,女四书及古人礼义之行尝为诵赵参奉之妇。(仙源后孙。)李报恩之妻。(李是忠武公之后。)皆自裁于夫削之日。则此女深领其意而善之。君宜千万熟思而善处之。(齐湣王子法章。变姓名。为后太史敫家佣。敫女与之私通。后田单复齐。齐王以其女为后。敫曰。女不取媒自嫁。污吾世。终身不见后。)
答李钟烈(壬戌)
高明之于愚。有意久矣。因病未果。虽入泉而恨不解。竟只将书布为贽而求助。此意。一二士友为达之。愚固知高明赤衷。非一时苟然者。其柰自无所得。可以及人。何哉。第尝见晦翁答冯奇之书曰。世閒万事。须臾变灭。惟有致知力行修身俟死。为究竟法耳。窃谓只此数语。便是虞廷人道精一之传。愿与高明。交勖焉。
与金容璿(丙辰)
晦翁告门人云。公虽说太极。却与太极远在。盖警其言行不相应也。今吾人说得太极是目前事物至当之理。然不曾反身自体。所以与理无交涉。晦翁自警诗云。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这不是一省即休。定要省了便将来践履。便有归宿。便有滋味。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7L 页
答李丙默
族人犯恶逆。削谱而黜之。尝闻其说矣。若夫恶贱娶而绝族者。未之闻也。圣人历言五不娶。而无所谓贱不娶者。其意不难知也。如不顾圣训。果于弃绝。则骨肉之恩轻且薄。妇妾之势重且大矣。无已颠乎。今有穷阎贱士而娶公卿之女者。亲戚将不敢序昭穆而必拜已乎。既无此理。安得独有如彼之义乎。且使贱娶者。恶闻灭伦趋势之说。而出其执礼无辜之妇。则必致非常之变矣。(三年不雨。五月飞霜。皆有感召之理。)且彼之欲绝族。不过因世俗之习而卒致骨肉之凶咎。岂非不思甚乎。且吾既恶族人贱娶。而不难于弃绝。则天独不恶我之薄忍。而不降之凶咎尔乎。此只在一转念之閒耳。一言以蔽之曰。礼律无据。情理不忍。谁复许之。
答甘泰炰(己未)
发书欲复故国。岂非人情所愿。某处被逮而不服。亦见志节伟然。但遇彼无道之甚。不知可杀不可辱之义。而至于此境。此为士流所共痛愤者也。来喻云云。恐涉过分。宜存括囊之戒。可也。非惟此一事。它亦当然。慎之慎之。学问当自近处始。不可径向高远处。枉费辞说。反害进修之实功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8H 页
答赵忠显(辛酉)
三诗足以慰目送之怀。惟第一篇。造语精妙。而徐东海以真儒纯臣。见称于梅翁者。今以比拟于贱子。此却惭忸不宁。卒章落木寒阡之句。可见孝思攸发。而令人感涕也。頫询终身诵之之书。今与少壮聪明者。不同。专以近思录为主。(汪氏所续朱子语。恐欠太略。将退溪所编节要。或清儒张氏伯行所选朱子。代之。)小学敬身篇辅之。(嘉言善行。皆有敬身。)而一念一事之未协于义理者。必潜心默究。要以锄去根脉为务。心经虽好。恐偏于存养而欠于格致。庸学或间。自量精力可及而后兼读。善矣。惟在雅度。
来诗所举晦集尤书之云。区区所愿学。实专在于闽华二先生。而常愧其无毫发近似者。然时人之诬以角立朱门。佯尊宋子者。可谓自诬之甚矣。至于今日。以不混心理而惧孔,朱正脉之乱。不讳内外而恐春秋大义之泯。两端遂为举世之血雠。至有当斩之凶书。然此二义由愚而明。则一身虽死。实无足恨。又愿吾党诸贤。亦要互相保守。而勿坠于地。则庶几少报二先生之恩诲也。(语类淳录。春秋是尊诸夏外夷狄。自秦桧和戎之后。士人讳言内外。而春秋大义晦矣。)
答鱼在源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8L 页
大学之三纲八条。士子帝王之学。备矣。小学亦有五典四敬之目。岂不重欤。心术威仪。修身切务。衣服饮食。克己实功。而皆敬身之要也。惟其如是。故于五典之教。无施而不可。此千古圣学必本于敬也。(谓敬无益打破敬字。皆有出处。呜呼。可不戒哉。)
答鱼在源
来书克己欲从难克处克去。(是心之为善之端。)既而无验于身。(是心之为善不力)惕惧战慄。(是又心念最切处。)既而又复前错。(心之所为几于恶也。)晨兴涕泣。(是心之频复处。)以上语意。非曰不好。然究也乃以悔之难改可叹一句了之。欲问此事。谁任其咎。宜痛切奋发。不可只如此说便休也。鄙谓善是性纤。恶非关性。(此两句宜细辨)行大善固是心。其为大恶亦竟是心。此圣门所以有自心自讼之教。而无此性自责之法也。
只有至善底性。再无或恶之性。凡恶。皆此心任气徇欲之故也。是以。圣人只教人操存此心。以矫揉气质。克去物欲。而复其性初也。今此来示。大槩得之。自此渐加涵养扩充以至其极。为佳。
答鱼在源
既言有事先闾。又云事了当策励孜孜。恐说得差了。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9H 页
盖事必有理。(此是全体太极。)理宜精察。察即实体。无事不然。无时不然。是为全体不息之学。今曰事了当策励。前事想干得疏漏卤莽。是岂理事合一。精粗无分之道耶。切宜知戒。
答鱼在源
日后差失。如何豫讲。只就目下所遇事。即与精求其是者。而力践其实处。(求践是心弟之学。是实是性师之教。)如是积久。后来亦须贴矩不差矣。
答鱼在源(辛酉)
所喻前病复萌于省察未精之隙诚然。然此当以精察二字。药之。既而继以力行一段工力。如此。安有不成之理。承淇久累几下。不安甚矣。中庸恐似读没字碑。不如且令读小学人谱等书。尚有规矩可循耳。
与鱼在源(壬戌)
性一而已。心亦要一。是为正传。勉旃无斁。己所未能。聊以奉闻。将死善言。幸切识之。(或谓天性浑全。圣人独有之。然则大贤以下。其性有不浑全者乎。此是邪见。谨畏而避之。)
答崔弘宇(辛酉)
所示先孺人行录。槩举持身操家。咸有法度。事夫循礼。承祭以诚。固非凡妇所及。及昼哭。决意下殉。尊嫜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79L 页
喻以养孤奉先为大节。则不敢直遂而勉从之。尤可见孝顺之性也。昔人谓殉节于一朝。则足以动众。抱志以终身。则不能取名。然青年守义。上事舅姑。下延宗嗣。使生有所托。而亡有以安。何必以一死为奇。此正为先孺人准备语也。其应旌而不得旌。时世之变也。假使乌头赤脚。辉映州里。无子孙以继其懿。泉下之先灵。其将谓何。子语及孺人。必流涕。令人感叹。愿复以古圣哲为师。务修贤德。使乡邦称之曰。是贞母之教也。其贻亲令名。顾不大欤。子其懋哉。
答朴来维(丁巳)
真。有以理言者。有以心言者。然理只有真而无妄。而心则真者有时而为伪。是以。圣门有实其心之教。而无诚其理之论也。学者宜将心信理。而为真学问。毋自信其心。假冒主理之名。而卒陷于反道之归也。(卿以真名斋。故告之以此。此一篇。凡理气本末。学术邪正。皆举之矣。宜尽心焉。)
士始志学。无不敬信圣贤。此是真心。非假也。及为外物私意所蔽时。却自信其见。欲袪此疾。止就所蔽处。寻讨病根。猛加斩断。便觉圣贤之言。真可敬信。无复有轻慢疑贰之态。此乃是真长进处。○圣贤之言。理也。自家敬信。心也。心其可自尊自信矣乎。○所谓外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0H 页
物私意。其类不百。要在精察。才粗疏。四面受敌。莫能自立。真可惧也。
答朴大铉(乙卯)
亨弟遣理气说。而曰。愿垂明诲。当虚心受之。岂不喜闻。第恐其胸中。尚有些未尽虚处。吾言如何更入得。为今之计。不如扫尽从前许多道理。只虚著心。俛著首。熟读四书集注。庸学或问。久之将自有灵悟神告之妙矣。正不必欲速。若疑愚不告。不知此乃所以尽忠也。
今某友只请改犬牛人之异禀。为犬牛人之所禀。而不明言所以改之故。其意不难见也。夫人之存主如此。而道理有自来现形之理乎。吾辈之所欲为者。何事。只欲护短以求胜乎。抑欲虚心以明道乎。请复以性理言之。与人讲论而遇如此者。则但以知旧相处而无失其故。为本然之理。若必以辨驳相加。而益增其过。则恐未免为气习之用矣。此意须与而见共切体之。(亨文亦须使之知之)曩者。此友致悔谢胜栗之书。有论语辨惑。曾传五辟之说。当时看得极不似。然诸人只幸其悔之云。而不复驳正。然其意谓师友被惑于而见。而有爱恶之辟云尔。是岂真悔者乎。所不可知者。亨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0L 页
文异气异性之见。虽与其人同。(此非惟某友如此。数百年来凡为湖论者无不如此。若以异于己见而厌恶之。是自家亦归于偏矣。)至其所存所发之显非者。犹不之觉欤。可异也。
答朴大铉,吴震泳,郑世永,朴昌铉
愚所承诸贤前后书。总万馀言。而皆是精微未易晓之义。固难趁时供对。且四方书疏。带得理气经礼疑目而至者。日复日堆案溢箧。一一披看。亦不暇及。此又前辈所未遭之剧务也。顾此病眼昏识。虽欲自力治报。以冀免于犯教伤义之诛。其道末由。再念此世同志争竞之象。殊非吾党自护之意。又思愚得罪于并世君子。致有诟以仁弘诬以介清者。其始皆原于心理之争。而展转至此。甚悔其不齰舌焚笔矣。今又八耋垂死之日。以先人遗体。伛偻勃窣。以入诸贤对垒之閒。而为助战之卒。心实苦恼。所以将诸贤书。掩束以藏之。不复贻晦翁趁口答去之悔。并不敢犯春翁徒长文弊之戒也。窃惟诸贤学仁强恕。不罪此老病将死之汉矣。
  别纸
未发气质有无之说。济卿自谓不曾有此语。(想未及见语类㽦录。有末发时气质性之语而云尔也。)吾何为抑勒而必谓之有乎。此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1H 页
实彼此之幸。幸甚喜甚。但据亨文所示郑语。则又似可疑。盖既曰以情之不同。(恻隐与羞恶不同。温和与㬥戾不同。何可槩云情之不同。且下文云。何可以四端为气质性。有若洛贤指四端为气质者然。得无近于诬耶。)为气质性。则是气质之情。非气质之性云尔。则依旧是发后禁言气质性之说。如何不使人致疑于未发气质善恶之误耶。且未知发后情善恶之外。又有如何是气质之性。又未知当初随气异得之性。禀赋以后。发用以前。著在甚处。窃想济卿急于伸己见。而不觉其自相矛盾。亨文眩于郑说。而不察其不成义理也。初不欲以一言再渎。更思之。此一款。济卿之所称冤。亨文之所伸辨。而而见之所被怒。贱子之所受嫌。万不得已而略说破。然恐亦悖了不知阙如之教。而终归于多言屡憎之罪。则觉得不自惬也。
答郑敦永(辛酉)
晦堂闻言下拜。连道好事。既而又遣子弟门生。喻以和意。此是古人事。而见之必俟晦和。(前日记语者。自服其失。而济卿却主语录。恐亦误著也。)而与之相见。此又得先后之序矣。亦得贤者。善调护于两閒之力。愚皆心善之而喜此世之有此事也。来喻后来善体会善受用。实在当人。此固然也。我辈亦须用诚意以补助。使成其终。岂非深体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1L 页
天地生物之心。圣贤爱人之仁。勉旃无懈。济卿所处。诚有未合理处。然更须将天理之本然。人情之所同。谆谆告语之。安知其终不开悟也。郭子仪为将。李光弼旧不相能。恐见诛。请曰。死所甘心。乞贷妻子。子仪握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意。(济卿盖见不及此)第今世乱道熄。士流宜相与戮力。共扶持斯文。何可挟小嫌以伤大义。而自陷于小丈夫哉。
答郑敦永(庚申)
向书喻及某处因论气不合。遂与人睽争。古有此学乎。令人惭叹。然某处亦气清者。终当有回悟之日。不知近果何如。愚每叹今日吾儒极孤弱。虽相与爱惜而卫护之。犹惧其不得存立。况复寻事相炒。授卞庄子以隙。而自召其祸。志士仁人。从傍观之。不胜其恻然而伤心也。
答李渊会(乙卯)
敬身首章。与大学敬义。相表里。第二章与中庸行为法,言为则。未发大本相契合。卿何须问学于聋瞽如我者。归而求诸小学书。苟能善推而实验之。六篇之言。无不与群经相发。卿无以小子之学而忽之。此是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2H 页
老夫晚悟之妙。不可以不之告也。
答田熙舜兼呈宜宁宗中(癸丑)
示喻达牒事。窃谓无疑者。自无疑。不能无疑者。亦自不能无疑。然则诸公当自信而行其所无疑。而鄙则又当自量而阙其所未信也。昔年陋文。既以未审。至于还收。今何可强置其所未审。而勉副其所难从乎。愚窃自谓此虽质之圣人。亦必恕其疑事毋质。而不罪其违拒诸公矣。至若庆北诸宗之不一问及于鄙人。而自用其文。则来喻虽曰其情戚矣。亦曰果是骇举。则事之乖当。可知已矣。大抵其人认族谱为莫重文案。而欲以徵信于百代之后。则岂至于视作者为已死之物。而可以轻蔑于在世之日乎。今虽万番入刊。竟成私行文书。窃为庆宗耻之。
答辛在一(丁巳)
书枉。审得对经清坐。趣味深长。又有不忘老师而未敢自懈之意。此更喜闻也。前来烧酒。颇有性燥损胃之虑。今复寄以新酿。知是仙家琼液。而继有养寿之祝。尤深感刻。记得湛翁诗云。常恨渊明不遇时。经纶大志没东篱。沈冥曲糵非徒尔。谁识心怀尧舜期。今得嘉贶。只有陶然一醉而已。其于尧舜君民之大志。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2L 页
未有毫发近似者。却甚可愧也。
答宋敬浩(戊午)
或问于吴霞舟曰。当此之时。(南明时。)何以自处。答曰。见危临乱。大节所在。惟有一死。(近日士子。或曰。勒剃不宜死。此大害义。)其它随缘俟命。不荣通。(近日士子。或曰。苟得行道。鲁斋之仕元。亦可学也。其言可怪。)不丑穷。常养喜神。独寻乐处。天下自乱。吾身自治。易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玩之可得守身法。(止此)愚每谓此可谓今日士君子养心守道之第一义。今承贤者之问。别未有以告也。
与林基洪(戊午)
赵氏(南星)有言。或曰。闻毁誉而不动心。何如。曰。非也。君子闻毁而省其有过。闻誉而虑其不符。余谓此言极有益于学者。贤辈宜自体也。吾于此一著。有所未尽。寻常惭愧。今因小金之訾嗷。更宜加省虑。
贤者遇此时世。宜益励志节。而其柯则。不须远求。只将尊先妣平生贞义。以为师范。则其于守己扬先。岂不两有补乎哉。
答宋敬淑
今日世界。都是势利肠肚。惟儒门是礼义心法。吾见世儒。亦把礼义。以徇势利。则何处可问天理圣传。噫。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3H 页
答宋敬淑(丁巳)
修文德以来之。是言道理当如此。而苟来则当为公室之臣。何尝使人修德而愈僭耶。今高明替孔子下语。决不应如是。而却疑圣语。何也。请先要此心公平。(朱子曰。心不公底人。不会读书。蔡西山亦言。以不平心看书。便使天地易位了。)
言圣道之大。而借圣人之事以形容之。有何碍。而必将登山。为假设之词也。吕侍讲作孔子登山说。而或问以为得之。王雱谓此两句。为胜物而小之。杨龟山驳之曰。使圣人以胜物为心。是将自小。安能小物。圣人本无胜物之心。身之所处者高。则物自不得不下也。或问是之。是亦以孔子登山为实迹也。陆三鱼乃作非实事说。则孔子二字。作一读。文势不稳。故汪武曹谓即作孔子登山。要亦是形容假借之词。何害之有。此说深得朱子意。而官本口诀不误。
柳下惠若贬其介。则不至于遗逸阨穷。且未免于怨悯矣。三黜尤见其介特之操。集注结语精矣。何故反指为和耶。
答宋敬淑(己未)
愚孤根弱植。愁居慑处。不知何以自保也。今承来书。不以敬慎之道见教。却将从古圣贤扶持世道,排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3L 页
异端之大功业。节次挨到。而下拟于不肖无状负罪罔赦之人。是岂所望于平生契友。而又惧彼此皆将大得罪于今与后之贤者矣。区区尝以近世风俗浅薄。互相举扬而取笑贻讥。深病之矣。千万大加警省而亟反之。愚平生以尊敬性理低下心气。为一大公案。而见恶于儒林诸家。大祸临头。而亦未尝自悔。甚矣。其痴顽也。比有一语可闻于同志者云。巍巍独尊。认心为道。究竟无得于性命之学。谦谦自卑。奉天为本。庶几不畔乎诚敬之传。此似说得著题。然切勿以语人。恐又遇按剑相视者矣。
答宋敬淑(辛酉)
来喻引畏斋尊泽老。以为此道。弟子不可施于师乎。既又自解其非阿好。而出于悦服之心。愚谓心虽无私。而言不当理。此最猛省处。不然。恐归于王氏只主心公而脱略天理之见矣。因而记得苟翁言。子弟稍解文字而侮其父兄者。其家必亡。愚亦见有能为理气议论者。辄蔑视其师说。是亦不敬君父。不尊圣贤之渐。深可畏也。程,朱,栗,尤诸先生。每以识见为本。此从先择后执之法门出来。而为万世不可易之道理也。
答崔相文(丙辰)
上帝是理为主。此朱子语也。上帝无一毫私伪。此栗翁语也。天下之不理。私意害之也。惟上帝不私。师上帝。天下不难治矣。此非在下所能为力也。此苟翁语也。愚谓克己复礼。是师上帝法。此匹夫所当自力也。今承来喻。似太澜翻。恐未若辨别公私。而为去就之为要也。又其以瞽说。杂置于圣训之閒而混称之。此尤不免于私意。而为非礼之大者。切宜识戒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4H 页
答崔相文(庚申)
所传士当死道。不当死国之说。此出谮口。无足辨也。盖初无投书。安有答𥳑。曾前岭人。以退翁石蟹诗。为鄙作而诟骂之。金永胄又撰自 上落发非吾君之文。欲以起大狱而未售。近岁何人。又造性父心子语。(性母心子。本朱子语。而鄙则未有此说矣。)海东性师诗而自为辨说。往年又造 国恤不服之说。传播于京中。至有誊诸与人往复者。今又自为士不死国底没见识语。以欺无智之人。噫。彼自㬥害其天。与无妄之性者。可哀也已。
圣人教人以孝。有不苟訾之训。苟訾且不可。况诬毁以伤人而害己乎。彼辈何尝留心于孝理。君子于此。哀矜之可也。先王之法。有造言之刑。今世教不明。下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4L 页
之讪上。不肖之谤贤。且无难慎之意。况如老夫之寒微庸陋。而可以免于世乎。易有括囊之教。尚口之戒。惟此可为时下受用之资也。
答吴震泳(甲寅)
 尹承旨兢周葬后。其继子自外奔丧而又去。三年内。更不归云云。
尹氏变礼。亦难臆断。盖吉祭代行。终涉难慎。但尹令既以长房。递奉高祖而身没。则何可不限年留待出亡子之归。三年丧毕。门长告由。而埋安。如来示。恐无不可。
 
汶园洪台。八月不起。返葬故里。其行义之高洁。文学之典则。何处复得去云。
汶园竟得全节而归。何其幸也。第今士大夫守义自靖者。如曙天之星。以此时失此伟人。岂不深可惜乎。昔梅山先生。赞徐东海以 皇明纯臣而曰。其视一时杀身。不尤难乎。吾于此台。亦云尔。其返葬故里。无所碍而然欤。今则一枕瞑然。天地之黪黩。鬼怪之猖獝。无复入于其耳。何其快哉。如愚者胡乃残喘不绝。时见魔鬼之入室。秽气之薰天。顾影独吊。拊心洒涕也。但诵古人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之诗以自慰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5H 页
耳。
 退台文字已下笔否云云
退台文字。初欲以跋文酬之。此亦太略则情理未尽。欲详则原状太繁。难可拣择。故毕竟以象赞奠诔见意。而生平大致。已悉具于其中矣。借名一款。非关衰病。但此路一开。则已去者复来。未来者沓至。此固未易处。且所亲如炳庵。其诚意之难忘。德学之难得。性理礼义之兼至。当求诸近古儒林之中。非一时诸友之所能及者也。然而不能撰志状之属者。以前日多辞难恝之处而然。此所以莫能酬李哀之恳求也。
古者。妇为舅姑期。今为夫之嫁母。亦期。恐似过中。此便览所以不从备要而删之欤。
墓祭亲朋。曾以女婿,甥侄,外孙之属当之。后见家礼谚解。则曰권당이나。如此则朋又自为一类。岂古者祭筮宾之遗意欤。后世合窆之墓。非平日升堂拜母者。则不可用也。
王元美自称不谷。吾东洪华谷祈雨文。亦然。又不佞亦古者诸侯之称。足下又称帝王之辞。后人皆不嫌而用之。彼之诟辱。何干于我。
心术言行。加工之意。此乃是圣传。若其空谭奥妙。无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5L 页
益于心。有害于世者。僭以为学之贼也。
天之生丈夫也。师之授贤弟也。将以成己之德。而救世之乱也。士之汲汲于学道。非苟为一己之私也。若于世人。不能嘉善而矜不能。不能长善而救失。不能含忍而校是非。恶用是士为哉。
太极性命。有大全而无小偏。有万善而无一疵。吾与而见。于此其未体未尽未至者几何。而柰何不自愧惧。不自奋励。乃以一郑某未达之论。不肯放舍。或闻言即与驳正。或辨后立辨。辨驳不足。而乃置其人于灵府之中。日夜鏖战。未有宁息之日。未见脱洒之象。如此。自与太极性命几多遥远。曷不立地放下佗人。刻期成就自己。
答吴震泳
 妾之无子者。南塘谓祭止嫡子。恐非礼意。然君则似为之祭。故鄙家曾无庶母。如此行之。今觉不甚合理。盖君于妾之无子者无服。无服而有祭。未知如何。且未得前据为未安。然行之多年。猝然废之。亦非神人之所安。一教之若何。
不世祭。本不谓嫡子祭无子之庶母也。今君于妾之无子者。无服。无服则恐不祭。父既不祭。则子安得而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6H 页
终身祭乎。既觉非则已之可矣。只于最后祭祝。告由而废之。幽明之閒。皆得其安也。愚见如此。未知如何。
答吴震泳
金钟贤与余书云。志山丈所谓孟达见褒于朱子者。恐指死之二字而言也。未知此果为褒辞耶。抑未及修正耶。盖当时达再降。则恐见杀。其死不足褒也。如何如何。使达也八九年之閒。大言人臣当忠义。岂非笑话耶。
答柳升龙
来谕期以宗匠。参为弟子两句。非所敢当。惟望以敬篾。紧紧箍得心桶。勿令解散。渐渐习。渐渐熟焉。则不待为人弟子。而自为大宗匠矣。勉之勉之。
 在天为明命。在人为明德。则明德是明命也。而全翁之命属理。德属气。何也。
明德。是有知觉运用底物事耶。抑非耶。且气只粗底而更无神明精妙底耶。命有主虚灵言。与专言理之分。此亦当细分。欲识在天之明命。先须识得在己之明德。明德分明是具性理有觉识底物事。非无情意无造作底性理。则明命亦是此物也。至于命属理之说。以小学朱子说观之。虽或与性混说亦得。故先师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6L 页
之言如彼欤。
答郑寅铉(乙卯)
浩然之气注。气即体之充者。此似可疑。但此从上白文来。故朱子不得避充体为粗之嫌。而以神明湛一之精者言之。以失孟子本指。盖此气是天地之正气。本自盛大流行底。而人得之以充满其身者。附以义理。则浩然之气复矣。
与朴准晦(丙辰)
五贤粹言一卷。栗谷说第八条。与程,张,朱子之传相符。(程子云。君子莫大乎正其气。张子云。为学大益。自求变化气质而已。朱子论气强理弱气粗理微云。圣贤所以立教。正是要救这些子。又云。虽禀得气清。才不捡束。便流于欲。△接程张朱李之说。上而与千古群圣忧勤惕厉戒慎恐惧之教。都一般。近世心宗诸家。乃敢讥栗谷此语。为主气之学。正如江酉人讥濂溪为老氏之传。恰恰相似也。)近又得勉斋云。敬是束得个虚灵知觉住。如火炬。束得紧时。那燄头直上去。不束则散灭了。今心宗诸家。大恶捡束心气之说。是何异于任炬散灭无燄头。可怪也已。此话归而与李思中,郑仲禹理会。
与金声煜(丙辰)
昔年愚撰遁庵墓碑。本孙示尤翁所作集序墓碣誊本皆称先生。而请余亦如此。余不肯则曰。只初头一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7H 页
处称先生而许之。仍令刻后打得一本以寄来。盖恐有所改也。至今数十年。杳无声息矣。后见宋子大全本文。皆只著公字。遂就鄙稿。亦改先生字矣。卿须以此说。转布于鲜于氏也。
答安炳斗(辛酉)
琼膏贤虚瘁。盍用以补元。乃欲灌朽根以冀发荣耶。既来矣。当虔心服饵。以承仁意。贤且看老夫清弱甚而年踰八旬。平生所历贫穷雠嫉。皆到极处。遇之若寻常。以是知人痴绝者寿。贤性慧。欲相学不得。若敬以养性。功不减蔘苓。宜尽心焉。
与赵东老(戊午)
放翁诗云。晚窥阙里亲传妙。数𥳑方知已有馀。王鲁斋亦云。一部鲁论用不尽。世閒何必许多书。此皆古人有得之语。晦翁先生终身读论语。卒至亚圣。愚亦每劝人读此书。盖亦有所喜好者。在也。窃意先圣之德。只有心自中矩四字。是其妙道精义也。其教诸子。亦只有心要合理一事而已。今敬元以六十老人。能连诵论语二十篇。此固已难事。如又能精究其义。而尽通其理。则晦翁所谓如从孔子肚里穿过。尽知其肝肺了。是亦孔子者。渐可驯致矣。幸益加勉。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书
  
答韩永雷(壬戌)
晦翁年五旬七。自言从事小学。子年视此少二。何敢称衰不勖。愚今八十有二。尚欲求放崇德。冀子无复多言。期以百岁努力。马诚程敬,孔义。勉哉可入圣域。彼奇龄,人月辈。命之宜曰自贼。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7L 页
答高在鹏(丁巳)
早起正衣冠。立堂中自警云云。意极好矣。但天地廓然容物未易学。且须先学天地俨然正位。而使吾身心有正而无邪。则心量自然恢大矣。以是改立话头。如何。愚尝爱要诀持身章第二第三节。此虽似浅近语。然吾人能逐一践履得。身心岂有不正。身心得正。更无佗事矣。如别纸所询。只是心性名义。此虽不可不知。然窃覵世之能言此等精义者。未必皆正人。甚则心术之险。言行之乖。反不若樵夫,芸童之全其素性者也。
答高在鹏(己未)
芦沙祀板。遗嘱题以别号无碍。至于凡常士者之用此。及改学生为别号。而改题累世神主。恐未合礼。学生之称。似始于沙翁。而遂为礼家之程式。今反以为羞耻。则恐未免识者之笑矣。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8H 页
尤庵论程书号行而曰。号是别号。今以本文考之。似未然。盖本文属称。注称谓官或号行。如处士秀才几郎几翁。据此则号是处士秀才。非如今某庵某斋也。而尤翁直以别号当之。未知是如何。陶庵曰。神主称别号。虽无例。恐不害于义。况有程子之言乎。程子之言。别有出处则已。若以上所举者言。则恐非程子本指。更加博询可也。
与高在鹏,赵瀚奎
自性而分心之动静。则性固大极也。动静固动静也。自心之动静而分精神魂魄。则心又为太极。而精神魂魄。又为动静矣。
 启蒙曰。自太极而分两仪。则太极固太极也。两仪固两仪也。自两仪而分四象。则两仪又为太极。而四象又为两仪矣。○按以此段观之。道为大极者。固太极之谓也。心为太极者。又为太极之谓也。两句所指自分晓。而学者于用功之际。又各自有操存钦承之归著处矣。愚欲如是分解。如是受用矣。但未知果的确不可易否。
答高在鹏(庚申)
所谕某人谓栗翁为主气。盖以理气咏第三联也。此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8L 页
正江西士人对塔说相轮者之病也。先生尝言。方圆大小不同。而水空一也。彼皆无见无考。而敢如此肆口耳。(朱子闻江西人。以濂溪主静为出于老子。曰。彼皆对塔说相轮之论。未尝以身体之故。敢如此无忌惮。而易其言耳。见答李守约书。)
答高在鹏(辛酉)
理在气中。虽有朱子说。然这个道理。吾身也在里面。万物亦在里面。天地亦在里面。通同只是一个物事。无障蔽。无遮碍。独非朱子说乎。(退溪集十九卷答黄仲举书。论腔子内外是恻隐之心处。极详尽。可细考之也。)且如太空与秋毫之为物。皆无中之可指。则曰理在太空之中秋毫之中。其说何如。又如地厚三万里。则必曰地之理在四面一万五千里之中。乃可耶。愚以为此等疑难。既无益于道体。亦无补于功夫。不如置之之为愈也。
与高在鹏
福书谓 肃 宪两朝。初无立后处分。此则愚亦无疑矣。但其下句所谓后孙私自閒代立后者。不知见于何书。而诸金必历问于儒林诸家。欲陷族人于无君无父之科耶。据福之所示派谱。光之所刊遗事。并无立后之说。而彼乃硬立此四字。实不知其微意之所在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9H 页
李季润似只据福传。而谓光金閒代立后。又以还收愚书。为大不可。盖愚之辨斥閒代立后。前后只是一意。但无实而误斥之。亦非道理。故还收其书者。不欲以身为陷人之援證也。季润又谓光之主祀者。藉此欲为直孙。诸金所持。只此一事。而非关主祀。只看一个欲字。亦无明證。但据福说以立言。岂非误入人罪之官耶。既曰只此一事。而此一事无来历。则可以折狱矣。季润又谓福金不听閒代立后。则光金私为派乘。录于忠壮下。此亦须明见所录。是别定主祀。是系曾孙。然后可以断之也。若未有明證。而徒曰云云。则又只是一边之言。何可遽信也。今君居在同郡。须一往亲检其谱。然后录以示之可也。
答金成烈(己未)
凡世儒之本心。(曰心即理者。曰心性一物者。同一證候。)而曰主理者。固误矣。我辈之谓心当学性。而所行不能如其所言者。名虽正。而实则与彼之师心自恣者。无以别矣。今宜用大壮之力。以履礼也。(力是心之力。礼是性之理也。)
与都虞模(己未)
程子之言师。不曰灵觉而曰理也义也。朱子之解馀师。不曰心灵而曰性理。则性之为师明矣。孔孟之言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89L 页
学。不曰心灵而曰仁也礼也道也。则心之学性明矣。夫性为师而心为弟。岂余之私言哉。实皆圣贤之传也。彼一种士子之恶闻此言者。只是不自反而验诸身之过也。非久当自悔觉矣。不必苦苦与之争辨也。
与郑满镇(己未)
愚看得敬审二字至妙至妙。人苟细绎而实体之。其滋味深长而受用无阙漏矣。凡见处行处有误。皆此二字功夫未密。奉请贤辈。勿徒泛看。
答郑满镇(辛酉)
立家以教子为本。而教之之具。以小学敬身明伦为本。虽圣王治天下之本。亦不过此两言。朱子序大学章句。推其所以为教。则曰只在人君躬行民生彝伦之閒。而中庸九经。亦可推而知吾言之非诬矣。近俗之所谓发达。先败其身心。次斁其纲常。而人争趋而惟恐其或后也。真可痛恨。而此有儒林长者。不得辞其责矣。柰何柰何。
答李种郁(辛酉)
性范云亡。恸矣恸矣。四十馀年知心之友。一朝不见。柰何不永伤。念其见解。虽未及精诣。然其孝友强勇之性。开荒辟陋之功。孰与可俦。使假其年而老其学。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0H 页
则彼一方之后进。将大有赖矣。今遽至此。鬼神亦或为时辈助其势耶。高明与之相熟。亦应为之痛惜也。
答李种郁
愚近有一段奇幸事。可相闻于几下者。逐日。入而授孙女小学之课。出而听玉郎近思之讲。窃惟晦翁所谓修身大法。义理精微。一时讨论于曾孙夫妻之閒。今世何人。年踰八旬。而能得此罕有之乐者。仰想贤座闻之。亦应怡然而喜也。来喻自以缓于问道为叹。可仰存意之切至。而第尝闻之。道之流行。弥满充塞。靡少阙遗。只就人生语默动静之閒。随时随事。精察而密体之。亦将可得而至矣。要在小心勿放过也。
答李种郁(壬戌)
来喻从游华门馀派云云。今于鄙说。涣释无疑。何其明且勇也。尤庵先生曰。释氏认心为性。故以心之自然发用者。皆谓之性也。此见朱子大全答万正淳第四书劄疑。愚按省斋既以心为理。则亦将以心之自然发用者。皆谓之理矣。此与释氏所见。何以别乎。又按朱子曰。性即理也。循性之自然则道也。窃取此意而论之曰。吾儒以性为理。故以性之自然流出者。皆谓之道也。以此折之。释氏与省斋之误自见矣。右愚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0L 页
于戊寅至月散笔中所记也。后来省斋于华西心即理之说。自觉其异于前贤之论。故与金某累年往复。至蒙恶诟。(陷师射父。)而终致金亦归于改定心说。则如省斋者。可谓大有功于华门。而如柳基一,洪在龟一队。归金说于乱命。斥省斋于骊尼之凶矣。呜呼。其亦自归于诬悖。而难容于儒流者也。
与李种郁
前书正师教人循理。此语本自无病。高明却疑教心。而顾此昏慌。不记原句。只以自心自教仰对。(自心自省。是朱子语。)后见草稿。先将正师二字。著在上面。毫无可疑。而彼此空费辞说。甚可笑也。如以心合理气为疑。则尤不然。朱子指人生为理气合。退溪以人身为理气合。故愚以拨火杖乾屎橛木枕草鞋之类。皆是理气合。理气合中。须看定佗宾主轻重之分。不然。孔颜不踰矩。不违仁之心。亦皆窒碍不通矣。
与金洛清(壬戌)
人之气禀。万则万异。其性则一而已矣。(非但人为然。天下万物皆然。)气之轻者粗者。此心奉性理而矫揉之。褊者急者。愚者鲁者。皆然。(心与性理。心与气质。皆不可混而为一。)
答朴胜柱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1H 页
吾人生在天地圣贤之閒。其本性浑全。与天地圣贤毫无差等。但气质不齐。遂为庸常。然又有一大幸。所谓心者。能灵明能存省。上配于性。下御其气。至于功成。则吾之能事毕矣。然此心或不能忧勤敬畏。而须臾自肆。则陷而为禽兽。不复齿于人类矣。可不惧哉。
答李周宪(丁巳)
圣人之德。诚高矣大矣。毕竟是性之者。盖性是圣人之体。圣人是性之用。来示善矣。今我辈小子。宜小心兢畏。于知行动静。无不靠著性字以为大本。久久不辍。至于终其身而后已。纵使做到圣神地位。究是性之妙用矣。一种学问。指心为上为大。指性为下为小。(金说)不知何据而有此新见耶。
与李周宪(庚申)
比来道术分裂。人自为师。(人以心言。心不师性。而自为师则乱矣。)真胡公所谓人人各说一般见解。诳吓众生者。势方横流。力不能遏。可叹。此晦翁答方宾王书也。今日爻象。正是如此。吾人纵不能拦截横流之势。然且得与同志。力守洛闽潭华相传正宗。而勿坠于地。则亦可以无愧矣。
答文显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1L 页
天下之至危。无如人之心。凡视听思虑动作。一眴閒。便有尧桀舜蹠之分。甚可惧也。故千古群圣。一息未绝之前。此心无时不危惕战兢。正恐其或陷于非仁非义之地也。柰何后人。只靠心做主。不复以学仁学义为务。是错认渊崖之危。而为堂室之安者。岂非丧心之疾乎。贤者再求危斋文字。而顾以病昏。绝笔久矣。如得贤者理会得道理。一味以恐惧自持。而不敢少懈焉。则是为以危济危之术。记虽不作。而德无不成矣。
与沈能杓,李教川
上学之后。点捡不长进之病根。别无它由。只缘不将礼字作骨子。读书也无节文。写字也无节文。凡事亲承祭。律己接人。应事件件。都无个节文。如何有的实进步处。(余自省如此)
答高汉柱(辛酉)
过不及虽只是心气上事。究其所由。由中之善来。故曰善恶皆天理。如近人之入于禽鹿者。问其故。则必曰如此乃生。生岂不是天理中事。但过其则而至于此耳。来示理之用一句误。理体用本末。一于善而已。观费隐可见矣。
答李承学(壬戌)
西道道学。被一边所扰。不可挽回。惟高明诸贤。特然树立。潭华一脉。庶几不绝。此区区所倚恃而不虑也。惟愿益勉慎思谨行之功焉耳。
所示赵秉准事。使人愤恨不已。盖渠始染毅气中而回头。意其终能守住也。不谓其指心觉为至理。目栗,尤为异端。而陷于柳㮨之归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2H 页
答郑世永(甲寅)
王信伯语录。心即性。性即天。天即性。性即心数句。朱子虽谓之无伦理。然据郭氏师弟平生之见。固将沛然无窒碍矣。但其师每道朱子是三字。而其所援證。却以朱子所深非所已弃之说为主。此为不可晓耳。
答郑世永(辛酉)
区区于告朔之告。未尝改见以从盛意。意外济卿谓晦门人得余与而见书为口实。而济卿既自谓已告金,徐诸子。又使余尽删前日之说。永绝是非之源。窃覵济卿于彼门。有同将命者然。是诚何心。区区株守旧见。而济卿浪从人言。是为用心白直之道乎。勿复以是见喻也。(所谓鄙书。未知何日所出。而其辞又如何也。)
来书历言世儒之病。甚悉且明。只于自家短处。却不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2L 页
知少加点检。何也。
前遣一书。逐条对辨。颇似劄著左右痛处。能取以受用。应得长进。转闻高明却谓不见。如欲求明。须从讲堂求见也。
与李起焕(辛酉)
近思得道学真传。大是难事。自孔,孟,程,朱,张,吕以来。或有七十子未丧而大义已坏之说焉。又有某之死不得其传之说焉。又有程门人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之说焉。至于朱门诸子。则勉斋叹传习益讹。先师之目。将不瞑于地下矣。张,吕门人。则朱子答郑仲礼书。(南轩门人)言彼中朋友。近年遂有不涉思虑言语之意。虚无象罔。不可捕诘。皆非平日所闻于吾亡友者。不知何故变得如此。甚可叹也。答程正思书。言浙学尤更丑陋。如潘叔昌,吕子约之徒。皆已深陷其中。不知当时传授师说。何故乖讹。便至于此。深可痛恨。愚每读此等文字。不觉惕然惧而慨然叹也。窃惟先师之学。以孝友忠信为本。谨礼守义为务。又必以识见为尚。乡原为戒。而今日我辈所传。无复彷佛其十一。岂不深可惭悚乎。从余游者。惟金德卿一人。可望其不畔乎道而有待于后矣。不幸遽已逝去。深可痛悼。自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3H 页
馀诸君。各有一长。而又未免于偏驳之病。不知异日果能不失正脉否也。
与洪翼裕(乙卯)
千里病师。心祈少友省定孝敬。问学长进。凡佗朋友。虽未各书。意则同此。如不竭力进德。真负老友也。(须将此话。遍以告同调诸子。令各珍励。无或自堕。)
此去囊镜一面。户天一文。昔若翁之见赠者。余每朝裹巾。以镜自照。如对若翁。而思其孝亲敬师之懿行。今老夫病且死。还以寄汝。汝时一启视。肃然有见于父师之容色而起敬矣。钱则谓是松墅公所得于汉师新铸者。在今日系是故国遗物。其寓风泉之思。顾不深欤。尔其葆藏而谨守之。
答洪翼裕(戊午)
所示肃翁与洪子坤书。谓朴敬时不能绝意于名利。而至有上蔡鹦鹉之讥。小子鸣鼓之语。鄙亦曾闻之。肃翁之戒。如是之严。而其子弟门人之出付文集。任其手分现化。贤否颠倒。存删错乱。不知其何故也。安君性之见之。知其为立心以直之士。甚可敬也。凡百言行。须相与规箴。相与议论。以卒就远业。无失浑丈之传也。
答全斗汉
五典四勿。为圣门定本。而小心奉性。为儒学要道。愚之知此久矣。常苦心气粗糙。未易配合道理。今且以所欲从事者奉闻。未知雅见云何。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3L 页
答许泰衡(庚申)
东坡诗云。生子万事足。此只属人心一边。不如同春先生言世閒万事不如有好子孙。为道心上起见也。新生佳儿。为父母者。宜用敬心。养以正理。成得好个人物也。艰食之虞。只有修身俟命一义而已。华宗汝建与之处久。见其笃志苦学。地步尽长进。可敬也。
小心玟学道(孔子)此四字。便可以希圣人而辟异端。宜重之。
答林浩哲(庚子)
人奋发志气。一直向道做将去。鬼神亦且避途。何为反自回互不进。真是可惜。今君既承尊丈之命。就余为弟子。自今须立定大志。专一寻求圣贤所示之道。尽力以追之。不复计较身之利害,人之毁誉。惟以成就一个是处。为究竟法也。
世閒有万善。亦有群慝。总由志字竖起与颓阘有异而致之耳。圣贤论学。每以一个志字为先。前此非不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4H 页
知其紧切。但不似近日临事试过后。看得更确定耳。大抵志如大将一般。军令一出。临阵战士。莫不舍命奔走。比觉血气已衰。疾病亦剧。凡事一切萎苶。鼓作不起。因一体事。致得遗忘狼狈。遂更责得此志警立。自是精明振刷。不敢因循。老者如此。况年少力强者。志苟一定。岂不更加奋发。果能见义必为。知过必改。遇淫声邪色。耳目自不视听。接嘉言懿行。心意自当欣慕。这岂不是𥳑易道理。如冉求之非不悦夫子之道。力不足者。只缘合下志得不诚切。此甚可戒也。
与李钟振(辛酉)
鄙所示令侄书。归当经览矣。刘昼所證聃效夷言。禹从裸俗。固无经据。并不近理。若如其说。则过凶奴之境者。弑父丞母。亦将效之。入斯巴达之国者。兄弟共一妻。(梁启超书。载此而注之曰。人地之宜。)无难从之耶。近年邦人之风靡者。其言论见识。一似刘某。真可哀也。
答崔秉心(丙辰)
示喻而见书。只是辨破蜂柳悖记。发明渊丈受诬。而慨其子弟门人之不与理会。以此而谓之侵斥渊丈。侵斥尤翁。则大非综实之论。此说善矣。大抵一边急于攻人。事之虚实。有不可顾。惟以侵斥尤,渊之语。为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4L 页
激起众怒之资。此实拙谋而受人嗤笑者也。而见书。槩举古今师生之有异同以明之。今宋氏何不曰侵斥千古圣贤。而但曰云云耶。不可知也。益加自修无辨之教。愚与而见。谨当佩服矣。
挽回世道之喻。恐未然也。象山与人书云。道之将坠。孔,孟未能回天而易命。然圣贤岂以其时之如此。而废其业。隳其志哉。以若大圣大贤。犹不能扶将坠之势。况此琐琐。如何挽得已倾之道哉。只不失一己之守已矣。
答崔秉心(己未)
所示郭参赞崔寝郎语愚之不参于西书有两端。被性拙而不果为。一也。昧事实而不轻发。二也。若乃儒者法门。及真儒精义等语。愚何敢当。至于时人之不相谅。而过尔诮责。虽非愚之本心。而亦无足怪也。
与崔秉心(庚申)
曾见苟爷言。士大夫具市井之见。而朝廷不尊。朝廷不尊。而国不可为矣。又言士大夫无见识。而天下日入于败亡之域矣。愚于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百年以来搢绅诸公也。近日又见儒门师友。无深识远虑。而怀妇人女子之性。往往肆猜疾倾轧之习。则儒者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5H 页
见侮于流俗而道术亡矣。噫。其柰何哉。
与金钟昊
道不可离。性也天也。戒惧慎独。心也人也。大人之奉天时。君子之尊德性。皆是一样道理。今学者。须要以气明道。竭力循理。(明道先生曰。以气明道。气亦形而下者。此气字正指心言。若指血气气质之属。圣门无以血气气质推明道理之法。且指血气气质。而曰亦形而下者。有何意味。)
答金钟昊(壬寅)
明德明命。只是一个物事。但有在天在人之分耳。以此看定大义。然后诸说之或彼或此。当渐次究索。不可只如此考较同异。而卒无补于明德顾命之实事也。
答金钟昊(辛酉)
日前。某也所问形上形下。令君大槩答去。然以俚语释之。则语录解云。形으로上이形인下에。上下文同而释异。未知是否。每以周易谚解形으로上을形으로下을云者为胜。君亦更详之。
与林章佑(兼示林宪诚○庚申)
人只有一个诚字。若不能存得。尚可谓之人乎。碣文持證足矣六字。果出于吾口。而入于二君之耳耶。不意子敬读书几年。乃尔诈妄。改而从善。只在一转念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5L 页
之顷。此是晦翁所谓人鬼关限。生死路头。二君其猛省而痛革之。愚沥诚告之。
与金炳玹(辛酉)
千万古来。惟有性理当顺。十二时中。常恐心气或肆。此为儒门真诠。
答金炳玹(壬戌)
所寄诸友书。谨悉雅旨。第佛所谓心印。印第一了。印第二第三。都一般。惟尧,舜,孔,颜如此。尧老教舜做。只与尧一般。此语类十卷十六板言。孔颜而不言文王,周公。岂有歉于文,周耶。静,退二先生。栗,尤之所宗师。故诸君云云也。更思之如何。
答金商润(己未)
示喻看书而心眼相违。闻言而践履无实。此须鞠其病源。恐是志之不切为祟。志苟专一。岂有此患。宜就志上。加自责之功。不旬月。便有奇验矣。○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语见南华经。)置之一处。无事不办。(佛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朱子语。)皆一意也。
与朴秀邦(壬戌)
人心本同而末异。同。以其配理也。异。由随气纵欲循习而然也。故余尝教子以此心必用敬顺之道。而待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6H 页
诸人之开释也。诸人之非子。非故为。乃不及知子之遵道也。今既知则无碍矣。然子于道益务其精择而固执也。
答鞠瑛焕
宾不知主人。不哭几筵。而只吊主人之弟。则主人无拜宾之义。如此者。主人之弟。只于庐次哭拜为得。
诸子异居者。虽有所拘。当常侍几筵。而其不得如礼者。朝夕哭当奠拜。○平日晨昏行拜者。朝夕哭无拜。恐非事死如事生之义。故昔年师丧时。一依平日展拜矣。
答吴永夔(丁巳)
闻卿所慎非轻。忧虑不能已已。人水火交济。病无从生。虽病者。务降意火。降火在静坐调息。(长吸短呼。最忌粗息。气容肃。是存心摄生之同一法也。)注心脐下而已。火降则水自升。只管降。只管自然升。非一升一降相对两行。此晦翁所谓阳既下阴自升者。此也。(古人云。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熛烈。惟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惟滋养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此为摄生妙诀。)如不务此。乃使思虑喜怒。日与疾气交战并争。万般补养。千裹灵药。都是虚伪。慎之勿忽。又远帷房。适衣食。咽津液。摩涌泉之类。亦不可不行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6L 页
答孔麟熙(戊午)
无极而太极。朱子平生以无形而有理言。此以在人者推之。性是冲漠无眹底。然而却是究极无对底物事。此可见其理也。枢纽根柢。所示似得之。
栗谷尝言。四端。是道心人心之善者。四端。只当为道心。不当兼人心。诚如来喻之云。然人以肌肤受伤而生恻隐者。指不若人而发羞恶者。如遇盗贼欲避祸而言逊者。因形气被害而有是非者。此类或可谓之人心之善者。故栗翁之言如是欤。未敢质言。
理气二字。朱子谓推之于前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不见其终之离。此为正言。其曰有先后者。只是随处立语耳。
答李活俊兼示北省诸贤(庚申)
恶兽逼人。水旱告警。民命近止。天亦何心哉。反覆思量。了无良策。惟有小心奉天四字而已。别纸云云。不必辨争。亦只有自家小心奉天功夫至到。则彼诸人者。亦且畏服而不复敢为梗矣。若欲与之诘辨。则日亦不足矣。勿复以此等见喻也。
  别纸
 金,柳门人。往往教学。而先以心是理。理有为为主。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7H 页
此说近世盛行。华门高弟柳持平。晚乃改定师说。金监役。始也极力攻斥。至有陷师射父之说。及其没前四十七日。与柳基一书。乃言省斋心说(心物性则)归一。临死之幸也。(见柳持平答洪思伯书。又见朱氏庸奎所编云柯往复下卷。)而今以后。彼之二师。皆与老洲梅山之教。烂漫同归。而可谓允绍斯文者矣。其门徒之居远者。想必未见二师议论本末。而尚主旧说。以与我们仇对。此则不必深责。如或闻其归一。且不肯承用其定论。而甘心匍匐于陆氏之门。则是自为背师之流。吾如彼何哉。
 彼又头戴郑石华诔辨。而攻斥吾门。窃恐关北末学。尽归于彼边乃已。
郑胤永本以小北馀党。与容山尹公亲密。渠有意于学。则容山引进于师门。渠有三子。全翁名之。曰秀成,秀元,秀正。而并作改名说。见载于文集矣。盖渠不欲变色目。故先生冀其尊信栗,沙,尤而然也。渠后悉改三子之名。其存心不正。而弃其师命久矣。及有金诔之变。渠始也有文字颇峻直。继而与书同门曰。更当痛改话头。期破凶胆。既而金边大起。则渠吃怯而掩匿前文。反请斋记于金。而得不远复之赞。则同门诸公。无不唾骂。至有小北奸臣之诮矣。厥后作长书。密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7L 页
遣于尹公。谓田某曹操,司马懿也。执事与野愚不绝田某。则当为荀彧,贾充矣。其馀皆收拾申桂,李承旭之绪论以骂辱之者。尹公得书。以为此大义所系。不可以平日交分而掩置之。不得已宣布于同门。因与诸公联名。作告绝书三篇。一与郑胤永。二与申桂,李承旭矣。渠乃恨尹公曰。吾恃交谊而有此书。不意尹某乃如此发露。观此则其人之昏暗。可知矣。全翁祥时。渠皆被逐而不得与祭矣。郑之为人。本虚怯没主宰。后乃略有悔谢意。则其子秀成言。诣谢而得请则好矣。万一不如意。则其为羞耻益甚。不如且已之。既已。其父死。则秀成乃印诬书。欲以为厥父末减之计。然南中士友。则无不知其事之颠末。故不敢分播。而却去西北远地。未悉里许可以欺罔处散布。以为谤讪报毒之计矣。彼金门诸人。如得奇货。头戴郑石华。以尊信之。其亦可笑而可怜矣。(郑也南方士流。皆斥之以全门叛卒。金氏佞臣。名节堕地。无复齿数。而诸人方且尊而信之。则不知有识见者。以为如何也。)
朱子答黄直卿书云。题壁揭榜者。正不足怪。(尤庵先生谓时人讥骂道学者。或题壁或揭榜也。)但不意诸生能自安于是矣。又曰。年来此道为世排斥。其势愈甚。而后生乡之者。曾不少衰。自非天意。何以及此。此皆言世人诋毁先生。而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8H 页
后生乡道者不少衰。而能自安于此矣。愚之一身。持以与彼。亦许久矣。年来来者甚众。所居本只一屋子。今则几成聚矣。且人之有些见识者。见彼徒之袖谤书。遍寻士流示之。以冀其勿往吾门。则便已知其用心之不肖。为计之太拙。而笑骂之矣。第所可愧者。学既无得。年又老耄。未有以副其意耳。
答林宪学(庚申)
来喻势拘而志未遂。此更商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要使志运势。莫教势运志。志坚石穿。此虽俗语。实有其理。切宜自体。
答裴寔老(甲寅)
六经累数十万言。有如此说处。有如彼说处。只作文字看。皆不同。若能实就身心上。做为善去恶底功夫。只一理贯通。大抵为善二字。包得本体功夫。善是太极性命之理。为是全体太极尽性至命之功。学者。于为善之云。宜将作第一义看。
答张东轼(壬戌)
今人只见曾子唯一贯之旨。遂得道统之传。此虽固然。但曾子是个刚毅有力量。壁立千仞底人。此辅汉卿录得师门语。以垂示后世学者者。余极景慕而愿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8L 页
学。每见后进。辄以语之。
与林万根(庚寅)
病中客气销散。故善端时时呈露。苟能因此保养。使根株植立。常加培壅。勿令倾倒。病瘥后读书行善。庶几有力。勉之勉之。
答金洛九(乙卯)
多思通患。非礼勿思。是良药。若是当思底。须穷究其理。令有著落。若是浮念。只要轻轻放退此皆有前贤所教甚详。详在近思存养篇。心经牛山章。试细考之。要之。遇事不问巨细。一皆用敬此心。自作主宰。如此则其于思虑。亦得自主张。可省力也。
答姜信希(丙辰)
人之心皆可以与理为一也。(人皆可以为尧舜。正是此意。)故心之功夫。必期合于仁义而后已。若不至于与仁义合而遂已。则是为自昧也。必思其所当思。勉其所当勉。久久不辍。至于光明纯熟。则与理为一。而心之能事毕矣。
答崔京植(戊午)
学问之道。只有知行两涂而已。晦翁答陈廉夫书。所谓分别是非而去彼取此者。是也。(此书于初学最切。宜反复熟读。而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9H 页
实体行也。)论语一贯章注云。曾子于道之用处。随事精察而力行之。此亦是前一义也。卿自谓钝质晚学。而未易长进。切宜依此下手。久久必有所得矣。(道只有一个是底。而不能自知而自行也。若乃心则又但能分别察识。而力去行之而已。其是底道理。却不能自造矣。此性之所以为主为师。而心之所以为用为弟也。)
答郑正铉(戊午)
君以正为名。以心表德。此意极是。盖圣学。学性也。非学心也。心是有动静底物事。故不免有善恶。故心不可学。而以学正其心也。若认心为性。而不加正之之功。其不至于猖狂妄行者几希。然必先知天。乃可以是而正心。故圣贤每教人。以穷理明善为始。
答白南斗(己未)
人只有一个心一个性而已。如今来书。所自歉者。只是心不存而性失其本然尔。所欲闻者。亦只是操得心以循得理耳。不问事大小。地隐显。时久暂。专要心存敬畏。以防人欲。制客气。祛俗习。而保全天理耳。才一自肆。万务悉坏矣。
答黄镒淳(辛酉)
妾子虽无父命。亦当承适。此无可疑。盖 国典嫡妾俱无子。然后方许立后。故尤翁谓妾子当承重。既承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99L 页
重。则亦当称孝子。(止此)若疑此有父命而然。又有不然者。今有遗腹妾子。则岂可以未承父命而不得奉祀耶。
答崔恁洙(辛酉)
相距千里。谨承未面见心之书。喻以道之自得。固难矣。德之独成。亦不易矣。愚窃伏睹尤庵先生表尊先祖香湖公墓也。历举退,牛劝戒之辞。闻道觌德之实。并载栗谷勉公以穷理之功。而称公渊源之有自矣。据此以惟之。来书之云。岂不信然矣乎。但其下叹德行之君子难遇。而卒乃指不佞为道之所在。而曰。我将服事。可以成身。是则察之有未尽。就之亦失于轻也。区区反覆筹量。未有以奉副。则只有惭愧之情已矣。然细观足下所以施之之意。有非一时率然之发。则区区所以报之之道。有难以终辞者。然亦不必以佗言进。只尤庵所赞香湖公早有求道志。及公戒子以圣贤为法两句。亦足以责足下之善。补足下之仁矣。盖道者。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也。志者。本心所之之名。实学之基而立于己也。故程朱二先生。皆有以心求道之训。以心求道。则非如近世心理家之见也。诚能知之明。行之笃。而道得于心。则圣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100H 页
贤亦无以加于此者矣。愚固耄昏滨死。幸愿与足下偕勉。而得有针眼之见。寸步之进。则亦足下之所乐闻也。
答李东奎(庚申)
尊先龙山遗集。病昏莫能细绎。只大槩披阅。有以仰窥其孝敬礼义实有大过人者。苟能善读而力践焉。足以受用而不尽矣。而今尚功弃义骋辩疚行之日。此集之行。岂不大有关于人心世道之助也欤。其题石潭自警文二篇。词意痛切。区区于此。深有所发于心者。愿与贤者。交相勉励。而无负前修垂教之至意焉。
与金铭洙
耻之于人大矣。人而不知学。学而不务实。皆耻也。夫学。学为人也。学为人而不学圣人。而仅止于文学口耳之习者。又耻之大者也。如学圣人。须以小学明伦,敬身二篇。为性理之师。(朱子以经传。为全是天理。辥文清言。一部小学。性字贯之。)而虚心逊志。以听其命。始得免于耻矣。
与太致中(辛酉)
能审是心之功夫。(能审。固非性理之所为。亦非气质之所及。于是心理一物。心气质无辨二说。皆不能立也。)所审是心之道理。道理是极本穷源之主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100L 页
也。人心若自认为性。而不审于此。则不陷于邪妄者几希。呜呼心乎。可不慎诸。或疑此是动时事。不能通乎静。殊不知此是全体功夫。盖动时在在省察。固是审。寂处轻轻照顾。亦是审也。(此意朱子于大学顾諟注。发之。读者未察也。)
答朴昌铉(庚申)
閒杂懊恼。无端谤讟。倘来横逆。加之众人不受。加之贤人不受。加之圣人。则了不见其辞色。自有道以处之。故圣人者。疾垢之海也。此吕抱独语也。愚尝看得有味。而时常诵言。然平生所得訾谤。直与继华山齐。而不能无恶闻之辞色。又无道而处之。是固当思勉以学前人。而至今八耋。甘以身为众恶之归。不知何以见父师于泉下耶。
昭告气清。假使樊迟,冉求有是言。而颜,闵未尝一言晓告。遽然以乱贼归之否。假使颜,闵有是言。而遇同门之斥以乱贼。则其所以应之。又将如何。以是展转思量。反复体究。彼此可以息争。而得太平之福矣。
李某所欲为。未知其何见也。易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此人物性同之说也。程传尤为明白。孟子富岁牛山两章。心善气清之说也。朱注又自分晓。不问前据有无。但行自家气势。此如何可对较。任之而已。至于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101H 页
陶,巍异端之说。尤见其靡所敬慎之习也。
与朴昌铉(辛酉)
前得石友书云。某处和后。尚有不平语。石友不与校。幸甚。愚今恐后进或不耐发愠语。为诵晦翁絜矩天机之诗。以解诸生意。畜德录度量篇。有王文正所应倒用印处。既云不是。不可学佗不是。王日海贵阳明一书。亦觉意思仁厚。可为后人法。
与房焕永(辛酉)
今人失一衣只履。必欲觅取。柰何去纲常弃性命。而独安于心。异哉。俗下削走者。不敬其父。其父不敬。将敬于谁也。今人有斩孔某之说。有除父兄之说。其言非出于心耶。心之为恶至此。而犹欲靠著心以为本。噫。其不思甚矣。
答金利济,李学根
闻贤辈身亲农务。而志在道义。甚善甚善。昔人有言。才亲生产作业。便使人俗了。此言误也。大舜曾子尚矣。后世有名高天下。锄菜如管幼安。鬻蔬如陶靖节者。岂可以俗流视之哉。今人视专𥳑编善文辞。谓第一等学者。殊不知古贤就实事。循实理。立实德。而施实功于天下万世者。乃为圣门宗旨。甚可叹也。贤辈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101L 页
须于耕樵之日。亦要存得我是士君子。为养亲而行孝道底心念。凡言语威仪。毋敢少忽。使心迹一贯,理事两通可也。
答崔光焕(丙辰)
闻誉而惧。遇毁而省。福庆则恶满。灾咎则念罪。此古人盛节。而卿之所宜享用也。然此非袭取于外而得之。须是从𥳑策上求。研穷处得。幸加勉焉。
答吴鹤燮(庚申)
所赠竹杖。其虚其直。风霜不变。如子之所铭。固可师也。至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竹杖有之。虽圣人。其出处。亦如是已矣。况后学之无可行无可藏者。恶可轻易担著。而猥曰天下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乃是死法。不可用也乎。
与任宪瓒(庚申)
吾圣人自制心律身。以至正家为邦。无不以礼为主。而老子谓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此虽欲民反朴还淳。以救末弊之意。然礼行则君臣父子之道立。而天下之心定矣。使一日去礼。反是。今吾与子行礼。从发言有序。听言徐审始。大抵乱世言语。失者极多。
答金荣奎(辛酉)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102H 页
心弟之云。如只以文字求之。固是可疑。如以身体之。凡心之所以学问思辨行者。无非性命之理。今既无疑于性师之教。则其学者之为弟子。亦初无毫发碍滞。而人多听莹。良由不曾切己。所以如此。愚今衰病望九。加以丧威悲挠。不能逐条供对。如得其大指。馀当迎刃而解矣。
曾子事亲顺志。道心也。而不避大杖。道心之未合中也。亲丧致哀。道心也。而七日不食。道心之未合中也。故心必受教于性师而后。为道心之至正也。然则非独人心为弟也。以此意更加细绎而切己体察焉。
答申铉济
昨冬所欲为。非举义。乃叫 阍也。既而诸国公使皆归。则虽再疏。亦无益也。故遂已之。金氏似认昨冬事为举义。故向有云云。非故欲诋毁之。君辈亦不宜置嫌也。此亦存心仁厚之道。切宜念之。至于克己功夫。直至一息未绝之前。莫或少有悠泛之念。非如世事之权柄在人而不在己者比也。
与孙圣克
敬功所系甚重。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士之所以进于圣贤。皆在此。不问展卷致思时。处独对众时。应务接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续卷之二 第 102L 页
物时。都要用敬。直至一息尚存时。亦必如此。此为为学至诀。子其勖哉。战兢戒惧。整肃专一。皆敬功。若其二三閒断懈怠放慢之类。皆是害敬处。
与崔沧烈(庚申)
余每见后进。辄劝谨礼守义。世閒谨礼守义者寖多。必致士习渐正。民俗渐醇。可使天地元气渐厚。圣贤道学渐明。所补不细。自念我是薄福人。宜修厚德。以庶几不至于上天不佑也。凡从余游者。幸为老夫。益加勉励以助我。而亦以自求多福也。
答崔沧烈(辛酉)
承喻心不可恃。性不可不学。(出于自验)及彼之误认心为至极无对之理。性为零琐无本之物。两端皆得之。宜益自究自体。罔或为空言虚见之失也。所论时人之病。亦只是恃心不学性之过。愚每劝人读小学论语。将心靠理。如此则今人可为古人。衰俗可及三代。不谓盛见亦与之同也。